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6:5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阳信抢抓黄河三角洲开发,实现追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强县目标,在总结十一五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并了“我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县服务业快速增长,实现“拼搏赶超求跨越、争先进位建强县”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基础条件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3%。2010年,全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93亿元,比2006年增加 28.16亿元,增长261.4%,占GDP比重达到38.7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1%;服务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6亿元,占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34.3%;服务业从业人员6.2万人,比2006年增加2.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6.9%,新增就业人口约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口总数的42%;服务业提供的地方税收9475万元,占全县地方税收的55.3%,对地方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53.4%。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较快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等基础服务业比重稳中有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保障。2010年,全县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5.65亿元,是服务业中比重最大的行业,占42.3%。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2.62亿元,贷款余额40.47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30.48亿元和28亿元。

(三)城乡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十一五”期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26%,2010年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98%。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5元,比2006年增长2525元。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服务产品需求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服务业“四大载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一是重点城区建设完成既定目标。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城区开发改造,下大力气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城区承载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采取BT模式建设的翠岛湖、韩公桥和蔺公桥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九龙湖建设进展顺利;四条骨干道路竣工通车;商务中心主体基本完工;城中村改造已破题。城区建设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二是重点园区带动作用明显。阳信民俗文化园区是年初确定的市级重点园区。园区占地面积2000亩,总投资25亿元,已完成基础设施配套投资3000万元;目前,园区在建项目6个,拟建项目3个,已形成实际投资3亿元。在鼎龙、盘古等项目带动下,园区内古家具生产、收藏、交易气氛日渐浓郁,对周边“小而散”的集市型市场吸引和融合能力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收藏、交易活动被吸纳到园区专门的功能市场中来。三是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我县列入市级服务业重点企业2家,市级重点产业链项目3个,另外,县级重点推进项目4个。全县产业链项目总投资额34.6亿元,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在滨阳工贸专业第三方物流税收试点、鸿安特色餐饮连锁良好发展态势的带动下,全县准备实施主营业务剥离的企业达到3家,肥牛特色餐饮连锁品牌达到6个。

第二章 面临形势与趋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县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主要表现在“三个优势、三个制约、三个趋势”三个方面。一、三个优势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建设步伐,阳信县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地区的连接处,濒临滨州港、黄骅港,特别是随着津汕高速、滨德高速、德龙烟铁路的加快推进,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对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完善自身产业布局,激发发展活力,创造了优越条件。

(二)“突破阳信”的政治优势。阳信县是欠发达县,2009年被纳入财政省直管县,将会争取到更多国家、省的政策、资金支持。市委、市政府继续强力实施“突破阳信”战略,不断加大帮扶力度,也给全县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三)加快发展的基础优势。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家纺地毯、不锈钢制品、木器制造、食品深加工、肉牛及皮革加工等富有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了滨阳燃化、瑞鑫集团、东进餐具、长威电子、欧亚木器、龙福环能、金缘生物科技、泰锐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全县规模企业发展到179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肉牛、鸭梨、优质麦等特色资源优势突出;是全国畜牧百强县,是华北最大、辐射全国的肉牛养殖、加工集散地;是“全国优质麦基地县”,是鲁北地区最大的优质面粉加工集散地;是中国鸭梨之乡,年产鸭梨20万吨。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二、三个制约

(一)经济总量膨胀的瓶颈制约。阳信经济总量、人均占有等指标在全市、全省仍然处于末位,总量尚未能突破百亿大关;财政收支困难,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压力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落脚在骨干企业和新兴企业的裂变发展、规模发展,部分企业产品结构、人才结构、治理结构与企业高速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将影响全县经济总量的膨胀发展。

(二)建设用地紧缺的瓶颈制约。大企业要发展、大项目要落地,都需要落脚之地。但是,每年的土地指标就是二三百亩,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引进来,安不下,土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干部工作作风的软环境制约。一些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有的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管死的手段多,放开搞活的办法少,缺乏大局意识;有的观念不新,工作中患得患失,缺乏与时俱进、主动服务思想;有的习惯于用条条框框指导工作,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在工作中缩手缩脚,缺乏超前意识和预见性。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三、三个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城镇化、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具有历史性、决定性的关键时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县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一)经济发展进入升级转型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逐步凸显出来,经济升级转型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求更为迫切。充分利用中央扩大内需、国内外高端要素加快转移等有利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自主创新,改造提升不锈钢制品、家纺地毯、食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城乡建设进入跨越提升期。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推进,城乡建设进入跨越提升的关键阶段。新城开发、老城改造、社区建设,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将进一步释放新的发展空间,为在更大范围谋划生产力布局创造了条件。同时,在进城人员就业、户籍管理、住房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增强城镇发展活力。

(三)社会事业进入全面突破期。“十二五”时期广大群众对改善公共服务的要求急剧增长,加强社会建设将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章 总体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阳信县“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国家对黄河三角洲服务业发展,按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型服务业,加快构筑机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的规划要求,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定位,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项目支撑,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思路, 继续推进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三大载体”培育建设,加快建设服务业产业链延伸步伐,着力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做强新兴服务业,做优传统服务业,做活消费性服务业,锁定重点,科学作为,奋力攻坚,全力促进我县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奋斗目标:

到201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31.6亿元,年均增长27.6%,占GDP的比重达41%,三产比例调整为7:52: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年均增长16.8%。

第四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

“十二五”时期,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板块”进行空间布局,即以县城为中心发展商务中心、商场超市、宾馆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两个平台是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个板块是以鲁北大街为纵轴连接滨德高速和德大铁路物流园区的综合商贸物流园区;以水落坡为中心辐射河流、翟王的民俗文化观光体验区,以金阳办事处为核心的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区。一、一个中心

结合“东扩、西控、南跨、北拓”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依托服务业重点城区和重点园区优势,以“城中村、旧城改造”为契机,重点培育县城区“商贸集中区”,积极推进高端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核心区服务业总量和档次,增强其辐射和带动能力。

二、两个平台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发挥我县优质麦、肉牛加工养殖、鸭梨加工等优势为农民提供包括生产、技术、加工、销售、购买、信息咨询、中介、经纪、法律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并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搞活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资流通,构建畅通、高效,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农村流通网络。三、三个板块

