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语文实践活动

时间:2019-05-12 01:3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程下语文实践活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程下语文实践活动》。

第一篇:浅谈新课程下语文实践活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实践活动

洪洞一中孙婷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效果很不理想,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提出的“少慢差费”现象至今然存在。这说明单靠增加课时或只靠课内的几节语文课,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作为巩固和发展课内学到知识的手段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发展语文能力,必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小语文”走出课本教学,走进“大语文”的活动天地,用实践收获着课外活动的累累硕果。我也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尝试进行着“课堂实践—课后作业—课外阅读”全方位的语文活动的突破。

(一)课堂,是开展语文活动的主阵地。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主体地位,课程的设计、活动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参与课堂”不仅是我的理念,更是我一贯的做法。课前的三分钟演讲、课本剧演出、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模拟采访,每一场我精心设计的活动,都让老师与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活动的精彩。

就拿课前三分钟演讲来说吧,语文课能给学生什么,要给学生什么,学生最后能学到什么?这是我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思来想去我认为应该是教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然而我们平时的教学更多的是关心学生做题的能力,得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的情商教育。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有时只是固执的恨不得对他们“倾之所有”。“恨铁不成钢”不管他们愿不愿意要想不想听。很少“慷慨”的去关心他们到底心里在想什么,想要什么。其实,学生也有话要说,他们也有表达展示的欲望和权力。而很多时候他们的话语权是被我们剥夺的。

所以我把每堂课的前三分钟交给他们,每天一人,每天谈一话题,当然话题的内容不限,只要和语文有关和生活有关便可,也可读读自己的写的小诗,或者朗诵别人的作品,谈理想谈生活谈困惑。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同学要么羞于表达,要么心理素质差,要么准备不充分,而更多同学是声音很低。致使三分钟的内容拖延到十分钟才能完成,其间还有其他学生的哄笑喝倒彩等,总之很乱,也有几次想放弃。但又一想“万事开头难”怎能半途而废,更多爱的勇气支持我耐心听认真点评,并教导其他学生“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并不断鼓励演讲的学生,使他们增添信心挑战自我。

记得班里一位同学讲《明朝那些事》,其风趣的语言,透彻的分析,引人入胜的描述,竟然让班里同学掀起了一番“明朝那些事研究热潮”,接连几位同学都在谈论这个话题,并且风格迥异,各有千秋。也激起我这个不喜欢看历史读物人的阅读欲望。他们在讲台上,俨然是一个“百家讲坛”大家的风范,也逐渐

让我看到,学生群体的带动力量远比教师个人的孤军奋战要强得多。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课前三分钟的模式,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有对于课文内容的质疑,有对社会现象的评判,有对未来人生的畅想,等等。看待问题不再是浅层次的徘徊,更多是深层次的探究。学生站在讲台上的姿态越来越自如,课堂上所有人对演讲者都是一种强烈的期待和关注。其实当自由表达自己已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学生将会更自信的面对今后的人生,课堂上教学相长,灵动活泼。不要小看课前这三分钟,学生在此学到的不单单是敢于自信从容地展示自我,更多的是情商的培育,智慧的养成。

(二).课后,是学生实践语文活动的主战场。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们精心备课,在课堂上运用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少老师对于学生课外作业的设计却不大讲究,总是匆匆布置,草草了事,这种“虎头蛇尾”的做法重视了课堂,却丢弃了课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在作业的布置中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更是应该实践的。

什么样的语文作业才是适合学生,顺应课改的?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吸取了学生的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初步尝试应用了以下几种新形式的语文课外作业:

1.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最有创意的举措。探究是探索追究,探索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究有追究,追跟溯源,刨根问底之意,其结果是使疑问经过探究,逐步明朗而水落石出。

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布置了一项探究性作业:焦母为什么容不下美丽贤惠的刘兰芝?在认真研读课文之后,学生给出了以下的认识:①焦母是封建家长,她看不惯举动自专由的兰芝,她认为兰芝这样做不守妇道。②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也许焦母当媳妇时,她的婆婆就是这样对待她,她才对兰芝百般挑剔。③自古以来,中国的婆媳关系最难处,婆婆心疼儿子,才对媳妇那么苛刻。④兰芝嫁到焦家两三年(共事二三年),文中没有写到他们的孩子,中国传说观念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没有为焦家生下一儿半女,尽管美丽贤惠,婆婆照样容不下她。⑤出于女人对女人的嫉妒,焦母嫉妒兰芝的漂亮、知书达礼。⑥恋子情节

