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4 21:1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商贸流通服务业是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体现以人为本,惠及民生,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行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城市经济规模,促进城乡繁荣与和谐,保障市场安全,增加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全面、充分地实现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功能,促进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依据《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鄞州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特制定《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本规划适用的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商贸物流配送业、生活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等。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机遇挑战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以建设宁波南部商贸商务中心为目标,开拓创新为主线,开放搞活为动力,紧紧抓住万达广场建成开业这一契机,调结构、拓市场、扩消费、强服务,全行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良好势头。

1、流通总量跃上新台阶。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2亿元,增长22.2%,比2004年的66.42亿元,增长3倍以上,超出“十一五”规划预测近1倍;前五年累计实现社零606.2亿元,年均增长23.6%,平均高于宁波全市6.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四年列11个县(市)区首位。2009年全区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167亿元,比2005年的90.2亿元增长60.5%;前五年累计实现市场成交额684.6亿元。2009年全区实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64.4亿元,增长17.4%;占三产比重为38.03.%,占GDP比重为9.2%。

2、都市商圈展现新形象。以万达广场为核心,四明路商业街区和鄞州大道周边商务楼为轴线,南苑环球、索菲特、开元名都等高端品牌酒店,银泰百货、沃尔码大卖场为标志,一个集国际购物广场、大型百货商场、超级市场、建材超市、家居、数码、美食、电影娱乐广场等商业零售面积达到27万平方米,国际商务酒店为10万平方米的宁波南部都市新商圈初步形成。到2009年末,全区3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万达广场休闲购物街和下应北路汽车销售街分别被评为省、市级特色商业街。

3、商贸项目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全区累计引进用于商贸设施建设的内外资总额达212亿元,先后引进了瑞典宜家、日本三井、香港联盛、美国沃尔玛,以及银泰、苏宁等一批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跨国零售集团和内资商贸企业,商贸流通服务业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包括BEST商业广场、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广场等在内的全区共有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2000万元以上商贸商务项目34个,投资总额达到203.65亿元,形成了外资商业、内资商业和本土商业相互竞争、共生共荣的局面。

4、新型业态呈现新发展。以推进鄞州新城和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特色商业、现代商务、商贸物流、餐饮娱乐休闲等各种行业加快发展。利时百货鄞州店、新江厦百货集士港店、“舟宿夜江”时尚夜消费商业街区先后建成开业;新江厦连锁店、开开便利店,各种超市、卖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等业态不断创新。连锁经营发展势头强劲,至2009年末,全区已累计开设连锁超市124家,连锁便利店339个,全年实现销售额4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6%。电子商务加快发展,“鄞州区重点商贸企业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投入运行。五龙潭豆芽等生鲜菜篮子商品配送中心、新江厦商贸物流通配送中心先后建成投产。

5、“民生工程”取得新成果。大力实施“百镇连锁千村便利店”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行政村便利店覆盖率达到60.3%,有9个社区分别被评为国家、宁波市和区级商业示范社区。建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36家,加强了对“菜篮子”商品农残检测、生猪定屠企业星级评定等,确保商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改造完成农村菜市场35个,并以创建文明菜市场、文明经营户为抓手,注重长效管理,使菜市场的硬、软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推进了“示范早点店”工程,方便城乡居民生活。

6、市场调控能力有了新增强。制订了一系列商品供应应急保障预案和措施。建立了市场商品供求动态监测系统,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及重要生活必需品进行长期监测;对少数重要生活必需品、重要救灾物资做了实物储备,并与重点粮食、猪肉、蔬菜主产区省市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供应渠道,切实增强了政府的市场调控能力。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商贸流通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数量较少,现代化程度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对产业的带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商贸流通业空间布局、功能拓展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还有待加强;三是市场流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

(二)机遇挑战

今后一段时期,无论是从国际国内背景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阶段性特征看,商贸流通业发展都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中央到地方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视,为商贸流通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争取“后危机”时代新一轮国际竞争主动权,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商务部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方式、扩内需、促消费的指示精神,提出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城镇化为依托,从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消费,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模式等多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国内消费特别是城乡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在推进关键领域改革,谋划跨越危机的新举措中,也把发展现代流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措施加以重视,所有这些都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长三角城市群崛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建立特色鲜明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实现借势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机遇。长三角作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是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提速的背景下,宁波通过积极推进大都市建设规划,将更快更好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这为我区参与并加强同长三角城市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合作,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特别是宁波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各种要素,建立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实行借势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机遇。

3、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为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提供了科技支撑机遇。十二五期间的宁波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从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看,宁波已进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的新阶段,“工业深度化、产业服务化、社会现代化”趋势更加明显,各类市场更趋活跃,市场规模、市场容量也必将相应扩大,促进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从中长期发展的目标任务看,低碳经济、绿色GDP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特别是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必将为商贸流通业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机遇。

4、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提升和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为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提供了空间拓展机遇。按照城乡区域一体化统筹发展的要求,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将加速转型,到“十二五”未期,中心城区面积将由33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基本形成现代化都市型新城格局。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蕴涵着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转变,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也将增加,这些都为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商贸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展机遇。

5、区委区政府重视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不断加大对商贸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推进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领导保障和政策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全区通过大力实施“三大行动纲领”,全面开发建设“十大功能区块”、“八大产业基地”,积极落实“幸福民生40条”,商贸经济发展提速,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随着新的商贸项目陆续建成开业,全区商贸经济总量将得到进一步扩张,商贸区块的品位、业态和人气将进一步提升,商贸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将不断增长。同时在区委区政府重视下,五年来共制订出台了9个商贸行业扶持政策,累计兑现奖励资金1.77亿元,受奖企业达656家次,培育壮大了一批商贸规模企业。领导重视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提供了最大最重要的机遇。

当前鄞州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规模质量上的挑战。与慈溪、余姚、海曙等市(区)相比,鄞州商贸流通业整体上仍以传统业态为主,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先进业态的集聚度不高;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电子商务等现代业态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亟待在业态能级、商品种类、品牌档次、市场环境、国际化程度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竞争态势上的挑战。随着“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的实施,宁波大都市建设进程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加速,特别是东部新城、江东世纪东方商业广场、海曙和义大道、江北万达广场、来福士广场和银亿海德商业中心等大型商贸设施建成开业,东、中、南、北区域性商业中心形成,鄞州与周边各区在吸引人流、物流、商流,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加上整个“十二五”时期,北面的余慈地区、南面的象、宁、奉三县(市)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人才、资本、商流、物流等要素资源将向这些地区的商贸领域进一步流动和聚集,这对鄞州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

三是创新能力上的挑战。鄞州商贸企业的业态创新能力不足,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法律咨询、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短缺,相应制约了商贸业态自主创新和本土化、品牌营销管理、国内外市场开拓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商贸经济发展方式,围绕推进“四个优化升级”总体要求,以将鄞州新城打造成现代商业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现代化都市新区为目标,改革创新为动力,扩需求、促消费、引品牌、旺商圈、惠民生、强服务为重点,搞活大流通,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构筑大平台,培育大集团,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商贸经济规模,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四)发展原则

产业联动原则。发挥流通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功能,通过深化工商、农商、商旅、商城等方面的结合,创新服务方式,拓展合作范围,加快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消费空间,满足城乡居民各方面的消费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品牌创新原则。加大对商标、商号及商业老字号等流通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培育更多的流通业自主品牌,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和推动品牌评价、咨询服务,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

科技兴商原则。强化现代科技对流通业的引领、推动作用,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吸收先进经营理念,推广信息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流通产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城乡协调原则。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出发,统筹城乡商业网点建设,构筑起城市与农村双向互通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形成既有利于突现鄞州新城商贸中心地位,增长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又有利于加快镇乡商贸流通业发展,全区城乡繁荣繁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内外贸一体化原则。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渗透、加速融合的特点,立足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提高流通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增长对重要商品的分销能力和对终端消费的控制力,做大做强商贸经济。

(五)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十二五”时期全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中心,促进“两项翻番”,完善三大体系,实现四大联动,推进六方面突破。

即:在功能定位上,把鄞州新城打造成为现代商业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

在发展速度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两项指标比2010年各翻一番,在宁波全市社零总量的排名实现“保三争二”;

在流通体系建设上,着力完善现代流通、城乡市场、运行监控三大体系;

在产业互动上,实现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大集团建设上的四大联动发展;

在发展重点上,推动流通规模、流通贡献率、流通现代化、流通产业升级、对内对外开放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上的六方面新突破:

——流通规模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50亿元和150亿元,年均递增14%和10%以上,争取比2010年的社零总额和增加值各翻一番。

——流通贡献率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5%。

——流通现代化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全区连锁企业经营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40%左右,培育营业额超10亿元连锁企业1-2家;建成商品配送额超10亿元以上的商贸物流配送中心2个;培育并形成有较高知名度的电子商务企业1家,网上商品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普遍应用计算机采购、结算,实现信息化管理。

——产业升级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超20亿元以上的城市综合体2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市场5个,其中超50亿元大市场1个,全区商品市场交易额超过400亿元。高端品牌酒店5家,餐饮业销售额达到4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0%。

——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商贸流通服务业引进内外资150亿元人民币,引入国际顶级专业店、专卖店15家,国际一线品牌5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300个。

——“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建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50个;菜篮子商品配送中心3家,配送额占菜篮子商品销售总额的达到30%以上;现代化畜禽屠宰加工厂1家,标准化绿色菜市场10家。

总之,整个“十二五”期间,要以开拓市场为重点、扩大消费为主线,通过不懈努力,力争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贡献。

行业培育目标是:到2015年,1、2个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以上的城市综合体。2、1-2家经营规模居全市同类流通企业前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3、4家年销售额超10亿元以上的汽车销售企业。4、3家以上销售额超5亿元,配套功能齐全、购物环境良好的大型综合百货零售企业。5、1-2家与现代流通方式有机结合,销售额居全市同类市场前列的商品交易市场。6、1-2个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品牌展会。7、1家以上家拥有较高知名度的行业门户网站或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8、1家以上规模达10亿元以上商贸物流配送中心。9、1-2家特色明显、知名度高、营业额1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

10、1个商贸卫星城市,4个以上乡镇商贸中心,30条主题突出、管理规范的市级以上特色商业街,若干个生活便利、环境优良的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

(六)主要任务

根据《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鄞州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结合国家和省、市流通主管部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今后五年全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以把鄞州新城建设成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为目标,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搞活大流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紧紧抓住“中提升”战略实施,加快推进宁波大都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并支持商贸企业吸收和嫁接国际先进的商品流通模式、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创新业态,扩大规模,拓展领域,搞活流通,确立起连锁经营在流通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努力把鄞州新城建设成现代商贸商务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增长集聚和扩散功能。

2、以服务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产业互动为重点,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开拓大市场。主动适应我区工业化深度发展、现代产业不断融合的趋势,大力扶持依托港口和产业优势,专业特色明显,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整合改造传统商品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走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培育具有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功能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加强规划引导,推动商品市场战略性转移,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群;提高各类批发市场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为服务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交易平台。

3、以打造空港物流园区,建立商品分销中心为导向,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大贸易。充分发挥空港物流保税园区的作用,坚持以内促外、以外带内,“招商引资”与“招商引贸”并重,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商务会展、物流配送等为促进国际国内贸易服务的相关产业,将鄞州的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经济综合实力优势,转化成为促进商品跨地区、跨国界流动,发展大贸易的竞争优势,使更多的“鄞州创造、鄞州制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以营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为动力,加快推进惠民便民工程建设,优化大服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主动适应城乡居民生活进入宽裕阶段、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情况,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商,以法治商,积极营造绿色、健康、安全、方便的消费环境。推进“百镇连锁千村便利店”工程,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优化改造城市商业区网点,积极发展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精心实施系列“惠民工程”,确保“菜篮子”商品供应,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创建和谐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发挥商贸流通业的服务作用。

5、以增长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为手段,加快实施扶强扶优,培育大集团。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是推进流通现代化,增长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地区及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各类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流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按照“条件符合、分类评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原则,从商贸流通企业中评出一批居行业龙头地位,规模大、贡献大、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企业,由区政府进行表彰奖励,并给予相应的扶持。

三、空间规划与业态布局

(七)空间规划

1、区域空间规划

根据宁波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鄞州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行政区划、交通节点、商业基础和商业传统,以及未来的空间发展走势,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给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今后一个时期,鄞州区要着力打造“一心五翼一带”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即:一个现代商贸中心;五个不同翼面的商贸发展节点;一个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环区游憩商贸带,形成“中心带动、多翼齐飞、商旅共荣”的繁荣景象。

(1)新城区商贸中心

范围:包括万达联盛商圈、BEST广场商圈、南部商务区、长丰、潘火、石碶、慧丰、中兴河湿地、奉化江畔高档居住区、陈婆渡等等十大特色功能区。定位:现代商贸,特色餐饮,时尚休闲娱乐高端消费集聚区。

主要任务:提升鄞州新城商贸中心品位,构建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商业新高地,增强区域商贸中心辐射力。重点打造万达联盛和贝斯特广场两个现代城市综合体、若干商业组团、商业街和社区商业网络。

(2)五个不同翼面的商业发展节点

结合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和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以交通线为依托,实现交通线周边商贸业节点的串联,形成以鄞州新城为中心点,集仕港卫星城,高桥、五乡、姜山、鄞江、咸祥等“准卫星城”为节点,辐射区域西部、西南部、东部、东南部和大嵩滨海地区的放射型商贸业发展翼面。

重点是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先期规划,有步骤、分阶段推进。

通过大力推进卫星城、“准卫星城”商业和乡镇商贸中心工程建设等项目,加快现代流通方式向镇乡延伸,实现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城乡全覆盖。

西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集士港、高桥、古林、横街片区。

定位:鄞西片区“新城市”和宁波中心城区西部“新门户”。

主要任务:以集仕港卫星城为示范,加快高桥、古林、横街等鄞西片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以奥特莱斯国际名品商业广场、新江厦百货等商业设施建成开业为契机,依托轨道交通、空港物流保税园区等载体,发展与地铁经济、临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综合性商场、连锁超市、餐饮、住宿等业态。

西南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鄞江、洞桥、章水片区。

定位:特色商贸休闲区。

主要任务:依托“水文化”、“石文化”优势和它山石刻博物馆等旅游设施,加快建设鄞江文化商贸综合体。引进特色商贸项目,做大做特传统鄞江庙会,发展传统特色商贸业,逐步将其打造成特色商贸和休闲居住区,辐射鄞西南区域。

东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邱隘、五乡、东吴片区。

定位:综合性商贸集聚区。

主要任务:邱隘通过与东部新区商贸业发展规划对接,融入宁波中心城区,形成同城经济。五乡利用绕城高速、铁路环线、南外环、轻轨一号线等诸多基础设施形成的交通节点,积极引进商业地产项目,培育发展都市商贸经济、轨道交通商业,以及生活服务业态,成为鄞东地区综合性商贸集聚区。东湖结合建设特色小城镇,加快发展乡镇商贸中心。

东南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云龙、横溪片区。

定位:江南水乡、浙东山村特色商贸区。

主要任务: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江南水乡、浙东山村特色,宁静、宜居的休闲居住区和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提升鄞东南地区的商贸业发展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大嵩滨海地区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塘溪、咸祥、瞻岐片区

定位:滨海休闲旅游特色商贸区。

主要任务:抓住象山港大桥建设机遇,结合打造具有水乡、山村、滨海特色小镇,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商务会议、滨海居住、度假休闲等产业,力争成为长三角著名的滨海休闲胜地。

(3)一个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环区游憩商贸发展带

围绕以五龙潭、它山堰、桃源湾、鄞西红色旅游资源等为主的山水生态旅游走廊;天童景区、阿育王景区、金峨山景区、咸祥滨海休闲区等为主的宗教生态旅游走廊;环老三区和鄞州新城区,近郊休闲旅游区块主的城市休闲旅游走廊,打造与旅游空间组织相适应的、商贸与旅游共生共荣的环区游憩商贸带。

在空间组织上,以旅游消费地来组织商贸业发展,与区旅游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产业布局相衔接,实现都市、海洋、文化、生态有机交融、基本覆盖全区重要旅游点的环区游憩商贸的空间格局,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2、鄞州新城区空间规划

鄞州新城区要着力构建以“两核五区”为基础,“多点”为补充的商贸流通服务业空间格局。“两核”:即2个城市综合体核心商圈;“五区”:即5个商业集聚片区;“多点”:即15个左右的点状社区(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

(1)“两核”:即万达联盛和贝斯特2个城市综合体核心商圈。

万达联盛商圈以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为主体,东起锦寓路,南到鄞县大道,西至钟公庙老街,北临嵩江路。主要功能是打造成集聚现代商业、汇萃名品名牌、引领时尚消费的综合性商圈。