休闲农业生态区。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以梨园景区、万亩生态林场、水库湿地保护区、九龙湖水利风景区、青坡湖、沟盘河雨洪资源化治理工程等景区为主体,坚持生态改善和生态富民并重,严格空间资源开发,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逐步将中部地区打造成为生态旅游观光区。水落坡民俗文化产业园。以滨阳路为轴,南北双向开发建设。以古家具生产、展览、交易为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全国最大的集古家具收藏、鉴赏、销售、仿古家具产销、旅游、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区。

黄河三角洲综合商贸物流园区。以鲁北大街为纵轴,南部连接德龙烟铁路阳信站,北部连接滨德高速,建设“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路运输”一体化陆海联运模式的黄河三角洲综合商贸物流园区,形成石化煤炭、粮油蔬果、牛羊鲜肉物流中转和供应集散地。

第四章 重点发展工作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一)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德龙烟铁路、滨德高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阳信当地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以德龙烟铁路阳信站区域为重点,规划布局“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路运输”一体化陆海联运模式的黄河三角洲综合商贸物流园区,强力推进能源供应链、粮油供应链、肉果蔬保鲜冷链物流“三大供应链”建设。将现代物流发展定位在鲁北物流区域内主要的石化煤炭、粮油蔬果、牛羊鲜肉物流中转和供应集散地。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着重发展商贸物流、制造业主导产业链物流和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到2015年德龙烟铁路阳信站实现货物运输量1754万吨。积极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大力培植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主体,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重点工作: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综合商贸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以德龙烟铁路阳信站区为中心,建设鲁北最大的综合商贸物流园区。重点加强“三链”物流项目新建和扩建力度,抓好广富20万吨牛肉冷链物流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到2011年底项目完工;滨阳物流和凯瑞物流两家专业物流企业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扩大覆盖范围,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省内知名油气物流企业;得润物流项目定位在建设鲁北粮食、煤炭等大宗货物转运战略节点企业,两年内将现有企业规模扩大一倍,满足激增的市场需求,建成与企业定位相匹配的企业能力。

(二)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担保体系。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建立完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深化银企对接合作,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扶持,促进金融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信贷组织,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

重点工作:积极做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强对已有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提高重大风险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同时,进一步推动增加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数量工作,争取两年内县内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营业;加强我县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担保行业发展,确定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源名单,进行重点指导和培育,争取是“十二五”期间,我县成立2家担保公司;探索农村新兴金融互助模式,推动我县百姓资金互助社健康发展;积极抓好工商银行阳信支行、村镇银行筹建工作。

(三)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业。围绕全县支柱、主导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设计、专利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环节,以自主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提升和自有品牌创立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技的集约资源、引领创新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加快以科技创新、新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体系完整、效率高效、效益显著的科技服务体系新格局,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发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重点工作:强力推进龙福循环技术产业园建设,以龙福环能科技公司为主体,重点抓好高新循环技术引进、校企技术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方面工作;积极推进东进不锈钢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区域性不锈钢科技服务综合体,为不锈钢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技术支撑。

(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十二五”时期,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建设为契机,以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农务。

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和开发利用,充分重视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重点完成广富公司、鑫源公司、玉杰公司产品追索检索系统工程建设,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以信息化服务优势农产品生产与流通,通过基层服务站点直接为农民服务,逐步推行“三网融合”,畅通农村信息传播渠道,加快“低成本、便捷式”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大幅提升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的支撑水平和能力。

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区域内物流信息资源,集成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内部现有的物流信息网络,建立起统一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加大综合服务信息、劳动力就业、数字城管、城市运行监测、一卡通、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校园信息等社会信息化服务工程建设。

(五)完善发展商务服务业。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等财务类服务业,律师、公证等法律类服务业,信息、咨询、评估等咨询类服务业,代理、经纪、担保等市场交易类服务业,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

二、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按照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服务民生的原则,积极发展商贸、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为消费升级、扩大内需提供有力支撑。

(一)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连锁超市、特许经营、仓储式商场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合理调整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抓好鲁北大市场、阳城国际大酒店、天将大酒店、银座商城、晴雪苑高档会所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城区市场改造升级,规划一批商贸街区和特色专业市场,积极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服务,加快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重点工作:强化流通设施建设,通过3到5年努力,建成4大专业市场。一是以商贸批发为特色的鲁北大市场,争取到2012年形成建材批发、小商品批发、汽摩配件销售、休闲餐饮服务等功能突出、配套完善的商业园区。二是加快翟王蔬菜批发市场规模扩展,增强市场对现代农业的带动能力。三是继续完善城西鸭梨批发市场设施,丰富市场功能,将鸭梨批发市场建成鲁北最大的水果集散中心。四是深挖肉牛产业潜力,打造全国最大肉牛及制品交易市场,通过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升阳信肉牛产业在全国影响力。

(二)大力发展旅游业。立足阳信鸭梨、民俗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特色传统资源优势,合理开发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阳信生态文化旅游快速发展。以鼎龙民俗文化创意园为起点,自东向西,让游客观仿古家具、品伊斯兰美食、游生态梨园、赏鼓子秧歌。支持鼎龙、盘古、意象、昊天等古家具制作企业发展,规划建设鲁班文化研究院、鲁班文化博物馆、鲁班祠等项目,尽快实施万亩梨园升级改造、万亩生态林场建设及青坡湖开发项目,举办以鼓子秧歌为主的民俗文化展演,建设民俗文化展馆,展览农家纺车、织布机、大花轿等梨乡传统民俗生产、生活用具,改善各景区内及景区之间的交通、住宿、消费条件,完善各类服务设施,配套休闲娱乐项目,提高接待能力,优化服务环境,不断提高旅游业的档次和品位,积极打造生态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区。

(三)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住房结构,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体,以保障性住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住房供应体系。结合新城区、九龙湖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旧城片区、城中村改造,推进德源福邸、恒泰家园、太古城等小区建设,配套完善社区服务、商业网点和环保设施,降低容积率,提高绿地率,建设园林式、生态式、花园式小区。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面向周边市场打造部分高端小区,靠优良品质和优美环境吸引外来人口来阳信居住。改进规范房地产物业管理,提高物业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培育壮大房地产租赁市场。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机制,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四)提升发展社区服务业。着眼于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着力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医疗健身、文化娱乐、环境卫生等社区服务业,逐步在社区、农村形成便民利民的网络化服务格局,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进程,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档次。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社区服务资源,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社区服务网络。

