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
石岩九年制学校罗国华
“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我想,这是每个为人师的心愿。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的学段目标作了明文规定:
今年我教小学一年级语文,手里拿着新教材,对照新课程标准,看看我们班的那刚入学,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真的有种急在心里,无从下手的感觉。
再看看刚入学的这帮孩子:全班四十六个学生,其中有四个学生能认识一二百个字,(其中两个是重读生)其余的只认识几十个字,有的还不到十个字。问问他们家里有没有课外书,几乎没有人说家里有的,作为教师的我,如何进行新课程的教育,开展课外阅读呢?
引导——插上远航的风帆
学生刚进入校门,什么也不懂,教师也不可操之过急,须慢慢熏陶,渐渐引导。
1、我先根据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拼音,利用学会的拼音多认字。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边学边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朗读、接触汉字。主要是读读儿歌,猜猜谜语,诗歌朗诵等,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
2、在学好教材的同时,我有意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认字的欲望,为以后的阅读作好准备。主要是讲精彩的故事给他们听,有时出几个《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考考他们,为学生打开通向知识大门的钥匙,培养他们看书的欲望。
书源——课外阅读的保证
学生想看书,却没书可看,为此,我也动了不少的脑筋。
1、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说明当前教育形势,要求家长能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多买些课外书籍,供孩子看,并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要求孩子在家能看半小时左右的书。
2、在班级里开展“献出一本书来,共享更多的书”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拿出一两本课外书来,充实班级里的图书角,使每个学生能看到更多的课外书。第一学期拼音学好后,班级里大大小小总共有五十本左右的书籍,刚好供学生每人一本。
所幸的是:学校里全面开展课外阅读,老师向学生捐了200元左右的课外书,真是如鱼得水。
这学期通过一个假期,所有学生带来的课外书全部更新,书的质量和数量都上了一个档次,为此,也增加了我开展工作的信心,至少,我感受到家长是支持的。
3、教师向学校图书室定期借阅图书,为学生不断补充书源,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指导——阅读方法、习惯、兴趣的培养
学生有了书,他们也愿意去翻翻,去看看,有几个人已能长时间地静下来看课外书了,可总有那么几个人,一节课下来,书换了好几本,却没看到些什么,为此,我也想了不少的办法。
1、看书得从认字开始,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我让他们每人制作一只“识字袋”,贴在墙上。要求学生把课外学会的字,(可以是报纸上,食品袋上,包装袋上剪下来的,也可以是课外书里看来的)放在识字袋里,教师定期检查,并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看,请收集来的学生读给大家听,并让他教大家怎么读,这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生字的积极性。
2、在阅读课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看书特别认真,我就及时进行了表扬。还对那些特别喜欢看课外书的学生,进行了奖赏:允许他们把学校里的课外书带回家去看,这也调动了一部分学生看书的积极性。
3、对那些屁股坐不牢,不怎么要看书的调皮学生,我在每节阅读课之前,总是先挑几本书,讲几个故事给他们听。当下课的时候,总有学生很高兴地来跟我说:老师,你刚才讲的故事我在那本书里看到过了。那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4、我发现,让一年级这么小的学生,持之以恒地每天看书,坚持下去确实很难。有时我发现他们看课外书,只是应付时间,其实什么也没看进去。这时,我就调整方法,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如:摘录新学会的字,越多越好,并在多媒体中展示给大家看,请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这时,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或摘录好的词语和句子)。有时布置一个任务,让大家准备一个故事,要讲给大家听的,他们就会很认真地去准备。当然,老师也不能说过了就算了,还得真的来一次讲故事比赛,评出故事大王才行。现在,我每周安排学生回家讲故事给家长听,或给家长猜谜语,或读古诗、诗歌等,与家长配合,促使学生有目的地看书。为了学生那份求知欲,教师真的要变些花样才行。
实践——学以致用,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如何让学生尝试课外学习的快乐?教师要抓住时机。这学期,学到《古诗两首》时,一首是《春晓》,一首是《村居》,我发现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而且现在正是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我就趁机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要求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同学们回家后,有的在《唐诗三百首》里找,有的在另外的教科书里找,有的去问爸爸妈妈,热情比较高。到了第二天一数,起码有几十首。于是,我就让他们把古诗抄在纸上,在墙上贴出来。我还把其中的十首打印出来,让学生背诵,还开展了一个诗歌朗诵会,评出了背古诗最多的学生,我发现学生对自己找来的古诗背得特有劲。阅读课时,那几本有关古诗的书,一下子变成了畅销书。这一次使我和我的学生共享了成功的喜悦。
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学生看课外书已经有了量的保证,但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自主的阅读,达到质的提高,还有待不断地实践。
工作在继续,我也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实践,希望我和我的学生能始终保持那份学习的热情,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困境进行分析,以摆脱以往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的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而后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该文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改变的关键点。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角色的调整。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等理论知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考试观、人才观等都要重新认识和进行反思。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以及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及指导者。
2、教学策略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策略的转变就是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导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七个重点:(1)重感悟。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会,揣摩语境,训练语感。(2)重读书。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适量齐读,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及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重积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但要重视课内积累,还要重视课外积累。通过对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段的积累,学生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4)重情感培养。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对语文课文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5)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6)重合作。合作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7)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探索语文学习规律。
3、教学结构的转变
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课堂结构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教学结构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探究合作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转变的关键点
