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方式》(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获得好的评价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抓住评价也就抓住了牛鼻子。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学生呢?
首先,要用多把尺子丈量学生。
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考试内容又比较呆板,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课程改革以加德纳的多元能力理论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评价方式上主张多元化。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多元能力理论和建构主义都主张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它们认为学生在意义建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问题解决过程往往由发现问题、定义问题、信息搜索、整合信息和解决方案等技能组成;电子作品制作也可分为设计,组织,内容,演示等多项指标。
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能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都能尝到成功的味道,都对自己充满信心。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许多学校的确改变了过去单一评价学生的模式,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推出了诸如故事之星、博学之星、绘画之星、书法之星、创意之星、小孝星等,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登上光荣榜和领奖台。
其次,要注重过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一堂课的目标要从三个方面设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
注重过程评价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元化、动态化、互动化的评价方式,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及措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种更为科学、全面的、适合学校实际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改进功能,并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再次,要重视考试成绩
在现阶段,考试仍然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主要举措,任何教育改革,如果忽视考试的作用必定会失败。所以我们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反对的是唯分数论,但不是不要学生的成绩。
第四、要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人说:“当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和忧虑;当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和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和感激。”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我们的评价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评价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评价
-----对“细腻描摹,让妙笔生花”作文教学评价
秀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吴文胜
2013年11月6—8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隆重举行了‚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区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教学高峰论坛。‛来自17个省市近400名一线优秀教师和部分全国知名专家参加了这次盛会。我县部分中小学校长和优秀教师参加了这次大赛,同时选派秀山一中吕芸瑶老师代表我县参加优质课比赛。在众多高手的比拼中,吕老师的‚细腻描摹,让妙笔生花‛这节作文课获得了评委一致好评,被评为特等奖,为我县争得了荣誉。下面本人就这堂作文课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执教情况和效果,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写作教学。
一、依据《课程标准》评价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没有一个语文老师不重视学生的写作,不重视作文教学。因为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质量,能有效反映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综合知识,所以,习作教学一直都被老师和学生重视。我国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作了定位。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标准》还从八个方面对初中(七---九年级)学生的写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需要学生在三年之内逐步学习达到。可见,要搞好写作教学,首先离不开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各年级写作目标和要求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吕芸瑶老师执教的‚细腻描摹,让妙笔生花‛这堂作文课,对象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去张家界赛课之前,我跟秀一中语文组的部分老师(曾芳、黎红、姚玉惠等骨干教师)进行了两次磨课,磨课中我们研究了《课程标准》,参看了‚全国第九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的评分细则,考虑了张家界这一地域文化和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学生实际能力,应该说是全方位思考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两次磨课,大家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提了五点要求。一是本课的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即:学生在课堂上要能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想法。二是教学策略必须符合新课程理念。即: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要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三是学生必须学会细腻描摹的具体方法。即:课后学生要掌握本课所学方法来描写人和事,让妙笔生花。四是必须让学生亲自习作,并展示其学习成果,达成设臵的教学目标。即:要让学生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实现自我评价。五是要体现文化教学主题,要求以张家界的饮食文化作为题材,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说,两次磨课,基本实现了以上五个要求。这五个方面其实就是对教学设计的一个整体规划和评价。回顾备课过程,《课程标准》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起到了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起到了评价作用。
二、根据《课程标准》评价课堂教学
吕老师的这节作文教学课,得到了专家的认同,从一定程度上说它就是一堂优质课、标杆课。这堂课虽然不能复制,但可以通过对课的反思和评价,来引发我们对写作教学的研究,探讨其写作教学的一般性知识,然后反过来指导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设计评价
看了吕老师的课堂实录,便会知道这堂作文课分为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对家乡自然风景、人文历史能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和表达(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符合《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第二环节是观看张家界春节打糍粑图片,对照图片读一段写打糍粑的简洁文字,引发写作欲望。这一环节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自读,自评,体会文章写作效果。引发如何描写才能写好文章这个话题。(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并激发其学习欲望,体现了新课程学习理念)。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发问题。第三环节是再展示一段有细节描写打糍粑的文字,让学生体会这段文字与前段文字的区别,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描写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细腻的描摹所产生的效果。这一环节的任务是点出细腻描摹的具体方法,初步体会这种方法对文章所产生效果。第四环节是再次展示一段带有人文情感,文化色彩的描写打糍粑的文字。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描写对文章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进一步体会融入情感和文化色彩后,文章所产生的独特魅力。同时掌握细腻描摹,让妙笔花的基本方法。
(这里突出了文章融入情感和文化这个主题,符合大赛评分要求)。这一环节的任务是感悟最高境界的细腻描摹方法,深层次地体会情感与文化融入后文章所带来的效果。第五环节是实践操作。在学生认识、体会、感悟、理解了细腻描摹的具体方法后,吕老师展示了另一幅图片(张家界特色饮食图片),把镜头移到了张家界的特色饮食。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现场写作,写好后以小组形式对他人作品欣赏评价,最后展示小组最佳作品。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应用、巩固、提高。第六环节是小组展示,评价、鉴赏,归纳总结。这环节的任务是自我评价,欣赏作品,总结提升,形成方法。可见,上述六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借鉴:
1.教学目标明确。从以上的教学设计,不难看出,这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逐步认识、体会、感悟、领会各种描写的方法,最终知道细腻描摹对文章所产生的效果与魅力,并能当堂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三段描写打糍粑的不同文字,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细腻描摹的具体方法,并对此方法进行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体会学习的成功所来带的自信。从而激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些目标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符合大赛评课标准,鉴定十分准确到位。
2.选材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本课选取的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打糍粑这一具有文化特色生活事例作为教学素材,学生有亲身感受,能产生共鸣,还能激发写作欲望。写作的内容也是张家界的特色饮食,多数学生都做过、吃过,完全可以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有文化底蕴的文章来。符合《课程标准》的实施策略。
3.设计思路清晰,实现了指导—习作—讲评相结合。从课堂实录看出,吕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十分清晰,教学起点也找得非常准确。从张家界自然、人文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对话、交流又生成问题。采用指导—习作—讲评这样的方式,让问题不断深化,不断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评价 1.教师教的评价
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有两大作用,其一是‚教什么‛,其二是‚怎么教‛,分析 3
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不从这两个方面去思考。显然这堂课老师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上是十分清楚的。对于‚教什么‛一般来说,从课题便可知道。一堂课,课题一旦确定,教的内容就确定,‚教什么‛便自然清楚。至于教的重、难点,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学生即能得到。这堂课的课题是‚细腻描摹,让妙笔生花‛,一看吕老师的课堂实录,对于‚教什么‛显然是非常清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细腻描摹‛这一内容来开展的,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吕老师抓住了这个问题,整个教学才取得了成功。‚怎么教‛就是平时所说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得法。‛这句话,其实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教学,要达到这个境界,教师首先得掌握一般的教学方法。吕老师利用了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学生常见的生活题材而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看到图片,便立即融入实际生活,产生写作灵感。这种借用媒体的作用来实现直观教学是新课程中倡导的常用的教学方法,吕老师应用不错,效果也很好。其次,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上,吕老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对《学记》中所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应用。从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吕老师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分析、启思、概括、总结来应用这种方法的。、这种方法的实施,最终才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自主建构。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利用侧面描写时,吕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写孩子们‘吃糍粑’和‘糍粑’有什么关系。‛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侧面描写这一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应该说这堂课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上,是非常清晰的。特别是在‚怎么教‛上,教师创设了三段不同文字描写‚打糍粑‛,层层思维递进,慢慢感受文字的变化,体会文字所产生的魅力和影响,这充分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最终让这堂作文课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学生学的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核心的理念之一。评价课堂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积极主动思维、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认真交流讨论、是否能完成布臵的学习任务,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用这些指标来评价这堂作文课,不难看出,从课堂情景导入开始,学生就被吕老师的精彩而简洁的语言深深吸引,学生发言积极,如在鼓励学生当导游,4
介绍张家界奇特美景的过程中,有五个学生起来介绍张家界自然风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同时还和吕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在积极动脑思维上,学生能根据吕老师的提问,分析几次不同描写,并能对不同的描写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学生读完第三段文字后,能找出‚就像弥勒佛快要撑破的大肚皮‛这个比喻很形象。学生还能回答:‚我读这段文字时感受到了过年的喜气,还有打糍粑时的热闹。‛可见,学生在课堂中是在积极动脑思维的。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上,学生发言积极。课堂上有不少学生举手,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写作完后,也乐意上台展示自己的文章,对同学存在的问题也能善意地提出改进意见。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做到了让学生有言可发,有言想发,有言得发,发言时做到了及时肯定、鼓励、拓展、概括、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均处于一种和谐的轻松的愉快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才能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习作情感和积极的习作态度。因此,学生是在讨论、交流、展示、碰撞中发现学习、发现自我。通过这种学习和发现,使‚苦学‛变为了‚乐学‛;使‚死学‛变为了‚活学‛;让‚难学‛变为了‚易学‛;最终变‚学会‛为‚会学‛。这堂课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新课程标理念。
3.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堂好课按照叶澜教授的五个标准来看,它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吕老师这堂课也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学生看了第一段描写‚打糍粑‛这件事后,老师跟学生在交流时,学生说‚写得不好‛,老师说‚你会怎么写,‛学生回答‚我会写一写糍粑的味道。‛这时学生已经对此事写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老师并没有对此观点进行深入探讨,而转向了别的话题。如果这时老师应继续追问:‚糍粑是什么味道,味道怎么写‛,让大家思考。当学生说出糍粑的味道后,我们才能说,通过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学生生成了知识。像这样的深入浅出的引导与启发,这节课仍显得深度不够。
对于课的评价方法多样,但不管怎么评,一堂好课,首先要有好的设计,好的设计应基于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研讨程度;基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它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其次要有高超的实施能力。主要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的能力(即:有根据学生现场回答,5
能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能力;有根据学生生成的知识,提出教学预设中没有的问题的能力;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方案的能力)。最后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编辑:白孝银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评价
卢龙县双望镇应各庄小学黑英林
科学课评价是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随着课改的深入,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约束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难题。构建科学合理的科学课评价机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的任务。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要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在科学课的评价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评价目标的系列化
