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3 14:1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三年晋位”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市将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力推动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产业大发展,为建设现代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根据《xx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xx办公厅关于加快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xxxx省及xxxx市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动下,服务业发展体制、政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加速期,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总量上看,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884.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614亿元,年均增长1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9.5%。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479.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5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6.3%,服务业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结构上看,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从2005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2亿元,年均增长20.5%,占服务业比重33%。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呈逐步加快趋势,其中金融、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2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4.8亿元,年均增长13.4%,占服务业比重33.1%。旅游业总收入从2005年的12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10.2亿元,年均增长26.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从服务业创新看,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业信息化平台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商贸、金融、物流等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外资、民资进入服务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体制创新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科技咨询、动漫、服务外包、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成为发展的新亮点。

从吸纳就业看,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 172.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00.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的比例由2005年的37.8%增加到2008年的41.8%,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到2008年金融、信息、房地产、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18.4万人,占服务业总就业人数的9.2%;到2009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92万人,服务业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xxxx服务业发展虽然有了质的飞跃,对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和促进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但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与建设现代大都市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总量规模相对落后,2009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在第12位;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金融业占7.4%、房地产业占5.8%、文化产业占7.47%、物流业占11.5%,高端服务业发育不足;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部分领域仍有较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大中型企业中仍保留着许多非核心业务,大量服务需求内置;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融合度不高,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不足,同时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没有形成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着极为有利的环境。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服务业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国际转移明显加速的发展态势,将为xxxx承接服务业转移提供历史性机遇。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服务经济进入迅速扩张时期,国家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服务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新一届市委提出了建设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的战略任务,将进一步放大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改造升级将进一步加速,金融、旅游、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将为服务业增长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将大幅度提升。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和建设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和国内服务业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融合度,优化空间布局,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立足xxxx、服务东北北部、辐射东北亚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2015年,初步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物流中心、科技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和现代民生服务体系。

“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15.5%。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86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实现服务业三年晋位。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31亿元,贡献率达到55%以上。金融、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金融业,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金融中心

进一步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加快金融工具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金融要素支撑,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金融中心。2012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65亿元,2015年实现5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深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支持xxxx银行拓展经营规模和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加省内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推动IpO工作。壮大江海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和期货业务,进一步强化中融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组建地方性法人保险机构。以重庆模式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大重组,构建5-8个百亿元以上资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市属国有上市公司资源,发挥其对全市发展的资本整合作用。

加大金融工具创新力度。进一步扩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推动创投基金集群化发展。做大政府担保基金规模,并引导其向母基金方向发展。积

极争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拓宽地铁、公交、供暖等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的相互融合。争取各级保险资金介入全市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充分利用民间资金,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持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环境。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全力打造松北xxxx市金融中心。以OTC为突破口,启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工作。在松北辟建xxxx农村要素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市场基础。大力推动国际结算,吸引更多的贸易企业以xxxx为基地开展结算业务。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积极推动优质资产境内外上市。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申请工作。

(二)做大旅游业,打造东北亚重要的旅游中心

按照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战略构想,打造东北亚重要的旅游中心。进一步发挥冰雪、避暑、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冰雪国际旅游名城、全国避暑度假胜地、时尚休闲之都,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2012年旅游总收入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23%,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2015年旅游总收入力争突破900亿元。

弘扬冰雪文化,构筑国际冰雪旅游名城。进一步提升“中国·xxxx国际冰雪节”、“中国·xxxx国际滑雪节”的品牌知名度,以大太阳岛和亚布力为核心区域,做大做强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辟建冰雪迪士尼乐园、冰雪文化旅游常态性演出剧场等新型冰雪旅游项目,将亚布力滑雪场创建成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胜地,进一步夯实国际冰雪旅游名城产业基础。

推进松花江旅游景观带建设,进一步打造太阳岛国际品牌,开发建设沿江生态景观大道、苟岛、太阳岛世博园、松江百里湿地公园,建设“二纵、四横、十八湖”的松北水网。发展森林旅游,提档升级横头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将凤凰山打造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传承欧陆文化,发展休闲旅游。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加强文化名胜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欧陆文化名城。将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中华巴洛克等中西合璧文化的特色街区打造成时尚休闲核心集聚区。打造江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群力新区等新的时尚休闲区域。扩大xxxx啤酒节、哈夏音乐会、国际动漫节等品牌的影响。发展博物馆游、教堂游、领事馆游、工业游、休闲农业等特色休闲旅游。

(三)加快发展物流业,构建东北亚地区重要物流中心

依托国家和省的大通道建设,重点完善设施建设和市场建设,发展大物流、大平台、大服务,构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2012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90亿元,2015年452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6%以上。

打造“六园多节点、一核多放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建设xxxx龙运物流园区、xxxx新香坊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哈东物流园区、松北物流园区和哈南新城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xxxx重型装备及机电产品物流中心、润恒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哈药集团物流配送中心、xxxx化工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打通哈--满、哈--牡--绥、哈--大、哈--黑、哈--同、航空和城乡物流通道,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高城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推动重点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培育发展重点领域物流龙头企业,加强粮食、食品、医药、化工、装备制造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和配送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和支持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来哈投资创业。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名城

依托冰雪风光、音乐名城、异域风情、金源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松北、群力、哈南等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文化产业培育成xxxx的战略性优势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名城。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5亿元,2015年582.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全市GDp比重7%以上。

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扩大平房动漫产业集群规模,推进平房区新媒体国家产业基地、动漫基地的建设;辟建哈南工业遗迹博物馆;深度开发“731”遗址,推进“申遗”工作,打造哈南工业新城文化集聚区。依托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松花江历史展馆、xxxx音乐厅等文化产业项目,将群力新区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区,形成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xxxx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规划展览馆等xxxx文化中心项目,构建松北文化产业集聚区。

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用文化的理念和意识开发文化产品,打造国际性文化品牌。把xxxx之夏音乐会由国家级品牌打造成国际品牌,将xxxx国际冰雪节打造成世界冰雪迪士尼,提升“coolxxxx”冰上演出为城市品牌演艺项目。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出台《xxxx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扩大政府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完善相关财税扶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组建xxxx出版集团、文化投融资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壮大报业集团。

(五)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北国生态宜居城市

优化房地产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居者有其屋行动计划”。壮大房地产市场,规范和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将房地产业培育成优势产业,打造北国生态宜居城市。2012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62亿元,2015年280亿元,年均增长20%,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

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提高保障性住房和小户型商品房占市场总份额的比重,提高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占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的比重。加大政府对租赁型住房的投入力度,加大棚户区和旧城拆迁改造力度。推进中华巴洛克二期工程、三马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城建重点项目关联棚户区改造工程、棚改项目回迁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积极扩大商品房建设规模,支持居民自住性消费。

拓展城市居住空间,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承载更多的城市化人口。沿地铁等快速交通干线的节点,布局大盘房地产项目,加大群力新区、哈西地区等新区房地

产开发力度,启动松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等商业地产项目。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大政府土地收储和整理力度,把握供地节奏,规范市场秩序,增加住房信贷,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机购房,稳定房地产价格。积极引进国内房地产30强,提升xxxx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度,促进xxxx房地产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放宽外地人购房落户条件。

(六)巩固提升商贸服务业,建设东北亚区域商贸都城

以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为主线,创建中俄合作示范城市,建成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枢纽站。发挥交通区位优越、商贸基础雄厚、商服网点众多的有利条件,拓展城市商圈,促进多样化商业业态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商贸辐射功能,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2012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690亿元,2015年1105亿元,年均增长17%。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6.1亿美元,2015年85.4亿美元,年均增长15%。

争创xxxx中俄合作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对俄及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大通道、对俄资讯平台、对俄投融资平台、贸易结算中心、科技合作平台、人才培训基地,全面服务于国家对俄合作战略升级。建立口岸电子信息平台,提高通关效率。积极争取对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优化城市商圈布局。推进南岗、道里、道外、香坊等市级商圈提档升级,辟建松北、哈南、群力等新商圈。调整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整合优化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商业的集中度和辐射力。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企业和有影响的总经销、总代理商落户我市。培育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形成一批龙头企业。

建设内外贸联通的市场体系。着重发展口岸货物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商贸营运与控制中心,区域性批发市场、农村商业网点。全面形成内外贸相互融合,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同步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建立市场开放度与商贸便利化程度高、商贸要素流动顺畅的运行机制。

(七)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信息中心

以城市信息化、软件产业和动漫产业为重点,推进互联网增值业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三网融合”工程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参与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面向产业、面向消费的信息服务业。2012年实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增加值146.6亿元,2015年25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加大城市信息化建设力度。重点推进3G产品服务和“三网融合”建设,构建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整合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应用系统。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电子认证体系和金融支付网络,启动水、电、气、公交、社保等多卡合一的“金卡”工程,全面加快“数字xxxx”建设。

扶持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发展。发挥我市在装备制造业、医药、食品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优势,重点扶持企业管理软件、产品设计软件、系统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发展。抓住国家扶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的机遇,推动产业集聚,调整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经开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省地理信息产业园、xxxx(平房)动漫产业园和联通呼叫园等产业集聚区。松北科技新城重点发展软件研发和高端服务,哈南工业新城重点发展服务外包。

积极参与云计算产业化进程。谋划建设xxxx市云计算中心。跟踪我国城市云计算应用趋势,深入研究建设xxxx云计算中心的可行性,为科学研究、新材料、装备产业设计等领域提供大规模运算和海量存储服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物联网,启动“感知城市”建设。把握物联网发展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初期的历史机遇,出台xxxx物联网发展扶持政策。发挥我市传感器物联网产业基础良好和科研技术密集的优势,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辟建物联网创新示范园,催生一批物联网企业,推动技术创新集群与企业集群在我市实现融合。选择城管、交通、电力、商贸等领域,率先建设智能物联网。

(八)做强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以打造松北科技新城为重点,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提升科技核心服务能力,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2012年R&D占GDp比重达到1.4%,2015年力争达到2%以上。

加快松北科技新城建设。形成科技资源富集、科技创新成果众多、产业转化能力强大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和科技投融资五大平台建设,强化创新载体和服务功能。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装备制造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科技大厦、哈高新区软件园、哈工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学、大所、大厂的科研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光机电一体化、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食品安全六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做实做强产业技术联合体,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支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支持南岗知识创新区和哈南工业新城打造科技服务集聚区。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政策。

