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宁平镇韩楼小学
李秀英 一个汉字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汉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戴汝潜老师曾说:“汉字最完整的象形文字系统,这个系统融合了多个名族的智慧,集中了亿万人民的世代创造,历经千百年锤炼而成。”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教育起点,是启蒙教育的开端。《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了识字教学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听说读写运用。识字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识字量,而忽视了语文方面的训练。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该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真正体现教学目标全面性。现在谈谈这些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新课改下的识字教学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类识字法。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关键,也是识字教学的难点。从汉字造字法来看,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几种,都有一定造字规律。生字的学习也要力求寻找各自独立生字的内在联系,可以让学生架起一定的结构框架,找结构相同的字归类学;可以是基本字组字归类学;可以是同音字归类学;可以是形近字归类学;还可以按偏旁相同归类等识字法。如在教学“橡、槐、棕、柳、梧、桐、桂”字时,先让学生读读教材中有关树木的儿歌,让学生把有带“木”字旁的字圈一圈。再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共同点是都有“木”字旁,同桌或小组讨论除了共同点“木”字旁,还有什么新发现?请再读一读这些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形声字”。我让个别孩子来说说从哪里判断形声字?学生回答说:“我从字的读音来判断形声字。”我让学生分析判断形声字的特点。学生又接着回答:“我从字一部分的读音来判断形声字。”我听了对孩子们说:“判断形声字不仅仅看它的读音,还要看它的形旁表义。”说完后,我觉得学生还对形声字了解不够,于是我补充了形声字的特点这一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形声字的特点以及构字规律:形声字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义,叫形旁;另一部分表读音叫声旁。它有三种构字规律:
1、同一个形旁和不同声旁相结合,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如“木”字作形旁可以组成“木”字相关的形声字,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如教学的“橡、槐”等字。
2、同一个声旁与不同形旁相结合,构成许多声音相同、相近而又意义不同的字。如:“冈”字作声旁的形声字有“钢、刚、纲”等字。
3、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多样。如:左形又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等方式。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刚才带“木”旁的字是什么字,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学生自主探究今天学的这些“木”字旁的字是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即同一个形旁和不同声旁相结合,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这样的探究归类识字既对学生放手识字学习提高识记效果帮助大,又让学生在举一反三地练习中扩大识记范围,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汉字归类识字法,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衔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识字负担,识记生字深刻。
二、创设情境识字法。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识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状态。即使一节课完成了13—14个生字的识记任务,教师分析得面面俱到,机械地灌输要识的字,识字过程脱离语境,片面追求识字量,忽视了语文知识方面的训练。因此,我认为在识字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带学生入情境识字。
1、编字谜识字法:如教学“晶”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分析字形特点,再让学生编字谜识记汉字:“三日晶,亮晶晶,天上星星亮晶晶”。这样在教师指导下有利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感知和理解,也培养学生揣摩汉字的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2、动作演示识字法。
如教学“肩、臂、胸、腹、肠”时,让学生先观察这些字都有个共同的字是什么字,学生都说是“月”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字跟身体器官有关,学生还是没有多大反应,于是我问学生这些字各代表我们身体器官的哪个部位,请你们用动作把字演示出来,这时候学生都投入到演示中去,有的拍肩膀;有的拍手臂;有的摸摸胸膛,这样一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演示动作中识字,在动作中感受字的形体,不但认清了字形,还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这一连串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分不开。采用动作演示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加深了学生对人的身体器官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巧妙、合理利用多媒体识字法
1、借助媒体看图识字法
如听了八一小学熊曼丽老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识字6》教学时,我觉得识字教学的又一方法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图片、图画、简笔画等媒介引导学生入情景识字。如让学生认识繁星、蒲扇、小丁丁这三个词时,教师课前制作好有关三个词构成的情境图,给字配上美丽的画面,再加上声音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识字欲望。让一个个没有生命的字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活起来,教师让学生边欣赏边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季节的夜晚?看着图上天空中许多小星星,一位老爷爷拿着一把蒲扇在给小丁丁扇凉,多美的夏夜啊!就这样的情境图创设了孩子们生活中生动的形象,使学生个性张扬。这样的媒介运用恰到好处把枯燥无味的识字变得有趣。整个识字教学充满了音乐和旋律,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识字境界。
2、借助媒体讲故事识字法
