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色市十二五城市建设规划思路(第三稿)
百色市“十二五” 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百色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
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十二五”时期百色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百色市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百色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百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年限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城市建设回顾
我市按照“十一五”纲要的要求,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重点,坚持建设和改造并举、城区和乡镇联动的思路,进一步完善百色市区和重点城镇的总体规划,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城镇建设增强聚人聚财和辐射能力,注重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共同推进,构建支撑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平台。全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据统计,2009年底,百色市城镇常住人口为127.26万人,比2005年底的98.18 万人增加了29.08万人,平均每年增长7.27万人。全市城镇化率从2005年底的26.27%提升 到2009年底的32.09%,年均增长1.46%。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5年底的82.36平方公里,扩大到2009年底的102.16平方公里,增加19.8平方公里,年均增加近5平方公里,相当于2009年底隆林县城的面积。
(二)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十一五”期是百色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尤其是实施“城镇建设管理”三年大变化的战略,坚持科学的城市经营理念,充分利用银行贷款,BT、BOT等模式,拓展融资渠道,城市建设的投资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百色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9年底,百色市县城以上城市完成城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2亿元,比2005年2.6亿元增长8.3倍。城镇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2007年以来至2009年底,全市城市新增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6万立方米/日,2009年底实现日供水31万立方米的能力,供水管道长度增加276.33 公里;新增公共交通车辆287辆,新增桥梁18座,新建城市道路里程115公里;新建排水管长度254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从无到有,2009年底实现日处理污水11.5万吨,新增城市绿地231公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累计新增日处理能力1170吨。
(三)城乡风貌进一步改观 2008年以来,我市以百色起义80周年为契机,先后成功创建了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西卫生城市,启动了国家园林城市、右江森林河谷的创建工作,中心城区的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同时,先后投入财政资金约9亿元,组织实施城乡风貌改造、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等重大项目,一批新型农村正在发挥着引导、示范作用,乡村面貌逐步改变。
(四)房地产及建筑业快速崛起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对房地产在各方面进行支持,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房地产投资完成55.85亿元,比2005年完成投资10.28亿元增加443%,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5.9%提高到2009年的10.5%。2009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97.54万平方米,比2005年54.59万平方米增长78.6%。建筑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7.54亿元,到2009年,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4.12亿元,增长95%。
(五)城乡规划得到加强
市委、政府坚持城市规划先行的理念,投入规划经费约2000万元,修编《百色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编制《右江区—田阳县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供排水专项规 划》、《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等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市人民政府与华蓝设计集团公司、广西交通勘察设计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城乡规划在城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右江区—田阳县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为中心城区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统一了认识,为新山工业园区,桂明工业园区、四塘职教园区的建设奠定了规划基础。
(六)城市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
“十一五”期间,市委、政府出台了二十多个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理顺了市和城区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上的职能分工,理顺了城市公交、供水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化。我市坚持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印发了《百色市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行为;建立和坚持了城市规划评审委员会、城市规划工作专门委员会等制度,坚持集体决策制度。制定了《百色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把单纯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规范,赋予行政强制权的保障。市政府还颁布了《百色市房屋租赁管理暂行规定》,对城市房屋租赁进行了规范;发布了《关于开展摩托车非法载客营运专项整治行动的通告》,对市区非法载客营运进行了联合整治;发布了《百色市城区河道管理实施细则》《百色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市区河道管理、名木古树保护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发布了《百色市区环境噪声管理暂行办法》,对交通运输噪声、工业生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管理明确了管理责任,落实了管理制度,市区实行了机动车禁鸣喇叭制度;开展了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对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进行清查;开展百色市建筑材料市场专项整治,对市区水泥砖生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集中整治。制定了《百色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从制度上为全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印发了《百色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百色市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审批程序暂行办法》,规范了廉租房的管理。实施了《百色市爱国卫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百色市城乡清洁工程单位相应责任追究办法》《百色市城乡清洁工程市容环境管理试行办法》《百色市“城乡清洁工程”单位门店“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百色市“城乡清洁工程”中心城区分片包干管理责任制》《百色市中心城区市民卫生公约》,创卫工作进入常态化。发布了《百色市区治理违法建筑若干规定》,组织了大规模的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的集中统一行动,遏制了违法建设的秩序,为城市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七)民生保障得到进一步完善
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了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进一步保障了城市征地中失地农民的权益,同时,颁布了《百色市被 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暂行办法》,坚持落实农民征地预留三产用地的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来源。争取农发行贷款2亿元,实施城中村改造,让农民兄弟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颁布了《百色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规范城市拆迁行为,坚持和谐拆迁,没有因为拆迁引发重大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实施了为民办实事工程,实施小街小巷改造,实施城市菜蓝子工程,完善便民诊所、小型市场等市区便民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危旧房改住房改造,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确保低收入群体的住有所居。
(八)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
随着城市的拓展,城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百色起义英雄雕塑园、邓小平手迹碑林、纪念馆中轴线的建设丰富了百色纪念公园园区的内容,以《壮锦》为代表的一批文化成果的涌现,为百色的城市的文化增添了内涵,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品位。解放街的更新改造,旧城主要街道的整治,进一步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增强了市民的意识,自觉热爱自己的城市。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政府领导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城镇化的结果;是立足百色实际,科学规划,解放思想,民主决策的结果;是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组织和领导全市人民奋力工作的结果;是严格城市管理,坚决查处 违法建设,确保城市建设秩序的结果。可以预见,我市确立的 “一年新变化,两年中变化,三年大变化”的城市建设管理的目标基本实现。
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的城镇化发展仍然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城镇化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预计到2010年底,我市的城镇化水平应该在33%左右,与我们在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35%以上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市区人口预计达到26万人左右,与我们“十一五”规划中提出30万人以上的目标也还有差距。
2008年,世界城镇化率超过50%,人类进入了城市时代。2009年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6.6%,广西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9.2%,而百色的城镇化水平则相对滞后,只有32.05%。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看,2006—2009年,我市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22%。虽然比同期全国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99%高一些,但低于广西年均增加1.52%平均水平,存在着差距拉大的危险。同时,由于缺乏上百万人口的城市,我们的城镇化,更多的是集聚在城镇化成本较低的县城和城镇。
(二)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协调。城镇化是和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工业化以城镇化为依托,城镇化靠工业化来推动。根据2009年底的统计公报计算,百色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了 43%,而同期城镇化水平只有32.05%,滞后近11个百分点。同期广西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为37%,城镇化水平为39.2%,相差只有2.2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市工业结构的单一性,布局上与城市发展的结合性不强,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性,导致产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因为户籍政策、住房保障、教育政策缺乏配套性,导致城镇化大大滞后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三)城镇化基础工作滞后
城镇化的需要城市规划的引导,我市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规划编制工作长期滞后,一是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较低,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性不足,有时候还滞后与城市的发展的需要。同时,各乡镇的规划还有相当部分根本没有编制,已经编制的乡镇规划也处于“年久失修”状态。
(四)城镇化的基础设施欠账严重
根据测算,一平方公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大约需要3-5个亿左右,7个平方公里需要的资金大约21-35亿元,实际上除了2009年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超过20亿元外,其他年份都是5亿元左右,造成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欠账。比如,我们的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人均道路面积,在2005年底分别为6.91平方米、12.15平方米,但到2009年底下降到人均5.91平方米、10.48平方米,下降比例分别为15%和14%,显然在城区扩大后,缺乏资金完善城市基础 设施。
(五)百色城镇化的建设用地支撑困难
2005年底到2009年底,百色有29万多人从农村进入城市,按照用城市规划地标准要求,需要29平方公里的新增建设用地,年均需要约7个平方公里,我市能够获得的土地指标显然不能满足不这样城镇化速度的要求。实际上,我们的城镇建成区面积同期也只增加了19.8平方公里,与城市规划的标准要求还缺口9.2平方公里,其结果只能导致不断地进行旧城改造,挖掘现有建成区土地的潜力。
