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盐城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
盐城市黄河故道农业 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初稿)
盐城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二○一○年五月 基本情况
黄河故道,广义上是指历史上(但现在不是)黄河主泓流经的地区,狭义上是指南宋以后大规模、长时间夺淮入海的故道。历史上的黄河一直是一条“游河”,其中下游经常地大幅度摆动,最早的南侵夺淮记载是公元前168年(西汉文帝十二年),北宋以后,大致每隔20-50年就南侵夺淮一次。
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黄河在河南省滑县决口,东流入泗水,在沛县北部进入江苏,到泗口入淮河。在阜宁县童营进入盐城市境,从响水黄圩的云梯关入海。直到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北归,改由山东利津渤海湾入海。七百多年间黄河多次溃堤泛滥,大量泥沙淤积,入海口从云梯关东移到今滨海县海岸以东数十公里的六洪子。黄河北归以后,由于入海泥沙的骤减,河口三角洲一直处于侵蚀状态。
到2008年,盐城市境内黄河故道长度118.83公里。故道地区总面积333.37万亩,其中故道主体面积69.45万亩,决口扇平原172.14万亩,古黄河三角洲平原97.18万亩。黄河故道项目区口径的主体面积37.74万亩,项目区覆盖阜宁、滨海、响水三个县的16个乡镇(详见表1-1)。
1.1 自然资源
在农业区划上,盐城市黄河故道地区属于徐淮农业区渠北二级区。规划区域上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配合较好,土壤条件略差,生物资源欠丰富,环境容量较小,属生态脆弱地区。
1.1.1 地质地貌
本规划区域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故道西部(大套、运河以西)属扬子淮
地台区的北缘,次一级构造为苏北盆地的盐阜凹陷,自西南向东北依次为涟南凹陷、大东凸起;故道东部(大套、运河以东)分为南北两块,南侧属扬子淮地台区苏北盆地的滨海隆起,北侧属华北地台区苏鲁隆起的滨海斜坡。
盐城境内黄河故道总体上为西南-东北走向,至滨海界牌竹林以下渐成近东西走向。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低入海,西部阜宁童营地面真高12米,入海口六合庄仅3米,其纵向比降为九千分之一。由于筑堤挡水,河床内泥沙大量淤积,故道滩区高出两侧3-5米,形成一条巨大的垄岗,横贯东西。滨海竹林以下为淤黄河,地势相对平坦。故道宽窄不一,从500米到2000米不等。
1.1.2 气候资源
本区域位于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因滨临黄海,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比较明显。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000毫米,汛期(6-9月份)降雨占全年的70%;多年平均气温为13.8~14.8℃;大于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5000℃左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200~2400小时,无霜期210天;全年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20千卡/平方厘米。光热水条件足够一年两熟,利于农作物的优质高产。
1.1.3 土壤资源
黄河故道区域大多为黄泛冲积物覆盖,土壤主要为潮土类中的黄潮土亚类,由沙土、飞沙土、两合土组成。土层深厚,沙性大,有机质含量低,在耕地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平均0.98%,全氮含量0.08%,速效磷含量3-4ppm ,养分缺乏,多为中低产土壤。
1.1.4 生物资源
据黄考十一点抽样调查,规划区内分布有高等植物(不含农作物栽培品种)83科,228属,304种。其中仅药用植物就有118种。规划区内有各类脊椎动物33目,55科,126种。
1.2 社会经济
黄河故道所在的阜宁、滨海、响水在盐城称之为“北三县”,历史上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近年来三县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幅,但由于底子薄,仍然处于我市的第三板块。2009年阜宁、滨海、响水的GDP分别为167.8亿元、152.5亿元、104.6亿元,人均GDP分别为15730元、14009元、18181元,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4.72亿元、22.29亿元、14.17亿元。三县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正在向工业化中期过渡,低于全省、甚至全国的平均水平。
黄河故道涉及乡镇的总体经济还要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2008年底,阜宁、滨海、响水三县故道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15434元、13194元、6278元。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阜宁、滨海县故道地区略低于全县水平,而响水县故道地区只有全县水平的三分之一。黄河故道涉及乡镇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详见表1-
2、表1-3。农业发展现状 2.1 水利建设现状:
我市的故道地区水系总体上属于淮河流域。根据流域水系划分,废黄河以北属沂沭泗水系,废黄河及其以南属淮河水系。规划区域分属于沂南地区、废黄河地区、翻身河地区、淤黄河地区、渠北地区等5个独立的区域。骨干河道布局为“两纵四横”,南北向为通榆河和串场河,东西向为灌河、废黄河、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
建国以后,在国家、省及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先后掀起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治水高潮,一批规模大、影响广的水利重点工程项目相继上马建成。平地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修建了挡潮闸、建成了通榆河和淮河入海水
道、加固了沿海堤防。特别是在黄河故道地区,开挖中泓,导水归槽,筑堤防洪,植树种草,防风固沙。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详见表4)
经过开发治理,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已初具规模,水利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目前,流域防洪标准已达100年一遇,区域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左右,排涝标准达5年一遇左右,现状供水保证率基本达75%左右。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仍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灌溉水源,提水动力不足;二是水系不健全,仍有实心田;三是建筑物不配套,设施老化。
2.2 土地利用现状
2008年底,故道涉及村土地总面积162.24万亩,其中耕地76.29万亩,耕地以旱作为主。规划区域总面积51.34万亩,其中已经流转6.81万亩。
按照传统土地利用三大类,结合农业生产状况,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大致如下。农作物播种面积52.33万亩,以粮食作物为主,37.09万亩,占总播面的70.88%;园地面积9.28万亩,主要分布在故道滩地及两侧;林地面积1.84万亩;畜禽养殖用地0.64万亩;养殖水面1.84万亩,中药材0.22万亩。其余为非农用地包括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用地和交通用地。详见表2-2 2.3 农业生产发展现状:
2008年底,故道规划地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52.33万亩,其中粮食面积37.09万亩,棉花面积1.18万亩,油料面积5.27万亩,蔬菜面积7.24 万亩,果园2.04万亩,有林地面积1.84万亩。
全年生产粮食1001727吨,油料42349吨,肉类506490吨,食用菌200吨,中药材7298吨。详见表2-
3、表2-4。实现农业总产值399570万元,其中种植业198599万元,林业16060万元,畜牧业111670万元,水产养殖54184万元,农业服务业20222万元。详见表2-5。开发潜力 3.1 土地利用潜力
故道区域因为水利障碍和土壤障碍形成的中低产田尚有40.88万亩,荒地半荒地7.05万亩,另有荒水半荒水2.55万亩。通过改善基础条件,完善水系配套,年可增加综合生产能力5-6万吨,水产品3-5万吨,增加耕地4-6万亩。
3.2 结构调整潜力
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特别是高滩地,完全不顾水资源配臵,盲目发展需水量大的设施农业,没有发挥高滩地宜林宜果的优势。种植上,条件具备的地域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比例明显低于周边地区;林业生产中商品林、经济林比例偏低。
3.3 生态环境潜力
正是由于故道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欠发达,环境污染较轻,加之林木茂盛,使得该区环境清新优美,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培植品牌,可以大规模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提高品质,创树品牌。大幅度增加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4、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任务 4.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策应省、市沿海开发战略,根据黄河故
道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改善基础条件为抓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以高效设施农业为依托,推广实用科技、培育新型农民,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以园区开发为载体,推进深度加工和市场流通,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得故道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把黄河项目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农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的特色农业走廊。
4.2 开发原则
4.2.1 坚持效益与公平相结合
大力扶优、扶强,着力培育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推进园区建设是首要。但要因地制宜,特别是在黄河故道地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滞后,雪中送炭不可或缺。其理由有三:一,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是改造中低产田。二,公共财政很少有其他资金介入田间工程。三,中低产田改造的效益,甚至仅仅是经济效益不见得低于锦上添花。只是没有那么可“观赏”。
四、促进平衡发展,将会较快提升一个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2.2 坚持与现代园区建设相结合。
现代农业示范园是指引高效农业发展方向的灯塔,是标本农业高新技术的标杆,同时也是集中展示农业开发成果的盆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要突出“三大特色”。首先要突出区域特色,其次要突出行业特色,第三要突出技术特色。
4.2.3 坚持与培强龙头企业相结合。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和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农产品能否实现转化增值,关键在于能否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故道开发要通过大力实施“强龙行动计划”,努力实现“四个结合”,即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培
植优势主导产业相结合,与加快农村工业化相结合,与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相结合,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相结合,使龙头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4.2.4 坚持与合作组织建设相结合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增强农民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支柱产业的形成,是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桥梁。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是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形式,也可以是农民合伙组织。要强势扶持区域主导产业类和区域特色产业类农民合作组织。按照“自愿参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要求,引导组建并扶持实体型“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2.5 坚持与科技推广相结合
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广新品种,在优势产区推广稻米、小麦、油菜、林果新品种;加强成熟技术的集成、组装和配套;推广农产品优质高效规范化生产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污染控制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先进实用农业机械化及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处理技术等,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4.2.6 坚持与创树品牌相结合
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体现,优质知名品牌是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市场空间的身份和名片。故道开发要依据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名优特产品品牌。通过政策激励、项目工程推进,无公害产地认定等综合措施,促进省内外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黄河故道地区积聚。
4.3具体目标
到2015年,以基础设施为重点,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基地33万亩。其中粮食基地16万亩、林果基地2万亩、蔬菜基地15万亩(详见表4-1)。积极策应粮食安全国家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详见表4-2);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建设以农田水利标准化、农业产业设施化、优质产品商品化、高效农业规模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21个、10.2万亩(详见表4-3);发展高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的现代设施农业6.26万亩(详见表4-4)。同时,大力扶持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项目34个。(详见表5)
5、区域布局
黄河故道地区农业产业的规划,总体上以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和土壤状况为基础,尊重群众的种植习惯,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体系。
5.1 地理区域布局
在地理区域上,水利制约型的高滩地和土壤制约型的盐土区域,重点发展经济林果、优质小麦、木本药材及耐旱耐盐小品种等;低滩地重点发展稻麦两季、稻油两季、特色蔬菜等;中山河沿线适度发展水产养殖。
