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作文教学很长时间都处于无序无法的“两无”状态,是典型的“困难工程”。学生怕写,老师怕改。学生胡乱编造,满纸荒唐,老师心焦如焚却束手无策。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吗?在某校组织的一次较大型的测试中,作为语文教师的妈妈不巧评改到了自己女儿的作文,结果气得当场昏倒。原来,这位老师的女儿为了写自己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竟然编造了自己的妈妈不幸暴病死亡的谎言。
这能不让人痛心吗?这只是孩子的过错吗?我们就不该好好反思反思吗?冷静想想,我们就不难发现:以往的作文教学,功利主义色彩太浓,过分依附书本,过分迷信间接经验,过分强调读写结合,过分追求“完美”,过分要求学生成人化,过分强调文体与模式等等。一副副镣铐,不仅仅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严重用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就诞生了一个个荒唐的故事,一篇篇“假、大、空”的习作。
可喜的是,课程改革的春风一夜之间吹遍了大江南北。“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口号振聋发聩;“教是为了学”,“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经验也是知识;实践产生能力,实践创造知识,实践产生智慧;创设情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书本实践和生活实践的联系,让孩子们体会到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联――新的理念猛烈地冲击着我们脑子中的顽疾;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更为我们点亮了智慧的火花。
我们不得不深深地思考:语文到底该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过多方位、多层面的反思,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读书读报,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等良好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题材。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生活是流动的,有声有色的。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感悟人生,体验成败,从而产生创作的原动力。
我们应该把作文变得容易些。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作文太难了,老师的要求太高了。我们总是“痴心不改“的追求”“尽善尽美”,坚持要求每位学生每篇作文都要做到“中心突出,主题积极、健康,内容具体,语言优美,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啊。
我们应该有系统有序列、分阶段进行训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
正好,新教材及时地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于是,我们便认真地开始了每一次“实践”的实践。
怎样才能设计并组织好实践活动呢?我觉得要分以下几步走――特别是刚开始时,一定要耐心做好引导工作。
(一)根据近期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动手能力选好实践活动的课题。
(二)根据性别、年龄、个性特点等将全班同学恰当搭配,以6―8人为一组,选派好组长。
(三)由学生推荐了3―5名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策划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及流程。提出总体要求,宣布活动主题,主要内容及可选形式等。定好主持人1―2名,评委5―7人,(四)各小组长根据本组实际,与小组成员协商并确定具体内容与形式。
(五)小组成员分领任务,积极行动。包括收集、整理资料、信息、制作道具、排练等,一般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六)安排展示课,一般需2课时(连堂),让学生尽情展示、体验、感悟。
(七)展示结束,评委公布小组评比情况,全班同学对各小组及个人进行公开点评,评出“最佳活动小组”和3―5名表现最突出的“实践活动标兵”。
(八)各小组交一份简单的活动总结。策划组将获奖小组及个人名单公布在班宣传栏里。
(九)乘热打铁,安排一节写作课,写一篇与活动有关的文章。
当然,要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字,除了努力设计、组织好每一次实践活动外,必要的写作技法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作文的评改也非常重要。
学生往往怕写作文,老师更头痛评改作文,工作强度大,繁琐不说,你花半个小时精批细改了一篇,学生拿到手上,随便看一下分数也就完了,只有个别学生偶尔会看看你的眉批和尾批。
为了让“评改”有成效,更为了让学生对写作文有兴趣,有信心,在新课标精神的启迪下,我开始大胆改革评改方法,变过去一贯制的“精批细改”为“多方交流,三管齐下”的新型评改方式。
“各方交流”是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等的交流,“三管齐下”是指将老师的评改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互改和学生的自评自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具体操作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又分四步。
第一步:教师首先对全班作文做一次非常到位的精批细改,这是非常必要的。其一,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他人;其二,用事实告诉学生老师对作文及评改的重视,以此来引起他们的重视;其三,这是为后面将要开展的互评互改与自评自改做示范――让学生了解评改的具体内容及方式方法。
第二步: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在全班进行评改前后的比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到修改的重要与必要,真切体会“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充分参与,并对有一点点闪光点的文章及作者或能发表自已见解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修改习惯。这一步之后,学生对怎样评改作文应该有了初步感受。
第三步:老师把经过老师精批细改了的每个学生的作文发到每个学生手上,并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对改前改后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且与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换阅读,交换意见,从而进一步感悟、体会、揣摩怎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第二阶段。分小组互评互改。一般三个同学一个小组,三人一起逐篇读逐篇评改。然后推荐出写得好的或有特色的,评改得到位的文章在全班交流。这样做,既让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更能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
在以上两种评改的基础上,再进入到第三阶段,即放手让学生自评自改。这样做便是引导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语言去再现个人独特的思想。为了防止流于形式,要将自评自改安排在课堂上进行。第一步,要求用红笔评改;第二步,自荐当堂交流。交流时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并就修改前后做比较说明,其他同学也可发表意见,允许有分歧,鼓励争论。第三步,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大力表扬;第四步,课后将修改稿和眷抄好的文稿一同收上来,再进行整体或抽样检查。
