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4 15:2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秭归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秭归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秭归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

宜昌市秭归县旅游发展“十二五” 规划

2012/9/20 23:23:00 来源:互联网

一、“十一五”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秭归旅游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实施“四县”战略,以创建全国旅游名县为目标,以“一区、两线”旅游开发建设为重点,不断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环境,全县旅游取得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成功创建首批湖北旅游强县,为我县旅游“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接待中外游客7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亿元,接待人数比“十五”期间预计增长55%,旅游总收入增长67%。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165.5万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总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17.5%。2010年接待游客1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6亿元,各项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居全市前列。

2、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以“一区两线”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旅游整体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县景区由县城搬迁前的一座屈原祠迅速发展为九畹溪、泗溪、凤凰山屈原祠、链子崖、五龙温泉等一线串珠式的5大景区。传统观光旅游提档升级,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了适应多层次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郭家坝镇庙垭村的五龙温泉的成功开发,更是填补了秭归度假旅游产品一大空白,丰富了三峡旅游产品尤其是冬季旅游产品内容。客源市场结构开始向中长线市场乃至海外市场突进;旅游产业结构正在向旅游六大要素均衡延伸,全县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人员达到22000人,全县对外营业的旅游企业有景区(点)6个、旅行社4家、大型旅游车队1个、旅游商品开发企业8家。同时,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圈投公司、三峡集团公司投资秭归旅游,实现了强强联合,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旅游发展后劲得到增强。秭归旅游地位发生重大变化,正在由三峡旅游过境地逐渐成为三峡旅游集散性目的地。

3、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先后安排我县旅游专项资金4亿元,大大促进了凤凰山、九畹溪、泗溪、链子崖、五龙温泉等重点景区项目的开发建设。全县旅游招商引资也较“十五”有明显提高,5年间旅游招商投资总额超过3亿元,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是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有序推进。九畹溪漂流生态调节水库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彻底解决了九畹溪漂流受制于天的问题;泗溪生态风景区目前正在按照规划提档升级,年内可以崭新形象开门迎客;凤凰山屈原祠景区建设基本完成,并正式对游客开放。二是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道路交通、景区配套设施、污水垃圾处理、城区绿化、亮化、美化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开展旅游名镇、名村创建,旅游配套设施大为改善,旅游服务功能更加齐全;旅游饭店的规划和建设不断加快,旅游接待能力逐步提高。

4、旅游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带动性强,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县旅游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00个,为相关行业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00个,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富民效果不断显现。同时,旅游业还带动了交通、商贸、餐饮、文化、体育、通讯、信息、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我县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促进了移民致富、农民脱贫、交通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5、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宣传贯彻国务院新的《旅行社条例》及《实施细则》、《湖北省旅游条例》等相关法规政策,成立了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通过行业培训、日常巡查、专项检查、专项整治、联合执法等多种形式,加强旅游行业综合监管。同时健全旅游安全责任体系,制定了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加强了安全应急演练,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积极倡导规范服务、文明服务和诚信服务,建立良好的旅游秩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全县旅游市场运行规范,各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等综合接待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行业诚信度日益增强,各项安全保障措施日趋完善,全县对外旅游形象明显提升。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的新机遇

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带来发展新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秭归地处中西部结合处,将享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省、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为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三峡后续规划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十二五”是秭归实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关键时期。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重点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突出问题,是推动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秭归作为三峡工程移民大县,三峡工程的后续工作规划将更多地惠及秭归,对秭归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改善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秭归旅游发展的综合效应必将充分显现。

三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深入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十二五”是我省深入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关键时期,秭归位于长江西陵峡两岸,地处渝鄂水上交通咽喉,旅游资源富集,是“两江一山”的重要节点,属全省十大核心景区范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秭归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四是交通环境的极大改善带来发展新机遇。随着沪渝高速、宜万铁路、十宜铁路、汉宜城际铁路、宜巴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香溪长江公路大桥和县城出口一级路的建设,尤其是三峡翻坝高速的顺利通车、三峡专用公路的提档升级,秭归与全国交通网络连接将更加紧密,上通成渝,下达襄荆,南连粤桂,北抵中原,秭归对外交通极大改善,将对秭归旅游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投资不足制约发展。旅游业是投入大,见效慢的产业,属长线投资,招商引资难度相对较大,加上我县财力有限,旅游投资严重不足,导致旅游发展速度快不起来,发展水平高不起来,综合配套跟不上来,这是秭归旅游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

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旅游发展热潮的兴起,全国、全省乃至我县周边区域旅游发展迅猛,各种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日新月异,从而带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我县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综合配套、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的服务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提升我县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3、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全县骨干交通网络通行能力和等级不高,回头路、断头路比较普遍,未行成环形封闭的旅游道路网;景区内交通道路等级低,可进入性差;旅游综合接待和配套服务仍显薄弱,特别是宾馆饭店接待能力不够,档次不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项配套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4、旅游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全县上下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浓郁氛围尚未形成。二是旅游企业“小、散、弱”,市场主体块头不大,开发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不足;三是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懂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比较匮乏,一线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不能适应全县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及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旅游优秀目的地”的总体目标,以屈原故里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高峡平湖旅游线、“大老岭—乐平里”生态文化旅游线“一区、两线”为重点,抢抓国家、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突出抓好规划、建设、营销、服务和管理,提高秭归旅游的整体水平和形象,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县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建设“宜旅秭归”。

(二)发展战略

1、创新转型战略:改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营造全新的旅游发展环境;优化旅游产品的质量和结构,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转变发展观念,推动旅游六要素全面发展;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和拓展旅游新市场。

2、精品品牌战略:以屈原、三峡大坝、高峡平湖三个世界级品牌为总抓手,着力打造核心景区,培育主打产品和精品线路,不断提高秭归旅游的形象和水平,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3、资源整合战略:整合政府和部门资源,构建加快旅游发展、建设宜旅秭归的体制机制;整合政策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有效的投入保障;整合自然资源,全力打造核心旅游产品;整合市场资源,进一步扩大秭归旅游的整体效应;整合社会资源,全方位营造旅游发展环境。

4、区域合作战略:主动融入三峡旅游、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瞄准全国旅游市场,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规划、建设、宣传和营销合作,扩大秭归旅游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适应能力。

5、产业联动战略: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切实加强餐饮服务、宾馆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开发等综合配套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秭归旅游全面升级。

四、“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奋斗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把秭归打造成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成为三峡地区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努力创建中国旅游优秀目的地。

到2015年底,全县旅游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420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达到25亿元,分别增长20%、25%以上。

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2 个(凤凰山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九畹溪漂流观光景区),4A级景区1 个(三峡竹海生态休闲景区),3 A级景区2 个(三峡链子崖国家地质公园、五龙温泉景区),新建高峡平湖游船观光基地,开发高峡平湖游船观光产品,启动开发乐平里景区;建成秭归游客服务中心;星级宾馆达10家以上,其中5星级宾馆1 家;全县旅行社达到8家;建设旅游名镇 1个(九畹溪镇);旅游名村4个(银杏沱村、槐树坪村、建东村和中坝子村),发展农家乐旅游150家以上。

(二)工作重点

1、高起点编制秭归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

围绕实现“宜旅秭归”和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以旅游业统筹秭归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高起点、高水准编制《秭归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明确目的地的定位、空间布局、发展方向、目标品牌、主打产品、战略路径和重点任务。按照高起点、高要求,瞄准市场热点,重点策划一批支撑目的地建设的重点项目。深入研究秭归旅游目的地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品牌优势,针对不同市场进行产品设计,同时制定旅游形象策划与宣传营销扩广方案和旅游业统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方案,增强秭归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秭归旅游的品牌带动效应。

2、精心打造屈原故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

以屈原文化为品牌,以西陵峡(秭归)为纽带,以凤凰山、高峡平湖、九畹溪乐平里景区为重点,加快开发建设和提档升级,整体打造成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核心景区。

凤凰山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加快现有核心景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的后续配套和完善,重点完成滨水景观带建设,加快古民居的布展和开放,整合九歌坊资源,打造以屈原文化和秭归端午习俗为主题的室内情景剧,丰富景区文化内涵。

九畹溪漂流观光景区: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重点进行漂流起点服务区、漂流中转服务区、观光综合服务区、生态停车场、旅游专用码头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接待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品质漂流”,引领漂流市场。

三峡竹海生态休闲景区:以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目标,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二、三期旅游建设项目,即:新游客中心、观光小火车、五叠水大环游,天下索梯、黄金是怎样炼成的、建东农业观光体验园、圣水涧景观改造等项目和竹子大宴餐饮,竹子方便食品,竹子工艺,努力打造成为三峡地区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

三峡链子崖国家地质公园:按照国家3A级景区标准,重点做好旅游码头完善和码头接线路的改造,改造提升景点内人行步道和观景平台;尽快建成三峡野外地质监测站和三峡地质博物馆;打造精品演艺节目,发展崖上人家农家乐,提高游客的参与性;积极开发户外拓展旅游项目。

高峡平湖观光游船基地:招商组建高峡平湖观光游船企业,打造高档观光游船,改造升级旅游码头,开发高峡平湖观光系列产品,实现“水岸互动,峡江一体”,有效整合水体旅游资源。

