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时间:2019-05-13 00:4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上传: 张永广

更新时间:2012-6-20 6:47:54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所在的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我们的老师一味的追求分数,数学课变成了教师的课堂,教师一便便不厌其烦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一道接一道的做练习题,直到全部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内容为止,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方面的教育。因此,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一、教案成摆设,教学随意大。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想上好课,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很难奏效的。但目前在农村小学却有相当多的老师的教案是抄自网上,其作用只是应付检查。因而少有顾及本班学生实际,随着多媒体的介入,小黑板用的少,以至练习题多是临时书写,有时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干等老师在黑板上抄写例题和习题,致使课内容量少,时间流失多,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因课前缺乏设计、推敲,课堂上临时想到哪里,讲到哪里,问到哪里.不少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问学生“长加宽是什么?”学生不明白老时目的是要导出半周长,而摸不着头脑,所答不对路。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准备, 特别是要学习《课标》,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备课时要做到“三要”,“四有”.“即要单元备课,要超前备课,要课后备课.“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

二、教材没吃透,教学效果差。

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吸收重视不够,缺乏进修学习的迫切性,即使参加一些进修,又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教研活动中他们一般注意具体方法形式的多,谈教学观念变革的少.因此,他们认为更新教学观念是”虚“的和”软“的,教学中仅满足于下功夫”磨“,强调”见多识广“地练,致使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尚保持”教者面面俱到地讲,学生消极被动地听“的格式.如:在”圆周率“这一内容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后,手里拿着一个圆的教具问:”同学们,教师手上拿的东西的形状是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与圆有关的另一新内容,就是“圆的周长计算”(板书课题).在解释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这一概念后,这位教师接着说:“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长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曾经对这个问题做了反复研究,并首先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还多一点.后来又经过其他科学家们研究和电子计算机的精确计算,证实了祖冲之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个不变的常数就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板书圆周率和π)接着这位教师就用三个直径不同的圆的教具在米尺上分别做滚动的演示实验,并要求学生将各次实验的结果作相应计算,验证圆周率的近似值.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验和自己计算,开始的怀疑变为了确信,顿悟,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最后教师自然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计划的练习.以上教学,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并由此所达到的教学水平来看,是属于典型的理解水平教学.如果仅从掌握知识本身来衡量,可以说已达到了教学目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圆周长公式的推出较自然,学生对公式的来由比较清楚,记忆效果也较好,还向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理解教材的要求.可以说不仅使学生能掌握较系统的知识,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的记忆,记忆也能比较持久,举一反三的能力也较强.但若用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精神来分析其教学实质,不难看出:由于教师仅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教材来进一步掌握知识,所以学生对教材是否真正理解就成了这一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演示,板书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而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是达不到新课标,教材的要求的.三、主次未分清,教学无重点。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指一节课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以及时间分配,它必须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以及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而确立.所以说,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反映.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常出现复式安排的方式,使课堂内活动紧凑,促使学生全方位活动,大脑呈亢奋状态,多角度思考.在时间的分配上,需充分利用最佳时域,使学生受到最佳信息效果.但目前农村小学中尚有部分教师不论上什么课,也不论教什么内容,一律采用“先讲后练”.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习惯于内容少,方式单,“接龙式”的教学环节,往往是一个环节结束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不善于交替,渗透,复式安排.这样教学,低效环节多,时间不能经济利用,往往导致一节课的内容一课时上不完的后果.这除了与学生基础原因有关外,与这种“慢三步”,单线“接龙式”的课堂教学环节有关系.四、角式未到位,训练不深入。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的逐步确立,“一讲到底”的课堂结构虽有所改观,但还普遍存在着只研究教法,很少或甚至不研究学法的现象.课堂上,有些教师虽然提出了一些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也能组织开展一些有价值的学生探究,交流活动,但教师却不能从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出发,提供给学生充裕思考,活动的时间,致使一些活动仅流于形式.现在,还有不少教师还受“有些学生我连讲几遍都不会,要是不讲他们又怎么可能懂呢 ”认识的影响,课堂上讲风太甚,致使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减少了,思维活动的频率降低了.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能力”的现象还较严重,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提炼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思路的构建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技能的操作过程,却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到“教师讲解”和“计算结果”上,忽视学生利用旧知,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这实是教学上的严重失误.例:教学“加法交换律”时,首先要从两道得数相等的加法式子得出等式,然后利用一组等式(包括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进行推理,得出加法交换律.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而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压缩了以上过程,简单地让学生观察一下,便急忙开出结语,接着让学生朗读几遍,然后就忙做题目.这样教学,以识记代替理解,忽视了思维中最重要的抽象,概括过程.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密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向学生提供“含熵信息”(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熵)不能消除,这类信息被称为“含熵信息”).因为学生的学习就是接收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那么充斥课堂的便是“饱和信息”,学生在思维上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五、方式单一化,自主参与差。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近年来虽越来越爱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看,情况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上,教师虽注意学习活动的设计,但往往由于活动目标不明,只限于一些纯操作的活动.案例1:教学8的组成.师:请同学们在桌上先摆8个小圆片,然后跟着老师将小圆片分一分.8 可以分成1和几 8可分成2和几 …….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切忌模糊.以上教学案例,由于教师引得过细,统得过死,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将学具搬来搬去,而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分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则茫然不知,这种心中无目标的活动,比起不开展活动来并无太大差异.(2)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只从知识内容的需要出发,而没有考虑采用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方式进行.案例2:教学三角形内角和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看一看,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1800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活动,不仅是指外显的实物性操作,同时应伴随着内隐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心理观念等活动的发生.事实上,操作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向内,由内向外的实践活动和理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操作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充满启迪性和探索性的.案例2向我们揭示的问题是:由于教师疏于指导,把一个本来充满神秘感和探究性的话题,一下子就兜了“底儿”,而这样学生所维持的活动操作实际上已回落到“如何用量角器去量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大小以及如何将量得的三个数相加,并求出它的和”这样一个浅层次的活动上去了,这种流于形式的操作,显然不是教材的要求.(3)活动的目的简单,狭隘,局限于一种知识的习得活动,而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3:教学320-98 师:这道题我们可以用一种简便算法进行计算.大家想一想,该怎样计算 生1:可以这样算:320-100-2.生2:应该是这样算:320-100+2 师:到底是“减2”还是“加2”,请大家再讨论一下,并说出理由.以上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在“难点”处开展了讨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对“难点”进行理解的过程,并发挥了同学之间的互补作用,有利于知识的习得.但教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教学对象的思维特点,没有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习得,形成生活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数学知识往往是生活内容的提炼,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生活中往往有大量的“原型”.对于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抽象思维的小学生,单就题论题,往往学生即使“会”了,也不可能准确地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以上教学,教师如能创设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商品购买过程中的'找零'”情境:“老师带320元钱到新华书店,买了标价98元的一套书,老师给售货员100,现在老师还有多少钱 ”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皮亚杰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真谛:“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六、缺乏有效性,学生获益少。