(五)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继续加快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大投入,扩大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能够市场化的公共服务业尽快走向市场,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个性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和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重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完成阳信一中搬迁、新中医院建设、县体育场建设。

三、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以更好地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快构筑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市场流通、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服务等重点服务体系。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进程,建设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农业各类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引导和推动各类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及农资连锁经营,鼓励批发市场拓展业务范围,搞好农产品和农资的集中配送。引导农民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统一向连锁经营企业直供直销农产品。积极探索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的连锁经营形式,提升服务农村发展的水平。

(三)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劳动力中介机构,加快培育家政劳务派遣公司,指导和组织劳动力转移,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全县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制度,通过形势分析树典型、找差距,研究应对措施,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可靠和详实的依据,也为完善各级考核、分类考核提供确切的依据。继续落实服务业八大重点产业和四项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各部门围绕各自的目标任务,细化和完善工作措施,做好份内工作。发挥市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协调、服务、指导作用,加强对服务业战略性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高效率、快节奏的协调推进机制。

二、优化服务环境

对涉及服务业发展的立项、规划、土地、环评、工商登记等审批事项,实行开放式、透明型政务服务,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缩短时限。依法放宽服务行业准入条件,除有国家规定以外,全面实行“非禁即入”。在政策上给予内资和外资同等待遇,并制定相应的法制保障体系,确保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运作。加强行业标准制定、价格管理、纠纷仲裁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的法制建设,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三、鼓励投资融资

制定专门鼓励政策,引导大型工业企业转变投资观念,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真正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大型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界限进行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资产改造、改组方式,多种渠道募集资金。支持各类企业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服务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政府积极推进银企对接、经贸洽谈等活动,争取更多的投资和信贷资金。用足用活各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强化人才支撑

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特别要吸引紧缺的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并妥善解决其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事宜。针对不同服务领域领军人才的特点,制定领军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在各个领域引进一批、培育一批文化精英、学科带头人、金融家、营销大师等。设立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奖励,破格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鼓励发展各类培训机构,加强各类岗前、岗中和待业培训。全面推进服务职业资格认定和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的技能资格与定级。

五、加强协会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培育组建一批独立公正、行为规范、运作有序、代表性强、公信力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业协会,发挥其在制定标准、行业规划、企业策划、人才引进、行业宣传、协调服务、自律管理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切实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代言人、协调者、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

六、强化舆论引导

加大服务业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各界对加快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宣传各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更好地服务于各类服务企业和投资者。推广服务业发展中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篇: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三年晋位”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市将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力推动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产业大发展,为建设现代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根据《xx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xx办公厅关于加快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xxxx省及xxxx市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动下,服务业发展体制、政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加速期,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总量上看,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884.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614亿元,年均增长1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9.5%。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479.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5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6.3%,服务业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结构上看,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从2005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2亿元,年均增长20.5%,占服务业比重33%。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呈逐步加快趋势,其中金融、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2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4.8亿元,年均增长13.4%,占服务业比重33.1%。旅游业总收入从2005年的12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10.2亿元,年均增长26.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从服务业创新看,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业信息化平台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商贸、金融、物流等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外资、民资进入服务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体制创新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科技咨询、动漫、服务外包、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成为发展的新亮点。

从吸纳就业看,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 172.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00.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的比例由2005年的37.8%增加到2008年的41.8%,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到2008年金融、信息、房地产、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18.4万人,占服务业总就业人数的9.2%;到2009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92万人,服务业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xxxx服务业发展虽然有了质的飞跃,对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和促进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但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与建设现代大都市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总量规模相对落后,2009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在第12位;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金融业占7.4%、房地产业占5.8%、文化产业占7.47%、物流业占11.5%,高端服务业发育不足;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部分领域仍有较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大中型企业中仍保留着许多非核心业务,大量服务需求内置;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融合度不高,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不足,同时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没有形成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着极为有利的环境。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服务业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国际转移明显加速的发展态势,将为xxxx承接服务业转移提供历史性机遇。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服务经济进入迅速扩张时期,国家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服务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新一届市委提出了建设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的战略任务,将进一步放大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改造升级将进一步加速,金融、旅游、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将为服务业增长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将大幅度提升。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和建设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和国内服务业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融合度,优化空间布局,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立足xxxx、服务东北北部、辐射东北亚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2015年,初步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物流中心、科技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和现代民生服务体系。

“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15.5%。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86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实现服务业三年晋位。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31亿元,贡献率达到55%以上。金融、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金融业,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金融中心

进一步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加快金融工具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金融要素支撑,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金融中心。2012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65亿元,2015年实现5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深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支持xxxx银行拓展经营规模和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加省内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推动IpO工作。壮大江海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和期货业务,进一步强化中融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组建地方性法人保险机构。以重庆模式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大重组,构建5-8个百亿元以上资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市属国有上市公司资源,发挥其对全市发展的资本整合作用。

加大金融工具创新力度。进一步扩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推动创投基金集群化发展。做大政府担保基金规模,并引导其向母基金方向发展。积

极争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拓宽地铁、公交、供暖等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的相互融合。争取各级保险资金介入全市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充分利用民间资金,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持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环境。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全力打造松北xxxx市金融中心。以OTC为突破口,启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工作。在松北辟建xxxx农村要素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市场基础。大力推动国际结算,吸引更多的贸易企业以xxxx为基地开展结算业务。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积极推动优质资产境内外上市。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申请工作。

(二)做大旅游业,打造东北亚重要的旅游中心

按照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战略构想,打造东北亚重要的旅游中心。进一步发挥冰雪、避暑、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冰雪国际旅游名城、全国避暑度假胜地、时尚休闲之都,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2012年旅游总收入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23%,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2015年旅游总收入力争突破900亿元。

弘扬冰雪文化,构筑国际冰雪旅游名城。进一步提升“中国·xxxx国际冰雪节”、“中国·xxxx国际滑雪节”的品牌知名度,以大太阳岛和亚布力为核心区域,做大做强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辟建冰雪迪士尼乐园、冰雪文化旅游常态性演出剧场等新型冰雪旅游项目,将亚布力滑雪场创建成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胜地,进一步夯实国际冰雪旅游名城产业基础。

