第一篇:新课程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密云县教研中心 彭金凤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有效教学的实现是地理课程改革成功的标志。而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提出的背景
2007年秋密云县各高中校全面进入课改的实施阶段。本次课改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是将《地理教学大纲》改为《地理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一纲(大纲)一本(教材)”改为“一标(课标)多本(教材)”,这种情况要求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很好地使用教材以实现课改目标。但由于教师多年的教学惯性,仍存在对教材关注多、对课标关注少,就着教材教教材的现象,在加之对课标理解的程度不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严重,以至于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避免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走弯路、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特提出增强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
2.研究的意义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是扎实有效地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和关键。而地理教师是有效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关键,如何做到“教(教学)、研(研究)、训(培训)”一体化,让教师在教学中搞研究,在教研中做研究,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而且对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我县地理教学水平、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前地理课程改革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如在教材的设置上由以前的“一纲一本”改为“一标多本”(即课标只有一本而教材可呈现多本),因此现在倡导依据课程标准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 “教什么”是教师们首先要关注的问题,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可帮助教师对“教什么”有更清楚地认识。
(2)进一步改进地理教学方式的需要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教师们如何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而有效教学的研究又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设计,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要发展,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有效地课堂教学才能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探索方法,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有效教学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学设计的撰写、说课稿的撰写、课件的制作、说课的实施都将成为教师的基本功,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 “教、研、训”一体化的研究,教师们在做中学、在共同的研究中成长。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teacher)?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
整个60、70年代,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虽然,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逐步加强,2000年第9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登载了王羲的《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行为差异的研究》,2000年第10期《教学与管理》登载了沈小碚的《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2006年华中师大邓凯的硕士论文《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等,通过上述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均侧重了有效性教学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理论成为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课题在上述理论指导下从“教(教学)、研(教研)、训(培训)”实践的角度来研究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上个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地理学科《课程标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不能只是教教材,而不顾及课程目标。二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三是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effective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基础
现代学习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学习的心理过程,为探索构建新的教研活动方式、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意义学习,重视将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和支撑;强调理解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意义;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注重学生学会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意向、态度、信念和情感对其进行认知和加工,意义产生于经验。因此教学有赖于学习主体和环境,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可借助于同伴互助形式对经验进行加工建构,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完成对经验的建构,实现有效学习。
社会认知学理论主张,人们从环境中获得学习,人类的机能活动是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为教师的有效教研活动及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现代教学论是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教学(教研)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师)、教材与学生(教师)、学生(教研员)与学生(教师)之间多项信息传递、互动交流和相互促进的过程。目前世界上先进教学论的共同特点是:主张发展性学习,通过教学实现知识与智能的统一;普遍重视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从而举一反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些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指导学生主体完成学习过程并实现一般发展的理论,成为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教育学基础。
(三)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促成教学的切实转变,同时也为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提供了方向。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教研科研紧密结合,使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得到落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积极构建有效的教研、教学和学习方式及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并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提高高中地理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二)研究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三)研究提高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以我县07年秋季入学(我县首届进入课改学习的学生)的高中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下列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查询的方法,发现和总结他人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是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多吸纳他人经验和成果,并不断完善。
(二)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在该项研究中所占份量较大,本人和其他研究教师,在研究课标、教材、学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纳了此种研究方法,并在不断总结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三)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被教师们用来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以及信息技术使用的策略的深入研究中。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2007年2月——2007年5月)
1.进行文献查阅,收集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
2.制定研究计划
3.组织研究人员:各高中校的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本课题的核心组成员。
(二)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9年6月)
1.2007年6月——2007年12月:开题论证,组织研究队伍制定研究方案;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设计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2008年1月——2008年6月: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说课设计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3.2008年7月——2008年12月: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学课件及说课(按学时)设计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4.2009年1月——2009年6月:以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3及选修5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同时进行课题总结,准备验收材料,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教研工作角度,加强有效性研究
(1)努力探索“教(教学)、研(研究)、训(培训)”一体化的教研模式,努力提高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改革对于教研部门来讲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如何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是我们重点要研究的问题,本人积极探索建立教学、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的教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改变传统的培训由教研员唱“独角戏”的教学培训方式。每次培训通过学术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参与式互动研讨等形式,对参训教师进行针对性、实效性强的专业培训,特别强调以课例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使课改的成果与经验在研训中深化、推广与辐射,使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在研训中得到破解。大多的教研活动均由教研员和教师共同完成,教师以课例形式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转变为教师的具体教育行为,通过这样的研修方式使教师在参与中成长,并减少其他教师备课中的一些无效劳动,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2)以“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扎实开展教学的研究、指导、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
①整合学科教研力量,成立地理大备课组及学科教学指导组
我县高中地理学科教研员仅有一人,在目前课改的情况下尤显教研力量薄弱,因此本期课改以来分别成立了以教研员为组长的高
一、高二地理大备课组,并聘请首附中教研组长、二中高一备课组长为备课组的副组长,协助教研员开展各项教科研工作;为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特别聘请了首附中、二中、北实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作为部分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在理解课标、分析把握教材、备课、上课等方面给与针对性的指导,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②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以点带面推进课程改革研究
一年多来多次组织课改研究课,对于每次的研究课活动较以往更加注重研究过程和教师参与研究的范围,例如,每次研究课都事先(最起码要提前一个月)确定要研究的课题,并要求各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一起研究备课;各自研究准备后组织集体备课活动,由主讲人用课件向大家说明本次课的设计过程,其他参与备课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经过研讨形成初步的研究课方案;主讲人修改好自己的教学设计后进行试讲,并要求参与备课的教师一起听试讲课,课下再进行研讨修改,最终形成较为理想的研究课设计方案。通过研究——备课——试讲——再研究等过程,可以使研究课的设计更理想,而且多人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使更多的教师在参与中提高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提高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
③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发挥教研员的指导、服务作用
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最需要的是课程实施中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如何确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为此,在每学期末教研员会给各校教研组确定了要研究的主题,根据研究主题做好教学设计、撰写说课稿、做演示文稿等,每次的研究主题均由教研员规定统一的格式并说明要重点突出的内容,各校在明确主题的情况下可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所承担的研究内容开展具体研究,最后形成的研究成果交给教研员,教研员再利用网络、电话或面谈等形式与各校进行沟通给与指导,以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使课改理念逐渐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渗透、落实,使参与教师在参与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教研员的指导、服务工作还表现在平时的教学视导过程中,通过视导了解在常态下基层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如查阅学科教师的各种教学资料、随堂听课,参与并指导学科教研组活动,就新课程和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思考,与老师共同探讨、交流并解答、指导等。每次视导后将所了解的情况写成书面材料向学校领导集中反馈,为基层学校和学科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科课改情况提供专业支持等服务,即在研究、指导、服务中渗透课改新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注:教学视导也是教研员学习的过程,更是课改理念落实的过程、课改资料积累的过程,是促进教研员成长的有效途径。)
2.从教师教学角度开展有效性研究
(1)为教研组拟定专题,加强校本教研的落实
在每学期初即为各校教研组拟定了研究专题,如《如何深入理解课标》、《怎样制定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学生活动》、《怎样设计板书》等,要求各教研组要围绕上述专题开展活动,并结合具体课例实践落实。
(2)结合教学课例,加强集体备课
每学期各校开展的组内、学校、县级或市级的评优课或研究课活动,都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说课,重点说对课标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板书的设计等,备课组教师在听说课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对教学的预设。
(3)加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每位教师均要按着新的课改理念,撰写1-2节的教学设计,并制作相应的课件,这一过程最初是在教师个人和教研组集体备课中完成,在县级教研活动中说课,说课的重点是目标的制定、教师及学生活动的设计、板书的设计等,其他听说课的教师再对此进行评价,然后说课教师再去完善,以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和有效。
(4)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活动的质量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若从教师角度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应首先确定明确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能够达成目标的教师及学生活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追求教学方式、交流模式的多样化,避免教学过程的形式化和程式化;避免把对话交流变成“一问一答”,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追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从学生的学习策略方面开展有效性研究(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也就是说地理学所研究的事物均来源于我们身边的环境及我们人类本身,因此加强和实际的联系,用身边发生的地理事物说明地理的原理、规律等,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有效性学习奠定基础。