“信息论”的观点认为学习就是信息传输的过程.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就是学生有效信息的平均输入量与教师教学信息量等值.而一个完善的信息传输过程,就是从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消化,最后到信息的反馈,信息的评价与信息的调控,环环相扣,步步衔接,一环不缺.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保证信息过程的完善和畅通,突出表现有三:(1)教师的讲解多,学生对信息思维的加工不够,因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过程.(2)学生从“懂”到“会”之间缺乏信息消化的结构程序,往往是在对教材内容理解不深刻,不清晰的状态下,就模模糊糊地进入“应用”这一环节,所以作业,练习的效果和质量不理想.(3)信息的反馈不充分,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就事论事,缺乏深刻性和针对性,仅流于形式,学生获益很浅.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61页“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有位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打开教材,收集例题中的信息,并着重让学生数一数两排花片各有多少个,然后教师提问:“哪一种花片多 ”,“多多少个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就说:“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就只要把大的数减去小的数,算式是13-8=5”.并又讲解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做”的道理;最后让学生练习“试一试”,进行巩固.从表面看,以上教学流程体现了由感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应用的规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教师对教材缺乏钻研,对学生缺乏研究,既没有根据教材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始组织相关的比长短,比高矮等游戏活动,激活学生学习新知需要的生活,活动经验,也没有根据教材要求将教学重点放到引导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探索“怎样列式计算”上,更没有引导学生个体把例题呈现的信息,书上的图形与算式三者结合起来好好作一番回味,咀嚼.由于新课教学过程勿忙,简单,学生缺乏探索,交流活动,所以学生对新内容的思维,加工和消化,领悟不够.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又不能提供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仅是师生间的对答案活动,使得学生练习信息的反馈全面性和真实性不够.总之,这节课在新知学习阶段,学生练习阶段都没有保证信息传输过程的完善,而不完善的信息传输过程是不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过程,自觉掌握新知并正确应用的.故必须切实改进.七、缺少灵活性,学生兴趣无。

