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论文(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11-22 20:4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第一篇:高校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专科生的成才目标和竞争实力应为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但要真正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必须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选用等诸多方面,摆脱本科和技校教育模式,构建出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科学合理的新型模式。

关键词:专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

专科生的成才目标和竞争实力应为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专科生的实力是什么?是既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应用能力的人才。问题是,怎样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这是值得探究的。笔者从事高职高专教育多年,在长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摸索出一些经验,特列举出来,以和同仁们共榷。

一、专业课程设置应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合理性

高职高专的专业类别很多,当前各专业课程系统设计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本该是好事,无可厚非,但伴生的,也有部分院校出现了不少不合理现象。无论从社会对真正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趋势,还是从高职高专毕业生求职的焦虑和迫切上来说,我们的高职高专院校都不能以探索发展为借口,忽视了对高职高专学科设置的科学合理性的强力追求,而应该在各校都成立起具有权威性的课程设置研究机构,认真进行行业走访,广泛接触行业单位,同各典型行业单位的决策和人力资源部门务实性的交流,让院校和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姻亲关系,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二、高职高专教材应具备规范、严谨和适用实用性

当前,高职高专的教材良莠不齐,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知识量的大小来说,真正具有适用和实用的教材为数不多。很大一部分教材,或者向本科靠拢追求知识的广而深;或者向技工教材下滑,单纯强调实用性而忽略适用性。笔者认为,高职高专教材必须保证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包括知识的来源,最基本的推理推导模式,特别是知识向深向广推理的方法,以给学生进一步深造和灵活运用知识建立起通道。教材的主要内容,应放在该学科知识的应用上,编者必须构建起实际岗位上所必须地知识点,而且要指明这部分知识用在什么地方,怎样来应用。在理论知识中,插进大量的案例,并把处理此类案例的知识直接指明。当然,各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完全相同,案例教学的适用性有待探讨,但高职高专的知识是在一线应用的,只出现知识本身,而不指明用在何处怎样用,这样的教材模式同本科教材没有什么区别。

三、高职高专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资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高专教师应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特殊的资质。这种资质应有两种内涵因素,即资历经历上的资格和讲课方法、技巧方面的资格。资历和经历上的资格,是高职高专教师必须具备的,这种资格除要求教师必须有本科教师应有的学科深厚的知识层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有技工学校教师擅长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好是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资历、经历过或接触过所任学科知识应有的工作岗位,懂得该知识的实际操作技能,最其码应知道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方法。当然,要让高职高专院校都用双师型教师来任教,既不可能也没必要,但必须对教师进行应用性培训:既可外出在实际工作岗位培训,也可以接回任务单。不是搞学术研究,而是真实的参与实际工作,以积累实际工作资历。讲课方法、技巧方面的资格,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来讲,尤为重要。如前所述,高职高专院校的育人宗旨是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既要突现高级专业,又要突现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把理论性知识讲经精讲透,而且一定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便于接受。除此之外,一定要给学生讲明:该知识将来应用到什么地方,怎样去用。知识的应用性,大部分教材并未指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会处理教材,严格地说必须会处理知识,决不能让教材牵着鼻子走。据笔者所知,现在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存在有两种亟待改进的教学现象,一种是一些学识渊博的教师,完全用本科式教学方法,课堂上对知识大量引申,全方位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另一种是将教材知识三言两语带过,然后,大讲一些学科内外的逸闻趣事,这两种模式都是学生掌握应用性知识的大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众所周知的,笔者认为,高职高专教师对这三大功能应赋予一种新意,也就是说在传道这项功能上,高职高专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还有教会这些很容易而丧失自信的专科生求职和供职的技巧和准则。在授业的功能上高职高专教师要传授学生既够用,又立刻能用的岗位性知识,在解惑功能上,要向学生许诺把时间和地域扩展到学生毕业后的很长时间,直至终生。以给学生仗胆壮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应用型知识有完整的理解。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身为多年从事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教师,笔者不断在实际教学中验证,得出了也许并不太成熟的结论,写出来与同行同仁们交流,以期能为我国高职教育尽绵薄之力。

