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2009年5月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有效政策工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可见,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抓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契机,扎实深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于促进垦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编制好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是做好今后五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编制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去考虑,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垦区当地实际情况,发挥本地资源、规模、产业、区位等优势,在广泛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五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十一五”垦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垦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重点,以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种植、养殖、加工、设施农业发展,建设优质粮食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是“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增长率保存10%以上,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不断增加,扶持范围不断扩大,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二是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近300万亩,改造中型灌区8处。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中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和对生态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近5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区域主导产业,共建设和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40个,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加强科技推广,增加农业发展科技含量。
虽然“十一五”期间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投资总额有限,扶持范围和扶持力度小;无专职人员和机构;投资分散、重点不突出、工程建设标准低,开发前后效益不明显;过分依赖中央财政资金,配套资金落实不好。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
我国做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随着人口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需求将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耕地和水资源十分短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将使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加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保障生活、稳定物价、安定民心的效应更为明显,农村在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增长中作用更加凸显。在我国面临的不利条件和特殊经济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农业综合开发,大有可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
三、“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垦区实际,“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的方针和政策,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根据本地特点,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促进职工收人稳定增长和农垦经济快速发展。
根据“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走以内涵开发为主的道路,提高现有农田的产出效益;二是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做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四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和特色农业;五是坚持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贡献率;六是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龙头项目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增加职工收人;七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统筹各项资金集中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的良性循环;八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
四、“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根据回副总理讲话精神,明确“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耕地规模大、耕地资源多的重要产粮大场,要继续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投资标准,加强田间小型水利工程和项目区库房、晒场农田路、输变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中积极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加强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在平原地区,重点搞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在丘陵山区,重点搞好项目区周边地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在生态脆弱和土壤沙化地带,重点搞好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机的补贴政策,引导职工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提高机械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示范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提高开发科技含量,加快科技进步。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兴建小
型蓄水水源工程,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重点建设衬砌渠道、输水管道,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改善项目区外部灌排条件,为改造中低产田提供水源保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田抗灾能力,推动粮食产量再上新阶。
(二)、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创新开发体制机制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达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农业基础完备、农机配备先进、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
高标准农田规划和建设要达到以下要求:
1、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园田化。
2、项目建设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充分尊重项目区职工群众意愿,主动让职工农户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职工农户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发率不低于80%(高标准农田与耕地面积比),充分利用水资源。项目区经济效益显著,职工农户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高于农场平均水平。
(三)、以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强对基地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2、扶持特色种植养殖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龙头+基地+农民”形式,进一步加大产业化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围绕总局制定的“两牛一猪”总体战略布局,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促进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转化增值;围绕米、面、油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垦区自然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无污染、优质粮食基地;围绕大中城市、矿区和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亚麻、马铃薯、蔬菜、经济林、花卉等高效特色种植基地。通过农业综
合开发扶持,扩大农业标准化和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规模,提高种植、养殖科技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壮大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四)、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依托农业部部门项目中的科技推广和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大力推广应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利、设施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产品新技术,加快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努力实现种子工程产业化,提高开发科技水平,使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2、加强对职工的科技培训。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改善项目区职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增加职工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职工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水平。
3、扶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种子、种苗、和种蓄繁育体系建设,支持和完善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调动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五)、区域布局及重点项目安排
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规划目标,“十二五”其间,要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力争投资总额比“十一五”增加30%,并根据地域的不同、主导产业的不同,充分发挥各农场独特优势,努力建设一批区域骨干性、示范指导性项目,改善和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稳定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促进垦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五、实施“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的完成,必须落实相应措施。
(一)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确保开发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广辟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的需要。要积极宣传农垦系统的成就和优势,争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中央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逐年增加;足额及时落实配套资金,保证项目投资无缺口,发挥投资效益;积极引导职工和专业合作组织投资投劳,调动职工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二)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减轻农场企业和职工自筹配套压力,要根据垦区没有地方财政、规模大、特色主导产业明显的实际情况和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减少自筹配套比例、加大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为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三)完善和创新管理机制,依法进行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水平。“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逐步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报账制、轮停制、竞争立项制等现代管理方式,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依法明确项目的投入主体、产权主体和管护主体。切实解决配套资金难落实和资金管理违纪违规问题,努力探索项目建设有效益、项目竣工有人管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充分发挥专家和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与监督作用,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
“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设立专门机构、固定专职人员,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健全农发部门的职能,理顺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为顺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组织保证。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0年7月
