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

时间:2019-05-14 23:2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

第一篇: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

根据天津市商务委《商贸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和河东区发展计划委《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筛选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精神,特制定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河东区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截至今年元月份统计共计2337户,营业面积430592.2平方米。其中,餐饮业692户,营业面积118954.6平方米;小百货、小食品、小便利店564户,营业面积47023平方米;大中型超市16户,营业面积119800平方米;物回点29户,面积4192平方米,物回车辆326辆;五金、土产、修配行业324户,营业面积19337.6平方米;美容美发、洗浴业621户,营业面积4839平方米。全区原有国营、集体商业公司9个,独立法人单位95个,自然网点524个,从业人员1959人。2004年全区零售额完成15.5亿元。

全区16个大中型超市万米以上的5个,经营面积6.3万平方米,中型的11个,经营面积56800平方米,从业人员3987人。全区农贸摊群市场37个,总面积142682平方米,其中改造提升为菜市场的4个,面积9555平方米。

近年来在“优二强三”战略的引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的环境中,个体、民营、内外投资势头不断升温,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格局。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据经贸委系统统计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47026.8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71058.46万元,增长51%。社会商品零售额由2000年的73636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54549.04万元,增长109.8%。税金由2000年的2370.85万元增加到2004年2500万元,增长5.4%。

(二)存在问题

l、总量规模小,比重低。服务业增加值排在全市第四,与国际港口大都市的地位不适应。

2、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较慢,实力较弱。我区的餐饮业、超市占的比重较高,而交通邮电、金融保险、信息与科技、旅游、中介等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较低。

3、满足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行业较多,而大型商场、高档专卖店非常少,商业中心未形成气候,造成我区高档消费外流,对区域外消费没有吸引力。

4、辐射能力不强,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产品很少。商品辐射功能较弱。

5、开放程度不高,外资所占的比重比较小。很多服务领域没有完全放开,一些重要的服务业领域也没有完全放开。

6、服务业设施分布不合理。偏远地区和大部分新建社区缺乏商业、服务业网点。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环境、机遇和挑战

(一)外部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我市“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明确提供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增强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四大功能、着力完善现代服务业六大体系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证措施。我区位于中心市区东部,傍站、沿河、近港,是市区与滨海相联接的前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区内有客、货两站,快速公路即将竣工,具有优越的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的优势。工业战略东移,为商贸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我们应抓住机遇,在大力发展传统商业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集中优势打造亮点,全面提升商贸流通载体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商业布局,加快连锁经营的发展,拓展新的经营业态,加快社区商业服务业建设,营造现代化社区商业环境,努力使我区商贸流通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使我区尽快成为天津市经济最重要、最富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化城区之一。

(二)发展机遇

当前河东区加快现代服务业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一是全市工业战略东移,腾出大量的仓储和工业用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是国际产业的发展重点趋向服务业。我国加入WTO进入过渡期,更多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将陆续对外开放。河东区邻近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对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分有利。三是海河综合开发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区作为海河综合开发的重要节点,为打造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为全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四是制造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多的要求。五是信息技术、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提升现代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创造了条件。奥运经济也是我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面临挑战

我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现代服务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内许多地区都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抢占服务业发展先机;我区的基础较低,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要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全区上下齐心付出更加辛苦的努力。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我区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抢抓机遇,加大力度,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实现全区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城市定位,赋予滨海新区以振兴北方商埠为目标,以海河综合开发为重心,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立足于满足群众服务需求,以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为主线,以发展高聚集、强辐射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注重外向型格局,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沿河、沿路、滨海前沿的优势;着力构建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旅游、信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服务功能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的投入,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总体目标和“三个基地”建设的规划设想,尽快建成四个区级商业中心和十个社区商业中心。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五个聚集区”、“三条发展带”。即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洋务溯源”旅游区、天津环球交易中心智慧城、新开路商务商贸服务区、津滨大道集散物流区和十一经路金融发展带、卫国道商贸商务发展带、程林庄路商贸商务发展带。扩大服务总量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年增长24.5%,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以上。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5.99万人,累计达到11.2万人。

(三)重点任务

1、五个聚集区

①南站CBD中心商务区。位于六纬路、海河,十一经路、六经路之间区域,占地29.68万平方米,是天津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河东区现代服务业最具亮点的聚集区。规划定位:在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投资100多亿元,建设1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设施、数码城、高级酒店、金融中心、会展中心、购物中心、海河艺术中心、餐饮娱乐等设施,使其成为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

②“洋务溯源”旅游观光区。位于中环线、十五经路、海河、京山线之间,占地3.11平方公里。该地区是海河开发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天津市最早的聚落和商埠漕运之地。规划定位:充分挖掘直沽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洋务溯源在直沽”主题,投资67.4亿元,建设“一街两片”,即直沽文化旅游街、北园公园和柳墅行宫。在“一街两片”上重点开发建设17个项目。即:洋务文化技术中心、天妃宫二期、海河图书大厦、津沽大戏楼、体育场馆、商务会所、东城商务坐标、直沽文化商贸城、海峰商贸楼、酒文化大世界、现代娱乐城、武备学堂近代军事展览馆、北洋水师学堂会馆、北洋机器局、洋务运动纪念小品、天妃码头、柳墅行宫花园酒店。总建设面积47.8万平方米,总投资67.65亿元。采取文旅结合、商旅结合方式,构建水景旅游线和以展示洋务运动等中国历史文化的多点景观。形成集洋务文化、休闲旅游、建设娱乐、商贸餐饮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观光区,成为天津市“洋务溯源”旅游板块。

③天津环球交易中心智慧城区。位于武当路、月牙河、河东区界、津塘路之间区域,总占地面积5.44平方公里,其中河东界内1.23平方公里。规划定位:工业战略东移后,置换出大量的发展空间,德国赫尔佐科国际公司拟在该地区投资12亿美金,开发建设“天津环球交易中心智慧城”。在河东界内重点建设技术支持、物流中心、世贸中心、俱乐部中心。在中山门轻轨站,投资3.5亿元,建设5.7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1楼用于停车场;2—4楼为综合性超市;5楼为餐饮和娱乐场所。

④新开路嘉华商业聚集区。位于京山铁路复线、新开路、华昌大街、华龙道之间区域,占地2.1平方公里。是天津市铁路、汽车客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它连接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辐射河北区和东丽区,已基本形成现代商业、商务中心的雏形。规划定位:按照建设商业新区的目标,拟投资33亿元,建设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商务、商贸、星级酒店、高级公寓的嘉华国际商业中心二期工程,与嘉华国际商业中心一期融为一体;投资3.28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7.82万平方米若干个商务楼宇。通过新建、改造提升,使该地区大型商贸设施占地面积达34.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86.7万平方米。形成与和平、河西老商业区“三足鼎立”的新的商业聚集区。

⑤津滨大道物流集散区。位于月牙河、东风立交桥、京山铁路线、程林庄路之间区域,占地2.85平方公里。该地区是我市较早的仓储物流区域。目前,该地区云集了劝华商贸广场、家乐福超市、家世界购物中心等大型综合商贸设施和以家具家居、装饰灯饰、花鸟鱼虫、精品展卖为特色的登发、平河、天津家具街、南方灯饰城、花鸟鱼虫等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面向全市,辐射三北的地区物流集散中心。规划设想:改造扩大现有5个专业批发市场,开发近40万平方米的闲置地块,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集购物、娱乐、文化、餐饮、住宿等功能为一体的SHOPPINGMALL大型商贸项目;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1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85万平方米的天津首家涉外展卖中心“欧亚国际展卖中心”。通过改造提升,该地区将形成7个大型商品批发专业市场和2个大型超市,总占地面积达73.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23.05万平方米,预计市场年总成交额可达15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年成交额超100亿元市场1个,超10亿元市场3个,超3亿元市场1个,超1亿元市场2个,成为天津市商贸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物流集散区。

2、三条发展带

①十一经路金融发展带。南起光明桥,向北至津塘路,全长约1500米。规划设想:依托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新建三联大厦、新亚大厦等商务楼,调整置换十一经路两侧非金融属性的公建设施,引进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总部入驻,形成功能完善、聚集度高,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金融发展一条街。

