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东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河东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
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性、有效性,保持农业综合开发连续性和整体性。根据《临沂市“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意见》基本精神,结合全区“十一五”总体规划目标,特编制本规划。
1、农业综合开发简要回顾
1.1 1988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基本情况
1988年以来,在河东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指导下,经过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自1995年建区以来,完成投资7330万元,其中:中央及省市各级财政投资2733万元。通过项目实施,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和扶持发展龙头企业项目8个。
项目涉及汤河、相公、太平、八湖、郑旺、芝麻墩、梅埠7个乡镇。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十年来动用土石90万立方米,开挖疏浚渠道550公里,衬砌渠道110.6公里,建U型渠41公里,建桥涵闸1181座。新打机电井20眼,建电灌站4座,改造扬水站1处。新修道路120公里,整修道路110公 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万亩。累计新增粮食1830万公斤。新建补、植农田林网5380亩(折实),植树65万棵,建护林房55处。
——改善了生态环境。项目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田间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林木覆盖率由18%提高到24%。八湖万亩藕塘和兰冠花卉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形成了生态农业示范区和观光旅游区。
——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优化。通过十年开发,共建设优质粮、杞柳、蔬菜、西瓜基地5万亩,扶持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8处,农产品加工能力得到加强。
——农村科技水平得到提高。新建、配套、完善各类科技服务中心8处,科技示范园2处。培训农民技术人员5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20万份,购仪器30台(套)。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由过去的不到50%提高到65%。
——增加了农民收入,密切了党群关系。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开发前的2700元提高到3100元,比项目区多出400元;多种经营项目和龙头企业安排就业农村劳动力3000多个。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1.2农业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河东区委、区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高度重视,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明确了一系列规定。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并在项目区设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区所在的乡镇,村均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从而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组织体系,做到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实施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又使项目实施工作有序地、扎实地开展。
突出开发重点。
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坚持以水利工程措施为主,农业、林业、科技、生物、农机措施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治理,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加强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
强化开发管理。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统一管理,层层把关,努力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一是把好选项关。坚持择优扶持的原则,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对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领导小组审定,选择开发潜力大、开发效益好,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为项目区。二是把好质量关。在农业综合开发工 作中,将抓工程质量贯穿于项目工程建设过程的始终。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前,规定工程的统一技术规范和统一质量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质量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项目工程竣工后,组织验收,建立档案,办理移交手续。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设计到检查、验收,一环扣一环,加强管理,从而保证了项目工程的质量。
坚持以农民群众为开发主体。
农业开发办公室放手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开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开发意识和主体意识,变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
注重开发合力。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协助。各有关部门在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树立全局观念,服从于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农业综合开发的合力。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动做好综合、协调工作,特别是在项目选点、规划编制、计划审查、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方面,搞好组织协调,让各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决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部门职能作用。
1.3“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必须始终不渝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在工作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我区农业综合开发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三是农业综合开发难度加大。总之,农业综合开发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富民强。
2、全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自然状况
河东区地处临沂市东部,位于东经118°12′—118°19′,北纬34°52′—35°31′之间,北邻沂南县,南靠临沂经济开发区,东接莒南、临沭县,西邻兰山区,总面积727平方公里,境内除北部汤头、刘店子、八湖镇有部分丘岭外,中南部为平原,是临沂市的农业大区。
2.2社会经济状况
全区下辖5个办事处,5个乡镇,407个行政村,总人口50.9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农村劳动力20万人。耕地面积59.2万亩;人均1.1亩。2005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47.9亿元,农业总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
2.3农业生产状况
2005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52.5万亩,总产19.08万吨。全年新增经济作物4万亩。粮经作物比例6:4,农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大蒜、白柳条、蔬菜为主。
2.4水资源状况
河东区水资源总量27800万m3,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2800万m3,地下水资源量17400万m3。现状地下水可开采量6700万m3,河东区水资源丰富,东临沭河,西靠沂河,石拉渊总干和葛沟总干纵贯南北,可供水量37200万立方米,需水量36300万立方米,供需差值900万立方米。
2.5现有灌溉工程设施及运行状况评价
现有干、支、渠160公里,排水沟105公里,桥涵500座,生产路500公里。水利设施不配套,桥涵闸损坏严重,田间道路崎岖不平,林网建设不健全,灌区渠道年久失修,跑、冒、滴、严重。河东 区现有大型水闸20座,但由于一些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当时设计标准低,现在不同程度的存有各种隐患,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2.6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
河东区的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早发展快。建区以来,全区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先后建成了蔬菜、大蒜、西瓜、粮食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了临沂大林食品有限公司、临沂万全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畜牧方面重点培植了梅埠社会冷藏厂等企业。其中临沂大林食品有限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临沂万全食品有限公司为市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势已由过去的松散型、独立型发展成为现在的密集型、联合体,“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链条已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生产基地发展,生产基地又为农产品企业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农产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稳定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目前,全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些主导产业的农产品虽有总量规模,但其加工环节薄弱,加工增值率低;有些主导农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市场占有份额少,企业规模偏小,满足不了全区农产品的加工需求,农产品主要还是以初级产品外销为主。为此,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全区重点培植的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并培植出更多、更大的龙头企业。
3.规划区基本情况。
3.1规划区的选择
农业开发办组织农口及有关部门的专家对全区土地情况进行综合考察论证,确定了3片为农业开发区,土地面积是10万亩,涉及7个乡镇。北片涉及刘店子乡、汤头镇、八湖镇。项目区北接莒南县,西靠206国道,东临沭河,南到太郑路。
中片涉及相公、汤河、凤凰岭三个乡镇,项目区北接太郑路,西靠206国道,东临沭河,南到凤凰大街。
南片涉及重沟镇,项目区北靠327国道,西、南临经济开发区、东靠沭河,规划区内土地集中连片。
计划2006年对刘店子进行综合开发,面积1万亩。
产业化项目是:按照《临沂市“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意见》的指导思想和选项原则,依据我区目前产业化经营的现状,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在对全区资源,产业现状和现有涉农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考察,分析论证。认为我区农业的优势资源为蔬菜脱水、畜牧产业等,需要扶持的重点产业是蔬菜脱水加工、畜牧养殖加工。
具体项目是:临沂万全食品有限公司MD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河东区良种奶牛胚胎移植配套工程建设项目,临沂市三益畜禽有限公司无公害蛋鸡育雏、育成扩建项目。
3.2.1自然状况
规划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北片项目区位于河东区北部,面积4万亩,中片位于相公、汤河,凤凰岭三镇4万亩,南片位于重沟、汤河镇面积2万亩,北片多丘岭,土壤类型为沙壤、水稻土,中片、南片为平原。土壤类型为黑土。项目区无霜期200—210天,多年平均干旱指数1.37,属偏干旱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417小时,平均气温13.2℃,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14℃,多年平均降水量862.9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
3.2.2社会经济状况
规划共涉及刘店子、汤头、太平、八湖、相公、汤河、重沟7个乡镇办事处,区国民生产总值35亿元,农业总产值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农户9.1万户,农业人口29.3万人,农业劳动力13.1万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业务素质较高。目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8人,中级技术人员80人,初级技术人员50人,农民技术人员1000人。3.2.3农业生产状况
规划区内耕地面积29.6万亩,全部为低产田,农业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偏低,基础设施不配套,优势农产品布局集中。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复种指数为160%,粮经比例为6: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划区内的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经济作物面积逐年增加。
3.2.4水资源状况
项目区水资源总量9440万m3,其中地表水7650万m3,地下水2790万m3,需水量7540万m3,其中农业灌溉蓄水量2590万m3,其他需水量1950万m3,可供水量8280万m3,供需差值740万m3。经调查论证,规划区地上、地下水质较好,没有污染,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奠定了良好基础。