第二篇: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制造是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本文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分析,提出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研究了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面向智能制造的应用型人才的新实施方案。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企业要求的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已提升为国家主攻战略方向,伴随着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应加大智能制造需要的智力投入和人才培养[1]。而培养大量适应智能制造的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应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本文系统分析了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和素质要求,研究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满足智能制造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实施思路。

1、智能制造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分为五大领域,即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工业网络、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管理,是集成了制造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是数字化制造、精益生产、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绿色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1];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将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设备通过互联网技术形成一个“智慧工厂”[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现代传感技术、装备制造技术、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数控编程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虚拟现实与拟人化智能技术等。是装备制造技术与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集成与融合。因此,智能制造对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提出了如下新技术技能要求[3]:

(1)具有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知识技能如CAD、CAM、CAE等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

(2)需要掌握更多的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

(3)需要更多地关注工艺布局、工艺实施、工艺优化,掌握CAPP、PDM、加工过程动态仿真这些新技能。(4)需要具备智能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如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工具的运用。

2、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无法适应智能制造业的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首先,危机意识不足,推进力度参差不齐,各校普遍认为智能制造还远未开始。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工业2.0水平,部分接近或达到工业3.0水平,因此,我国制造业普及工业2.0的路还没有完成、补齐工业3.0的基础还没有夯实,在如此低水平的基础上推行工业4.0,瞻前顾后并止步不前。因此,对接智能制造、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其次,一些新设立的地方本科院校不愿放下身段,无视其应用型、地方型、技术技能型的特色定位,将学科体系片面倾向于学术型和研究性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由于双师型师资缺乏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操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另一些学校虽然开办了针对智能制造的专业方向,或在专业选修课上增加了若干智能制造的相关课程,但由于目标岗位能力需求不明确,无法充分对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最后,智能制造涉及机械、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系统管理等新知识与新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广、跨度大,而各校工科各专业普遍以教学学院为单位分设,尽管一些学校建立了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大平台,但教学学院的传统建制造成了师资、技术和资源的割裂,不利于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教师参与地方企业的科研活动少,实践经验不足,对地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缺少了解,造成很多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建议

3.1 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年的办学过程中,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地方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的定位逐渐清晰,但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的有效措施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首先,应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建立能力导向的教学目标、开设应用导向的课程[1]、注重实践的教学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应调整与转变校企合作思路,打破校企合作壁垒,拓展多边协作,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高校的课程、实训以及师资中,从机制、理念、课程体系、培养路径、质量评价标准、企业参与程度等多方面,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升级和深度变革。同时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科研成果以及双创成果带给产业,满足其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

3.2 统筹通与专的关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夯实机械类学科的专业基础,拓展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知识。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要围绕应用型人才成长必备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整合教学内容,在传统机械设计理论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适度增加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构建适合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的机械类专业学科、专业大平台。其次,以智能制造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需求为导向,细分专业方向。智能制造涉及的技术面广、跨度大,面面俱到、全面学习与掌握智能制造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学校应着力于面向区域和地方智能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和适应性培养,抓住核心技术,明确能力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通与专”教学内容,既要保证所有学生对智能制造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又要细分智能制造领域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岗位群,针对关键技术应用开设不同专业方向。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积极探索PBL、项目教学法等。让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向“知识引领者、技能培训者、人才开发者、职业教练和心灵导师”转变,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4];其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网络在线课程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方式,为专业基础课程和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搭建平台,如MOOC、SPOC、微格教学等;最后,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学,通过辅导、引导最后考核,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4围绕关键技术,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应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的育人模式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的培养过程,强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应用,重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持续全部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5]。通过产教融合计划,与知名智能制造企业如SIEMENS、ABB、GE和FANUC等建设并利用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开展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逻辑控制系统(PLC)、离散控制系统(DC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等智能制造相关项目的实训[6],实现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信息与通信的技术的融合应用和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开发编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提升[7]。

