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安排,我们认为,广东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以“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玫运动”的内容安排为例:(1)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2)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3)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一实验验证一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版本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在进行测验时,把几本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市中学物理教研会编写的《学习指导》,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题量适中,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是以“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为指引,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象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1.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沿着老路去走,要彻底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
3.学生可以选学,教师也应该可以选教。新课标最有新意的是开设门类种多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取向去选择选修的科目,如果选修物理的学生少了我们物理教师怎么办?我参加了学校出版的《选课指南》“通用技术”部分的编写工作,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通用技术》是新课标最灿烂的闪光点”旨在普及对通用技术这个新鲜事物的认识。通用技术课程设9~11个模块,其中“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为必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此为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均为选修模块。我们物理教师特别是年青的教师,完全可以去学校申请主讲1-2门通用技术课程,如果能够一个学期教物理,另一个学期教一门技术课程,循环往复,对教师的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新课标实施过程的难点。(1)新课程的目标很高,而课时又太少,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很难深入细致。(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要在课后再花时间去补。由于把课堂的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就成为难题,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事前都必须想清楚,有时可谓做到了惜字如金,且语言的速度也要进行控制。(3)新课标对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每一章都安排了几个探究性实验,这对学校的实验室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5)教学实施要符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去评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渠道众多,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估计,且认知水平差距较大。如在图象的教学中,我们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你们看到了哪些图象?”,学生回答了,心电图、脑电图、股票图、资源分布图等等,这就出乎了我们的预料。因此,在关心本学科的新课标的同时还应该去关心其它学科的课程标准。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反思
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安排,我们认为,广东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以“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玫运动”的内容安排为例:(1)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2)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3)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一实验验证一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版本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在进行测验时,把几本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市中学物理教研会编写的《学习指导》,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题量适中,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是以“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为指引,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象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1.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
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沿着老路去走,要彻底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
3.学生可以选学,教师也应该可以选教。新课标最有新意的是开设门类种多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取向去选择选修的科目,如果选修物理的学生少了我们物理教师怎么办?我参加了学校出版的《选课指南》“通用技术”部分的编写工作,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通用技术》是新课标最灿烂的闪光点”旨在普及对通用技术这个新鲜事物的认识。通用技术课程设9~11个模块,其中“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为必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此为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均为选修模块。我们物理教师特别是年青的教师,完全可以去学校申请主讲1-2门通用技术课程,如果能够一个学期教物理,另一个学期教一门技术课程,循环往复,对教师的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新课标实施过程的难点。(1)新课程的目标很高,而课时又太少,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很难深入细致。(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要在课后再花时间去补。由于把课堂的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就成为难题,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事前都必须想清楚,有时可谓做到了惜字如金,且语言的速度也要进行控制。(3)新课标对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每一章都安排了几个探究性实验,这对学校的实验室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5)教学实施要符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去评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渠道众多,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估计,且认知水平差距较大。如在图象的教学中,我们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你们看到了哪些图象?”,学生回答了,心电图、脑电图、股票图、资源分布图等等,这就出乎了我们的预料。因此,在关心本学科的新课标的同时还应该去关心其它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反思》一文由斐斐课件园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机推荐
·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方式应有哪些转变 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
·高中新课程实验: 从理念到行动
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
第三篇: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与对策
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与对策
兴国一中刘才宝
摘要: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标准”中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培养目标。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及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对策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得更快、更专业。
二、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早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经验+ 反思。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思考才能产生变革,变革才能带来发展。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在两年的新课程教学中做了些初步的探讨。
三、物理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主要特点有: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2、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3、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由此看出,物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四、新课改物理教学中的反思案例
新课改前,我校积极地提倡“启发式”教学,坚决地废除“满堂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只能代表学生“获得到了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这批学生将来会比较顺利地步入重点大学的殿堂。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怀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他们能否在人类
高科技的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真的无可挑剔了吗?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论证,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成绩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如何由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进发呢?笔者作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原子物理”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在“原子核式结构”的教学中,过去是教师引入新课,如电子的发现使科学家想到原子的结构问题,因为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中性的,正负电将如何分布呢?著名科学家汤姆生提出了诱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这个模型是否正确呢?接着教师呈现出几个重点问题:什么国家的哪位科学家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得出了何结论?这个结论与“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相符?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模型是怎样的?用这个模型又如何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现象?„„诚言这种授课方式,比起传统的“满堂灌”优越了许多。但同新课标要求的教会学生用科学家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相差甚远。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出问题:汤姆生的“葡萄干枣糕”模型是否正确呢?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大家各抒已见,热闹空前,有的小组提出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立即受到这样的反对,当时有电子显微镜吗?有的小组提出做实验,但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大家激烈地讨论了许多分钟后,终于有同学提出用极细的子弹打击物体中的原子,从而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教师欣喜地表示,这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同时启发学生,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通常采用黑箱原理,就是先向黑箱输入某些信息,看它的反馈信息,从而对黑箱的内部结构作出推理。教师进一步引导:极细的“子弹”如何获得呢?“子弹”如果能“带电”,我们就能根据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如何获得“极细的、带电的”子弹呢?让我们来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吧。同学们兴趣十足,这时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及动画“α粒子散射实验”。最后教师同学生一起得出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中,科学家的思维是: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导出了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作出猜想(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设计实验并做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获取数据(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作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分析论证(汤姆和的原子模型站不住脚,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交流评估等。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同学们,有些同学很有创意,他们对生活的用品稍作改动就成了方便实用的新型工具,这些同学就是善于用科学家的思维来探究问题。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界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同学们要奇思异想,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大胆实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