1、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电教化设备来直观、形象的展示课本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利用讲故事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平时积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发生变化后,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以往的简单传授到如今的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学生而言,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摒除以往的死记硬背,通过平时积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获得更深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能在平时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例如,在学习《身边的科学》这篇说明性课文时,教师应在讲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抨顺写法上的脉络,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丰富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情境式教学不仅是丰富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如将情境式教学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看浪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浪花的视频,通过风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海恢弘的气势与壮丽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四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带人大自然,从大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植物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还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汇报探究成果,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5、以情动人,注重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情感,并融情感于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以情动人。如在讲解《小蟒鲜找妈妈入《爱迪生救妈妈》这类蕴含深厚情感的课文时,要感情充沛、以心感人,让学生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获得“亲情无价”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答案的正误之分,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成果,对于与标准答案不符但独具一格的回答要在适当的场合下给予认可,避免全盘否定甚至当堂呵斥,以维护学生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倡导积极、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升华,能够在体会语文的魅力中快乐成长。
6、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学习,是指扩大教学资源的范围和学生的学习视角,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的开放式学习可分为故事式学习、辩论式学习以及“导游”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语
新课程标准并非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放宽了对老师课堂教学模式,反而它是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多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潜心贯彻新课标精神,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华少年,2011
[2]武玉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J]。金色年华,2010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汪洙的《神通诗》里有这样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见,古人心目中读书是多么高尚、多么重要的事啊。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占领了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下是我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以“读”为主,抓住阅读教学的生命线。
我国古代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因此,“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因材施教,采用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比如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写景散文时应该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在学习《巨人花园》、《小摄影师》等记叙性的文章时可以选择分角色读;在学习《蟋蟀的住宅》《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说明文时可以用抓住重点语句读等形式。还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表演地读等。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另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理念,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他们的评价和鉴别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优秀的阅读资源,提高阅读的品味。要定期进行一些,如:故事演讲、读书笔记展览、课外阅读汇报会等活动提供交流与展示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围绕理解课文,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给语文知识教学以恰当的地位。一般说来,语文知识包括“文字知识”、“标点符号”、“基本的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方法”、“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基本涉及以上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将这些知识集中列在一起,也没有把这些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而是渗透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中,体现随文学习、学以致用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围绕理解课文内容,随文学习那些必要的语文知识。要抓住课文中那些最能揭示意蕴,最富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融会贯通,从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三、自读自悟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突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一理念充分说明阅读教学中既要发扬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又要突出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特征(即课标中所说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集体讨论或者自读自悟的层面上,而要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有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加引号?”相对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同学集体讨论解决,而有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个体的形式去加以解决。总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自读自悟与集体讨论”之间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而不越俎代庖。
四、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充满活力的“对话”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又是学习之母,其对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有直接的作用;对知识的获取、对智力的开发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不搞好阅读就没有办法使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越来越扩大;不搞好阅读,写作就无从借鉴,语言也不会生动、形象;不搞好阅读,智力也无法提高。因此,我们要认清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好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1.课题提出背景
汉字的形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正由于这一点,以它为载体的书写技巧才成为一门精湛的艺术。它千变万化的笔姿和结构态势,足以涵尽一切自然物象和人类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明事物,它不是诗,却有诗的谙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意境;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祖国的文字具有严肃性:它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民族精神,写好民族文字,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规范、工整、美观的字,是一个人的第二形象。学习写字还具有教育性,我们教育工作者抓写字教育,弘扬祖国书法艺术的传统,使之后继有人,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写字提高一代新人的素质。