4、结语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机械专业教育应准确把握应用型、地方型、技术技能型的特色定位,主动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新变化、满足智能制造人才知识能力的新需求。为此,本文针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统筹通与专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产教融合,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等改革思路,以培养出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及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效率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验教学实际,提出了“互联网+”实验平台、虚实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为高校培育出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新模式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途径,并且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中的实验教学。2018年5月19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教授们以“新工科建设”、“虚拟仿真”、“创新创业教育”等主题作了系列报告讲座。虽然,从国家到高校对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本文分析了实验教学现状,提出了“互联网+”实验系统平台(Internet+labsystem)、虚实结合(Virtualandrealitycombine)、校企融合(school-enterprisecombination)的LLVS教学新模式。

1实验教学现状

1.1对实验课程重视仍有不足

近年来,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到目前已小有成果,实验课时比重由原来的20%~30%,调整到现在的近50%。虽然课时量有明显增加,但实验课程的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实验课程的内容仍旧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能严格按照老师的计划步骤机械的完成课程实验。实验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2缺乏系统的管理,教与学存在鸿沟

课前学生对实验任务了解不足,没有可供学生学习和测评的系统平台,无法及时获取教学课件、学习视频等教学资源。老师也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实验课的几十分钟,实验前后缺乏沟通,缺乏对学生的考核与考查。急需建立有效的教学服务平台,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1.3部分实验受到条件制约,难以满足课程需求

机械电器、化学生物等高损耗、危险性大的实验,及仪器、耗材须特殊处理,对实验条件较高、难度大,受到实验条件制约。部分学生在课内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课后开放性实验又难以执行,也将导致实验质量下降[1]。同时,由于大学门槛不段放宽,扩大招生等原因,大学学生数量增加,但实验室建设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缺乏[2]。学生人均实验用时不足,更缺乏自由使用实验室的条件,实验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

1.4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不够,实验教学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

高校一切按照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培养学生,缺乏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沟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不够。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偏差或滞后,这就导致了毕业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的矛盾存在。

2实验教学新模式

2.1“互联网+”实验教学系统服务平台

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教学服务系统建立后,教师把各阶段实验大纲、实验任务内容、实验过程相关视频和学习材料上传到系统平台。并在系统中设置相关内容进行阶段考核。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终端用自己的学号登录系统,查看与自己相关的实验任务资料[3]。在线学习相关文件、视频等内容。完成本项目理论部分测试。教师通过系统了解学生对本项目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后期实际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强调和预警。实验后,教师登录系统评阅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等材料,给出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撰写实验课程小结,实验电子材料存档、备份等[4]。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教学系统服务平台,学生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2实验教学虚实结合现阶段虚拟技术比较成熟,也不乏一些单位正在研究如何将虚拟技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如虚拟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课程实验中的应用。虚拟技术的融入可降低风险节约成本,也便于及时的技术更新。2.2.1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电子电路及通信技术类实验可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国内很多教学平台开发单位都在着力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且技术较成熟。虚拟仿真可为电子电路类虚拟实验提供充足的元件库、设备库,如多功能数字万用表,数字逻辑分析仪、数字示波器、波特图测试仪等。可模拟微控制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实验。虚拟仿真实验能为学校节省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实验节省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5]。同时,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学科新技术解决现有问题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在虚拟实验的基础上再进入实验室完成课程实验,效果会更好。既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及设备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又可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2.2.2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R)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机械制造、生物化学等有一定危险性实验方向有着极大的前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出和实验实训室一样的环境来完成实验项目,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达到了训练效果。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让参与实验项目者有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还可以解决设备陈旧、师资不足、项目经费紧张、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实验器材还是实验设备,更新换代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非所有学校都有能力做到每一代设备的更新和使用,通常是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才更一代。通常实验设备的换代,很难赶上相关领域技术更新。但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应用型人才需求,必须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实验没有耗材损耗,没有太多的危险性,学生可以跟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虚拟实验,可以节省大量的师资力量。利用虚拟技术完成实验练习,再完成实体实验,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不出门即可进入“实验室”参与将要完成的项目。有利于学生熟悉项目的具体情况、掌握要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顺利完成真实的实验项目提供有力保障。

