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职能创新研究

时间:2019-05-13 02:5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职能创新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职能创新研究》。

第一篇: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职能创新研究

摘 要 为适应大数据网络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需要,我们应加强高校图书数据管理员职能的创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使图书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 大数据 高校图书管理员 管理服务职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12-02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网络资源数字化,并不断地开拓创新,数据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连。高校图书馆应适应电子信息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提供借阅图书,提供阅读环境,更应是以广大师生的需求为核心,提供更多有效的电子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员应具有大数据图书馆专业素质,为广大师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资料的集中地,具有悠久的文化,具有丰厚的数据资源。是广大师生进行查阅文献、丰富知识、提高素养的理想圣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管理已由传统的以借阅文献服务职能为主转化为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服务为主,极大地丰富提高了图书馆现代化服务内容与质量。

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大数据职能化,有利于丰富图书馆管理内涵,有利于建立一整套大数据服务管理体系。但我国高校目前大数据图书馆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在实际的管理中仍然是数据的管理者。高校应尽可能通过培养更多适应大数据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使图书馆在数据收集、整理、存储、管理、传播、访问、反馈、维护等方面具有专业管理技能与素养。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者需要能灵活有效自如处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与结构化的各种数据,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网络数字的优势,使传播知识更科学、更广、更有效。

很多学者认为数据是有生命周期的,从数据的采集、整理、加工、发布、传播、反馈是一个完整循环体系过程,需要数据的管理者提供更专业化的技术管理服务,并伴随自始至终。

如有的学校采用网站指导模式,已经有在线数据咨询、电子模板等数字化服务,既有助于满足广大师生进行查阅、互动、科研等需要,又尽可能以最少的管理人员满足广大师生的服务需要。

大数据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者需要有更专业更个性化的素质。需要有过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这是数据管理的必备素质。能灵活应用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等、网络研究开发技能,如l等。同时,需要要非专业化的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能在数据管理的各个阶段提供良好的人性化服务。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使数据管理具有更长久性、有效性、权威性。只有具备过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与高素质的服务,才能使服务管理职能更专业化、具体化、人性化。

为适应大数据网络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需要,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高校图书馆高素质的数据管理人才是很缺乏的,需要大力培养引进数据专业人才。图书管理人员是一个有机整体,应根据图书馆的时代发展与用户的需要,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统筹兼顾,科学设置,管理机构要合理、人员配置要合理、职能分工要明确。不能盲目引进或培养,要能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图书管理实际所需的不同人才。根据实际情况,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角色定位,各尽其责,密切合作,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服务工作。大数据管理人员职能应在传统的管理职能得到丰富和发展,能对数据库进行科学的构建,并提供智能化的人性服务。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广大师生对知识信息的需要,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使管理服务更具有专业性。既要能采取利用存储文献资料,又要能整合分析反馈信息资源,提高文献信息资料的循环利用效率。

2.提高服务质量。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职能主要是为读者服务,基本上是单一性、大众化的服务。大数据下的管理人员更多的是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广大师生利用电子数字信息资源的有力助手。同时,需要对用户使用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性化服务。构建完善的数据管理循环模式,使数据管理标准化、评估科学化、预期超前化、传播大众化、反馈常态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地需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财力物力,有效地管理利用数据,提高服务质量有效性。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需要管理人员提供常态化服务。需要图书馆管理者能相互加强合作,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具有传统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爱岗敬业、服务热情、熟悉图书馆文献资料布局。需极大地提供数据管理人员个性化服务水平,丰富个性化服务内涵。具有过硬的数据专业分析能力,数据采取分析能迅速、准确,利用率高。各种先进的数据管理分析软件能灵活操作运用,如hadoop软件,成本低,准确方便,是非常实用科学的一款大数据处理软件。提高数据管理人员个性化服务,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落实。同时,需要努力提高采集信息资源的质量,尽可能减少误差,使信息内容尽可能真实性。高校图书馆管理员需要高度树立数据信息质量意识,在具体的操作中,保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避免信息的失真。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管理,注重隐私权、所有权、使用权的管理与界定,避免侵犯他人利益或财产。

