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5-12 06:4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宗旨就是开发和培养高中学生的技术素养,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按科学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意识。

关键词:通用技术

教学

培养

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高中要开设技术类课程”,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同于其它课程,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一门课程,教师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通过技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师怎样上好通用技术课?笔者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观点。

一、让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亲历过程是指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概括——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飞跃是由“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如此看来,过程是不可省略的。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根据

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详细列出设计要求,考虑得越周到越好。我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过程来落实教学目标,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并加强了设计中的过程评价。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产生多样化的思维,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制作模型。模型制作完成以后,我们对学生在模型设计制作过程中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分析权衡、优化综合等六个环节进行了评价。我们特别注重试验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这一技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方法。有了评价结果,我们还探索如何把评价结果运用好,为此我们尝试了对平时学习通用技术态度好,模型设计制作过程又被评为优秀的学生,本模块的期末考试给予免考,以示鼓励。

经过模型设计制作的过程,学生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制作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了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我们通用技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在亲历过程中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特别是通用技术教学如果只看重认知过程,忽略了全部学生亲历全部过程,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将会造成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通用技术教学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和优化综合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亲历过程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

通用技术课在课程目标上十分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这三维目标中不可或缺,贯穿过程始终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是:“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性,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有机会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会结合起来”

我国高中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是由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和为考试而教学的教育价值观所决定的,现在课程目标提出要重建高中课程内容,新的教学内容应是在新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那么,新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如何把握呢?显然,这项工作应当由我们的通用技术课老师来实施,在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上要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相适,要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时,在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先进性。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懂得有一些经典的设计与技术之外,还要介绍有一定深度的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现代科技成果。应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大纲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如现代脑科学中的心智科学、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等都可以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如在第一章第二节〈〈技术的发展历史〉〉的教学中,我引入〈〈纳米技术〉〉的教学,材料中的〈〈稻草变黄金---从四氧化碳制成金刚石〉〉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就是要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要结合通用技术自身的特点,将新课程理念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从信息论来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存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这里指课堂上的探究——研讨式学习)等主要信息交流方式。我把通用技术的教学特点归纳为八个字:即“实践、综合、创造、融合”。根据这一特点,通用技术教学上述四种信息交流方式缺一不可。

“实践”是通用技术教学的立足点。如在教《技术与设计1》“发现问题与明确问题”时,我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上网查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模型。实践证明,学生在发现问题、上网查资料、设计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对通用技术逐渐建立了感情。

“综合”是通用技术教学对学科体系的一种超越。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 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 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如我在讲《技术与设计1》“问题的来源”时,讲到电话的发

明、如何在网络上收集信息、为什么睡梦中能发现元素周期表等等。我运用讨论法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指导学生制作模型。高二(4)班利俊杰同学的吸尘粉擦设计、高二(5)黄志良同学的智能晾衣架设计等等都是运用讨论法这种方式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出来的,这些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创造”是通用技术教学的本质。通用技术的教学要以创造为核心。创造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 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如我在讲“模型和原型的制作”时,运用谈话法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指导学生制作模型。如高二(6)班黄志锦同学制作发明的“海水淡化装置”,从原理到结构都进行了创新。

“融合”是吸引学生的独特力量。通用技术教学要把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如我在讲“技术的价值”这一课题时,要讲到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要讲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要讲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要讲技术对大自然的改造,还要讲技术的两面性,讲如何运用技术对大自然进行保护。在教学中我运用“讲授法”,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感打动学生的心灵。

在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方式学习时我体会到,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

四、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这既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习到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采用这一学习方法,马上就可以降低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从根本改变了通用技术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两者的整合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通用技术较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如在〈〈技术与设计〉〉的第二章第三节

(四)三视图中,可以让学生利用WORD或幻

灯片的画图工具来绘制三视图等;实践活动及研究性报告可以通过文档、幻灯片等工具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实验表明,课程整合后,学生在通用技术等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及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

另外,学生的综合活动及社会调查需要大量的时间,目前社会调查及搜集素材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因特网去了解和搜集有关知识与素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及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如:让学生上网搜索“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技术”有关知识,然后填写“调查与记录”表。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遨游,搜索资料,从而获取有关知识。信息技术还可以作为表达的工具,通用技术的练习及综合活动、研究性报告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有关的形式表达出来,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教师一旦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实现学校可持续的、协调的、健康的发展。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题库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1.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许多教师重视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始终满足于对知识的抽象记忆,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的世界之中。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说教,忽视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缺乏生命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质量,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一切能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实问题,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从而促进他们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2.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方向,其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生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倡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世界。但是,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如何回归生活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这一领域的真正卓有成效的研究还不多。因此,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就具有了紧迫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进行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明了政治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我们政治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的课程理念也提到:“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政治学科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

