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时间:2019-05-12 11:5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慕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慕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第一篇:慕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慕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摘 要: 慕课以全新的学习模式给高校图书馆在角色定位、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带来机遇和挑战。文章从提供慕课教学场所、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开发慕课课程等方面探讨高校图书馆应对慕课进行的服务创新。

关键词: 慕课 高校图书馆 服务创新

1.慕课的发展

“慕课”是英文缩写M00Cs的音译中文名称,英文全称为Massive Open 0rIline Courses,一般翻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本质是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开放在线优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实现名校名师最优质课程资源的大规模学习共享。

“M00C”代表的四个词汇表达了慕课的主要特征:Massive(大规模):有成千上万规模的学习者;Open(开放):有学习愿望的人都可参与学习,体现的是“创用共享”的理念;0nline(在线):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打破时空限制;Courses(课程):全新的知识组织方式和学习流程的优质网络课程。慕课为促进传统学校教育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建立混合式教学体系创造了条件,更为无数难以进入校园接受优质教育的人们获得高品质学习机会提供了可能。

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加拿大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阿萨巴斯卡大学技术增强知识研究所,共同设计和研究了在线课程《连通注意与连通知识》,提出MOoC这个概念;曼尼托巴大学的25位付费学生和两千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在线参与了课程学习;2011年秋,来自世界各地十六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掀开世界顶尖大学通力合作的慕课浪潮;美国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慕课被誉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史上的最大革新。

我国慕课亦迅速兴起,2013年重点高校广泛开展,开启中文慕课元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入慕课三大组织之一EDx;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入coursera;本土化的中文慕课联盟平台雏形出现,上海30多所高校成立了“高校课程共享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九校联盟也建立了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

2.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高校图书馆的新机遇

高校图书馆是读者学习的重要场所,慕课课程学习必然影响图书馆服务,高校图书馆具备的开发和提供信息资源、传授信息素养技能、倡导资源开放获取等职能使其成为教学研究信息资源的聚集地,图书馆将是慕课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3年3月18日,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举办了主题为“M00Cs和图书馆:巨大机遇还是颠覆性挑战?”的研讨会,对慕课和图书馆发展进行了全新的讨论,给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2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消亡论顿起,慕课的来临使悲观的情绪又浮出水面,如Gremmels认为慕课环境没有给图书馆员留下位置;Dillt认为在作为三大慕课提供商之一的Udacity平台上,受设计理念、技术架构、运作流程和自我满足性能的限制,图书馆馆员根本无法参与。我国一些图书馆专家认为,高校图书馆在慕课环境下的角色定位、用户需求、版权壁垒、服务模式等面临挑战,迫使图书馆积极探索与慕课学习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体系。

3.基于慕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3.1提供慕课学习场所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在实体与虚拟形式上已发展成为信息共享空间(Ic),配备有研修室、视听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工作站和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这些资源使得图书馆成为慕课的有益补充。作为拥有大量资源和良好学习空间的信息中心,图书馆是学生参加慕课学习的最佳场所。

3.2创新信息素质教育

在慕课中,图书馆馆员的作用是支持慕课学生评估自己的信息需求,判别有用的资源,提高在在线学习环境中查找、评估、获取、管理和综合使用信息的技能。图书馆馆员可以和教师―起共同制订课程计划和课程指南,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帮助指导,培训文献检索技能,在明确学生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基础上,提供本馆网站“教程”和研究指南,引导学生获取可以参考的优质学术资源。

3.3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

慕课背景下,教师希望将课程上网,需要制作和编辑视频方面的课件,需要视听教学的装备以录制慕课,安装适当软件的计算机以编辑原始视频,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设备,等等。图书馆可以通过信息共享空间的多媒体工作站进行技术辅导,或以嵌入式学科馆员的方式提供这种支持。

3.4自我开发慕课课程

图书馆可以自己制作慕课课程,首先可以将现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制作成课件,加入一个成熟的慕课平台,并通过社会化媒体和解决问题的练习丰富它。可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才资源,制作发布不同专题的慕课,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制作了“汉学101”慕课课程,向用户介绍如何利用馆藏丰富的中国历史研究资料,维克森林大学图书馆的慕课课程“普通网络症状的治疗”,这些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技术教育,2013(11):5-10.[2]刘恩涛,等.MOOCs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2):67-71.[3]傅天珍,郑江平.高校图书馆应对MOOC挑战的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20-24.