贝斯特商圈以BEST广场为主体,由瑞士SMART商业广场、英国TESCO商业广场和深国投宁波商业中心三大子商业体构成,东起科技路,南到四明路,西至前沿河,北临环城南路。着力打造成为高端商业集聚的国际品牌之都,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商圈。

两个商圈分别处于新城的中心位置,区域相近,功能互补,形成了合理的商业梯度,共同构成鄞州新城核心商业新高地。

(2)“五区”:即5个商业集聚区。分别是南部商务商贸区、潘火商业集聚区、长丰商业集聚区、石契商业集聚区、陈婆渡商业集聚区。

这五个商业片区既服务本区域,又对两个核心商圈起支撑作用,是新城商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多点”:即15个左右社区商业服务设施。

社区商业布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指导思想,按照服务人口3—5万人,服务半径500—800米的标准,合理配置商业网点。特别是要贯彻落实国家商务部关于大力推进社区“双进”工程的要求,加快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各种业态,以方便居民购物。

(“两圈五区”商业布局已在《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中详述,这里简略。)

(八)业态布局

1、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包含购物中心、高端商务酒店、休闲广场、金融大楼等现代商贸商务设施,是融合多种城市功能的单元体,具有集聚商气、吸引人气、打造节气、体现洋气等多方面功能。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汽车进入百姓家庭,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设施加快发展阶段,要着重抓好万达联盛商业广场和贝斯特商业广场等城市综合体。

2、大型商业广场

大型商业广场是现代商业的标志性业态,鄞州新城作为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南部商业中心,宜加快发展这一业态。“十二五”期间,要努力促使斯玛特商业广场、TESCO乐购商业广场、宜家家居广场、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店商业广场、潘城国际广场、“富田新都心”商业广场等项目早日建成,为繁荣鄞州新城增添新亮点。

3、大型零售商业网点

大型百货商店、大型超级市场、仓储式大卖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商贸流通设施,是繁荣繁华城市的重要商业业态。要根据适度竞争、节约资源原则和目前大型零售网点布局现状,对新城区的大型零售网点建设进行合理调节,并鼓励其适度发展。到2015年,新城区大型零售网点力争发展30个左右(详见《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

4、轨道交通商业网点

“十二五”期间开通的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将对城市发展,人们出行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其巨大的人流、商流、信息流所引发的地铁经济,已经引起从多商家的关注。高桥、五乡等地的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要超前规划,抓紧布局建设相关商业设施。轻轨站点的门店、商铺、商场,采取只租不卖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择优引进适合地铁环境的各类商业网点。优先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快餐店、餐饮店等相关业态,在方便购物消费的同时,不断做大地铁商业。

5、商业街

商业街分综合商业街和特色商业街。每个建制镇要力争建设一条以上特色商业街,全区共建30条。其中,新城区要着重打造四明中路和南部商务区2条综合商业街;特色商业街,要根据街区特点、经营特色、错位经营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重点打造长丰“舟宿夜江”时尚夜消费商业街、钟公庙商业步行街、南部商务区“银桥水阶”商业水街、嵩江中路阿拉宁波街、科技路“甬上传说”特色餐饮街、麟寓路时尚精品街、学士路文化产品街、下应北路汽车街、下应街道“中华老字号”街、湿地公园艺术风情街等10条特色商业街,共计12条。(详见《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

6、商品交易市场

以构建“依托宁波市、立足长三角、辐射华东地区”市场体系,建设若干个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大型专业市场为目标,迁建、新建、升级改造相结合,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加快商品交易市场建设。

发展新兴业态,扩大交易规模,提升市场挡次,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两大市场群,即:潘火以家具家居为主的市场园区和姜山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园区,共计约100万平方米交易面积,成为长三角南翼具有较强辐射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各类专业产品集散中心,带动一、二产业加快发展。(详见《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

四、行业发展与重点工程

(九)行业发展

1、批零贸易业

充分发挥批发零售业在实现商品销售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其向城乡市场一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批发业着重发展服装、建材、钢材、五金交电和机械电子产品等;

零售业大力发展百货连锁、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和社区便利店等;

积极培育无店铺零售。

十二五期间,批发零售业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业态先进。确立连锁经营在批发零售业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扶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建设商品物流配送中心。

——体系完善。形成幅射城乡市场的销售网络;推动特色市场集群形成。

——形象高端。引入国际高端商业,提升商业形象,形成名品名牌集聚和活跃的商业氛围。

具体举措上,着力把握以下重点:

加强市场园区建设。遵循交易便利、交通顺畅、保护环境和平稳过渡原则,完善市场空间布局。新建、迁建一批专业市场,向园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扩大服务半径和辐射范围,形成强大的集聚效益。

集聚连锁式批发企业和市场。促使相关批发企业和市场向园区集中。批发企业和市场利用其品牌效应向外输出商品,形成连锁经营批发企业和市场。

创新交易方式。加快发展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采购配送网络,鼓励会员制销售与“现购自运式”连锁超市的发展,逐步替代传统摊位制工业品批发交易市场。

促进有形与无形市场结合。重点发展以产业和港口为依托的进出口大宗生产资料市场;发展与商品市场配套的信息、代理、电子商务等无形市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贸易网络体系,打造网上市场。

实施百货业态结构调整。提倡百货商店错位经营和差别化经营;鼓励大型百货企业跨地区进驻与落户,逐步形成以优势品牌百货店为龙头的百货业连锁经营,提高组织化与规模化程度;引导中小型百货商场进行经营业态的调整,逐步向专业超市和大型超市方向转变。

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大型超市。鼓励具有跨国零售背景和地区总部型大型商业企业到新的商业街区投资建设大型超市;新建大型超市的停车场,建议采用立体车库,以节省土地资源。

发展多种新型业态。以服装、文具、家用电器等产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品牌专卖连锁和系列专卖店,凸现产地价格优势。重视发展仓储式商场、超市、专卖店、专业店、折扣店等新型业态形式,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鼓励发展以“农超”(菜市场十超市)、“百超”(日用百货店+超市)等模式或专业店、超市、仓储商店等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新型的业态集聚效应,放便消费者购物。重点推进以特许加盟、连锁经营、品牌和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社区便利店,整合众多小型零售店铺,发挥综合服务功能。

重视引进国际著名便利店企业进入鄞州城乡市场,借鉴其先进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技术,加快发展农村和社区商业。

2、汽车销售业

2009年全区汽车销售额占到社零总量1/3以上,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进入家庭已成为普遍现象。

做大汽车流通规模。把握国家出台优惠政策促进汽车消费,各汽车销售商翻新促销手段,大打“服务牌”,开拓潜在市场等有利时机,重视发挥汽车流通行业协会作用,通过举办车博会、汽车展示展览、专业车模走秀、斑马线礼让行人、广场文艺表演等活动,集聚众多汽车销售服务企业进场销售,进一步开拓汽车市场,不断做大销售规模。

做靓汽车销售专业街。继续鼓励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及品牌知名度的4S店整车销售企业入驻下应大道汽车一条街,特别是要吸引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国产、合资、进口等高中低各档车型和著名品牌汽车,以及在宁波地区第一家开设特许经销店等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在街区落户,进一步丰富街内的汽车品牌,逐步将该区域打造成特色明鲜、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销售一条街,满足城乡居民购车需求。做好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要加强现场管理,改善交易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放便卖买双方进场交易,力争把途众汽车市场打造成宁波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

3、餐饮服务业

坚持把鄞州打造成“辐射长三角地区新兴餐饮业基地”为目标,以高端酒店和特色餐饮企业为龙头,开发档次不同的商务餐饮、会议餐饮、休闲餐饮,形成功能完善的餐饮体系,不断提高鄞州餐饮业的竞争力。

构建鄞州美食体系。着力打造海鲜特色、山珍特点、地方品味三大饮食精品线,大力开发包括海鲜美食、地方名吃、山珍美味、祖庭斋菜、西餐佳肴等菜系,重点培育“舟宿夜江”、“银桥水阶”、科技路、四明中路、麒麟大厦等餐饮娱乐休闲特色街区。加强餐饮企业联合,举办“鄞州美食节”、“特色美食推介”、“食在鄞州”等节庆系列活动,打出鄞州美食品牌。

