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置换班总结
小学语文置换研修班研讨
总 结
姓
名: 杨 永 琴
学
号: 8 号
工 作 单 位: 嵩 明 县 嵩 阳 镇 杨 桥 小 学
日
期: 2011 年 12 月 20 日
参加楚雄市小学语文置换研修班研讨心得
总
结
―――杨桥小学:
杨永琴
2011年10月10日至2012年1月10日,我由嵩阳镇中心学校安排,有幸参加了在楚雄师范学院国培计划小学语文置换班的研修,听了各个专家的精彩讲课,跟班研修了半个月,再加上一线教师的经验交流,使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从参加工作以来,历时15年,在这短短的15年中,我一直都在一线从事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教学上我一直有自己的困惑,我一直在思考,不断的问自己,我的教学方法陈旧了吗?教学理念太模糊了,尽管每年都参加进修学校的培训学习,还是有一种道不尽说不明的感觉,当我知道我有这样的一次学习机会时,我不由为之一怔,我可以解惑了,于是我认真的准备资料,总结了一份关于这几年教学的心得体会,和三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问题,一份平时上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随我带去了,我抱着一种解惑的目的去了,经过三个月的学习,让我重新回到了这三尺讲台,我又好像有了很多的自信和勇气,我心理有了很多的想法和做法。
通过学习让我知道教育是围绕树人这一终极目标而设置和规范的,一个人的精神境界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个人价值实现的可能、大小。除了家庭和社会因素,能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非教育莫属,非小学教育莫属。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交际功能,在教学中常常体现在八个任务和四个能力上,(识字、写字、阅读、积累、交际、习作、方法、习惯,)最后通过的(听、说、读、写)能力来表现,历次课改,其实都是对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做调适和整合过程。其实语文教育的宗旨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目的不是只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还要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语文教育可以理解为三个关注:一是关注每一位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一句话概括,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小学的6年要为学生今后的60年负责。
作为语文老师,要有语文课堂的品位特征,知道自己教什么,(要坚定不移的指向课程目标),知道自己怎么教,(听说读写是常态),知道语文不复杂,环节比较简单,能够体现语文特殊的味道,(“语文味”、“人情味”、“课堂要有书卷味”)。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表扬鼓励为主,上课要有常态性,要知道“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在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策略,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注意保护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惩罚。要从小时候抓起,教会学生横平竖直、干净工整、笔顺正确书写中国字,要把学生的认真勤奋刻苦的习惯养成。识字教学不可能节节都有趣味,基于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记忆力处于最好的时期,为了以后的阅读和写作,识字的任务必须在小学低中年级基本完成。习惯养成正当其时。
要认识到一个学生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体地位作用,占有很大课时量,它不但对学生的语文 3 素养的形成具有依托意义,同样也对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自然观的形成具有依托意义。我们要培养的“学识广博,生活高雅”的全面发展的公民,就必需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候,加强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和学生自我阅读的培养,新课标倡导的阅读教学的模式:一是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二是由重视“识字教学”转向“理解教学”;三是由“精熟学习”转向“策略学习”;四是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教学”;五是由“讲授教学”转向“合作学习”。从学生身心成长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外在信息最重要的渠道,阅读同样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基本渠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本身就是理解、吸收、内化,甚至创造。给予学生以时间、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涵养性情,大家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者“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养成是致命一击。
把作文与做人以及生活联系起来,韩寒说:“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三个常见的问题不容忽视,第一、对立意的要求过于统一于主流价值观。第二、题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儿童志趣缺失。第三、作文训练走过场,批改大而不当。其实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表述是 作文目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求:简单明白,文从字顺。如何解决这几个问题。针对措施:
1、降低价值要求,海纳多元标准,鼓励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是不提倡虚构捏造的,意在训练学生的手写学生的心。
2、提倡贴近生活的作文训练。作文即做人,人以诚为信,文以诚为本。要记住,写作兴趣是第一;写作意志是第二;写作人格是第三;写作技能是第四。
3、科学安排句段篇训练,使学生的表达丰满有序。
总之有人把教材当作语文的全部,有人把生活看作教材的仓库,对待教材的态度不同,处理教材的方式也就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教师既紧扣课文又适当扩展,同时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和复制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开掘教材中潜在的元素,尽可能地发扬教材以外的资源,变单一课本为多渠道、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生活,使教学活动具有愉悦性和实效性,使新教材“才尽其用”。我们虽然是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事业却很大。我们今天教育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公民,就是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骨干脊梁。我们要使我们的孩子不但有知识,而且有文化;不但有创新的能力,而且有担当的责任;不但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奇迹,而且可以作为旗手继承和发扬人类的精神财富。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困境进行分析,以摆脱以往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的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而后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该文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改变的关键点。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角色的调整。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等理论知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考试观、人才观等都要重新认识和进行反思。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以及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及指导者。
