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服务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服务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迈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为明确新时期发展目标,提升商贸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商业和商务并驾齐驱,加快全区商贸服务业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制化进程,特委托商道(广州)咨询有限公司协助编制本规划。规划系统梳理了我区商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布局,提出保障措施。
本规划根据我国2002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结合我区第三产业特点,对商贸服务业进行类别划分,经适当归并,划分为10类,包括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一、发展环境
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提升了其作为广州市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地位。“十五”时期我区商贸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期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区商贸服务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又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优势 1.区位优势突出
我区在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中定位为城市“内圈”的核心,是广州市的政务中心、商贸服务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区位优势独特。全区各大商圈密布,汇集了广州市众多的商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时尚、高档、精品、特色”的商业文化内涵。商业基础雄厚,商务氛围浓厚,商贸旅游资源密集,对外辐射力较强,享有较高知名度。
2.商贸服务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见图1),2005年实现产值854.67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的29.38%,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为96.10%,成为我区的主导产业。商贸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比重持续走高,商贸服务业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支柱(见图2)。2005年全区GDP达到889.38亿元,占全市GDP17.39%(见图3),年平均增长率为10%,居全市各区之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9亿元(见图2),占全市总量的19.1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30%;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139.67亿元(见图4),占全市总量的29.0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28%。两项总量指标均位居各区首位。***00第三产业(亿元)2001年499.66 2002年574.13 2003年661.96 2004年765.67 2005年854.67 图 1 “十五”时期越秀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走势图
我区商贸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满足了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我区财政收入的增长,为我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
***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01年263.262002年281.772003年300.592004年329.632005年362.79
图 2 “十五”时期越秀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图
图 3 2005年广州市各区(市)GDP比重
25002000***0商品销售总额(亿元)2001年1216.082002年1337.932003年1532.332004年1862.852005年2139.67图 4 “十五”时期越秀区商品销售总额走势图
3.商贸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1)商贸服务业态日趋多元化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5年我区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6167家,实现增加值322.44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6.25%,经济总量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均居全市各区首位。高科技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全区信息服务企业达到2885家,实现增加值33.15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3.73%;实现营业额215.75亿元,增长12.23%,占全区总量的5.21%。批发和零售业比重趋于合理,现代流通业、旅游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全方位、多业态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对经济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2)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十五”期间我区制定并实施了电子商务规划、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环市东CBD规划、北京路整治规划、东风东CEPA服务区定位和发展建议、永福路整治规划、农林下路-龟岗商业街发展规划、一德路整治规划、沿江路休闲旅游规划等多项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两纵、四横、八圈”1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CBD),流花国际会展区,东风路现代服务产业区,沿江滨水休闲服务区,以及被国家授予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区的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都是广州商贸服务业高度聚集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彰显,创新平台初步形成。
4.中心城区发展模式推陈创新
我区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发展总部经济2的探索,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思路,创造性地构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服务体系,在完善环市东中央商务区、打造总部基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总部经济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引擎,2005年区内总部经济实现营业额2238.67亿元,同比增 1 “两纵”是指北京路国际商业步行区和农林下路两大商业带动轴;“四横”是指沿江路休闲滨水商务带、中山路特色商贸发展带、东风路现代服务产业带,环市路国际商务带四大商务产业带;“八圈”指北京路商圈、流花服装鞋业商圈、海印综合商圈、英雄广场时尚精品商圈、东山口商圈、一德路干果海味食品和玩具批发商圈、永福恒福汽车用品商圈、矿泉钟表皮革商圈。2本规划中的总部经济是指跨国公司、大企业的总部、区域性营运总部、分支机构、研发中心或办事处入驻该地区,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作为一种高端的经济形态,以集中于高级商务区或写字楼内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或分支机构为外在表现,信息、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高度集聚为实质,具有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辐射力强的特性。长11.45%,占全区的54.07%;完成增加值367.25亿元,同比增长10.53%,占全区的41.31%。“十五”期间,全区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逾100家,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壳牌、西门子等一批跨国巨头均入驻本区,区内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403家,总部企业有250家。我区被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认定为“总部经济实践研究基地”,总部经济成为我区一大特色品牌。
5.营商环境日趋优化
我区以建设适宜创业发展、适宜居住生活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致力改善城区环境和公共服务素质,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商业基础和配套设施基本搭建,加上高素质的医疗文化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综合营商环境相对优良的优势得到明显加强。
(二)劣势
1.城市发展空间受阻
区划调整后我区整体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是各区县之中面积最小的,发展空间饱和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发展格局基本定型,可回旋的余地少。随着广州“东进、南拓、北优、西联”战略的实施,城市呈现多中心趋势,传统城市中心面临新兴城市中心的挑战,传统中心城区的经济先发优势在逐渐削弱。尤其是纳税大户企业及知名总部企业外迁成为本区发展的一大难题,未来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增创发展的新优势,成为全区上下的焦点。
2.环境改善任务艰巨
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大、土地商业利用率较低,运营成本较高,城区发展水平不均衡,环境改善任务相当艰巨。同时,市政建设改造步伐缓慢,交通堵塞、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区营商硬环境的提升形成较大制约。
3.专业市场改造难度大
目前我区拥有为数众多、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批发市场群。现有的市场大多位于中心城区,设施老化、交通拥挤、停车难、消防问题突出,发展模式滞后,提升专业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难度均较大,成为制约商贸业升级转型的一大难题。
4.商贸服务业结构有待优化
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仍占很大比重,传统百货业经营同质化严重,以连锁商业、专卖店、专业店、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贸业态多元化发展不快。新兴服务业的中小型企业居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有限,留住并引进培育一大批骨干现代服务企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成为今后经济工作的一大主要任务。
(三)机遇
1.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服务业的加快转移,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趋势加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达国家新的一轮服务业外包的巨大机遇,而WTO协定的深化实施,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伴随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和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进一步加强,广东整合珠江三角洲、面向全国与全球,吸引国际知名的大型连锁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优势在加强,跨国分销企业在广东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形式的趋势明显。我区应凭借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更广泛地利用外资,应用先进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引进吸纳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商务经济,商务中心的地位就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
2.国内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改善,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重大措施。要求通过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通过扩大内需和利用外需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2005年初广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粤府„2005‟1 号),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使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广州市政府2005年11月下发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以优化竞争环境和提高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促进服务业素质提高和产业升级。此外,我区也十分重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商贸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强区,使千年商都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活力。
3.广州及珠三角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商机
目前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迈入 “后工业化阶段”。人均GDP由1997年的3000多美元到2000年突破4000美元,共用了3年时间,而再跃上5000美元的新台阶只用了2年时间,目前已经超过6000美元大关。珠三角区域,特别是广州周边区域的人均GDP也达到3000-6000美元。居民消费由传统的实物消费向服务购买转变,商贸活动向商务活动转变,金融、保险、物流、住房、信息通讯、汽车、旅游、休闲、文化、信息和法律服务等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广州经济预计可以保持年均12%的高速增长,是广州市居民人均生产总值向1万美元迈进、奠定现代化大都市基本格局、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阶段。城市现代化将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我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无限商机。
4.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按照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自身规律,我区很多成熟的商圈经长期沉淀积累后,正处于商业价值挖掘期,也面临着升级优化的契机。同时,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知识密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部门迅速成长,与制造业日益融合,这些有利形势将本区商贸服务业推向高速发展的新起点。
(四)挑战
广州市商业多中心的态势加剧了城区竞争,弱化了中心城区的先发优势,天河区的天河北以及珠江新城在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上对环市东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从2005年各区的几个主要指标来看(见下图),我区除商品零售总额尚保持少量优势外,其他各项指标天河区均与我区保持接近,领先优势不明显。此外,海珠区的琶洲对流花商贸会展产生很大的冲击,荔湾区的专业市场对我区专业市场构成挑战。因此,处理好与各城区协同发展的关系,走差异化线路,构建特色化产业结构成为我区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亿元2500.02139.72000.01500.01141.61000.0500.00.0889.4888.8564.4341.3321.5362.8352.9185.4195.81908.2荔湾区海珠区越秀区天河区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图 5 我区与其他主要城区经济指标对比(单位:亿元)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区在商贸服务业上取得巨大成就,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由弱到强,商业业态和网点建设逐步完善,我区在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中城市“内圈”的核心地位得到强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人文环境,高度集聚的现代服务业和方兴未艾的总部经济,赋予了我区独特的发展环境。面对未来发展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我区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明确商贸服务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进一步理清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策略,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商业和商务为重点,以文化和教育为两翼,围绕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为总体目标,以提升商贸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为主线,通过“两手抓”,即一手抓商业,做大商业;一手抓商务,做强商务,促进商业和商务并驾齐驱,实现“商业强区,商务兴区”的战略转型,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推进区域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治化上新台阶。
(二)发展战略 1.“总部带动”战略
通过政府有计划的推动、行业商会的大力宣传和辖区企业的示范带动,提升对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的吸纳能力,在国内外树立我区作为华南地区总部经济集聚地的良好形象,规划建设好环市路中央商务区和“三大”商务带(东风路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打造广州总部基地。着力打造“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载体、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
2.“商业强区”战略
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经营方式来改造创新传统商业;积极发展新型业态,延伸服务层面和服务对象;走专业化、品牌化、高档化路线,形成鲜明的个性、品牌、服务特色;利用新开通的地铁线站,加强网点规划和业态配套,加快轨道枢纽型商业中心建设;加快专业市场离岸化3改造,走节约高效发展之路。
3.“商务兴区”战略
充分利用区域综合环境优良的优势,围绕构筑总部经济 3 离岸化:根据中心城区的实际,对专业市场经营中的展示、洽谈、销售、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进行分离,实现“一头”(展示、洽谈、销售)在内,“两头”(仓储、物流)在外。的乐园,现代服务产业的高地的城区发展目标,加大商务型城区建设力度。品牌公司集聚发展的理想之地,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聚集辐射能力强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商贸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不断提升服务产业规模和水平,将我区打造成为优秀人才汇聚的创业之地,优质企业争相涌入的发展之地,打造商务型新型城区。
4.“协同发展”战略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注重把发展商贸服务业和珠三角的制造业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注重把改造传统服务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三是注重把发展生活服务业和发展生产服务业结合起来;四是注重将商贸服务业的品牌化、节约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预测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不低于8%;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不低于9%;未来五年落户我区的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的分支机构从目前的100多家增长到150家以上,占区经济总量60%以上。现代服务企业总数达8000家,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0 %以上。
(四)发展重点
以总部经济为核心,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新兴商贸业、休闲产业、“展贸型”专业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五大重点。
——现代服务业。以环市东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延伸服务半径、服务领域和服务深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进入我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专业咨询、研发设计、健康产业、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态。
——新兴商贸业。引导鼓励发展连锁商业、专卖店、专业店、超市、网上商城等新兴商贸业业态,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在信用、效率、信息手段、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等方面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新兴商贸业业态。
——休闲产业。依托区内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旅游与商业相结合的产业,推进商旅互动,发展具有我区特色的休闲项目,着力将麓湖休闲商务区和二沙岛休闲商务区(RBD)打造成为广州的商务休闲中心。