上述的各种认识,也许有的提法不太恰当或理由不充分,但体现了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探究精神,而且有的认识很大胆,很开放,甚至把自己的爱憎情感都融入其中(比如后四种观点),这些认识是多少年来我们都不曾想到的。我想,这也许就是学生思维的亮点吧。

2,趣味性作业

如在讲中国古典诗词时,学生总会认为诗词这种东西太过于古老,和他们的生活有距离感,不爱学,并且学了也不会用。针对此,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

品味(探寻)周杰伦歌词创作的艺术魅力。由于学生对周杰伦的歌曲很熟,会唱的歌也很多,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列举了许多词句并且找到依据。

例如《东风破》里面的一句:“酒暖回忆思念瘦”。词作者方文山在这里用了“瘦”字来形容思念,新而妥,奇而确,精准传神,韵味悠长。其实“瘦”字是一个中国古代诗人和词人都非常喜欢用的一个字眼,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喜欢用瘦字入词,她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酒”(《凤凰台上忆吹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我们再来看,《周大侠》里面那句“谁在水一方,我撑起一把纸伞回头望”又让我们不自觉地联想到《诗经·蒹葭》里面那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原因即在于此。而《青花瓷》里面的那句“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则很有柳三变“念去去,千里烟波”(《雨霖铃》)的意境。《东风破》里“时间怎么偷”的“偷’字,《菊花台》里“夜未央”的”央”字,《青花瓷》里“晕开了结局”的‘晕字,等等,都是。方文山的引用和改造无疑是成功的,在艺术上为其作品增色不少,收到了很强烈的表达效果画、情景兼备的画面。方文山此种类似的经典用字比比皆是,目不暇接。

通过这次既贴近生活又有趣的作业,使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古诗词离他们是这样的近,学好古诗词是这样的重要,最重要的是学生从此爱上古诗词而且在写作中灵活运用。真是一石两鸟。

(三)课外,是学生拓展语文活动的主后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在涉及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指出课内的功效占30‰,而课外的功效占70‰。语文课承载的内容仅是沧海一粟,要提高学习的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打开学生人文心灵的钥匙。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我是这样安排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的:

1.举行阅读比赛

要学生就同一类型课外篇目以各种形式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并以答题方式考查。又如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两到三周举行一次,请学生观摩、评论,并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若干篇,还让荣誉获得者介绍经验,以便共同提高。再如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

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还要复述、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此外,还可举行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智力抢答等。还可以配合高中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报纸阅读活动,这种阅读充满挑战性,要求学生不是单纯的浏览新闻,而是不放过报纸任何一个角落去阅读,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会发现,许多报纸都存在语言应用方面的错误(如错别字,用词不当,歧义,病句等),归纳整理,成果展示。让学生不断体会课外阅读带来的甜,让每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化为股股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不竭动力。

2.书本阅读与影像阅读相结合除了传统的书本阅读外,我尽量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例如多媒体放映、报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像老舍的《茶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等。我指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事后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3.书本阅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书本阅读可以指导生活实践,生活实践也进一步落实书本知识。没有什么比生活这个老师更形象的了。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对联》时,不妨让学生深入生活,先从自家对联研究,比如“上下联贴的位置对不对”“对仗工整与否”“用词巧妙不巧妙”等,在去深入到学校,医院,厂矿,商户,等,看不同类型场所的对联内容有何区别。让学生在实践中,突出自我的主体地位,充分感知语文的魅力。还有在学习《交际中的语言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亲身体会如何与朋友,与老师,与长辈,与陌生人交流,并从中学会,不同的人物由于年龄,身份,交流的事由不同等用语也需区别对待,合理恰当地表达。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阅读能增长见识、拓展心智、丰富心灵,为此,教师在学识渊博的基础上,必须是个情感丰富和生活体验丰富的人。课堂之小,教师没有良好的统筹能力,学生在其中只能学到关于文字的基础性的带着技术性的知识。没有体味到文字所携带的美妙,不会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所以在阅读这个人生大要之路上,教师必须打开学生们心灵的天窗,闪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手中小小的船在学海中扬起生动的风帆。其实,中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讲并不亚于课堂教学,因为它的影响更有可能伴随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的一生,如果将语文实践活动建构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化的常规教学管理体系去很好的实施、尝试、探索。定会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定会提升全面的语文素质和技能。如果说语文实践活动强化的是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是学生创造能力的话,那么语文教学就有了“源头活水”,因为语文实践活动随处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内容和形式。关键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只要教师用心,那么“源头活水”就会汩汩滔滔,源源不断。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08级二班 谢康河 指导老师 :田红