此外,还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多读给家长听,并要求家
长积极配合,真正达到让学生爱写爱改。这样一来,周期短、反馈快,学生兴趣更高,也真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写作积极性,并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感和与人合作的愉悦,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同时,还能把语文教师从繁重的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去完成更多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验中,分层教学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分层教学的倡导者把“因材施教”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据,并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从我国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来看,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它将代表未来一段时间的改革方向。同时,它又代表着一种新思想、新思路和这种新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态势。【关键词】:新课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角色转换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
二、提出课题研究的原因
1.立足于客观差异:众所周知,在生源素质水平上普遍存在参差不齐的学校,面对学生水平差异、能力差异和素质差异,如果教师希望做好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2.着眼于个性张扬:实施分层教学实际上是来自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呼唤。优层学生希望个性得到张扬,低、中层学生希望学有所获。我们不能总是习惯于埋怨低、中层学生不肯学,其实他们本来也有同样的求知欲望,大多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不妥,使得他们失去了获取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便导致严重的知识缺漏和思维受阻,以至于不会学、不能学、不愿学的恶性循环。
3.服务于课程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形成面向全体、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思想上要首先到位,而且在行为上也必须到位,否则就不能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搞好分层教学的研究无疑对落实新课标有着不可低估的助推作用。
4.效力于学校发展:作为一费制的公办学校,无时不面临着学校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甚至是生源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生源的数量,二是,生源的质量。而争取生源数量、质量的前提,就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1、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倡导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体验与参与的教学模式。依据因材施教和可接受性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全面地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两难状况,客观有效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需求,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最优的发展。
2、符合本校生源实际
由于我校同时招收城乡学生,生源混杂,学生人数较多,学困生占的比例较大,尤其自初二以来,学生间掌握运用英语能力的差距逐渐拉开,“两极分化”的现象日渐突出。同样一个问题,同样的作业量已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优生更优,学困生也能尽快达到新课标要求,在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分层教学,必将有益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使所有的学生均能结合自己的实际,人尽其材。分层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通过分层设置问题,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评价,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自己各自的任务,既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上课积极参与,又杜绝了学生抄袭作业,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上进心,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最佳的水平。
分层教学采用层次角色转换,促使优等学生戒骄戒躁,不断奋发向上。对时常被老师“忽略”的中等生,经常运用“赏识法”,鼓励他们选择“高一级作业或高一级要求”,一旦达到目标,及时加以表扬,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或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提出较低标准要求,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成绩。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克服学习困难奠定基础。
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分层,即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层次划分,定时进行层次角色转换。这既极大地满足了部分学生的荣誉感,又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愉快地学习。层次角色转换这种激励模式对中、下学生来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能推动他们奋发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与过程:
1、研究时间:(2004.9——2005.11)
2、研究过程: 主要工作:(1)、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调查论证;(2)、研制课题研究方案,确立课题目标和课题内容;(3)、课题组人员的物色与确定,完成个案研究;(4)、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第一阶段(2004、9——2004、11)调查和了解,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工作有: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科研知识培训与自主学习相关文献的学习;(2)各个案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制定出实施计划;
(3)对学生进行实施分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情况,形成调查报告,拟出对策。◆第二阶段(2004、11——2005、6)主要工作有:
(1)学生分层个案分析,课内分层实施汇报;
(2)个别班级分层对照,回顾总结研究内容、过程、方法,形成阶段性成果;(3)学生对分层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总结阶段(2005、7——2005、11)思考、总结,形成研究成果。主要工作有:
(1)对分层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思考,全面总结,提炼完善;(2)分析、反馈、总结提高并撰写研究报告;(3)研究成果汇总,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
六、课题组的组织与分工: 课题组的组织与分工
姓名
课题内分工 工作单位
职务或职称
略
如何分层、实施
略
中教二级
略
分层前后数据对照
略
中教一级
略
理论依据、成效调查
略
中学高级
略
资料收集、案例分析
略
中教二级
略
监控、课题指导
略
中教一级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层次划分
开学初根据对学生初一、二年级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150 分试卷)进行层次安排。如: 130 分以上为A层,90 — 130 分为 B 层,90 分以下为 C 层,具体要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成绩妥善分层,大体我按照 “两头尖,稳中间” 的原则把 B 层学生控制在全班人数的 50 ﹪,A、C 层学生各 25 ﹪。之后,召开学生及家长座谈会,指出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意义、方法,让学生和家长明确自己及其子女的学习现状,以取得他们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
2、制定表格
表格分成四部分:学生分组、形成性评价(背书登记、上课反馈、作业完成及听写)、终结性评价(期中、期末考试)及备注。(附表如下)英语分层教学一览表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层 次
姓 名
背书登记
上课反馈
作业完成及听写(优、良、尚可、欠佳)期中 成绩
期末成绩
L.1 L.2 L.3
…
„
W.1 W.2 „
W.1 W.2 „
★A 方盛
√
√
√
正正正„
优
B 周宁 徐苏渝
√
√
√
√
C 曾川
√
★.............................................备注:a)A层学生负责督促、检查、指导本组人员背书、听写及统计,A层学生此项任务则由教师进行。
b)上课反馈、作业完成、听写情况检查由学生自己登记,每星期统计一次,全班相互监督。
c)A层学生要带好B、C层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共同进步,学期末评选最佳小组若干组。
d)B、C层学生出色完成本层所定目标可升为高一层次,相反A、B层学生不能完成所定目标要降至B、C层,每学期作相应地调整。
3、教学任务及要求
在英语教学中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学生为本。备课时从两方面着手,即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在备课时充分考虑A、B、C层学生的不同需要,尽量使A、B层学生吃得饱,C层学生有事可做。
a)、值日生报告:
“Duty talk”采用按座位轮流进行,形式多种多样,可即兴表演、独白、对话,也可介绍或针对某人、某事进行评论。值日生可一人讲英语也可邀请本组人员共同参与。A层学生要求能熟练、准确运用语言、语法,运用最近所上内容,通过搜集网络信息,就身边事情进行说的练习。B层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C层学生能就所上内容进行照本运用就可。b)、合作、探究、运用
合作、探究、运用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常常体现在学生间的讨论之中,新授后就某一话题或所给任务进行分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Topic”、“Task”的理解及运用,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运用英语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各层学生之间也起到了“扶、拉、帮”的作用。A层学生要求在出示情境时就能表演,B层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进行,如对话型课文通过呈现“Key words”或把它设计成补全对话形式,这样B层学生看着所给提示也能熟练表演,“跳一跳,摘到桃”。而C层学生表演则可围绕书本进行。
c)、作业分配
作业分配采用按需分配形式。如:作业本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专门为C层学生设计的,是直接运用知识的练习和基础练习。各层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是为了解决A、B层学生“吃不饱”这一实际情况而配置的。它“源于教材,略高于教材”,其综合、探索性问题的难度高于必做题,适合B、A层学生使用。选做题除A层学生必须完成外,B、C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做。除作业本外,还有抄写本、听写本、作文本、单元测试几种形式的作业。抄写本我不批改由学生自己任意抄,每天一页,这叫“英语自留地”。C层学生大都围绕新课标必须掌握的内容,B、A层学生扩大容量,A层学生由教师签名并写下检查日期,B、C层学生由本组A层学生检查签名。听写每天都要进行,由A层学生轮流负责组织,A层学生要求百分之百正确(包括音标、词性、词义),B层学生要求百分之八十正确,C层学生写对一半就算合格,未能达到要求要补听。
单元测试、作文本各层学生所做题型、所写内容及数量随层次不同而不同。部编阅读教材要求也不同,C层学生只需明白文章及每段的“Main idea”,B层学生要求完成文章后题目,而A层学生应在B层学生基础上能就文章进行简单复述,发表自己的见解。d)、教学评价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C层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B层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1、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准备:值日生报告设立,每个学生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两个多月轮一次),课前他们做好充分准备,请教老师、搜集网络信息,有些学生甚至还向高年级学生请教,都想在讲台前“表现自己”一番。
课内在上“be going to”句型时,我出示卡片“tomorrow”引出“be going to”句型先让学生探究,然后围绕“What are you going to do?”此话题,A层学生会用“be going to”句型叙述他们的打算,B层学生看到动作表演,会用“be going to”句型进行问、答练习,而C层学生通过板书词组也会进行运用,各层学生都能 积极参与。之后,出示活动任务
(一):Task①,“Making a project”,“May Day is coming soon,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during the holiday?”让学生完成表格。(附表如下): Date
What to do
Where to go
How to go
Who to go with
Why to go
May 1
May 2
May 3
May 4
May 5
活动任务
(二),根据上表完成如下任务: C层学生,Task①,Ask and answer:“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during May Day?”(where/when/who/how/why)B层学生,Task②,Tell your friend about how to spend your holiday.(at least 5—7 sentences).A层学生,Task③,Making a survey,and give a report about how somebody is going to spend May Day.Name
How is he/she going to spend May Day?