——“展贸型”专业市场。推进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充分利用我区良好的会展业、酒店业和信息业基础,建立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的交易平台,实现离岸经营,加快“展贸型”专业市场的发展,形成行业的价格中心、交易中心和结算中心。
——生产要素市场。加强我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生产要素市场。
三、发展布局
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发展的硬环境,改善发展的软环境,创新发展模式,完善产业布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增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后劲,构建以“现代服务中心”和“中高档消费中心”为特色的产业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
围绕总部经济,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楼宇、重点企业“三个重点”,形成“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支撑,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布局。以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和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为核心区,以东风路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为核缘区,以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英雄广场商圈、海印商圈、流花商圈、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矿泉商圈为拓展区协同发展,构筑以总部企业为龙头,“中轴叠加、两区带动、三带并举、六圈策应” 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空间布局
重点调整和优化“中轴叠加、两区带动、三带并举、六圈策应” 的产业空间布局(见图6)。4 根据《广州市东山分区规划》和《广州越秀分区规划》,穗府[2005]9号文归纳整理。图6 越秀区“一轴两区三带六圈”产业空间布局图
——“中轴”。传统城市中轴线北起孙中山纪念堂,南至海珠广场,西到解放路,东达吉祥路、教育路,总面积123公顷的长方形区域,是广州两千年来的城市中心,名胜古迹遍布,政府部门集中。
——“两区”。是指以环市东为核心的国际中央商务区和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国际商贸旅游区。
——“三带”。是指东风路商务带(贯穿东风东CEPA服务区至东风中、东风西路甲级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中山一路至中山六路商贸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爱群大厦至广州大桥的沿江休闲商务带)。——“六圈”。是指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英雄广场商圈、海印商圈、流花商圈、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矿泉商圈。
1.“中轴叠加”规划布局。
规划范围5。传统城市中轴线将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域。越秀山公园与中山纪念堂是名胜旅游区、市政府与人民公园城市广场是行政办公区、起义路是历史文化休闲区、海珠广场是商贸旅游区。
布局思路。围绕传统中轴线“云山珠水、一城相系”的精髓,以广州大力打造传统中轴线为契机,规划中轴线地区的商贸、旅游、文化功能,改善周边环境、结合周边名胜古迹与商业区的分布情况,发挥该地区的传统文化优势,将中山五路、西湖路、惠福路、泰康路与沿江路定为商贸旅游路径,叠加全区的商业、商务、旅游等资源,整合该区的商业功能区,利用各自优势,错位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效应叠加的核心商业板块。同时结合地铁站点的设臵,通过地上、地下空间相结合,连接海珠广场商圈,打造富有特色的传统城市中轴线发展带。
2.“两区带动”规划布局。
“两区带动”是完善以环市东为核心的国际中央商务区和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国际商贸旅游区,发挥“两区”在 5 根据《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的规划》界定 我区商贸和商务发展中的龙头辐射作用,成为辖区品牌商业和高级商务示范区。
(1)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区
图7 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区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区以环市东路为核心,南至东风路,北至恒福路、广园路,西至麓景路。以世贸大厦、广东国际大厦、东山广场、国际电子大厦为节点、以友谊商店、丽柏广场、花园酒店等为支撑,以领事馆和商会为贸易促进纽带。
布局思路。以总部经济为主导、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纽带,以改善商务环境为基础,打造成以高级商务、电子商务为动力,国际著名品牌聚集,现代服务业发达,总部经济突出,商业及生活配套完善的高级商务、高档购物、休闲旅游中心。
以地铁五号线建设为契机,优化该区域的交通、治安和环境,强化商务配套功能。有效整合黄花岗信息园、东风东现代服务区、永福国际汽车用品交易中心等区域内的资源要素,打造集商务、金融、现代服务、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引导永福、恒福地区商务楼宇建设,吸引知名汽车用品及汽车配件总部企业进驻,使其从传统专业市场提升为行业总部集聚地。
功能分区。将环市东的规划范围划分为核心区、核缘区、拓展区三个层次。
a.核心区。以花园城市广场为核心,向东至区庄立交东山广场一带,向西至广东国际大厦和亚洲大酒店一带。沿环市东路两侧,面积约0.18平方公里的区域。
围绕花园城市广场的建设,集中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档次写字楼,强化商务办公、金融保险、高档商业、星级酒店、国际办公等功能。吸引各种知名跨国公司,使该区域成为信息密集程度最高、创新氛围浓厚和整个CBD总部经济的中心区。
b.核缘区。麓湖路-北较场横路-建设大马路的区域。面积约1.82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创意经济功能区,以位于环市东的南方传媒影视集团、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为创意经济主体,广东国际大酒店、亚洲大酒店写字楼为载体的创意经济。以文化为内核,报纸、电台、电视台为载体,广告、营销、创意产品和服务为内涵,以辖区内文化艺术人才密集为基础,大力发展以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广告、时装及产品工业设计等行业,将该区打造成广州乃至华南地区创意经济中心。
c.拓展区。核缘区以西、以东的其他区域。面积约2.4平方公里。发展重点是信息服务功能分区和汽车用品、配件功能分区。
信息服务功能分区。以先烈中路为主轴,以全国首家“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黄花岗信息园为主导,以汇华园区、华盛园区、凯城园区和云山园区为载体、以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为依托,以现有信息技术企业的集群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产业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电子商务、数据处理服务等,将黄花岗信息园建设成为广州市信息服务业的高地。
永福路汽车用品、配件功能分区。位于永福路、恒福路与广园东路交界一带,以永福国际汽车用品交易中心、盛大国际、福怡大厦、倚云广场等大型的汽车用品、配件十几个市场为主要载体。规划定位为时尚汽车用品交易区,专注于高附加值汽车用品(高端、小体积、低污染的汽车电子产品、装饰产品、护理产品等)。发展零售批发经营、汽车时尚用品展示、汽车用品配件进出口、二次设计改装、汽车文化演示等六大功能,打造国内外汽车用品、配件的行业总部。(2)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
规划范围。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东联文明路、文德路、万福路,西接起义路、西湖路,南达沿江路,北连中山路;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广百大厦、五月花商业广场、名盛广场、光明广场等商业建筑为主要节点,以南越王宫署遗址、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万木草堂、千年古道等历史古迹等为骨干景点。
规划思路。充分利用新增商业楼宇,发掘千年越秀的商业文化内涵,注入新的业态,扩大区域商业容量,促进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业态优化,品味提升,打造充满岭南文化气息和现代时尚特色,集辐射力和集聚力、文化旅游与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商贸旅游区。
挖掘商旅潜力,巩固“千年商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发挥其辐射作用。扩大商贸区的范围,鼓励区域内商业网点实现特色化、差异化、规模化经营,促进业态提档升级。整合文明路、文德路等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开展与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交流活动,开设法国产品专区。通过增加历史文化时尚休闲元素,举办国际时装表演、著名影片发布会、岭南文化风情旅游节等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商旅互动,实现商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文化古迹与现代商业街的有机揉合,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商贸旅游区。
图8 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规划范围
功能分区。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规划为购物旅游功能区、文化用品区、装饰精品区、服装交易区、风味美食品尝区、时尚体验功能区等六个功能分区。
a.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购物旅游区。
规划范围。以北京路步行街为主轴,中山四路、中山五路、惠福东路、西湖路、高第街与北京路交界地带。
规划思路。依托地铁一、二号线交汇点公园前站,以餐饮、休闲、旅游、购物为主导,以新大新百货、广百大厦、五月花商业广场、光明广场、北京路各专业店为购物主体,结合南越国宫署遗址、千年古道遗址、秦汉造船遗址等为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突出历史文化内涵。以西湖路高档服装专业街、高第街服装商业街、惠福东路风味美食街、广州国际美食博览中心为配套服务区,形成商业和休闲文化旅游的互动。加快完善北京路步行街周边路网,促进立体化路网建设。完善景观商旅配套和设施,吸引国内外品牌商业企业进入,发展成为以名牌专业店为主体,凝聚“特色、精品、时尚”的商业文化内涵与“厚实、质朴、包容”的历史文化气息,集购物、餐饮、旅游、休闲与文化等五大功能为一体,功能配套完善的购物旅游区。
b.文德路文化用品区。
规划范围。以文德路为主轴,往北连接南越王宫署遗址、万木草堂,往东延伸至中山图书馆、国民党一大旧址,往西延伸至文明路周边区域,以文物总店、广府学宫(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文德楼、孙中山文献馆、中山图书馆等主要节点。
规划思路。以建设具有岭南历史文化特色的字画文化专业街为发展目标,以建设文德文化中心为契机,以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为主导,打造广州文化第一街,成为岭南特色的古玩、字画、文房四宝、书籍的展示、交易平台。c.大南路、泰康路装饰建材精品区。
规划范围。装饰建材精品功能分区位于大南路、泰康路一带。
规划思路。以大南路灯饰材料商业街和泰康路装饰材料商业街为基础,专注于中高档装饰材料、精品灯饰,引进各种品牌店、连锁店,调整经营商品的种类,改善街区景观,提升经营档次,打造中高档装饰精品的品牌产品展示洽谈交易中心。
d.服装交易区。
规划范围。服装功能分区布局在北京路、西湖路、教育路及高第街一带。
规划思路。围绕北京路步行街服装为主导,发展西湖路高档服装专业街、教育路服装街、高第街服装商业街为补充,构建服装展示交易中心。
e.风味美食区。
规划范围。风味美食功能分区布局在惠福东路一带。规划思路。建设以广州国际美食博览中心(名盛广场)为龙头,惠福东路风味美食街为配套的风味美食功能区。
f.时尚休闲体验区。
规划范围。分布在中山五路、起义路、吉祥路周边区域。规划思路。以动漫星城、中旅商业城、五月花商业广场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地铁一、二号线交汇带来的庞大人流和地下商城为主要载体,重点拓展动漫、娱乐等时尚休闲产业,打造流行时尚感受区。
3.“三带并举”规划布局。
通过发展东风路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沿江休闲商务带形成贯穿东西,营造外引内联,相互渗透发展的辐射效应,实现区域内协同发展、区域间协作发展的格局。
(1)东风路商务带。
规划范围。东风路商务带分布在东风路沿线,以东段的天誉大厦、东峻广场和东宝大厦为节点,西段的国际金融大厦、国际经贸大厦为节点,中部的健力宝大厦、建设银行大厦以及即将落成的越秀城市广场为节点的沿线行政办公商务带。
规划思路。以东风东路的CEPA服务区,东风中路、东风西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拓展沿线的金融服务业。协助做好越秀城市广场、羊城科技、力迅大厦等一批新建甲级写字楼的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素质好,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大的企业,依托辖区内医疗机构众多的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基础,发展健康医疗服务产业,优化整个东风路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提升“东风路„黄金8公里‟商务圈”的品位和内涵,将东风路商圈发展成为以金融、贸易、房地产、信息、物流、物业咨询、知名企业办公以及政府办公的高级商务功能带。
(2)中山路商贸带。规划范围。东起广州大道,西至西门口,以中山五路、中山六路为主干,依托地铁沿线交通区位优势,以已建和在建商务、商业、楼宇项目为节点。
规划思路。依托地铁交通优势,打造地铁枢纽商业中心,提升地段商业价值,联动临近各专业街和商贸区,吸引国内外更多商业品牌企业入驻;挖掘商务办公潜能,改善商务办公环境,引进包括贸易、咨询、广告、科技等行业,发展壮大通讯产业,促进沿线商业和商务互融互通。
(3)沿江休闲商务带。
规划范围。沿江休闲商务带东起广州大桥,西抵人民南路。以港湾广场、海珠广场、爱群大厦及新开发商业楼宇为节点,是“三带”中较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规划思路。借助临江岸线和滨水景观,挖掘本区域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的价值,通过功能、空间、岸线的组织,对专业市场进行离岸化改造,逐步将海珠广场周边的专业市场提档升级,从实物交易型向展示洽谈交易型转变,从集市型向商务型转变。盘活闲臵工地,将沿江一带打造成广州市休闲商务区;依托沿江路一线,规划发展文化休闲产业布局,依托港湾广场、海珠广场,发展展示型商业,推动高档写字楼建设;充分利用沿江路金融保险机构云集的优势,将沿江路打造成广州市金融、证券和保险业集聚地。
4.“六圈策应”规划布局。确立我区商贸、商务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改造提升现有商圈功能,合理布局区内六大商圈,形成生产、生活服务布局合理、功能差异化,与中轴线、两区、三带相互策应。
(1)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
规划范围。东山口商圈北至东风路、南至新河浦、西至执信路、东至农林上路。以农林下路、署前路、龟岗大马路为主干,以王府井百货大厦、东山百货大楼、新裕大厦、东山锦轩等为主要节点。
规划思路。规划农林下路商业商务中心、署前路购物休闲中心和龟岗美食旅游服务中心形成以“名城、名店、名牌、老字号”为特色的商业中心,体现“时尚、精品、特色”的商业内涵。
(2)英雄广场商圈。
规划范围。以英雄广场为共享空间,以中华广场、流行前线、地王广场、陵园西路通讯产品商业街等为主要节点。
规划思路。规划定位为区域级商业中心,突出广州现代气息和时尚流行的青少年购物中心和休闲中心,体现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特色。
(3)海印商圈。
规划范围。以海印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商贸区,位于海印大桥西北侧,东起东湖路,西至大沙头三马路,南起大沙头路,北至东湖西路。包括海印电器市场群、布艺批发市场群、摄影器材市场、图书批发市场和二手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群。
规划思路。规划建设成为具有休闲、展示和购物综合功能的商贸区,抓好电器、布艺和摄影等专业市场群的升级,发展名优品牌商品的展示和展销,塑造海印商圈的新形象,规范图书、音像批发市场,实现图书展示、展销为主导。
(4)流花商圈。
规划范围。以广州火车站为核心,东至解放路,南至东风路,包括广州火车站周边的长途客运站、广交会馆、星级酒店(东方宾馆、中国大酒店)、旅馆、专业市场(服装批发市场群)等区域。
规划思路。依托会展业和服装批发业,打造以服装、化妆品、钟表、皮革为主体的产业链,将流花交易会馆打造成中国南方永不落幕的服装业展示场所、信息交流场所和特色专业会展基地。
(5)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
规划范围。以万菱广场、山海城海味干果商贸中心、海中宝海味干货交易中心、一德路综合市场、南粤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海味干果批发市场、海珠南海味干果专业街等为主,包括大新鞋业市场、天成油墨纸张市场、状元坊等专业市场群。
规划思路。引导从传统的人流、物流混合的专业市场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将一德路变成海味干果市场的风向标,玩具市场的展示地和商务洽谈会所,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成功分离,提高市场的高附加值,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档次。
(6)矿泉商圈。
规划范围。围绕广园西与广花路一带,主要经营商品包括化妆品、服装、鞋、钟表的零售、批发等。主要市场为美博城、金龙盘、世纪财富皮具广场、新豪畔鞋材广园市场。
规划思路。加强广州市对火车站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实行“限、并、提”的策略,提升专业市场的环境和档次,促进市场诚信,规范经营,利用现有市场的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矿泉地区在全国同行业市场的影响力,成为行业产品的集聚、辐射平台和价格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坚持规划先行
“十一五”期间我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应统一认识,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着眼于我区产业特点和实践经验,高度重视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把提升商贸服务业质量,保持增长后劲,作为今后经济工作重点来抓。加强对商贸服务业的规划指导,抓紧编制各大商圈发展规划以及各重点行业发展规划,为促进商贸服务业的升级转型创造条件。
(二)转变政府职能,打造亲商政府 1.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管理。
规范市场管理。根据《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2)》的要求,对全区的商业网点进行更新改造,提升传统百货业,大力发展现代连锁经营方式等新型业态,实施“名城、名店、名品”战略,以多种专业店、专卖店、连锁超市、连锁便民店为网络推动各商业业态协调发展。紧紧依靠行业服务业中介组织推进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改变经营档次低及经营特色不鲜明的状况,促进行业自律,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和良性竞争的商业文化。
保护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组织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协调各部门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及货物进出口、各类展会和商品批发市场等重点环节。营造尊重、激励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树立我区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营造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切实保护商贸服务业企业权益。
推进管理创新。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的创新,建设效能政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发展总体规划的非政府性投资项目,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激活民营资本,促进我区商贸服务业经济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针对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在用地政策上继续推进城区部分 “烂尾楼”项目的优惠政策,加速盘活和处理,缓解我区优质写字楼紧缺的状况,有效增加商务发展空间。对传统商贸业的改造,选取典型进行示范性改造,以点带面推进。
2.深化服务,构建服务平台。
深化政务服务。继续深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方式的创新,有效整合行政资源。通过完善便民利商的高效服务平台,有效地开展部门之间审批事项的衔接服务和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效规范部门权力,真正体现行政透明、公平、公正。
推进电子政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安全为前提,继续加强电子政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府创新工程,逐步建立以公开、公平、高效、廉洁为特征,面向社会、居民、企业的现代化政务系统,不断提升传统服务和对外服务,提高政府运作效率。
(三)提升区域硬件,优化营商环境 1.打造生态型商业、商务环境。
通过对传统城市风貌保护区6,以及流花湖公园、兰圃、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烈士陵园、动物园、东湖公园、文化体育公园、二沙岛、麓湖公园等的城市空间开敞区的进一步建设,打造能同时满足物理环境(空气、声光、室温)、6 由南越王宫署遗址保护区、北京路传统骑楼步行街、大小马站-流水井传统书院保护区等组成。心理环境(安全感、舒适感、健康感)及个性发展等要求的商业、商务场所,形成具有生态特色营商环境。
2.加快商业设施改造。
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快商业设施无障碍改造和路网配套,优化各大商圈的交通组织。同时对我区重要商业中心、商业街进行全方位的停车场资源调查,对缺乏停车场设施的地段进行重点规划,有效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在烂尾楼的治理上,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政府协调为辅,进行有效处臵。利用五号、六号新地铁线建设契机,加快轨道交通商业枢纽建设,发展“地铁经济”,培育新增长点。
3.改善区内写字楼基础设施和外围环境。
着力打造“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载体、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挖掘闲臵的写字楼资源。对全区的已建和在建的甲级写字楼进行合理规划,引导写字楼开发合理定位,提高智能化程度,改善区内写字楼周边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鼓励写字楼引进高素质物业管理公司,提高物业管理水平,逐步与国际化要求接轨,强化和提升写字楼物业管理的素质,提升对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的引进能力。