(九)推动社区服务业大发展,建设和谐社区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内容,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完善社区功能,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社区。力争三年内,使全市90%以上的社区拥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95%以上的社区用房达到300平方米,100%社区完成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2015年,建成与现代大都市居住生活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加强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和低保对象的慈善互助机构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加强对未

成年人社会教育服务,做好特困群众的救助服务。

繁荣社区文化。加快社区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发展社区卫生。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逐步构建社区居民医疗服务体系。

推进社区信息化。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网络和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市、区县(市)、街道和社区信息化网络体系。利用政务呼叫中心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广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的社区信息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服务业体制的改革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电信、邮政、铁路、民航、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积极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委托代理等方式,将研究咨询、业务培训、招商活动、公务接待、会议服务、公务交通、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实现社会化服务。

加强对物流、会展、金融和中介等产业的组织协调,明确综合管理协调机构和职能,建立统一的政策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建立网上申办、联审等制度,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

引导企业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加快服务业的对外扩张;鼓励技术创新,加快推广高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中的应用;实施名牌服务战略,制定和实施对名牌服务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企业的鼓励政策。加快新兴服务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逐年增加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额度。各区、县(市)要尽快设立服务业发展资金,与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使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鼓励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业务,为服务业融资提供支持,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对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从事服务业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服务业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

(三)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完善服务业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现代服务行业和领域。建立运行监测机制。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整合各类服务业发展信息资源,建立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准确掌握服务业发展动态,为政府决策和引导市场提供依据。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将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目标分解到区、县(市),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围绕服务业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强金融、物流、房地产、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力度,实行点对点、产业链、集群化的招商。国内招商重点区域设定为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国际招商要充分发挥香港的窗口作用。吸引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跨国公司与地区总部、行业协会、国际顶级专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落户xxxx。

(五)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鼓励制造业企业从制造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推动大型工业企业向总承包商和集成服务商发展。以调整、改造和提升为重点方向,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投资、管理、研发设计、营运中心、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功能。针对产业关键性和共性技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业和交流合作平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渗透带动力。

(六)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人才。吸引金融、现代物流、房地产、文化、信息服务等国内外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引进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利用我市的教育资源,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人才培训基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适应服务业特点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提供就医、住房、子女就学等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篇: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餐饮购物、体育休闲、金融保险、康体疗养、旅游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

一、发展都市商务旅游业

发挥省会城市综合配套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优势,加快旅游资源升级改造和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推进旅游管理改革和旅游产品创新,着力发展特色都市商务旅游产业。重点建设西部现代商务会展休闲旅游区、南部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区、东部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区、中部滨海都市风情旅游区等“四大精品旅游片区”、和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长影海南世纪影城等“三大主题公园”,发展观光度假、海上运动、自驾休闲、节庆赛事、乡村生态等“五大旅游业态”,创建1-2家5A级景区,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20亿元以上,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200万人次以上。

加快基础设施的旅游化改造。新开通一批主要景区、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点的旅游公交和观光巴士线路。扩大开放水域,完善海江航道。依托旅游景区(点),完善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等配套设施。在交通枢纽和主干道、景区(点)、旅游小镇等设置中英(外)文旅游标识标牌。完成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改造金牛岭公园、万绿园、红城湖公园和海口湾公园、滨海公园和世纪公园。建成100公里以上的绿色慢行休闲系统及配套驿站。建成14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及宣传促销、预订服务等综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提高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特色化。对旅游服务要素进行国际化改造,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营销代理机构为补充的旅游营销体系。建成海口港国际联检大楼。加快秀英港区国际邮轮码头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境外邮轮企业来海口设立经营机构,开展邮轮服务业务。推进旅游企业品牌化集团化和业务创新。按照绿色、环保标准,科学规划,大力发展星级酒店和商务酒店,鼓励发展本土文化类主题酒店、家庭旅馆及经济型连锁经营酒店。2015年,高星级酒店达到12家以上。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港口、空港、道路、市场等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引导、企业运作的统一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园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与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服务信息子系统兼容共享;完善以口岸大型综合性物流基地为核心,以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配套,以城乡配送为延伸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尤其是保税物流,成为全省现代物流中心。重点建设“三大物流园区”、“五大物流中心”和“五个

专业配送中心”。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集装箱运输达到150万标箱;空港吞吐量达到30万吨。

(一)、三大物流园区:临空物流园区(美兰机场北侧)、马村港保税物流园区和新海物流园区。

(二)、五大物流中心:府城南北水果蔬菜物流中心、永桂海口钢材物流交易中心、丁村美居生活物流中心、桂林洋水产物流交易中心、中商农产品物流中心。

(三)、五大配送中心:南站配送中心、金盘配送中心、灵山配送中心、长流配送中心、桂林洋配送中心。

三、发展文化产业

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效应,推动文化与旅游、工业、体育、会展、娱乐等相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引领海口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

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完成重点文物保护规划、修缮方案编制。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整理,加快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开发,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重点完成骑楼历史文化街区和府城传统建筑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改造海瑞墓、五公祠、丘浚墓、秀英炮台和琼崖一大旧址等重点文物,建设集旅游、观光、展览、休闲于一体的人文旅游胜地。整合红色文化、火山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资源,加快传统手工艺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扶持特色文化精品创作和生产。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采用“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企业独立运营”发展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海南国际创意港,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一站式创意产业运营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业,加快影视、动漫、网游、工业设计、时尚消费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工业、旅游产品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到2015年,把海口建成全国知名的创意产业基地。

打造“娱乐之都”。推进大致坡中国戏剧家活动基地等建设,加快琼剧艺术、影视产业发展。扩大现有文体品牌赛事活动成果,鼓励演艺与旅游资源整合,引进各类演艺企业和专业创作团队,在核心景区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演艺精品。创新文化发展平台,开展精品文化娱乐活动,做到每年引进20场国内外一流的文艺表演精品。丰富大众化娱乐产品,建设主题酒吧、不夜城、大型娱乐中心、艺术馆、演艺厅等文化娱乐设施。到2015年,新增3-5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体活动品牌。

四、发展商务会展业

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促进会展与商务、旅游等融合,使会展业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鼓励国内外会展专业机构和旅游机构在海口设立分支机构。举办、引进全国性、国际性会议,鼓励各类会展企业举办展览和会议,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来海口召开年会、培训班、全国性订货会,以及泛北部湾区域的各种经济合作会议。重点培育中国热带农产品交易会、中国旅游商品交易会、游艇展览会、水产品及渔业产品交易会、汽车展销会等会展品牌。全力申办2017年世界石油大会。力争每年举办大型商务会展和专业性会展100个以上,其中2-3个国际知名会展品牌定期定址在海口,使海口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商务会展中心。

五、发展体育休闲业

加快发展户外有氧休闲运动产业和体育赛事产业,推动体育休闲与旅游融合。

加快高尔夫产业发展。编制海口市高尔夫发展总体规划,规范高尔夫旅游发展。把海口高尔夫与旅游论坛办成定期定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推进高尔夫精品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尔夫球赛事,发展高尔夫培训等关联产业,延伸高尔夫产业链条,努力将海口建设成世界性的高尔夫之都。

加快游艇产业发展。编制海口市游艇经济发展规划,尝试在游艇航行、停泊、出入境、交易、保税、海域开放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把海口游艇经济论坛办成定期定址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规划建设游艇交易所、游艇俱乐部。加快游艇配套产品、驾驶培训、维修、会展及赛事等产业发展壮大。到2015年建成900个游艇泊位,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利用低空开放政策,探索推动直升机自驾运动,培育直升机驾驶培训与服务等相关产业。

六、发展特色餐饮购物业

充分利用落地免签证、离岛退税等优惠政策,科学规划商业网点、餐饮布局,鼓励创新,推动特色餐饮、购物业加快发展。

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美食天堂”。挖掘海南和其他地区美食文化,通过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等形式,大力发展夜间休闲经济。举办海口美食文化节,建成2-3条特色美食街,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餐饮品牌,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美食首选地。

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购物中心。优化商业布局,建成美兰机场、国兴大道日月城广场、海秀东路等免税店,充分发挥免税购物政策效应;创新商贸业态,引进新型商业模式,鼓励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商品交易市场、专卖店、直销店等多种经营模式;提升国贸、大英山等商业片区功能,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形成多业态和多功能的综合商业体系。

七、培育特色康体疗养业

制定康体疗养业发展规划。利用南药、黎药和海洋药物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海滨温泉资源,引入国际医疗卫生认证标准,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康体疗养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食疗药膳等康体服务;建设西海岸国际康体疗养中心,发展个体化健康体验度假服务,使海口成为集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于一体的康体养生基地。到2015年,力争培育3-5家康体疗养机构,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的医疗保健中心与康体疗养中心。

八、扶持金融保险业创新发展

全力支持金融保险机构用足、用活国家赋予的金融保险政策,优化网点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产品。

鼓励金融业做大做强。支持设立海口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支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居民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工作,在机场、旅游区、中心城区等设立外币兑换窗口;探索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国际化程度高、融资能力强、特色服务突出的金融机构落户海口。积极培育企业上市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

支持保险业拓宽服务领域。支持保险业组织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发展农业保险、旅游保险、责任保险,以及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兴旅游保险、特种旅游保险和综合性旅游保险等保险产品。鼓励开发邮轮游艇保险。支持保险行业完善旅行社责任险,发展旅游意外险、景点等旅游各环节责任险。

九、有序发展高端旅游地产业

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及房地产业各类执(职)业资格的核准及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推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强化动态监控。坚持高标准、高品质、高端化的开发原则,科学规划旅游地产发展类型、规模和速度,构建高星级酒店、产权式酒店、高端度假休闲住宅等多元化的旅游地产供应体系,打造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的高端旅游度假品牌,以旅游地产资源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消费、改善人口素质。支持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TTs)试点,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房地产投融资机制。

第三篇:虹口区航运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虹口区航运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全区共同努力下,虹口航运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虹口航运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1297户增长为2010年的3044户,年均增加350户;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航运区级税收占全区区级税收比重由2005年的9.9%,增长为2008年的14.8%,2009年以后受金融危机、洋山港政策以及国家出台国际航运运输企业免征营业税的影响,航运区级税收占比出现了一定下降,2010年航运区级税收在全区区级税收中的比重为12.1%;航运要素不断集聚,上海市船东协会、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一大批协会和功能性机构落户北外滩;通过境内外密集丰富的宣传推介活动,“航运虹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作为虹口航运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北外滩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航运虹口功能地位进一步确立,北外滩是国务院19号文件中重点提到的航运服务集聚区之一;同时,作为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外滩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功能地位进一步确立