3.2.5现有灌排工程模式,灌溉管理模式,工程状况与评价。
规划区主要水源引自石拉渊总干和葛沟总干,石拉渊总干、二支渠由于开挖时间长,工程老化,退化极为严重,且渠道为土渠,大部分冲淤坍塌,杂草丛生,输水能力低,配套设施不齐全,跑、冒、滴、漏损失严重,灌溉周期长,增加了灌溉成本。田间斗、农渠、坍塌、淤积严重,有的甚至被老百姓平整种了庄稼,严重阻碍了灌溉。
(2)建设标准:
项目区水源有保证,灌溉保证率达90%,排涝标准20年一遇,主要建筑设计不低于10年一遇,节水灌溉面积达90%以上。支斗、农渠系配套畅通,主要渠道全部硬化,建筑物均采用石料或砼结构,且配套齐全,排水沟渠配套畅通,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土方碾压密集、坡面,路面平整。
4、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必要性
1、存在的制约因素
1.1水利设施
现有水利工程配套不全,数量又少,加之灌溉节水率低,远远不能满足规划区农作物用水需求,特别是北部丘陵区,80%的土地根本浇不上水。规划区内缺少必要的桥涵和完整的田间灌排水渠系。在中南片平原区,汛期造成排水困难,易形成内涝,北部丘陵区则造成水土流失。
1.2土壤
项目区中南片土地多年来缺乏深耕,土层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易涝易旱,加之施肥单一,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北部丘陵区土层较薄,土地不平整,水土流失严重,保水性能非常差,易旱。因此,对土壤需要进行深翻改良。
1.3农业生产科技 规划区各乡镇农业生产科技服务体系虽然健全,由于缺乏示范推广经费,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品种还远远不能在农业生产中及时推广、服务于农民。加之规划区农民科技水平不高,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因此,种田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贡献率较低。
1.4农业生产结构
由于受灌溉条件和农民科技意识不高等因素的制约,种植模式单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综合效益低,且难以很快提高。
1.5农田林网
在中南片,农田林网建设差;北部丘陵区地堰缺乏植被,虽有少量经济林,由于管理不到位,其产量较低,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和生态防护效益。
1.6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规划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刚刚起步,农民专业协会、群众联合体等农民自发组织较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生产经营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物资、设备、资金、技术和劳动生产力等生产要素不能有机结合,没有规模优势,重复投入,生产成本加大。很难适应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
1.7农业产业化
规划区农民产业化经营意识淡薄,产业化水平低,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1.8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规划区各乡镇农技、畜牧、果树、农机、水利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齐全,技术力量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目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人,中级职称的80人,初级职称的50人,农民技术员1000人。同时,各村都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在技术培训、指导、植物防疫,化肥、农药、良种、农机等使用技术推广方面服务功能齐全。
1.9农业标准化
规划区群众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了解不够,难以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因此必须加强对规划区群众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农业生产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在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按标准化生产,真正做到生产讲标准、讲规范,产品讲质量、讲品牌。
以上不利因素的制约,导致规划区生产发展缓慢,生产水平低,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低。
2、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为彻底改变现有农业生产状况,必须发挥规划区内的资源潜力和优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业生产灌排水渠系不畅、易旱易涝的问题,把规划区建设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业示范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1潜力分析
规划区中低产田改造,关键是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地改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现有水利设施的修复配套,实施节水灌溉,扩大灌溉面积,对土地进行深翻改良,良种推广、配方施肥、建设农田林网,增加植被等措施,使现有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田。
2.2有利条件
一是规划区内地势较平坦,连片集中,便于开发。二是规划区土地开发潜力大。三是具有丰富的地上和地下水源,且有一定规模的水利配套工程。四是规划区所在党委、政府对开发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要求都比较明确,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团结,号召力强,开发积极性高。五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商品意识、科技意识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搞好开发极为有利。六是方田建设和区域化种植初具框架,便于提高完善,有利于园林化建设。七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便于筹措配套资金。
5、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目标 5.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确保粮食安全和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造中低产田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外向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5.2选项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农业综合开发在资金投向上,要重点向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倾斜;要重点突出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突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培育支柱产业,统筹安排各类项目和资金,着力强化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培植优势产业,带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
3、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土地治理项目要按灌区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克服分散零星开发的现象。产业化经营项目,要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增产潜力的农产品加工、种养、流通项目集中扶持、连续扶持,并与土地治理项目紧密结合,联手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4、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
5、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项目。
6、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一切从国内市场需求出发,不搞花架子。
7、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努力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积极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5.3主要任务:
按照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临沂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农业综合开发安排的具体任务是:
(1)土地治理项目:改造治理中低产田10万亩,造林5000亩。(2)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5个。
5.4建设目标:
(一)土地治理总的要求是以农田水利为核心,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建成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1)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以解决旱涝保收,发展节水灌溉为重点,通过开发建设,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实现高产稳产。在工程设计上,根据方田总体布局和节水灌溉的原则,排灌结合,沟、渠、路、林、桥涵闸全面配套。
(2)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区要按照农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际需要规划设计林网、林带。林网网格面积控制在250亩左右,林木覆盖率达到24%以上。
(3)整地改土与农业机械化建设
深翻整平土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推广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使土壤肥力有明显提高。推广机械化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4)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项目区农技推广,改善培训服务设施,培训农民技术人员5万人次,提高农民素质,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90%以上。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
按照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抓龙头项目。一是大力扶持临沂万全食品有限公司MD农产品果蔬产品深加工项目。达到年产真空低温油炸果蔬脆片产品2000吨,生产线及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土建达到优良等级,购设备套,建生产车间辅助车间5000平方米。二是临沂三益畜禽有限公司无公害蛋鸡育雏育成扩建项目;三是河东良种奶牛培胎移植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四是临沂片山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添加剂提取及蔬菜深加工项目。五是临沂大宋食品有限公司腌制灭菌车间建设工程。
6、规划建设方案
6.1优势农产品培植方案
建区以来,河东区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蔬菜、大蒜、杞柳、果品加工等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给予扶持,通过各方面努力,主导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建成一批优质蔬菜基地、西瓜基地、大蒜基地、杞柳基地。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前,以蔬菜脱水为龙头企业达到了40家,以临沂三益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畜禽养殖加工企业达到了30多家。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路子,对目前全区重点培植的龙头企业和具 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政策、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加工增值率和出口创汇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壮大科技队伍和产业经营化网络,服务于产业化经营,促使农业综合效益全面提升。
6.2土地治理规划区建设方案
根据国家农业开发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按照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关于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要求,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初定了多项方案,经过认真地分析论证,确定了全区“十一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建设地点、规模和采取的工程措施等。在水利措施上,采取新打配套机电井,修建防渗渠、输电线路配套,铺设地下输水管道和开挖大口井等措施,使灌溉设施全部达到节水化。在农业措施上,重点搞好整地改土,生产路建设。在林业措施上,以营造农田防护林网为主。在科技推广措施上,大力开展技术培训,重点搞好良种、良法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
6.3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方案
按照《临沂市“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意见》的指导思想和选项原则,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经过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十一 19 五”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需继续依托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发展以蔬菜脱水、畜牧养殖为主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具体项目是:临沂万全食品有限公司MD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河东区良种奶牛胚胎移植配套工程建设项目,临沂市三益畜禽有限公司无公害蛋鸡育雏、育成扩建项目,临沂片山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添加剂提取及蔬菜深加工项目,临沂大宋食品有限公司腌制灭菌车间建设工程。
