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吴小霞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微媒体的崛起契合了人们在日渐疏离的环境中互动交流的需求,尤其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媒体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又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掌握微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创新工作方式与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更贴近时代要求。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产物。微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及交流沟通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及思想状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须探索如何把握利用微媒体的特点与积极作用,使微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微媒体时代的内涵与特点
微媒体主要是指以个人为主体的推广媒介,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电台等。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应用软件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人们的身份、地域、阶层的界限被淡化与模糊,交流沟通不再受到时间距离等客观因素的牵绊,世界变得很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30.6%。[1]而微信的受欢迎程度更是势不可挡,它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据腾讯公布官方数据表明,微信用户已达6亿。在年龄方面,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而大学生群体正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微媒体所引领的以裂变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
(一)传递的信息更加碎片化,用户定位更精准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媒体发布的信息不只是官方的、正式的,更多的是个人用户通过及时快速更新信息、利用图片链接多媒体形式推送、转发评论,并以“1-N-N”的传播模式迅速覆盖大量受众,广泛影响其他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其中,微信公众号信息发布后,发布者可以通过后台显示的阅读率和分享率准确知道信息的传播效果,信息到达率很高。
(二)传播速度快,更具时效性
精短的字句、即时生动的图片或视频,相比传统媒体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阅读长篇幅的文字报道,大学生在信息资源大爆炸的时代更愿意选择快捷的微媒体。
(三)贴近生活,容易互动
微媒体中使用的语言无需像电视新闻或者官网发布中采用正式的官方语言,而是可以更加口语化,受众相互之间可以全天候在线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微媒体代表的是一种贴近民情的平民文化,一种去精英化时代的草根文化。如微传播可以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表达严肃的正式话题,突破了政治传播的常规方式。2014年深受网民喜爱的网络动漫《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时长仅为5分钟,在网上推出仅仅几天之后,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就超过1000万次,远远超出了同类视频。该视频被网民称为“接地气”“亲民、顺民”“很萌”。[2]
(四)原创性强,更凸显个性
用户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经历、心情及感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用生动短小的视频在网络【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传播或分享。受众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传播信息张扬个性的同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得到大众的关注点赞时,情感需求也得到极大满足。这也是微媒体受到年轻群体青睐的主要原因。
二、微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社会参与度与主人翁意识
处于微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积极主动接触新事物、新思想,不再受限于课堂上传统的教师讲授或书本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通过移动客户端和移动网络便捷快速地获取各类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素养,锻炼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虚拟网络允许自由发言,让大学生们随时随地可以参与时事政治、社会热点话题、理想信念等范畴的观点讨论,提高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增强了主人翁的自我意识,微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及时传递信息,提高教育效率
微媒体能在第一时间把准确、有价值性的资讯推送到受众手中,避免信息衰减或延时带来的负面效应。教师可以选取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正能量信息传送到目标学生群体,并加以正确引导,增强点对点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率。
(三)激发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与积极性
微传播的便捷性与跨时空性,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唤醒大学生们参与公益或社会互助活动的热情。大学生用指尖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义举和爱心接力,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每个人都可以用爱和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同时,大学生也可以是公益活动的发起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道德自主性,而且丰富了微公益的活动方式。
三、微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消极作用
(一)扭曲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微媒体中受网络炫富现象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浮躁、贪慕虚荣、哗众取宠等心理,把拥有财富作为个人价值和成功的标识进行炫耀,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二)影响大学生文化素养修炼
“微阅读”行为对大学生文化素养修炼产生负面影响。手机移动阅读的流行,使大学生的阅读场所、阅读载体、阅读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大学生见缝插针地在闲暇、无聊及等候的碎片时间里阅读,无法专注深入,从而形成一种浅阅读习惯,只看图片不看文字,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容易出现认识片面化,患上思维“惰性”。这种方便快捷的阅读对于需要凝神静思的传统阅读构成威胁,酿成大学生眼界的短视,知识积淀的浅薄,核心价值观的偏离。
(三)容易诱发非理性行为
“微政策”“微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信息过滤网缺失,导致低级、庸俗甚至错误的言论无法抑制。对于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容易被网络群体心理左右,从而放弃自己的理性判断而加入了乌合之众。然而,偏激、狂躁、非理性情绪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就容易诱发暴力行为,危害社会治安。
(四)削弱社交能力,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微媒体使大学生习惯依赖网络交流,削弱了他们与人面对面言语交流的表达能力,甚至出现陌生人恐惧症,形成社交障碍,对将来进入社会就业产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中的“微信控”或“微博控”,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工具,还容易出现错觉,把虚拟生活当成现实生活,容易忽视现实世界的多姿多彩,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四、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探讨
(一)加强对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播与转化,传递青春正能量