(四)引入中介服务,加快资源整合
规范中介组织的主体资格和职责,明确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商业信用评价中介组织和市场调查、商业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专业服务。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加快政府业务让渡、服务购买步伐,逐步将专业性、技术性、程序性的事务授权或委托给行业协会。
(五)引领模式创新,开拓发展空间 1.大力发展新型营销方式。
用企业流通信息管理、商业智能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改造创新传统商业。积极发展多种业态,广泛举办商品博览会和交易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走专业化、品牌化、系列化路线,形成鲜明的个性、品牌与服务。引导企业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建立强大的采购系统和网络化物流配送体系。
2.大力推行物流体系建设。
在巩固现有商贸圈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重构批发商业的营销网络,采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多层次的配送体系,构建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配送中心的框架结构和功能机制。推动批发市场高档化建设,引导由经营向代理制转变,吸引跨国、跨区域的采购中心进入我区。
3.大力发展现代连锁经营,走集约化道路。
加速向现代零售业态的转变,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重点发展社区商业如连锁便民店、连锁超市、配送店、专业连锁店等。大力发展特许连锁,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地区、所有制的界限,通过收购、兼并、租赁、合资、合作、联营、托管、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优化组合,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
4.推进信息商务平台建设。
推进信息商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市场建设,汇聚一流信息人才。按照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覆盖范围更大的信息网络,与国内外城市建立信息互联网,完善信息流通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决策咨询、企业咨询、科技情报检索、市场信息检索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和信息软件企业发展。培育和认定一批市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为企业和行业用户提供支持的各类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在线销售、采购和网上交易。充分利用我区在信息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将我区打造成华南地区信息服务中心。
(六)打造推广区域品牌,提升国内外知名度 通过政府有计划推动,利用我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地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宣传作用和名牌企业示范作用,继续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各层次的总部入驻,拓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总部经济品牌效应,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将文化元素渗入城区及商圈的改造中,推进商业街特色化经营,完善商业设施科学配套,使中心城区文化特色更鲜明,增强人文优势。依托流花会展基地和辖区内众多星级酒店,吸引国际和国内有影响力的高峰会、研讨会、新产品(技术)推介会等商业活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辖区内报纸、电台、电视台云集,文化消费市场需求较大的优势,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打造品牌行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旅游线路和品牌功能区,促进商贸、文化、旅游的互动。
(七)开发人力资源,提供人才保障
完善各项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结合我区商贸服务业发达、总部企业聚集的特点,重点吸引金融、信息、通讯、医药等高技术人才,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以留交会为机遇,依托黄花岗留学生创业基地,鼓励吸引优秀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工作;聘请海外学者、专家来我区服务;选派科技、行政和企业管理人员出国培训。加快培育我区人才市场,建立金融、物流、会展和中介等重点领域的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推动人才中介产业化。
第二篇:广州市越秀区科技和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越秀区科技和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前 言
《越秀区科技和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越秀区“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时期全区科技和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和组织实施《越秀区科技和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幅提升我区科技创新能力,切实优化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推进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阐述了“十二五”时期越秀区科技和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我区统筹部署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依据《广州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广州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越秀区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科技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决策和要求等编制而成。
本规划执行期为2011年—2015年。
一、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区累计投入科技经费3.62亿元,安排科技项目821项,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74.12%和41.07%;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创新资金3.52亿元,安排项目639项,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8.6倍和6.4倍;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励成果351项,比“十五”期间增长61.75%;拥有主要科技平台53家,占全市的15.9%,其中包括国家、省、市的各级别重点实验室36家,占全市的24.3%,各级别的工程中心17家,占全市的9.7%。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称号。
二是黄花岗科技园发展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黄花岗科技园通过实施“以写字楼为载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从“十五”期间的4个增加到20个,经营面积从10万平方米增加到逾6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信息服务业、创意产业、健康产业、服务外包产业和教育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主力军。园区“十一五”时期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59.3亿元,税收25.5亿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114.4%和104.7%,先后被授予“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广州示范区”等称号。
三是创意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我区充分利用创意与创新资源优势,2006年在全市率先提出发展创意产业,市、区联动成立了广州首个创意产业园,并以园区为依托、创意为核心、科技为支撑、产业化为方向,发挥区域优势,通过市场配置、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等手段,促进创意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打造“创意越秀”品牌。目前已形成创意创作、产品制作、传播媒体、创意产品展示、体验和销售平台、交易消费市场、服务体系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构建“一条创意大道·两大创意产业园区·三大特色产业群·四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创意产业布局。“十一五”期间,全区创意产业年均增长12.9%,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720.88亿元,比2005年增长83.47%,培育出原创动力、奥飞文化等品牌企业和《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品牌产品,创意产业成为全区新的增长极。随着中国国际漫画节落户和成功举办金龙奖等多项活动的开展,越秀区已成为国内动漫企业集中、人才集聚、闻名国内外的重要区域之一。
四是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我区以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建设为重点,通过加强宣传、培训与服务,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全区知识产权及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建设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0085件和7360件,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53.2%和84.4%。制定出台了《关于越秀区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及《越秀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办法(暂行)》、《越秀区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方案(试行)》等配套文件;加强专利服务,成立了区知识产权促进会和博士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加强示范引导,认定了3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强信息化工作,成功引进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落户我区,建成开通了广州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越秀分平台;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支持了一批专利产业化项目,扶持了一批新型版权产业试点单位建设。越秀区、黄花岗科技园被授予“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称号。
五是科学技术普及成果丰硕。越秀区是“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一直高度重视中心城区科普工作的开展。“十一五”时期全区共投入科普专项经费1060万元,重点加强街道社区科普工作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广泛开展科技科普宣传活动,打造科普培训和科普品牌,围绕防震减灾、垃圾分类处理、动漫创作、健康防疫等社会热点专题,立项支持10多个街道社区和机团单位建设科普基地。截至2010年,全区共有综合性科普活动中心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7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2个、区级科普教育基地14个、科技特色学校18所、市级以上科普示范街道9条、科普示范社区4个、区级科普示范社区21个、科普活动广场167个、科普活动室22个、图书室367个、标准科普画廊109个、社区科普学校22所、社区科普志愿者服务站22个、社区科普宣传栏386个,科普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市各区之首。
六是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我区率先探索实践“条块结合”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其中社区信息化建设不仅领先于广州市各区(市),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启动“越秀号”信息服务直通车建设,基本形成以“一网、一站、一库、一平台”为核心的区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初步构建起信息共享、协同办公的“一站式”电子政务空间体系。与此同时,全区有一大批企业开展了管理信息化,CAD/CAM、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为今后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发展环境
我区科技和信息化发展也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二是区域内可共享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有待于加强;三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四是重大科技项目的示范作用仍不明显;五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新兴产业和新兴经济领域的高新技术人才偏少,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等。未来5年,我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将面临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许多新变化和新机遇,风险挑战也将十分复杂,“十二五”前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会比较明显。在省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我市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的背景下,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我区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意味着更加注重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加注重提高文化影响力和科技创新水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更加凸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愈加迫切。这必将提出一系列重大科技和信息化需求,科技工作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希望和压力。
二是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我区科技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十二五”时期,加快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将是我市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越秀区是老城区,集中了全市最多的科研资源,占有新时期科技发展的先发优势。
三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给我区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二五”时期,广州市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三网融合”,建成无线城市,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相关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开发全面应用到城市生活,从根本上为我区科技和信息化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区和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为目标,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提升科技和信息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以高端化、融合化和智能化为导向,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物联网产业、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产业、健康产业和教育服务业等特色新兴产业,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幸福越秀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原则
1.体现区域特色。按照新的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结合我区科技和信息化资源特点和发展基础,创新科技和信息化工作思路和方式,探索形成我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的特色。
2.突显高端集聚。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和信息化需求,明确科技和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统筹部署科技和信息化工作,集成资源,集中力量,力争实现重点突破。
3.强化自主创新。将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的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4.促进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发展目标
以企业为主体,着力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推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实现我区科技和信息化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率先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科技和信息化示范区。
——科技创新投入稳步提高。到2015年,我区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实际支出比例达到2%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掌握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共性关键技术,全区专利申请量达到390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2900件,两项均位居全市前列。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300件。
——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对接国家创新系统,初步形成与越秀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科技创新与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
——科技人才体系建设更加完备。建成完备的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长期科技人才交流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精尖科技人才来我区工作和服务。发挥我区科研机构和教育资源集中、科普设施较多的优势,继续加强重点科普项目和科普基地建设。
——黄花岗科技园新兴产业形成更大规模集聚。“十二五”期间,以黄花岗科技园、广州创意产业园为主要载体,优势产业(创意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地位继续巩固、健康产业竞争力增强、教育服务产业迅速成长,形成科技型企业的合理布局和有效集聚,建成国内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到2015年,科技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到420亿元,年均增长12.8%。
——电子政务成效更加显著。到2015年,越秀区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是:网上服务、就近服务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形式,市民企业对政府服务满意度大为提升;信息共享、协同办公成为机关工作人员的常态化操作,政府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效能大为提升;协调联动、协作监管成为城市管理的有效运作方式,齐抓共管的综合管理水平大为提升。到2015年,电子政务建设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水平,争取建成全国城区电子政务建设典范。
三、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
“十二五”时期,我区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和六大项目,突破一批对我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一)六大重点产业
我区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重点产业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1.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重点研究开发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医疗、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加快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推进移动互联网安全控制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以及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平台等共性技术的开发;构造数字媒体内容平台,重点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