(六)百色城镇化缺乏经济规模。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在对全国城市进行数据推演后得出结论,在我国,最佳城市规模大致在50-400万人范围之间,其峰值的位臵基本上在100-200 万人之间。100—400 万人范围的城市将会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才有利于人力资源的集聚。2007年至2009年3年间,百色市区人口迁入迁出情况其实就是一个说明,迁入人口为27674人,迁出人口为27912人(根据公安户籍统计数据),迁出人口还多238人。这反映了百色城镇化中产业的吸引力不足,我们的城镇化更像是城市拓展后失地农民的被城镇化。
(七)百色的城镇化专业人才支撑不足。据调查,全市具备公务员身份建设规划管理人员174人,最多的是田林县,有29人,其次是市住建委25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431人。当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只有11人,中级技术职称的有150人,初级职称的287人。各乡镇基本没有建设管理机构和人员,乡村建房管理基本上处于自组织状态。
二、“十二五”城市建设形势分析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十二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中央层面把城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十七届五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任务。推进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强调将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四大任务之一。城镇化带来生产要素和人口的集聚,拉动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一般性消费需求和生产性消费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内需。因此,加快城镇化符合中央宏观政策。
(二)从广西层面看,加快城镇化是广西政策的主导 据了解,自治区层面正在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等12个配套文件,加快建设南宁柳州 两个超大城市。南宁2015年城市建成区人口目标达到300万人,用地规模达到300平方公里。柳州市2015年建成区人口达到230万人,用地规模达到230平方公里。初步确定右江走廊要建设成为桂西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要着力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重点建设好沿江沿线重点城镇。要求加强中心城市新区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以重点镇带动县域城镇化先行发展。组织实施全区村镇规划大会战,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乡镇和30户以上村屯的规划全覆盖,发挥村镇规划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发展特色鲜明的名镇名村。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培育60个自治区名镇名村。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文化体育博览等重大项目,重点建设100个产业或行业博物馆;继续推进各市体育中心的建设。在设区市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县城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少儿活动中心、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在建制镇建设灯光球场、小型健身广场、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要采取各中心城市轮流举办的形式,每年组织一届城市园艺博览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的人口吸纳能力。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镇生活生产环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自治区安排专项资金,用五 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小城市和重点镇的港口码头、物流中心等与城镇外围交通干线的连接道路建设,完成城镇过境公路的新建和改造工作。加大对农村公路的资金扶持,加大对城镇内部道路的资金投入,优先安排道路建设资金划拨。统筹城镇道路布局,加快形成与城市布局相协调的道路网结构,实现城镇与乡村的便捷衔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塑造城乡特色。建立年度用地指标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的新机制。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
(三)从百色层面看,城镇化处于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1、城镇化具备了一个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断改善,城市承载力得到提高,中心城市拉动作用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市城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于2000年、2001年成功创建了“全区文明城市”和“广西园林城市”。2002年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设“具有亚热带风光特色的森林山水园林城市”的战略目标。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们围绕城市建设管理“一年新变化、两年中变化、三年大变化”目标,大力开展“城镇建设管理年”活动,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自治区级考核,今年我们又提出了用3年的时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通过各种城市创建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提高了全体市民素质。
2.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许多专家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但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而且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城镇化将成为百色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百色400万人口,每年城镇化率增长大约在1.5个百分点,大约有6万人左右从农村进入城市。按照1万人需要1平方公里的标准,每年需要增加城市面积6平方公里,按照1平方公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3-5个亿资金,4个平方公里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大约18-30亿元。根据城市基础设施与GDP的拉动关系(1:1.6),大约会创造29-48亿元的GDP。此外,按照人均居住30平米需求看,需要180万平米,按照每平米造价1000元计算,就是18个亿。这是直接投资,还有间接拉动的装修、家具等消费。
三、“十二五”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百色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 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的城镇化理念,在自治区“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和百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框架指引下,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构建“两区一带”以及百色市“四地一带一枢纽”的目标,突出城乡统筹,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城镇化的核心理念;把经济发展作为城镇化的第一要务;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战略选择;把规划先行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原则。坚持与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互动共进,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优化城镇布局,突出右江----田阳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城市跨越发展,集约发展县城和小城镇,发挥城镇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降低城镇化的成本,逐步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
(一)城镇化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其中右江----田阳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含田阳)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人口55万人左右。
(二)城乡规划。按照自治区的要求,组织实施村镇规划大会战,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乡镇和30户以上村屯的规划全覆盖。
(三)城乡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城乡建设计划 完成投资500亿元左右,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完成100亿元左右。
(四)村镇建设。实施广西“百镇千村行动计划”,争取到2015年,在我市培育10-15个广西名镇名村(广西60个),分别发展成为工业强镇、现代农业强镇(村)、商贸名镇、旅游名镇(村)、文化名镇(村)。
(五)公共服务。城市道路建设、建成区的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绿化公交设施、卫生保洁、路灯亮化设施进一步完善。
四、“十二五”城镇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突出抓好中心城市的建设
“十二五”期间,务必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的实力,以新修编的《百色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为指导,围绕建设6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人口55万人左右的城市目标,加速推进田阳——右江的经济一体化、规划一体化、道路交通一体化和市政设施一体化,并推进田阳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一)组团及其产业园区建设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龙景、迎龙、四塘、桂明、新山组团。抓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商业网点和群众文化娱乐设施。
(二)标志性的项目
按照市委、政府确定的撤地设市10周年中的项目实施。
(三)城市交通系统建设 建设右江----田阳城市快速路;
打通百林桥-------城南环路----龙旺大桥-----东环大道,完成中心城区内环路建设;
建设百色西环高速路,形成百色高速环道; 百色东高速出入口东移;
建设那务互通------百色站前大道西段连接线; 扩建站前大道西------澄碧湖风景区快速路; 建设迎龙区沿江大道(南阁亭-----龙旺大桥段); 建设云桂高铁百色站前广场
建设迎龙客运站,龙景客运站,四塘客运站、站前路东段(小动底)公交枢纽站、首末站、社会停车场等公交基础设施;
启动百色新机场建设;
建成区人行道改造,完善步行系统。
(四)城市历史街区及水乡特色营造 打造解放街历史文化街区; 改造文明街特色街区; 右江沿江景观休闲道建设; 右江旅游码头建设; 实施城市高层楼宇亮化工程。
(五)城市供水系统建设
整合澄碧湖水库管理局、永乐乡等环澄碧湖库区行政管理职能,理顺澄碧湖库区各种行政管理关系,试行设立澄碧湖管理区,确保水源地的保护和适度开发;
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完善供水管网;
建设百色水利枢纽补水工程,建立城市备用水源,确保用水安全。
(六)城市排水、排污、燃气设施建设
扩建百色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新建新山工业园区污水厂,根据需要建设桂明污水处理厂和禄源污水处理厂;
建设城西东增气站;
结合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排水、排污、燃气管网建设;
(七)城市环卫设施建设
建设城西东增建筑垃圾建消纳场、迎龙市政车辆综合停车场;
机械化清扫率60%,道路冲洗率50%,垃圾分类收集普及率20%,机械化收集率80%,密闭化收集率100%,压缩运输率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
城市新区公厕建设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 座或按每2500-3000 人建设一座公厕。主要商业街每500-700 米设一座,每座公厕建筑面积不少于75平方米; 完善城中村环卫保洁管理体系。
(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规划至2015年,规划建成区内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5.0%、4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0 m2/人。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载体,重点打造龙景中轴线绿带,建设东合桥头南岸龙景公园,那荷苗圃园林基地;建设六塘工业区防护隔离带建设
(九)城市人防及减灾防灾建设
在抓好城市防洪防涝设施建设,消防工程建设的同时,结合绿地系统建设城市灾害应急场所;期间完成人防指挥所建设。
(十)建材、房地产业
在发展房地产业的同时,鼓励装修业,建材业,房地产交易等中介产业的发展;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建设公共租赁租房。
(十一)城市节能
建筑节能:加大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的引进和推广;在城市建筑设计中推广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推进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组织实施一批低能 耗、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的示范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系统。
(十二)社区建设和旧区改造
社区环境建设。大力推进社区环境建设,拆除社区内的各类违法违章建筑,进行绿化、彩化和美化。整治无证摊贩,夜市地摊等。推进精品社区的建设,提高居民生活空间质量。同时,对原有的沿路沿街商铺,配合城市管理要求,严格把好饮食店铺和娱乐服务设施的审批关,避免这些店铺所产生的噪音、油烟、垃圾以及人流对居民生活、休息、小区安全等造成不良影响。
社区物业管理。加强社区道路、供排水等公共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维修养护,配套建设社区庭院式管理设施,积极建设保障服务站、办公用房和警务室,提升社区现代化功能和水平。
(二)各县城按照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十二五规划期内的近期建设项目。
五、“十二五”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规划管理保障
