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时间:2019-05-15 03:2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湖州中学

卜志刚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进,新课程走进了师生的生活。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的发展。本轮课程改革既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又要求师生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的、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条件与空间。因此,本轮课程改革对广大师生来说,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次发展和完善自我的难得的机遇。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政治课教与学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既是对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丰富和完善,同时也对政治教师的教与学方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人针对课程改革中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与学方式这一问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转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从中体会到:中学政治课在教与学方式转变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的方式,对于帮助教师重新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教材中的结论和观点,而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对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精心准备之后,带着学生一步一步钻入自己预先设计的口袋,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是主角,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跟着教师被动地听、记、抄、写,即使有学生活动,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上学生回答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根本没有思考的机会,始终无法将知识转变为智慧和能力,无法从根本上导向对知识的发现和创新,教师和学生陷入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必须联系国际国内时政热点,作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讨论、谈话、协作等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气氛,利用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问题,使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变成一种乐趣,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将讲台由教师的舞台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新课改的目的。比如,学习《经济生活》中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用小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把二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当然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结合自己作为消费者时的心态作好准备。再如,学习效率与公平时,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成员各有分工,有些搜集资料,有些要对材料加工制作,谁担任辩手,谁是主持人,谁是评委等等,都要明确分工。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辩论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既要运用书本知识又要联系现实生活。这样既掌握了理论认识,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学习消费时可采用讨论法,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常识,作为学习资源参与问题讨论,要求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让学生对家庭消费结构、贷款消费的发展、中学生消费心理作专题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而且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深刻。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否认讲授法教学,对大纲要求的重点、难点,还要耐心细致地讲解清楚,只是要避免“满堂灌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知识。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课改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把他们看成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中的人,特别是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树立生本意识、学生个性意识,了解每个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动态,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的为每个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激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善于合作,从而锻炼思维能力,形成健康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新课改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适当的开展探究、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

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是件容易的事。第一,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提供服务资源,比如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网络室及各种教学设施要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及作用效率等与本校学生学习相适应。还应得到家长支持和配合。多数家长认为,学生到校就是掌握文化知识,他们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力,所以新课改的春风应吹到千家万户,让家长知道新课改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当然,新课改不光是学校、教师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第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发展他们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旨在扭转以过分关注“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以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因此在教材中“综合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等栏目,为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教学过程,不在是教师面对知识独白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为此,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景与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他们自主发展的愿望,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让他们自己参与设计评价体系,可自评,也可互评。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除了采用传统的考试测验外,可采取撰写调查报告和政治小论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教师要不是时机地肯定他们的成绩,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各式各样的学生榜样,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成就感,看到成功的机会,感觉到自己正在作一项有意义的事,对追求知识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健康发展。

学生一入学,就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压力,他们的竞争意识很强但合作意识淡薄。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学生可能会变得狭隘自私和孤僻,新课改要求学生形成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活动中要团结协作,而且在班级和学校开展的活动中更要加强了解、交流和学习。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课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关心国家大事,把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在分组活动中,既要明确个人的责任,又要学会相互支持、配合,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学生根据实际,自主选择课题,给每个学生留有发展空间,尊重个性发展。自愿结合学习小组,分工协作,规定课题完成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自我评价,然后进行评比,检测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可相互交流,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中国教育报》等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探讨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师滥用信息技术,内容繁杂毫无选择,教学重点内容不清晰,效果不如常规课;为了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课课都要组织学生活动,既耽误时间又影响效果;讨论基于形式,老师提供的题目过大,学生只是应付老师,个别学生浑水摸鱼,没有实际效果等等。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生搬硬套“新理念”,教学设计不恰当。要实现政治课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应该坚持把握知识的科学性,同时按照教学规律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切合学生实际的而且可以实现的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呢?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政治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高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政治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高中教学政治活动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新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要达到的结果,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是新课程理念方面创新的主要标志之一。《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牢牢把握《政治课程标准》,唯有如此,新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在具体制定三维目标时,这三维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却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有的课知识性强些,但不管什么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完整、准确地优化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化设计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办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的选择

(1)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可着重选取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上的难点内容,以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选取与达成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减少和消除教学的随意性;不选取或适当处理与目标有关而又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内容,避免浪费教学时间。要选取学生背景知识中已遗忘或混淆不清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能顺利实现知识的消化。

(2)要注意选择“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探究性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

(3)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

所组织的内容要真正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高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新课程提倡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为政治教师实施新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要积极主动按照课程标准去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和适合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符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认知规律,要按学生的认知次序安排教学内容。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的次序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或按生活逻辑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也是教材内容组织呈现的方式。3.重难点突破

笔者认为要在对教学内容完整准确理清、把握的基础上,把重难点设计成一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即通过问题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当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引导性。

三、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因此,我们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过于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因此,在教学形式设计时,一方面必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另一方面必须让教师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式,因地制宜教学。在教学形式设计时,无论学生采取什么学习方式,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做一项基础性工作,那就是进行“学情分析”。科学、客观的学情分析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依据,是突出学生主体教学的前提。如笔者在准备必修I“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时,是这样分析学情的:“本课主要学习消费观,消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但熟知不一定真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常识,作为学习资源参与问题讨论,又可以充分表达不同消费观念对同一消费现象的认识,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教会学生进行消费观的合理选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此学情分析基础之上,在教学设计时才能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笔者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大都采取这样的学习(教学)流程:即“提出问题(主题分析)——在课本或新情境中发现——拓展研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不应眼光只盯住探究题本身,更重要的是应该侧重设计如何以方向引导、学法指导、动态地把握探究过程以便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等等。在教学设计探究问题时,要注意防止下列不良倾向: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观察、模仿学习;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无据辩论等等。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般地说常规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讲授法、情景复现教学模式法、问题探究法等等。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巴班斯基认为:“有关最优化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概念永远是具体的(不是包罗万象的),那些对于一些条件来说是很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对另一些条件、另一些专题、另一种学习形式来说就可能是不适应的。”因此,在教学形式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因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在教学总结上:理性思考,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教学设计和“原生态课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统一、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为课堂是动态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条不同的河”。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因此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从此层意义上讲,反思教学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例如,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训练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贴近社会和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新课程也鼓励教师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式的学习。但足考察主题是否合适社会实践式的学习,一要看是否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如大量的时间、学生兴趣能力等);二要看主题是否有价值。在新谍程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成长。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当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反思教学得失上,以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对新课程教学中情境式习题的编制和练习、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全面测评等等也要高度重视。不积跬步,无以致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没有一种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不畏浮云遮望眼”,锲而不舍,不断地自觉学习、总结、反思、去伪存真,在创新中与时俱进,小断向益友型、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目标努力奋进,那么新课程必然会结出丰硕成果。

