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奇台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奇台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0-2015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奇台县《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争创教育强县意见》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推动学习型社会形成,早日实现教育强县目标,根据《奇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现状,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教育发展成就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区、州教育部门的直接指导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全县教育呈现出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奇台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小学布局更趋合理。截止2010年底,全县由2005年的67所学校、13个校点,调整为目前的20所小学,1所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2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3个校点。
——幼儿教育发展迅速。2010年底,全县有独立设置公、民办幼儿园达18所,比2005年减少6所,在园幼儿5314人,比2005年增加 1920人。全县15个乡(镇)均建成了1所中心幼儿园。学前一年和学前三年受教育率分别达到84%、72.6%。
——义务教育成绩显著。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两基”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非文盲率保持在99.99%以上,扫盲巩固率达100%。2009年全县“两基”工作高标准通过了“国检”。
——普通高中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底,全县共有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比2005年减少1所,在校生5440人,比2005年增加120人。
——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底,全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1440人,比2005年增加510人,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
——成人教育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全县现有15所乡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02所村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7所社区居民文化技术学校。县、乡(镇)级培训学校25所,非学历培训机构12所。“十一五”以来,年培训 120000余人(次),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千余期,推广实用新技术 102余项。
——中、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截止2010年底,奇台县成职教中心已建立昌吉州东部地区初、中、高级人才培训鉴定中心,并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疆电大、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等联合办学,在校生达到1560人,比2005年增加300人;设有22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为昌吉州东三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
——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县有专任教师2366人,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均达到100%。“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率达100%。普通中小学教师参加岗位培训率100%,专任教师新课程培训率100%,参加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 3800人(次),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1530人,30人取得研究生学历或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历。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省级教育教学名师5人,州级教育教学名师6人,学科带头人15人;县级“名师工程”中优秀校长24名,学科带头人65人,模范班主任50人和骨干教师61人。
——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5—2010年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确保了教育优先发展。办学经费投入依次为2006年增长1.32%,2007年增长27.2%,2008年增长41.88%,2009年增长11.82%;生均教育费逐年增长:2007年中小学分别为4251.18元、2920.5元,2008年中小学分别为8487.6元、4230.5元,2009年中小学分别为10941元、5345.8元;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7年中小学分别为490.31元、263.44元,2008年中小学分别为798.07元、529.11元,2009年中小学分别为932.43元、585.11元。截止2010年底,教育系统共投入建设资金12812万元,共新建校舍11.9708万平方米。有效地缓解了县城初中、小学入学和幼儿入园压力。实现教学仪器、图书、课桌凳、电教多媒体、体育器材、场地等全配套。
——强化内部管理,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为标准,实施了“党建教育双目标”考核学校和校长措施,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决策机制,实施了“校财局管”核算中心管理模式。深化了校长竞聘上岗制,教师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全县成功创建区级德育、依法治校示范校3所,州级2所;创建区级绿色学校2所,州级4所;国家级精神文明先进学校1所,区级2所,州级21所。奇台一中高中成功通过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复验;奇台县幼儿园、小太阳幼儿园成功创建州级示范性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探索改革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新建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实施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体活动;阳光体育运动逢勃开展;艺术展演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2006—2010年,56人次获得科技创新奖;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县共有120节课获州级以上奖励,承担国家级课题2个,区级6个。全县高考上本科线4652人,上专科线人数达10220人,升学率名列昌吉州县市第一,奇台一中高考清华、北大榜上有名。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发展的机遇:
1、政策优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财政性教育投入要达到GDP的4%,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目前我县已充分具备大建设、大发展、大开发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奇台教育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0年8月,奇台县《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争创教育强县意见》的出台,“名师工程”激励机制的启动,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地域优势。奇台县自古以来就有“金奇台”、“旱码头”的美誉,县域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县辖6镇9乡,总人口22万(含兵团农六师3.6万人),有汉、回、维、哈等22个民族。县生产总值44.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3亿元,城镇和农村年人均收入分别为32683元、6640元。目前奇台县已被昌吉州列为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辐射东三县和兵团团场)。
3、资源优势。农业资源品种优良,先后被国家、自治区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大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优质小麦、大麦之乡;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全县已初步形成南部山区江布拉克美景,中部人文历史古城遗址,北部大漠硅化木园、恐龙沟国家级地质公园“三区”旅游大格局,旅游产业品牌效应初具规模;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县辖有巨大的优质煤炭和花岗岩资源储量开采,经济效益逐步显现,也为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4、教育优势。奇台县坚持“科教兴县”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投入不断加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体系日臻完善,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为创建“乌昌东部教育中心”和“教育强县”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全民兴教”优势。奇台自古以来有历史沉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加之前所未有的援县教育项目不断落实,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助学重教蔚然成风。全社会尊师重教、家长敬学、学生乐学的氛围由来已久。
(二)新的挑战:
1、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全县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与国家、自治区的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差距。适龄儿童(尤其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辍学率处于不稳定状态,农牧区少数民族“控辍保学”难度大,城镇“大班额”问题突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任务任重道远。
2、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协调。一是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不协调。二是普职比不协调,距区“十一五”期间6∶4的普职比目标有较大差距。三是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协调。