北外滩是国务院19号文件中重点提到的上海航运服务集聚区之一;市政府部署在北外滩“着力发展航运交易、航运咨询、口岸服务、航运仲裁、国际客运等航运服务业”,在北外滩大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北外滩也被纳入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城一带”发展框架中,是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

2009年4月,区政府制定了《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规划》,规划集功能、产业和形态三位于一体,明确了北外滩的功能定位和“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功能目标,对推进我区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组织机构进一步得到保障

2009年7月,我区调整设立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发展办公室,整合原有的北外滩地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办公室,强化职能,使之更好地承接市、区政府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关部署和任务,有利于进一步统筹全区各方力量,促进北外滩功能、产业、形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四)北外滩商务环境进一步完善

2010年末,沿江重点功能区域开发建设总面积约207.7万平方米(地上126.7平方米,地下81万平方米),其中竣工与基本竣工建筑面积约90.5万平方米(地上56.6万平方米,地下33.9万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约117.2万平方米(地上70.1万平方米,地下47.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金额达250亿元。

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新建路隧道、外滩隧道建成通车,东大名路综合管线改造后双向通车,东长治路完成局部拓宽,公平路轮渡站改扩建后重新通航,轨道交通12号线虹口段加紧建设,北外滩综合交通枢纽准备开工,汉阳路雨水泵站主体建成,110KV、220KV地下变电站土建竣工,虹口港翻水泵闸工程用地规划上报。景观市容环境不断优化。滨江绿地国客段、置阳段和汇山段临时绿地全面建成,滨江绿地置阳段每周定期开放两天,北外滩景观灯光带和北外滩景观水景落成;远洋宾馆完成内外装修于世博会前投入运营,外滩浦华大酒店(晟隆广场南楼)竣工运营。

(五)航运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2008年,航运企业实现区级税收占全区区级税收的比重达到14.8%(2005年底时该比重为9.3%),但受金融危机和洋山港政策等影响,2009年、2010年航运企业在全区航运税收中的比重有一定下降,2010年为12.1%;落户的航运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到2010年底,航运企业数量3044户。

(六)航运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目前,北外滩是中国大陆地区航运要素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十一五”期间,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上海国际航运物流人才服务中心、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航运研究、航运仲裁、航运信息等功能性机构、平台落户北外滩;航交所“一门式”通关服务中心得到改扩建,新增面积3000多平方米,并增加了口岸服务功能。

(七)邮轮经济进一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以北外滩为母港开设的定班航次共165个,乘坐邮轮出入境游客达61万人次,呈现了快速发展势头;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于2008年8月5日正式投入运营;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均在我区设立机构,嘉年华旗下的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设立了邮轮咨询公司,皇家加勒比公司上海代表处落户北外滩,地中海邮轮公司和丽星邮轮都在北外滩设立了邮轮旅行社,为邮轮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尽管虹口航运服务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应该看到,在我区航运企业中,近九成企业是从事运输代理、无船承运类服务企业,整体而言,企业规模较小,质量不够高,处于航运产业链中下游;航运金融、航运经纪、航运交易、航运信息、航运仲裁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距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作为上海中央核心商务区的组成部分,北外滩的硬件建设处于逐步推进过程之中,在沿江第一层面形态逐步显现的同时,虽已启动北外滩第二、第三层面的开发建设,但与外滩、陆家嘴等地成熟的商务环境相比,北外滩的商务办公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有待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及更长的一段时期内加以推进、发展、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机遇

1、国际航运重心东移趋势更加明显

由于全球制造业和贸易中心的东移,国际航运重心已转移至亚洲。虽然目前航运服务中心仍在欧洲,但航运高端服务转向亚洲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中国,特别是上海,将是东移的首选目标之一。

2、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备受关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 国务院两个中心建设意见出台使上海国际航运和金融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两个中心建设将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任务,上海乃至中央都将出台政策、加大举措、形成合力推进各项具体工作,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外滩具备良好的平台和机遇,在航运金融联动发展中应大有可为。

(二)挑战

1、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

北外滩航运服务业的发展面临激烈竞争。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点工作聚焦在“三港三区”,航运综合试验区等政策率先在“三港三区”实施,作为发展中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北外滩虽是国务院明确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三个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之一,但是目前上海市还没有明确提出发展中高端服务业的扶持措施和政策导向;另一方面,陆家嘴、临港新城等兄弟航运服务集聚区也都在近期明确了各自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以高端航运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这与北外滩的相似度较高,竞争激烈。

2、产业发展有待突破转型

“十一五”期间,随着航运市场快速增长及部分航运行业的政策放开,北外滩航运服务业在水上运输业、海运服务业等传统航运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吸引了大批船公司和货代船代公司集聚,贡献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受国际贸易形势、洋山港免征营业税政策及节能减排指标约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较大制约,北外滩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身的航运服务功能和地位,必须加快向航运交易、航运仲裁、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转型,但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法律体制和行业政策的限制,需要转变观念、突破政策、培育市场。这对北外滩来讲,难度相对较大。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环境以及航运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对“航运虹口”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加强航运产业研究,结合自身长处与薄弱点,抓住机遇加快航运产业结构调整,拓展产业领域,探索新内涵、培育新亮点,通过新举措、实现新目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将“航运虹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新内涵

今后,我区航运服务业将重点聚焦两大部分:⑴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重心将放在航运交易、航运经纪、航运融资、海事保险、航运咨询、船舶管理、海事法律、航运人才、国际客运、口岸服务等十个方面。⑵聚焦航运、金融、商贸的融合发展,聚焦金融服务业,聚焦优质企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航运服务功能、金融服务功能、贸易服务功能,形成航运金融贸易联动发展的格局。

(二)新目标

1、总体目标

以高端航运服务业为中心,优化航运产业机构,提高航运产业能级,到“十二五”末,初步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服务体系。

重点推进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建设发展,加快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北外滩繁荣繁华的商务环境,将北外滩打造成上海中央核心商务区之一;聚焦高端航运服务业,不断提升北外滩航运服务能级,集聚金融服务要素,积极打造北外滩金融品牌,到“十二五”末,北外滩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2、细化目标 产业上:

(1)到2015年末,航运企业规模达到3500户左右,“十二五”期间增加500户,其中新引进高端航运服务业企业80户;到2015年末,航运区级税收8.5亿元,年均增长12%。

(2)“十二五”期间,预计新引进功能性机构10家,到2015年,航运功能性机构总数达30家。

功能上:

(1)发展航运总部经济,集聚航运企业营运中心、管理中心。(2)发展航运信息中心,打造航运信息平台。

(3)培育海事法律环境,完善海事法律服务功能。

(4)大力完善口岸服务功能,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口岸服务中心。

(5)大力发展邮轮经济,成为大陆地区邮轮要素最为集中、邮轮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6)搭建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和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发展船舶交易、航运衍生品交易。

(7)打造航运人才产业链,基本成为长三角地区的航运人才交流中心、招募中心和考试中心。

(8)初步形成北外滩航运、金融、贸易的融合发展态势。形态上:

“十二五”期间,北外滩新增商办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四、“十二五”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快项目建设,打造北外滩繁荣繁华的商务环境

1、在项目建设方面,加大沿江商办楼宇建设力度,确保按照既定节点推进,重点是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白玉兰广场两个地标项目。同时,深化北外滩第二、第三层面规划研究,从综合交通枢纽土地储备入手,适时推出新的开发项目,带动东长治路沿线建设发展进度,做到规划和土地收储先行,保持合理供地节奏,形成滚动开发态势。针对老旧商办楼宇众多的现状,加快旧楼改造,进行外立面美化和内部功能优化,使之与新的商务环境相适应,满足企业多样化的入驻需要。

2、在基础设施方面,“十二五”期间,北外滩土地开发重点转向第二、第三层面,以兴建轨道交通12号线为切入点,对东长治路沿线旧城旧区进行动迁和土地储备。其中,将先行完成高阳路以东、公平路以西、东长治路以南、东大名路以北89号、90号街坊,随后逐步推进其他地块储备。在加大土地收储力度的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扬子江码头改造方案,努力寻求军地共建的开发模式,争取一揽子解决扬子江码头改造和虹口港翻水泵闸建设难题,藉此加快虹口港以西地区旧改和CBD建设步伐。

3、在景观设施方面,进一步拓展滨江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段完成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段绿地建设,协助建设单位完成游艇内港等的前期规划审批手续,促使“西绿东水”的独特景观早日呈现。通过扬子江码头改造,使滨江绿地向虹口港以西延伸,实现北外滩公共开放空间全面建成。

(二)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推进航运服务体系建设

1、依托航交所,推进航运交易发展 争取海事管理部门支持,推进上海航运交易所建设和逐步完善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以及船舶交易信息平台;推动航运衍生品交易业务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船舶交易鉴证、船舶拍卖、船舶评估等相关业务;支持航交所研究形成具有国际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航运交易指数;积极参与航运经纪人资质培训、考核等工作,大力发展船舶买卖经纪、船舶租赁经纪、海员劳务经纪、航运保险经纪等航运经纪产业,将北外滩打造成为国内航运经纪产业的发展前沿。

2、发展航运咨询产业,打造航运信息中心

大力扶持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机构的发展,发挥其专业信息研究、决策咨询等功能;以已有信息资源要素吸引航运公司设立营运中心、研发中心等,进一步提升虹口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头脑中心”的功能;争取政策突破,积极引进知名专业航运咨询公司,开拓航运咨询商业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举办高规格、大规模的航运会展、政策发布、行业研究等活动,逐渐形成航运信息聚集地、策源地,进一步扩大虹口航运影响力。

3、吸引航运公司设立营运总部、结算中心、财务中心等 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和商务资源优势,吸引航运公司营运总部、结算中心、船舶管理公司入驻,带动专业管理技术水平和人才力量的提升。

4、推广海事仲裁,完善海事法律服务产业

大力推广海事仲裁业务,引进知名海事律师事务所,积极参与格式合同修订,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业务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海事仲裁业务。

5、培育人才市场,发展人才培训及咨询产业 发挥上海国际航运物流人才服务中心功能,汇集航运人才;积极推进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项目建设,引进中国船员招募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加强合作,引进专业培训认证及教育咨询机构,大力发展航运人才专业培训、认证、人员劳务等业务,开拓航运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新局面;积极引进高端航运人才,打造上海航运人才高地。