第二篇: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
溧阳市丘陵山区
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
溧阳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溧阳市财 政 局
二O一一年三月
一、基本情况
我市丘陵山区主要分布在与安徽省交界的南部山区及与南京市句容、溧水交界的北部山区。全市丘陵山区国土总面积1214.6平方公里,约182.2万亩,耕地面积79.6万亩;宜林山地(岗坡地)36.7万亩。全市丘陵山区乡镇有: 溧城、戴埠、天目湖、南渡、社渚、上兴、竹箦、上黄等8个;另外,还有4个林业场圃。全市丘陵山区农户15.6万户、人口47.3万人、劳动力21.7万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69.7亿元,农业总产值2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0元。
(一)、自然资源概况
1、自然资源概况
①位置与范围
溧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东径119º08'-119º36',北纬31º09'-31º41',东邻宜兴市,北与金坛、句容毗连,西与溧水、高淳接壤,南与安徽省郎溪、广德县交界,东西宽约45.14公里,南北长约59.06公里,总面积1537.87平方公里。
②气候:
本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日照2103.7小时,平均气温15.4℃,极端高温39.2℃,极端低温―17.0℃;全年无霜期224天;年平均降雨量约1134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118天;平均蒸发量1501.8毫米;年平均大风(8级以上)天数6.3天,最大平均风速16.4米/秒,最大风速22.5/秒。降雨量年际年内变化较大。1954年降水量1708.7毫米,是1978年降水量528毫米的3.24倍;每年6—9月(汛期)为多雨季节,其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6.2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50.8%。其中6—7月份为梅雨季节,多年平均梅雨量为251.3毫米,最大的1991年达802毫米,是多年平均的3.2倍,最小的1965年为46.3毫米,为多年平均的18.4%,1958年、1978年出现空梅。
③水资源:
溧阳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4.97亿立方米,年径流系数0.29。正常年为3.67亿立方米,一般旱年为1.61亿立方米,大旱年为0.94亿立方米。过境水量正常年1.03亿立方米,一般旱年0.83亿立方米,大旱年0.3亿立方米。境内有水域面积42.57万亩。其中河道6.18万亩,湖泊、荡滩4.53万亩、水库5.48万亩,其它坑塘、苇地、沟渠等26.38万亩。主要湖泊有洮湖,又称长荡湖,总面积90平方公里,溧阳境内21平方公里;主要荡滩有三塔荡、升平荡、南渡荡、沙涨荡,原面积27.16平方公里,已被围垦(现相当部分已退耕还渔)25.6平方公里;主要水库有大中小型77座,总库容量3.58立方米。其中:库容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有沙河、大溪水库;1亿立方米以下有前宋、塘马水库;100—1000万立方容量的有61座。以上水资源主要用于灌溉、航运、给水、养殖事业,山水和水库蓄水用于给水、灌溉,部分被用于发电。
全市丘陵山区现有各类水库77座,其中:有大
(二)型2座,中型2座,小
(一)型12座,小
(二)型61座,总拦面积466.4平方公里,占山区总面积的57%。总库容量为3.58亿立方米。全市现有河道256条,长388公里。南、中、北三条河道,既是南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境内的骨干引洪引水河道。
④耕地质量结构和数量:
全市土地总面积230.36万亩,其中耕地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4.7%,园地、林地48.8万亩,占21.12%,水域42.57万亩,占18.48%,交通及居民工矿用地24.49万亩,占10.63%,未利用土地13.04万亩,占5.67%。
全市耕地面积中,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3.8万亩,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102.96万亩,中低产田37.85万亩,其中中产田37.32万亩,低产田0.53万亩。按类型可分为贫瘠型8.94万亩,干旱缺水型6.8万亩,渍涝型20.11万亩,其他型2万亩。
2、社会经济状况:
①人口和农村劳动力资源:
全市现有建制镇10个,175个村民委员会,2009年末,总人口78.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04万人,非农业人口19.09万人,农村劳动力31.14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6.3万人,女劳动力14.84万人,200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360.8亿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148.59亿元,人均10096元。
②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
2009年,全市农业产值49.59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农业总产值24.6亿元,增长9.2%;林业总产值1.03亿元,增长7.7%;畜牧业总产值5.04亿元,增长-2.2%;渔业总产值17.33亿元,增长11.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508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67.5%。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6元,比上一年增长10.3%。
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市内有干线公路3条:宁杭线、溧金镇广线、溧老线,计106.54公里;县级公路6条,计89.67公里;乡级公路23条,计111.742公里,专线公路8条,计66.78公里,还有乡村大道602条,计1269公里,目前,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均实现黑色化或水泥路面;乡村路以砂石面为主。市内10个乡镇,航道里程332.25公里,其中主线航道—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2条,计24.10公里,一般干线段5条,计93.12公里,支线航道37条,计214.95公里。
全市现有77座水库,年可供灌溉水量0.9亿立方米。各类塘坝1.5万余座,水面积4.4万亩,总蓄水量0.54亿方。区内现有60余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中,绝大部分沟、渠、路及其主要控制建筑物已配套齐全。现有各类固定机电堤水灌溉(含灌排结合)站659座,装机1204台套,总动力2.88万千瓦,其中丘陵区建有多级翻水线43条,装机183台套,总动力1万千瓦。
二、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回顾
一、“十一五”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根据本地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属南北水果过渡地带的独特优势,把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重点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通过不断聚集生产要素,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经营机制,围绕调整搞开发,搞好开发促调整,抓好调整促增收,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强度推进,实现了资源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走出了一条具有溧阳特色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开发面积达7万亩,建设省级丘陵山区开发项目45个,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5个,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5647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243万元。完成各类田间水利配套2054座,机电排灌站5座,衬砌渠道89公里,改良土壤2.5万亩,机耕道路77公里,购置农业机械64台套,林网1.2万亩,技术培训2.8万人次,新品种引进80个,新技术推广18项,到目前为止,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7.16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12%,其中约有2.5至3.5个百分点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创新引导方式,启发农民投入农业开发
1、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大力发动基层干部和群众自排本地特色资源,让其看到发展优势产业的切入点。立足于本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根据我市实际,做大做强了优质粮油、经济林果、食草畜禽、特种水产、蔬菜、茶叶等11个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白茶、白芹、特色果品等特色农产品。
2、实行分类指导、差异发展。开展优势产业与一般产业对比分析,让农民看到发展优势产业有光明前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找准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实行“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的开发决策,分别南北山的特点和优势,在开发布局、开发品种、开发扶持政策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3、集中资金做大项目规模。坚持选择有一定基础、产业特色明确、科技含量较高、地块集中连片、建设积极性较高的企业承担规模项目;整合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省级丘陵山区项目、市级农业综合开发(休闲观光)项目,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如:以天目湖为中心的现代高效农业开发中,我市集中资金对江苏天目湖农业生态园进行集中投资,做大了项目规模,提升了项目档次,使项目区成为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农业开发园区,受到了中外嘉宾的赞誉。
二是创新服务机制,形成产业服务一条龙
1、完善土地流转服务。针对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户手中的实际,我市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前提下,按照“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原则,因地制宜对土地经营权进行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并严格规范管理,杜绝因土地流转而引发的矛盾。近年来,全市每年流转土地都在4万亩以上,通过流转,全市形成多种经营规模户2000多户,经营面积10万余亩,促使规模生产基地、重点示范项目和规模生产大户做大做强。
2、提升科技推广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才能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全市平均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粮油、林茶果、水产等新品种25只以上,优良新品推广率达95%。市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引种的天目湖白茶,亩产白茶8公斤,每公斤白茶售价达4000元,亩产值3万余元,亩均效益2万余元。
3、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市镇财政都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新品种推广等农业项目扶持资金,重点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市农贷担保中心优先为农户提供贷款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市水利、供电、交通等部门将本部门的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地区的专业村公路、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在质量建设的衔接上下功夫,促进基地与专业市场、基地与加工企业、基地与超市的对接,选择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典型,促使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转化升级。到2009年6月,全市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263多个,通过有机认证的产品82只,无公害产品认证79只,绿色产品认证
102只,全市无公害产品基地认证65.72万亩。
三是创新投资体制,促进农民大力发展农业开发
1、引导三资投资发展农业开发。引导和鼓励业主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渠道,做大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规模,放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有效缓解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截至目前,全市“三资”投入农业的资金达28.9亿元,其中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吸引三资占全市全年农业吸引三资总额的52.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民营企业家沈祖富2005年创办了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在天目湖镇境内租赁荒山40000亩,从事珍稀白茶和特种水果栽培与开发,截止今年6月份,已完成投资5.8亿元,有效开发面积18000亩,目前开发的白茶和精品水果已经进入了产出期。
2、指导农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抓好茶叶、果品、畜禽等“一村一品”产品的深度开发,积极拓展牛奶、禽蛋、鹿制品深度加工等新兴产业,对现有龙头企业筛选一批重点发展,增强帮扶力度。全市现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江苏德盛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农业企业跻身省级龙头企业行列,万德福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农业企业进入常州市级龙头企业队伍,龙头组织和带动农民的作用日益增强。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常州天目湖鹅业有限公司、新世纪园艺有限公司等在发展过程中,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使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350至500元。
3、试行先建后补项目投入制度。建立“先建后补”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是鼓励业主投入农业开发很有效的形式。按照“公退民进、民投民有、民有民营、共同受益”的原则,明确产权民营化,工程社会化,收益公众化的开发经营思路,通过推行“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投入机制,把主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业开发的主体。极大的调动了业主对项目建设动积极性,2008年我市承担的省级丘陵山区项目实行“先建后补”试点后,加快了项目建设进程。同时业主在工程建设中的自主性强,工程费用明显降低,工程管理到位,体现了项目财政资金发挥的扶持作用,实现广大农民由“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