写字教学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小学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保存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弘扬写字教育,是引领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修身养性、涵泳文化、和谐进步的重要举措。
然而,日前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写字和书法教育现状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愈来愈差,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是: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字形失去控制,歪歪斜斜。调查还显示,教师对学生书写状况完全满意的人数为零,认为整体较差的占75%以上。如此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所以小学阶段抓好写字教学已经刻不容缓。在刚修订的新课标中,对识字、写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正确、规范的写字并把字写美观,同时强调写字要着重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意识,重视良好写字习惯、写字姿势的养成。
目前,乌鲁木齐市写字教学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识字、写字课堂教学大赛和对小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有65%以上的学生坐姿和执笔姿势都不正确,大部分学生还没掌握汉字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写字也马虎、潦草,不规范,歪歪斜斜。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写字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写字教学提到应有的位置,只把写字作为识字的途径,忽视了学生写字态度,学生写字良好习惯和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小学生写字时的坐姿、执笔姿势不正确。教师更忽视从严谨的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及目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深入思考,决定把《小学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实践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对学生书写水平的训练,探索出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写字教育能力的原则、策略、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写字教育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字素养,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2.课题的内涵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1 当代著名书法家沈伊默先生说:“学书亦可养性习勤劬,切莫但作心眼娱”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过程。要练好字,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 的,需要长期的钻研和磨练,需要 “滴水穿石”之功,习字的过程是检验毅力的手段,是磨练意志的途径,字的好坏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具有敢于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写字与美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先生说过,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感目的“形美”,就是书写的文字之美,这种美既能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又能丰富和调剂我们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生活愉快,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写字还与个人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好比一个人的“仪态”,字写得规范端正,好比人的衣着整洁,作风严谨,面目可亲,是一种文明礼貌,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2.2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为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写字教育中,教师通过写字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练字的动机,尊重学生对字体的选择、练习方法的选择,保护和培养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创造性,保证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乐学求美。
2.3 2002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训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强调要加强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汉字书写艺术,是我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凝聚着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据《礼记》等典籍记载,我国西周时即设有“国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书”列其中;春秋时,孔子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书”“诗”并重;汉时,学童习字之所称“书馆”,其师称“书师”;唐时,京都国子监设“六学”,“书学”列其中„„汉字在我国历代受到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有艺术表现的优势,楷、草、隶、篆,形态万千,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汉字书法作品经常被当作珍贵的礼品馈赠友人;也正因汉字有如此的魅力,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研究汉字书法的机构、团体,还有不少留学生来我国专门学习和研究汉字书法。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为拥有如此优美的文字自豪,把写好自己民族的文字作为责无旁贷的任务。
3.课题研究的意义
3.1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习写字不仅要练手、练眼,更要练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和闪光灵感,以透悟艺术规律,掌握精熟技巧,提高诸多修养,净化心灵品格,进而培养学生具有汉字书写所需的多种素质(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思想素质等),达到健身怡情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指导每一个孩子写一手好字就是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打造了一块非常结实的奠基石。
3.2 有效传承优秀文化,在习字中学做人。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不仅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而且有着启德、益智、审美、健体的功能。抓好写字教学,促进学生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热爱和传承中国书法艺术。合理的写字教育途径,恰当的写字教育手段,能让学生从传统中捕捉精神,在创新中融进自我。培养学生细致慎密的观察力、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高尚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3.3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郭沫若曾经说过:“养成书写的好习惯,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因为要写好字,既要集中注意力,还要善于对字性进行观察。在观察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写法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以养成良好的细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写字也是一个创造过程,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汉字的一笔一画都有创造性,一副作品更有创造性。它以情入法,法中见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之说,通过汉字的书写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态度和做事习惯,在提高写字技能的同时,增进学识修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功效已远远超出写字本身。写字对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意义更为深远。
