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十二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1)
关于“十二五”期间普通高中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三清山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上饶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加快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协调、优质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握指导思想,明确目标任务
1、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意义。普通高中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联系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推进终身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快普通高中改革和发展,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一个地区形成雄厚的人力 资源和综合实力的标志。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对我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一五”以来,我市在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局,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还存在总量不足、优质高中比例不高、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办学模式比较单
一、师资队伍建设 亟待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尚不 1 能适应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高层次基础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快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2、把握“十二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提升内涵”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以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目标,加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效益明显、优质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新格局。
3、明确“十二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全市普高数量调整到70所左右,校均规模达到1900人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在校普通高中学生达13万人以上,每万人口在校普通高中学生由目前的167人提高到200人以上;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70%以上,创办3—5所优质特色高中,探索发展2—3所综合高中;教师全部具备本科学历,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研究生课程班的占30%以上比例,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巩固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建立现代、科学、高效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并在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上有新突破。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二、科学布局网点,优化资源整合
4、科学布局普通高中学校网点。按照“普通高中向县城以上城区集中,中心集镇保留少量普通高中,10万左右人口布局1所普通 2 高中,学校规模一般在30个班级以上,班额不超过50人”的原则,部署“十二五”上饶市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和发展规划。
5、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和办学模式。“十二五”期间,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数调整到70所左右。重点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原则上不得少于16个班级,一般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不得少于10个班级。加大薄弱普通高中改造力度。通过改建、扩建、迁建等形式,重点改造薄弱学校和规模较小学校。坚持创新,鼓励有条件的薄弱学校创办特色普通高中。鼓励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民校。在生源减少的学校,可以先行探索普通高中小班化办学模式。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6、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要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全省教育经费投入的通知》(赣财教【2010】255号)精神,切实增加财政投入,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普通高中财政投入水平。市、县(市、区)政府在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确保财政支出中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都有所增长,做到教职工人员经费财政预算安排不留缺口,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对普通高中布局调整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等所需建设性经费,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拨款解决。当前,要积极做好普通高中债务清欠工作。
7、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要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计提土地出让收入的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教育发展。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所有符合规定 的收费项目,必须按标准收齐收足。进一步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普通高中学校的捐赠,在应缴纳税额中全额扣除。
8、保障教师和校长培训经费投入。市、县财政要按照高中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学校要按要求选派教师、校长参加各级培训,为培训人员提供便利条件。
9、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县(市、区)政府不得用收取的学费和择校费抵顶财政拨款,严禁挪用学费和择校费发放教师的工资、奖金和福利,严禁挪用学费和择校费平衡财政预算,任何部门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财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收费行为,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10、进一步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要按照省教育厅《江西省普通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赣教基字„2011‟54号)的要求,保证普通高中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并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相关办学条件指标,以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及学校发展的需要。要建设适应现代化普通高中学校所需的校园校舍,消除危房。要配齐、配足教学配套设施,特别是为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课程、通用技术课程、选修走班教学课程的开齐开足提供硬件保证。要加快一般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改善步伐,实行政策倾斜,有计划、有步骤改变一般普通高中的办学面貌。
11、加快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主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全市高中学校要逐步实现学生、教师计算机配备达到规定标准,逐步实 现多媒体教学“班班通”等设备配备达标;完善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楼、图书馆设施建设,实现实验室建设、图书配备和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以及通用技术试验室设备等配备的达标建设。大力推广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推动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各级应高度重视高中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将其纳入本地教育整体建设发展战略,增加高中学校装备建设资金投入。应根据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设备装备经费使用要求的通知》(饶教字[2009]41号)精神,按照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统筹10%以上公用经费的金额要求(现每生70元/年),抓好高中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的统筹,统一管理,用于高中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项目建设。
四、健全扶持政策,发展民办教育
12、改善民办高中教育发展环境。依法落实民办高中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高中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高中办学自主权。民办高中学校建设涉及的规费征缴与公办学校相同。建立完善民办高中学校教师保险制度、人事代理等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对产权明晰、办学规范、诚信度高的民办高中学校给予灵活多样的信贷支持。市、县政府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高中学校建设。
13、依法加强对民办高中教育管理。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属地民办高中学校实行管理,加强对民办高中学校办学行 为的监督检查。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健全民办高中学校审批、变更、重组和退出机制,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依法建立民办高中学校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和审计制度,确保民办高中学校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民办高中学校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健全民办高中学校法人治理机构,设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决策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民办高中学校教代会制度,健全学校教育工会。规范民办高中学校招生,实施办学过程监督。进一步完善民办高中学校年检制度。
14、提升民办高中学校办学水平。民办高中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推进新课程实验。按照省定标准完善通用技术、音体美等教学设施设备,推进标准化建设。要按照教师年收入的1.5%建立教师培训基金,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业稳定的教师队伍。民办高中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科研,促进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五、提升教师素质,落实各项待遇
15、持之以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及《上饶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教育严禁有偿家教和赌博行为的通知》的规定,加大高中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管,严格师德考核,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师德修养,树立师德标兵,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高中教师教书育人。
16、严格按照编制标准配备教师。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标准、教 师资格制度规定,为学校配备合格专任教师、实验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和管理及工勤人员。要根据高中学校在校学生数每两年核定一次学校教师编制,及时补充新教师,严禁在缺教师的情况下“有编不补”。要完善以教育部门为主的高中教师调配、流通机制。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教育、人保、监察等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下,直接到省级师范大学和“211工程”以上高等院校选拔优秀毕业生,配备到相应岗位。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学历要求,专任教师学科、年龄、职称、性别等结构合理,切实满足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
1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普通高中校长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普通高中校长队伍建设,将政治素质过硬、作风正派、清正廉洁、熟悉高中教学业务的同志选派到普通高中校长岗位。要严格党管干部的原则,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提名,按干部管理权限组织考察、任用和管理。普高校长要民主管理学校,明确分工责任,做到政令畅通、运行高效。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施教。校长应当兼课,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熟悉掌握教育教学全过程,做教学改革的指战员和教育发展的引领人。定期举办普高校长研讨会,提高校长办学水平。