标准化生产、外向化发展。支持“豪味达”营养配餐公司以中央厨房的形式,在继承传统餐饮文化和烹饪技术基础上,向标准化操作、工厂化生产、连锁化经营和现代科学管理目标发展,实行餐饮服务的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配送,各项流程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采用餐饮信息发布和餐饮配送方式,通过搭建推介平台,帮助餐饮企业与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商务楼宇企业实现服务对接,推广价廉物美、健康营养的午餐配送,满足各方面人士日常用餐需求。

打造“舟宿夜江”时尚夜消费街区。充分利用该区地处鄞州、江东、海曙三区交汇,连接天一广场和万达广场两大商圈的地理优势,深入挖掘“夜”消费特色,做好夜景、夜食、夜娱、夜购、夜行、夜宿等夜色文化,以“江·水·人·家”为主题,集餐饮、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将“舟宿夜江”街区打造成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中“最为精彩诱人的一湾”,成为宁波新的地标性夜生活消费区。

4、生活服务业

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先进的生活服务业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生活服务,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服务和休闲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做到无差别服务。同时规范市场秩序,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美容美发、沐浴休闲、洗涤业,实行大中小结合、高中低配套,发展连锁经营,加强标准化服务和管理,提高科技含量、服务质量和整体素质,不断满足日益多层次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家庭服务业,以81890求助服务网为平台,积极发展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护理、病患护理等业态,鼓励走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道路。

重点支持与家庭服务业相关的信息平台建设、员工权益维护,以及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使之成为商贸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为一、二产服务,促进市场繁荣。

5、成品油行业

以国家政策和相关法规为指导,加强管理,优化布局,逐步完善加油站销售服务网络。到2015年,规划新设置加油站10座。

拓展加油站服务范围,增强现代化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救急功能。

督促加油站环境保护,进行油气控制,逐步建立完善油气回收系统。

6、“菜篮子”行业

以“惠民生、重质量、保市场”为根本出发点,推进“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建设,实现菜篮子商品优质、绿色、无公害化,繁荣市场供应,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商品。

提升“菜篮子工程”质量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特色、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满足人民群众对菜篮子商品讲营养、讲安全、讲品质的需求,加快推进“菜篮子示范工程”建设,使鄞州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菜篮子商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发展绿色市场和新型业态。以实施农村菜市场改造为契机,创建文明菜市场、文明经营户为抓手,全面提升菜市场经营管理水平,营造整洁有序的菜篮子购物环境。加快建设规模化菜篮子商品批发市场,组建绿色菜篮子商品配送中心,配置绿色通道车;以大型连锁企业为依托,发展社区便民菜篮子商品连锁店,提高标准化和便民化水平。

建设绿色特色菜篮子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蔬菜、肉禽蛋、水产、豆制品等菜篮子商品种植、养植和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绿色蔬菜特别是有机蔬菜的种植面积,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订单农业;支持五龙潭、方兴食品、三丰可味、金鳖山、引发企业等加工流通基地规模化发展,力争建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50个。按照卫生、绿色、安全的标准,提高各类菜篮子商品加工档次,加快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异地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基地牧场建设,加强与国内菜篮子商品主产地生产加工企业或购销大户联合,增强市场应急保障能力。

完善菜篮子商品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在城乡菜市场开展以蔬菜农药残留为重点的快速检测,不断扩大检测的范围和品种,加大监管力度,保障消费安全。制定市场准入制实施办法,扩大菜篮子商品市场准入品种和范围,提高市场准入水平。加强肉食品检测力度和畜禽定点屠宰加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建立猪肉质量IC卡网络追溯系统,实行全程网络化监管,把牢猪肉流通质量安全关。

积极推进菜篮子商品标识化,培育省、市级菜篮子绿色品牌,不断提高菜篮子商品品牌化程度。

(十)重点工程

1、万达联盛核心商圈提升工程

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一期,要抓住先发优势,提升综合品质,以四明中路综合商业街、南部商务区综合商业街、钟公庙商业步行街、麟寓路时尚精品街、学府路文化用品街为支撑,共同构成“一心五街”核心商业片区,着力打造一流商圈。

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在强调各自经营特色和服务多样化的同时,按照“打造国内一流购物中心”的目标,整合长丰休闲区块、四明路商业街,加快调整商品品牌和经营业态的配比,瞄准高端消费层次,大力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做靓、做足生意,以适应当前城乡居民要求买放心、买时尚、买休闲、买高端的消费心理,不断提升广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进一步完善广场内的购物环境和广场外的景观环境,打造低碳型广场;积极搭建消费平台,强化商务、文化、旅游、休闲等要素组合,大力举办以休闲购物、餐饮美食、汽车消费等为主题各类商贸节庆活动,进一步集聚城区人气,打造成集购物、娱乐、美食、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综合性广场,辐射宁波全市。四明中路综合商业街:整合、改造、提升低档次商业网点,鼓励引进名品、名牌店,增加品牌商品经营,改善购物环境;引导中小商店向品牌专买店、专业店、精品店转型;吸引地产服饰品牌设立专买(专业)旗舰店,努力将其打造成以经营品牌商品为主的中高档综合购物商业街。

南部商务区综合商业街:以发展高档专业店、专买店为主,重点经营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潮、时尚服装、服饰品牌;同时依托“银桥水阶”商业街,加快发展特色餐饮与休闲娱乐,酒店、宾馆,会展会务等业态,努力将其打造成与高端商务区相适应的“时尚、流行”综合商业特色街。

钟公庙商业步行街:鼓励发展专业超市、精品服装服饰专买店、连锁店、中西特色美食店、时尚KTV、休闲茶楼、咖啡吧;适度发展烟酒专买店、书店等业态,将其打造成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步行街。

麟寓路时尚精品街:着力打造成汇集高档时装服饰、鞋帽、珠宝首饰、钟表、眼睛、化妆品、发艺等业态,集聚众多品牌店、专买店、连锁店的时尚精品街。

学士路文化产品街:加快发展以服务周边大学城学生、教师及附近居民为主的数码广场、电脑维修、旧电脑交易、电子娱乐、影视产品、文化体育、图书、餐饮等业态。提升现有数码广场层次,开辟电脑DIY区、数码产品区等交易场地,更新电脑、手机等电子数码产品品牌,丰富体育文化用品种类,进一步做大规模,繁荣街区。

2、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工程

推进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是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按照鄞州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布局,着重抓好集仕港卫星城市,高桥、五乡、姜山、横溪、鄞江、咸祥等“准卫星城”的商贸中心建设。

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

(1)根据“体现特色、彰显品位”的总体目标要求,坚持“优先发展、集聚发展、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理念,加强对全镇商贸流通业发展空间的布局设计,率先编制好“镇级商业网点专项规划”,出台扶持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大力营造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氛围。

(2)确立“商城联动,互为依托”的发展思路,坚持城镇建设改造与商业发展同步推进,加大对商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既抓老街改造提升,又抓商贸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打造出若干条商业特色街区,拓展商贸服务业发展空间。

(3)采取“招商引资与项目推进相结合”的办法,把招商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来抓,有效整合全镇招商资源,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吸引各种投资前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努力为促进商贸经济发展提供活力之源。

(4)充分挖掘并大力弘扬当地经商传统和商业资源,坚持“有节造市、无节造节”,通过举办各类具有鲜明本地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商贸节庆系列活动,集聚商气,激活人气,营造出浓厚的商业氛围,幅射周边镇乡,使其成为真正的乡镇商贸中心。

3、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工程

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是发展商贸经济的强大推动力,也是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变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途径。

(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打破单店经营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在百货、日用品、家电、医药、餐饮、洗涤、美容美发等行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支持利时百货、新江厦超市等大型商贸企业走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路子,鼓励其到人口密集的镇乡开设门店,不断提高连锁经营销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

(2)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配送业。支持“每食屋”冷涟物流体系、“豪味达”营养配餐中心、开开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以及新江厦高桥配送中心、米氏粮油配送中心升级改造,提高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构建适应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高效物流配送体系。

(3)培育和造就一批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当前网络购物以比同期社零高6.5倍增幅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正驱动着传统的规模经济转型升级到个性化、定制化模式。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重点加强区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网上采购、网上购物、网上结算等经营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贸流通业的效率。支持现有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专业店、专买店等开辟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信息发布、商品展示和网上交易。

4、重视推进“民生工程”

以贯彻落实“幸福民生40条”为重点,坚持扩大消费与保障民生相统一,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结构优化,拉动经济发展。

(1)加快推进连锁便利店村村覆盖工程。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和连锁龙头企业到空白村开设农村便利店,方便当地群众购物,确保到2015年实现全区行政村连锁便利店全覆盖。