乐平里景区:在高标准编制好开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十二五期间启动开发建设。

3、着力提高秭归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以三峡专用公路、江南翻坝高速公路、秭归水上客运码头为轴线,重点完善县城茅坪的旅游接待服务和集散功能,提高秭归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建设秭归游客服务中心,构建全县的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二是加快旅游交通建设,提高游客集散能力:改造建设县城快速出口路,做好与三峡翻坝高速路、三峡专用高速路的沟通连接,协调开通副坝旅游专线;加快宜巴省道、秭兴公路、香堡公路、周聚公路、杨泗公路等骨干旅游公路的改造升级,实现与沪蓉高速、宜巴高速、209国道、318国道的互通;加快建设香溪公路长江大桥,彻底解决秭归长江南北两岸交通不畅的问题。重点建设茅坪港旅游专用码头、九畹溪旅游码头,为实现与三峡旅游长线对接和高峡平湖观光创造条件,提高秭归旅游集散功能。三是加快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能力。重点加大星级宾馆创建力度,对现有6家星级宾馆进行改造提档升级,新增星级宾馆4家,形成与屈原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区相匹配的接待条件和功能;支持和指导经济型酒店、私营旅馆的发展,满足中低端客源市场的需求;在县城周边、重点景区附近、旅游公路沿线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建设,丰富和完善秭归旅游的综合接待服务能力。

4、重点培育精品旅游线路。

紧紧围绕全省“一江两山”和“两圈一带”旅游发展战略格局,切实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打造跨地区精品旅游线路,全力开辟观大坝 —拜屈原—游高峡平湖、参拜屈原祠—游览昭君村—探寻神农架(三人线)、武当山—神农架—屈原故里—三峡大坝,秭归—重庆—秭归等精品旅游线路,尽可能多地让秭归旅游融入大三峡和鄂西旅游圈的旅游线路中。

5、努力提升秭归旅游城镇形象。

全面提升县城旅游品位。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建设“屈原文化名城”“三峡枢纽门户”“高峡平湖明珠”的城市形象定位,积极接轨宜昌城区,把秭归县城建成交通便捷、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宜居宜旅城。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速开发金缸城新区,加快主城区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文化内涵,以屈原文化、峡江文化、移民文化为主要内容,对主城区进行文化装饰,建设一批具有厚重文化元素的人文景观。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县城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努力争创“国家文明县城”和“环保模范城”。从总体上按照旅游发展的要求提升县城的整体形象。

积极开展旅游名镇名村创建,以九畹溪为重点创建“湖北旅游名镇”,按照“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优美、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突出,具有旅游集散和辐射作用,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的目标创建集镇文化形态,完善配套综合服务功能,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名镇形象;支持九畹溪镇槐树坪村、茅坪镇建东村、中坝子村、银杏沱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结合新农村建设、清洁乡村工程、扶贫开发项目等,加快旅游景区附近、旅游线路周边农房外观形象的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放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综合环境改造整治、景观提升、生态保护,为全县旅游发展创造更好更优的条件和环境。

6、大力加强旅游市场营销。

以“屈原故里,三峡秭归”为主题形象,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突出秭归旅游形象宣传,强化旅游品牌宣传,全面提升秭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国内主要客源地的宣传促销。在以武汉、黄石、襄樊为重点的省内市场,以重庆、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四川为重点的周边市场,开展专题促销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积极开展业务洽谈,主攻实力旅行社团,以点对点方式进行市场推介。借助新闻媒体,强化形象宣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利用中央、省、市乃至全国各大媒体的力量,广泛宣传“屈原故里,三峡秭归”旅游品牌,突出形象宣传,强化产品宣传。发挥品牌优势,搞好节庆促销。充分利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九畹溪自然水域国际漂流大赛以及省市组织的各种节庆和赛事,策划组织好旅游促销活动,全面推介秭归旅游产品。创新营销方式,开展网络营销。全面改版三峡秭归旅游网站,加大与国内知名网站的合作,组织各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充分利用现代化传输手段,进行网上宣传推介。

7、积极推进旅游商品研发。

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秭归旅游商品创意策划,组织开展秭归旅游商品评选活动,积极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加大旅游商品的宣传和促销,繁荣秭归旅游商品市场。十二五期间要力争有1-2种优秀旅游商品投入市场,并进入宜昌乃至全省优秀旅游商品行列。

五、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机制

1、巩固旅游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旅游作为县域经济的先导产业、动力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摆在国民经济优先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在全县上下真正形成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共识。

2、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秭归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按照旅游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建设,促进农业、工业、交通、文化、体育、金融、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协调发展;统筹实施重大旅游项目、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大型旅游活动。

3、创新投资融资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出台优惠政策,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吸纳社会资本和优质资本,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思路,鼓励和扶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经营开发项目。

4、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引进国内外先进经营管理理念;鼓励和引导实行旅游项目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支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加盟等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秭归旅游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实力。

(二)加大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

1、整合交通、农业、移民、发改、扶贫、林业等各部门资金,特别是三峡后续投入,库区产业发展基金要尽可能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对旅游实施重点倾斜,围绕旅游“六要素”配套开发建设。

2、财政在年度预算中,要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重大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以及旅游项目的策划与招商,并视财力增长逐年提高标准。适时开征旅游资源占用费,主要返还用于旅游的宣传促销、规划编制和综合管理;

3、制定出台旅游招商专项优惠政策,吸引客商投资秭归旅游的项目开发。

4、研究制定金融支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将旅游企业贷款纳入中小企业贷款范围,完善旅游项目贷款贴息财政补贴办法。

(三)营造发展大旅游的良好环境。

一是在政府主导下,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三是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健全服务标准体系,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培训制度,每年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轮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二是建立旅游专业组织,强化人才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旅游人才资源,完善旅游系统管理,成立管理机构,通过组织加强各旅行社、景区点、星级饭店等人才相互交流与合作。三是要切实加强旅游系统队伍建设,以建设高素质行政管理者队伍、优秀企业家队伍以及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重点,建立和完善高素质旅游人才成长和培养机制,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适应旅游产业不断创新的要求,为推动我县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十二五”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秭归旅游从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提档升级、产品开发、旅游名镇名村建设等方面共规划1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3.9908亿元。(具体项目见附表)

第二篇: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禹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十二五”时期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根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特提出禹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如下: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出台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入,使我市旅游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7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1处(钧官窑址博物馆),国家3A 级景区2处(森林植物园、大鸿寨);共有旅行社12家,其中:国际社1家,国内社11家;有星级饭店4家,其中:四星级1家(禹州宾馆)、三星级1家(梅园酒店),二星级2家(锦阳宾馆、良友大酒店),正在进行评定的星级饭店2家(开元国际饭店、梨园大酒店);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3家,旅游车队1家,旅游车辆

台;旅游企业经理

人、获得导游资格证

人、旅游从业人员

人。发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神垕镇),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鸠山镇),建成各类农家乐

家。全市己初步形成了以“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年平均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共接待游客1291万人次,比“十五”增长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8亿元,比“十五”增长

%,占全市GDP 的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先后编制完成了《禹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分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加快项目建设

有利地促进了钧官窑址博物馆、神垕古镇、大鸿寨、森林植物园、逍遥观、周定王陵、吴道子故里等景区的开发。

——旅游服务功能大力提升。通过加快公路网络和城市道路、公用场馆建设,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旅游配套及城市功能设施日趋完备,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标线)、旅游厕所、通讯、供水、供电等设施供需矛盾基本解决。

——旅游品牌形象逐步叫响。通过创新运用多种宣传促销手段,大力实施旅游品牌营销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的宣传推介。来禹观光人数和旅游咨询逐渐增多,禹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景区创A、宾馆、旅行社创星、旅游名镇(村)创建等活动,大力推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

——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极大地改善了我市旅游业发展环境。“大旅游”的产业格局已经初步行成,“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氛围日益浓厚。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说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投入不足、发展不够、实力不强仍然是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是旅游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水平低,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宣传促销力度较为薄弱,宣传促销的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旅游产品缺乏包装策划。三是旅游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和大量的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四是旅游企业行业竞争力不强,“小、散、弱、”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管理体制不顺,保障体系欠缺,还不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另外,周边市县都在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区域竞争日益加剧,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

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构成等方面都与我市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对我市旅游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二、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战略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旅游业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旅游企业为抓手,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强力打造“钧瓷古镇文化游、历史文化古迹游、生态休闲度假游、中医药文化游”四大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综合竞争力,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把旅游业逐步培育为我市的重要产业,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旅游品牌进一步彰显,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我市成为特色鲜明、品质优良、便捷舒适、管理上乘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城市建设、农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新变化。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翻两番的目标,相当于全市同期GDP的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

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

人。培育1-2家旅游龙头骨干企业,A级旅游景区达到6家以上,星级旅游饭店达到15家,旅游名镇(村)达到5个以上,“农家乐”和“农家宾馆”达到

家。

三、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修订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科学合理规划,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升

产业竞争力。修订完善《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禹州旅游宣传营销方案。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修订完善区域性旅游规划和专项旅游规划,引领全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建立严格的执行、监督、检查制度,维护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更改和变更。所有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按照先规划、再评审、后建设的原则,未经市旅游主管部门审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滥开乱挖旅游资源,坚决杜绝私自开发、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建设等现象。