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员应在传统服务美德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的特征,开拓创新,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实用性、科学性的文献信息,增强热情管理服务意识与态度,使图书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第二篇:慕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慕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摘 要: 慕课以全新的学习模式给高校图书馆在角色定位、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带来机遇和挑战。文章从提供慕课教学场所、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开发慕课课程等方面探讨高校图书馆应对慕课进行的服务创新。

关键词: 慕课 高校图书馆 服务创新

1.慕课的发展

“慕课”是英文缩写M00Cs的音译中文名称,英文全称为Massive Open 0rIline Courses,一般翻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本质是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开放在线优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实现名校名师最优质课程资源的大规模学习共享。

“M00C”代表的四个词汇表达了慕课的主要特征:Massive(大规模):有成千上万规模的学习者;Open(开放):有学习愿望的人都可参与学习,体现的是“创用共享”的理念;0nline(在线):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打破时空限制;Courses(课程):全新的知识组织方式和学习流程的优质网络课程。慕课为促进传统学校教育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建立混合式教学体系创造了条件,更为无数难以进入校园接受优质教育的人们获得高品质学习机会提供了可能。

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加拿大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阿萨巴斯卡大学技术增强知识研究所,共同设计和研究了在线课程《连通注意与连通知识》,提出MOoC这个概念;曼尼托巴大学的25位付费学生和两千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在线参与了课程学习;2011年秋,来自世界各地十六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掀开世界顶尖大学通力合作的慕课浪潮;美国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慕课被誉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史上的最大革新。

我国慕课亦迅速兴起,2013年重点高校广泛开展,开启中文慕课元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入慕课三大组织之一EDx;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入coursera;本土化的中文慕课联盟平台雏形出现,上海30多所高校成立了“高校课程共享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九校联盟也建立了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

2.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高校图书馆的新机遇

高校图书馆是读者学习的重要场所,慕课课程学习必然影响图书馆服务,高校图书馆具备的开发和提供信息资源、传授信息素养技能、倡导资源开放获取等职能使其成为教学研究信息资源的聚集地,图书馆将是慕课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3年3月18日,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举办了主题为“M00Cs和图书馆:巨大机遇还是颠覆性挑战?”的研讨会,对慕课和图书馆发展进行了全新的讨论,给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2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消亡论顿起,慕课的来临使悲观的情绪又浮出水面,如Gremmels认为慕课环境没有给图书馆员留下位置;Dillt认为在作为三大慕课提供商之一的Udacity平台上,受设计理念、技术架构、运作流程和自我满足性能的限制,图书馆馆员根本无法参与。我国一些图书馆专家认为,高校图书馆在慕课环境下的角色定位、用户需求、版权壁垒、服务模式等面临挑战,迫使图书馆积极探索与慕课学习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体系。

3.基于慕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3.1提供慕课学习场所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在实体与虚拟形式上已发展成为信息共享空间(Ic),配备有研修室、视听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工作站和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这些资源使得图书馆成为慕课的有益补充。作为拥有大量资源和良好学习空间的信息中心,图书馆是学生参加慕课学习的最佳场所。

3.2创新信息素质教育

在慕课中,图书馆馆员的作用是支持慕课学生评估自己的信息需求,判别有用的资源,提高在在线学习环境中查找、评估、获取、管理和综合使用信息的技能。图书馆馆员可以和教师―起共同制订课程计划和课程指南,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帮助指导,培训文献检索技能,在明确学生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基础上,提供本馆网站“教程”和研究指南,引导学生获取可以参考的优质学术资源。