2、教学策略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策略的转变就是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导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七个重点:(1)重感悟。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会,揣摩语境,训练语感。(2)重读书。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适量齐读,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及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重积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但要重视课内积累,还要重视课外积累。通过对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段的积累,学生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4)重情感培养。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对语文课文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5)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6)重合作。合作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7)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探索语文学习规律。
3、教学结构的转变
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课堂结构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教学结构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探究合作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转变的关键点
1、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电教化设备来直观、形象的展示课本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利用讲故事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平时积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发生变化后,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以往的简单传授到如今的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学生而言,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摒除以往的死记硬背,通过平时积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获得更深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能在平时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例如,在学习《身边的科学》这篇说明性课文时,教师应在讲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抨顺写法上的脉络,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丰富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情境式教学不仅是丰富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如将情境式教学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看浪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浪花的视频,通过风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海恢弘的气势与壮丽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四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带人大自然,从大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植物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还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汇报探究成果,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5、以情动人,注重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情感,并融情感于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以情动人。如在讲解《小蟒鲜找妈妈入《爱迪生救妈妈》这类蕴含深厚情感的课文时,要感情充沛、以心感人,让学生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获得“亲情无价”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答案的正误之分,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成果,对于与标准答案不符但独具一格的回答要在适当的场合下给予认可,避免全盘否定甚至当堂呵斥,以维护学生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倡导积极、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升华,能够在体会语文的魅力中快乐成长。
6、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学习,是指扩大教学资源的范围和学生的学习视角,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的开放式学习可分为故事式学习、辩论式学习以及“导游”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语
新课程标准并非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放宽了对老师课堂教学模式,反而它是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多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潜心贯彻新课标精神,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华少年,2011
[2]武玉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J]。金色年华,2010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汪洙的《神通诗》里有这样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见,古人心目中读书是多么高尚、多么重要的事啊。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占领了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下是我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以“读”为主,抓住阅读教学的生命线。
我国古代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因此,“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因材施教,采用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比如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写景散文时应该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在学习《巨人花园》、《小摄影师》等记叙性的文章时可以选择分角色读;在学习《蟋蟀的住宅》《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说明文时可以用抓住重点语句读等形式。还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表演地读等。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另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理念,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他们的评价和鉴别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优秀的阅读资源,提高阅读的品味。要定期进行一些,如:故事演讲、读书笔记展览、课外阅读汇报会等活动提供交流与展示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围绕理解课文,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给语文知识教学以恰当的地位。一般说来,语文知识包括“文字知识”、“标点符号”、“基本的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方法”、“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基本涉及以上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将这些知识集中列在一起,也没有把这些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而是渗透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中,体现随文学习、学以致用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围绕理解课文内容,随文学习那些必要的语文知识。