我先让学生进行四人一组的讨论,因为排座位时我就有意安排每四人中有一人是A层学生,这样通过“Discussing”后,确保使得B、C层学生能在A层学生帮助下排除语言障碍,各层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所定任务。最后让他们汇报表演,每当他们表演生动、逼真时,全班同学给以热烈的掌声,气氛高涨,学生们不知不觉在玩、乐中巩固所学知识。多种形式有机地结合,使得各层学生有事可做,分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相互竞争激烈,合作探究成风
在分层教学一览表中的学生背书情况、上课的举手反馈、作业完成及听写情况直接影响到每小组学期末的最佳小组评选,课后A层学生对B、C层学生,B层学生对C层学生督促、指导已形成风气,同时C层学生向B、A层学生,B层学生向A层学生也会主动请教,他们群策群力、相互合作、主动探索。小组荣誉感的加强在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在找朋友表演时,他们大都和本组人员有机配合,每节课我都要设计形式丰富多彩的“Competition”或“Interview”活动。如参照CCTV—3知识竞赛栏目,设计“李咏队”和“王小丫队”的比赛、针对某一话题开展正、反双方的辩论赛,或针对某一任务假设某一学生来自“CCTV”、“ZJTV”„进行采访。通过比赛、采访统计哪小组学生所得红旗最多,他们竞争激烈,小组间合作、探究成风。有时也设计男、女生之间,A、B、C层学生之间的比赛。
3、依托课外口语环境,知识运用课外延伸
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校园内我充分借助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好校园内所张贴的小小英语牌“Keep quiet ”、“Loving environment, loving lives”„,积极营造良好的英语口语氛围,鼓励学生用英语出黑板报、开展英语征文、演讲等比赛。课后我还要求他们多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大胆走出教室,于是校园内出现了口语交际的“小小英语角”。他们常会用学过的英语进行“借物、介绍、购物、问候„„”,如每次学生碰见我和其他老师都会习惯地说“Hello, Miss/Mr Mao/Chen„”或在进办公室前会用“May I come in, please?”等交际性功能用语。还会用英语谈论“the war in Iraq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至于“Sorry ”、“Thank you”、“ Please”...更是嘴边挂。课外口语环境的创设也为课堂教学中的值日生报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附:分层教学试行前后,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问卷情况调查表及成绩对照表)
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问卷情况调查表(119名学生)表1 2004年下学期期末(试行前)
感兴趣
比较感兴趣
不感兴趣
30% 40% 30%
2005年上学期期末(试行后)
感兴趣 比较感兴趣
不感兴趣
62% 30% 8%
2004年下学期,期末成绩对照表(试行前,150分试卷)表2 班级
人数
优秀率
合格率
平均分
二(1)
49.52%
91.72%
127.35
二(2)
47.78%
90.65% 123.48
二(3)
56.46% 96.71%
135.69
二(4)
55.93% 95.75% 134.23
2005年上学期,期末成绩对照表(试行后,150分试卷)表3 班级(原初二)
人数
优秀率
合格率
平均分
三(1)
试行
59.87% 98.62%
136.12
三(2)
试行
57.63% 97.61% 133.37
三(3)
/
50.43% 93.55%
127.97
三(4)
/
48.79%
91.48%
125.83
九、课题研究的思考
1、分层教学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潜能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而分层教学的实施,更要促进全体同学主动学习的思想意识,努力使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相应层次的学习,特别要注意A、B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使他们在学习上变得更加努力、积极,上课能积极举手,下课也能问很多问题,课后能全面独立完成作业,在C层学生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由此可见,分层教学的实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激能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紧密配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内驱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2、分层教学,要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合作学习,挖掘其内在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为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或引导学生自认目标,然后分层教学或分层自学,合作研讨,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每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特别是B、C层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点拨、启发、延伸,把一把把适合学生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开发知识的宝藏,去享受获得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次教学的优化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9期
2、M.威廉斯、R.L.伯登著〈〈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刘学惠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4、刘玲玲“对学生小组活动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二期
5、马爱贞、王兆红“谈英语中的分层教学”〈〈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0期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安排,我们认为,广东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以“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玫运动”的内容安排为例:(1)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2)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3)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一实验验证一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版本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在进行测验时,把几本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市中学物理教研会编写的《学习指导》,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题量适中,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是以“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为指引,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象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1.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沿着老路去走,要彻底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
3.学生可以选学,教师也应该可以选教。新课标最有新意的是开设门类种多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取向去选择选修的科目,如果选修物理的学生少了我们物理教师怎么办?我参加了学校出版的《选课指南》“通用技术”部分的编写工作,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通用技术》是新课标最灿烂的闪光点”旨在普及对通用技术这个新鲜事物的认识。通用技术课程设9~11个模块,其中“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为必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此为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均为选修模块。我们物理教师特别是年青的教师,完全可以去学校申请主讲1-2门通用技术课程,如果能够一个学期教物理,另一个学期教一门技术课程,循环往复,对教师的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新课标实施过程的难点。(1)新课程的目标很高,而课时又太少,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很难深入细致。(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要在课后再花时间去补。由于把课堂的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就成为难题,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事前都必须想清楚,有时可谓做到了惜字如金,且语言的速度也要进行控制。