3.3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

慕课背景下,教师希望将课程上网,需要制作和编辑视频方面的课件,需要视听教学的装备以录制慕课,安装适当软件的计算机以编辑原始视频,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设备,等等。图书馆可以通过信息共享空间的多媒体工作站进行技术辅导,或以嵌入式学科馆员的方式提供这种支持。

3.4自我开发慕课课程

图书馆可以自己制作慕课课程,首先可以将现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制作成课件,加入一个成熟的慕课平台,并通过社会化媒体和解决问题的练习丰富它。可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才资源,制作发布不同专题的慕课,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制作了“汉学101”慕课课程,向用户介绍如何利用馆藏丰富的中国历史研究资料,维克森林大学图书馆的慕课课程“普通网络症状的治疗”,这些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技术教育,2013(11):5-10.[2]刘恩涛,等.MOOCs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2):67-71.[3]傅天珍,郑江平.高校图书馆应对MOOC挑战的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20-24.

第三篇: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优化服务研究

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优化服务研究

摘要:随着云计算、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在线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数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本文针对传统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若干问题,并结合一些图书馆的服务现状,探讨高校读者群体在大数据视角下的个性化需求,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关键词:大数据;图书馆;优化服务

随着cyberspace的兴起,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生成越来越快,需处理的数据爆炸式增长,国际数据公司的数据宇宙研究报告称: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为1.8ZB,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1,2,3]。数据统计显示,每隔2年,全球数据总量会增长一倍,并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35ZB的数据量。大数据,也称巨量数据,指的是数据量极其巨大(由TB跃升到PB级,甚至ZB级)、需要全新的数据处理模式才能进行处理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有如下特点:(1)体量巨大(volume)呈爆炸式增长(2)类型繁多(variety)(3)要求处理速度(velocity)快(4)价值密度低(value)传统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情况

(一)传统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的组织结构

传统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主要是文献资源,而且主要是纸质版,如光盘和磁带等。近十年里,许多高校图书馆的纸质文献采购量逐渐减少,绝大部分经费用于购买数据库,使得数据库里的资源呈指数级增长。借还书主要采用光电式感应技术(需光电感应扫描仪、纸质条码和索书号),其中几台检索机用于检索图书,几十台电脑构成电子阅览室。阅览室门口和图书馆门口有门禁检测系统和Opac系统或ILASS系统等图书服务系统。这些资源整合的数据和系统产生的数据都是结构化的数据[1]。

(二)传统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认为:服务是使物品的使用价值得到发挥。类似的,图书馆服务可以认为是使图书馆资源(包括电子文献资源、场所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的使用价值得到发挥。自1990年便有国内学者在《中国图书情报工作实用大全》中将图书馆服务定义为:图书馆为了发挥入藏图书资料和其他资源条件的作用、广泛传播信息并满足社会信息需求而向图书馆使用者提供设施和条件的一切活动。美国图书馆学会将图书馆服务定义为:图书馆为了满足其某种目标群而从事的各种活动和提供的各种计划的一个类属词。

传统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为文献借阅服务、光盘借阅服务、文献或光盘上架顺架工作、打印扫描服务、图书查询服务、文献检索服务、新书荐购服务、新书通报服务、论文查重服务、毕业生的离校手续服务、留言建议咨询服务、新生培训和图书修补工作以及图书逾期费用缴纳等。

近十几年里,许多高校的图书馆由闭架式借阅转入开架式借阅,由手写的卡片式转换成光电感应式条码扫描仪刷卡号以及文献条码号的借书还书等。由于条码识别错误、条码数据错误或操作失误(经常需手动输入读者证号和文献条码号,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误还误借现象屡屡发生。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给读者借还书时需认真核对每一个数据,馆员付出繁重的劳动,读者的满意度却不高。

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优化策略

(一)大数据环境下数据资源的变化

对图书、期刊、报纸、声像资料和电子期刊等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比较容易,因为它们大多数是结构化的数据。用户信息资源相对复杂,包括用户的年龄、性别、爱好、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用户的检索习惯和阅读习惯等。这些信息数据[2,3]大多是半结构化数据或非结构化的数据。通过借助大数据的一些新研究成果,并运用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对多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高校图书馆可以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二)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