(2)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提高参与度首先要从备课方面下手,做到备学生、备问题、备教法学法。
备学生:备课时首先预测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充分考虑其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要树立“头脑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重点研究“怎样点燃火把”。而且要认识到学生在知识与认知水平和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以人为本方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以达有效教学的目的。
备问题: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教师须从一些地理现象及事物的关联上,发现问题并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索、思考。在设疑时要注意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切忌将门槛设的太高,影响大部分学生有效参与。
备教法学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地理学更加关注学生获取、处理、应用和评价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引”和“导”上下功夫,采取什么方式“引”和“导”,是教师备课时重点要研究的内容,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实现有效学习。
(3)精心编制学案、精选练习
学案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参与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参与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获取、归纳、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且学案和练习等同样具有检测反馈的作用,可以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学生学习所达到的有效程度。
三、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一)本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 1.初步构建 “教研训”一体化的教研工作模式
2.初步建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集体备课的模式,可操作性强
3.在研究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得到改进和提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初步形成了我县高中地理课改的教学设计、教案、课件等的资源库,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二)课题研究及课题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改进了教研方式,且有效性增强 教研、培训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为教师能够效教学的基础,教研、培训工作的质量直接关效教学的效果,因此扎实开展适应当前课改需研活动和教师培训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项研究,重点开展了以教材教法分析、教学设示范说课、研究课等为主的教研活动,改变了研员唱“独角戏”的培训模式,将教师参与培改革培训方式的重要内容来研究。见右边示范动流程图
通过此教研活动流程图可以看出,开展示这类活动时,并不是某位教师说课,其他人只
反馈给教师教研员各校教研组实现有系到有要的教
上传给教研员布置研究主题各校教研组集体研究撰写教学设计写出说课稿做成幻灯片通过本计撰写、以前教训作为说课活范说课是听众
听听而已,而是在事先(一般为活动开展前的期末)知道要研究的主题后,在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说课教师撰写说课稿等,将初步成果上交给教研员,教研员根据教师撰写情况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反馈给教研组,进行修改并做好说课的各项准备。县教研中心组织全县教师听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并对其教学设计尤其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设计、板书设计等进行研讨,提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思路,通过教研员、教研组、教师等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某一学时的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为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鉴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师参与下的教研活动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研究过程,通过对教师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教师均从中获益,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较以前增强。2.教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创新,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策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策略的研究,以使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因此实验教师特别注重了课堂导入激趣策略、教学内容图像化策略、学习内容问题化策略以及板书设计结构化策略等的研究运用,这些策略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人教版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教师采用了一
则资料(1992年中国一艘满载玩具鸭的船遇强风暴,鸭子散落海中随波逐流),提出“鸭子舰队将飘向哪里”来引入,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拉近课堂,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了兴趣;随后展示了世界海洋陆地分布图、海水温度分布图、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洋流模式图等,使教学内容以地理图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更凸现地理特色,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实现课标要求;结合地理图像为不同小组的学生布置相应的问题,使学习内容问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最后以图文并茂的结构式板书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略),使本课的知识结构网络化,有利于实现课标要求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的学习策略改进,有效性提高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现代地理课程要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师在研究中特别注重了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如注重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搜集与地理内容相关的热点问题)、采用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展示学生预习的成果、注重将学习内容进行图文转换、重视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分析及应用、形成课后总结的意识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两年来的课改研究使笔者深深感到,有些工作与课改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例如:对各子课题的管理还有待于完善、课题研究的成果还不够显著,某些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还不够完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一)进一步加强和各高中校地理备课组的沟通、联系和反馈工作
使课改实验工作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教研训”一体化模式,加强课改调研的分析、评估、总结。
(二)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学教研能力
继续组织广大教师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教研活动,学习新课程内容,领会新课程精神,准确把握课改目标,结合实际对新课程实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结合课题研究实验,开展课题研究教学观摩及优秀论文、课例、课件的评选,激励教师不断改革,勇于创新,争取多出成果。
(三)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但在各实验校的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教师较少(一个年级只有一名教师),致使校本教研制度不够完善,以后除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力度外,还要进一步研究教师人数较少的学校如何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四)加强对各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困扰笔者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将是下一步要研究的重点。
参考资料:
①《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吴岱峰 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地参 2008.9 ②《备课时进行地理有效教学的关键》四川 王志勇,地理专刊教师版(08-09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期)③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期工作报告 郑明进 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来源于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1/137094/archives/2007/644605.shtml ④《新课程背景下的文化课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期研究报告 来源于 http://www.xiexiebang.com/show.aspx?id=316&cid=95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性教学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以往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严重影响了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应该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课改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打造有效性的高中地理课堂已经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要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就要改革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应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仍然采用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育,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一部分老师依旧采用传统高压式的教学观念,运用强制性的灌输式行为来引导学生。二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上,教师缺少生活实例的引用或者导入,只是一味讲授枯燥的地理知识,使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无心学习的问题。三是课堂的互动较少,且互动的形式单一,课堂提问过于单调和随意,很难引导学生扩展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此外,作业的布置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和能力的不同,应把握好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分层次的方式进行作业的布置。
2.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的几个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目标过于单一。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纯粹是为了高考,为了考试成绩,这就出现了死记硬背或者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合作的现象,这种短期单一的学习目标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背离。二是学生缺乏一个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味盲从,被动学习,很少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活动,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不能合理安排自己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复习时间,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个别学生存在着物质上的攀比心理,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学习上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导致学习的力不从心。
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改变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都是以成绩为主,没有真正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以分数为主的教学目标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目标,制订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计划,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育中,将以教师讲课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主动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充足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时,就改变了以往“注入式”一味教师讲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自主导学”,学生课本自己容易获取的知识教师不重复说,课堂侧重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知识结合课本图文材料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基本能分析到位,既掌握了方法又提升了能力。课中教学各环节紧扣,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反馈→教师点拨、归纳,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再加上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首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更直观地展示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让学生更加逼真形象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比如学习《地球运动》一课,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地球运行的视频,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下观看并了解地球运行的模式以及相关知识,这样就能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印象。其次,老师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感受地理博物馆,在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创新和观察的能力。也可以开展一些地理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去城市的街头观察和体验,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加真切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学习《城市化》一课时就带领学生去县城街道实地考察感受“什么是城市化?”这一知识点学生记得就特牢。最后,老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时,老师要注意提问方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切忌问题频繁或者数量过多,对于能力不一的学生要采取分层次和针对性提问,要及时鼓励或者表扬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进行巧妙合理的教学导入