18、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素质。进一步完善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争取有一定数量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充实到高中教师队伍。切实抓好高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把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实施好以校为本的校本研 修。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和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建立名师工作室,解决好名师的教科研经费,充分发挥其在高中教学中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建立指导教师帮带机制,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分配机制,激励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19、切实落实高中教师的各项待遇。高中教师绩效工资应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标准,并由财政全额拨付。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有利于调动高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各地要利用好相关政策,按照国家、省、市要求,优化高中职称结构,提高教师职称层次。要积极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完善办公设施。
20、加强普通高中教研员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支政治、业务和身体素质较高的教学研究人员队伍,并为教研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等保障条件。各级教研机构要更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教研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教研员要深入学校课堂,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问题,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带领教师开展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六、规范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改革
21、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各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自觉执行上级有关法规政策,自觉接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在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课程计划执行、学籍管理、招生收费等方面做到 8 规范有序。要强化制度建设,重点加强考试考评、教学常规检查、教师培养等制度建设。
22、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改进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办法,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自主权,深化特色品牌学校自主招生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完善普通高中特长生招生制度,有序扩大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均衡生比例达到招生计划的50%。
23、规范普高招生秩序。严格执行《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实施中小学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的意见》,严格按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招生,不得随意突破计划。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根据招生人数和考试实际划定当年普高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超计划招收的学生,或未达到普高最低控制分数线的学生,原则上将不予注册学籍。
24、实现普通高中“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的管理模式。对全市普高分层次提出教育教学目标要求,加强对各层次普通高中的指导与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学习,使不同层次学校在动态发展中逐步实现相对均衡。建立各类校长协作会议机制,鼓励校际间结成紧密型教学联盟。
25、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人人成才”的理念,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多元化改革,扩张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创办优质特色高中,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化选择,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开放实训基地和师资,培养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规划和实施 上饶市高中与国内外优质学校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26、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要认真抓好教学班级和学生社团工作,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校风,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国耻纪念日、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切合实际,既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更突出科学性、时代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理想场所。
七、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27、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计划的执行意识,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加强“课程、课堂、课外”的研究,加强选修课程建设,重视对选课走班的研究与指导,推进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十二五”期间,培育、打造100门校本课程精品,推动我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形成办学特色,促进新课程实验各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均衡发展。
28、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帮 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建立学困学生的帮助机制,探索拔尖学生的培养方式,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29、积极推进评价改革。要重点加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评价要研制反映教师工作总量、质量、业绩和工作态度的指标和办法,公正进行评价,促使教师爱岗敬业、提高能力和水平,实现专业发展。学生评价要注重过程,客观反映学生模块学习和综合素质表现,促使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质发展目标的达成。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转变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形成科学性和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案,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促使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对普通高中办学的督导评估。科学制订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普通高中的评估标准,以科学的评估导向,调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增强一般普通高中的办学信心。
30、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办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考成绩是评价普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升学率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学习和研究新高考方案和考试说明,理性认识新高考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制定有效应对措施,构建科学应考体系,狠抓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普通高中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0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二篇: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
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年—2015年)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十二五”规划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一切为了学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特色、以质量为生命、以品牌求生存”的继续教育办学理念,把握未来五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主动树立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形态转型提供急缺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非学历教育为主,学历补偿教育为辅的社会服务价值观。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内涵建设,将继续教育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
二、发展目标
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以增加教学投入和规范管理为办学基点,把面向地方、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基层作为办学目标。坚持稳定增长保质量,注重转型求发展,服务社会、创亮点的工作方针,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多种教育类型,专科、联办本科、联办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层次,以及岗位培训与技能培训等多种项目内容的校内外丰富资源,大力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稳步推进成人学历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次学习机会、多样学习途径和多种成才路经。
1、学历教育稳步增长。为扩大学院影响,延伸品牌优势,发展学院多种办学模式,到“十二五”末各种非统招学历的在籍在册学生达6000人以上,并稳定在4000人以上的规模。
2、非学历教育快速发展。加强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整合,提升培训项目的社会需求分析和研发的能力,不断开发出优质的适合企业和个人的培训项目。到“十二五”末,打造有学院自主产权的3个“精品”培训项目,使利润每年递增5%以上,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积极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需求,努力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积极打造四个“中心”。努力把继续教育学院打造成中国光谷的“学习中心”、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中心”、各类考试的“服务中心”,各级各类考试年平均考试量达1万人以上的人次规模。
三、主要措施
根据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并重发展,学历教育由外延式规模扩张型向内涵式质量提高型转变,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将不断走向融合,向着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方向发展的趋向,高校继续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甚至核心的趋向加速,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更趋明显等发展趋势和学院继续教育发展整体目标,特制订如下措施。
1、加强认识,切实保证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急剧的变化。围绕经济转型期,继续教育在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社会价值与服务功能。对学校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能仅以为学院创收和简单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目的,要真正把继续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并进一步加强管理,对继续教育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自身的发展,以保障继续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促使其有良好的健康发展。
2、深化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狠抓制度落实、加强教学规范化建设。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推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推进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观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在宽进严出机制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手段,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前作好准备。