许多高校图书馆有了自助借还机和图书定位系统,借阅与归还可以由读者自主操作,从而一线服务工作人员从刷条码、检查借阅数据和充磁消磁等机械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轻松愉悦地服务于读者。从根本上以人为本,高校图书馆得以大幅度提升服务质量,并发掘更多读者需求。移动图书馆与微信图书馆的使用,便于读者把图书馆带在身边。

1.RFID无线射频系统的应用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4],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的一种。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通常由智能标签(射频标签)和阅读设备组成。借还书与防盗侦测均利用RFID。借还书时图书中的智能标签被自动注记为已借或已还。读者还可以使用自助借还书机完成借还书手续,管理员只需指导答疑。服务台工作站可以处理如图书延期和数据更改等。RFID无线电波式防盗侦测门十分稳定,同时检测率高,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藏在衣物或公文包内的未借图书并提示给工作人员。馆员进行图书盘点、顺架和定位时,只需将便携式智能标签读取器在图书架上移动,并且可同时读取多个标签,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图书定位后读者查书找书极为方便准确。采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后,读者能自助借书还书、自助缴纳图书逾期费和自助打印扫描等,馆员只需指导提示解答疑惑,服务质量大幅度提升。图书能定位,书在馆里的具体位置精确到哪一个书架的哪一层,找书变得方便简单。门禁系统报警有文献数据提示,只需温馨提醒看着完成操作。随书光盘既可借阅也可网上下载,联创自助打印、扫描、缴纳逾期与赔偿费用只要刷一卡通,非常便捷。在线QQ咨询留言,随时解决馆内外读者疑问。移动图书馆随时随地查书检索资料、图书续借和纸质图书的电子版本阅读。微信图书馆可以及时了解图书馆动态、新书通报、借阅查询以及阅读交流与分享。

2.移动图书馆的应用

移动图书馆[5]是指面向移动用户提供的以智能手机、Ipad、PDA等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无线接入的方式访问图书馆资源、阅读电子书、查询书目和接收图书馆服务信息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图书馆一般通过用户下载安装移动图书馆客户端的方式来实现。通过移动图书馆服务,用户可以使用各种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包括:馆藏查询、借阅信息查询、图书到期催还、图书预约、图书荐购、图书馆书目到馆通知,讲座通知,在移动终端上直接浏览和获取图书、期刊、论文等电子文献的全文,进行视频资料点播,查阅在线资料等,移动设备可以享受到通过PC机能够享受到的所有服务。

3.微信图书馆的应用

微信图书馆,是指通过腾讯微信公众平台,来实现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对接,以实现基本的图书馆功能。微信在读者中的普及度很高,这为微信图书馆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读者特别希望通过微信实时收到与自己切实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且希望通过微信与馆员进行实时咨询,快速解决问题。微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侧重与读者的交互,线咨询与互动,消息推送等。在平台上进行文献传递。

(三)大数据环境下读者服务方式的变化

基于共性需求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WAP网络网站通信服务、移动式的网络电子书服务、移动短信通信服务等较为原始的电子移动服务已无法满足广大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如今,大多数用户均希望能够获取更加先进、智能、物美价廉的移动电子服务。而正是这些用户的不断追求,才使得更加便捷、快速、智能、优惠的大数据移动服务应运而生。如:移动互联图书馆管理系统、移动定位服务系统、移动多媒体服务系统、移动专家咨询系统、移动用户增值管理系统等移动数据服务均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扩大用户群以及提升用户使用范围的强有力的措施。