2.物联网产业。瞄准国际发展前沿,攻克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国际物联网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自主可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加快系统级软件开发,重点发展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等基础性软件;针对多网融合需求,加大应用管理和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可编程传感器网络模型与协议设计、仿真机和移动代理设计,情境感知可编程技术;重点突破组网、传输、信息处理、测试、接口等关键技术标准测试技术,样本库生成和环境模拟技术;建立标准测试验证平台、物联网应用技术规范和系统测试平台。
3.健康产业。以中西新药、医疗电子化技术、非医疗健康产品、医疗器械、临床检验的高新技术开发及相关销售、服务为发展重点。培育引进一批药品、非医疗健康产品和医疗器械研发销售总部,做大做强健康产业。同时积极支持现代化的家庭保健服务系统的开发研究。关键技术包括分子诊断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生物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疫苗制备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干细胞技术、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技术等。重点推进老年健康服务的科技研究。加快推动健康产业成果产业化步伐,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创意产业。重点发展以动漫创作、网游开发和设计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大力支持创意产业服务平台与集聚区建设,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动漫游戏:加大对题材新颖、市场看好的原创精品的扶持力度,打造品牌作品。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媒体的动漫游戏新业态,丰富拓展产业链条。推动动漫在教育领域的推广,设计出贴近生活、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动漫。现代传媒:进一步推动我区传播媒体和出版发行机构实现强强联合,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创新理念、体制、技术、内容和模式,实现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率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传媒,创造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新模式和产业新模式。建筑景观设计:充分发挥设计方面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政策引导,扶持重点企业,强化基础建设,大力发展建筑设计、环境规划设计、园艺设计、旅游设计、城市色彩设计等建筑景观设计业。广告业:构筑以强势媒体集团、高水平高效益广告公司为主力的行业中坚,以相对成熟的媒介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广告内容提供商,全面提升越秀广告业的品牌形象。
5.服务外包产业。根据国际服务外包转移趋向,围绕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主要形式,巩固软件及嵌入式软件外包优势,鼓励企业承接: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网络管理、桌面管理、应用程序开发与维护服务等信息系统操作服务;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远程维护等信息系统应用服务;软件开发设计、基础信息技术管理平台整合或整理等ITO业务。立足园区现有的物流、人力资源、数据处理等业务,鼓励企业重点承接:物流的整体方案设计及数据库服务;后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资福利管理、财务会计与审计管理等客户银行数据、信用卡数据、各类保险数据、保险理赔数据、医疗/体检数据等数据(包括信息)中心的操作、数据处理及整合服务等技术先进型BPO业务。鼓励发展法律咨询、项目咨询服务、数据分析、财务分析、风险分析及数据挖掘、数据管理、金融股票保险研究等KPO业务。
6.教育服务产业。发挥政府在人才培训中的规划、指导、监督、服务作用。引导人才培训机构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鼓励和引导各类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开展与我区社会事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相适应,紧贴用人单位需要,紧盯国际国内学术和技术发展前沿的各类人才培训。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资源,为开展继续教育服务。加快培育形成信息畅通、竞争有序、操作规范的培训市场,构造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培训紧贴市场、就业依靠培训新格局,有效地帮助各类人员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加强培训机构的基础建设,努力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集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功能齐全、设备现代化的综合培训基地,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劳动者提高技能素质的需要,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坚实的平台。
(二)六大重点项目
重大项目是我区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支撑,是率先突破发展的基础,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区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水平、增强综合实力提供有效的保障。
1.创意大道。把创意大道打造成为“百家优秀创意企业,百亿文化创意产值”的大型创意产业基地,不断将从事创意设计、动漫网游、数字内容、文化传媒等行业的规模大、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创意企业集聚过来。通过产业升级和城市景观更新,打造成产业、商业、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都市创意产业景观带,成为新型产业再造的示范区。配套建设广州创意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四个系统,一机房”,即数字内容制作系统、工业设计系统、信息服务业创新服务系统、展览展示系统及机房。建成后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以行业内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设备共享、内容制作、研究开发、信息资讯、展览展示等多方面服务,项目为区域企业发展提供全方面的公益性的技术支持,促进企业快速的技术响应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南方文化传媒产业园。南方文化传媒产业园位于广州大道中,毗邻五羊新城、珠江新城、海心沙岛、琶洲国际会展中心,规划面积为6万平方米,是目前新建规模较大的文化创意主题产业区。南方文化传媒产业园将借助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形成的集聚效应,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实施,达到更合理的分工和更有效的合作,迅速形成区域性的创意产业链,建立龙头优势地位,并乘势而上打造广州文化创意产业“世界门”,成为广州的传媒中心门户。
3.广州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越秀区移动互联网产业规划将以黄花岗科技园中华国际中心园区为启动区,以广东工业大学环市路校区、杨箕村城中村改造为发展区,以花果山地段为主体区,分期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软件、移动终端和网络构架方案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上的各项创新性商业应用。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门户网站、移动视听、移动商务、数字出版、移动网络技术服务等。力争将越秀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建设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制高点、国家移动互联网产业应用与技术创新研发基地、广州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智慧广州”的新名片和都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区。
4.“物联网应用中心”平台。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无线城市”为主体,重点开展TD与物联网融合的应用开发和推广,逐步将我区建设成为珠三角城市物联网应用中心;中心将在政务公开、城市管理、民生工程、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与其他技术主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示范项目合作,如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物流管理、数字家庭、数字旅游、数字校园、数字医疗、市民一卡通等。推动物联网产业链健康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商业化、规模化。
5.环麓湖教育产业园。按照“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区域功能相对分开、建设档次适度超前、公共资源共享共用”的指导原则,精心进行规划设计,引进优秀的教育、文化、科技及服务业机构入驻园区,努力使产业园建成后具有承担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常年短期培训等综合功能,打造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层次多样、资源共享、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化教育城。
6.“越秀号”信息服务直通车。依托“越秀号”信息服务直通车,重点完善“越秀号”网上服务大厅,逐步实现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网上咨询、结果反馈等五项服务的全流程网上办理;加快在全区22条街道及窗口业务部门建设统一形象的“越秀号”信息服务直通车服务站,并向条件成熟的社区居委会延伸,向市民和企业统一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加快建设区电子政务数据中心,进一步完善区自然人、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打造“越秀号”信息服务直通车平台,完善全区统一的“越秀号”信息服务直通车平台,为网上服务、就近服务、协同办公提供平台支撑。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自主创新和吸收引进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联合开发运作机制,立足区域互动和资源整合,增强我区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为主体,科技投入、科技人才和科技政策为支撑,并与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我区区内和周边高校资源的优势,坚持重点突破、有所作为的思路,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参与和支持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争取引进高校、大院大所来我区共建重点实验室、科技园、研究所、国家级分析测试平台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从而提升全区产业科研体系的层次和水平。鼓励企业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使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通过共享外部丰富科技资源和集成全区科技资源,建设完善公共科技信息网络,构筑一个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共享网络。
(二)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
一是制定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相关政策。适时出台《越秀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拓宽专利质押贷款和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等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我市产权交易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大力鼓励与支持科技型企业进场开展产权交易,探索规范和活跃产权交易的新途径。加大借(贷)款机构或担保机构开展股权质押和专利权质押的借(贷)款业务的扶持力度。
二是促进“政产学研资介”的融合服务,加强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构建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立政府资源与市场运作高度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努力构建针对不同类别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两大保障体系,突出支持辖区内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和创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建立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的多方会商机制、多级联动机制和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有效对接和资源共享。
三是积极扶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更多采用贷款贴息、科技担保及保险补助、创业投资风险补助等方式进行扶持,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上市工作的补助力度。对拟上市的科技型企业,优先给予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科技成果奖励、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对于其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办理资产置换、剥离、收购、财产登记过户所产生的交易税费和其他费用,给予以适当减免。对其与证券公司签署保荐协议并在广东证监局完成上市备案后,区财政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一是加强对科技服务业的宏观指导。明确科技服务业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制度与发展模式,理顺政府与科技服务单位的关系,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的政策与法律环境。根据对科技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制定不同类别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分类管理办法,明确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增强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
二是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政策扶持。设立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用于对项目服务费、活动经费、设备更新换代以及人才培养及专家交流等方面的补贴,大力培养一批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确保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企业享受到政策优惠。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建立科技服务机构,对科技服务机构在用地、租金、税收、规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放宽科技服务单位注册限制,在无形资产入股、人力资源资本化、外资入股、民资介入、注册资本等方面予以放宽,全面减少制度运行成本。
三是健全、规范统计工作制度。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探索建立科技服务机构统计的工作机制,保持统计对象完整性,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行规范的科技服务业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和重大信息披露制度,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为促进我区科技服务的更快发展提供科技依据。
(四)改造提升科技发展载体
以建设越秀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和黄花岗创意及网络经济区为契机,研究高新区“二次创业”有效路径,促进园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品牌知名度扩大,扩大科技和创意园区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研究推进黄花岗科技园的扩容工作,积极创新旧厂房改造、新空间开发的思路和模式。
一是加强黄花岗科技园区的扩容建设。在现有黄花岗科技(信息)园区的基础上,向东延伸至广州大道中,向北延伸至永福路汽车用品市场群区域,重点是通过整合周边低端专业市场等腾出空间,扩大科技园区面积,增加高端产业要素载体。
二是加强创意大道的建设。重点集聚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网络经济等行业,强化该地区创意与网络经济的功能,引进龙头型科技企业、创意设计企业。
三是推进永福地区市场的改造。利用黄花岗科技(信息)园区的技术力量,加大该地区网络经济和创新型业态的发展。一方面,对该地区专业市场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加大对落后业态淘汰的力度,实施“企业化+电子商务”的方式,发展现代商贸,培育品牌总部。另一方面对达不到要求且不具备升级改造条件的专业市场进行整合,可考虑引入大学生创业基地,探索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及实现区域人才资源的集聚。
四是推进水荫路钢瓶厂的改建。着手做好该地块的规划设计,利用工业老厂房改建成创意产业园区,逐步吸引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出版、文化传媒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等文化创意企业进驻。
(五)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正处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关键时期,围绕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安全、健康、环境、生态等民生领域,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努力构建形成“民生科技”工作体系,培育发展“民生科技产业”,大力提高科技创新对民生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使科技更好地惠及百姓生活。
一是推进科技与社区安全相结合。围绕智慧生活、平安生活、低碳生活,以社区为载体,大力推广科普知识,集中推进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和公共事业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建设一批“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的三新科技社区,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社区居民。围绕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保障公共安全提供技术支撑。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开展相关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为我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针对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节能减排和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为我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积极做好科普宣传品牌和防震减灾工作。紧紧围绕科技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这一主线,进一步突出了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集中宣传市、区科技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面貌。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对普及传播科技知识,教育启发社会公众达到了实际效果。联合区司法局、区教育局等有关单位,配合市地震办共同筹备、组织广州市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活动。并协同教育、街道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演练,组织中小学生、社区群众参加演练,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增强大众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
(六)健全电子政务运行机制
一是构建“便捷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越秀区建设“公共服务中心”的发展定位和要求,抓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以市民和企业为中心,以政府对市民和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主线,以区政府门户网站和“越秀号”网上服务大厅为载体,选择覆盖面广、与公众关系密切、申办频率高的业务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使市民和企业办事前可以全面准确了解相关程序、办理时可以尽可能少跑甚至不跑、办理后可以及时了解进展状态和评价结果,实现市民和企业办事便捷化,让公共服务变得像水电一样方便使用,切实解决市民和企业办事难、办事烦问题。
二是支撑“精细化”的综合管理体系。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创新社会管理为突破口,以建立“两人一地”(自然人、法人和土地)管理对象的动态电子档案为基础,为建立以日常巡检、问题发现、集中调度、专业处置等管理环节为主线,以跨部门协作和区、街、社区三级联动为核心,以协同、主动、精细为特点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宜居宜商”、“平安和谐”城区的建设。
三是完善“一体化”的协同办公体系。以政府内部运作涉及的公文办理、会议召开、业务处理为主线,建设和集成各部门的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电子印章、数字证书等相应的内部办公和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一体化的电子工作台,全区工作人员均使用统一的工作平台办理公文和处理业务,实现各部门办公系统的网上流转,不断优化政府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协同办公水平,降低内部运作成本。