7、工程量与投资估算
7.1土地治理规划工程量与投资估算:
7.1.1水利措施:
开挖疏浚渠道400公里,建桥涵闸1300座,修防渗渠102公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0公里,新打配套机电井278元,输电线路配套30公里,合计3500万元。
7.1.2农业措施: 改良土壤8万亩,整修道路320公里,建小麦、水稻良种基地20000亩。土壤经改造后理性化情状得到明显改善。购农业机械50台(套),合计1000万元。
7.1.3林业措施:
农田林网方格化,新建农田林网5000亩(折实),植树50万棵。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5%以上,优化生态环境。林木覆盖率达24%以上,建护林房40处,合计100万元。
7.1.4科技推广措施:
项目区全部发展优良品种,良种推广率达到100%,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95%以上。培训农民5万人次。印发资料20万份,购仪器设备300台(套),合计400万元。
7.2产业化经营规划工程量与投资估算
产业化经营项目需投资446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130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300万元,企业自筹1860万元。临沂万全食品有限公司年产真空低温油炸果蔬脆片产品2000吨能力,生产线及生产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土建达到优良,购设备8台套,建生产车间、辅助车间5000平方米,计划投资900万元,其中土建及购臵设备720万元,其它180万元。临沂市三益畜禽有限公司无公害蛋鸡育雏育成扩建项目,建成国际一流的全自动鸡舍,生产加工车间5000平方米,购设备10台套,投资800万元。河东良种奶牛胚胎移植配套建设项目,引进良种奶牛200头,新上全自动鲜奶包装设备一套,计划投资560万元。临沂片山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500万元,建大型现代化全封闭浅渍调理加工车间5400平方米,GABA成套设备一套,深加 21 工生产线一条。大宋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投资700万元,建杀菌车间3800平方米,购巴氏杀菌设备一套,两吨锅炉一台。
8、资金筹措方案
完成“十一五”规划开发任务所需的资金,按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渠道,主要包括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区级配套资金,区以下群众自筹资金。另外,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积极吸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大户投资搞开发。
8.1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000万元,地方资金2000万元,区以下自筹1000万元。
8.2产业化经营规划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446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300万元,地方财政扶持1300万元,企业自筹1860万元。
8.3规划资金筹措方案总结
项目预计总投资946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600万元(土地治理项目4000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2600万元)。土地治理项目自筹1000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自筹1860万元。
9、项目效益预测 9.1经济效益
9.1.1土地治理项目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小麦亩产由原来的2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水稻亩产由原来的400公斤提高到550公斤,增产小麦1000万公斤,水稻1500万公斤,累计增产粮食2500万公斤,增加产值4350万元;防渗渠的修建或清淤后,提高了水的利用系数,亩减少了灌溉定额,节约水费50万元,综合经济效益达44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470元,比开发前人均纯收入提高370元。
9.1.2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经济效益
根据设计生产能力,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后,年增加生产能力6000吨,年产蛋鸡200万只,奶牛1500头,鲜奶6000吨,腌制成品35万箱,r—氨基丁酸年加工300吨。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利税3790万元,增加就业人数2890人,受益农户8200户,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
9.2生态效益
通过开发建设达到平原绿化标准,林木覆盖率达到24%,提高5个百分点,起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增加土壤肥力,保持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降低了污染程度,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9.3社会效益
增加灌溉面积60000亩,改善灌溉面积40000亩,新增排涝面积30000亩,减少了水事纠纷,密切 了干群关系,减少了农民劳动强度,支持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农民抗旱用油及购臵喷灌机等设备的支出。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当地及周边省、市4万户农民从事水果、蔬菜种植,同时吸纳社会闲散劳力到工厂就业,增加就业岗位,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70元,增加了地方财力,繁荣了地方经济,促进了社会稳定。
10、项目的运行管护
10.1土地治理项目运行管护
镇村两级组织专职人员管理道路、水利设施、树木等,会同公安部门制订村规民约,与专职管理人员签订责任书,把管护内容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管护人员,待遇同管理质量挂钩,做到奖罚分明,确保开发区内各类设施、树木不受损坏。同时实行定期检查制度,按照季节、农时对管护情况随时进行检查。对管护不到位而造成损失的,除给予批评教肓赔偿外,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水利部门按照国家水费收取标准,抓好水的有偿使用,做到以水养水,以水养工程。
10.2产业化经营项目运行管护
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管护措施,明确产权和管护责任,建立健全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保障企业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营机制,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扩大再生产能力,促使企业按时偿还国家财政有偿资金,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福利待遇,永葆企业旺盛的生存活力。
11、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11.1 加强领导。
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区、镇两级分别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开发工作。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具体负责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区财政局负责开发资金的监督与管理。
11.2 实行招投标制。
推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在开发领导小组领导下,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严格程序,严格管理。
11.3加强质量监督。
开发办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质量。组织专人对施工臵备的物料质量进行检查,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严禁使用。绿化苗木就近选择,与供苗单位签定协仪,确保苗木纯度和成活率。11.4认真搞好宣传发动。
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有投资要搞开发”,国家没有投资也要搞开发的思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大力宣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充分认识农业开发的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农业综合开发氛围。
11.5加强资金管理。
按省市区制定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和报帐提款制度的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制,切实做到专款专用。财政资金由开发办、财政局审查核实后,同一报帐、统一管理;自筹资金部分,由镇财政所统一管理,经审查核实后统一报帐;对农民投工投料登记造册,张榜公布,确保资金使用手续完备,帐物清楚。
第二篇: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要点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认真贯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牢牢把握“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主线,立足全市农业资源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加强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根本任务,促进我市农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围绕总的工作思路,2007年工作重点是:
1、做好2007年土地治理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要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政策规定,抓住有利时机,充分调动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区乡镇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六月底以前高质量的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项目公示制,主动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透明度;以项目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行工程招投标制,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委派监理工程师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并出具法律效力的监理报告,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县级报帐制,做好项目内业管理等项目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2、做好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工作。土地治理项目要按照项目申报要求,组织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进行评审,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编制要详细、规范,土地治理项目要统筹规划、集中连片、注重效益,治理措施要切合实际,要突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重点。要抓好产业化经营项目库建设,论证、储备一批符合国家扶持政策、市场前景好、能带动农民群众致富的产业化经营项目,重点扶持企业财务状况良好、信誉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陇县要做好江宁镇产地批发市场的立项审批及投资争取工作,确保当年投资到位,当年启动工程项目建设。
3、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资金和项目管理。要认真学习领会《管理办法》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要把学习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贯彻执行,做到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活力。在资金管理上,要确保中央资金、省级配套的及时到位,保证市、县配套资金足额配套;要加强有偿资金管理,确保有偿资金的归还落到实处;要加大资金审计力度,在项目建设中推选农民监督员,加强社会和群众对项目和资金的监督作用。在项目管理上,要规范项目评审工作,发挥专家评审制的作用,提高项目编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要加大项目检查力度,提高项目建设质量;要完善项目验收制度,落实工作责任;要积极推行绩效考评机制,制定科学量化的考核指标,明确问责奖罚措施,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和项目优质高效。
4、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信息通报制度,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力度。信息宣传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总结、成果宣传、风采展示、扩大影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各项目县要高度认识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定时通报项目建设情况以及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利用沾化财政网、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影响,优化农业综合开发氛围,让社会各方面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更多地争取项目、实施项目创造条件。