1.个性化服务的环境需求

图书馆自身主要是从机制上改变,就是图书馆馆员要改变服务的意识,不能再以自己为中心为用户提供服务,而是要面向用户的信息需求来提供服务。图书馆通过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和人员管理来促进和完善管理机制,从而改善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体系,具体可以通过培训,激励等措施来实现。另一方面从用户方面着手,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用户积极参与到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加强用户和图书馆员的交流,这样图书馆员就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通过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式,可以使用户和图书馆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真正实现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

个性化信息定制推送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这种信息服务是建立在对用户的信息的挖掘和分析的基础上,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行为信息(如检索工具的使用和经常搜索的网站等信息),实现用户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这就需要分散在某个领域或者相关的几个领域的知识以主题为标准对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和集成。在个性化定制服务中根据特定的用户信息需求,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的Web浏览页面、信息频道或信息栏目;也可按照特定用户预先选定的知识门类、学科专业、信息内容等信息需求方向,?用智能软件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快速组织与定制检索式,把有针对性,专业性信息资源定时发送给特定的用户。专业教学产业园是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主要面向高校师生的信息资源个性化需求,将科研信息、教学信息和数字化资源信息整合在一起,把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和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集成,展现出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参与教学、跟踪教学、服务教学的作用。用户登陆后通过导航获取教学参考资源、中外文电子期刊资源、电子图书资源及网络相关的学科站点资源。用户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实现专业期刊的定制、特定期刊的定制、电子图书的定制和中外文数据库中期刊论文的定制[21]。系统会自动将实时更新的动态信息通过Web技术提供给用户浏览,并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推送。中文期刊论文定制是系统基于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出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定制表单,通过在线资源管理系统或个人电子邮件推送到用户的手中。同时保证读者信息的安全,保护读者隐私。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随着RFID无线射频技术、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的使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随着建设发展而提升,读者满意度有很大提高。同时,数据资源海量化、多样化、快速化和价值化的体现,高校图书馆必须依靠大数据处理平台,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制定科学管理章程,对读者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从而更好地提供高效、经济、安全、适合率高和个性化的智慧型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浅析[J].图书与情报,2012(4):120-122.[2]王珊,王会举,覃雄派等.架构大数据:挑战、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1(34),1741-1751.[3]马晓亭.大数据时代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的图书馆读者隐私感知与保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4):57-60.[4]张猛.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与发展[J].计算机与网络,2009(3):138-141.[5]黄浩波,何卫华,叶青.微信及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3(1):62-64.

第四篇: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路径

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路径

摘 要:本研究首先从馆藏资源多样化、操作系统便捷化、读者借阅方式个性化三个方面阐述了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新特点,然后从高校图书馆工作重心转移、各地图书馆资源共享推行不利、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工作过于被动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加强科学管理、推行各地资源共享、丰富图书馆服务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了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路径。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路径

1.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新特点

1.1 馆藏资源多样化

网络背景下具有越来越多样化的馆藏资源形式,新兴形式为电子图书、学术资料等数字资源,其具有加快的更新及传播速度,时间、空间等均不对其造成限制,这一点比纸质资源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图书馆馆藏资源载体有质的飞跃发生。近年来,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模式在网络技术出现的情况下发生改变,使人们能够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将实体图书馆转变为知识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虚拟资源节点。

1.2 操作系统便捷化

网络背景下图书资源外借管理在高校图书馆流通系统的作用下更为便捷,馆?T节约时间节省下来,促进了工作误差发生的减少。流通管理系统能够将读者历年来的借阅信息保存下来,为统计查询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近年来,高校图书馆陆续将电子自助借阅机购买了过来,将新仪器充分利用起来,对数据进行准确统计,基于SPSS数据分析深入分析读者阅读行为,将读者借阅特点和规律获取过来,为将学科信息资源推荐给读者提供有效依据,从而使读者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促进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将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1.3 读者借阅方式个性化