笔者在整个原子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都一直在灌输科学探究的思想,从汤姆生电子的发现,到卢瑟福核式结构的提出;从核式结构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到玻尔的原子模型,到量子论的“电子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体现当时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生动体会到粒子世界的奇妙和微小,体现攀登科学高峰的艰辛与喜悦。枯燥抽象的原子物理学,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曲折动人的原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变成了提高科学探究素养的乐园。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更重要的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物理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精心策划好每节课,适时地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正是新课教的初衷和目标。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反思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五、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对策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丰富物理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要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
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3、观摩他人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我这个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这里的“听”就包括对照自己进行分析和反思。
4、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有条件的老师每学期把自己的一节课或多节课的教学进程用摄像机摄下来,通过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让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犹如“照镜子”一般,这是教学反思一种比较好的手
段。我第一次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觉得那简直不应该是自己,一节课下来“毛病”竟然如此之多。但是之后我就有意识地去改掉这些“毛病”,哪怕小到一个眼神的运用。再看自己后来的上课录像,感觉“毛病”少了顺眼多了。
5、用网络论坛交流。现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教师的交流反思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教师网络论坛中,来自大江南北的老师可以消除地域屏障、学科分界、身份高低,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困惑,是一种很好的反思交流形式。
参考文献:
1、刘汝明《“美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探究学习——兼论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2、方修培《高中物理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
4、续佩君、薛永红《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
2009-11-1
第四篇: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实践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实践
摘 要: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为基础,重点探讨问题式教学与情境式教学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物理教学
实践研究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亲身实践和情感体验,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物理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要求高,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学科,新时期的物理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改对物理课程的教学要求,切实从教学理念、内容、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学生本位的基本理念。
一、问题式教学
随着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被广泛的应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问题设置不科学、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节奏难以控制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合理的问题设置以及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是关键因素。现以《平抛运动》这个小节的教学实践为例,反思高中物理问题式教学的有效性。
《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到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学生初次将直线运动的知识运用到分析曲线运动之中,逐步建立通过分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最终达到自我探究并总结出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教学目的。
《平抛运动》这一小节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思想方法的意义,并且建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在问题设置时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降低问题梯度,注重问题层次性,使学生的现有知识贮备能够搭起问题与结论间的桥梁。首先,教师以问题引入课程教学“上一个小节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在学习习近平抛运动之前,先来回顾一下物体在何种情况下做曲线运动?”第一个问题设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一个回顾总结,通过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物体做曲线运动的结论引导出下一个知识点。教师继续提问“通常在面对一个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对物体运动分析可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来思考,为新课教学开展打下基础。两个分运动的共同效果与合运动效果是一样的。其次,教师继续通过提问开展新课教学“阅读完教材后,同学们是否理解什么是平抛运动?将一张小纸团水平抛出,小纸团的运动能否看成是平抛运动?”由于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纸团的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教师以纸团的运动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成立的必备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物体在做平抛运动的过程竖直方向的分运动看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得出物体在空中运行的时间只与抛出点距离地面的高度有关的最终结论。
这次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问,促进学生在问题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二、情境式教学
物理情境创设是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物理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物理学习之中,自主建立起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从而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以《摩擦力》这一小节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利用物理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摩擦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因此面对摩擦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可利用这一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简单的物理实验和多媒体设备创设物理情境,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摩擦力的教学内容中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的控制变量法,因此教师在情境创设时要注重实验中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这两个变量,实验中既要体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还要体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和物理素质十分有利。
摩擦力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大部分,其中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是教学重点。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在任何情况下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首先,教师要设计出目标明确操作简便的课堂演示实验,利用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等常见的物理教具展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演示时同样要注意提问技巧,教师可采取边演示边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现象总结出摩擦力与压力和摩擦系数的关系。其次,多媒体设备是教师创设物理情境的有效手段。现实试验中难以达到物体匀速运动的状态,教师可利用媒体播放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帮助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测出拉力的大小与摩擦力的大小的关系。
结束语: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问题式、情境式等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文艺.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09,18
[2]马青娟.浅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第五篇: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罗春雷2009年11月
去年我省高中全面实行新课程,新课程重视三维目标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改革。学校和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对我们提出了考验,课不好上,复习课比新课难上。自从任教高一物理以来,每每上完复习课,我总会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堂自我感觉很满意的复习课,却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我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当老师上新课时总是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学生能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灵魂,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就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摩擦力时,可以针对摩擦力的概念,设计一组容易混淆的概念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醒学生尤其要注意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概念的区别,学生掌握了概念,做题就能把两者区分开。接下来再出几个有关摩擦力的计算问题。如:重量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由此可知:木箱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木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素u=()。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我首先给出几个常见的错解,让学生去讨论和思考。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和解题过程。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进行归纳的总结。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过教师在课前要多做一些工作,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选题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要结合学生实际不能选难题和怪题。
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拉成线,织成网,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学无定法,能引起学生共鸣便是好方法。要博得学生的欢迎,便要不断反思,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教法,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长青树。这次反思,让我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