(二)打造我市特色旅游产品

1、打造国际性钧瓷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围绕钧瓷文化,依托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以神垕古镇为核心载体,以钧官窑址博物馆为前沿阵地,以钧瓷生产企业为产业支撑,以古街道、古民居、古玩市场、钧瓷的体验制作等为独特卖点,构建完整的钧瓷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把钧瓷古镇文化旅游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2、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古迹旅游产品。围绕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以画圣故里、逍遥观、定王陵等旅游景区开发为重点,以具茨山岩画、瓦店遗址、古钧台、禹王锁蛟井、张良洞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性开发为延伸,把历史文化古迹旅游打造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3、打造区域性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围绕生态文化,以大鸿寨、森林植物园、白沙水库等景区为核心载体,以颍河景观带、南水北调景观带等城市休闲旅游区为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休闲、户外运动、农家旅游、城市旅游、水上运动为特色要素和核心吸引力,开发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周边区域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围绕中医药文化,以提升现代养生、健身、心理疗养等功能为目标,以十三帮会馆、怀帮会馆的修缮保护为基础,以规划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

核心,以药用植物园和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为重点,以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和中医药炮制加工企业培育为产业支撑,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

(三)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1、钧瓷文化旅游

(1)神垕古镇保护开发。完成两街(神垕老街、钧瓷文化街)、两园(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陶瓷工业园)、一河(驺虞河)的规划建设,把神垕古镇建成以钧瓷文化旅游为主的特色古镇和世界文化遗产地,力争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钧官窑址博物馆游览区。在完成钧官窑址博物馆建设后,对市区钧官窑路钧瓷销售一条街进行仿宋风格改造,增加钧瓷文化符号和景观小品,打造钧瓷文化特色街区,把钧官窑址博物馆游览区建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和集研发、展示、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钧瓷文化旅游的主导产品,积极争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休闲旅游

(1)大鸿寨闯王峡生态休闲度假区。总投资1.48亿元,未来五年要完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开发温泉旅游资源,建设理疗中心、单体别墅、游乐场所和标志性建筑,修筑景观水系,把大鸿寨景区建成集观光休闲、拓展训练、登山健体、温泉养生为一体的区域性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白沙湖。景区内白沙水库是省级重点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2.98亿立方米。主要景点有水库大坝、泄洪闸、森林公园、黑龙潭、东岭关遗址、鬼谷子洞、姜子牙钓鱼台、古栈道遗迹、湖心岛等。东岭关是三国时期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第一关。未来五年要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把白沙湖建成集观光、会务、度假、娱乐、拓展训练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

景区。

(3)大禹赛车场。总投资1.25亿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个跨界拉力赛车场。该项目主要包括赛车场、机动车监测中心、驾驶员考务中心和赛车学校。2011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将组织承办每年一次的亚太地区冠军赛、每季度的全国锦标赛、每月的全国或地区比赛,成为集汽车运动、汽车文化与汽车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运动场所,届时将对提升禹州的知名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森林植物园。对景区重新定位,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加快部分景点的改造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增加建设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把景区建成药用植物园,充分发挥旅游功能。

(5)颍河景观带和南水北调景观带。修建亲水、滨水休闲娱乐设施,设立各类功能性商业服务设施,设置与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有关的文化墙、雕塑、景观小品等文化符号,成为提升我市形象的亮点。

3、历史文化体验旅游

(1)画圣故里景区。按照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整修画圣故里、画圣纪念馆,建设艺术广场、国画产业园区,恢复300亩桑林苑,重修汤王庙及门阁,按唐朝建筑风格重修法融寺,建成集游览观光、修学、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游览区。

(2)吕不韦故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投资26亿元,占地4000亩,主要建设吕不韦故居、吕氏庄园、嵩阳书院、吕不韦文化研究院、大秦西市、“一字千金”城门及富甲天下等景观及景观水系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吕梁江,发展生态农业,把吕不韦故里建成集商圣文化体验、温泉休闲度假和生态农业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3)定王陵、逍遥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按照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旅游景观,创建国家AA级景区。

(4)具茨山史前文化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具茨山自然风光秀丽,史前神秘符号和巨石阵分布广泛,十二五时期,要对该资源进行深

度挖掘,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旅游景观,对神秘符号进行保护,制作各种标识标牌,初步具备旅游接待能力。

4、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

(1)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对怀帮会馆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力争2012年年底前建成并对外开放,形成中医药文化的集中展示基地。

(2)中华药城、药膳馆、养生馆和中草药种植基地。拉长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按照旅游标准完善中华药城服务设施,开设药膳管、养生馆,增加中药种植面积,形成中药炮制展示、中药养生和中草药观光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

5、特色工业旅游

(1)钧瓷生产厂家。对这些重点钧瓷厂家进行包装提升,建成钧瓷文化游景点。

(2)神龙发制品公司和银梅饮料公司。按照工业游示范点标准,完善接待功能,展示我市特色旅游商品生产过程。

6、乡村旅游

(1)农家体验。指导这些四季采摘园增加服务品种和游客参与项目,在不同季节进行重点推介,把生态采摘开发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2)特色旅游村镇。顺应周末度假需求及节假日调整的新形势,利用好镇村特色景观资源,2011—2015年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培育2个旅游名镇(神垕镇和鸠山镇),7个旅游村(鸠山后地村、魏井村,浅井马沟村,无梁王家村,鸿畅山底吴村,磨街乡大涧村和小吕乡大吕村)

(四)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1、完善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建设,提升主要交通干线和通往主要景区道路档次,建设旅游景观道路。规划并开通通往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支持成立专业旅游汽车运输公司,鼓励旅行社成立旅游车队,提高旅游团队接待能力和水平。鼓励成立旅游汽

车租赁公司,适应散客自助驾车旅游消费需求。

2、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以满足游客“食、宿”需求为目标,大力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力争在三年内,在城区或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五星级饭店1家,建设或改造四星级饭店3家、三星级饭店4家、二星级饭店5家;在乡村旅游景区规划建成“农家宾馆”300家。同时,城区要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餐饮中心区和美食街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积极引进全国知名餐饮连锁集团落户禹州,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

3、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要积极扶持和引导钧瓷、发制品、红薯“三粉”、中药材等具有禹州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开发,加强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指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社会经济实体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建设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旅游商品定点企业和旅游推荐商品,加强旅游景区购物网点、市区旅游购物商店及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构建旅游商品销售网络体系。

4、发展文化娱乐业。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建、改造各类娱乐场所,大力支持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开展,重点推出富有文化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满足游客娱乐需求。加快大禹赛车场、体育中心和广电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各景区也要结合自身人文资源,编排文娱节目,提高文化旅游档次。

5、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在市区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全面推动综合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交通、公路、建设等部门要在干线公路、城市出入口、车站和通往景区公路完善各类标识标牌。各旅游景区要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旅游景区要逐步完善停车场、公厕、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导游服务系统,各旅游景区要加强导游服务人员配备,逐步实现主要旅游景区无线导游和多语种自动导游机服务。

6、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城

区卫生环境、交通经营秩序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努力创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着力搞好景观道路,按照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的标准,扎实推进我市7条景观道路建设,确保重点道路形成景观。切实抓好景区生态建设,各旅游景区要强化旅游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绿化投入,提高森林覆盖率,着力打造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

(五)强化旅游宣传营销

1、拓展旅游宣传营销渠道。按照旅游营销策划,在全社会广泛征集,确定旅游品牌形象口号。启动钧瓷和钧瓷文化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申遗带动钧瓷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提升。策划拍摄禹州旅游风光宣传片、开拍30集电视连续剧《钧瓷》,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在国家级、省级等强势媒体媒介大力弘扬钧瓷文化,提高禹州知名度。举办“禹州国际钧瓷产业文化高峰论坛”,组织开展钧瓷文化神州行、宝岛行、海外行等活动,积极在海内外广泛宣传钧瓷旅游品牌。

2、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围绕四大特色旅游品牌,推出“一日游”、“两日游”旅游线路,努力将钧瓷文化游纳入河南省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南阳等周边地区的合作,把我市旅游线路纳入周边的旅游线路或旅游网中,共同发展跨区县的旅游线路,联手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3、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发挥节会活动的宣传促销作用,坚持办好“钧瓷文化旅游节”和“孙思邈医药文化节”,实现节会活动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通过举办推介会等方式,大力宣传我市四大特色旅游品牌。各旅游景区要结合景区特点,策划举办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节会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节会,形成节会旅游品牌。

(六)创新旅游产业发展体制

1、深化景区体制改革。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2、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整合力度,促进企业规模集团化。以神垕古镇、钧官窑址博物馆和钧瓷生产销售企业为依托,组建钧瓷文化旅游集团;以森林植物园、纸坊水库、白沙水库等景点为依托,以北京天地吉祥文化传媒公司为投资主体,组建三国文化旅游集团;以大鸿寨生态休闲自然风景区为依托,组合颍河景观带、逍遥观、定王陵等景区,吸纳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车队、旅游餐饮、购物、演艺等组建生态休闲旅游集团。

3、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放宽准入、降低门槛、激发市场活力等有关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投资合作等方式,壮大旅游产业发展资本。积极探索景区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为抵押进行融资的新方式。

