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初探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初探
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董广本
[关键词语] 新课程理念语文 课外阅读 指导
[摘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新课程理念下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完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课标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如何对儿童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探讨,教师和学生容易无所适从,其后果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到底如何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2.3%的学生或多或少地读课外书,只有7.7%的学生从不读课外书。可见,课外阅读在学生中已是非常普遍的行为,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真正对阅读感兴趣,能在课外阅读中汲取
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享受阅读中的快乐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对课外阅读真正感兴趣,不具有经常阅读的习惯,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的,主动的阅读态度,科学的阅读方法。由于缺少这些优良的课外阅读品质的支撑,学生的课外阅读陷入了“费时多而收效少”“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笔者作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孩子想读书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氛围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方面的活动,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享受读书的乐趣,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除此之外,课外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进行合作式的阅读。
1.谈天说地五分钟。利用我校午间5分钟的准备课,开设“文学欣赏”、“诗词天地”、“成语擂台”等栏目,让一位同学以通过阅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好句佳篇、成语故事等作为内容,上讲台进行口头交流,与其他同学对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言胆量,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去阅读书刊。
2.语文专题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办“语文节”、“校园童话节”、“读书月”等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书籍展评会,藏收交流会,阅读竞赛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3.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可通过组织各种阅读竞赛来激励学生的读书热情。如组织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编小报比赛、征文比赛,每学期评比“读书大王”。
4.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阅读成长记录袋,把在阅读过程中记录的读书笔记、好书介绍、某一专题的研究小论文、所编的读书小报等读书资料收藏在内,每学期组织交流展评,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阅读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发现自己阅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对自己提出新的目标。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孩子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在班级中我则布置了一个图书角,设计一个“好书交换站”,让每位学生拿几本自己的书放在里面,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借阅图书,并坚持进行借阅记录,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榜样,我时常利用中午或者放学后坐班时间进行“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每逢其时,我总是手捧一本书,专心致志地读,教师的这种阅读情感对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对学生有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
三、交给阅读方法,让孩子会读书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四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相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强化自主阅读意识,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探索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能力,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困境进行分析,以摆脱以往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的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而后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该文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改变的关键点。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角色的调整。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等理论知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考试观、人才观等都要重新认识和进行反思。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以及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及指导者。
2、教学策略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策略的转变就是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导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七个重点:(1)重感悟。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会,揣摩语境,训练语感。(2)重读书。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适量齐读,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及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重积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但要重视课内积累,还要重视课外积累。通过对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段的积累,学生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4)重情感培养。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对语文课文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5)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6)重合作。合作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7)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探索语文学习规律。
3、教学结构的转变
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课堂结构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教学结构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探究合作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转变的关键点
1、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电教化设备来直观、形象的展示课本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利用讲故事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平时积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发生变化后,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以往的简单传授到如今的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学生而言,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摒除以往的死记硬背,通过平时积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获得更深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能在平时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例如,在学习《身边的科学》这篇说明性课文时,教师应在讲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抨顺写法上的脉络,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丰富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情境式教学不仅是丰富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如将情境式教学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看浪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浪花的视频,通过风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海恢弘的气势与壮丽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四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带人大自然,从大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植物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还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汇报探究成果,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5、以情动人,注重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情感,并融情感于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以情动人。如在讲解《小蟒鲜找妈妈入《爱迪生救妈妈》这类蕴含深厚情感的课文时,要感情充沛、以心感人,让学生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获得“亲情无价”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答案的正误之分,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成果,对于与标准答案不符但独具一格的回答要在适当的场合下给予认可,避免全盘否定甚至当堂呵斥,以维护学生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倡导积极、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升华,能够在体会语文的魅力中快乐成长。
6、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学习,是指扩大教学资源的范围和学生的学习视角,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的开放式学习可分为故事式学习、辩论式学习以及“导游”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语
新课程标准并非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放宽了对老师课堂教学模式,反而它是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多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潜心贯彻新课标精神,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华少年,2011
[2]武玉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J]。金色年华,2010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
【摘要】教学设计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本文主要从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学习、化学学科特点、化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化学教学设计所需的教学指导理念。
【关键词】化学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性认识,它首先应回答教学活动的目的及其高效实现等基本问题。它涉及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方面,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决定着课程的实施及其效果。化学教学设计离不开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现代化学教学设计主要需要如下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
1.化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属基础教育阶段。
教育为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宗旨,化学教学更不能例外。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教学,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从全体学生出发考虑,使我们的教学适应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成功学习,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里的科学素养包括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素质的内容。化学教学目标及其达成的教学活动设计,就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科学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不应再围绕少数“尖子生”的精英教育去设计教学,因为基础教育的责任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学应担负起提高全民族化学科学素养的重任。