四是创新分配体制,促进农业增收及农民增效
1、实行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制度。天目湖玉枝茶果园艺场常年租用当地农民土地2000亩进行开发,并吸纳周边80多位农民到基地就业,年支付农民土地租金30万元、工资80万元。通过实行“公司+农户”生产模式,指导和带动周边37家农户生产珍稀白茶,增加了农民收入。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流转土地时,一次付清30年的土地租金,出让土地农户中最多得到47万元,户平均获得的土地租金也达10万元。同时,农民出让土地后,天目湖生态园把当地农民吸收到园区务农,并保证每个男劳动力年工资不低于1.3万元,女劳动力年工资不低于0.8万元。
2、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和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允许有一定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运行机制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承担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农村制度创新。2008年我市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项目有2个,占到12%。鼓励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直接承担土地治理项目、省级丘陵山区项目,建设配套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其农产品加工提供原料;对没有自有基地的龙头企业,鼓励其加强与基地的联结,为基地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等服务,推行标准化生产、保护价订单收购。常州市白茶专业合作社同周边的小型种茶单位、农户建立带动机制,实行标准化生产,保护价收购,仅溧阳市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就建立联合基地15个,联系农户32户,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我市山区综合开发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经过近二十年山区综合开发后再回首,客观地来认真审视我市走过的山区开发之路既有令人欣喜、倍感欣慰的所取得的成效和历史性突破,也有值得深思、总结的不足和问题,更有令人憧憬、鼓舞人心的未来和发展的美好前景。客观地说,近年来我市的山区综合开发中仍有五点美中不足之处,其制约着我市山区开发的发展:
一是南部山区与北部山区开发发展不平衡
我市山区综合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南部和西南部山区,无论是山区综合开发规模、水平及所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南部和西南部山区都要领先于西北部山区。
二是资本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山区开发进程
虽然通过近年来的开发使山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山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再投入资本量仍总量偏小、生产再投入的不足,同时也导致了很多在山区开发中已被证明的科技兴山模式和高新科技难以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制约了下一步山区在广度、深度上的后续开发。
三是山区综合开发所产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开发主体本身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补偿
山区综合开发把林业作为一项产业,无论是公益林,商品林还是经济林,经营者的目的都要获取回报,只有丰厚的回报,单位、个人才会争相投入发展,产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但是林业又是一项特殊产业,所产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要明显高于本身的经济效益,很多公益的效益不能以货币形式反映出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投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在相当程度上扼制了山区开发的进一步持续推进。
四是山区综合开发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
我市山区近年来仍以出售原料或初级加工品为主,虽以主导产品为基础组建了一些加工、流通企业,但加工规模和能力不大,各环节之间仍是单纯的市场买卖关系,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龙头带动作用还不是很强,深加工产品较少,能够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名牌产品、支柱产品更少。
五是山区综合开发中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外向开拓力度不大
以山区为特色和优势的部分新兴产业如无公害食品、森林旅游业已开始起步,但规模、水平相对于本身具备的优势而言仍差距较大,在山区综合开发中面向国际大市场的合资、合作项目和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外向开拓前景广阔,潜力较大。
四、溧阳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把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突破,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来规划。紧紧围绕丘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产业规模和区域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粗放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的转变,从而增加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丘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
(二)遵循原则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进一步创新投资机制,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新的贡献。
2、基本原则
一是开发为民的原则。坚持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全过程,把为民造福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使农业综合开发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是注重效益的原则。坚持把“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基本要求,将有限的投资向开发效益好的项目倾斜,把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提高开发效益紧密结合好,努力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科技领先的原则。坚持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先进管理方法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努力在提升开发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开发成效上下功夫。
四是务实创新的原则。坚持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贯彻到农业综合开发的各个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管理要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新机制,把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农产品有机结合,把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的积极性有机结合,努力形成投入主体、利益主体、责任主体清晰明了的农业综合开发格局。
五是统筹规划的原则。坚持把经营工业的理念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做到统一布局,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分年实施,连续投入,形成规模。力争一年一小片,三年一大片,努力做到开发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方。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开发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结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因地制宜建设经济林果及食草畜禽等生产基地,加大科技示范园区项目的建设力度,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有重点地扶持农产品特别是以经济林果贮藏、保鲜、加工项目。形成一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并成为农业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基地和吸引“三资”开发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平台。在兼顾发展其它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建成果品、茶叶、特色蔬菜、草食畜禽等重点特色产业。
“十二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开发改造低效宜林山地(岗坡地)8万亩,建设一批经济林果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项目。
“十二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市县财政按有关政策相应配套投入。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丘陵山区开发,吸引三资3亿元以上。项目区实现亩均综合效益5000元以上,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五、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丘陵山区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十二五”期间,主要围绕经济林果、特色蔬菜、食草畜禽、观光农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高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综合效益。
(一)经济林果
1.果树:重点发展特色水果、应时鲜果,建设无公害生态观光果园;发展设施草莓、避雨及棚架栽培水果;强化采后商品化处理,突破贮藏加工;延伸果树产业链,扩大出口创汇。“十一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新发展果树5万亩。南部山区横涧、戴埠、天目湖、新昌、南渡、周城、社渚以重点发展桃、梨(李)、葡萄、枇杷、杨梅和草霉;北部山区上兴、上沛、竹箦、后周、前马、上黄重点发展梨、桃、黑霉。
2.茶叶:以推广适应性强、适制性好的无性系良种为重点、加快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步伐,建设高标准名特茶生产基地;推广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全自动机械化加工、包装技术,做大做强名茶品牌。“十一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新发展高标准名特茶生产基地4.4万亩。重点发展优质无性系良种,在南部山区发展高档珍稀白茶及无性系早芽品种,北部山区发展以小叶种无性系为主,全面提高茶叶的品质和档次。
3.竹业:加大竹类资源特别是高效、优质的原料竹基地的培育力度和竹林集约经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竹材附加值,促进竹产业的发展,增强丘陵山区出口创汇能力。推广竹林资源结构调整技术、竹园深翻改土技术等;建设笋材两用竹、材用竹、观赏竹基地;扶持竹业加工龙头企业,优先发展竹地板、竹炭、竹纤维、竹工艺品加工,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加工企业。
(二)特色蔬菜
重点发展丘陵山区特色蔬菜品种和适宜设施栽培的优良品种;大力推广蔬菜穴盘育苗技术、合理间套作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治技术、蔬菜防虫网栽培技术;加快生态型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以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为重点,加快蔬菜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十一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建设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重点发展竹笋、蕨菜、香椿等高档特色、野生蔬菜及溧阳白芹为重点的特色蔬菜。
(三)食草畜禽
充分利用丘陵山区岗坡地资源,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大力推广优良牧草品种;推广牧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畜禽,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食草畜禽。“十一五”期间丘陵山区新发展优质牧草基地2万亩。以西南部山区社渚、周城,北部山区竹箦、上兴、上沛、后周为重点,充分依托溧阳市春晖乳业有限公司、常州天目湖鹅业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功能,发展奶牛、鹅业生产,年饲养量奶牛达到3000头,鹅200万羽以上。
(四)观光农业
充分利用天目湖的知名度及其特殊的旅游观光地位,着力建设依山傍水,点、线、面协调布局,内部景区相互协调、错落有致,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生产、购物于一体、具有丘陵山区特色的现代观光农业。结合周边农村民俗文化,推出不同季节和时节、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节日,开发农产品提供型、农业空间提供型、农耕文化和乡风民俗提供型的旅游农业产品。开发利用丘陵山区果花种植、野生动植物驯养、珍稀食用菌种植和竹园林木资源,打造一批具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区。形成以天目湖为中心的农业旅游观光带,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疗养、农事参与、农家乐等为一体的特色观光项目。
六、“十一五”期间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规划实施重点丘陵山区开发项目15个,其中重点山区开发项目5个,一般山区开发项目10个,项目规划实施面积22000亩,计划投资8000万元,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新增产值5亿元。
(一)分年实施规划
十二五省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重点项目表
计划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2011
瓦屋山花卉苗木基地建设 江苏瓦屋山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1000亩名贵花木观光园,300亩花卉苗木基地 600万元