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生活关切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从新课程的课程模块来看,新教材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都散发着生活气息。这本身就说明了政治课教学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要注重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就应以生为本、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4.基于高中生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体现。高中生并不是空着头脑进入学校的。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比如商品交易、消费品市场等。这些生活体验对他们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法替代的影响。这些知识与生活经验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3)通过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尝试构建以教研组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校本教研新模式,也是在理论上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

(4)新课标教材增加了大量与生活有关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如何有效的开展教学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为正在实施的新一轮课改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

(1)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政治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政治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旨在完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丰富其情感体验,引导其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使其能关注和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政治教学新思路,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有利于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有利于学校教研组的发展和建设。通过对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筛选和应用,在实践层面上,尝试了以生活化为主题教研组活动,促进教研组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政治教学策略研究社)的形成。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

国外对于相关课题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并提出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和理论。

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杜威主张教育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活动密切相连,要以儿童的主体活动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主张要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形式展开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实践,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创设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的生活情境,而教师的使命就是把学科教材解释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最终使儿童的经验达到学科教材所包含的成熟的逻辑经验水平,真正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杜威在《哲学与教育》中就曾指出,教育应该被看作实现并延续美好生活的手段,这种美好的生活对于个人来说是充分的、优雅的、丰富的,对于社会来说是美好的。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对未来生活的追求,正是教育的不懈追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对于美国教育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并为今后取得长足进步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七十年代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面向所有学生的科学教育”(Sciencefor all)的口号,其教育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培养科学家转向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大众教育,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中学在“教育人性化”、“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培养更为有效的人”的课程教学目标的促动下,其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上这些研究为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经过教育实践,在对杜威教育学说进行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创立了

生活教育理论,其基本内涵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也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了“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理论,并主持开展《“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该课题从时代高度和理论深度两个层面,揭示了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最主要弊端在于缺乏生命活力,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并提出了创建符合21世纪要求的我国新基础教育的系列理论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研究。目前此项实践已在部分小学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如,洛社镇中心小学的历经3年研究课题‘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生活质量’,该课题的研究以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的现时存在为切入口,以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为实施途径,以提高学生课堂生活质量为研究目标,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开展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创新教育,打破了以往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和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走出刻板、程式化的模式提供了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金洲教授在《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指出:现有课堂存在的弊端主要是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并从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课堂教学日益脱离现实生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郑教授提出要寻求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并认为在教学理念上需要从科学认识论转向生活认识论,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在教学过程上需要从接受到体验。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渐渐引起了教育界同仁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全国各地也相继开展了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例如,江苏省十五教育科研课题《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中,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提高和完善儿童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温州市瓯海二高《新课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筛选和应用》的课题研究,正处于研究阶段。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而具体到思想政治这一学科来说,其生活化教学的系统研究还非常不成熟,为此,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关于生活化教学的理论观点,并进行系统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思想政治课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3.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探索生活化教学操作模式,真正做到教学即生活。5.探索现代课堂教学呈现形式生活化。

6.通过“理论——实践”的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名优教师。

7.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新的学习观,尝试开发适合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努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1)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2)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3)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5.创编生活化的相关练习

(1)将生活中的典型内容融入教材,以实现教材的再生。(2)在学生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教材,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3)编制生活化的练习,激励学生学以致用。

6.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操作体系研究。实行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即体现了“从生活到教学”和“再从教学到生活”的循环过程。其教学流程图如下: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操作措施

l.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1)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习讨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努力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2)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发展动态和信息,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文章,认真学习,并做好摘录。

(3)努力学习科研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认真分析现状。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了解现行教材、教学基本方法和手段、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3.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充分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把这些现象带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使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反思”为范式,开展以生活化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和研究国内外生活化教学的有关文献资料、教育教学理论等。通过查阅国内知名教育报刊,权威出版物、电子杂志等,及时了解生活化教学的有关研究动态,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也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力图解决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而导致教师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力争做到“教、学、研”的和谐统一,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分析归纳他人和我校教师在这方面的探索经验,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案例分析法。重视对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案例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6.课堂观察法。课题的实践研究主要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成果也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因此,必须运用到课堂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在进行实验研究时,我们观察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首先,观察教师。我们主要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了哪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设计了哪些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采用了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其次,观察学生。我们主要观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效率是否有较的提高。