四是增强“集约化”的技术支撑体系。以越秀区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为基础,以满足构建“便捷化”公共服务体系、“精细化”综合管理体系、“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的技术支撑要求为目标,统筹规划,充分考虑政府云计算和利用虚拟化、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集约化建设全区统一的公共支撑平台,避免重复建设,有效的支撑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协同办公的开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完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区科技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不同部门和行业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政府与部门、部门与行业、企业与企业等各个层次的科技工作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强化规划与计划的衔接,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重大工程必须分解落实到计划,通过计划的执行,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和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强化对科技工作总体规划、政策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
(二)加大科技投入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引导和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效益,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继续发挥区科技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运用担保、贴息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各界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人才建设
研究制订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及相应的服务管理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鼓励知识、技术和才能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引导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等办法,稳定和集聚人才。建立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紧缺指数,实施积极的高新技术人才政策,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引进吸纳机制,广泛招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努力形成合理人才梯队结构,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人才队伍。积极从各种渠道引进我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高素质、懂管理、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的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探索与省、市、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建高端领军人才队伍,充实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四)营造良好环境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鼓励公平竞争,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着眼于每个行业的技术高端,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积极推进产品标准化进程,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高于现行国标的企业内控标准。完善高技术产业社会服务体系,支持中介机构发展和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建立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网络。营造与中科院、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等高端服务平台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文章标题: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为加快**市服务业发展,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编制《**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本规划旨在指导“十
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规范服务业行业秩序等,充分提高服务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达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本规划是**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服务业相关各级各类规划、计划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创第三产业新优势,突出了**作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地位,对**市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市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较快。增加值由2001年的681.0亿元稳步增加到2005年的1181.0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9。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001年的9.1∶45.3∶45.6调整为2005年的7.7∶42.5∶49.8,2005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9,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二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服务业体系。“十五”期间,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主要支撑,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01-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2.80、52.20、51.90、51.24、47.2。与2001年相比,房地产业的比重由5.5上升到10.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1.6上升到3.1,其他行业也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零售业、餐饮业、旅游业特色突出,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品牌。
三是就业吸附力增强。“十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由2001年的34.1上升到2005年的36.9,就业结构逐步与产业结构发展同步,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7∶42.5∶49.8,就业结构32.3∶30.8∶36.9,服务业的发展正在带动从业人员的同步增长,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
但是,**市服务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总体发展水平相对偏低。从增加值总量来看,**市服务业增加值虽然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与直辖市和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显得偏低,2005年排名第八位,其增加值只相当于上海的25.7,北京的25.6,广州的40.6。同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而2001-200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5.6、45.9、46.1、45.5、49.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60-70的比重,也低于2000年全球平均水平61.0。
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市服务业结构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服务业虽然正在兴起,但在服务业中占的比重都不大,经济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2005年服务业内部构成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三大传统服务业占据了整个第三产业的37.6,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总体看来偏小,尚未形成规模,同时,**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可用服务业投资中信息与通讯技术设备投资比重来衡量。1980-1990年,加拿大和美国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设备投资占服务业总投资的比重从13上升到15,而**市2002年这项投资的比重才达到5.2,大大低于加拿大和美国1990年的水平。
三是区域产业缺乏较强的关联度,服务企业总体竞争力较弱。各行业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没有形成区域分工、协作发展的合理模式,各城区错位发展态势不够明显,城区与郊县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补发展局面。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较少,平均规模较小,在组织规模、服务技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内著名的企业集团。而且,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低,海外资本对服务业规模化投入仅限于零售、酒店、房地产,其他服务行业仍未形成海外投资热点。
(二)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市加快发展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十一五”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服务业领域正在按照“入世”承诺逐步扩大开放,服务贸易承诺将逐步兑现,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在服务业领域吸引外资力度将增强。对外开放将引进竞
争机制,促使国内及本地服务企业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同时,也为**提供了一个吸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便利途径,开辟了一条引进资金、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成熟的管理制度和建设经验的道路,为本地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提高**市服务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服务市场的开放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旅游、外贸、中介服务机构等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使这些领域的竞争国际化,行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市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将加快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的服务型经济将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全面启动、总部经济的打造、城区危旧房改造步伐的加快,将为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商业餐饮、房地产开发、邮政电信、社区服务、文化体育业等服务业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住房、教育、旅游、信息等消费需求将加速增长,成为消费的新热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而且在“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将会加快,将增强人们消费的愿望和能力。
四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十一五”期间,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将得到改造和升级,焕发新的活力。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各行业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应用水平大为提高,新的服务方式将出现,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潮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主动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和服务市场开放的新形势,把握国际上现代服务业业态扩张的态势,积极吸引服务业向**集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巩固和增强**作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地位。
(二)基本原则。
1.优化结构,提升档次。整合现有服务业资源,保持既有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实行增量推动和存量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提升**市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2。统筹城乡,强化就业。在**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下,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要致力于能够提供大量满足城乡就业的工作岗位,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城市化质量稳步提高。
3。政府导向,市场运作。服务业的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并重。政府应致力于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监督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进入服务业,并在政策框架下自主发展。
4.发挥优势,联动发展。进一步扶持壮大服务业内的优势产业,强化和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增强聚合辐射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等功能,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联动的发展机制,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5。功能分区,合理布局。根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的功能分区基础上,对服务业进行合理布局,引导不同功能区域重点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服务业,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相对集中的服务业空间组织体系。
(三)发展目标。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
--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到2010年,会展、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
--服务业运行环境逐步完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基本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业发展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运行环境。
三、空间布局
根据地域特点、资源禀赋条件和服务业发展的不同程度,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全市服务业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配套发展区、特色发展区3个功能区。
(一)优化发展区。指发展基础好、服务业比重大、辐射带动范围广且土地开发密度已经很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城南、城东副中心。
该区域作为服务业优化发展的重点区域,要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和竞争能力。鼓励和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大力发展投资型和决策型总部经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发展绿色休闲产业。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研发机构聚集,提高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水平。形成中央商务区(CBD)、休闲商务区(RBD)、科技商务区(SBD)、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会展中心、商贸中心和信息服务基地。
着力发展以大型百货和大型超级市场为主的商贸流通业,打造西南的商贸中心。发展现代化品牌化的餐饮业,成为“美食之都”的核心区。发展以金融业、会展业和中介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商务,巩固和提升金融中心地位,打造“会展之都”。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城市文化旅游。合理设置市域性专业型的物流服务站,建设城市商贸配送中心。注重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并行发展。
(二)配套发展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具有一定工业基础、与中心城区形成走廊式组团发展格局的区域。包括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该区域重点发展与工业配套的房地产、公共交通、商贸、会展、物流、休闲观光等服务业。本区域的房地产业以特色鲜明、环境优雅的中高档休闲住宅房地产项目为主,在温江、双流、龙泉等条件具备的区县优先发展。作为物流业的重点区域,将在具备多式联运的航空、铁路枢纽附近规划建设三个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在公路货运主干道与绕城高速公路交汇的东、南、西、北方向建立四个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发挥温江花博会场馆的会展载体作用,承办以花卉、花木为主的特色会展。发展依托生态环境、结合第一产业的绿色观光休闲业。积极发展与工业和当地居民生活配套的商贸业。
(三)特色发展区。指优化发展区和配套发展区以外、区位优势不明显、但具有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的区域。包括崇州市、邛崃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和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金堂县。
该区域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要因地制宜、三次产业兼顾,发展特色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以特色旅游和农业服务业为主。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为依托,深度发展特色品牌旅游业,积极发展人文生态旅游、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等服务业,建设都江堰-大邑-邛崃-蒲江生态旅游基地。针对本区域有较大面积的农田和较多数量的农民,应立足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四、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用文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将**建设成为古蜀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的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强市。到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5亿元,年均增长1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实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的转变,从以管理政府文化服务机构及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的转变。
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对经营性文化领域,应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按照“入世”承诺引进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格局;通过建立文化发展微观运行机制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改革国家办的文化单位为重点,通过企业转制,培养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
2。实施集团化,品牌化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和传媒集团。加快广电和报业等跨媒体合作,培育发展大型演艺公司,推动传媒业和演出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印务产业和印务集团发展。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文化企业在蓉发展。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扩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外销,提高外销额占全市文化产业产值的比重。