推进松花江旅游景观带建设,进一步打造太阳岛国际品牌,开发建设沿江生态景观大道、苟岛、太阳岛世博园、松江百里湿地公园,建设“二纵、四横、十八湖”的松北水网。发展森林旅游,提档升级横头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将凤凰山打造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传承欧陆文化,发展休闲旅游。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加强文化名胜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欧陆文化名城。将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中华巴洛克等中西合璧文化的特色街区打造成时尚休闲核心集聚区。打造江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群力新区等新的时尚休闲区域。扩大xxxx啤酒节、哈夏音乐会、国际动漫节等品牌的影响。发展博物馆游、教堂游、领事馆游、工业游、休闲农业等特色休闲旅游。

(三)加快发展物流业,构建东北亚地区重要物流中心

依托国家和省的大通道建设,重点完善设施建设和市场建设,发展大物流、大平台、大服务,构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2012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90亿元,2015年452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6%以上。

打造“六园多节点、一核多放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建设xxxx龙运物流园区、xxxx新香坊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哈东物流园区、松北物流园区和哈南新城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xxxx重型装备及机电产品物流中心、润恒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哈药集团物流配送中心、xxxx化工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打通哈--满、哈--牡--绥、哈--大、哈--黑、哈--同、航空和城乡物流通道,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高城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推动重点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培育发展重点领域物流龙头企业,加强粮食、食品、医药、化工、装备制造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和配送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和支持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来哈投资创业。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名城

依托冰雪风光、音乐名城、异域风情、金源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松北、群力、哈南等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文化产业培育成xxxx的战略性优势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名城。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5亿元,2015年582.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全市GDp比重7%以上。

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扩大平房动漫产业集群规模,推进平房区新媒体国家产业基地、动漫基地的建设;辟建哈南工业遗迹博物馆;深度开发“731”遗址,推进“申遗”工作,打造哈南工业新城文化集聚区。依托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松花江历史展馆、xxxx音乐厅等文化产业项目,将群力新区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区,形成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xxxx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规划展览馆等xxxx文化中心项目,构建松北文化产业集聚区。

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用文化的理念和意识开发文化产品,打造国际性文化品牌。把xxxx之夏音乐会由国家级品牌打造成国际品牌,将xxxx国际冰雪节打造成世界冰雪迪士尼,提升“coolxxxx”冰上演出为城市品牌演艺项目。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出台《xxxx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扩大政府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完善相关财税扶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组建xxxx出版集团、文化投融资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壮大报业集团。

(五)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北国生态宜居城市

优化房地产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居者有其屋行动计划”。壮大房地产市场,规范和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将房地产业培育成优势产业,打造北国生态宜居城市。2012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62亿元,2015年280亿元,年均增长20%,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

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提高保障性住房和小户型商品房占市场总份额的比重,提高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占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的比重。加大政府对租赁型住房的投入力度,加大棚户区和旧城拆迁改造力度。推进中华巴洛克二期工程、三马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城建重点项目关联棚户区改造工程、棚改项目回迁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积极扩大商品房建设规模,支持居民自住性消费。

拓展城市居住空间,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承载更多的城市化人口。沿地铁等快速交通干线的节点,布局大盘房地产项目,加大群力新区、哈西地区等新区房地

产开发力度,启动松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等商业地产项目。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大政府土地收储和整理力度,把握供地节奏,规范市场秩序,增加住房信贷,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机购房,稳定房地产价格。积极引进国内房地产30强,提升xxxx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度,促进xxxx房地产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放宽外地人购房落户条件。

(六)巩固提升商贸服务业,建设东北亚区域商贸都城

以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为主线,创建中俄合作示范城市,建成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枢纽站。发挥交通区位优越、商贸基础雄厚、商服网点众多的有利条件,拓展城市商圈,促进多样化商业业态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商贸辐射功能,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2012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690亿元,2015年1105亿元,年均增长17%。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6.1亿美元,2015年85.4亿美元,年均增长15%。

争创xxxx中俄合作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对俄及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大通道、对俄资讯平台、对俄投融资平台、贸易结算中心、科技合作平台、人才培训基地,全面服务于国家对俄合作战略升级。建立口岸电子信息平台,提高通关效率。积极争取对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优化城市商圈布局。推进南岗、道里、道外、香坊等市级商圈提档升级,辟建松北、哈南、群力等新商圈。调整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整合优化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商业的集中度和辐射力。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企业和有影响的总经销、总代理商落户我市。培育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形成一批龙头企业。

建设内外贸联通的市场体系。着重发展口岸货物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商贸营运与控制中心,区域性批发市场、农村商业网点。全面形成内外贸相互融合,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同步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建立市场开放度与商贸便利化程度高、商贸要素流动顺畅的运行机制。

(七)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信息中心

以城市信息化、软件产业和动漫产业为重点,推进互联网增值业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三网融合”工程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参与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面向产业、面向消费的信息服务业。2012年实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增加值146.6亿元,2015年25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加大城市信息化建设力度。重点推进3G产品服务和“三网融合”建设,构建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整合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应用系统。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电子认证体系和金融支付网络,启动水、电、气、公交、社保等多卡合一的“金卡”工程,全面加快“数字xxxx”建设。

扶持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发展。发挥我市在装备制造业、医药、食品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优势,重点扶持企业管理软件、产品设计软件、系统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发展。抓住国家扶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的机遇,推动产业集聚,调整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经开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省地理信息产业园、xxxx(平房)动漫产业园和联通呼叫园等产业集聚区。松北科技新城重点发展软件研发和高端服务,哈南工业新城重点发展服务外包。

积极参与云计算产业化进程。谋划建设xxxx市云计算中心。跟踪我国城市云计算应用趋势,深入研究建设xxxx云计算中心的可行性,为科学研究、新材料、装备产业设计等领域提供大规模运算和海量存储服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物联网,启动“感知城市”建设。把握物联网发展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初期的历史机遇,出台xxxx物联网发展扶持政策。发挥我市传感器物联网产业基础良好和科研技术密集的优势,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辟建物联网创新示范园,催生一批物联网企业,推动技术创新集群与企业集群在我市实现融合。选择城管、交通、电力、商贸等领域,率先建设智能物联网。

(八)做强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以打造松北科技新城为重点,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提升科技核心服务能力,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2012年R&D占GDp比重达到1.4%,2015年力争达到2%以上。

加快松北科技新城建设。形成科技资源富集、科技创新成果众多、产业转化能力强大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和科技投融资五大平台建设,强化创新载体和服务功能。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装备制造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科技大厦、哈高新区软件园、哈工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学、大所、大厂的科研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光机电一体化、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食品安全六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做实做强产业技术联合体,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支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支持南岗知识创新区和哈南工业新城打造科技服务集聚区。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政策。