5、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农业综合开发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管理水平。各项目县负责同志要主抓调研工作,选择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调研课题,组织业务骨干成立课题组,保证调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推动农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6、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培训力度,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综合开发干部队伍。要全面加强干部业务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参观学习等形式,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知识,加强财务制度培训,学习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更新改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7、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全力打造精品工程。要以全面提高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为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全力打造农业综合开发精品工程,把高标准、高质量作为首要指标,树立争先创优意识,确保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真正建设成让广大农民群众受益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第三篇:农业综合开发
**镇召开2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
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
**月**日上午,20**年**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于**镇府召开。**市水利工程监理设计院、**县农业局等领导成员,**镇主要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各村支部书记、施工方项目经理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中,**镇党委书记***强调,各有关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好群众宣传发动工作,让群众清楚了解这一民心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进度,抓紧在明年春耕前完工,避免影响农民耕作灌溉。施工过程中,要与当地村委和群众沟通、协调好工作,取得群众配合,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推进,保质保量、如期圆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据了解,这次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涉及**、**、**、**等*个村委,总投资达**多万元,水田受惠面积过万亩,受益群众两万多人。工程完成后,实现涝能排、旱能灌,有利于机械化耕种,确保农业生产高产、稳产。随着项目的建设完善,将极大地改善**镇水利环境和耕作条件,为**镇的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
溧阳市丘陵山区
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
溧阳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溧阳市财 政 局
二O一一年三月
一、基本情况
我市丘陵山区主要分布在与安徽省交界的南部山区及与南京市句容、溧水交界的北部山区。全市丘陵山区国土总面积1214.6平方公里,约182.2万亩,耕地面积79.6万亩;宜林山地(岗坡地)36.7万亩。全市丘陵山区乡镇有: 溧城、戴埠、天目湖、南渡、社渚、上兴、竹箦、上黄等8个;另外,还有4个林业场圃。全市丘陵山区农户15.6万户、人口47.3万人、劳动力21.7万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69.7亿元,农业总产值2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0元。
(一)、自然资源概况
1、自然资源概况
①位置与范围
溧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东径119º08'-119º36',北纬31º09'-31º41',东邻宜兴市,北与金坛、句容毗连,西与溧水、高淳接壤,南与安徽省郎溪、广德县交界,东西宽约45.14公里,南北长约59.06公里,总面积1537.87平方公里。
②气候:
本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日照2103.7小时,平均气温15.4℃,极端高温39.2℃,极端低温―17.0℃;全年无霜期224天;年平均降雨量约1134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118天;平均蒸发量1501.8毫米;年平均大风(8级以上)天数6.3天,最大平均风速16.4米/秒,最大风速22.5/秒。降雨量年际年内变化较大。1954年降水量1708.7毫米,是1978年降水量528毫米的3.24倍;每年6—9月(汛期)为多雨季节,其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6.2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50.8%。其中6—7月份为梅雨季节,多年平均梅雨量为251.3毫米,最大的1991年达802毫米,是多年平均的3.2倍,最小的1965年为46.3毫米,为多年平均的18.4%,1958年、1978年出现空梅。
③水资源:
溧阳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4.97亿立方米,年径流系数0.29。正常年为3.67亿立方米,一般旱年为1.61亿立方米,大旱年为0.94亿立方米。过境水量正常年1.03亿立方米,一般旱年0.83亿立方米,大旱年0.3亿立方米。境内有水域面积42.57万亩。其中河道6.18万亩,湖泊、荡滩4.53万亩、水库5.48万亩,其它坑塘、苇地、沟渠等26.38万亩。主要湖泊有洮湖,又称长荡湖,总面积90平方公里,溧阳境内21平方公里;主要荡滩有三塔荡、升平荡、南渡荡、沙涨荡,原面积27.16平方公里,已被围垦(现相当部分已退耕还渔)25.6平方公里;主要水库有大中小型77座,总库容量3.58立方米。其中:库容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有沙河、大溪水库;1亿立方米以下有前宋、塘马水库;100—1000万立方容量的有61座。以上水资源主要用于灌溉、航运、给水、养殖事业,山水和水库蓄水用于给水、灌溉,部分被用于发电。
全市丘陵山区现有各类水库77座,其中:有大
(二)型2座,中型2座,小
(一)型12座,小
(二)型61座,总拦面积466.4平方公里,占山区总面积的57%。总库容量为3.58亿立方米。全市现有河道256条,长388公里。南、中、北三条河道,既是南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境内的骨干引洪引水河道。
④耕地质量结构和数量:
全市土地总面积230.36万亩,其中耕地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4.7%,园地、林地48.8万亩,占21.12%,水域42.57万亩,占18.48%,交通及居民工矿用地24.49万亩,占10.63%,未利用土地13.04万亩,占5.67%。
全市耕地面积中,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3.8万亩,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102.96万亩,中低产田37.85万亩,其中中产田37.32万亩,低产田0.53万亩。按类型可分为贫瘠型8.94万亩,干旱缺水型6.8万亩,渍涝型20.11万亩,其他型2万亩。
2、社会经济状况:
①人口和农村劳动力资源:
全市现有建制镇10个,175个村民委员会,2009年末,总人口78.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04万人,非农业人口19.09万人,农村劳动力31.14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6.3万人,女劳动力14.84万人,200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360.8亿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148.59亿元,人均10096元。
②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
2009年,全市农业产值49.59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农业总产值24.6亿元,增长9.2%;林业总产值1.03亿元,增长7.7%;畜牧业总产值5.04亿元,增长-2.2%;渔业总产值17.33亿元,增长11.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508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67.5%。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6元,比上一年增长10.3%。
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市内有干线公路3条:宁杭线、溧金镇广线、溧老线,计106.54公里;县级公路6条,计89.67公里;乡级公路23条,计111.742公里,专线公路8条,计66.78公里,还有乡村大道602条,计1269公里,目前,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均实现黑色化或水泥路面;乡村路以砂石面为主。市内10个乡镇,航道里程332.25公里,其中主线航道—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2条,计24.10公里,一般干线段5条,计93.12公里,支线航道37条,计214.95公里。
全市现有77座水库,年可供灌溉水量0.9亿立方米。各类塘坝1.5万余座,水面积4.4万亩,总蓄水量0.54亿方。区内现有60余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中,绝大部分沟、渠、路及其主要控制建筑物已配套齐全。现有各类固定机电堤水灌溉(含灌排结合)站659座,装机1204台套,总动力2.88万千瓦,其中丘陵区建有多级翻水线43条,装机183台套,总动力1万千瓦。
二、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回顾
一、“十一五”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根据本地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属南北水果过渡地带的独特优势,把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重点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通过不断聚集生产要素,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经营机制,围绕调整搞开发,搞好开发促调整,抓好调整促增收,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强度推进,实现了资源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走出了一条具有溧阳特色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开发面积达7万亩,建设省级丘陵山区开发项目45个,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5个,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5647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243万元。完成各类田间水利配套2054座,机电排灌站5座,衬砌渠道89公里,改良土壤2.5万亩,机耕道路77公里,购置农业机械64台套,林网1.2万亩,技术培训2.8万人次,新品种引进80个,新技术推广18项,到目前为止,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7.16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12%,其中约有2.5至3.5个百分点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创新引导方式,启发农民投入农业开发
1、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大力发动基层干部和群众自排本地特色资源,让其看到发展优势产业的切入点。立足于本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根据我市实际,做大做强了优质粮油、经济林果、食草畜禽、特种水产、蔬菜、茶叶等11个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白茶、白芹、特色果品等特色农产品。
2、实行分类指导、差异发展。开展优势产业与一般产业对比分析,让农民看到发展优势产业有光明前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找准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实行“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的开发决策,分别南北山的特点和优势,在开发布局、开发品种、开发扶持政策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3、集中资金做大项目规模。坚持选择有一定基础、产业特色明确、科技含量较高、地块集中连片、建设积极性较高的企业承担规模项目;整合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省级丘陵山区项目、市级农业综合开发(休闲观光)项目,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如:以天目湖为中心的现代高效农业开发中,我市集中资金对江苏天目湖农业生态园进行集中投资,做大了项目规模,提升了项目档次,使项目区成为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农业开发园区,受到了中外嘉宾的赞誉。
二是创新服务机制,形成产业服务一条龙
1、完善土地流转服务。针对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户手中的实际,我市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前提下,按照“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原则,因地制宜对土地经营权进行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并严格规范管理,杜绝因土地流转而引发的矛盾。近年来,全市每年流转土地都在4万亩以上,通过流转,全市形成多种经营规模户2000多户,经营面积10万余亩,促使规模生产基地、重点示范项目和规模生产大户做大做强。
2、提升科技推广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才能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全市平均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粮油、林茶果、水产等新品种25只以上,优良新品推广率达95%。市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引种的天目湖白茶,亩产白茶8公斤,每公斤白茶售价达4000元,亩产值3万余元,亩均效益2万余元。