第二篇: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职能创新研究

摘 要 为适应大数据网络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需要,我们应加强高校图书数据管理员职能的创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使图书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 大数据 高校图书管理员 管理服务职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12-02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网络资源数字化,并不断地开拓创新,数据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连。高校图书馆应适应电子信息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提供借阅图书,提供阅读环境,更应是以广大师生的需求为核心,提供更多有效的电子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员应具有大数据图书馆专业素质,为广大师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资料的集中地,具有悠久的文化,具有丰厚的数据资源。是广大师生进行查阅文献、丰富知识、提高素养的理想圣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管理已由传统的以借阅文献服务职能为主转化为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服务为主,极大地丰富提高了图书馆现代化服务内容与质量。

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大数据职能化,有利于丰富图书馆管理内涵,有利于建立一整套大数据服务管理体系。但我国高校目前大数据图书馆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在实际的管理中仍然是数据的管理者。高校应尽可能通过培养更多适应大数据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使图书馆在数据收集、整理、存储、管理、传播、访问、反馈、维护等方面具有专业管理技能与素养。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者需要能灵活有效自如处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与结构化的各种数据,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网络数字的优势,使传播知识更科学、更广、更有效。

很多学者认为数据是有生命周期的,从数据的采集、整理、加工、发布、传播、反馈是一个完整循环体系过程,需要数据的管理者提供更专业化的技术管理服务,并伴随自始至终。

如有的学校采用网站指导模式,已经有在线数据咨询、电子模板等数字化服务,既有助于满足广大师生进行查阅、互动、科研等需要,又尽可能以最少的管理人员满足广大师生的服务需要。

大数据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者需要有更专业更个性化的素质。需要有过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这是数据管理的必备素质。能灵活应用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等、网络研究开发技能,如l等。同时,需要要非专业化的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能在数据管理的各个阶段提供良好的人性化服务。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使数据管理具有更长久性、有效性、权威性。只有具备过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与高素质的服务,才能使服务管理职能更专业化、具体化、人性化。

为适应大数据网络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需要,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高校图书馆高素质的数据管理人才是很缺乏的,需要大力培养引进数据专业人才。图书管理人员是一个有机整体,应根据图书馆的时代发展与用户的需要,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统筹兼顾,科学设置,管理机构要合理、人员配置要合理、职能分工要明确。不能盲目引进或培养,要能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图书管理实际所需的不同人才。根据实际情况,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角色定位,各尽其责,密切合作,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服务工作。大数据管理人员职能应在传统的管理职能得到丰富和发展,能对数据库进行科学的构建,并提供智能化的人性服务。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广大师生对知识信息的需要,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使管理服务更具有专业性。既要能采取利用存储文献资料,又要能整合分析反馈信息资源,提高文献信息资料的循环利用效率。

2.提高服务质量。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职能主要是为读者服务,基本上是单一性、大众化的服务。大数据下的管理人员更多的是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广大师生利用电子数字信息资源的有力助手。同时,需要对用户使用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性化服务。构建完善的数据管理循环模式,使数据管理标准化、评估科学化、预期超前化、传播大众化、反馈常态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地需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财力物力,有效地管理利用数据,提高服务质量有效性。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需要管理人员提供常态化服务。需要图书馆管理者能相互加强合作,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具有传统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爱岗敬业、服务热情、熟悉图书馆文献资料布局。需极大地提供数据管理人员个性化服务水平,丰富个性化服务内涵。具有过硬的数据专业分析能力,数据采取分析能迅速、准确,利用率高。各种先进的数据管理分析软件能灵活操作运用,如hadoop软件,成本低,准确方便,是非常实用科学的一款大数据处理软件。提高数据管理人员个性化服务,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落实。同时,需要努力提高采集信息资源的质量,尽可能减少误差,使信息内容尽可能真实性。高校图书馆管理员需要高度树立数据信息质量意识,在具体的操作中,保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避免信息的失真。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管理,注重隐私权、所有权、使用权的管理与界定,避免侵犯他人利益或财产。