鉴于今后的五年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自考教育主要是面向从业人员,为地方培养适用型人才的定位,继续教育更应坚持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既要以继续教育机构在目标定位、组织机构、办学条件、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过程中有质量监控的科学依据,也要完善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特别是社会评价为主的原则。
3、积极开拓培训市场,大力转型非学历教育
配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2大工程),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并以“六类人才”中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培养
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主要对象的教育培训活动。积极与行业管理协会、考试认证机构合作,依托学院现代服务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和水平认证;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开展技能型人才的智能化培训。依照政府颁布的紧缺人才目录、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依托中国光谷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对不能马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培训转变成大量高学历的高技能劳动者的偿试。偿试与国际优秀的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训,尤其是社会稀缺的高层次国际金融、商务、财会、法律方面的国际通用人才的培训。积极调研、研发和大胆实践,打造有学院自主产权的3个“精品”培训项目。
4、加强继续教育的教育资源建设
发展网络教育已成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院在新的五年内要做好开展网络教育的准备,启动网上教育资源建设的筹备工作,积极发挥学院资源优势,坚持名师主导,用政策和经济手段吸引更多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参与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主动用信息技术改造函授教育,逐步结束网络教育和函授教育并存的局面。并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研究工作,逐步实现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构筑终身教育立交桥。
5、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办学声誉
进一步加强对招生、收费、注册、教学、毕业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做到不违章、不违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办学过程,提高办学声誉。
6、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继续教育学院制度建设,构建自己标准化管理流程,形成自己的一套标准化作业流程。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培训,积极打造出一支热爱继续教育,事业心强的专业化继续教育管理、教学、服务队伍,强化创新意识,加强社会调研能力、市场开发能力、项目设计、管理能力、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能力、以及广泛社会交往能力的建设,以形成专家型的管理、服务队伍和专业型的教师、导师队伍。同时,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提升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努力追求更高的管理、服务和运营质量,确保品牌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以形成良好的声誉。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努力开拓培训市场。为社会经济的转型、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学习型组织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第三篇:奇台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奇台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0-2015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奇台县《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争创教育强县意见》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推动学习型社会形成,早日实现教育强县目标,根据《奇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现状,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教育发展成就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区、州教育部门的直接指导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全县教育呈现出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奇台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小学布局更趋合理。截止2010年底,全县由2005年的67所学校、13个校点,调整为目前的20所小学,1所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2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3个校点。
——幼儿教育发展迅速。2010年底,全县有独立设置公、民办幼儿园达18所,比2005年减少6所,在园幼儿5314人,比2005年增加 1920人。全县15个乡(镇)均建成了1所中心幼儿园。学前一年和学前三年受教育率分别达到84%、72.6%。
——义务教育成绩显著。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两基”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非文盲率保持在99.99%以上,扫盲巩固率达100%。2009年全县“两基”工作高标准通过了“国检”。
——普通高中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底,全县共有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比2005年减少1所,在校生5440人,比2005年增加120人。
——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底,全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1440人,比2005年增加510人,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
——成人教育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全县现有15所乡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02所村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7所社区居民文化技术学校。县、乡(镇)级培训学校25所,非学历培训机构12所。“十一五”以来,年培训 120000余人(次),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千余期,推广实用新技术 102余项。
——中、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截止2010年底,奇台县成职教中心已建立昌吉州东部地区初、中、高级人才培训鉴定中心,并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疆电大、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等联合办学,在校生达到1560人,比2005年增加300人;设有22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为昌吉州东三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
——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县有专任教师2366人,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均达到100%。“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率达100%。普通中小学教师参加岗位培训率100%,专任教师新课程培训率100%,参加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 3800人(次),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1530人,30人取得研究生学历或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历。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省级教育教学名师5人,州级教育教学名师6人,学科带头人15人;县级“名师工程”中优秀校长24名,学科带头人65人,模范班主任50人和骨干教师61人。
——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5—2010年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确保了教育优先发展。办学经费投入依次为2006年增长1.32%,2007年增长27.2%,2008年增长41.88%,2009年增长11.82%;生均教育费逐年增长:2007年中小学分别为4251.18元、2920.5元,2008年中小学分别为8487.6元、4230.5元,2009年中小学分别为10941元、5345.8元;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7年中小学分别为490.31元、263.44元,2008年中小学分别为798.07元、529.11元,2009年中小学分别为932.43元、585.11元。截止2010年底,教育系统共投入建设资金12812万元,共新建校舍11.9708万平方米。有效地缓解了县城初中、小学入学和幼儿入园压力。实现教学仪器、图书、课桌凳、电教多媒体、体育器材、场地等全配套。
——强化内部管理,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为标准,实施了“党建教育双目标”考核学校和校长措施,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决策机制,实施了“校财局管”核算中心管理模式。深化了校长竞聘上岗制,教师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全县成功创建区级德育、依法治校示范校3所,州级2所;创建区级绿色学校2所,州级4所;国家级精神文明先进学校1所,区级2所,州级21所。奇台一中高中成功通过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复验;奇台县幼儿园、小太阳幼儿园成功创建州级示范性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探索改革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新建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实施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体活动;阳光体育运动逢勃开展;艺术展演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2006—2010年,56人次获得科技创新奖;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县共有120节课获州级以上奖励,承担国家级课题2个,区级6个。全县高考上本科线4652人,上专科线人数达10220人,升学率名列昌吉州县市第一,奇台一中高考清华、北大榜上有名。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发展的机遇:
1、政策优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财政性教育投入要达到GDP的4%,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目前我县已充分具备大建设、大发展、大开发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奇台教育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0年8月,奇台县《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争创教育强县意见》的出台,“名师工程”激励机制的启动,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地域优势。奇台县自古以来就有“金奇台”、“旱码头”的美誉,县域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县辖6镇9乡,总人口22万(含兵团农六师3.6万人),有汉、回、维、哈等22个民族。县生产总值44.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3亿元,城镇和农村年人均收入分别为32683元、6640元。目前奇台县已被昌吉州列为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辐射东三县和兵团团场)。
3、资源优势。农业资源品种优良,先后被国家、自治区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大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优质小麦、大麦之乡;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全县已初步形成南部山区江布拉克美景,中部人文历史古城遗址,北部大漠硅化木园、恐龙沟国家级地质公园“三区”旅游大格局,旅游产业品牌效应初具规模;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县辖有巨大的优质煤炭和花岗岩资源储量开采,经济效益逐步显现,也为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4、教育优势。奇台县坚持“科教兴县”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投入不断加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体系日臻完善,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为创建“乌昌东部教育中心”和“教育强县”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全民兴教”优势。奇台自古以来有历史沉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加之前所未有的援县教育项目不断落实,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助学重教蔚然成风。全社会尊师重教、家长敬学、学生乐学的氛围由来已久。
(二)新的挑战:
1、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全县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与国家、自治区的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差距。适龄儿童(尤其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辍学率处于不稳定状态,农牧区少数民族“控辍保学”难度大,城镇“大班额”问题突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任务任重道远。
2、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协调。一是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不协调。二是普职比不协调,距区“十一五”期间6∶4的普职比目标有较大差距。三是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协调。
3、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区教育资源不足和相对集中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十分薄弱,学前三年入园率较低。
4、校长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学校科学管理的总体水平较低,依法治校观念不强,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5、教师超编,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资源匮乏。全县中小学、幼儿“双语”教师缺编严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6、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小、质量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缺学生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专业单一,跟不上县域产业人才的需求步伐。
三、奇台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奇台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奇台县人民素质,富民强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以建设“大园区、大产业、大县城”的总体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县。
第二章 目标和任务
(二)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县行列。2015年前为预期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五)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六)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市民学有场所、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90% 学前一年毛入学率99.5%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城镇为100.5% 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 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0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9% 15周岁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100% 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00% 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95%,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500人 短期培训年均3万人次
建设区级重点专业1-2个,州级重点专业2-3个 师资学历合格率达90%,硕士学位占5%
重点培养30名职业名师,40名专业带头人,100名“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
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占专任教师的25%以上 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继续教育:
县城内办好4所继续教育学校(老年大学、妇女大学、中老年艺术学校、技能培训中心等)
乡镇办好14所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年10万人次 特殊教育:
按照30万人口标准建立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人力资源开发: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4--5万人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 全县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化程度大100% 初中教师本科化程度达90% 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10%以上 培养区级以上特级教师10名以上 州级以上拔尖人才15名以上
州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教师25名以上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七)新筹建12所乡镇标准化幼儿园,其中8所“双语”幼儿园;在城镇创办4所高标“双语”幼儿园。
(八)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学率90%以上(城区95%以上,农牧区85%以上),学前一年毛入学率99.5%(城区100%以上,农牧区91%以上),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全面实现标准化办园,逐步实现学前义务教育。
(九)着力办好“双语”幼儿园,充分利用农牧区中小学的教育资源,举办民汉混合编班的幼儿园,不再举办纯民语的幼儿园。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不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十一)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县域内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
(十二)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化办学和监测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化教学。
(十三)树立人人成才观和多样化人才观,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品行培养,养成良好习惯。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四)全面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方案,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到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大班额,全面完成高中标准化建设,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稳步提高奇台一中教育质量,争创全疆特色名校。将奇台二中由完全中学改制为高级中学。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五)实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跨越式发展。以建立昌吉州东部地区初、中、高级人才培训鉴定中心和煤电煤化工实训基地为目标,使奇台县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质量效益上均达到全国千所县市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
(十六)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抓住申报自治区示范职业学校和福建援疆等项目,积极争取区、州、县大力支持,5年争取投入5000万元,改建、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年招生人数1500人,到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4500人,短期培训重点为“三农”服务,年均培训3万人次。(十七)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紧密结合昌吉州新疆建材制造业、矿产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产业、机电制造业、石油化工加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高新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批专业设备先进,培养能力强,教学质量高,并且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和示范专业,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十八)进一步探索办学体制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支撑,建立健全职业培训网络。
(十九)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建设一批重点专业,提升学生就业优势,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争建设区级重点专业1-2个,州级重点专业2-3个。要建成3-5所专业设置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自我发展能力、寓科学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示范性乡镇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
(二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职业学校师资学历合格率达90%,硕士学位占5%,重点培养30名职业名师,40名专业带头人,100名“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60%左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占专任教师的25%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招聘16名中等职业专业教师。
第七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一)建立奇台县发展社区教育、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及主要工作措施的研究机制。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十二)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到2015年在县城内建成4所继续教育学校。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以卫星、电视、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教育平台,为全县人民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二十三)加大农村教育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扶持等形式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农牧民远程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14个农牧民教育基地、14个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14个示范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二十四)大力开展农牧民培训。完善农牧民教育与培训网络,加强农科教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年10万人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10万人次以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培训活动,年10万人次。完善农牧民教育与培训保障机制,设立农牧民技能培训专项资金。
(二十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建设昌吉州东部地区远程教育中心,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市民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制定创建学习型城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乡镇的基本标准。到2015年,90%以上的企业、社区和其他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新村、学习型乡镇等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学习型单位建设。
第八章 双语教育
(二十六)依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加快实施民汉合校(合园)步伐,到2015年,消除现有牧区纯民族学校(园),全面完成民汉合校。
(二十七)从2010年秋季开始,全县初始年级全面实行“双语”模二教学形式,民汉合校的学校中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民语班的理科要实行汉语授课。2014年秋季开学,所有民语班级都实行“模二”“双语” 教学形式。2015年开始逐步实行民汉混合编班。
(二十八)全面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双语”教育教学课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加强“双语”教师管理,积极推进现代远程“双语”教育,建设现代化“双语”学校。到2015年,小学少数民语学生基本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培养民汉兼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到2020年,使小学少数民语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民族语文课程教学,提高民族语文教学质量。
(二十九)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开办“双语”教师培训学校; 建立全县双语教师在汉语班级挂教、任教学习交流机制; 建立“双语”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与对口援疆单位建立“双语”教师支援培训项目;严把“双语”教师入口关,扩大招聘教育部直属免费“双语”师范生名额,实施国家支援新疆“双语”教师工作方案和自治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到2013年,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双语”教师队伍。
第九章 特殊教育
(三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议事日程。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