②卫国道商贸商务发展带。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起点至顺驰桥,全长约6000米,是连接滨海国际机场的重要迎宾线。规划设想:以迎宾线道路拓宽改造为契机,充分挖掘沿路土地资源,开发建设一批商务楼宇、商业设施。重点建设“顺驰·又一城”项目,该项目坐拥地铁二号线、紧邻奥运迎宾大道卫国道。拟建规模达8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落。由国际美食街、酒吧文化街、风情地中海、健康娱乐城等别有风韵的商业设施组成,“又一城”以水为出发点,建设10000平方米的水面,形成水景相融的商业新形态。同时建设帝旺星级酒家和华津商贸大厦等一批商务楼宇。形成以商务办公为主,汇集商业、宾馆、文化娱乐等配套功能完善的商贸商务的发展带。

③程林庄路商贸商务发展带。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起点至沙柳路,全长约4600米。规划设想:依托现有的商业设施,改造提升现有的商业网点,投资1.3亿元,进行名家装饰城三期工程,扩建4.6万平方米。由世界五百强欧尚家族企业投资10亿元,建设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主营百货、体育用品和建材装饰。投资12亿元,建设占地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星期八商业街”,发展商场、旗舰店、星级酒店、专卖店等,融合发展商务楼宇、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形成以商业为主,商务服务为辅,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要的商贸商务发展带。

3、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围绕建设“五区三带”,着力打造、培育一批为聚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商务楼宇。一是科学规划。依托南站CBD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整合盘活一批现有楼宇;重点培育好新亚、三联、冠福、城建、福建、裕阳、福望、津海、欧亚、嘉华10余幢标志商务楼,精心打造十一经路、卫国道、新开路三条楼宇经济带,形成多种类型并存,点线面结合的楼宇经济集群。二是打造五大品牌楼宇。重点打造航运货代品牌、现代设计港品牌、总代理总经销品牌、总部经济品牌、中介服务品牌五大特色楼宇。以天星河畔大厦、逸庭院为载体,借助天津港口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动力,吸引航运、物流、货代等类企业的总部和高级物流人才入驻“天星”、“逸庭院”,将其打造为航运物流类总部企业基地的特色楼宇;以新亚大厦为载体,吸引国内外各类设计公司入驻,将其培育为集工程、广告、装潢、建筑、服饰等设计为一体的特色楼宇;以万隆大厦、巨福园商务大厦为载体,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进驻该楼宇,将其打造为总经销、总代理的特色楼宇;以三联大厦、冠福大厦为载体,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将其培育为金融、保险、国际集贸集聚的总部经济特色楼宇;以兰海大厦、福信大厦为载体,吸引各类中介组织入驻,将其打造为现代中介服务业的特色楼宇。

4、“新天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河东区新开路东侧、华昌道北侧,总规划用地近20公顷,规划建设高档住宅、生态园林、商务广场、五星级酒店和城市商业街等设施。“新天地”建筑将成为海河东岸大型地标性建筑,建筑内涵立足于同时满足现代人群生活、文化与精神三方面需求,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天津建筑文化,繁荣海河东岸的区域经济发展。其中规划的商业街临近新开路,立足于满足个性化时尚消费,为本市又一条特色鲜名的商业步行街。

5、六纬路一条街

六纬路和十一经路十字街现有商贸企业56家,新建高档购物中心、专卖店6.9万平方米,形成商业繁华区。依托东坡酒家、天府老妈、翠亨屯、湘君府在六纬路、八纬路、十一经路至十四经路区域内,分别建设1.4万平方米和7900平方米两个餐饮组团,形成餐饮繁华区。

6、九经路机电特色街

现有机电市场一个,机电商店20户,抓住大同桥和九经路拓宽的机遇,兴建商业网点,并向北长路延伸。

7、汽车专业市场

把东兴汽车交易城和旧机动车市场迁入新仓库,建设成集汽车博览、销售、装具、美容为一体的大型汽车市场。使其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汽车专业市场。

8、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用两三年的时间建立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有区、街和社区组成的集商业、服务业、家政服务业、商品配送、物资回收等功能为一体的三级服务网络。构筑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现代新型社区服务平台。

①认真组织好“民心工程”,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到2010年,发展225个社区的放心早点网点,使全区“放心早点”总数发展到300家。便民超市、便利店由目前的180家发展到280家,为群众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商品。

②按行政区域人口计算,建设20个菜市场,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市场配备食品检测仪器,保证食品合格。

③建设四个区级商业中心和十个社区商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行业齐全、经营配套的商业聚集区,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四个商业中心是六纬路、新开路、大直沽、中山门商业中心;十个社区商业中心是红星路、丽苑、唐家口、万新村、大直沽、中山门、新仓库、真理道、卫国道、世纪大道社区商业中心。

9、培育骨干企业,狠抓品牌效应

通过企业改革加速资本运作,通过吸纳社会法人,内外引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搞好老字号无形资产开发利用,通过科技载体,恢复和扩大传统品牌优势。我区商业发展壮大大桥道食品店、锐新暖气片、威力克酒店用品的基础上,挖掘老字号,如十香斋麻花、芝兰斋糕点、启源茶店、玉生香糕点等,扩大规模,增加知名度。

10、发展中介服务业

在家政服务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延伸服务,同社区商业服务相结合形成服务网络。还要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使中介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力争到2010年中介服务业发展到280家以上。重点培育“五大特色”服务。即以航运、货代、物流、为特色的货代服务;以各类工程设计为特色的设计咨询服务;以总经销、总代理为特色的代理服务;以金融、保险、典当、拍卖、国际贸易为特色的融资服务;以会计、咨询为特色的中介服务。抓住服务业对外开放和CEPA机遇,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评估、技术监测和认证等中介机构来我区执业。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为实现商贸流通业发展目标,要认真贯彻市、区八届六次会议精神,深化企业改革,基于现有的基础求发展。任务艰巨,需要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一系列基础工作。其一要推进流通企业的改革调整,构筑现代化流通企业的规模优势。其二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其三要加强载体设施建设的力度,兴建一批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设施。其四是政府转变其职能,创造良好环境。其五是加强人才智力开发,转变用人观念,改革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培育、人才选拔、人才储备的力度,完善用人措施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证,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领导

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把发展商贸流通业摆到重要位置,努力搞好服务,紧紧搞好围绕“十一五”发展战略。在组织保证工作到位,目标落实责任明确,要加强指导,认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涉及全局和整体的突出矛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适应发展变化的情况。加强运行中的监测机制,定期检查进度情况,把握运行质量,努力实现战略目标。

(二)科学规划,政策扶持

要统筹谋划,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要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门类,用规划引导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制定扶持政策,加强扶持。要加强和工商、财税、土地规划、建设、房管、电力、交通、市容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研究优惠和扶持政策,为发展我区的商贸流通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扩大对外开发

进一步开发招商资源,全面放开“五区三带”和楼宇经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河东投资,争取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全面做好安商、助商和跟踪服务,建立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招商服务平台,确保招强引优。

(四)强化管理

认真吸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在管理上要创新,使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尤其注重提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定期培训,为管理者加压充电,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以新的思路推进企业的发展。

(五)整合资源

打破旧框框和传统界限,加快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地理资源、人事资源,以资源聚资金,经过资本运行,实现资本整合,为区域经济发展,为壮大企业实力,奠定物质基础。

(六)转变职能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要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河东区经济贸易委员会

第二篇: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

根据天津市商务委《商贸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和河东区发展计划委《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筛选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精神,特制定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河东区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截至今年元月份统计共计2337户,营业面积430592.2平方米。其中,餐饮业692户,营业面积118954.6平方米;小百货、小食品、小便利店564户,营业面积47023平方米;大中型超市16户,营业面积119800平方米;物回点29户,面积4192平方米,物回车辆326辆;五金、土产、修配行业324户,营业面积19337.6平方米;美容美发、洗浴业621户,营业面积4839平方米。全区原有国营、集体商业公司9个,独立法人单位95个,自然网点524个,从业人员1959人。2004年全区零售额完成15.5亿元。

全区16个大中型超市万米以上的5个,经营面积6.3万平方米,中型的11个,经营面积56800平方米,从业人员3987人。全区农贸摊群市场37个,总面积142682平方米,其中改造提升为菜市场的4个,面积9555平方米。

近年来在“优二强三”战略的引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的环境中,个体、民营、内外投资势头不断升温,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格局。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据经贸委系统统计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47026.8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71058.46万元,增长51%。社会商品零售额由2000年的73636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54549.04万元,增长109.8%。税金由2000年的2370.85万元增加到2004年2500万元,增长5.4%。

(二)存在问题

l、总量规模小,比重低。服务业增加值排在全市第四,与国际港口大都市的地位不适应。

2、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较慢,实力较弱。我区的餐饮业、超市占的比重较高,而交通邮电、金融保险、信息与科技、旅游、中介等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较低。