吕培芬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新城中心校科研中心执笔人:张亚萍

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十一五”的春风我们新城镇中心校的科研工作已经,经过了五年的教育教学的洗礼,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已完成了市级一般课题也就是——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学校一支科研型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提升个人素质正在成为现实;奠基幸福人生的教师心理已经形成。取得了点滴成绩,现在工作己进入了尾声,为了让个级领导了解我们五年的辛勤工作,也为了能和全镇教师回顾我们走过的艰辛科研历程,下面我将“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的呼唤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可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全面的新要求。新课改的要求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此,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长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住处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3.学校发展现实的反思

我校一直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不断地探索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的方式和方法,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心理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及学生扩招,教师扩员给我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33.8%的教师认为学生主体性缺失。自主性学习严重不不够,学生学习性不高。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需要运用它们来完成的学科教材内容的教学不协调。

第二,部分老师思维简单化,从摒弃不尊重演算个性的“满堂灌”,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课堂要热闹。于是,辩论式、角色表演、图示教学法等异彩纷呈,凡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都源源不断地引进课堂。而且,这种观念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甚至成了“优质课”的典型特征,以便至课堂设计,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老师们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运用多媒体,运用哪能些方法,哪能些形式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特长等等去优选、组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重于“内容”的本末倒置的倾向。原有课题的深化

早在2002年,我校就承担了市重点课题——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在三年多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虽建构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并且概括地总结了一些优化教学进程的经验,以及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但大多只是凭经验从一般现象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有效化运用以及两者的优化组合策略缺乏实效性研究,特别是对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缺乏深入的探讨,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决策错误,时机不当,结果收效甚微;

⑵分组不科学,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势互补; ⑶规则不明,责任不清,“活而无序”,“活而不实”: ⑷进度难把握,场面难控制,完成不了预定的任务; ⑸教师不敢讲,退居二线。因为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变得不敢评了。结果,该引导的不引导,该点拨的不点拨,该解释的不解释,该指正的不指正,须掌握的知识模梭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此,于2005年12 月确立了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行为的方法和形式,指依据课程标准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摹仿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2)构建一系列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模式。(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理念。(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内函与特征研究。(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价值取向的研究。(4)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教学方式研究。①低年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②中年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③高年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评价研究。

①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评价标准研究。②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评价实施研究。③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案例研究。(6)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案例研究。

重点: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变;难点: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选程序。

(四)、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根据课题的研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1.查阅文献法

在开展“新课程背景下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研究”过程中,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问题,有目的地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获取理论支持和指导,以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的理念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本课题将对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课堂与课外教学与学习的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活动进行研究。行动研究主要项目有:(1)《教案》的设计与实施。

(2)对作业批改的操作方法进行系统研究。(3)实验管理。3.实践研究法

即教师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产生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的研究活动。4.调查法

通过问卷和深入课堂听课等形式,调查了解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领导高度重视

常言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确实如此,我们新城镇历届校长都有超前的领导意识,总是走在课改,教改的前面。用科学的理念,推动全镇的教育教学发展。大家都知道,教育科研工作,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这就是说,这项工作需要漫长的时间,还要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果的一项艰巨性的任务,没有发展眼光的校长是不能支持和开展这项工作的。美国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说、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学校的校长就是这样。他们常说,通过教育科研的实践,有助于学校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搞教育科研,既能广泛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活跃他们的思维,提升原有的经验,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校教育科研能达到兴教、兴校、兴师的作用。为此,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始终摆在了学校发展的先导位置,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校每学年每学期工作计划。

“十一五”期间,为了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最前卫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学校不惜资金投入,积极组织一线教师参加省、市、县的各级培训,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是06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当时是中心校校长陈学会主管,先后派出主管副校长、科研室主任等教学方面的领导到市电机小学、县实验小学、冷云小学等地参观学习,派中层以上分管教育和德育的领导到教改前沿的四马乡两所中学和五所小学进行实地考查学习,并把带回来的资料、信息及时组织教师学习、观摩、研讨活动。

五年来,我校到外地参观、培训、听课的领导、教师近百人次。通过学习考察培训,使老师们的理念不断更新,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更好的搞好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规范化管理

十一五开题后,新城镇中心校就及时制定了科培训计划,针对课题进行了骨干教师培训,让广大实验教师及时的吸取了科研信息,屏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式的理念迅速形成。

“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强教科室的工作职能:制订全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划和方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采取“校长室规划——主任室设计——科研室布置落实——课题组实施研究、检查”的四级管理模式,以校长室为龙头,以主任室为核心,以科研室为纽带,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充分调动各方面主体力量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制度、措施。

(1)构建教育科研组织,形成教育科研网络,有利于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全镇各中小学校全部有科研组织机构,校长主管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的科研工作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校教研组为龙头,以课题组骨干为中坚力量,各教研组长及校委会成员积极配合,教师人人参与,使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研究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使我镇各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始终在规范运作。