一节课中,有效的教学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情绪,在整节课中起着调节带动的作用。因此老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的教学导入,不仅仅只是将旧课引入转到新课,还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师在教学导入时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教学导入的形式要多样化且富有创新性。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展示来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地理实验、趣味故事或者新闻事件等形式导入,还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在增强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基础上导入学习地理知识。比如,学习必修1中“热力环流”知识点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导入:课前准备好略大一点的废纸盒、点燃的蚊香、冰块等材料,在废纸盒内两端分别放上点燃的蚊香和冰块,让学生直观观察热力环流的存在,学生兴趣特高,也有助于他们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理解。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过多重复或者连续使用某一种方法,要及时创新和改进导入方法。其次,教学导入要有趣味性和目的性。教学导入时,首先要具有目的性,要快速确立课堂目标,目标明确后,学生就可以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另外,就是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外县兄弟校教学交流,教授必修2《3.1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先向当地学生了解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学生踊跃发言,一下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接着多媒体播放授课老师自己家乡的特色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图片以及堪称“中国最美滩涂”的景观图片,学生兴致很高。通过两地对照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这两地间的不同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这节课学习。最后,教学导入要简洁明了且抓住重点。教师要把控好教学导入的节奏,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进行简洁适当的导入,还要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避免导入内容的冗长复杂。
4.营造良性互助的课堂氛围
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习过程中要想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因此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老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互助的课堂氛围,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改正。在这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更大提高。例如,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这样一来,不仅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还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家重点的地理环境工程,并引导学生围绕“巨大的水资源跨流域调配对调出地区、流经地区以及调入地区的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正态或者负态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认识和理解跨流域调配资源的意义。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地理教师就要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以及新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并不断总结以往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牛淑珍.浅议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编辑 孙玲娟
第三篇: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
独树五中语文课题组
摘要: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以“效率为先,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应当是优质高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公平的课堂,应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回自我,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课堂。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就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有效的课堂应当是多元化的课堂。有效教育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相辅相成,多元智能理论是融科学性、差异性于一体的动态理论,其核心是关注儿童先天具有的各种潜能,并依据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儿童的智力特点等,借用外力,巧妙整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使每一个儿童笑容绽放,自信飞扬,彰显个性,全面发展。有效教育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和谐、融洽、温馨、人性化的课堂。课堂上教师有效的 “ 教 ”,学生有效 的“ 学 ”,要充分解放学生,“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验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间,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有效教学课堂要致力于在不断解放中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有效教学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新课程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要“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多方面的,只有完成这些要求,才能说教学是有效的。这是基础教育战线每一个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
2.有效教学是我们必须顺应的一种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 20 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所谓 “ 有效教学 ”,就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包含教师有效的 “ 教 ”,学生有效 的“ 学 ”,师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也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单纯看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掌握所学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简明地说:有效教学是指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益已成为一种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与社会发展趋势是相适应的。近年来,对有效教学的追求成为世界范围内所关注的话题,同时产生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鲍里奇(Gary Borich)博士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新技巧》;我国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等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顺应。
新课程呼唤有效教学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
目前,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
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有效教学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1).课堂教学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那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就无从谈起。语文课中,学生只有人人都动起来,去认真地读课文、议问题、辩是非、谈心得,才能不断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可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缺乏激情,缺少研究,组织教学不力,教学方法老化,满堂灌,教师自问自讲。学生在课堂中情绪低落,被动应付,很少听到书声,讨论声,看不到游戏场景。终日泡在题海中,学生成为三无产品:无兴趣,无质量,无能力。教师重“教”轻“学”精疲力竭,学生苦不堪言,这些做法忽视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语言,领悟文本情感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问题。课堂教学效益日益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一种快乐享受。(2).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表述一定的内容,表达一种感情、一种思想,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
展和语文学科固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边互动,把课堂氛围变得激情活跃,使学生处于寓教于乐,虎虎生趣之中。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 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 ”。对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和做事情,进行和参与有意义的活动,这个活动应该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就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包含教师有效的 “ 教 ”,学生有效 “ 学 ”,师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改善落后的课堂教学方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实施有效教学策略,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理论价值
国内外对它们的研究成果必为本课题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他们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既丰富了有效教学理论,又对新课程中相关理念的落实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实践意义
语文新课改必须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反观我们的课堂,总结并
传承过去有效教学的经验,反思现行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制定、掌握、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生命、以智慧,使学生的发展成为语文教学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
该研究,是新课改的必然。它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放在一个首要位置。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关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不断思索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究课堂教学艺术,构建和谐课堂。
该研究,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密切相关,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善教学现状,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三、有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假设
教学,我们指的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称。“教学有效性”中的“有效”,主要是指能全面、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它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得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我们的课题研究主旨,是探索“有效性”中的“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
有效语文教学研究”主要包含以下理念: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至关重要的几个教学行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总结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基本特征,找到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研究出与之相对应的策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角色行为,从而真正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达到智、能统一和谐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的目的
1.探索出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方式,找寻影响课堂有效性 的因素,探索出有效教学最佳途径和方法,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建立较完整的操作体系落实于教学实践中。2.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从而使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五、理论依据
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融科学性、差异性于一体的动态理论,其核心是关注儿童先天具有的各种潜能,并依据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儿童的智力特点等,借用外力,巧妙整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使每一个儿童笑容绽放,自信飞扬,彰显个性,全面发展。
罗杰斯的师生关系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对亲密的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和情 8
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它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那里,深刻的体验──沮丧的和欢欣的──能被分享;在那里,能冒险采用新的行为方式,并且不断加以提高,总而言之,在那里,他能接近被充分理解的和接受的状态”。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全体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通过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将问题发展成为课题研究的主题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作用于教学实践中去,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2.综合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定期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及上网浏览相关信息,了解同类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动态,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参考,并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提升作好理论准备。
3.教育实验法: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构建和谐课堂等具体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科学选择好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实验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真实的揭示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为课题组提供一手的实验数据和实验资料。并及时的撰写实验报告、教育案例和教育论文。
4.问卷调查法: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与学生实际的和谐,本课题小组采取了一种比观察法更便于统计和分析的问卷调查法。但由于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关系着问卷调查的成败,所以本课题组成员在问卷设计方面特别注重其完整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拟 9
订好问卷后,要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填写。对于调查所得数据,我们作了认真的调查分析。由此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研究更趋系统化、理论化。
七、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举措
(一)研究内容及要点
1.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注重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有效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建者”、“指导者”、“帮助者”。2.寻找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内容要保证其有效性,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a语文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语文课程目标是衡量语文教学内容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教学内容必须与语文课程目标保持一致,但是语文教学的现实却与之相去甚远。语文教学内容过去是应试性工具训练唱主角,新课程改革以来,非语文充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缺乏课程目标的理据。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对语文素养的总认识。语文素养这个新的核心概念与以前提的语文能力相比是一种更有包容性更有深度的表达,标志着语文课程目标的提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表明了对语文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逐步深化。语文素养比语文能力扩大了内涵,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等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指引、规限着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要指向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在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既要关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b语文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