(三十一)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按照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制定奇台县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
第十章 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三十二)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决策机制。
(三十三)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估奖励机制。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增强教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科研意识,(三十四)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使全县学校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化要求。
(三十五)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活动。进一步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争到2015年,各校有本校课程开发。积极组织并指导学校和教师申报各级教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扎扎实实做好立项课题的研究和课题结题、成果推广工作。
第十一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十六)培养构建骨干教师队伍。全面落实《奇台县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优秀校长、模范班主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及表彰奖励制度,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课改实验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养300名左右的名师。其中,10名以上的区级特级教师,15名以上州级拔尖人才,35名以上州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教师,100名以上县内模范班主任、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并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
(三十七)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学校间教师流动交流制度和优秀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教学工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三十八)构建教师继续教育新体系。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实施教师全员继续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及研修制度。大力实施“新教师培养工程”和青年骨干教师梯队培养计划。
(三十九)根据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需要,逐步招聘73名学前“双语”教师,114名小学“双语”教师,108名初中“双语”教师,35名高中“双语”教师。
第十二章 加快布局调整步伐 合理整合教育资源
(四十)奇台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坚持就近入学和规范化办学、民汉合校和推进双语教学、办好走读学校和发展寄宿学校、调整布局与提高办学效益质量、城镇化建设与学校分布相统一的原则下,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四十一)2011年完成福建对口支援古城“双语”中心小学项目建设,届时将奇台县第六中学小学部、半截沟二马场小学、南湖牧场小学、塔塔尔中心校全部撤并入古城“双语”中心小学。古城“双语”中心小学学生计划达1000余人。2011年完成三中与一中的合并。
(四十二)2012-2014年改扩建原三中校舍,建成一所新的九年制寄宿学校,分流二中与四中部分初中生和三小、四小部分小学学生,接受来自全县乡镇部分小学生及流动人口适龄学生,计划学生达1500人左右。改扩建半截沟中心小学,完成半截沟牧业村“双语”实验小学与中心校的合并。改扩建五马场“双语”实验小学,完成“双语”实验小学与五马场中心学校、五马场一四队教学点、半截泉教学点的合并。
(四十三)2015年,根据我县撤县建市及城市人口增长的实际,结合城市南扩及人口增长与分布特点,在现在糖厂附近处建一所九年制学校,接受学生约1500人。至此,我县学校将缩减至21个,即2所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制学校,12所小学,2个教学点。
第十三章 保障经费投入
(四十四)加大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保证财政教育拨款达到“三个增长”。
(四十五)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从2011年起逐步提高生均财政公用经费标准,小学达到700元/生/学年,初中1000元/生/学年。
(四十六)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2015年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小学达到1800元/生.学年,初中2000元/生.学年。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四十七)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第十四章 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四十八)逐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造中小学薄弱学校,改扩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四十九)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中小学(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运动场面积、生均活动面积、生均绿化面积、寄宿生生均面积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五十)按课程计划要求配齐配全各类教学仪器和体、音、美、劳、卫、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设施设备;加强学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建设;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并不断提高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五十一)把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统筹规划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发展。加强县、乡(镇)、村三级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形成覆盖全县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为学校(园)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工程目标。
(五十二)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薄弱学校、幼儿园改造为重点,以落实国家投资项目和福建援疆项目政策为抓手,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县域办学条件的均衡。
(五十三)借中央援疆政策,依托项目投入,按照县域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实现学校(园)建设与设施配备标准化,力争学校(园)校舍建设与设施配备现代化,打造学校(园)校舍建设与设施配备精品化,最终达到学校(园)校舍建设与设施配备均衡化。
-----2011年前,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完成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验设施设备配备;彻底消除幼儿园、中小学无抗震能力建筑;完成奇台一中、五中8000平方米的民汉合校建设项目;新建奇台县古城“双语”中心小学;
-----2012年前,完成全县17所15000平方米的“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2013完成83个班班通,2015年完成150个班班通,使全县基本实行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
-----2015年前,完成奇台县二中普通高中、12所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配齐远程教育电教设备,实现计算机生机比10:1,教师机1:1。
第十五章 推进依法治教
(五十四)强化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依法保障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继续推进教育行风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及时防范和纠正招生、考试、收费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五十五)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提高与规范并重、制度与机制并重的原则,强化专项督导,突出综合督导评估,切实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和完善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综合性督导评估制度,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切实保障教育法律法规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第十六章 加强组织领导
(五十六)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委和政府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完善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以及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制度。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十七)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制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成学习型党组织。
(五十八)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
规划实施
本规划是21世纪我县第一个中期教育规划,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贯彻实施《奇台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涉及的目标任务,是教育及相关部门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提出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教育局负责《奇台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
附:
1、《奇台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表》
2、《奇台县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
3、《奇台县幼儿园布局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
二〇一一年一月
奇台县教育局
第四篇: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前 言
“十二五”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向现代工业化发展、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建材工业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继续实施“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总体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了《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水泥工业、平板玻璃工业、建筑卫生陶瓷工业、非金属矿工业和新型建筑材料工业等5个专项规划。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和《规划》提出的主要内容,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积极组织相关单位协助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规划》的同时,经深入研究和思考,提出了《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充分发挥作为应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和为行业、企业服务的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行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本《意见》以《纲要》和《规划》为指导,重点丰富和延伸、扩展了规划的内涵,补充完善了新时期建材行业发展的新特征,继续秉承了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突出了行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和面对的艰巨任务与挑战等内容,以期达到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和更多层面的指导作用。期望通过《意见》的发布,能够为各地区、建材各产业和广大企业在推进、实施《规划》的实践中提供导向和参考作用,引导建材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绩、经验与存在的不足
“十一五”期间,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带动下,建材工业继续实施“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我国建材工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满足市场需求强劲增长的同时,全行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工艺装备水平、节能减排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池窑拉丝玻璃纤维等先进工艺技术比例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全行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下降,二氧化硫及烟气粉尘排放量持续降低;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固体废弃物利用量逐年增长;对外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是建国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发展水平提升、发展质量提高和经济效益最好的一个五年期。