3、满足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行业较多,而大型商场、高档专卖店非常少,商业中心未形成气候,造成我区高档消费外流,对区域外消费没有吸引力。

4、辐射能力不强,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产品很少。商品辐射功能较弱。

5、开放程度不高,外资所占的比重比较小。很多服务领域没有完全放开,一些重要的服务业领域也没有完全放开。

6、服务业设施分布不合理。偏远地区和大部分新建社区缺乏商业、服务业网点。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环境、机遇和挑战

(一)外部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我市“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明确提供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增强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四大功能、着力完善现代服务业六大体系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证措施。我区位于中心市区东部,傍站、沿河、近港,是市区与滨海相联接的前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区内有客、货两站,快速公路即将竣工,具有优越的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的优势。工业战略东移,为商贸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我们应抓住机遇,在大力发展传统商业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集中优势打造亮点,全面提升商贸流通载体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商业布局,加快连锁经营的发展,拓展新的经营业态,加快社区商业服务业建设,营造现代化社区商业环境,努力使我区商贸流通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使我区尽快成为天津市经济

最重要、最富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化城区之一。

(二)发展机遇

当前河东区加快现代服务业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一是全市工业战略东移,腾出大量的仓储和工业用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是国际产业的发展重点趋向服务业。我国

加入WTO进入过渡期,更多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将陆续对外开放。河东区邻近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对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分有利。三是海河综合开发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区作为海河综合开发的重要节点,为打造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景观

带,为全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四是制造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多的要求。五是信息技术、高科技的迅猛发

展为提升现代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创造了条件。奥运经济也是我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面临挑战

我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现代服务

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内许多地区都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抢占

服务业发展先机;我区的基础较低,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要快速

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全区上下齐心付出更加辛苦的努力。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我区

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抢抓机遇,加大力度,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推

进,实现全区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

越发展的基本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城市定位,赋予滨海新区以振兴北方商

埠为目标,以海河综合开发为重心,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立足于满足群众服

务需求,以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为主线,以发展高聚集、强辐射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注重外向

型格局,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沿河、沿路、滨海前沿的优势;着力构建以现代商贸、现代

物流、旅游、信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服务功

能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加强规划和政

策引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的投入,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总体目标和“三个基地”

建设的规划设想,尽快建成四个区级商业中心和十个社区商业中心。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五

个聚集区”、“三条发展带”。即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洋务溯源”旅游区、天津环球交易中

心智慧城、新开路商务商贸服务区、津滨大道集散物流区和十一经路金融发展带、卫国道商

贸商务发展带、程林庄路商贸商务发展带。扩大服务总量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

亿元以上,年增长24.5%,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以上。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5.99

万人,累计达到11.2万人。

(三)重点任务

1、五个聚集区

①南站CBD中心商务区。位于六纬路、海河,十一经路、六经路之间区域,占地29.68

万平方米,是天津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河东区现代服务业最具亮点的聚

集区。规划定位:在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投资100多亿元,建设1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

公设施、数码城、高级酒店、金融中心、会展中心、购物中心、海河艺术中心、餐饮娱乐等

设施,使其成为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

②“洋务溯源”旅游观光区。位于中环线、十五经路、海河、京山线之间,占地3.11平方

公里。该地区是海河开发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天津市最早的聚落和商埠漕运之地。规划定位:

充分挖掘直沽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洋务溯源在直沽”主题,投资67.4亿元,建设“一街两片”,即直沽文化旅游街、北园公园和柳墅行宫。在“一街两片”上重点开发建设17个项目。即:

洋务文化技术中心、天妃宫二期、海河图书大厦、津沽大戏楼、体育场馆、商务会所、东城

商务坐标、直沽文化商贸城、海峰商贸楼、酒文化大世界、现代娱乐城、武备学堂近代军事

展览馆、北洋水师学堂会馆、北洋机器局、洋务运动纪念小品、天妃码头、柳墅行宫花园酒

店。总建设面积47.8万平方米,总投资67.65亿元。采取文旅结合、商旅结合方式,构建

水景旅游线和以展示洋务运动等中国历史文化的多点景观。形成集洋务文化、休闲旅游、建

设娱乐、商贸餐饮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观光区,成为天津市“洋务溯源”旅游板块。

③天津环球交易中心智慧城区。位于武当路、月牙河、河东区界、津塘路之间区域,总

占地面积5.44平方公里,其中河东界内1.23平方公里。规划定位:工业战略东移后,置换

出大量的发展空间,德国赫尔佐科国际公司拟在该地区投资12亿美金,开发建设“天津环球

交易中心智慧城”。在河东界内重点建设技术支持、物流中心、世贸中心、俱乐部中心。在中山门轻轨站,投资3.5亿元,建设5.7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1楼用于停车场;2—4楼为

综合性超市;5楼为餐饮和娱乐场所。

④新开路嘉华商业聚集区。位于京山铁路复线、新开路、华昌大街、华龙道之间区域,占地2.1平方公里。是天津市铁路、汽车客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它连接中心市区和滨海

新区,辐射河北区和东丽区,已基本形成现代商业、商务中心的雏形。规划定位:按照建设

商业新区的目标,拟投资33亿元,建设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商务、商贸、星级酒店、高级公寓的嘉华国际商业中心二期工程,与嘉华国际商业中心一期融为一

体;投资3.28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7.82万平方米若干个商务楼宇。通过新建、改造提升,使该地区大型商贸设施占地面积达34.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86.7万平方米。形成与

和平、河西老商业区“三足鼎立”的新的商业聚集区。

⑤津滨大道物流集散区。位于月牙河、东风立交桥、京山铁路线、程林庄路之间区域,占地2.85平方公里。该地区是我市较早的仓储物流区域。目前,该地区云集了劝华商贸广

场、家乐福超市、家世界购物中心等大型综合商贸设施和以家具家居、装饰灯饰、花鸟鱼虫、精品展卖为特色的登发、平河、天津家具街、南方灯饰城、花鸟鱼虫等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面向全市,辐射三北的地区物流集散中心。规划设想:改造扩大现有5个专业批发市场,开发近40万平方米的闲置地块,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万平

方米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集购物、娱乐、文化、餐饮、住宿等功能为一体的SHOPPINGMALL

大型商贸项目;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1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85万平方米的天津

首家涉外展卖中心“欧亚国际展卖中心”。通过改造提升,该地区将形成7个大型商品批发专

业市场和2个大型超市,总占地面积达73.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23.05万平方米,预计市场年总成交额可达15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年成交额超100亿元市场1个,超10亿

元市场3个,超3亿元市场1个,超1亿元市场2个,成为天津市商贸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物

流集散区。

2、三条发展带

①十一经路金融发展带。南起光明桥,向北至津塘路,全长约1500米。规划设想:依托

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新建三联大厦、新亚大厦等商务楼,调整置换十一经路两侧非金融

属性的公建设施,引进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总部入驻,形成功能完善、聚集度高,具有现代

服务功能的金融发展一条街。

②卫国道商贸商务发展带。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起点至顺驰桥,全长约6000米,是连接

滨海国际机场的重要迎宾线。规划设想:以迎宾线道路拓宽改造为契机,充分挖掘沿路土地

资源,开发建设一批商务楼宇、商业设施。重点建设“顺驰·又一城”项目,该项目坐拥地铁

二号线、紧邻奥运迎宾大道卫国道。拟建规模达8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落。由国际美食街、酒吧文化街、风情地中海、健康娱乐城等别有风韵的商业设施组成,“又一城”以水为出发点,建设10000平方米的水面,形成水景相融的商业新形态。同时建设帝旺星级酒家和华津商贸

大厦等一批商务楼宇。形成以商务办公为主,汇集商业、宾馆、文化娱乐等配套功能完善的商贸商务的发展带。

③程林庄路商贸商务发展带。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起点至沙柳路,全长约4600米。规划

设想:依托现有的商业设施,改造提升现有的商业网点,投资1.3亿元,进行名家装饰城三

期工程,扩建4.6万平方米。由世界五百强欧尚家族企业投资10亿元,建设建筑面积20万

平方米的商业设施,主营百货、体育用品和建材装饰。投资12亿元,建设占地12.2万平方

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星期八商业街”,发展商场、旗舰店、星级酒店、专卖店等,融合发展商务楼宇、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形成以商业为主,商务服务为辅,满足居民生活

消费需要的商贸商务发展带。

3、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围绕建设“五区三带”,着力打造、培育一批为聚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商务楼宇。一是科

学规划。依托南站CBD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整合盘活一批现有楼宇;重点培育好新亚、三