5.2 行政区域布局
在行政区域上,阜宁县故道区域位于河道的东南侧,南有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地面从西北向东南倾斜,高程差距很大,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高低分开,切块治理。故道堆地重点发展优质果品、速生意杨、花生;堆下发展优质水稻。
滨海县故道区域西高东低,以竹林为界,上为黄河故道,具有黄河的一般特征。竹林以下为淤黄河,已没有行洪任务,区域
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在开发利用上要区别对待。上段堆上规划发展林果基地、蚕桑基地。淤黄河地区建设优质油料基地,秋熟种植水稻、棉花,以水稻为主;优质饲料玉米基地,夏熟种植小麦,兼顾无公害蔬菜、特经杂粮,可以探索何首乌的大面积种植。
响水县故道区域整体上位于古黄河的北侧。根据该区域的自然条件,规划堆上建设林果基地,堆下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6、产业布局
黄河故道地区沙质土壤,深厚疏松,光照充足,加之环境清新污染少,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为该区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要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培植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提升区域发展的经济总量,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我市的主导产业现状,黄河故道规划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经济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同时兼顾花生、棉花、水产养殖等地方特色项目。具体布局为:
6.1 优质粮油
粮油作物是本区的主打品种之一,在排除高滩地、盐碱地的前提下,各乡镇均有分布,集中布局于沿线的低滩地。详见附表??。秋熟作物均以优质水稻为主,夏熟作物根据区域性的种植习惯,阜宁、响水以优质小麦、饲用玉米为主,滨海以“双低”油菜、优质小麦为主。
优质稻米以滨海为核心,重点推广中熟中粳稻,加快推广国标三级米以上的优质品种。逐步由无公害水稻向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种植过渡。争创优质稻米知名品牌。优质小麦重点推广优质弱筋小麦。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措施,统一收储,统一订单
生产。重点培育1-2个优质弱筋小麦良种育繁推中心,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原种、良种和高产展示样板。依托震洲粮油等一批省级以上龙头加工企业,以滨海县为主体扩大“双低”油菜种植面积。
到2015年,阜宁县规划发展4万亩,芦蒲、羊寨各2万亩,羊寨镇侧重于2013-2015年;滨海县除高滩地比例较大的大套、盐碱含量较高的滨海港外,其余6个乡镇均有布局,总面积6万亩。其中东坎镇1.5万亩(益礼、西坎、响坎村);界牌镇0.6万亩(吉港、双龙港、竹林村);樊集乡1.5万亩(玉龙、樊集、新圩、康庄、三星村);八巨镇0.5万亩(巨峰、永余村);八滩镇0.7万亩(幸福、河岸村);滨淮镇1.2万亩(沈滩、建民、建西、合新村);响水县除张集外均有布局,总面积6万亩,大有镇稍大。其中黄圩镇1万亩(双套村);运河镇1万亩(正茂、南河村);六套乡1万亩(同兴、湾港村);七套乡1万亩(三份、七套村);大有镇2万亩(康庄、淮河村);
6.2 特色蔬菜
特色蔬菜的重点是要做大做强滨海县S327沿线的设施蔬菜基地,并利用其优势向周边辐射。响水县要积极探索传统浅水藕产业的振兴。同时,依托顺福集团,大力扩张以牛蒡为主的加工蔬菜规模。
特色蔬菜基地要根据项目区条件、市场需求,引导农户的种植习惯。积极引进了优质、高产、抗病、耐低温弱光的新品种,引进一批L402系列、新洛椒4号等辣椒、西红柿、四季豆、香瓜品种。同时示范推广营养钵、穴盘基质等育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常温烟雾剂防病技术、设施栽培环境监测及土壤修复技术、大棚蔬菜烟粉虱防治技术,提高设施蔬菜(包括大中小棚、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的栽培比例。建成一批无公害蔬菜、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加工出口蔬菜基地。
到2015年,阜宁县规划发展特色蔬菜3万亩,其中芦蒲镇2万亩,羊寨镇1万亩。滨海县规划在故道流域高滩地、S327省道沿线发展无公害“四青”经济作物、特色蔬菜基地8万亩。其中大套乡1.7万亩(洪林、套稍、同心、浦岗、关南、大关、陈李等村);东坎镇1万亩(吕滩、果林、肖港、孟杨、响坎村);界牌镇1.7万亩(陆集、淮河、众兴、大于庄、镇南、冲边、三坝等村);八巨镇1.2万亩(王庄、玉民村);八滩镇0.7万亩(界山、粮西村);滨淮镇0.5万亩(河西村);滨海港镇1.2万亩(玉众、双玉、黄海、淮民等村)。响水县规划培植特色蔬菜基地4万亩。其中:黄圩镇1.5万亩(龙马、云梯、双套村);张集乡0.5万亩(三河村);运河镇(1.5万亩大通、伏兴村);七套乡0.5万亩(梅湾村)。
6.3 经济林果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林果重点发展规划区域的东西两端,即阜宁县羊寨镇、滨海县滨海港镇。
羊寨镇地面增高11.5米,是我市地势最高亢的区域。堆上宜林宜果,经过近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初步形成了30华里长的“南果北林”绿色通道。古黄河堆堤是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堆上生产的“桃缘”牌红富士苹果,先后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名牌产品”,江苏省无公害产品;是省林科院指定的盐城市唯一的优质意杨苗培育基地。十二五期间,规划发展优质果品5000亩、成片意杨林1000亩、花卉苗木基地4000亩。
滨海港镇地处古黄河尾闾,成陆时间较短。大部分土壤质地偏沙,并伴有轻度盐化和水土流失,容易季节性内涝,保水保肥
性差,土壤容重多数偏高,许多地块不宜种植传统农作物。十二五期间,规划依托现有的苏州农业局定点的生产基地,发展苗木花卉1万亩,种植以广玉兰、金桂、银桂等花卉,适度发展意杨种植。同时瞄准苏南地区,探索商品鲜切花卉的生产。
6.4其他特色产业
除三大主导产业以外,根据地域特点,适度规划地区性特色产业。
食用菌产业,规划在阜宁县羊寨镇,计划建40亩高标准食用菌房,投入50万元(2014年度);建40亩高标准食用菌房,计划投入50万元(2015年度)。
中药材产业,规划在有产业基础的阜宁县芦蒲镇和滨海县滨海港镇。芦蒲镇计划在2012、2014年拓展中药材2000亩。滨海港镇计划布点在原大淤尖范围内的沿路行政村,重点拓展以白首乌为主打品种的中药村生产基地1万亩。
花生产业(非油用),花生种植在故道砂土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种植历史悠久,口味独特,在一定范围内小有名气。在滨海县界牌镇三坝村和响水县运河三套村带相对集中。其中三坝村常年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规划到2015年配套提高5000-10000亩。主要侧重于直接食用品种的栽培,而不是油料用途。
畜禽养殖业,主要依托万盛集团,重点规划于阜宁县境内扩大规模。计划在羊寨镇新建猪舍1500平方米,计划投入45万元(2012年度);新建牛舍1000平方米,计划投资60万元(2013年度)。在芦蒲镇新建牛舍1000平方米,计划投资60万元(2011年度);新建禽舍1500平方米,计划投资30万元(2013年度)。
水产养殖业,规划分布在响水县中山河沿线的六套、七套、大有等三个镇。养殖水面总规模达1万亩。
休闲观光农业,重点发展阜宁“桃花源”。规划在阜宁县羊寨镇,以原有的“桃花源”基地为中心,进一步扩大规模,在南起果林村,北至外口村继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辐射面积万亩左右。进一步提升“苏北桃花源”的品牌效应,吸引客商,打造新型生态观光农庄。效益分析
7.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基地部分的投资估算,参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一般项目和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投资密度估算。基本不包括生产性设施、农资和劳动力的投入。初步估算基地项目投资为38400万元。
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投资按一般工业项目估算。其中仅包括与黄河故道初级产品加工联系紧密的固定资产和科技创新投资。一般为企业自报,未经核实。经简单合计,总投资约为46100万元。
资金筹措。基地项目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约需36600万元。产业化项目以企业自主投入为主,在政策许可下争取黄河故道产业化项目补助,或者其他政策补助。
7.2 工程效益
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改造,直接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5万亩,新增排涝面积4万亩,改善排涝面积7.5万亩,增加机耕路200公里。
7.3经济效益
通过开发治理,可优化农业利用结构22万亩。新增稻米3.8万吨,新增小麦5000吨,新增油料生产能力1万吨,新增蔬菜生产能力28万吨;新增果品生产能力5.5万吨,新增活林木蓄积38万立方米。农业初级产品增加值1.66亿元,农产品加工新增3.58
亿元,利税4537万元。
7.4社会效益
开发项目的实施,一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丰富了优质农产品的市场供应,从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二是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累计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6万吨,扶持贫困户2000户,全项目区(不含连续投入)农均纯收入增加1200元左右,推广新品种15个,新技术35项,增加良种覆盖面积25万亩。
7.5生态效益
一是由于开发工程建设,排灌条件得到改善,可以改变易涝易旱状况,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加水土保持面积4.5万亩;二是由于农田林网建设,提高了林木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防护林3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6-10个百分点。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环境质量。
8、保障措施 8.1 创新组织机制
黄河故道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机遇。没有故道的小康就没有全市、全省的小康。为确保开发取得实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故道开发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发改委、财政局、开发局、水利局、国土局等部门组成,负责故道开发的全局性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挂靠农业开发部门,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
工作,重点负责规划实施与评估、重大项目推进与协调、重大政策研究与制定、区域合作以及绩效考核等。
8.2 创新管理机制
在故道开发的全过程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之路,提高各类项目的综合效益。做到“三化”即决策科学化。项目立项要服从故道开发的总体规划;项目论证要全面系统,要推行专家评审制度;建立健全项目编报和审批制度。施工现代化。在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实现施工现代化。有效降低人力作业比例,提高工程效率,缩短建设周期。管理规范化。项目建设全过程实行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决算审计制。严格实行项目资金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制度。加强项目中期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8.3 创新投入机制
故道外围大型基础设施投入,如骨干水利枢纽、等级公路等,要与农业综合开发以外的财政资金对接。田间水利配套工程,特别是中沟级以上工程以省级以上公共财政为主。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流通体系应以市场为主导,以政策为杠杆,科学调节农业综合开发的后续行为。政府要营造较为宽松的基础环境,降低经营风险、缩短投资回报期、提高比较效益,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8.4 创新推广体系
要提高故道开发的起点和层次,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当前在故道开发方面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很多,而科技部门集中在一些
大城市,我市技术力量不足,迫切要求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一是,探索建立故道开发科技园,以吸纳、消化、试验、示范、推广适宜故道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增加效益,把开发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二是,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实现从研究、开发到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过程的衔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故道产业;加快培养和引进故道开发人才,实现故道经济的继续稳定增长。故道开发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施工难度大,应不断适应故道开发的新要求,不断提高故道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强对农民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以信息指导生产,依靠信息促进营销,发展信息农业、网上农业。
二○一○年五月
第二篇:徐州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斐然
徐州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斐然
黄河故道在徐州境内分为两条河道,总长度234公里,长度和滩地面积居全省第一位。原主河道称为废黄河,全长173公里,从苏皖交界处的丰县二坝起,流经丰县、铜山区、市区和睢宁县,继续东流入黄海,其中丰县境内26.5公里,铜山区境内56.3公里,市区20.7公里,睢宁县境内69.5公里;原黄河分洪道称大沙河,从丰县二坝入境,经丰县、沛县流入昭阳湖,全长61公里,其中丰县境内28公里,沛县境内33公里。涉及四县、四区30个镇和7个办事处,共693个行政村。我市黄河故道区域土地总面积405.48万亩,其中故道滩地面积205.83万亩。区域内总人口181.36万人,耕地面积214.48万亩,人均耕地1.2亩,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256.84亿元,农业总产值132.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30元。
经过省、市老促会的积极呼吁和省、市农业开发、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2006年,省委、省政府专门立项投资开发黄河故道地区。这是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要决策,更是黄河故道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难得机遇。自2006年以来,徐州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任务,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统筹协调、科学规划,集中投入、规模开发,严格管理、精心实施,为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全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计划总投资2.09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65亿元,群众自筹资金4393.7万元,开发治理中低产田面积29.8万亩。完成新建和改建排灌站83 座,新打机电井410眼,开挖疏浚沟渠完成土方1075.49 万方,架设输变电线路214.15公里,修筑渠道84.9公里,建设渠系配套建筑物6860座,铺设砂石路435.28公里,改良土壤14490亩,平整土地2.6万亩,栽植林网123.58万株,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12.97万亩,完成技术培训4.12万人次。建成10个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建成特色瓜菜、优质果品、优质稻麦、休闲养殖和食用菌生产基地50个。项目建成后,新增生产能力,粮食3.43万吨,果品11.97万吨,瓜菜36.68万吨;新增农业总产值6.64亿元,增加农业纯收入3.2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130元。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抓住黄河故道特点,科学规划,彰显规模