(2)完善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实验教师 2.营造科研氛围,提升教学品味。

(1)从学习理论、专题辅导入手,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针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学习理论入手,学校倡导教师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霍懋征“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相关资料。不定期,不定时的教育新思想、新动态培训是业务学习的重中之中。定期每学期一次业务讲座也成了主管科教研领导的业务范畴。还要求中青年教师人人写心得体会,对本校的教育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2)强化教师写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能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教育随笔能激发教师的潜能,让教师不再是被动的发展。我镇号召在职一线教师人人写教育随笔,并且有计划、有检查。在写教育随笔这项活动的开展上中心小学表现得犹为突出,以校长为龙头的每周三篇优秀随笔的演讲活动是周五晚全体教师工作总结会上必备的项目,并且校长挂帅,从青年教师到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人人参与,个个响应。

教育随笔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简单的文字记录,已经形成了一种职业乐趣。它不单单是对课堂教学感悟的回顾,而且也包括了反思教育行为,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学校民主氛围„„我们已经坚持五年了,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剖析自我,完善自我。(3)以科研课题为导向,开展转变教学方式活动。

①为了让教师领会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我们开展了教师论谈活动。十一五期间我们开展四次大型教师论谈活动。

A .城乡差别,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城里孩子的待遇我们开展了第一次教师论谈——城乡交流。这次活动是在启动和佳市电机小学手拉手活动基础上开展的。通过两学期的教师进城学习、待培,让教师感受到了城里教师的知道能力,激发了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所以论谈谈的深刻可操作性强。

B.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推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探索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改、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新路子,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举办了《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教师论谈活动。教师的发言,让新课改的课堂充满活力,增添了鲜活的血液。

C.们的对教师理论学习是逐步形成,在理想课堂、和楷课堂的基础上我们为了打造个性化的课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你的教学更有魅力。这次论谈活动,让教师加强了自身修养的理念,懂得了课堂是一门艺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地不会教育的老师”。D.当前,我们正常处在新课改前沿,很多多教师认为工作压力重、职业生活单调、工作量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身体状况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影响工作效率,前进步子迟缓,更有甚者,停滞不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又一次开展了《幸福人生快乐生活》教师论谈活动。这次活动让教师懂得了教师的教育人生的幸福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让自己愉悦的境遇和使自己感觉温暖的事实。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 由于自身的职业理想得到一定程度实现, 并由此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 将决定着他对待工作的情绪、投入程度及工作的意义。②课题的研究要在课堂上找到亮点。

课题的研究不能只限于纸上,要在实验中检验,并且应用在课堂中去,每学期每个实验教师的汇报课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于海燕老师的朗读教学与众不同——读、读、读,老师的新术,让孩子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李科雪老师的找、找、找,规律遍地跑,让孩子体验到了数学中活动中到处都有金钥匙,它是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谭海燕《Where is wangwang?》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外语那种陌生感荡然无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曲春峰老师在教学《少年聂耳》一课时采用新课改,新课堂——对话、开放、感悟的方式让少年聂耳酷爱音乐的形像和那美妙的音乐潇洒的孩子的大脑中回放;王微老师一节《导体与绝缘体》把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激情激发了——好奇心、求知欲,合作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语文课题组的《快乐识字》确立了低年级“234集中识字法”.“2”指两个渠道.即:课堂内识字和课外识字(环境识字)并行,相辅相成.课堂内识字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这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除了课内的识字教学,我们还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识字(即环境识字),课外识字的范围很广泛,如路上的广告牌,食品包装袋,校园宣传栏,电视上的字幕,报纸,课外读物等等,都是学生生活识字的载体,我们通过晨读时间说一说,读一读,认一认等形式,每天都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字在小组内交流,自制生字卡片,不断复习巩固,不断扩大识字量.“3”是指教师识字教学中必须渗透的三个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为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渗透三种理念:一是方法领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识字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用查字典知其音义等方法;注意让学生尽早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音形义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有效的识字;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些识字方法,如用换部首,猜字谜,编识字口诀等方法来识字认字.二是集中呈现.课堂教学中打破一个字一个字教学的惯例,把一堂课中需要认识的汉字用课件或其他的方式一下子全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发现规律,提高识字的效率.三是学用结合.识字教学一定要注重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起来,识字和词句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而不仅仅是单独的孤立的识字.“4”,是指识字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步骤:

一是复习引入.上课前,教师把本节课内需要认识的字进行认真揣摩研究,找出和以前学过的字有联系的部首或熟字,进行复习,为下一步集中识字打好基础.二是集中识字.把本节课中需要识记的字全部呈现出来,先让学生自学,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了解字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方法来寻找规律,记忆字形.最后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让学生汇报字音,字形,字义的自学情况,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切磋,教师适当加以点拨.三是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识记字形,字音,字义的基础上进行组词,造句加以运用.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学课本上的词,朗读课本中的句子;第二步就是要仿造仿写,积累词语和句子,锻炼发散思维.第三步是情景运用,充分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是指导书写.采用一看二描三对照四练习的写字方法.一看:看间架结构,看笔画笔顺,看字在图形格中的位置.二描:在图形格中进行描红.三对照:把自己描红的字和范字加以对照,找出不规范的地方,进行修改.四练习:然后独立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习。