3、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市镇财政都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新品种推广等农业项目扶持资金,重点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市农贷担保中心优先为农户提供贷款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市水利、供电、交通等部门将本部门的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地区的专业村公路、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在质量建设的衔接上下功夫,促进基地与专业市场、基地与加工企业、基地与超市的对接,选择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典型,促使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转化升级。到2009年6月,全市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263多个,通过有机认证的产品82只,无公害产品认证79只,绿色产品认证
102只,全市无公害产品基地认证65.72万亩。
三是创新投资体制,促进农民大力发展农业开发
1、引导三资投资发展农业开发。引导和鼓励业主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渠道,做大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规模,放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有效缓解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截至目前,全市“三资”投入农业的资金达28.9亿元,其中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吸引三资占全市全年农业吸引三资总额的52.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民营企业家沈祖富2005年创办了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在天目湖镇境内租赁荒山40000亩,从事珍稀白茶和特种水果栽培与开发,截止今年6月份,已完成投资5.8亿元,有效开发面积18000亩,目前开发的白茶和精品水果已经进入了产出期。
2、指导农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抓好茶叶、果品、畜禽等“一村一品”产品的深度开发,积极拓展牛奶、禽蛋、鹿制品深度加工等新兴产业,对现有龙头企业筛选一批重点发展,增强帮扶力度。全市现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江苏德盛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农业企业跻身省级龙头企业行列,万德福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农业企业进入常州市级龙头企业队伍,龙头组织和带动农民的作用日益增强。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常州天目湖鹅业有限公司、新世纪园艺有限公司等在发展过程中,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使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350至500元。
3、试行先建后补项目投入制度。建立“先建后补”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是鼓励业主投入农业开发很有效的形式。按照“公退民进、民投民有、民有民营、共同受益”的原则,明确产权民营化,工程社会化,收益公众化的开发经营思路,通过推行“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投入机制,把主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业开发的主体。极大的调动了业主对项目建设动积极性,2008年我市承担的省级丘陵山区项目实行“先建后补”试点后,加快了项目建设进程。同时业主在工程建设中的自主性强,工程费用明显降低,工程管理到位,体现了项目财政资金发挥的扶持作用,实现广大农民由“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
四是创新分配体制,促进农业增收及农民增效
1、实行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制度。天目湖玉枝茶果园艺场常年租用当地农民土地2000亩进行开发,并吸纳周边80多位农民到基地就业,年支付农民土地租金30万元、工资80万元。通过实行“公司+农户”生产模式,指导和带动周边37家农户生产珍稀白茶,增加了农民收入。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流转土地时,一次付清30年的土地租金,出让土地农户中最多得到47万元,户平均获得的土地租金也达10万元。同时,农民出让土地后,天目湖生态园把当地农民吸收到园区务农,并保证每个男劳动力年工资不低于1.3万元,女劳动力年工资不低于0.8万元。
2、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和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允许有一定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运行机制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承担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农村制度创新。2008年我市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项目有2个,占到12%。鼓励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直接承担土地治理项目、省级丘陵山区项目,建设配套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其农产品加工提供原料;对没有自有基地的龙头企业,鼓励其加强与基地的联结,为基地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等服务,推行标准化生产、保护价订单收购。常州市白茶专业合作社同周边的小型种茶单位、农户建立带动机制,实行标准化生产,保护价收购,仅溧阳市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就建立联合基地15个,联系农户32户,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我市山区综合开发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经过近二十年山区综合开发后再回首,客观地来认真审视我市走过的山区开发之路既有令人欣喜、倍感欣慰的所取得的成效和历史性突破,也有值得深思、总结的不足和问题,更有令人憧憬、鼓舞人心的未来和发展的美好前景。客观地说,近年来我市的山区综合开发中仍有五点美中不足之处,其制约着我市山区开发的发展:
一是南部山区与北部山区开发发展不平衡
我市山区综合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南部和西南部山区,无论是山区综合开发规模、水平及所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南部和西南部山区都要领先于西北部山区。
二是资本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山区开发进程
虽然通过近年来的开发使山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山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再投入资本量仍总量偏小、生产再投入的不足,同时也导致了很多在山区开发中已被证明的科技兴山模式和高新科技难以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制约了下一步山区在广度、深度上的后续开发。
三是山区综合开发所产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开发主体本身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补偿
山区综合开发把林业作为一项产业,无论是公益林,商品林还是经济林,经营者的目的都要获取回报,只有丰厚的回报,单位、个人才会争相投入发展,产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但是林业又是一项特殊产业,所产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要明显高于本身的经济效益,很多公益的效益不能以货币形式反映出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投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在相当程度上扼制了山区开发的进一步持续推进。
四是山区综合开发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
我市山区近年来仍以出售原料或初级加工品为主,虽以主导产品为基础组建了一些加工、流通企业,但加工规模和能力不大,各环节之间仍是单纯的市场买卖关系,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龙头带动作用还不是很强,深加工产品较少,能够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名牌产品、支柱产品更少。
五是山区综合开发中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外向开拓力度不大
以山区为特色和优势的部分新兴产业如无公害食品、森林旅游业已开始起步,但规模、水平相对于本身具备的优势而言仍差距较大,在山区综合开发中面向国际大市场的合资、合作项目和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外向开拓前景广阔,潜力较大。
四、溧阳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把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突破,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来规划。紧紧围绕丘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产业规模和区域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粗放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的转变,从而增加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丘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
(二)遵循原则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进一步创新投资机制,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新的贡献。
2、基本原则
一是开发为民的原则。坚持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全过程,把为民造福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使农业综合开发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是注重效益的原则。坚持把“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基本要求,将有限的投资向开发效益好的项目倾斜,把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提高开发效益紧密结合好,努力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科技领先的原则。坚持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先进管理方法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努力在提升开发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开发成效上下功夫。
四是务实创新的原则。坚持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贯彻到农业综合开发的各个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管理要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新机制,把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农产品有机结合,把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的积极性有机结合,努力形成投入主体、利益主体、责任主体清晰明了的农业综合开发格局。
五是统筹规划的原则。坚持把经营工业的理念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做到统一布局,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分年实施,连续投入,形成规模。力争一年一小片,三年一大片,努力做到开发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方。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开发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结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因地制宜建设经济林果及食草畜禽等生产基地,加大科技示范园区项目的建设力度,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有重点地扶持农产品特别是以经济林果贮藏、保鲜、加工项目。形成一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并成为农业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基地和吸引“三资”开发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平台。在兼顾发展其它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建成果品、茶叶、特色蔬菜、草食畜禽等重点特色产业。
“十二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开发改造低效宜林山地(岗坡地)8万亩,建设一批经济林果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项目。
“十二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市县财政按有关政策相应配套投入。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丘陵山区开发,吸引三资3亿元以上。项目区实现亩均综合效益5000元以上,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五、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丘陵山区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十二五”期间,主要围绕经济林果、特色蔬菜、食草畜禽、观光农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高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综合效益。
(一)经济林果
1.果树:重点发展特色水果、应时鲜果,建设无公害生态观光果园;发展设施草莓、避雨及棚架栽培水果;强化采后商品化处理,突破贮藏加工;延伸果树产业链,扩大出口创汇。“十一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新发展果树5万亩。南部山区横涧、戴埠、天目湖、新昌、南渡、周城、社渚以重点发展桃、梨(李)、葡萄、枇杷、杨梅和草霉;北部山区上兴、上沛、竹箦、后周、前马、上黄重点发展梨、桃、黑霉。