联、冠福、城建、福建、裕阳、福望、津海、欧亚、嘉华10余幢标志商务楼,精心打造十

一经路、卫国道、新开路三条楼宇经济带,形成多种类型并存,点线面结合的楼宇经济集群。

二是打造五大品牌楼宇。重点打造航运货代品牌、现代设计港品牌、总代理总经销品牌、总

部经济品牌、中介服务品牌五大特色楼宇。以天星河畔大厦、逸庭院为载体,借助天津港口

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动力,吸引航运、物流、货代等类企业的总部和高级物流人才入驻

“天星”、“逸庭院”,将其打造为航运物流类总部企业基地的特色楼宇;以新亚大厦为载体,吸引国内外各类设计公司入驻,将其培育为集工程、广告、装潢、建筑、服饰等设计为一体的特色楼宇;以万隆大厦、巨福园商务大厦为载体,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进驻该楼宇,将其打造为总经销、总代理的特色楼宇;以三联大厦、冠福大厦为载体,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将其培育为金融、保险、国际集贸集聚的总部经济特色楼宇;以兰海大厦、福信大厦为载体,吸引各类中介组织入驻,将其打造为现代中介服务业的特色楼宇。

4、“新天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河东区新开路东侧、华昌道北侧,总规划用地近20公顷,规划建设高档住

宅、生态园林、商务广场、五星级酒店和城市商业街等设施。“新天地”建筑将成为海河东岸

大型地标性建筑,建筑内涵立足于同时满足现代人群生活、文化与精神三方面需求,在更大

范围内提升天津建筑文化,繁荣海河东岸的区域经济发展。其中规划的商业街临近新开路,立足于满足个性化时尚消费,为本市又一条特色鲜名的商业步行街。

5、六纬路一条街

六纬路和十一经路十字街现有商贸企业56家,新建高档购物中心、专卖店6.9万平方

米,形成商业繁华区。依托东坡酒家、天府老妈、翠亨屯、湘君府在六纬路、八纬路、十一

经路至十四经路区域内,分别建设1.4万平方米和7900平方米两个餐饮组团,形成餐饮繁

华区。

6、九经路机电特色街

现有机电市场一个,机电商店20户,抓住大同桥和九经路拓宽的机遇,兴建商业网点,并向北长路延伸。

7、汽车专业市场

把东兴汽车交易城和旧机动车市场迁入新仓库,建设成集汽车博览、销售、装具、美容

为一体的大型汽车市场。使其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汽车专业市场。

8、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用两三年的时间建立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有区、街和社

区组成的集商业、服务业、家政服务业、商品配送、物资回收等功能为一体的三级服务网络。

构筑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现代新型社区服务平台。

①认真组织好“民心工程”,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到2010年,发展225个社区的放心

早点网点,使全区“放心早点”总数发展到300家。便民超市、便利店由目前的180家发展到

280家,为群众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商品。

②按行政区域人口计算,建设20个菜市场,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市场配备食品检

测仪器,保证食品合格。

③建设四个区级商业中心和十个社区商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行业齐全、经营配套的商业聚集区,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四个商业中心是六纬路、新开路、大直沽、中山门商业

中心;十个社区商业中心是红星路、丽苑、唐家口、万新村、大直沽、中山门、新仓库、真

理道、卫国道、世纪大道社区商业中心。

9、培育骨干企业,狠抓品牌效应

通过企业改革加速资本运作,通过吸纳社会法人,内外引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

投资主体多元化,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搞好老字号无形资产开发利用,通过科技载

体,恢复和扩大传统品牌优势。我区商业发展壮大大桥道食品店、锐新暖气片、威力克酒店

用品的基础上,挖掘老字号,如十香斋麻花、芝兰斋糕点、启源茶店、玉生香糕点等,扩大

规模,增加知名度。

10、发展中介服务业

在家政服务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延伸服务,同社区商业服务相结合形成服务网络。还

要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使中介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力争到2010年中介服务业发

展到280家以上。重点培育“五大特色”服务。即以航运、货代、物流、为特色的货代服务;

以各类工程设计为特色的设计咨询服务;以总经销、总代理为特色的代理服务;以金融、保

险、典当、拍卖、国际贸易为特色的融资服务;以会计、咨询为特色的中介服务。抓住服务

业对外开放和CEPA机遇,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评估、技术监测和认

证等中介机构来我区执业。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为实现商贸流通业发展目标,要认真贯彻市、区八届六次会议精神,深化企业改革,基

于现有的基础求发展。任务艰巨,需要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需要扎扎实实地

进行一系列基础工作。其一要推进流通企业的改革调整,构筑现代化流通企业的规模优势。

其二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其三要加强载体设施建设的力度,兴建一批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设施。其四是政府转变其职能,创造良好环境。其五是加强人

才智力开发,转变用人观念,改革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培育、人才选

拔、人才储备的力度,完善用人措施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证,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领导

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把发展商贸流通业摆到重要位置,努力搞好服务,紧紧搞

好围绕“十一五”发展战略。在组织保证工作到位,目标落实责任明确,要加强指导,认真研

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涉及全局和整体的突出矛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适

应发展变化的情况。加强运行中的监测机制,定期检查进度情况,把握运行质量,努力实现

战略目标。

(二)科学规划,政策扶持

要统筹谋划,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要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门类,用规划引导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制定扶持政策,加强扶持。要加强和工商、财

税、土地规划、建设、房管、电力、交通、市容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研究优惠和扶持政

策,为发展我区的商贸流通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扩大对外开发

进一步开发招商资源,全面放开“五区三带”和楼宇经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河东投资,争取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全面做好安商、助商和跟踪服务,建立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招

商服务平台,确保招强引优。

(四)强化管理

认真吸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在管理上要

创新,使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尤其注重提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定

期培训,为管理者加压充电,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以新的思路推进企业的发展。

(五)整合资源

打破旧框框和传统界限,加快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地理资源、人事资

源,以资源聚资金,经过资本运行,实现资本整合,为区域经济发展,为壮大企业实力,奠

定物质基础。

(六)转变职能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要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河东区经济贸易委员会

第三篇:天津市河东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天津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机关:政务网

时间:2008-9-10 17:33:00

(2006年1月7日天津市河东区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十一五”时期(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加快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全区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纲要认真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重点、政策取向、主要举措等做了全面规划,是我区在“十一五”时期实现跨越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时期取得重大成就

“十五”时期,是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战胜了包括非典疫情在内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十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0.8亿元,比2000年的22.1亿元增加1.75倍,年均增长22.5%。结构调整步入优化提升新阶段。第三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3%,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产品。区级财政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突破7.65亿元,比2000年的2.14亿元增加2.57倍。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骨干企业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商业公司和街道工商实业公司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5%。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区级行政许可服务中心,清理取消了一批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开展了清费治乱、改善投资环境等系列服务活动。科技、教育、卫生、住房等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加快。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五年累计签订直接利用外资项目41个,直接利用外资额5487万美元,在我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1个。对外贸易继续拓展,五年累计外贸出口额达5272万美元。加强了与全国60多个地区的经济往来与协作,对内引资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引进内资大项目70余个,直接利用内资29亿元。

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累计拆除危陋房屋243万平方米,新建住宅500万平方米,大型公建项目近百万平方米。配合全市新建、改造了12座桥梁和东南半环快速路、津滨轻轨、地铁二号线等重点工程。完成了月牙河、护仓河、北排污河改造工程和京山铁路沿线综合治理整顿。新建翻修排水管道22.3公里。新建绿地面积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6.6%。积极推进蓝天、碧水、细胞、安静等环保工程,提前一年实现环境保护总量控制目标。加大了市容环境清整力度,城市面貌不断改观。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创办科技园区6个,发展民营科技企业750家,专利申报1150项。获得科技成果88项,其中11项获市级以上奖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布局调整效果良好。“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取得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国“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示范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批社区文化设施相继落成,家庭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形成特色,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称号。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获得全国比赛奖牌153枚。建立了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覆盖率达95%,夺取了抗击非典疫情的胜利,初步建立了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继续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区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社区建设得到发展,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和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荣誉。连续四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民族宗教、侨务、档案、国防教育、人民防空、防震减灾建设稳步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和再就业体系进一步健全,“4050”下岗失业人员安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人。创建了爱心编织站,实现了灵活就业。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各种服务内容相配套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54元。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综合整修旧楼区327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1326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88%。加强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突出,9个单位和社区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集体。依法治区步伐加快,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是河东区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等外部环境为我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天津也为河东区发展带来最大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深刻认识并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服务,顺势而为,乘势发展,对拓展我区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三是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海河全长72公里,我区拥有其中心城区段32公里中的8.2公里综合开发区间。随着海河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效应的逐步显现,必将为我区发展服务业,建设文化旅游基地和完善城市景观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随着我市现代服务业“四大服务功能”和“六大服务体系”的建立,为我区大力发展沿河、沿桥、沿路、沿站的楼宇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五是河东区积聚能量的释放。区委、区政府制定实施的“三个基地”建设规划,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急难问题,办成了许多长远起作用的大事,为“十一五”加快发展集聚了能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区也面临制约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一是资源、能源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土地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的供求紧张,必然影响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很难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部分企业活力不强,现代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四是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较大,公共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调整的难度加大。五是区域间竞争加剧。各地区都在竞相加快发展,我区如何在竞争中抢抓机遇,扬长避短,实现新的跨越,也将面临新的考验。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团结奋进,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方针