打造三大文化品牌。推出系列和**关联的“大熊猫文化”品牌活动,规划建设大熊猫生态产业园,实施“大熊猫家乡游”文化旅游活动,举办服务大熊猫文化旅游的节庆活动,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统筹整合金沙文化资源,举办古蜀文化艺术节,建设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发金沙关联文化产品,打造与运营“金沙文化”品牌。以水文化为主题,建设都江堰水利文化博物馆、大禹专题纪念馆、道教文化园区,办好清明放水节、李冰文化节和道教文化节,提升“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文化品牌。整合开发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两大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和跨所有制发展。
3.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培育和引进拥有一批有竞争力的游戏制造企业和营运商,形成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建设数字娱乐软件园,筹建卡通动漫娱乐体验主题公园,打造“数字娱乐**造”品牌。建设数字娱乐体验基地和网络消费体系,加大数字娱乐的传播力度,形成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的产业链,把**建成国家级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第四大基地。
繁荣传媒产业。鼓励出版一批有文化内涵、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图书系列,打造出版业的精品图书品牌。成立**网络出版社,引导网络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广播电视名牌栏目、名牌主持,进一步提高收听、收视率。拍摄制作一批优秀电视剧、专题片和广播剧。组建**广播电视总台,积极争取开办**电视台卫视节目。推出综合各种传媒手段的强档娱乐节目,打造一批精品娱乐节目。扶持体育休闲、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形成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市场环境。
(二)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以蜀汉文化、天府美食购物、水文化和生态休闲娱乐为核心,打造“休闲之都”城市品牌,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到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5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创汇收入达到3.5亿元。
1。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以武候祠、金沙遗址、望丛祠等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场所。整合川菜美食资源,吸引外来菜系,凭借**浓郁的商业氛围和密集的购物中心挖掘购物旅游潜力,加快发展天府美食购物旅游。加强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园林等旅游资源的建设,整合**丰富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娱乐旅游。
打造旅游精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着力做强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大熊猫生态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旅游精品品牌。以九寨沟、峨眉山等省内世界级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九寨沟、**-乐山、**-峨眉山、**-大香格里拉等跨区域精品旅游路线。以市内重要旅游景区为依托,打造**-都江堰-青城山、**-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花水湾温泉-西岭雪山、**-平乐古镇-天台山、**-五津-石象湖、**-十陵-洛带古镇、**-黄龙溪、**-大熊猫生态公园-宝光寺-**野生世界、**-农科村-国色天乡-中国花卉博览园-三圣花乡、**-街子-九龙沟-鸡冠山-罨画池等旅游精品路线。
2。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旅游营销。实施品牌战略。以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基本定位,建立“休闲之都”旅游品牌识别系统,以“休闲、娱乐”为理念识别的核心,以“品味美食、购物、观赏、体验”为行为识别的重要内容,以“太阳神鸟”为符号识别的标志,加强品牌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
加强旅游营销。针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精心策划和实施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营销项目,搞好旅游宣传促销,提高**的国际知名度。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景区合作,加强同国旅、中旅、青旅三大旅行社和海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作,扩大全市旅游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针对多元化的消费群体,创新促销手段,强化网上促销,加强旅游节庆和专题活动促销。
3。规范旅游市场,完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管理,整顿市场秩序。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监管,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专业化服务机制、游客投诉反馈机制等四大运作机制。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加大旅游市场管理与治理力度。发挥好旅游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媒介、自律、服务和监督作用。规范旅行社行为,树立**旅游市场诚信形象。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旅游运输服务中心、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三大系统建设,积极推进高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协调发展。完善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的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环保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旅游景区(点)上档升级。
(三)构建“会展之都”。完善会展基础设施,壮大会展龙头企业,规范会展业市场,搭建会展服务平台,将**打造成为“会展之都”。到2010年,会展经济年增长速度超过20,年举办大型展会节庆活动30个以上,年创造直接产值20亿元以上,间接产值200亿元以上。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建设符合会展业发展要求的场馆或配套设施,加快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温江花博会会展中心、天府博览中心、省科技馆等场馆建设,形成按展会类型、规模大小、经济作用强弱划分的多层级展会布局。统筹会展场馆周围宾馆、餐饮、娱乐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改善区域交通状况,注重配套停车场建设,扩建公交线路。加快周边机站扩容,在通讯等基础设施上给予保障。
完善会展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建立会展政务“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规范和简化申办展会的各种手续。工商、城管、交通、物价、消防、公安、卫生、海关、检疫等部门在展会举办中提供优质、高效的配套服务。新闻媒体营造会展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2。树立会展品牌,提升影响力。打造本土品牌。依托金沙蜀汉文化、三国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六大主导产业,分类打造本土品牌展会。提升现有基础较好的展会,为全国糖酒会、四川国际电视节等传统展会注入新的活力,保持其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开发美食节、电脑节、三国文化节、道教文化节、南国冰雪节、**大庙会、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等特色展会,打造**节会名片。
扩大对外影响。引进一批国内国际的知名展会,抓住“世界合作论坛”和“世界与发展论坛”两个顶级国际会议选定“九寨天堂”作为其永久性会址的机遇,争取一些知名展会长期固定在**举办,重点选择和策划几个会展品牌,提交国际会展认证机构认证。
3.大力拓展会展市场,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大力拓展会展市场。加快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域,打破成渝经济区的界限,与这些区域的行业组织、专业办展组织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区域合作。加强会展业与旅游、广告策划、餐饮、娱乐、酒店等行业的融合,以会展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伸会展产业链,打造会展经济体系。
建立健全会展市场体系。减少行政审批,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建立专业会展公司(POC)、目的地管理公司(DMC),不断壮大会展业的市场主体。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协调,协会规范监管,企业组织承办,市场化操作运作,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营机制和以大型会展企业为龙头,以小型会展企业为辅助,实行专业化分工合作,各类会展专业公司、宾馆、酒店、旅游服务相配套的会展市场体系。
(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建立开放、高效、畅通、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打造“美食之都”品牌,构建西南商贸中心。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3,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的商品零售企业达到3个,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餐饮企业达到3个。
1。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市化。以连锁企业为龙头推动城乡市场一体化。引导和支持大型商业零售、农资、医药、餐饮等企业到周边县城、中心镇(乡)发展连锁网点,促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实施“万村千乡”放心商店工程建设,依托大中型连锁企业,采取直营连锁和加盟连锁等形式,在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建设放心商店。
以商工农结合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围绕提高市民“米袋子”、“菜篮子”质量的目标,以食品安全为核心,建立主副食品生产基地,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更方便快捷地进入零售网点。
2。完善商业网点布局,提升城市商业功能。建立完善的商业网点布局体系。全面推进市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中心、卫星城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购买方便、结构布局合理的商业网点体系。
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商业区建设。依托人民路(南北向轴线)及蜀都大道-东大街-老成渝路(东西向轴线)两条轴线,建设以盐市口-春熙路-大慈寺片区为主的商业中心功能区,以骡马市、顺城大街、东大街两侧及红星路东侧区域为主的商务中心功能区,以天府广场周边区域为主的文化博览功能区,打造中央商务区(CBD)。建设武侯祠旅游休闲商业区、文殊院旅游休闲商业区、水井坊旅游休闲商业区、浣花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北郊风景区等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以商贸流通业为核心产业,继续提高商业集聚程度,开拓延伸新的经营服务领域,提升品位和档次。
积极推进各层次商业网点建设。加快建设区域商业中心,结合每个区域的特点,突出各自特色,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等网点,适当发展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积极推进社区商业建设,形成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加快卫星城商业中心建设,发展郊县城镇商业,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大型批发市场。推动专业特色商业街建设,充分发挥各区域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交通条件的优势,发展适应现代消费的专业特色商业街,提高专业特色和经营水平。
3.促进提档升级,增强品牌效应。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发展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促进连锁经营向规模化、多业态、多业种发展,培育本地大型连锁龙头企业,支持各类连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跨区域的商业集团。吸引内外资知名零售和贸易企业以及国际著名品牌工厂、商业连锁巨头来蓉开设直销连锁网点或大型购物中心。构建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商贸经营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商业信息共享机制。
提升餐饮业,打造“美食之都”。整合美食资源,延长餐饮产业链,扩大餐饮消费市场。支持和引导餐饮企业按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的要求,利用直营、联营、加盟等形式,采取“走出去”和“走下去”的策略发展美食连锁经营,积极发展中式快餐连锁店等形式将川菜发扬光大。大力引进其他著名菜系,加强川菜与其他菜系的交流与融合。抓好餐饮行业和餐饮企业的文化建设,发掘传统饮食文化,挖掘和培养体现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特色菜,将其融入菜品制作、就餐环境之中,突出川菜文化的渗透力,丰富餐饮品牌文化内涵。办好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将其打造成知名节会,形成国内外瞩目的**餐饮品牌和城市名片,大力推进餐饮业与旅游业、会展业等行业的结合,以旅游和会展发展推动**餐饮走向世界,打造“美食之都”品牌。
(五)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宗旨,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推进现代物流业的集中发展,实现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到2010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
1.加快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整合物流资源。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之间、**与外地物流企业之间进行自主性结盟、联合、优势互补,重组物流资源,提高整体效益。利用分销权、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逐步对外开放,运用外资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
建立物流快速通道。积极争取**第五航权,引进国外航空公司,开辟更多**至东南亚及欧美国家的国际航线,培育国际性区域枢纽机场,提高货物中转量。培育壮大**与周边城市的城际货运班车,开通**至国内沿海主要港口、经济发达城市之间的铁路货运“五定”班列,完善**至重庆港、泸州港连接长江水运航线的水陆通道,实现公铁、海铁、公水联运的有效对接,形成西部地区的“内陆港”。利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构建畅通有序、方便快捷的市内物流配送网络。
构建物流体系。建设以“一网二平台(物流快速网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平台),三园区四中心(三个物流园区、四个物流中心)、若干个物流服务站”的现代物流发展框架体系。重点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铁路青白江物流园区三大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新都物流中心、龙泉物流中心、双流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四大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重点发展一批为大型专业市场、城市商业连锁企业、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型制造企业配套的市域型物流服务站。形成立足省内、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健全完善的物流网络服务体系。
2。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着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各类企业逐渐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分离,创新物流管理模式,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交由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承担。鼓励一些已经具备物流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物流产业的领头羊。
大力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扶持和建立5-8户业务辐射西部地区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而构建现代物流企业协作群体,做大做强2-4户经营业务在区域范围内占绝对优势且辐射全国范围的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集团。
3.促进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建立、完善和推进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机具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技术。积极采用符合现代运输要求的大吨位、专业化、标准化的货运车辆,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
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建立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提高政府监管服务水平、货物通关效率和物流处理效率。
提高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支持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促进相互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在物流产业中推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
(六)巩固提升金融中心地位。以培育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组织体系为基础,以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为重点,以加速金融现代化和提高金融效率为出发点,巩固提升金融中心地位。到2010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年均增长12。
1.加大金融机构集聚度,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培育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着力吸引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在**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增强吸引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功能,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区域性联结枢纽。积极争取新设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注册。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扶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发展若干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或民营银行,兼并、改组地方性信托投资公司。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加快组建中外合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委托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形成支撑西部金融中心的市场体系和组织架构。
2.加快金融创新,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将金融创新的业务试点放在**,促使在蓉金融教学机构与金融研究机构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使**成为西部金融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扩大信贷规模,增加金融业务品种。加快发展证券期货业,拓展证券、投资、融资渠道,完善市场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促进企业直接融资、担保等服务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并支持高科技投资基金、创业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促进银行、保险、信托与租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境外金融业投资参股市内法人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业混合经营模式。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3。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个人征信系统,引导全社会开展诚信活动。推动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的发展,促进企业加强对自身信用的管理,初步形成相应的信用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营造诚信环境。大力发展担保体系,推动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建立良好的社会金融秩序,提高金融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支持金融机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大力整顿违规金融行为。创建诚信的社会环境和严密的法制环境。