(3)新课标对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每一章都安排了几个探究性实验,这对学校的实验室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5)教学实施要符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去评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渠道众多,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估计,且认知水平差距较大。如在图象的教学中,我们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你们看到了哪些图象?”,学生回答了,心电图、脑电图、股票图、资源分布图等等,这就出乎了我们的预料。因此,在关心本学科的新课标的同时还应该去关心其它学科的课程标准。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教学认识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教学认识与实践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而这一潜能的开发,要求教师把教学的出发点必须固着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之上。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给传统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阐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活动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例如,在讲授《实数》中《无理数》一节时,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先给出几个例子。例如:P,■,■等。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数就是无理数,这样的教学呆板。学生听起来也枯燥无味。因此,在讲这一节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骰子放在讲桌上。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一起回答:“这是骰子。”然后我又问:“它是干什么用的?”学生都笑了。高兴地说:“谁不知道,打麻将用的。”我没有理会学生的表情,接着问:“除了打麻将,它还有什么用途呢?”这时候,学生的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在思冥苦想,有的在悄悄地议论。这时,我不失时机的告诉大家,它还能帮助我们学习无理数。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0,我叫上两个学生,让一个同学在讲台上掷骰子,另一位学生在小数点后面写上骰子掷出的点数,随着骰子一次次的掷,点数一次次的记,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3154265123…这时我喊停,问学生如果骰子不断地掷下去,那么黑板上能得一个什么数,它有多少位。这时学生就总结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称它为无理数。这样学生感到很亲切,也易于接受概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非常重视每节课的导课,争取创设一种全新的、奇妙的感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一节时,我事先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图形,把一个底角用墨汁涂黑了,同学们是否能把这个等腰三角形恢复原样。这样,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注重实验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利用课堂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让学生动手做
动手做是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等获取感性认识,进而通过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第六章《圆》的第一节《圆的一些概念》时,在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纸板,一条细毛线,两枚图钉,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画圆,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画,面对自己画出的圆,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我再趁热打铁,让学生改变两枚图钉的距离,再画出不同的圆,根据自己画出的图,理解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等概念,这样对圆的定义理解更深刻。
2.让学生动手画
学习数学,有时候需要数形结合理解知识,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有利于学生通过图形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一节时,学完了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定义以后,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三角形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是否会交于一点呢?学生有的回答“会”,有的回答“不会”。这时,我不失时机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话音未落,学生就专心致志地画起来,画完以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形,三条线中线是交于一点的。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学生从自己画的图形中得到了正确结论,这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让学生动手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了数学的定
义,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运算和证明,所以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算是很有必要的,这里的算即指运算和推理,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是中学数学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应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练习而获得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算、推理。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时,在这节之前,已经学完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即x=■(b2-4ac≥0)这时候,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推导,x1+x2=-■和x1×x2=-■即两根之和和两根之积公式,而且学生通过自己推导公式,了解公式形成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牢固的记忆公式。
4.让学生动口说
动口说,就是讲,让学生自己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例如,在概念教学中,由学生自己从概念的形成、发展中归纳出数学概念等,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表述性思维活动,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在学习《直线》一节时,书上并没有给出直线的定义,而是叙述性地说明了直线的特征:“向两方无限延伸”,学生由于对这个特征可能并不太理解,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说出来,例如,有的学生说:“我把黑板的水平框想象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穿过教室的门和窗户,穿过了学校的操场,一直向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延伸。”还有,同学说我把手上竖直放着的铅笔想象成一条直线,这直线向两方无限延伸,穿过了教室的地面和屋顶,一直向地心和天上延伸。”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举手,而且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很好地描述了直线这一向两方无限延伸的特征。再例如,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口述解题过程,这样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有利于教师随时发现学生解题过程中思路受阻的情况。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讲,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受阻原因,对解题过程中典型的错误提供给学生讨论解决。
5.让学生动脑思考
思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发展性思维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是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动脑积极思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提出问题再动脑筋解决问题。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有这样一个习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使体积较大。”起初,学生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对这道题理解不透,我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张正方形纸,亲手折一折,一边折一边思考:(1)无盖的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子?(2)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这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己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思考。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最终获得该问题的答案,并对求解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等。