(一)主要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水泥产量18.8亿吨,平板玻璃产量6.6亿重量箱,建筑陶瓷产量80.8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1.6亿件,其产量年均增长分别为11.7%、10.3%、14.2%、21.3%。
2010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9.5%;2010年实现利润总额20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4.2%。
(二)主要行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已全面掌握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大型浮法玻璃、大型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等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具备了成套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新型干法水泥在预分解窑节能煅烧工艺、大型原料均化、节能粉磨、自动控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设计、装备制造到工程建设整体都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实现了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的出口;建筑陶瓷和玻璃纤维的生产技术装备在部分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大规格建筑陶瓷薄板的研制与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12万吨超大型玻璃纤维池窑及全氧燃烧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三)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水泥、平板玻璃分别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4亿吨、6000万重量箱。技术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达到81%,比2005年提高41个百分点;浮法玻璃产量比重达到87%,比2005年提高8个百分点,单线最大规模达到日熔化量1000吨;池窑玻璃纤维产量比重达到85%,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新型墙体材料比重达到55%,比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水泥行业前10家企业产量4.7亿吨(其中有2家企业水泥产能过亿吨),占全国水泥产量的25%,较2005年增长9.6个百分点;全国前10家平板玻璃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有8家大型建材企业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市场供需秩序有所改变,区域竞争有所规范。
产业结构比例进一步优化。传统的能耗高的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是“十一五”时期建材工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水泥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建材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从2002年的43%下降为2005年的34%,2010年下降到24%;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建筑用石、云母和石棉制品、隔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土砂石开采、技术玻璃、水泥制品等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超过了传统的能耗高的行业增长速度。2010年低能耗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达到建材工业增加值总量的43%,其对建材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传统的能耗高的建材产业。
产业布局进一步改善。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转移等政策引领下,中西部地区建材工业的发展速度和主要建材产品生产能力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十一五”时期中西部地区建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7%,高于东部地区年均增长10.7个百分点。
(四)节能减排、综合利废成效显著。2010年建材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3吨标煤,比2005年下降了52.6%,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烟气粉尘排放量由2005年的702万吨,降低到2010年的380万吨,比2005年减少了46%;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170万吨降低到2010年的150万吨,下降了12%。
2010年,建材工业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6亿吨,其中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量占到全国利用总量的30%以上,煤矸石的利用量占全国利用总量的50%以上。工业副产石膏也得到有效利用。
水泥行业余热利用技术得到普遍认可和推广应用,到2010年年底,累计约有700条生产线建成余热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4800兆瓦;玻璃熔窑余热发电技术也已得到开发应用。
水泥行业已基本掌握了利用水泥窑无害化处置工业废弃物的关键技术。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综合利用工程陆续启动。同时,以可燃性废弃物替代燃料的研究与实施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五)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建材商品出口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速度为17.3%。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成套技术为依托,大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工程建设领域的竞争,目前已占到国际水泥工程建设市场份额的40%以上,并由此带动了成套技术装备和劳务的出口。玻璃纤维行业大企业启动实施了海外投资战略,瞄准海外市场,“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了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
总结“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绩,最根本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拉动了建材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建材行业坚持科学发展,在进一步实施“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提高了对行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进一步把握了行业发展的特点,是全行业提升了驾驭发展的能力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十一五”建材工业的发展有以下经验值得总结与借鉴。
一是坚持依靠国家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划、标准引领行业发展,是行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依据与保证。
二是坚持技术创新是实现行业进步发展与提升水平的重要支撑。无论是新的生产能力超越原有水平,还是原有生产能力运营水平的提升和效能提高,根本的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靠新出强”。
三是坚持将国际先进技术与自有技术相对接,使自有技术跃升到当代的顶端技术水平,进而延伸产业链,并向相关产业与相关领域扩展发展空间是实现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是坚持把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行业发展进步的总要求,是提升行业内在总体素质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内外双重动力,是行业发展融入推进社会进步与文明进程之列的必然举措。
五是坚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和提高各产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力,以其为榜样并与其对标是加快行业总体水平提升的一个捷径。大企业代表着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其发展理念、管理模式、竞争趋向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在实施兼并重组之后利用自身优势直接提升了被兼并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由此促进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但是,总体来看,建材工业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转变发展方式仍然缓慢。行业的发展整体上尚处在靠增加投资扩张规模以生产要素驱动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发展路径窄,以新技术、新产品为支撑的新产业的发展总体跟不上社会进步和市场发展的新需求。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仍是当前推动建材工业增长的主要行业,其落后产能仍有生存空间。二是节能减排虽有进步,但发展很不平衡。真正能够从技术和管理方面得以突破的是少数,多数企业仍处于被动应变之中。三是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加工制品业发展缓慢,如平板玻璃深加工率不足35%,与国际先进的75%左右的水平差距甚大,非金属矿及制品业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体等,致使完成万元增加值能耗指标的压力剧增。四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人才匮乏,自主知识产权少,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小,科技对行业发展贡献率较低。五是企业平均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尤其还有相当数量小企业,其经营管理水平、资源配置能力与利用效率比较低,效益亟待提高。加之,部分企业盲目扩张,进一步导致了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无序(见表1)。
“十二五”发展的环境和面对的挑战
(一)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一个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仍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征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开始回升与恢复,我国传统的实体经济在国际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从国内看,我国以内需为主体的市场需求格局没有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发展目标为建材工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必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我国经济在 “十二五”期间仍将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增长。这些既为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又提出了严峻挑战。
1.发展机遇
(1)以内需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必将继续推动建材需求的增长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社会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十二五”期间,全国房屋建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铁路、公路、机场、水利、乡村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铁、城轨、新农村建设等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成为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稳步推进,使得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有了更大的增长空间。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势必带动建材产品的需求结构变化和新产品开发
水泥制品、节能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品、电子平板显示玻璃、太阳能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新型墙体材料及复合多功能墙体、节能型门窗及屋面材料、防火抗震隔音保温材料、玻璃纤维及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品及各种新材料、共同基础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材料等将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未来产品需求的绿色化、多功能化和高品质化发展趋势将更加突出,兼具绿色、节能、环保等多种功能的高品质建材产品将成为未来新的发展主体,其市场空间也将随之进一步扩大。
(3)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我国建材行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又一空间
目前包括我国建材工业在内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尤其在一大批新兴国家仍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在既有商品市场,又有技术、装备和工程建设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在拓展对外投资、办实体、开矿业及深加工和全方位的科工贸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2.面对的挑战
(1)建材行业结构调整任务还很艰巨