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识字6》时,我们还可运用借助媒介讲故事识字法,如在让学生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时,教师设计了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境的美丽动人画面,再问学生喜欢听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认识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这样教师把神话故事《牛郎与织女》声情并茂地讲了一遍,故事结束后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教师教学生读这两个词,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所以创设媒介情境讲故事识字法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识字法,这样的识字法既培养学生在讲故事中识记汉字,又培养小学生听故事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识字教学法简单、枯燥、机械。真正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总之,教师要巧妙、合理利用多媒体识字,把真正的枯燥识字变得绘声绘色,让美丽动感的画面吸引学生,还要让画面与识字有机联系。这样既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加深对字的理解、记忆,提高了识字效果。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制定新的指导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学习观、教学观、知识观、评价观等方面进行有效变革,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强化先进的学生主体观,变“被迫学习”为“自主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
1.教育的方式要由“教学”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在确立学习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进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由学习的成功产生对学习的胜任感、操纵感,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把“教学”变成“学教”,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力。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和情境。既然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那么他在课堂上就有权力去讲、去说、去参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教师画好道学生跟着走的局面,创造提供学生由接受型的静态学习提高到参与型的动态探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
素质教育的提出打破了知识本位的观念,教育面对的是人的全面生活,要提升的是人的灵魂,而绝非知识的简单堆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统一完美人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性发展,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需要、意志、思维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释放学生的创新激情。
1.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并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美,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先设计一个谜语:“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花丛中,授完花粉又采蜜,辛勤劳动立奇功。”用这个富有情趣的谜语开场,立即把学生吸引住了,猜出谜底后,他们都兴趣蛊然,主动求学:“老师,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2.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教处处洋溢着创新。教师不再主宰课堂,不再“引导”学生答出与教师预想相符的答案,代之以生动风趣的讲授,热烈而自由的讨论,多元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力,发挥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激情。
3.注重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经常变换试题训练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且采用独特的解题方法,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教《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有个学生说:“曹冲称象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用泥土更方便。”还有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这些方法何等巧妙!如果长期这样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必能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确立平等合作的教学观,实现由“权威教学”向“合作学习”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摒弃“权威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和真诚合作,在班级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组际、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个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进行多边活动,掌握新知识和促进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多向交流和自由宽松的气氛,使学生卸去思想包袱,还原本性,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地讨论、回答,使课堂呈现出“不同的声音”。
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中的“我在小小的船里坐”一句,对于首次接触课文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也不应由教师“一手包办”,公布所谓“答案”,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四人一组,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各说一行诗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立刻围拢在一起,读课文、说见解,无拘无束地与身边的小伙伴交流起来。很快,各个小组统一了见解。第一组的代表说:“这行是的意思是指小女孩坐在月亮上”。另一组代表马上也发表了意见:“这一行诗的意思是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儿上,小小的船指月儿。”瞧,这些“声音”虽然还很“稚嫩”,但只要我们能“倾听”,这就会变成一种富有独创性的、铿锵有力的“呐喊”!