数学课题组“激发兴趣,体验成功”的五种成功经验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的快速的提高。第一,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可持续性学习。教师通过给学生可操作的获取信息,分析讨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对数学问题产生一种迫切要解决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思想和方法;第二,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需要广泛的协作,未来社会的人如果不懂合作,不会合作,只知养尊处优,把自己闭锁在个人的小天地中,缺乏交往,心理脆弱,是难以做出成绩来的,甚至难以生存。“合作学习”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分享成果当中,既能肯定他人,又能表现自己,从而培养一种分手友好的竞争精神。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可把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逐步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具体做法是:①合理分组。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分组原则,为便于交流讨论,把座位相邻的同学编在一组,每组选一名组长,尽最大可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不是合作诸方中的一方,他只是一个“旁观者”。这种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能够非得进行。因此,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以免责职不分,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第三,走近生活,提高应用能力。数学问题在实际中无处在,无时不有。比如春节刚刚过去,老师五问学生:你们中有没有出去旅游的呀?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收获呢?待充分肯定出去旅游的学生所介绍收获后,接着说,我这里也带来了几位同学的旅游收获,你们想不想知道呢?学生此时兴趣正浓,顺势播放画面,引出旅游团购票问题;第四,提升知识结构与科学方法的系统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来进行,就要自始至终让学生处于积极创造学习的状态。教师要高度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即方法的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探究时思维训练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进而“发现什么”的问题,通过思考、研讨、质疑、探究、发现,调动学生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大脑思维,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全面发挥,发展学生的综合智力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真正达到“以活动促创新能力发展”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常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在目前的实践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如果教师能仔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把“吃透”了的教材内容作些“手脚”,形式翻新,做到源于教材,活于教材,而又不脱离教材,给学生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练机会,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变被动的“听而得之”为自主探索的“思而得之”,就能把课本知识变“活”,把课堂气氛激“活”,把学生教“活”;第五,注重课堂教学的“空白效应”

(中国教育报载文)目前许多课堂教学仍然没有摆脱“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课堂教学上依然存在着“讲解如山”、“练习如山”这“三座山”。

这三个障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弄得人人“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必须推翻。心理学告诉我们:“满堂灌”的教法极易使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容易引起学生的“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学生就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由听转为思。

英语课题组《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总结出了方式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英语语言的特点,让孩子能说会写,对它产生喜欢的情感。(4)不断探讨,积累经验,逐步完善。①教案、学案一体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长期以来,教案只是教师个人用以施教的方案,教师自己清楚,学生却不甚明了,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缺少应有的主动权,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实施新的备课模式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设计教案,优化学案,两案分离,师生共用(学案)。即:备课组长统筹安排主备教师(骨干教师)。主备人提前一周将学案初稿打印出来,并提出教案的设计意见,交备课组长初审,备课组长提出修改的主导意见,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全组成员讨论、充实完善,定稿后印刷发至教师、学生人手一份,师生共用学案,实施课堂教学。实施教案、学案一体化以来,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厌学现象减少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上长升趋势。②践行新课改。

各校的科研工作是在科研骨干的动带动下开展起来的,针对一个转变教学的新方式,全组成员都会积极的参与讨论,论证,形成方案,在措施中不断总结,完善。06 年我镇开展了“课堂合格验收”活动。

当时,全镇各校是刚刚合并的第一年,教师和学生的基础都不相同,针对这一特点,校长没有“拔苗助长”而是循序渐进,先进行“课堂合格验收”活动,提出了课堂的基本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课堂教学要求。优秀者给予表彰鼓励,对课堂教学稍差的进行定期培训,及时的理顺的教学常规。

07年根据新课改提出要求提出“践行新课程理念优质课展示”活动。

接受新课程,在思想上就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然后落实在行动上。对这三个方面认识的不足,是我们科、教研面临的一大困,因此我们开展这次活动。通过活动让教师认识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决定学习质量。只有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08年至09 年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名师评先活动,用名师的效应带动教育教学。我们把有个性化的教案及上优质课展示突出的教师评选为名师:县级有刘兵、于海燕等6 名同志,镇级有杨春香、王微、李科雪、王晶波等6 位同志。③积极编辑校刊、向上一级输送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为了总结经验,解决教学中的疑惑,给全镇教师打造交流的平台,我镇从05年开始就创办校刊,至现在已经在全镇各校发行14期。内容丰富多彩,有领导的管理——感悟、实践、探索专栏;有展示教师案例、反思、教学心得学习反馈——教师随笔专栏;还有学习外地经验,掌握时事信息、倾听专家讲座平台的——他山之石专栏;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家校共育专栏,给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校刊的发行在全镇教育教学中真正起到了交流、引领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8年是科研成果闪光的一年,我们不单个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集体也硕果累累。我们向佳市教育周刊集体一次投稿26篇被采用,并在2008年第3-4期上发表。科研的成绩调动着广大教师向上的积极性,他们随时总结自己的工作情况,反思工作中的误区,不断轻装上阵,改革着自己,推动着教学的发展。

每学期每个实验教师的一篇阶段性课题总结,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效果特别显著。及时的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科研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为科研成果得到了正确推广垫定了基础。

三、教科研成绩显著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地搞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和成功。通过系列活动,“十一五”期间我校培养出了一批科研上有成就、教学上有特色的骨干教师——于海燕、谭海燕、刘兵、冯玉平、王晶波等。特别是青年教于海燕,撰写的《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熟读指导》一文,被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选入《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一书中。她能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指导课堂教学,几年来她在全县举行的“春花杯”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市级、县级大奖,青年教师李冬雪、王微、谭海燕、刘兵等都获得优异的成绩。五年来累计共获各级作课证68个,论文证73篇。案例、反思、说课等证书123件。成绩的取得只能让我们更要加倍努力,总之,“十一五”期间我们扎扎实实地抓了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求得了新的生存和发展,取得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水平的升华。

四、不断的反思。

回顾五年的科研路,我们觉得科研工作:

(一)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校本,让科研有再生的功能。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科学化的需要。只有科教才能兴国,科研才能兴校。那种只知用功,不讲方法;只传授知识,不培养能力;只重智力因素,不重非智力因素的作法是不科学的。但是,盲目的领会教改精神,脱离课堂实际,形势化的被动研究,导致课堂教学走了许多弯路,影响了教学成绩的提高,甚至滑坡,出现生员减少,生存能量力削弱等现象,也是改革大不为。因此,课改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校本,让科研有再生的功能。