摘 要:

现在的应试教育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的课堂,使得课堂失去了趣味性,让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业负担沉重,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孕育而生,并且不断的发展,对我们教师有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语文教学变得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的改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新课改

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因此,我们阅读教学不单是要完成课程内的阅读教学任务,而且还要给学生指点门径,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外书籍,以达到学生自身能力的一个提高。

自2007年新课程改革在湖南推行之后,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要求也不同乐,因而,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使得阅读教学更加轻松、更加有效!

一、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现代教育学论认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对教学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性意义。语文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师与生、人与书、讲与练构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系系统。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承担培养职能最多的部分,也是学生语文能力造就的重要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要适应教师角色的变化,即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2).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新技能,即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3).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变化,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对于教师角色的变化,我认为,除了课本的阅读教学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课外书籍,并从中获得知识。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应掌握现代话信息技术,如PPT这种现在很流行的信息教学。这样便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利用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让学生多角度的对语文进行学习。同时,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思想,以前那种考试制度让学生,甚至家长、老师都认为读书就是要考个好成绩、好学校,而忘了读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发展,语文教学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的教学活动。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较多的课时安排,而且承担的任务最繁重。通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自身特有的语言思维现象和规律。

1978年后,在全国各地都有关于语文教学研究探讨会的召开。从那个时期到现如今都有不少的改革实验在进行探讨。如钱梦龙的“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宁鸿彬的“卡片教学法”等。最近这些年国外的语文教学理论研究探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来改进自己的不足。

在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探讨过程中,我们出现了不少的误区。表现在:1).太过重视引导学生研究语言却放松了对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的把握。如不断地给学生灌注语法知识;让学生从文中找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让学生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等等。用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课文中相关的语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全面的语言和思想的剖析,以为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大谬不然。2).过于重视结论,轻视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简化教学过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为了赶上考试进度而提前结束课程,教师草率结束教学,把剩下的时间放在了做大量的试题上。同时还表现在对情文并茂的优美课文分析过少。3).语感的培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应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分析语境而不是分析语言中的词性句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让他们对文章的内容迅速领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走进这些误区。

现代教育学提倡七个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引导我们既着眼于原作的思路结构,又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能以一个具有高度严密的系统性的结构来分析、解悟和指点、评论文章;能通过文章表面的结构形式和表现形式,去发掘作者的深层意识和思想情感。

三、了解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对语文教学设计有着重要作用 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表述较好的,是刘孝学的《语文教学论基础》。他在这的解释是: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认识语言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师服务于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适时与恰当地点拨;教师要有充分的感情投入,将学生带入一个情感世界,使学生在其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情操和人格。

在语文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基本矛盾的内在联系,即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规律的基本规律有以下几点:1).重言语形式的规律。如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国石拱桥》时学习目的并不在于了解石拱桥的特点,而是在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目的以及学习文章的语言。2).言语学习的规律。学生的诵读、体味和抄写是学习语言的感性途径,教师的传授、分析和讲解是学生学习的理性途径。语言的习得,感性是第一位的,理性是第二位的。3).听、说、读、写互促的规律。读是写的基础,写又能带动读,促进读的提高。听、说可以促进读、写,而读、写又能带动听、说。现在我们应把听、说、读、写看作并重的语文教学任务,不能将其割裂。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规律。对语文来教学来说,从课内到课外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完整过程,把课内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的运用到课外,是一个提升个人能力的表现,要想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就应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多阅读课外书籍。