果树、花卉苗木种植、农业休闲基地建设 溧阳宏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日本樱花等苗木1000亩;种植高品质梨树500亩;
2800万美元
溧阳市北山区丫髻山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开发 溧阳市松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面积2000平方米,观光果林180余亩,观光禽类养殖基地160亩 680万
永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 溧阳市永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特色时令水果300亩,花卉苗木300亩,立体种养房3500平米
800万
溧阳市戴埠镇杨家村无性系良茶生产基地 溧阳市神园春茶场
营造林网绿化1000亩、新建生产管理用房300平方米。1000万
溧阳市戴埠镇高桥高效茶果生产基地 溧阳市茗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新建塘坝1座,蓄水池5个,新建衬砌渠道1500米,架设线路1000米,新建机耕道路2500米、生产道路1000米,引进茶叶加工线1条,新建生产管理用房1600平方米。600万
溧阳市旺山名优茶果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溧阳市创世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土壤改良700亩;白茶园300亩,梨园200亩,葡萄园200亩,桔子、枇杷、桃园100亩。
400万
溧阳市泗家荡特种水产循环水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溧阳市宗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标准化鱼池塘建设500亩;道路2000米;微孔增氧设备设施200亩;
200万
2012
大石山大棚葡萄科学种植示范基地 江苏陶峰观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面积400。
450万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溧阳市天目湖燕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基地建设200亩;引进和发展优良新品种10个,580万
高效茶果生产基地建设 溧阳市天目湖梓丰茶果场
林网绿化100亩。栽植特种水果500亩 260万
天目湖溪水园农业综合开发 溧阳市天目湖溪水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开发茶叶200亩 800万
优质黄金茶的开发与引用 溧阳市天目湖毛尖花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栽植优质黄金茶400亩。建设道路5000米。配套沟渠3000米、涵洞50个。
600万
溧阳市青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 溧阳市青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衬砌渠道5000m。新开塘8亩。喷滴灌300亩 600万
溧阳市大瓦山优质茶果生产示范基地 江苏省天目四季春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新建水库1座;新建衬砌渠道2500米;新建机耕道路4000米、其中水泥硬质路面1000米,砂石道路3000米;营造园区林网绿化500亩;翻建生产生活用房600平方米。800万
溧阳市沙溪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基地建设 溧阳市天目湖茶叶研究所
园区内部50亩的水面,修建垂钓中心,建立茶叶研究中心,茶艺表演,内设餐厅、接待中心进行餐饮休息 360万
2013
天目湖优质林茶果高效复合种植示范基地 溧阳市天目湖桃花源林果生态园有限公司
引进白茶苗300亩,绿茶亩300亩,苗木100亩,套种苗木200亩,套种果苗100亩,培训农民200人次。生态防护林250亩。400万
苏台农业示范园 江苏苏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扩建生产基地5000亩,为配套天目湖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4800万
石塘坝农林生态开发 溧阳市天目湖石塘坝农业生态园 白茶基地300亩 ;经济林150亩;原始林治理460亩;苗木基地200亩(含红豆杉);
3600万
优质茶果生产基地建设 溧阳市天目湖翠茗茶厂
林网绿化:100亩。栽植特种水果50亩 400万
优质黄金茶栽培基地 溧阳市天目湖华春茶场 栽植优质黄金茶200亩。建设道路3000米,路宽6米。
500万
高效茶果复合种植示范项目 溧阳市天目湖新峰茶果专业合作社 新栽植白茶400亩。
600万
日日春高标准茶果示范园建设 常州日日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基地四周建设生态防护林3200亩; 引进和发展优良新品种10个 7800万
溧阳市涧东高效经济林果示范基地 溧阳市仲景生态园艺场
建设喷灌面积360亩。建设生产管理用房300平方米。675万
2014
溧阳市永丰苗木生态园基地建设 常州永丰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建成喷滴灌面积300亩。引进优质高档苗木600亩12万株红叶石楠,红枫、青枫、樱花等 600万
溧阳市吐祥苗木标准化生产基地 溧阳润洲农业生态园
引进苗木450亩9万株樱花、红叶石楠、香樟、红枫 600万
瓦屋山特优林果生产基地 溧阳市上兴茂源农业生态园
喷滴灌150亩。果树棚架75亩。生产管理用房100㎡。引进水果75亩 550万
溧阳市芳村高档苗木标准化生产基地 溧阳市绿涛农业生态园 新修塘坝4座。建设衬砌渠道3000米。建设喷灌200亩 700万
溧阳市竹水优质高效林茶生产基地 溧阳市建军竹水生态农业园
引进无性系良种绿茶220亩,白茶50亩,榉树、香樟、红枫等、绿化苗木230亩,600万
溧阳市金银花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溧阳市果之王果品专业合作社
喷灌面积200亩。引进金银花2000亩90万株。搭架棚架200亩 1200万
溧阳市芳山现代高效园艺示范基地 溧阳市芳芝林生态园
引进桂花2000亩,温控钢架大棚20亩 1000万
溧阳市陶村生态林茶基地建设 溧阳市上兴茶厂
修筑机耕道路3000米;新建水塔1座;喷灌350亩。标准化制茶车间200平方米;
600万
2015
溧阳市余巷高效经济林果示范基地 江苏曹山兴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引进优质薄壳核桃800亩4.8万株。搭建果树棚架800亩。建设喷灌面积500亩 550万
溧阳市高档彩叶苗木设施化育苗与栽培示范基地建设 溧阳市洪达花木园艺场
喷滴灌控制面积550亩;道路:总长6000米;生产临时用房、泵房:共600平方米 500万
溧阳市北山高档苗木示范基地 溧阳市北山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
建设喷灌面积200亩。引进高档苗木600亩,600万
溧阳市上兴镇龙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溧阳市白露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修塘坝4座。建设衬砌中心排水沟1000米。建设砖衬砌渠2000米。新建穿路管涵10座。
455万
溧阳市华夏名贵苗木示范基地 溧阳市华夏苗木园艺有限公司 新建塘坝3座,建设衬砌渠道3000米,修建砂石路3000米新建水塔1座、泵站1座,喷灌200亩,建设生产管理用房500平方米 600万
群峰特色经济林果示范基地建设 溧阳市群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发展白茶100亩,发展苗木350亩,发展生态林550亩,新建生产管理用房200平方米 600万
溧阳市新农村生态农业开发 江苏新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经济林茶果区2000m亩,结合现代休闲娱乐方式,建立花果山,供游人观赏、采摘。
8000万
(二)资金来源及筹措
1、总投资
“十二五”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2000万元,地方财政(市、县)资金200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4000万元。
2、分项投资估算
(1)省丘陵山区一般项目每年10个,合计50个,总投资6000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70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350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49500万元。
(2)市级丘陵山区重点项目每年4个,合计20个,总投资1500万元,市、县财政40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1100万元。
七、主要工作措施
(一)围绕加快开发,加强组织领导
丘陵山区的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高,一些地区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大力推进丘陵山区开发,加大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丘陵山区经济发展,提升丘陵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确保丘陵山区农民群众如期达到小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从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对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领导。要把加快丘陵山区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摆上位置。明确分管领导和牵头实施的工作部门,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扎实的工作措施,抓好责任的落实。要在认真总结过去十年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明确管理职责,提高管理能力,加强对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的管理,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开发资源的整合和部门间的协调,以保证丘陵山区农业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发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多元开发
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是要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丘陵山区开发的财政投入,增强财政资金在丘陵山区开发中的“导向”、“启动”、“聚合”的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推动、吸纳”社会资本的功能。二是要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多元开发。丘陵山区开发所需的投资量较大,要发挥开发优势,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创新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以及外商资本投入丘陵山区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丘陵山区开发投入格局。各级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吸纳各类社会资本搭建平台。三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作用。要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开发积极性,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和引导丘陵山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主开发、自主创业,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丘陵山区开发的主体和最大受益者。
(三)加强科学规划,实现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必须以做好科学合理规划为前提。一要坚持因地制宜。以规划为指导,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二要突出重点。在区域上,要将开发较为滞后,开发效益突显的岗坡地作为“十一五”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对象和开发重点;在内容上,要以开发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为重点,扬长避短,努力把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三要适度规模。要围绕发展规模高效农业,集中资金,集中连片,滚动开发,力求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四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大力培育适合当地资源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提高丘陵山区开发的科技含量。五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不搞大规模的土地平整,适当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确保丘陵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得益彰的局面。
(四)优化开发主体,创新开发机制
加快丘陵山区的开发,必须优化开发主体,积极推进开发机制的创新。一是要优化投资环境。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创新制度,为投资丘陵山区开发的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企业、个人、合作经济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各类资本参与丘陵山区开发。凡进入丘陵山区开发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业主,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可同等享受政府财政资金的补助。支持科技人员到丘陵山区领办、兴办科技型经济实体。对直接从事和服务于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有较强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的,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扶持。二是要充分调动开发业主的积极性,平等立项,实现开发业主多元化。要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济实体通过租赁、承包、入股、委托经营等形式转让承包土地,引导土地适度集中。鼓励实力较强的各类业主申报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凡是示范作用好、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能促进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真正带动农民致富的项目,都可以按程序进行项目申报。对不能由业主承担的项目,要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将基地建设成龙头企业的原料车间。三是拓宽丘陵山区开发的建设内容。在重点扶持经济林果(应时鲜果)、茶叶、食草畜禽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同时,增加对产业链延伸的扶持,推进丘陵山区产业化的发展,对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对精深加工以及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
(五)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开发效益