要抓住课文中那些最能揭示意蕴,最富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融会贯通,从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三、自读自悟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突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一理念充分说明阅读教学中既要发扬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又要突出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特征(即课标中所说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集体讨论或者自读自悟的层面上,而要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有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加引号?”相对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同学集体讨论解决,而有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个体的形式去加以解决。总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自读自悟与集体讨论”之间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而不越俎代庖。
四、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充满活力的“对话”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又是学习之母,其对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有直接的作用;对知识的获取、对智力的开发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不搞好阅读就没有办法使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越来越扩大;不搞好阅读,写作就无从借鉴,语言也不会生动、形象;不搞好阅读,智力也无法提高。因此,我们要认清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好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当我们还在解读《课标》,准备贯彻落实时,走在课改前沿的人们已经在反思课标了,提出“课标不是真理,还在实践中,还要纠正修改,不能照办,不去思辩,一味地引用„新课标中强调……所以……‟这样是不对的。”
诚然,此次新课程改革尤如一场“大规模的,轰轰轰烈烈地运动,”政府介入,自上而下,面积之大,速度之快,其时代背景是在整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下进行的,可以说是形势所迫。因此势必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愿把体验过的东西与大家交流一番:
反思之一:对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金华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毛玉文老师提到这样两个例子:一位老师教学生“区分前后鼻音的汉字”,从分、纷、芬……锋、峰……的读音入手,让学生从班级同学姓名中去找前后鼻音的字,再从字典中去发现,找出规律。这样提出问题,又安排途径,提供资料的探究是可行的。另一位老师上《荷花》一课,用探究性学习就有认标本之嫌疑,光让学生探究“未开的花是怎样的?”找出有关句子读读,而后又问:“只开了两三片花瓣儿的、全开的花是怎样的?”让学生讲述,整个课堂一点意境都没有,干巴巴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都很简单,没有体验,这种课文就不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我在平时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小音乐家杨科》文中有一句话:“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杨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我抓住“躺”字问:“„躺‟什么意思?”学生说“躺”是“放”、“摆”的意思。从字面看,这样的理解已合乎语意。但我没有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感悟:“噢,那在这里为什么不用“放”或“摆”,而用“躺”字?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的学生欲言又止。于是我又用感人肺腑的语言启发:“想一想扬科怎么会死的?无非是想摸一摸心爱的小提琴而被活活打死的,他那么酷爱音乐,是个音乐天才,可他将远离这个人世,与我们永远地告别了,此时的他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有——”学生恍然大悟,语思畅达,情感溢动,语言喷涌:“所以,扬科离开人世时,只有小提琴陪伴着他。”“此时此刻,在扬科眼里,它不仅仅是一把小提琴,而是生命中最知交的朋友了。”“这样的课堂,教师以智启智,以情唤情,课堂在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上,探究学习就有了实效。
反思之二:对“综合性”课程的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最核心的就是语言实践,真正用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语文活动课的阅读要真正解决需求,现在很多老师都注意到了“整合”,一节课唱、跳、画、写、算各种形式轮番上阵,令人琳琅满目。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正如“语文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以“昆虫与古诗”为题让学生学习,尽管学生在收集、理解古诗中昆虫的诗句,或者创作新的昆虫诗时,需要到生活中去观察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己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获取关于昆虫的生物知识。
上完“秋天的画”后,有位老师进行了语言活动,发动学生收集一些树叶,贴贴秋天的画,配以音乐,再加上一些舞蹈,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但是语言实践很少,虽然活动的形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了,而且艺术色彩也很浓厚,但对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帮助并不大。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难发现有很多老师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忽视,没有倾听就谈不上交流,为了让学生有话说,有的老师在活动中创设了情境,然而并不实用,比方《打电话》创设的情境是小白兔生病了,要向山羊老师请假,模拟的是童话世界,首先要变成动物,而一会儿又要变成“我”,要进入情境得转好多的弯,而一会儿童话世界,一会儿现实生活,切换频繁,让学生不知所措。
综合活动应该为学生的阅读量,写作水平、认知能力提高服务,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不是学科的整合学习。单从命名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性”字便体现了这个意思。
反思之三:对生成性课堂的反思
自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一个超越预设现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生成!“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于是《亡羊补牢》既可以解读为为时未晚,也可以解读为追悔莫及;《滥竽充数》既可读出南郭先生之伪,也可读出齐湣王之智;《落花生》中的花生未必是理想中的人生,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实用才是尽善尽美……诸如此类异彩纷呈。生成的课堂渐为众多专家、学者、教育者所激赏和倡扬。的确,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但是,我们有些语文课堂因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怀。
某教师教柳宗元的《江雪》,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老师,这位老翁为什么那么冷的天还要去江中钓鱼?”一生满脸疑惑。“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我想,那老翁钓鱼是要去卖的。”学生接二连三地解读。教师若有所思。“嗯,有些道理,你明白了吗?”“啊!”被问学生一脸茫然。突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教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教师无所适从,把“球”踢回给学生。“那有什么,可将冰凿破呀!”“嗯……有点明白了……”那学生也只好作罢!