总书记曾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大学生中的微榜样,即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榜样,将其先进事迹写成微文或拍成微视频或微电影,又或是整理成专题微杂志,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宣扬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形成科学的榜样选择与树立机制。
(二)改变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基本都是通过由教师念读教科书、结合PPT讲授、黑板板书、印刷学习资料等方式灌输给学生。这些手段已经不足以吸引大学生们放下手机抬起头颅听课了。思政课教师可以把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素材融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们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对千万网民的观点进行筛选,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热情。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软件,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主题教学微课,线上与学生答疑互动,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加强网络道德规范
媒介素养是一种辨别正确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及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对繁杂的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3]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从小学至大学均有相应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媒介,能够鉴别和判断信息,能够使用媒介为自己学习等各方面作铺垫。我国高校应大力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力量,这是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在课程的设置上,采取开设实践性课程与多元理论性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主题沙龙等活动形式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念。
(四)成立“微团队”,建立“微体系”,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高校可以由学院领导牵头,成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微管理团队(“微团队”)。由学院领导负责宏观掌控微平台的整体运营及发展方向,全体辅导员负责微观管理及运行操作,洞察各种信息和舆论方向,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学生骨干负责在学生热衷登录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收集、筛选与整理,随时关注学生群体中的热点话题并及时进行反馈,便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制订信息审核发布流程,制订“微平台”上的信息转发或推送的条件与方式,建立信息追踪与监测过滤体系,防控负面舆论及虚假信息的传播,对错误和歪曲的观点进行反驳,发布正面观点,力争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环境。此外,微团队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微平台网络操作技术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使用微媒体的能力。
(五)搭建“微平台”,加强“微阵地”建设
高校可迎合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偏爱,鼓励基层党、团组织开设微信公众号,建设好网络虚拟组织社区平台,组织多形式的党团主题活动,如红色主题微视频大赛、网络读书微文比赛等。在新活动载体的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活动主题的理解,发挥思想领导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微平台,倡导开展“微公益”活动,发扬青年志愿者精神。一直以来,学生群体都认为公益事业是由单位或企业参与的活动,离自己很遥远。高校可以利用共青团志愿服务微信号或微博平台,推出不同主题的公益志愿活动,让参与公益活动成为习惯,在学生中传递“水滴石穿”的精神,传承“团结就是力量”的优良传统。
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可以主动开设个人专题微信公众号,设立主题板块,定期发布有关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资料、讲义、图片、视频、科研论文等信息,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抢占“微阵地”。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创建不同的微信群,如毕业生群、学院学生干部群、班长群等,建立情景化虚拟社区,与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综上所述,在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微传播的影响力,创建学生工作【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管理“微体系”,守好“微阵地”,凝聚“微力量”,形成“微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融进他们的心灵,增强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培育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持新鲜活力和时代号召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 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 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3-83.[3] 刘建民.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微博德育文化功能管窥[J].高校媒体,2014(3):86-100.[4] 叶雄坤.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5):17-21.[5] 陈培涵,俞国锋.微媒体语境下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9-103.【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第二篇:“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索
“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索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较大影响。在当前背景下,大学生心理以及思想素质也受到较大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改变原来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创新,从而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08902
在当今社会,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以及发展,人们生活以及学习各个方面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其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均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其心理以及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当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特点,对教学方式以及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使思政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思想水平。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由于其特殊智力禀赋以及环境优势,很容易在新型信息技术方面成为敏感群体,在对信息文化的新型传播方式方面,大学生具备便捷渠道以及巨大扩散效应。所以,在“微时代”,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引领者以及推动者。另外,这种简便短小信息文化传递方式,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以及社会心理状态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一些新问题出现。
1.大学生的“微行为”
“微行为”所指的就是特定“微时代”背景之下所产生的行为。对于“微时代”背景之下媒体语言来说,其一个重要时代特色就是短小,比如微博及微小说,其要求表述一次应当控制在140字之内,而对于微电影放映时间往往在300s之内[1]。这些与当今社会中人们较快的生活节奏比较适应,使人们在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的信息接收方面更加方便高效。然而该要求也导致信息不可避免地有不完整及琐碎等缺点出现,因此在表达上也缺乏深度及系统性表达内涵。媒介属于文化载体,然而由于“微媒介”要求内容简单,导致媒体工具具有很强选择性,因而破坏文化内涵完整性。所存在的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大学生生活及学习,在对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求甚解,缺乏深入探索精神,在了解社会问题方面比较肤浅,未做到持续关注以及深入研究。这些均对大学生言行举止以及人生态度产生直接影响,导致大学生群体表现出一种浮躁心理。