教学方法是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或联系方式,是影响教学流程,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小学仍有相当一部分“辛苦加汗水”教师,他们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对教材的研读,揣摩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所以教学中缺乏个人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常用变相的“注入式”教法,抄教案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地跟着人家走,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教法脱离学法,语境脱离心境,形象脱离表象,感知脱离感情”的局面.其结果是教师教得死,教而微效;学生学得苦,学而微果,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如: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有位教师先出示题目:“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看小数的大小变化”.然后采用同一手法,逐一出示0.004米,0.04米,0.4米,要求学生一一答出它们分别是多少毫米.同一方式,同一问题已使学生产生厌倦.下面又由上而下比较,也采用同样方法,让学生一一说出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向右移动两位,向右移动三位的结果.在引导由下而上的比较时,同样袭用了上述手法,指名三位学生分了三次回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向左移动两位,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这样活动方式不作变化,进度不作变化,思维跨度不作变化的简单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索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教学方法要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内容,课的类型,学生的实际,学校条件,灵活,科学地选择.并坚持教师为主导,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着重考虑如何紧扣教学重,难点,有效地组织开展学生的实践,探索,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技能,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这实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八、盲目训练多,有量却无质。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标(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潜移默化地感受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促使学生思维,人格和身心的发展;通过练习,也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至今还把“课内损失课外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们在练习的设计上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恰当地处理好练习的“量”和“质”的关系.从“量”上看,数量安排不恰当,普遍较多,陷入多多益善的困境,学生没有练习兴趣.从“质”上看,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编排练习的意图,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教材的相关习题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穿插,该口练的不口练,该笔练的不笔练,该边讲边练的不练,巩固新知的练习又不去及时练,错失契机,降低了教材对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要求.2.对“多练”含义认识模糊.只考虑练习数量多,不让学生练习机会多.练习题的选择缺乏代表性,不能保证练在关键处,针对重点处,突破难点处.3.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性.普遍存在着跨度大,违反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原则,加之练习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对后进生的及时点拨,循循善诱.这样形多实不多的练习,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度,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特别是差生的课业负担.4.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注意学生会不会,而很少注意,了解学生想不想,做不做;只注意学生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很少注意学生练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注意书面的解题练习,不注意学生的操作练习.这样的练习是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5.练习过程优化不够,课堂练习普遍采用“练一题,讲一题,总结一题”的形式,费时太多,学生练习进度快的等练习进度慢的,你等我,我等你,白白消耗时间.有时课堂上也存在几个学生包揽课堂练习的现象.要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练习设计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拾阶而上,同时在选择练习方法时,还应注意到教学内容,目标,课型等因素。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如何才能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应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以下是我几年来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一、认真学习课标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材教”,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从中央教育台和湖北教育网台上接收的数学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让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丰富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四边形》时,利用从中央教育台接收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教材中的主题图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哪些是自己已经认识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哪些是自己不认识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再用幻灯片展示四边形的物品,提问: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四边形?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1:黑板面、课桌面,学生2:课本面、文具盒面,学生3:电视机面、大门面、伸缩门……,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本节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一评价一一倾听一一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你们桌子上都有4个苹果,请你把它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怎样用一个算式和数字来表示。[学生1:4÷2=2个]然后再接着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么放?[学生分组切、摆后,学生2:1个都不够,还放几个?学生3:每个盘子放半个的半个,是1/2个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导出本节新知识。最后再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怎么放?每个盘子放几个?[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学生4:每个盘子里放半个的半个,用分数表示我想应该是1/4个]。此教学环节通过创设一种简便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分苹果中观察、感悟、交流、探讨突破了“平均分”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暑假里,我读了黄爱华老师的专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我对黄爱华老师做一下简介:

黄爱华老师,1966年生,特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研中心副主任。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鹏城青年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协作组正式成员。

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两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多次在全国数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示范课。在全国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近百篇,参与编写少儿读物15册约80多万字,编著教学用书80多万字。他的课堂教学形成鲜明的特色。他在《小学数学教师》、《中国小学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广东教育》、《江苏教育》、《河北教育》、《浙江教育》、《云南教育》等全国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荣获上海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举办的全国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两次获全国小学数上发表教学论文百余篇,学尝试教学理论研究论文评审一等奖。先后多次代表深圳市和广东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大赛等活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不仅征服了学生,而且也征服了听课的专家和学者。黄爱华老师是深圳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看黄爱华老师的文章是一种享受,看他的教学设计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近年来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去指导教学实际,这是黄爱华老师教学艺术的一个特色。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读了黄爱华老师著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读了这本专著的心得:

1.开讲,体现了一个“趣”字。

例如,他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亚运会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扎实的教学功底。

2.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有的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教师又问:“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例的练习就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特色。黄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4.结束,体现了一个“活”字。

例如,“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结束就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启发学号数是1号的同学先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让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走,最后让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走。先走的学生要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数,让没有走的学生判断。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不仅取决于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完善的智能结构,如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而且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仅从教学过程这个方面分析一下黄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

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的启迪:黄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在教学艺术上,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深深地影响着我。教学生先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础。我坚信我在教学中要向黄老师学习,热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

黄老师对教学的钻研,对孩子的爱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从他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学到了对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教学观点,也不断促使着我激励着我锤炼精湛的课堂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精彩的教学舞台。黄老师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永恒目标:畅神境界的追求。即教师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育智慧的追求”。其中最令我深思的几句话是:1,让人把话说完吧!(倾听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倾听的方式表现出教育的质,尊重,信任,虚心。倾听中迸出教师的智慧<倾听的核心是思考>)2,求异蕴藏着创新,蕴藏着灵性,而这灵性就是思维创新的火花。3,课堂上的精彩,源于上课之前的精心。4,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此外,黄老师提出了“智慧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满天星辰,没有谁注定满腹经纶,妙趣横生„„”,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教育的智慧,不断创造教育的智慧,用智慧成就教育人生!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比如:在循环小数一课里,黄老师用尽人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黄老师的课堂犹如师生间对话式的真诚交流。孩子们想说,敢说,而黄老师也给足了孩子们充分表达的机会。哪怕说错,他也耐心地倾听,甚至爽朗地对答错的同学笑,在笑声中传递给孩子不用拘束的暗示,再巧妙地指引,让孩子听得心服口服。黄老师的评价语虽然没激情却充满了真诚,让人得到真实的激励和有用的指导。正是黄老师的“平淡中见神奇”让我们领略了数学课堂的无穷魅力。这种创新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老师们说:“听黄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听黄老师的课,确实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学生们说:“我们最爱上黄老师的课。”

恩师邱学华鼓励黄老师:课堂趣、活、实,路子是对的。

还有专家评价黄老师的课说:课堂让人耳目一新,令人陶醉。课堂过程不是预设生成,而是互动生成,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

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听了黄老师的课后评价说:“师生精彩”、“新课程倡导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体现到位”、“特级教师实至名归”。

教学艺术是教学规律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是教师思想、业务、文化、人格、能力和方法的综合体现。也是我作为教师一生所追求的艺术。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精选)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山东省利津县陈庄镇薄家小学 毕义静