(三)成果形式 1.研究论文

2.教学案例 3.课堂实录 4.课例光盘 5.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月)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2.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研究准备。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10年3月)

1.进一步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讨论展示活动。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将阶段性研究成果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去,并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4月—2010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研究方案,继续做好研究工作。2.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3.撰写研究论文、教学案例 4.编制课堂实录、相关的教学光盘

(二)人员分工

1.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严建强 中学高级教师 政治组教研组长 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2.组长:徐晓芸 中学高级教师 浙江省特级教师 具体策划、指导课题各项工作的开展 3.副组长:郑萍 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全组成员的培训、学习工作

4.成员:徐晓芸、严建强、郑 萍、唐立强、田玉霞、冯晓娴、方冬梅、俞小萍、仰 虹、陈燕、张海燕、郭威

5.执笔:严建强、方冬梅、郭威 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教科研气氛比较浓厚。我校通过继续教育和多渠道的培训,加上教师自身的努力,具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上进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2.本课题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前期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相关的论文在杭州市、余杭区获奖,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

一定的基础。如,《让政治课堂因“生活”而精彩》获杭州市政治学会论文三等奖、余杭区专题论文一等奖;《高中政治新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对策》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一等奖、余杭区专题论文二等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二等奖;《创设情境,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三等奖等。3.学校重视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4.我校建有先进的多功能网络教室,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马凤英:《课堂之清泉 生活之大海》

3.葛峰瑞:《生活化教学在<经济生活>课中的应用研究》 4.金艳:《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索》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范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

来源:教师投稿 | 点击数:1707 |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14日 | 修改时间: 2008年04月14日在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语法还要不要学?要怎样学?应该说,这是困扰很多英语教师的一个老话题。

毋庸置疑,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很少人会有学习英语的优化环境,习得理论便很难奏效,因而,从语法上入手,便不失为一种相对的捷径了。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提倡学以致用。所以,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力求把语言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此因,笔者设计和实际操作了一个语法教学案例,特呈托与下,以求能与同仁商榷。语法项目:宾语补足语

教学目标:宾语补足语的认知与掌握

教学过程:呈现(认知)——辨识(发现与探究)——归纳(分类梳理)——巩固(学以致用)

Ⅰ.从教材例句入手,从认知到理解过渡

1.认知——辩识

简短地对宾语补足语的概念交代之后,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学过的带有宾语补足语的句子,使学生初步认知宾语补足语的形式和结构。这一步的关键是鼓励同学们感知和发现,而不是直接告之答案。

Now when people refer to England you find Wales included as well.So to their surprise the three countries found themselves united.They were going to get Ireland connected to the other three.I raised my voice to make myself heard.2.辩识——拓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过去分词作宾语补足语的用法,引导式地列出其他常接宾语补足语的动词:

have, get, make, leave等带有“致使”含义的动词。

see, hear, watch, feel, think, find, notice, observe等表示感觉和心理状态的动词。

like, want, wish, order等表示“希望”、“要求”等含义的动词。

3.拓展——理解

再以口头或笔头翻译的形式,给出学生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练习的同时,推动其学习认知、理解到运用的过程。

He painted the wall white.They named their daughter Mary.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Don’t leave me behind.She smelt something burning and saw some smoke rising

Yesterday she had her wallet stolen when she was doing shopping.If I get further information, I’ll get you informed.When I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I found it cleaned.4.梳理——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以往学过的一些有关其它宾语补足语的用法,引出“with+宾语+补语”的结构,运用知识迁移,拓宽思路,总结规律。

这时,我认为用Power point显示给学生含有with 符合宾语的句子效果更好。因为其步骤能够分层次体现出来。在放映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不清楚,还能达到启发或引导的作用。

I went out with the window open.(形容词作宾补)

He was working there with only a shirt on.(副词作宾补)She said good-bye with tears in her eyes.(介词短语作宾补)With nothing to do, I went out for a walk.(不定式作宾补)With all the work finished, they hurried back home for lunch.(过去分词作宾补)

With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every day, we can see that it will b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现在分词作宾补)

Ⅱ.注重语法意义的练习,专项巩固

经过总结规律,学生已明白并基本会灵活运用这一语法知识,我便创设了四个情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句子层面的操练:

1.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r hair is long?

2.Your bicycle is broken.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3.National Day is coming.You have no time to arrange your trip to Shanghai.What can you do?