6、拓展邮轮产业链,发展邮轮经济

深入研究邮轮经济产业链,吸引国际知名邮轮公司设立地区性营运机构,和以上海为母港开设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的国际邮轮定班航线;鼓励设立邮轮供应公司、邮轮旅行社、邮轮商贸网点等,进一步开拓虹口区旅游经典资源与配套商贸服务,延伸邮轮产业,留住客流,汇聚人气,带动地区商贸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7、完善口岸服务平台,带动相关企业集群发展

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大厦功能,改善一门式口岸服务环境,搭建上海口岸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服务各地航运物流、进出口企业的发展,使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大厦及附近商务办公楼宇成为相关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载体。

8、推动北外滩航运、金融、商贸的融合发展。

坚持航运金融贸易融合发展,聚焦高端航运服务业,聚焦金融服务业,聚焦优质企业。加强与支撑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功能性机构的广泛联系,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以航运产业基金、船舶融资租赁等项目落户为契机,开展专业化招商工作,积极引进证券、基金、信托、投资银行、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融合发展作贡献。大力发展与航运服务业有交叉点的服务型贸易产业,如商业商贸、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专业服务、文化教育、离岸服务外包、第四方物流等产业,推进航贸服务一体化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各类贸易企业的区域总部、采购中心、营运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争取政策落实

争取将北外滩纳入到航运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近期推进范围;并将船舶管理等航运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在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工作内容,加快实现政策突破,并率先在北外滩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先行先试。

(二)加快北外滩项目建设

一方面,继续加快北外滩沿江一线项目的建设,特别是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白玉兰广场两个地标项目,确保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同时,区政府加快实施第二、第三层面的规划建设工作,争取又好又快地推进北外滩的建设发展,打造北外滩的一流的商务环境。

(三)加大招商力度

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高端航运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招商重点从传统型的水路运输企业转移到高端航运服务业,大力吸引船舶管理、航运金融、航运经纪、航运交易、航运信息等入驻;另一方面,加大对金融服务业、商贸业的招商引资,加快高端航运服务业与金融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等的融合联动发展。

第四篇:衡阳市雁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情况

衡阳市雁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情况

2011-2-21 10:09:27雁峰区商务局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立足更高、更新的历史起点,加快“富民强区、振兴雁峰”步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推进改革创新、加速全面转型、推动科学跨越、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攻坚期。作为衡阳市的中心城区,雁峰区在园区体制调整、工业发展空间受限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为此,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班子,积极规划全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下面,我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专题调研的通知》相关要求,将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作个简要汇报。

一、“十一五”发展基本情况

(一)“十一五”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项目兴区、工业强区、商贸旺区、城市靓区,民营活区”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区现代服务业保持了平稳、健康、持续发展态势,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核心商圈强力扩张。老项目发展壮大,新引进重大三产项目20个。解放路、中山南路、蒸阳南路、先锋路、蒸湘南路等专业、特色商业街进一步提质扩张,一批新兴的仓储式商场、标准超市、便利专卖店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了连锁企业的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业种多元化和业态多样化。解放路南面、中山南路、先锋路、湘江南路等路段近10个投资过亿元的商业楼盘悄然兴起,楼市兴旺。

2、旅游经济方兴未艾。南岳第一峰成功创建“国家3A级风景区”,衡阳抗战纪念城修缮一新,黄巢公园建设启动,东洲岛规划开发达成招商意向。发掘山、水、人、文资源,打造了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旅游和休闲旅游等四大精品路线,构筑推出“雁峰一日游”。

3、新兴商圈稳实起步。湘桂铁路火车南站周边、蒸阳南路和蒸湘南路之间、区治新机关周边、外环路周边的三产业发展前景看好,投资客商络绎不绝。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虽然总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以下两大“失衡”,必须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加以解决:

一是生活性服务业区域发展失衡。以湘桂铁路线为界,北面与南面呈现出热冷“两重天”的严重失衡状态。湘桂线以北,核心商圈不断繁荣,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湘桂线往南,愈南愈冷,白沙洲、氮肥厂片区等城郊结合部生活性服务业目前基本上呈自然欠规范发展状态;而上述片区再往南,几乎处于“零发展”状态。雷公塘片区商业中心、五星片区商业副中心等南片新商贸中心建设尚处于招商洽谈阶段;黄巢公园和“衡州古八景”

旅游开发推进不佳,东洲岛景区开发难见实效,城市风景旅游发展缓慢,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和工业旅游更是难成气候。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步伐跟进失衡。全区除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之外,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其它产业的发展均较为迟缓,难以跟上经济发展步伐。现代物流业方面,中电物流、衡汽物流、璐辉物流等项目尚在建设当中,全区目前没有一个全面建成的规模物流园区。我区本来有体育广场建材市场和解放路机电市场两大专业市场,两大市场经营状况都比较好,一度支撑着我市建材、机电营销“半边天”,但随着城市建设和划行规市的推进,上述两大市场分别于2001年、2007年被整体搬迁。除再建的湘南汽配城外,全区目前没有其它的大中型专业市场,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群、林牧产品市场群、再生资源市场群和小商品城等大中型专业市场仍在招商引资,进展速度不快,整个专业商圈建设基本处于项目洽谈与规划选址阶段。商务服务业方面,会展、代理、经纪、拍卖、担保、会计、审计、经纪、咨询评估、广告包装和营销策划等各块产业均亟待大力引导并推进发展。科技服务业方面,校企合作虽有成效,但走走停停,未能形长期辐射效应;全区没有一家上规模的科技服务企业和产业孵化中心,科技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任重而道远,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二、“十二五”面临的主要形势

“十二五”时期,雁峰现代服务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统观全局,全区正处于“三期”发展新阶段:

一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湘南地区开放崛起,衡阳以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富有鲜明特色的湘南重镇和衡阳人民引以为自豪的现代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相继荣获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等“金字招牌”,积极建设国家区域性服务业中心。雁峰区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抢抓白沙工业新城崛起带来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机遇,依托湘桂铁路、南外环、衡枣高速优势,积极对接并引进优势项目,“商贸旺区”的中心城区地位更加突出,全区现代服务业正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是全面加速转型期。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绿色经济将催生全球产业发展的新一轮变革。湖南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人们对公共产品需求的速度不断增快、层次不断提升,全省进入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期和公共需求的加速扩张期;衡阳后发大赶超,加快构筑湘南开放圈和“西南云大”都市经济圈,积极打造湖南省次中心城市和新生态经济之都,经济社会转型力度日益加大。现代服务业正面临发展的全面加速转型期。

三是各类要素整合期。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新兴经济体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

升级;“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得湖南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内需主导、城镇带动、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将为衡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口大市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增添了新动力、集聚了新要素。随着全市“东扩南移”战略和现代服务业改革发展的高效推进,雁峰区的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一大批优势项目相继落户并加快形成生产力,整合相关要素、加快推进发展更显迫切,全区正步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类要素整合期。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围绕建成衡阳市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的总体目标,着力打造三个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极。一是以名牌商厦、崇业商业广场、宇元万向城三大“商业地标”及市府路、核工业二十五公司整体开发为核心的中心城区特色服务业经济增长极;二是以湖南工学院南校区为核心的雷公塘片区商业中心和以区治机关为核心的五星会展接待中心、五星片区商业副中心等南片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极;三是以火车南站为核心的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群、林牧产品市场群、再生资源市场群、小商品城和璐辉物流等外围片物流和市场服务业增长极。至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4.6亿元,年均递增1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8%;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80%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0亿元,年均递增22%。实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50%。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扩大消费、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增强财力的新重心,大力实施“商贸旺区”战略,做好“调活增速”文章,进一步放宽市场政策,鼓励全民创业;进一步完善大设施,建设大市场、大商场、大宾馆、大楼盘,引进大总部经济,开发大旅游,培育新型业态。坚持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共同发展,逐步建成并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继续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1、发展传统优势商贸。以解放路、蒸阳南路交汇处为辐射核心,以名牌商厦、崇业商业广场、宇元万向城三大“商业地标”为带动点,进一步开发并提升传统商业资源,继续培育并规范解放路休闲购物街、中山南路精品服饰音响设备和婚纱摄影街、蒸阳南路先锋路综合数码和文体用品街,蒸湘南路汽车美容与修理街等专业特色商业街,高标准改造市府路、核工业二十五公司和雷公塘片区,建设市府路精品商业街、首峰小商品广场等商业街区,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和超市经营,将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发展得更强、更优、更旺,形成衡阳市城区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极。到2015年,品牌消费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年均递增16%,核心商圈的区域消费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突出旅游资源的开发、包装与宣传,全面开发提升旅游和文化资源,打造一批雁峰特色旅游和文化品牌,加快推进太子宾馆、衡阳大剧院、图书馆、会展中心、东洲岛和衡阳植物园的建设,建成城市风景、现代农业休闲、工业等三个特色旅游圈,进一步融入“大南岳衡山旅游圈”,使旅游业成为全区支柱产业之一。以东洲岛、黄巢公园、衡阳植物园、回雁峰、抗战纪念城、南岳第一峰、“衡阳古八景”浓缩景观园、奇罡山和湘江西岸风光带等为依托,建设集商贸、休闲、娱乐、文化和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风景旅游圈;以桂竹山庄、兴隆绿色蔬菜基地为主,发展农家乐,策划农事体验游、垂钓休闲游,在外环路以西建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圈;以白沙洲工业园、特变电工南方输变电产业园、金杯电缆产业园、亚新科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紫光古汉中药产业园、贝帝圣高档服装和波司登-叮当猫高档童装产业园等为依托,建设工业旅游圈。做响集都市休闲观光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品牌,积极融入“大南岳旅游圈”。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1万人次。