(2)加快推进菜市场改造管理升级工程。根据四年完成村级主要菜市场改造任务的目标,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到2015年完成100家村级菜市场改造。同时抓好市场管理,认真实施菜市场的“检查、评比、通报、考评”制度,真正实现农村菜市场软件和硬件的“双提升”。

(3)加快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推进社区商业一条街建设;鼓励早餐店、便利店、菜市场、废旧物资回收等居民生活必备业态发展;加快社区呼叫热线、服务热线等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功能。抓好商业示范社区创建,力争现有社区全部建成区级以上商业示范社区,其中国家级5个和市级10个。

(4)加快推进菜篮子主要商品市场保障工程。围绕“两荤两素”菜篮子商品,引导菜篮子基地、菜篮子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扩大生产规模,开展产销对接,加快实现全区生猪18万头、蔬菜1.5万亩、水产7000亩、豆类制品3.5万吨等主要菜篮子商品应急供应标准。

(5)加快推进便民早餐工程。鼓励和引进中式快餐龙头企业和品牌餐饮企业开设早餐业务,合理布局区内早餐门店,逐步推进连锁早餐进入偏远镇乡。支持早餐企业改造建设早餐加工配送中心,完善早餐车(亭)网点布局;引导早餐企业与连锁超市、便利店对接,形成稳定的配送供应关系,逐步建立起经营规范、品种丰富、卫生达标、布局合理的早餐供应服务体系。

5、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监测网络和应急保障体系工程

加强流通领域统计工作,重视数据收集和分析,监测全区流通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运行态势,及时发现和掌握市场供求波动情况,为制定政策,保障供应提供依据。

(1)以现代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重要商业业态和经营网点为信息数据采集点,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市场运行监测网络。加强对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和成品油等特种行业的运行监测分析,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准确预测商贸经济运行情况和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加强对流通企业的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确保消费品市场运行安全。

(2)建立健全市场快速反应体系。完善粮、油、肉、蛋、糖、盐、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形成市场预警及异常波动确认机制,健全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增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市场供应。

五、保障措施与项目支撑

(十一)保障措施

1、加强对商贸流通工作的领导。把发展商贸经济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转方式、促消费、保增长的重要内容,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增长区域竞争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加以认识,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制定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进一步理顺流通行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流通主管部门和流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部门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工作合力,及时协调解决商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全区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2、强化商贸规划的导向作用。重视商贸流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现代流通与改造传统商业;建设大型商业设施与发展中小商业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城乡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引导商贸流通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加强流通领域相关行业规划工作,制定和实施“菜篮子”工程、定点屠宰等专项规划;明确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重点和阶段目标,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促进商贸流通业有序发展。

3、重视商贸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商贸流通服务业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鼓励采取多种渠道,引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现代商贸流通业务、拥有营销技能的各类高级人才为我区服务;支持流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开展合作,培养一批适应流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化流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流通领域人员素质。重视流通部门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强化公务人员在职培训,提高其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和开拓创新能力。

4、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市制订的流通领域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推进依法行政,减少各类审批,规范审核备案,健全规章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做到公平透明,提高政府对流通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商贸流通业发展实际,抓紧制定有关商业网点管理等地方性规章,建立和完善流通领域法规体系。大力开展食品、药品、餐饮服务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非法传销活动,加快推进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

5、加强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建设。支持商贸流通行业协会的建立和规范运作,实行民主办会、自主办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引导行业发展、反映行业诉求、参与政策制定、开展专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完善行业协会职能,逐步将政府行使的应该由协会承担的行业信息收集、行业标准制订及行业自律等工作移交或委托授权给行业协会,不断加强协会建设。鼓励各类企业和相关组织加入协会,增强其覆盖面和代表性。积极开展行业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与合作、办会办展和诚信建设等行业活动,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6、营造有利于促进商贸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要紧密结合“十二五”商贸经济发展新形势,针对同城、同业、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的实际,抓紧制定实施新一轮商贸流通业扶持政策,力争成为扶持力度最大、各种条件最优、让周边地区羡慕、对商贸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发展商贸经济的政策,为提升业态,引进品牌,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再创发展新优势提供保障。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政府以及各级流通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开拓市场,促进消费,支持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综合运用政策奖励、银行贴息等手段,对龙头流通企业、重点商品市场、商贸流通设施、发展现代流通,以及建设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篇:十二五商贸流通规划思路

宝鸡市“十二五”商贸物流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市场流通科

“十二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及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任务,按照“城市商业网点建设规划”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经二路核心商业区功能,加快建设城市新区的商业中心,并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城乡流通新型业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依据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业上水平、上规模,生产领域出精品、出效益”的双赢共荣。

一、总体思路

全市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遵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城乡商贸发展和区域内外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扩大消费和服务生产为出发点,围绕“一个目标”(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依托“两个优势”(交通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突出 “三个重点”(市场主体、综合信息、仓储配送),完善“四个体系”(农副产品销售、日用工业品消费、农业生产资料消费、工业品物流),加快推进“86双12工程”(8个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6大城市新区商业中心街区、12个县区日用品配送中心、12个市级农资配送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实现大流通、网络化、全覆盖的商贸物流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进一步整合物流资源,重点建设涉及全市85%工业生产的原辅料供应、产成品运销的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80%以上的果蔬外销冷链物流系统。

——在进一步打造和提升经二路核心商业区功能的同时,在代家湾、高薪东区、南火车站区、福谭区、蔡家坡区、千渭新区等各新区,建设有一定影响力和规模的商业中心街区。

——在各县区新建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一级配送中心12个,乡镇区域二级配送中心60个,发展连锁经营网点2500个,覆盖全部乡镇和行政村。

——建设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12个,发展网点1500个,覆盖全部乡镇和85%以上行政村。

——扶持农产品流通配送龙头骨干企业15个,新建果蔬、鲜奶、肉品等生鲜类储存保鲜冷链系统库容5万吨,形成5个以上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搭建新农村网络信息平台,在80%的行政村推进农村商网建设。

——培育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35个,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个以上,新建、改造市区和县城农贸市场50个。

三、工作重点

1、加快物流业发展。加快完善陈仓物流园核心区功能,抓紧实施宝鸡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加快华誉物流基地、蔡家坡汽车及零部件配送中心、中国钛产业交易中心、宝鸡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西北机电物流园、西北煤炭物流园等物流园和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我市汇集,进一步增强我市的经济辐射力。重点扶持西部物流、华誉物流、宝鸡天润金属材料公司、东岭集团贸易公司、宝鸡

东运物流公司等物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领物流业快速发展。

2、加速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随着城市的东扩南移北上,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对城市商贸流通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提升经二路核心商业区功能,加快建设代家湾、高新东区、南火车站区、福谭区、千渭新区、蔡家坡等城市新区商业中心街区建设。培育和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商贸物流企业,提升全市商贸服务业的档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连锁、商业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鼓励综合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仓储式会员店、折扣店、网上购物等零售业态发展。鼓励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商贸流通业,支持其参与国有商业企业改革,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

3、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在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工程的基础上,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新网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为主,大力推进农村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以冷链仓储、集散配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为主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加快宝鸡市农产品经营网络、日用消费品配送经营网络、农资商品配送经营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二是培育壮大农村流通主体。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产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三是加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四是推动农商联动,促进产销对接。

第三篇:==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规划”

==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调整优化商贸流通业发展思路,壮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内需、促稳定、保增长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农业固本、工业强基、商贸活源、文化旺市”的总体思路,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自我发展和引进提升相结合,加快传统商贸物流业改造,重点培育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和现代物流企业,着力打造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中心,把我市建成豫皖两省交界的商品集散地,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流通服务业水平。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商贸流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提升,商贸流通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撑性产业。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市区商贸中心的建设。加大对专业市场的投入,巩固提高老城区商贸中心的地位,适当增强新区的商业功能,建设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批发专业市场和现代零售企业,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县市的商贸中心。

(二)积极构筑城乡一体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按照“便民、为民、利民”的宗旨,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向乡

1镇、农村和工业企业连锁延伸,不断提高连锁经营在流通业中的比重,建立起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体系。

(三)着力提升传统商贸业。坚持引进、扩建、连锁、改造并举,积极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努力创新新型营销模式,推进批发零售、特色餐饮、商旅住宿、废旧物资回收等行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商贸流通领域基础建设。做好中心集镇、工业集聚区和人流集散区域商贸流通业规划布局,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商贸流通服务设施;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商贸流通信息化总体水平。

