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软件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和工作重点
中国软件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和工作重点
“十二五”规划思路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践“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主题,履行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全面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器的作用,实现为新型工业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第一,大力促进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变大变强。保持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到2015年,业务收入突破3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出口突破600亿美元。产业结构质量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应用开发水平,完善产业链,培育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第三,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以国家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为抓手,扎实提升技术能力,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
第四,产学研用结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撑模式。贴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顺应变化拓展的市场需求,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融合为主要方法,走出符合国情和产业特征的产学研用结合实践道路。
第五,加快完善行业规范。进一步健全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行业管理工作。
2011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
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工作思路是:按照部党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的要求,转变发展思路,结合全球网络通信业发展趋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大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产学研用结合,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两化”深度融合服务。
(一)做好4号文的贯彻落实工作
一是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双软”认定工作体系建设,上半年完成“双软”认定规章办法完善工作。二是加强与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快推动政策落实到位。首先是要落实好财税政策:继续实施软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配合财政部、税务总局,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落实营业税优惠政策的措施,明确支持范围、认定标准和实施程序。同时,提出落实其他各项政策的措施与建议。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国家产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为软件产业发展争取更大支持。一是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出台贯彻4号文件的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二是努力汇聚资源,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服务。三是充分发挥4号文件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等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软件行业协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支撑机构,要按照4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双软”认定等具体工作。
(二)编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
认真编制好“十二五”相关规划,并抓好开局、起步工作。组织编制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9月前审批发布;编制好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十二五”规划,4月审批发布;参与编制好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互联网“十二五”规划、三网融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做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地方主管部门要发挥好“管规划”的职能,一是要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突出地方重大应用和特色,通过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二是做好沟通协调,加强本地规划和国家产业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到部省市互动,共同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变大变强。规划编制情况要及时向部里反馈。
(三)完善行业规范
抓紧研究解决软件价值低估、招标中不合实际的“最低价格中标”、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软件正版化、安全可控软硬件推广应用、软件资产管理等重大问题,从第二季度开始陆续提出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
扎实开展标准化工作,研究编制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标准体系。以标准体系为指南,及时制定和发布技术和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发布行业标准2项,完成国家标准报批稿7项,行业标准报批稿7项。推进标准验证工作和应用试点。进一步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地方主管部门、各级行业协会在完善行业规范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是做好行业规范的基础所在。一要积极参与上述重大问题研究、标准的制定及验证试点工作。二要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配合相关部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努力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四)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梳理重点行业,确定每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以与世界级企业同台竞技为目标,准确定位,找出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二是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项目和行业管理等手段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是以收入前百家企业管理为抓手,树立行业典范,总结推广企业变大变强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带动更多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一要依托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实施大企业战略、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二要加强分类指导,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发展,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五)强化技术创新
组织实施好“核高基”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项目,加强应用和系统带动,扩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在政务和重要行业的应用,进一步深化电网、安监、审计、税务等领域的应用。
对重点支持的网络化操作系统、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智能海量数据资源中心等新型网络化基础软件和重大应用软件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要加强监督检查,务必实现项目规定的质量和进度要求。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一要做好“核高基”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确保配套资金到位。二要加强对项目实施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促其切实负起项目承担主体的责任,并对项目具体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三要通过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融合,推动项目成果率先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中推广,在应用中实现产业化。