(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政府投入。市财政要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重点用于旅游宣传推广、旅游规划编制、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发展奖励和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中央和省、市安排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移民后扶、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以及其它与旅游业相关的资金,要对旅游项目予以支持。各乡镇(办)应根据财力状况,安排相应的旅游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推动多渠道资金投向旅游业。

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旅游企业用地可享受省、市政府出台的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列入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重点项目用地纳入全市用地计划。

3、落实税费价格政策。对涉及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商品产销等旅游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是收费标准有上下限幅度规定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费。完善价格政策,对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与普通工业企业实行同等价格。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优惠。旅游企业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允许旅游运输企业实行淡季报停制,停业期间免收运输管理费。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推向市场,将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旅行社代理有关会议、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

4、完善旅游发展激励政策。对旅游包机、专列、新评或升级四星级以上(含四星级)的宾馆饭店、4A级以上(含4A级)的旅游景区、四星级以上(含四星级)的旅行社以及在旅游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分别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八)强化保障体系

1、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组的领导协调职能,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加强协作,不断强化旅游发展的合力。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勤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组织,单位一把手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2、部门配合推动。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把支持旅游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涉旅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加强对本辖区内旅游资源开发的整合力度和宏观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部门要把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在用地计划指标中对

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优先安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卫生、安监、质监等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发改、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物价、市场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3、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大力推进依法治旅,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健全我市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建立覆盖全行业的标准体系,用旅游行业标准来规范旅游市场。引导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鼓励专业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旅游行业社团组织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开展行业文明创建和诚信建设,推进旅游行风建设。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统计手段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旅游餐饮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出台并实施具有旅游行业特点的旅游餐饮标准和服务规范。

4、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和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充实旅游规划、人才培训、商品开发等方面的力量。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有效整合和利用全市教育资源,鼓励支持旅游人才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建立完善各类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旅游高端人才的引进,优化旅游人才结构。

5、加强考核监督。把旅游业发展目标、品牌培育、项目建设、宣传促销、行业管理等纳入市目标考核体系,统一进行评分和考核,严格奖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的旅游发展长效机制,营造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发展旅游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最终版)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发布

新闻日期: 2010年07月03日 08:43:37

海南通过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中国旅游对接世界的一面旗帜;云南通过“七彩云南”旅游形象提升了云南社会形象;山东通过“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成功塑造了山东新形象。河南的旅游品牌如何塑造?未来5年,我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如何?

7月1日,由河南省旅游局制定的《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首次征求意见,虽然河南旅游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尚未正式通过评审,但征求意见稿为我们初步描绘了河南旅游未来的发展路径。

目标

打造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

7月1日,河南省旅游局邀请省内诸多业内专家,在郑州召开了《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座谈会。

会上,河南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首次发布了《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意见稿”),在对未来5年河南旅游市场进行判断时,规划意见稿认为,目前河南省旅游产业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整体进入重大战略提升和快速发展机遇期。

未来5年河南旅游发展的重点是:围绕区域优势与交通优势,打造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利用河南文化山水优势,打造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核心驱动力。最终构建全省的集散地——目的地——集聚区——景区四级空间体系。

规划意见稿认为,打造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要依托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郑京、郑西、郑武、郑徐、郑太等高铁系统,连霍高速、京港澳高速等高速公路网络,把郑州打造成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接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郑州集散。

郑州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与地处郑州的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实行“无缝对接”,并与洛阳次中心旅游集散地和安阳、商丘、信阳、南阳、焦作等门户集散地搭建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版图勾画

“一条轴线、四大板块”

当天的座谈会上,规划意见稿为河南旅游业未来5年勾勒了一个版图,这个版图概括起来就是要构建“一条轴线、四大板块”的旅游空间布局,实现旅游要素在全省时空环境的优化配置。

“一条轴线”即黄河文化生态旅游线,把西起三门峡,东到商丘,东北到濮阳的黄河沿线和黄河故道地区这一轴线打造成为黄河文化生态旅游线。

“四大板块”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区位、交通、景脉、人脉、文脉和旅游类型划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为都市旅游板块、文化体验板块、山地度假板块和乡村休憩板块。

都市旅游板块将以郑汴新区为中心,以郑州中心城区、开封宋都古城为两翼,打造郑汴都市旅游板块。文化体验板块按照国际化标准,完善建设少林寺、龙门石窟、白马寺、清明上河园、玄奘故里、殷墟、商丘古城、函谷关、黄帝故里等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全面整合少林功夫、太极拳、佛教禅修、演艺、书法、美食、养生、圣山崇拜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元素,培育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体验产品。

山地度假板块以伏牛山为中心,南太行、桐柏山和大别山为两翼,充分利用山地的山体、水系、气候、温泉、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及中医药、宗教、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人文资源,重点打造伏牛山、南太行、大别山等区域休闲度假区。

乡村休憩板块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利用庙会、节庆、社火、传统农事活动等农耕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全民休闲拓展广阔的乡野空间。

亮点

拟打造一批风情小镇

规划意见稿中,乡村游也成为讨论重点。

意见稿拟定,未来5年,打造一批风情小镇旅游目的地。或者是资源主导型旅游风情小镇,如依托温泉资源,打造鲁山、汝州、嵖岈山、鄢陵花都、南召莲花、商城汤泉池、卢氏汤河、济源五龙口等一批旅游风情小镇。

或者是景区依托型旅游风情小镇,如依托云台山、龙门石窟、康百万庄园等精品景区,强化建设周边的方庄镇、龙门镇、康店镇。或者是生态休闲型旅游风景小镇。

此外,意见稿还划定了6个县来打造魅力三乡,即重点培育浚县、淮阳县、鹿邑县、鄢陵县、临颍县、长垣县六个核心区,打造农耕文明遗产和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造美丽山乡、中原村落的旅游目的地品牌。

新业态

自驾车营地:我省已签约1个,落地2个

随着自驾游比例越来越高,人们自助出游亟须的配套设施也进入十二五规划的视野中。

规划意见稿中这样认为,作为旅游新业态的一种,河南沿京港澳高速公路布局安阳、许昌、信阳等自驾车营地,沿连霍高速公路布局商丘、洛阳、三门峡等自驾车营地,在大广、二广、沪陕高速沿线分散布局自驾车营地。

“许昌的项目已经签约,安阳、信阳的项目已经落地。”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构建服务全省的自驾车营地网络,培育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自驾游线路,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期间自驾车旅游专项规划。

完善食宿预定、购物娱乐、信息查询、汽车美容维修等服务体系,扶持汽车俱乐部、自驾游联盟等中介机构,培育发展旅游装备品等自驾游相关产业。

新口号

河南该用什么口号叫响全国?

海南通过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中国旅游对接世界的一面旗帜;云南通过“七彩云南”旅游形象提升了云南社会形象;山东通过“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成功塑造了山东新形象。河南的旅游品牌如何塑造?

当天发布的意见稿中,提议把“文化河南,壮美中原”作为核心主题形象,把“记忆中原,老家河南”作为辅助主题形象。

但当天座谈会上,部分专家认为,这四句话稍显冗长,不便迅速叫响全国乃至世界。

猜猜看

谁有望成国际景区?

规划意见稿认为,加强景区的精品化建设、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服务设施的国际化改造,打造嵩山——少林旅游区、龙门石窟旅游区、云台山旅游区、开封大宋文化旅游区、殷墟大遗址公园旅游区、鲁山中原大佛文化旅游区、恐龙遗迹园旅游区、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也就是说,如果意见稿最终获得评审通过,那么以上这些景区将是最有潜质发展成为国际景区的。

在意见稿中,最有发展潜质的景区有:关山一万仙山一八里沟、嵖岈山、宝天曼、白云山、花都温泉、王屋山、林虑山、云梦山、豫西大峡谷、玉皇山、黄柏山、老界岭、五垛山、重渡沟、龙峪湾、商丘古城等景区。

未来成绩

2015年,我省旅游业总收入

有望达到3745亿元

2009年,河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达2343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4.64亿元。其中,入境游客人数达到125.8万人次,国内游客人数达到23312万人次。

在发布的规划意见稿中,相关制定者认为,河南旅游业的增速要高于全国旅游业增速,超过全省GDP增速、服务业增速。

2015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有望达到3.9亿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7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745亿元,相当于全省同期GDP的13%左右,力争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我省打造成为中部龙头、全国一流、具有较高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新跨越。

专家意见

吸引境外游客

不妨“兵马俑+少林寺”

对于省旅游局制定的意见稿中的“一条轴线、四大板块”规划,与会多数专家座谈时表示认同,河南省豫商联合会会长陈义初认为,四大板块照顾了各个地区的积极性,一条轴线也是延续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规划。

对于意见稿中提及的众多次中心集散地,如北部集散地安阳、东部集散地商丘、南部集散地信阳、西南集散地南阳等,陈义初认为,与其设置众多集散地来

吸引省外周边游客,不如与周边城市处理好关系。

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林景顺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环顾周边,西安、山东、武汉都给河南带来很大压力。“我们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的境外游客吸引进来。”陈义初认为,如果以郑西高铁为切入点,捆绑“兵马俑+少林寺”,将会争取更多的欧美游客。

对于“一条轴线、四大板块”,林景顺说,沿黄河这条旅游主线实际上已经发展起来了,由南到北形成一条轴线,这样“十字架”构造是河南旅游发展的整体框架。

反馈

意见稿原则上不会有大变化

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规划意见稿的一位起草主笔,该人士透露,这次座谈会后,他们认真研究了与会专家的提议,近期还会召开会议,综合与会专家意见,对《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微调。