3、发展新兴消费业态。改造升级现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集中建设商业带、商贸市场群,鼓励发展社区、集镇商业网点,支持大中型连锁超市将网点延伸到乡村,构建便利舒适的购物饮食消费环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和网上商店、电视直销、便利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推广湘菜知名品牌,加快实施早餐、夜市、小吃示范工程和美食节活动,创新发展休闲餐饮、连锁餐饮、餐饮概念店等特色餐饮,提升餐饮经营档次。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示范,大力发展家庭式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企业,鼓励舒适性养老、异地养老等社会化养老,形成居家养老社会化、社区养老专业化、机构养老规模化的新格局。围绕便民利民目标,培育专业家政服务公司,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保健看护、保洁保安等家政服务,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市场化、网络化和品牌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典当租赁、婚庆礼仪等服务行业,培育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改善消费预期,建立以市场主导、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共同参与的信用消费体系,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积累型消费与预支型消费、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协调发展,推动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有效的消费需求。采取差别政策,引导社会各阶层的消费行为,充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在消费结构升级方面的“发动机”作用,进一步稳定并扩大住房、汽车、通讯等发展型消费,培育壮大旅游文化、教育娱乐、保健健身等休闲型消费。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完善城乡流通体系,继续开展“雁城名店、名菜、名师”评比和“百城万店无假货”创建活动,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建材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构建让消费者“放心、安心、舒心”和谐的消费环境。到2015年,销售过10亿元的市场达到2家以上;养老服务业总收入突破1.5亿元;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

(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白沙物流园区,丁家桥水运、中电大件等物流配送中心,培育壮大中电、璐辉等大型专业物流企业。在外环路周边区域,大力发展批发市场、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形成以白沙洲物流园区为主导、若干个物流(配送)中心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针对企业物流的社会化,建立以输变电装备、汽车(农机)及零部件、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环保混凝土等支柱产业为核心的制造业配送中心,满足工业园区增量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和引进物流企业,建成以湘桂铁路火车南站为中心的雁峰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群、衡阳市林牧产品市场、衡阳市二手机动车拆解市场、小商品城和璐辉物流等外围片商贸网络。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额突破10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建成衡阳的物流中心。

2、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力发展金融经济,引导金融机构在中心城区相对集中布局。着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雁峰设立地区分支机构,支持发展创业风险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加快推进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发行。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金融衍生产品,拓展中间业务。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改革,探索组建社区银行,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营资本进驻地方金融业。健全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和综合服务平台,加快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引导支持保险资金投资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贷征信体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创建金融生态城市。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构建多元金融体系,发展现代金融业。到201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年均递增17%;上市公司总数达到8家左右;引进外来金融服务机构4家以上;信用担保能力达到20亿元以上;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达到50%以上。

3、发展现代商务业。依托莲湖CBD、白沙洲园区商务区、五星综合商务区等商务服务集聚区,加快建设集网上展示、电子商务、信用发布、资源共享和供需发布搜索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积极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工商咨询、专利代理、产权交易和人才交流等专业中介服务,鼓励发展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项目和广告策划等创意商务,积极发展房产、汽车博览会等会展服务。注重品牌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推动本土优秀商务机构强强联合,形成一批知名的商务服务品牌。规范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和良性发展,提高行业服务水平。规范市场准入,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财务、广告、法律、咨询和房产买卖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电子商务等,发展现代商务业。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165亿元,年均递增24%以上。

(三)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大力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推进脱困性住房建设,支持农民安居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乡镇卫生院公有周转住房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供应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适度开发高档住宅和商务用房,鼓励发展精装修住宅,推进农村建房市

场化。加快生态型、舒适型居住小区以及低碳标准房建设,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型住宅。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健全物业服务体系,培育品牌物业管理企业。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抑制投机性购房,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到2015年,新建住宅精装修比例达到25%;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

第五篇: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商贸流通服务业是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体现以人为本,惠及民生,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行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城市经济规模,促进城乡繁荣与和谐,保障市场安全,增加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全面、充分地实现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功能,促进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依据《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鄞州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特制定《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本规划适用的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商贸物流配送业、生活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等。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机遇挑战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以建设宁波南部商贸商务中心为目标,开拓创新为主线,开放搞活为动力,紧紧抓住万达广场建成开业这一契机,调结构、拓市场、扩消费、强服务,全行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良好势头。

1、流通总量跃上新台阶。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2亿元,增长22.2%,比2004年的66.42亿元,增长3倍以上,超出“十一五”规划预测近1倍;前五年累计实现社零606.2亿元,年均增长23.6%,平均高于宁波全市6.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四年列11个县(市)区首位。2009年全区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167亿元,比2005年的90.2亿元增长60.5%;前五年累计实现市场成交额684.6亿元。2009年全区实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64.4亿元,增长17.4%;占三产比重为38.03.%,占GDP比重为9.2%。

2、都市商圈展现新形象。以万达广场为核心,四明路商业街区和鄞州大道周边商务楼为轴线,南苑环球、索菲特、开元名都等高端品牌酒店,银泰百货、沃尔码大卖场为标志,一个集国际购物广场、大型百货商场、超级市场、建材超市、家居、数码、美食、电影娱乐广场等商业零售面积达到27万平方米,国际商务酒店为10万平方米的宁波南部都市新商圈初步形成。到2009年末,全区3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万达广场休闲购物街和下应北路汽车销售街分别被评为省、市级特色商业街。

3、商贸项目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全区累计引进用于商贸设施建设的内外资总额达212亿元,先后引进了瑞典宜家、日本三井、香港联盛、美国沃尔玛,以及银泰、苏宁等一批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跨国零售集团和内资商贸企业,商贸流通服务业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包括BEST商业广场、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广场等在内的全区共有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2000万元以上商贸商务项目34个,投资总额达到203.65亿元,形成了外资商业、内资商业和本土商业相互竞争、共生共荣的局面。

4、新型业态呈现新发展。以推进鄞州新城和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特色商业、现代商务、商贸物流、餐饮娱乐休闲等各种行业加快发展。利时百货鄞州店、新江厦百货集士港店、“舟宿夜江”时尚夜消费商业街区先后建成开业;新江厦连锁店、开开便利店,各种超市、卖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等业态不断创新。连锁经营发展势头强劲,至2009年末,全区已累计开设连锁超市124家,连锁便利店339个,全年实现销售额4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6%。电子商务加快发展,“鄞州区重点商贸企业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投入运行。五龙潭豆芽等生鲜菜篮子商品配送中心、新江厦商贸物流通配送中心先后建成投产。

5、“民生工程”取得新成果。大力实施“百镇连锁千村便利店”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行政村便利店覆盖率达到60.3%,有9个社区分别被评为国家、宁波市和区级商业示范社区。建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36家,加强了对“菜篮子”商品农残检测、生猪定屠企业星级评定等,确保商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改造完成农村菜市场35个,并以创建文明菜市场、文明经营户为抓手,注重长效管理,使菜市场的硬、软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推进了“示范早点店”工程,方便城乡居民生活。

6、市场调控能力有了新增强。制订了一系列商品供应应急保障预案和措施。建立了市场商品供求动态监测系统,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及重要生活必需品进行长期监测;对少数重要生活必需品、重要救灾物资做了实物储备,并与重点粮食、猪肉、蔬菜主产区省市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供应渠道,切实增强了政府的市场调控能力。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商贸流通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数量较少,现代化程度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对产业的带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商贸流通业空间布局、功能拓展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还有待加强;三是市场流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

(二)机遇挑战

今后一段时期,无论是从国际国内背景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阶段性特征看,商贸流通业发展都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中央到地方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视,为商贸流通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争取“后危机”时代新一轮国际竞争主动权,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商务部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方式、扩内需、促消费的指示精神,提出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城镇化为依托,从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消费,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模式等多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国内消费特别是城乡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在推进关键领域改革,谋划跨越危机的新举措中,也把发展现代流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措施加以重视,所有这些都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长三角城市群崛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建立特色鲜明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实现借势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机遇。长三角作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是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提速的背景下,宁波通过积极推进大都市建设规划,将更快更好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这为我区参与并加强同长三角城市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合作,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特别是宁波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各种要素,建立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实行借势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机遇。

3、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为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提供了科技支撑机遇。十二五期间的宁波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从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看,宁波已进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的新阶段,“工业深度化、产业服务化、社会现代化”趋势更加明显,各类市场更趋活跃,市场规模、市场容量也必将相应扩大,促进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从中长期发展的目标任务看,低碳经济、绿色GDP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特别是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必将为商贸流通业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机遇。

4、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提升和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为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提供了空间拓展机遇。按照城乡区域一体化统筹发展的要求,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将加速转型,到“十二五”未期,中心城区面积将由33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基本形成现代化都市型新城格局。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蕴涵着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转变,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也将增加,这些都为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商贸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展机遇。

5、区委区政府重视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不断加大对商贸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推进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领导保障和政策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全区通过大力实施“三大行动纲领”,全面开发建设“十大功能区块”、“八大产业基地”,积极落实“幸福民生40条”,商贸经济发展提速,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随着新的商贸项目陆续建成开业,全区商贸经济总量将得到进一步扩张,商贸区块的品位、业态和人气将进一步提升,商贸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将不断增长。同时在区委区政府重视下,五年来共制订出台了9个商贸行业扶持政策,累计兑现奖励资金1.77亿元,受奖企业达656家次,培育壮大了一批商贸规模企业。领导重视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提供了最大最重要的机遇。

当前鄞州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规模质量上的挑战。与慈溪、余姚、海曙等市(区)相比,鄞州商贸流通业整体上仍以传统业态为主,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先进业态的集聚度不高;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电子商务等现代业态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亟待在业态能级、商品种类、品牌档次、市场环境、国际化程度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竞争态势上的挑战。随着“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的实施,宁波大都市建设进程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加速,特别是东部新城、江东世纪东方商业广场、海曙和义大道、江北万达广场、来福士广场和银亿海德商业中心等大型商贸设施建成开业,东、中、南、北区域性商业中心形成,鄞州与周边各区在吸引人流、物流、商流,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加上整个“十二五”时期,北面的余慈地区、南面的象、宁、奉三县(市)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人才、资本、商流、物流等要素资源将向这些地区的商贸领域进一步流动和聚集,这对鄞州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

三是创新能力上的挑战。鄞州商贸企业的业态创新能力不足,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法律咨询、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短缺,相应制约了商贸业态自主创新和本土化、品牌营销管理、国内外市场开拓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商贸经济发展方式,围绕推进“四个优化升级”总体要求,以将鄞州新城打造成现代商业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现代化都市新区为目标,改革创新为动力,扩需求、促消费、引品牌、旺商圈、惠民生、强服务为重点,搞活大流通,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构筑大平台,培育大集团,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商贸经济规模,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四)发展原则

产业联动原则。发挥流通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功能,通过深化工商、农商、商旅、商城等方面的结合,创新服务方式,拓展合作范围,加快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消费空间,满足城乡居民各方面的消费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品牌创新原则。加大对商标、商号及商业老字号等流通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培育更多的流通业自主品牌,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和推动品牌评价、咨询服务,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