4.You had many photos taken when you were in Europe.But you can’t still show them to your friends now, why?

口头的操练完成,便可以笔头的形式强化:

1.当我到家时,我发现窗户打破了。

2.昨天我把房间清扫干净了。

3.我看见那个孩子让人打了。

4.星期天我得让人把电脑修一下。

5.他将给女儿做一次X光透视。

6.他到家时,发现门被锁了。

Ⅲ.注重语用层面的练习,灵活运用

此时,我便指导学生造句或语篇接龙,鼓励他们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真实交际和语篇层面的运用。(Make up a story, using as many past participles as possible.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is as follows:)

A: One day, Mr.and Mrs.Smith came back home from work very late.When they entered their house, to their surprise, they found„.B: The city found itself flooded over a night.So many terrified people were walking on the water-covered road.They found a frightened girl near a pub, trembling.All the drivers found their car engines„.C: „

评价与反思:

这节语法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宾语补足语的用法,重点是过去分词作宾补的用法。还拓展了with 复合结构。整节课的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学习,感知,探究的角度去操作,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完整,流畅。设计也不同于传统的语法课,较有创意。

在课堂上,摆脱了传统语法教学中教师要扮演语法讲解者的角色,积极地引导、启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语境感知语言,发现规律,鼓励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运用语言,使学生对语法意义,功能和运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另外,在设计教学时,不仅关注单句层面上练习和应用,而且注意到语篇层面上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我将为此作进一步的探究。

山西省太原市太原二中时彩虹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已成为摆在中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在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关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一点浅见,以供参考。

一、认真解读新教材,明确新课标对听力教学的要求高中英语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把“听”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每个教学单元,无论是听力内容还是听力训练任务,与老教材相比,都得到了极大的调整,使得听力教学被摆在整个语言教学任务的首要位置。听力内容及训练任务与单元教学主题鲜明呼应,并且配有与听力内容紧密相关的“说”的练习。这样listening教学目标明确,体现出“任务型”教学设计,既便于教师灵活安排,又能引起学生对听力的足够重视。

高考听力的命题方向,更加注重对听力能力的考查。题型将不再是单一的选择题形式。然而,不管怎么变化,我们只要重视听力教学,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真正的听力能力,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平时听力教学活动中,应首先注意帮助学生克服以下几个影响听力训练的障碍。1.心理障碍

影响听力教学的另一主要因素是心理障碍。针对学生的自身的心理因素,为提高听力水平,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上好听力课的信心,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上听力课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消除恐惧畏难心理,而全身心的投入。最后,教师还应耐心指导,给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鼓励学生稳定情绪,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语言障碍

由于中,英语言的差异,学生在使用英语时经常把两种语言混淆,总是试图用母语思维去理解所听到的信息,这就造成听能理解上的障碍。,听力过程中的语音障碍,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基本语法和语音知识掌握不牢而形成的。要克服它,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使其熟练掌握语音语法知识。在听力练习中,教师跟应注意引导学生对一些语音异常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

3.文化知识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缺乏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知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礼仪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会对听力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

二、听能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听力”是一种迅速正确的辨音解意并对听到的信息做出反应的能力。对学生听的素养的训练应做到“三课一体,寓听于说、读、写之中”。具体而言,即听力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孤立于其它能力的教学以外,而应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中。

(一)课前准备阶段

备课时,教师就应注意将听力教学纳入备课内容,针对对话或文章准备一些听力素材。

(二)课堂教学阶段

在课堂上,教师可采取听说结合,以读促听等方式,使四项技能教学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1、以听导入,准备新课

2、以听代读,寻找信息

3、以听促学,讲解语言知识

4、课后检测阶段。

教师可采用以听测写(说)的方式测试学生对输入信息的理解,检查评估写(说)的能力。常用方法如下:

(1)复述改写:要求学生听录音,然后将所听内容,进行简单复述,这是听说结合。(2)听写:内容包括课文听写,句型听写,单词听写,填词听写。这是听写结合。

四、新课标英语听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兴趣教学,选择轻松易懂的的口语能力材料或优美的英语歌曲,在课堂上或课后播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环节学习压力。教师还应坚持用课堂英语组织教学和讲解语言材料,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应借助图片及各种视听工具进行教学,以便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二)充分利用听力课教学,激发学生听的素养潜能

1、重视语音、语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灵敏听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尤其是单词的重读音节、非重读音节、连读、弱读、同化、失去爆破等语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去模仿听力磁带,辨别单词在朗读的语流中发音与其所注音标的差异,这有助于学生接受快速、微弱、含混的音流并提炼准确信息;