十年来的丘陵山区农业开发实践证明,科技投入是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投入。丘陵山区开发要走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道路,必须以技术成果为支撑,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一是要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培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资源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品种推广应用机制,促进新品种在丘陵山区开发中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二是要加快综合改土、节水灌溉、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等优质、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确保丘陵山区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三是要大力推动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把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基地。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要以项目区和示范园区为载体,以产品生产、销售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让技术进村入户。要培养一批农民科技带头人,带动丘陵山区广大农民学习技术、掌握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六)坚持龙头带动,培育优势产业
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突破口,选准、培育壮大适宜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产业化经营,推进规模化、品牌化和外向化,促进丘陵山区整体开发水平的提高。一是加强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建设。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突破结构调整的难点,因地因“山”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择优势产业,集中资金,打造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加大基地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做大规模,提高质量和效益,通过核心区、示范区建设,逐步形成产业带、产业群和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基地有了龙头企业,就有了信息和市场。对带动基地作用明显,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要优先予以扶持,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发挥龙头企业在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订单收购方面的作用,带动基地提高结构调整水平,推进产业化开发进程。三是努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品牌是品质的象征,品牌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项目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发大户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安全、优质、高效农产品,加强产品的宣传和促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文化品位、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名牌。
(七)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十年来的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实践证明,借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做法,以项目为开发载体、以项目区为开发范围、以高效特色农业为开发重点,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实行综合投入,取得综合效益的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成功的,实现了“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致富一方”的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要坚持这一成功有效做法,加大高效农业、外向农业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强和建立健全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的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要参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29号部长令),组织力量,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溧阳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要参照执行《管理办法》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的县级报帐制等一系列项目与资金管理制度,并放宽条件、简化程序、充分放权,实行分级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出最大的效益。
(八)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开发合力
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涉及到多部门、多学科、多种经济成份,要保持丘陵山区开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开发。要坚持“抓住重点求突破,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按规划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共同营造丘陵山区科学开发、和谐发展的良好。
第三篇:双江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
双江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
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农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双江自治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1、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县已连续五年得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立项扶持。土地治理项目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07万亩(其中勐勐镇2.16万亩,勐库镇0.95万亩,沙河乡0.96万亩),完成计划的100%。工程完成情况为:衬砌渠道23条长73.61公里,完成计划长72.5公里的102%;修建机耕路8条长20.2公里,完成计划的103%;建设甘蔗良种繁育基地0.13万亩;甘蔗良种示范推广0.95万亩(品种为新台糖20、22、25和粤糖93/159等),完成计划的100%;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0.06万亩,优质稻示范推广0.92万亩(品种为滇屯502-7),完成计划的100%。先后有3个乡镇(勐勐、沙河和勐库)13个村、3万多农民群众从农业综合开发中受益。产业化经营项目,先后扶持完成
2006年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一个,用于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有机茶园建设,种植2000亩,完成计划的100%。具体项目完成情况为:修建茶园灌溉渠道2.5公里,修建蓄水池12个(设计容量30立方米/个);开挖定植沟2000亩;购种苗320万株;种植隔离带树5万株;完成茶叶种植及管理培训1万人次。完成2009年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一个,用于临沧双江南华糖业公司甘蔗收购贷款贴息。
“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完成总投资36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975万元,省级财政资金858万元,市级财政资金9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17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折资559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共实际完成总投资3307万元,超计划完成投资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782万元,省级财政资金804万元,市级财政资金9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29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折资461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共完成总投资343万元,其中:上级批复财政资金253万元(百分之百到位),企业自筹资金90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年节约水资源181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3.8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共节约用水量181万立方米,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31万亩。通过项目的建设,项目区新增优
质粮食340万公斤(计划新增优质粮食305万公斤),新增糖料5055万公斤(计划新增糖料4763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714万元,完成计划种植业总产值2536万元的107%。项目区农民纯收入总额比开发前增加516万元,其中:勐勐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196万元,勐库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168万元,沙河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152万元,完成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246万元的104.9%。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之处,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产业优化,种植高效,初步呈现出现代农业的新格局。
2、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国家立项要求连片治理,一些边远村、死角村和自然条件较差的村难以立项开发。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而农发工程是民办公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筹资投劳落实难度较大。三是农业开发只注重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外延开发,而在内涵开发即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方面探索不够。四是农发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生产条件改善了,生活条件没有相应得到改善。这些问题将在 “十二五”规划中努力加以克服。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开发力度,突出开发重点,创新开发机制,提升开发水平,努力提高项目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2、规划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带动原则(3)坚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可持续发展原则(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5)坚持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6)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原则
3、主要目标
以土地治理项目和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和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规划期内全县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55万亩,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2个。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布局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我县农业综合开发获得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情况,详细制订出今后五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布局和主要任务:
1、中低产田改造3.55万亩。其中:勐勐镇0.89万亩,沙河乡0.74万亩,勐库镇1.92万亩。通过实施衬砌渠道,机耕路拓宽硬化等工程措施,使项目区三个乡镇的3.55万亩中低产田彻底得到改造,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55万亩,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穏产农田。
2、扶持两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计划改造建设1160亩水果和种植1200亩脱毒马铃薯,选择辐射面宽,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勐勐镇铁厂水果专业合作社和沙河乡忙孝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进行立项扶持,推动农业专业合作化进程。
3、科技培训项目区农民15000人次。通过对农民进行农科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努力把项目区建成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基地、新技术新批种的推广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的展示基地。
4、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央、省、市财政资金398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355万元,为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通过上述六项措施,项目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会进一步加快,农民收入会明显增加。
四、“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分规划任务