3、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区教育资源不足和相对集中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十分薄弱,学前三年入园率较低。
4、校长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学校科学管理的总体水平较低,依法治校观念不强,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5、教师超编,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资源匮乏。全县中小学、幼儿“双语”教师缺编严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6、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小、质量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缺学生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专业单一,跟不上县域产业人才的需求步伐。
三、奇台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奇台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奇台县人民素质,富民强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以建设“大园区、大产业、大县城”的总体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县。
第二章 目标和任务
(二)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县行列。2015年前为预期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五)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六)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市民学有场所、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90% 学前一年毛入学率99.5%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城镇为100.5% 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 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0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9% 15周岁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100% 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00% 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95%,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500人 短期培训年均3万人次
建设区级重点专业1-2个,州级重点专业2-3个 师资学历合格率达90%,硕士学位占5%
重点培养30名职业名师,40名专业带头人,100名“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
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占专任教师的25%以上 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继续教育:
县城内办好4所继续教育学校(老年大学、妇女大学、中老年艺术学校、技能培训中心等)
乡镇办好14所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年10万人次 特殊教育:
按照30万人口标准建立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人力资源开发: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4--5万人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 全县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化程度大100% 初中教师本科化程度达90% 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10%以上 培养区级以上特级教师10名以上 州级以上拔尖人才15名以上
州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教师25名以上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七)新筹建12所乡镇标准化幼儿园,其中8所“双语”幼儿园;在城镇创办4所高标“双语”幼儿园。
(八)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学率90%以上(城区95%以上,农牧区85%以上),学前一年毛入学率99.5%(城区100%以上,农牧区91%以上),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全面实现标准化办园,逐步实现学前义务教育。
(九)着力办好“双语”幼儿园,充分利用农牧区中小学的教育资源,举办民汉混合编班的幼儿园,不再举办纯民语的幼儿园。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不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十一)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县域内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
(十二)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化办学和监测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化教学。
(十三)树立人人成才观和多样化人才观,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品行培养,养成良好习惯。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四)全面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方案,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到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大班额,全面完成高中标准化建设,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稳步提高奇台一中教育质量,争创全疆特色名校。将奇台二中由完全中学改制为高级中学。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五)实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跨越式发展。以建立昌吉州东部地区初、中、高级人才培训鉴定中心和煤电煤化工实训基地为目标,使奇台县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质量效益上均达到全国千所县市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
(十六)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抓住申报自治区示范职业学校和福建援疆等项目,积极争取区、州、县大力支持,5年争取投入5000万元,改建、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年招生人数1500人,到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4500人,短期培训重点为“三农”服务,年均培训3万人次。(十七)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紧密结合昌吉州新疆建材制造业、矿产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产业、机电制造业、石油化工加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高新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批专业设备先进,培养能力强,教学质量高,并且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和示范专业,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十八)进一步探索办学体制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支撑,建立健全职业培训网络。
(十九)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建设一批重点专业,提升学生就业优势,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争建设区级重点专业1-2个,州级重点专业2-3个。要建成3-5所专业设置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自我发展能力、寓科学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示范性乡镇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
(二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职业学校师资学历合格率达90%,硕士学位占5%,重点培养30名职业名师,40名专业带头人,100名“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60%左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占专任教师的25%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招聘16名中等职业专业教师。
第七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一)建立奇台县发展社区教育、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及主要工作措施的研究机制。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十二)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到2015年在县城内建成4所继续教育学校。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以卫星、电视、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教育平台,为全县人民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二十三)加大农村教育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扶持等形式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农牧民远程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14个农牧民教育基地、14个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14个示范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二十四)大力开展农牧民培训。完善农牧民教育与培训网络,加强农科教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年10万人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10万人次以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培训活动,年10万人次。完善农牧民教育与培训保障机制,设立农牧民技能培训专项资金。
