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新课程理念培训讲稿
小学新课程理念培训讲稿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观)
三、怎样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原则是什么?
四、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
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⑴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 显的不同。
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观)
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有多副笔墨。主要内涵有:
1、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改革中,尤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来为之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活动。
2、教师是指导者和信息源。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如何生活,要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发现和搜集信息、处理和使用信息,利用信息来达到学习和创造的目的。
3、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特别要关注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过对他们个性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来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设计,指明发展的路径。
4、教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一定的教学秩序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尤其在今天大力提倡的 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就更为突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讨论并开展其他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使各项学习活动得以深入,进而通过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仅作为教学的管理者,而且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作为学习伙伴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继续和深入,并维持学习和 探索的积极性。
7、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教师不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通过自己的研究的发现来创新知识,成为知识的发展与创造者。
8、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人有意将“教书育人”调整为“育人教书”,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层次的领会与把握。只有注重了育人这个环节,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进而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快速地健康成长。
三、怎样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原则是什么? 我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应该从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方面来建构。
1、建构新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一个真正的独立的具有主体地位和自由意志的“自然人”学生的存在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态的,他的人生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学生是一种潜能的存在我们要为他们的生存创造条件,全面开发他们。行动方法如下:
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都有培养的前途,都可以获得成功。
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这些规律和特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世界,给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认识学生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进行加以开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把握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独立的完人来看待。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保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他们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他们对自己、他人、对生活、学习等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2、建构新教师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等等。教师行动方法如下:
教师要做协调者,为学生学习尽可能多提供资源,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力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3、建构新的学习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新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行动方法如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负责正确引导
尊重孩子大独立性、积极鼓励孩子学习的独立性。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从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各种能力。培养他们有批判和怀疑的精神,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质疑。4、建构新的课程观――让自己成为学生真正的好朋友
让非智力因素――情感感化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那样教育学生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建构新的教学观――受之以“”渔、新的评价观正确、全面、多样人文、多元等等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新课程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所以老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重新认识教材及做到“会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近几年教材的格局和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感觉新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和对教法的不知所措,不时地还在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把教材当“圣经”来教,甚至连自己也觉得教得很别扭;另一方面还不时地诱导学生采用陈旧的学习方法,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来听,使学生觉得学习很乏味。新教材究竟怎么用?怎样教才算用好了教材?怎样学才能体现用活了教材?确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用好、用活教材?用旧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教育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要用活教材,也就是创造性的使用它。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不是任意改动,数学学科在使用时注意和身边的事物相联系,挖掘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四、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策略
1、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要求,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实施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充分体现出课程综合利用的教学理念模式。以达到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树立新的观念,构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参与、达到共同发展。
2、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的处理,是教学策略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话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迫进的过程。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对教材来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话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迫进的过程。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利用校本 课程,对教材来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探讨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因为教学策略是引起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全面考与,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注意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关注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从学生的爱好出发,对教材的处理,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要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二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三是思维与创新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应考虑到学生理解性的学习过程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充分开发学生资源。