依据学生两个方面的因素:学生实际水平和发展要求。
(1).语文教学内容应是预设与生成并重
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前预设教学内容,它是依据课程目标、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的,是课程计划性规定性的体现,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追求的是完美无缺、原封不动地完成自己预设的一切,这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表现,目中无学生,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内容设计不能仅仅以语文知识的逻辑为依据,更要以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依据,教学内容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有弹性的。
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堂中的生成内容,课堂教学有许多无法预见的不确定的因素,教学情景复杂多变,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思想感情的交流碰撞会产生新的教学内容。对此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成不变,不能完全是教师原有的内容,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注重动态生成,有利于学生主题经验的建构。但不能生成过度,生成内容太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教学失去中心,导致教学随意性、低效化。
(2).教学内容要照顾学生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明确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鲜活生命体,我们要重视并研究学生间的种种差异并以此作为研究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
要求以及他们的体验和理解,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确定相应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合所有的学生,能满足多数同学的需求,又能兼顾先进生和后进生的不同要求。要具体弄清哪些内容是学生已会的,哪些是独立学习能会的,哪些是需同伴和老师的帮助能会的,据此展开教学,照顾学生的差异。
c语文教学内容应是语言、思维和人文三个维度内容的融合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表现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语言、思维和人文内容的统一。语文是在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下,对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形成思想,再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行为。这表明语言和思维是贯彻语文活动始终、密不可分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而语文交际行为不能不打上人的情感态度的烙印,其实语言和思维活动也和人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文化品位等等密切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是由语言、思维和人文这三方面的素养构成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从其相互关系着手,力求融会兼顾。
(1)在思维和人文的教学中紧扣言语形式
现实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大都定位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且往往是脱离具体的言语形式的抽象讨论的概括。目前课堂教学内容是两块:整体阅读和人文话题讨论,而且这两块明显地分作前后两步,在讨论中也不进行言语的学习和指导,情感态度教育脱离言语形式孤立生硬地进行。
课文内容是要讲解分析讨论的,这是进行思维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必须同时学习言语形式,因为言语内容依存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言语内容的实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学应分这样两步:学习言语形式理解内容,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学习言语形式。语文课对言语内容的学习始终不能离开言语形式本身,学习特定的言语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言语内容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也是特有的任务。
思维和人文的内容不仅存在于言语内容中,也存在于言语形式中,通过具体生动的言语形式进行思维培养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特色和优势,不同的言语形式总是映现着言语主体不同的感知、认识和情感态度,以及不同的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言语形式中必然渗透着言语主体的思想感情,因此言语形式的教学同时也是情感态度的教学、思维方式的教学,应高度重视言语形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价值。语言、思维和人文三者有机统一是保证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2)在语文技能训练中凸显思维与人文
人文内容不仅存在于言语作品中,还存在于听说读写的技能中。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既是一个运用技术、技能、技巧的问题,也和运用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密不可分,思维的内容不仅存在于言语作品中,也存在于听说读写的技能中。一个人运用语言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思维
能力,正如顾德希所说:“如何用脑思考是听说读写能力增强的关键,除了词汇量不够的问题,学生不会听说读写的问题大都可以归结为不会想的问题,只要善于把语言环境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思考,听说读写的绝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技能是程序性知识,是听说读写的行为规则,为学生更好地习得这些技能,须讲解技能中包含的思维方法、类型等知识,并不断地提升学生对这种知识的思维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上,更要向运用、评价和创造的思维水平发展,语文技能实质也是一种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就是思维训练的一部分,我们在技能训练时应自觉、明确地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教师行为的有效性
1、让师生关系实现真正平等对话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应该使学生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但是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但在我们如今的课堂里,我们发现,老师还是老师的样,具有权威心理。老师就是一个导演,牵引着小观众的心灵。我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老师很多时候会埋怨,“今天的课堂没有及时完成我预计的任务,预设的情景只完成一半,这班学生反应太慢,太笨”,殊不知在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
主角,语文老师在课堂的任务就是用我们的智慧引领孩子们在语文的大天地里驰骋。根据孩子们实际的学习情况,让孩子们有所得,课堂所开展的一切对话活动应该是围绕一个目标,根据孩子的需要,耐心引导,而不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让他奔走。老师该是扶孩子上路的人,每一天应该问自己,我今天的课堂让孩子收获了什么?孩子们身心是否愉悦。
(2)、实践主动反思,努力克服职业倦怠情绪。
一个教师不仅是一个实践者,还应该是一个思考者,只有想得精彩,才能做得精彩。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老师在教学中缺少主动反思精神,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一个字:累。不少老师对自己所拥有的这分职业产生了倦怠情绪。我们不可否认:老师的工作压力特别重,批不完的作业,成天在教室里、学生堆里穿梭,还得完成许多应付式的工作。那么,老师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哪里?我们如何与新理念接轨呢?因此,老师不得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思想的老师定会多一些呆板,少一份个性,多一些匠气,少一些灵气,多一些俗气,少一份书卷气。为了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舒展心灵、习得技能,互动交往的乐园,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我们得一直处于研究状态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教师灵性和舒展的个性,才可能带来孩子个性的飞扬。
学生行为的有效性
把课堂营造为适合孩子发展的宽松有度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也就形成了融洽、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
热情和兴趣。智慧的老师就该善于创设各种情趣盎然的个性化学习情境,更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我们所创设的环境中来,我们不妨这样行动。
(1)、呵护孩子最起码的尊严,用平等、宽容之心善待“弱势”孩子
考试临近了,老师们的心情又开始焦虑,面对一个成天不肯完成作业的孩子,你生气也好,发怒也好都已无济于事。学生不会领你的情。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得记着,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鲜明个性的个体,在课堂内外,我们得允许他们不入眼的举动,如果我们用高高在上的举动去伤害孩子们,也就损害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形象。语言刻薄了伤害孩子心中的老师形象,行为过分了,我们还将遭到学生的唾弃,回报我们的将是孩子们的失望,以及孩子们与老师之间距离的疏远,甚至对你课堂的厌倦和恐惧。所以,我们得用宽容心对待孩子们的过错。如果孩子在课堂上的举动影响了我们的课堂,请让我们动用自己的智慧,给孩子一个台阶让他心领神会,同时也提升我们自我的教育智慧;如果孩子在课堂有了出格的行为,我们还得放下我们高高在上的架势,给予必要的惩罚,但不能让孩子失去尊严;如果孩子始终跟不上学习的进度,我们不妨放低对个别孩子的要求,让他有的放矢地完成学习任务。
(2)、想方设法增强课堂弱势群体的自信心
以往在孩子们的眼里,课堂似乎一直是老师和几个好学生的对话,课堂里一部分孩子就成了观众,连配角都算不上。老师导演的角色扮演得还得更实在些。譬如,每个孩子都是课堂的主角,我们得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老师也许都有这么一个理,关注到了落后的群体,给落后的孩子以舞台,我的教学进度根本就跟不上。其实语文课堂是充满情趣的课堂,我们的每一次训练,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对话,我们可以让设置的目标有铺度,不要把美文诵读的专利都给自己眼中的优秀学生,不要给读书不连贯的孩子以漫不经心的评价,也不让小组合作活动成为尖子学生活动的专利。我们得多多设计个别形式的朗读,让我们给语言发展存在劣势的孩子读上那么一个小片段,那也是对他最好的帮助,容易树立自信;全方位关注孩子的个性,用显微镜照出闪光点,发现其成功的秘诀。有的孩子语言交际是强项,说话交流大方,但落实到写作却总是虎头蛇尾,这样的孩子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平常的课堂里我们都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把一段话说具体,说生动,给孩子布置另类作业,把课堂的情景再现,孩子就认为那是老师给予的专利。对症下药,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例如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同学在我举行的语文小考中只得了四十八分,我把他叫进了办公室,开始,他忐忑不安,我说:“虽然你这次考试只有六十一分,说明你掌握了六十一分的知识,下次考试你肯定会超过六十一分。告诉老师比你前一名的同学是多少分?” “八十分”“下次考试你能超过他吗?”“能!”“好!老师相信你!”他充满信心走出去了。后来,在下次语文考试中他得了九十一分,远远超过了他的许诺。我想如果当时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所采取的是指责和批评的“教育”,那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
(3)、尽力消除学生个体的闭塞心理,让每一个孩子拥有阳光心情
关注孩子心灵成长,倾听校园里花开的声音。处于“三不管”状态的孩子是个老大难:由于父母在外打工长年不在家,孩子和爷爷奶奶住一起,事实上也的确存在隔代亲的事实,爷爷奶奶给予的补偿就是孩子要什么有什么,至于学习上的惰性却很少理会。所以相对来说,这些孩子心理比较闭塞,喜欢把自己的心事藏起来,不让人发觉他们的不快乐,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过分地表现自己,显得非常偏激,而在课堂上则显得无动于衷。不参与是他们最常见的表现。阳光进不了孩子的心灵,每一个佳节,他们思念自己的亲人,那我们得牵起这些特殊群体之手,生日送上我们的祝福,让孩子们共同为他们祝福生日快乐;课堂优先关注这些孩子的举动,用我们的亲切和热情引导孩子真诚地面对课堂;用我们的真诚打动孩子们,让他感触到老师对他的关注,让阳光共存我们心头。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才能保证其有效性。
(1)、制定明确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曾看到一则寓言,“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行,它不停地游,克服常鱼所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某一天到达了唐古拉山脉。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就被冻结成了冰。事隔多年,一个经过此地的登山队发现了这条鱼——它还保持着游的姿势。队员们 19
认出它来自渤海,于是惊叹它的勇气。其中的一个老人却说:它固然勇敢,却只有伟大的精神,没有伟大的方向。”
老人的话,意义深远,耐人寻味,它能提供给我们语文课堂很深的启迪。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到底朝哪方向进行改革,对学生从哪些目标上进行定位教学都处于茫然,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益会有实质性的改观吗?看来,方向明确,目标简明,具有可操作性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是引领学生发展的“最高基准点”,它对课堂教学起着统率和整合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在目标的设计上应该简明、清晰、具体,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态,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教师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教学目标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描述,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的描述。从语文课程目标出发,语文教学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
(1).内化范文语言。即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和应用新词,熟悉和应用有关句式,积累优美的段落和篇章。这些目标要求大都体现在课后的练习设计中。2.建立语言形象。3.生成思想意义。
(2)、制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20
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
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把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做到“以生为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①、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②、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
③、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
④、教学方法要符合现有条件和规定的教学时间;
⑤、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⑥、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师自身的可能性。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经验,对事物的特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判断和估计。在教学中,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语:“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如果学生第一次听到上课老师表扬他(她),他(她)会十分高兴,如果次数多了,学生听了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
怎样的课堂评价语才是有效的呢?一是教师评价语言要真诚,有亲和力,具有调节性;二是老师评价语言要正确、有探究力,具有启发性;三是老师评价语言要有的放矢,有导向力,具有针对性;四是教师的评价语要热情、有感染力,具有激励性;五是教师评价语言要精彩、有吸引力,具有丰富性。
可见,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留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问题的解答、学习习惯与求知欲等方面了解和评价学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改进学习过程与方法,增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1)、评价语以赏识、鼓励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教师肯定性评价语言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2)、评价语应中肯幽默
我们经常在课堂中听到老师赞赏学生,赞赏应该是由衷的,没有矫揉做作,没有功利目的。如“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你了解得这样全面,一定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真是小博士”。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要中肯,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