(二十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建设昌吉州东部地区远程教育中心,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市民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制定创建学习型城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乡镇的基本标准。到2015年,90%以上的企业、社区和其他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新村、学习型乡镇等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学习型单位建设。
第八章 双语教育
(二十六)依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加快实施民汉合校(合园)步伐,到2015年,消除现有牧区纯民族学校(园),全面完成民汉合校。
(二十七)从2010年秋季开始,全县初始年级全面实行“双语”模二教学形式,民汉合校的学校中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民语班的理科要实行汉语授课。2014年秋季开学,所有民语班级都实行“模二”“双语” 教学形式。2015年开始逐步实行民汉混合编班。
(二十八)全面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双语”教育教学课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加强“双语”教师管理,积极推进现代远程“双语”教育,建设现代化“双语”学校。到2015年,小学少数民语学生基本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培养民汉兼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到2020年,使小学少数民语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民族语文课程教学,提高民族语文教学质量。
(二十九)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开办“双语”教师培训学校; 建立全县双语教师在汉语班级挂教、任教学习交流机制; 建立“双语”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与对口援疆单位建立“双语”教师支援培训项目;严把“双语”教师入口关,扩大招聘教育部直属免费“双语”师范生名额,实施国家支援新疆“双语”教师工作方案和自治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到2013年,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双语”教师队伍。
第九章 特殊教育
(三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议事日程。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
(三十一)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按照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制定奇台县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
第十章 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三十二)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决策机制。
(三十三)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估奖励机制。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增强教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科研意识,(三十四)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使全县学校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化要求。
(三十五)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活动。进一步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争到2015年,各校有本校课程开发。积极组织并指导学校和教师申报各级教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扎扎实实做好立项课题的研究和课题结题、成果推广工作。
第十一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十六)培养构建骨干教师队伍。全面落实《奇台县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优秀校长、模范班主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及表彰奖励制度,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课改实验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养300名左右的名师。其中,10名以上的区级特级教师,15名以上州级拔尖人才,35名以上州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教师,100名以上县内模范班主任、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并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
(三十七)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学校间教师流动交流制度和优秀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教学工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三十八)构建教师继续教育新体系。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实施教师全员继续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及研修制度。大力实施“新教师培养工程”和青年骨干教师梯队培养计划。
(三十九)根据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需要,逐步招聘73名学前“双语”教师,114名小学“双语”教师,108名初中“双语”教师,35名高中“双语”教师。
第十二章 加快布局调整步伐 合理整合教育资源
(四十)奇台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坚持就近入学和规范化办学、民汉合校和推进双语教学、办好走读学校和发展寄宿学校、调整布局与提高办学效益质量、城镇化建设与学校分布相统一的原则下,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四十一)2011年完成福建对口支援古城“双语”中心小学项目建设,届时将奇台县第六中学小学部、半截沟二马场小学、南湖牧场小学、塔塔尔中心校全部撤并入古城“双语”中心小学。古城“双语”中心小学学生计划达1000余人。2011年完成三中与一中的合并。
(四十二)2012-2014年改扩建原三中校舍,建成一所新的九年制寄宿学校,分流二中与四中部分初中生和三小、四小部分小学学生,接受来自全县乡镇部分小学生及流动人口适龄学生,计划学生达1500人左右。改扩建半截沟中心小学,完成半截沟牧业村“双语”实验小学与中心校的合并。改扩建五马场“双语”实验小学,完成“双语”实验小学与五马场中心学校、五马场一四队教学点、半截泉教学点的合并。
(四十三)2015年,根据我县撤县建市及城市人口增长的实际,结合城市南扩及人口增长与分布特点,在现在糖厂附近处建一所九年制学校,接受学生约1500人。至此,我县学校将缩减至21个,即2所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制学校,12所小学,2个教学点。
第十三章 保障经费投入
(四十四)加大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保证财政教育拨款达到“三个增长”。
(四十五)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从2011年起逐步提高生均财政公用经费标准,小学达到700元/生/学年,初中1000元/生/学年。
(四十六)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2015年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小学达到1800元/生.学年,初中2000元/生.学年。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四十七)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第十四章 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四十八)逐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造中小学薄弱学校,改扩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四十九)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中小学(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运动场面积、生均活动面积、生均绿化面积、寄宿生生均面积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五十)按课程计划要求配齐配全各类教学仪器和体、音、美、劳、卫、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设施设备;加强学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建设;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并不断提高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五十一)把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统筹规划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发展。加强县、乡(镇)、村三级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形成覆盖全县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为学校(园)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工程目标。
(五十二)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薄弱学校、幼儿园改造为重点,以落实国家投资项目和福建援疆项目政策为抓手,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县域办学条件的均衡。
(五十三)借中央援疆政策,依托项目投入,按照县域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实现学校(园)建设与设施配备标准化,力争学校(园)校舍建设与设施配备现代化,打造学校(园)校舍建设与设施配备精品化,最终达到学校(园)校舍建设与设施配备均衡化。
-----2011年前,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完成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验设施设备配备;彻底消除幼儿园、中小学无抗震能力建筑;完成奇台一中、五中8000平方米的民汉合校建设项目;新建奇台县古城“双语”中心小学;
-----2012年前,完成全县17所15000平方米的“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2013完成83个班班通,2015年完成150个班班通,使全县基本实行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
-----2015年前,完成奇台县二中普通高中、12所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配齐远程教育电教设备,实现计算机生机比10:1,教师机1:1。
第十五章 推进依法治教