(九)推动社区服务业大发展,建设和谐社区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内容,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完善社区功能,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社区。力争三年内,使全市90%以上的社区拥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95%以上的社区用房达到300平方米,100%社区完成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2015年,建成与现代大都市居住生活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加强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和低保对象的慈善互助机构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加强对未

成年人社会教育服务,做好特困群众的救助服务。

繁荣社区文化。加快社区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发展社区卫生。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逐步构建社区居民医疗服务体系。

推进社区信息化。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网络和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市、区县(市)、街道和社区信息化网络体系。利用政务呼叫中心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广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的社区信息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服务业体制的改革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电信、邮政、铁路、民航、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积极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委托代理等方式,将研究咨询、业务培训、招商活动、公务接待、会议服务、公务交通、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实现社会化服务。

加强对物流、会展、金融和中介等产业的组织协调,明确综合管理协调机构和职能,建立统一的政策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建立网上申办、联审等制度,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

引导企业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加快服务业的对外扩张;鼓励技术创新,加快推广高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中的应用;实施名牌服务战略,制定和实施对名牌服务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企业的鼓励政策。加快新兴服务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逐年增加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额度。各区、县(市)要尽快设立服务业发展资金,与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使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鼓励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业务,为服务业融资提供支持,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对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从事服务业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服务业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

(三)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完善服务业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现代服务行业和领域。建立运行监测机制。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整合各类服务业发展信息资源,建立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准确掌握服务业发展动态,为政府决策和引导市场提供依据。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将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目标分解到区、县(市),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围绕服务业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强金融、物流、房地产、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力度,实行点对点、产业链、集群化的招商。国内招商重点区域设定为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国际招商要充分发挥香港的窗口作用。吸引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跨国公司与地区总部、行业协会、国际顶级专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落户xxxx。

(五)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鼓励制造业企业从制造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推动大型工业企业向总承包商和集成服务商发展。以调整、改造和提升为重点方向,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投资、管理、研发设计、营运中心、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功能。针对产业关键性和共性技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业和交流合作平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渗透带动力。

(六)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人才。吸引金融、现代物流、房地产、文化、信息服务等国内外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引进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利用我市的教育资源,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人才培训基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适应服务业特点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提供就医、住房、子女就学等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三篇: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餐饮购物、体育休闲、金融保险、康体疗养、旅游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

一、发展都市商务旅游业

发挥省会城市综合配套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优势,加快旅游资源升级改造和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推进旅游管理改革和旅游产品创新,着力发展特色都市商务旅游产业。重点建设西部现代商务会展休闲旅游区、南部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区、东部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区、中部滨海都市风情旅游区等“四大精品旅游片区”、和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长影海南世纪影城等“三大主题公园”,发展观光度假、海上运动、自驾休闲、节庆赛事、乡村生态等“五大旅游业态”,创建1-2家5A级景区,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20亿元以上,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200万人次以上。

加快基础设施的旅游化改造。新开通一批主要景区、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点的旅游公交和观光巴士线路。扩大开放水域,完善海江航道。依托旅游景区(点),完善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等配套设施。在交通枢纽和主干道、景区(点)、旅游小镇等设置中英(外)文旅游标识标牌。完成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改造金牛岭公园、万绿园、红城湖公园和海口湾公园、滨海公园和世纪公园。建成100公里以上的绿色慢行休闲系统及配套驿站。建成14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及宣传促销、预订服务等综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提高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特色化。对旅游服务要素进行国际化改造,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营销代理机构为补充的旅游营销体系。建成海口港国际联检大楼。加快秀英港区国际邮轮码头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境外邮轮企业来海口设立经营机构,开展邮轮服务业务。推进旅游企业品牌化集团化和业务创新。按照绿色、环保标准,科学规划,大力发展星级酒店和商务酒店,鼓励发展本土文化类主题酒店、家庭旅馆及经济型连锁经营酒店。2015年,高星级酒店达到12家以上。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港口、空港、道路、市场等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引导、企业运作的统一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园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与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服务信息子系统兼容共享;完善以口岸大型综合性物流基地为核心,以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配套,以城乡配送为延伸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尤其是保税物流,成为全省现代物流中心。重点建设“三大物流园区”、“五大物流中心”和“五个

专业配送中心”。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集装箱运输达到150万标箱;空港吞吐量达到30万吨。

(一)、三大物流园区:临空物流园区(美兰机场北侧)、马村港保税物流园区和新海物流园区。

(二)、五大物流中心:府城南北水果蔬菜物流中心、永桂海口钢材物流交易中心、丁村美居生活物流中心、桂林洋水产物流交易中心、中商农产品物流中心。

(三)、五大配送中心:南站配送中心、金盘配送中心、灵山配送中心、长流配送中心、桂林洋配送中心。

三、发展文化产业

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效应,推动文化与旅游、工业、体育、会展、娱乐等相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引领海口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

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完成重点文物保护规划、修缮方案编制。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整理,加快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开发,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重点完成骑楼历史文化街区和府城传统建筑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改造海瑞墓、五公祠、丘浚墓、秀英炮台和琼崖一大旧址等重点文物,建设集旅游、观光、展览、休闲于一体的人文旅游胜地。整合红色文化、火山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资源,加快传统手工艺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扶持特色文化精品创作和生产。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采用“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企业独立运营”发展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海南国际创意港,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一站式创意产业运营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业,加快影视、动漫、网游、工业设计、时尚消费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工业、旅游产品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到2015年,把海口建成全国知名的创意产业基地。

打造“娱乐之都”。推进大致坡中国戏剧家活动基地等建设,加快琼剧艺术、影视产业发展。扩大现有文体品牌赛事活动成果,鼓励演艺与旅游资源整合,引进各类演艺企业和专业创作团队,在核心景区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演艺精品。创新文化发展平台,开展精品文化娱乐活动,做到每年引进20场国内外一流的文艺表演精品。丰富大众化娱乐产品,建设主题酒吧、不夜城、大型娱乐中心、艺术馆、演艺厅等文化娱乐设施。到2015年,新增3-5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体活动品牌。