但总体来说,现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有五分之一将进行修改,但大体思路不变,原则上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如“一条轴线、四大板块”基本已经定型。

商报记者 齐亚琼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第四篇:旅游管理学院十二五规划

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学院,根据山西省关于‚振兴‘八大产业’、促进‘三个发展’‛的战略任务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山西财经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关精神要求,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恪守奉信‚四个坚持‛(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坚持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服务),提高强化‚四种力量‛(即强化党群之间的向心力、教工之间的凝聚力、老师的学术魅力、学生的综合能力),抓住机遇,干事创业,使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成效显著 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特点,结合学院发展实际,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动摇,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坚持一手抓党的领导班子和人才后备队伍建设,一手抓党风、行风、政风建设,充分发挥了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在日常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格办事程序,强化学生管理,注重民主管理,实行院务公开,为全院师生员工营造出一个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宽松、和谐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按照校党委的有关部署,认真组织、严格落实,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分散研读和集中研讨等规定动作,更能结合单位实际工作,在解决具体问题上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效。针对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职能,开展专项学习实践活动,因地制宜的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提升学术研究品质、发挥教研室功能作用的具体对策,使我院朝着建设学习型、和谐型、创新型和节约型学院的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办学规模趋于稳步,师资力量日渐雄厚

学院围绕学校工作的中心目标,牢牢抓住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历史机遇,稳定招生规模,注重内涵发展,强化管理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1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1人,全日制本科生485人,三本、专升本学生349人,夜大、函授等非脱产学员323人,较好的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人才培养任务,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效益和社 会效益。

学院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人才方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资力量,改善师资结构。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11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18人,其中博士4人,占教师总人数82%。相较2005年,教师规模进一步壮大,学历结构重心进一步上移,已初步建成一支‚规模适度、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教研队伍。

3、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专业建设不断完善

学院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依据国际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先后3次优化调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6年,制定出面向成人教育层次的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两套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培养出300余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进步,推动山西全省特别是老、山、穷地区,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不拘一格的吸纳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依托山西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生教育水平的纵深化发展进程。自2007年培养出首届旅游管理硕士毕业生以来,共向全国各地输送了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80余人,部分学生现已走上领导管理岗位独当一面。2010年,学院申请获批成为山西省首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培养单位,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体 系,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加速了知识力、创新力向生产力的转化进程。

4、教育教学制度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科学有序

学院以‚迎评促建‛为契机,狠抓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教学秩序保持稳定,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风与学风,为实现‚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此,学院先后研究制定了《旅游管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暂行规定》、《旅游管理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院风建设的决定》、《旅游管理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旅游管理学院关于青年教师培养教育的具体办法》、《旅游管理学院领导听课制度》、《旅游管理学院关于教师备课的规范和要求》、《旅游管理学院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评定办法》、《旅游管理学院教研室工作规程》、《旅游管理学院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为实施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第二课堂(包括读书活动、应用文写作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包括选题、开题、写作、申请答辩、答辩等)等具体教学环节,提供了制度保证和行为规范。

5、进一步强化教学理论研究,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学院坚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工作方针,积极鼓励和倡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十一五‛期间,学院教师承担完成了《山西高校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山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体 系与结构研究》、《山西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特色研究》等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3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等校级教改课题5项;发表《中国高等旅游教育改革的战略构想》等学术论文8篇。

学院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际当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①实现了全部所开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制作精良,专业特色突出;②通过课题式、案例式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学生科研论文的写作基础,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6、实习基地规模继续扩大,实习效果显现

‚十一五‛期间,学院和省内外的1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使得实习基地总数增加到了34家,较2005年的16家,翻了一倍多。一批以晋祠宾馆、山西省博物馆、山西财经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旅游管理优秀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促进作用。

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使用情况良好,学生实践、实习效果显现。例如,在2008年本科教学评估期间,我院在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实习的22名05级学生,出色的完成了评估专家的接待服务工作,受到了评估专家和学校的一致好评。

7、教学成效明显,学生成绩斐然

由于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落实得力,学院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文艺表演、校园文化艺术、卡拉OK大 赛、‚旅游之星‛才艺大赛、书画大赛、系列演讲比赛、‚风云杯‛辩论赛、宿舍装饰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3500余人次,其中193人次获奖。2006年获学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名,优秀奖3名;2007年获CCTV全国英语演讲赛全国优胜奖1名,山西分赛区一等奖1名;2008年获得第三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1名;2010年获得第四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名。

考研率逐年稳步提升,连续四年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受到学校表彰和奖励。尤其是2009届、2010届毕业生的考研率,均超过20%。部分学生考取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为提升学院在兄弟院校中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8、学术团队建设成效显著,科研成果丰硕

学院借助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组建学术团队,深挖自身潜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十一五‛期间,学院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国A级论文1篇,国B级论文20篇,重点核心期刊4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33部,其中学术专著6部;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42项。值得一提的是,程占红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温带山地型景区旅游开发对植被影响的生态过程研究》,获课题经费20万元。该项目的获批,不仅开启学院科研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是学校提升科研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9、社会服务初见成效,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学院与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建立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为其提供市场调研、咨询决策、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例如,学院部分教师,2006年参与了《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 2007年参与了全国人大代表‚两区‛(晋西北和太行山革命老区)旅游开发专题调研、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评审工作;2008年参与了由孟学农省长、梁斌副省长组织的全省旅游业发展调研工作,撰写了《组建山西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参与了山西旅游产业集团(现为山西省旅游投资公司)的筹建、山西观光农业旅游景区培训工作,等等。

此外,学院还与景辉(山西)国际旅游开发公司、湖南银泰旅游开发公司、福满粥餐饮连锁企业等旅游企业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常年担任技术顾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我们在肯定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

1、学科建设:①学科带头人匮乏,学院能够承接国家、省级重大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极少;②单一的专业设置成为典型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学院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教育教学:①双语教学,处于试点运行阶段,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弱;②实验室建设仍停留在构想阶段,7 急需实质性突破;③图书资料室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④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科学研究:①科学研究团队作战能力不足;②科研梯队中的领军人物不够突出,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较低;③开展科研合作的深度有限、广度不足,特别是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度较低。

4、其他:①办学经费不足,成为制约学院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学院急需拓展建设经费的渠道和来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②校企合作不够规范,社会服务范围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一)外部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具体到教育发展,未来的五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国家确立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学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明确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改善办学条件,增强综合办学实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自身状况:

1、相对优势

学院是省内高校中第一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家以‚旅游管理‛命名的学院。历经10余年的发展,学院办学特色突出,与省内高校的同类学院相比优势明显,突出表现在:①课程设置科学、专业建设完善。学院依托学校经济、管理学科优势、雄厚的科研力量和高水平教师队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兼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强。②科学研究平台广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强。山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西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的建立,成为学院整合凝聚校内外高水平研究力量,做好旅游与休闲理论研究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开展学术交流和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的独特优势。

2、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首先,招生规模缩减是学院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①大学教育适龄人口下降,高校生源竞争激烈。据教育部门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高考生源将呈逐年下降态势。高校生源争夺战日趋激烈,势必会对学院的规模、生存发展空间起到挤压和限制作用。②目前,学院仅设一个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每年维持在百人左右,专业结构的单一性,制约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虽然学院在省内高校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放眼全国,与国内一些名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还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①学术竞争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知识与智力服务地方能 力不强;②产学研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③办学资金紧张,融资创收能力较弱。

三、“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紧密围绕学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内容,秉承‚博学慎思、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弘扬‚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晋商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实现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经过5年努力,使学院发展成为规模相对稳定、管理更加规范、层次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水平等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二)发展思路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坚持以强化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加大科研力度、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重点完成好以下四项工程:

品牌专业工程: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名师工程:通过‚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双师型’教师 10 培养计划‛,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营造崇尚名师,争做名师的人文氛围。

科技强院工程:借助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平台优势,汇聚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力量,承揽一批高标准的科研项目,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服务创新工程:创新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和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国家发展旅游事业输送更多更优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通过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积极承揽横向课题,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专业建设

1、新增专业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新增本科专业《城市管理》的各项申报准备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学院的本科专业教育由目前的一个增加到两个。进一步研究论证新增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断提升旅游管理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

1、重点实验室建设

组建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用于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展示,教师学术会议研讨、案例学习交流等。实验室需要建立在设计独特、高雅的100平米空间内,配备3组以上计算机,可随时进行网上交流,同时配备投影仪、彩色视频展示台等电子化教 学设备以及制图测绘相关元器件。建成后的实验室,作为促进学院教学现代化,科研信息化,管理规范化的硬件支持,从根本上改善学院的办学条件。

2、品牌专业

在做好、做实旅游管理专业的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申报省级品牌专业的准备工作。在巩固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积极探索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成语言功底深厚、跨文化交流意识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精品课程建设

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着力做好《旅游学概论》的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准备工作;充分整合学院师资力量,将条件基本成熟的《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4、教材建设

紧密结合专业教学,深化教材内容改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与其它高校密切合作编写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材8-10部;慎重甄别、优中选优,保证每门双语课程指定英文主讲教材1部、英文参考名著1部。

