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广新一轮改革整合背景下的融合发展研究

时间:2019-05-15 11:2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文广新一轮改革整合背景下的融合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文广新一轮改革整合背景下的融合发展研究》。

第一篇:上海文广新一轮改革整合背景下的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历经两年的smg新一轮改革整合已经初具成效,基于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其基本框架和策略。通过体制框架融合完善组织架构,通过平台融合拓宽传播渠道,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发展,通过内容创新提供持续动力是其转型发展的四个重要维度。整合后的新smg媒体形式更丰富,利润增加,传播力影响力均有提高。作为省级媒体巨头,smg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操作模式对于广电传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smg 融合发展 机制体制 互联网传播

传统媒体的深度调整转型早已成为共识,“断崖式下滑”“跳水”“关停”等悲观色彩词语已然成为报纸杂志等纸媒现状的常见表述。①广电传媒现状虽然并未如此悲观,但传媒变革是大势所趋,亟需转变理念与方式,进行以网络传播为中心的深度融合应对挑战谋求新发展,这是媒体业界学界的共识。上海广电业作为传统媒体代表之一,作为中国广电业代表之一,在谋求新发展的道路上无疑走在中国前列,其改革的规模与力度颇为巨大,其进展与成效引人注目,有学者称其“为我国广电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性标本”。②smg在新一轮的改革整合当中,通过融合发展,开拓了广电传媒发展的新局面。

融合组织架构,创新体制机制

一、“三家合一”共谋发展。2014年3月,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指导下,经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原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即“大文广”)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即“小文广”)全面整合,正式组建了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即“smg”),实现了“三家合一”。“大文广”和“小文广”在整合之前机构臃肿,人员冗杂,条块分割,工作效率低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权责不明确。在进行整合后,职能部门由26个缩减为13个,大大精简了层级结构。此次整合工作关闭了原属“大小文广”的79家控股亏损单位中的七家,实现“单关”三家,进入“关停或退转”进程的11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相应的人事改革也同步推进。③

整合完成后,smg在遵循国有企业的框架的前提下,通过组建新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保证了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独立性。其中,董事会由五人组成,均由上海市国资委委派;监事会由三人组成,其中两人由上海市国资委委派,一人为职工代表。smg根据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原则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公司的规范化运营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新smg拥有13个职能部门、10个事业部,台、集团所属21家一级子公司,83家二级子公司,9家三级子公司。新成立的东方卫视中心和东方广播中心负责运营13套广播频率、15个电视频道、15个全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8种报纸杂志、2个新媒体互联网平台,业务包含运营媒体、传输网络、现场演绎、文化旅游以及电视购物、版权销售、文化投资等领域。④

“三家合一”是smg实现自身发展的创举。首先是有效压缩编制,精简内部组织。原本分管广播、影视、电视台和其他形式媒体的三家公司合为一家公司;原本的三套领导班子,转变为一套领导班子。这有效地畅通了管理渠道,精简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其次是打破条块分割,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改组经营领域或职能的部门和公司,新smg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的状况,促进了公司机构的扁平化,有效地整合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二、创新“独立制作人”制度与项目管理机制。优秀的节目制作团队是优秀节目的基本保障,优秀的节目又直接关系到收视率、点击率等直接影响媒体公司收入的指标。新smg创新体制机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为制作团队提供便利,从而保证融合发展的成效。

一是实行“独立制作人”制度。在创作主体上,赋予制作团队更多权力,主要措施是施行“独立制作人”制度。“独立制作人”是smg重点打造的品牌机制,隶属于东方卫视中心。独立制作人通过公开竞聘选出,拥有独立的六大权力,即创意自主权、项目竞标权、团队组建权、经费支配权、资源使用权,同时赋予其相应责任。该机制将节目制作人放在核心地位,让他们“自负盈亏”;充分发挥制作人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精神;极大地降低了节目制作运营成本,提高了效率。东方卫视中心将每一个“独立制作人”团队当作一个子公司对待,为其制作独立的财务报表,盈亏情况一目了然,极大地刺激了制作团队的工作热情。而“独立制作人”团队通过节目所获收入,除了上缴一部分国资增长收入以外,剩余部分都由团队内部支配,用作激励员工、更新硬件、招揽人才等,使资本得到高效利用。大型真人秀节目《笑傲江湖》《急诊室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女神的新衣》等一批高收视率节目都是由“独立制作人”团队制作运营。

二是推行“smg智造”战略体系。“smg智造”涵盖“smg原创内容产品的全流程孵化科学系统”“smg原创内容产品的全方位品牌管理系统”以及“smg原创内容产品的前瞻性战略实践系统”。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编室副主任戴钟伟这样定义“smg智造”:“就是通过对smg整个集团内容生产体系的梳理和重组,构建一个以原创内容ip为核心的产品孵化平台、市场平台,利用smg与国际先进资源的结合打造世界级的优质ip产品,并通过迎合全媒体特点的发行平台,将其内容产品价值进行最大化的开发利用。”⑤“smg智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打造原创ip产品并将其价值最大化,从而为smg实现融合发展提供原创内容ip集群。