用户借阅方式在馆藏资源多样化的情况下个性化,用户可以将适合的节约方式选取出来,在此过程中严格依据自身兴趣爱好。之前图书馆将检索系统充分利用起来,对文献资料进行查找,直接来馆借阅,网络背景下用户可以对图书馆主页进行直接访问,对资料进行查找,将资源信息获取过来的途径为下载所需信息文献、传递文献、在线阅读等。近年来,图书馆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能够将个性化服务提供给读者,具有更为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更能为用户方便准确地服务。

2.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图书馆工作重心转移

便捷的网络获取渠道、迅猛增长的素质资源在极大程度上冲击着纸本资源,而其流通服务在时间、空间的限制下也具有越来越少的读者借阅量,采购纸本资源的主要目的为达到评估指标要求,入藏后具有较低的资源利用率。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人认为,流通工作只是对传统的服务方式与手段进行了延续,服务创新与工作亮点并不多,只是指上架、节约等基本服务内容,缺乏技术含量,具有简单的流程。因此,一些图书馆几乎向数字图书馆转移了全部工作重心,从而对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进行适应,这就没有给予流通部门以充分重视,而只给予技术部门以充分重视,而流通部门面临的困境在该倾向的作用下进一步加剧,新时期图书馆整体工作的要求无法在其服务能力与水平的作用下得到有效适应,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馆藏纸本资源使用率。

2.2 各地图书馆资源共享推行不利

传统图书馆主要内容为纸质图书,在其发展历程中具有较为封闭的发展,和外界图书馆缺乏密切的联系,本校内的师生读者是其主要服务对象,这就导致了无法使更大的突破得以实现,在一定界限内控制图书馆资源。因此,在网络背景下应该将更为广阔的空间创造给图书馆的发展,途径为对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进行积极推进。

2.3 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工作过于被动

大多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在传统图书馆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在被动型服务方式上停留。但是,近年来,工作人员的服务职能在不断增加的图书资源内容、不断产生的借阅功能的作用下已经不只是在过去的服务方式上局限,图书馆发展的现实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将工作方式积极转变过来,将更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广大读者。

3.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路径

3.1 加强科学管理

该明确制度、清晰权责,分类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从而对图书馆的科学管理进行强化,从实现上确实认识到图书馆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使读者满意,而图书馆向广大师生提供服务是由高效图书馆流通管理与服务要求决定的,因此,应该将科学的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将良好的前提条件提供给图书馆管理质量的提升。此外,还应该使读者日新月异的阅读需求在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手段的作用下得到有效适应,途径为对图书馆管理设施进行及时更新,及时更新和完善图书馆的计算机技术、声像、微缩等技术。

3.2 推行各地资源共享

网络背景下对各馆际间、校际间的资源共享服务进行推进,同时还可以将发展资金节约给图书馆启发方面的建设,因此,应该将资源共享网络建立起来,将中心设定为本地图书馆发展,将多层次、多方位的局域网络建立起来。此外,还应该为进行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途径为加强建设网上数据库的力度,将充足的资源提供给网上资源。

3.3 丰富图书馆服务形式

首先,从服务理念方面来看,图书馆应该在服务工作中将可靠流通服务工作的标准设定为读者的满意度,将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树立起来;其次,应该将良好的信誉与形象树立起来,在对读者进行接待及将借阅服务提供给读者的过程中应该对礼貌的态度进行有效的保持,耐心解答读者的问题,从而将良好的前提条件提供给读者选择与接受图书馆力度的提升;再次,应该对服务流程与信息服务及服务信息进行积极完善,将和读者的联系纽带及时建立起来,并及时处理和改进读者反馈的意见,进而将信任关系建立在图书馆和读者之间,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

总之,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在创新能力中体现出来,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也要求图书馆员具备创新能力,要想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流通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建设与学校学科发展,就应该积极应对新技术、新环境,坚持图书馆服务目标与宗旨,即服务于读者、使读者满意。

[参考文献]

[1]张莉.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应对策略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3(4):102-104.[2]陈丹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探讨[J].晋图学刊,2011(9):71-73.(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022)