5、教学成果

加大教育教学研究力度,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切实做到以研促教。重点围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家实行素质教育的战略要求,基于我校经、管、法等优势学科,进行教育思 12 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力求每年申报校级教改项目1-2项,五年内完成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5篇。

(二)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重点由外延转向内涵,努力使教师在教育理念、师德修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1、着力于高学历建设,着力于梯队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以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以硕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争取到2015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90%以上,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5%;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超过50%。

2、围绕课程建设,组建1-2支校级教学团队,并以此为依托从中培养产生1-2名省级教学名师。

3、发挥借智办学的优势,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外聘专家若干名,担任兼职教师和研究生导师,以适应本科生人才培养要求,构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人才培养

1、学生规模

稳定本科生规模,扩大旅游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到2015年末,全日制在校生年招 13 生规模达到3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50人,硕士研究生150人(含MTA),实现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

2、学生创业创新活动

认真组织和落实学校的各项素质拓展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

3、本科生培养

继续保持20%左右的考研通过率;英语四、六级国家级考试成绩通过率达到70%;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以上;双语教学的覆盖面达到10%。

4、研究生培养

优化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保持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双百‛成效,即百分之百合格毕业,百分之百获取学位。进一步扩大MTA的招生规模,探索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5、双语教学

进一步完善《主要客源国概况》和《服务管理》两门现有的双语课程建设;通过挖掘现有师资潜力和引进必要人才,力争将双语教学课程再增加1-2门;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双语教学人才2-4名;每门双语课程精选2-3部国外优秀教材。

6、第二课堂教学

进一步完善学院的特色项目——‚读书活动周‛和‚定向越野赛‛,提升扩大该特色项目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其成为学院 14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为配合学生的‚读书活动周‛特色项目,组织教师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力度,使每学期为学生做的专题报告不低于8次。

7、学生评价体系建设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摒弃‚唯分数论‛的学生评价思维。拓宽评价路径,加大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探索性的建立纵向评价体系,即为每位在校学生建立个人信息管理档案,记录学生成长历程,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辅导员的双重交叉管理,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8、学生激励机制

细化学校的‚奖、助、贷‛评定制度、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制度;设立一批‚创新标兵‛、‚技术能手‛等院级奖项,鼓励学生展现特长、施展才华。

9、实习实训基地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把握和应用能力。

加大高水准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效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关系,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0、学生就业

毕业生考研、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留学、入伍、支援西部边疆、创办企业等高质量就业率达到50%以上,合格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到70%。建立终身教育理念,促进毕业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科学研究

学院科研总体目标是:以应用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国内、国际休闲旅游业发展为导向,以休闲经济、区域经济、旅游管理三大科研方向协调发展为支撑,争取用五年时间,将学院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省内位列一流的科研实体。

1、研究基地与科研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西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形成学科研究方向稳定,研究人员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产出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与晋商研究院及学校相关研究机构密切合作,积极打造国家级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做好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各项申报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申报成功。筹措一切力量,建成‚旅游管理综合实验室‛,进一步优化学院开展科学研究的硬环境。

2、科技产出数量与质量

承接‚十一五‛学院科研事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力争在未来五年中,①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20篇,重点核心及核心期刊论文80篇;②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著作8部;③申请国家级课题2项,完成省部级课题15项、横向课题3项,到账课题经费 16 50万元;④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4项;⑤举办1次以上全国性学术会议,实现我院组织举办全国性会议零的突破;每年举办学术报告10次;⑥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的教师,每年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不少于1人次;⑦主编、参编教材8-10部。

3、科技经费数量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将学院创收中的30%用于科研经费投入,总额每年不低于2万元;重点面向省内大型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合作,五年总合作项目不少于3项,获项目经费50万元。

4、科研成果应用

加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和对接,全面落实学校支援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计划,进一步做好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全方位提升学院在人才培养、科技支持、文化引领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五)国内外合作与服务山西

1、与高校同类学院之间的合作

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主题,与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一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水平较高的国内重点知名院校,开展经验交流会和专题研讨会2-3次;五年内实现与该类院校2个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即建成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科研数据共享信息平台。

2、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展与国家旅游 局、中国社科院旅游经济研究所,省社科院、省旅游局等部门的研究合作,每年申报专项课题不少于2项;建立起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名牌大学的友好联系,积极承接合作项目。

3、承接企业重大课题

依据山西建立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和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发挥学院在旅游产业政策研究、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科研优势,参与我省煤化工企业实现旅游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为转型企业提供旅游项目规划、旅游产品策划的可行性报告和管理团队建设的咨询服务。

4、开展对政府、企业的决策咨询服务

全程参与、跟踪《山西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调研编制和执行落实工作;参与《山西省旅游规划评审规范》的编写与修订工作;负责山西省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为临汾、孝义等资源消耗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

‚十二五‛期间,力争每两年举办省内旅游行业年会1次,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次。

五、“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

(一)专业建设规划项目 实施‚1+1‛专业建设工程,即确保成功申报一个省级精品课程——《旅游学概论》;确保筹建一个新增本科专业——城市管理专业。

《旅游学概论》不仅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课程,该门课程师资完备,已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学院将集中精力,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建设,确保其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成功。

学院现有一个本科专业,每年招生100人左右。单一的生源结构已成为学院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为此,筹建新增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将是学院‚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之一。学院组织成立专门的筹建工作领导组,通过深入走访和广泛调研,从新专业与本专业的关联性入手、从新专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入手,从新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入手,切实做好调查、分析、研究工作,力争《城市管理》新增专业的省报工作取得成功。

(二)师资队伍建设类项目

1、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崇尚名师,呼唤名师。牢固树立人才是办学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和引进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为重点,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提高学历层次为目标,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内部氛围。

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博士学位,提升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博士化水平;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访学项目,每年派出2-3名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访学研修,到2015年争取 有培训或研修经历的教师达40%以上。

2、培养“双师型”教师工程

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根据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实际需要,引进遴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者专家、政府官员、企事业老总担任客座教授和MTA导师。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广泛地参与省内外各项重大的旅游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学术交流,达到拓宽视野、积累经验、增长阅历,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人才培养规划类项目

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要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1、与时俱进,完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国家倡导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能够体现出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优势。学院将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形势的新变化,继续做好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教学单位的基本功能,培育出一批适应社会、贴近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重点做好MTA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工作

2011年,学院招收首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未来5年将是学院MTA建设发展的起步阶段,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学院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主要是:①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分级管理和导师动态化管理体制;②深化MTA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 并完善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③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要求,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④实行双导师制,即以理论研究为主要职责的校内导师和以实践指导为主要职责的校外导师。

(四)科学研究规划类项目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实施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战略部署的关键阶段,学院科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山西,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为教学服务‛,将重点在巩固和发展本科已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稳定的研究方向,组建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更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1、学术带头人培养:未来五年内,遴选、培养和扶持1—2名拔尖创新人才和1个科研优秀创新团队,1—2名省级拔尖创新人才。

2、科研梯队建设:今后5年学院科研梯队建设工作的重心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能进能出‛实行团队建设动态管理运行机制,在稳定队伍规模的基础上,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学术水平,产出重大研究成果,扩大团队社会影响。

(五)国内外合作与服务山西项目

全力配合省旅游局、省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做好《山西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调研和编制工作。首先,基于国家对旅游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的总体定位(即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 服务业)和基本判断(即一是旅游业继续处于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二是国内旅游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三是旅游业进入历史发展最好时期),结合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实际,准确把握旅游业在省内产业结构中的定位,合理确定发展目标、科学建立指标体系,针对难点任务和重点工程,提出可行方案、完善保障措施。其次,持续关注、全程跟踪该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六)党建工作规划类项目

1、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爱岗敬业、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为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着力提高基层党支部的管理教育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确保党内生活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在促进学院建设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

3、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发扬学校优良作风,形成和弘扬‚廉政文化‛,通过文化熏陶、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创 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产生,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六、保障措施

(一)思想政治保障

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爱岗敬业、尊师爱生、团结争先的良好风尚,为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二)组织保障

在校党委、校行政正确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院 ‚十二五‛规划执行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各工作计划和重点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协调解决规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监督检查目标任务进展及落实情况。从‚管全局、谋发展、出思路、抓战略‛等方面着手,科学决策,带领全体师生全力以赴搞好‚十二五‛规划的执行落实工作。

(三)制度保障

1、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院各项管理制定

结合学院发展实际,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严密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为学院开展教学、科研、考核等各项工作提供一套完整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

2、提高制度建设的执行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就会形同虚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重在打造一支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坚持按制度行权、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通过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经费保障

1、利用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通过省教育厅、科技厅、旅游局争取教育经费、科研经费、专项经费、财政性补贴等各种财政补助;加强科技服务、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拓宽创收渠道;搞好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基地产出效益;广泛吸收社会各界捐赠,积极引进社会资金;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

2、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用足、用好学校划拨的各类经费,加强学院财务收支活动的宏观调控,做好各类资金的统一调度、控制、审核等工作,科学运作学院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旅游管理学院

2010-11-15

第五篇:福清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福清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十一五”期间,福清市旅游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国务院和省、福州市政府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有关精神指导下,福清市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为未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发展添砖加瓦。

一、“十一五”时期福清市旅游业发展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对比“十一五”规划,全市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已超额完成。