四、融合调整频道板块。在频道整合方面,原东方卫视、新娱乐、星尚、艺术人文、七彩戏剧、生活时尚数字频道等六大频道整合组建成东方卫视中心;原广播新闻中心、东方广播公司、第一财经广播、五星体育广播整合组建成东方广播中心;原艺术人文频道、七彩戏剧频道、经典947频率、戏曲曲艺频率整合成立为横跨广播、电视的“上海广播电视台公益媒体群”。⑧原本功能相同或类似的频道通过改革融合,由多变少,由小变大。从各频道自身来看,频道的改革融合精简了节目数量,提高了节目质量,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并使得原本分散的用户资源得以整合,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内部竞争。从媒体用户来看,融合后的频道更有利于他们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节目内容,从而获得更好的感官体验。

融合媒体平台,实现优势互补

各种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传统媒体的导向性强、认知度高、用户基础牢固、节目资源丰富;新媒体则具有极强的及时性、交互性、广泛性、自发性,传播手段丰富多样,信息类别无所不包。smg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潮流,整合各类资源,打造自身融媒体品牌,为融合发展提供优质平台。

二、整合广播平台“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广播平台是“smg智造”体制的产物,其生产、运营、营销、反馈等一系列工作都在“smg智造”的统领之下。“阿基米德”充分整合本地广播电台资源,将传统的无线电信号接受模式转化为手机移动网络接受模式,将传统的广播电台同电脑、手机app相融合。经笔者统计,“阿基米德”涵盖第一财经广播、上海交通广播、动感101、东广新闻台等18家本地电台;节目类型包括音乐、新闻、出行、脱口秀等16种形式;同时,“阿基米德”提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络电台以及其他省市电台的网络接口,用户可以直接从“阿基米德”手机客户端和电脑客户端进入上述电台收听广播。

依托融合发展,推进内容产品创新

smg经过新一轮的改革整合,实现了体制机制和媒体平台的融合,并打造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人才队伍。有了这些客观保证,smg在节目内容上推陈出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节目。

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与发掘草根文化相结合。如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借鉴了韩国综艺娱乐节目《挑战极限》的节目运行形式、游戏环节。每期节目加入不同的嘉宾进行开放式的户外挑战项目,在节目形态、内容上多方尝试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口碑。《国民美少女》汇集了36位性格各异的90后少女,对她们进行歌舞等表演培训并进行跟踪拍摄。这些美少女出身草根,大部分人并无专业背景,smg对她们的成长全程记录,见证她们的明星梦,引发观众共鸣,掀起了收视热潮。

三、重视传统媒体资源。smg在实现媒体平台融合后,并未放弃固有的传统媒体市场,而是将传统的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用新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将传统节目的高质量和新媒体的快速高效结合起来,使得传统节目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重视用户需求。smg从用户视角出发,推出了一系列广受大众好评的节目。比如《东方直播室》,将电视手段、网络媒体、短信直播等方式相互融合,关注当下热点新闻、国计民生,直播改革转型中的中国。节目邀请新闻事件当事人到现场,给予各方观点平等、公开的表达机会,在观点的激荡中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和建设性意见,体现社会关怀,满足观众需求。

放眼国际国内广电传媒巨头,尚无完全成型成功的范本可以参照,转型探索之路可谓任重道远,但共识基本形成,即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行业生态中,传统媒体的基础平台、结构、组织乃至设施都正在被边缘乃至颠覆。因此面对现实深度拥抱互联网是国际国内媒体面对的唯一选择,以网络传播为基础的传媒新格局是转型发展大势所趋。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④强 荧,焦雨虹:《融合新阶段: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6),2016年1月。

②③吕 鹏:《以改革求发展:大小文广整合与内部管控评估报告》,《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6),2016年1月。

⑤戴丽娜:《大胆创新 加速互联网化转型――2015年smg内容创新与全媒体转型研究报告》,《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6),2016年1月。

⑥郭全中:《媒体融合转型中的资本运作――从smg的“百视通”吸收合并“东方明珠”的案例谈起》,《新闻与写作》,2015(4)。

4_514572.l。

⑨泽传媒,人民网传媒频道特别策划“电视台新媒体部负责人谈媒体融合”系列访谈:《融媒体时代,smg的应对之道》,《电视工程》,2015(3)。

8021.l。

第二篇: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相连,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结合,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这种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目标模式是用文化产业来规划、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将最终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文化要先行。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相连,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结合,是旅游业的灵魂,独特的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海南历史悠久,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应依据优势充分凸显文化的“亮点”,着重从国际化的高度出发,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共荣、突出海南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格局。以宏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溶入世界文化精华为一体,立足海南、纵观中国、面向世界,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多元文化特色,将海南打造成为展示天涯文化的中心,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学习、交流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平台。

一、旅游文化的主要内涵

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竞争,说到底是特色的博弈,特色文化的博弈。当地的特色文化具有不可移动的本地特征,是稀缺的、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从国内外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来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其最为基础的特定因素。正是在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经过长期积淀起来的地域社会文化和经济特色,以及相当的知名度和独特的品牌效应最终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促使旅游产业链条自动地向这个区域集中发展。