(五十四)强化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依法保障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继续推进教育行风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及时防范和纠正招生、考试、收费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五十五)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提高与规范并重、制度与机制并重的原则,强化专项督导,突出综合督导评估,切实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和完善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综合性督导评估制度,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切实保障教育法律法规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第十六章 加强组织领导
(五十六)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委和政府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完善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以及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制度。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十七)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制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成学习型党组织。
(五十八)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
规划实施
本规划是21世纪我县第一个中期教育规划,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贯彻实施《奇台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涉及的目标任务,是教育及相关部门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提出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教育局负责《奇台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
附:
1、《奇台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表》
2、《奇台县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
3、《奇台县幼儿园布局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
二〇一一年一月
奇台县教育局
第二篇: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
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年—2015年)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十二五”规划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一切为了学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特色、以质量为生命、以品牌求生存”的继续教育办学理念,把握未来五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主动树立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形态转型提供急缺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非学历教育为主,学历补偿教育为辅的社会服务价值观。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内涵建设,将继续教育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
二、发展目标
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以增加教学投入和规范管理为办学基点,把面向地方、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基层作为办学目标。坚持稳定增长保质量,注重转型求发展,服务社会、创亮点的工作方针,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多种教育类型,专科、联办本科、联办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层次,以及岗位培训与技能培训等多种项目内容的校内外丰富资源,大力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稳步推进成人学历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次学习机会、多样学习途径和多种成才路经。
1、学历教育稳步增长。为扩大学院影响,延伸品牌优势,发展学院多种办学模式,到“十二五”末各种非统招学历的在籍在册学生达6000人以上,并稳定在4000人以上的规模。
2、非学历教育快速发展。加强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整合,提升培训项目的社会需求分析和研发的能力,不断开发出优质的适合企业和个人的培训项目。到“十二五”末,打造有学院自主产权的3个“精品”培训项目,使利润每年递增5%以上,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积极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需求,努力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积极打造四个“中心”。努力把继续教育学院打造成中国光谷的“学习中心”、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中心”、各类考试的“服务中心”,各级各类考试年平均考试量达1万人以上的人次规模。
三、主要措施
根据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并重发展,学历教育由外延式规模扩张型向内涵式质量提高型转变,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将不断走向融合,向着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方向发展的趋向,高校继续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甚至核心的趋向加速,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更趋明显等发展趋势和学院继续教育发展整体目标,特制订如下措施。
1、加强认识,切实保证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急剧的变化。围绕经济转型期,继续教育在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社会价值与服务功能。对学校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能仅以为学院创收和简单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目的,要真正把继续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并进一步加强管理,对继续教育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自身的发展,以保障继续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促使其有良好的健康发展。
2、深化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狠抓制度落实、加强教学规范化建设。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推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推进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观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在宽进严出机制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手段,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前作好准备。
鉴于今后的五年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自考教育主要是面向从业人员,为地方培养适用型人才的定位,继续教育更应坚持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既要以继续教育机构在目标定位、组织机构、办学条件、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过程中有质量监控的科学依据,也要完善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特别是社会评价为主的原则。
3、积极开拓培训市场,大力转型非学历教育
配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2大工程),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并以“六类人才”中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培养
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主要对象的教育培训活动。积极与行业管理协会、考试认证机构合作,依托学院现代服务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和水平认证;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开展技能型人才的智能化培训。依照政府颁布的紧缺人才目录、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依托中国光谷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对不能马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培训转变成大量高学历的高技能劳动者的偿试。偿试与国际优秀的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训,尤其是社会稀缺的高层次国际金融、商务、财会、法律方面的国际通用人才的培训。积极调研、研发和大胆实践,打造有学院自主产权的3个“精品”培训项目。
4、加强继续教育的教育资源建设
发展网络教育已成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院在新的五年内要做好开展网络教育的准备,启动网上教育资源建设的筹备工作,积极发挥学院资源优势,坚持名师主导,用政策和经济手段吸引更多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参与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主动用信息技术改造函授教育,逐步结束网络教育和函授教育并存的局面。并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研究工作,逐步实现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构筑终身教育立交桥。
5、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办学声誉
进一步加强对招生、收费、注册、教学、毕业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做到不违章、不违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办学过程,提高办学声誉。