2、培养学生短时记忆快速扑捉信息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以有效的方式迅速记录所听信息的能力。例如,使用一些简单字母,符号来代替心目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使用阿拉伯数字记录数目等;

3、培养学生分析听力材料的能力。学生在听录音时,应能从对话的信息中,准确判断人物的身份和关系,及主要事件的背景、时间、地点。通过训练,学生还要能迅速了解听力材料中说话人的意图、观点、态度、甚至“言外之意”。最常见的例子是含有“but”的句子,说话人的意图或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是“but”之后的部分。

(三)熟悉听力测试题型,精选听力材料

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时要注意听力材料和题型的选择。高考听力材料的选用十分重视语言的真实性和交际性的原则,材料一般来源于实际生活。选择题型时既要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又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选择,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让学生了解题型结构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听能训练。比如:多进行一些语音障碍(弱读、连读,爆破等)的训练;多进行一些填空题的训练。

(四)听说读写相互促进,有机结合

总之,英语听力的训练决不是单一的,它必须与说读写的训练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且始终体现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探索

天津一中

胡金颖

【摘要】 新课程,新理念,指导新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既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场所,也是教师尽显才华、完善自我、提升魅力的平台。如何利用好课堂45分钟,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灵动的课堂氛围中高效的学习,是我们每一个政治老师忠其一生的事业。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节奏

教学语言

课堂气氛

新课程,新理念,指导新的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哲学理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德育功能。为了提升教学的品位,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进行观念革新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45分钟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我们所有的理念、所有的设想都会在这个时间段有一个最完整、最真实的展现。所以,创造和谐、轻松、灵动的课堂既有利于育智又有利于育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政治课普遍存在误解,认为政治就是说教、形式、虚伪、唱高调。所以,嘴还没有张,话还没有说,学生就已经有自己的态度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政治教师的处境也很是尴尬。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们还没有从“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意境中走出来,突然换上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一切从实际出发”这类艰难晦涩的专业术语,就好象刚刚吃完口味香美的鸡肉,接下来是鸡肋。虽然鸡肋也有鸡肋的味道和情趣,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兴致和爱好。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这是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作为思想的教育者,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组织者,如何发挥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引领学生主动求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合理有序的教学节奏为调动课堂气氛保驾护航

教学相长。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但能够调动教师的讲课激情,使课的内容充实饱满、妙趣横生,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致盎然,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在和谐的情感交流中使知识的传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比如哲学这部分,哲学本来就是“博大精深”,语言抽象,哲理深奥。而对高一的学生讲哲学,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可谓一个“难”字,如果能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心底里真正信服这些观点实属难上加难。所以,工作中一直在摸索适合的方法。在讲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曾以这种方式导入:

《致燕妮》

作者:马克思

燕妮,你笑吧!你会惊奇 为什么在我所有的诗章里 只有一个标题:《致燕妮》!

要知道世界上唯有你 对我是鼓舞的泉源,对我是天才的慰藉,对我是闪烁在灵魂深处的思想光辉。这一切一切呀,都隐藏在你的名字里!燕妮,你的名字——每一个字母——都显得神奇!

它发出的每一个音响是多么美妙动听,它奏出的每一章乐曲都萦绕在我耳际,仿佛是神话故事中善良美好的精灵,仿佛是春夜里明月熠熠闪耀的银辉,仿佛是金色的琴弦弹出的微妙声音。燕妮!要是我能控制迅雷的轰鸣,要是我能掌握语言的精灵,我便要在整个世界的高空,用耀眼的闪电编织成文字,向你表达我的忠心的爱情,让全世界长久地把你牢记!

在深情地朗诵完这首诗时,教室先是沉静片刻,之后是一阵热烈的掌声。随即,给学生解释了:这是马克思给他的夫人燕妮若干封情书中一个片段。燕妮出身贵族,是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最漂亮的姑娘,被誉为“舞台上的皇后”。追求的人大有人在,而只有马克思的品德和才华赢得了她的芳心。

马克思出生在德国,父亲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母亲非常贤德,操持家务。他从小勤奋好学,中学时代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有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1835年中学毕业时写过一篇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他在大学攻读法学,除此之外,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1841年结束大学生活获得博