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砖瓦等传统能耗高的产业目前仍然是构成建材工业增长的主要来源。建材工业总体上发展还极不平衡,仍然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建材工业“大而不强”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改变传统建材产品多,原材料产品多,靠窑炉工艺制造、附加值相对低和产能比例高状况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不足已经制约行业发展
未来国际竞争主要围绕新的技术革命,在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抢占高科技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制高点。科技进步是未来一切产业、一切领域生存发展与竞争的基础,是行业发展的根本。目前,建材行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少、技术贡献率低,由于缺乏主导方向明确、顶层设计清晰、能够围绕主要产业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开展研发的产学研联盟和行业创新体系,使得科技研发和创新在总体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发展,成为行业进步与发展的瓶颈。
(3)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
在国家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节能减排方面,建材行业既承担着共同推进社会进步的紧迫责任,又存在着自身生产力的发挥受节能减排的约束限制,也存在因排放超量而导致纳税增加和环保处罚的风险。因此,建材行业必须主动地提升生产工艺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善于运用政策机制,包括主动与节能和环保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合作,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节能减排的攻坚与实施。
(4)市场配置资源水平与生产过程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
建材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出资源相对分散、缺乏有效组合与配置,产品同质化,资源组合与利用水平相对低,生产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流程缺少创新与优化等问题。加之一些企业经营仍然粗放,成本缺乏规范,利润缺乏稳定,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总体上仍比较低,使其与建材系统大企业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因此,怎样在全行业树立资源配置意识,建立起各自的优化资源配置体系与方法,是推进建材行业实现科学发展面临的又一个现实挑战。
(5)增强与上下游关联部门的协调、互动、联手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由于历史形成的部门分工,使行业上下游之间本来不可分割的产业链受体制影响往往造成相互制约;由于相关联的部分产品标准和设计应用标准与施工规范不协调,产品质量提高与建筑寿命延长的进程不一致,新品种不断增加与建筑设计施工采用材料的变更进程不同步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建材产品提升质量与水平、扩大新产品市场应用的瓶颈。因此,强化和建设系统等关联部门的协调、互动与联手合作,建立共同发展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协同建筑设计标准、产品使用标准和施工规范规程等,将是建材行业扩展产品应用领域,增加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6)作为建材大国必须在国际合作与贸易诸方面有市场份额和话语权
目前建材行业在国际贸易与合作中存在着在国外投资办实体少、开发矿业和制造业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出口贸易少等问题。作为多个主要产业的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50%以上的建材大国,必须具备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贸易渠道,并在国外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国际建材相关组织中有一定的席位和影响力、在国际标准制定等国际性活动中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这是建材大国必须有的作为与责任。为此应尽快构建与形成重点突出、目标目的明确的多元投资与贸易、多方位合作与组织多种联盟的国际化合作体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发展环境在为建材工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十分现实的严峻挑战。
(二)主要产品国内需求量预测
“十二五”期间,主要建材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上将从“十一五”的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预计2015年主要建材产品国内需求量如下(见表2)。
“十二五”发展的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实施“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传统建材业在改造提升水平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增加制品业,淘汰落后产能,在提升技术、产品标准与提高进入门槛的前提下,依据市场容量适度发展;重点支持和发展新材料、新兴产业和深加工制品、高档特种建材产品,拓宽新的发展领域,使其成为未来增长的主要来源。
要把调整结构、产业升级作为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把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与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把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行业发展进步的主攻点;把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提高生产过程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提高行业发展水平的着力点;把做好与建筑业等关联产业的协同、合作、推进生产与应用共同发展作为行业增加发展空间的突破点;把形成多层面、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与合作作为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立足点。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建筑业需求和拓展为导向。要以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服务建筑业发展为主要方向,加快发展加工制品业,积极开发满足建筑业发展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和生态城市建设所需的材料和制品,并主动开发与拓展建筑业未来的需求。
坚持结构调整双向并举的调整目标。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鼓励节能环保、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材料发展,促进产业低碳节能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比例;推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提高行业总体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坚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走低碳、环保、绿色发展道路。对已有生产能力要通过技术改造、更新装备、强化管理,使其总体达到国家节能减排的标准和要求;对新建设的生产能力,要提高准入门槛和标准,率先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生产。
坚持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支撑。既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提升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又要在广泛推广使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重视技术革新和各种生产工艺的小改小革,以多层次的技术进步使建材工业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发展。
坚持推进资源合理配置与效能。要根据社会进步对资源、能源、环境科学利用与治理,建立以企业为基础的科学的优化资源配置体系,选择正确配置路径,优化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利用效率,同时要统筹和协调地区之间、大企业之间的资源合理利用,防止同质化与重复现象,把优化产业布局和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有机统一起来。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是建材工业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向现代化发展,经济社会向两型方向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第三阶段进程的重要五年规划期。到“十二五”末,建材工业将在技术进步、产业规模与结构、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初步实现“由大变强”的阶段目标。
综合经济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
主要产业技术进步目标:到“十二五”末,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要超越与引领世界水泥工业的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浮法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池窑玻璃纤维等主要行业技术与装备水平赶上或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结构调整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淘汰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落后产能的任务;低能耗新兴产业和制品加工业等产品的累计工业增加值在全行业的比重超过一半;加快水泥、平板玻璃等主要行业的兼并重组进程,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行业有1~2家企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见表3)。
注:1.[ ]内为五年累计数;
2、低能耗产业:建材低能耗产业指万元增加值能耗低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产业;
3、前10家企业生产集中度:均指产量占比。
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建材主要行业能耗、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量均达到国家规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0%,万元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8%。
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新兴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共性基础材料、新兴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材料及节能环保材料在建材工业中占有一定份额与比较优势,成为发展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
国际化水平提高目标: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科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由主要以原材料产品输出和工程总承包为主的经营格局转向以技术、装备、工程、服务、资本经营和各种实体并举的国际化发展格局,使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成为在国际建材界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十二五”发展的重点
(一)结构调整重点
以促进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坚持推进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结构调整;以延伸产业链,发展加工制品业、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的产品结构调整;以存量重组调整为主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1.产业结构
加大新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隔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技术玻璃、水泥制品等低能耗、高附加值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新兴产业对建材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改变水泥、平板玻璃、石灰制造、建筑卫生陶瓷、砖瓦等传统产业在建材工业增长中的主导与拉动作用,促进建材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竞争力的提高,带动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组织结构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支持技术创新能力强、现代化管理水平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推进企业规模优化和提升产业资源效能。横向重组做优做强做大主业,纵向重组延伸产业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建材企业实施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兼并重组。3.产品结构
在满足能源、交通、电力、电子通讯、国防军工等已进入的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建材产品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重点发展太阳能玻璃、超薄基板玻璃、高性能玻璃纤维、无铬耐火材料、石英陶瓷坩埚、复合材料等及其深加工制品。满足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需要,积极发展具有节能环保、保温隔热、隔音、防水、防火、抗震等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产品。加快大宗产品向高端化升级,推广42.5级及以上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大规格建筑陶瓷薄板、无铬耐火制品等产品。
4.区域结构