总体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区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围绕“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坚持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加速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和城市建设,显著提升全区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河东。

(二)遵循原则

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必须坚持把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

(三)功能定位

河东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之一,是距滨海新区最近的中心城区。根据中央和市委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以及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河东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是:立足河东,依托海河开发,融入滨海新区建设,面向天津及环渤海区域发展,努力建设成现代商务商贸物流基地、直沽文化旅游基地、都市工业示范基地和开放型、服务型、和谐型的现代化新城区。

(四)战略目标

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是: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更加友好,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5%以上;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0年达到17.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18%以上;

----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20%以上。

2、社会进步主要预期目标

----社会事业支出占区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4%;

----义务教育入学率、毕业率和完成率达到100%,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达到95%;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城区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8%;

----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长10%以上。

3、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主要预期目标

----居民供热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城市环境空气二级良好以上天数达到80%以上;

----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93%。

三、融入滨海新区 依托海河开发 借势发展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是我区加快发展里程中最明显的有利条件。抓住和用好这两个有利条件,必将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融入滨海新区的思路和重点任务

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市委“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丰硕成果,是天津发展面临的最大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区是距滨海新区最近的中心城区,要抓住这一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于新区发展,充分借助新区的交通航运、产业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人才聚集、旅游休闲等优势,带动河东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按照“真诚服务、主动融入、学习借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借势发展”的基本思路,做好融入滨海新区这篇大文章。一要,融入滨海新区高度开放的空间。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热潮,成为国际国内大公司、大集团投资的热点,成为海纳百川、万商云集的创业热土,成为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之地。我们要借助这些优势,主动融入新区对外开放的空间,发挥我区资源优势,带动对外开放战略实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二要,融入滨海新区政策趋动空间。进一步建设好滨海新区主要靠天津自己的力量,同时国家也会给予必要政策支持和帮助。我们要借助政策趋动的优势,加强“三个基地”建设项目与新区项目合作,力争把新区的政策优势转化为我区加快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三要,融入滨海新区体制创新空间。学习新区发展理念,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原则;学习新区建设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发展环境;学习新区改革创新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能够激发企业活力、有利于社会财富聚集及充分涌流的体制机制环境。

(二)依托海河开发借势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任务

市委八届三次全会做出的“大力发展海河经济”的重大决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历史性的意义。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必将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创造巨大的商机,增加就业岗位;必将带动海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县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创造条件;必将带动城市环境建设,使津城更加壮观美 丽,展现大都市的形象;必将带动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经过两年多的开发,海河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按照“依托海河开发、利用有效资源、打造特色节点、辐射‘三个基地’、促进和谐发展”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海河沿岸的土地、文化、景观、品牌等资源,围绕六个主体目标,四大功能区和十项基础工程等重点建设任务,发挥我区海河岸线长、跨河桥梁多、立体交通体系较完备的优势,着力建设好海河上游河东区段的三大节点,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五个聚集区”和“三条商务发展带”的形成。一要,借助海河沿岸中心商务区节点开发的优势,建设以南站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的沿河现代服务业发展标志区,辐射带动十一经路、新开路、卫国道三条商务大道的形成。二要,借助海河沿岸文化旅游节点开发的优势,建设大直沽地区“洋务溯源”旅游观光区,辐射带动沿河文化休闲旅游经济带的形成。三要,借助海河沿岸大型会展区节点开发优势,建设天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区,辐射带动会展娱乐经济带的形成。四要,借助海河沿岸工业东移的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都市型工业园区。五要,借助海河沿岸景观建设节点的开发优势,建设展示现代都市风貌的沿河、沿桥、沿路景观带。

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的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扩大总量,整合存量,提高质量”的要求,以楼宇经济为重点,依托基础性、功能性项目,全面建设现代商务商贸物流基地,打造高档次的服务业品牌,刺激和引导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

1、完善规划布局。加快实施发展现代服务业“五区三带”规划,大力推进楼宇经济建设,形成功能完善、聚集力强、特色明显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五个聚集区”,即:天津中央商务区(CBD),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标志区;大直沽“洋务溯源”旅游观光区,规划建设集洋务运动、直沽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观光区;天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区,规划建设立足天津,辐射京冀和环渤海地区的会展标志性聚集区;新开路嘉华商业聚集区,规划建设知名品牌云集、特色突出的商业聚集区;津滨大道物流集散区,规划建设与滨海国际物流中心相连接,面向“三北”的物流聚集区。“三条商务楼宇发展带”,即:规划建设十一经路金融商务发展带、卫国道商务商贸发展带、新开路商务商贸发展带,逐步形成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轴心的向中心市区、滨海新区和交通枢纽地区辐射的三条商务大道。

2、重点发展行业。要体现特色,全面推进,重点发展三大类十个行业。“三大类”即: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型服务业;与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兴服务业;与人民群众最终消费相关的消费型服务业。“十个行业”即:一是金融保险业。建设天津中央商务区(CBD)和十一经路金融街,做好沿线商务楼宇的开发调整置换,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企业落户河东,增强区域金融服务功能。二是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建设津滨大道物流集散区,新建和改造9大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额突破150亿元。三是楼宇经济。以发展总部经济、研发机构为重点,沿十一经路、卫国道和新开路建设一批高档楼宇,推动企业总部、物流货代、工程设计、中介咨询、营销中心等品牌楼宇建设,形成一批集公寓酒店、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增强聚集功能,提 高规模效益。四是文化旅游业。搞好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打造“洋务溯源”文化旅游观光区,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五是会展服务业。发挥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天津中央商务区(CBD)等载体作用,引进国际会展中介机构和专业公司,提升会展功能,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六是信息服务业。打造“数字河东”,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三大网络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融合。七是商贸流通业。规范大型超市,发展连锁店、专卖店、特许加盟店等新型业态;加快商业区和商业街的建设,重点建设嘉华商业聚集区、阳光星期八等特色商业街和金耀、帝旺等星级酒店;对天津站后广场和轻轨、地铁二号线等若干个站口做好预留规划,发展交通枢纽型商业。八是房地产业。完善房地产业发展体系,加大商务楼宇开发力度,积极发展健康、绿色、环保、节能省电型住宅。九是中介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中介服务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会计师、广告等中介服务业,促进中介服务业聚集发展。十是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休闲娱乐服务、体育健身和特殊生活服务等专业公司。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

(二)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

充分发挥老工业区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扩张规模和总量,加快推进都市工业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创造河东工业新优势。

1、加快工业载体建设。按照都市工业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完善工业发展布局。建设“两园和若干个工业小区”。“两园”即:金地物流工业园,位于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工业园,位于本市静海县,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若干个工业小区”即:围绕加工制造业为滨海新区配套服务,重点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机械制造、包装材料、纺织和食品加工等功能各异的二号桥、天钢、春华等工业小区、楼宇工业园。加快区域内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营造工业经济的行业集聚规模。加强规范各类园区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服务工作网络,探索中心城区都市型工业新模式。

2、做优做强优势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针织、服装、设备制造、加工配套和装饰建材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和开发新产品,提升工业经济档次。发展一批适合区域资源环境特点,满足人民需求的清洁型、节能型、低耗型产业和产品。继续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机械加工、医药、日用化工等市场前景好的产业。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大力推进再生水的利用和先进节水设备器具。大力推进各种原材料的消耗管理和再利用,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的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组织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建立有效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和机制。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步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光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驻区大企业的人才、技术、学科优势,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 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科工贸一体化转化,帮助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的开发与投入,以具有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的企业为龙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融通、项目引进、产品推介等手段,吸引和扶持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一批“专精特新”的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3、积极创办科技园区。重点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帅超、帅越、帅先、帅达科技园和医药生物技术、地热技术、环保新技术、风力发电节能技术、通风机械和电气传动技术等产业孵化器。加强园区管理,建立动态招商引资机制,着力引进重大项目,以园区的发展带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五、科技教育与人才