性地作不同的评价。如:“你说得很好,如果声音再响点就更好了”“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你再读一遍会更棒”。对学生的失败和错误,教师决不能挖苦和讽刺,更不能责骂、惩罚。“说得不完整,真笨”“答错了,站着听”“牛头不对马嘴”这些评价应该彻底从课堂上消失。
不难发现,老师一句善意风趣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抚慰了学生的焦灼的心灵,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像这样的语文课,又有哪个学生不爱上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学生会重复前面的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不是去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着说:“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有的老师见学生能读出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会夸奖道:“你简直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对合作成功的小组会夸奖道:“你们真的是黄金搭档,乖乖!真的有效!”我想,老师这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一定会是终身的。(3)、评价语要多些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我们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我们的评价语言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面对学生错误的理解,有一位教师这样说:“我佩服你!你有已见、有思想,有个性!我不同意 24
你的意见,但我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老师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让我们都来关注课堂评价,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全身心地学习,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之余,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
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指教师通过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规律,不断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使自己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慢慢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当今的教育领域,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已成为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潮流,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面对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我国古代教育家也曾十分强调反思的意义和作用:思之不缜,行而失当。故曰,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群体亦然。同时,十分强调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是相互融洽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后学,学得更有效,思得更深刻。他在《中庸》更明确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近年来,教育反思的理论和和实践更得到发展和深化。提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随着不断的反思而不断地增长。有学者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
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
经过学习研究,以下几种教学反思的方法比较有效:
(1).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可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问题和做初步结论,并正式或非正式地与合作教师、同事或专家等分享其想法。
(2).案例法 案例取材的来源,可为教师或同事的亲身经验;当前普遍存在的教育方案或问题;描述教育历程相关的青少年读物、教育小说、录音带或影带;取材真实情节的假设性案例等。(3).行动研究 教学反思需以客观的、描述的和具洞察力的资料作基础。教师针对班级教学所遭遇的问题,主动收集资料,以进行行动研究,改善教育实际,并建立教师间专业的反思文化。
在以上3种教学反思方法下,我们又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①.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②.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
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③.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用语书写不规范或有误观察,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深?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④.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孔
子云:“吾日必三省吾身”。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施教往往难以完全体现其教学设计,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撰写教学随笔可以选取教学中的一些细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随时记录在备课笔记上,也可以把课堂的得失和教学灵感以随笔的形式加以记录,为撰写教学课例和论文积累素材。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⑤.撰写语文教学反思论文。在撰写教学随笔的基础上开展课例研究,是对课堂教学更高层次反思行动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课例研究找到成功或失败点,然后重新撰写新的教学设计,再到课堂实践检验自己的反思是否是成功的。
⑥.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⑦.自我反思。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反思,形成案例反思。反思性教学以课堂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备课—授课—发现问题—反思—调整—新问题—再反思这样的过程展开和实施的,其效果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a反思课前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
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心理特点,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教学。课后还要对该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教案进行再设计,为进一步改进教学作好准备.b反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通常包括 “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单调的、呆板的,它排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是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生成的、开放的、鲜活的人的成长过程,注重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具体研究方向:如何进行新课的导入、如何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何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反思预期目标和实际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的起始和归宿,是教学的方向和指标。但是实际在教学时很难达到预设的标准,对其中的原因加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平。
c反思学生的学习困难及需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生活阅历和学习方式,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并敢于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哪些学生懂了、哪些还有问题,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反思具有研究性质,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反思是一种手段,是教师自觉地把自
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进行思考梳理的过程.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3.研究有效教学的时机、类型、选择与运用。
本课题主要研究:教学设计的预设、导入环节的创设、有效讲课环节的创设、练习环节的创设、反思创设情况等。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语文课有效教学问题的设计:
(1).语文有效教学问题设计的基本思路
A 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有效教学活动。
主动、积极、愉快,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有效教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将对能否实现有效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重点调理的内容也在于此,调理的结果就是要使尽量多的学生有主动、积极、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教学。也就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方式主要有单纯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之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洪灾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我国1998年抗洪救灾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然后再提出探究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在进行《白杨礼赞》的教学时,先播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学生从歌词当中感受意境,而后展开教学。
② 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技巧。问题的提出必须以语言为凭借,教师通过巧妙地措辞、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 注重问题要能贴近生活。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④注重问题的游戏性。,我们要突破传统,创新问题设计,把问题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把学生至于游戏角色之中,大大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B 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必须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加工能力外,还要具备现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有效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形成新的知识经验,为下一个学习内容做准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框架,并解决问题。那么,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及技能(主要是指整合知识的技能),是否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依据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及技能能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把问题的设计分为三种情况:
①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及技能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比较简单,不用做过多的铺垫与启发,直接设问即可。
② 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不能满足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就需要有层次性、启发性,把大问题化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便弥补在技能上的不足。
③ 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能满足需要。也就是用以掌握的技能解决未知的问题,这类问题在设计时,就要在问题前附加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C 设计的问题能激发生成、创新的思想,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是在无形中,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科学实效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需要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要只局限于当前学习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应属于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及探索空间。⑴ 教学中提出好的问题,就可以形成积极的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学,思考着学,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方法。同时,好的问题有助于形成具有良好迁移价值的、“有意义”联系的、可不断生长的语文知识网络。
例如在教授《雷雨》一课时,依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值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情还是假意。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对周朴园在与侍萍相认前后的言行变化来展开分析,以此剖析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先结合背景分析:周朴园在抛弃侍萍之后的两次婚姻是否幸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然后探讨:周朴园为什么那样地怀旧?对侍萍的近况为什么欲问还休?周朴园过去对侍萍的感情是否一如后来周萍对四凤的感情那般真挚?对侍萍一步步揭露真相进而勇敢相认的举动,周朴园为什么由“痛苦”而“汗涔涔”、由“惊愕”而“严厉”?为什么最后竟然说出“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这样的话?通过这重重对比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实际上,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人性中的美和丑总是对立存在的,而人性之美才是人类的希望,人应该追求和拥有美的德行。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也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过渡衔接提问语
教学过程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一个个教学环节好比是粒粒珍珠,而各环节间的过渡语则是串连珍珠之间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松散珍珠也不如美丽的珍珠项链璀璨,就如同写文章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需要过渡段一样,课堂教学中也需要“过渡”,过渡得好,才能使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清楚、脉络贯通、浑然一体,而且对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效益,将会起到有益的作用:过渡不好,使人感
到思路跳宕、杂乱无章,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言语,也是教学言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组织教学的重要作用。
过渡言语一般运用于以下几处:由旧课过渡到新课,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由一层转入另一层,由一部分转入另一部分;由复习到新授,由新授到复习;由“总述”到“分析”、由“分析”到“总括”;由讲授到练习、示范、表演、讨论等环节。在这些环节运用时言语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简洁的针对性和睿智的启发性,否则,过渡将显得杂乱,失去应有的引导作用,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言语是教学组织言语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这里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提问言语进行一下深入研究。“学贵有疑”宋代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可见,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言语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其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令其更加有效地践行新课程中的自主探究学习理念。因此,对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来说,提问言语就是其推进教学重要手段和技能,而言语的质量则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程度。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言语质量高低不齐,低质量的提问言语俯拾皆是。
低效乃至无效的提问言语:(1)目标不明确;(2)零碎,不系统;(3)无视学生的学情和能力;(4)用语不妥,意思含混不明;(5)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有效的提问”,具备以下特点:(l)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2)与学生的智力与认识水平的发展
相匹配;(3)能诱发学习欲望;(4)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目标;(5)有启发性。我们认为要想实现有效教学,不仅需要运用常规性的提问言语,而且更需要积极运用具有创造性和生发性的提问言语。对于这一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找准提问言语的切入口。