黄河故道地区,历史上就是旱、涝、风、沙、碱等灾害频发的区域。解放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对黄河故道地区进行了部分的整治,通过疏通中泓、泄水归槽、引水蓄水、修筑大堤、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等综合措施,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故黄河的冲淤,区域内“龙腰地”、“实心田”仍大面积存在,同时多年来该区域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部分农民的生活仍处在贫困状态。因此,黄河故道地区仍是我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贫困带。
对黄河故道地区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在技术层面上讲,抓住该区域的资源特点是前提,但同时应注意在安排项目、布局产业方面主动与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大规划衔接。这样不仅有利于整合多方面的投入,保证项目建设标准,而且在产业发展上便于形成规模,彰显规模效应。丰县在“重振果业”、“发展旅游农业”的思路引导下,建成大沙河百里旅游观光带,成为大沙河农业园区的主体架构,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的核心区成为“富士苹果节”、“梨花节”的主会场;睢宁县围绕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八线八串”发展设施高效农业的大规划,建成双沟设施蔬菜集聚区,魏集特色设施瓜菜区;沛县建成安国镇五万亩连片瓜菜区;铜山区建成房村万亩特色果菜区;九里区建成陈庄16000平米食用菌生产基地。五年来,故道地区通过农业开发已建成各具特色十大高效规模连片板块,这些开发亮点婉如颗颗翡翠镶嵌在黄河故道大地上。
二、明确思路,突出特色,择优立项
科学择优立项是高质量建设项目的前提。我们从规划开始,要求县(市)区业务部门对黄河故道地区的资源特点、产业基础以及沿线群众的种植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项目的确定,按照“竞争选项、择优立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和“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选项原则,首先要求各县(市)、区“踏遍黄河故道”,根据本地区特点选择拟申报项目目录,然后农业开发与财政部门对项目进行初步筛选,确定编制项目建议书的目标项目(目标项目多于实际立项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后,开发、财政部门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项目建议书进行逐一评审,同时将项目有关情况向目标项目区的群众公示,结合现场考察形成立项建议,最后将确定立项建设的项目连同立项建议报省审批。由于选项前期工作深入、细致,保证了我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特色突出、效益显著。
另外,对“高效种养设施补助项目”和“高效农业示范项目”的选项,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确定,特别是“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可以说是项目之中的项目,投入比较集中,要求较高,建设单位与科技依托单位需沟通对接的内容比较多,对此我们不怕麻烦、不走过场,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较好地完成了“需要”和“可能”的对接。2006年以来所建设的“丰县早中熟梨优质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生产示范”等10个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受到省开发局、财政厅领导的高度赞扬。
三、理性推进结构调整,关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五年来,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理性推进”。所谓“理性推进”就是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避免盲目跟风。
首先,选定的项目区应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即实现所谓的“继承式”发展,丰县大沙河项目区在原来老梨园的基础上推广高接换种取得良好的效果。铜山区2007年在对单集项目区3000亩治理面积进行规划时,考虑到“项目区结构调整全覆盖”和该镇离“大蒜之乡—邳州”较近等因素,打算发展优质大蒜,当地群众积极性也很高,但经有关专家与镇负责人进一步分析市场行情、土壤基础和种植技术后,最终决定改为发展有种植基础的制种棉,避免了决策偏差和大蒜价格低谷造成的经济损失。
其次,抓农业结构调整应有“产业化思维”。几年的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短板”是销售环节,所以在省开发局、财政厅的指导下,我们注重项目建设与经营主体结合,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所建项目达到“建的成、留得住、高效益、可持续、有发展”。2006年睢宁县双沟镇项目区与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结合,项目区生产的农产品全部包销,群众收入成倍增加,设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9年丰县王沟镇项目区与“天成农场”结合,优先考虑产品销售问题,生产的无公害蔬菜由中国矿业大学后勤集团收购。通过黄河故道农业开发的扶持和带动,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势头强劲,呈现了“四个升级”。即常规种植向设施种植升级,常规养殖向设施养殖升级,普通拱棚向标准化,温室化大棚设施升级,普通品种向新品化,高档化生产升级,成为项目区农民增收的增长点。
四、加强督查,严格监理,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成效
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最新立项建设的省级项目,因此得以借鉴其它项目先进的管理经验,在项目管理中我们坚持了项目竞争立项制、项目公示制、土建工程和物资设备招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等。同时,实践中我们还积极探索一些有益的管理办法,比如中介验收制、集中招投标、竣工审计等。
为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我们每年都在工程实施的最关键时期适时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采用月报、旬报、周报办法,营造大干开发的氛围,促进县(市)区比学赶超。同时,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理队伍及时跟进,业主和监理共抓质量,对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施工过程中达到法人代表随叫随到,项目经理、施工队长、技术人员天天点名,时刻不离开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按照施工程序及时报验,监理不签字,工程不能进入下一步工序。及时严把原材料关、机械进场关、工程技术关、工序报检关、工程养护关和内业资料关等。经过努力,我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基本实现了当年任务当年完成,当年发挥效益。工程优良率达到98%以上。
五、强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有效的资金管理是我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建立和坚持县级报账制、专户直拨制、资金公示制、资金整合制、决算审计制等机制,在资金投入和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下特色:一是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格局,充分吸引和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坚持以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为重点,同时加大向产业化和高效示范项目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三是坚持资金投入与管理并重,确保财政资金发挥实效。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种经营主体的投入和参与,是黄河故道农业开发项目长期发挥效益的源动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首先要确保各级财政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为此,我市各级财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强化资金管理,在财政库款调度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行农发资金“专户直拨”制度,保障全市黄河故道农发项目支出进度。自2006年黄河故道农业综合 开发立项投资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预算支出进度都于当年达到100%。其次,坚持以县级财政报账制为中心,强化“三专”管理制度的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等各项财务制度,按照“预拨、验收、报账”的业务流程,结合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为确保报账的真实性,在对工程严格验收的基础上,开发、财政部门层层把关,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第三,加强审计检查,强化审计监督。要求项目单位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必要时财政、开发部门组织“联合审计”。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及时调度,落实整改,并限期改正,做到揭露问题不留情,处理问题不手软。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经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投入治理,我市昔日风沙弥漫、沼泽荒滩的废黄河、大沙河变成了花果飘香、水清鱼跃的致富带,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焕然一新。我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科学推进得益于省开发局、财政厅领导的理性决策,得益于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省、市老促会领导的关注和关心。几年来,我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投入逐年增加,治理面积逐年扩大,2007、2008两个全省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在徐州召开。
第三篇: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总结
2020年既是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开局之年,也是筹备启动之年。一年来,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领导小组的具体部署下,按照六位一体、八项工程和十大目标的总体要求,着重抓好机构建设、政策文件制定、规划编制、项目编排启动和督查考评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确保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整体工作序时稳步推进,使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2020年工作回顾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体系,全力保障工作顺利运行
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是一项大型综合系统工程,规划面积广、投资金额大、开发时间长、建设任务重,涉及地区和部门多,组织领导和协调的需求高。因此我们把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构作为保障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顺利运行的重要举措。
1、建立了市级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一是成立了市领导小组。5月4日,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市委曹新平书记任第一组长,市政府朱民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李荣启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昊和副市长漆冠山任副组长,市发改、财政、农委、水利、交通、规划、国土、建设、文广新、旅游、农业资源开发、扶贫等16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故道涉及的4县(市)6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二是成立了市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委副秘书长张学胜任主任,市开发局局长恽芝健任常务副主任,有关部门分管同志任副主任。三是落实了办公室办公人员、经费和办公地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从相关部门抽调了14名专业人员集中办公,至九月初所有人员全部到位,办公启动经费和办公地点全部落实。
2、健全了县(市)区和市级部门机构网络体系。为保障工作落实和顺利推进,我们多次督促有关县(市)区和市有关部门尽快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目前,各县(市)区都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了办公人员、地点和经费;
市级有关部门也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专门处室和办事人员。基本形成了市县上下联动、部门相互配合的良好运行格局,有力地保障了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认真制定政策文件,为综合开发提供政策支撑
一是制定了实施意见和政策意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组织精干力量,成立文件起草小组,精心起草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徐州境内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的意见》,明确了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开发原则,部署了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提出了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成为指导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同时,我们还根据市财政局、国土局、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市新水公司等单位提出的政策意见,综合形成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的政策意见》(讨论稿),待省有关政策意见出台后下发。