3.4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不同课型有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教”与“学”两个学评价标准为导向,不但反思自己的写字课堂教学,在反思中变革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与新的识字写字课堂评价标准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并对实施研究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必须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写字教育应该加强,不应削弱。《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基础。”并在低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提出具体要求:要学生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2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
(1)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适当的教学和训练可以使人的每一种智能发到最高水平。因此,教学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2)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主动行为都有其积极的基本心理需要为依据。小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爱和接纳、自主和责任、尊重和肯定、取得成功、获得多种新的体验等等需要。因此,写字教学应努力唤起学生积极的需要,并创造各种既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又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书写的能力。
(3)写字教学有关经验。香港著名人士安子介先生称“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认为“汉字能使人产生联想,而联想是一切创造发明之母。”不少国内专家也表明,学习汉字有利于人的左右脑协调发展,有利于启迪思维促进智能的发展。郭沫若也才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5.课题研究目标
5.1通过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学校写字教学特色,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学校的办学特色。
5.2 通过课题的研究,要提高全体教师自身的写字水平,增强其写字教学、写字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5.3 通过课题的研究,要在小学阶段扎扎实实打好写字基础。培养浓厚的写字兴趣,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写字素养。
5.4 对写字教育涉及的各种理论问题与操作策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需要让写字教育的过程基于汉字的基本特点,基于合乎规律的书写章法,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等,使得写字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日趋合理、科学高效。
6、课题研究内容
6.1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指导课的课型研究。通过写字指导课的课型研究,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了良好的写字习惯。研究内容包括:学生写字指导内容的选择指导研究、学生写字指导形式的研究、学生写字过程的指导研究、探索、研究符合各个学段学生写字教学特点的有效指导方法、探索和创新学生写字指导方法,构建有效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策略。
6.2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五个写字教学策略。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策略;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策略;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策略;丰富写字实践活动策略。做到课内把握教材特色,识字、写字并重。人教版实验教材提出“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在识字编排上,注重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成语串、对对子、三字经、拍手歌、谜语、谚语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特点,在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诵读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写字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化写字课堂指导。老师通过现代教育手段的示范,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并且亲身感受书写的全过程,化抽象为具体。所谓“具体化”的指导,就是要分析字的构造特点,教给学生生字的组合规律。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实践活动。同时,“提笔即是练字时”,平时的写字,语文教师还应与其他课任教师协同“作战”,“几管齐下”地抓。
6.3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体系研究。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说:“普通系统论是对整体和完整性的科学探讨。”整体观点是系统论中最基本的一个观点。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应紧紧围绕语文教学这个系统机构的整体目的要求来考虑,而不应该孤立地进行。写字教学也是识字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它是巩固识字教学的手段之一,要在复习音、形、义的基础上指导书写,使学生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要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展示汉字的审美价值,揭示书写的审美规律,体会书写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字形,自我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悟性,从而保证写字质量,提高写字的整体效益。因此,通过此课题我们将建构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体系。整合以各种形态存在的分散的写字课程资源,以课程的意识与视角进行写字教学 的总体架构。其中包括水平达标与兴趣提高之间,技能训练与素养养成之间的关系。改变写字教学或被边缘化或零敲碎打的局面,使其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6.4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模式研究。写字教学模式重点做好课内指导课,练习课、评析课和书法教育欣赏和研究课的模式研究。指导课就是在教师示范、讲解过程中教给学生书写要领和书写方法。指导课重在“指”上下功夫,在“导”上做文章。要指导与练习结合,指导中练习,练习中伴随指导。指导是理论性,理论是名家多年精心探索总结出来的精华,练习是把学习的理论指导自己去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收效高。练习课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适当加以指导或小结,学生练习中教师不可放羊式。有的教师认为既然练习课,老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去练,学生就是反复去写呗。其实不然,这时老师应不停地行间巡视,对没有领会精神或要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评析课就是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讲分析或者非学生作品进行优劣点评。无论是评自己作品还是评别人作品,都要说出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说是好的,好在哪;为什么说不好,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剖析要透彻,切中要害,不可敲边鼓。书法欣赏课:书法作品具有悦耳的音美、悦目的形美、感人的意美。为欣赏到书法作品的妙处,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入手、如何欣赏。具体到一幅作品的用笔、用墨、章法布局、结构等方面,在书法的线条、结构中感受情感意蕴,获得特定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书法研究课:了解书法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对中国文房四宝的研究,对古币文字的研究,对兰亭文化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可以帮助我们开辟了写字教学的新天地。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书法作品、作家,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完成对作品的再认识、再提高。
6.5 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发展性评价研究。建立以人为本,以评价内容全面性和评价方式多样化、情感化为基本特征的写字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宽松活泼、催人向上的良好评价大环境中,练好字、做好人,从而让他们掌握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养成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研究如何实现小学写字教育活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将写字姿势,书写习惯与写字技能三者都作为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并将其有机地纳入到写字教育活动评价的全过程中来。
7.课题研究方法