6、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继续教育学院制度建设,构建自己标准化管理流程,形成自己的一套标准化作业流程。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培训,积极打造出一支热爱继续教育,事业心强的专业化继续教育管理、教学、服务队伍,强化创新意识,加强社会调研能力、市场开发能力、项目设计、管理能力、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能力、以及广泛社会交往能力的建设,以形成专家型的管理、服务队伍和专业型的教师、导师队伍。同时,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提升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努力追求更高的管理、服务和运营质量,确保品牌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以形成良好的声誉。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努力开拓培训市场。为社会经济的转型、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学习型组织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第三篇:教育改革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二、高等教育
《纲要》中针对高等教育提到了以下几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纲要》在整个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对2020年前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了新的重要的部署,也提出了很多非常新的政策亮点。扩招是近几年议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对高校扩招以来这样一个形势,我们需要一个客观的估计,正是因为扩招,才使得数以千万计的适龄青年能够由此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从而改变一生,才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能够在人才资源方面显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可以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多数都是模式化的普通白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一个很好的措施,高校与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的联合不但避免了高校里为学而学,脱离实际的弊端,使学生能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利用自身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使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能够利用高校强大的师资科研条件。同时通过这种联合使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做到无缝连接,避免了二次培训和学习的消耗。
在高等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分别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所以我们的科学发展还是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可以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现在相对比较落后的,现在社会上针对职业人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其教育却相对落后,大力发展好职业教育,不但能满足职业人才的需要,还能从高等教育中分流一部分,从而缓解普通高等教育现在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纲要》中所提到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从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是谁来办,不但政府要大力办,同时要鼓励社会、行业企业来办。第二是针对谁来办,《纲要》把重点放在农村,针对现在比较突出的“三农”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很好的解决方法。第三是办学质量问题,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继续教育,《纲要》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继续教育对现在的下岗人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再就业的途径。特别是针对服务业的再就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通过政府的加大投入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能够解决大多数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四、民族教育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载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特殊教育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
总的来说,通过对《纲要》的学习,体会到了国家政府对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响应《纲要》中所提到的相关改革,在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党的十七大上,国家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
家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本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国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其中终身教育中特别指出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应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要有效衔接。
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科园教育在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下,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在科园职业教育8年发展历程中,因时而动,因势而变,不断调整办学思路,逐步形成“先育人后教书”的教育理念。
教育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教育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以个体特点为核心,兴趣为导向,实施导师制教育模式。不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导师,更多的是以学生兴趣为引导,着重培养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未来社会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主动思维和探索的再学习能力等。
其次扩大社会合作。开展妥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在与企业合作中,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和要求,就企业文化、专项技能、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等信息通过授课方式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开学以来,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纲要》,内容是: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有必要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一要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群众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指导方针。二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三要以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科学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四要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专题性规划。五要系统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找准症结,提出思路,使规划纲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再一次感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
教育发展的方向。结合学校工作,我再谈几点认识:
一、以人为本
纲要再一次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
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德育为先
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具体的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及途径,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将纲要落到实处。
三、教学改革
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不需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目前正在进行高中课改,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四、教育公平
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交流。实行优质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今后高中“三限”择校会逐步取消,严格按照录取分数线进行招生,实现教育公平。今后的高考改革招生也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我相信国家有能力逐步调整到位。
总之,《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同时学校管理建设许多做法在纲要中找到答案,也是召开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纲要》的出台,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纲要》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非常突显,要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
《纲要》提出了今后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和发展任务,对我国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纲要》对今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树立新的科学质量观,我国教育必将跨入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新阶段。我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加强课程建设,文化引领,团队合作,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此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彰显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领会《纲要》精神;要积极发挥《纲要》对谋划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学校三年办学规划,抓住机遇,谋划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工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主要发展目标