(五)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便捷的现代化运输网络。利用高速交汇、沙河通航、铁路升级的交通优势,建设一批物流企业,把我市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四、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

1、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龙头商贸流通企业。重点发展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开展龙头企业认定。结合我市商贸流通业实际和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向,每年在批发、零售、餐饮、专业市场、物流、汽车销售等业态中,根据经营规模、效益、市场信誉度,综合评定行业龙头企业,由市政府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奖励。

2、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

化经营,利用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积极利用特许加盟和自愿连锁等方式,提高中小企业的组织化水平和竞争力。

3、切实推进连锁经营。鼓励连锁经营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建立直营连锁网络,或通过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等联合方式发展特许经营网络。支持连锁经营企业向农资、药品、餐饮、住宿、汽车销售、农产品等多领域、深层次发展。积极扶持连锁经营企业在市内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支持连锁经营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到社区、农村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公安、交通、城市管理部门要对符合条件的送货车辆尽可能提供城区通行、停靠的便利。

4、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根据合理布局、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中心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商务部门要会同发改、规划、建设、交通、工业经济、农业、粮食、供销社、烟草、邮政等部门,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搞好物流规划,结合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物流。加快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物流中心、港口货运中心、阿深高速货运中心和铁路货运中心建设;对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直接用于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按工业项目用地同等对待,相关规费按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其用水、用气、动力用电同价;整合物流资源,努力构筑跨企业、行业性的公共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剥离内部物流机构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政府设立促进物流发展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投方式促进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的建设。

5、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合,提高流通领域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促进流通现代化水平。商务部门要建立范围广、层次高的电子商务工作体系,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和促进机制。扶持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开展网上交易。

(二)加强商贸流通基础建设,提高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

1、科学编制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商务部门要会同规划、发改等部门,根据我市商业经营实际,完成全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实施,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变更。城区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实行听证制度,由市商务局牵头,组织发改、建设、规划、工商、环保、交通、质监、商业企业、社区代表和专家组成听证委员会,对新建 3000平方米 以上的商业网点和专业市场举行听证,促进大型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设立危险化学物品经营网点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申报、选址和建设,对违规建设和无证经营者坚决予以取缔。商务部门还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完善我市现代服务业和外贸发展规划。

2、加大城区商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区商业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商业区、购物中心、步行街、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快建设城区江南步行街、仁和商业步行街、商城服装市场、大象购物广场、秣陵镇古槐商贸城、孙店综合大市场、李寨综合商贸城的建设,充分发挥商贸城的辐射带动作用。

3、引导建材、摩托车、家居用品等专业市场的发展。适时发展汽车、农产品、农资等专业市场,在巩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物流配送功能,提高商品集散能力,实现市场功能的转型和提升,创造条件向现代化批发中心转变。在争取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我市也要出台扶持专业市场建设的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专业市场实行优惠政策,并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努力提升城区聚集效应。

4、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促进生活保障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社区商业网点,大力发展便利服务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重点

支持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超市、便利店、餐饮、美容美发、废旧物资回收和维修服务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新开发建设的居民区内,规划确定的商业网点用房、用地以及作为小区公益性资产的便民网点,不得挪作他用。

(三)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构建顺畅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1、继续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承办企业建立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积极扩展网络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流通“一网多用”,努力探索“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并整合移动、电信、烟草等服务网络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等功能;着力减轻农家店税费负担,创造良好的长期发展环境;扩大农家店商品和服务经营范围,消除各类政策性障碍,增加农家店销售额;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大型流通企业的配送优势,切实提高农村商品配送率;组织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商品,确保农村流通的商品质优价廉。

2、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和集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依托小城镇建设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扶持建材大世界、粮油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汽车交易市场、花木市场、农贸市场,===鞋业市场、龙城家俱广场、==皮革皮毛市场、==劳保服装市场、==芝麻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完善;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重点改造其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等基础设施;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的建设,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商务部门要争取上级资金和利用工商两费返还资金,支持对农村集贸市场水、电、棚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改造。

3、扶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的发展。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开展农村经纪人的培训。

4、全力做好家电下乡推广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效用,理清思路,精心组织,强化监管,保证质量,切实做好家电下乡推广工作,真正体现家电下乡“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重要任务,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二)注重规划指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环境生态和商贸服务业发展趋势,依据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导向目录和商贸项目准入标准。对市政府重点扶持业态中的重大商贸流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或“一事一议”政策。

(三)发挥政策引导。积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及时向有关企业通报信息,做好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市场资金、外经贸区域促进资金等的申报和争取工作,通过政策资金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和贴息方式,调动地方和社会投入积极性,促进农村流通体系和城市服务体系发展。

第四篇: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三年晋位”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市将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力推动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产业大发展,为建设现代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根据《xx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xx办公厅关于加快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xxxx省及xxxx市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动下,服务业发展体制、政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加速期,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总量上看,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884.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614亿元,年均增长1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9.5%。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479.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5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6.3%,服务业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结构上看,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从2005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2亿元,年均增长20.5%,占服务业比重33%。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呈逐步加快趋势,其中金融、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2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4.8亿元,年均增长13.4%,占服务业比重33.1%。旅游业总收入从2005年的12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10.2亿元,年均增长26.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从服务业创新看,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业信息化平台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商贸、金融、物流等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外资、民资进入服务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体制创新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科技咨询、动漫、服务外包、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成为发展的新亮点。

从吸纳就业看,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 172.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00.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的比例由2005年的37.8%增加到2008年的41.8%,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到2008年金融、信息、房地产、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18.4万人,占服务业总就业人数的9.2%;到2009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92万人,服务业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xxxx服务业发展虽然有了质的飞跃,对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和促进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但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与建设现代大都市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总量规模相对落后,2009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在第12位;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金融业占7.4%、房地产业占5.8%、文化产业占7.47%、物流业占11.5%,高端服务业发育不足;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部分领域仍有较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大中型企业中仍保留着许多非核心业务,大量服务需求内置;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融合度不高,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不足,同时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没有形成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着极为有利的环境。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服务业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国际转移明显加速的发展态势,将为xxxx承接服务业转移提供历史性机遇。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服务经济进入迅速扩张时期,国家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服务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新一届市委提出了建设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的战略任务,将进一步放大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改造升级将进一步加速,金融、旅游、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将为服务业增长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将大幅度提升。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和建设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和国内服务业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融合度,优化空间布局,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立足xxxx、服务东北北部、辐射东北亚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2015年,初步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物流中心、科技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和现代民生服务体系。

“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15.5%。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86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实现服务业三年晋位。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31亿元,贡献率达到55%以上。金融、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金融业,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金融中心

进一步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加快金融工具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金融要素支撑,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金融中心。2012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65亿元,2015年实现5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深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支持xxxx银行拓展经营规模和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加省内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推动IpO工作。壮大江海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和期货业务,进一步强化中融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组建地方性法人保险机构。以重庆模式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大重组,构建5-8个百亿元以上资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市属国有上市公司资源,发挥其对全市发展的资本整合作用。

加大金融工具创新力度。进一步扩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推动创投基金集群化发展。做大政府担保基金规模,并引导其向母基金方向发展。积

极争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拓宽地铁、公交、供暖等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的相互融合。争取各级保险资金介入全市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充分利用民间资金,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持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环境。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全力打造松北xxxx市金融中心。以OTC为突破口,启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工作。在松北辟建xxxx农村要素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市场基础。大力推动国际结算,吸引更多的贸易企业以xxxx为基地开展结算业务。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积极推动优质资产境内外上市。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申请工作。

(二)做大旅游业,打造东北亚重要的旅游中心

按照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战略构想,打造东北亚重要的旅游中心。进一步发挥冰雪、避暑、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冰雪国际旅游名城、全国避暑度假胜地、时尚休闲之都,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2012年旅游总收入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23%,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2015年旅游总收入力争突破900亿元。

弘扬冰雪文化,构筑国际冰雪旅游名城。进一步提升“中国·xxxx国际冰雪节”、“中国·xxxx国际滑雪节”的品牌知名度,以大太阳岛和亚布力为核心区域,做大做强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辟建冰雪迪士尼乐园、冰雪文化旅游常态性演出剧场等新型冰雪旅游项目,将亚布力滑雪场创建成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胜地,进一步夯实国际冰雪旅游名城产业基础。