在“微时代”背景之下,追求高速传播为十分重要的另外一个时代特点。对于任何“微媒介”而言,其作用主要就是使人际关系链条得以继续延伸,将舆论影响力扩大,以最快方式将自身生活态度、基本观点以及社会观察与价值取向向最多人传递[2]。这样一来很容易有为快速传播而将事实夸大甚至扭曲现象产生,选择极端态度以及言语对价值取向进行表达,然而对道德基本规范以及社会主流价值漠视,产生对大众文化逆反而对小众文化追求等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正处于形成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重要时期,对于社会上复杂舆论环境以及读取大量信息,虽然在新鲜事物的吸收方面其具备较强能力,但是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差,在抵制不良影响方面其能力也比较差,这些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十分明显表现。
2.大学生的“微心理”
“微心理”所指的就是在特定“微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在“微时代”背景之下,人们在网络人际空间方面空前增大,通过网络环境,对于任何人都能够随意认识,并且能够随意说任何话,由于关注度而引起的自我价值肯定能够使寻求实现自我价值心理得到满足,能够将在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人际关系挫折感抵消,所以对于这种虚拟空间中所产生需求满足感更加依赖,而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际关系放弃。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进入全新的陌生环境,有些学生对于大学生活无法很好适应,对于大学中人际关系有惧怕感以及疏离感产生,从而将精力放在构建网络人际关系方面,从中寻求满足感。这样虽然能够使由于现实挫折所产生的心理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将人际关系供求中所存在的矛盾进行彻底解决,进而造成人际关系恶化。这种恶性循环会使得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自卑情绪加重,从而有自闭行为产生,进而导致大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二、“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随着当前“微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能够不断进行创新。在信息传播方面,“微平台”具备快速、便捷以及即时性等特点,对当今社会生活、文化以及思想均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对“微时代”背景之下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当前思政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新规律深入掌握,对当前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新方法进行努力探索[3]。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对“微平台”进行充分利用,对“微平台”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对当前思政教育中的新路径进行积极探索,从而使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1.通过“微平台”构建教育引导平台,丰富教育内容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要能够与当前时代发展相适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新型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应用,并且与大学生群体特征相结合,对大学生群体所存在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从而使其具备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高度理想信念。首先,教师应当对“微平台”技术特征、媒体缺陷以及传播优势进行全面透彻了解,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利用其优势。另外,应当提高网络信息媒介的素养,对“微平台”技术加深了解以提高操控能力,通过“微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平台构建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平台”在思政教育中所具备的作用[4]。其次,高校可以将在微平台上所要发布思政教育有关资料集中力量制定出来,对“微平台”进行深入利用,从而全面系统地进行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微平台”作为技术平台仅仅具有辅助作用,使开展的思政教育更加广泛生动,其作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引入新元素与新思路,从而系统规范且有目的地进行思政教育。第三,对于“微平台”的使用学校应当鼓励并支持,比如在学校内可将教育“微平台”自上而以下建立起来,组织专业教育队伍负责“微平台”信息发布,通过生动的语言,与学生内容贴近,从而使思政教育得到较好开展。
2.以“微平台”构建信息传播平台,使信息加速传递
从当前情况而言,大学生中很少有人主动积极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所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对“微平台”所具备的集聚效应充分利用进行引导宣传,使大学生能够对思政教育理论进行主动学习以及了解。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微平台”将学生比较关注的信息发布出来,比如考证信息、奖学金信息以及就业信息与考研信息等,从而将学生吸引来,使固定信息阅读群体形成,也就是所说的“粉丝群”。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平台”与学生之间分享自身经历、真实案例以及榜样故事,将正面且积极信息向学生传达,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通过对“微平台”进行构建,通过统计点击次数、转播次数以及评论数量能够对信息传播范围进行了解,并能够了解工作效用、认可度以及接受度,对学生关注热点以及舆论焦点随时了解。特别是在出现紧急突发事件时,利用“微平台”能够将舆情预警向学生及时发出,使信息快捷传达,对虚假信息或者不实信息及时进行澄清以及阻断,从而保证舆论从正面影响学生思想、生活以及学习各个方面。
3.利用“微平台”构建双向沟通平台,加强师生互动
在当今高校内,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所选择的教育方式主要为理论课教育,在课堂上教师积极讲述,但是学生的学习投入度特别低,并且师生之间很少交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微平台”属于双向沟通平台,其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有机会与教师之间进行双向沟通。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思政知识过程中不再选择传统模式,而是利用“微平台”即时与大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隐形”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成长[5]。教师应当利用“微平台”对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心理需求及时了解,对于大学生所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协调积极解决,将解决意见以及建议发布在“微平台”上。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对双向沟通平台进行较好利用,通过“微平台”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将学习以及生活中所存在的困难第一时间解决,与学生之间成为朋友,从而使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得以形成,使思政教育实效性得到提高。
三、结语
在“微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当对“微平台”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将合理教学模式以及方法创造出来,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沟通,同时应当对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注意,从而使教育效果得到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于卓灵,梁丽.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索[J].青春岁月,2013,(33).[2]朱琪.“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学教育,2013,(9).[3]胡红霞.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4]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刘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23).