(六)着力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发挥软件名城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主要城市集聚发展和提升。一是与江苏省、南京市研究提出南京市“中国软件名城”发展提升计划,推进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再上新台阶。二是建立和完善部省市合作机制,发挥创建城市积极性,明确思路,落实配套措施,整合政策资源,加速推动济南、成都、广州、深圳做好“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积极支持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厦门等城市的创建工作。
启动“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相关文件发布后,请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基地、园区开展申报和创建工作。
(七)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一是顺应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推动系统集成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在线支持维护、网上支付结算、移动支付、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运营维护、游戏动漫、云计算服务、设计与开发服务等新业态,提升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二是启动系统集成资质企业运行维护能力评价试点,探索适合信息技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行业管理办法。三是利用国家鼓励大型企业服务外包的产业机遇,研究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BPO、ITO);推动政府将一般性IT业务外包,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内需市场;对部授牌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出明确的服务外包要求。
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切实履行部生产性服务业工作组组长单位职责,做好部内外协调工作。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组织编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指导意见。整合资源,发挥大部门全产业链优势,在工业软件、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领域,大力推动服务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加强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即服务(SaaS)。配合有关部门出台《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工作。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思路和措施,提出工作计划,并务实推进。
(八)做好行业管理工作
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制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育10年计划,3~4月完成。二是组织实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从今年开始每年遴选50名左右进行滚动培养。在国家重大专项和其他项目申报中,明确要求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参与项目管理和技术团队。三是以中国软件名城和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为依托,加快建设领军人才培育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领军人才培育体系。四是引导鼓励地方和企业制定领军人才激励政策,创新领军人才奖励政策和分配体制,创造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引进优秀行业领军人才。
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行业管理工作。围绕培育大企业,加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工作,把系统集成资质和监理资质作为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推动软件正版化和安全可控软硬件应用的重要抓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案。在上半年完成资质等级评定条件修订。完成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任务,推进软件正版化。
地方主管部门要做好三、四级系统集成资质企业认定工作,做好一、二级企业认定的推荐工作。要高度重视软件正版化工作,有效应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完善相关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第二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 和2011年工作重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 “十二五”规划思路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践“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 主题,履行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全面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产业升级 的助推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器的作用,实现为新型工业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根据上述思路,我们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第一,大力促进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变大变强。保持 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到2015 年,业务收入突破3 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出口突破600 亿美元。产业结构质量效 益得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进 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提 升企业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应用开发水平,完善 产业链,培育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第三,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以国家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 金为抓手,扎实提升技术能力,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移动 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效 的产业创新体系。
第四,产学研用结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撑模式。贴近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顺应变化拓展的市场需求,发 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融合为主要方法,走出符合国情和产业 特征的产学研用结合实践道路。
第五,加快完善行业规范。进一步健全政策和法律法规体 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行业管理工作。2011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
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工作思路是:按照部党组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 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的要求,转变发展思路,结合全球网络通 信业发展趋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环境,培育 大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产学研用 结合,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 服务业,为“两化”深度融合服务。(一)做好4号文的贯彻落实工作
一是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双软”认定 工作体系建设,上半年完成“双软”认定规章办法完善工作。二是加强与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 合,加快推动政策落实到位。首先是要落实好财税政策:继 续实施软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配合财政部、税 务总局,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落实营业税优惠政策的措 施,明确支持范围、认定标准和实施程序。同时,提出落实 其他各项政策的措施与建议。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国家产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 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为软件产业发展争取更大支持。一是结 合地方实际,研究出台贯彻4号文件的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 细则。二是努力汇聚资源,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 用服务。三是充分发挥4号文件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企业技 术创新的支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等产业发 展的基础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软件行业协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支撑机构,要按照4号 文件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双软”认 定等具体工作。