(七)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社会需求,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建立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交易体系和房地产物业管理体系,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1。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提高住房供给能力。抓住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张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新区和旧城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加快中心城、城东和城南两个副中心、中央商务区及住宅建设。按照创建现代化、人本化、功能化人居城市的要求,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多风格的,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居住小区,提高住宅品位。不断提高商品房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健康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
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鼓励开发商加大普通住宅投资建设力度,调整供应结构,保持适度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完善公共住房保障制度,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加快并规范农民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区(市)县房地产业发展,满足人口转移和消费升级换代的多种住房需求,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在确保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形成以商品住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
2。完善房地产交易体系。加强土地和资信管理。规范管理土地市场,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管好二、三级市场。公开开发企业信息和市场交易信息,对开发企业、中介企业、物业企业管理的重点逐步由以资质管理为主向结合资信管理转轨。广泛吸收消费者意见,综合评价企业信誉状况,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完善交易规则,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修改完善房屋租赁市场指导价制度,建立健全房屋租赁协管制度,培育房屋租赁市场,形成住房消费梯度格局和租、售市场联动局面。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的中介机构,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健康发展。
3。规范房地产物业管理体系。优化物业管理发展环境,健全物业管理区域业主自治体系,充分体现业主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共同实施物业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加大政府对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与指导力度,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加快建立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完善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机制和运作方式,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和物业管理行业整体素质。完善物业维修保障机制,依法落实物业管理基础条件。加快建立符合市场规律且满足百姓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机制。
(八)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以**为中心跨区域信息产业和信息港建设的规划和协调,充分发挥**的科技资源优势及信息产业优势,全力打造西南信息服务中心。到2010年,全市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
1。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以网络基础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政府决策信息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公众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改革、立法和标准化体系,信息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等信息服务体系。
发展承接世界服务业转移的信息服务市场。主动迎接全球服务业在电讯、金融、运输以及以资讯技术为基础的咨询服务和基础性研发等方面转移的浪潮,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建立呼叫中心等国际服务业,打造“世界办公室”,重点发展互联网及增值服务、数字娱乐、软件外包等信息服务市场。
2。推进信息服务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出版业、咨询业、网络信息服务业,大力培育信息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引导信息服务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打造特色信息服务产业链,加快制造业、咨询业、金融业、物流业、会展业等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与衍生,以信息化带动其他产业优化升级。
发展以网络传输服务、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以及数字内容服务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加快以网络休闲娱乐与教育、网络数字电视、在线增值服务与移动内容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数字内容服务业的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游戏制造企业和营运商,建设数字娱乐软件园和数字娱乐体验基地,筹建动漫娱乐体验主题公园,打造“数字娱乐**造”品牌,形成数字娱乐产业集群,把**建成国家级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基地。
3。广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市场机制推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商业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支持信息内容的提供商和专业从事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强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建立新型信息采集机制,拓宽信息应用渠道,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推进信息重组和共享,重点组织好政府信息、产业信息、农业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鼓励发展教育教学信息库、医疗医药信息库、影视等生活和娱乐信息库。
4。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宽带信息网络,推进电信、数字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联合,积极发展建设3G移动电话和高速无线移动互联网。加快建设电信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发展以IP技术为平台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建设能提供综合业务能力的光纤用户干线网。建立完善综合广播信息网,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
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重点开发政策导向信息、经济科技信息、市场动态预测信息等,并充分利用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应用带动基础数据库建设,初步形成企业法人、人口、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四大基础数据库。
(九)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以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引导企业规范经营为保障,优化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1。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市场运作机制。鼓励技术、金融等交易市场更专业地集成所需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和活跃各专业交易市场。鼓励科研机构和部分社会企业改制成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
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商会、行业社团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其规范市场行为的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完善职业技术行为标准、职业准则。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加快咨询机构合伙人制等规范化改造,规范资质准入。
2.加大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组织。积极引进国内外资信等级高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包括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策划、评估等市场中介组织,引进和培育各类研发、设计中心,提升全市中介机构的综合素质。吸引跨国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服务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在研发、管理、培训等环节加强交流,积极吸取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办法和经验,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3.促进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多元化与规模化。促进中介服务多元化。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咨询等功能,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信息、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为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决策咨询、投资论证、信息服务、项目评价、人才服务、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经纪代理、企业诊断、市场调查、公证鉴证、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
促进中介服务规模化。鼓励和支持现有中介机构打破资质壁垒,通过自身拓展、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形成全国知名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
(十)完善公共服务。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每年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万人,基本建立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构建高科技**。积极探索建立科技资源配置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机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若干重要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建设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科研人员合理流动,建立更加开放的研究开发体系。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速社会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和集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合理配置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发挥科研院所创新的作用。加强军民结合,支持国防技术向民用领域有序转移。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满足社会对各类教育资源的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切实保障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困难学生倾斜,使教育发展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建立失地农民、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教育机制。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创新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教育体系。
2.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体系和非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公立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及村卫生站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疫情监测网络,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预案,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强化疫情预测预警和报告制度,落实干预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发病率。建立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金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药品集中配送制度。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精神卫生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实施公众营养行动计划。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2007年女足世界杯**赛事。积极推行优生优育,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和人口综合管理,统筹城乡人口协调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互衔接,社会基本保险、单位补充保险和家庭保障、个人保障等相互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到用人单位从业人员全员参保。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快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
4.提高公共安全水平。构建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加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应急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推动应急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执法监督,防止发生重特大事故。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加大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力度。
5.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居民人口规模相对应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政、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各类服务设施。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高社区建设总体水平。
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以区、街道、社区的服务中心(站)为基础的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网络。以社会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等项目为支撑,合理布局社区服务网点。整合网络系统,逐步实现网站系统、数字电视系统等为民服务应用系统联网运行。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丰富社区服务内容,重点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并完善便民利民、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三个系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制保障。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对服务业的调控实现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政府职能集中到立法、规划、市场秩序维护、推动资源跨地区和跨部门组合以及推进自律性行业协会组建等方面上来,并依靠行业协会,实行指导性管理。逐步完善保障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努力推进在行业标准、业务范围、价格管理、奖励惩罚、资产评估、监督检查、纠纷仲裁等方面的依法行政进程。
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推进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用公益事业、中介服务和各类经营服务收费的管理,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需要由国家定价的项目,放开服务业大部分项目的价格和服务收费。深化与服务业相关的土地、水、电等价格改革,营造公平、合理的价格环境。完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及时发布信息,引导服务业对价格走势的正确预期。
培育市场主体。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的改革,实行政企(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促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向企业发展,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加快各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逐步改制为法人企业。
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拓宽服务业准入领域,破除行业垄断,放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和经营方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环保等公用设施建设,积极向信息咨询、房地产、旅游、社会服务等产业投资。
(二)实施重大项目。服务业的发展要以项目为支撑,“十一五”期间,要按照服务业发展重点,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载体。
1.基础设施项目。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包括干线铁路提速扩能,中心城与卫星城、县城、重点镇之间快速通道,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城畅通工程,地铁一号线项目。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广播网、电信网的融合项目。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城建、金融、税收、科教、社保、地理、交通、生产、农业、公安等子项目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和政务公开及网上审批平台。信息服务重点应用工程,包括数据中心建设工程,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工程,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工程以及金融、税收、教育科研、基础地理信息、劳动和社会保障、交通信息管理工程等信息管理工程。
社会建设工程。包括社区服务网络工程、**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建设、养老疗养机构建设、天府广场文化博览区改造、**体育中心迁建等。
2。重大节会项目。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糖酒会、国际桃花节、国际电脑节、房交会、各项民间节会如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石像湖国际郁金香节等。
3。产业类重大项目。三大物流园区、四大物流中心、物流服务站等物流产业工程,新会展中心、美食中心、天府华侨城、“国色天乡”二期、熊猫生态公园、都江堰水文化博物馆、青城山道教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旅游精品区建设等。
(三)加快人才开发。加强中高级人才开发。加快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各类中介、国际贸易等服务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依托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加强对服务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师资的进修培训,培养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化培训基地,发展相关教育的国际合作,开展境外培训。
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考评体系,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高酬重奖等措施留住人才。
强化岗位职业培训。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严肃资格认证。重视失业下岗职工和剩余劳动力以及失地农民从业的基础培训。引导社会培训机构、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基础。