科技兴商原则。强化现代科技对流通业的引领、推动作用,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吸收先进经营理念,推广信息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流通产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城乡协调原则。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出发,统筹城乡商业网点建设,构筑起城市与农村双向互通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形成既有利于突现鄞州新城商贸中心地位,增长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又有利于加快镇乡商贸流通业发展,全区城乡繁荣繁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内外贸一体化原则。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渗透、加速融合的特点,立足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提高流通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增长对重要商品的分销能力和对终端消费的控制力,做大做强商贸经济。

(五)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十二五”时期全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中心,促进“两项翻番”,完善三大体系,实现四大联动,推进六方面突破。

即:在功能定位上,把鄞州新城打造成为现代商业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

在发展速度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两项指标比2010年各翻一番,在宁波全市社零总量的排名实现“保三争二”;

在流通体系建设上,着力完善现代流通、城乡市场、运行监控三大体系;

在产业互动上,实现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大集团建设上的四大联动发展;

在发展重点上,推动流通规模、流通贡献率、流通现代化、流通产业升级、对内对外开放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上的六方面新突破:

——流通规模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50亿元和150亿元,年均递增14%和10%以上,争取比2010年的社零总额和增加值各翻一番。

——流通贡献率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5%。

——流通现代化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全区连锁企业经营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40%左右,培育营业额超10亿元连锁企业1-2家;建成商品配送额超10亿元以上的商贸物流配送中心2个;培育并形成有较高知名度的电子商务企业1家,网上商品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普遍应用计算机采购、结算,实现信息化管理。

——产业升级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超20亿元以上的城市综合体2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市场5个,其中超50亿元大市场1个,全区商品市场交易额超过400亿元。高端品牌酒店5家,餐饮业销售额达到4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0%。

——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商贸流通服务业引进内外资150亿元人民币,引入国际顶级专业店、专卖店15家,国际一线品牌5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300个。

——“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建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50个;菜篮子商品配送中心3家,配送额占菜篮子商品销售总额的达到30%以上;现代化畜禽屠宰加工厂1家,标准化绿色菜市场10家。

总之,整个“十二五”期间,要以开拓市场为重点、扩大消费为主线,通过不懈努力,力争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贡献。

行业培育目标是:到2015年,1、2个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以上的城市综合体。2、1-2家经营规模居全市同类流通企业前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3、4家年销售额超10亿元以上的汽车销售企业。4、3家以上销售额超5亿元,配套功能齐全、购物环境良好的大型综合百货零售企业。5、1-2家与现代流通方式有机结合,销售额居全市同类市场前列的商品交易市场。6、1-2个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品牌展会。7、1家以上家拥有较高知名度的行业门户网站或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8、1家以上规模达10亿元以上商贸物流配送中心。9、1-2家特色明显、知名度高、营业额1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

10、1个商贸卫星城市,4个以上乡镇商贸中心,30条主题突出、管理规范的市级以上特色商业街,若干个生活便利、环境优良的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

(六)主要任务

根据《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鄞州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结合国家和省、市流通主管部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今后五年全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以把鄞州新城建设成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为目标,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搞活大流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紧紧抓住“中提升”战略实施,加快推进宁波大都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并支持商贸企业吸收和嫁接国际先进的商品流通模式、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创新业态,扩大规模,拓展领域,搞活流通,确立起连锁经营在流通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努力把鄞州新城建设成现代商贸商务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增长集聚和扩散功能。

2、以服务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产业互动为重点,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开拓大市场。主动适应我区工业化深度发展、现代产业不断融合的趋势,大力扶持依托港口和产业优势,专业特色明显,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整合改造传统商品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走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培育具有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功能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加强规划引导,推动商品市场战略性转移,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群;提高各类批发市场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为服务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交易平台。

3、以打造空港物流园区,建立商品分销中心为导向,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大贸易。充分发挥空港物流保税园区的作用,坚持以内促外、以外带内,“招商引资”与“招商引贸”并重,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商务会展、物流配送等为促进国际国内贸易服务的相关产业,将鄞州的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经济综合实力优势,转化成为促进商品跨地区、跨国界流动,发展大贸易的竞争优势,使更多的“鄞州创造、鄞州制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以营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为动力,加快推进惠民便民工程建设,优化大服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主动适应城乡居民生活进入宽裕阶段、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情况,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商,以法治商,积极营造绿色、健康、安全、方便的消费环境。推进“百镇连锁千村便利店”工程,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优化改造城市商业区网点,积极发展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精心实施系列“惠民工程”,确保“菜篮子”商品供应,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创建和谐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发挥商贸流通业的服务作用。

5、以增长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为手段,加快实施扶强扶优,培育大集团。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是推进流通现代化,增长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地区及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各类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流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按照“条件符合、分类评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原则,从商贸流通企业中评出一批居行业龙头地位,规模大、贡献大、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企业,由区政府进行表彰奖励,并给予相应的扶持。

三、空间规划与业态布局

(七)空间规划

1、区域空间规划

根据宁波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鄞州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行政区划、交通节点、商业基础和商业传统,以及未来的空间发展走势,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给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今后一个时期,鄞州区要着力打造“一心五翼一带”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即:一个现代商贸中心;五个不同翼面的商贸发展节点;一个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环区游憩商贸带,形成“中心带动、多翼齐飞、商旅共荣”的繁荣景象。

(1)新城区商贸中心

范围:包括万达联盛商圈、BEST广场商圈、南部商务区、长丰、潘火、石碶、慧丰、中兴河湿地、奉化江畔高档居住区、陈婆渡等等十大特色功能区。定位:现代商贸,特色餐饮,时尚休闲娱乐高端消费集聚区。

主要任务:提升鄞州新城商贸中心品位,构建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商业新高地,增强区域商贸中心辐射力。重点打造万达联盛和贝斯特广场两个现代城市综合体、若干商业组团、商业街和社区商业网络。

(2)五个不同翼面的商业发展节点

结合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和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以交通线为依托,实现交通线周边商贸业节点的串联,形成以鄞州新城为中心点,集仕港卫星城,高桥、五乡、姜山、鄞江、咸祥等“准卫星城”为节点,辐射区域西部、西南部、东部、东南部和大嵩滨海地区的放射型商贸业发展翼面。

重点是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先期规划,有步骤、分阶段推进。

通过大力推进卫星城、“准卫星城”商业和乡镇商贸中心工程建设等项目,加快现代流通方式向镇乡延伸,实现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城乡全覆盖。

西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集士港、高桥、古林、横街片区。

定位:鄞西片区“新城市”和宁波中心城区西部“新门户”。

主要任务:以集仕港卫星城为示范,加快高桥、古林、横街等鄞西片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以奥特莱斯国际名品商业广场、新江厦百货等商业设施建成开业为契机,依托轨道交通、空港物流保税园区等载体,发展与地铁经济、临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综合性商场、连锁超市、餐饮、住宿等业态。

西南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鄞江、洞桥、章水片区。

定位:特色商贸休闲区。

主要任务:依托“水文化”、“石文化”优势和它山石刻博物馆等旅游设施,加快建设鄞江文化商贸综合体。引进特色商贸项目,做大做特传统鄞江庙会,发展传统特色商贸业,逐步将其打造成特色商贸和休闲居住区,辐射鄞西南区域。

东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邱隘、五乡、东吴片区。

定位:综合性商贸集聚区。

主要任务:邱隘通过与东部新区商贸业发展规划对接,融入宁波中心城区,形成同城经济。五乡利用绕城高速、铁路环线、南外环、轻轨一号线等诸多基础设施形成的交通节点,积极引进商业地产项目,培育发展都市商贸经济、轨道交通商业,以及生活服务业态,成为鄞东地区综合性商贸集聚区。东湖结合建设特色小城镇,加快发展乡镇商贸中心。

东南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云龙、横溪片区。

定位:江南水乡、浙东山村特色商贸区。

主要任务: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江南水乡、浙东山村特色,宁静、宜居的休闲居住区和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提升鄞东南地区的商贸业发展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大嵩滨海地区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塘溪、咸祥、瞻岐片区

定位:滨海休闲旅游特色商贸区。

主要任务:抓住象山港大桥建设机遇,结合打造具有水乡、山村、滨海特色小镇,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商务会议、滨海居住、度假休闲等产业,力争成为长三角著名的滨海休闲胜地。

(3)一个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环区游憩商贸发展带

围绕以五龙潭、它山堰、桃源湾、鄞西红色旅游资源等为主的山水生态旅游走廊;天童景区、阿育王景区、金峨山景区、咸祥滨海休闲区等为主的宗教生态旅游走廊;环老三区和鄞州新城区,近郊休闲旅游区块主的城市休闲旅游走廊,打造与旅游空间组织相适应的、商贸与旅游共生共荣的环区游憩商贸带。

在空间组织上,以旅游消费地来组织商贸业发展,与区旅游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产业布局相衔接,实现都市、海洋、文化、生态有机交融、基本覆盖全区重要旅游点的环区游憩商贸的空间格局,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2、鄞州新城区空间规划

鄞州新城区要着力构建以“两核五区”为基础,“多点”为补充的商贸流通服务业空间格局。“两核”:即2个城市综合体核心商圈;“五区”:即5个商业集聚片区;“多点”:即15个左右的点状社区(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

(1)“两核”:即万达联盛和贝斯特2个城市综合体核心商圈。

万达联盛商圈以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为主体,东起锦寓路,南到鄞县大道,西至钟公庙老街,北临嵩江路。主要功能是打造成集聚现代商业、汇萃名品名牌、引领时尚消费的综合性商圈。

贝斯特商圈以BEST广场为主体,由瑞士SMART商业广场、英国TESCO商业广场和深国投宁波商业中心三大子商业体构成,东起科技路,南到四明路,西至前沿河,北临环城南路。着力打造成为高端商业集聚的国际品牌之都,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商圈。

两个商圈分别处于新城的中心位置,区域相近,功能互补,形成了合理的商业梯度,共同构成鄞州新城核心商业新高地。

(2)“五区”:即5个商业集聚区。分别是南部商务商贸区、潘火商业集聚区、长丰商业集聚区、石契商业集聚区、陈婆渡商业集聚区。

这五个商业片区既服务本区域,又对两个核心商圈起支撑作用,是新城商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多点”:即15个左右社区商业服务设施。

社区商业布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指导思想,按照服务人口3—5万人,服务半径500—800米的标准,合理配置商业网点。特别是要贯彻落实国家商务部关于大力推进社区“双进”工程的要求,加快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各种业态,以方便居民购物。