(二)课题的研究必须形成一条锁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通过近五年的研究活动反思出:课题的研究必须形成一条锁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课题确定后,首先让大家明确的是我们研究的目的、锁定的方向,立足的阵地;其次制定可行的计划、方案、措施;再次,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最后肯定成绩,推广科研成果。

(三)科研和教研一定要融为一体,科研才能发挥引领作用,教研才能有效推动科研的发展。教研,即指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纵向上看,教研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教育科研是教研的发展;从横向上看,教研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包含着教研;从两者的作用来看,教研给教育科研提供条件,丰富教育科研内容,教育科研促进教研,指导教研工作。所以,科研和教研一定要融为一体。

(四)总之,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改革是永恒的主题。《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要求我们各级学校都要积极地开展各个领域的改革,要求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改革就是破旧立新,这需要科学研究才能知道。因此,教育科研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认认真真地抓好教育科研工作,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五参考文献:1.《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 2.中国教育报载); 3.《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上传: 张永广

更新时间:2012-6-20 6:47:54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所在的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我们的老师一味的追求分数,数学课变成了教师的课堂,教师一便便不厌其烦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一道接一道的做练习题,直到全部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内容为止,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方面的教育。因此,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一、教案成摆设,教学随意大。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想上好课,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很难奏效的。但目前在农村小学却有相当多的老师的教案是抄自网上,其作用只是应付检查。因而少有顾及本班学生实际,随着多媒体的介入,小黑板用的少,以至练习题多是临时书写,有时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干等老师在黑板上抄写例题和习题,致使课内容量少,时间流失多,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因课前缺乏设计、推敲,课堂上临时想到哪里,讲到哪里,问到哪里.不少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问学生“长加宽是什么?”学生不明白老时目的是要导出半周长,而摸不着头脑,所答不对路。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准备, 特别是要学习《课标》,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备课时要做到“三要”,“四有”.“即要单元备课,要超前备课,要课后备课.“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

二、教材没吃透,教学效果差。

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吸收重视不够,缺乏进修学习的迫切性,即使参加一些进修,又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教研活动中他们一般注意具体方法形式的多,谈教学观念变革的少.因此,他们认为更新教学观念是”虚“的和”软“的,教学中仅满足于下功夫”磨“,强调”见多识广“地练,致使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尚保持”教者面面俱到地讲,学生消极被动地听“的格式.如:在”圆周率“这一内容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后,手里拿着一个圆的教具问:”同学们,教师手上拿的东西的形状是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与圆有关的另一新内容,就是“圆的周长计算”(板书课题).在解释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这一概念后,这位教师接着说:“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长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曾经对这个问题做了反复研究,并首先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还多一点.后来又经过其他科学家们研究和电子计算机的精确计算,证实了祖冲之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个不变的常数就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板书圆周率和π)接着这位教师就用三个直径不同的圆的教具在米尺上分别做滚动的演示实验,并要求学生将各次实验的结果作相应计算,验证圆周率的近似值.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验和自己计算,开始的怀疑变为了确信,顿悟,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最后教师自然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计划的练习.以上教学,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并由此所达到的教学水平来看,是属于典型的理解水平教学.如果仅从掌握知识本身来衡量,可以说已达到了教学目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圆周长公式的推出较自然,学生对公式的来由比较清楚,记忆效果也较好,还向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理解教材的要求.可以说不仅使学生能掌握较系统的知识,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的记忆,记忆也能比较持久,举一反三的能力也较强.但若用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精神来分析其教学实质,不难看出:由于教师仅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教材来进一步掌握知识,所以学生对教材是否真正理解就成了这一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演示,板书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而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是达不到新课标,教材的要求的.三、主次未分清,教学无重点。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指一节课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以及时间分配,它必须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以及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而确立.所以说,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反映.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常出现复式安排的方式,使课堂内活动紧凑,促使学生全方位活动,大脑呈亢奋状态,多角度思考.在时间的分配上,需充分利用最佳时域,使学生受到最佳信息效果.但目前农村小学中尚有部分教师不论上什么课,也不论教什么内容,一律采用“先讲后练”.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习惯于内容少,方式单,“接龙式”的教学环节,往往是一个环节结束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不善于交替,渗透,复式安排.这样教学,低效环节多,时间不能经济利用,往往导致一节课的内容一课时上不完的后果.这除了与学生基础原因有关外,与这种“慢三步”,单线“接龙式”的课堂教学环节有关系.四、角式未到位,训练不深入。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的逐步确立,“一讲到底”的课堂结构虽有所改观,但还普遍存在着只研究教法,很少或甚至不研究学法的现象.课堂上,有些教师虽然提出了一些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也能组织开展一些有价值的学生探究,交流活动,但教师却不能从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出发,提供给学生充裕思考,活动的时间,致使一些活动仅流于形式.现在,还有不少教师还受“有些学生我连讲几遍都不会,要是不讲他们又怎么可能懂呢 ”认识的影响,课堂上讲风太甚,致使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减少了,思维活动的频率降低了.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能力”的现象还较严重,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提炼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思路的构建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技能的操作过程,却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到“教师讲解”和“计算结果”上,忽视学生利用旧知,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这实是教学上的严重失误.例:教学“加法交换律”时,首先要从两道得数相等的加法式子得出等式,然后利用一组等式(包括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进行推理,得出加法交换律.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而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压缩了以上过程,简单地让学生观察一下,便急忙开出结语,接着让学生朗读几遍,然后就忙做题目.这样教学,以识记代替理解,忽视了思维中最重要的抽象,概括过程.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密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向学生提供“含熵信息”(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熵)不能消除,这类信息被称为“含熵信息”).因为学生的学习就是接收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那么充斥课堂的便是“饱和信息”,学生在思维上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五、方式单一化,自主参与差。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近年来虽越来越爱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看,情况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上,教师虽注意学习活动的设计,但往往由于活动目标不明,只限于一些纯操作的活动.案例1:教学8的组成.师:请同学们在桌上先摆8个小圆片,然后跟着老师将小圆片分一分.8 可以分成1和几 8可分成2和几 …….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切忌模糊.以上教学案例,由于教师引得过细,统得过死,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将学具搬来搬去,而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分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则茫然不知,这种心中无目标的活动,比起不开展活动来并无太大差异.(2)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只从知识内容的需要出发,而没有考虑采用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方式进行.案例2:教学三角形内角和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看一看,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1800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活动,不仅是指外显的实物性操作,同时应伴随着内隐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心理观念等活动的发生.事实上,操作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向内,由内向外的实践活动和理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操作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充满启迪性和探索性的.案例2向我们揭示的问题是:由于教师疏于指导,把一个本来充满神秘感和探究性的话题,一下子就兜了“底儿”,而这样学生所维持的活动操作实际上已回落到“如何用量角器去量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大小以及如何将量得的三个数相加,并求出它的和”这样一个浅层次的活动上去了,这种流于形式的操作,显然不是教材的要求.(3)活动的目的简单,狭隘,局限于一种知识的习得活动,而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3:教学320-98 师:这道题我们可以用一种简便算法进行计算.大家想一想,该怎样计算 生1:可以这样算:320-100-2.生2:应该是这样算:320-100+2 师:到底是“减2”还是“加2”,请大家再讨论一下,并说出理由.以上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在“难点”处开展了讨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对“难点”进行理解的过程,并发挥了同学之间的互补作用,有利于知识的习得.但教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教学对象的思维特点,没有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习得,形成生活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数学知识往往是生活内容的提炼,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生活中往往有大量的“原型”.对于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抽象思维的小学生,单就题论题,往往学生即使“会”了,也不可能准确地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以上教学,教师如能创设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商品购买过程中的'找零'”情境:“老师带320元钱到新华书店,买了标价98元的一套书,老师给售货员100,现在老师还有多少钱 ”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皮亚杰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真谛:“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六、缺乏有效性,学生获益少。