现代教学评价思想认为,目标的判定是必不可少的,带有决定性意义。在研究“如何评价”之前,必须先 弄清要“评价什么”。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评价。小学科学的评价目标从过去的“双基”发展到“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不仅是“双基”,还包括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行为、习惯的改变与养成等方面。这些因素的拓展就不是原先的教学评价能完全体现的,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和科学课评价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对科学知识、技能的评价。
主要评价各单元各课时最基本的、对学生今后发展有较大意义的知识。比如:了解古代和现代信息传递及保存形式;知道气体、液体、固体的主要区别;掌握植物种植的方法和过程;探究植物的生长周期等。
2.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能力,即评价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制作、创造的能力。如学习《垃圾》一课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会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会自然降解;收集家里一天中的垃圾并称出重量,估算我镇及苏州市的每天生活垃圾量;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利用的垃圾处理方
式,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评价学生能否积极地完成收集一天垃圾的任务;能否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能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担忧,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等。
3.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待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态度。比如:学生对待科学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纯正,学习是否认真;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与问题是否有兴趣,是否充满了想知道的欲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是不是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能否采纳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学习与探究等。
4、行为习惯。主要评价学生在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外显的信息为主。比如:学生是否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否注意安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协助,是否愿意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错误,要求进步等。
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集中到一个方向上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真正发挥出调节教学活动的机能。
二、评价时机全程化
评价时机全程化是指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这是科学课的新教学目标内容所决定的,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
1、前置性评价: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过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2)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3)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4)评价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等等。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注意平时积累的形成性评价的相关内容。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即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应该参与评价,充分依靠这些评 价主体的力量,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教师评价:教师是所有评价活动的发起者、主持者、协调者,仍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当评价发生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及时恰当处理,进行总体把关,及时记录在案,留待学期结束时总评每个学生该学科总成绩时使用,同时又作为随时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的依据参考使用。
2、学生评价: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1)、参与评价:教师必须尽力创造条件,消除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告诉学生,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并且书本上的也不是绝对正确。例如:在学习苏科版自然十一册《光的颜色》一课中时,学生通过做用镜子斜放在水里分解太阳光形成彩虹的实验发现,书上的彩虹的光谱图和
我们做出的不相符合,我就鼓励他们质疑书本,并通过选用不同形状的镜子,不同的液体,镜子斜插不同的角度等实验来验证结果。
(2)、自我评价: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价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3)、学生互评: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对同学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议。但互评时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划等级或打分数上,这样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谈化等级和分数,强调自我的反思,以建立一种新的互帮互学式的伙伴关系。
3、家长评价: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
无论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还是家长评价,都要努力体现学生个性,做到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评价方法多样化
(1)科学知识和技能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课堂提问、作业分析以及必要的测验和专题考查。
(2)科学探究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现场作业、课堂提问和观察记录、作品制作、活动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表现性评价,应该以观察记录、面谈、随访为主。
(4)“行为习惯” 评价的方法多采用现场观察、行为记录、作业分析。
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在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时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如果资料不充足或者主观意识太强,那么评价的基础就不牢。取得评价资料之后,要对评价资料处理、分析和利用,评价结果的数据不能过分要求精确,而且必须贯穿于评价工作的全过程。
五、评价结果的表现科学化
以往把百分制作为教学评价结果的唯一表现形式,无论是在信度上还是在效度上,都有较大的缺陷。因此,应寻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多元化,尽可能地把评价结果描述得准确些。
(1)平时考查与综合考查的结果相结合,以平时的结果为主。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不能有效地达到科学教学目的,因此,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和平时评价的权重,有些内容如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应参考平时评价。
(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简单进行定量评价是不恰当的,如用65分或80分作为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作评价。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纵观全局,用准确、简洁的质性描述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
(3)等级与评语相结合,以评语为主。
评语不仅起到点评学生的作用同时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指点他们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真正“活”起来,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尽管科学课的评价尚处于实验探索之初,但我们要看到科学课评价发展的新趋势,改革现在的科学评价方法,实行新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不断探索、实践,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摘要: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在全国范围内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如何使这次新课改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不至“虎头蛇尾”中途夭折,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使教育者明确其重要性,关键问题在于新课改应有一个科学的容易操作的评价体系。笔者根据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结合本身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对新课改提出“三维”评价模型。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评价