四、发展商务会展业

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促进会展与商务、旅游等融合,使会展业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鼓励国内外会展专业机构和旅游机构在海口设立分支机构。举办、引进全国性、国际性会议,鼓励各类会展企业举办展览和会议,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来海口召开年会、培训班、全国性订货会,以及泛北部湾区域的各种经济合作会议。重点培育中国热带农产品交易会、中国旅游商品交易会、游艇展览会、水产品及渔业产品交易会、汽车展销会等会展品牌。全力申办2017年世界石油大会。力争每年举办大型商务会展和专业性会展100个以上,其中2-3个国际知名会展品牌定期定址在海口,使海口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商务会展中心。

五、发展体育休闲业

加快发展户外有氧休闲运动产业和体育赛事产业,推动体育休闲与旅游融合。

加快高尔夫产业发展。编制海口市高尔夫发展总体规划,规范高尔夫旅游发展。把海口高尔夫与旅游论坛办成定期定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推进高尔夫精品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尔夫球赛事,发展高尔夫培训等关联产业,延伸高尔夫产业链条,努力将海口建设成世界性的高尔夫之都。

加快游艇产业发展。编制海口市游艇经济发展规划,尝试在游艇航行、停泊、出入境、交易、保税、海域开放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把海口游艇经济论坛办成定期定址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规划建设游艇交易所、游艇俱乐部。加快游艇配套产品、驾驶培训、维修、会展及赛事等产业发展壮大。到2015年建成900个游艇泊位,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利用低空开放政策,探索推动直升机自驾运动,培育直升机驾驶培训与服务等相关产业。

六、发展特色餐饮购物业

充分利用落地免签证、离岛退税等优惠政策,科学规划商业网点、餐饮布局,鼓励创新,推动特色餐饮、购物业加快发展。

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美食天堂”。挖掘海南和其他地区美食文化,通过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等形式,大力发展夜间休闲经济。举办海口美食文化节,建成2-3条特色美食街,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餐饮品牌,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美食首选地。

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购物中心。优化商业布局,建成美兰机场、国兴大道日月城广场、海秀东路等免税店,充分发挥免税购物政策效应;创新商贸业态,引进新型商业模式,鼓励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商品交易市场、专卖店、直销店等多种经营模式;提升国贸、大英山等商业片区功能,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形成多业态和多功能的综合商业体系。

七、培育特色康体疗养业

制定康体疗养业发展规划。利用南药、黎药和海洋药物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海滨温泉资源,引入国际医疗卫生认证标准,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康体疗养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食疗药膳等康体服务;建设西海岸国际康体疗养中心,发展个体化健康体验度假服务,使海口成为集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于一体的康体养生基地。到2015年,力争培育3-5家康体疗养机构,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的医疗保健中心与康体疗养中心。

八、扶持金融保险业创新发展

全力支持金融保险机构用足、用活国家赋予的金融保险政策,优化网点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产品。

鼓励金融业做大做强。支持设立海口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支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居民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工作,在机场、旅游区、中心城区等设立外币兑换窗口;探索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国际化程度高、融资能力强、特色服务突出的金融机构落户海口。积极培育企业上市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

支持保险业拓宽服务领域。支持保险业组织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发展农业保险、旅游保险、责任保险,以及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兴旅游保险、特种旅游保险和综合性旅游保险等保险产品。鼓励开发邮轮游艇保险。支持保险行业完善旅行社责任险,发展旅游意外险、景点等旅游各环节责任险。

九、有序发展高端旅游地产业

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及房地产业各类执(职)业资格的核准及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推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强化动态监控。坚持高标准、高品质、高端化的开发原则,科学规划旅游地产发展类型、规模和速度,构建高星级酒店、产权式酒店、高端度假休闲住宅等多元化的旅游地产供应体系,打造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的高端旅游度假品牌,以旅游地产资源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消费、改善人口素质。支持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TTs)试点,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房地产投融资机制。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建议之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规划会给服务业怎样的命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纲要,建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将服务业列入重点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规划会给服务业发展怎样的命题呢?结合之前召开的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座谈会,可以预测服务业的任重道远。服务业将是“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十二五”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十二五”服务业指标将会大幅上调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8月26日的全国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曾表示,中央正在起草的“十二五”规划指导意见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国务院在2007年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确立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而根据测算“十二五”服务业指标的专家透露,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上述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的实现期限将被提前5年。“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将会大幅上调。拟向中央上报的指标是,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超过50%。

目前正承担发改委“十二五”规划相关课题研究的山东经济学院教授李新运讲述,“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以产业结构调整、内外需调整为重要任务,按此判断,服务业比重在“十二五”加快提升没有疑义。应对挑战,强化措施保障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表示,如果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能实现43.6%,那么未来5年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到2015年也只是达到48.6%。“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难度已经比‘十一五’加大。”服务业发展面临较大的指标挑战。

在8月份召开的全国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全国首批37个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试点区域都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发展目标。

山东省提出的目标是,“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达到45%以上,服务业实现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达到6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

对此,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提出,下一步要进一步制定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敢于出台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比重超过50%虽然有难度,但是努力一下,不是不能实现。” 李新运强调。

第五篇:虹口区航运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虹口区航运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全区共同努力下,虹口航运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虹口航运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1297户增长为2010年的3044户,年均增加350户;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航运区级税收占全区区级税收比重由2005年的9.9%,增长为2008年的14.8%,2009年以后受金融危机、洋山港政策以及国家出台国际航运运输企业免征营业税的影响,航运区级税收占比出现了一定下降,2010年航运区级税收在全区区级税收中的比重为12.1%;航运要素不断集聚,上海市船东协会、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一大批协会和功能性机构落户北外滩;通过境内外密集丰富的宣传推介活动,“航运虹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作为虹口航运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北外滩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航运虹口功能地位进一步确立,北外滩是国务院19号文件中重点提到的航运服务集聚区之一;同时,作为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外滩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功能地位进一步确立

北外滩是国务院19号文件中重点提到的上海航运服务集聚区之一;市政府部署在北外滩“着力发展航运交易、航运咨询、口岸服务、航运仲裁、国际客运等航运服务业”,在北外滩大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北外滩也被纳入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城一带”发展框架中,是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

2009年4月,区政府制定了《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规划》,规划集功能、产业和形态三位于一体,明确了北外滩的功能定位和“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功能目标,对推进我区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组织机构进一步得到保障