(二)编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
认真编制好“十二五”相关规划,并抓好开局、起步工作。组织编制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9 月 前审批发布;编制好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十二五”规划,4 月审批发布;参与编制好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信 息化“十二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物联网“十 二五”发展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互 联网“十二五”规划、三网融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做 好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 接。
地方主管部门要发挥好“管规划”的职能,一是要围绕当 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突出地方重大应用和 特色,通过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二是做好沟通协调,加强本 地规划和国家产业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到部省市互动,共同 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变大变强。规划编制情况要及时 向部里反馈。(三)完善行业规范
抓紧研究解决软件价值低估、招标中不合实际的“最低价 格中标”、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软件正版化、安全 可控软硬件推广应用、软件资产管理等重大问题,从第二季 度开始陆续提出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
扎实开展标准化工作,研究编制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标准体系。以标准体系为指南,及时制定和发布技术和产业 发展急需的标准。发布行业标准2项,完成国家标准报批稿 7项,行业标准报批稿7项。推进标准验证工作和应用试点。进一步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地方主管部门、各级行业协会在完善行业规范方面负有重 要责任,是做好行业规范的基础所在。一要积极参与上述重 大问题研究、标准的制定及验证试点工作。二要引导企业加 强行业自律,配合相关部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的 市场竞争环境,努力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四)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梳理重点行业,确定每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以与世界 级企业同台竞技为目标,准确定位,找出差距,制定有针对 性的发展目标。二是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项 目和行业管理等手段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支持龙头企 业做大做强。三是以收入前百家企业管理为抓手,树立行业 典范,总结推广企业变大变强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带动 更多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一要依托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引 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实施大企业战略、品牌战略、知 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二要加强分 类指导,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协作配 套发展,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五)强化技术创新
组织实施好“核高基”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项目,加 强应用和系统带动,扩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 软件在政务和重要行业的应用,进一步深化电网、安监、审 计、税务等领域的应用。
对重点支持的网络化操作系统、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 器、智能海量数据资源中心等新型网络化基础软件和重大应 用软件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要加强监督检查,务必实现项 目规定的质量和进度要求。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一要做好“核高基”重大专项和电子发 展基金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确保配套资金到位。二要 加强对项目实施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促其切实负起项 目承担主体的责任,并对项目具体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 时上报。三要通过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 力融合,推动项目成果率先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中 推广,在应用中实现产业化。
(六)着力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发挥软件名城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在主要城市集聚发展和提升。一是与江苏省、南京市研究提 出南京市“中国软件名城”发展提升计划,推进南京市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再上新台阶。二是建立和完善部省市合作 机制,发挥创建城市积极性,明确思路,落实配套措施,整 合__________政策资源,加速推动济南、成都、广州、深圳做好“中国
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积极支持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厦门等城市的创建工作。
启动“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相关 文件发布后,请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基 地、园区开展申报和创建工作。(七)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一是顺应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推动系统 集成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在线支持维护、网上支付结算、移动支付、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运营维护、游戏动漫、云计算服务、设计与开发服务等新业态,提升承接服务外包 的能力。二是启动系统集成资质企业运行维护能力评价试 点,探索适合信息技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行业管理 办法。三是利用国家鼓励大型企业服务外包的产业机遇,研 究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BPO、ITO);推动政府将一 般性IT 业务外包,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内需市场;对部授 牌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出明确的服务外包要求。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切实履行部生产性服务业 工作组组长单位职责,做好部内外协调工作。进一步深入调 查研究,组织编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指导意见。整合资源,发挥大部门全产业链优势,在工业软件、现代物流、电子商 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领域,大力推动服务产品与服务 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加强 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即服务(SaaS)。配合有关部门出台《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 意见》,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工作。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 服务业的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思路和措施,提出工作计划,并务实推进。(八)做好行业管理工作