第五篇: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吴小霞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微媒体的崛起契合了人们在日渐疏离的环境中互动交流的需求,尤其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媒体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又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掌握微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创新工作方式与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更贴近时代要求。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产物。微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及交流沟通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及思想状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须探索如何把握利用微媒体的特点与积极作用,使微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微媒体时代的内涵与特点

微媒体主要是指以个人为主体的推广媒介,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电台等。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应用软件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人们的身份、地域、阶层的界限被淡化与模糊,交流沟通不再受到时间距离等客观因素的牵绊,世界变得很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30.6%。[1]而微信的受欢迎程度更是势不可挡,它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据腾讯公布官方数据表明,微信用户已达6亿。在年龄方面,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而大学生群体正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微媒体所引领的以裂变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

(一)传递的信息更加碎片化,用户定位更精准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媒体发布的信息不只是官方的、正式的,更多的是个人用户通过及时快速更新信息、利用图片链接多媒体形式推送、转发评论,并以“1-N-N”的传播模式迅速覆盖大量受众,广泛影响其他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其中,微信公众号信息发布后,发布者可以通过后台显示的阅读率和分享率准确知道信息的传播效果,信息到达率很高。

(二)传播速度快,更具时效性

精短的字句、即时生动的图片或视频,相比传统媒体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阅读长篇幅的文字报道,大学生在信息资源大爆炸的时代更愿意选择快捷的微媒体。

(三)贴近生活,容易互动

微媒体中使用的语言无需像电视新闻或者官网发布中采用正式的官方语言,而是可以更加口语化,受众相互之间可以全天候在线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微媒体代表的是一种贴近民情的平民文化,一种去精英化时代的草根文化。如微传播可以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表达严肃的正式话题,突破了政治传播的常规方式。2014年深受网民喜爱的网络动漫《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时长仅为5分钟,在网上推出仅仅几天之后,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就超过1000万次,远远超出了同类视频。该视频被网民称为“接地气”“亲民、顺民”“很萌”。[2]

(四)原创性强,更凸显个性

用户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经历、心情及感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用生动短小的视频在网络【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传播或分享。受众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传播信息张扬个性的同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得到大众的关注点赞时,情感需求也得到极大满足。这也是微媒体受到年轻群体青睐的主要原因。

二、微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社会参与度与主人翁意识

处于微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积极主动接触新事物、新思想,不再受限于课堂上传统的教师讲授或书本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通过移动客户端和移动网络便捷快速地获取各类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素养,锻炼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虚拟网络允许自由发言,让大学生们随时随地可以参与时事政治、社会热点话题、理想信念等范畴的观点讨论,提高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增强了主人翁的自我意识,微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及时传递信息,提高教育效率

微媒体能在第一时间把准确、有价值性的资讯推送到受众手中,避免信息衰减或延时带来的负面效应。教师可以选取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正能量信息传送到目标学生群体,并加以正确引导,增强点对点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率。

(三)激发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与积极性

微传播的便捷性与跨时空性,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唤醒大学生们参与公益或社会互助活动的热情。大学生用指尖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义举和爱心接力,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每个人都可以用爱和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同时,大学生也可以是公益活动的发起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道德自主性,而且丰富了微公益的活动方式。

三、微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消极作用

(一)扭曲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微媒体中受网络炫富现象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浮躁、贪慕虚荣、哗众取宠等心理,把拥有财富作为个人价值和成功的标识进行炫耀,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二)影响大学生文化素养修炼

“微阅读”行为对大学生文化素养修炼产生负面影响。手机移动阅读的流行,使大学生的阅读场所、阅读载体、阅读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大学生见缝插针地在闲暇、无聊及等候的碎片时间里阅读,无法专注深入,从而形成一种浅阅读习惯,只看图片不看文字,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容易出现认识片面化,患上思维“惰性”。这种方便快捷的阅读对于需要凝神静思的传统阅读构成威胁,酿成大学生眼界的短视,知识积淀的浅薄,核心价值观的偏离。