“信息论”的观点认为学习就是信息传输的过程.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就是学生有效信息的平均输入量与教师教学信息量等值.而一个完善的信息传输过程,就是从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消化,最后到信息的反馈,信息的评价与信息的调控,环环相扣,步步衔接,一环不缺.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保证信息过程的完善和畅通,突出表现有三:(1)教师的讲解多,学生对信息思维的加工不够,因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过程.(2)学生从“懂”到“会”之间缺乏信息消化的结构程序,往往是在对教材内容理解不深刻,不清晰的状态下,就模模糊糊地进入“应用”这一环节,所以作业,练习的效果和质量不理想.(3)信息的反馈不充分,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就事论事,缺乏深刻性和针对性,仅流于形式,学生获益很浅.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61页“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有位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打开教材,收集例题中的信息,并着重让学生数一数两排花片各有多少个,然后教师提问:“哪一种花片多 ”,“多多少个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就说:“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就只要把大的数减去小的数,算式是13-8=5”.并又讲解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做”的道理;最后让学生练习“试一试”,进行巩固.从表面看,以上教学流程体现了由感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应用的规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教师对教材缺乏钻研,对学生缺乏研究,既没有根据教材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始组织相关的比长短,比高矮等游戏活动,激活学生学习新知需要的生活,活动经验,也没有根据教材要求将教学重点放到引导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探索“怎样列式计算”上,更没有引导学生个体把例题呈现的信息,书上的图形与算式三者结合起来好好作一番回味,咀嚼.由于新课教学过程勿忙,简单,学生缺乏探索,交流活动,所以学生对新内容的思维,加工和消化,领悟不够.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又不能提供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仅是师生间的对答案活动,使得学生练习信息的反馈全面性和真实性不够.总之,这节课在新知学习阶段,学生练习阶段都没有保证信息传输过程的完善,而不完善的信息传输过程是不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过程,自觉掌握新知并正确应用的.故必须切实改进.七、缺少灵活性,学生兴趣无。

教学方法是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或联系方式,是影响教学流程,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小学仍有相当一部分“辛苦加汗水”教师,他们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对教材的研读,揣摩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所以教学中缺乏个人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常用变相的“注入式”教法,抄教案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地跟着人家走,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教法脱离学法,语境脱离心境,形象脱离表象,感知脱离感情”的局面.其结果是教师教得死,教而微效;学生学得苦,学而微果,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如: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有位教师先出示题目:“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看小数的大小变化”.然后采用同一手法,逐一出示0.004米,0.04米,0.4米,要求学生一一答出它们分别是多少毫米.同一方式,同一问题已使学生产生厌倦.下面又由上而下比较,也采用同样方法,让学生一一说出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向右移动两位,向右移动三位的结果.在引导由下而上的比较时,同样袭用了上述手法,指名三位学生分了三次回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向左移动两位,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这样活动方式不作变化,进度不作变化,思维跨度不作变化的简单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索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教学方法要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内容,课的类型,学生的实际,学校条件,灵活,科学地选择.并坚持教师为主导,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着重考虑如何紧扣教学重,难点,有效地组织开展学生的实践,探索,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技能,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这实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八、盲目训练多,有量却无质。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标(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潜移默化地感受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促使学生思维,人格和身心的发展;通过练习,也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至今还把“课内损失课外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们在练习的设计上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恰当地处理好练习的“量”和“质”的关系.从“量”上看,数量安排不恰当,普遍较多,陷入多多益善的困境,学生没有练习兴趣.从“质”上看,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编排练习的意图,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教材的相关习题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穿插,该口练的不口练,该笔练的不笔练,该边讲边练的不练,巩固新知的练习又不去及时练,错失契机,降低了教材对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要求.2.对“多练”含义认识模糊.只考虑练习数量多,不让学生练习机会多.练习题的选择缺乏代表性,不能保证练在关键处,针对重点处,突破难点处.3.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性.普遍存在着跨度大,违反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原则,加之练习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对后进生的及时点拨,循循善诱.这样形多实不多的练习,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度,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特别是差生的课业负担.4.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注意学生会不会,而很少注意,了解学生想不想,做不做;只注意学生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很少注意学生练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注意书面的解题练习,不注意学生的操作练习.这样的练习是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5.练习过程优化不够,课堂练习普遍采用“练一题,讲一题,总结一题”的形式,费时太多,学生练习进度快的等练习进度慢的,你等我,我等你,白白消耗时间.有时课堂上也存在几个学生包揽课堂练习的现象.要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练习设计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拾阶而上,同时在选择练习方法时,还应注意到教学内容,目标,课型等因素。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如何才能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应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以下是我几年来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一、认真学习课标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材教”,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从中央教育台和湖北教育网台上接收的数学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让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丰富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四边形》时,利用从中央教育台接收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教材中的主题图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哪些是自己已经认识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哪些是自己不认识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再用幻灯片展示四边形的物品,提问: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四边形?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1:黑板面、课桌面,学生2:课本面、文具盒面,学生3:电视机面、大门面、伸缩门……,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本节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一评价一一倾听一一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你们桌子上都有4个苹果,请你把它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怎样用一个算式和数字来表示。[学生1:4÷2=2个]然后再接着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么放?[学生分组切、摆后,学生2:1个都不够,还放几个?学生3:每个盘子放半个的半个,是1/2个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导出本节新知识。最后再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怎么放?每个盘子放几个?[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学生4:每个盘子里放半个的半个,用分数表示我想应该是1/4个]。此教学环节通过创设一种简便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分苹果中观察、感悟、交流、探讨突破了“平均分”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暑假里,我读了黄爱华老师的专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我对黄爱华老师做一下简介:

黄爱华老师,1966年生,特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研中心副主任。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鹏城青年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协作组正式成员。

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两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多次在全国数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示范课。在全国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近百篇,参与编写少儿读物15册约80多万字,编著教学用书80多万字。他的课堂教学形成鲜明的特色。他在《小学数学教师》、《中国小学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广东教育》、《江苏教育》、《河北教育》、《浙江教育》、《云南教育》等全国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荣获上海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举办的全国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两次获全国小学数上发表教学论文百余篇,学尝试教学理论研究论文评审一等奖。先后多次代表深圳市和广东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大赛等活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不仅征服了学生,而且也征服了听课的专家和学者。黄爱华老师是深圳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看黄爱华老师的文章是一种享受,看他的教学设计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近年来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去指导教学实际,这是黄爱华老师教学艺术的一个特色。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读了黄爱华老师著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读了这本专著的心得:

1.开讲,体现了一个“趣”字。

例如,他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亚运会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扎实的教学功底。

2.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有的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教师又问:“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例的练习就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特色。黄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4.结束,体现了一个“活”字。

例如,“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结束就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启发学号数是1号的同学先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让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走,最后让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走。先走的学生要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数,让没有走的学生判断。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不仅取决于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完善的智能结构,如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而且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仅从教学过程这个方面分析一下黄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

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的启迪:黄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在教学艺术上,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深深地影响着我。教学生先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础。我坚信我在教学中要向黄老师学习,热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

黄老师对教学的钻研,对孩子的爱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从他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学到了对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教学观点,也不断促使着我激励着我锤炼精湛的课堂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精彩的教学舞台。黄老师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永恒目标:畅神境界的追求。即教师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育智慧的追求”。其中最令我深思的几句话是:1,让人把话说完吧!(倾听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倾听的方式表现出教育的质,尊重,信任,虚心。倾听中迸出教师的智慧<倾听的核心是思考>)2,求异蕴藏着创新,蕴藏着灵性,而这灵性就是思维创新的火花。3,课堂上的精彩,源于上课之前的精心。4,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此外,黄老师提出了“智慧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满天星辰,没有谁注定满腹经纶,妙趣横生„„”,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教育的智慧,不断创造教育的智慧,用智慧成就教育人生!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比如:在循环小数一课里,黄老师用尽人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黄老师的课堂犹如师生间对话式的真诚交流。孩子们想说,敢说,而黄老师也给足了孩子们充分表达的机会。哪怕说错,他也耐心地倾听,甚至爽朗地对答错的同学笑,在笑声中传递给孩子不用拘束的暗示,再巧妙地指引,让孩子听得心服口服。黄老师的评价语虽然没激情却充满了真诚,让人得到真实的激励和有用的指导。正是黄老师的“平淡中见神奇”让我们领略了数学课堂的无穷魅力。这种创新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老师们说:“听黄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听黄老师的课,确实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学生们说:“我们最爱上黄老师的课。”

恩师邱学华鼓励黄老师:课堂趣、活、实,路子是对的。

还有专家评价黄老师的课说:课堂让人耳目一新,令人陶醉。课堂过程不是预设生成,而是互动生成,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

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听了黄老师的课后评价说:“师生精彩”、“新课程倡导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体现到位”、“特级教师实至名归”。

教学艺术是教学规律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是教师思想、业务、文化、人格、能力和方法的综合体现。也是我作为教师一生所追求的艺术。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式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式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历史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都属于专题史。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像这样的一些专题史,与通史比较,因为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课程知识的广泛性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即告知学生在历史上的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重要人物的事迹等等已经不合时宜了,历史教学必须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1、在教学目标方面,不重视课程标准的使用,在能力目标的界定、范围、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各项能力要求与教材的结合上存有很大差距,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2、在教学内容方面,知识构建是书本知识系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不注意建立知识结构,忽视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忽视主干知识的深化、升华,不能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的传授完全为考而教、为解题服务,忽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在教学方法方面,忽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超负荷、“满堂灌”,过分强调老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材、方法、能力三者关系摆布不清,处理不好,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4、在教学手段方面,忽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的使用,满足于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