如何合理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把“爱”作为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的第一条原则。以爱为出发点,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利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对现有的理论不断超越,在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和创造,使之更加完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问题为主线、评价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尤其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于一种方式,做有效的学习,解放学习者,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缔造全面学习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写教案。新课程中,我们更重视课前准备,应该称之为教学设计。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知识、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1、强化自身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而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交往。因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非常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一个教师无广博的知识只能照本宣科,无熟练的教学技能也驾驭不了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
2、激发学生参与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爱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好。
3、给孩子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现代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英语课标培训
在中国,随着英语在当今世界的越益重要,学英语的年龄也越催的年轻化了。而有人也开始担心在那么小的年纪就开始教授孩子英语是否得当?为此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让大家都了解这个学习的过程。
一、课程目的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起始年级与课时安排
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保证每周不少于三次教学活动。三、四年级以短课时为主;
五、六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目前对小学英语教学共提出两个级别的要求: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目标要求,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超过二级的要求,有困难的地区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
级 别 一 级
目标类别 听、做
目标描述
●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能听懂课堂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能根据指令做事情,比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做手工等
●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小故事并做出反应。
目标类别 说、唱
目标描述
●能听录音并进行模仿
●能相互问候
●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
●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
●能够根据表演猜意思、说词语
●能唱简单的英语歌曲15-20首,说歌谣15-20首
●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目标类别 玩、演
目标描述
●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交际
●能做角色表演
●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小红帽等。
目标类别 读、写
目标描述
●能看图识字
●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
●能正确书写单词和句子
目标类别 视听
目标描述
●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文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教学节目。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
级 别 二 级
目标类别 听
目标描述
●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但语调自然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目标类别 说
目标描述
●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重音正确、语调达意
●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能恰当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小故事。
目标类别 读
目标描述
●能认读所学词语
●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目标类别 写
目标描述
●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写句子时能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目标类别 玩、演 视听
目标描述
●能按要求用英语做游戏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单话剧
●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
●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
●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
少于20-25分钟
注:
(1)小学英语的话题范围包括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
(2)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词汇以话题范围为主,总量控制在600-700单词。本教学要求对词汇不作具体规定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讲解语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
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初步的读写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五、教材与资源
小学英语教材应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语感;要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教材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应尽量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录音机、VCD机、广播、电视、网络等设备和技术,创设良好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六、教学评价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基本不采用书面测试方式,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
五、六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考查要贴近学生生活。笔试主要考查听和读的技能。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不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并以此作为各种评比或选拔的依据。
英语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说课程标准是从宏观的层面论证和描述,那么英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促进学生发展。实际操作中,要通过多学科的整合,促进智能的发展。英语的学习,应当渗透其他学科,如音乐、艺术、品德等。这样能使我们的英语课更丰富,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二篇:党内激励关怀、新课程理念培训讲稿
党内激励关怀、新课程理念培训讲稿
(五个专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观)
三、怎样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原则是什么?
四、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
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⑴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 显的不同。
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观)
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有多副笔墨。主要内涵有:
1、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改革中,尤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来为之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活动。
2、教师是指导者和信息源。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如何生活,要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发现和搜集信息、处理和使用信息,利用信息来达到学习和创造的目的。
3、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特别要关注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过对他们个性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来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设计,指明发展的路径。
4、教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一定的教学秩序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尤其在今天大力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就更为突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讨论并开展其他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使各项学习活动得以深入,进而通过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仅作为教学的管理者,而且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作为学习伙伴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继续和深入,并维持学习和 探索的积极性。
7、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教师不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通过自己的研究的发现来创新知识,成为知识的发展与创造者。
8、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人有意将“教书育人”调整为“育人教书”,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层次的领会与把握。只有注重了育人这个环节,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进而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快速地健康成长。
三、怎样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原则是什么? 我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应该从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方面来建构。