1.加大城乡规划的编制。要按照自治区关于开展村镇规划大会战的实施方案,利用上级补助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支 持,经过2011至2013年三年的大会战,完成全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以及3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2.理顺城市规划协调管理机制,适应右江田阳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3.建设“数字百色”规划管理平台,提高管理科技水平。4.实施城市综合执法。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改变多头管理局面,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二)资金保障
在现有的融资办法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 1.应对城市建设融资难的实际,探索建立容积率配套和奖励办法,以容积率奖励配套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空间的项目。
2.出让政府性资产和收益权。如出让经营性码头,百色----田阳城市道路收费权,广告特许经营权,沿途服务站点特许经营权,城市广告经营权等。
3.与银行合作开发委托贷款业务。利用百色民间资金,通过银行委托定向贷款的方式,投入收益可靠的建设项目,如百色----田阳城市快速路建设。
4.进一步经营城市土地。以营销意识,加强土地供应的策划核算,适当以低地价引入大项目拉动远郊城市土地的升值,实现土地经营的增值。
(三)用地保障。土地是城镇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加快城镇化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充分利用自治区即将出台的年度用地指标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的政策,积极探索创新促进城镇化的土地使用制度。稳步推进土地“双臵换”,开展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臵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住房臵换城镇安臵房试点,大力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专业股份合作,促进农民持股进城、换房进城。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土地整理,优先保障民生和先进制造业、自主创新与战略性新型产业的用地,加快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
(四)城镇化保障性政策。
1.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把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制定农民工就业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政治生活及社会保险待遇。在县城、重点镇优先建立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成为城镇人口集聚的重要动力源。积极推动返乡农民工安臵小区的建设。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养老、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完善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无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就业资金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发挥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及信息网络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拓劳动力就业市场,采取小额贷款、技能培训、工商扶持等措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在信贷、工商登记等方面加大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民工强制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医疗保障、生育保险等问题,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调整城乡医疗救助标准,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保障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确保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完善乡镇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乡镇现有成套公有住房出售,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推进乡镇危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逐步在乡镇开展限价商品住房建设,鼓励乡镇企事业单位利用原有土地进行全额集资建房,完善乡镇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将失地进城农民或外来农民工纳入当地城镇住房建设规划和住房保障供应体系。
3.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实现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巩固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基础,合理布点,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尤其是农村卫生人员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乡村医生。扶持欠发达地区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城市社区居民健康保障工程。完善新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改善卫生院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快农村改水改厕,组织卫生科普宣传,降低病媒生物传播传染病的危险。全面贯彻《食品安全法》,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宣传及检查工作。
4.进一步改善户籍管理。抓好户籍统计工作,把城镇人口,城镇失地农民、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纳入非农业人口统计。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消除制约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臵的制度障碍。
5.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要利用自治区及其中央支持广西发展的政策机遇,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适时开展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划的调整,明确城区的范围,以解决从地区行署到市的真正转变,采取撤县设区、撤村设居等办法,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五)加强城镇化人才队伍建设。整合力量,加快城镇化人才小高地建设,为城镇化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规划设计单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加大对城镇化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委托区属高等院校开展规划建设人才学历教育定向培养。加强对分管城镇化工作的县镇领导、管理和技术人员城镇化相关知识的培训。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思路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
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立足首都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人
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采取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专家咨
询、公众参与、综合衔接、分级发布的组织方式,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约束
性和可操作性,系统谋划、科学实施,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核心内容:“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独领风骚,并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主导产业,重新谱写未来产业发展新蓝图。
★民生展望:
1.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研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
脚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
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
程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
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
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
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
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
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是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这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
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的趋势。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
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
4.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投机性市场购房行为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必须予以打击。抑制房价不合理过快上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是党中央进一步加强民生建设的重要举措.住房保障问题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中央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防止景气度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将分流商品房市场需求,抑制房价反弹。
建议:1.通过高征税,高利率的手段提高炒房成本,从而遏制炒房行为
2.加大土地供给力度,打击开发商囤地行为
3.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减少资金向房地产市场的流入
4.大力兴建保障性住房
5.修改地方发展绩效的考评指标,将地区GDP,财政收入的权重变小,加大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在其中的比重,使地方政府不再热衷于“卖地财政” 5.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研究。
一是创造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三是制定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各类政策,并切实贯彻落实;四是对失业者提供救助和必须的社会保障。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确定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二是保持经济持续较高速度增长;三是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五是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六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七是筹措社保基金,完善社保体系。★经济展望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企业发展展望十二五提出的给我们企业的发展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我们要对企业发展历史的回顾,总结优势和不足、分析高绩效领域,对企业现状分析及展望,发现企业的成长趋势、环境对企业战略的主要制约或者支持,市场竞争对战略的要求等;在以上基础上提炼八层次战略任务:如克服危机、抓住机遇、强化及制造竞争优势、对产品及服务进行结构性创新、对公司发展路径进行创新、对行业进行创新、基于整体市场和生活方式进行创新、引领和创造未来。
为加快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作为我们员工,一是勇于承担责任,做事有责任心。工作就是责任,责任重于天,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应该做到最好。二是热爱工作,对事业有激情。事情成功与否,往往是由做事决心和热情强弱决定的。三是做事兢兢业业。就是要敬重和专注自己的工作,在任何环境下,都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一种本分。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有敬业精神,就更容易成功。四是培养良好态度与做事作风。企业发展需要每个员工按章办事,自觉执行纪律,养成良好为人为事的作风。共产党员、企业管理层,都是群众的表率,必须首先在素质、作风、纪律上做表率,自觉奉献,把事情做得完美。五是自我定位准,具有团队精神。我们每个人要懂得正确评价自己。我们要服从团队的最终利益,为团队的胜利发挥自己的力量,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作为领导人,要关心员工,了解员工,为员工倾诉提供沟通渠道。正确对待每个人,善于发现人才,因此,一个优秀企业,各级管理层要做到妈妈式的管理,对员工要妈妈式的包容、培养、关爱与严格要求,做到无微不至,才能留住人才、凝聚人才。
★ 城市发展展望
(一)城市发展指导原则:
1、尊重规律,积极稳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市情和未来城郊农村人口转移趋势。
2、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放开城乡要素市场,塑造各类城镇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结合城郊各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优势,区别制定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扶持,梯度推进。
4、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注重与经济社会进步、农村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城市发展总体思路:
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调整完善主城布局和功能分区,积极发展小城镇,加速形成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产业优化、城乡优势互补的主城,以小城镇为轴线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山东省内十二五规划
具体对山东而言,十二五规划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末期恰好进入‘山东制造’与‘山东服务’比翼齐飞的时代。两者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既有基础,又有必要。那么,应如何去融合发展呢?