二是制定了目标考核办法。为推进工作落实、强化工作责任,我们根据开发目标任务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起草了《全市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将总体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个单位,分解到各个,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科学公正的考评。目前,《考核办法》经过征求县区和部门意见后已进一步修改完善,近期将由市委、市政府正式文件下发。
三是制定黄河故道核心区建设初步意见。为贯彻落实市委曹书记在20月10日调度会议上关于打造黄河故道开发示范园区建设的指示精神,市委组织有关人员专程赴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综合各地开发园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徐州实际,形成了《徐州市黄河故道现代农业核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初稿,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规划布局、建设标准、重点内容、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给予了明确,为将来打造以优质粮食、林果、蔬菜和水产四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制定指导性的意见。《意见》初稿已在征求各县区意见,我们将根据县区反馈意见和市领导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四是修订了水利工程实施和清障两个办法。为加快进度,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率先实施,我们对水利局形成的《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办法》和《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水利工程拆迁清障办法》进行了审核修改,并对相关县(市)区征求意见后进行了再次修改和完善,已形成送审稿报市领导审定。
(三)抓好规划编制,为开发实施提供战略依据
规划是做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始终把规划编制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各种措施,抓好抓实。
1、分解编制任务。按照市领导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编制要求,我们将规划编制任务分解到各牵头单位,对规划编制的区域范围、主要内容、质量标准、完成时限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牵头部门高度重视,建立组织,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处室,精心选择规划编制单位,落实规划编制责任。各规划编制单位围绕规划编制的任务和要求,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2、抓好调查研究。黄河故道开发启动之初,我们就组织专门人员多次深入故道沿线开展调研,掌握了黄河故道沿线区域的大量基础性资料。同时各规划牵头部门和编制单位,按照各自规划内容深入故道沿线开展实地调查,全面摸清黄河故道沿线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基本情况,了解沿线干部群众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中科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组织了由19名高层次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团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3、加强督查调度。黄河故道开发规划分为两个总体规划和十一个专项规划,涉及20个牵头部门和14家规划编制单位。时间紧,任务重。我们采取周调度、旬督查、月召开主任专题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督查调度,有力推动了规划编制工作的整体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多次进行调度和专题研究。5月2日、8月16日,曹新平书记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规划定位和规划经费问题;
李荣启副书记、王昊副市长、漆冠山副市长也多次调度规划进展情况。11月5日,王昊副市长专题听取市区段总体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20月4日,李荣启副书记、王昊副市长、李连玉副市长一起听取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两个总体规划和交通、水利两个专项规划的编制情况汇报;
20月6日,李荣启副书记、漆冠山副市长听取了特色农业产业、生态林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专项规划的编制情况汇报。
4、搞好初审对接。我们把规划对接作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采取召开专题会议、书面征求意见、实地调研论证等多种方式做好五个方面的对接。一是县域段与市区段总体规划之间的对接;
二是专项规划之间的对接;
三是专项规划与两个总体规划之间的对接;
四是各项规划与县级规划之间的对接;
五是铜山段规划与两个总体规划之间的对接。通过认真对接,各单位对各项规划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保证了规划的范围、内容、标准、项目编排、进度安排协调一致。
(四)精心组织项目编排,为综合开发注入强大动力
项目编排是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关键和重点,也是整个工程的根本支撑。因此我们始终把项目编排实施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握节点、打造亮点的原则,对各县(市)区和市有关部门上报的项目进行了汇总、梳理、对接、筛选。
共编排了2020-2015年各类项目558个,总投资394.16亿元。其中县区段编排各类项目480个,总投资180.76亿元;
主城区段编排各类项目78个,总投资213.4亿元。其中按八大工程分:1、中泓贯通工程项目99个,估算投资33.11亿元元;
2、道路畅通工程项目73个,估算投资49.28亿元元;
3、土地整治工程项目93个,估算投资194.9亿元;
4、农业提升工程项目38个,估算投资47.8亿元;
5、生态建设工程项目46个,估算投资10.16亿元;
6、环境整治工程项目34个,估算投资5.69亿元;
7、文化旅游工程项目59个,估算投资51.73亿元;
8、扶贫开发工程项目116个,估算投资1.5亿元。按实施分:2020实施工程项目90个,总投资20.26亿元;
2013实施工程项目146个,总投资202.5亿元;
2014实施工程项目208个,总投资188.64亿元;
2015实施工程项目114个,总投资62.8亿元.按县别分:丰县实施工程项目93个,总投资38.38亿元;
沛县实施工程项目77个,总投资34.94亿元;
睢宁县实施工程项目81个,总投资33.45亿元;
邳州市实施工程项目66个,总投资28.23亿元;
铜山区实施工程项目163个,总投资45.75亿元;
主城区段实施工程项目78个,总投资213.4亿元。
(五)充分动员,凝聚共识,率先启动项目实施
1、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9月20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动员大会,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市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涉及的县(市)区、镇(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全部参加。会议全面部署了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工作,号召全市上下统一思想,积极行动,迅速掀起黄河故道沿线综合开发热潮。
2、举行了黄河故道开发启动仪式。20月13日,市委、市政府隆重举行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启动仪式,标志着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市委书记曹新平宣布综合开发工程启动,市长朱民、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3、加强跨省合作衔接,推动综合开发高层次提升。为做好与交界地区的衔接、推动综合开发战略上升到更高层面,10月23日,李荣启副书记、漆冠山副市长带队专程赴安徽宿州,与宿州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洽谈、协商,初步达成了共同开发的共识;
10月31日,李荣启副书记又带领市有关部门到徐宿边界地区实地调研,对边界地区的中泓开挖、道路贯通工程提出了意见和要求,我们会同市水利、交通等部门起草了徐宿两市中泓、道路合作共建的协议书。11月23日,省农业资源开发局牵头在我市召开了苏鲁豫皖四省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座谈会,听取了我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情况介绍,协商讨论了联合开发的措施和方案,达成了建立黄河故道综合开发联动机制和联合向国家争取专项扶持的重要共识。
4、加快今年项目实施,谋划今冬明春项目启动。今年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重点项目有:丁万河治理工程、华山闸除险加固工程、铜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铜山区乡村河道疏浚工程、双沟段中泓治理工程;
铜山区309县道整修工程;
吕梁山风景旅游区建设、吕国春秋文化城建设、悬水湖景观治理、邳州土山古镇建设、岠山景区开发建设、龙固生态湿地建设、二坝湿地建设;
楚王山开发治理项目、睢宁荒山绿化项目;
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今冬明春重点实施的项目有:丰铜边界至袁庄中泓开挖工程、周庄到丁楼闸段中泓开挖工程、温庄闸段中泓开挖工程、邳州白马河分洪道工程;
沛县大沙河二级公路建设、铜山区黄河沿线快速通道景观路建设、邳州270省道工程;
沛县农产品物流园项目、沛县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工程;
临黄湿地、桃花源湿地、丰县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房湾生态湿地公园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万顷良田建设项目;
丰县天师故里、沛县三诸侯文化广场项目建设;
下邳古城风景区建设项目;
阎窝棚户区改造、大郭庄机场以西棚户区改造、黄河湾小镇项目、新城区生态水街项目、黄河北路至临黄段防护绿地、食品城段滨河绿地、三环西路西侧公园绿地。
(六)强化文字质量,顺利完成材料准备和信息宣传工作
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市里重视程度高,社会关注度强,市级重大活动多。作为市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我们自始至终把文字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强化质量,讲求实效,较好地完成了重大活动的材料准备和信息宣传工作。一是完成了市级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领导讲话、汇报材料准备。今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市委曹书记三次专题调度会议工作汇报、省委石泰峰副书记来徐调研汇报、苏鲁豫皖四省座谈会工作汇报材料的准备,全市动员大会表态发言材料的审核把关,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开工仪式领导讲话,徐州、宿州两市水利交通工程合作共建协议以及苏州、盐城、淮安来徐考察交流情况介绍等文字材料工作。二是完成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重要信息简报。一年来先后编发了工作简报19期,通过简报,及时向领导反映工作动态和县区典型经验,把市级重要活动情况和重要会议精神及时向基层干群传达。同时,我们还把我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有关情况及时向省市有关部门网站发布,通过媒体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争取上级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三是完成了目标考核办法和办公室规章制度的制定。在做好对县区和市级部门目标考核办法的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办公室主任会议制度和办公室工作规章制度以及工作人员日常考勤制度,通过完善制度,使办公室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过去的一年,在办公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成绩较为显著,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工作进度还不平衡。各地和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和要求,围绕推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从调度情况来看,部门之间、县区之间还存在不平衡性,有的单位重视程度高、工作推进快,有的单位进展较慢,工作进度较为滞后。二是规划质量还需提升。黄河故道综合开发规划虽经多次修改,但与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规划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三是项目编排不均衡。从目前调度的情况来看,各地项目编排存在两种现象。有的过分求大求全,没有考虑规划期内能否落实,操作性不强;
有的项目内容单一,不能体现出“六位一体”综合开发要求。四是项目实施需加快进度。按照2020年完成总任务的15%的总体进度安排,全年项目的实施进度距离任务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跨省协调有难度。我市境内黄河故道西段与安徽省宿州市有较长交界、插花河道,为保证治理标准的统一,市委、市政府领导已经多次与宿州市方面进行了会商协调。但由于是跨省跨市协调,资金落实、治理标准、实施方案等方面仍需要多次磋商才能进一步推动。
二、2013年工作打算
2013年,是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全面实施之年,也是攻坚克难至关重要的一年。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
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新的一年,我们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不断开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高标准完成规划,确保全面通过市领导审定和专家论证。2013年,我们将继续高标准抓好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各项规划已经过多轮对接和反复修改,质量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下一步,两个总体规划将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汇报,并将根据市领导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并着手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
同时各类专项规划根据总规修改情况进行再对接和完善,确保黄河故道综合开发规划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实践检验的规划精品和典范
2、率先实施水利交通绿化三大工程。黄河故道综合开发,要坚持水利先行、道路和绿化林网紧密结合的原则。在2020年底黄河故道中泓贯通工程已经启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交通与水利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在有条件的区域将中泓贯通工程和道路畅通工程有机结合,率先实施一批道路工程项目,同时要做好河道、道路的绿化工程。严格按照综合开发的各项要求,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实施,确保做到中泓通到哪里,道路修到哪里,绿化覆盖到哪里。