(一)旅游产业地位提升,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国务院和省、福州市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了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旅游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旅游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十一五”期间全市(2006-2009年12月)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0万人次,比“十五”增长27.43%,旅游总收入16.5亿元,比“十五”增长85.19%。

(二)项目建设力度加大,特色品牌逐步形成1、天生林艺景区在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及“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后,加快景区建设步伐、规范景区管理、加强宣传促销,接待游客数量不断增多,客源地逐渐从本市、福州市扩展至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及广东、浙江等地,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2009年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和福建省“水乡渔村”,目前,通过在园内建设台湾名树园、台南一条街、木石园、四星级酒店等七大特色项目,正积极努力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和海峡旅游中转站,可望年底顺利通过评审,为我市增添了又一块国家4级旅游景区的品牌。

2、龙田东壁岛滨海旅游度假村旅游经营权成功转让,并于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了海上观光区、九使山风光区、广场休闲区及配套的餐饮住宿区四个功能区,并凭借“风景最美的酒店”和纯正天然的海鲜大餐,在其营业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目前,东壁岛滨海旅游度假村正在进行二期建设,开发建设海上温泉以及游艇、海上乐园、九使山观光、人工海滨浴场以及四星级酒店等配套项目,积极打造成“中国最美丽的渔村”。

3、东龙湾海上温泉项目已完成总体规划设计工作,拟打造为“福清海上温泉欢乐探险世界 国际会议名所”,成为高品位、有影响力的省内著名、国内一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目前正在修建通往景区的旅游道路,招商引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三)宣传促销力度加大,旅游消费持续升温

1、积极转变旅游宣传方式。一是借助媒体广泛宣传魅力福清,先后在台湾东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生活频道、福州电视台等频道的《中国大体验》、《海峡旅游》、《玩转福州》等多个栏目播放福清旅游专题,并在中国旅游报、福州晚报、福州日报、海峡都市报海峡旅游周刊、福清侨乡报、福建旅游之窗、福清新闻网、福清旅游网等报纸与网站上不定时刊登福清旅游信息,并在全市各交通主次干道上设立旅游交通指示牌及福清旅游户外广告牌等,全面介绍福清的美食、美景、酒店、交通、购物、娱乐等六大旅游要素;二是抓住温福动车与福厦动车开通的良好机遇,在动车线路的《中国动车之旅》等栏目上播放福清旅游风光,提高福清旅游影响力;三是鼓励支持旅游企业自主拓展客源市场,多次召开宣传促销专场会议,并对积极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等大型促销活动的旅游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推广营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通过举办石竹山“梦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宣传促销。

2、积极实施“走出去”营销策略。一是抢抓福厦动车开通机遇,组织旅游企业沿动车线路所经城市莆田、泉州、厦门等地开展大型宣传推介,扩大福清旅游的辐射区域;二是组织旅游企业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旅游观光博览会,宣传我市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开拓入境旅游市场;三是利用上海世博会、“9.8”厦门旅博会、“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等会展的有利时机,组织旅游

企业赴上海、浙江、杭州、厦门等地召开专场宣传推介会,提高福清旅游知名度,吸引更多省外游客来福清旅游。

3、不断加大“请进来”宣传力度。积极主动邀请泉州、晋江、厦门、台湾等地的旅行社来我市各景区踩线,不仅让旅行社同仁欣赏了福清秀丽的山水,亲历了军人野战的惊险刺激,领略了艺术家创作的神奇,体会了回归自然的纯真,也让旅行社同仁将这份体验带给了当地的游客,为我市各景区带来了可观的游客量。

(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大大提高

福清市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目前正在积极建设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至黄檗寺、三山东龙湾海上温泉等旅游道路,联系市内外的铁路、公路以及市内交通和旅游道路进一步便捷通畅,特别是福厦动车与温福动车的开通,给福清的旅游交通带来了重大影响。到2010年下半年,全市四星级酒店增至4家,1家五星级酒店在建,还有大量的专业化商务酒店、快捷酒店蓬勃发展,全市酒店累计接待床位达3300多个,四十多个会议室可容纳约6600左右的商务客人。全市国内旅行社增至12家,国际社驻融分社增至7家;社会参观、娱乐场所数量大幅增加,且软硬件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娱乐、休闲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大大提升了我市旅游服务接待质量和档次。

(五)旅游队伍建设加强,行业素质有所提高

1.为加强我市旅游社从业人员及导游员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与导游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快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服务水准、过硬业务知识、良好职业道德,深受旅游者欢迎的从业人员队伍和导游员队伍,2008年,对全市所有国际国内旅行社从业人员就《畅游福清》导游词、福清市旅游发展基本情况及福清市基本情况(包括人口状况、经济状况等)、《旅行社管理条例》和《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素质考核。通过这次考核,各旅行社从业人员加大了对本行业业务知识、服务内容及职业道德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市经济、人文、历史状况的了解,也进一步领会了我市各景区景点文化内涵,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市旅行社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旅游地接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我市旅游行风、行业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建设。

2.为了提高我市星级旅游饭店的整体业务技能水平,选拔发现饭店服务技能人才,提倡服务创新,在全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掀起钻研业务、敬业爱岗、强化服务意识的热潮,并为今后福州市、福建省乃至全国举办的星级旅游饭店服务技能竞赛推荐优秀人才,举办了福清市首届星级旅游饭店职业技能竞赛,比赛包括中餐摆台和中式铺床两项内容,除了考核各位参赛选手的职业技能是否熟练外,还结合酒店基础知识、福清市旅游概况、福建省旅游概况等对参赛选手的仪容仪表及行为规范进行了考核。通过这次比赛,不仅增强了我市各星级旅游饭店的服务意识,更加强了各星级旅游饭店对员工岗前业务知识培训的重视,将有利于提高我市星级旅游饭店服务水平,并将进一步推动我市旅游饭店业也不断向前发展。

3.为满足我市旅游市场对景区(点)讲解人员的需求,进一步深入开展旅游服务创品牌工作,培养一支服务意识突出、服务技能精通的导游讲解队伍,推动我市旅游从业队伍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进一步提升福清市旅游形象,与福清市旅游协会、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共同举办了福清市景区(点)讲解员培训班,对旅行社从业人员、景区(点)讲解员及各酒店有志于从事讲解员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旅游业及福清市旅游发展概述、现场讲解及讲解技巧(结合《畅游福清》导游词)、导游员基础知识与法律法规、福清市人文地理知识(包括福清市古俗新风、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及山川风光)等,通过此次培训,建立了福清市景区(点)讲解员人才库,为今后我市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为了充分展示导游风采,全面提高导游素质,开展了“2008福清市十佳导游员(讲解员)”评选活动,以此解决我市导游员紧缺的局面。

(六)行业管理力度加强,市场经营秩序改善

充分发挥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的管理职能,加强与安监、整规、公安、工商、交通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开展了旅行社“零团费”报价超范围经营清查、违法违规广告宣传查处、星级饭店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评定等专项治理活动。2006以来,未发生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2007年以来,根据省、福州市旅游局联合制定的《福建省旅行社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全市旅行社进行质量等级评定,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用制度,促进了旅行社规范和诚信经营。同时,加强了旅游投诉服务,有力地打击了旅游行业不正之风。

二、“十二五”时期福清市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旅游质量监管,强化旅游人才培训,推动旅游产品更新,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集观光、康体、商务、会展、购物于一体的复合型新旅游方式,全力打造温泉旅游、滨海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特色工业游等六大品牌,使我市旅游产业更好地融入“海峡旅游”品牌建设大局,真正成为能够带动我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动力产业。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发展机遇

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旅游需求的持续增温。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将持续增长,服务性消费比重将不断提升,同时,公众假日、休息日、带薪休假等休息时间越来越多,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更多的乡村居民也将加入旅游的行列,由此带来的旅游需求也将持续升温。

②政策支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福建省及福州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蓬勃发展,无疑为福清市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③高铁时代带来了新契机。温福高铁与福厦高铁的相继开通,标志着福清也开始进入高铁时代。“十二五”时期,高铁网络将进一步完善,厦深高铁也将开通,高铁彻底改变了福清市旅游交通的格局,为外地旅客来福清旅游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道路。2010年,高铁为福清市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优势已经初步凸显,福清市在“十二五”期间应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继续做好高铁沿线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④两岸关系缓和,对台优势将更加明显。随着海峡两岸关系总体趋向缓和,作为离台湾最近的大陆城市之一,两岸旅游合作也面临难得的好时机。

2、面临的挑战

①旅游产品不够丰富,特色不够鲜明。目前,我市旅游业发展仍然处于“满天星星,没有月亮”的局面,缺乏龙头景区的支撑,也缺乏丰富多样的项目,尤其缺乏精品项目,旅游产品主题不够突出,特色也不够鲜明,缺乏对旅游者有拉动作用的吸引力强、震撼力大的旅游项目。②旅游企业总体素质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旅游企业“散、小、弱、差”现状仍然存在,综合竞争力不强,缺乏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

③旅游市场开拓力度不够,旅游知名度不高。由于旅游形象提炼不足,特色不明晰,旅游宣传和开拓市场力度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鲜明特色品牌,没有形成独特的旅游竞争力,导致福清旅游知名度不高,这将严重影响福清市旅游业的发展。