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制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军 人才培育10 年计划,3~4 月完成。二是组织实施软件和信 息技术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从今年开始每年遴选50 名左右进行滚动培养。在国家重大专项和其他项目申报中,明确要求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参与项目管理和技术团队。三是 以中国软件名城和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为依托,加快建设领军 人才培育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领军人才培育体系。四是引导鼓励地方和企业制定领军人才激励政策,创新领军 人才奖励政策和分配体制,创造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 境。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引进优秀行业领军人才。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行业管理工作。围绕培育大企业,加 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工作,把系统集成资质和监理资质 作为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推动 软件正版化和安全可控软硬件应用的重要抓手,在调查研究 基础上,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案。在上半年完成资质等级 评定条件修订。
完成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任务,推进软件正版化。地方主管部门要做好三、四级系统集成资质企业认定工 作,做好一、二级企业认定的推荐工作。要高度重视软件正 版化工作,有效应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完善相关制度,维护 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__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思路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
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立足首都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人
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采取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专家咨
询、公众参与、综合衔接、分级发布的组织方式,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约束
性和可操作性,系统谋划、科学实施,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核心内容:“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独领风骚,并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主导产业,重新谱写未来产业发展新蓝图。
★民生展望:
1.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研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
脚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
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
程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
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
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
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
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
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是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这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
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的趋势。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
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
4.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投机性市场购房行为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必须予以打击。抑制房价不合理过快上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是党中央进一步加强民生建设的重要举措.住房保障问题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中央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防止景气度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将分流商品房市场需求,抑制房价反弹。
建议:1.通过高征税,高利率的手段提高炒房成本,从而遏制炒房行为
2.加大土地供给力度,打击开发商囤地行为
3.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减少资金向房地产市场的流入
4.大力兴建保障性住房
5.修改地方发展绩效的考评指标,将地区GDP,财政收入的权重变小,加大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在其中的比重,使地方政府不再热衷于“卖地财政” 5.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研究。
一是创造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三是制定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各类政策,并切实贯彻落实;四是对失业者提供救助和必须的社会保障。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确定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二是保持经济持续较高速度增长;三是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五是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六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七是筹措社保基金,完善社保体系。★经济展望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企业发展展望十二五提出的给我们企业的发展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我们要对企业发展历史的回顾,总结优势和不足、分析高绩效领域,对企业现状分析及展望,发现企业的成长趋势、环境对企业战略的主要制约或者支持,市场竞争对战略的要求等;在以上基础上提炼八层次战略任务:如克服危机、抓住机遇、强化及制造竞争优势、对产品及服务进行结构性创新、对公司发展路径进行创新、对行业进行创新、基于整体市场和生活方式进行创新、引领和创造未来。
为加快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作为我们员工,一是勇于承担责任,做事有责任心。工作就是责任,责任重于天,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应该做到最好。二是热爱工作,对事业有激情。事情成功与否,往往是由做事决心和热情强弱决定的。三是做事兢兢业业。就是要敬重和专注自己的工作,在任何环境下,都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一种本分。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有敬业精神,就更容易成功。四是培养良好态度与做事作风。企业发展需要每个员工按章办事,自觉执行纪律,养成良好为人为事的作风。共产党员、企业管理层,都是群众的表率,必须首先在素质、作风、纪律上做表率,自觉奉献,把事情做得完美。五是自我定位准,具有团队精神。我们每个人要懂得正确评价自己。我们要服从团队的最终利益,为团队的胜利发挥自己的力量,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作为领导人,要关心员工,了解员工,为员工倾诉提供沟通渠道。正确对待每个人,善于发现人才,因此,一个优秀企业,各级管理层要做到妈妈式的管理,对员工要妈妈式的包容、培养、关爱与严格要求,做到无微不至,才能留住人才、凝聚人才。
★ 城市发展展望
(一)城市发展指导原则:
1、尊重规律,积极稳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市情和未来城郊农村人口转移趋势。
2、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放开城乡要素市场,塑造各类城镇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结合城郊各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优势,区别制定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扶持,梯度推进。
4、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注重与经济社会进步、农村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城市发展总体思路:
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调整完善主城布局和功能分区,积极发展小城镇,加速形成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产业优化、城乡优势互补的主城,以小城镇为轴线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山东省内十二五规划
具体对山东而言,十二五规划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末期恰好进入‘山东制造’与‘山东服务’比翼齐飞的时代。两者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既有基础,又有必要。那么,应如何去融合发展呢?