摘要:有效教学是教育工作开展所追求的方向,不仅是课程改革下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必须要重视起来。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有效教学的概念,然后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希望能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小学教育作为孩子启蒙的重要时期,教育是否成功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发展状态,所以必须要保证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乏兴趣等。因此,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纪的西方,目前受到大量教育者的追捧。有效教学所涉及的方面包括很多,例如行为学、心理学等,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将枯燥的学习转变为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教学的概念就是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激发出来,促使学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人,教师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优化教学行为。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地方的教学过程仍然为老师教、学生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导致学生的兴趣大大降低,并且教学质量也不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有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来开展,只是一味地重视成绩,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包括很多方面。

(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

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是远高于成绩的,但几乎所有人都只重视成绩,虽然我国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和方针,但是真正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最终意义,教学内容死板、枯燥,只是常规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一)创设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因此数学的教育也必须要与生活联系到一起,尤其是要与学生的班级和校园生活结合到一起,要使数学教育活动具有生动、灵活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让学生进行课程预习,在生活中搜集与之相关的实例,设计出符合大多数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这时再引导学生应用实例来解决数学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热爱数学,形成完善的数学思维框架。

例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选举班长的例子,将班级管理问题同统计知识结合到一起,在全体同学投票、唱票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主体地位都被激发出来,对统计的知识也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目前,普遍的教育活动只是重视学生最终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没有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没有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授课时只是灌输知识;相反,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加工教材中的知识,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可以让学生参与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扎实,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面积同长方形的哪些要素有关,然后让学生用6个12cm的正方形组成长方形,分析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则很容易计算出它们的关系,进而加强了对知识的掌握。

(三)培养学生说和做的能力

其一,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通过“说”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说”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口算整十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计算30+40,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建“说”出思路的机会,有的学生会说:“因为3+4等于7”;“因为3个10加4个10等于7个10”等,不仅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加。

其二,“做”是知识的来源,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准备几根长短不一的小棒,然后通过组合、记录数据来分析三角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极大的突破与发展。

(四)强化教材的使用率

其一,充分利用教材。教师要将学生的角度作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特征、认知能力,将教材的内容妥善地呈现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开放性。例如:在学习《分类概念》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以商店货物的摆设作为引入,使数学知识富有现实感,学生也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

其二,优化教材的呈现方式。教材中只能通过文字呈现知识概念,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散。因此,要优化教材的呈现方式,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静止的画面转变为动态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三,开发教材资源。这样能够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突出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积极地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灵活地应用教学策略,创设最合适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充分地激发出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都能健康、稳定地发展。参考文献:

[1]吴欣欣.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4).[2]李岩.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3]李明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2).[4]居士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学教师更加注重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期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率,这需要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笔者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提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建议,希望对小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

数学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高效、开放的课堂,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符合小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数学教师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于进行数学探究。因此,如何发挥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一、创设适合小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活泼开朗,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给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让他们既能收获到知识,又能得到快乐,并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每个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数学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比如,讲《认识钟表》,教学重点是让小学生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及会看整时,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在教学时我准备了多煤体课件和小闹钟等教学工具,运用猜谜的方式激趣引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是谁吗?请听这个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你们猜猜我是谁?”这时有的小学生会立即猜出来是钟表。我再继续播放录音:“真聪明,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如果你们能在这节课里了解我,你们就会灵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成为时间的小主人。”听录音的目的是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带领小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以提高他们的求知欲,之后组织小学生玩拨钟的游戏:联系生活实际拨出一个整时,试写出这个时刻,并在学习小组里介绍平时这个时间里自己正在进行什么活动。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音视频资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变难为易,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多媒体的辅助地位,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比如,讲《认识人民币》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掌握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懂得爱护人民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大屏幕上出现了超市购物的场景,我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去超市买东西需要用什么呀?”有的学生会说钱。然后我继续说:“是呀,钱的作用可真大,可以买食物,可以买玩具,还可以买书本。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人民币。”我让小学生把老师发放的模拟币拿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介绍。然后让小学生按照课件上出现的某个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手里相对应的人民币,然后向班级里的学生进行介绍。我还组织小学生把手里的模拟币进行分类,观察他们是按照什么进行分类的。最后板书:元做单位的钱有哪些,角做单位的钱有哪些,分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践、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挑战性,需要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数学的奥妙。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锻炼小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为了让小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我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尝试,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并引导师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根据刚才的实验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让小学生举出实际例子,经过师生交流探讨,最终学生知道推拉门、放缩尺等都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原理。