1、建构新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一个真正的独立的具有主体地位和自由意志的“自然人”学生的存在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态的,他的人生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学生是一种潜能的存在我们要为他们的生存创造条件,全面开发他们。行动方法如下:
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都有培养的前途,都可以获得成功。
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这些规律和特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世界,给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认识学生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进行加以开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把握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独立的完人来看待。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保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他们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他们对自己、他人、对生活、学习等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2、建构新教师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等等。教师行动方法如下: 教师要做协调者,为学生学习尽可能多提供资源,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力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3、建构新的学习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新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行动方法如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负责正确引导
尊重孩子大独立性、积极鼓励孩子学习的独立性。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从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各种能力。培养他们有批判和怀疑的精神,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质疑。4、建构新的课程观――让自己成为学生真正的好朋友
让非智力因素――情感感化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那样教育学生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建构新的教学观――受之以“”渔、新的评价观正确、全面、多样人文、多元等等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新课程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所以老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重新认识教材及做到“会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近几年教材的格局和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感觉新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和对教法的不知所措,不时地还在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把教材当“圣经”来教,甚至连自己也觉得教得很别扭;另一方面还不时地诱导学生采用陈旧的学习方法,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来听,使学生觉得学习很乏味。新教材究竟怎么用?怎样教才算用好了教材?怎样学才能体现用活了教材?确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用好、用活教材?用旧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教育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要用活教材,也就是创造性的使用它。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不是任意改动,数学学科在使用时注意和身边的事物相联系,挖掘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四、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策略
1、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要求,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实施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充分体现出课程综合利用的教学理念模式。以达到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树立新的观念,构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参与、达到共同发展。
2、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的处理,是教学策略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话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迫进的过程。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对教材来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话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迫进的过程。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对教材来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探讨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因为教学策略是引起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全面考与,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注意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关注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从学生的爱好出发,对教材的处理,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要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二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三是思维与创新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应考虑到学生理解性的学习过程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充分开发学生资源。
如何合理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把“爱”作为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的第一条原则。以爱为出发点,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利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对现有的理论不断超越,在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和创造,使之更加完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问题为主线、评价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尤其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于一种方式,做有效的学习,解放学习者,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缔造全面学习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写教案。新课程中,我们更重视课前准备,应该称之为教学设计。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知识、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1、强化自身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而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交往。因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非常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一个教师无广博的知识只能照本宣科,无熟练的教学技能也驾驭不了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
2、激发学生参与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爱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好。
3、给孩子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现代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讲稿
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讲稿
东苑学校 王丽萍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过程乏味,缺乏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出现了“虚”、“闹”、“杂”、“碎”、“偏”的问题。究其原因,源头在备课,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力气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纵观我们备课的过程,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2、照本宣科,课文处理得比较碎,问题设计的太多。
3、过于关注教学方法,缺少对目标的整体把握。
“基于标准”应当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的一个核心特征,或者说,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应当是一种基于标准的备课,“基于标准”的备课是让新课程的话语从理念话语走向实践话语,从专家层面转向教师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标准”的备课是必然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备课是新课程真正落实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关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分析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
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包括:查字典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积累运用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高声朗读的习惯,背诵诗文的习惯,观察生活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课堂大胆发言的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三、基于《标准》的备课要求
(一)目标优先