7.1 调查研究法:在相关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列表、个案研究等方式,搜集资料,对小学写字教育的现状做出综合分析,并为研究提出具体建议。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写字教育体系建构提供现实依据。
7.2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学习借鉴课程理论和写字教学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字体、书法理论、写字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7.3 行动研究法:针对当前小学写字教育存在的问题,围绕课题,通过观察、计划、实施、反思等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小学写字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完善校本教材,探索写字教育的操作策略与方法,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 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7.4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7.5 个案研究法:建立典型学生的个人档案,以学生作业、写字作品和竞赛获奖为资料,研究学生写字水平发展的轨迹,从而反映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效性。
7.6测评法:通过平时检测和阶段检测,专项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师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小学生的书写能力进行测评。
8.课题组研究人员及其分工: 8.1课题组研究人员
课题名誉顾问:陆志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孙景华(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主任)徐晓华(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课题部主任)孙 铭(自治区小语教研员)
课题总负责: 曹宝志(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主任)
韩 辉(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初教室主任)
谭 莹(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小语教研员)
课题实施层: 乌鲁木齐市所属五区一县教研员 8.2课题组分工
根究研究内容分工如下:
《写字教学指导方法的研究》 沙区 《提高农村小学生写字水平方法研究》 达坂城区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写字教学策略的研究》 高新区、米东区 《加强农村低年级学生写字指导的有效策略的研究》 乌县 《天山区小学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实践探索》 天山区 9.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2月)(1)完成课题申报,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和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及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重点学习已有的写字教学相关资料和成果,为课题的顺利进行作铺垫。
(3)了解各区县写字教学现状,统计分析,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4年8月)
(1)通过研究不断拓宽写字教学指导课和书法教育欣赏课两大类型。如,写字指导课,重在“指”上下功夫,在“导”上做文章;练习课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适当加以指导或小结,;评析课就是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讲分析或者非学生作品进行优劣点评。书法欣赏课:欣赏书法作品的妙处,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入手、如何欣赏;书法研究课:了解书法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构建乌鲁木齐小学写字教学内容体系。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 部分。写字教学也是识字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它是巩固识字教学的手段之一,通过此课题我们将建构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体系。
(3)通过研究,实验区形成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策略。即: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策略;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策略;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策略;丰富写字实践活动策略。
(4)通过研究,实验区初步形成彰显区域特色的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指导课模式。(5)探索写字教学发展性评价方法研究。开展写字等级评价,较好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从而有助于爱国情感、良好兴趣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养成。
(6)课题研究阶段性汇报。在肯定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1、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课题成果展示
10.预期实验成果:课题组课型模式;个案、经验、论文集;记录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各类音像制品、VCD光盘、图片、录音、笔记、专题片等。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 《对写字教学的再认识
张庆《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设2003年11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4.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上传: 张永广
更新时间:2012-6-20 6:47:54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所在的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我们的老师一味的追求分数,数学课变成了教师的课堂,教师一便便不厌其烦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一道接一道的做练习题,直到全部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内容为止,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方面的教育。因此,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一、教案成摆设,教学随意大。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想上好课,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很难奏效的。但目前在农村小学却有相当多的老师的教案是抄自网上,其作用只是应付检查。因而少有顾及本班学生实际,随着多媒体的介入,小黑板用的少,以至练习题多是临时书写,有时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干等老师在黑板上抄写例题和习题,致使课内容量少,时间流失多,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因课前缺乏设计、推敲,课堂上临时想到哪里,讲到哪里,问到哪里.不少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问学生“长加宽是什么?”学生不明白老时目的是要导出半周长,而摸不着头脑,所答不对路。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准备, 特别是要学习《课标》,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备课时要做到“三要”,“四有”.“即要单元备课,要超前备课,要课后备课.“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
二、教材没吃透,教学效果差。
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吸收重视不够,缺乏进修学习的迫切性,即使参加一些进修,又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教研活动中他们一般注意具体方法形式的多,谈教学观念变革的少.因此,他们认为更新教学观念是”虚“的和”软“的,教学中仅满足于下功夫”磨“,强调”见多识广“地练,致使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尚保持”教者面面俱到地讲,学生消极被动地听“的格式.如:在”圆周率“这一内容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后,手里拿着一个圆的教具问:”同学们,教师手上拿的东西的形状是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与圆有关的另一新内容,就是“圆的周长计算”(板书课题).在解释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这一概念后,这位教师接着说:“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长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曾经对这个问题做了反复研究,并首先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还多一点.后来又经过其他科学家们研究和电子计算机的精确计算,证实了祖冲之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个不变的常数就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板书圆周率和π)接着这位教师就用三个直径不同的圆的教具在米尺上分别做滚动的演示实验,并要求学生将各次实验的结果作相应计算,验证圆周率的近似值.