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员应在传统服务美德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的特征,开拓创新,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实用性、科学性的文献信息,增强热情管理服务意识与态度,使图书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第三篇: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路径

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路径

摘 要:本研究首先从馆藏资源多样化、操作系统便捷化、读者借阅方式个性化三个方面阐述了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新特点,然后从高校图书馆工作重心转移、各地图书馆资源共享推行不利、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工作过于被动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加强科学管理、推行各地资源共享、丰富图书馆服务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了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路径。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路径

1.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新特点

1.1 馆藏资源多样化

网络背景下具有越来越多样化的馆藏资源形式,新兴形式为电子图书、学术资料等数字资源,其具有加快的更新及传播速度,时间、空间等均不对其造成限制,这一点比纸质资源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图书馆馆藏资源载体有质的飞跃发生。近年来,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模式在网络技术出现的情况下发生改变,使人们能够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将实体图书馆转变为知识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虚拟资源节点。

1.2 操作系统便捷化

网络背景下图书资源外借管理在高校图书馆流通系统的作用下更为便捷,馆?T节约时间节省下来,促进了工作误差发生的减少。流通管理系统能够将读者历年来的借阅信息保存下来,为统计查询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近年来,高校图书馆陆续将电子自助借阅机购买了过来,将新仪器充分利用起来,对数据进行准确统计,基于SPSS数据分析深入分析读者阅读行为,将读者借阅特点和规律获取过来,为将学科信息资源推荐给读者提供有效依据,从而使读者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促进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将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1.3 读者借阅方式个性化

用户借阅方式在馆藏资源多样化的情况下个性化,用户可以将适合的节约方式选取出来,在此过程中严格依据自身兴趣爱好。之前图书馆将检索系统充分利用起来,对文献资料进行查找,直接来馆借阅,网络背景下用户可以对图书馆主页进行直接访问,对资料进行查找,将资源信息获取过来的途径为下载所需信息文献、传递文献、在线阅读等。近年来,图书馆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能够将个性化服务提供给读者,具有更为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更能为用户方便准确地服务。

2.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图书馆工作重心转移

便捷的网络获取渠道、迅猛增长的素质资源在极大程度上冲击着纸本资源,而其流通服务在时间、空间的限制下也具有越来越少的读者借阅量,采购纸本资源的主要目的为达到评估指标要求,入藏后具有较低的资源利用率。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人认为,流通工作只是对传统的服务方式与手段进行了延续,服务创新与工作亮点并不多,只是指上架、节约等基本服务内容,缺乏技术含量,具有简单的流程。因此,一些图书馆几乎向数字图书馆转移了全部工作重心,从而对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进行适应,这就没有给予流通部门以充分重视,而只给予技术部门以充分重视,而流通部门面临的困境在该倾向的作用下进一步加剧,新时期图书馆整体工作的要求无法在其服务能力与水平的作用下得到有效适应,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馆藏纸本资源使用率。

2.2 各地图书馆资源共享推行不利

传统图书馆主要内容为纸质图书,在其发展历程中具有较为封闭的发展,和外界图书馆缺乏密切的联系,本校内的师生读者是其主要服务对象,这就导致了无法使更大的突破得以实现,在一定界限内控制图书馆资源。因此,在网络背景下应该将更为广阔的空间创造给图书馆的发展,途径为对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进行积极推进。