2.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对人才的的培养永远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个社会主体的责任与任务。特别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企业生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参与。2.3.1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双方共建实验室,学校提供实验室建设场地,以及科研团队和技术支持。企业负责设备的采购及后期维护。实验室的管理运作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属学校,企业对成果有优先使用权。学校可将科研过程及相关知识直接用于培育学生,如将相关知识撰写教材等。企业可以从实验项目中培育和储备自己的技术人才。2.3.2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学生进入共建实验室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实验室按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系统的学习,把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利的结合,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帮助和引导学生由一个合格大学生到一名高素质的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型[6]。

3结束语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最根本的目的是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各类人才。本文提出LLVS实验教学新模式,正是出于在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条件下,充分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充分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实验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培育人才是每个高校的使命,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更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四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的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及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效率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验教学实际,提出了“互联网+”实验平台、虚实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为高校培育出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新模式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途径,并且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中的实验教学。2018年5月19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教授们以“新工科建设”、“虚拟仿真”、“创新创业教育”等主题作了系列报告讲座。虽然,从国家到高校对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本文分析了实验教学现状,提出了“互联网+”实验系统平台、虚实结合、校企融合的LLVS教学新模式。

1实验教学现状

1.1对实验课程重视仍有不足

近年来,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到目前已小有成果,实验课时比重由原来的20%~30%,调整到现在的近50%。虽然课时量有明显增加,但实验课程的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实验课程的内容仍旧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能严格按照老师的计划步骤机械的完成课程实验。实验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2缺乏系统的管理,教与学存在鸿沟

课前学生对实验任务了解不足,没有可供学生学习和测评的系统平台,无法及时获取教学课件、学习视频等教学资源。老师也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实验课的几十分钟,实验前后缺乏沟通,缺乏对学生的考核与考查。急需建立有效的教学服务平台,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1.3部分实验受到条件制约,难以满足课程需求

机械电器、化学生物等高损耗、危险性大的实验,及仪器、耗材须特殊处理,对实验条件较高、难度大,受到实验条件制约。部分学生在课内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课后开放性实验又难以执行,也将导致实验质量下降[1]。同时,由于大学门槛不段放宽,扩大招生等原因,大学学生数量增加,但实验室建设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缺乏[2]。学生人均实验用时不足,更缺乏自由使用实验室的条件,实验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

1.4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不够,实验教学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

高校一切按照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培养学生,缺乏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沟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不够。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偏差或滞后,这就导致了毕业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的矛盾存在。

2实验教学新模式

2.1“互联网+”实验教学系统服务平台

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教学服务系统建立后,教师把各阶段实验大纲、实验任务内容、实验过程相关视频和学习材料上传到系统平台。并在系统中设置相关内容进行阶段考核。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终端用自己的学号登录系统,查看与自己相关的实验任务资料[3]。在线学习相关文件、视频等内容。完成本项目理论部分测试。教师通过系统了解学生对本项目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后期实际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强调和预警。实验后,教师登录系统评阅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等材料,给出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撰写实验课程小结,实验电子材料存档、备份等[4]。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教学系统服务平台,学生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2实验教学虚实结合现阶段虚拟技术比较成熟,也不乏一些单位正在研究如何将虚拟技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如虚拟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课程实验中的应用。虚拟技术的融入可降低风险节约成本,也便于及时的技术更新。

2.2.1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电子电路及通信技术类实验可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国内很多教学平台开发单位都在着力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且技术较成熟。虚拟仿真可为电子电路类虚拟实验提供充足的元件库、设备库,如多功能数字万用表,数字逻辑分析仪、数字示波器、波特图测试仪等。可模拟微控制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实验。虚拟仿真实验能为学校节省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实验节省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5]。同时,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学科新技术解决现有问题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在虚拟实验的基础上再进入实验室完成课程实验,效果会更好。既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及设备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又可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