2.茶叶:以推广适应性强、适制性好的无性系良种为重点、加快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步伐,建设高标准名特茶生产基地;推广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全自动机械化加工、包装技术,做大做强名茶品牌。“十一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新发展高标准名特茶生产基地4.4万亩。重点发展优质无性系良种,在南部山区发展高档珍稀白茶及无性系早芽品种,北部山区发展以小叶种无性系为主,全面提高茶叶的品质和档次。
3.竹业:加大竹类资源特别是高效、优质的原料竹基地的培育力度和竹林集约经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竹材附加值,促进竹产业的发展,增强丘陵山区出口创汇能力。推广竹林资源结构调整技术、竹园深翻改土技术等;建设笋材两用竹、材用竹、观赏竹基地;扶持竹业加工龙头企业,优先发展竹地板、竹炭、竹纤维、竹工艺品加工,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加工企业。
(二)特色蔬菜
重点发展丘陵山区特色蔬菜品种和适宜设施栽培的优良品种;大力推广蔬菜穴盘育苗技术、合理间套作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治技术、蔬菜防虫网栽培技术;加快生态型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以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为重点,加快蔬菜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十一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建设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重点发展竹笋、蕨菜、香椿等高档特色、野生蔬菜及溧阳白芹为重点的特色蔬菜。
(三)食草畜禽
充分利用丘陵山区岗坡地资源,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大力推广优良牧草品种;推广牧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畜禽,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食草畜禽。“十一五”期间丘陵山区新发展优质牧草基地2万亩。以西南部山区社渚、周城,北部山区竹箦、上兴、上沛、后周为重点,充分依托溧阳市春晖乳业有限公司、常州天目湖鹅业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功能,发展奶牛、鹅业生产,年饲养量奶牛达到3000头,鹅200万羽以上。
(四)观光农业
充分利用天目湖的知名度及其特殊的旅游观光地位,着力建设依山傍水,点、线、面协调布局,内部景区相互协调、错落有致,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生产、购物于一体、具有丘陵山区特色的现代观光农业。结合周边农村民俗文化,推出不同季节和时节、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节日,开发农产品提供型、农业空间提供型、农耕文化和乡风民俗提供型的旅游农业产品。开发利用丘陵山区果花种植、野生动植物驯养、珍稀食用菌种植和竹园林木资源,打造一批具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区。形成以天目湖为中心的农业旅游观光带,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疗养、农事参与、农家乐等为一体的特色观光项目。
六、“十一五”期间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规划实施重点丘陵山区开发项目15个,其中重点山区开发项目5个,一般山区开发项目10个,项目规划实施面积22000亩,计划投资8000万元,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新增产值5亿元。
(一)分年实施规划
十二五省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重点项目表
计划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2011
瓦屋山花卉苗木基地建设 江苏瓦屋山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1000亩名贵花木观光园,300亩花卉苗木基地 600万元
果树、花卉苗木种植、农业休闲基地建设 溧阳宏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日本樱花等苗木1000亩;种植高品质梨树500亩;
2800万美元
溧阳市北山区丫髻山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开发 溧阳市松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面积2000平方米,观光果林180余亩,观光禽类养殖基地160亩 680万
永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 溧阳市永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特色时令水果300亩,花卉苗木300亩,立体种养房3500平米
800万
溧阳市戴埠镇杨家村无性系良茶生产基地 溧阳市神园春茶场
营造林网绿化1000亩、新建生产管理用房300平方米。1000万
溧阳市戴埠镇高桥高效茶果生产基地 溧阳市茗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新建塘坝1座,蓄水池5个,新建衬砌渠道1500米,架设线路1000米,新建机耕道路2500米、生产道路1000米,引进茶叶加工线1条,新建生产管理用房1600平方米。600万
溧阳市旺山名优茶果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溧阳市创世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土壤改良700亩;白茶园300亩,梨园200亩,葡萄园200亩,桔子、枇杷、桃园100亩。
400万
溧阳市泗家荡特种水产循环水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溧阳市宗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标准化鱼池塘建设500亩;道路2000米;微孔增氧设备设施200亩;
200万
2012
大石山大棚葡萄科学种植示范基地 江苏陶峰观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面积400。
450万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溧阳市天目湖燕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基地建设200亩;引进和发展优良新品种10个,580万
高效茶果生产基地建设 溧阳市天目湖梓丰茶果场
林网绿化100亩。栽植特种水果500亩 260万
天目湖溪水园农业综合开发 溧阳市天目湖溪水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开发茶叶200亩 800万
优质黄金茶的开发与引用 溧阳市天目湖毛尖花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栽植优质黄金茶400亩。建设道路5000米。配套沟渠3000米、涵洞50个。
600万
溧阳市青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 溧阳市青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衬砌渠道5000m。新开塘8亩。喷滴灌300亩 600万
溧阳市大瓦山优质茶果生产示范基地 江苏省天目四季春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新建水库1座;新建衬砌渠道2500米;新建机耕道路4000米、其中水泥硬质路面1000米,砂石道路3000米;营造园区林网绿化500亩;翻建生产生活用房600平方米。800万
溧阳市沙溪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基地建设 溧阳市天目湖茶叶研究所
园区内部50亩的水面,修建垂钓中心,建立茶叶研究中心,茶艺表演,内设餐厅、接待中心进行餐饮休息 360万
2013
天目湖优质林茶果高效复合种植示范基地 溧阳市天目湖桃花源林果生态园有限公司
引进白茶苗300亩,绿茶亩300亩,苗木100亩,套种苗木200亩,套种果苗100亩,培训农民200人次。生态防护林250亩。400万
苏台农业示范园 江苏苏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扩建生产基地5000亩,为配套天目湖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4800万
石塘坝农林生态开发 溧阳市天目湖石塘坝农业生态园 白茶基地300亩 ;经济林150亩;原始林治理460亩;苗木基地200亩(含红豆杉);
3600万
优质茶果生产基地建设 溧阳市天目湖翠茗茶厂
林网绿化:100亩。栽植特种水果50亩 400万
优质黄金茶栽培基地 溧阳市天目湖华春茶场 栽植优质黄金茶200亩。建设道路3000米,路宽6米。
500万
高效茶果复合种植示范项目 溧阳市天目湖新峰茶果专业合作社 新栽植白茶400亩。
600万
日日春高标准茶果示范园建设 常州日日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基地四周建设生态防护林3200亩; 引进和发展优良新品种10个 7800万
溧阳市涧东高效经济林果示范基地 溧阳市仲景生态园艺场
建设喷灌面积360亩。建设生产管理用房300平方米。675万
2014
溧阳市永丰苗木生态园基地建设 常州永丰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建成喷滴灌面积300亩。引进优质高档苗木600亩12万株红叶石楠,红枫、青枫、樱花等 600万
溧阳市吐祥苗木标准化生产基地 溧阳润洲农业生态园
引进苗木450亩9万株樱花、红叶石楠、香樟、红枫 600万
瓦屋山特优林果生产基地 溧阳市上兴茂源农业生态园
喷滴灌150亩。果树棚架75亩。生产管理用房100㎡。引进水果75亩 550万
溧阳市芳村高档苗木标准化生产基地 溧阳市绿涛农业生态园 新修塘坝4座。建设衬砌渠道3000米。建设喷灌200亩 700万
溧阳市竹水优质高效林茶生产基地 溧阳市建军竹水生态农业园
引进无性系良种绿茶220亩,白茶50亩,榉树、香樟、红枫等、绿化苗木230亩,600万
溧阳市金银花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溧阳市果之王果品专业合作社
喷灌面积200亩。引进金银花2000亩90万株。搭架棚架200亩 1200万
溧阳市芳山现代高效园艺示范基地 溧阳市芳芝林生态园
引进桂花2000亩,温控钢架大棚20亩 1000万
溧阳市陶村生态林茶基地建设 溧阳市上兴茶厂
修筑机耕道路3000米;新建水塔1座;喷灌350亩。标准化制茶车间200平方米;
600万
2015
溧阳市余巷高效经济林果示范基地 江苏曹山兴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引进优质薄壳核桃800亩4.8万株。搭建果树棚架800亩。建设喷灌面积500亩 550万
溧阳市高档彩叶苗木设施化育苗与栽培示范基地建设 溧阳市洪达花木园艺场
喷滴灌控制面积550亩;道路:总长6000米;生产临时用房、泵房:共600平方米 500万
溧阳市北山高档苗木示范基地 溧阳市北山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
建设喷灌面积200亩。引进高档苗木600亩,600万
溧阳市上兴镇龙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溧阳市白露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修塘坝4座。建设衬砌中心排水沟1000米。建设砖衬砌渠2000米。新建穿路管涵10座。
455万
溧阳市华夏名贵苗木示范基地 溧阳市华夏苗木园艺有限公司 新建塘坝3座,建设衬砌渠道3000米,修建砂石路3000米新建水塔1座、泵站1座,喷灌200亩,建设生产管理用房500平方米 600万
群峰特色经济林果示范基地建设 溧阳市群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发展白茶100亩,发展苗木350亩,发展生态林550亩,新建生产管理用房200平方米 600万
溧阳市新农村生态农业开发 江苏新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经济林茶果区2000m亩,结合现代休闲娱乐方式,建立花果山,供游人观赏、采摘。
8000万
(二)资金来源及筹措
1、总投资
“十二五”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2000万元,地方财政(市、县)资金200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4000万元。
2、分项投资估算
(1)省丘陵山区一般项目每年10个,合计50个,总投资6000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70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350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49500万元。
(2)市级丘陵山区重点项目每年4个,合计20个,总投资1500万元,市、县财政40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1100万元。
七、主要工作措施
(一)围绕加快开发,加强组织领导
丘陵山区的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高,一些地区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大力推进丘陵山区开发,加大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丘陵山区经济发展,提升丘陵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确保丘陵山区农民群众如期达到小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从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对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领导。要把加快丘陵山区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摆上位置。明确分管领导和牵头实施的工作部门,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扎实的工作措施,抓好责任的落实。要在认真总结过去十年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明确管理职责,提高管理能力,加强对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的管理,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开发资源的整合和部门间的协调,以保证丘陵山区农业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发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多元开发