2.3 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工作过于被动

大多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在传统图书馆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在被动型服务方式上停留。但是,近年来,工作人员的服务职能在不断增加的图书资源内容、不断产生的借阅功能的作用下已经不只是在过去的服务方式上局限,图书馆发展的现实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将工作方式积极转变过来,将更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广大读者。

3.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路径

3.1 加强科学管理

该明确制度、清晰权责,分类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从而对图书馆的科学管理进行强化,从实现上确实认识到图书馆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使读者满意,而图书馆向广大师生提供服务是由高效图书馆流通管理与服务要求决定的,因此,应该将科学的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将良好的前提条件提供给图书馆管理质量的提升。此外,还应该使读者日新月异的阅读需求在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手段的作用下得到有效适应,途径为对图书馆管理设施进行及时更新,及时更新和完善图书馆的计算机技术、声像、微缩等技术。

3.2 推行各地资源共享

网络背景下对各馆际间、校际间的资源共享服务进行推进,同时还可以将发展资金节约给图书馆启发方面的建设,因此,应该将资源共享网络建立起来,将中心设定为本地图书馆发展,将多层次、多方位的局域网络建立起来。此外,还应该为进行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途径为加强建设网上数据库的力度,将充足的资源提供给网上资源。

3.3 丰富图书馆服务形式

首先,从服务理念方面来看,图书馆应该在服务工作中将可靠流通服务工作的标准设定为读者的满意度,将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树立起来;其次,应该将良好的信誉与形象树立起来,在对读者进行接待及将借阅服务提供给读者的过程中应该对礼貌的态度进行有效的保持,耐心解答读者的问题,从而将良好的前提条件提供给读者选择与接受图书馆力度的提升;再次,应该对服务流程与信息服务及服务信息进行积极完善,将和读者的联系纽带及时建立起来,并及时处理和改进读者反馈的意见,进而将信任关系建立在图书馆和读者之间,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

总之,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在创新能力中体现出来,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也要求图书馆员具备创新能力,要想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流通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建设与学校学科发展,就应该积极应对新技术、新环境,坚持图书馆服务目标与宗旨,即服务于读者、使读者满意。

[参考文献]

[1]张莉.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应对策略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3(4):102-104.[2]陈丹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探讨[J].晋图学刊,2011(9):71-73.(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022)

第四篇: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探究

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探究

【摘 要】以历史学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为例,针对传统课堂低效性问题,提出应吸收“慕课”的优势和理念,构建“课程学习+课题研讨+教学实践”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开展研究性授课模式。

【关键词】慕课 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路径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13-03

当前,以Coursera、Udacity、edX等为代表的“慕课”,正以其强大广泛的辐射性能、高品质的课程教学、短小精悍的视频设计、创新考核方式等特征,革新着人类文明传承方式和知识学习方式。“慕课”掀起的教育领域的革命,被认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事件之一,正引领着全球教育的发展新趋势。随着“慕课”的普及,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历史学专业必修课程的通史类课程如何适应“慕课”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或者说,这一场基于网络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会为历史学专业通史类课程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通史类课程应如何应对慕课的潮流?我们应如何吸收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弥补通史课程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提高通史课程的教学效率?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当前高校历史学专业亟须面对和回答的。本文以高校历史学专业通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类课程为例,探讨慕课背景下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的路径和方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传统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识压缩与教学内容过多的矛盾凸显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涵盖1840年至今的历史,有三门课程,分别是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百年的历史中,它涵盖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曲折探索,也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以及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内容非常庞杂。但在当前学分制的大背景下,通史类基础课的课时不断压缩。因此,按照传统的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事件、史实为载体的传统课程讲授,无法深入挖掘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和本质。