了解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的教学规律,对我们设计阅读教学有着指导意义,能指导我们设计出一套较好的教学方案。

四、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关于教学活动的整个预想与计划,是一种预测性的活动。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对教学过程有个系统性的规划,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想有个好的效果,就要有个好的教学计划。

(一)、体现阅读过程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A.陈军老师的《死海不死》的教学,1、花15分钟读几遍课文,每个同学提出5个以上的有价值的问题;

2、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其中主要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B.宁鸿彬老师的《海燕》的教学,1、学生自读课文(试给题目加小标题);

2、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3、布置作业,做练习。

这两个教学设计,都较好的体现出了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学设计步骤:1)预习;2)讨论;3)练习。

预习时要做一些工作:一是通读课文。通读课文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读,在通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全文。二是认识生字词。学生自己找出生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三是解答教师提示的问题,动脑去思考。

讨论时要做到一下几件事,一是在预习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阅读课文的充分和教师提出问题的充分思考时间;二是要有一个学生讨论问题表达意见的习惯;三是讨论时,有错误要纠正,有疏漏要补充,有难题要解决。

练习时要注意的事,一是诵读,诵读是,可以亲身体会文章的意境,应对学生的诵读做细细的指导。二是多查阅课外书籍,参考相关文章,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是适时的考查学生,如背诵、默写、简述课文内容等等,有利于促使学生精思熟读。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的是:预习中的重点是读,练习中还要有读,而且要促使读和写的训练;预习时要思考教师提的问题,讨论时的问题以及练习中出现的问题,都要认真的思考,做到精思;预习时读课文的时候要多动笔,写写生字,讨论时要写写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练习是肯定要多动笔写写有关的题目。讨论的时候,要尽量的让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提不懂的问题,并用自己的力量解答出来。

(二)、让学生主动学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十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

1、充分调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积极性

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对文章进行多样性复述。多样性复述要根据课文内容,有所取所,有所详略,或变化人称,或变化角度的复述,就能让学生有目的、有兴趣的去阅读课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出此之外还有给课题加小标题、设计情境、猜想下文等等,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从整体感知课文。

2、恰当的设问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设问的设计,要根据先进的语文教育原理,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不同的教学现象和教材,做不同的设问设计。通过设计有吸引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3、让学生提问

会提问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要怎样学会提问呢?1)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熟读课文,能让前后内容链接起来;2)要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三)、“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要使知识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从而更好地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整体--部分--整体”的讲课方法,要想灵活运用这个方法,就要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遵循以下这三条规律:1).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大致了解学习的是什么,然后再深入局部,最后返回整体,在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层次上形成更深刻的认识。2).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这个规律的意思是要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综合起来思考。3).要符合阅读认识过程的规律。这是一个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的教学过程。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注意的是:A.要把阅读过程分成“整体感知--局部深化--整体升华”三个阶段。B.分析从要整体出发的分析,顾及整体的支解;综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不能脱离了各个局部的来综合。C.第一个“整体”,要解决的是文章写的是什么问题,“部分”要解决的是文章怎样写的问题,就是体味这样的思想内容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过程,第二个“整体”要解决的是这样写的目的,要将语言和思想容融为一体去理解、体味、鉴赏课文,使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

(四)、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在设计和运用“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个规律:1.在课文教学的初级阶段,用一两个“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以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引起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的思考层次。2.在课文教学进行阶段,用一两个“主问题”形成教学的重要版块,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局面。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用精辟的“主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讨论,强化创造,形成波澜。

设计“主问题”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名家写作总是精心设计题目,体现论点问题,行文线索和结构思路。2.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3.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入手。如在《五柳先生传》的教学时,提这样的问:“五柳先生虽好读书,却是个酒鬼、穷鬼,你们喜欢他吗?”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对学生体会文中独特的美,把课堂还给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它在语文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要根据时代的不断变化,改变教学方案。设计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规律,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教学经验,把握学生的特点,设计属于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案。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自己提问多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德俊 王格奇 《新课程教学设计——语文》,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 王曙 《语文阅读教学新视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3] 顾俊康《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7年第10期。[4] 陈梦稀等《教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5]《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一期、第二期。

