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特点及教学建议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面向全体学生;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 感,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 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 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 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 开放: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与《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比较
(一)《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
● 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
(二)《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发展。
● 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性地体现在 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 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 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三、关于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一些基本的出发点: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将“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开。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创造潜能,人际交往)
课程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但为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前瞻性是首位的。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纵向结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其中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是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的。
(二)关于总目标:
总目标大致与修订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总要求”两部分相对应,大纲对总目标的表述在技术层面较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具体。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综合、梳理,共归纳为九条。
相对于大纲,我们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第二条关于阅读能力,加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学习方式方面,加上“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突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如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纲仅在阅读方面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口语交际方面表述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能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讲究文明修养”(大纲:“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将听与说分开,且未重在交际),特加上“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专加“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一条,体现全球性的文化视野和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3.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改变重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这体现在对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诸方面能力要求的表述中。
(三)关于阶段目标:
1.识字与写字
在情感态度方面,1-2年级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将大纲“姿势要正确”改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加上“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以后各
第二篇: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特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特点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面向全体学生;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 感,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 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 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 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 开放: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与《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比较
(一)《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
● 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
(二)《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发展。
● 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性地体现在 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 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 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三、关于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一些基本的出发点: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将“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开。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创造潜能,人际交往)
课程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但为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前瞻性是首位的。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纵向结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其中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是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的。
(二)关于总目标:
总目标大致与修订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总要求”两部分相对应,大纲对总目标的表述在技术层面较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具体。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综合、梳理,共归纳为九条。
相对于大纲,我们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第二条关于阅读能力,加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学习方式方面,加上“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突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如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纲仅在阅读方面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口语交际方面表述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能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讲究文明修养”(大纲:“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将听与说分开,且未重在交际),特加上“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专加“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一条,体现全球性的文化视野和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3.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改变重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这体现在对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诸方面能力要求的表述中。
第三篇: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解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备以下特点:
一、从功能上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在结构方面,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文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三、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
四、从语文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五、从实施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铺集镇华银小学
迟桂松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语文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语文
XXX 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反思,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就是我在学习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
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转变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多地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的探索过程是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有这种意识,有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主题展开讨论,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师要善于读书,善于学习。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向课本学,向实践学,向各种信息渠道学,集百家之长不断充实自己,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使其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
2011-10-11
第五篇:小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
小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及保障措施
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落实新课程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习的原则
采用集体统一学习与教师自学相结合的原则。集体学习注意把握课改的新动向,抓住当前的重点与焦点问题;教师自学要以集体统一学习的内容为导向,并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搞好学习。
二、学习的内容
学习的内容包括: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当前各级教育部门有关新课改的文件、关于课改的教育理论、学术报告等。
三、学习的要求
1、集中学习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学习内容。要做到“备、记、论、感”相结合。“备”即学习要提前做好准备,主讲人提前备好课;“记”即记笔记,记好课改理论学习笔记;“论”即讨论、辩论,一般分组进行;“感”即写感想,每人在学习之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单周二下午由教导处确定好下周集中学习的内容及主讲人并进行本周集中学习。
3、分组讨论由学科组长统一协调,各组长兼有统一收集小组成员不同意见的责任。
4、教导处对各小组教师的学习活动有组织、监督的责任。
5、教师自学分学校统一定时与教师自定时两种情况。学校统一定时一般定在双周三下午(与集体学习间周进行),教师自定时间由教师自由安排,但要检查学习的数量和质量。
6、教师自学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学习,也可通过请教别人学习等。
7、教师自学的内容要做到丰富多彩,时空范围要广要大,以做到借它山之石攻玉。
四、落实措施
1、学校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学习领导小组” 组织指导检查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工作。
2、学校积极组织教师结合教学过程进行校本培训,认真落实县镇统一规划的师资培训工作。
3、学校要经常派老师外出学习和请镇教研员或教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来校指导,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4、集体学习活动由教导处统一组织协调落实。
5、学习笔记由各小组长教导处双层检查验收,教导主任签名。
6、教导处对教师课改理论学习笔记定期检查,并将结果记入教师全过程量化。
7、学校统一命题,每学期举行一次新课改理论测试,并记入教师量化成绩。
8、总结推广我校先进的教学经验,撰写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论文,开发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