3、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全面做好2013年重点项目实施。在各县(市)区及各有关部门上报的2013年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编排,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凸显特色。高标准农田要注重规模化,杜绝撒胡椒面;
农业产业、文化、旅游、环境整治等项目也要集中优势,打造精品。通过亮点工程的带动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沿线初步形成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新形象。
4、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筹备启动。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和部署,抓好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各项筹备工作。进一步修订完善示范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尽早下发出台以利于指导实施。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为目标,提高标准,增强创新意识,将黄河故道农业现代开发区核心区打造成具有徐州特色的国内一流园区,使之成为淮海经济区现代农业的先导区、示范区。
5、做好对各县(市)区、各部门2020目标考核。尽快下发《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目标考核办法》,严格督查、严格奖惩,全面做好各地各部门2020的目标考工作。同时加大对2013各项开发工作的督查调度,明确目标,定期调度与随机督查相结合、工作汇报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6、做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各项协调保障工作。继续发挥办公室多部门集中办公优势,同时提高对自身工作要求,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进一步做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文件上报、简报印发、会议保障等各方面综合协调保障工作。
第四篇:五个坚持开发涟水黄河故道高效农业[范文模版]
五个坚持开发涟水黄河故道高效农业
涟水境内的黄河故道总流程78公里,流经7个乡镇、23个行政村,涉及人口4.4万、耕地9万余亩。几年来,涟水县以黄河故道开发项目为平台,因地制宜,集约开发,通过建区扩园,示范引路,不断推进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先后建成了石湖千亩无公害果园、徐集“猪-沼-菜”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保滩欣欣生态园、涟城城东千亩果蔬种植园、涟城谷嘴千亩设施蔬菜基地和生态果园、南集源农畜禽养殖园等12个高效农业园区(基地)。这些园区的建成,对推进涟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具有较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黄河故道项目区产业不断升级和群众持续增收。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推进黄河故道集约开发。早在2003年,涟水县就特别注重黄河故道的开发,组织实施了“三百工程”,即百里林带、百里果园、百里渔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在黄河故道开发中,我们仍然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立项,突出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相结合,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力培植主导产业,努力提高项目规划质量。同时坚持竞争选项,择优立项,突出重点,集约开发的原则,使开发项目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总体规划则以水利措施带头,农业、林业措施紧密配合,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对建筑物的安排,紧紧围绕高效农业园区(基地)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突出重点,做出亮点,为发展高效农业创造条件,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衡发展。
二是坚持资金整合,加快黄河故道园区建设。积极发挥黄河故道农业开发项目平台的吸纳集聚作用,引导土地复垦、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高效农业、新农村建设等各类惠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园区建设,并出台政策,对设施化项目给予30%以上的补助,平均每亩达2000元以上。几年来,涟水县共整合黄河故道农业开发资金3140.3万元,建设小沟级以上建筑物1523座,新建、维修电灌站15座,新打机电井9个,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发展设施蔬菜面积1万亩,优质果林1万亩;整合省“通达工程”资金700多万元,建成田间硬质路52公里;整合惠农资金400万元,奖励农业园区高效种养设施建设,吸纳三资3100万元,新建高效农业园区6个。配套了沟、渠、路、涵、机电井、管道等基础设施,把园区打造成高标准农田,确保园区“三通一平”,为园区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其中涟城镇谷嘴项目区和城东项目区两个千亩连片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已经成为全市带动农民致富的样板区。
三是坚持质量标准,打造黄河故道精品工程。在项目管理上,坚持做到精雕细琢,确保工程质量,全力打造阳光工程、精品工程、放心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涟水县黄河故道高效农业发展。
1、认真执行项目公示制。项目计划经上级批准后,立即将项目实施内容、工程建设地点、财政建设资金及农民筹劳使用计划等,通过设立公示牌形式,在项目区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2、全面推行项目招投标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委托代理招标,在媒体上刊登招标公告,组织专家成立评审组,选拔有资质、有实力的施工队伍,为打造精品工程奠定基础。
3、实行工程监理制。聘请专业监理公司,签订监理合同,实行工程监理,严把工程质量关,对发现的问题决不手软,坚决反工重建,确保达到标准。
4、严格履行项目报帐制。所有工程报帐材料,由开发局审核,财政局把关,按照工程进度,按合同拨付项目资金。坚持建管并重,项目建成后,加强跟踪管理,及时维护,确保持久发挥效益。
四是坚持招商开发,加快黄河故道开发项目引进。几年来,涟水县扎实做好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在项目区实施“三通一平”,积极筑巢引凤,吸引外地和本地能人大户、客商老板,来涟水投资建设农业示范园区,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的新型产供销模式,在项目区建成高效农业园区6个,规模养殖场5个,加工企业5个,引资额达2.3亿元。涟城镇城东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由本地老板今年投资1300万元新建的千亩连片大棚蔬菜基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亩效益近万元,带动项目区农户增收近千元。涟城镇谷嘴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由项目区村支部书记谷其牵头,成立了晶鹏蔬菜生产合作社,新建了800亩蔬菜大棚。徐集乡百亩连片“猪-沼-菜”生态种养示范基地,是由天津、扬州等地老板投资建设的,目前日光能蔬菜大棚和万头猪场已初具规模。南集镇项目区的淮安源农畜禽有限公司,是由北京老板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万只湖羊繁殖基地,项目建成后,年可繁殖纯种湖羊100万只。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带动了项目区农民真正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五是坚持科技开发,提高黄河故道项目产出效益。几年来,涟水县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用于科技方面的投入达69万元,70%以上用于园区建设,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发放科技手册1万多册,推广新品种25个、新技术24项,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达2.87万亩,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100%、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5%。充分利用省农科院科技优势,连续两年在徐集乡林码项目区实施黄河故道高效农业示范项目,每年投入40万元,示范推广“猪-沼-菜”等生态种养模式,初步建成徐集林码村“猪-沼-菜”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林码万头猪场生产的沼气液可以浇灌200亩设施蔬菜,降低大棚成本30%左右,生产的黄瓜、辣椒等蔬菜均为无公害产品,亩收入达2万元左右,效益比过去翻了几番。涟城城东项目区生产的“绿丰”牌西瓜远销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亩效益近万元。石湖镇无公害果品示范基地“弘湖”牌丰水梨全部套袋生产,被省农林厅评为优质水果,获银质奖章。
今后,我们将切实做好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全面推进综合开发,力争把黄河故道建设成为高效农业的示范带、农民增收的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片。
第五篇: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
溧阳市丘陵山区
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
溧阳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溧阳市财 政 局
二O一一年三月
一、基本情况
我市丘陵山区主要分布在与安徽省交界的南部山区及与南京市句容、溧水交界的北部山区。全市丘陵山区国土总面积1214.6平方公里,约182.2万亩,耕地面积79.6万亩;宜林山地(岗坡地)36.7万亩。全市丘陵山区乡镇有: 溧城、戴埠、天目湖、南渡、社渚、上兴、竹箦、上黄等8个;另外,还有4个林业场圃。全市丘陵山区农户15.6万户、人口47.3万人、劳动力21.7万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69.7亿元,农业总产值2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0元。
(一)、自然资源概况
1、自然资源概况
①位置与范围
溧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东径119º08'-119º36',北纬31º09'-31º41',东邻宜兴市,北与金坛、句容毗连,西与溧水、高淳接壤,南与安徽省郎溪、广德县交界,东西宽约45.14公里,南北长约59.06公里,总面积1537.87平方公里。
②气候:
本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日照2103.7小时,平均气温15.4℃,极端高温39.2℃,极端低温―17.0℃;全年无霜期224天;年平均降雨量约1134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118天;平均蒸发量1501.8毫米;年平均大风(8级以上)天数6.3天,最大平均风速16.4米/秒,最大风速22.5/秒。降雨量年际年内变化较大。1954年降水量1708.7毫米,是1978年降水量528毫米的3.24倍;每年6—9月(汛期)为多雨季节,其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6.2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50.8%。其中6—7月份为梅雨季节,多年平均梅雨量为251.3毫米,最大的1991年达802毫米,是多年平均的3.2倍,最小的1965年为46.3毫米,为多年平均的18.4%,1958年、1978年出现空梅。
③水资源:
溧阳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4.97亿立方米,年径流系数0.29。正常年为3.67亿立方米,一般旱年为1.61亿立方米,大旱年为0.94亿立方米。过境水量正常年1.03亿立方米,一般旱年0.83亿立方米,大旱年0.3亿立方米。境内有水域面积42.57万亩。其中河道6.18万亩,湖泊、荡滩4.53万亩、水库5.48万亩,其它坑塘、苇地、沟渠等26.38万亩。主要湖泊有洮湖,又称长荡湖,总面积90平方公里,溧阳境内21平方公里;主要荡滩有三塔荡、升平荡、南渡荡、沙涨荡,原面积27.16平方公里,已被围垦(现相当部分已退耕还渔)25.6平方公里;主要水库有大中小型77座,总库容量3.58立方米。其中:库容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有沙河、大溪水库;1亿立方米以下有前宋、塘马水库;100—1000万立方容量的有61座。以上水资源主要用于灌溉、航运、给水、养殖事业,山水和水库蓄水用于给水、灌溉,部分被用于发电。
全市丘陵山区现有各类水库77座,其中:有大
(二)型2座,中型2座,小
(一)型12座,小
(二)型61座,总拦面积466.4平方公里,占山区总面积的57%。总库容量为3.58亿立方米。全市现有河道256条,长388公里。南、中、北三条河道,既是南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境内的骨干引洪引水河道。
④耕地质量结构和数量:
全市土地总面积230.36万亩,其中耕地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4.7%,园地、林地48.8万亩,占21.12%,水域42.57万亩,占18.48%,交通及居民工矿用地24.49万亩,占10.63%,未利用土地13.04万亩,占5.67%。
全市耕地面积中,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3.8万亩,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102.96万亩,中低产田37.85万亩,其中中产田37.32万亩,低产田0.53万亩。按类型可分为贫瘠型8.94万亩,干旱缺水型6.8万亩,渍涝型20.11万亩,其他型2万亩。
2、社会经济状况:
①人口和农村劳动力资源:
全市现有建制镇10个,175个村民委员会,2009年末,总人口78.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04万人,非农业人口19.09万人,农村劳动力31.14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6.3万人,女劳动力14.84万人,200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360.8亿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148.59亿元,人均10096元。
②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
2009年,全市农业产值49.59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农业总产值24.6亿元,增长9.2%;林业总产值1.03亿元,增长7.7%;畜牧业总产值5.04亿元,增长-2.2%;渔业总产值17.33亿元,增长11.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508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67.5%。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6元,比上一年增长10.3%。