(“两圈五区”商业布局已在《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中详述,这里简略。)

(八)业态布局

1、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包含购物中心、高端商务酒店、休闲广场、金融大楼等现代商贸商务设施,是融合多种城市功能的单元体,具有集聚商气、吸引人气、打造节气、体现洋气等多方面功能。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汽车进入百姓家庭,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设施加快发展阶段,要着重抓好万达联盛商业广场和贝斯特商业广场等城市综合体。

2、大型商业广场

大型商业广场是现代商业的标志性业态,鄞州新城作为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南部商业中心,宜加快发展这一业态。“十二五”期间,要努力促使斯玛特商业广场、TESCO乐购商业广场、宜家家居广场、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店商业广场、潘城国际广场、“富田新都心”商业广场等项目早日建成,为繁荣鄞州新城增添新亮点。

3、大型零售商业网点

大型百货商店、大型超级市场、仓储式大卖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商贸流通设施,是繁荣繁华城市的重要商业业态。要根据适度竞争、节约资源原则和目前大型零售网点布局现状,对新城区的大型零售网点建设进行合理调节,并鼓励其适度发展。到2015年,新城区大型零售网点力争发展30个左右(详见《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

4、轨道交通商业网点

“十二五”期间开通的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将对城市发展,人们出行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其巨大的人流、商流、信息流所引发的地铁经济,已经引起从多商家的关注。高桥、五乡等地的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要超前规划,抓紧布局建设相关商业设施。轻轨站点的门店、商铺、商场,采取只租不卖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择优引进适合地铁环境的各类商业网点。优先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快餐店、餐饮店等相关业态,在方便购物消费的同时,不断做大地铁商业。

5、商业街

商业街分综合商业街和特色商业街。每个建制镇要力争建设一条以上特色商业街,全区共建30条。其中,新城区要着重打造四明中路和南部商务区2条综合商业街;特色商业街,要根据街区特点、经营特色、错位经营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重点打造长丰“舟宿夜江”时尚夜消费商业街、钟公庙商业步行街、南部商务区“银桥水阶”商业水街、嵩江中路阿拉宁波街、科技路“甬上传说”特色餐饮街、麟寓路时尚精品街、学士路文化产品街、下应北路汽车街、下应街道“中华老字号”街、湿地公园艺术风情街等10条特色商业街,共计12条。(详见《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

6、商品交易市场

以构建“依托宁波市、立足长三角、辐射华东地区”市场体系,建设若干个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大型专业市场为目标,迁建、新建、升级改造相结合,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加快商品交易市场建设。

发展新兴业态,扩大交易规模,提升市场挡次,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两大市场群,即:潘火以家具家居为主的市场园区和姜山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园区,共计约100万平方米交易面积,成为长三角南翼具有较强辐射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各类专业产品集散中心,带动一、二产业加快发展。(详见《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

四、行业发展与重点工程

(九)行业发展

1、批零贸易业

充分发挥批发零售业在实现商品销售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其向城乡市场一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批发业着重发展服装、建材、钢材、五金交电和机械电子产品等;

零售业大力发展百货连锁、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和社区便利店等;

积极培育无店铺零售。

十二五期间,批发零售业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业态先进。确立连锁经营在批发零售业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扶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建设商品物流配送中心。

——体系完善。形成幅射城乡市场的销售网络;推动特色市场集群形成。

——形象高端。引入国际高端商业,提升商业形象,形成名品名牌集聚和活跃的商业氛围。

具体举措上,着力把握以下重点:

加强市场园区建设。遵循交易便利、交通顺畅、保护环境和平稳过渡原则,完善市场空间布局。新建、迁建一批专业市场,向园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扩大服务半径和辐射范围,形成强大的集聚效益。

集聚连锁式批发企业和市场。促使相关批发企业和市场向园区集中。批发企业和市场利用其品牌效应向外输出商品,形成连锁经营批发企业和市场。

创新交易方式。加快发展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采购配送网络,鼓励会员制销售与“现购自运式”连锁超市的发展,逐步替代传统摊位制工业品批发交易市场。

促进有形与无形市场结合。重点发展以产业和港口为依托的进出口大宗生产资料市场;发展与商品市场配套的信息、代理、电子商务等无形市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贸易网络体系,打造网上市场。

实施百货业态结构调整。提倡百货商店错位经营和差别化经营;鼓励大型百货企业跨地区进驻与落户,逐步形成以优势品牌百货店为龙头的百货业连锁经营,提高组织化与规模化程度;引导中小型百货商场进行经营业态的调整,逐步向专业超市和大型超市方向转变。

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大型超市。鼓励具有跨国零售背景和地区总部型大型商业企业到新的商业街区投资建设大型超市;新建大型超市的停车场,建议采用立体车库,以节省土地资源。

发展多种新型业态。以服装、文具、家用电器等产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品牌专卖连锁和系列专卖店,凸现产地价格优势。重视发展仓储式商场、超市、专卖店、专业店、折扣店等新型业态形式,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鼓励发展以“农超”(菜市场十超市)、“百超”(日用百货店+超市)等模式或专业店、超市、仓储商店等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新型的业态集聚效应,放便消费者购物。重点推进以特许加盟、连锁经营、品牌和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社区便利店,整合众多小型零售店铺,发挥综合服务功能。

重视引进国际著名便利店企业进入鄞州城乡市场,借鉴其先进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技术,加快发展农村和社区商业。

2、汽车销售业

2009年全区汽车销售额占到社零总量1/3以上,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进入家庭已成为普遍现象。

做大汽车流通规模。把握国家出台优惠政策促进汽车消费,各汽车销售商翻新促销手段,大打“服务牌”,开拓潜在市场等有利时机,重视发挥汽车流通行业协会作用,通过举办车博会、汽车展示展览、专业车模走秀、斑马线礼让行人、广场文艺表演等活动,集聚众多汽车销售服务企业进场销售,进一步开拓汽车市场,不断做大销售规模。

做靓汽车销售专业街。继续鼓励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及品牌知名度的4S店整车销售企业入驻下应大道汽车一条街,特别是要吸引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国产、合资、进口等高中低各档车型和著名品牌汽车,以及在宁波地区第一家开设特许经销店等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在街区落户,进一步丰富街内的汽车品牌,逐步将该区域打造成特色明鲜、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销售一条街,满足城乡居民购车需求。做好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要加强现场管理,改善交易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放便卖买双方进场交易,力争把途众汽车市场打造成宁波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

3、餐饮服务业

坚持把鄞州打造成“辐射长三角地区新兴餐饮业基地”为目标,以高端酒店和特色餐饮企业为龙头,开发档次不同的商务餐饮、会议餐饮、休闲餐饮,形成功能完善的餐饮体系,不断提高鄞州餐饮业的竞争力。

构建鄞州美食体系。着力打造海鲜特色、山珍特点、地方品味三大饮食精品线,大力开发包括海鲜美食、地方名吃、山珍美味、祖庭斋菜、西餐佳肴等菜系,重点培育“舟宿夜江”、“银桥水阶”、科技路、四明中路、麒麟大厦等餐饮娱乐休闲特色街区。加强餐饮企业联合,举办“鄞州美食节”、“特色美食推介”、“食在鄞州”等节庆系列活动,打出鄞州美食品牌。

标准化生产、外向化发展。支持“豪味达”营养配餐公司以中央厨房的形式,在继承传统餐饮文化和烹饪技术基础上,向标准化操作、工厂化生产、连锁化经营和现代科学管理目标发展,实行餐饮服务的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配送,各项流程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采用餐饮信息发布和餐饮配送方式,通过搭建推介平台,帮助餐饮企业与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商务楼宇企业实现服务对接,推广价廉物美、健康营养的午餐配送,满足各方面人士日常用餐需求。

打造“舟宿夜江”时尚夜消费街区。充分利用该区地处鄞州、江东、海曙三区交汇,连接天一广场和万达广场两大商圈的地理优势,深入挖掘“夜”消费特色,做好夜景、夜食、夜娱、夜购、夜行、夜宿等夜色文化,以“江·水·人·家”为主题,集餐饮、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将“舟宿夜江”街区打造成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中“最为精彩诱人的一湾”,成为宁波新的地标性夜生活消费区。

4、生活服务业

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先进的生活服务业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生活服务,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服务和休闲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做到无差别服务。同时规范市场秩序,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美容美发、沐浴休闲、洗涤业,实行大中小结合、高中低配套,发展连锁经营,加强标准化服务和管理,提高科技含量、服务质量和整体素质,不断满足日益多层次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家庭服务业,以81890求助服务网为平台,积极发展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护理、病患护理等业态,鼓励走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道路。

重点支持与家庭服务业相关的信息平台建设、员工权益维护,以及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使之成为商贸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为一、二产服务,促进市场繁荣。

5、成品油行业

以国家政策和相关法规为指导,加强管理,优化布局,逐步完善加油站销售服务网络。到2015年,规划新设置加油站10座。

拓展加油站服务范围,增强现代化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救急功能。

督促加油站环境保护,进行油气控制,逐步建立完善油气回收系统。

6、“菜篮子”行业

以“惠民生、重质量、保市场”为根本出发点,推进“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建设,实现菜篮子商品优质、绿色、无公害化,繁荣市场供应,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商品。

提升“菜篮子工程”质量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特色、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满足人民群众对菜篮子商品讲营养、讲安全、讲品质的需求,加快推进“菜篮子示范工程”建设,使鄞州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菜篮子商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发展绿色市场和新型业态。以实施农村菜市场改造为契机,创建文明菜市场、文明经营户为抓手,全面提升菜市场经营管理水平,营造整洁有序的菜篮子购物环境。加快建设规模化菜篮子商品批发市场,组建绿色菜篮子商品配送中心,配置绿色通道车;以大型连锁企业为依托,发展社区便民菜篮子商品连锁店,提高标准化和便民化水平。

建设绿色特色菜篮子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蔬菜、肉禽蛋、水产、豆制品等菜篮子商品种植、养植和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绿色蔬菜特别是有机蔬菜的种植面积,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订单农业;支持五龙潭、方兴食品、三丰可味、金鳖山、引发企业等加工流通基地规模化发展,力争建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50个。按照卫生、绿色、安全的标准,提高各类菜篮子商品加工档次,加快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异地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基地牧场建设,加强与国内菜篮子商品主产地生产加工企业或购销大户联合,增强市场应急保障能力。