四、运用多样性和针对性的课堂激励方式

有效的课堂激励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并且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课堂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学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经常用到的课堂激励方式有物质激励、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等。比如,对于数学成绩上升较快的后进生,数学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数学成绩保持稳定的优秀生,教师要给予语言激励,给他们提供探究的机会,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改革的方向定义为: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倾听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抓住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日常工作中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而且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争取让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只有我们满怀希望地鼓励小学生,正确地呵护学生,把他们当成课堂评价的主体,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永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4).[2]宋贞霞.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变革是语文课程改革最难实现的变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变革其难度尤甚于教学观念的变革。由于改革中否定了一些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可借鉴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因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基于此,我们确定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的研究。开展本课题研究,必须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功能,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1980年8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书面发言中回顾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由来,进而说明了它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再次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吕叔湘先生在书面发言中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说它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1 9 6 1年以后,语文界为了纠正左倾思想所产生的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削弱了语文能力训练,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双基”。所谓“双基”,即指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根据2 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一是打好文化的底子。包括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二是打好精神的底子,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竞争,但更需要合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个性等。

另外要处理好本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左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教师在一节课中又是搞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不落实。究其原因,他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对语文学习目标的把握。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语文教学的这个“主”,或者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不能占用课堂时间,开展一些与语文学习毫无关系的活动。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语言积累和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来落实,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外。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强调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为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对此学语文课堂教学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防止由过去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问、一问到底,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变成放任自流或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局面。我们应当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学生读书不会断句、书读不通顺,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适时给予归纳、总结,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时,需要教师及时地帮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正如有的教师所说,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语文教学改革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大家教学时要有这个意识,只要努力了,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会得到改变的。

二是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但是,我们也看到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重视探究性学习,忽视了语文基础训练。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作为母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知识,认识和了解一些语言现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减少甚至避免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上的混乱或错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字写不好,书读不好,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打不好语文的基础,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得有时间让学生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等等。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影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割裂。现在一些地方上观摩课,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还像以前那样上课? ”“这节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似乎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需加以改正。

探究性学习只重形式。语文教学如果过于追求探究性学习这一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就会走进死胡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达到听懂别人的话,说好自己的话;读懂别人的文章,写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 0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挑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同时我们要克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的东西,那种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主动参与性”是2 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活动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凭借是教材。所以,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以此为着力点来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鼓励学生熟读、精思,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体味,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引导他们揣摩文章的表迦-页序,体会表达方法,丰富语言积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进而提高语文水平。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之中,做到学语文与用语文的有机结合。要在语文实践中不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既要多读多写,又要掌握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提高他们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现代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但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并不等于割裂传统。近百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善于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勇于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糟粕进行批判,同时善于吸收先进的西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观念、新方法。比如,语文教学改革正在突破几十年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旧观念和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新观念;突破了语文教学串讲、串问、费时低效的状况,同时创造了许多宝贵的语文教学经验或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法”教学模式、“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识字方法更是丰富多彩,大大丰富了我国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但绝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旧的并不都是落后的,新的也并不都是好的。比如,我们今天提高了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并把它列为语文学科基本能力之一;再如,电脑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却退化了,如,人类的思维、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汉字书写的质量等。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重视继承与改造。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地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基本经验是“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离不开读写实践,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改进读写训练、提高教学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又如,“背诵”,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学阶段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好文章很有好处,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背诵”也要得法,我们不能回到私塾时代不给学生任何指点、让他们摇头晃脑、一味地死记硬背许多不知其意的东西,这样做是与当今教育目标相悖的。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不断改革,要不断创新。我们的优势在于我区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历经数年的实践,在艰苦的跋涉中,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区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需要循序渐进,要总结过去前人的做法,哪些是好经验,哪些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要辩证,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实质上把握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规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律,探索高效率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走向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语文教学,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一一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具体研究。