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验和自己计算,开始的怀疑变为了确信,顿悟,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最后教师自然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计划的练习.以上教学,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并由此所达到的教学水平来看,是属于典型的理解水平教学.如果仅从掌握知识本身来衡量,可以说已达到了教学目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圆周长公式的推出较自然,学生对公式的来由比较清楚,记忆效果也较好,还向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理解教材的要求.可以说不仅使学生能掌握较系统的知识,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的记忆,记忆也能比较持久,举一反三的能力也较强.但若用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精神来分析其教学实质,不难看出:由于教师仅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教材来进一步掌握知识,所以学生对教材是否真正理解就成了这一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演示,板书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而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是达不到新课标,教材的要求的.三、主次未分清,教学无重点。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指一节课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以及时间分配,它必须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以及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而确立.所以说,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反映.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常出现复式安排的方式,使课堂内活动紧凑,促使学生全方位活动,大脑呈亢奋状态,多角度思考.在时间的分配上,需充分利用最佳时域,使学生受到最佳信息效果.但目前农村小学中尚有部分教师不论上什么课,也不论教什么内容,一律采用“先讲后练”.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习惯于内容少,方式单,“接龙式”的教学环节,往往是一个环节结束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不善于交替,渗透,复式安排.这样教学,低效环节多,时间不能经济利用,往往导致一节课的内容一课时上不完的后果.这除了与学生基础原因有关外,与这种“慢三步”,单线“接龙式”的课堂教学环节有关系.四、角式未到位,训练不深入。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的逐步确立,“一讲到底”的课堂结构虽有所改观,但还普遍存在着只研究教法,很少或甚至不研究学法的现象.课堂上,有些教师虽然提出了一些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也能组织开展一些有价值的学生探究,交流活动,但教师却不能从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出发,提供给学生充裕思考,活动的时间,致使一些活动仅流于形式.现在,还有不少教师还受“有些学生我连讲几遍都不会,要是不讲他们又怎么可能懂呢 ”认识的影响,课堂上讲风太甚,致使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减少了,思维活动的频率降低了.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能力”的现象还较严重,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提炼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思路的构建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技能的操作过程,却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到“教师讲解”和“计算结果”上,忽视学生利用旧知,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这实是教学上的严重失误.例:教学“加法交换律”时,首先要从两道得数相等的加法式子得出等式,然后利用一组等式(包括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进行推理,得出加法交换律.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而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压缩了以上过程,简单地让学生观察一下,便急忙开出结语,接着让学生朗读几遍,然后就忙做题目.这样教学,以识记代替理解,忽视了思维中最重要的抽象,概括过程.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密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向学生提供“含熵信息”(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熵)不能消除,这类信息被称为“含熵信息”).因为学生的学习就是接收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那么充斥课堂的便是“饱和信息”,学生在思维上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五、方式单一化,自主参与差。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近年来虽越来越爱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看,情况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上,教师虽注意学习活动的设计,但往往由于活动目标不明,只限于一些纯操作的活动.案例1:教学8的组成.师:请同学们在桌上先摆8个小圆片,然后跟着老师将小圆片分一分.8 可以分成1和几 8可分成2和几 …….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切忌模糊.以上教学案例,由于教师引得过细,统得过死,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将学具搬来搬去,而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分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则茫然不知,这种心中无目标的活动,比起不开展活动来并无太大差异.(2)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只从知识内容的需要出发,而没有考虑采用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方式进行.案例2:教学三角形内角和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看一看,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1800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活动,不仅是指外显的实物性操作,同时应伴随着内隐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心理观念等活动的发生.事实上,操作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向内,由内向外的实践活动和理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操作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充满启迪性和探索性的.案例2向我们揭示的问题是:由于教师疏于指导,把一个本来充满神秘感和探究性的话题,一下子就兜了“底儿”,而这样学生所维持的活动操作实际上已回落到“如何用量角器去量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大小以及如何将量得的三个数相加,并求出它的和”这样一个浅层次的活动上去了,这种流于形式的操作,显然不是教材的要求.(3)活动的目的简单,狭隘,局限于一种知识的习得活动,而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3:教学320-98 师:这道题我们可以用一种简便算法进行计算.大家想一想,该怎样计算 生1:可以这样算:320-100-2.生2:应该是这样算:320-100+2 师:到底是“减2”还是“加2”,请大家再讨论一下,并说出理由.以上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在“难点”处开展了讨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对“难点”进行理解的过程,并发挥了同学之间的互补作用,有利于知识的习得.但教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教学对象的思维特点,没有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习得,形成生活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数学知识往往是生活内容的提炼,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生活中往往有大量的“原型”.对于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抽象思维的小学生,单就题论题,往往学生即使“会”了,也不可能准确地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以上教学,教师如能创设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商品购买过程中的'找零'”情境:“老师带320元钱到新华书店,买了标价98元的一套书,老师给售货员100,现在老师还有多少钱 ”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皮亚杰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真谛:“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六、缺乏有效性,学生获益少。