“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全面地发展。
四、形成公正、积极的新评价观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要求“课堂教学的评价重点不在于追求‘标准答案’,而在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使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传统的评价观是只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用学习成绩指标代表学习的全过程,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导致了教学重知识、轻能力偏向。因此,所谓的“尖子生”通常指的就是考试成绩突出的那些学生。而所有学生的情意与态度的发展,以及意志努力与动机水平等因素在这种评价中被忽略了。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充分协调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并对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的变革,才能推进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果实,才能造就出现代社会所需的新一代人。
(责编 金 东)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濮阳县实验小学
李笑利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一直到六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例和精读课文开始不相上下。可以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认为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在一线教师中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在我们周围的学校,约有38.6%的教师把略读课文教学等同于精读课文教学,有15.4%的老师认为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样重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就没什么区别,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于是略读课文教学中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以至于规定的一个课时的教学根本完成不了该课的教学;又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48.4%的教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在实际的教学中,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我们认为这样的略读教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略读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点误区: 误区一:按辔徐行地精读
由于教师们对于“略读教学”的理解还不透彻,不知应怎样引领阅读,不知应从何教起,加上公开观摩活动、教学评优活动、互听 互评研讨活动中都很少能听到有关略读课文的教学,所以许多一线教 师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略读课文的教学与精读课文 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面面俱到,篇章结构精雕细琢,按辔 徐行地精品细读。误区二:走马观花地泛读
目前,不少教师曲解了课标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即把“粗知大 意”曲解成“不求甚解。”所以,在教学思想上产生“略读课文教学 只要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不需要“咬文嚼字”的误区;不敢引导学 生有选择、有重点地精读品读;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往往是走马观 花的泛读。其结果是教师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蜓点水,学生对 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学生略读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误区三:按图索骥地问读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 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 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但是,有不少教师对 略读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模糊不清,对阅读提示的作用和目的浑沌不 明,错误地以为只要根据提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想一想、读一读、答一答,就完成了略读教学任务了。教师牵着学生鼻子逐一回答,学 生亦步亦趋地问读,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按图索骥中白白地浪 费。
误区四:信马由缰地自读
许多教师对略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加上长期 以来,略读课文都不列入考试的范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许 多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很不重视,略读课堂往往开放无度:有的教师 带着学生策马文本匆匆一读,有的教师干脆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 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室书 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其实这是一种 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
当前,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遭遇的困惑,更多地体现在略读教学的流程上。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又缺乏略 读方面实际操作方法的理论参考。因此,略读课教学法的研究势在必 行。于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展开了略读教学的课题研究。首先我 们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预计突破的难点
基本内容:研究探讨略读课教学法的类型,课堂结构模式及策 略。预计突破的难题:
1、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呆板的难题。
2、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探究略读课教学的模式及策略。
三、实施方案与做法。
(一)起始阶段
1、调查研究当前略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学习新课标,了解教育形势。
3、确立研究课题。
4、制定工作方案。
(二)实施阶段
1、根据调查分析制定主要策略,开始实施计划;
2、集中分散学习,课堂探究;
3、课型展示,存入档案盒。
(三)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库,展示档案盒。
中期成果:课型展示,撰写论文。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通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及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对略读教学从教材 及教法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走出误区
首先,我们认真地研读了《新课标》和《教参》,弄清了略读 与精读的特点与不同: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 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精读的特点“纤屑不遗”,也就是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教学要求完全不同,略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的要求要低于精 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字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教 师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所以,略读课文教学不能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全盘按辔徐行地精品细读,应做到“教须略,学应丰”,应体现“重在导,贵在用”,应 注意“精有度,详有则”。
那么,略读就等同于走马观花地泛读呢?其实,略读课文并不 排除精读。我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观点:略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阶 段要求“略”,只求尽量快地尽量多地略读浏览,搜集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粗知文章大意,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
重点感
悟要求“精”,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重点精读的内容不求多,每课适宜一二个:时间比例不宜大,一节课把握在十五分钟左右。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重点部分,提出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指导学生细读解疑,方能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定位为不求甚解的“泛读”,走马观花地“浅读”,应做到“略”中有“精”,“简”中有“详”,“粗”中有“细”。