双江自治县“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共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3.55万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五年计划总投资4355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资金3980万元,群众投工6.475万个,折资25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6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在总投资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投资414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886万元,群众投工折资259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投资19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6万元)。分项目及投资如下:
2011年中低产田改造0.59万亩(其中:勐勐镇0.26万亩,勐库镇0.33万亩)。扶持勐勐镇铁厂水果专业合作社一个。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692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91万元。
2012年中低产田改造0.66万亩(其中:勐勐镇0.3万亩,勐库镇0.36万亩)。扶持沙河乡忙孝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一个。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768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96万元。
2013年中低产田改造0.71万亩(其中:沙河乡0.33万亩,勐库镇0.38万亩)。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78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52万元。
2014年中低产田改造0.77万亩(其中:沙河乡0.36万亩,勐库镇0.41万亩)。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
金84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56万元。
2015年中低产田改造0.82万亩(其中:沙河乡0.38万亩,勐库镇0.44万亩)。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90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60万元。
五、“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通过五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预计我县可新增灌溉面积0.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5万亩,年平均节水178万m3,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5万亩,科技推广1.2万亩(其中:优质稻示范推广0.5万亩,甘蔗良种示范推广0.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为192万公斤,新增糖料2934万公斤,新增蔬菜75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206万元,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882万元。
2、社会效益
该项目完成后,农田灌溉面积增加,抗旱保水能力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科学种田意识加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更大的发挥,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3、生态效益
通过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土壤有机质普遍上升,土壤结构趋于合理,逐渐步入高产稳产良性循环。
六、“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农发工作领导,在分管副县长的直接领导下,由财政局牵头组织农、林、水等各部门,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评估、论证及立项招投标和申报争取工作,力争我县每年国家立项财政资金不低于600万元。在项目批复后,要及时抓好项目的实施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发项目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2、严格施工管理
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五项机制,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强化农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力度,全面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机制,对衬砌渠道、机耕路等硬件工程的建设,邀请纪工委、监察、审计、农、林、水等各部门共同参与,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或邀标,同时将市场诚信体系作为考核投标单位的一项重要内容,优先与市场诚信度高,信誉好的投标单位签订合同,以实现节约资金、提高项目区群众开发积极性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的目的。二是严格落实项目和资金公示机制,把项目的建设地点、规划方案、农民筹资投劳办法,主要内容、主要工程及数量,项目名称、各项工程完成情况、各项投资完成情况及预期效益的情况等进行公示。每个阶段都制作公示版面,给农民群众详细宣讲相关政策,使农民群众既清楚地了解到本项目区农业开发的所有内
容及资金计划使用情况,又明确了自己在项目实施中应承担的投工量,增强了他们的支持开发、参与开发、监督开发的积极性,确保把农发工程建成透明工程、阳光工程,建成农民群众的满意工程和放心工程。三是认真执行工程监理机制中,建立驻点监理公司、农发办、项目区乡镇政府、项目村及施工队上下连动的“五级”监理网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进行工程监理,严格实行“三控两管一协调”,使整个农发工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都形成了施工单位保证、监理部门控制、建设单位监督的一条龙管理模式,工程建设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四是切实推行县级报账机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报账实施办法》及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实施方案》,重点对承包工程,未承包工程,以及自营工程等各项财政资金进行报账。自筹资金作为项目中标前提条件,要求提前交入开发办专帐,同时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督查力度,把内部自查,财政督查,审计审查三管齐下的办法,贯穿到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全过程,有力地促进资金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在执行工程管护机制中,除了落实常规的管护制度外,在夏收和夏季高温多雨的重点阶段,针对林路管护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增加经费,发放除草剂,及时检查修整,加大宣传和巡查力度,加大奖惩力度等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增强管护人员责任心,调动管护积极性,从而使管护效果更加明显,工程效益得以更好发挥。
3、搞好施工组织
为了确保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县农发办的进度安排,在乡村两级的积极配合下,具体负责项目工程建设的施工组织,对于群众性投工投劳工程如机耕路排水沟、衬砌渠道的土方开挖或回填等,建设单位要做好群众发动工作,同时作好产业化项目的自筹资金的筹集、缴纳、使用以及土地治理项目中投工投劳的登记统计工作。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单项工程,如衬砌渠道和机耕路等,农发办要做好工程的招标或邀标,建设单位认真签订施工合同。在项目公示方面,要做好立项申报公示,建设施工公示和项目竣工公示等工作,保证项目工程各项任务按期完成。工程监理由监理公司进行全程旁站式监理。
4、确保技术措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是建立严格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项目公示制,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和检查审计制度。认真落实项目资金县级报帐制和财务公开制,严格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制度,加大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于违规违纪使用项目资金的,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三是建立技术保障体系。依托农、林、水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装备优势,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双江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0一一年元月四日
第四篇:大荔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大荔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发布时间:2010-08-2
4来源:大荔县政府信息办公室
阅读次数:1197次
“十二五”时期是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良好机遇,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赶超进位、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谋划好“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对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新起点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平台,迈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从经济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持续提升,县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将突破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35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预计为26:20:54。
从城乡建设看,经过“十一五”的大量投入,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县城“西扩北进”加快发展,“一
体两翼”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大西铁路、罗韦高速公路、国道升等改造等提升区位优势的交通大通道争取和建设顺利推进,省级卫生县城成功创建。
从社会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全面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大荔建设取得新成就。“十大民生工程”有效实施,“三城联创”起步良好,全民创业推进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10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445元、4460元左右,城镇化率达到20%。
从体制机制看,经过“十一五”的开拓创新,体制环境不断完善,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工作项目化”机制初步形成,对外开放逐步深化,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
二、发展新环境
随着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的落实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十二五”时期,我县将进入经济创新发展、城乡创新建设、改革创新推进、民生创新改善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新机遇
1、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新政策倾斜带来新机遇。我县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等方面,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有利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推进实施带来新机遇。我县在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强化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协作、谋划策划重大项目上,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3、陕西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带来新机遇。陕西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标志着我省进入内需型经济发展新时期,市场环境明显改善,投资、消费、出口的拉动持续较旺,为我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期。
4、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新机遇。对于我县培育引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契机。
5、县域发展内生动力的增强带来新机遇。“十一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增加了发展后劲,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有利于“十二五”期间创新发展思路、创优发展环境、创造发展优势。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竞争压力大。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大县小经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项目少、好项目少的问题也比较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压力很大。
2、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带来的财政压力大。由我县经济结构和资源现状决定的吃饭财政在“十二五”期间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加快构建社会和谐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课题与财政保障能力制约的矛盾更加突出。
3、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与沙苑、黄河湿地、洛河沿岸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任务较重,保持天蓝、水清、空气清新,努力建设环保模范县任务艰巨。