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市内有干线公路3条:宁杭线、溧金镇广线、溧老线,计106.54公里;县级公路6条,计89.67公里;乡级公路23条,计111.742公里,专线公路8条,计66.78公里,还有乡村大道602条,计1269公里,目前,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均实现黑色化或水泥路面;乡村路以砂石面为主。市内10个乡镇,航道里程332.25公里,其中主线航道—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2条,计24.10公里,一般干线段5条,计93.12公里,支线航道37条,计214.95公里。
全市现有77座水库,年可供灌溉水量0.9亿立方米。各类塘坝1.5万余座,水面积4.4万亩,总蓄水量0.54亿方。区内现有60余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中,绝大部分沟、渠、路及其主要控制建筑物已配套齐全。现有各类固定机电堤水灌溉(含灌排结合)站659座,装机1204台套,总动力2.88万千瓦,其中丘陵区建有多级翻水线43条,装机183台套,总动力1万千瓦。
二、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回顾
一、“十一五”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根据本地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属南北水果过渡地带的独特优势,把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重点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通过不断聚集生产要素,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经营机制,围绕调整搞开发,搞好开发促调整,抓好调整促增收,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强度推进,实现了资源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走出了一条具有溧阳特色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开发面积达7万亩,建设省级丘陵山区开发项目45个,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5个,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5647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243万元。完成各类田间水利配套2054座,机电排灌站5座,衬砌渠道89公里,改良土壤2.5万亩,机耕道路77公里,购置农业机械64台套,林网1.2万亩,技术培训2.8万人次,新品种引进80个,新技术推广18项,到目前为止,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7.16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12%,其中约有2.5至3.5个百分点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创新引导方式,启发农民投入农业开发
1、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大力发动基层干部和群众自排本地特色资源,让其看到发展优势产业的切入点。立足于本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根据我市实际,做大做强了优质粮油、经济林果、食草畜禽、特种水产、蔬菜、茶叶等11个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白茶、白芹、特色果品等特色农产品。
2、实行分类指导、差异发展。开展优势产业与一般产业对比分析,让农民看到发展优势产业有光明前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找准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实行“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的开发决策,分别南北山的特点和优势,在开发布局、开发品种、开发扶持政策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3、集中资金做大项目规模。坚持选择有一定基础、产业特色明确、科技含量较高、地块集中连片、建设积极性较高的企业承担规模项目;整合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省级丘陵山区项目、市级农业综合开发(休闲观光)项目,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如:以天目湖为中心的现代高效农业开发中,我市集中资金对江苏天目湖农业生态园进行集中投资,做大了项目规模,提升了项目档次,使项目区成为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农业开发园区,受到了中外嘉宾的赞誉。
二是创新服务机制,形成产业服务一条龙
1、完善土地流转服务。针对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户手中的实际,我市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前提下,按照“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原则,因地制宜对土地经营权进行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并严格规范管理,杜绝因土地流转而引发的矛盾。近年来,全市每年流转土地都在4万亩以上,通过流转,全市形成多种经营规模户2000多户,经营面积10万余亩,促使规模生产基地、重点示范项目和规模生产大户做大做强。
2、提升科技推广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才能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全市平均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粮油、林茶果、水产等新品种25只以上,优良新品推广率达95%。市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引种的天目湖白茶,亩产白茶8公斤,每公斤白茶售价达4000元,亩产值3万余元,亩均效益2万余元。
3、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市镇财政都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新品种推广等农业项目扶持资金,重点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市农贷担保中心优先为农户提供贷款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市水利、供电、交通等部门将本部门的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地区的专业村公路、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在质量建设的衔接上下功夫,促进基地与专业市场、基地与加工企业、基地与超市的对接,选择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典型,促使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转化升级。到2009年6月,全市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263多个,通过有机认证的产品82只,无公害产品认证79只,绿色产品认证
102只,全市无公害产品基地认证65.72万亩。
三是创新投资体制,促进农民大力发展农业开发
1、引导三资投资发展农业开发。引导和鼓励业主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渠道,做大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规模,放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有效缓解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截至目前,全市“三资”投入农业的资金达28.9亿元,其中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吸引三资占全市全年农业吸引三资总额的52.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民营企业家沈祖富2005年创办了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在天目湖镇境内租赁荒山40000亩,从事珍稀白茶和特种水果栽培与开发,截止今年6月份,已完成投资5.8亿元,有效开发面积18000亩,目前开发的白茶和精品水果已经进入了产出期。
2、指导农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抓好茶叶、果品、畜禽等“一村一品”产品的深度开发,积极拓展牛奶、禽蛋、鹿制品深度加工等新兴产业,对现有龙头企业筛选一批重点发展,增强帮扶力度。全市现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江苏德盛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农业企业跻身省级龙头企业行列,万德福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农业企业进入常州市级龙头企业队伍,龙头组织和带动农民的作用日益增强。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常州天目湖鹅业有限公司、新世纪园艺有限公司等在发展过程中,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使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350至500元。
3、试行先建后补项目投入制度。建立“先建后补”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是鼓励业主投入农业开发很有效的形式。按照“公退民进、民投民有、民有民营、共同受益”的原则,明确产权民营化,工程社会化,收益公众化的开发经营思路,通过推行“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投入机制,把主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业开发的主体。极大的调动了业主对项目建设动积极性,2008年我市承担的省级丘陵山区项目实行“先建后补”试点后,加快了项目建设进程。同时业主在工程建设中的自主性强,工程费用明显降低,工程管理到位,体现了项目财政资金发挥的扶持作用,实现广大农民由“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
四是创新分配体制,促进农业增收及农民增效
1、实行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制度。天目湖玉枝茶果园艺场常年租用当地农民土地2000亩进行开发,并吸纳周边80多位农民到基地就业,年支付农民土地租金30万元、工资80万元。通过实行“公司+农户”生产模式,指导和带动周边37家农户生产珍稀白茶,增加了农民收入。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流转土地时,一次付清30年的土地租金,出让土地农户中最多得到47万元,户平均获得的土地租金也达10万元。同时,农民出让土地后,天目湖生态园把当地农民吸收到园区务农,并保证每个男劳动力年工资不低于1.3万元,女劳动力年工资不低于0.8万元。
2、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和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允许有一定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运行机制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承担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农村制度创新。2008年我市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项目有2个,占到12%。鼓励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直接承担土地治理项目、省级丘陵山区项目,建设配套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其农产品加工提供原料;对没有自有基地的龙头企业,鼓励其加强与基地的联结,为基地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等服务,推行标准化生产、保护价订单收购。常州市白茶专业合作社同周边的小型种茶单位、农户建立带动机制,实行标准化生产,保护价收购,仅溧阳市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就建立联合基地15个,联系农户32户,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我市山区综合开发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经过近二十年山区综合开发后再回首,客观地来认真审视我市走过的山区开发之路既有令人欣喜、倍感欣慰的所取得的成效和历史性突破,也有值得深思、总结的不足和问题,更有令人憧憬、鼓舞人心的未来和发展的美好前景。客观地说,近年来我市的山区综合开发中仍有五点美中不足之处,其制约着我市山区开发的发展:
一是南部山区与北部山区开发发展不平衡
我市山区综合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南部和西南部山区,无论是山区综合开发规模、水平及所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南部和西南部山区都要领先于西北部山区。
二是资本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山区开发进程
虽然通过近年来的开发使山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山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再投入资本量仍总量偏小、生产再投入的不足,同时也导致了很多在山区开发中已被证明的科技兴山模式和高新科技难以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制约了下一步山区在广度、深度上的后续开发。
三是山区综合开发所产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开发主体本身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补偿
山区综合开发把林业作为一项产业,无论是公益林,商品林还是经济林,经营者的目的都要获取回报,只有丰厚的回报,单位、个人才会争相投入发展,产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但是林业又是一项特殊产业,所产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要明显高于本身的经济效益,很多公益的效益不能以货币形式反映出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投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在相当程度上扼制了山区开发的进一步持续推进。
四是山区综合开发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
我市山区近年来仍以出售原料或初级加工品为主,虽以主导产品为基础组建了一些加工、流通企业,但加工规模和能力不大,各环节之间仍是单纯的市场买卖关系,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龙头带动作用还不是很强,深加工产品较少,能够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名牌产品、支柱产品更少。
五是山区综合开发中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外向开拓力度不大
以山区为特色和优势的部分新兴产业如无公害食品、森林旅游业已开始起步,但规模、水平相对于本身具备的优势而言仍差距较大,在山区综合开发中面向国际大市场的合资、合作项目和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外向开拓前景广阔,潜力较大。
四、溧阳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把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突破,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来规划。紧紧围绕丘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产业规模和区域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粗放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的转变,从而增加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丘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