2.2.2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R)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机械制造、生物化学等有一定危险性实验方向有着极大的前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出和实验实训室一样的环境来完成实验项目,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达到了训练效果。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让参与实验项目者有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还可以解决设备陈旧、师资不足、项目经费紧张、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实验器材还是实验设备,更新换代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非所有学校都有能力做到每一代设备的更新和使用,通常是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才更一代。通常实验设备的换代,很难赶上相关领域技术更新。但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应用型人才需求,必须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实验没有耗材损耗,没有太多的危险性,学生可以跟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虚拟实验,可以节省大量的师资力量。利用虚拟技术完成实验练习,再完成实体实验,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不出门即可进入“实验室”参与将要完成的项目。有利于学生熟悉项目的具体情况、掌握要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顺利完成真实的实验项目提供有力保障。

2.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对人才的的培养永远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个社会主体的责任与任务。特别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企业生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2.3.1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双方共建实验室,学校提供实验室建设场地,以及科研团队和技术支持。企业负责设备的采购及后期维护。实验室的管理运作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属学校,企业对成果有优先使用权。学校可将科研过程及相关知识直接用于培育学生,如将相关知识撰写教材等。企业可以从实验项目中培育和储备自己的技术人才。

2.3.2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学生进入共建实验室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实验室按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系统的学习,把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利的结合,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帮助和引导学生由一个合格大学生到一名高素质的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型[6]。

3结束语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最根本的目的是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各类人才。本文提出LLVS实验教学新模式,正是出于在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条件下,充分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充分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实验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培育人才是每个高校的使命,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更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闵永智,李红,王秀华.电气工程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177-178.[2]张书彬,杨明伦,杨祖彬.包装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问题探讨[J].科技风,2012(17):192.[3]邱会华,周鹏.虚拟仿真实验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化工,2016,45(17):132-133.[4]熊梅,罗晓宾,谢治州.数学类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组织与管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06):120-124.[5]戚依.基于云平台的虚拟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4.[6]杨成青.基于互联网+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5):18-19

第五篇: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 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业务就在不断的扩大,外贸企业本土化的需求,内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英语沟通能力,商务外贸知识的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熟练应用人才需求迫在眉睫。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前言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业务就在不断的扩大,外贸企业本土化的需求,内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英语沟通能力,商务外贸知识的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熟练应用人才需求迫在眉睫。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观,高等教育的功能,课程和教学形式,学生经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点和界限,领导与决策,学术标准,入学和选拔,学术管理形式,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等,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紧张和教育公平等问题。其中,反映在外语专业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社会经济的变革,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为我国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我国培养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模式的核心内容

1、专业设置:以英语基础知识为根本,辅助学习经贸、法律、教育、外交、翻译等专业技能学习,以此来弥补当今社会急需的专业性人才,满足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主修英语专业技能的课程,包括、说、读、写;主修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如经贸、法律、时事等选修课程。不断优化课程安排和比例结构。

3、实践环节:英语交流,评价和定位口语强化训练的标准和方式;专业实习内容与时间,实习结果评定等环节,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切实加强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书写。

4、教学环节:围绕学生中心,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从专业性和实用性出发教学;教学方式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主。

5、教学管理:师支队伍以考试方式进行录入,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融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步伐,请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学。相关专业知识,我们采用联合办学方式,这样可能有效利用相关学附高专业的资源,来伪装我们对专业知识的需要。加强院、系两级督导,狠抓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我国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教育课程

(一)强化复合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一个教学模式的好坏评定标准,从课程体系就可以得到证实和体现。课程体系是指学校为学生和教师所设计的知识结果和教学体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要想培养出应用型的英语人才重要的是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因此,在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之后,以课程体系现代化的标准为根基,为于现有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和优化,以此获得更大的收益。

专业课程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把专业口径扩大化,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优势。把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做到完全的协调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融合的课程体系。最终达到课程体系的合理化,教学内容的优势化,实践研究成果的有效化,更加适应社会需求,迎合市场发展的谭程体系建设。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摒弃以往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方法,对于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进行丢弃,增设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的新元素,新内容。正确的认识到什么是基础的教学内容,哪些课程可分划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以及他们之间的课时比例等。在课程目标设定上,要以职业能力为教学的本位,以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核心,以实用、实际和实效为教学课程的基本原则,构建我们教学的体系,使其具有科学性、可行性、适应性,把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社会认可度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复合型英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多专多能的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应用技能,这一点在课程体系中要有全方位的体现。