2、研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标准,以学论教,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从国内外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走向。

①以现代学习论、课程论、教学论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②努力探索一射乙实、有效、利于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新思路。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开展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的实证性研究与实验。

③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摸索以学校为基地的,以校本教研为抓手的行之有效、且能广泛推广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研究方法以校本教研为主,并根据研究内容采取有效的科研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案例学习、反思、分析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④研究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研究对象为古自治区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研究使用的工具为:教师教学评价量表;学生学习评价量表;多媒体工具等。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与步骤

本课题为期3年。实施滚动式推进,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集体研究(教研组、学校、旗县区、盟市、自治区)与个体研究相结合,不同时期重点突破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2 0 0 8年3月一2 0 0 8年5月,课题立项、启动阶段。

各盟市、旗县、学校,根据总课题方案,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进行选题,制定实施方案,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分任务落实各项专题研究,进行子课题申报。2、2 0 0 8年5月一2 0 1 1年5月,课题具体实施阶段。

①加强学习,建立课题学习研究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组织教师学习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及多元智能理论,再次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促进研究的深入发展。②认真做好搜集、积累、整理和提升资料工作。要重视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搜集资料,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教学设计;建立教学案例撰写制度,开展案例研究。

③采取整体设计、专项突破、全方位推进的策略。从系统的角度整体设计实验,总课题组进行整体运作,与此同时各项专题并行研究,力争在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专项上有所突破,最后将各项专题研究进行整合,形成我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在全区推广。

各盟市、旗县区、学校依据自身条件,可以重点研究卜2项具体内容,不同时期有不同突破。

每学期不定期召开现场会,在自治区或盟市展示研究成功,推出不同年纪、不同专题、不同内容的示范课、研究课,进行观摩、研讨、交流,并进行经验总结。

④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各盟市、旗县区、学校的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展示和交流活动,并对研究过程中的热点、难点以及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讨,提高科研的实效性。

⑤建立课题项目管理制度,保证各课题实施单位研究质量。包括:教师培训制度、实验报告制度、结题验收制度、表彰奖励制度等。

⑥建立课题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是促进研究与实验成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研究和实验的不断深入,要不断吸收当代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使课题研究和实验成果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二是通过课题的实施,促进参与人员教育观念的转变。把课题实施的过程看成是参与人员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3、2 0 1 1年5月一2 0 1 2年1 2月,课题总结、验收、结题阶段。

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做好表彰工作。在各子课题研究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课堂教学经验(论文、案例)集、典型课例光盘等。

六、本课题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

际、综合性学习)课堂教与学研究报告。

2、专著: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与学课堂教学经验(论文、案例)集。

七、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 长: 杨华 内蒙古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 各盟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附件: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研究子课题选题参考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研究子课题选题参考 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 2008年1月8日

第五篇:小学数学论文浅议新课程下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与学_通用版-精选文档

小学数学论文-浅议新课程下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与学通用版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思维的活动,是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有益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变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了,它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概念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不能分离的,需要“沟通”与“合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做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要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是“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与“学”是统一的整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校本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开放、宽松、和谐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理智的挑战,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求发展。新课程指出:“数学的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化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教师要由传统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学生学习情境的积极创建者;学生则应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我认为,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舞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使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新课程也对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变化,这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另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的课程呼唤着创造型的教师,新的时代也将造就大批优秀的教师。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湖州中学卜志刚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进,新课程走进了师生的生活。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中午好!我是来自峦庄小学的舒爱芳,今天受县教研室的委托,为大家做关于小学数学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报告,我真的是诚惶诚恐,因为对于高效课堂我......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数学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浅议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豹岭小学:刘凡友新课程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

    新课程背景下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新课程背景下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从广东怀集县诗洞镇十年课改期间小学作文教改调查问卷谈起 自新千年开始,牵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经过十年来(2001至2010年......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

    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合集5篇)

    《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题目:《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相对于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