(三)容易诱发非理性行为

“微政策”“微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信息过滤网缺失,导致低级、庸俗甚至错误的言论无法抑制。对于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容易被网络群体心理左右,从而放弃自己的理性判断而加入了乌合之众。然而,偏激、狂躁、非理性情绪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就容易诱发暴力行为,危害社会治安。

(四)削弱社交能力,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微媒体使大学生习惯依赖网络交流,削弱了他们与人面对面言语交流的表达能力,甚至出现陌生人恐惧症,形成社交障碍,对将来进入社会就业产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中的“微信控”或“微博控”,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工具,还容易出现错觉,把虚拟生活当成现实生活,容易忽视现实世界的多姿多彩,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四、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探讨

(一)加强对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播与转化,传递青春正能量

总书记曾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大学生中的微榜样,即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榜样,将其先进事迹写成微文或拍成微视频或微电影,又或是整理成专题微杂志,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宣扬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形成科学的榜样选择与树立机制。

(二)改变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基本都是通过由教师念读教科书、结合PPT讲授、黑板板书、印刷学习资料等方式灌输给学生。这些手段已经不足以吸引大学生们放下手机抬起头颅听课了。思政课教师可以把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素材融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们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对千万网民的观点进行筛选,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热情。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软件,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主题教学微课,线上与学生答疑互动,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加强网络道德规范

媒介素养是一种辨别正确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及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对繁杂的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3]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从小学至大学均有相应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媒介,能够鉴别和判断信息,能够使用媒介为自己学习等各方面作铺垫。我国高校应大力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力量,这是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在课程的设置上,采取开设实践性课程与多元理论性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主题沙龙等活动形式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念。

(四)成立“微团队”,建立“微体系”,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高校可以由学院领导牵头,成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微管理团队(“微团队”)。由学院领导负责宏观掌控微平台的整体运营及发展方向,全体辅导员负责微观管理及运行操作,洞察各种信息和舆论方向,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学生骨干负责在学生热衷登录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收集、筛选与整理,随时关注学生群体中的热点话题并及时进行反馈,便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制订信息审核发布流程,制订“微平台”上的信息转发或推送的条件与方式,建立信息追踪与监测过滤体系,防控负面舆论及虚假信息的传播,对错误和歪曲的观点进行反驳,发布正面观点,力争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环境。此外,微团队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微平台网络操作技术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使用微媒体的能力。

(五)搭建“微平台”,加强“微阵地”建设

高校可迎合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偏爱,鼓励基层党、团组织开设微信公众号,建设好网络虚拟组织社区平台,组织多形式的党团主题活动,如红色主题微视频大赛、网络读书微文比赛等。在新活动载体的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活动主题的理解,发挥思想领导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微平台,倡导开展“微公益”活动,发扬青年志愿者精神。一直以来,学生群体都认为公益事业是由单位或企业参与的活动,离自己很遥远。高校可以利用共青团志愿服务微信号或微博平台,推出不同主题的公益志愿活动,让参与公益活动成为习惯,在学生中传递“水滴石穿”的精神,传承“团结就是力量”的优良传统。

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可以主动开设个人专题微信公众号,设立主题板块,定期发布有关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资料、讲义、图片、视频、科研论文等信息,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抢占“微阵地”。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创建不同的微信群,如毕业生群、学院学生干部群、班长群等,建立情景化虚拟社区,与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综上所述,在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微传播的影响力,创建学生工作【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管理“微体系”,守好“微阵地”,凝聚“微力量”,形成“微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融进他们的心灵,增强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培育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持新鲜活力和时代号召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 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 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3-83.[3] 刘建民.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微博德育文化功能管窥[J].高校媒体,2014(3):86-100.[4] 叶雄坤.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5):17-21.[5] 陈培涵,俞国锋.微媒体语境下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9-103.【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下载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职能创新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职能创新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