针对略读教学中按图索骥问读的现象,我们研究出以下策略: 把略读课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回答阅读提示的问题上是远远 不够的,单单采用问读的方式是呆板的。教学时一定要找准力点,抓 住主问题,做以“读”中有“问”,“问”中有“思”,“思”中有 “悟”,“悟”中有“述”,让学生在“读”与“悟”、“问”与 “思”的过程中学会略读方法,发展略读能力。教师应提倡个性化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去读懂课文,应该把课堂中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用于自读、批注、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略读教学也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略读课文教学要突 出“略”教“丰”学的特点是非常正确的,但“略”教不等于不教,“丰”学不等于全程自学。叶圣陶先生曾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 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可见,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略读教学 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不仅要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 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掌握略读方法,培 养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控制,在 教学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自读;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应把准教学重点、难点及讲解的突破口,设计好课堂教学 方法、程序,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的作用,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口诵、心惟、眼看、脑思培养学生浏览、默读、跳读等略读方法,发展学生检索、提取、概括、表述等略读能力。做到层层有指导,层 层有要求,层层有目的,层层有侧重,做到“学”中有“导”,“愤” 中有“启”“悱”中有“发”。
(二)探索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应该怎样开展呢?在略读课文 的教学课堂中采用什么教学模式才是最有效的呢?为了提高略读课 文的教学效率,我们以“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为理念对略读课文的 教学进行了尝试。
常规模式:导学目标—回忆学法—运用学法—辅导反馈;变式:
(一)强调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
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思;
二读—自主品读,批批画画;
三读—交流收获,适度引导(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可以是好 词好句,可以是文章的写法,可以是读书方法);
四读—积累语言,引导拓展。
(二)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
(1)先导感知课文——抓课前,学生自主预习
(2)精导理解课文——抓课堂,学生自主感悟
(3)后导拓展文本——抓课后,学生自主运用
(三)审视“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在提高略读课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反思 构建“自主探究适度引导”这一模式在略读课文中的运用,可以让我们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教师的指导精简而有效,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传统的略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一句话,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教师是“授人以鱼”。学生不会利用参考书,也不会向老师提出教科书以外的问题,因为他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予的,他没有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认为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适度引导”这一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师的“精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形成潜在的以及可见的学习能力。构建“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设定自己的目标,自我管理,自我监控,通过一次次的成功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逐步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身就是学习的主人。可是,在实际的略读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困难。如在迁移学法、巩固写法这一环节中,往往会有一些学困生由于自身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程度问题而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感悟文本中有时会因为一些优秀学生在小组中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而让一些后进生间接减少了思考的机会,这些学困生对教师而言是遗憾的,因为这会助长他们的懒惰之心。但是不管怎样,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是轻松快乐的,一些优秀的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领航者的成就感和成功者的喜悦,后进生在这轻松的氛围中也会激起自己的求知欲和树立起自己对学习的信心,会觉得学习有趣多了,于是会在优秀生的带动中进入课堂,并主动学习;对那些懒惰的学困生,教师还要运用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奖励来让他们积极参与课 堂。这样,就能形成有效的略读教学课堂。学生如果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管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激起学习的兴趣,那么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了。这样,就可以实现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和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
综上所述,教师在这一模式中牢记自己的指导地位,利用略读课文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才能有希望达到叶老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 界,真正达到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在人教版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的105篇课文中,略读课文 53篇,占50.48%,可见,略读课文教学对小学高年级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对略读课文教学仍然很难取舍,经常像精读课文一样进行词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还有的小学高年级老师认为学生有了中年级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把略读课文当作学生自学或做为课外材料阅读,因此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整体把握略读课文的教材特点。为了更好地把握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的“度”,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中年级(三、四年级)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阅读能力,我选择了“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引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把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学会略读。
二、课题的研究概念概述
“小学高年级”,指义务教学阶段小学五、六年级。“略读”,《阅读辞典》(李德成主编)中指出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略读课文”,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它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一种编者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人为确定的一些课文。
“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是指老师在学生具备初步掌握略读课 文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多少年来,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其间涌现了许多名家和流派。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特别是近年来语文新大纲、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人们的期待更加迫切,而现实是否如人所愿?
在这里不妨先列举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所出现的教师行为:一味地放任自流与恪守“应试”;过于依赖课件与电教文盲;过于迷信模式与读写分家;过早地写与“轻负担”地读;重文轻感与生搬硬“道”(套)。分析以上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从教者没有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给每一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改革不可能照葫芦画瓢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改革首先要从学习、领悟新课程标准开始,只有努力做一个主动学习型、勇于实践型、善于反思型、勤于积累型、敢于创新型教师,才会少些迷茫,多些理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地走进新一轮课改,并使语文素质教育这面旗帜,在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探航中更鲜明与飞扬!