于无疑处设疑。俗话说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就是伟大,若能从无疑处生出疑问则是智慧。因此,教师应努力地从无疑处设疑,从文本中挖掘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思维;于无疑处设疑,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必将激起圈圈涟漪,收到奇特的效果。
提问言语要有逻辑层次性。事物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由低到高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是渐进的。因此,在设计提问言语时教师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己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具体设计提问言语时可从大处入手,小处着眼。问题提得大,并不指望学生能一步到位,立即解决,而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联想,激其发散思维。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钱梦龙曰:“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问言语要注重开放启发性,力避封闭型。有效的教学不会僵化
学生的思维,只会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提问言语应当提高一个发散点,使学生可以从多个方向或途径去探索,探求多元化的答案,而不是直线型的非此即彼。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⑴、把握好教材,分析好学情,是提高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前提。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课堂导入也是一样。对于教材,我们首先要弄清教材的内容和它的编排特点以及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然后根据内容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导入方式。
例如,在习作教学中,要求导入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习作教学时,要尽量减少固定的、单一的、条例化的作文题目,而要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想象的时空,这也符合李吉林“形真、情切、意远、理寓”的情境式作文教学的理念。以生活场景、童话故事的创设为主,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意识的不断发展,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过渡。
⑵、根据导入的原则,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导入方式,是提高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关键。
有效的课堂导入,有一些基本的原则。第一,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导入的创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生活中经历过的事为主,这样他会觉得特别亲切;还应与学科特点相结合,要与生活
相结合,要体现出语文的生活化。第二,课堂导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导入的过程也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第三,导入要有趣味性。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审美的乐趣。
创设教学情境,构建语文“乐学”课堂
许多语文教师为了能在语文学习的规律中找到一条“终南捷径”曾作过苦苦的寻觅和尝试。有的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指导学生对所谓的“标准化”命题的圈圈画画上,有的用在把“活教材”进行 “A、B、C、D”选项的精心推敲和设计上,有的用在“篇章结构”的机械分解和组合上,有的用在试图对语文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层次进行全面而具体的量化上。结果呢?教材活生生的灵魂,语言跃动的生命被窒息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思维被禁锢了。千姿万态的心灵都被统一地按照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单色调去对号入座,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情感领悟过程既失去了必有的训练形式,更失去了本质意义的依托。先后被“满堂讲 ”、“满堂灌”、“满堂练”所替代。这种形态下的语文教学,学生已经不是文章的阅读者、体悟者、欣赏者,而是成了记忆的机器、分析的机器、做题的机器。最应该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变成了白水萝卜汤,成了学生厌烦头疼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现象啊!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
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教学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我们试从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等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一次较深入的探索,在能力的天地中驰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这里提到的“那种愉悦”,其实就是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情感 活动,是产生于情感领悟基础上的特殊心灵感应现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里,刘勰不仅指出了语言创造中的情感作用,而且也注意到了情感领悟在学习情境中的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实践 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位善于以情染景的教师,一位善于借助于语言的内在情感去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师,他就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语情感悟的教学情境。
中学生的课堂,不能静若止水,而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秦砖汉瓦中找寻中华文化的轨迹,唐诗宋词中汲取古典文化精髓,元曲明清小说中领会历史人物的传奇,从而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没有艺术境界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是苍白无力的,无论是描述、抒情还是说理,都需要创设情境,才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出无穷的生命力,那么,怎样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一个最佳的情境呢?
㈠、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文章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一种注入了音乐灵性的开场白。能起到抛砖引玉、创设氛围、调节情绪之用。曲在此而意在彼。目的是为了“引出”,它是一折“垫戏”。垫得好,可起烘云托月之效,曲已是“百尺竿头”,意却要“更进一步”。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可算得是教学上的高境界了。播放的乐曲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从而进入角色,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矣。有时,音乐还能起到推波助澜、巧留余韵的作用:文言文《愚公移山》够经典的了,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我便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如果说歌中的“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那么结句中的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哪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则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导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㈡、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
教学意境的审美特征,容易激起师生对美的不懈追求,诚如高尔基所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的更好、更美。”教学《天净沙 秋思 》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
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悲凉的情感,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在诵读了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春天:青山、绿水、红红的太阳、草地、鲜花等,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盎然的诗意。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王老师在上《 绿 》这一课时,请学生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对四季的感受,同学们纷纷选择了“百花齐放”、“烈日炎炎”、“硕果累累”、“漫天雪花”,像是约好了似的。当老师请他们用一种色彩表现树木四季不同的颜色时,他们说春季的树是绿色的,夏季的树也是绿色的,秋季是金黄的,冬季则引起了争论。后来,他们从书上找到了标准答案:春季是嫩绿,夏季是浓绿,秋季是金黄,冬季是银白。
㈢、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意境的审美性,能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地接受教学美的熏陶感染,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实现精神的愉悦、道德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思想的升华,使学生终生难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语言设计时力求达到美感性。教学中,如果流于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叙述,难以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缺乏鼓动性和艺术效果。对课本中描述的画面要进行拓展思维,进行再造性想象,即用美的语言,扩充课本中所描述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轨迹使无声的铅字变为栩栩如生的景观,无形的画面变为活灵活现的人物、亭台楼榭、奇山怪石。栩栩如生的景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枯燥的知识为形象的景观,使自己身临其境,更深的体味作者的感情轨迹。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语言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㈣、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诵读在优化语情感悟和情境创设中究竟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呢?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具备的丰厚的背景优势,如情感优势、形象思维优势、美育优势、个性培养优势、文以载道优势、兴趣培养优势、思维品格优势、非智力培养优势、激励优势等等,诵读指导得体,领悟启迪有法,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迷狂”状态,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旨?现代文的阅读如此,古文阅读更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今日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能求其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其意义。”诵读是优化形象思维和情感领悟的过程和手段。只有通过诵读,并在诵读过程中融入了阅读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积淀,达到了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才会有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才会有文思如流,注入笔端,鲜明形象,翩然而至,深邃义旨,豁然心会的境况。只有高质量的感悟基础上的阅读积淀,才可能在表达上厚积而薄发,深入而浅出。古人所云“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的说法是语文学习的至理名言。
㈤、进入角色,体会美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自觉地学习。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
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多媒体课件,能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如《孔乙己》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孔乙己的几处细节变化,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的变化,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假设孔乙己不自欺欺人、麻木不仁,最终会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吗?酒店伙计的“我”会和孔乙己说些什么?要求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孔乙己,让他来叙述孔乙己又一经历。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以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的熔铸和升华,是教师凭借卓越高超的教学艺术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能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的能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艺术境界,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对于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有效地沟通和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就必须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物化形态的教学情境。惟有高度凝练的教学情境,才能在有限的表现范围内,以高度集中、简练、生动的形象,容纳深远的意蕴,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境界,以吸引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悟、去品味,从而获得教学意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充实去丰富审美感受,从而获得教学情境所独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练习是为了配合教学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练习的对象为学生,学生是练习的受用者,练习设计的科学是否合理可从学生的使用情况窥见一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其中的练习形成一个训练的梯度,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纵向的训练序列。教材的语文综合活动练习范围广,形式多样,内容具体可行,关注学习的开放性,强调学生自主性,重实践、重探究、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关注社会生活,注重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和习作等方面的整合,每次活动都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步骤性的指导,从而在练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教学时,老师们要正确领会教材编写的特点和意图,切实提高语文综合活动练习的有效性。
在自主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既要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理解、46
中心把握、情感体验方面的练习,也要设计一些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以及提高阅读能力的练习。教师除了要正确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外,还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结合课文教学,设计精要的练习,在课堂上完成语文能力的提升,而不是靠课后做大量的练习来弥补。
课堂拓展的有效性
语文天地何其广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拓展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更深远的语文环境,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有效拓展不能忽视以文本为基础。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进入到文本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学习中去,不论是怎么样的拓展都不是盲目的,都应以文本为基础。有效拓展还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拓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内涵及外延有一个更深入更宽泛的了解,因此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组织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组织的有效性首先要求语言组织的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语文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优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
其次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生成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内容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