加快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强化人才资源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水平教育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全面推进科技创新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信息、中小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院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网络,提高市场开拓竞争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增长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健全科普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设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实现科学普及的社会化。

(二)发展高水平教育

加快教育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减负工作要求,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督导评价体系。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水平、均衡化普及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学段教育,确保各项教育指标完成。大力发展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强社区学院建设,构建完善的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资源网络,努力创建学习型新城区。职前教育培训率达到90%以上,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参与率力争达到70%以上。积极创办天津和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优化教育资源,在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一批规范化学校和幼儿园,建设2所历史名校,完成4至5所优质高中校建设,再建1至2所示范性幼儿园,推进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完善教育资源库和校园网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加快人才资源开发

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面向21世纪新型产业体系和管理与科技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2000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占2%,大专以上学历占80%。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发挥柔性引才的积极作用,实现引才、引智与引资工作的衔接与沟通。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人才奖励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探索建立对高 级技工、各类专业化劳动者等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支持各种教育和培育机构,利用现有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为“三个基地”建设培育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六、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按照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推进体制改革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府职能,基本形成公正透明、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实现政府工作重心向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规划引导、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转移。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发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办理许可、效能监察、要素配置、社会服务等平台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实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完善服务协调职能,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激励、中介组织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对财政资金有效、全程监控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集体采购范围。逐年增加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区建设等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满足公共需求。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落实《公务员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2、深化企业改革。全面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继续推进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国有商业公司、区属建筑企业改制工作,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进国有骨干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机制,建立出资人制度,健全国有、集体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国家和我市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文教体卫等公益事业及法律允许的一切领域;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经济的改制与资本重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重点抓好私营企业十大行业排头兵。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与监管,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鼓励企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6%,占全区比重的60%以上,实现税收占区级税收的60%以上。

4、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规范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加快建设面向区域的产权、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探索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监管信息系统、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同业自律系统、以信用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系统。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1、提高招商引资质量。顺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出现的新趋势,加强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投向 的引导,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能耗、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外商投资项目,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对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大公司、大集团的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的体制机制和有关政策。提高出口型企业对外贸易质量。

2、拓展招商引资空间。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造三大招商项目平台,即:园区项目平台,抓住工业战略东移和大中型企业重组、并购、嫁接改造的机遇,整合企业资源,创办和完善各类工业园或科技园区,吸引国内外制造加工业投资建厂;商务楼宇平台,抓住海河综合开发和城市拆迁改造机遇,整合开发沿河、沿桥、沿路、沿站各类商务楼宇,吸引更多国内外地区总部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投资性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市场载体招商平台,抓住我市市场调整机遇和五大功能区建设,整合开发各类市场资源,培育和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大市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

3、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市政府在国外搭建的商品生产销售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积极做好国外、境外驻津商会、协会等组织的项目对接和洽谈,组织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与外商、外企搞好合作。协调组织区域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境外开展投资洽谈活动。大力发展劳务出口合作业务。加强与各兄弟省市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七、增强城市载体功能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塑造优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区现代化水平。

(一)交通

按照市大交通体系规划,完善区“七纵八横”道路网络,构建以天津站后广场为枢纽,中心区域为节点,公铁快轻并举,干支线相连,贯通全市,通达各地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配合全市重点实施七大工程,即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拓宽改造海河东路延线等12条道路、新建奉化桥等15座桥梁、津滨高速轻轨二期工程、地铁二号线工程和新建3个地下停车场工程。完成23条旧路的整修和拓宽改造任务。

(二)能源

完善市政配套设施,提高供热、供电、供气、供水设施处理能力。加快电网建设,配合全市搞好22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建设。加快大型集中供热锅炉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实施小锅炉并网改造,发展区域型或规模集中供热,每年新增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解决住宅小区电、气配套漏项问题。

(三)排水

重点建设低洼积水片的地下排水设施,提高防汛排水能力。建设污泥处理厂,结合路网改造,加快建设和改造雨水泵站,实现雨、污分流,消除雨污水排放空白区。

(四)住宅建设

调整房地产开发结构,适度增加普通商品房和中高档商品房开发数量,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节能型住宅。开发建设商品房500万平方米。改造鲁山道小二楼、东宿舍、郑庄子等8大片100万平方米旧危房。

(五)城市管理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完善功能设施配置,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区为目标,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市容环境整体质量。继续推进旧楼区改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违法搭建、设摊占路的整治力度。推进城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环卫设施建设,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强城区垃圾全过程处理,建设10座垃圾中转站,改造公厕32座。

八、保护生态环境

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努力建设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生态城区。

(一)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细胞、安静等环保工程,巩固和发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成果,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污染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发展和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改善城区环境质量。推行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测,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大于80%。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达到98%以上。完成区内10吨以下燃煤锅炉改燃和并网工作,对10吨以上燃煤锅炉安装高效除尘脱硫设施,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8%。综合治理城市声环境,加强噪声达标区建设,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加强环境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二)绿化景观

提高城区的绿化水平和品位,创建绿色家园式的园林城区。综合整修主干道绿化带,规划建设一批街景广场、绿地广场、小区绿地、庭院绿地。结合市城市道路拓展和路网加密工程,建设城区主干道和水系两侧绿化带,建成环水和环路绿化带。新建8个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主题公园。

(三)生态宜居

围绕创建环保型、生态型、智能型居住区,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居住区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重点建设太阳城等6个生态小区。对居住区的结构形态、开放空间等要素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完善绿地、休闲、娱乐、健身等公用设施,推广安全、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回用再生水、分类收集处理垃圾,构建舒适、健康、安全、优美的宜居环境。

(四)景观工程

继续实施景观道路整修工程。重点建设展示历史风貌和民俗特色的8个城市雕塑群。围绕“三环、两河、五线”,建设十一经路—新开路—东兴路—张贵庄路—卫国道—六纬路—成林道—津塘路环形商业景观路和月牙河、海河岸线景观带,13个交叉口及海河沿岸特色景观区建设。加强城市夜景照明、建筑物外立面管理,保持建筑物外观色彩协调、整洁美观,形成现代形象和历史文貌的景观走廊,打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容貌。

九、构建和谐城区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构建和谐新城区。

(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努力扩大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加强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开发社区就业服务。继续做优、做强以吸纳下岗女工为特色的“爱心手工编织”项目。加快推动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统筹的就业制度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再就业能力。落实再就业各项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实施有效的就业再就业援助,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实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合一”,到2010年,城区劳动法定年龄段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贫有所济。依法规范劳动关系,提高劳动合同签约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实施社会福利与救助。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筑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保障,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建设社会福利机构,到2010年,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20张。全面改善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认真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推动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优抚安置保障体系,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4、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按照“强区富民”的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城区居民收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收入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的机制,企业职工收入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注重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家庭平均收入水平。努力实现人民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二)繁荣城区特色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充分发掘直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洋务溯源在直沽”特色文化品牌。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发挥社区文化网络功能,完善区、街及居委会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每个街道建成1个市级达标文化活动中心,每个社区建成1个图书室。积极开展富有河东特色的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军营文化,办好“河东家庭文化艺术节”和“社区文化艺术节”,推动群众艺术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建设直沽文化艺术中心、河东文化大厦、新闻大厦、档案馆等设施。

(三)保障公民健康与安全

1、构建公共卫生安全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与城区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化公共卫生安全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建立以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救治网络,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方便化和家庭化的卫生服务需求,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应急处置中心和区防病站,提高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加强卫生执法监督。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建立卫生监督机构,加大对卫生全行业、食品卫生和医疗市场的监管。加快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改造建设区结核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等4所专科医院,新建丽苑医院,扩建中医医院,整合改建津东和赤峰医院。继续推进卫生体制改革。

2、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加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提高群众体育活动水平。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机遇,积极推进竞技体育活动,以足球为重点,以田径为基础,抓住击剑、游泳等优势项目,提高篮球、排球的竞技水平。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多功能综合体育训练 中心和一批社区体育设施,确保每万人拥有健身场所6个,参加经常性体育活动人数占总人口的50%以上。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制定发展规划,组建足球俱乐部实体公司,实施市场化运作。