综观当今国际旅游业界,在南北回归线附近与海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似的岛屿星罗棋布,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泰国的普吉岛,太平洋的斐济、瓦图阿努,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甚至新加坡,都是依托海岛优势,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最终形成各具鲜明特色的旅游度假胜地,而这些岛屿的旅游资源与海南岛的旅游资源有很强的相似性。

二、海南旅游文化发展的特点

海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飘逸的椰林、独特的热带自然风光令游人流连忘返。

(一)海南旅游文化含量偏低

多年来吸引游客的通常只是这些上天赋予的自然景观,很少有人奔着海南本土文化而来,很少有人能够去留意海南的历史与文化并通过挖掘海南本土文化,给海南旅游赋予鲜活的灵魂。海南的旅游经营属粗放型而非质量型,境内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虽年年递增,其收入总量不大,没有充分体现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作用。海南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热带海洋文化和黎苗民族文化上,但在已开发的景点及民族民间工艺、民俗娱乐等方面,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缺乏特色。

(二)海南旅游文化产业缺少规划

推动海南国际化旅游产业链形成的诱导因素多种多样,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产业的良性循环、上层次的龙头旅游企业,再加上特定的市场需求,都能引导高档次、创新型的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但这些诱导因素的基础之一就是都必须具有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化内涵。过去,海南岛旅游产业的发展走过一些弯路,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旅游产业的实施步骤与现实操作层面的低效能,无序性而造成,现今面临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的日益迫切,加之每个旅游目的地都力求在开发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原生性和独创性,这使得对海南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可持续的利用与发时开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去参考,缺少系统规划,导致矛盾凸显。

(三)海南旅游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有序利用的核心因素。从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基于大批高质量的人才集聚,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提升并进行旅游产业的更新升级,是国际通行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加依赖于高度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引进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生活环境同样必不可少的。

三、新时期海南旅游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这种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目标模式是用文化产业来规划、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最终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是必要的表现形式,文化产业为精神内核。

第三篇:“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研究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研究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对我国传统媒体来说,“三网融合”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这不仅让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实现了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还为我国电视节目的受众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信息和方便的服务。本文阐述“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特点,并提出了电视节目具体制作方法。

关键词 三网融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9-0185-01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为受众带来了文字、语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在“融媒体”和大数据时代,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三网融合”改变了以往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各自的独立性,形成了相互交叉、相互交融的状况。随着三者在业务上的不断应用,为广播电视节目受众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实现信息和咨讯接收效率的提升。

1“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1.1 增强观众的即时参与性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增强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观众的即时参与性,比如“星光大道”,在节目进行时,主持人通过提示观众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因为得到了网络技术的支持,目前很多娱乐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都积极加强对观众的互动,观众能够通过扫描电视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参与到节目中。比如,观众可以参与对电视节目中选选手的评价或进行投票等。此外,还能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他现代化手段,加强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这样就让电视节目从以往的单向信息流传递,逐步转变为双向信息流传递,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性,从而让电视节目能够吸引到更多观众。增强电视节目制作的参与性,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深层次的体验,这是目前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1.2 转变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以往在制作电视节目时,主要按照采编、录制和播放的流程,但是随着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电视节目录制、播放和反馈的同步进行。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将观众的及时反映第一时间反馈给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这样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可以及时掌握观众的反映特征和需求,同时也了解观众对电视节目制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在得到这些反馈后,能够对电视节目内容作出适当调整,提高观众的满意度,贴近观众的需求。衡量电视节目是否成功的标尺,主要是观众的真实感受和社会的客观评价,所以基于这一点,电视节目要想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节目,就要改变以往的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实现电视节目服务性的增强。

1.3 转变电视节目经济增长点

以往电视节目能够通过广告来增加收益,但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手机、电脑等观看电视节目,并屏蔽了广告,这样就无法通过广告来创造收益。因此,企业就逐步减少了对电视节目广告的投入力度,并不将其作为主要的宣传方式[1]。对此,电视节目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目标,不断增强电视节目的营销能力,积极拓展电视节目新的经济增长点。

1.4 电视节目质量要求更高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观众有了更多的途径去观看电视节目,时间也更加广泛。观众可以在自己空闲的时间,随时利用手机和电脑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在此期间,若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水平较低,则无法有效吸引观众的目光,导致观众转而选择其他电视节目。此外,如果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也可能引起观众的反感,从而对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随着三网的融合,对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方法

2.1 改变产业运行的手段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需要对地方电视广播公司的融资和运行平台的优越条件加以利用,加快对产业运行机制和管制体系的创新,让电视广播产业得到拓展,认真做好电视广播节目制作工作。根据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对广播影视企业的改革,要提高对电视剧、动漫等领域扶持力度,形成有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此外,还要做好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引进战略投资,实行制播分离[2]。只有这样才能让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不仅实现了电视节目营销能力的提高,还形成了产业集群,让新产业经济增点得到拓展,提升了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实力。