推进松花江旅游景观带建设,进一步打造太阳岛国际品牌,开发建设沿江生态景观大道、苟岛、太阳岛世博园、松江百里湿地公园,建设“二纵、四横、十八湖”的松北水网。发展森林旅游,提档升级横头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将凤凰山打造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传承欧陆文化,发展休闲旅游。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加强文化名胜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欧陆文化名城。将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中华巴洛克等中西合璧文化的特色街区打造成时尚休闲核心集聚区。打造江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群力新区等新的时尚休闲区域。扩大xxxx啤酒节、哈夏音乐会、国际动漫节等品牌的影响。发展博物馆游、教堂游、领事馆游、工业游、休闲农业等特色休闲旅游。

(三)加快发展物流业,构建东北亚地区重要物流中心

依托国家和省的大通道建设,重点完善设施建设和市场建设,发展大物流、大平台、大服务,构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2012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90亿元,2015年452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6%以上。

打造“六园多节点、一核多放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建设xxxx龙运物流园区、xxxx新香坊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哈东物流园区、松北物流园区和哈南新城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xxxx重型装备及机电产品物流中心、润恒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哈药集团物流配送中心、xxxx化工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打通哈--满、哈--牡--绥、哈--大、哈--黑、哈--同、航空和城乡物流通道,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高城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推动重点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培育发展重点领域物流龙头企业,加强粮食、食品、医药、化工、装备制造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和配送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和支持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来哈投资创业。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名城

依托冰雪风光、音乐名城、异域风情、金源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松北、群力、哈南等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文化产业培育成xxxx的战略性优势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名城。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5亿元,2015年582.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全市GDp比重7%以上。

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扩大平房动漫产业集群规模,推进平房区新媒体国家产业基地、动漫基地的建设;辟建哈南工业遗迹博物馆;深度开发“731”遗址,推进“申遗”工作,打造哈南工业新城文化集聚区。依托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松花江历史展馆、xxxx音乐厅等文化产业项目,将群力新区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区,形成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xxxx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规划展览馆等xxxx文化中心项目,构建松北文化产业集聚区。

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用文化的理念和意识开发文化产品,打造国际性文化品牌。把xxxx之夏音乐会由国家级品牌打造成国际品牌,将xxxx国际冰雪节打造成世界冰雪迪士尼,提升“coolxxxx”冰上演出为城市品牌演艺项目。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出台《xxxx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扩大政府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完善相关财税扶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组建xxxx出版集团、文化投融资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壮大报业集团。

(五)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北国生态宜居城市

优化房地产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居者有其屋行动计划”。壮大房地产市场,规范和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将房地产业培育成优势产业,打造北国生态宜居城市。2012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62亿元,2015年280亿元,年均增长20%,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

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提高保障性住房和小户型商品房占市场总份额的比重,提高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占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的比重。加大政府对租赁型住房的投入力度,加大棚户区和旧城拆迁改造力度。推进中华巴洛克二期工程、三马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城建重点项目关联棚户区改造工程、棚改项目回迁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积极扩大商品房建设规模,支持居民自住性消费。

拓展城市居住空间,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承载更多的城市化人口。沿地铁等快速交通干线的节点,布局大盘房地产项目,加大群力新区、哈西地区等新区房地

产开发力度,启动松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等商业地产项目。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大政府土地收储和整理力度,把握供地节奏,规范市场秩序,增加住房信贷,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机购房,稳定房地产价格。积极引进国内房地产30强,提升xxxx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度,促进xxxx房地产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放宽外地人购房落户条件。

(六)巩固提升商贸服务业,建设东北亚区域商贸都城

以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为主线,创建中俄合作示范城市,建成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枢纽站。发挥交通区位优越、商贸基础雄厚、商服网点众多的有利条件,拓展城市商圈,促进多样化商业业态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商贸辐射功能,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2012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690亿元,2015年1105亿元,年均增长17%。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6.1亿美元,2015年85.4亿美元,年均增长15%。

争创xxxx中俄合作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对俄及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大通道、对俄资讯平台、对俄投融资平台、贸易结算中心、科技合作平台、人才培训基地,全面服务于国家对俄合作战略升级。建立口岸电子信息平台,提高通关效率。积极争取对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优化城市商圈布局。推进南岗、道里、道外、香坊等市级商圈提档升级,辟建松北、哈南、群力等新商圈。调整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整合优化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商业的集中度和辐射力。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企业和有影响的总经销、总代理商落户我市。培育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形成一批龙头企业。

建设内外贸联通的市场体系。着重发展口岸货物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商贸营运与控制中心,区域性批发市场、农村商业网点。全面形成内外贸相互融合,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同步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建立市场开放度与商贸便利化程度高、商贸要素流动顺畅的运行机制。

(七)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信息中心

以城市信息化、软件产业和动漫产业为重点,推进互联网增值业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三网融合”工程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参与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面向产业、面向消费的信息服务业。2012年实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增加值146.6亿元,2015年25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加大城市信息化建设力度。重点推进3G产品服务和“三网融合”建设,构建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整合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应用系统。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电子认证体系和金融支付网络,启动水、电、气、公交、社保等多卡合一的“金卡”工程,全面加快“数字xxxx”建设。

扶持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发展。发挥我市在装备制造业、医药、食品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优势,重点扶持企业管理软件、产品设计软件、系统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发展。抓住国家扶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的机遇,推动产业集聚,调整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经开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省地理信息产业园、xxxx(平房)动漫产业园和联通呼叫园等产业集聚区。松北科技新城重点发展软件研发和高端服务,哈南工业新城重点发展服务外包。

积极参与云计算产业化进程。谋划建设xxxx市云计算中心。跟踪我国城市云计算应用趋势,深入研究建设xxxx云计算中心的可行性,为科学研究、新材料、装备产业设计等领域提供大规模运算和海量存储服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物联网,启动“感知城市”建设。把握物联网发展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初期的历史机遇,出台xxxx物联网发展扶持政策。发挥我市传感器物联网产业基础良好和科研技术密集的优势,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辟建物联网创新示范园,催生一批物联网企业,推动技术创新集群与企业集群在我市实现融合。选择城管、交通、电力、商贸等领域,率先建设智能物联网。

(八)做强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以打造松北科技新城为重点,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提升科技核心服务能力,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2012年R&D占GDp比重达到1.4%,2015年力争达到2%以上。

加快松北科技新城建设。形成科技资源富集、科技创新成果众多、产业转化能力强大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和科技投融资五大平台建设,强化创新载体和服务功能。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装备制造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科技大厦、哈高新区软件园、哈工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学、大所、大厂的科研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光机电一体化、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食品安全六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做实做强产业技术联合体,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支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支持南岗知识创新区和哈南工业新城打造科技服务集聚区。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政策。

(九)推动社区服务业大发展,建设和谐社区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内容,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完善社区功能,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社区。力争三年内,使全市90%以上的社区拥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95%以上的社区用房达到300平方米,100%社区完成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2015年,建成与现代大都市居住生活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加强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和低保对象的慈善互助机构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加强对未

成年人社会教育服务,做好特困群众的救助服务。

繁荣社区文化。加快社区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发展社区卫生。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逐步构建社区居民医疗服务体系。

推进社区信息化。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网络和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市、区县(市)、街道和社区信息化网络体系。利用政务呼叫中心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广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的社区信息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服务业体制的改革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电信、邮政、铁路、民航、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积极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委托代理等方式,将研究咨询、业务培训、招商活动、公务接待、会议服务、公务交通、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实现社会化服务。

加强对物流、会展、金融和中介等产业的组织协调,明确综合管理协调机构和职能,建立统一的政策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建立网上申办、联审等制度,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

引导企业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加快服务业的对外扩张;鼓励技术创新,加快推广高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中的应用;实施名牌服务战略,制定和实施对名牌服务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企业的鼓励政策。加快新兴服务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逐年增加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额度。各区、县(市)要尽快设立服务业发展资金,与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使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鼓励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业务,为服务业融资提供支持,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对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从事服务业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服务业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

(三)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完善服务业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现代服务行业和领域。建立运行监测机制。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整合各类服务业发展信息资源,建立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准确掌握服务业发展动态,为政府决策和引导市场提供依据。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将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目标分解到区、县(市),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围绕服务业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强金融、物流、房地产、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力度,实行点对点、产业链、集群化的招商。国内招商重点区域设定为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国际招商要充分发挥香港的窗口作用。吸引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跨国公司与地区总部、行业协会、国际顶级专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落户xxxx。