老师质疑引导,可当学生提疑并一个接着一个提出不同见解时,老师不能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去巧妙地召唤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双方交流着一些俗不可耐的回答,做着一个有趣而无意义的游戏。面对生成,教者无所适从。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做到让自己的设计简单些,又要做到对于课堂要充分预设。这两者是相统一的。简单设计是针对通常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教案而言的。以往我们上的公开课教案条理分明,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一个,设计相当精确详细。甚至每一句话都已写好了,一堂课的时间安排也是完美无缺。但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老师给人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上述的现象在有形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牵动着学生严重地束缚着学生。
学设计的“简单”并不是说我们不用课堂准备,不用钻研教材。恰恰相反,教学设计的简单是建立在教学充分预设的基础之上。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时间都会有着不同的情况的发展趋势。每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兴趣,教师需要有多条思路,一一把它们考虑到。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全方位的,“板块式”的能够顺利应对一般的课堂动态生成。
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把全部的课堂情况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平等的对话,互动的课堂,有时学生的“忍不住”抢嘴,竟是如此的经典。有位老师在教学生字“柴”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上面是一个“此”而非“比”,是这样解释的。“此”要复杂,柴要很多木堆在一起的,同学们听了以后,有的点头称是,有的皱眉,显然不太同意这种方法。“那你有更好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吗?”老师把问题抛给了他们。“老师,我知道,此地有木就是柴。”一个学生等不及站起来,只举了一下手,就脱口而出了。在一阵沉默之后更是热烈的掌声。谁能不说这个解释不完美。动态的课堂是师生合作、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发展的舞台。
小学语文为什么而教?一路走来,曾经为政治而教,而今更明确是:为人而教,我们能做到的:面对每一个学生,把他教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教。过去我们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强调“没有大家哪有小家”结果集体主义,使很多没责任感的东西就出来了,抹杀了个体的智慧,致使最终整体素质下降了。其实个体水平提高了,整体素质当然就提高了。有关人士作过中美教育20年发展调查,美国专家发现中国孩子起得早,一到学校没的空,回家还要做作业,得出预言:中国小学生是最忙的,最勤奋的,20年后定会超过美国。然而20年后,事实上,中国的整体教育实力还是远远落后于人家。对个体的漠视是教育者最大的错误。今天我们已经明确指出课改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让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少一些功利性,多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吧!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当前,新课程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在观念、体制、教学方法以及学科设置等方面正经历系统的深层次变革。笔者结合多年教育与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知识传授。这种观念或教学、考核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活动中教师传统角色定位是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完善实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搞素质教育首先是搞好教师的素质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面向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指导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方法、“学生观”及人生观等到诸多方面遵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为学习、成长的主人”这一原则。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高水平的教育,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把握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它对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目 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确定的。小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教”的指引下,通过自身“学”的努力,应该达到的标准,表现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造性以及发展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可呈现、可迁移与可观测的变化的具体明确的指标。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把教学目标理解得越具体、越明确、越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引导小学生的学习,保障教师指导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教育的效果。
三、对新教材的处理问题
教材是教与学的契合点,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蓝本。教科书编得再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编排的定型化,课程资源的有限性。语文教师应该主张“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也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需依照备好教案对教材知识点照本宣科,详细讲解。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课堂上可尝试运用“导学”、“议学”、“讲演”等教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灵活处理。这样,既发挥出教师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及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习作教学的改革
抓好学生写作,笔者认为要从写话入手,降低难度,重视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要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束缚,让学生自主习作,要写实、写虚并重,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并重,要重视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抓起。要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要把练笔贯穿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此外,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次数有限,教师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延伸到生活之中,因需而写,形式灵活,必能有效地提高习作能力,有效地提高通过练笔服务于生活的能力。抓好 学生习作,关键还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使学生不断获得习作的动力。此外,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观察,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不断拓宽观察的领域,鼓励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自己的发现,及至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最后,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想明白了再写,要注意习作的指导讲评,要通过讲评使学生增强信心,使全体学生清楚地知道这次习作有哪些成功或进步之处。
五、适当的突出语文课外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表达式,课外活动是其辅助表达式。然而,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我们应革新课堂结构,适当的突出课外活动。在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与课堂教学相比较,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各种实践,也能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特点、价值和最终目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参与各种活动,对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思维空间的扩展,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外活动应该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的课外活动除常见的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劳动实践、参观访问外,还包括观看影视、辩论热点、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形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催化”学生间接知识向直接能力的形成和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时代赋予当今小学语文教师更高要求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转变观念、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学方法与评定方法,才有助于学生臣服于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