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是要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丘陵山区开发的财政投入,增强财政资金在丘陵山区开发中的“导向”、“启动”、“聚合”的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推动、吸纳”社会资本的功能。二是要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多元开发。丘陵山区开发所需的投资量较大,要发挥开发优势,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创新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以及外商资本投入丘陵山区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丘陵山区开发投入格局。各级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吸纳各类社会资本搭建平台。三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作用。要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开发积极性,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和引导丘陵山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主开发、自主创业,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丘陵山区开发的主体和最大受益者。
(三)加强科学规划,实现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必须以做好科学合理规划为前提。一要坚持因地制宜。以规划为指导,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二要突出重点。在区域上,要将开发较为滞后,开发效益突显的岗坡地作为“十一五”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对象和开发重点;在内容上,要以开发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为重点,扬长避短,努力把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三要适度规模。要围绕发展规模高效农业,集中资金,集中连片,滚动开发,力求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四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大力培育适合当地资源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提高丘陵山区开发的科技含量。五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不搞大规模的土地平整,适当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确保丘陵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得益彰的局面。
(四)优化开发主体,创新开发机制
加快丘陵山区的开发,必须优化开发主体,积极推进开发机制的创新。一是要优化投资环境。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创新制度,为投资丘陵山区开发的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企业、个人、合作经济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各类资本参与丘陵山区开发。凡进入丘陵山区开发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业主,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可同等享受政府财政资金的补助。支持科技人员到丘陵山区领办、兴办科技型经济实体。对直接从事和服务于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有较强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的,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扶持。二是要充分调动开发业主的积极性,平等立项,实现开发业主多元化。要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济实体通过租赁、承包、入股、委托经营等形式转让承包土地,引导土地适度集中。鼓励实力较强的各类业主申报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凡是示范作用好、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能促进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真正带动农民致富的项目,都可以按程序进行项目申报。对不能由业主承担的项目,要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将基地建设成龙头企业的原料车间。三是拓宽丘陵山区开发的建设内容。在重点扶持经济林果(应时鲜果)、茶叶、食草畜禽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同时,增加对产业链延伸的扶持,推进丘陵山区产业化的发展,对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对精深加工以及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
(五)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开发效益
十年来的丘陵山区农业开发实践证明,科技投入是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投入。丘陵山区开发要走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道路,必须以技术成果为支撑,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一是要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培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资源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品种推广应用机制,促进新品种在丘陵山区开发中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二是要加快综合改土、节水灌溉、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等优质、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确保丘陵山区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三是要大力推动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把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基地。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要以项目区和示范园区为载体,以产品生产、销售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让技术进村入户。要培养一批农民科技带头人,带动丘陵山区广大农民学习技术、掌握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六)坚持龙头带动,培育优势产业
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突破口,选准、培育壮大适宜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产业化经营,推进规模化、品牌化和外向化,促进丘陵山区整体开发水平的提高。一是加强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建设。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突破结构调整的难点,因地因“山”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择优势产业,集中资金,打造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加大基地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做大规模,提高质量和效益,通过核心区、示范区建设,逐步形成产业带、产业群和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基地有了龙头企业,就有了信息和市场。对带动基地作用明显,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要优先予以扶持,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发挥龙头企业在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订单收购方面的作用,带动基地提高结构调整水平,推进产业化开发进程。三是努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品牌是品质的象征,品牌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项目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发大户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安全、优质、高效农产品,加强产品的宣传和促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文化品位、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名牌。
(七)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十年来的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实践证明,借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做法,以项目为开发载体、以项目区为开发范围、以高效特色农业为开发重点,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实行综合投入,取得综合效益的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成功的,实现了“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致富一方”的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要坚持这一成功有效做法,加大高效农业、外向农业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强和建立健全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的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要参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29号部长令),组织力量,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溧阳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要参照执行《管理办法》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的县级报帐制等一系列项目与资金管理制度,并放宽条件、简化程序、充分放权,实行分级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出最大的效益。
(八)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开发合力
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涉及到多部门、多学科、多种经济成份,要保持丘陵山区开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开发。要坚持“抓住重点求突破,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按规划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共同营造丘陵山区科学开发、和谐发展的良好。
第五篇:双江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
双江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
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农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双江自治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1、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县已连续五年得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立项扶持。土地治理项目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07万亩(其中勐勐镇2.16万亩,勐库镇0.95万亩,沙河乡0.96万亩),完成计划的100%。工程完成情况为:衬砌渠道23条长73.61公里,完成计划长72.5公里的102%;修建机耕路8条长20.2公里,完成计划的103%;建设甘蔗良种繁育基地0.13万亩;甘蔗良种示范推广0.95万亩(品种为新台糖20、22、25和粤糖93/159等),完成计划的100%;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0.06万亩,优质稻示范推广0.92万亩(品种为滇屯502-7),完成计划的100%。先后有3个乡镇(勐勐、沙河和勐库)13个村、3万多农民群众从农业综合开发中受益。产业化经营项目,先后扶持完成
2006年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一个,用于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有机茶园建设,种植2000亩,完成计划的100%。具体项目完成情况为:修建茶园灌溉渠道2.5公里,修建蓄水池12个(设计容量30立方米/个);开挖定植沟2000亩;购种苗320万株;种植隔离带树5万株;完成茶叶种植及管理培训1万人次。完成2009年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一个,用于临沧双江南华糖业公司甘蔗收购贷款贴息。
“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完成总投资36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975万元,省级财政资金858万元,市级财政资金9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17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折资559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共实际完成总投资3307万元,超计划完成投资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782万元,省级财政资金804万元,市级财政资金9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29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折资461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共完成总投资343万元,其中:上级批复财政资金253万元(百分之百到位),企业自筹资金90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年节约水资源181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3.8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共节约用水量181万立方米,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31万亩。通过项目的建设,项目区新增优