关于目标,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失败的课堂教学恐怕没有人不曾经历过,有的教师为什么自认为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呢?在众多的原因中,目标的把握是主要原因。在传统的备课中,往往先考虑我第一课时教什么,第二课时教什么,教学内容先于教学目标存在,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占据着一个核心的地位,通常是教学的唯一内容,而且决定着教学的目标,所以,传统的备课中,首先看的就是教材,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目标是抄教参的,很少考虑到实际情景中学生学习的前提知识和技能。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通常只列举教师应当教的主题或者学生应当学习的主题,是学习内容的一些“样例”,而不是学生应知道的和能做的事,即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在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学的目标不是来源于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而是源于课程标准;而教学内容又是由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决定的。因此,在基于标准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存在,而课程标准又先于教学目标而存在。课程标准反映了对学生的总体期望,是课时教学目标累积起来达成的,那么,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如何转化呢?我们的做法是:
1、把握标准对学生的总体期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的总体期望。
2、了解阶段目标,明确单元目标。
既然是“学习”,老师就要教给方法,进行示范,安排训练;既然是两年的时间都在学习,那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所要安排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式就应该有所不同,层层递进:教师全文领读——教师领读
重点段落——教师领读难读的句子——学生领读全文——跟录音朗读,读的遍数由多到少,要求由低到高;默读词语——默读短句——默读长句——默读段落——默读课文,检查默读效果的问题也要由易到难。千万不能认为在家里提前预习就能代替在课堂上的训练,在家里读上三五遍也可能是错误百出,有口无心。尤其是有感情朗读这个目标,课文要读出什么感情、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又要潜移默化地传授朗读技巧,教师与学生反复地朗读必不可少,指导与评价也要及时到位。
到了“用、学会、能”的阶段,就说明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要进行大量的巩固练习,在不断地练习过程中发现规律,提高水平。读得不够好、问得不够妙没关系,听听别人的发言,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想哪里做得不好,不要总等着老师来给他指正。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不但对教师来说很重要,对学生来说更重要,反思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因此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绝不能再做学生的拐棍,而要做学生的航向标。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培训工作总结
新课程理念培训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我校按照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布署下,贯彻实施了我校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扎实地做好我校的教师培训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培训收益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进一步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培训老师认为: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制约,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视活动类课程,偏重语文、数学课程,其它课程,从而导致教学内过分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
[二]、新课改的趋势
培训老师总结出,新课改要向以下几方面发展:
1.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2.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
4.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5.重视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6.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课程多样化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教材的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需要。
7.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新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8、课程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体现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精神:改革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强调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改革课程结构门类过多、整齐划一,缺乏统整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改革过分注重经典内容、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的偏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偏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革考试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评价标准的偏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标准多样的评价体系。这些目、课程评价如何进行,必须明确的是,课程评价总是具体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改变以往考试结果定终身的弊端。
二、具体做法:
(一)教学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又是教育的生命线。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迅速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面对我校教学质量提高缓慢的教育现状,我们做了全面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
2、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学习资源与教学设备。尤为重要,为此,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同时通过学习、讨论,在教师中普遍树立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3、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做到研中有训。抓常规促质量,靠教研上水平,教研工作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我校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开展教研活动,以点带面,把课程改革中要探索的教材、教法、学法、评价机制、教学模式等与学科紧密结合,使课程改革理念由通识转入学科这个更深入的层面,使广大教师能将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4、我校为了能了解每位教师在新课程培训中的成长情况,为每位教师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认真记录教师学习、工作、成长情况,不断充实“个人成长记录袋”中的内容,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创新,在合作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的面世,给广大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尽快转变教师陈旧的思想观念,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研究活动管理方面:以严格的管理,大幅度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以“新课程实施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为龙头课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教学改革,严格管理学校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做到目标明确,实施步骤体系化。
三、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新教材没有全新的认识,家长不理解新课改,对学校的教育持怀疑态度;家长素质低,没法开展适应新课改的家庭教育,致使学校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有时还不得不用陈旧的教学方法。
[二]、信息化程度低,教育资源缺乏,难以适应新课改的全面推开。
[三]、新教材反映农村生活情景的内容并不是太多,教材中的有些内容虽然来源于生活实际,但对农村孩子来说仍然很抽象,学生一时没法接受。
第五篇:新课程培训讲稿:新课程的学生评价的理念与实践
2005年东莞市新课程培训讲稿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学生评价的理念与实践
东莞中学 周平凡整理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与一些新理念(1)前言(2)评价的功能(3)几个概念(4)评价的新理念
二、莞中高一生物课程学生评价的实践(1)模块下构建学分评价(2)课堂中学生评价的实践(3)学生电子档案袋的制作
三、关于评价的问题与思考
一、前言
有一个3岁的小孩在和他父亲逛街的时候说:“爸爸,我的鞋不适合我了”。儿童的话天真单纯,然而就是在这天真单纯的语言中,更加蕴涵着智慧和内涵。我们也在思考和寻找适合学习者活动和学习者发展的教育,寻找适合学习者活动和学习者发展的评价„„
1、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其中,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则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国际视野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教育评价则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并致力研究的难题。
2、学生评价改革成为课改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学生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评价在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评价方法单一,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评价中缺乏多方的交流和理解等。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改革成为课堂教学改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3、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评价改革决定着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由于学生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不从制度化上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新课程所提出来的种种新的教学理念就很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尽管教育者也充分认识到这些所谓的新理念是如何如何好,但在考试和升学面前,这些所谓的新理念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式的柏拉图,他们不得不将之置于一边或仅仅作为公开课中的一种演示。