新世纪的人才,既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又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为适应新时期知识经济教育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一条符合课改新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路子。通过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创新教学的策略主要有:
一、要把握好“四个关系”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体现新理念呢?这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尤其是还在使用老教材的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1.主体和主导
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真正建构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敢于探究、勤于实践,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中学会学习,以求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形式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应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2.继承和创新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强调教学创新。随着课改学习的深入,研究报告、小记者、小画家、小演员、电台主持人等纷纷在课堂舞台闪亮登场。这固然跳出了传统的教学框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开放教学。这种新颖的语文课堂,开放的教学形式调控得好,的确会产生无与伦比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注意,保持最佳的求知状态;另一方面在感悟新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但我们也发现有的课堂只是形式上的创新。教学创新,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传统教学中,烦琐分析、满堂讲解、全堂听讲、机械抄写、政治说教,我们要摒弃;落实双基、品读感悟、培养能力、情感熏陶、德育渗透,我们要继承。在课程改革面前,既要吸收国外最先进的课程改革经验,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基础教育实际的路子。
3.知识和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落实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因此,新课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应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更新上,更加注重基础性学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即通过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来形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4.求同和求异
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就用进行求异训练。注重求异,并不否定求同。求同和求异是思维的两个翅,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求同,就是发展规律,认识事物共性;求异,就是发现特点,认识事物的个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有所创造。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在关注学生求异思维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求同能力的培养。求同存异,方能丰满学生思维的双翼。
二、要构建学习化环境
“学习化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手段,并具有“真实世界”的特征和能力的系统。它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不是只专注于目标知识的呈现和传递,而是致力于反映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主动建构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化的环境,是指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具有更多的主动和自由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自由的探索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和Internet的资源),综合各学科的知识,与同伴相互协作,或者在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下,完成意义建构,发展学生语言,提高语文的素养。
良好的语文学习化环境是指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共同营造的,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自由自主,积极主动,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可持续学习的动力得到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型;(2)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有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构建学习化环境的基本策略:
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对学习化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学习化环境的完整系列。1.教师——学习化环境的创设者。
(1)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化的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主要应在两个方面下工夫。第一是营造一个安宁的、和谐的、物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感觉到心情舒畅,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情愫被放飞。第二是要营造一个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两点在学习化环境的营造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是关键。语文课上,教师要突破“教教材”的局限,要将教材看成一个学习的载体,教师要想法设法提供与教学目标达成相关联的学习资料,学习资料具有三大特征:丰富性——培养学生汲取学习信息的能力和空间;关联性——以便学习方便地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生成性——以便学生从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不能光局限在课内,我们可以将课堂看成一个支点,从这个支点向校园、向课外发散,向儿童的经验回归。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继续学习的动力走向社会生活,走向大自然。
(3)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第一、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富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班集体的学习功能才能充分被利用。同时要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之间构建;第二、教师努力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强烈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第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欢乐。
2.学生——学习化环境的实现者。
在这一维度上,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使学生乐学、能学、会学。
“乐学”就是指学生要喜欢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要让学生在学习本身中感觉到快乐,这样才有继续学习的动力,才会给终身学习展开一个前提。
“能学” 就是指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勇于实践,不怕失败,追求成功。
“会学” 就是指形成反思性的学习策略,不断提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水平。
三、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比较适应新课程理念。
自主学习
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预习,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自主学习能力不可能自然生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
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讨论辨析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
总结升华
总结升华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系统。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探究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通过发现探索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上面所提到的“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四、要在研读中发展个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而研读正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它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的阅读、获取和运用,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研读是一种探索,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读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自己的个性获得最优发展。
那么,如何在研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1.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
研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当学生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研读的过程就愈是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2.着力提倡感悟的独立性
研读是学生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必然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在研读的过程中出现学生独立自主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老师要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的,正是这种个性差异的阅读感悟,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努力展现交流的真实性
在研读这种课堂模式中,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读成果,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展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4.真诚尊重学习的选择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真诚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由于学生长期按教师的指令学习,只会用划一的方式去学习,这必然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才能使活动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我们在进行研读时,就应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最终将落实在课堂上。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观,让学生生命潜能爆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这应是我们当今小学语文教师所追求的。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学习心得
巴中市南江县东榆小学 何英
在不断反思,困惑,再实践的同时,有幸学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它如一盏明灯,再次为我们明确方向,把握新课程理念,重构新课堂教学奠定了信心。
这次学习我深刻领会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创新的教学设计很重要。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的,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观念,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讲授新课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 2 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5、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具有自主摄取知识的能力,我们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