(五)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鼓励制造业企业从制造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推动大型工业企业向总承包商和集成服务商发展。以调整、改造和提升为重点方向,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投资、管理、研发设计、营运中心、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功能。针对产业关键性和共性技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业和交流合作平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渗透带动力。

(六)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人才。吸引金融、现代物流、房地产、文化、信息服务等国内外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引进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利用我市的教育资源,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人才培训基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适应服务业特点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提供就医、住房、子女就学等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五篇:点军区十二五商贸流通业规划

点军区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区商贸流通业在“十五”规划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拉动内需,另一方面加强计划指导,政策扶持,鼓励多种经济成份竞争,加速培育市场体系;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使我区商贸流通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的轨道。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明显。

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7.2亿元,比2005年

4.25亿元增长 69%,年均增长11%。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26.5亿元,比2005年19亿元增长39%,年均增长7%。商贸流通业对全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是商业网点总量不断增加。

全区现共有商业网点1762家,比2005年的1223家增长44%,年均增长11%。其中批发零售业1083家,比2005年的1011家增长7%;餐饮业217家,比2005年的192家增长13%。现有从业人数2860人,比2005年的2032人增长41%,年均增长9%。

三是新型经营业态初步形成。

主要表现为专业市场、商业街和中型专卖店、连锁店、商品超市逐步形成并具一定规模。其中,新增连锁店超市3家(朝阳、惠友、美宜佳超市)、家电专卖店19家、新增3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服务业8家、服装超市2家,烟酒专卖店11家,药品超市7家,旅游购物专业店3家,形成专业柑桔打蜡市场4家,商业街1条(土城)。

四是菜市场新建改造成效显著。

全区现共有成建制菜市场6家,分别是:由长江三峡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的紫阳菜市场;宜昌夷陵长江大桥公司投资的五龙菜市场;宜昌奇龙物贸公司投资的桥边菜市场;宜昌金坤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改造的江南菜市场;田田化工投资建设的艾家菜市场;民间投资建设的土城乡菜市场。其中新建菜市场3家,分别为江南、桥边、土城菜市场,并在本期规划中,通过积极对上争

取已将江南、五龙、土城三家农贸市场纳入了标准化菜市场改造范围。目前,江南菜市场已改造完工,被中央、省确定为全国和全省第一批标准化菜市场,被市级确定为城区第一家标准化菜市场。

五是家电下乡民生工程有序推进。

自开展家电下乡工作以来,全区共审批备案销售网点18家,销售家电下乡产品6155台,区财政直接实施补贴160多万元,惠及农民18000多人。

六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面广。

依据中央、省、市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由湖北东方超市宜昌分公司,宜昌吉合农资公司对我区5个乡镇、街办农村生活日用品农家店和农资农家店进行了积极发展和规范建设,并适时加强规范指导和跟踪服务。到目前为止,全区共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31家,其中,生活日用品农家店20家,农资农家店11家,有力地拉动了农村消费。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硬件设施差,仓储和物流发展不够;二是商业与房地产业、旅游业互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房地产项目商业服务配套相对滞后,旅游购物网点档次低,特色不突出;三是达到统计规模的商业网点少,档次低,缺乏集聚辐射功能,后续建设规划实施难度大;四是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二、“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商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发展、规范、提高”为主线,不断完善体系、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将我区基本建成立足三峡区域内重要的区级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内部资源整合、积极完善商贸体系、营造良好的商贸流通环境为重点,初步形成区级商贸中心、片区商贸

中心、社区商贸中心三个层次的流通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商贸业的现代化。到2015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全区各类市场交易额达到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全区商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全区商业营业总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以上;全区人均商业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商业从业人员2015年达到1万人,较2010年增长3.3倍。

三、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力争把五龙建设成区域行政服务中心、中心商务区、江南高尚住宅区、游客接待中心和宜昌国际会展中心;在桥边初步形成辐射川东鄂西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成为宜昌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基地;在桥边规划建设日用品店配送中心、商品检测中心、职工培训中心;沿夷联线布局总部经济,打造总部经济带;沿五龙路至火车南站布局机电、家具、服装等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火车南站仓储物流中心,打造现代物流经济带。

四、发展重点

未来5-10年,是点军区加快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商贸业的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尽快形成与水电旅游名城相适应的区域性商业中心。

1、五龙商贸中心建设。结合五龙新城开发,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导投资业主投资开发商贸中心建设,规划点在五龙大道进口处,商贸大楼占地5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18000万元,可实现净利税5000万元。

2、总部经济带建设。立足夷联路,面向国内外,重点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商贸业等类型企业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营运总部或国营分支机构总部到我区发展。初步规划5个以上总部经济项目,对企业信誉较好、产业链长、创税过高的总部企业优先入带。

3、物流园项目建设。在五龙至南站沿线,初步规划3个以上市场。即:电器批发市场、日用小商品批发市场、家俱销售市场等。共占地80亩,总投资在5000万以上。并在宜昌火车南站规划400亩,总投资3000万,打造煤运中心集散地、三峡五金机电建材等集散地。

4、规划化菜市场建设。到2015年共形成规划化菜市场9个,其中:新建5个,初步选址在谭家河、联棚、艾镇、五龙、梅子,共用地30亩;保留菜市场3个(江南、土城、桥边菜市场);改造1个(紫阳菜市场)。拆除菜市场2个(艾家、五龙菜市场)。在桥边镇黄家棚村初步规划1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用地200亩,计划总投资不低于2亿元,形成优特农产品展示区、大宗农产品交易区、商务办公仓储货运区,打造直销全国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商业平台,最终覆盖鄂西川东,连接重庆、武汉、长沙,辐射全国大中等城市。

5、农村日用品市场体系建设。推动东方超市配送中心及商住街项目建设,规划在点军桥边建设配送中心、商品检测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和商住街项目。总投资2亿元,规划用地200亩,2其中建设配送中心及卖场5000m,并通过企业融资和扶持,分别

在辖区乡镇(街办)建设1个以上日用品配送超市,在村(社区)发展“万村千乡”日用品农家店50家以上,实现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商贸发展工作的领导。商贸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城区经济就必须高度重视商贸业的发展,要切实加强对商贸服务业的领导、部门协调和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政府应把发展商贸服务业及物流业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作为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专题研究,把商贸服务业及物流业规划列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区建设同期展开,切实解决城市商贸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城市经济有序快速发展。

2、构建商贸行业有序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建立引导发展基金,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引导商贸行业有序发展的配套建设费。二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对投资商业网点建设符合商业规划,对增加税源、增加就业方面做出贡献的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三是对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如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的大型商业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

3、大力招商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依靠社会资金,加快点军新城区商业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传统流通、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注重重点商贸项目的策划论证、包装宣传、商业招商、建设实施和指导协调,保证重点商贸项目顺利推进。

4、开展规范市场秩序整治和商业行业自律工作。联合卫生、工商、质检、税务、城建等市场监督部门和商品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商务行业市场监管,不定期组织专项和综合执法行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价格欺诈、偷税漏税违法行为,整治乱摆摊设点占道经营问题,提高综合监理水平。同时积极支持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建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提高行业自律能力。

二○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下载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贸流通服务业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会议研究确定了2012年我市商贸流通服务业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以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以服务业重大区块开发建设为载体,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和改造提升传统......

    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餐饮购物、体育休闲、金融保险、康体疗养、旅游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构建......

    虹口区航运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虹口区航运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全区共同努力下,虹口航运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虹口航运产业规模进一步扩......

    十三五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十三五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十三五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十二五”期间,我县商贸流通业取得明显发展,为加快“十三五”商贸流通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三五”将......

    商贸流通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模版)

    今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我区经济继续保持着高位起步、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消费品市场运行繁荣活跃,消费增速加快,市场供应稳定,价格稳中有升,保持着较去年以来平稳增......

    区商贸流通服务业现状分析

    一、*区商贸流通及服务业基本情况1、区商务局的政府职能和管理的行业(一)、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及*市关于商贸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区商贸流通发展规划。(二......

    临河区2013年度商贸流通服务业现状[五篇材料]

    临河区2013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现状经过调研统计,临河城区范围内商贸流通服务业四大类(市场类、零售类、住宿餐饮类、其它类)十四个重点行业共有企业173家、门店4278个,从业人员219......

    区商贸流通服务业现状分析

    区商贸流通服务业现状分析 一、*区商贸流通及服务业基本情况 、区商务局的政府职能和管理的行业 (一)、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及*市关于商贸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