第三篇:关于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 考试方式 教学评估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根源在于现行的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方式不当。要改变现状必须改变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机制,保证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越改越让人感到困惑,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的确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时代的特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是必然的。但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让人感到语文教学的路越走越窄。

语文课堂上有几个学生能够坚持45分钟认真听课或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活动的?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却是吃力不讨好。原因是什么呢?明眼人一看就清楚。都是考试惹的祸。学生都知道老师教的内容考试很少考,甚至根本就考不到。笔者曾经有过深切的体会。有一个学期三次考试,考前为学生做辅导,提一些重点,凡是背诵的课文都要认真准备,重点段落要背上,学生是听了我的话,认真复习,可是考试时却一点也没有考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评讲试卷时,我非常抱歉地对学生说,老师的功力还不够,下一次老师一定好好准备,尽量靠近考试题目。第二次考试之前,我真的下了一番功夫,把名篇名句弄得滚瓜烂熟,学生也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考试时,一题也没有碰上,我又一次汗颜。学生认为,听也没有多少效果,还不如考试时碰碰运气,能考多少是多少。但领导却要教师拿出成绩来,教师没有出色的考试成绩,怎么能是称职的教师?最终责任还在语文老师。

虽然从理论上讲,教学评估重结果更重过程,但现实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一些人看来,学生分数高,教师就是有水平,学生分数低,就是教师无能。因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吗?

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你第一次比别的老师人平分少了0.1分,下一次你还少0.1分,这不是你老师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语文教学变成了行政干预,什么都要统一,有的单位还搞“四备”、“五步”、“六统一”,试问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

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的滞后严重地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机械的试题训练,枯燥无味。有一句话形容现今的语文教学现状非常贴切: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放眼今天的教育教学管理,公开场合高唱减轻学生负担,私下里却拼命地忙应试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位分管教学的领导直言不讳地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应试教育搞好了,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但没有成绩,没有升学率,素质教育再好也不行。更有甚者,竟赤裸裸地说,要放心大胆地抓升学率。如此,还有什么语文教学的改革可言?还谈什么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

课程是要改革,教学方式也应该与培养现代化的人才相适应。理论,谁都能说上一大套,可就是不能在实践时很好地贯彻落实。一会儿学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会儿又学衡水“三变五让”,红头文件发了,检查组也派了,年终总是取得了重大成果。依然故我。为了生存,语文教师不得不巧于应付,上面检查了,就来素质教育,检查组一走,立马忙应试。竞争成了教师的紧箍咒,最苦的还是学生。减轻学生的负担喊得震天响,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没有?结果是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三番五次地号召不准乱定教辅用书,可上级命令你购买的复习资料,能不购买吗?

什么都要行政命令,什么都要统一,结果遭殃的是语文教学,受苦的是广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其实,语文教学是不能统一的。如果能够统一,那么何不来一个全国统一,大家都学魏书生、于漪、冯梦龙的教学模式。他们的确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典范,可为什么全国至今也只有一个魏书生?原因很简单,语文教学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言的。

要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评估方式,重结果,更重过程,全面评价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在人平均分上超过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但我们不能说,老教师就不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是综合的,语、修、逻、文,字、词、句、章哪一方面都要好,都要强,怎么能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呢?再说少一分或者少五分,语文的能力又能低多少?分数只是一种结果,并不能代表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时仅仅以学生考分来论英雄,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大家都在为人平均分而奋斗,还有谁敢放心大胆地搞语文教学实验?还有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能够让语文教师轻装上阵,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也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语文新课标提出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个维度,从显性和隐性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全新而又正确体现语文学科特性的评价策略,这是促成语文学科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只有加强对语文学科的综合评估,采取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实绩,实事求是地肯定教师的劳动,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必须改变现行的考试方法。教什么就考什么,加大语文课文考查的力度。有许多优美的课文,就是非常好的阅读材料,为什么不能变成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考题?而偏要去找学生都不熟悉的文章为难学生呢?再说,那些文章阅读题答案设计者设计的答案就那么准确无误?笔者认为,语文考查完全可以用书本上的课文作为考试的材料,叶圣陶先生不是说过“教材是一个例子”吗?既然是“例子”,就应该也是考试的“例子”。