(二)传统理论教学无法彰显近现代史的功能

中国近现代史类课程每个历史时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当前学术界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要讲述的是1949年至今的历史,包括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就课本的内容而言,讲授内容主要以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内容,勾勒了新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和基本特点。从教学核心而言,应该着重叙述194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也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思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但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仅仅根据课堂内容,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很容易厌倦各种枯燥的政策、会议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历程和社会发展路径很难有深刻的认识识和思考。传统课堂教学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思维模式,即单纯理论知识的讲授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动力。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和历史是疏离的,学生无法真正走入这段历史,用正确的价值观、充沛的情感去感悟这段历史,使得国史的功能无法有效彰显。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由于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化;另外,由于目前的实践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没有形成或不完善,致使学生课程实践环节收效甚微,实践教学成为一种形式,而不具有实质性的效果,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课堂模式的意义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利用课题项目推动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如何构建“课程学习+课题研讨+教学实践”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开展研究性授课模式,对慕课浪潮下的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革新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以时间为轴线的历史事件为载体的理论授课模式的摒弃意味着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行。“课程学习+课题研讨+教学实践”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促使学生由粗浅的知识掌握走向研究分析能力的提升。通过制定新型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方案,运用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方式,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为历史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借鉴,甚至革新传统教学模式。

(二)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项目化课堂模式的构建的实施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方式,改变授课教师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很少参与课外指导的现象,上课教师全程参与项目的课内课外指导。同时也要求教师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寻求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故步自封,而是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研究不断的反省和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良好互动。

三、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诚然,历史学专业通史课程属人文通识类课程。传统课堂教学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思维模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积极参与教育领域的理念革新和技术革命,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实现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应积极吸收慕课的教学理念,以弥补通史课程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从而提高通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因此,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课程学习+课题研讨+教学实践”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开展研究性授课模式是解决这一尴尬困境的有效途径。其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以研究性学习为使命,构建研讨性课堂

中国近现代史的内涵非常丰富,学术界的成果也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教材因为篇幅的限制,编写模式强调革命高潮和阶级斗争。以中国共产党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为主线,内容比较集中于政治史和革命史。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研讨性,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抓住课题主线的同时,应以更宽广的理论视野努力把学生引向近代社会各个层面,从而激起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兴趣。

此外,还应坚持将国内外当前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引进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引领学生思考国外学术界研究问题的范式与国内的差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除学术研究成果外,还需要将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与当前国际关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让他们对整部中国现代史有更好的了解和更深的感悟。

如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突破传统的胡绳、范文澜对近代史解读的模式,用现代化的视野看19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选择以及现代化过程。以此来作为解释近现代历史的框架与参照系,“政治选择”路径使学生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运用新的解释框架,来重新认识中国百年以来的历史演变。

如我们将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百年现代化,分为清末开明专制化时代、早期议会民主、袁世凯的强人政治、国民党权威政治、全能主义计划体制与邓小平的后全能主义型现代化发展模式这六次政治选择。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运动是由这些不同政治模式前后相继构成的。这是一个在不同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下持续进行的政治社会运动,其凝聚中国人集体经验的历史选择和社会发展过程。课堂教学通过这一历史考察揭示,思考这一历史进程发展的原因,探讨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传统国家,其政治体制变迁的轨迹以及对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启示。由此而进一步考察各种内外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百年现代化政治选择,在当时解决了什么问题,又面临了什么新的矛盾或困境,为什么前一种政治选择会被后一种政治选择取代,这些政治选择在现实中的正面与负面效果又有哪些。这一系列问题一次又一次把学生的思维推到新的高度。新的教学体系给学生打开了新的思路路径,有利于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引领他们进一步去思考近代史的相关问题。

同时,研究性学习也让学生能更好把握当前中国学术界在近现代史领域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他们将来的毕业论文或本科毕业后的进一步深造提供思考的方向和路径。除了学术研究成果外,还应该坚持将国内外不同的各派争鸣的学术观点引进课题,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让他们对整部中国近现代史有更好的了解和更深的感悟。笔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要以研究性学习为使命,积极开拓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