“信息论”的观点认为学习就是信息传输的过程.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就是学生有效信息的平均输入量与教师教学信息量等值.而一个完善的信息传输过程,就是从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消化,最后到信息的反馈,信息的评价与信息的调控,环环相扣,步步衔接,一环不缺.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保证信息过程的完善和畅通,突出表现有三:(1)教师的讲解多,学生对信息思维的加工不够,因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过程.(2)学生从“懂”到“会”之间缺乏信息消化的结构程序,往往是在对教材内容理解不深刻,不清晰的状态下,就模模糊糊地进入“应用”这一环节,所以作业,练习的效果和质量不理想.(3)信息的反馈不充分,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就事论事,缺乏深刻性和针对性,仅流于形式,学生获益很浅.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61页“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有位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打开教材,收集例题中的信息,并着重让学生数一数两排花片各有多少个,然后教师提问:“哪一种花片多 ”,“多多少个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就说:“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就只要把大的数减去小的数,算式是13-8=5”.并又讲解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做”的道理;最后让学生练习“试一试”,进行巩固.从表面看,以上教学流程体现了由感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应用的规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教师对教材缺乏钻研,对学生缺乏研究,既没有根据教材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始组织相关的比长短,比高矮等游戏活动,激活学生学习新知需要的生活,活动经验,也没有根据教材要求将教学重点放到引导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探索“怎样列式计算”上,更没有引导学生个体把例题呈现的信息,书上的图形与算式三者结合起来好好作一番回味,咀嚼.由于新课教学过程勿忙,简单,学生缺乏探索,交流活动,所以学生对新内容的思维,加工和消化,领悟不够.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又不能提供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仅是师生间的对答案活动,使得学生练习信息的反馈全面性和真实性不够.总之,这节课在新知学习阶段,学生练习阶段都没有保证信息传输过程的完善,而不完善的信息传输过程是不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过程,自觉掌握新知并正确应用的.故必须切实改进.七、缺少灵活性,学生兴趣无。
教学方法是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或联系方式,是影响教学流程,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小学仍有相当一部分“辛苦加汗水”教师,他们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对教材的研读,揣摩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所以教学中缺乏个人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常用变相的“注入式”教法,抄教案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地跟着人家走,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教法脱离学法,语境脱离心境,形象脱离表象,感知脱离感情”的局面.其结果是教师教得死,教而微效;学生学得苦,学而微果,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如: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有位教师先出示题目:“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看小数的大小变化”.然后采用同一手法,逐一出示0.004米,0.04米,0.4米,要求学生一一答出它们分别是多少毫米.同一方式,同一问题已使学生产生厌倦.下面又由上而下比较,也采用同样方法,让学生一一说出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向右移动两位,向右移动三位的结果.在引导由下而上的比较时,同样袭用了上述手法,指名三位学生分了三次回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向左移动两位,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这样活动方式不作变化,进度不作变化,思维跨度不作变化的简单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索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教学方法要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内容,课的类型,学生的实际,学校条件,灵活,科学地选择.并坚持教师为主导,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着重考虑如何紧扣教学重,难点,有效地组织开展学生的实践,探索,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技能,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这实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八、盲目训练多,有量却无质。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标(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潜移默化地感受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促使学生思维,人格和身心的发展;通过练习,也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至今还把“课内损失课外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们在练习的设计上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恰当地处理好练习的“量”和“质”的关系.从“量”上看,数量安排不恰当,普遍较多,陷入多多益善的困境,学生没有练习兴趣.从“质”上看,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编排练习的意图,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教材的相关习题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穿插,该口练的不口练,该笔练的不笔练,该边讲边练的不练,巩固新知的练习又不去及时练,错失契机,降低了教材对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要求.2.对“多练”含义认识模糊.只考虑练习数量多,不让学生练习机会多.练习题的选择缺乏代表性,不能保证练在关键处,针对重点处,突破难点处.3.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性.普遍存在着跨度大,违反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原则,加之练习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对后进生的及时点拨,循循善诱.这样形多实不多的练习,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度,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特别是差生的课业负担.4.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注意学生会不会,而很少注意,了解学生想不想,做不做;只注意学生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很少注意学生练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注意书面的解题练习,不注意学生的操作练习.这样的练习是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5.练习过程优化不够,课堂练习普遍采用“练一题,讲一题,总结一题”的形式,费时太多,学生练习进度快的等练习进度慢的,你等我,我等你,白白消耗时间.有时课堂上也存在几个学生包揽课堂练习的现象.要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练习设计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拾阶而上,同时在选择练习方法时,还应注意到教学内容,目标,课型等因素。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如何才能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应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以下是我几年来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一、认真学习课标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材教”,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从中央教育台和湖北教育网台上接收的数学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让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丰富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四边形》时,利用从中央教育台接收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教材中的主题图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哪些是自己已经认识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哪些是自己不认识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再用幻灯片展示四边形的物品,提问: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四边形?