(二)遵循原则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进一步创新投资机制,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新的贡献。
2、基本原则
一是开发为民的原则。坚持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全过程,把为民造福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使农业综合开发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是注重效益的原则。坚持把“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基本要求,将有限的投资向开发效益好的项目倾斜,把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提高开发效益紧密结合好,努力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科技领先的原则。坚持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先进管理方法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努力在提升开发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开发成效上下功夫。
四是务实创新的原则。坚持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贯彻到农业综合开发的各个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管理要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新机制,把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农产品有机结合,把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的积极性有机结合,努力形成投入主体、利益主体、责任主体清晰明了的农业综合开发格局。
五是统筹规划的原则。坚持把经营工业的理念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做到统一布局,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分年实施,连续投入,形成规模。力争一年一小片,三年一大片,努力做到开发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方。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开发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结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因地制宜建设经济林果及食草畜禽等生产基地,加大科技示范园区项目的建设力度,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有重点地扶持农产品特别是以经济林果贮藏、保鲜、加工项目。形成一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并成为农业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基地和吸引“三资”开发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平台。在兼顾发展其它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建成果品、茶叶、特色蔬菜、草食畜禽等重点特色产业。
“十二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开发改造低效宜林山地(岗坡地)8万亩,建设一批经济林果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项目。
“十二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市县财政按有关政策相应配套投入。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丘陵山区开发,吸引三资3亿元以上。项目区实现亩均综合效益5000元以上,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五、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丘陵山区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十二五”期间,主要围绕经济林果、特色蔬菜、食草畜禽、观光农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高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综合效益。
(一)经济林果
1.果树:重点发展特色水果、应时鲜果,建设无公害生态观光果园;发展设施草莓、避雨及棚架栽培水果;强化采后商品化处理,突破贮藏加工;延伸果树产业链,扩大出口创汇。“十一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新发展果树5万亩。南部山区横涧、戴埠、天目湖、新昌、南渡、周城、社渚以重点发展桃、梨(李)、葡萄、枇杷、杨梅和草霉;北部山区上兴、上沛、竹箦、后周、前马、上黄重点发展梨、桃、黑霉。
2.茶叶:以推广适应性强、适制性好的无性系良种为重点、加快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步伐,建设高标准名特茶生产基地;推广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全自动机械化加工、包装技术,做大做强名茶品牌。“十一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新发展高标准名特茶生产基地4.4万亩。重点发展优质无性系良种,在南部山区发展高档珍稀白茶及无性系早芽品种,北部山区发展以小叶种无性系为主,全面提高茶叶的品质和档次。
3.竹业:加大竹类资源特别是高效、优质的原料竹基地的培育力度和竹林集约经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竹材附加值,促进竹产业的发展,增强丘陵山区出口创汇能力。推广竹林资源结构调整技术、竹园深翻改土技术等;建设笋材两用竹、材用竹、观赏竹基地;扶持竹业加工龙头企业,优先发展竹地板、竹炭、竹纤维、竹工艺品加工,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加工企业。
(二)特色蔬菜
重点发展丘陵山区特色蔬菜品种和适宜设施栽培的优良品种;大力推广蔬菜穴盘育苗技术、合理间套作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治技术、蔬菜防虫网栽培技术;加快生态型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以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为重点,加快蔬菜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十一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建设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重点发展竹笋、蕨菜、香椿等高档特色、野生蔬菜及溧阳白芹为重点的特色蔬菜。
(三)食草畜禽
充分利用丘陵山区岗坡地资源,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大力推广优良牧草品种;推广牧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畜禽,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食草畜禽。“十一五”期间丘陵山区新发展优质牧草基地2万亩。以西南部山区社渚、周城,北部山区竹箦、上兴、上沛、后周为重点,充分依托溧阳市春晖乳业有限公司、常州天目湖鹅业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功能,发展奶牛、鹅业生产,年饲养量奶牛达到3000头,鹅200万羽以上。
(四)观光农业
充分利用天目湖的知名度及其特殊的旅游观光地位,着力建设依山傍水,点、线、面协调布局,内部景区相互协调、错落有致,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生产、购物于一体、具有丘陵山区特色的现代观光农业。结合周边农村民俗文化,推出不同季节和时节、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节日,开发农产品提供型、农业空间提供型、农耕文化和乡风民俗提供型的旅游农业产品。开发利用丘陵山区果花种植、野生动植物驯养、珍稀食用菌种植和竹园林木资源,打造一批具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区。形成以天目湖为中心的农业旅游观光带,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疗养、农事参与、农家乐等为一体的特色观光项目。
六、“十一五”期间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规划实施重点丘陵山区开发项目15个,其中重点山区开发项目5个,一般山区开发项目10个,项目规划实施面积22000亩,计划投资8000万元,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新增产值5亿元。
(一)分年实施规划
十二五省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重点项目表
计划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2011
瓦屋山花卉苗木基地建设 江苏瓦屋山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1000亩名贵花木观光园,300亩花卉苗木基地 600万元
果树、花卉苗木种植、农业休闲基地建设 溧阳宏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日本樱花等苗木1000亩;种植高品质梨树500亩;
2800万美元
溧阳市北山区丫髻山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开发 溧阳市松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面积2000平方米,观光果林180余亩,观光禽类养殖基地160亩 680万
永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 溧阳市永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特色时令水果300亩,花卉苗木300亩,立体种养房3500平米
800万
溧阳市戴埠镇杨家村无性系良茶生产基地 溧阳市神园春茶场
营造林网绿化1000亩、新建生产管理用房300平方米。1000万
溧阳市戴埠镇高桥高效茶果生产基地 溧阳市茗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新建塘坝1座,蓄水池5个,新建衬砌渠道1500米,架设线路1000米,新建机耕道路2500米、生产道路1000米,引进茶叶加工线1条,新建生产管理用房1600平方米。600万
溧阳市旺山名优茶果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溧阳市创世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土壤改良700亩;白茶园300亩,梨园200亩,葡萄园200亩,桔子、枇杷、桃园100亩。
400万
溧阳市泗家荡特种水产循环水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溧阳市宗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标准化鱼池塘建设500亩;道路2000米;微孔增氧设备设施200亩;
200万
2012
大石山大棚葡萄科学种植示范基地 江苏陶峰观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面积400。
450万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溧阳市天目湖燕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基地建设200亩;引进和发展优良新品种10个,580万
高效茶果生产基地建设 溧阳市天目湖梓丰茶果场
林网绿化100亩。栽植特种水果500亩 260万
天目湖溪水园农业综合开发 溧阳市天目湖溪水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开发茶叶200亩 800万
优质黄金茶的开发与引用 溧阳市天目湖毛尖花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栽植优质黄金茶400亩。建设道路5000米。配套沟渠3000米、涵洞50个。
600万
溧阳市青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 溧阳市青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衬砌渠道5000m。新开塘8亩。喷滴灌300亩 600万
溧阳市大瓦山优质茶果生产示范基地 江苏省天目四季春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新建水库1座;新建衬砌渠道2500米;新建机耕道路4000米、其中水泥硬质路面1000米,砂石道路3000米;营造园区林网绿化500亩;翻建生产生活用房600平方米。800万
溧阳市沙溪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基地建设 溧阳市天目湖茶叶研究所
园区内部50亩的水面,修建垂钓中心,建立茶叶研究中心,茶艺表演,内设餐厅、接待中心进行餐饮休息 360万
2013
天目湖优质林茶果高效复合种植示范基地 溧阳市天目湖桃花源林果生态园有限公司
引进白茶苗300亩,绿茶亩300亩,苗木100亩,套种苗木200亩,套种果苗100亩,培训农民200人次。生态防护林250亩。400万
苏台农业示范园 江苏苏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扩建生产基地5000亩,为配套天目湖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4800万
石塘坝农林生态开发 溧阳市天目湖石塘坝农业生态园 白茶基地300亩 ;经济林150亩;原始林治理460亩;苗木基地200亩(含红豆杉);
3600万
优质茶果生产基地建设 溧阳市天目湖翠茗茶厂
林网绿化:100亩。栽植特种水果50亩 400万
优质黄金茶栽培基地 溧阳市天目湖华春茶场 栽植优质黄金茶200亩。建设道路3000米,路宽6米。
500万
高效茶果复合种植示范项目 溧阳市天目湖新峰茶果专业合作社 新栽植白茶400亩。
600万
日日春高标准茶果示范园建设 常州日日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基地四周建设生态防护林3200亩; 引进和发展优良新品种10个 7800万
溧阳市涧东高效经济林果示范基地 溧阳市仲景生态园艺场
建设喷灌面积360亩。建设生产管理用房300平方米。675万
2014
溧阳市永丰苗木生态园基地建设 常州永丰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建成喷滴灌面积300亩。引进优质高档苗木600亩12万株红叶石楠,红枫、青枫、樱花等 600万
溧阳市吐祥苗木标准化生产基地 溧阳润洲农业生态园
引进苗木450亩9万株樱花、红叶石楠、香樟、红枫 600万
瓦屋山特优林果生产基地 溧阳市上兴茂源农业生态园
喷滴灌150亩。果树棚架75亩。生产管理用房100㎡。引进水果75亩 550万
溧阳市芳村高档苗木标准化生产基地 溧阳市绿涛农业生态园 新修塘坝4座。建设衬砌渠道3000米。建设喷灌200亩 700万
溧阳市竹水优质高效林茶生产基地 溧阳市建军竹水生态农业园
引进无性系良种绿茶220亩,白茶50亩,榉树、香樟、红枫等、绿化苗木230亩,600万
溧阳市金银花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溧阳市果之王果品专业合作社
喷灌面积200亩。引进金银花2000亩90万株。搭架棚架200亩 1200万
溧阳市芳山现代高效园艺示范基地 溧阳市芳芝林生态园
引进桂花2000亩,温控钢架大棚20亩 1000万
溧阳市陶村生态林茶基地建设 溧阳市上兴茶厂
修筑机耕道路3000米;新建水塔1座;喷灌350亩。标准化制茶车间200平方米;
600万
2015
溧阳市余巷高效经济林果示范基地 江苏曹山兴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引进优质薄壳核桃800亩4.8万株。搭建果树棚架800亩。建设喷灌面积500亩 550万
溧阳市高档彩叶苗木设施化育苗与栽培示范基地建设 溧阳市洪达花木园艺场
喷滴灌控制面积550亩;道路:总长6000米;生产临时用房、泵房:共600平方米 500万
