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小学英语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我有幸听了英语学科以上两位老师的课,从中学到了很多,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获取知识光靠教师“教”是很不够的。只有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学好英语。听了王老师的课,让我们对有效的教与学有了新的认识。作为老师,应该当一个良好的引导者,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指导他们怎么去学,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王老师在课堂中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巧妙设计教学任务,使书上的知识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使之受到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使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调动。这次听课,让我开阔了眼界。同时,在看别人上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我的课堂上,但以前没意识到。通过学习,我可以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做到更好。
每一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学习都有不同的感动,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做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找到更多的乐趣与捷径,我们会一直努力,共同进步!
如果是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⑴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⑵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主动求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摆脱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应和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交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⑶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的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或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⑷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的活动都是在为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
⑸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拓展教学方式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改变自己许多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起全新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教研处 杨献平
在本学期初召开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会议上,刘校长要求大家本学期要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本研究。对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刘校长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就判断课堂是否高效提出了最朴素的标准:①学生是否认真听课,有无瞌睡现象。②学生有多少收获。③学生掌握了什么方法。④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得好。⑤学生学习是否有持续性,有无兴趣再听课。刘校长深刻而又精辟的讲解让在座各位老师深受震动。随后的两周时间内各教研组均顺利召开了教研会,对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大家一致认为课堂教学高效性要落实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备课下足功夫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单就每节课在上课之前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教师、教材、媒介、学生有个精细的设计,包括在反思中遗留问题的讲解都应考虑在内。既对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实有一个先期的预设保证。
二、课堂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先学后讲。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
2、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
3、及时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4、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5、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可以以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等等。
6、减少无效教学环节。无效教学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落实,有时在环节转换和串联语上花费的教学时间太多,这样势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教师要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大量的自主性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突显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有好处,二则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促进当下学生的学习,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要对学生作以下要求,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书写时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对学生的练习应及时反馈: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会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上进心。所以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策略,作为高效课堂教学,尝试、探索、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完全可以对于学生进行当堂的面批面改,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是否等到发展,学生的吸收、消化是否高效进行小卷测试,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结果给以及时反馈等。
4、课后巩固习惯: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总之,高效课堂教学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节奏紧密,导致思维能力的长足发展。备、教、学、思的策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如果说课前的备和课后的思是为课堂教学中教、学服务的话,那么课堂教学中教也是为学服务的,因为学是主体进行尝试、探索、自学,教是主导,起到疏引、组织的作用,所以落脚点是学。教师要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研促教,以创新求发展,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第三篇:教与学方式转变 教学设计 转变改革
在变教为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活动设计要求不明确,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二是,活动设计要求过高,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觉根本解决不了,所以,开始的态度他们就采取放弃的想法,所以在进行活动中他们的状态也不积极。这样的情况造成活动效果不好。
如:圆柱的表面积的设计 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经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体验利用知识迁移到新知 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教学过程: 第一次设计
导入:如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呢?今天我们 一起来研究。探究:
1.活动一: 利用手中的实物,探究如何解决圆柱体表面积? 2.活动二:一个圆柱体薯片筒,直径10厘米,高30厘米。(1)这个薯片筒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侧面用纸板做成,做一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3)上下两个面用铁皮做成,做这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4)上面和侧面刷上广告色,涂色部分是多少平方厘米? 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 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活动一的设计,设计者感觉是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手中学具进行探究,给了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可是,在实际过程中,测量就是问题,加上学生对表面积的理解还不到位,所以这样的设计,距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比较远,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探究,后来我们把设计做了修改!如下:
第二次设计: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的物体?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你们看,出示圆柱体的油桶。探究:
1.活动一:一个油桶半径10分米,高20分米,制造这样一个油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接口处忽略不计)
2.活动二:一个圆柱体薯片筒,直径10厘米,高30厘米。(1)这个薯片筒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侧面用纸板做成,做一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3)上下两个面用铁皮做成,做这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4)上面和侧面刷上广告色,涂色部分是多少平方厘米? 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 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又如:
教学内容:折扣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购物中的折扣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折扣的实际含义。
2.引导学生主动迁移,把折扣问题与百分数问题联系起来。
3.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实际理解折扣并加强运用。教学过程: 第一次设计:
一、导入: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打折的问题,你们看王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二、探究:
活动一:利民商店面包平时售价每个4.00元,晚上7点打九折,过了八点会打八折,你选择哪个时间段去买?为什么?