2.2 积极探索节目覆盖模式

在“三网融合”趋势下,电视广播在缺少线数字电视网络控制权的状况下,为实现覆盖率的提升,需要加大对无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应用。比如应用近年来我国研制出的ADTB-T无线单频电视网络数字技术,该技术经济实用、覆盖面积广、效果良好、安全性高,深受广大电视受众的青睐。这是广播电视提高节目覆盖率,解决电信“农村围绕城市”运行IPTV的重要方法。此外,还要加速internet等新媒介传播项目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广播电视项目朝着internet和移动网络方向的发展。

2.3 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品牌效应

处于信息化时代中,传播力逐步成为了媒体之间竞争的关键实质。为有效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必须坚持“新闻立台”,打造媒体公信力,确保广播电视在大众传媒中的专业性、权威性更高。广播电视必须将舆论话语权掌握在受众,针对国内重大新闻事件,要引领主流舆论,传播信息的基础上,真正承担起传播主流社会价值,构建和谐社会的媒体角色。要重视节目的制作和生产工作,通过实施广播电视节目的专业化、地域化、品牌化建设,尽快制作出广大受众满意的,具有较强品牌辐射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广播电视节目。

2.4 积极寻找媒资,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水平

广播电视节目多年累计不同种类的音乐、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产,是广播电视节目独有的优势[3]。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条件背景下,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画面的清晰程度,以此实现电视节目制作质量水平的提升。对此,要建立以媒体财产治理体系为中心的台网构建,积极的建立起面向不同客户端的数字项目。此外,还要全面应用高像素客户端,比如机顶盒,以此将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

2.5 彰显个性化宣传,维护电视节目竞争力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为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巨大冲击,但这也为广播电视的传输内容、传播方法等提供了更多的启迪。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要将区域化、个性化体现出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优势。同时要在节目内容的制作过程中,加强对娱乐节目内容的创新,要贴近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注重由单方面传送逐步转变为双向传播,加强与广大受众的交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将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彰显其个性化提点,维护电视节目的竞争力。结论

总之,“三网融合”正逐步融入到广播电视节目中,为电视广播节目的变革带来了良好给予。因此,广播电视节目需要遵循“以内容为主要”的原则,制作出让观众满意的电视广播节目,此外,还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拓展电视广播产业,才能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水平,从而促进自身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斌,侯春果.三网融合下电视媒体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3(2):11-12.[2]马荣新.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的发展建议[J].科技与企业,2013(10):4.[3]戚鹏.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188.

第四篇: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改革的宏伟蓝图已经描绘,国家建设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的需求更加突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面临着新形式的考验,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辅导员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也成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当前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出发,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化的特点,并从学习培训、扩宽交流、实践锻炼、学术研究、激励机制五个方面论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职教改革;辅导员;职业化

2005年教育部颁发2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职院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2011年11月,教育部颁布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为职业教育勾画出美好的发展蓝图。高等职业院校面对新的发展形式,应不断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祖国培养出专业知识雄厚、操作技能强、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合格人才。

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自1953年在清华大学设立高职院校政治辅导员以来,我国开始了辅导员工作的探索,至今为止国家相关部门相继12次出台相关文件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经历了兼职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发展过程。其中2013年中共教育部党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标志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入落实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辅导员队伍建设引起社会和高职院校的重新审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前景也充满期待。

(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推动学生思政教育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西方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但要大力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还要下功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同时,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练就技能、三观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但缺乏是非辨别和自我约束能力,易受新事物、新思想影响。这种影响导致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致使辅导员的角色多样化。

(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思政教育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引导大学生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重要手段,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辅导员职业化不仅能促进辅导员提升思想教育的基本技能,也能激励辅导员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手段,鼓励辅导员向专家型、研究型方向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的组织基础和智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开长期的实践积累,就无法形成科学的理论,更无法推进思想政治科学化的发展,就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偏离,不利于全面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辅导员职业化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延续性和有效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理论性奠定坚实基础。

(三)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高职院校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

当前,面对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式,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的试金石。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动态,从而有效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学术研究中几乎为零参与,导致学生管理缺乏有效性,产生职业倦怠,大多数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看作临时性跳板的尴尬现状。辅导员队伍的非正常性流动或转岗,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稳定与和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以此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减少不必要的非正常性流动,为高职院校稳定和谐提供人员保障。

二、当前辅导员的现状及职业化发展的特点

(一)当前辅导员的现状

根据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分析来看,从事辅导员队伍的男女比例较为协调,接近1:1,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0到35岁之间,年龄上与自己管理的学生相仿,能够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念,精力较为充沛。学历以全日制大学本科为主,占到调查比例的90%以上,学历较高,但从专业类别来看,主要分布在管理、理工类,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类的人数不足5%,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又和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从他们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长度来看,大多集中在1到4年,而能坚持到8年以上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3%,大多数为专职辅导员。从月收入上看,辅导员的收入集中在2000到3000元,与他们大多期望4000元以上收入还有较大差距,普遍反映的问题是收入与工作的付出不成比例,收入较低,维持不了起码的生活。在对学校提供的福利你最满意的选择中,有近50%的人选择了其他这个选项,或许反应出的事实是对学校提供的福利不满意。针对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办法,认为非常科学的人只有6.5%,绝大多数人认为考核方法不能科学体现工作特征,和没有考核差不多,不能体现优胜劣汰,干好、干坏一个样。他们对工作价值肯定的表现形式,认为学生的口碑最为重要。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辅导员这一岗位,但普遍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觉得安全问题、与社会和家长的矛盾、与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学生突发事件、职业前途成为影响其心理负担最重的问题,职业道德成为他们工作中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同时认为工作中方法技能存在问题,需要得到这方面的培训。他们普遍对自己的前途说不清。