三、发展新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历史机遇,始终坚持以加速新型工业化为重点,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瓜果富县、商贸活县、城镇靓县),打响瓜果之乡、食品新城、物流之都三大城市品牌,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努力完成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跃升、由富民向富县的跃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二)主要指标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30亿元,年均增长16.5%以上。综合经济实力赶超进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733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超2亿元,年均增长24%。
产业结构呈现新格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其中工业增加值到2015年达到42亿元,占GDP32%以上。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构筑“两区一带”城市空间布局,50平方公里面积、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科学,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生态环境跃上新台阶。2015年建成全国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环保园林城市。城市绿化率达到4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循环经济模式得到推广,清洁生产基本普及,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富饶美丽的生态县目标基本实现。
四、发展新任务
(一)加快培育特色优势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做大农副产品深加工。立足我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内外并举、大小并举、建管并举原则,加速培育壮大以食品工业为主,食品工业、棉纺工业和纸业板材三大产业并存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产业集聚,着力升级产业层次。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工业基地”的思路,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以粮油产品、畜禽产品、果蔬产品、营养保健食品、矿泉水及乳制品五大产业集群为主的食品工业,实现食品工业由传统型逐步向高技术型转变,打造全省知名、全国有名的食品工业基地;积极发展棉纺服装产业,引导棉纺产业重点发展高档粗支纱和精梳高支纱,鼓励服装产业由单个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全省棉纺服装聚集区;推动纸业板材向精深加工、高新化发展,建设全省最大、西部领先的林纸一体化造纸龙头企业,建设无醛型生态板材和纸制包装企业集聚区,打造陕西纸业板材生产基地。力争“十二五”末,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使农副产品深加工成为推动我县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加速产业园区建设。牢固树立“工业园区化发展”的理念,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加快产业聚集为重点,全面提升科技产业园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网络,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加快项目集聚和产业集聚,注重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倾力打造食品工业、机械电子、棉纺工业、纸业板材、精细化工五大产品系列。加紧实施“3050”骨干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重点企业30户,到2015年科技产业园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建成国家级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省级生态型科技型工业园区。加大许庄棉纺产业园建设力度,建设以棉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的工商业聚集区。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重点产业链深度招商,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大企业,引导食品加工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生物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培育生物产业,重点发展以功能糖为主的功能食品、生物类食品添加剂、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三大产品系列,加快玉米、棉籽、花生等综合利用五大产业链建设,形成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打造省级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高新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及大型沼气。到2015年,力争使全县高新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其成为推动我县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扶持壮大中小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人才服务、融资服务、创业服务、科技服务和政策服务五大公共服务平台。积极鼓励引导现有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协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潜力型规模以上企业重点培育计划,按销售收入、纳税额等指标,确定30户规模以上企业重点支持培育。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扶持3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技改、兼并重组不断做大,尽快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完善企业家激励、发现、培养机制,催生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户,产值超过100亿元。
(二)做强现代特色农业,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打响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的要求,培育壮大区域支柱产业,重点抓好红枣、西瓜、黄花菜、花生、红萝卜、中早熟苹果、高石脆瓜、设施瓜果菜等八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规模型高标准示范园,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进绿色认证,强化品牌营销,打响“大荔瓜果菜、绿色无公害”、“大荔瓜果甲天下”、“西部设施农业第一县”品牌;大力扩张以秦川牛和猪为主的畜牧养殖规模,积极争取和落实扶持鼓励政策,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打响“百万生猪十万牛”品牌。到2015年以瓜果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比重占农产品70%以上,绿色农产品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有机产品规模得到较大提升,建成西安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基地。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重点围绕农产品冷藏储运、加工销售、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有品牌、有竞争力的涉农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特色产业规模扩张。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实现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实现农民增收。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村镇道路、安全饮水、电网升级改造、农村社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以粮食、瓜果菜生产等为主的农业机械化项目;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担保和再担保等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三农”信贷难题;积极推广农村改水改厕和粪便污水净化沼气池,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集中处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十二五”期间实现转移农民5万人目标。
(三)建设宜商宜居名城,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按照“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容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的思路,以“三城联创”为载体,加快构筑以城市中心区、大荔科技园区和两区之间工商业聚集带为骨架的“两区一带”城市发展格局,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速城乡统筹发展,“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45%。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以建设宜商宜居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快修订《大荔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秦东商贸名城为目标,完善商贸产业园发展规划。继续实施西拓北进,实现由拓城区、拉框架向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转变。借力“三城联创”,明确功能分区,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城市特色。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截污管网、垃圾资源化处理、城市集中供暖和天然气、排水系统改造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构建城市生态环网,建设环城绿化带、洛河公园、商贸广场等生态休闲场所;新建名人雕塑、主题文化广场等一批城市文化亮点工程,打造城市文化景观。加速商贸产业园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商贸产业园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亿元、生产总值35亿元。经过“十二五”的快速发展,把城市中心区建成20KM2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商贸产业聚集区和绿色生态居住区,把大荔科技产业园建成20KM2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国家级生态型科技型工业园区,把两区之间连接辐射带建成10KM2的工商业聚集带。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50平方公里面积、30万人口的宜商宜居宜业中等城市格局。
全力建设城市骨干路网。高起点规划、多渠道投入,高质量建设好沙苑大道、洛滨大道西延、商贸大道北延至大荔火车站、东环路北延、西四环等道路建设,形成“三纵一环多横”城市路网。
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以“城乡七个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编制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重点加快列入关中百镇的许庄、韦林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争取朝邑、官池、羌白、安仁、韦林等建制镇列入省上投资计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完善道路、供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提高建制镇综合承载能力。结合各建制镇的历史文化特点、产业发展现状和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新格局。
(四)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重点支持现代物流、特色餐饮、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房地产、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八大领域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到2015年,服务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打造现代农业服务聚集区。大力扶持荔民模式农资农技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集农产品交易、品种推广、仓储、配送、初加工、会展等和酒店、商业、办公、休闲、娱乐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特大型农产品物流园,打造黄河金三角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加快“大荔车城”建设,建成全国最大的县级汽贸城。规范提升义乌小商品城建设。到2015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产业聚集区。
做靓餐饮打响“吃在大荔”品牌。依托我县丰富的绿色农副产品和食品工业优势,强化餐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宾馆酒店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建设5家以上三星级酒店、两家以上四星级酒店。巩固提升我县现存名优食品、菜品、小吃,挖掘创新失传本土名特食品和小吃,引进吸纳西府及川晋地方名吃,培育名店名厨、名菜、名小吃品牌,加强策划营销,高品位建设“大荔名吃城”,打响“吃在大荔”品牌,带动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产业快速发展。经过5-10年努力,把我县建成全省著名的美食之都。
加快开发旅游产业。编制实施《大荔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策划》。先期加快沙苑景区开发建设步伐,重点发展沙地足球、沙滩排球等体育综合培训产业集群和沙漠汽车越野、自行车极限挑战赛等健身竞技运动产业集群。加快盐池洼开发利用,建成东湖生态农业旅游区。依托镰山百里特色农业带,建设花果山观光农业旅游区。积极实施黄河湿地生态旅游、朝邑古建人文旅游等项目,逐步培育以大众休闲和个性体验为特色的大荔旅游品牌,使我县尽快融入秦东大旅游环线。
(五)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构建提升区位优势的大交通。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城市公路环网,新建高沙、双西、段苏三条县道;配合建设大西铁路客运专线大荔段,努力促成榆商高速罗夫-韦庄段、108国道大荔段升级改造、朝蒲二级公路、大凤高速公路提前开工建设,全力构建“六纵六横两斜一环”大交通运输大通道。“十二五”期,新建县道160公里,完成干线公路升等改造72公里、新增干线公路98公里、高速铁路56公里。
加快重点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西苑抽水灌区节水改造、朝邑内滩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加快洛惠渠大荔灌区排水改造、铁镰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苑风沙区综合治理项目。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广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综合网、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