结合“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形势和我省实际,在规划编制中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商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二是坚持扩消费、稳外需、惠民生,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力;三是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升商务发展竞争力;四是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内外贸融合;五是坚持扩大开放,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六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商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十二五”期间如何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重点谈了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实施自主研发项目,支持企业建设一批能够真正担当自主技术研发任务的高水平研发中心,努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政府要从战略的角度,大力推动省内相关企业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联合重组,帮助企业消除重组过程中涉及到的历史负担问题,着力降低联合重组的成本和难度,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机遇,积极到国外市场获取战略性资源,推进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打造一批富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最大限度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要持续关注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加快消除各种障碍和弊端,全面完善绩效激励机制;江淮提出,要鼓励国有汽车企业加快实现股权多元化,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努力优化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四是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十二五”要加快发展新兴多元业务,积极进军轻工业、物流等领域,努力应对数字技术、循环教材等因素对传统业务的冲击。五是加强品牌建设。要贯彻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扶持自主品牌提高国内市场份额,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对自主品牌产品进行倾斜。
此外,企业还就发展中遇到资源环境约束、人才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以及“十二五”期间发展的考虑做了分析和阐述。
第四篇: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方法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我国从1953年开始,开始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到2005年,共编制了十个。从2006年开始,“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这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李守信表示,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更是明确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正略钧策经过18年对政府规划的长期跟踪研究和为逾千家企业、事业和政府部门提供规划服务的经验积累,在区域战略规划、政府职能优化、开发区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工具和操作经验。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本地区的“十二五” 规划工作。
1、对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区域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目前经济增长深层次问题,明确的区域定位和整体发展战略、明晰的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找到牵引产业集群的切入点,因此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应对本区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社会文化和战略地位等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发展机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区位特征,确立本地区的独特地位。
2、明确区域定位及整体发展战略。定位是规划的关键,必须以“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原则为指导,结合本区域基本情况,着眼长远,立足中期,明确区域定位及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3、分析区域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区域的产业布局应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充分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结合区域优势,根据区域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的战略定位和竞争影响,开展错位竞争与优势互补,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引领发展,成为本经济圈的核心。
4、通过区域营销策划增强区域品牌。为了把“规划”落到实处,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把加强和全面推行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经营的纲领,不断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1世纪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包括产业在内的全方位竞争,产业聚集必然导致城市间在资金、技术、知识和知名度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城市竞争力固然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质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区域营销突出了城市的定位和主导产业,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区域营销是城市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商界、学界、市民等共同参与。
5、制定招商引资、产业园区规划及方案。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规划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招商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咨询领域,因此招商引资规划必须根据本地区产业选择和布局,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换位思考,精心设计项目。
第五篇: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阳信抢抓黄河三角洲开发,实现追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强县目标,在总结十一五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并了“我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县服务业快速增长,实现“拼搏赶超求跨越、争先进位建强县”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基础条件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3%。2010年,全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93亿元,比2006年增加 28.16亿元,增长261.4%,占GDP比重达到38.7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1%;服务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6亿元,占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34.3%;服务业从业人员6.2万人,比2006年增加2.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6.9%,新增就业人口约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口总数的42%;服务业提供的地方税收9475万元,占全县地方税收的55.3%,对地方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53.4%。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较快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等基础服务业比重稳中有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保障。2010年,全县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5.65亿元,是服务业中比重最大的行业,占42.3%。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2.62亿元,贷款余额40.47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30.48亿元和28亿元。