2009年7月,我区调整设立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发展办公室,整合原有的北外滩地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办公室,强化职能,使之更好地承接市、区政府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关部署和任务,有利于进一步统筹全区各方力量,促进北外滩功能、产业、形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四)北外滩商务环境进一步完善

2010年末,沿江重点功能区域开发建设总面积约207.7万平方米(地上126.7平方米,地下81万平方米),其中竣工与基本竣工建筑面积约90.5万平方米(地上56.6万平方米,地下33.9万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约117.2万平方米(地上70.1万平方米,地下47.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金额达250亿元。

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新建路隧道、外滩隧道建成通车,东大名路综合管线改造后双向通车,东长治路完成局部拓宽,公平路轮渡站改扩建后重新通航,轨道交通12号线虹口段加紧建设,北外滩综合交通枢纽准备开工,汉阳路雨水泵站主体建成,110KV、220KV地下变电站土建竣工,虹口港翻水泵闸工程用地规划上报。景观市容环境不断优化。滨江绿地国客段、置阳段和汇山段临时绿地全面建成,滨江绿地置阳段每周定期开放两天,北外滩景观灯光带和北外滩景观水景落成;远洋宾馆完成内外装修于世博会前投入运营,外滩浦华大酒店(晟隆广场南楼)竣工运营。

(五)航运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2008年,航运企业实现区级税收占全区区级税收的比重达到14.8%(2005年底时该比重为9.3%),但受金融危机和洋山港政策等影响,2009年、2010年航运企业在全区航运税收中的比重有一定下降,2010年为12.1%;落户的航运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到2010年底,航运企业数量3044户。

(六)航运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目前,北外滩是中国大陆地区航运要素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十一五”期间,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上海国际航运物流人才服务中心、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航运研究、航运仲裁、航运信息等功能性机构、平台落户北外滩;航交所“一门式”通关服务中心得到改扩建,新增面积3000多平方米,并增加了口岸服务功能。

(七)邮轮经济进一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以北外滩为母港开设的定班航次共165个,乘坐邮轮出入境游客达61万人次,呈现了快速发展势头;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于2008年8月5日正式投入运营;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均在我区设立机构,嘉年华旗下的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设立了邮轮咨询公司,皇家加勒比公司上海代表处落户北外滩,地中海邮轮公司和丽星邮轮都在北外滩设立了邮轮旅行社,为邮轮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尽管虹口航运服务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应该看到,在我区航运企业中,近九成企业是从事运输代理、无船承运类服务企业,整体而言,企业规模较小,质量不够高,处于航运产业链中下游;航运金融、航运经纪、航运交易、航运信息、航运仲裁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距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作为上海中央核心商务区的组成部分,北外滩的硬件建设处于逐步推进过程之中,在沿江第一层面形态逐步显现的同时,虽已启动北外滩第二、第三层面的开发建设,但与外滩、陆家嘴等地成熟的商务环境相比,北外滩的商务办公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有待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及更长的一段时期内加以推进、发展、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机遇

1、国际航运重心东移趋势更加明显

由于全球制造业和贸易中心的东移,国际航运重心已转移至亚洲。虽然目前航运服务中心仍在欧洲,但航运高端服务转向亚洲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中国,特别是上海,将是东移的首选目标之一。

2、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备受关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 国务院两个中心建设意见出台使上海国际航运和金融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两个中心建设将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任务,上海乃至中央都将出台政策、加大举措、形成合力推进各项具体工作,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外滩具备良好的平台和机遇,在航运金融联动发展中应大有可为。

(二)挑战

1、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

北外滩航运服务业的发展面临激烈竞争。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点工作聚焦在“三港三区”,航运综合试验区等政策率先在“三港三区”实施,作为发展中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北外滩虽是国务院明确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三个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之一,但是目前上海市还没有明确提出发展中高端服务业的扶持措施和政策导向;另一方面,陆家嘴、临港新城等兄弟航运服务集聚区也都在近期明确了各自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以高端航运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这与北外滩的相似度较高,竞争激烈。

2、产业发展有待突破转型

“十一五”期间,随着航运市场快速增长及部分航运行业的政策放开,北外滩航运服务业在水上运输业、海运服务业等传统航运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吸引了大批船公司和货代船代公司集聚,贡献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受国际贸易形势、洋山港免征营业税政策及节能减排指标约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较大制约,北外滩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身的航运服务功能和地位,必须加快向航运交易、航运仲裁、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转型,但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法律体制和行业政策的限制,需要转变观念、突破政策、培育市场。这对北外滩来讲,难度相对较大。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环境以及航运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对“航运虹口”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加强航运产业研究,结合自身长处与薄弱点,抓住机遇加快航运产业结构调整,拓展产业领域,探索新内涵、培育新亮点,通过新举措、实现新目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将“航运虹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新内涵

今后,我区航运服务业将重点聚焦两大部分:⑴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重心将放在航运交易、航运经纪、航运融资、海事保险、航运咨询、船舶管理、海事法律、航运人才、国际客运、口岸服务等十个方面。⑵聚焦航运、金融、商贸的融合发展,聚焦金融服务业,聚焦优质企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航运服务功能、金融服务功能、贸易服务功能,形成航运金融贸易联动发展的格局。

(二)新目标

1、总体目标

以高端航运服务业为中心,优化航运产业机构,提高航运产业能级,到“十二五”末,初步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服务体系。

重点推进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建设发展,加快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北外滩繁荣繁华的商务环境,将北外滩打造成上海中央核心商务区之一;聚焦高端航运服务业,不断提升北外滩航运服务能级,集聚金融服务要素,积极打造北外滩金融品牌,到“十二五”末,北外滩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2、细化目标 产业上:

(1)到2015年末,航运企业规模达到3500户左右,“十二五”期间增加500户,其中新引进高端航运服务业企业80户;到2015年末,航运区级税收8.5亿元,年均增长12%。

(2)“十二五”期间,预计新引进功能性机构10家,到2015年,航运功能性机构总数达30家。

功能上:

(1)发展航运总部经济,集聚航运企业营运中心、管理中心。(2)发展航运信息中心,打造航运信息平台。

(3)培育海事法律环境,完善海事法律服务功能。

(4)大力完善口岸服务功能,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口岸服务中心。

(5)大力发展邮轮经济,成为大陆地区邮轮要素最为集中、邮轮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6)搭建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和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发展船舶交易、航运衍生品交易。