结合“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形势和我省实际,在规划编制中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商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二是坚持扩消费、稳外需、惠民生,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力;三是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升商务发展竞争力;四是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内外贸融合;五是坚持扩大开放,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六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商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十二五”期间如何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重点谈了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实施自主研发项目,支持企业建设一批能够真正担当自主技术研发任务的高水平研发中心,努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政府要从战略的角度,大力推动省内相关企业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联合重组,帮助企业消除重组过程中涉及到的历史负担问题,着力降低联合重组的成本和难度,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机遇,积极到国外市场获取战略性资源,推进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打造一批富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最大限度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要持续关注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加快消除各种障碍和弊端,全面完善绩效激励机制;江淮提出,要鼓励国有汽车企业加快实现股权多元化,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努力优化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四是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十二五”要加快发展新兴多元业务,积极进军轻工业、物流等领域,努力应对数字技术、循环教材等因素对传统业务的冲击。五是加强品牌建设。要贯彻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扶持自主品牌提高国内市场份额,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对自主品牌产品进行倾斜。
此外,企业还就发展中遇到资源环境约束、人才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以及“十二五”期间发展的考虑做了分析和阐述。
第三篇: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方法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我国从1953年开始,开始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到2005年,共编制了十个。从2006年开始,“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这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李守信表示,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更是明确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正略钧策经过18年对政府规划的长期跟踪研究和为逾千家企业、事业和政府部门提供规划服务的经验积累,在区域战略规划、政府职能优化、开发区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工具和操作经验。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本地区的“十二五” 规划工作。
1、对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区域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目前经济增长深层次问题,明确的区域定位和整体发展战略、明晰的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找到牵引产业集群的切入点,因此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应对本区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社会文化和战略地位等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发展机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区位特征,确立本地区的独特地位。
2、明确区域定位及整体发展战略。定位是规划的关键,必须以“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原则为指导,结合本区域基本情况,着眼长远,立足中期,明确区域定位及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3、分析区域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区域的产业布局应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充分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结合区域优势,根据区域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的战略定位和竞争影响,开展错位竞争与优势互补,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引领发展,成为本经济圈的核心。
4、通过区域营销策划增强区域品牌。为了把“规划”落到实处,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把加强和全面推行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经营的纲领,不断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1世纪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包括产业在内的全方位竞争,产业聚集必然导致城市间在资金、技术、知识和知名度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城市竞争力固然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质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区域营销突出了城市的定位和主导产业,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区域营销是城市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商界、学界、市民等共同参与。
5、制定招商引资、产业园区规划及方案。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规划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招商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咨询领域,因此招商引资规划必须根据本地区产业选择和布局,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换位思考,精心设计项目。
第四篇:慈溪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二五”规划
慈溪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二五”规划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将其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宁波市委、市政府以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为契机,从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不断深化,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和宁波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思路,按照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
规划。本规划实施期自2011年至2015年。
一、现实基础及发展形势
(一)现实基础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信息化建设对改善我市城市公共管理、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中国城市信息化百强评比中,慈溪市位列县级城市第九名,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8.43,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和建设,我市城市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由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广电集团为主建设的、覆盖全市的高速有线广域宽带网,3G无线通信网络已在全市基本覆盖,各类信息终端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城乡家庭,用户数超过33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已在城区全部实施,目前已覆盖4万户,计划在2012年前完成全市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至2010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4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62.7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24.4万户,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收入14.96亿元。政府、社区、农村和企业通过光纤、宽带网络(ADSL)和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基本实现了基础宽带网络全覆盖。
2.信息化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建设得到加强,信息化咨询、培训、监理等中介性服务进一步拓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发展的扶持政策或指导意见。每年安排近800万元的信息化资金,支持软件信息企业培养、软件信息产业发展及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安排1500万元电子政务专项资金,实施全市的电子政务项目。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浙大网新智慧谷破土动工,宁波慈星纺织软件园建设正式启动。信息化管理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慈溪创诚银河网络有限公司与慈溪行知职高合作开办的信息技术实训基地,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培训服务。信息化知识在广大市民中进一步普及,全
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3.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到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45.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51.57%,年平均增长20.2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智能家电、仪器仪表、集成电路等优势制造行业有较大增幅,并拥有一批市场前景的智能产品。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已有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科技创意等业务为主的软件企业100余家,其中宁波市软件企业14家;软件产业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平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到12亿元。信息服务业呈现新亮点,慈溪凌宇软件有限公司、慈溪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设计公司快速成长,宁波千景动漫设计有限公司在2010年成立,我市动漫产业起步发展。
4.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成效明显。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经营、营销、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在改造传统行业、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企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嵌入式软件在电子产品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全市年产值2000万以上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应用覆盖率超过了90%。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等领域开始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全市70%以上的规模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建立了家电、物流、化纤、轴承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毛衫网、慈溪家电网、慈溪天天发物流网等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发展
势头良好。
5.公共领域及农村信息化不断深化。党政信息网、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日益完善,网上办公覆盖市、镇、村三级,劳动保障、民政救济、数字城管、数字房产、数字消防、数字档案、数字国土、警务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就诊一卡通等政府核心业务信息系统顺利实施,81890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府和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逐步开展。农村信息化得到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已经普及推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经网、农技110等信息教育和农业网站基本普及,徐福村等智能社区(村)示范建设正在实施。
回顾“十一五”,我市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为:信息化工作机制、工作规范和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健全;信息产业培育基地建设滞后,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信息产业总体上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纵深不够,企业信息化应用领域不广、层次不深;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集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高级人才极为缺乏。
(二)发展形势