活动二:王老师在商场发现书包打七五折,王老师花了150元,买了一个书包,书包原来价钱是多少呢?
三、质疑: 你有哪些问题?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在活动一的设计中,教师的要求不够明确,学生思考的角度出现偏差,他们从食品的质量,数量,保质期等方面提出想法,发生争执。商家为什么打折?折扣后,商家还有赚吗?怎样能赚到钱呢?这些可能更吸引孩子,于是,我们进行了设计的改革,如下:
一、导入: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打折的问题,你们看王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二、探究:
1.活动一:利民商店面包平时售价每个4.00元,晚上7点打九折,过了八点会打八折,哪个时间段去买最便宜呢?你怎样想的? 2.活动二:王老师在商场发现书包打七五折,王老师花了150元,买了一个书包,书包原来价钱是多少呢? 3.活动三:现在你是服装店的老板,一种裤子的进价100元,你打算八折出售,还打算赚20元,应该标价多少元呢?
三、质疑: 你有哪些问题?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发现,设计活动时,斟酌每个活动的设计,预设活动的会生成的效果,活动设计要要求明确,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大连34中学 吕肖博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还要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教材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转变了教师教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有效转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因此,优化教学过程离不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那么,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设了丰富多样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没有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有些资源还因为现实条件的局限无法呈现给学习者。比如,生物的微观结构、生物的生理现象都无法通过图片或空间想象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却使得我们可以模拟或直观的去观察生物的真实结构、通过动画演示生物生理活动的过程等等,可以开发出更多仿真性高、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
2.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探究式教学
其一,在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和证据的收集验证等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充当着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工具。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从多方途径搜集、分析、整理资料,更好的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二,在探究试验和论证等环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模拟实验。模拟实验能够逼真的演示无法实现或表达不清楚的教学内容。
其三,在探究学习的表达与交流环节,信息技术起到了展示工具的作用。采用动态视频、动画、图片和声音等来展示相关内容,使现实中无法呈现的过程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并按照教学要求逐步地呈现给学生。
3.信息技术的运用转变了师生的教学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互动内容、互动角色都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互动方式上,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单向互动,还可以通过网络等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在互动内容上,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可以轻松地获取更多的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如何组织、处理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关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互动角色上,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技术、技能传授者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以及作用的重大变化。教师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设计由过去的单纯考虑“如何教”转变为现在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引领学生去“如何学”;教师的主导作用由“幕前”转移到了“幕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得更为协调。
4.信息技术为体验式教学提供平台
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让学生能认知、能体验、能感悟的时空,即教学情境,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体验式学习情境创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开展体验式学习,教师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将固定的、静止的教材内容活起来。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现在各种信息技术的手段,如幻灯、实物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不仅可以增大体验情境的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其直观的听觉、视觉的冲击力,强化体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速学生内化的过程。在强化反馈阶段,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体验获得的情感、方法和知识提供大量实践、操作和检验机会,具有一定的教学效益。
二、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超强的交互性、参与性、信息资源的大量存储和共享等等特点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2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其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权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1.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从为分而转为为兴趣而学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促使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型” 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则由过去的“问答式”递进转变为现在的“探究式” 递进;教学方法从过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现在的启发式、独立研究式和协作探究式的教学;教学手段从过去单纯的教具演示或实验,转变为现在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了形象生动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2.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通过教师教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在 网上查阅资料,进行文本的输入,并能在网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3.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现代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容易采取“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并且更注重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传授。教师成为真理和知识的代言人,具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客体,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往往受到忽视,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则为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给予了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借助信息技术,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更具平等性、更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于促进学生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 3 的意义。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由个别学习转向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获得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基于网络环境教学的质量往往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不断完善其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直观媒体时,必须依照学生的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有效地控制:
1.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学生疲劳,分散注意力。
2.信息技术多种手段的使用时要注意变换呈现的形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要尽量变静为动,以引起学生注意。