(三)城乡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十一五”期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26%,2010年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98%。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5元,比2006年增长2525元。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服务产品需求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服务业“四大载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一是重点城区建设完成既定目标。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城区开发改造,下大力气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城区承载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采取BT模式建设的翠岛湖、韩公桥和蔺公桥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九龙湖建设进展顺利;四条骨干道路竣工通车;商务中心主体基本完工;城中村改造已破题。城区建设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二是重点园区带动作用明显。阳信民俗文化园区是年初确定的市级重点园区。园区占地面积2000亩,总投资25亿元,已完成基础设施配套投资3000万元;目前,园区在建项目6个,拟建项目3个,已形成实际投资3亿元。在鼎龙、盘古等项目带动下,园区内古家具生产、收藏、交易气氛日渐浓郁,对周边“小而散”的集市型市场吸引和融合能力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收藏、交易活动被吸纳到园区专门的功能市场中来。三是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我县列入市级服务业重点企业2家,市级重点产业链项目3个,另外,县级重点推进项目4个。全县产业链项目总投资额34.6亿元,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在滨阳工贸专业第三方物流税收试点、鸿安特色餐饮连锁良好发展态势的带动下,全县准备实施主营业务剥离的企业达到3家,肥牛特色餐饮连锁品牌达到6个。
第二章 面临形势与趋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县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主要表现在“三个优势、三个制约、三个趋势”三个方面。一、三个优势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建设步伐,阳信县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地区的连接处,濒临滨州港、黄骅港,特别是随着津汕高速、滨德高速、德龙烟铁路的加快推进,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对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完善自身产业布局,激发发展活力,创造了优越条件。
(二)“突破阳信”的政治优势。阳信县是欠发达县,2009年被纳入财政省直管县,将会争取到更多国家、省的政策、资金支持。市委、市政府继续强力实施“突破阳信”战略,不断加大帮扶力度,也给全县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三)加快发展的基础优势。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家纺地毯、不锈钢制品、木器制造、食品深加工、肉牛及皮革加工等富有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了滨阳燃化、瑞鑫集团、东进餐具、长威电子、欧亚木器、龙福环能、金缘生物科技、泰锐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全县规模企业发展到179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肉牛、鸭梨、优质麦等特色资源优势突出;是全国畜牧百强县,是华北最大、辐射全国的肉牛养殖、加工集散地;是“全国优质麦基地县”,是鲁北地区最大的优质面粉加工集散地;是中国鸭梨之乡,年产鸭梨20万吨。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二、三个制约
(一)经济总量膨胀的瓶颈制约。阳信经济总量、人均占有等指标在全市、全省仍然处于末位,总量尚未能突破百亿大关;财政收支困难,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压力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落脚在骨干企业和新兴企业的裂变发展、规模发展,部分企业产品结构、人才结构、治理结构与企业高速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将影响全县经济总量的膨胀发展。
(二)建设用地紧缺的瓶颈制约。大企业要发展、大项目要落地,都需要落脚之地。但是,每年的土地指标就是二三百亩,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引进来,安不下,土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干部工作作风的软环境制约。一些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有的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管死的手段多,放开搞活的办法少,缺乏大局意识;有的观念不新,工作中患得患失,缺乏与时俱进、主动服务思想;有的习惯于用条条框框指导工作,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在工作中缩手缩脚,缺乏超前意识和预见性。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三、三个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城镇化、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具有历史性、决定性的关键时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县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一)经济发展进入升级转型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逐步凸显出来,经济升级转型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求更为迫切。充分利用中央扩大内需、国内外高端要素加快转移等有利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自主创新,改造提升不锈钢制品、家纺地毯、食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城乡建设进入跨越提升期。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推进,城乡建设进入跨越提升的关键阶段。新城开发、老城改造、社区建设,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将进一步释放新的发展空间,为在更大范围谋划生产力布局创造了条件。同时,在进城人员就业、户籍管理、住房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增强城镇发展活力。
(三)社会事业进入全面突破期。“十二五”时期广大群众对改善公共服务的要求急剧增长,加强社会建设将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章 总体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阳信县“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国家对黄河三角洲服务业发展,按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型服务业,加快构筑机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的规划要求,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定位,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项目支撑,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思路, 继续推进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三大载体”培育建设,加快建设服务业产业链延伸步伐,着力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做强新兴服务业,做优传统服务业,做活消费性服务业,锁定重点,科学作为,奋力攻坚,全力促进我县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奋斗目标:
到201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31.6亿元,年均增长27.6%,占GDP的比重达41%,三产比例调整为7:52: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年均增长16.8%。
第四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
“十二五”时期,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板块”进行空间布局,即以县城为中心发展商务中心、商场超市、宾馆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两个平台是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个板块是以鲁北大街为纵轴连接滨德高速和德大铁路物流园区的综合商贸物流园区;以水落坡为中心辐射河流、翟王的民俗文化观光体验区,以金阳办事处为核心的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区。一、一个中心
结合“东扩、西控、南跨、北拓”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依托服务业重点城区和重点园区优势,以“城中村、旧城改造”为契机,重点培育县城区“商贸集中区”,积极推进高端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核心区服务业总量和档次,增强其辐射和带动能力。