(一)煤炭生产。“十二五”末,全国煤炭生产能力41 亿吨/年,煤炭产量控制在39 亿吨左右。
(二)煤矿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开工建设规模7.4 亿吨/年,建成投产规模7.5 亿吨/年。
(三)企业发展。“十二五”末,形成10 个亿吨级、10 个5000 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
(四)技术进步。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五)安全生产。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重特大事故起数比2010 年分别下降12.5%和15%以上,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8%以上。
二、生产开发布局
全国煤炭开发总体布局总要求是“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即:东部(含东北)控制开发强度,维持现有供应能力。中部放缓开发增速,保障稳定供应。西部开发潜力大,提高供应能力,增加调出量。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全国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4000 家以内,平均规模提高到100 万吨/年以上。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有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加快陕北、黄陇、神东、蒙东、宁东、新疆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云贵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矿区。
(三)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晋陕蒙宁甘新重点建设300 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停止新建30 万吨/年以下的高瓦斯矿井、45 万吨/年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项目。
(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坚持安全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五)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在内蒙古、陕西、山西、云南、贵州、新疆等地选择煤种适宜、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升级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
(六)推进瓦斯抽采利用,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重点建设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建成寺河、潘河、成庄、潘庄、赵庄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宁、郑庄、柿庄南等重点项目,配套建设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的集输管网。
(七)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区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结合新农村规划建设,做好村庄搬迁。
(八)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应用、重大成套装备研制,提高煤炭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煤矿技术装备水平。
(九)发展现代煤炭物流,建立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煤炭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煤炭物流效率,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加快建立全国煤炭应急储备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多元发展、互利共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深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进一步拓展煤炭国际贸易。
第五篇: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七月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一)发展成就..................................(1)
(二)主要问题..................................(三)面临形势..................................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二)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三)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七)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八)加快“走出去”步伐.......................(九)发挥行业协会作用.........................(2)(3)(3)(3)(4)(5)(7)(7)(8)(9)(9)11)12)13)14)14)
(((((序 言
规划范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定”规定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本规划涵盖内容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工程造价等行业以及政府对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工程标准定额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规划背景。本规划是在我国“十一五”刚刚结束,“十二五”开局之际,针对建筑业制定的发展规划。
规划组织编制。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编制工作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牵头,会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标准定额司,共同组织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中国工程建设造价协会等单位,在建筑市场、质量安全、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程造价管理等7个专题规划基础上编制完成。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发展成就
——工程建设成就辉煌。“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设计理念超前、结构造型复杂、科技含量高、使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令世界瞩目的重大工程;完成了上百亿平方米的住宅建筑,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规模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9547亿元;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1196亿元。“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6.5%,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3.7%,均超过“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2010年达到6.6%。建筑业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4000万人以上,成为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
——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建筑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0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344亿美元。
——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许多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管理体系,重视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突出核心技术攻关,设计、建造能力显著提高。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大型工业设施设计建造与安装、大跨径长距离桥梁建造、高速铁路、大体积混凝土筑坝、钢结构施工、特高压输电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十一五”以来,政府部门出台了建筑市场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定额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监管机制逐步健全,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工程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二)主要问题
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模式粗放,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量大,碳排放量突出;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较低,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一线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任意压缩工期、恶意压价、不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等情况较为普遍;建筑企业出卖、出借资质,围标、串标、转包、违法分包情况依然突出;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责任不落实,有些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有些监理企业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部分注册人员执业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政府监管有待加强。建筑市场、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和工程造价等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建筑业发展相关政策不配套;监管手段有待改进,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诚实守信的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