第三篇: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在高校校园内的高频使用,新媒体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紧密结合呈现愈发迫切的趋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是当前高校党建基层工作中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媒体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实际运用为切入点,论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问题。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建新媒体微信
一、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党建,即党的建设的简称,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等。高校学生党建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入党后教育管理工作。①党的十八大将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要举措之一。并进一步指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②高校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党员学生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对象。加强和改进发展大学生党员和建设大学生党支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既符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也符合十八大对于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要求。
高校也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难点领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一是高校学生入党阶段对于党的认识问题。随着社会环境中利益主体多元化与收入差距拉大,滋生了人们的趋利意识,部分高校学生在入党方面的动机开始更加趋于功利化,部分学生将入党视为在校期间的“奖励”;部分学生将入党当作将来就业的资本;③二是学生党员的管理问题。部分高校由于未能充分认识到党组织工作对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在学生党员的考察、教育、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漏洞。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而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则满足于一般号召,习惯于以管理、使用代替教育、服务。一些党支部或是缺乏对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培训工作,或是培训走形式,开会走过场。在一些特殊时刻(如学生毕业),基层党支部联系基层党员的能力较弱。三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问题。由于观念的影响,部分基层党组织把“党要管党”理解成“党只管党”,部分院(系)的党政联席会议流于形式或名存实亡,党组织得不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可,更是无法起到真正的战斗堡垒的作用。④
党建创新工作势在必行。要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需要不断增强党在知识群体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当前党建创新工作需要革新观念,拓展思路,其着眼点在于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二、新媒体在基层党建中的正面作用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总称。”⑤本文所指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其中手机媒体作为当今新媒体的宠儿备受关注。在2006年由路透社发起的广告及媒体峰会上,包括世界五大广告行销集团之一的法国哈瓦斯公司和贝恩咨询公司在内的诸多传媒业大亨一致认为,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后的全球第五大媒体已是大势所趋。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5.8%。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从2009年末的74.5%提升至81.0%。过5亿的手机网民构成了中国网民的主力军。2013年学生、企业一般职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三大群体在网民中占比进一步增大,其中学生用户比例最大。
手机上网的普及趋势使得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一种全新的媒体环境,也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新挑战。作为双刃剑,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手机媒体对信息的接收没有选择性,一些虚假诈骗短信、网络传销短信、淫秽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短信等不良短信常常出现在手机上,高校学生作为年轻群体,鉴别能力较差,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理想和信念都面临挑战。如网络等媒体受众面广泛,即时性强,一旦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影响面广,不易控制,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但是新媒体具备的一些特性也为克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不足提供了解决途径。利用新媒体进行工作创新的可能性包括:
1、改善沟通效果,促进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联系
凝聚力不足是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之一。内部成员间缺少沟通或交流障碍等都是基层党组织内部缺乏活力创新、凝聚力逐渐丧失的诱因。新媒体作为快捷而普及的社交工具,可以充分发挥其广大的受众群及大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在党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方面更有效、更便捷。促进学生党员之间的联络,促进学生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更具有时代气息和吸引力的新媒介平台引导校园舆论、主动征集并采纳学生党员意见。
2、提升交流层次,增进基层党组织对于党员的教育效果
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和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既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也带来了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克服了传统教育“覆盖面窄、资源利用率低、受众人数少”的缺点,打破了空间、时间上的局限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高校基层党组织受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身处高校小环境容易滋生消极意识,表现在过于注重个人功绩而无视集体,甚至为实现个人目的而不惜损害集体利益,成为阻碍高校党建工作的思想桎梏。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具有形式多样,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特点,可利用新媒体一改从前由上至下的填鸭式宣传模式,以平等沟通的姿态、生动多样的形式来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细雨般地提升组织内部的集体主义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的认知,新媒体应当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新媒体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新媒体应用于党建工作中,既可以视为是一种网络党建,也可以视为是一种社区党建。针对前文所述的高校党建工作的问题,新媒体主要可以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应用网络媒体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党建中组织建设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建的基础,但是近年来,由于传统的班级概念不断弱化,公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社交网站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积极探索学生党团组织进网络社区,在学生中大胆推行“团支部在网络,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网络党团建设工作新模式,可以使党建工作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实际。
各高校可以针对本校实际,尽可能完善网络上的学生党团活动场所。并且要针对性地就手机用户来进行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党团网站,以虚拟的网站部分代替以往的实体化的党团活动室小型阅览室。这类党团网站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学校一级可以建立正式的电子论坛,增加微博、微信等应用,促进校级党组织与师生的互动;院系一级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有利于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及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文件和精神。