(二)以项目为主体推动教学,强化教学实践

构建研讨性课堂,主要路径是将学生由客体转变为主体。让学生由听课的被动客体转变为自主研究的主体。因此要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史料的分析和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边学边研究,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强化研究性授课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各种各样的问题,以项目为载体,努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有许多热点问题和值得争论的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吸收学界的各种观点,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以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思考中国历史。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围绕各种各种的问题,以课题项目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如中国现代史领域有许多热点和值得争论的问题,围绕如何评价第一次国共合作中陈独秀的“右倾”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的作用和失误、如何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十年、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特点以及影响、抗日战争中的汉奸问题、延安整风等等各种问题,将其设计成一个个小课题,让学生思考研究探索。在指导学生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要努力吸收学界的各种观点,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以更开阔的是视角去看待问题、思考中国现代史。

例如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以家乡的抗日战争为课题作出自己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作课题展示。在课堂上,将抗争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内容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规定每组代表一个中国的特定势力:共产党,国民党,对日合作者和民主党派。每一组的任务就是熟读并研究本小组所代表势力的立场和政策,进行课堂演示和辩论。每一组阐释他们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困境解读以及未来计划,并指出对手的缺陷。实践证明,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功,还需要重视史料教学。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课题研讨,都要重视将相关的原始史料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亲历史料,尽力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以学术性的眼光看待曾经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些事件和生活,引领他们学会在历史的表象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笔者认为,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的通史课程变为历史学专业师生共同研究的有深度思考的课堂。

(三)紧跟学术前沿,创新考核模式

受教育的个体千差万别,在教学过程中对一张试卷考核全部学生的现状如何改变,能否做些改善?这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不容回避的问题。当我们在讨论高校专业理论课程如何创新,何以成为创新型考核项目之际,如何设置有效的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迫切。因此,笔者认为,创新型考核效果与评价体系建构应该是项目化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应努力建构一种全新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即根据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史料洞察能力、史观和阅读兴趣进行考核,根据教学实践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核进行成绩评定,创新教学考核模式。这种考核模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实现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为落脚点,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历史学专业的教学考核,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课程实习参观、课程作业、学年论文、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除了传统教学实践环节外,笔者认为当前应该有希望借助网络平台,吸收“慕课”的优势,探索新的考核方式。既能使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洞察力。

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国史实效性特点将“口述史的研究与实践”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实践和课程考核中,探索培养学生研究分析能力的新路径。希冀改变一刀切的考核和评价方式,结合课题研讨、口述史的开展以及课程考核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全面的考核。

口述史学是一种收集、保存史料、抢救史料的方法,也是一种生动的历史教学手段、它把以往的静态历史教学变为一种动态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口述史学的研究与实践纳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这种方式的考核,达到了培养考核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史学理论、社会调查、新闻采访、文字写作、与人交往及克服困难等一系列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当前慕课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网络教学、视频教学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当前的高等教育无法回避这波浪潮。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紧跟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才能使课堂保持时效性和前沿性。因此课程的考核模式也应该利用当前“慕课”和“微课”的特点,创新考核模式。笔者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中吸收“微课”的特点,以开放性的视角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就自己对共和国的理解做一段微视频。这次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亲身调查,通过各种形式用微视频记录下了他们对共和国史的理解。他们的作业内容涵盖非常广,形式多样、灵活,有创意、有创见。学生用自己对共和国史的感悟和最新技术手段,丰富了共和国史的内容,也使国史的呈现形式更多样化。

诚然,一种新的课堂模式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考核和评价方式,笔者认为革新传统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史料洞察能力、史观和阅读兴趣进行综合考核,需要根据教学实践作业、课题研讨表现和期末考核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带着项目学理论,同时在项目研讨过程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应用能力,能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协同创新的能力,是“慕课”浪潮下高校历史学通史课程可以尝试的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McAleese R.Towards a meta-language of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TeacherEducation,1975(2)

[2]Yorkey R A.Study skills course for foreigncollege students[J].TESOL,1970(2)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2013(8)

【作者简介】黎 瑛(1979―),女,广西容县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近代社会史。

(责编 何田田)

第五篇:当代教育背景下高校慕课利弊的探讨(共)