二、两个平台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发挥我县优质麦、肉牛加工养殖、鸭梨加工等优势为农民提供包括生产、技术、加工、销售、购买、信息咨询、中介、经纪、法律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并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搞活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资流通,构建畅通、高效,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农村流通网络。三、三个板块
休闲农业生态区。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以梨园景区、万亩生态林场、水库湿地保护区、九龙湖水利风景区、青坡湖、沟盘河雨洪资源化治理工程等景区为主体,坚持生态改善和生态富民并重,严格空间资源开发,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逐步将中部地区打造成为生态旅游观光区。水落坡民俗文化产业园。以滨阳路为轴,南北双向开发建设。以古家具生产、展览、交易为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全国最大的集古家具收藏、鉴赏、销售、仿古家具产销、旅游、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区。
黄河三角洲综合商贸物流园区。以鲁北大街为纵轴,南部连接德龙烟铁路阳信站,北部连接滨德高速,建设“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路运输”一体化陆海联运模式的黄河三角洲综合商贸物流园区,形成石化煤炭、粮油蔬果、牛羊鲜肉物流中转和供应集散地。
第四章 重点发展工作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一)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德龙烟铁路、滨德高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阳信当地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以德龙烟铁路阳信站区域为重点,规划布局“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路运输”一体化陆海联运模式的黄河三角洲综合商贸物流园区,强力推进能源供应链、粮油供应链、肉果蔬保鲜冷链物流“三大供应链”建设。将现代物流发展定位在鲁北物流区域内主要的石化煤炭、粮油蔬果、牛羊鲜肉物流中转和供应集散地。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着重发展商贸物流、制造业主导产业链物流和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到2015年德龙烟铁路阳信站实现货物运输量1754万吨。积极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大力培植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主体,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重点工作: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综合商贸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以德龙烟铁路阳信站区为中心,建设鲁北最大的综合商贸物流园区。重点加强“三链”物流项目新建和扩建力度,抓好广富20万吨牛肉冷链物流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到2011年底项目完工;滨阳物流和凯瑞物流两家专业物流企业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扩大覆盖范围,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省内知名油气物流企业;得润物流项目定位在建设鲁北粮食、煤炭等大宗货物转运战略节点企业,两年内将现有企业规模扩大一倍,满足激增的市场需求,建成与企业定位相匹配的企业能力。
(二)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担保体系。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建立完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深化银企对接合作,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扶持,促进金融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信贷组织,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
重点工作:积极做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强对已有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提高重大风险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同时,进一步推动增加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数量工作,争取两年内县内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营业;加强我县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担保行业发展,确定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源名单,进行重点指导和培育,争取是“十二五”期间,我县成立2家担保公司;探索农村新兴金融互助模式,推动我县百姓资金互助社健康发展;积极抓好工商银行阳信支行、村镇银行筹建工作。
(三)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业。围绕全县支柱、主导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设计、专利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环节,以自主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提升和自有品牌创立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技的集约资源、引领创新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加快以科技创新、新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体系完整、效率高效、效益显著的科技服务体系新格局,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发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重点工作:强力推进龙福循环技术产业园建设,以龙福环能科技公司为主体,重点抓好高新循环技术引进、校企技术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方面工作;积极推进东进不锈钢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区域性不锈钢科技服务综合体,为不锈钢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技术支撑。
(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十二五”时期,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建设为契机,以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农务。
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和开发利用,充分重视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重点完成广富公司、鑫源公司、玉杰公司产品追索检索系统工程建设,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以信息化服务优势农产品生产与流通,通过基层服务站点直接为农民服务,逐步推行“三网融合”,畅通农村信息传播渠道,加快“低成本、便捷式”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大幅提升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的支撑水平和能力。
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区域内物流信息资源,集成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内部现有的物流信息网络,建立起统一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加大综合服务信息、劳动力就业、数字城管、城市运行监测、一卡通、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校园信息等社会信息化服务工程建设。
(五)完善发展商务服务业。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等财务类服务业,律师、公证等法律类服务业,信息、咨询、评估等咨询类服务业,代理、经纪、担保等市场交易类服务业,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
二、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按照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服务民生的原则,积极发展商贸、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为消费升级、扩大内需提供有力支撑。
(一)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连锁超市、特许经营、仓储式商场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合理调整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抓好鲁北大市场、阳城国际大酒店、天将大酒店、银座商城、晴雪苑高档会所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城区市场改造升级,规划一批商贸街区和特色专业市场,积极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服务,加快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重点工作:强化流通设施建设,通过3到5年努力,建成4大专业市场。一是以商贸批发为特色的鲁北大市场,争取到2012年形成建材批发、小商品批发、汽摩配件销售、休闲餐饮服务等功能突出、配套完善的商业园区。二是加快翟王蔬菜批发市场规模扩展,增强市场对现代农业的带动能力。三是继续完善城西鸭梨批发市场设施,丰富市场功能,将鸭梨批发市场建成鲁北最大的水果集散中心。四是深挖肉牛产业潜力,打造全国最大肉牛及制品交易市场,通过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升阳信肉牛产业在全国影响力。