3.多媒体教学时,应充分凸显教学所致内容,有效利用教学环境的时间及空间条件,教师要站在屏幕侧面阴影里,手口一致、边讲边指出图上明确位置,同时要与讲解、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协调,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在设计多媒体时,仍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带来了新时期学科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我们将加强学习,深入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不断解决新问题,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革进行到底。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湖州中学
卜志刚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进,新课程走进了师生的生活。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的发展。本轮课程改革既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又要求师生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的、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条件与空间。因此,本轮课程改革对广大师生来说,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次发展和完善自我的难得的机遇。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政治课教与学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既是对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丰富和完善,同时也对政治教师的教与学方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人针对课程改革中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与学方式这一问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政治课教与学方式转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从中体会到:中学政治课在教与学方式转变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的方式,对于帮助教师重新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教材中的结论和观点,而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对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精心准备之后,带着学生一步一步钻入自己预先设计的口袋,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是主角,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跟着教师被动地听、记、抄、写,即使有学生活动,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上学生回答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根本没有思考的机会,始终无法将知识转变为智慧和能力,无法从根本上导向对知识的发现和创新,教师和学生陷入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必须联系国际国内时政热点,作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讨论、谈话、协作等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气氛,利用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问题,使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变成一种乐趣,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将讲台由教师的舞台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新课改的目的。比如,学习《经济生活》中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用小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把二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当然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结合自己作为消费者时的心态作好准备。再如,学习效率与公平时,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成员各有分工,有些搜集资料,有些要对材料加工制作,谁担任辩手,谁是主持人,谁是评委等等,都要明确分工。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辩论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既要运用书本知识又要联系现实生活。这样既掌握了理论认识,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学习消费时可采用讨论法,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常识,作为学习资源参与问题讨论,要求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让学生对家庭消费结构、贷款消费的发展、中学生消费心理作专题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而且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深刻。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否认讲授法教学,对大纲要求的重点、难点,还要耐心细致地讲解清楚,只是要避免“满堂灌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知识。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课改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把他们看成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中的人,特别是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树立生本意识、学生个性意识,了解每个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动态,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的为每个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激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善于合作,从而锻炼思维能力,形成健康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新课改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适当的开展探究、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
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是件容易的事。第一,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提供服务资源,比如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网络室及各种教学设施要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及作用效率等与本校学生学习相适应。还应得到家长支持和配合。多数家长认为,学生到校就是掌握文化知识,他们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力,所以新课改的春风应吹到千家万户,让家长知道新课改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当然,新课改不光是学校、教师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第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发展他们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旨在扭转以过分关注“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以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因此在教材中“综合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等栏目,为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教学过程,不在是教师面对知识独白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为此,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景与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他们自主发展的愿望,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让他们自己参与设计评价体系,可自评,也可互评。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除了采用传统的考试测验外,可采取撰写调查报告和政治小论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教师要不是时机地肯定他们的成绩,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各式各样的学生榜样,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成就感,看到成功的机会,感觉到自己正在作一项有意义的事,对追求知识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健康发展。
学生一入学,就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压力,他们的竞争意识很强但合作意识淡薄。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学生可能会变得狭隘自私和孤僻,新课改要求学生形成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活动中要团结协作,而且在班级和学校开展的活动中更要加强了解、交流和学习。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课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关心国家大事,把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在分组活动中,既要明确个人的责任,又要学会相互支持、配合,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学生根据实际,自主选择课题,给每个学生留有发展空间,尊重个性发展。自愿结合学习小组,分工协作,规定课题完成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自我评价,然后进行评比,检测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可相互交流,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中国教育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