(二)辅导员职业化的特点

所谓职业化,简单的讲,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具体来讲,应该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是职业化素养的重要内容。职业化素养是职业化中最根本的内容,如果我们把整个职业化比喻为一棵树,那么职业化素养则是这棵树的树根。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该是指辅导员在其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符合职业的从业标准,并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种终身事业来来做,在其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实现其人生的价值。笔者认为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应当对辅导员有几点要求,首先,辅导员应当端正态度,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要把辅导员工作当做终身的事业和职业;第二,辅导员应当具备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对辅导员职业化内涵的认识,即专业化的要求;第三,辅导员应把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建设,使自己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

由以上对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分析和界定,我们不难发现,专业化更多地强调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其应当由其专业领域中专业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衡量,而职业化是在强调一种职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需要国家、行业制度方面的安排和保障。职业化和专业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站在专业化的角度来看,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和终极目标;而从职业化条件的角度出发,专业化又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某一行业实现职业化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有专业化人员。从广义来看,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为了促进职业的发展,都是为了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该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在目的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状态上有很大的共通性。

将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并重,将其结合到一起,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和冲突的关系,两者之间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说辅导员职业化将要求从业者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那么进入职业就要有相当高的壁垒和标准,要达到这样的程度也必然要求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的辅导员能够存在,也会表现为辅导员职业成为长期稳定的职业;要推进专业化,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而要实现职业化,也必须要求辅导员有专业化的水平。

但是就我们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得到的情况却是,辅导员普遍感觉不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许多人把辅导员工作当做一个找工作的跳板,甚至是作为提拔干部不得不经历的一个阶段,大多辅导员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所以,工作上表现为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缺少热情,干劲不足。

所以,要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从业人员来说,其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都是尤为重要的。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和重要性,真正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自豪,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相反,如果对工作缺乏热情甚至感到厌恶,就很难唤起内心的工作激情,工作就很难取得成效。辅导员担负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长期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对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责任,在工作中要处理好学生安全、与社会和家长的矛盾、与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等等,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要做好这项工作实为不易,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和经验,而且更加需要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这就需要辅导员转变固有的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辅导员职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担负着培养合格社会建设者和可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辅导员首先要热心这项工作,从内心将这项工作当成一项长久的事业去做,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有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然后辅导员还要有学习的观念,做终身的学习型人才,还要积极参加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级各类培训,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努力把自己发展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辅导员。在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中,我们也需要顶层设计,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辅导员的切身利益,只有把辅导员的职业保障、社会保障等落到实处,才能解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激发起他们工作的动力,建立好工作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让他们能够在岗位中踏实工作,不断创新思维,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途径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高职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到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完成角色的转变,这本身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辅导员个人能力的提高是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辅导员是与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因此辅导员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关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辅导员良好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对引导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妥善解决好职务职称等现实问题,关心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以制度和措施来保障加强辅导员的学习培训,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评价奖励机制,则有利于稳定辅导员职业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能否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他们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自身是否达到了满意和认可的程度,通过这次从辅导员自己问卷调查中,梳理得出了现状。