溧阳市北山高档苗木示范基地 溧阳市北山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
建设喷灌面积200亩。引进高档苗木600亩,600万
溧阳市上兴镇龙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溧阳市白露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修塘坝4座。建设衬砌中心排水沟1000米。建设砖衬砌渠2000米。新建穿路管涵10座。
455万
溧阳市华夏名贵苗木示范基地 溧阳市华夏苗木园艺有限公司 新建塘坝3座,建设衬砌渠道3000米,修建砂石路3000米新建水塔1座、泵站1座,喷灌200亩,建设生产管理用房500平方米 600万
群峰特色经济林果示范基地建设 溧阳市群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发展白茶100亩,发展苗木350亩,发展生态林550亩,新建生产管理用房200平方米 600万
溧阳市新农村生态农业开发 江苏新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经济林茶果区2000m亩,结合现代休闲娱乐方式,建立花果山,供游人观赏、采摘。
8000万
(二)资金来源及筹措
1、总投资
“十二五”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2000万元,地方财政(市、县)资金200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4000万元。
2、分项投资估算
(1)省丘陵山区一般项目每年10个,合计50个,总投资6000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70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350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49500万元。
(2)市级丘陵山区重点项目每年4个,合计20个,总投资1500万元,市、县财政40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1100万元。
七、主要工作措施
(一)围绕加快开发,加强组织领导
丘陵山区的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高,一些地区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大力推进丘陵山区开发,加大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丘陵山区经济发展,提升丘陵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确保丘陵山区农民群众如期达到小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从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对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领导。要把加快丘陵山区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摆上位置。明确分管领导和牵头实施的工作部门,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扎实的工作措施,抓好责任的落实。要在认真总结过去十年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明确管理职责,提高管理能力,加强对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的管理,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开发资源的整合和部门间的协调,以保证丘陵山区农业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发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多元开发
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是要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丘陵山区开发的财政投入,增强财政资金在丘陵山区开发中的“导向”、“启动”、“聚合”的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推动、吸纳”社会资本的功能。二是要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多元开发。丘陵山区开发所需的投资量较大,要发挥开发优势,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创新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以及外商资本投入丘陵山区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丘陵山区开发投入格局。各级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吸纳各类社会资本搭建平台。三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作用。要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开发积极性,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和引导丘陵山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主开发、自主创业,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丘陵山区开发的主体和最大受益者。
(三)加强科学规划,实现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必须以做好科学合理规划为前提。一要坚持因地制宜。以规划为指导,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二要突出重点。在区域上,要将开发较为滞后,开发效益突显的岗坡地作为“十一五”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对象和开发重点;在内容上,要以开发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为重点,扬长避短,努力把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三要适度规模。要围绕发展规模高效农业,集中资金,集中连片,滚动开发,力求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四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大力培育适合当地资源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提高丘陵山区开发的科技含量。五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不搞大规模的土地平整,适当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确保丘陵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得益彰的局面。
(四)优化开发主体,创新开发机制
加快丘陵山区的开发,必须优化开发主体,积极推进开发机制的创新。一是要优化投资环境。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创新制度,为投资丘陵山区开发的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企业、个人、合作经济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各类资本参与丘陵山区开发。凡进入丘陵山区开发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业主,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可同等享受政府财政资金的补助。支持科技人员到丘陵山区领办、兴办科技型经济实体。对直接从事和服务于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有较强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的,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扶持。二是要充分调动开发业主的积极性,平等立项,实现开发业主多元化。要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济实体通过租赁、承包、入股、委托经营等形式转让承包土地,引导土地适度集中。鼓励实力较强的各类业主申报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凡是示范作用好、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能促进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真正带动农民致富的项目,都可以按程序进行项目申报。对不能由业主承担的项目,要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将基地建设成龙头企业的原料车间。三是拓宽丘陵山区开发的建设内容。在重点扶持经济林果(应时鲜果)、茶叶、食草畜禽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同时,增加对产业链延伸的扶持,推进丘陵山区产业化的发展,对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对精深加工以及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
(五)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开发效益
十年来的丘陵山区农业开发实践证明,科技投入是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投入。丘陵山区开发要走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道路,必须以技术成果为支撑,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一是要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培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资源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品种推广应用机制,促进新品种在丘陵山区开发中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二是要加快综合改土、节水灌溉、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等优质、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确保丘陵山区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三是要大力推动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把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基地。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要以项目区和示范园区为载体,以产品生产、销售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让技术进村入户。要培养一批农民科技带头人,带动丘陵山区广大农民学习技术、掌握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六)坚持龙头带动,培育优势产业
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突破口,选准、培育壮大适宜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产业化经营,推进规模化、品牌化和外向化,促进丘陵山区整体开发水平的提高。一是加强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建设。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突破结构调整的难点,因地因“山”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择优势产业,集中资金,打造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加大基地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做大规模,提高质量和效益,通过核心区、示范区建设,逐步形成产业带、产业群和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基地有了龙头企业,就有了信息和市场。对带动基地作用明显,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要优先予以扶持,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发挥龙头企业在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订单收购方面的作用,带动基地提高结构调整水平,推进产业化开发进程。三是努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品牌是品质的象征,品牌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项目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发大户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安全、优质、高效农产品,加强产品的宣传和促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文化品位、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名牌。
(七)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十年来的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实践证明,借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做法,以项目为开发载体、以项目区为开发范围、以高效特色农业为开发重点,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实行综合投入,取得综合效益的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成功的,实现了“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致富一方”的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要坚持这一成功有效做法,加大高效农业、外向农业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强和建立健全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的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要参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29号部长令),组织力量,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溧阳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要参照执行《管理办法》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的县级报帐制等一系列项目与资金管理制度,并放宽条件、简化程序、充分放权,实行分级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出最大的效益。
(八)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开发合力
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涉及到多部门、多学科、多种经济成份,要保持丘陵山区开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开发。要坚持“抓住重点求突破,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按规划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共同营造丘陵山区科学开发、和谐发展的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