(7)打造航运人才产业链,基本成为长三角地区的航运人才交流中心、招募中心和考试中心。

(8)初步形成北外滩航运、金融、贸易的融合发展态势。形态上:

“十二五”期间,北外滩新增商办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四、“十二五”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快项目建设,打造北外滩繁荣繁华的商务环境

1、在项目建设方面,加大沿江商办楼宇建设力度,确保按照既定节点推进,重点是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白玉兰广场两个地标项目。同时,深化北外滩第二、第三层面规划研究,从综合交通枢纽土地储备入手,适时推出新的开发项目,带动东长治路沿线建设发展进度,做到规划和土地收储先行,保持合理供地节奏,形成滚动开发态势。针对老旧商办楼宇众多的现状,加快旧楼改造,进行外立面美化和内部功能优化,使之与新的商务环境相适应,满足企业多样化的入驻需要。

2、在基础设施方面,“十二五”期间,北外滩土地开发重点转向第二、第三层面,以兴建轨道交通12号线为切入点,对东长治路沿线旧城旧区进行动迁和土地储备。其中,将先行完成高阳路以东、公平路以西、东长治路以南、东大名路以北89号、90号街坊,随后逐步推进其他地块储备。在加大土地收储力度的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扬子江码头改造方案,努力寻求军地共建的开发模式,争取一揽子解决扬子江码头改造和虹口港翻水泵闸建设难题,藉此加快虹口港以西地区旧改和CBD建设步伐。

3、在景观设施方面,进一步拓展滨江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段完成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段绿地建设,协助建设单位完成游艇内港等的前期规划审批手续,促使“西绿东水”的独特景观早日呈现。通过扬子江码头改造,使滨江绿地向虹口港以西延伸,实现北外滩公共开放空间全面建成。

(二)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推进航运服务体系建设

1、依托航交所,推进航运交易发展 争取海事管理部门支持,推进上海航运交易所建设和逐步完善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以及船舶交易信息平台;推动航运衍生品交易业务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船舶交易鉴证、船舶拍卖、船舶评估等相关业务;支持航交所研究形成具有国际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航运交易指数;积极参与航运经纪人资质培训、考核等工作,大力发展船舶买卖经纪、船舶租赁经纪、海员劳务经纪、航运保险经纪等航运经纪产业,将北外滩打造成为国内航运经纪产业的发展前沿。

2、发展航运咨询产业,打造航运信息中心

大力扶持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机构的发展,发挥其专业信息研究、决策咨询等功能;以已有信息资源要素吸引航运公司设立营运中心、研发中心等,进一步提升虹口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头脑中心”的功能;争取政策突破,积极引进知名专业航运咨询公司,开拓航运咨询商业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举办高规格、大规模的航运会展、政策发布、行业研究等活动,逐渐形成航运信息聚集地、策源地,进一步扩大虹口航运影响力。

3、吸引航运公司设立营运总部、结算中心、财务中心等 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和商务资源优势,吸引航运公司营运总部、结算中心、船舶管理公司入驻,带动专业管理技术水平和人才力量的提升。

4、推广海事仲裁,完善海事法律服务产业

大力推广海事仲裁业务,引进知名海事律师事务所,积极参与格式合同修订,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业务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海事仲裁业务。

5、培育人才市场,发展人才培训及咨询产业 发挥上海国际航运物流人才服务中心功能,汇集航运人才;积极推进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项目建设,引进中国船员招募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加强合作,引进专业培训认证及教育咨询机构,大力发展航运人才专业培训、认证、人员劳务等业务,开拓航运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新局面;积极引进高端航运人才,打造上海航运人才高地。

6、拓展邮轮产业链,发展邮轮经济

深入研究邮轮经济产业链,吸引国际知名邮轮公司设立地区性营运机构,和以上海为母港开设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的国际邮轮定班航线;鼓励设立邮轮供应公司、邮轮旅行社、邮轮商贸网点等,进一步开拓虹口区旅游经典资源与配套商贸服务,延伸邮轮产业,留住客流,汇聚人气,带动地区商贸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7、完善口岸服务平台,带动相关企业集群发展

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大厦功能,改善一门式口岸服务环境,搭建上海口岸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服务各地航运物流、进出口企业的发展,使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大厦及附近商务办公楼宇成为相关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载体。

8、推动北外滩航运、金融、商贸的融合发展。

坚持航运金融贸易融合发展,聚焦高端航运服务业,聚焦金融服务业,聚焦优质企业。加强与支撑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功能性机构的广泛联系,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以航运产业基金、船舶融资租赁等项目落户为契机,开展专业化招商工作,积极引进证券、基金、信托、投资银行、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融合发展作贡献。大力发展与航运服务业有交叉点的服务型贸易产业,如商业商贸、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专业服务、文化教育、离岸服务外包、第四方物流等产业,推进航贸服务一体化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各类贸易企业的区域总部、采购中心、营运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争取政策落实

争取将北外滩纳入到航运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近期推进范围;并将船舶管理等航运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在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工作内容,加快实现政策突破,并率先在北外滩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先行先试。

(二)加快北外滩项目建设

一方面,继续加快北外滩沿江一线项目的建设,特别是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白玉兰广场两个地标项目,确保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同时,区政府加快实施第二、第三层面的规划建设工作,争取又好又快地推进北外滩的建设发展,打造北外滩的一流的商务环境。

(三)加大招商力度

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高端航运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招商重点从传统型的水路运输企业转移到高端航运服务业,大力吸引船舶管理、航运金融、航运经纪、航运交易、航运信息等入驻;另一方面,加大对金融服务业、商贸业的招商引资,加快高端航运服务业与金融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等的融合联动发展。

下载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 和2011年工作重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 “十二五”规划思路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践“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

    十二五规划建议之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规划会给服务业怎样的命题?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纲要,建议提出以加......

    衡阳市雁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情况

    衡阳市雁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情况 2011-2-21 10:09:27雁峰区商务局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立足更高、更新的历史起点,加快“富民强区、振兴雁峰”步伐的重要......

    中国软件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和工作重点(精选合集)

    中国软件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和工作重点 “十二五”规划思路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践“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主题,履行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全面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

    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商贸流通服务业是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体现以人为本,惠及民生,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行业。......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免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

    十二五规划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种下"摇钱树" 十八"金元宝"谁先瓜熟蒂落 机械 受益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积极有序发展信息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