从我院发出的来自不同高职院校的184份辅导员问卷调查中,毕业后就从事了辅导员工作的,有91人,占总人数的49%,有36%的辅导员到学校工作时间都不长,正处在工作12年期间,除了岗前培训以外,辅导员是与学生打交道中获得熟悉学生工作的经验。在辅导员队伍中,有占77%为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占总人数比例仅为22.8%,专职辅导员人数明显高于兼职辅导员人数,大部分人选择做辅导员的最终动机是由于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并从辅导员工作中实现自己对职业的钟爱和人生价值。51%的人对工作能力的职业测评是基本胜任,21%的辅导员认为要提高学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辅导员队伍的总体印象满意度较高的是人格魅力、教育水平、道德品质,其次是学术水平、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对辅导员队伍评价是比较高的,同时也呈现出职业的压力比较大,因此辅导员需要提升能力和素质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强化学习培训,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参与的调查问卷中,统计的数据显示,有52%的辅导员年龄阶段均在2030岁之间,17.9%为硕士毕业,72%都是全日制的本科毕业,只有9.7%是专科及以下学历,大多数辅导员都是高职院校本科毕业,并且拥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有从高职院校管理、思想政治、理工、心理学、哲学、历史、中文、高等教育研究、艺术类等不同专业毕业后走上的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专业面非常广泛,而所占比例较多的,有25%出自理工类专业,其他类的专业也达到了23.9%,而与辅导员专业极为紧密联系和对口的专业中,从事思想政治的占4%,高等教育研究只占3%,因为年龄结构的普遍集中,学历结构大多为大学本科毕业和所学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不同的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开展学生的辅导工作,也面临着知识结构的不同和辅导员对从事这个职业专业化的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矛盾突出,这就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经验不足,这让辅导员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辅导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41.8%的人认为目前最需要培训的是工作方法和技能。有49%的辅导员认为,对学生工作进修的渠道不充足,满足不了目前工作带来的困扰和需要,应该加强对辅导员职业教育和专业化的终身学习体制,争取有更多进修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只有让辅导员满意自己的工作,不断的学习和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引领作用。让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迸发出热情,并能从学生工作中得到成就感。激发辅导员爱岗敬业的热情和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随着高职院校对学生模式的培养的不断改变和社会多种文化因素的冲击,大学生自身的思维活跃,学生工作中呈现了过去不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今辅导员面临的学生逐渐过趋于90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已与以往不同,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困惑也前所未有。多数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的学科知识并不专业,在辅导员工作中,尤其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心理状况情况受到局限,辅导员走上岗位最初的这两年,接受的是自己职业的岗前培训,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与时俱进,对辅导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这让在高职院校工作的辅导员忧患意识加重,迫切需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学生的方式。辅导员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使用教育管理软件,这就要求辅导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希望通过学习和参与进修培训的机会,不断掌握管理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只有对学生管理的工作中更加科学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应该创造条件,根据辅导员队伍现状,有计划分批次的组织辅导员参加不同专业的学习培训,要有制度和具体措施给予辅导员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为辅导员拓展进修培训的机会和渠道,让辅导员有在其他高职院校挂职锻炼的机会,外出培训进修考察交流,提高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使自己的知识不断的更新,达到辅导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让辅导员职业前景更广阔。通过再学习的过程,将学习能力转化为工作能力和动力,通过学习进修,并运用于辅导学生的工作实践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鼓励辅导员挤时间挤精力自学,通过自学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所需的相关学科知识,学习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等知识,把握大学生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并积极参加辅导员技能培训,对学有实效者予以奖励。同时开展好学生工作调研,深入学生,了解这个群体,切实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为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保证。

(二)拓宽交流平台,增强辅导员职业技能。

问卷调查中,有170人,占92.4%的辅导员从目前从事的辅导员工作中,认为来自学生的安全问题才是影响心理负担最重的因素,明显摆在首要位置,其次有76%的辅导员对学生突发事件问题也显得尤为担心,这也说明了辅导员应加强职业中心理健康的培训。通过团队讨论式学习,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或专家,给予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训,也可以从自身对相关专业进修取得学历,提升能够应对学生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强化身心健康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能够提高,健康成长。

(三)注重实践锻炼,丰富辅导员职业经验。

当学生步入大学生活时,会面临不适应和种种问题,辅导员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做好工作。在学生工作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干部的选拔,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好学生干部的作用。对心理偏激学生加以指导,对后进学生加以关心与帮助,关注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重视特长学生的发展。在开展大学生课余活动中,在开展班级活动中,在学校的党团工作中,辅导员要积极给予指导,与学生融洽相处,积累经验,成为处理学生事务的管理者。辅导员还要参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调查,走访家庭了解状况,进行家访,开展学生的问题案例分析,在学生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四)开展学术研究,提高辅导员理论水平。

辅导员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中,把握和预见学生成长的规律。高职院校有条件时设立专项的科研基金,鼓励辅导员进行学术交流,对开展大学生思想工作的研讨以及作出的成绩,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深化对学生教育改革的实施课题,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研究实践的课程建设,来促进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使其成为优秀的思想政治的工作者。

(五)建立激励机制,开发辅导员从业动力

问卷调查中,43%的辅导员工作的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34%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2000元间,12%的人工作月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9.7%的人月收入在8001000元之间,辅导员的工资月收入较低,这让辅导员普遍感觉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52%辅导员认为,辅导员是教师中的一员,工作有保障,68%的人认为选择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个职业是因为学生工作很有趣,56%的人认为辅导员待遇不够正常的生活需要。虽然做学生工作并没有因此感受到个人发展上受到限制,相反从个人能力上得到提高,做学生工作可以发挥创造力,并实现自我对职业的价值追求,但对于目前教师的福利制度并没有感到满意。分析数据还显示,有113人选择,如果有机会,会选择转业,辅导员心理负担重、工作量大、工作繁琐、工作待遇较差等问题,大大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让辅导员的流动性也非常大,队伍的不稳定也直接影响的这支队伍的战斗力。辅导员的工作价值来自学生的口碑,学生也会对辅导员的学术水平、教育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工作态度等评价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如何缓解辅导员的压力和生活的困境,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份神圣的事业中,奉献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了解职业的特点,同时也希望社会和学校给予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改善辅导员的福利待遇。