(二)大力发展旅游业。立足阳信鸭梨、民俗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特色传统资源优势,合理开发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阳信生态文化旅游快速发展。以鼎龙民俗文化创意园为起点,自东向西,让游客观仿古家具、品伊斯兰美食、游生态梨园、赏鼓子秧歌。支持鼎龙、盘古、意象、昊天等古家具制作企业发展,规划建设鲁班文化研究院、鲁班文化博物馆、鲁班祠等项目,尽快实施万亩梨园升级改造、万亩生态林场建设及青坡湖开发项目,举办以鼓子秧歌为主的民俗文化展演,建设民俗文化展馆,展览农家纺车、织布机、大花轿等梨乡传统民俗生产、生活用具,改善各景区内及景区之间的交通、住宿、消费条件,完善各类服务设施,配套休闲娱乐项目,提高接待能力,优化服务环境,不断提高旅游业的档次和品位,积极打造生态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区。
(三)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住房结构,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体,以保障性住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住房供应体系。结合新城区、九龙湖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旧城片区、城中村改造,推进德源福邸、恒泰家园、太古城等小区建设,配套完善社区服务、商业网点和环保设施,降低容积率,提高绿地率,建设园林式、生态式、花园式小区。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面向周边市场打造部分高端小区,靠优良品质和优美环境吸引外来人口来阳信居住。改进规范房地产物业管理,提高物业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培育壮大房地产租赁市场。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机制,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四)提升发展社区服务业。着眼于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着力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医疗健身、文化娱乐、环境卫生等社区服务业,逐步在社区、农村形成便民利民的网络化服务格局,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进程,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档次。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社区服务资源,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社区服务网络。
(五)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继续加快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大投入,扩大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能够市场化的公共服务业尽快走向市场,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个性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和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重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完成阳信一中搬迁、新中医院建设、县体育场建设。
三、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以更好地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快构筑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市场流通、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服务等重点服务体系。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进程,建设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农业各类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引导和推动各类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及农资连锁经营,鼓励批发市场拓展业务范围,搞好农产品和农资的集中配送。引导农民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统一向连锁经营企业直供直销农产品。积极探索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的连锁经营形式,提升服务农村发展的水平。
(三)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劳动力中介机构,加快培育家政劳务派遣公司,指导和组织劳动力转移,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全县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制度,通过形势分析树典型、找差距,研究应对措施,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可靠和详实的依据,也为完善各级考核、分类考核提供确切的依据。继续落实服务业八大重点产业和四项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各部门围绕各自的目标任务,细化和完善工作措施,做好份内工作。发挥市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协调、服务、指导作用,加强对服务业战略性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高效率、快节奏的协调推进机制。
二、优化服务环境
对涉及服务业发展的立项、规划、土地、环评、工商登记等审批事项,实行开放式、透明型政务服务,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缩短时限。依法放宽服务行业准入条件,除有国家规定以外,全面实行“非禁即入”。在政策上给予内资和外资同等待遇,并制定相应的法制保障体系,确保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运作。加强行业标准制定、价格管理、纠纷仲裁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的法制建设,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三、鼓励投资融资
制定专门鼓励政策,引导大型工业企业转变投资观念,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真正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大型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界限进行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资产改造、改组方式,多种渠道募集资金。支持各类企业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服务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政府积极推进银企对接、经贸洽谈等活动,争取更多的投资和信贷资金。用足用活各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强化人才支撑
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特别要吸引紧缺的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并妥善解决其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事宜。针对不同服务领域领军人才的特点,制定领军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在各个领域引进一批、培育一批文化精英、学科带头人、金融家、营销大师等。设立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奖励,破格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鼓励发展各类培训机构,加强各类岗前、岗中和待业培训。全面推进服务职业资格认定和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的技能资格与定级。
五、加强协会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培育组建一批独立公正、行为规范、运作有序、代表性强、公信力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业协会,发挥其在制定标准、行业规划、企业策划、人才引进、行业宣传、协调服务、自律管理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切实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代言人、协调者、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
六、强化舆论引导
加大服务业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各界对加快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宣传各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更好地服务于各类服务企业和投资者。推广服务业发展中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