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这次课改被誉为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但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感到迷惘,跟不上新课程改革要求,不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编制的意图,甚至不少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究其原因,在于新课程课堂教学没有一个科学的容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因此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显得至为关键。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发展,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教学活动,因此建立全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笔者在认真分析当前国内外的教学评价的一些模式的基础上,从三个维度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模型:即维度一:X教学计划方案评价;维度二:Y教学指导过程评价;维度三:Z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维度一: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相一致来进行评价。它包括以下内容:(1)X1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同时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否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一致。
(2)X2教学内容设计的教育性: 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同时教学中是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个性。
(3)X3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 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4)X4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实践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同时教学计划中是否考虑到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机会。(5)X5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趣味性, 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趣味性, 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6)X6教学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可行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在国家统一要求基础上考虑了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学中是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准备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动场地保证教学按计划开展。
(7)X7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贯彻统一原则。不管其按照“阶梯式”还是“螺旋式”都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注意情节的过渡和知识体系的统一。(8)X8教学内容设计的现实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把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奏出时代的最强音。维度二 : Y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价
教学指导过程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当, 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指导过程的特征评价应考察以下五个方面:(1)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 又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要浓厚、求知欲要强。
(2)Y2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实践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促进体脑合一, 知行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示范指导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提供充足时间,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态度认真, 积极主动。
(3)Y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开放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活动时间充分、活动空间广阔,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广泛、融洽, 学生乐于“发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有弹性, 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 能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及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程, 对学生限制、约束、控制较少, 活动气氛民主活跃。
(4)Y4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指导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的同时关注整体效果, 使全体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多领域获得收获。
(5)Y5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创造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表现自已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乐于创新, 敢于质疑,有创造性教学成果。
(6)Y6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教育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求实、求真;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能体现出团结友爱,和谐文明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维度三 : Z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最终能直接证明课堂教学的价值是教学活动开展后所产生的效果, 包括一系列价值事实, 其中有的是教学计划设计的预期效果, 有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效果。教学指导效果既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包括:(1)Z1集体进步效果: 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 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 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 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2)Z2学生个体发展效果: 学生个体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 既要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又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又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 学生乐于“发表”和“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有创造成果, 又要关注间接效果, 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Z3学生发展的外显性效果: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比。外显性效果多用与课程学习的知识性评价,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易于操作,可测性强。
(4)Z4学生成长的内隐性效果:内隐性效果是相对于外显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坚强意志的培养等无一不渗透出内隐性特点。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崇尚人文精神等对学生内隐性效果的实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风。
新课程开设以来,其评价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影响了新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没有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就失去了评价参照系。以上所构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下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开展实验, 修订、完善评价体系。参考文献
1.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3.任长松:《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