学校应充分关注辅导员,关心辅导员,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配置辅导员工作的硬件设施,辅导员要学会用必备的学生管理系统进行软件操作,提高做学生工作的效率。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考评体制和奖励机制,学校、家长、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对应辅导员的专业职务和职位的薪酬,体现辅导员独立的价值,学校给辅导员提供保障的制度,让他们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辅导员考评与奖励挂钩,给优秀辅导员以评优、评奖和经济资助。激励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同时对辅导员付出的辛苦给予尊重和承认。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使辅导员更好的发挥才能和自身优势,辅导员津贴要与工作业绩挂钩,不要让优秀人才流失,要有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把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目标的具体要求与完成质量,通过合理的指标进行周期性考核,并与奖惩联系起来,从德、能、勤、绩上综合考核,学校的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处、教学系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协调,从提高职称的评定、各种奖励、进修的机会予以支持,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动力,让自身能力不断提高。把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纳入高职院校教师学位提升计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工程,只有让辅导员不断提高职业发展的能力,才能推进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障辅导员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

四、小结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将成为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必由之路,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分析问卷寻求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以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为根本,有效推动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终身化发展,为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稳定和谐发展创造先决条件,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

第五篇: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集聚的问题,更是一个“城镇”、“产业”和“人”互动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城镇的可持续、生态、低碳和绿色发展。因此,我们提到的“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现阶段,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人互动,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产业转型升级是其重要的实现路径之一。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为主要抓手。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同时,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二、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新区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定位,实现了新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产业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关联程度和协同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推动现代制造业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和环节的分离,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全力培育形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打造了一批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导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十二五”时期,新区以“新媒体新机场新北京”为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和融合化发展,打造与实体经济融合互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艺术品交易,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为代表的品质消费相关领域比重提高,高技术领域得到不断发展,高耗能领域比重有所下降。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新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为576.69亿元,在全市位居第5位,位列城市发展新区之首,实现利润总额12.27亿元,应缴税金10.32亿元。且收入增长速度迅猛,2013年较2011年收入增长了281%,利润年均增速也在20%以上。且龙头带动效应明显,截止到2014年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年收入过亿的达到16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亟待破解“量”与“质”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向好,收入节节升高,但仍面临着单位数量少、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尤其是近两年外部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压力。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数量有所减少,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多行业出现经营疲软状态。现阶段,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产值低且位置分散,未能形成品牌效应,高收入企业仍集中于商业和工业,而更能体现高、精、尖技术水平的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业则无新增收亮点。因此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量”与“质”方面亟待突破。

2.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亟需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新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处于从培育期向成长期转型提升的关键阶段。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有效利用重大项目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大型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新,依靠重大项目带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将是有效的发展途径。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重大项目,如华商创意中心项目、星光影视园新区项目、文创基金产业园项目、盛世南宫影视文化城项目、中国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新航城国际会议会展中心项目等,直接关系到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与品牌建设,因此对这些重大项目的扶持依赖程度较高,如不能及时获得对重大项目的扶植资助,加快项目落地、开工、投产速度,将无法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3.产业融合动力不足,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弱,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转型 尽管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已成为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但目前新区获得成功的企业仍是少数,大多数企业并不清楚如何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来转型升级,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缺乏主动参与融合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二是科技与文化内容结合不够紧密,三是文化科技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拉动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提升,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等路径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

4.产业发展环境缺乏优势,高端要素资源竞争力有限

与中心城区相比较,新区产业发展环境缺乏优势,一方面表现在缺乏重量级龙头企业,难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入驻的企业多属于初创期与成长期,规模小且分散,产业联动作用不足,很难形成产业氛围。另外,针对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推广、市场交易、网络虚拟服务、数据共享、融资担保、孵化器等文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导致企业难以留住;另一方面表现在经济环境不足,基本生活、商务配套设施相对匮乏,导致高素质人才难以留住。由此,新区在吸引高端文化产业人才、企业、项目、资金等方面竞争力较弱。

四、产城融合背景下大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劲选择

产城融合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城市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产业促进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即“以人为本,以产促成,以城兴产”。因此,新区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依托新区现有的政策、产业基础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创业创新环境,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1.立足新媒体产业,打造“双生态”特色新城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培育新媒体产业基地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双生态”特色核心竞争力。集新媒体产业、商业服务、商务办公、文化休闲和中高档社区为一体,打造以新媒体产业为核心驱动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形成具有较强综合辐射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带动商业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经济。并依托新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放大园区集聚带动效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促进生态环保、配套设施完善的数字社区的建设,凸显新区生活居住和服务功能,打造自我功能完善、自我平衡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2.强化核心区功能辐射,优化南城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魏善庄地区,以新航城规划的核心区域与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承载区为定位,承接黄村、亦庄、第二机场北京南城三大板块连接中枢功能。依托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与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导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推进北京市时尚体育休闲公园、临空产业创新总部区与会议会展区、北京都市农业休闲文化生活圈的建设,对接新航城文化产业、绿色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等临空高端产业链的选择,打造南中轴延长线的生态涵养和文化创意发展核心板块。