第四篇: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创新

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创新

嘉兴市秀城区教研室

王晓红

“新课程动了教师的奶酪了”,“传统型的教师该下岗了”。经过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后,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议论,其中担忧和困惑多于满腔热忱和殷切盼望。许多老师在新课程面前觉得茫然,课到底该怎样上,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呢?这种茫然揭示了一个问题——教师怎样将更新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理念和行为之间必须架设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需要教师自己来架设,也只能是在自身不断地领会、内化和实践、反思中构建起来。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经过几年的改革,正在逐步改变“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加快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新课程下的教学创新突破“瓶颈”?笔者建议不妨把以下三种策略,作为架设“桥梁”的材料。

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创新的生长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不仅扩大了阅读教学内容的外延,还提高了阅读教学过程的新方法。这种现代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课程下,阅读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过程程式化的框架。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课程下的课就应该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小组讨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如果这样岂不是又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有许多弊病,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应该注意继承和发展,创新不是抛弃传统、隔断历史,而是对传统弱点的一种合理扬弃,是继往开来。人们经常用“满堂灌”来批评传统的阅读教学,但也有“灌”得十分精彩的,我听过一节《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优质课,执教老师在课上没有提一个问题,而是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饱满的情感,深情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当他最后一遍朗读课文时,学生含着眼泪跟着读,声音由杂乱变为整齐,由小声压抑变为大声激越,整堂课在听课老师热烈掌声中结束,他的“灌”不是强迫的,而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他们的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这种体现语文以丰富人性的阅读教学课,无论它的形式多么传统,都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我们反对的是用冷漠的知识分析、肢解完整的文本感情,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人文精神的弘扬是我们阅读教学继续和创新的生长点。阅读教学的精神贯注、文化熏陶是影响终身的。我们注重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这个神就是语文精神中丰富的人性。

二、运用多元解读法,寻找阅读教学创新的增长点。

新课程的理论支柱之一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阅读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内容上,还是在教法和学法上都应该是多元的。首先,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是多元的,因为“读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地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合理的假设推理,甚至是想象。例如:我在教授《雷雨》时,引导学生对周朴园从阶级性、人性和社会性等的不同角度去进行评价,在涉及到个人情感时,允许保留他们对周朴园的不同看法。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不光要多角度地理解文本意义,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习个性来探索不同的阅读课型,例如,诵读、品读、析读、探读、研读等课型,也可以打破这些课型的“常式”,根据具体的学情来设计课型的“变式”,例如:新教材中《散步》一课,既可以上成诵读课,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亲情的咏叹,也可以上成探读课,让学生捕捉词语传达的语言信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脉络,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亲情的理解。课堂教学是生存的,阅读教学是师生对于文本的一种心智活动。文本原体不可能机械地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要通过师生双方互相融合、互为扬弃、互动发展来完成,阅读教学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把握了这一点,才是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增长点。

三、回归生活,寻找阅读教学创新的伸展点。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建议: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本为本”的教科书垄断地位,对于课本和教参,我们除了使用它以外,还要学会建设它,甚至也可以批判它,我们还应该把自身的语文素养(包括对人生和作品的特殊感悟)融入阅读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种独立、自我有别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例如:我在教舒婷的《致橡树》时,给学生提供了《双桅船》、《神女峰》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等诗歌材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与《双桅船》相比,感悟女性的独立精神。与《神女峰》相比,感悟反叛和批判精神,与《我愿意„„》相比,感悟无私的崇高精神。这样的拓展除了教师的阅读经验、人生感悟外,还可以是学生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他们的阅读情绪,经常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各种媒体收集材料,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共享共进。同时,也要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空间概念,延伸阅读的空间,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生活有多广阔,阅读的空间就应该有多广,语文课堂应该向社会生活延伸,可以通过一些古文化寻源活动、调查访谈活动等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在学会读文本的同时,也学会读人,读社会,读生活。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思想、个性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一系列的变化,不是突然的和外在强加的,而是阅读教学本身特点所固有的,也是这几年教学改革的经验不断积淀成果以后,由量到质的一次飞跃,我们不应该觉得茫然和不知所措。生活的多样化,人性的多面性和学科综合性,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创新的广阔的天地,当你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了创新的基点时,面对新课程你就可以潇洒地说:“谁也动不了我的奶酪。”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前5分钟活动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前五分钟活动实践