1.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的趋势必将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会不断加深,并涵盖了技术、产品、业务和产业等多个层面,进一步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是一个资源小市,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环境承载容量,都已十分有限。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低碳经济加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商务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我市应该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抢占先发优势,确保在信息技术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把握主动权。
2.宏观形势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我国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家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宁波市委、市政府以2010年5月在宁波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为契机,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框定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几次召开相关会议专题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事项,并提出结合慈溪特色做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指示。国家、省、宁波市的战略决策为慈溪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良
好的发展环境。
3.经济转型和城市提升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面对后金融危机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我市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长期以来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同时,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城市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真正达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
量,是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4.区域竞争能力提高的新路径。伴随上海、南京、杭州、昆山等城市战略规划的出台,国内许多先进城市都已先行在智慧城市相关的重点领域着力探索推进,我市在同级别城市中面临着多重竞争的发展格局,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同构性所造成的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宁波建设智慧城市决定出台后,江北区已明确把培育和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江北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江北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智慧城市先行区,杭州湾新区已成为宁波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试点,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试点区,其他县市区也纷纷依托自己的优势,抢占智慧城市建设先机。智慧城市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能否抢占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动权,成为把慈溪打造为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信息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城市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群众生活等都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寻找突破口,再创慈溪发展的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宁波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坚持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推进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发展壮大智慧产业和深化实施智慧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强力推进。加强我市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工作,形成和完善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方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作用,积极营造氛围,强力推进,抢占先发优势。
2.基础先行、先行先试。加强与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实际,力争能够在某些领域做到先行先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网络基础保障。
3.立足产业,发展应用。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4.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结合我市实际,树立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案例,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5.民生优先、以人为本。以服务民生、方便群众为优先目标,大力开展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发挥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三)总体目标
争取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系统,形成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研发制造及智慧应用示范等方面处于全国县(市)领先
地位。至2015年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转型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入,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中信息技术应用大幅提高,软件产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家电等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慧服务业、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
——智慧应用得到重大突破。基本建成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智慧民生、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公共管理等智慧应用体系,政府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服
务。
——软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至2015年底,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4亿,每年平均增长30%以上;增育宁波市软件企业20家以上,基本形成10家本地特色的电子商务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软件信息产业占新兴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每年发展30—50个智慧产品。
——建成较为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全面建成高速的有线、无线城域网,三网融合取得重大进展,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覆盖率达
100%。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数据中心、本地和异地灾备中心,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较为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
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智慧产业应用体系建设
1.继续深化制造业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制造应用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计划,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促进数字研发、先进制造、现代管理的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智慧型的制造企业。一是积极推广运用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信息化辅助制造系统,改造轴承、汽摩配、化纤、模具等重点制造行业的生产制造系统,提升装备数字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水平,推进企业机械制造向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二是深化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管理、决策等管理过程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再造生产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精准化管理。三是大力推广应用集成电路和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对仪器仪表、家电、汽车电子等传统产品的改造,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产品,加大节能产
品的研发推广。
2.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服务应用体系。组织实施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一是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加强慈溪综合物流园区、东部物流园区、西部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智慧贸易。积极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促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家电、轴承、轻纺等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三是打造城区中央商务区(CBD)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中心城区服务业集中的现状,打造城区中央商务区(CBD)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管理精细、服务高效、特色明显,具有较强行业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企业,从而推进服务业整体发展。
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农业应用体系。加大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快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农业生产格局。以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依托,着力建设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大力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等农业信息化系统,稳步推进农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农业精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检测、销售等领域和环节的应用,提高对农产品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气象、水利、土壤等农业生态环境要素的信息资源服务管理,提高对农情预判和应急指挥能力;通过提升、培育和引进等多种途径,集聚一批智慧农业龙头企
业,提升和带动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
4.加快建设智慧电网,构建智慧能源应用体系。贯彻实施国家电网关于智能电网全面实施推广的决定,从用户端智能电表、调控一体化开始,加快推进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以及用电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智慧电网建设。优化能源结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先进设备和新工艺,大力发展近海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建立和完善以电力为核心的智慧能源产业结构。
5.加快推动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建设智慧企业总部基地。围绕打造“智慧企业总部”,加快推进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着力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人性化的企业总部,实现总部企业跨越式发展。鼓励总体实力较强、管理基础较好的装备制造、化纤纺织等传统型总部企业,加快智慧技术在研发、制造、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智慧型企业总部。逐步推动文化商务区企业智能总部基地建设,发挥本地优势,加强对外合作,培育和引进一批智慧型企业总部。
(二)大力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市、镇(街道)和农村的智慧健康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2.积极推进智慧交通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现有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推进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
全、畅通。
3.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安居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以浙大网新智慧谷、文化商务区和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4.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慈溪旅游文化品牌。
(三)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建设
1.完善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81890市民呼叫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形式和覆盖面,实现自动语音、传真、电子邮件和人工服务等多种咨询服务方式,逐步开展生产、生活、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咨询服务。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维权帮扶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载体。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市民卡)工程建设,整合通用就诊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
服务。