(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对服务业发展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以及对传统服务业的科技创新、新型业态推广运用、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重点扶持。设立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服务业重点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项目建设,加大对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切实发挥引导带动作用。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政府政策引导和调控下,以企业为主体,由民间和外商共同参与投资经营性竞争性项目。广开服务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业投融资体系。鼓励服务业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快股份制改造。引导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通信、商业、文化事业等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适应国际投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
(五)建立诚信体系。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诚信观念,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大力整肃社会信用秩序,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
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以**市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基础,充分发挥专业信用评估机构的作用,引导企业参加信用评级,逐步扩大信用评级覆盖面,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大力发展征信中介机构,建立覆盖广泛的信用信息库。逐步实行信用信息的社会化运用,实现信用信息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选择有关部门进行试点,建立科学严谨的个人信用档案,运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强化个人信用制约,创造自觉维护个人信用的氛围。
(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电信、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际知名会展公司、同行业世界知名品牌企业等落户**,促进建立一批中外合资、合作服务企业。加快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向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积极开展工程和技术承包、劳务合作等,有关部门要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和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的条件。
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作为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力,积极参与成德绵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开展物流、会展、旅游、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第四篇: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
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柳军辉
广州商贸旅游业一直比较繁荣,与制造业、加工业并列为三大中心。作为广州城发祥地的越秀区,总面积仅9·16平方公里,但一直是商家必争的黄金地段,向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越秀商贾”之称。有鉴于此,越秀区把“商旅富区”列为四大发展战略之首,做好“商旅互动”大文章。去年11月,组织上安排我到广州市越秀区大新街道办事处跟班学习。借此机会,我对全区商贸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有所感悟。
一、越秀区发展商贸旅游业的历程和现状
二、越秀区发展商贸旅游业的主要做法
2、多管齐下,打造品牌。越秀区积极挖掘潜在资源,打造两张商贸旅游品牌。一是历史文化品牌。通过发掘整合历史资源,形成了8个国家级、9个省级、26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着力保护、开发和利用,凸显“南越文化”特色,展示“古城商都”风貌,促进商旅经济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如北京路步行街以千年水闸、千年古道为历史文脉,改造大佛寺广场,越秀书院群及其他景观,构筑主题购物公园,提升历史文化和商业文化品位,日均人流量超过30万人次,节假日高达90万人次;商铺面积由1997年的2.68万m2发展到2002年的10.8万m2;商铺价值平均每年递增8%,1995年以前200多万元购买的商铺现已接近2000万元。二是城市景观品牌。越秀区打造品牌的三条措施值得借鉴:①健全机构抓协调。成立了分管区长牵头,经济、商贸、旅游、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辖内商会、大型商厦和旅行社等负责人组成的商旅发展协调委员会。定期协调解决问题,落实规划和相关措施。②多方宣传重推广。公开发行《越秀区导游全览图》、《越秀区美食购物攻略》、《越秀区导游词(中英文版)》、《越秀区投资服务指南》等平面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借项目建设、升级改造之机,举办专题研讨会。如2003年举办的北京路建设高峰论坛、越秀区商贸旅游与民俗文化研讨会、光明广场室内设计研讨会,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知名人士2000多人参加,国内媒体广为报道,引进项目3个,资金2000多万元。借几大历史遗址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机,举办万众欢娱北京路活动,日均人流超100万,日均营业额10多亿元。③政府引导促发展。如大新街在1999年引进4个皮革经营大户,免费提供停车场所,免费代办一切手续。通过大户带动,3年后商户由1000户发展到4000户,形成一条皮革批发专业街,年交易额1.2亿元,上交税收800万元。
3、市场运作,筑巢引凤。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深度挖掘和打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一是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中介招商。越秀区出台了《鼓励引进内、外资投资项目和新办企业试行办法》、《鼓励新办企业暂行措施》两个文件,明确以归区所有的地税额为奖励依据,以50万元为起点,奖励中介组织。近两年,引进项目20多个,奖励金额2000多万元。二是建立投资服务中心抓好协调服务。区设立了投资服务中心,街道建立了工贸公司,分别全程全权代理大中型、小型项目的风险分析、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行政审批等手续。区委政府要求各部门给予极大支持和配合,使投资者通过区投资服务中心或工贸公司这个窗口,切实感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和高效。三是强化服务理念树越秀口碑。越秀区提出:“能提供的东西要最好,不能提供的要服务好。”如全球最大的物流企业--伯灵顿公司总部引进越秀区后,为满足企业仓储用地的需要,积极与花都区洽谈共建一个几千亩的物流仓储园区,园区税收按比例分成,优势互补,联盟发展。四是重视协会和商会抓沟通联络。
三、加强商贸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借鉴越秀区的做法,学习珠三角的经验,我认为加强湘潭商贸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四个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组织专家学者和行业部门按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着力挖掘丰厚的历史底蕴,结合市场群体建设和当前人居情况,商贸布局现状,城市规划要求,编制好商贸旅游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中,注意把建设、改造与保护结合起来,使独有的古城文化遗迹和风貌通过科学规划与现代风格相融合,科学规划和调整城区功能布局。既规划好各大“商圈”各自的业态与功能,又重视“商圈”内部各行业、各层次的布局,规模适度,功能互补,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既重视“商圈”内部主业的发展,又重视发展配套服务;既重视“商圈”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又重视“商圈”内部的环境建设,改善“商圈”内部的文化与生态环境,走商贸业与旅游业、经济与文化互动之路,增强“商圈”的文化氛围。坚持以城区经营理念推动“商圈”的建设,注意运用利益导向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按照政府的规划参与建设,构筑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化商贸旅游中心区的格局,实现共建双赢。
2、全力打造品牌。一个品牌,可以支撑一个城市、一片市场。打造品牌至关重要。一是商业化包装。在当前品牌时代,专业市场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营销、运作手段,对行业市场的结构进行优化,把同行业中零乱、信息不对称的经销商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中交易的平台,为广大零售商提供一个进货渠道,也为终端客户提供良好的购买场所。比如说一个酒店用品博览城,其实就是一个酒店用品的批发市场。通过专业化的运作,达到使买卖双方共赢的批发市场,“新专业市场”之说也因此诞生。二是专业化管理。包装后,通过专业化管理,为入驻市场的商家做好配套服务、统一品牌宣传以及售后管理等工作。比如虎门国际布料交易中心,其股东就专门筹备了2000万元的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费,交由某市场策划营销公司运作。三是政策的引导。专业市场要提高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必须要有政府的引导。如虎门富民时装城、黄河时装城,厚街几个家具市场等,都是有了政府的规范、引导和扶持,其运作才比较成功。政府打造产业集群的努力为专业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些专业市场作为会展的场馆,形成了“永不落幕的交易会”,带动专业市场的发展。另外,政府提供配套设施如物流体系和便利的工商、税务服务,为专业化市场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施四大战略。一是点轴发展战略。即在各商圈内重选取一到两个具有一定规模,性质符合该商圈规划定位,特色鲜明,能够起龙头示范作用的大型商业项目或商业街,作为政府着力扶持的对象,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配合政府推出的该点/轴所处商圈的整体发展规划,引导和带动其他商业网点项目和商业街的开发建设,从而推动整个商圈的建设发展。二是规模经济政策。要积极实施规模经济政策,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扶优扶强,鼓励大型的品牌商业企业或集团公司,实施规模扩张的发展策略,兼并小型、零散的商铺,实现经营上档升级。三是税源经济策略。通过统筹规划,引导商圈内的商业网点进行改造升级,使其向展销、电子商务等高级贸易形态转变,实现市场升级换代。四是部门大合唱。要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着力改善商业区的道路交通、停车场、街区环境等。建立区内写字楼和在湘大公司、品牌企业的资料库,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服务,尽力吸引国内或区域内的知名大型商业企业的总部或分部到本区安家落户。
4、发展中介机构。在政府加强和改善对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同时,着力培育专业性协会和商会,架设沟通政府和经营户的桥梁,承担营利性组织服务工作。同时,带动相关行业,加强自律。制订行业自律公约,抵制假冒伪劣,抵制违规交易,依法经营纳税,依约供货付款,遵守合同合约,守诺履行服务,组织商家共同努力打造商誉招牌。通过建立信用制度,用制度保证诚信者得益,失信者受损,提高商贸旅游业的信誉。
(作者单位:雨湖区广场街道办事处)
第五篇: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
广州市越秀区商贸旅游业的考察报告
柳军辉
广州商贸旅游业一直比较繁荣,与制造业、加工业并列为三大中心。作为广州城发祥地的越秀区,总面积仅9·16平方公里,但一直是商家必争的黄金地段,向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越秀商贾”之称。有鉴于此,越秀区把“商旅富区”列为四大发展战略之首,做好“商旅互动”大文章。去年11月,组织上安排我到广州市越秀区大新街道办事处跟班学习。借此机会,我对全区商贸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有所感悟。
一、越秀区发展商贸旅游业的历程和现状
早在90年代初期,越秀区按“工商并举”发展战略,注重抓项目、抓投入,基本形成了“一路五区三带十街”的商贸旅游经济格局,即:一条既具现代时尚、又有岭南风情的商业步行街,五个以服装商贸、经济会展、休闲旅游、金融商业服务、政务中心为主的功能区,三条汇集文化史迹、宗教文化、城市传统中轴线景观的游览带,十条专营批发业务的专业街。1997年,适时将发展战略调整为“商旅富区”,从抓具体经济项目转变到抓营造环境,从搞“马路经济”到注重环境效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以商贸业、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8亿元,年均增长1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48亿元,年均增长15.47%。全区工业与商贸旅游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1997年的25:75调整到2003年的7:93,基本形成了与现代化中心城区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二、越秀区发展商贸旅游业的主要做法
1、多层规划,准确定位。1999年,越秀区以建设商旅中心城区为目标,开展全区性的调研,形成了三个层面的规划方案:一是区级宏观规划。出台了《越秀区商贸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0)》。围绕“古城商都发祥地”的形象定位,贯穿“构筑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条主线,确定了“经济与文化并举、商贸与旅游互动”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产业布局和行业规划,确定了商圈拓展和古城遗迹、历史文物的保护范围。按照居住区与商业区相对分离的原则,明确不在居住区内开发新的专业街、专业市场。二是商圈详细规划。对大的商贸区、主要旅游点进行调研定位,细化了大型商圈的业态与功能、商圈内部行业和层次的布局与规模,规划了道路、停车场、绿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如北京路步行街,以“一路阅尽千年沧桑”为主题,定位为“最能代表广州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现代文明融汇发展的趋势、充满时尚活力和集聚力、辐射力的国际商贸区”。改变以往拆旧建新的规划,保留有特色的东西,特别是千年文化景观,实行差异化发展。商贸综合区定位为“山水城市特色、岭南建筑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和传统商业特色”,发挥交通便捷、产业配套的优势,着力引导大商号加盟,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融合。三是专业街专题规划。10条专业街所属街道,按照总体要求,以巩固特色、发展特色为主题,对经营状况、街区环境、管理构架、文化特色进行了详细规划,力求挖掘文化资源,重构历史风貌,完善配套服务,提高经营档次。规划的制定中,始终坚持政府主持、专家主言、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政府把调研课题交给专业院所,经专家调研形成方案后,通过越秀区政务网、公众网,甚至广州日报等传媒征求意见,反复研讨形成。准确的定位,为大型民营企业进驻起到引航、导向作用。1999年至2002年间,引进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民营商贸企业210家。
2、多管齐下,打造品牌。越秀区积极挖掘潜在资源,打造两张商贸旅游品牌。一是历史文化品牌。通过发掘整合历史资源,形成了8个国家级、9个省级、26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着力保护、开发和利用,凸显“南越文化”特色,展示“古城商都”风貌,促进商旅经济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如北京路步行街以千年水闸、千年古道为历史文脉,改造大佛寺广场,越秀书院群及其他景观,构筑主题购物公园,提升历史文化和商业文化品位,日均人流量超过30万人次,节假日高达90万人次;商铺面积由1997年的2.68万m2发展到2002年的10.8万m2;商铺价值平均每年递增8%,1995年以前200多万元购买的商铺现已接近2000万元。二是城市景观品牌。越秀区打造品牌的三条措施值得借鉴:①健全机构抓协调。成立了分管区长牵头,经济、商贸、旅游、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辖内商会、大型商厦和旅行社等负责人组成的商旅发展协调委员会。定期协调解决问题,落实规划和相关措施。②多方宣传重推广。公开发行《越秀区导游全览图》、《越秀区美食购物攻略》、《越秀区导游词(中英文版)》、《越秀区投资服务指南》等平面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借项目建设、升级改造之机,举办专题研讨会。如2003年举办的北京路建设高峰论坛、越秀区商贸旅游与民俗文化研讨会、光明广场室内设计研讨会,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知名人士2000多人参加,国内媒体广为报道,引进项目3个,资金2000多万元。借几大历史遗址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机,举办万众欢娱北京路活动,日均人流超100万,日均营业额10多亿元。③政府引导促发展。如大新街在1999年引进4个皮革经营大户,免费提供停车场所,免费代办一切手续。通过大户带动,3年后商户由1000户发展到4000户,形成一条皮革批发专业街,年交易额1.2亿元,上交税收800万元。
3、市场运作,筑巢引凤。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深度挖掘和打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一是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中介招商。越秀区出台了《鼓励引进内、外资投资项目和新办企业试行办法》、《鼓励新办企业暂行措施》两个文件,明确以归区所有的地税额为奖励依据,以50万元为起点,奖励中介组织。近两年,引进项目20多个,奖励金额2000多万元。二是建立投资服务中心抓好协调服务。区设立了投资服务中心,街道建立了工贸公司,分别全程全权代理大中型、小型项目的风险分析、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行政审批等手续。区委政府要求各部门给予极大支持和配合,使投资者通过区投资服务中心或工贸公司这个窗口,切实感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和高效。三是强化服务理念树越秀口碑。越秀区提出:“能提供的东西要最好,不能提供的要服务好。”如全球最大的物流企业--伯灵顿公司总部引进越秀区后,为满足企业仓储用地的需要,积极与花都区洽谈共建一个几千亩的物流仓储园区,园区税收按比例分成,优势互补,联盟发展。四是重视协会和商会抓沟通联络。
三、加强商贸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借鉴越秀区的做法,学习珠三角的经验,我认为加强湘潭商贸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四个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组织专家学者和行业部门按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着力挖掘丰厚的历史底蕴,结合市场群体建设和当前人居情况,商贸布局现状,城市规划要求,编制好商贸旅游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中,注意把建设、改造与保护结合起来,使独有的古城文化遗迹和风貌通过科学规划与现代风格相融合,科学规划和调整城区功能布局。既规划好各大“商圈”各自的业态与功能,又重视“商圈”内部各行业、各层次的布局,规模适度,功能互补,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既重视“商圈”内部主业的发展,又重视发展配套服务;既重视“商圈”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又重视“商圈”内部的环境建设,改善“商圈”内部的文化与生态环境,走商贸业与旅游业、经济与文化互动之路,增强“商圈”的文化氛围。坚持以城区经营理念推动“商圈”的建设,注意运用利益导向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按照政府的规划参与建设,构筑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化商贸旅游中心区的格局,实现共建双赢。
2、全力打造品牌。一个品牌,可以支撑一个城市、一片市场。打造品牌至关重要。一是商业化包装。在当前品牌时代,专业市场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营销、运作手段,对行业市场的结构进行优化,把同行业中零乱、信息不对称的经销商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中交易的平台,为广大零售商提供一个进货渠道,也为终端客户提供良好的购买场所。比如说一个酒店用品博览城,其实就是一个酒店用品的批发市场。通过专业化的运作,达到使买卖双方共赢的批发市场,“新专业市场”之说也因此诞生。二是专业化管理。包装后,通过专业化管理,为入驻市场的商家做好配套服务、统一品牌宣传以及售后管理等工作。比如虎门国际布料交易中心,其股东就专门筹备了2000万元的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费,交由某市场策划营销公司运作。三是政策的引导。专业市场要提高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必须要有政府的引导。如虎门富民时装城、黄河时装城,厚街几个家具市场等,都是有了政府的规范、引导和扶持,其运作才比较成功。政府打造产业集群的努力为专业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些专业市场作为会展的场馆,形成了“永不落幕的交易会”,带动专业市场的发展。另外,政府提供配套设施如物流体系和便利的工商、税务服务,为专业化市场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施四大战略。一是点轴发展战略。即在各商圈内重选取一到两个具有一定规模,性质符合该商圈规划定位,特色鲜明,能够起龙头示范作用的大型商业项目或商业街,作为政府着力扶持的对象,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配合政府推出的该点/轴所处商圈的整体发展规划,引导和带动其他商业网点项目和商业街的开发建设,从而推动整个商圈的建设发展。二是规模经济政策。要积极实施规模经济政策,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扶优扶强,鼓励大型的品牌商业企业或集团公司,实施规模扩张的发展策略,兼并小型、零散的商铺,实现经营上档升级。三是税源经济策略。通过统筹规划,引导商圈内的商业网点进行改造升级,使其向展销、电子商务等高级贸易形态转变,实现市场升级换代。四是部门大合唱。要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着力改善商业区的道路交通、停车场、街区环境等。建立区内写字楼和在湘大公司、品牌企业的资料库,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服务,尽力吸引国内或区域内的知名大型商业企业的总部或分部到本区安家落户。
4、发展中介机构。在政府加强和改善对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同时,着力培育专业性协会和商会,架设沟通政府和经营户的桥梁,承担营利性组织服务工作。同时,带动相关行业,加强自律。制订行业自律公约,抵制假冒伪劣,抵制违规交易,依法经营纳税,依约供货付款,遵守合同合约,守诺履行服务,组织商家共同努力打造商誉招牌。通过建立信用制度,用制度保证诚信者得益,失信者受损,提高商贸旅游业的信誉。
(作者单位:雨湖区广场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