【摘要】本文从分析和评论“英语课前五分钟活动”这一学习英语的实践活动入手,针对现行高中英语教学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提倡在新课标教学要求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组织课前五分钟活动,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了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活动。

[论文网站][论文出处:读写算 2011年38期]【关键词】高中英语 新课标 课前活动 五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新课标下一节高中英语课,课前的热身活动(warming-up)必不可少。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把学生从一个熟知的中文环境迅速转到一个外语环境,教学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通过英语课前五分钟活动实践,积极开展实施高中英语新课标中对英语各种技能的的实践,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可以有效的弥补新课标英语课本在以升学教育为主导的应试教育的不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英语教学是有益的补充。

一.课前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仍然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场所,它既要传授英文基本知识,又要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改理念下教师更应转变观念,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把课堂活动组织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让英文课堂成为升学压力下,高中学生最渴望的积极参与的高效课堂。因此,教师的主要作用——课前五分钟实践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建议者、协调者、评价者等多种身份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班级英语学习氛围的创设

英语教师甚至班主任需告诉学生,英语成绩的优劣不仅靠积累,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大量实践活动,即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靠英语老师的独角戏和学生单纯的听课——记笔记——做练习就能把一门语言学好。除课堂学习外,学生需要充分利用晨读、墙报、校刊、标识、学校广播、产品说明等全面接触英文,使英文学习成为潜移默化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行动。这对学生有效的参与英语课前活动并使其发挥最大功效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学生也不会形成一种只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抵触情绪,避免使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前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新课标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参与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及成就。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前活动开展实施之前,应就形式与内容做好充分的调研,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与学生深入探讨,结合学生的兴趣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有的放矢的开展相关活动。每次活动中,教师应对引入的内容做好充足的铺垫,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前进。

把灵活多样的课前活动分配到一周五天的课堂中,制定固定的名称,使学生对每次的内容与活动大致有所了解。形式可以是讲故事,学唱英美流行歌曲,短剧表演,单词猜测,课前演讲等。内容可以围绕课程补充英语的课外知识,例如名人名言、流行美语、英文幽默、翻译欣赏、励志佳句、电话英语(如: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sorry!the number you dialed is out of service.)等,让学生最大限度的体验英语的魅力及实际应用。让学生感觉英语原来是如此的鲜活生动,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思想是如此的奇妙,这一点对于接触不到外教的县城高中更为重要。

四.课前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五分钟活动后,教师应对有学生参与的表演、演讲等做出恰当的点评,鼓励为主,同时指出不足,期待提高。课后,英语教师应及时写教学反思,总结课前五分钟活动中的亮点与不足,时间控制,内容的难易,学生的情感反应,师生的互动,目标实施的方法是否恰当等方面。另外,科任教师还可以邀请同行进入班级,评估课前活动效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课前五分钟活动是否促进了英语课堂教学。在实施半学期或一学期之后,教师还可以发放问卷调查,向学生征求意见和建议,反馈活动效果,以期改进。

总之,在新形势、新课标下,各英语教师都在积极寻求创新多变的教学模式,力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成绩,课前五分钟活动值得一试。

下载浅谈新课程下语文实践活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程下语文实践活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作文教学很长时间都处于无序无法的“两无”状态,是典型的“困难工程”。学生怕写,老师怕改。学生胡乱编造,满纸荒......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1.课题提出背景 汉字的形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正由于这一点,以它为载体的书写技巧才成为一门精湛的艺术。......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石岩九年制学校罗国华“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法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法 语文的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和文化意义,好的作品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工具性”这一点,必须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成为了新课程教学的亮丽风景。在改革中,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

    新课程七年级语文B卷(下)

    新课程七年级语文 (下)(B卷) 第一单元 一、填空题(23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作者是,原名,浙江绍兴人,是伟大的家,家,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 2、假如......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合集)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学员:马学琴 通过近两个月的在线学习培训,我对目前的的环境有了进一步清晰的认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深感自己的责任之重大,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