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最后教学组织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但又要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设计面向不同学生的分层练习和分层学习活动。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有效教学体现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师的教学艺术,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各国教育专家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和背景,对有效教学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有效教学的涵义、基本特征、基本理念等,为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但这些理论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和运用,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策略。同时,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专心听讲、倾心体验、积极参与。
语文反思性教学:指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程标准》和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引下,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问题的反思为核心,以“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为目的,创设多元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引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产生反思的欲望和冲动,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积极寻找教学和学习的机会,对师生的教学方式、教学心理、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学习进度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主题式反思性教学策略:指反思性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围绕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入发现,形成一个个反思的方向、一个个讨论焦点、一个个需要解决的要点,这方向、焦点、要点就是一个个主题,最终通过一个个主题把握和突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
教师方面主要从创设互动的立体反思性组织,让教师学会多元的反思方式、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反思,综合运用“立体互动、全面触发,确立意向、行为跟进,过程反思、获得主题,主题突破、反思深化”策略,构成合力,循环递进,促使教师获得反思意识、形成反思性教学能力。
(1)、在立体互动中碰撞反思的火花
反思需要素材的积淀和灵感的触发,只有调动一切可用的信息,让反思无时无刻、无地无处不在,布下思维的天罗地网,让反思长出敏感的触角和飞翔的翅膀,形成立体的反思网,才能更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①多主体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成长过程,也是旁观者见证成长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一般有三个主体的反思: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第三主体。第三主体指任意一个有意于反思的旁观者,他可以是任何一个听课、看课的人,也可是课堂中的某个
学生。当面对同一个教学问题时,一般可以有两个以上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和各自的体验出发进行反思,如有三个以上的主体进行互动反思,则反思的效果会更好。多主体反思实施的关键就是要在教学中寻得一个共同反思的触发点,和寻得较为合理的第三主体。多主体让教学问题全面铺开,使所有有问题可能得以呈现,而互动交流是实现碰撞和共鸣,既进一步开阔思维,也进一步达成共识,为获得主题作下基础铺垫。
②多层次反思。多层次反思指集体反思、小组反思、结对反思、自我反思等四个层次的反思相互结合与交流。目前的反思性教学十分注重和强调个体反思,对于个体反思的方法与策略已有较多研究,我们认为教学反思需要多个层次的互动,特别是结对反思应是最佳的反思方式,小组反思和集体反思是个体反思的有益补充。个体的反思有利于随时随地没有任何约束的开展,但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而结对反思经过精心的搭配和组合,两个主体之间有着诸多共同的因素,也有诸多不同的因素,两者的碰撞和交流,恰是最为精彩的;小组反思适宜于阶段性反思活动;集体性的大规模论坛交流也是良好的补充形式。结对和小组等形式的互动反思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触发点,因此形成主题是反思性教学的核心问题。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多层次反思。
(2)、在行为跟进中习得反思的方法
①认识反思、确立意向。让教师充分认识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性和让教师学会反思的方法,以成功的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学习的案例,帮助教师树立自己教学的信心。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实验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进一步开放、合作与竞争的时代,在时代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中,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明确提出了教育界及全社会必须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深化教育改革,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造就高素质人才。新的时代与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这些新的时代要求与传统教育思想的碰撞加剧了教育的变革。如何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以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十五”期间,在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引领与帮助下,绣林小学的领导和实验老师艰苦探索,积极开展了“新时代生活教育”课题实验,本着“为儿童生活而学,为儿童生活而教,为儿童生活而教育”的课题指导思想,以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为宗旨,建立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育策略,形成了以“关注生活,关注生命”为价值取向的“新时代生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为理念,开辟了“生活德育”实验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让学生在“玩”中悟道理,在“活动”中学做人,让德育活动真正回归生活;另外,我们以“新时代生活教育”理念及叶澜教授的动态生成理念为指导,探究出了“积淀底蕴——参与体验——总结提高”的研训结合的动态校本培训模式。教育科研使我校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逐步得到增强,郑爱枝、付金蓉、喻长玲、杨慧琼、瞿文杰、袁玉和等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逐步形成。在不断推进新生活教育实验的同时,绣林小学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但由于体制的转轨及新旧领导的更替等因素,我校课题实验工作终止了近两年。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为我校“十一〃五”课题研究提供了更为适宜的土壤。首先,处于时代潮流中的教育,在无数机遇和挑战中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在这鼓舞人心的新形势下,我校又迎来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科研的新校长,这些给绣林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在新的背景下,绣林小学“十一〃五”课题实验将在总结“十〃五”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向更深层稳步迈进。
2、问题的提出
要稳步推进课题实验,必须把握住实验课题在新时期的方向和重点。即:“十五”时期研究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十一〃五”期间新形势中出现的新问题所构成的问题框架。
“十五”期间,我们运用“新生活教育”理念,构建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以教师主导为特征的训练式教学,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已初见端倪,但同时也留给我们一些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在课堂的组织与事实中,出现了合作学习浮于表面,甚至有为探究而提问的形式化现象,导致课堂出现失控和低效现象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学过程能有效地顺利完成,是新课题实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教育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当我们用理性审视新课堂,发现课
最核心的因素,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我们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会通过大量的培训活动,让教师逐步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其次是实践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篱”与新课程理念的“迷雾”,从而满足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需要。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旨在让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发展目标,从而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复合型人才,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各种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学校的内涵的提升和品牌特色的建立,其根基在于课堂教学有效的追求。只有课堂呈现高效状态,学校的各项事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研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必须通过课堂实践得到落实。理论和实践如何有效结合,我们应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作深入研究和剖析。作为一线教师应需要解决的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现行课堂教学模式,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消除偏颇,增强课堂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避免无效和低效甚至负效教学。
5、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社会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
3、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备课策略研究:“优化课堂预设,促进精彩生成”为子课题的集体备课研究。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包括:
①优化课堂结构策略; ②师生交流对话策略; ③艺术化的板书设计策略; ④管理评价策略; ⑤有效的教学方式策略; ⑥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包括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策略; ②有效的学习方式策略;
③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④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4、探索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据现状我们主要探索以下原则: ①低耗节能原则
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一定的,既不能掠夺式使用,更不能无限地开发。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 J.B.)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学习程度”(degree of learning)的一般公式:学习程度=f(所花时间/所需时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时间是影响学习的变量,而不是常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要求大力缩减“所给时间”。用好“所用时间”,增大“所得时间”,低耗费,降低师生双方学习能量的耗费。
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通过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臵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和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其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念。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
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
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被尊为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问题时,称这种问题处于该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以外(即B点以远)时,教学不可能进行;当所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即OA以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如图1所示)
图2图3分别表现了二维、三维空间时的情形,在这里,现有发展水平(区)、最近发展区都被多维化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新课程的目标是多元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习惯于从两个甚至三个维度思考问题,应当认识到,只有当教学内容(P)处于矩形OBB1
0从2011年1月开始,我们的实验进程初步拟定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与华中师范大学指导教授取得联系,确定课题,聘请郭元祥教授进行课题相关理论指导。
第二阶段:实验前期工作(2011年6月—2011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建立健全的研究组织管理制度,课题实验正式启动。开展实验教师培训并开展相关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重点研究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撰写系列阶段研究论文及研究分析报告。
第四阶段:深化实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深化总结,提炼实验案例,集中问题,形成专题,继续深入研究。
第五阶段:课题总结(2014年9月—2014年12月)。形成研究总报告,拟出专著和案例集,组织实验研究的相关阶段鉴定。
3、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撰写结题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4)资料汇编:《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领导小组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赵本中学 课题组组长 王玉国
我校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于2010年4月由县教科室正式批准立项。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今天正式结题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因此,作为一名站在中小学教育前沿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进行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为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地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
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学生成长方面。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果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固化”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
教师培训方面。因过分强调教师培训的形式,忽视了培训的有效性,忽视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忽视了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忽视了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很多强制性要求下教师们只是忙于一些应付式的培训。显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学习特征、能力发展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那么他的课堂徘徊于传统课堂的“囹圄”之中也视为正常,教学中难免会充斥着大量的、无意义的、无效的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新课改,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怎样的有效的教与学。
本课题,站在一定高度,对我校课堂教学现状、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校教学资源等方面做一次较深入、透彻的调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并能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以期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差异性,使得新课程实验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教学组织偏差以及评价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教学中易出现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现象随处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式的、作秀式的课堂愈演愈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2、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其判断依据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相适应,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更