3、夯实和谐社区基础。坚持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公众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民服务的新格局;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卫生、文化、治安、环境等建设相结合,努力构建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的新载体;坚持硬件设施改善与有效管理使用相结合,努力构建促进社区和谐的新阵地;坚持妥善协调利益关系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相结合,努力构建不断解决矛盾、化解冲突、规避风险、促进和谐的新机制;坚持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相结合,努力构建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构建区、街和社区居委会组成的集家政服务、托老幼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商品配送、物资回收等为一体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多样化服务,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级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建筑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85%以上的社区建成示范达标社区,各街道都要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劳动保障中心、社区图书室、达标文化站和残疾人服务站,实现互联网管理。

4、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环境。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严格按照区域资源的承载能力,完成各项人口控制指标。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低生育政策,完善计划生育机制和管理体制,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综合管理。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妥善解决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5、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围绕创建“平安河东”,建立公共安全防控四大体系。着力建设警防、民防、技防紧密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城区防空、防灾一体化的人民防空体系;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事故预防控制、应急救援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公共卫生、自然灾害、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及社会治安等方面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保障全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设河东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区防空防灾应急指挥中心、防汛储备库。完成对公安派出所的改、扩建任务。加强国防动员工作,积极探索中心城区国防动员工作的新途径,使人民武装、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等工作有明显提高。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矛盾排查和化解机制。健全仲裁机制,维护城区社会稳定。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发扬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实施依法治区,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推进法律进社区和社区矫正工作,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加强以“五五”普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的作用,健全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保证权力规范运行,全面提升社会法治化的管理水平,使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

2、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政府的法律责任意识,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的法律责任,依法全面规范行政行为。建立科学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重大决策调研论证、专家咨询和公示、听证制度,对事关全局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依照程序广泛征求意见,提高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度,使行政决策更加科学规范。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落实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监督措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提高综合执法效能。落实行政复议和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制度,保障企业、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完善民主评议和行政监察机制,畅通人民群众监督的渠道,加强行政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惩罚力度。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教育,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全面推进文明城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楼院的创建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十、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天津市河东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经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将成为“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区政府负责全面组织、推动,并通过计划实施,各相关部门负责各项任务的落实,区规划和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做好协调、监督。实施中如确需对本规划《纲要》进行修订,须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宏伟的,任务是艰巨的。全区各方面要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全面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及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河东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发展回顾

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河东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十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得到落实,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教育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学前三年入园率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小学毕业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6%以上,初中义务教育完成率、初中毕业率、高中阶段升学率保持市区最高水平,高考本科上线率、高考录取率连年上升,保持了全市的先进水平。

——成人教育得到协调健康发展。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河东区工作站改建为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河东分校,标志着我区成人现代高等教育开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上半年,河东社区学院和天津市城市高等职业学院河东分院的申办成功,使区内初步形成了中职、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文化生活教育与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相互融合,学校常规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有机结合的成人教育框架,为创建学习型城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基础。

——民办教育进一步规范。区内民办教育机构已发展到73所,其中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16所,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57所。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为社会提供了优质公共教育资源,满足了适龄青少年要求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非学历教育民办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教育,年均培训人数7万人次,满足了社会各类教育需求,提高了社会各类人员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出了贡献。

——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网络成为我区突出特色,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区教育局第三次被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被命名为天津市唯一的“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区。

——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以田径为基础,以足球为重点,始终保持“足球、田径”两乡美誉,形成了多种运动项目竞相发展的格局。“十五”期间,我区中小学足球、田径、游泳、击剑、篮球、乒乓球、棋类、躲避球等体育项目在全国和天津市比赛中,共获348项冠军,1444项次2-6名的好成绩。

——教育科研工作的先导作用不断增强。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先导策略,区内已基本形成了国家、市、区、校四级科研课题研究体系。国家级、市级课题结题率达100%,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国家、市级重点课题、规划课题受到学者、专家们的好评。

——学校布局调整日趋合理。全面整合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区内中小学由2000年的103所调整为46所(不含13个布局调整后暂时保留编制单位)。规范化学校和示范性高中、模范小学、示范园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所示范性高中,一所模范小学,全区七所幼儿园达到市一级园。区内小学、初中硬件建设全部达到“双高普九”规范校标准。中小学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到了国家教育部一类标准,音乐、体育、体测、美术、卫生等装备均达到了天津市“规范校”配备标准。全区50%以上的中小学拥有了天然、人工草皮运动场。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面实施“师表”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和“三名”工程,师德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脱颖而出,初步形成了“引进、留住、提高、流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动态管理机制。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依法落实民办教育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学体制更趋多元化。健全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探索了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初步形成了天津市河东区

中小学现代化学校督导评估方案。

——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普及。全区中小学实现了以光纤接入为主的“校校通”,推进了教育资源应用体系和教育电子政务与电子校务体系建设。全区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教室普及率达98%,多媒体电教室普及率达97%,计算机生机比8.4:1。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与区外、市外及国外教育机构进行了多层次和多形式的合作,促进了对外合作与交流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我区已设立市级、国家级及国外等多个教师培训基地。

(以上数字为2005年6月底统计)

存在问题:

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办学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新格局有待完善。广大干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还没有做到最大化。教育均衡化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需求。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的环境、机遇和挑战

外部环境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发展最快、变革最大、竞争最激烈的关键时期。通过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教改的主流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我国的教育除了面临着世界教育发展共同的趋势外,还面临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正在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新格局。在这一形势下,就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公平,为建设和谐天津、和谐河东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天津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目标的确立,将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河东区正处在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的关键时期,河东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为河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五年内中小学生生源的变化、居民住宅条件的变化对改善办学条件带来重大机遇。

新的形势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河东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这既是区委、区政府对河东教育的殷切期望,也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更是对河东教育发展的严峻考验。目前,各兄弟城区都在依据各自的优势跨越发展,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这使河东教育的发展面临巨大的考验。“十一五”期间,是河东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变化、获得全面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河东教育的发展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新阶段、新形势,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三个面向”,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河东教育“软实力”,促进区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围绕我区“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

代化为目标,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区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总目标: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可归纳为“一个保持”、“两个提升”和“两个体系”。——教育的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市区前列。

——教育的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形成开放灵活、富有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重点任务

——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满足所有学前儿童的入园需求,基本形成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向家庭辐射的多样化启蒙教育和指导服务格局。幼儿监护人、看护人接受教育指导率达到100%。2006年,每个社区要建立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2010年,全区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95%以上;10所幼儿园达到市一级幼儿园标准,其中三分之一的园所将达到《天津市示范幼儿园标准》。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毕业率及义务教育完成率继续保持100%。国办小学、初中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能力达到100%。2006年,初中毕业合格率达到96%,2008年达到97%,2010年达到98%以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具备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达到85%。加强示范性高中建设,办好1-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做好恢复和建设历史传统名校工作。2005—2008年,逐步完成区内四所历史传统名校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办学特色、办学优势,扩大历史名校的影响力。

——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得到切实加强。实现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职前培训率达到90%以上,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参与率力争达到70%以上。

——结合区内布局规划和人口变化,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在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一批优质学校和幼儿园。到2010年,中、小学分别调整至20所左右(不含配套学校)。

——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显著提高。提升新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新任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到专科以上,新任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到2010年,幼儿园专任教师85%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小学专任教师98%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占50%以上;初中专任教师95%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水平达30%以上;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水平达6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0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教育信息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全区所有学校都实现校校通,建成校园网。所有中小学都接入互联网,提高中小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搭建中小学信息资源平台,建成内容丰富、共享共用覆盖全区的教育资源库。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全区中小学专任教师都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广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普遍提高。在不断更新的基础上,使生机比达到7:1。

——基本建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发挥河东社区学院和天津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河东分院作用,努力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互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协调发展。促进教育资源更加开放,完善国民教育学习资源和设施,学校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开放。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行动计划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实效性。要立足当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建立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幼儿道德启蒙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纪校风建设工作,切实贯彻新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德育研究,整合德育资源,创新德育模式,进一步发挥我区家长学校工作的优势。全区中小学要达到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并保持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为0。建立科学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行考评制度,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公益活动。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将美育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至2010年,全区30%以上的中小学要办成艺术教育特色校,让每名学生掌握一项艺术基本特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内涵建设摆到突出位置,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坚持健康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提高全体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兴趣,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要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优化学生主体活动,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好课率,力求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让每一位学生至少掌握两种体育锻炼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体质和思想基础。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作用,坚持向本社区学生开放,要继续巩固我区足球、田径等体育优势,力争在各项体育赛事中,保持先进水平,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体育人才。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计划