3.立足“园”、“城”一体化布局,创新打造智慧城市

实行“园”、“城”一体化思考,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一张图”规划,努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的发展格局。确定北城黄村、亦庄作为城市化新区,依托盛世南宫影视文化城、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西曼国际工业设计产业园等园区载体,重点发展影视文化、电子商务、商业娱乐、旅游会展等产业,建设北城高档社区、金融服务区、大型文化娱乐区和综合购物区。东城依托采育科技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建设现代科技新城与古镇风貌并存的新型小城镇;依托葡萄产业特色优势,发展规模型现代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西城以榆垡和庞各庄为中心加快永定河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集旅游、休闲、体验、观光、娱乐、体育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带。南城以魏善庄、礼贤镇为核心,依托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承接新航城建设,建设以数字产业、电子商务、广告会展、休闲娱乐为主的现代都市产业与绿色生活服务区,建设南中轴宜居宜业生态新城。

4.着力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互促共赢

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双重国家级政策扶持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区。有效引导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空间联系、多点布局的科技文化孵化器,带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转换,实现文化科技双向深度融合和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加快核心区文创基金产业园的建设,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贷、担保、产权交易、投融资等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与文化创意产业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金融评估体系和信用体系等配套措施。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旅游文化发展动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位。加快建设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主会场及周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项目、长子营镇祥发伊甸园汽车露营地项目和庞各庄镇梨花村汽车露营地项目,发挥月季文化、汽车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吸引旅游龙头项目入驻,进一步丰富大兴旅游产品。

5.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顺应首都功能调整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趋势,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改造存量设施资源,依托“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为中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孵化空间。加快推进新媒体文化创新空间、创e咖啡创新型创业孵化平台等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的带动,搭建起具有共享办公、信息交流、人才招聘、技术分享、市场拓展、项目对接、投融资服务、创业指导等功能的创新型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通过优化和完善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技术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创新创业圈”。

6.加快走“互联网+产城融合”智慧发展之路

立足互联网思维,紧抓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以建设“智慧园区”为抓手,以基础网络通信、数据共享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为建设重点,引入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手段,辐射带动新媒体创意带、电子商务带、金融集聚带的全面发展,推动智慧产业集聚。结合智慧楼宇、智慧办公、智慧协作等多种手段为辖区企业提供个性化企业智能服务,通过对原有产业的智慧升级,改进企业办公环境和工作模式,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化企业服务体系,培养一批企业服务提供商,为城区产业升级带来更多选择。加快形成智慧产业链,以行业为单位建立虚拟和实体的创新协同机制,如智慧物流、智慧环保和智慧医院等;整合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如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等,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进智慧园区与智慧城区建设相融合,促进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

7.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快反磁力中心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新城建设。在文化设施布局方面,按照文化强区战略要求,大力推进新区综合文博馆、图书馆、体育馆、艺术中心等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突出“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倡导健康运动、时尚生活、绿色生活。开拓数字文化发展新空间,在建设绿色生态新城的过程中全力推动数字文化繁荣发展。要加快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报刊等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数字文化新兴产业为主导,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加快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多终端传播;加强以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为重要内容的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依托南海子湿地公园、半壁店森林公园等生态园区,加快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等生态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绿色新区。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1000字)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其实现路径之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为主要抓手。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且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十二五”时期,新区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定位,实现了新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产业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关联程度和协同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推动现代制造业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和环节的分离,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全力培育形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打造了一批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导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即将来临的“十三五”发展中,新区还应立足本区实际与环境形势,继续走产城融合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一要立足新媒体产业,培育新媒体产业基地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双生态”特色核心竞争力,打造“双生态”特色新城;二要强化核心区功能辐射,重点发展魏善庄地区,以新航城规划的核心区域与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承载区为定位,承接黄村、亦庄、第二机场北京南城三大板块连接中枢功能,优化南城产业布局;三要立足“园”、“城”一体化布局,创新打造智慧城市;四要着力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互促共赢;五要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将文化创意融入城市功能提升,加快高端产业资源集聚,促进城市生活与服务平台建设,助力形成首都核心区的反磁力中心,推进生态、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建设;六要立足互联网思维,紧抓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七要推进“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新城建设。

下载上海文广新一轮改革整合背景下的融合发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文广新一轮改革整合背景下的融合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逻辑作为新时代促进我国乡村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

    数字化背景下美国报业发展研究

    数字化背景下美国报业发展研究【摘要】美国报业在近代史上一直是世界报业发展的标杆,引领着全球传媒业变革浪潮,但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美国报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继而引起......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发展研究 字数:2754 来源:商情 2014年47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动了P2P融资模式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民间......

    融合背景下电信企业农村信息化创新策略研究

    融合背景下电信企业农村信息化创新策略研究 何建勋 (中国电信临武分公司,湖南424300) 519197412@qq.com 摘要: 随着全业务竞争态势的形成,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加大了对农村信息化......

    90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重点和改革走向(下) 课程的考试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重点和改革走向(下) 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新一轮西部大......

    体验经济发展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韩静张慧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時代,定制旅游是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出......

    “互联网 ”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物流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如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打通农村电商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本文着力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研究,在课堂优化理念的基础上,从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