5、在教学效果方面,以延长学习时间为主要形式,以牺牲学生生动活泼发展为代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为纠正上述存在的问题,有待于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新课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二、新课标历史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启发性原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意识,将启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教方法、导思路、激兴趣、诱思考,重视直观教学对学生的启发作用,鼓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及时反馈矫正,及时总结。

2、主体性原则。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学会学习”作为扎实执教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执教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3、民主性原则。要求教师面向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师与生、生与师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4、发展性原则。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5、实效性原则。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抓住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载体,写出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6、系统性原则。历史知识的错综复杂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困难之一。但是,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必然性又决定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线索,认识现象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有序的、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

7、史论统一原则。历史科学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育价值的核心所在。在教学中,不但讲清史实,还要讲明观点和道理;不但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处世做人。要重视和坚持论从史出的认识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唯物史观和科学品格。

8、古为今用原则。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学习历史,是为了继承人类的宝贵遗产,建设和创造美好的未来。历史教师应善于将历史和现实、未来相联系,引导学生面向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新课下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以上的诸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备课、讲课、教法、学法、巩固、总结等几个方面。

(一)备课:备课的基本要求: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学科组长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学习、探讨、交流,提高备课质量,教无定法,但也要有章可循。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做到课前既备课标、教材,又备学生,精心设计、认真编写教案,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讲课”是指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综合运用教学技能,将教学设计方案付诸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讲课”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目的,教学实践要始终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方向,不断优化教学各要素和教学结构,强化教学过程调控,用科学的方法和熟练协调的教学技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要积极创设环境,帮助学生进行主体知识建构,课堂教学要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陈述性知识(是什么)逻辑性知识(为什么)程序性知识(程序步骤,怎么样)策略性知识(掌握和运用这些内容的方法)等几种类型的主干知识建构过程,把每一个主干性课上成帮助学生建立课时知识结构的课,让学生抓住知识特征,压缩出要点,经过理性思考,建立起逻辑联系,防止死记硬背、机械吸收。要帮助学生掌握思路、提炼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品质,防止照搬照抄;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防止空洞说教;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学习情境,防止一张嘴一只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要有启发性,重点知识要层层启发、循循善诱,防止生塞硬灌;要强化师生双边活动随时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控、改进教学,防止不顾学生情绪表现,一灌到底。

(三)教法:历史课堂教学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并通过课上情境创设,使教学环境优化。学校领导可以在宏观上创设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如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投影仪,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以及活动的空间等,教师必在微观上创设一切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良好情境,使教育环境不断优化,基本要求是:

(1)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科知识尽可能由实际问题引出,贴近显示生活提出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设问,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用好教学媒体,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学校实际条件把传统教学媒体同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不断提高课堂容量并使知识传授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更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3)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并积累经验。教法运用的得法,师生交互性、实效性就强。

2、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既是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又是课堂教学经验的系统化、理性化的概括,它和教师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作指导,教学过程要程序化,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以历史课标为指南,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出发,充分利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条件,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且是一门思辩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做思辩性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引入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导学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设疑导读---讨论交流---练习反馈。特点是创设情境、启发学习、引导探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导学”,通过学法指导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阅读教材的方法,比较异同的方法,评价历史的方法,解题方法等等,都应让学生掌握。)

比如在学习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

(2)讲解教学法。(基本环节:复习---导入---讲解---巩固—反馈。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3)发现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得出结论---提高总结。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4)活动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研究讨论---总结课题。特点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虽然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但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如讲授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组织学生模拟雅

典公民大会或者民众法庭的场景,加深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

(5)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导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潜能。问题的设计要立足教材,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拓展思维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在授课之初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授第一课“封邦建国”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递进的问题:1、封邦建国的条件是什么?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3、分封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结构?4、西周封国和商朝封国有什么不同?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对“封邦建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老师这样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6)支架式教学。(基本环节:构建支架—自主探究—谈论交流—建立体系—练习反馈。特点是立足宏观、逐层推进、问题引导、自主攀登、师生互动、形成能力、感悟历史真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但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当然,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以上这些教法,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尝试过很多的方法,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比如,在完成第三课的教学后,发给学生柳宗元的《封建论》全文,让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一篇《论封建》的论文,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他的教学手段还有播放历史纪实片、考古专题片、评点历史影视剧等,都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也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做得相当出色,这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增强。

四、新课下历史学习模式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会阅读。教学首先应指导学生形成爱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养成爱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学会有效阅读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2、会听讲。语言沟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讲能力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培养提高学生听讲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在听课时能听出重点,掌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3、会联想。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如知识的类比联想。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通过准备题、新课导入语等形式把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启发学生从旧知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推导出新的规律,获得新的知识,完成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联想把新知与旧知及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学习能力。

4、会质疑。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大胆提问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喜欢你,敢于向你提问题,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均应给予鼓励。

5、会练习。要教给学生关于练习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不要搞题海战术,培养学生在练习时能有“五心”:审题细心,解题专心、碰到难题有信心、认真练习有恒心、向人请教要虚心。培养学生出习题、出试卷的能力。

6、会复习。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以及自己的学习笔记等自己进行复习,并利用列表、图示等方法找出知识的重点、要点和难点,把知识归类,对有关联的知识进行类比,不断提高学生复习的能力。

有识之士提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何等重要!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语文论文[5篇材料]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语文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转变分析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题上,大多数教师都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依照自己的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方式》(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获得好的评价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抓住评价也就抓住了牛鼻子。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分析 [摘要]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过度关注教师“教”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学生“学”的感受。这种传统的......

    参加《新课程理念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研讨会》学习体会

    --精选公文范文-------------------------- 参加《新课程理念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研讨会》学习体会 xxxx年10月19日至23日,依教体局小学教研室的安排,我们镇内三所小学一行6人参......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摘要:高中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在高......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学习高中历史课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学习高中历史课 汪世勇(贵州师大附中历史教研组)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快乐学习、学有所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作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作文与要求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