2.加快推进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及其他公共行政服务,增强信息公开水平,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深化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劳动保障业务网上申报办理,逐步推进税务、工商、海关、环保、银行、法院等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受益”的原则,完善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3.加快推进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信息查询技术、多媒体技术,建设社区公共智能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政务、商务以及各种日常生活信息的发布和查询。加强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和银行的合作,完善各类公用事业费的电子支付功能,使居民能便捷地应用各类信息终端实现水费、电费、电话费、交通违章等各类费用自助支付。
4.着力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涉及农业咨询、政策咨询、农保服务等面向新农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协助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收集、传递、分析、发布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咨询、远程教育、气象发布、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村务公开等综合信息服务。
(四)大力推进智慧公共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深化“平安慈溪”工程,深化对社会治安监控动态视频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和数据的挖掘利用,整合公安监控和社会监控资源,建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市级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自然灾害和防汛指挥系统、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指挥调度,提高对各类事故、灾害、疫情、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2.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建设。初步建立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建设工程的立项、招投标、拆迁、前期管理、图审、施工监管、综合验收、资料存档等各项工作的综合管理;充分利用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依靠无线网、宽带互联网、电子政务专网等有效支撑,深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3.积极推进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环保、法院、民政、档案等数字化工程,提升政府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和深化“金土”、“金关”、“金财”、“金税”等金字政务管理化信息工程,提高政府对土地、海关、财政、税收等专项管理水平;强化工商、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推进经济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设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五)大力提升智慧产业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软件产业。进一步提升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智慧行业应用软件发展水平,重点推进信息家电、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发展,每年培育软件产品50个以上;加速推进软件产业孵化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孵化器1个;加强软件产业主体的引进、培育和服务工作,每年新认定宁波市软件企业4家以上。一是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浙大网新智慧谷、宁波慈星纺织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及宁波市级软件孵化器,促进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鼓励国企、央企及其他大型高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我市建设较高水平的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和推广服务基地,营造智慧城市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加强软件企业引进和培育工作。以浙大网新智慧谷等软件产业基地为中心,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企业,吸引国内大型软件公司在园区落户或设立研发中心;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剥离,组建软件企业;引导民营资本投资软件产业,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在软件产业领域开展创业。鼓励软件企业开展“双软”认定、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和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提升软件企业综合实力,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2.积极推进信息服务业。大力促进动漫制作、游戏开发、影音设计等数字内容产业和工业设计、数据处理、系统集成等多种应用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培育面向生产制造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开展行业性设计研究中心、行业性信息技术(IT)服务外包中心、工业性设计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点明显的服务外包产业群;积极引导传统制造业开展研发、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服务外包;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推进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新型业务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软件技术培训、咨询、监理、评测、人才等中介服务机构,加速信息服务业发展。
3.着力提升电子产品制造业。加快信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每年扶持一批新型电子信息产品,逐步形成信息家电、光电产业、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新的优势产业;依托“国家火炬计划宁波慈溪智能新型家电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智能家电研发推广基地,加快形成以智能家电、网络控制器、嵌入式控制系统等为重点的智能家电产业链;依托慈东工业区内重点功能区域,积极打造我市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发展智能传感设备、智能交通装备、智能健康医疗装备、智能供水供气和智能电网装备等新兴装备制造业集群;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主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上的合作,形成科研攻关、新品开发、成果转化等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六)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现代网络基础建设
1.加快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
2.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加快本地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空间资源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引导三大通信运营商和广电集团、著名信息技术(IT)企业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型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加快完善网络应用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信息安全制度,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完善企业身份认证中心,着力建设个人身份认证中心。
(七)强化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加快推进数据库建设。大力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集中存储和管理,积极建立财税、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档案等几大行业数据库。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各类决策分析数据。
2.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和共享体系建设。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交互,并加强与省、市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整合现有信息化机构和人员,组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相关协调工作。
3.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积极探讨和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运用市场手段来管理和配置公共信息资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1.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工作体制。整合慈溪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电子政务领导小组职能,成立慈溪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按照具体建设项目分别成立推进协调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镇(街道)和各部门要把建设智慧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推行在领导班子中配备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提高智慧城市的领导和建设
能力。
2.加强统筹规划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原则,制订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路线,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广泛征集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系统重大建设项目,确定建设重点,明确责任,制订实施方案,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
(二)加强人才管理和培训宣传
1.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慈溪行知职高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的作用,建立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等多种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改善创业环境和城市综合配套环境,增强我市对信息技术(IT)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进信息化高级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积极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人
才规范化管理。
2.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制订系统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定期组织对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重点加强对信息化理论、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全社会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三)加强资金投入和市场融资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统筹安排各类建设资金,重点对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智慧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
2.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市场,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智慧城
市建设,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四)加强政策支撑和评估考核
1.制定和完善智慧城市发展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与智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政策等政策措施,打造高效的政策支持体系。根据智慧城市推进情况,及时制定和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计划、智慧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智慧产业基地创建和管理等方面的操作细则。
2.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评估考核机制。研究建立市智慧城市建设评估考核体系,加强统计调研,定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工作。加 强监督管理,定期考核评价各镇(街道/社区)、各部门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情况,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整体工作考核体系。通过建立项目建设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质量,增强政府资金投入效率,加强对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第五篇:城市建设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大投入 大规模 大手笔 大变化 打造现代山水田园秀美宜居城市
——全市城市建设“十一五”回顾、“十二五”展望
城市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在形象,同时也反映一个地区的内在经济活力。“十一五”期间,我市围绕“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让XX整个市区面貌由点及线再到面发生大的变化”的阶段目标,以道路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投入、大规模、大手笔,拓展了城市空间,完善了城市功能,塑造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在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的全国县级市综合竞争力30强中列第28位。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城市建设成果
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9年的46.2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由2005年的XX万人聚集到XX万人,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2%提高到2009年的45.56%,成功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建设现代山水田园秀美宜居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绘就“一环两轴五组团”城市发展蓝图。着眼于融入XX、接轨XX,把城市放到XX城市群都市圈中去谋划,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控制区面积由原来XX平方公里扩展为XX平方公里,构筑起“一环两轴五组团”城