我向来说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评价的改革,回顾一下来看,人们对我们教育的批评最多的就是学生评价问题,教育评价就是最好的指挥棒!然而我们的课程改革却是先对具体的教学实施进行改革,评价的改革却迟迟不能出台,多少让一线的教师感到茫然。
二、评价的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
1、传统教学的评价功能:
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活动都是在课程或者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往往侧重于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侧重于选拔与甄别。存在着一些误区:把评价的过程和学习过程分割开来,把评价看作是学生学习的终结,把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简化为选拔和等级评定。考试是在“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评价内容上:知识多、情意少。 在评价标准上:共性多、个性少。 在评价方法上:量化多、质性少。
在评价主体上:消极被动多、共同参与少。 在评价重心上:结果多、过程少。
2、新课程下提出的评价的功能:
教师应把教学评价看作是生物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反馈机制。通过评价,学生可以了解到他们在现阶段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目标,从而更好的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所以教学评价的功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了解学生学习行为起点,对学生适当组合。——教学前的规划活动。②鉴别教学得失,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活动。
③诊断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监控和改进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活动。④评定学业成就,报告学习成绩。——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成果的检验。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换言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评价是生物学教学中一个基本的反馈机制,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诊断学生是否有错误概念和有何学习困难、鉴别教学上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为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综合来说,教育评价有以下功能:
综合功能。包括: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调节功能;4.激励功能;5.反思功能;6.记录功能。
鉴定水平功能。选拔淘汰功能。
三、几个概念
(1)选拔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由学校上级部门来组织,如中考、高考、招聘考试等。(2)水平性评价:鉴定是否达到预设水平的功能,校内外都有组织。如学年考试、考级、考证。(3)发展性评价:基于改进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对话、协商的建构过程 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
发展性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外部的评价者,也包括学生自己;
评价的内容不仅是学生的学业目标达成情况,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个性发展;
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还注重评价的过程;
评价方法多样,包括量方法和质的方法;
评价结果不仅以同辈发展和教育目标要求为参照,还注意以学生本身的发展为参照。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真实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替代性评价
四、学生评价的新理念
1、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学业成就曾经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于是全球都在进行关于“教育与人”的大讨论,学业成就作为评价单一指标的局限突显出来。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乐观的心理素质、坚强刻苦的精神品质的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
例如,美国许多著名中学设立的奖项之多、范围之广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涉及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与学业成绩相关的奖项只占到五分之一左右。法国则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业态度的评价,而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则放到了第二位。日本对小学生的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学习情况、品行与性格三个方面。英国则在1999年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多元智力理论对迈克尔·乔丹和比尔·盖茨同样是成功的论证,再一次使评价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于是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点也已逐渐在世界各国获得认同。
一个故事:小鸡,鹿,老鹰,松鼠同时参加一个测评,测评包括“跳、飞、挖”三门课程,结果这只普普通通的小鸡成了测试中的冠军,为什么?„„
《多元智力理论》1991年提出
加德纳说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样,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由此,加德纳提出了智力多元论的观点。
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和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ngece)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启我反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诗人拥有真正的语言智力,演说家、律师等都是语言智力高的人。
逻辑/数理智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科学家、数学家或逻辑学家就是这类智力高的人。
视觉/空间智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海员和飞机导航员控制着巨大的空间世界,棋手和雕刻家所具有的表现空间世界的能力。空间智力可用于艺术或科学中,如果一个人空间智力高且倾向于艺术,就可能成为一名画家、雕刻家或建筑师。
音乐/节奏智力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身体/运动智力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事体操或表演艺术的人。
人际交往智力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对于教师、临床医生、推销员或政治家来说,这种智力尤为重要。
自我反省智力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自然观察者智力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世界(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过去人类进化过程中显然是很有价值的,如狩猎、采集和种植等,同时这种智力在植物学家和厨师身上有重要的体现。
存在智力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如人为何要到地球上来,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是怎样的,在另外的星球上生命是怎样的,以及动物之间是否能相互理解等。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在加德纳看来,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因此,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出或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此,加德纳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多元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曾经是各国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但在今天,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磨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而且,对于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也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事实上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质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受到欢迎,成为近30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方法。
例如,在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开放性的方法。美国各著名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求学业成绩,通常还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短文(选题通常极具开放性)、有关人士的推荐信和面试等。
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而“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的方法,目前也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和认可。
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教师的发展状况。
3、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
例如,美国马里兰州,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多人组合的方式进行的。在英美等国家,学生和家长还可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学生还可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
在以往被动地接受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于评价本身更是拒绝大于欢迎,或者处于“例行公事”的被动状态。
与此相比,成为评价主休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4、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因此近年来,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存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质性评价方法的发展为这种过程式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成为世界各国评价发展的又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