“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许庄110KV变电站、埝桥110KV变电站、沙底35KV变电站、范家35KV变电站;改造南乌牛110KV输变电、朝邑35KV变电站升压为110KV输变电工程;实施汉村、安仁、张家35KV变电站改造增容工程。完成2条50公里110KV输电线路建设。
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搬迁等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抓好职教中心、文体中心及县医院、中医院、县计生服务站迁建等文体卫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乡镇文化站、卫生院、区域性敬老院、劳动力培训、公检法司等民生工程建设。
(六)着力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大荔。
优先发展教育。加快义务段教育标准化建设,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幼儿教育纳入政府职责。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中小学布局,实现高中办学进县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延伸渭南职教城品牌,把大荔建成规模化中等职业教育基地。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对大荔人遗址、朝邑古建、大荔碗碗腔、面花、丰图义仓等一批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完善就业社保体系。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划建设好敬老院、救助站、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机构。改善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救治和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能力。
积极提升生态环境。大力争取和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建设沿黄防护林带、渭、洛河防汛生态林带,恢复扩大沙苑刺槐生态防风林带、黄河滩速生林带、道路风貌控制林带;积极创造条件建设黄河湿地保护公园、段家育红水源地资源保护公园、沙苑关中民俗风情园。挖掘过境三河在提升生态环境中的潜力,适度超前建设渭河沿岸灌溉工程和洛河沿岸小型水库,保护和恢复沙苑地区原生态自然风貌,提升洛河沿岸生态水平。推广节能灯、节能电器的使用,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0%以上;加快“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环境整治。
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以申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为契机,编制实施《大荔县“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争取各级政府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多方式、多渠道支持。推广农业三级循环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强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完善科技产业园生态工业链条,引进培育低碳经济项目,着力打造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在纸业板材、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上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五、发展新举措
(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的要求,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谋划、策划和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精心研究对接国家产业政策,策划包装大项目,争取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挤进中省规划和计划。牢固树立“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的理念,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围绕园区产业聚集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创新招商理念,改进招商方法,推行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重点引进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创优投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支持项目建设”的创业氛围,促进项目尽快落地、按时建设、如期建成,力争“十二五”期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200亿元。按照产业项目1亿元以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5000万元以上、社会事业项目3000万元以上、跨区域项目5亿元以上的标准,“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重大项目投资额300亿元。
(二)坚持开放办县,构建开放型经济。
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大范围、广深度推进对外合作。积极开展与省内和中东部县情相似、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县区之间的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建设产业园区或重大项目;积极推进与省内及中东部发展理念先进、发展模式成熟、经济人才实力雄厚的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合作共建园区,做好与其理念对接、规划衔接、项目承接,借助其品牌效应引进大企业、大品牌;积极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合作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联合开发生态农业,联手发展以文体培训、健康健身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项目;积极探索与陕西东部省份商会的战略协作,借助商会财力、人脉和影响,为我县引进知名企业,发展农畜产品物流配送和仓储、会展、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业。
(三)加快科技创新,构建创新型县域。
创新政学研战略合作机制。积极与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和中国农大、省社科院等建立战略合作机制,经常开展发展战略、发展思路、重要规划、重大项目策划、包装和争取等方面合作,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协助县委政府决策和加强与中省的沟通衔接。
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机制。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为传统产业切入产业高端创造科技条件;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移、科技项目承接合作平台,重点支持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促进适应性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先现实生产力;大力扶持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创新人才开发环境。每年确定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鼓励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经管科技人员,以项目引进、技术开发、科技咨询、领办企业,兼职、定期服务等多种方式来我县发展,培养本土人才,同时鼓励支持我县企业经营和科技人员,通过科技项目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逐步成长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家;设立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引进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或设立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创新投融资环境。大力争取中省对我县基础设施、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方面政策支持和项目布局,在项目审核备案、土地、环保、建设等方面为投资商和民间资本放开领域、放宽政策、高效服务。积极探索县域金融改革试点,引导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在我县布点和扩大规模,支持创投、担保、风投基金在我县发展。培育支持优势企业多渠道、多形式融资。
(四)坚持“三位一体”推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坚持“学习、实践,考核”三位一体持续推进,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狠抓各级党组织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各类干部的交流轮岗,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决策力,执行力;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统筹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篇:民政局“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
1、城镇低保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城镇人口增加覆盖面逐步扩大,做到应保尽保,由现在占城镇总人口的11.5%逐步扩大到15%,保障标准由现在的每人每月225元提高到270元,年保障标准达到3240元,月人均领取补助金由现在的158元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覆盖面由现在总人口的8.6%达到11%,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由现在的年870元达到1200元,人均每月领取补助金额由52元提高到75元。
2、五保供养做到应保尽保,“十二五”期间,在张北镇、公会镇、二台镇再建三所中心敬老院,加上现有的四所,共建七所中心敬老院,全县十八所敬老院床位由现在的707张达到15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对于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在居家供养的基础上,再以村或连村为单位建立五保供养服务站,由政府出资,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解决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生活问题,在全县形成一所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3、随着我国社会形式的发展,老龄化趋向日益严重。目前全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45793人,占总人口的13%,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比例将会更高。为了妥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采取政府主导、社会集资、民办公助的形式,规划在县城建立三所老年公寓,其中一所建在民政局西南角,另两所建议建在北辰路和察哈尔大街(建议规划部门进行具体规划,预留空地),可安置360张床位。此外,继续完善“三院合一”(光荣院、儿童社会福利院、县敬老院)的供养机制,“十二五”期间,在民政局光荣院西侧再扩建3600平方米,增加床位80张,主要解决孤老孤残孤儿群体、城镇“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抚养人)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4、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对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能力,在县城建立一所救助站(具体位置建议由规划部门安排),设置管理人员6人,全部纳入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和救助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部门解决,救助能力达30人。
5、在“十二五”期间,全县所有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保险的资金全部由政府买单,资金来源主要靠民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二、救灾、救济
1、在“十二五”期间,在县城再建一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为280平方米,用于储存救灾物资。加上现有的528平米,救灾储备库可达到808平方米。每乡镇自建一处100平方米左右的救灾物资储备库。
2、完善县、乡、村三级救灾应急预案,搞好应急救灾预案演练工作。建立县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基金,每年由财政安排不少于30万元的救灾应急资金。
三、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
1、按照“十二五”期间我县30万人口的规划,搞好县殡管所硬件建设,在现有两个告别厅的基础上再建两个告别厅。
2、在县城西部筹建公墓一处,占地面积达300亩左右。“十二五”期间,主城区内一律不得保留坟头。
3、“十二五”期间,建议取消火化费,火化费基础部分资金由政府出资解决,每年政府预计出资100万元。
四、优抚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提高医疗救助补助标准,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看病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由此引发的信访稳定问题。
2、进一步加强苏蒙烈士陵园的基础建设,打造我县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基地。一是再建一个100平方米的展厅,二是翻新管理工作人员的用房,三是把现有的石头围栏改成铁艺围栏约4000米,四是对烈士塔进行整体修缮,五是在原有单一绿化基础上,栽植部分观赏树种。以上规划需投资500万元,由县政府和争取省厅支持解决。
五、社区建设
适应城镇人口增加的需求,全面发展社区服务体系,加快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由现有的12个社区扩大到16个社区。每个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应达到200平方米以上,配备一定数量的办公人员和办公用具。
六、慈善事业
加快慈善事业的发展步伐,完善慈善机构的设立,配备专业的慈善工作人员。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慈善福利的积极性,大幅度增加社会捐资的数额,强化福利彩票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光荣院、敬老院建设投资和对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力度。
民政局“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