—1— 市空间布局。建立城市规划评审专家库,投入350万元聘请有实力、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先后评审完成给水、雨水、绿地等专业规划以及南部新区、中心商贸区等区域详细规划80多项,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小城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47%以上,XX市重点镇达到90%,全市40%以上的村庄编制实施了修建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大投入、大规模、大手笔的特点,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3.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24倍。①道路建设。青新高速建成通车,XX全面融入XX“1小时”经济圈。海青铁路奠基开工,XX陆路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高标准建成“青新高速出入口—XX路—XX路—XX高速出入口”一流城市景观带,完成红旗路东段、南京路西段、福州路南段、广州路北段延伸工程,新建厦门路、赣州路,贯通修筑、立体配套阳光大道、世纪大道、苏州路,翻建或配套改造XX路、郑州路、锦州路、海尔路、福州路、扬州路、济南路、胜利路、同和路、人民路西段,生态商务区苏州路、杭州路路基建设及配套,综合整治蟠桃街、瑞峰街等27条背街小巷,目前全市实有城市道路504公里,是“十五”末的1.43倍。原先坑坑洼洼的街道变得平整如新,往日尘土飞扬的小巷得到硬化美化,一条条柏油路延伸至居民的门前脚下,市民出行条件大为改善。②供水。完善水资源 —2— ①动态监测系统,完成尹府水库水源地安全保障一期工程,铺设城市供水管网42公里,兴平水厂新建清水池1座、反应沉淀池1座,城市日供水能力由2万立方米提高到6万立方米,满足了生产生活需求。③供热。按照 “先急后缓、试点先行”原则,投入1658万元,实施28个区域供热站整合和分户控制改造,有效提高了供热质量。④排水。对铜牛区域、桂林路东西段、桂林路以南等矛盾比较突出的部分积、淹水片区进行改造,结合道路建设改造新配套一批排水管网,目前全市排水管线535公里,是“十五”末的1.65倍,城市防汛经受住重大考验。采取BOT方式完成同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一级B技改工程,投资1410万元实施市区西部污水管网和阳光大道排污工程,日污水处理能力由3万吨提高到7万吨,达到山东XX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⑤公共交通。结合道路、园区、社区建设,不断优化线路布局、公交站点设臵,截止目前,城市公交运营线路29条,线路网长度645公里,比2005年增加100公里;标准运营车辆208.6标台,比2005年净增59.7标台,年客运总量达791.1万人次。
(三)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品位档次不断提升。以打造宜居城市为目标,全方位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后两次获得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县级市第一名。①绿化。以国家绿色模范城市创建为契机,推行市、街、社会三位一体投入方式,栽植各类苗木287万余株,新增绿化面积305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1706.4公顷,绿化覆盖率42.2%,绿地率达
—3— 到38.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平方米,特别是对12条主干道路两侧实施景观绿化,根据道路特点、绿化现状确定树种,根据树种、大小合理确定间距,物种丰富,疏密有致,布局合理,季相变幻,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生态景观。其中,平营路、阳光大道、海尔路节点等4项工程被评为XX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海尔路、平营路被评为省景观绿化优质工程。②城中河整治。按照“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分两期对现河南端进行综合改造,其中一期工程投资4300万元,新建污水管道5公里、河岸浆砌10公里、修建滨河路2.5公里、绿化30万平方米,穿城而过的现河已经成为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走廊、景观带。投资1400万元,综合改造围山河,彻底解决脏乱差状况,打造城区又一条人水相亲的风景线。③亮化。“铺平群众门前路、点亮百姓窗外灯”。对新建道路、背街小巷进行全方位、立体式亮化,目前市区共有路灯、景观灯2万多盏,亮化率达到98%以上,让夜幕下的XX城灯火辉煌、流光溢彩。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建道路和区域采用太阳能路灯、节能型照明光源,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亮点。④净化。按照重心下移和属地化管理原则,从建立健全街道环卫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划清管理范围、落实管理责任着手,对管理责任和区域进行了明确划分,将环卫园林中心的保洁人员分流安臵到街道、园区,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大环卫格局。投资4850万元,建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田庄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和生活垃圾转运站,日处理生活垃圾 —4— 366吨、垃圾渗滤液120立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⑤美化。四大城市出入口等重要区段、节点的规划改造,户外广告的规范美化,候车亭、路牌、休闲椅、信号灯、导引牌等“城市家具”,扮靓我们的城市,让每个市民都深切感受到家的变化、家的温馨,让每位来XX的客商都深切感受到城市的变化、城市的活力。
(四)加大房地产建设力度,市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初到一个城市,感受总是从它的标志建筑及其与众不同之处开始。为此,“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的思路,大力实施“一环两轴五组团”城市更新改造战略,促进了房地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房地产及建筑业实现的税收占全市工商税收的比重超过20%。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活力的激发,特别是出台鼓励发展高层的扶持政策,促进了城市商贸、楼宇经济发展,北方国贸、瑞平金融中心、圣凯国际商务综合楼等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市现代气息更加浓厚。出台“城中村”改造扶持政策,带动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和用地功能臵换,总投资81亿元的红旗路西端、锦州路以西、常州路南端三大片区整体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加快了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升级,改善了旧城的生活环境。本着对历史负责、对XX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对每个区域的房产开发设计,一律提交市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做到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多出精品、多出亮点,新建的金色现河、鑫港花园、福临家园、秀月苑等20
—5— 多个大型住宅小区,或具有欧式古典风格,或具有现代城市气息。建设交付保障性住房510套,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50亿元,开发房地产面积340余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比“十五”末提升35个百分点,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
(五)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显现。以交通干线为轴线,构建由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点轴分布、各组团布局合理、有机衔接、功能完善的网络化空间结构,形成“一中心四轴线六节点”城镇化布局。小城镇驻地总面积70.2平方公里,驻地总人口27.8万人。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十一五”期间,投资7.4亿元,新建、改建国省道340公里,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1倍、1.8倍;投资9亿元,修建农村公路2205公里,是“十五”时期的12倍,相当于从XX到北京修了两个来回。市级以上财政补助2.5亿元,调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积极性,年内有望基本完成1788个村庄“五化”工程,农村环境更加优美、更加整洁。
总结“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既有值得传承的成功经验,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符合实际、利于发展的扩张思路。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密集的人口集中区域,其区域空间规模、结构布局、功能定位都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的开展,近几年,我市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我市城市空间、产业布局的调整 —6—
②与扩张。“一环两轴五组团”城市空间布局、“一中心四轴线六节点”的城镇化发展布局、“一线三区”产业布局等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城市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得益于抓住机遇、乘势发展的强烈意识和精神状态。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扩内需政策措施,山东省建设蓝色经济区,XX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特别是青新高速建成通车,给XX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抓住了这些机遇,并成功借助这些机遇为城市建设赢得了乘势发展的先机。
三是得益于领导重视、保障有力的组织体系。城市建设任务重,工期紧,环节多,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十一五”期间,我市成立了重点工程指挥部、旧城改造工作指挥部、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形成一个领导重视、保障有序的组织体系,通过领导挂帅、目标分工、责任明确等做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确保了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
四是得益于敢于突破、开拓创新的运作机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筹措一直是困扰政府的难题。面对困难,我市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从2006年9月份开始搭建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融资平台,先后融资20多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实施重点工程“四三三”付款方式;尝试以地换路、以地换市政基础设施的做法,在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基本保障了城建重点工程资金需求。
③
—7— 五是得益于市民支持、凝心聚力的舆论氛围。城市建设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城建成果会给城市发展、百姓安居带来便利和实惠,另一方面城建拆迁、工程施工也会给城市交通、市民生活造成干扰和影响。“十一五”期间,各级各有关部门通过积极做好宣传赢得支持,主动化解矛盾寻求理解,为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不足之处,集中表现在:①城镇化水平偏低,2009年城镇化水平为45.56%,分别比胶州、胶南、即墨、莱西低16.64、11.35、10.65、8.84个百分点,比全国还低0.04个百分点,全市仍有54.44%的人口居住在农村,47.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的压力依然很大。②镇村规划建设管理薄弱,专项规划之间衔接力度不够,乱搭乱建现象非常突出,“今天建、明天挖”现象时有发生。③新区开发步伐不快,旧城改造尚未真正破题,规划区内的141个城中村中,还有124个尚未改造,实施改造的村庄多是“旧村换新村”,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约用地、社区管理和基础设施统一配套等目标。④历史文化内涵和山水城市特色应进一步凸现,整个城市拿得出手、称得上点睛之笔的区域、建筑很少。⑤城市管理尚未形成长效机制,“脏、乱、差”现象突出。⑥城市建设资金筹措压力进一步凸显,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依然很高。
二、“十二五”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XX城市建设抢抓发展机遇、突出战略重点,—8— 加快推进“一环两轴五组团”城市空间布局、“一中心四轴线六节点”城镇化布局、“一线三区”产业布局的关键时期,更是“融入XX、接轨XX,兼收并蓄、乘势而上”的重要机遇期,城市建设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必须用前瞻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深刻分析形势、冷静应对挑战,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建设全局,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今后五年,我市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一是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十一五”以来,周边县市都在积极探索具有自身城市特色的发展道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十二五”及以后,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如何更好地加快XX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显得更为紧迫。只有在新形势下牢牢把握城市发展竞争的最新动态,延续和升级近几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势头,加快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才能进一步全面提升XX城市建设成果的内涵与品质,切实提升XX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二是城市建设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百姓对城市建设的衡量标准和期望要求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市委提出“解放思想、争创一流,用两到三年时间推动XX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根本性转变”,市民群众非常期待。在快速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提升老城魅力、塑造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已成为“十二五”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处理好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资源利用与生态友好、重点投入与协调发展等关系,以真正实现和谐发展。三是破解城建