当代教育背景下高校慕课利弊的探讨

【摘要】当今社会,“慕课”二字已炙手可热,各大高校纷纷引进。它最早起源于美国顶级高校,是一种大型的网络公开课,即一种在线教育方式,它能解决当前全国高等教育学费昂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及自主学习要求旺盛等问题,但其受自身特征约束,并不能取代传统课堂教学,作为高等院校,如何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慕课 在线教育 传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0-02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rs),简称“MOOC”或“MOOCS”,它是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结合起来的开发模式,其课程覆盖内容十分广泛,它作为新时代的“教科书”,正从知识传播方式和传播模式上,对传统意义的高校课堂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1.慕课的特点与类型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1)慕课“微视频”

慕课最明显的特点是“微视频”,即微课,与传统的一节课45分钟的网络教学视频不一样,它只有15分钟内容,虽然如此,但能有效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并维持学习有效性。

(2)慕课强调“先学后教”

慕课强调“先学后教”,它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和翻转,“先学后教”指学生先听课,即先在网上听教师的授课视频,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这种模式让学生换了个时间和地方听教师授课。

(3)大规模

慕课规模较大,参与者众多,一门课有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同时学习。

(4)慕课是一门“开放性在线课程”

慕课是一门“开放性在线课程”,因为慕课大部分课程都是免费的,而且不设定学习的门槛,只要有需要,人们都可以参与慕课的学习、讨论和交流。

(5)慕课具有“互动性”

慕课的“互动性”表现在它不是教师单方面给学生传递教学内容,或者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学内容,而是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同时学生之间也有互动。

(6)教学方式多样化

一般慕课会包含作业、测验、考试等环节,这些环节都规定有一定的时间,即它们受时间限制,学习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至今,全球开设共计约14000多门慕课,涉及到的语言达到200多种,其中美国开设的慕课数量位居首列,亚洲共有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约300多门慕课,欧洲高等教育院校开设的慕课门数约占全球慕课门数总和的四分之一。

中国于2013年引进慕课概念,根据coursera数据显示,在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大约有13万人,位居全球第九位,2013年加入coursera平台的学习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5所学校,同年,这五所大学宣布加入edx。其中北京大学共开设了9门慕课,并且在edx上进行全球教学。

2014年,在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达到了65万人,增长幅度相当大。南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也加入coursera平台。

仅一年时间,中国大学的慕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步入稳定发展的状态。

3.新形势下慕课对高等学校革命性影响

(1)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冲击

其革命性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上,传统高校教学方式是讲授式,先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然后学生接受并理解,此种方式较容易使得学生缺乏探索性和创新性,慕课正好改变了这一状况,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借助慕课平台能较好地利用资源,学以致用,它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它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对教师的冲击

慕课的出现必然会对教师行业带来负面影响,它会造就一批“特级教授”,青年教师的地位将受到要挟,他们即将面临成为慕课助手的境遇,或者直接被淘汰。

(3)对高校的冲击

高校教育体系既不会随着慕课出现立即消失,也不会被颠覆,因为即使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将信息传播到世界,但智慧养成的过程对慕课来说是无法解决的,网络在线听课不利于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及校园文化的熏陶,也无法让学生体验到师生互动时的真实场景,更重要的是维系大学合法性的原因是社会承认机制。

(4)引发教育主权纷争

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库尔塞在《单向度人》中明确指出:“这种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政治的世界,……,在技术的媒介作用中,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并入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制度,……,这一制度的生产效率和增长潜力稳定了社会。技术合理性变成了政治的合理性”。慕课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慕课的崇拜。慕课促使教育向“非制度化”转换,但同时它具备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全国文化壁垒被攻破,其统计结果“大数据”正对各国教育的信息安全产生威胁。由此可以总结出,“慕课”平台重新展露出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在教育领域上的主导权力以及经济运作、文化渗透的政治阴谋。