完善菜篮子商品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在城乡菜市场开展以蔬菜农药残留为重点的快速检测,不断扩大检测的范围和品种,加大监管力度,保障消费安全。制定市场准入制实施办法,扩大菜篮子商品市场准入品种和范围,提高市场准入水平。加强肉食品检测力度和畜禽定点屠宰加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建立猪肉质量IC卡网络追溯系统,实行全程网络化监管,把牢猪肉流通质量安全关。

积极推进菜篮子商品标识化,培育省、市级菜篮子绿色品牌,不断提高菜篮子商品品牌化程度。

(十)重点工程

1、万达联盛核心商圈提升工程

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一期,要抓住先发优势,提升综合品质,以四明中路综合商业街、南部商务区综合商业街、钟公庙商业步行街、麟寓路时尚精品街、学府路文化用品街为支撑,共同构成“一心五街”核心商业片区,着力打造一流商圈。

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在强调各自经营特色和服务多样化的同时,按照“打造国内一流购物中心”的目标,整合长丰休闲区块、四明路商业街,加快调整商品品牌和经营业态的配比,瞄准高端消费层次,大力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做靓、做足生意,以适应当前城乡居民要求买放心、买时尚、买休闲、买高端的消费心理,不断提升广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进一步完善广场内的购物环境和广场外的景观环境,打造低碳型广场;积极搭建消费平台,强化商务、文化、旅游、休闲等要素组合,大力举办以休闲购物、餐饮美食、汽车消费等为主题各类商贸节庆活动,进一步集聚城区人气,打造成集购物、娱乐、美食、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综合性广场,辐射宁波全市。四明中路综合商业街:整合、改造、提升低档次商业网点,鼓励引进名品、名牌店,增加品牌商品经营,改善购物环境;引导中小商店向品牌专买店、专业店、精品店转型;吸引地产服饰品牌设立专买(专业)旗舰店,努力将其打造成以经营品牌商品为主的中高档综合购物商业街。

南部商务区综合商业街:以发展高档专业店、专买店为主,重点经营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潮、时尚服装、服饰品牌;同时依托“银桥水阶”商业街,加快发展特色餐饮与休闲娱乐,酒店、宾馆,会展会务等业态,努力将其打造成与高端商务区相适应的“时尚、流行”综合商业特色街。

钟公庙商业步行街:鼓励发展专业超市、精品服装服饰专买店、连锁店、中西特色美食店、时尚KTV、休闲茶楼、咖啡吧;适度发展烟酒专买店、书店等业态,将其打造成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步行街。

麟寓路时尚精品街:着力打造成汇集高档时装服饰、鞋帽、珠宝首饰、钟表、眼睛、化妆品、发艺等业态,集聚众多品牌店、专买店、连锁店的时尚精品街。

学士路文化产品街:加快发展以服务周边大学城学生、教师及附近居民为主的数码广场、电脑维修、旧电脑交易、电子娱乐、影视产品、文化体育、图书、餐饮等业态。提升现有数码广场层次,开辟电脑DIY区、数码产品区等交易场地,更新电脑、手机等电子数码产品品牌,丰富体育文化用品种类,进一步做大规模,繁荣街区。

2、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工程

推进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是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按照鄞州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布局,着重抓好集仕港卫星城市,高桥、五乡、姜山、横溪、鄞江、咸祥等“准卫星城”的商贸中心建设。

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

(1)根据“体现特色、彰显品位”的总体目标要求,坚持“优先发展、集聚发展、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理念,加强对全镇商贸流通业发展空间的布局设计,率先编制好“镇级商业网点专项规划”,出台扶持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大力营造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氛围。

(2)确立“商城联动,互为依托”的发展思路,坚持城镇建设改造与商业发展同步推进,加大对商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既抓老街改造提升,又抓商贸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打造出若干条商业特色街区,拓展商贸服务业发展空间。

(3)采取“招商引资与项目推进相结合”的办法,把招商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来抓,有效整合全镇招商资源,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吸引各种投资前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努力为促进商贸经济发展提供活力之源。

(4)充分挖掘并大力弘扬当地经商传统和商业资源,坚持“有节造市、无节造节”,通过举办各类具有鲜明本地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商贸节庆系列活动,集聚商气,激活人气,营造出浓厚的商业氛围,幅射周边镇乡,使其成为真正的乡镇商贸中心。

3、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工程

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是发展商贸经济的强大推动力,也是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变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途径。

(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打破单店经营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在百货、日用品、家电、医药、餐饮、洗涤、美容美发等行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支持利时百货、新江厦超市等大型商贸企业走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路子,鼓励其到人口密集的镇乡开设门店,不断提高连锁经营销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

(2)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配送业。支持“每食屋”冷涟物流体系、“豪味达”营养配餐中心、开开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以及新江厦高桥配送中心、米氏粮油配送中心升级改造,提高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构建适应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高效物流配送体系。

(3)培育和造就一批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当前网络购物以比同期社零高6.5倍增幅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正驱动着传统的规模经济转型升级到个性化、定制化模式。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重点加强区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网上采购、网上购物、网上结算等经营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贸流通业的效率。支持现有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专业店、专买店等开辟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信息发布、商品展示和网上交易。

4、重视推进“民生工程”

以贯彻落实“幸福民生40条”为重点,坚持扩大消费与保障民生相统一,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结构优化,拉动经济发展。

(1)加快推进连锁便利店村村覆盖工程。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和连锁龙头企业到空白村开设农村便利店,方便当地群众购物,确保到2015年实现全区行政村连锁便利店全覆盖。

(2)加快推进菜市场改造管理升级工程。根据四年完成村级主要菜市场改造任务的目标,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到2015年完成100家村级菜市场改造。同时抓好市场管理,认真实施菜市场的“检查、评比、通报、考评”制度,真正实现农村菜市场软件和硬件的“双提升”。

(3)加快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推进社区商业一条街建设;鼓励早餐店、便利店、菜市场、废旧物资回收等居民生活必备业态发展;加快社区呼叫热线、服务热线等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功能。抓好商业示范社区创建,力争现有社区全部建成区级以上商业示范社区,其中国家级5个和市级10个。

(4)加快推进菜篮子主要商品市场保障工程。围绕“两荤两素”菜篮子商品,引导菜篮子基地、菜篮子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扩大生产规模,开展产销对接,加快实现全区生猪18万头、蔬菜1.5万亩、水产7000亩、豆类制品3.5万吨等主要菜篮子商品应急供应标准。

(5)加快推进便民早餐工程。鼓励和引进中式快餐龙头企业和品牌餐饮企业开设早餐业务,合理布局区内早餐门店,逐步推进连锁早餐进入偏远镇乡。支持早餐企业改造建设早餐加工配送中心,完善早餐车(亭)网点布局;引导早餐企业与连锁超市、便利店对接,形成稳定的配送供应关系,逐步建立起经营规范、品种丰富、卫生达标、布局合理的早餐供应服务体系。

5、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监测网络和应急保障体系工程

加强流通领域统计工作,重视数据收集和分析,监测全区流通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运行态势,及时发现和掌握市场供求波动情况,为制定政策,保障供应提供依据。

(1)以现代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重要商业业态和经营网点为信息数据采集点,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市场运行监测网络。加强对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和成品油等特种行业的运行监测分析,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准确预测商贸经济运行情况和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加强对流通企业的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确保消费品市场运行安全。

(2)建立健全市场快速反应体系。完善粮、油、肉、蛋、糖、盐、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形成市场预警及异常波动确认机制,健全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增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市场供应。

五、保障措施与项目支撑

(十一)保障措施

1、加强对商贸流通工作的领导。把发展商贸经济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转方式、促消费、保增长的重要内容,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增长区域竞争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加以认识,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制定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进一步理顺流通行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流通主管部门和流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部门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工作合力,及时协调解决商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全区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2、强化商贸规划的导向作用。重视商贸流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现代流通与改造传统商业;建设大型商业设施与发展中小商业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城乡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引导商贸流通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加强流通领域相关行业规划工作,制定和实施“菜篮子”工程、定点屠宰等专项规划;明确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重点和阶段目标,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促进商贸流通业有序发展。

3、重视商贸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商贸流通服务业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鼓励采取多种渠道,引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现代商贸流通业务、拥有营销技能的各类高级人才为我区服务;支持流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开展合作,培养一批适应流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化流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流通领域人员素质。重视流通部门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强化公务人员在职培训,提高其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和开拓创新能力。

4、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市制订的流通领域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推进依法行政,减少各类审批,规范审核备案,健全规章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做到公平透明,提高政府对流通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商贸流通业发展实际,抓紧制定有关商业网点管理等地方性规章,建立和完善流通领域法规体系。大力开展食品、药品、餐饮服务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非法传销活动,加快推进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

5、加强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建设。支持商贸流通行业协会的建立和规范运作,实行民主办会、自主办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引导行业发展、反映行业诉求、参与政策制定、开展专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完善行业协会职能,逐步将政府行使的应该由协会承担的行业信息收集、行业标准制订及行业自律等工作移交或委托授权给行业协会,不断加强协会建设。鼓励各类企业和相关组织加入协会,增强其覆盖面和代表性。积极开展行业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与合作、办会办展和诚信建设等行业活动,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6、营造有利于促进商贸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要紧密结合“十二五”商贸经济发展新形势,针对同城、同业、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的实际,抓紧制定实施新一轮商贸流通业扶持政策,力争成为扶持力度最大、各种条件最优、让周边地区羡慕、对商贸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发展商贸经济的政策,为提升业态,引进品牌,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再创发展新优势提供保障。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政府以及各级流通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开拓市场,促进消费,支持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综合运用政策奖励、银行贴息等手段,对龙头流通企业、重点商品市场、商贸流通设施、发展现代流通,以及建设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下载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十二五规划

    XX市 “十三五”民政工作规划 “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由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深......

    市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新农村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未雨绸缪,超前规划,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市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指导思想的定位上,该规划突出中心村建设......

    市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新农村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未雨绸缪,超前规划,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在指导思想的定位上,该规划突出中心村建设,坚持“一并”(适当合并乡......

    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5篇范文

    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阳信抢抓黄河三角洲开发,实现追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强县目标,在......

    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文章标题: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加快**市服务业发展,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

    十二五规划建议之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规划会给服务业怎样的命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纲要,建议提出以......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 和2011年工作重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 “十二五”规划思路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践“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

    十二五规划建议之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规划会给服务业怎样的命题?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纲要,建议提出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