—9— 资金难题的压力依然巨大。城市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建设的继续快速发展,国家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资金紧缺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如何解放思想创新融资模式、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能否破解这一难题、更好地促进市场化融资进程,实现资金供应瓶颈约束与需求刚性增长的有效平衡,是保障“十二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与此同时,我市城市建设发展存在着诸多有利因素。一是国家扩内需政策深度推进、山东省蓝色经济区跨越建设、XX“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为XX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一方面,XX要直接接受XX城市群辐射、构成青烟潍三足鼎立的良性发展格局;另一方面,XX又承担着向西北传递辐射的功能,这为XX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全面融入XX城市群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XX构筑的城市框架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环两轴五组团”城市空间布局、“一中心四轴线六节点”城镇化布局、“一线三区”产业布局等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海青铁路、XX西部南北大通道、莱平路的建设,三城路、大营路的拓宽改造,为“十二五”期间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实现城市发展由县城向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区延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XX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城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作为全局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倾斜和支 —10— 持。这几年培养、使用、锻炼了一支思想解放、团结拼搏、能征善战、勇于奉献的建设队伍,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一笔宝贵财富。这几年的城市变化,激发了广大市民住在XX、热爱XX、建设XX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搞好城市建设成为全市上下共识,必将为城市建设实现“十二五”强势开局、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十二五”城市建设总体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是XX城市建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市城市建设将进入规模拓展、内涵提升的关键阶段。要牢固树立为经济、产业、文化发展服务的理念,继续保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规模,加快生态商务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现代山水田园秀美宜居城市,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优势。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建成区面积突破6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5万。
(二)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生态为基的原则。从城市的规划、设计、施工到管理,都要体现人文关怀,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城市建设的成果。突出城市“三面环水一面山,一条玉带穿中间”的自然条件,把河道、山体、林带保护好、整治好,使城市融入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碧水蓝天、山清
—11— 水秀的生态氛围中。二是设施先行、跨越发展的原则。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紧紧抓住事关全局的道路、交通、能源、电力、绿化、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放,有计划、有步骤、大手笔、适度超前地组织规划和建设,迅速提升城市综合载体功能。三是科学节约、和谐发展的原则。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良性互动中,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处理好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品质。按照建设低碳城市的要求,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推广,避免“雷同建设”、“重复建设”,实现设施、资源的共享和最优配臵。四是力求精品、体现内涵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地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使城市个性鲜明、文脉清晰、底蕴深厚、最适宜人居创业。更多地注入文化元素,在提高城市文化含量上下功夫,不仅要件件是精品,更要处处有文化,营造集自然景观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城市形象。
(三)实现城市建设目标和原则的主要措施
1、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未来发展。建设一座优美的城市,首先要有一个高起点的规划。一是加快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科学布局城市空间。不能将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局限于城市边缘,而要考虑到城市迅速扩张、跨越发展的需要,跳出中心市区搞规划,统筹城乡抓布局,按照“融入XX、接轨XX”的要求,加快修编报批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进一 —12— 步明确山东XX加工制造业中心城市、现代山水田园秀美宜居城市、胶东特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进一步确立XX城区“一环两轴五组团”的空间布局,XX市域“一中心四轴线六节点”的城镇化布局、“一线三区”的产业布局。二是加快编制城市控制性详规、城市设计和专业规划,从微观上合理配臵城市资源。重点编制城市河道岸线、景观轴线、交通旅游干线、工业园区以及公园、广场等重要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段不得进行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重点编制城市道路两侧、中心商业区、公共场馆、住宅小区、旧村改造等区域的城市设计,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和艺术品位。编制完善道路、电力、热力、燃气、通讯、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城市照明、城市防汛等各类专业规划,适应城市空间拓展要求。三是依法加强规划管理,确保各项规划的全面正确实施。要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在全世界范围内邀请知名规划师、建筑师参与我市的规划设计,确保规划设计出精品;建立健全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公开性;通过规划方案面向市民公示等措施,虚心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市民在规划的参与中感受主人翁的地位,在对规划的认同中增强归属感,在对规划的了解中监督规划的实施。规划设计方案一旦确定,要以沙盘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来,供市民参观,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真正做
—13— 到一张蓝图管百年,一届接着一届干。对各类违反城市规划的建设行为,依法坚决查处,维护公众利益。
2、高标准建设,打造城市鲜明特色。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程序,围绕“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造价”的目标和低碳社会、低碳生活的标准,全面提高工程的科技、文化、艺术含量,使每一项工程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品位,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一是打造基础设施建设亮点。推动海青铁路2012年底建成通车,争取建设XX—XX—莱州常导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XX西部南北大通道、莱平路和改造平营路、大营路等道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XX、接轨XX”。重点实施常州路北段、锦州路南段、兰州路、泸州路、杭州路南段、新区大道西段、北京路、泉州路等城市道路的修筑、翻建和配套,建设华润热电,实施田庄固体废弃物处理场二期、黄同水库向XX供水、云山丈岭水厂改扩建等工程。全面启动生态商务区建设,建设充分展现XX地域文化兼具现代风格的集行政审批服务、居民诉求受理、文化休闲博览、城市规划展示等多功能、开放式、复合型的城市综合体。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给做靓城市带来了契机,不论是工业地产,还是商业地产、文化地产、教育地产,尤其是目前我市在手的商贸大项目较多,且都处于城市重要位臵,每一个单体建筑都要力求“精品”,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新地标、拉动城市大发展。二是打造住宅小区建设亮点。—14— 本着“科技化、园林化、智能化、节能化”的原则,开发一批示范性、标志性、品牌性的大型精品小区。加快市区村庄整体改造步伐,率先实施天津路以南、柳州路以东、东内环以西、三城路以北围合区域及平营路两侧可视区域的94个村庄,确保改出一片新居、一片景观、一片产业。不论是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必须同步配套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三是打造山水城市亮点。坚持以区域景观环境为背景,突出以北部山体绿化为衬托,以现河及城区外围河白沙河、泽河、秦皇河等河流水系为主体,构建山体为点、水系为线的点线网状绿地景观结构,建设沿河休闲文化风光带,打造城在山水间、水在城中流、楼在水中映、人在山水游的秀美画面、宜居环境。四是打造城市绿化亮点。启动园林城市争创工作,全面实施“沿路增绿,依水植绿,建园扩绿,治脏变绿,庭院透绿”工程,尽快形成天蓝、水碧、城绿、景秀的园林城市新风貌。五是打造园区和镇级市建设亮点。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点搞好“一线三区”园区、“四轴线六节点”重点镇的道路、供水、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新河(灰埠)要依托周边便捷交通网络、海青铁路新河站和新河化学工业功能区建设,统筹灰埠镇和新河镇发展,集聚形成新河化工新城,“十二五”末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南村镇要依托地处XX“半小时”经济圈、距离XX空港、海港较近、交通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和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加快打造承接XX产业转移的先导区,崛起平南工商新城,“十二五”末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
—15—
3、高质量整治城市环境,切实提高城市形象。市容市貌是城市的窗口和眼睛,反映着城市素质尤其是文明程度的高低。要构建“大城管”格局,启动城市管理联动机制,建立数字城管系统实施网格单元执法模式,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一是搞好户外广告整治。逐步取消沿街大型立柱式广告,把视觉空间还给市民。在繁华区域要新上街头幻灯广告、电视广告,体现城市的现代化氛围。二是搞好夜间亮化整治。重点区域的高大建筑夜间“亮化”要以霓虹灯、轮廓灯、激光灯为主,体现轮廓美和文化特色。对尚未实现改造的市区主次干道,本着“大气、简洁、整体美”的要求,安装标准统一的路灯设施。住宅小区的亮化要注重功能性、实用性、节能性和人本性,既方便居民出行,又形成多彩的夜景。三是搞好乱搭乱建整治。对突出的重点环节和部位,如“城中村”、城郊结合部、重点开发地段的乱搭乱建,要重点清除,严加惩治。要抓住乱搭乱建的典型,在媒体进行公开曝光,做到查处一案,震慑一方,教育一片。四是搞好环境卫生整治。集中清理整顿占道经营、探头经营、流动摊点、露天烧烤行为,做到堵疏结合,还路于民,还清净于民。加大对背街小巷的治理,对住宅小区和城市支路进行硬化、绿化、污水、路灯等设施配套。清理城乡结合部的白色垃圾、卫生死角。
4、多措并举,加快膨胀城区人口规模。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城市化,必须创新机制、壮大产业、改善服务,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外来人口向XX聚集。一要突破发展工商业。要大力 —16— 实施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双轮驱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条件。二要突破户籍制度改革。制约农村富裕阶层或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到城市落户的是其到城市落户后,能否继续享受原农村居民待遇。要解放思想、积极变通,延续农村现有政策,鼓励农民在不减少既得利益的情况下,加速向城镇转移。三要加快优化中小学设学布局。结合正在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确保2011年完成“高中三年进城”计划,“十二五”期间启动完成城郊镇“初中进城”工程,合理布局新建一批小学,满足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的需要。四要大力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省内邹城等先行先试县市的经验证明,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交融、方便群众出行,我市XX、XX、XXX庄、XX等镇对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迫切。要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成功之后、逐年推广”的思路,先行开通城郊镇试点线路,在此基础上,由近及远、逐步开通其他城乡公交线路,最终建成以城区为中心,连接镇街、辐射村居的城乡公交运营网络。
5、多渠道融资,推动城市跨越发展。搞城建,“缺钱”是老大难。我市城市建设亟需大投入,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对上争取。我市四河相连水系建设、文化古迹修复扩建、博物馆的建设等等,都可包装成项目,对上争取资金扶持。二是完善融资平台。高起点做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战略规划,赋予公司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一级开发、商业地产、城市资产经营管理等城市运营职能和
—17— 产业投融资职能,使公司成为顺应国家政策监管的市场主体,并整合水务、环保、城建、土地等资源(如土地、房产、物业、广告、管网、基金及其他国有资产等),将有效资产、建设资金和经营性业务(如支持各类市场化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项目)注入国资公司,平衡公司现金流,降低公司负债率,使其成为独立承担责任的市场主体,增强其支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全面开放城建市场。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退出社会资本有投资意愿的城建领域,原则上只用于非收费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市政工程养护、城市园林绿化等社会公益性非经营项目;对公交、燃气、供水、污水处理等经营性和准经营性的项目,一律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对社会资本无力全额投资的重大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通过BOT、合资合作等方式,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建设,逐步形成多主体投资、多元化建设的新格局,实现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和导向功能。四是大力推进城市土地经营。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土地资产,加大重点区域土地储备力度,加快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适度适时分批出让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收益增值率。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