积极应用网络媒体的意义在于,一个用户活跃的党团网站能够与辅导员办公室、党团宣传橱窗、党员信箱等传统形式相结合,使学生在公寓或任何地方上网,随时随地、全天候地就能够接受党团社区的信息与指导,并且在党团网络社区中逐渐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网络社区文化主旋律,使高校基层党团组织更具有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2、积极应用手机媒体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党建中思政工作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多元,思政工作面临一定困难,可以借助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手段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研究证实,在网络社会中寻找情感的归属是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的主要目的之一。
与官方微博相比,目前开通高校公共微信账号的高校很少,事实上微信作为改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首先,微信在信息传播中形成放射状形成人际交往关系网,以“圈子式”社交吸引大学生群体;其次,微信这一传播形式已具备广泛的用户基础,巩固了青年大学生新的阅读习惯,这一方式对他们来说最容易接收。最后,微信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覆盖面广,能够切实弥补基层党建工作有效接收者少而工作对象相对广泛的矛盾。
具体来看,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校资讯,打造学校品牌形象;可以加强沟通,拓展师生、生生社会性交互空间,尤其是毕业校友与母校的沟通交流;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设各种微课堂,提供移动学习支持,加强对学生的发展指导。高校可以利用微信的虚拟性、平台化以及群聊功能,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包含“微学校”、“微学院”、“微专业”、“微班级”、“微社团”、“微宿舍”的虚拟“微校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结构是扁平化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微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以群分”,高校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这样或那样的共性和标准找到自己归属的社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行政体制。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思政是一种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新方法,解决问题仍要回到现实。虚拟世界内发现的问题,有必要回归现实,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解决。□
参考文献
①《高校基层党建的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0-12-12
②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③许见亮,《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与分析――以安徽大学为例》[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④严建骏,《构建新媒体引导机制创新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⑤汪敏,《新媒体文化征候探析》[J].《理论与创作》,2007(6)
⑥肖劲辉,《试谈手机媒体的发展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J].《广西电业》,2008(11)
(作者: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政工师、硕士)
责编:姚少宝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探讨
引言:本文探讨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实现高校社团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arrier to student organizations, commun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expand new ways.一、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人权,作为高知群体的青年学生对此主张的更为坚决,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对象看成一种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加以静观的对象,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缺少对受教者的人文关怀,教育形式及载体单一。一方面他们仍然是我们可以感知并理性对待的实体对象,但他们同时更需要张扬个性与自我实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时,在传统方式、载体的基础上,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及个体的差异性,不断探索创新教育载体。高校学生社团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吸引了广大青年学子。新形势下,探寻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应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的重要途径。
二、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或物质实体。[1]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有效载体进行。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以班级、院系为主的成建制的行政集体意识逐渐弱化,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逐渐降低。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组织,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社团组织构成的特点决定其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的构成主体是高校大学生,它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且其组织形式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的特点,符合新时期青年学生注重个性张扬、追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特点,在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张扬、追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教育于组织管理,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利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深入到社会实践的层面不断加深等特点,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学习并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第二、社团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党团课、两课教学为主,以教室为阵地,以灌输教育为主要方式。但随着社会向信息化、多元化的发展,它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要求。要求高校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学生社团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内容充实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共同爱好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社团组织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产生积极影响,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自主选择、自我参及自主思索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出的适应高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产物,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而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践表明,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社团活动中爱国、奉献、励志等价值观教育因素,使社团活动具备丰富的思想和教育内涵,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辐射带动作用,使大学生社团成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在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的建设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繁荣和发展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鼓励学生在各自社团章程的规范下独立开展活动,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社团。
第一,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积极鼓励,正确引导。通过制定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构建学生社团的管理体系,明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下属各院系部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社团的规章制度,形成高效合理的社团管理机制;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社团开展活动时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等支持。