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把持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认识到每一门课程都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基础课程是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一定在按照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把我们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进行衔接,处理好单一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关联,实现课程与课程间的在逻辑和结构方面的综合与联系,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交叉性知识渗透到课程内容中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学习和理解知识的真正意义。

加强学习应用的实用性,因为语言最主要的是用于交流和沟通,所以学习的实践性十分重要。处理好知识理论与语言训练的关系,处理好综合素质教育和业务素质教育的关系,来实现学习整合综合技能的提高。通过为学习提供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语言交流之外,也会锻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都需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二)教育手段与方法。

高校要培养出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就以充分利用人才培养系统,有条理的去构建和应用。需要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手段作为指导,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与社会的进步接轨通融。以往传统的老师,黑板,粉笔的教学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也不符合现阶段快速培养人,培养优秀人才,培养与时代接轨的人才的需要。

(三)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每一个好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杰出的管理,有章法才会出效率。但是,管理并不是刻板坚硬必须执行的制度,它需要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开放的政策,需要以人为中心的根本,促进个体快速发展,并适合整体学生的需要。从现有教学管理机制看,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

1、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学校依旧采用学年制进行修学。学年制有其弊端,学生总是被困在狭窄的角落里,很难走出这种传统的框框,学生学习似乎没有灵活性,学生没有自己的目标,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完成学业。有能力有精力的学生,也不能缩短学时,更不能学到课程之外的东西。这样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完成课程时内学习积极性处于停滞状态,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奋进精神,也不利于快出人才。因此,我们更应该提倡学分制,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精力和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也能保证不同学生学习的进度有着合理的差异化。

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程。目前,有些高校采用选修课程学习,但是这种选修 范围还是有了限制,只能在几个科目中进行选修。这样的选修还是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对学校的全部课程进行划分和分类,并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为其学生的疑问进行指导和咨询,学生们可以先试听其准备选学的课程,试听后可进行选择,并咨询老师课程搭配是否合理,对以后职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兴趣是否贴切。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3、完善管理评估体系。有了好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也离不开全程质量的管理,对教材的筛选,教师人员的配备,课堂多媒体的应用,课程评估与考核等。并且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对教师评估的反馈,也包括教师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的分析反馈。

四、小结

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时步对于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毋庸置疑。尤其是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在中国英语已成为除汉语之外最为普及的语言。随之改变的就是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的改革,因为只有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才能与世界顺利接轨。同时,这一系列新的变化和发展,也为我国外语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已成为支撑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培养一名优秀杰出的英语型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之外,更需要的是能够将英语运用到外事、教育、经贸等诸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优化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后的专业人才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优化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后的专业发展强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发展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道路,结合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有特色、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创造出学校、专业特色。

总之,分类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优化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和创新的根本出路。本项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将大大促进二十一世纪我国高校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

下载高校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论文(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论文(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引言交通工程学科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1],呈现迅速发展态势,目前全国已有近100所高校开设了交通工程专业[2]。但由于学科发展历史较短,交通工程又属于多学科交叉的......

    平面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论文

    [内容摘要]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基地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模式,既能不断提高教师和实习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获得实践设计经验,较快提高......

    论文提纲-方法应用型

    某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研究 引言 1某企业及其知识型员工管理 1.1某企业概况 1.2知识型员工管理现状 1.3知识型员工流失状况 2员工流失的理论模型(可以是多个模型) 2.1模型......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

    一、培养工程机械应用型人才的意义应用型人才是指既具有大学层次的知识与智能水平,又具有从事某一专业的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将科学理论或新发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

    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旅游专业发展迅猛,旅游经济总量呈现出不断上升态势,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日益丰富。但是,目前仍然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

    浅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特征,提出了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精选合集)

    摘要:当下,人们普遍认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有效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又面临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

    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论文[范文大全]

    一、税法课程的特点(一)综合性强税法是一门集会计、法律、财政和税收管理等知识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想学好税法课程,熟练掌握税法知识,必须具备法学、会计学、财政学等知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