是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能获得高分的“书呆子”。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目前,对当前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各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了解、分析。当前,作为一线的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积极探索和改进现行课堂教学模式,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有效地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预见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艺术性方面下真功夫。本课题的研究有望对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现象及推进今后的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创新。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我们通过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藩篱”,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实验区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各年级学科。课题实验区的主区域为赵本中学的各年级段学生,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到全县各中小学校
四、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及主要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术语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
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特点。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有效教学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B.A.苏霍姆林斯基智力理论。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得法的、有头脑的培育者。只有当教师不把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量的扩大视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当作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喜好钻研的灵活思考能力的一种手段的情况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育。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
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营造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如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或以往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再加上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学习差异性,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的目标发展,因此造成学生无效学习的现象十分明显。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实施分层递进目标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要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教学的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够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现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新课程的倡导者宣称它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而建构主义又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的社会性,强调“合作学习”,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都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讨论,常常只是一个形式,是“为讨论而讨论”。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实现“十五”到“十一·五”学校在高平台上发展,教师在高品位上提升,学生在高素质上成长。
具体目标:(1)使各学科教师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
(2)全面提高各科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而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3)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设计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内容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估研究。其中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师备课策略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
2、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师上课策略的研究: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改进师生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
3、提高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激发学习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预习、课堂构建、课后复习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学习方式子课题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资料分析,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题阶段性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观摩和优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形成课题论文评比和结集、有效性教学案例集),经验总结(面向市县开展课题研究汇报活动、整理课题过程资料、总结提炼策略方法、完成结题报告力争完成一部课题研究专著)。
八、研究步骤设计
本课题研究步骤:先分各学科组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制定实施改进策略的方案;再由参与实验的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反馈――调整――再实验——„„――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
2010年4月~2010年9月,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010年9月~2011年3月,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全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2011年3月~2011年9月,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2011年9月~2012年4月,结论性研究阶段。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九、研究的主要过程
2010年4月~2010年9月,开题论证阶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我们深入进行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然被制约着,得不到培养和提高。群策群力,针对教师如何有效教,学生如何有效学,将课题定位在“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课题工作组专门召开了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初步形成了《新课程背
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方案》,初稿形成后,我们再次召开会议,在会上大家发表了对实验方案的意见,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会后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然后在县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构建了实施目标体系,确立了课题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
2010年9月~2011年3月,课题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确立重点实施目标,学习并吸取名师的宝贵经验,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本课题共设置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等子课题,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总结每月的研究情况以指导下个月的工作。
先后学习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有效教学:在理性实践中前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追求有效:教学的永恒主题》等文章,使课题组成员有了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教学理论,了解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
2011年3月~2011年9月,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主要进行实验操作,信息反馈,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等工作。立足课堂,认真实践,通过集体备课讨
论、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质量分析等形式,探寻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课堂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其素材的收集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1)营造交流氛围,扎实开展研究
邀请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来评价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探讨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举办了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育论坛,大家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畅说欲言,气氛相当热烈;分享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研究体会让大家共享,有选择地整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为课题研究丰富了资料。(2)开展课堂实践,构建有效课堂
课题组教师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确保课题研究高质量地开展。常开设校内研究课,课题组教师首先带头进行课堂展示。围绕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课堂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课堂教学风采,课题组教师的引领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并拉开了课题实践验证的序幕。组内成员围绕情境的创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练习等问题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这种同伴互助式的调研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起到了及时指导的作用,也极大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形成了高质量的教学案一体化资料,大大降低了低效课堂的出现。如此有效的同伴互助,不但促进了课题的研究,同时促进了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2011年9月~2012年4月,这一阶段为全面总结阶段。参加研究的所有人员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对课题进行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获得了我们预期的大量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1、论文获奖情况:
王玉国论述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论文《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性》;
王连福论述高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论文《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政治课堂最优化》;
马福佑论述从学生兴趣入手多层设计有效价课堂的论文《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赵鸿雁论述从学生兴趣入手提高效率的论文《施英语趣味教学 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天堂》
钱长行论述合作教学及教学一体化的论文《谈合作教学与思维激发教学》
赵约松论述有效结合新课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论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科研获奖情况:赵鸿雁、马福佑获2010,赵约松获2011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王玉国获“265工程”优秀学员、班主任论坛优秀奖。课例:多人次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了教科研意识
课题引领科研工作,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打造了一批研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及有效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总结反思能力
课题研究扎实开展,提高总结反思能力,在每学期学校组织的各年级学生的评教评学中明显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
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课前备课组集体编制教学案,教师能在教学中合理加以使用以提高教学效果②在讲授新课时能更多地选择“展示→提问→提示→讨论→呈现”,使学生得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③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计划、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适度调整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各种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4、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5、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原则和要求,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三个要素——教师引导是关键、把课堂的主角真正让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五个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习、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对教师的四方面要求——问题引导要抓住知识点的关键和核心,学生能讲的教师固定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代替,以多种形式开启学生的智慧、经常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功多给予鼓励、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让同学帮助改正。
高质量教学案编写的基本理念:一主线——以问题的创设、探讨、解决为主线设计各环节;两个原则——心中有人、目中有纲;两核心——能力核心、落实核心;五要素——学法、教法、知识、技能、提升;五模块——预习准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疑、重点提炼、应用落实。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组织形式——备课组合理分工,合作备课,协同施教,优势互补;活动形式——做到“三落实”: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主题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点与难点,统一教学提纲,统一例题与作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要“六备”:即备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活动方式——集体备课应包括“合(集体决策)、分(自备、主备)、合(达成共识)、分(体现个性)”四个步骤,四个过程缺一不可;教学反思——一课一反思,每次集体备课首先讨论交流教后感,对教学进行集体反思,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于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体上将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实现了课堂的教学有效、学习有效、管理有效的三个有效目标。课题研究的设想和打算
在今后我们更加深入的探究,并逐步推广有效教学模式,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相信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