第二,为学生社团选配指导老师,并为指导老师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支持。选配指导老师时,除要求业务能力强、有指导某个社团的专业特长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正确把握并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时,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渗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第三,规范制度建设,加强学生社团骨干力量的培养。注意将学生参加社团的情况与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挂钩,吸引学生们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要定期对社团骨干进行培训,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劝其退出社团负责人的岗位。
综上所述,学生社团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高校必须重视、支持、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实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人才的教育目标。
第五篇:高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说:“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园地,同时也处在西方思想和我国国内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冲击的前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一代代青年学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健康成长,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新型人才。”
1.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一点不理解,总认为学生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一方,往往满足于简单的灌输和说教,实践证明,在经过改革开放,形势已经大大改变的今天,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今天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他们的眼界、掌握的各方面信息普遍都比前辈同龄时期更开阔、更丰富。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用正确的思想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去点燃青年学生心灵中本来就渴望知识、积极向上的火种,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鼓励他们为国家和民族认真学习。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摆教育者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教育者不以势压人,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但达不到工作的目的,很容易伤害学生,疏远师生关系。
另一方面,学生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成长环境也不相同,在学校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教育者应该尽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老师应该主动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展,积极与学校相关主管部门沟通情况、反映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碰到的各种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总之,为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争取学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把所有的工作对象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他们乐意接受教育的引导。实践证明,以人为本,注重感情投资的工作效果远远超过生硬地灌输或空洞的说教。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指导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扰,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不断推进学校精神家园的建设进程,塑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主流校园文化,让学生潜移默化,逐步形成自强不息、勤于修身、知书达礼、诚信文明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通过组织大型的主题教育,如在全体学生中开展 “爱国、学习、厚德、成才”主题教育、“感恩”主题教育、“明德修身,建设文明校园”“大学生文明行为”主题教育等,让学生能在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中感悟、理解、思考,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完善自我。
围绕培养目标,要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一些载体,搭建施展个人才能、特长的舞台。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主旋律教育,利用重要纪念日开展一系列的特色教育活动。例如,通过举行文艺演出、书法绘画展、手工艺品展、诗歌朗诵、英语口语比赛等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活跃校园文化,学生受益匪浅。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网络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有些学生深陷游戏,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因此荒废学业,有的学生封闭心门,抑郁寡欢,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高校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绿色上网。4.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因为在今天对外交往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去提高自身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素质,去培育和巩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因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人文思想教育极其重要。人文教育对于一个人开阔眼界、开启智力、陶冶情操起着重大的作用,对确立和改造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部分院校学术功利化比较严重,真诚协作的团队精神不足,文人相轻的思想有发展趋势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和修养。如果每一个做老师的人都注意自身的人文修养,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更真诚地对待学生,做到在实际工作中言传身教,做好工作对象的表率。
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主要有针对单一书本理论教学的课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仅体现在校外的社会实践这一基本环节上,还体现在许多校内的实践环节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一是课堂上的实践教学。这种课堂实践教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课堂讲课(模拟教学)等基本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实践教学还可以体现在案例教学和学生模拟教学,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中将一些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和学生一起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等问题,教师为了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采取这种课堂实践教学的办法。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法,既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的直接体现,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书本理论教学的延伸,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它可以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联系,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时间短效率高,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节约教育资源,不必花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而且组织起来也非常容易,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便于推广。这是单项性实践教学,特点是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内容独立操作。
二是课后的实践教学。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有意识地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去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人们的思想问题和我国社会实际问题以及国际关系问题。因为这种方式往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之后进行。
三是课程隐性的实践教学。所谓隐性的实践教学,是相对显性实践教学而言的,它不是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人格影响等因素。让大学生在自觉自愿地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实践方式。隐性教育法与显性教育法相比,充分照顾到主体的内心需要与体验,能够有效地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将教育内容及要求渗透和潜隐到大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产生显性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