2.化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被传递,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个体性知识意义的过程。
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生成的,是外来的知识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结合的产物。这种学习观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就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注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就会注重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不是让学生去简单的接受知识结论;就会既重知识结论,又重知识获得过程的设计,通过过程参与的设计,让学生既获得知识与技能,又获得过程的体验,发展相应的能力、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3.化学教学应树立正确的实验教学观,突出化学实验的探究作用。
“以实验为基础”既是化学学科的特征,也是化学教学的特征。化学学科是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发生与发展起来的,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实验技能与科学方法、发展观察、实验、探究等多种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多方面的功能。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就是在全面认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的基础上,将化学实验作为实现中学化学课程目标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把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充分发展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实验作为一种探究活动,注重实验探究教学;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依据实验事实,不主观臆造;注重化学实验史在化学原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化学教学中突出实验的探究作用,是因为一方面化学实验本身具有探究性,另一方面化学实验的实证性是探究学习中“检验假设”环节的主要方法,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用上述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指导的化学教学设计,必然是符合学科特点的设计,是高效教学的设计。4.化学教学应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
化学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该学科的特点之一。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化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似曾相识,并不陌生,对知识增加亲近感与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社会经历,降低学习难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与生活,能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什么是化学科学及化学科学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贴近学生实际的化学教学,除联系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外,还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教学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情意现状的基础上进行。
基于这样的化学教学设计,必然会降低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5.化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的过程
化学教学系统包括教与学两个子系统,在教的系统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在学的系统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而教师与学生主体间必然会存在交往。交往是主体间的本质属性,交往也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平等关系。此外,从教学过程的本质来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中就是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求得教与学的平衡与发展。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还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生生间通过共同的实践活动、讨论、交流、争论等交往互动,可达到相互启发、互相取长补短,对事物的意义得以全面建构,并使学生群体这一教学资源得以充分有效利用。可以说,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者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了学生群体个性差异这一教学资源,从而在教与学过程中师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促进了教与学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化学教学设计应着力于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的活动设计。
6.教学评价应激励学生乐于学习,充分发挥促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化学教学评价是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的功能对于教学内部来说,主要有诊断、激励、改进、导向、鉴别、促发展等功能。以“应试”升学为目的的功利性评价,评价的方式主要是纸笔测验,测验的内容又主要是向高考靠拢的试题;评价的性质主要是终结性的,目的是排名次,以便进行甄别、鉴定和选拔:评价的主体只是教师,评价的对象只有学生。这样的教学评价结果势必会使学生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失去学习的兴趣,师生难以得到相应教学过程的反馈,不利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改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发展自己。
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章、节测验等。这种教学过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的评价。化学教学过程的评价设计应立足于评价促激励、促改进、促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媒体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媒体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手段,能有效满足学生在听觉、视觉上的需要。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能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一改沉闷、单调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直观地揭示教学内容,实现高效率的课堂交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能运用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用多媒体全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创造出真实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语言文化,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和直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常有很多反映异域风情的课文,由于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常常使学生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利用多媒体展示离学生生活遥远的风土人情能很好地辅助学生掌握课本内容。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文章《背影》时,由于文章著作年代较早,学生往往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了解,而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口述父子间的感情,无疑太过苍白,如果能用多媒体播放父子两人在车站分别的场面:肥胖的父亲是如何蹒跚的爬上站台的,再搭配上感人的音乐,学生很快就融入到父子之间的感人情境之中了。
二、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而这不是靠简单的“说”就能实现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美得熏陶,逐渐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例如在学习古诗《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春江夜景,然后再引入古诗《春江花月夜》,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去朗读诗词,体会古诗意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在实践中,经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普遍反映自己被优美的曲调、古诗的美感所打动。可见,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理解文章的主旨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咀嚼,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展开想象力进入到作品的请境内,与作者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很多时候只需要播放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就可以,这就突出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给师生的交流留出了更多的时间。
例如在学习课文《雷雨》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雷雨》的部分片段,引导学生寻找网络上的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等资源,利用互联网深入研究课本,通过网络讨论、课堂讨论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人物性格与情感。在网络环境中研读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查找、分析、整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网络、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使信息技术贯穿到课堂教学上。
四、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活力,减轻教学压力
课文分析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课程,分析一篇课文常常需要两三节课的时间,另一方面,传统语文分析课多是由教师领着学生去解读课文,不少学生觉得枯燥无比,这一方面浪费了时间,另一方面又起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使得课文分析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在图形、视频等资源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把往事、古人与现实结合起来,即使是大篇幅的段落,在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下也变得很容易理解,这就节省了大量的分析时间。原本一潭死水般得语文也变的生动起来,尤其是有景观描写的文章,寥寥几幅画就能生动地表现出大量文字才能描绘出的景物,代替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丰富的教学手段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五、利用多媒体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课必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点使部分教师把多媒体教学当成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不管教授什么内容,都盲目的去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少教师课件做的越来越漂亮,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却起到了“喧宾夺主”的反作用,学生的注意力被艳丽的画面吸引,课堂学习效率不升反降。因此,教师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做成课件,对于那些传统教学手段就可以展示的,不必用多媒体去展示,要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2.课件预设性太强,限制了课堂的灵活性
多媒体课件一旦完成制作,就有了固定的程序。新课标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去体验和理解文本内容,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一步步根据固定的程序去展示课件,不根据教学过程的变化去调整程序,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既定的程序中,限制了学生灵活、开放的去学习,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3.师生忙于多媒体操作,交流减少
多媒体是师生交流的媒介,但实际上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更关注去一步步地操作多媒体与教学内容,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反馈信息。学生更多的去关注课件内容而忽视教师的语言传授。课件的内容表达固然直观,但由师生亲自去朗诵、表演岂不更好?
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多媒体教学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应避开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活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