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1:黑板面、课桌面,学生2:课本面、文具盒面,学生3:电视机面、大门面、伸缩门……,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本节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一评价一一倾听一一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你们桌子上都有4个苹果,请你把它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怎样用一个算式和数字来表示。[学生1:4÷2=2个]然后再接着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么放?[学生分组切、摆后,学生2:1个都不够,还放几个?学生3:每个盘子放半个的半个,是1/2个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导出本节新知识。最后再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怎么放?每个盘子放几个?[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学生4:每个盘子里放半个的半个,用分数表示我想应该是1/4个]。此教学环节通过创设一种简便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分苹果中观察、感悟、交流、探讨突破了“平均分”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暑假里,我读了黄爱华老师的专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我对黄爱华老师做一下简介:
黄爱华老师,1966年生,特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研中心副主任。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鹏城青年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协作组正式成员。
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两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多次在全国数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示范课。在全国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近百篇,参与编写少儿读物15册约80多万字,编著教学用书80多万字。他的课堂教学形成鲜明的特色。他在《小学数学教师》、《中国小学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广东教育》、《江苏教育》、《河北教育》、《浙江教育》、《云南教育》等全国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荣获上海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举办的全国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两次获全国小学数上发表教学论文百余篇,学尝试教学理论研究论文评审一等奖。先后多次代表深圳市和广东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大赛等活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不仅征服了学生,而且也征服了听课的专家和学者。黄爱华老师是深圳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看黄爱华老师的文章是一种享受,看他的教学设计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近年来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去指导教学实际,这是黄爱华老师教学艺术的一个特色。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读了黄爱华老师著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读了这本专著的心得:
1.开讲,体现了一个“趣”字。
例如,他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亚运会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扎实的教学功底。
2.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有的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教师又问:“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例的练习就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特色。黄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4.结束,体现了一个“活”字。
例如,“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结束就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启发学号数是1号的同学先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让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走,最后让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走。先走的学生要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数,让没有走的学生判断。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不仅取决于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完善的智能结构,如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而且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仅从教学过程这个方面分析一下黄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
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的启迪:黄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在教学艺术上,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深深地影响着我。教学生先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础。我坚信我在教学中要向黄老师学习,热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
黄老师对教学的钻研,对孩子的爱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从他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学到了对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教学观点,也不断促使着我激励着我锤炼精湛的课堂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精彩的教学舞台。黄老师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永恒目标:畅神境界的追求。即教师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育智慧的追求”。其中最令我深思的几句话是:1,让人把话说完吧!(倾听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倾听的方式表现出教育的质,尊重,信任,虚心。倾听中迸出教师的智慧<倾听的核心是思考>)2,求异蕴藏着创新,蕴藏着灵性,而这灵性就是思维创新的火花。3,课堂上的精彩,源于上课之前的精心。4,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此外,黄老师提出了“智慧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满天星辰,没有谁注定满腹经纶,妙趣横生„„”,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教育的智慧,不断创造教育的智慧,用智慧成就教育人生!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比如:在循环小数一课里,黄老师用尽人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黄老师的课堂犹如师生间对话式的真诚交流。孩子们想说,敢说,而黄老师也给足了孩子们充分表达的机会。哪怕说错,他也耐心地倾听,甚至爽朗地对答错的同学笑,在笑声中传递给孩子不用拘束的暗示,再巧妙地指引,让孩子听得心服口服。黄老师的评价语虽然没激情却充满了真诚,让人得到真实的激励和有用的指导。正是黄老师的“平淡中见神奇”让我们领略了数学课堂的无穷魅力。这种创新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老师们说:“听黄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听黄老师的课,确实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学生们说:“我们最爱上黄老师的课。”
恩师邱学华鼓励黄老师:课堂趣、活、实,路子是对的。
还有专家评价黄老师的课说:课堂让人耳目一新,令人陶醉。课堂过程不是预设生成,而是互动生成,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
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听了黄老师的课后评价说:“师生精彩”、“新课程倡导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体现到位”、“特级教师实至名归”。
教学艺术是教学规律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是教师思想、业务、文化、人格、能力和方法的综合体现。也是我作为教师一生所追求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