(三)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仍将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为建筑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十二五”时期仍然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与此同时,建筑业也面临高、大、难、新工程增加,各类业主对设计、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外部约束加大,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不足,技术工人短缺,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筑节能减排为重点,以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着力点,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行业发展指导,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对建筑市场秩序、质量安全的监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
——坚持行业科技进步与规模增长相结合。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逐步改变建筑业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注重提高队伍人员素质,提升建筑业的科技、管理、标准化水平,使行业科技进步与产业规模同步发展。
——坚持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相结合。适应国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展需要,引导企业合理调整经营布局和业务结构,拓展国内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的支撑引导作用和工程设计咨询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绿色施工,发展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使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深化改革与稳定发展相结合。继续推进国有大型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改制重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完善工程建设法规制度,健全市场机制,保障建筑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促进建筑业稳定发展。
(三)发展目标
至“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如下目标:
1.产业规模目标。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巩固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
2.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实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健全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劳务人员培训考核,提高劳务人员技能和标准化意识,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促进大型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询设计公司。
3.技术进步目标。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大型骨干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勘察设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其他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特级及一级建筑施工企业,甲级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建立和运行内部局域网及管理信息平台。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实现施工项目网络实时监控的比例达到60%以上。大型骨干工程设计企业基本建立协同设计、三维设计的设计集成系统,大型骨干勘察企业建立三维地层信息系统。
4.建筑节能目标。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5.建筑市场监管目标。建筑市场监管法规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清出、工程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等制度基本健全;工程担保、保险制度逐步推行;个人注册执业制度进一步推进;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基本完善;有效的行政执法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基本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6.质量安全监管目标。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进步,建筑工程安全性、耐久性普遍增强;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住宅品质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好转,有效遏制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安全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到2015年,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11%以上。
三、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推进政府投资工程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推动有条件的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领域向多业务领域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2.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方主体市场行为,拓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通过给予中小建筑企业相应扶持政策,提供融资、信息、政府采购优惠、培训等公共服务,促进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积极引导建筑周转材料、设备、机具等租赁市场发展。
3.大力发展专业工程咨询服务。营造有利于工程咨询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推进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造价、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品质,为业主或委托方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
(二)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
1.健全建筑业技术政策体系。建立工程关键技术目录,完善技术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总结、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继续加大“建筑业10项新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制定推进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完善相关激励机制。
2.建立完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通过开展战略联盟、战略合作、校企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形成专利、专有技术、标准规范、工法的技术储备,在工程建设中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推进建筑业技术更新与创新。
3.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研究和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门窗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通用性、可置换性,以标准化推动建筑工业化;提高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制造水平,促进结构构件集成化、模块化生产;鼓励建设工程制造、装配技术发展,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一些适用工程上采用制造、装配方式,进一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鼓励和推动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菜单式全装修交房。
4.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建筑企业管理与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专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涵盖设计、施工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快关键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促进行业信息共享。运用信息技术强化项目过程管理、企业集约化管理、协同工作,提高项目管理、设计、建造、工程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促进行业管理的技术进步。
5.组织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强对建筑节能、环保、抗震、安全监控、既有建筑改造和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重大工程、地下工程、超高层钢结构工程和住宅工程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和试验室,成为国家或地方某工程领域专项技术研发基地。
(三)推进建筑节能减排
1.严格履行节能减排责任。政府部门要认真履行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责任,着力抓好设计、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和稽查。各类企业应当自觉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的各项节能减排标准,确保节能减排标准落实到位。
2.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材料。建立有利于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工艺、工法、产品向工程建设标准、应用转化,降低碳排放量大的建材产品使用,逐步提高高强度、高性能建材使用比例。推动建筑垃圾有效处理和再利用,控制建筑过程噪声、水污染,降低建筑物建造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开展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节能减排技术集成项目试点,全面建立房屋建筑的绿色标识制度。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1.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督、质量检测、竣工验收备案、质量保修、质量保险、质量评价等工程质量法规制度。研究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负责人带班、隐患排查治理和挂牌督查等安全监管法规制度。逐步形成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不断完善建设工程安全性、耐久性以及抗震设防、节能环保的工程建设标准。