④从业人员素质不够提高,高层次专业人才匮乏。因旅游行业就业门槛较低,人才培养与市

场需求不相适应,业内缺乏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竞争机制,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懂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三)发展目标

着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的新兴动力产业,大力发展山、海、宗教等特色旅游项目,积极完善旅游要素配套,把我市打造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温泉疗养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到2015年,年旅游总接待量达200万人次,年旅游经营总收入达15亿元。

(四)主要措施

1、完善旅游规划,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1)加强旅游工作领导,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调整充实福清市旅游发展与促进委员会。由福州市委常委、福清市委陈大强书记担任主任,陈伙金市长担任第一副主任,市人大蔡萍萍主任、市政协方裕开主席、市委林贤副书记、市委王德玉副书记、陈存枫副调研员、游华冠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由市委办、市府办、旅游局、建设局、发改局、规划局、交通局、公安局、工商局、财政局、地税局、物价局、宗教局、文体局、水利局、海洋与渔业局、供电公司、林业局、园林局、国土局、环保局、广电局、外侨办、侨联、台办等部门以及重点旅游区所在镇街的主要领导组成,建立市旅游发展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旅游发展中的有关事项,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协调,确保旅游产业的发展。

(2)完善《福清市旅游体系规划》

立足福清丰富的旅游资源,遵循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结合福清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格局,对接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原有《福清市旅游体系规划》的基础上,对我市旅游体系规划进行修编,明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目标、功能区划、开发重点,明确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目标方向,对我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设计,进一步优化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推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业态多元化,使我市旅游发展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强力推进,加快旅游品牌的开发与建设

(1)壮大温泉旅游与滨海旅游产品。一是加大三山温泉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做好项目开发的规划设计,加强对全市温泉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围绕“前期打基础、规划为龙头、开发重特色、运作求时效”的总体要求,通过招、拍、挂法定程序确定开发商,将该项目与海西建设和省会重心城市旅游布局相对接,与省、福州市大力推进的海峡两岸合作平潭实验区的新思路相对接,建设成以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等为一体的“滨海温泉小镇”,二是督促东壁岛滨海旅游度假区加快二期工程建设步伐,三是大力推进目屿岛旅游度假区动工建设,以三山东龙湾海上温泉、东壁岛旅游度假村和目屿岛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沿我市海岸线进一步开发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形成从东瀚万安古城至江阴工业区,集观光、游览、休闲以及商务旅游等内容为一体的海上观光旅游线路,共同打造福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

(2)突出打造石竹山“梦文化”品牌。大力推进石竹山风景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完善石竹山景区的软硬件设施,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旅游业的“四个注重”即注重特色、注重规划、注重运作、注重时效的要求,突出打好石竹山的“梦文化”、道教文化牌,并将我市西部的南少林风景区、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宋代古窑遗址、显镜宫、唐营兵寨、一都后溪漂流、东关寨以及黄檗山风景区规划整合为“泛石竹山景区”,进一步打响“中华梦乡、石竹仙山”旅游品牌。

(3)提升生态和乡村旅游产品。大力促进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加大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招商引资力度,推进该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并严格按照政府规划与审批,在充分保护水资源安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同时,加大力度推进天生林艺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评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工作,并加快推进东方第一漂景区二期建设,打造成以休闲农业、森

林人家、水乡渔村、“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为主要特点的“生态之旅”。

(4)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工业项目游。紧紧抓住福清入列福建省“海峡旅游精品线路”、江阴港区海峡快捷走廊项目即将开通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我市核电、风电、江阴港区等地方特色工业项目,加大开发与建设,将工业项目包装成特色旅游点,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台湾的游客来我市观光旅游。

(5)加快推进文化长廊建设。大力推进城区龙江文化长廊建设,建成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绿色长廊、生态长廊和风情文化长廊;

(6)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与台湾地区宗鹤拳交流机制,促台湾地区20万拳派弟子到福清认祖拜师、省亲观光,并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台湾企业来我市开发旅游项目,鼓励台湾企业在我市独资或合资开办旅行社,促进两岸旅游业交流与合作。

3、强化营销,扩大福清旅游对外影响力

(1)强化城市形象宣传。倾力打造七张旅游形象名片,提升福清旅游整体形象。一是完善石竹山创评国家5A级风景区所需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打响着 “中华梦乡、石竹仙山”旅游品牌;二是加快天生林艺园二期建设,打造全国首批休闲农业示范点;三是促进目屿岛旅游度假区开工建设,修建游艇、高尔夫球场等旅游项目,打造福建省“海屿游”品牌;四是促进东壁岛旅游度假村二期动建,打造“中国最美的渔村”;五是促进福清首家五星级酒店创元国际大酒店启动,提升我市旅游接待档次;六是加快一都镇后溪漂流二期项目开发,打造“东方第一漂”;七是做好三山海上温泉项目的规划和招商工作,建设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等于一体的“滨海温泉小镇”。

(2)加快对台先行先试步伐。充分发挥我市江阴港区的独特对台优势,对接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通过举办石竹山“梦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加强入台旅游推介,并联合台湾旅游业者,策划推出“海峡之旅”精品线路;

(3)积极培育旅游节庆品牌。充分挖掘福清旅游特色资源优势,围绕重点旅游品牌项目,策划各类旅游节庆活动,集聚人气,拉动市场。重点办好石竹山梦文化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培育具有影响力的节庆品牌,提升福清城市影响力。

(4)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每年制定并实施《福清旅游对外宣传方案》,对福清旅游的整体形象进行策划、包装和宣传。一要加大在省、市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争取进入央视宣传圈,增添我市旅游城市氛围;二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对已建立的福清旅游网进行版本和内容更新,并与福清市人民政府网、福建旅游网等网站链接,提高知名度;三要在重点客源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专场旅游宣传推介会,并积极参加各地旅游交易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优势互补,把福清旅游产品推广到周边地市及省外各地区;四要充分利用我市作为著名的侨乡拥有众多的海外侨胞,以及与海外的渊源关系,专门成立一支精干的海外旅游宣传促销队伍,开发重点海外目标客源市场,直接针对旅外的二、三代华侨,运用联谊会、宣传推介会等方式进行宣传,并在我市开展以传统文化、探亲访祖、教育旅游等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旅游节庆、夏令营等活动,扩大我市在客源国的知名度,并吸引海外侨胞回乡投资旅游;五要根据各景区的特色,充分利用节庆日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突出各景区特色,增强宣传效果;六要在原有的宣传品基础上,制作精美的旅游宣传品,如福清风光明信片、福清旅游风景挂历等高质量的宣传品,多方位地展示我市旅游风光;七要征集福清市旅游形象宣传语及主标识,全面打造福清旅游整体形象,突出福清旅游特点和优势,加大福清旅游宣传营销力度,提升福清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4、完善要素配套,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1)旅游交通。以缩短外地游客来融的旅途时间为主要目标,强调旅游者方便、快捷、舒适追求,继续完善旅游道路建设,推进福清市旅游车队的成立,将交通服务纳入旅游质量管理系统。

(2)旅游饭店。加快推进创五星级酒店创元国际大酒店启动,鼓励发展特色主题酒店、经济型酒店,适当发展高档次饭店,尽快规范经济型旅游住宿设施管理,大力提升旅游接待水平,满足旅游发展的市场需求。

(3)旅行社。培育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旅行社,解决旅行社“散、小、差”的状况,扶持品牌旅行社集团的扩张,完善政府对于全市旅行社的宏观调控管理,改善旅行社管理运作模式,提高旅行社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健全旅行社服务质量、信用等级体系,提高旅行社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4)旅游商品及餐饮。积极引导并扶持企业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富有心意、工艺精致、包装精美、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鼓励开发建设旅游商品专业大卖场,同时,鼓励发展以海鲜美食、山珍野味等为特色的旅游餐饮业。

5、培育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1)加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和鼓励校企合作,对紧缺旅游专业人才实行订单式教育,建立教学与就业基地;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规范旅游院校专业设置,明确培养目标,培育专业人才;建立健全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旅游人才进行奖励。

(2)加强导游队伍建设。以壮大、提升地接导游员队伍为重点,推动专业院校与旅游景区、旅行社企业互动合作,建立导游培养和教育培训的新型体系,每年组织开展品质导游考核和星级导游员评选活动,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服务水准、过硬业务知识、良好职业道德的导游队伍,提高我市旅行社服务质量,提高我市旅游地接能力;

(3)大力引进酒店管理、营销策划、商务会展、电子商务等旅游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下载秭归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秭归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工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主要发展......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七月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 (1) (一)发展成就 .................................. (1) (二)主要问题......

    XX县旅游十二五规划

    《2009年中共XX省委常委带队督查XX相关工作建议 的责任分解落实方案》任务分解涉及旅游业工作方案 根据县委办《关于报送任务分解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XX旅游业发展实际......

    红安县旅游经济十一五发展成果及十二五规划(精选五篇)

    红安县旅游经济十一五发展成果及十二五规划 一、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一)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 3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亿......

    陕西省盐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陕西省盐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盐业直接关系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陕西盐业体制改革、保障合格碘盐供应......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07-18 【大 中 小】 “十二五”时期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湖北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全......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成都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中医药事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深化医药体制改革......

    ××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

    ××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 2011-201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