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07年,区内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要尊重学生个性,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推进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积极稳妥、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六升七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力争到2010年取消六升七考试。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不得随意增加考试次数和考试难度,要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除初中毕业年级可以对少数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组织补课外,其他年级严禁举办各种名目的文化课补习班、提高班,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提高中小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至2010年,全区小学全部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成果要达到市区先进水平,具有显著办学特色的学校要达到80%以上。进一步加强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三)教研兴校、科研兴教计划

紧密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大力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推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落实,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活动之中。切实加强教学指导、教学服务和教学管理工作,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大力开展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研究,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可评价的活动项目。“十一五”期间,将完成“3158”课题立项任务,即3个国家部委级课题,10个市级课题,50个区课题,80个校级课题,推出一批在天津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建成10个教育科研示范基地。为满足不同学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在“十一五”期间,编写区域课程教学资料。2010年,按照河东区课改优质课标准,各中小学每学期优质课比率不断提高。

(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行动计划

按照区域空间布局规划、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以及中小学办学条件新标准,根据小学就近入学、相对集中、合理设置、减少数量、扩大规模、优化装备的原则,合理制定中小学布局规划。建成3—5个素质教育实验区,将中小学调至40所左右;2006年,五十四中晋升为国家示范高中;2008年,三十二中晋升为国家级示范高中;要将海河沿岸的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重点,统筹安排,全力抓好。要加快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步伐,通过调整、整合、联合、合并等形式,提高学校规模效益,形成优势品牌,建成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五)实施终身教育体系计划

发挥河东社区学院龙头作用,以区内青年学生和全体公民为教育对象,构建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老年教育、非学历培训教育、社区教育等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公共教育资源为社区教育服务的效率。到2007年,申请天津市社区教育实验区。在此基础上,力争2009年,申请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并逐步使社区居民年培训率达到80%以上,社区学院的教育资源向区内居民全面开放,并基本形成具有河东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服务网络。区政府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为提升河东人文素质和环境,创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教育支持。

五、“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新格局。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高中教育、学前教育,鼓励投资者开办起点高、条件好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建立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共同发展的服务网络。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和优化民办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鼓励民间资金创办高质量的民办普通高级中学,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区内民办高中数量适度增加。

(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

深化学校用人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师空缺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教师评价与考核办法。稳步推行聘用合同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

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完善依法督政和依法督学的运行机制。建立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工作激励机制和公共管理监督机制,提高依法督政的实效。从2007年起,利用两年时间对全区中小学“三年目标”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2010年,完成第二轮“三年目标”综合督导评估及总结工作。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办法。

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完善学校安全监管体系、工作机制和安全稳定工作责任追究制。建立并完善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三)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构筑人才高地。

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要求,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塑造高尚人格结合起来,形成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上线树立典型,以典型引路,发挥示范作用,下线明确底线要求,精心打造一批师德高尚、师能高超、师风优良、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新型人民教师。

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教师培训机制,逐步提高教师培训专项资金额度。认真实施继续教育,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根据实际情况为干部、教师提供出国进修、高校深造、访问考察、见习锻炼等长短结合、远近相宜多种方式的教育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强化校本培训,积极鼓励学校创造各具特点的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建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档案,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责任,制定相关政策,形成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的目标体系。鼓励特级教师、名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加大对名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的宣传力度,扩大他们的知名度。至2010年,我区要形成教育专家、名优教师、骨干教师的梯队,要有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名师。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优化队伍结构。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调整和优化教育投入结构,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即财政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人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科学合理使用好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指导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以稳定的投入,保障教育的稳步发展。

第五篇:商贸服务业情况汇报

商贸服务业情况汇报

一、2004年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乡镇、街道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商贸服务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休闲度假胜地”、打造“浙皖区域商贸中心”的目标,克服缺电缺资金等要素制约,着眼于大手笔搞活大流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市场定位更加准确,发展氛围更加浓厚,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商贸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1-11月份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市级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市以下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同比增长。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占社零总额比重从去年的上升至。

2、三产税收:第三产业上交地税万元,同比增长,占57;上交国税6955万元,同比增长,占。

3、规模企业:11月底规模企业达48家,比去年增加24家。其中:批发、零售企业30家,同比增长;餐饮企业18家,同比增长倍。销售额超5000万元企业8家,新增4家;销售额超亿元企业8家,新增2家。

4、新增就业岗位:商贸服务行业今年新提供就业岗位超过7000个。

5、新增投资:今年商贸服务业新增投资超过5亿元。

(二)商贸服务业发展特点

1、现代业态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现有连锁门店98家,1—11月销售总额增长%,其中连锁超市门店已达34家,营业面积已超过万平方米。同时,餐饮、家电、汽车、石油、洗涤、医药、咖啡连锁发展也十分迅猛,世界著名品牌肯德基1月份进驻临安,5月份开出第二家门店,第三家门店也已于11月28日开

业,在县级市一年内开设三个门店,出现了全国少有的“肯德基”现象;7月份,我们适时开通了“临安商贸网”(),其中设置了“网上商城”板块,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网上交易这一新型的商品流通方式。

2、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今年以来,临安商城、浙皖农贸城、锦天新天地商业特色街区建设进展顺利,其中临安商城一、二期、锦城新天地已于森博会期间成功开业,浙皖农贸城目前主体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之中。华兴汽车城自去年森博会开业以来,已引进汽车销售公司4家。

3、行业管理规范有序。一是编制商业网点规划。年初,我们委托浙江工商大学对我市的商业网点布局进行规划,目前初步确定临安市域“一主二副三基础”的商贸发展格局。同时主城区的布局框架为:一主核、一副核、一景观商业带、二大市场功能区块、五大区域性社区商业,五横五纵商业街。二是继续抓好“放心肉”管理工作。1-11月份,全市进点屠宰生猪76871头,市区“放心肉”

上市率达到98以上,稽查大队共开展执法检查161次,1058人次,重点打击捣毁了9个私屠滥宰窝点,基本实现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肉”的工作目标。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市商业总会已发展会员企业130余家,组建行业分会15个,今年以来共举办连锁超市、美容美发、屠宰场场长、屠工等从业人员培训班17期,受训人员达950人次。

4、农村市场日趋活跃。我局以高虹镇为试点,积极配合高虹镇党委、政府,通过调查摸底、建立台帐、制定规划、整顿市场秩序、开展商家培训,高虹镇连锁超市、专业市场、特色餐饮、茶楼、咖啡、美容美发等商贸服务行业呈现多层次、多业态、多主体的发展势头,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将于近期在高虹镇召开由各乡镇(街道)商贸工作分管领导和三产办主任参加的开拓农村市场工作现场会。同时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机制,积极引导连锁超市向农村集镇延伸,全市已有16个乡镇(街道)引进了连锁超市,今年新增连锁超

市门店14家,其中11家在农村。

5、招商引资成绩显著。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在做好商贸服务业等三产项目招商引资的同时,注重工业、农业等项目。今年以来,成功引进了浙江航空食品配送中心、肯德基、苏宁电器、杭州嘉诺、杭州青山湖豆芽厂等多个项目,吸引内资11282万元,外资万美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和。回顾今年以来商贸服务业所取得的成绩,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是得益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领导的重视是卓有成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市四套班子领导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今年以来高度重视商贸服务工作,经常组织对商贸服务业的调研和考察,重大活动亲临现场指导给予支持与鼓励,并成功召开三产发展会议,出台政策,象重视支持工业经济一样,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我们全局同志和商贸企业干部职工深受鼓舞,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同时,市四套班子分

管领导经常过问商贸服务业工作,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各乡镇街道都确定了三产工作分管领导,设立了三产办公室,落实了有关工作人员,并12全文查看

下载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贸服务业情况汇报

    一、2004年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乡镇、街道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商贸服务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

    商贸服务业情况汇报

    一、2004年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乡镇、街道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商贸服务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

    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商贸流通服务业是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体现以人为本,惠及民生,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行业。......

    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服务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服务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迈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为明确新时期发展目标,提升商贸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商业和商务并驾齐驱,加快全区商贸......

    上半年商贸服务业自查报告

    上半年商贸服务业自查报告按照巴服务组办[xx]9号《关于开展服务业重点目标任务督查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对照目标任务,落实专人,逐项进行了梳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

    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商贸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水平,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窗口。商贸服务业是我市经济结构优化的主导产业,也是推动经......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百科名片“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2006~2010年。目录[隐藏][编辑本段]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

    “十一五”规划

    第二讲 辉煌的“十一五”规划今天我们这个讲座的题目是:辉煌的“十一五”规划。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我们要讲的是“十一五”,所以,这一讲的关键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