2.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质量检测、施工图审查等有关机构的质量责任,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责任,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政府主管部门及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切实履行质量监管职责,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工程质量法规制度。强化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层级的监督检查,确保建筑施工安全。
3.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全面推行质量安全巡查制度,逐步建立以质量安全巡查为主要手段、以行政执法为基本特征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市场与现场联动的监管机制,实行市场监管和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积极推行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管理较薄弱项目的监管,突出对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的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行为不规范和社会信用较差的责任主体的监管。积极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建立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工程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增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
(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1.加快法规建设步伐。出台《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法规,明确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责任,遏制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任意压缩工期、压低造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承包单位转包、违法分包行为。推进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制度建设,落实执业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2.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制定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考核管理办法,推行电子化招投标。加强合同管理,修订出台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服务等标准合同范本,出台施工承包合同监管指导意见。完善企业市场准入标准,强化企业的现场管理能力、质量安全和技术水平等指标考核,修订出台建筑业企业、工程勘察资质标准。进一步完善工程监理制度,修订工程监理规范,开展工程监理项目标准化试点。加强施工许可管理,修订《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注册人员诚信行为标准,健全诚信信息采集、报送、发布、使用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建设工程担保、保险制度。
3.加大市场动态监管力度。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标准,健全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对不满足资质标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及时实施处罚,直至清出建筑市场。加强建筑市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能。督促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对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定期汇总通报各地监管情况,加强对地方检查执法情况的监督。
(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1.优化行业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制订人才发展规划,重视对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专利技术和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引导和支持后备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专业培训机构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2.加强注册执业人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强其执行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的自觉性,发挥其在控制质量安全、规范市场行为中的独立性及中坚作用。加强注册执业人员法律法规、业务知识、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执业人员素质和执业水平。
3.加强施工现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制定发布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明确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位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先培训后上岗,提升专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4.建设稳定的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建立健全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工作,构建适应建筑业行业特点和要求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建筑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重点依托建设类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筑劳务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开展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培训;推进建筑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证书的持证上岗制度。推行建筑劳务人员实名管理制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政策,探索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形成稳定的新型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
(七)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1.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制重组。加强对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引导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资产剥离、主辅分离等方式推动改制。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大型建筑企业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推进中小国有建筑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化和完善产权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国有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基本完成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建立体现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企业产权制度。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企业。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非公有制建筑企业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将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纳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按照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鼓励非公有制建筑企业以投资、建设、运营等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等领域。鼓励集体建筑企业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
(八)加快“走出去”步伐
1.完善相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配套政策,规范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市场行为,推动对外承包工程有关税收、信贷、保险、担保等扶持政策落实。加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翻译,加强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进程,为加快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奠定基础。
2.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企业选择优势领域、重点区域,大力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加快工程设计企业“走出去”步伐,形成资金、设计、建造、设备综合优势,带动设备、建材出口。鼓励我国建筑企业以合资、合作或者投资收购等方式,在当地成立企业,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拓展业务领域。
(九)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服务、沟通、自律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通过行业自律公约、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等措施,大力倡导企业的诚实守信行为准则,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参与有关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培训、科技推广、经验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引导协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增强凝聚力,提高社会公信力,使行业协会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社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