4.高等院校对慕课的价值追求

(1)慕课的利弊

“慕课”有利有弊,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难分胜负。它在高校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形成大规模的慕课联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需要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还包括一些视频的拍摄、剪辑、合成等,工程量十分巨大。二是慕课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向学生讲解系统的知识构架,对整体知识的整合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三是慕课的自主性比较大,学生变成了学习主体,学习过程和进度都由学生自身调控,但这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调控能力比较强的基础上。对于部分高校学生欠缺主观学习欲望的情况,慕课目前还不能得到普遍推广。

(2)“慕课”的价值

“慕课”的价值之一在于驱动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它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到世界各个角落,供世界各地的学者们接收到最顶尖高校名师的课程,乃至拿到学位认证书。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共享文化”精神,同时也是时代进步发展的表现之一。

“慕课”的价值之二在于促进了大学教学模式的深层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当面讲授为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很难形成高效能的课堂教学。但“慕课”形成了一种以改变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及上课方式为目的的课堂,它变成为师生之间探究深度知识、思辨、互动的实践场所,且是教学模式变成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此种模式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慕课”的价值之三在于学习者能从多方面获取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获得知识形式比较单一,而“慕课”是一种在线课程,同时它是开放的,而且能重复播放资源,因此,学者能从多个渠道获得知识。

“慕课”的价值之四在于学习者能从多方面获取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获得知识是学者获取知识的渠道,但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在课堂是讲过的内容,是不会有记录的。而“慕课”是一种在线课程,同时它是开放的,而且能重复播放资源,且可以搜寻统一主题的课程进行参考,因此,学者能从多个渠道获得知识,所以学者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元化的。

综上,高校慕课的应用价值无可厚非,但要注意几点:第一,应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如果不加强,无论技术多先进、设备多优质、课程资源多丰富,“慕课”优势也无法体现。第二,完善对教师的考核体系。“慕课”改变了教学模式,从而也会对教师有所要求,那么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体系也应该随之调整。

5.结语

慕课为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血液,促使老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授课风格,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的平台,增加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慕课教学在高校教育中还未完全普及,还需要各方不断努力,不断融合和吸收传统教育的优点。

参考文献:

[1]MARGARYAN A,et al.Instuctional Quality of Massive Oeng Onlide Course(MOOCS)[J].Computers & Education,2015,(80):77―83.[2]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期刊论文]中国电化教育.2015.6.[3]魏英玲,何高大.欧盟高校“慕课”(MOOCS)的现状与发展对我国高校“慕课”的启示.[期刊论文]远程教育杂志.

下载慕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慕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慕课创新案例

    慕课创新案例 复习第13章轴对称 作者: 王志强 电话: *** 单位: 东莞市沙田广荣中学 慕课创新案例 复习第13章轴对称 【问题的发现】 工作十几年来,初中数学的章节复......

    慕课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冲击与解决对策刍议

    慕课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冲击与解决对策刍议 【摘 要】慕课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产物。慕课学习具有方便、快捷、适用性强等特点,广受高校师生的欢迎,但是随着慕......

    浅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工会宣传工作的创新

    摘要:通过对信息化背景下工会宣传工作的内涵分析、必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提出创新工会宣传工作的必须从理念创新、渠道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创新、特色创新等方面入手,才能在......

    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吴小霞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微媒......

    创新创业慕课采访提纲

    创新创业慕课采访提纲 一. 采访对象 2015级创新创业班的同学,学校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老师及相关领导 二.采访目的 了解创新创业慕课 三.采访主题 各人员对创新创业慕课的看法,各主......

    东莞优秀慕课创新案例

    东莞市第二届优秀慕课创新案例 《从设计教到设计学》 ——阳光二小数学翻转课堂“三一五‘教学模式研究记实 作 者:雷伟泽 联系方式:*** 作者单位:南城阳光第二小学......

    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优化服务研究(最终定稿)

    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优化服务研究 摘要:随着云计算、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在线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数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本文针对传统环......

    民族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与创新之探索

    民族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与创新之探索 邵凤君 摘要: 民族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发挥民族高校图书馆的优势,是图书馆工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