士学位。毕业后,他担任《莱茵报》主编,在他的影响下《莱茵报》倾向革命民主主义,被当局查封。之后,他和燕妮迁居巴黎,在这期间恩格斯拜访了他们,相同的政治观点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后人把他们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理论和政治学说称作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 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艰难的一生,一生靠着资助过日子。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99年英国广播公司通过互联网经过反复调查,被评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超过了爱因斯坦。

介绍马克思的生平,介绍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只专注于学术,而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热爱艺术、饱含热情的伟人。这样的气氛一烘托,能让学生全面的了解马克思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当然,导语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或试题,或案例,或故事„„好的开端如“开场锣鼓响,招来八方客”,继而不失时机的启发诱导,投石击浪。如: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马克思哲学也是一样,那马克思所处的是什么时代,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个特定的时期进行分析,研究讨论。

进而推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就是这样应运而生,水到渠成的。”这样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环环相扣,节节相生,层层渗入,步步推进。

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环环相扣的推进。最后,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一是对学生思维的整理,二是对知识的存档巩固。当然,结尾的形式也可以千变万化,或归纳总结,或悬念设置,或拓展延伸„„

比如,在讲完社会发展规律这一框题后,尝试着做了这样的结尾:人类社会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这两对矛盾就像两个车轮一样;它们沿着怎样的方向运转呢?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车轮有了,道路有了,谁来驾车?是孔孟老庄、秦皇汉武还是我们的毛主席,胡主席……(为下一节《社会历史的主体》埋下伏笔,并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这堂课。)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是整节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处理得当,它能为整个课堂添墨加彩,切不可在忙乱中草草收兵了事。

二.幽默艺术的教学语言为调动课堂气氛锦上添花

教师是开口职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就

可能相差20倍。”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一个教师授课语言的修养和艺术,它是一个教师上课的必备手段。虽然板书、手势、表情、演示等也是不可能缺少的,但那毕竟属于辅助性的,是为教学语言服务的。很难想象一个口齿不流利,笨嘴拙舌,不善于口头表达的教师能教得十分出色。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门人弟子填其室”,就是因为他善于言谈,循循善绣。而韩非子也很有学问,正因其口吃语言表达困难,才退而著述。由此可见,教学语言对教师来讲是十分重要。

那么,对于思想政治课这样一门理论性强,概念较抽象的学科,教师更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幽默艺术的语言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我们政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语言流畅、思路清楚

教师要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相当透彻,这也是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内容。一堂课45分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展开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那么,思路清楚了,再将内容用自然、连贯、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二)表达准确、语速适当

准确是政治课的生命。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准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严谨的态度、准确的语言讲清基本理论、概念、方针、政策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最根本的要求。另外,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听”服务的,“讲”和“听”必须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语速要适当,要富有节奏感。虽然这个速度快慢没有固定标准,但是笔者认为宜慢不宜快。如果语速过快,像连珠炮一样的发射,攻势太猛,使学生的听力跟不上,容易造成混乱,更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像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延展,教学效果会受到严重损伤。

(三)谈吐幽默、妙趣横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政治教师的语言,如果能像相声、小品演员那样妙语连珠,引人入胜,定会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要使语言具有幽默感,首先应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新鲜和富有社会生活气息。其次应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比如,在适当的内容和情节中,可以把相声、小品的片段或民谣、谚语的表达移植到我们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增强政治课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这门课的长久而稳定的学习热情。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验证了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妙不可言的教育手段。当然,我们所追求的幽默,并不是简单的滑稽逗乐,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博得学生廉价的一笑,而是一种可贵的情趣和智慧的结晶。列宁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作为政治教师,我们为何不在课堂中尝试、探索和展示这种优秀的品质呢?

当然,我们都非常清楚教学语言的锤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就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做好每个细节:深入研读教材,把握脉络;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加强学习交流,开阔视野;加强教学反思,提高升华。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验中,分层教学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分层教学的倡导者把“因材施教”理论作为其理论依......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作文教学很长时间都处于无序无法的“两无”状态,是典型的“困难工程”。学生怕写,老师怕改。学生胡乱编造,满纸荒......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DOC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一、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 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发展学生。要培养学生三种综合性能力:1、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2、用英语获取信息......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合集5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摘 要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对于课堂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专题三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专题三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1 、结合具体案例,说明高中英语新课程倡导的语法教学方法。 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提交者:李欢 榆林市第十中学中国学生的英语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由以学习软件的使用与操作为主......

    探究“通用技术”理念下的新课程物理教学

    探究“通用技术”理念下的新课程物理教学 摘 要: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教学中,通用技术被上升为教学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要素,显示了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意向与教学理念。在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