三、设置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而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定理证明题大多以“已知A,求证B”的形式出现,在数学课堂上,应避免这种把简单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猜想发现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亲自感受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我一改以往教师板书结论学生记住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比例函数y=kx的性质,当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然后给学生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反比例函数的y=■性质是否也取决于k呢,如果取决于k,k是怎样决定它的性质呢?和正比例函数性质一样吗?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对解决问题充满了信心,通过自己画图,动脑思考,互相交流、总结,一致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经验。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
编辑 薛直艳
第五篇: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育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拟分析研究,提出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设计理念。
一、课程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体现吻合性
初中体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趣味性、知识性、游戏性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单元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开发的以运动项目和游戏相结合来呈现的主题《田径、游戏》教学单元;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如主题《模拟消防员》教学单元;我们既可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又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集体项目进行整合。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体现动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只是注重课前设计,把大纲教材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原本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如何教给学生现成的理论和结论,无需学生思考和实践。对在教学中有无问题,如何解决等确不曾进行设计,教学后的问题就更不关心了。教学设计不单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个一个的片段,而应该是一个完整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并选择和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教与学的相互性
传统体育教学,体现的是教师的权威性,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呆板、机械的、灌输式的。一方面,教师如何控制学生、带住或看好学生,把教学内容按步骤进行完。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没有问题的设计,学生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预定的、统一的教学和练习。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差异,从而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现和讨论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体育课教学设计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讨论模式,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方法,去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倡导教师要树立新的“教”与“学”观点,确立“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服务意识,变“压迫性学习”成“主动性学习”。
四、教学内容设计体现针对性
教学内容设计时,不仅要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水平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主题单元知识技能容量等情况。如跨栏练习,我们根据障碍跑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共设计4课时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课时主题内容依次为,第1课次:前脚踩过(较低障碍物);第2课次:后腿拖过(较低障碍物);第3课次:跳过(正常低栏架);第4课次:完整跨过(正常栏架5个)。
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有所侧重,即每课时突出一个主目标,在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一般情况下第1课次不直接进行技术教学,强调参与、体验、感知。通过第2、3、4、课次逐步推进,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五、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体现合理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安排一个教学内容,内容的搭配应符合教学目的,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学生差异的水平,还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等。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先选择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项目作为主项,再选择适合部分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兼项。无论是主项还是兼项都要搭配好。另外还要注意技能与体能的搭配、上肢与下肢的搭配、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搭配等等。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身体练习。能否取得身体练习的效果,如何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是设计的关键。在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只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要求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
六、课堂教学设计体现合理美观性
体育场地器材的分配与布置要精心设计,符合美学要求,讲究场地器材的布置美。首先,场地要整洁、卫生、安全、方便、美观;其次,器材最好带有色彩,排列要新颖、对称、协调。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自身学校场地器材等实情,将场地布置设计得美观科学、线条清晰、图形新颖;器材放置井然有序,布局合理美观,给学生以美感。这样既便于组织教学,又艺术化,构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进入运动状态。
七、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优化性
过去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几乎不考虑课程的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而是只注重大纲和教材,使教学唯教材是从,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只是面的拓展,教师教的僵化,学生学的死板,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而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发利用。通过课程整合与资源开发等媒介,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如:安排时间让学生们观看运动项目教学片或利用照片和图片进行教学辅助。这样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也增添了教学的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