质粮食340万公斤(计划新增优质粮食305万公斤),新增糖料5055万公斤(计划新增糖料4763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714万元,完成计划种植业总产值2536万元的107%。项目区农民纯收入总额比开发前增加516万元,其中:勐勐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196万元,勐库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168万元,沙河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152万元,完成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246万元的104.9%。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之处,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产业优化,种植高效,初步呈现出现代农业的新格局。
2、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国家立项要求连片治理,一些边远村、死角村和自然条件较差的村难以立项开发。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而农发工程是民办公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筹资投劳落实难度较大。三是农业开发只注重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外延开发,而在内涵开发即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方面探索不够。四是农发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生产条件改善了,生活条件没有相应得到改善。这些问题将在 “十二五”规划中努力加以克服。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开发力度,突出开发重点,创新开发机制,提升开发水平,努力提高项目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2、规划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带动原则(3)坚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可持续发展原则(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5)坚持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6)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原则
3、主要目标
以土地治理项目和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和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规划期内全县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55万亩,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2个。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布局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我县农业综合开发获得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情况,详细制订出今后五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布局和主要任务:
1、中低产田改造3.55万亩。其中:勐勐镇0.89万亩,沙河乡0.74万亩,勐库镇1.92万亩。通过实施衬砌渠道,机耕路拓宽硬化等工程措施,使项目区三个乡镇的3.55万亩中低产田彻底得到改造,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55万亩,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穏产农田。
2、扶持两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计划改造建设1160亩水果和种植1200亩脱毒马铃薯,选择辐射面宽,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勐勐镇铁厂水果专业合作社和沙河乡忙孝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进行立项扶持,推动农业专业合作化进程。
3、科技培训项目区农民15000人次。通过对农民进行农科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努力把项目区建成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基地、新技术新批种的推广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的展示基地。
4、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央、省、市财政资金398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355万元,为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通过上述六项措施,项目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会进一步加快,农民收入会明显增加。
四、“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分规划任务
双江自治县“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共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3.55万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五年计划总投资4355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资金3980万元,群众投工6.475万个,折资25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6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在总投资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投资414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886万元,群众投工折资259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投资19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6万元)。分项目及投资如下:
2011年中低产田改造0.59万亩(其中:勐勐镇0.26万亩,勐库镇0.33万亩)。扶持勐勐镇铁厂水果专业合作社一个。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692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91万元。
2012年中低产田改造0.66万亩(其中:勐勐镇0.3万亩,勐库镇0.36万亩)。扶持沙河乡忙孝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一个。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768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96万元。
2013年中低产田改造0.71万亩(其中:沙河乡0.33万亩,勐库镇0.38万亩)。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78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52万元。
2014年中低产田改造0.77万亩(其中:沙河乡0.36万亩,勐库镇0.41万亩)。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
金84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56万元。
2015年中低产田改造0.82万亩(其中:沙河乡0.38万亩,勐库镇0.44万亩)。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90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60万元。
五、“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通过五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预计我县可新增灌溉面积0.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5万亩,年平均节水178万m3,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5万亩,科技推广1.2万亩(其中:优质稻示范推广0.5万亩,甘蔗良种示范推广0.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为192万公斤,新增糖料2934万公斤,新增蔬菜75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206万元,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882万元。
2、社会效益
该项目完成后,农田灌溉面积增加,抗旱保水能力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科学种田意识加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更大的发挥,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3、生态效益
通过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土壤有机质普遍上升,土壤结构趋于合理,逐渐步入高产稳产良性循环。
六、“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农发工作领导,在分管副县长的直接领导下,由财政局牵头组织农、林、水等各部门,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评估、论证及立项招投标和申报争取工作,力争我县每年国家立项财政资金不低于600万元。在项目批复后,要及时抓好项目的实施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发项目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2、严格施工管理
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五项机制,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强化农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力度,全面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机制,对衬砌渠道、机耕路等硬件工程的建设,邀请纪工委、监察、审计、农、林、水等各部门共同参与,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或邀标,同时将市场诚信体系作为考核投标单位的一项重要内容,优先与市场诚信度高,信誉好的投标单位签订合同,以实现节约资金、提高项目区群众开发积极性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的目的。二是严格落实项目和资金公示机制,把项目的建设地点、规划方案、农民筹资投劳办法,主要内容、主要工程及数量,项目名称、各项工程完成情况、各项投资完成情况及预期效益的情况等进行公示。每个阶段都制作公示版面,给农民群众详细宣讲相关政策,使农民群众既清楚地了解到本项目区农业开发的所有内
容及资金计划使用情况,又明确了自己在项目实施中应承担的投工量,增强了他们的支持开发、参与开发、监督开发的积极性,确保把农发工程建成透明工程、阳光工程,建成农民群众的满意工程和放心工程。三是认真执行工程监理机制中,建立驻点监理公司、农发办、项目区乡镇政府、项目村及施工队上下连动的“五级”监理网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进行工程监理,严格实行“三控两管一协调”,使整个农发工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都形成了施工单位保证、监理部门控制、建设单位监督的一条龙管理模式,工程建设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四是切实推行县级报账机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报账实施办法》及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实施方案》,重点对承包工程,未承包工程,以及自营工程等各项财政资金进行报账。自筹资金作为项目中标前提条件,要求提前交入开发办专帐,同时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督查力度,把内部自查,财政督查,审计审查三管齐下的办法,贯穿到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全过程,有力地促进资金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在执行工程管护机制中,除了落实常规的管护制度外,在夏收和夏季高温多雨的重点阶段,针对林路管护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增加经费,发放除草剂,及时检查修整,加大宣传和巡查力度,加大奖惩力度等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增强管护人员责任心,调动管护积极性,从而使管护效果更加明显,工程效益得以更好发挥。
3、搞好施工组织
为了确保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县农发办的进度安排,在乡村两级的积极配合下,具体负责项目工程建设的施工组织,对于群众性投工投劳工程如机耕路排水沟、衬砌渠道的土方开挖或回填等,建设单位要做好群众发动工作,同时作好产业化项目的自筹资金的筹集、缴纳、使用以及土地治理项目中投工投劳的登记统计工作。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单项工程,如衬砌渠道和机耕路等,农发办要做好工程的招标或邀标,建设单位认真签订施工合同。在项目公示方面,要做好立项申报公示,建设施工公示和项目竣工公示等工作,保证项目工程各项任务按期完成。工程监理由监理公司进行全程旁站式监理。
4、确保技术措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是建立严格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项目公示制,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和检查审计制度。认真落实项目资金县级报帐制和财务公开制,严格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制度,加大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于违规违纪使用项目资金的,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三是建立技术保障体系。依托农、林、水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装备优势,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双江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0一一年元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