水泥工业。东部地区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重点推进以节能减排和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及污泥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中部地区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适度兼顾周边地区的发展需求。西部地区市场需求仍有增长,可根据市场需要,以依托或与当地现有大型水泥企业合作为主适当布局建设水泥项目。
平板玻璃工业。严格核准新增产能项目,除西部地区可建设超白、超薄等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外,其他省(区、市)主要以提高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深加工率为主,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特种玻璃生产主要选择在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布局或相关下游产业较发达的省区。在各大中城市和物流条件较好地区,支持建设节能门窗幕墙、功能玻璃、精品装饰及家居玻璃生产基地。
建筑卫生陶瓷工业。东部地区以提高质量与档次,培育知名品牌,淘汰落后,引导产业转移为主。中部和东北地区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基础上,适度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满足地区经济建设需求,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档次及配套能力。西部地区可根据市场、资源、能源和环境条件,适度布局生产能力。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工业。在大中型城市,布局建设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依托大型煤矿、火电厂、煤化工、磷化工等企业的固体废弃物集中产生地,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目的,重点建设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墙材综合利用项目。
非金属矿工业。在我国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地区,建设采选和深加工产业基地。萤石:实行开采和生产总量限制,严格控制新增开采产能,引导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以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内蒙古等主要产区为重点,整合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耐火黏土:实行开采和生产总量限制,严格控制新增开采产能,以山西、河南等主要产区为重点,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保证稀缺资源优质优用,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石材: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依托水运、港口和区域市场优势,以及西部资源优势,规划建设2~3个大型国际化石材加工集散基地。石墨:依托资源产地及产业基础,在黑龙江鸡西和萝北、湖北宜昌、内蒙古兴和等地建设专业化石墨系列深加工产品及下游产业基地。滑石:依托山东平度、广西桂林、辽宁海城加工基地,稳定原矿产能,开发高性能矿物材料及制品。高岭土:重点支持江苏苏州、广东茂名、广西北海、福建龙岩以及内蒙古、山西煤系高岭土基地建设,发展高性能高岭土系列产品。硅藻土:以吉林白山地区资源优势为依托,建设硅藻土生产加工基地,开发助滤剂、催化剂、沥青改性剂、保温材料等系列产品。珍珠岩:以河南、内蒙古、山西、辽宁等主要产区为重点,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发展用于节能、环保、防火等复合型高性能材料及制品。
其他建材产业。积极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干粉砂浆等加工制品物流业,建立高效、低成本物流配送体系。大力推广建筑卫生陶瓷、石材等装饰装修材料的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创意设计,形成装饰装修材料的系统设计和配套体系。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建材专业化服务产业。完善农村市场建材流通渠道,保障“建材下乡”政策的实施。
5.进出口结构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扩大装备机械、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发展,从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高端产品和技术、资本、服务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出口结构,形成科工贸一体化经营与服务的国际化经营新格局。鼓励进口国内稀缺类资源和高端技术装备。
(二)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重点
1.提高生产节能水平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与装备,加快对现有生产线实施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强化能耗管理,全面提高建材产品生产的能效水平。
2.实施清洁生产
推广应用高效除尘技术,进一步降低建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烟粉尘排放量。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烟气脱硫脱硝技术、降低噪声污染的技术。加强生产过程中粉尘无组织排放的控制,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
3.发展循环经济
以水泥、墙体材料、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石材等行业为重点,继续鼓励企业对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碎石粉等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水泥企业利用废弃物、生物质燃料替代原燃料,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和工业废弃物。推广应用包括纯低温余热发电在内的建材工业窑炉余热梯级利用技术。
(三)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重点
1.重点关键技术的研发
重点突破制约建材工业节能减排的脱硫脱硝一体化、二氧化碳减排关键技术以及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加工制造核心技术、产业升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
2.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发挥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两化”融合,以提高质量、发展高端产品、推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改善装备、安全生产等为重点,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
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以综合节能、粉磨节电、高效收尘、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减排、余热发电、协同处置废弃物为主的技术改造。玻璃:原料优化和标准化控制、配合料预热、全氧燃烧、熔窑余热综合利用、烟气脱硫脱硝、生产线智能化控制技术改造。
建筑卫生陶瓷:陶瓷砖薄型化、干法制粉、一次烧成,卫生陶瓷洁具轻型化、高压注浆、真空挤出等技术改造。
墙体材料:以节能型砖瓦隧道窑逐步替代轮窑,变频电机替代传统电机为主的技术改造。
非金属矿:超细超纯选矿加工技术、尾矿综合利用和矿物改性复合深加工为主的技术改造。
3.提升和完善建材标准
围绕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发展急需或缺失的领域,加强建材标准的制修订,进一步完善建材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标准对标及参与或主持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水泥:重点开展水泥质量安全标准、水泥混合材标准、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规范及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等的制修订工作。
混凝土及水泥制品:预拌商品混凝土、新型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新型混凝土外加剂、干混砂浆等标准的研究及制修订。
玻璃:重点开展特种玻璃质量和评价标准研究,新能源、信息产业、节能、交通、航空等领域用特种玻璃的产品和配套试验标准工作。
建筑卫生陶瓷:重点开展节能、节水、节材、降耗产品以及配件、原辅料产品标准的研究。
工业陶瓷:开展特种陶瓷及功能陶瓷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墙体材料:加强基础通用及方法标准的研究制定,重点开展新型防水材料、保温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建筑部品及制品的标准研究和制修订工作。
非金属矿:继续完善非金属矿产品标准体系,积极开展非金属矿深加工新型材料及制品的产品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
玻璃纤维:配合风电、航空、运动器材、交通等新能源、新技术产业,开展高强度、高模量、耐疲劳的玻璃纤维、碳纤维的产品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国际标准:加强对国际标准的跟踪研究及其与我国标准的对比、分析和试验验证,实现国际标准系统有效的转化。积极参与和主持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促进我国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
(四)重点工程
1.节能改造工程
工程目标:通过技术改造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到2015年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行业能耗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同期先进水平。
主要内容:在大中型建材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完善主要产品能耗限额和能效标准,在重点行业和企业采用能效对标。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推广节能粉磨,袋式除尘、脱硫脱硝、电机调频、变频技术等先进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水平。
2.淘汰落后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基本淘汰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等落后产能,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5%以上、浮法玻璃比重达到90%以上。
主要内容: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职业健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淘汰水泥机立窑、湿法窑、玻璃平拉(含格法)工艺等落后产能。
3.制品基地工程
工程目标:通过材料部品化和配套集成,发展建材制品制造基地,为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提供材料支撑,促进建材工业由原材料生产为主向加工制品业生产为主的转变。
主要内容:为适应建筑工业化的需要,实施建材业、房地产业、建筑施工安装业三业联动,有重点、有目标地培育与建设以产品设计为龙头,发展多功能复合墙体材料、建筑工程预制件、建筑装饰装修的部品、金属建材、屋面系统及其他建材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基地,提升承重保温装饰于一体的烧结保温砖及复合墙体材料、幕墙、屋面系统、防水系统、门窗、橱柜及混凝土预制件等各类产品的生产与应用技术水平,强化配套材料部品化、施工配套化、建筑产品绿色化,推进建材加工制品业产业体系化发展。
4.环保产业工程
工程目标: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和工业危废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周边水泥企业成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环保企业。
主要内容:选择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以周边已有大中型新型干法水泥企业为重点,通过争取政策支持,扩大试点,逐步全面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建材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5.新材料工程
工程目标:开发新型高性能、多功能和结构材料及制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其制品业。主要内容:适应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以技术领先、创新能力强、实力雄厚、发展基础好的科技型企业为主导,积极发展太阳能玻璃、特种玻璃、石英陶瓷坩埚、特种陶瓷、功能陶瓷、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风力发电叶片、节能环保用复合材料及新能源汽车复合材料零部件、优势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材料、功能膜材料、绿色照明材料及产品等。
6.绿色节能建材工程
工程目标:为绿色节能建筑提供绿色节能材料及部品,推动房屋建筑用绿色建材及制品业发展。
主要内容:以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程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城镇化建设、灾区重建、抗震安居、旧城改造及建筑节能等专项工作,以节能墙体、节能门窗、节能屋面系统为重点,鼓励发展蒸压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膨胀珍珠岩玻化微珠制品、烧结多孔自保温砌块、岩棉等不燃型保温隔热材料及制品、低辐射镀膜中空/真空节能玻璃门窗,防燃型屋面保温材料体系、陶瓷薄板、轻质陶瓷保温板、石膏板、硅酸钙板、超薄石材复合板、居室环境净化与装饰功能一体化材料等产品。
7.产业国际化工程
工程目标:充分发挥我国建材产业的比较优势,改变我国建材产业目前以原材料、初级产品出口和工程总承包为主的现状,向以高端产品和技术、装备、工程、服务、资本、产业输出为主的国际化发展道路转变。
主要内容:对已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我国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石材、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砖瓦等产业,依托已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不断提升的技术与装备,支持优势企业到国外投资和发展,从产品市场逐步扩大到技术、装备、工程服务的国际市场,从产品出口逐步向企业走出去和开采国外资源方向发展,建立科、工、贸一体的国际化经营与服务体系,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和竞争能力。
保障措施
(一)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发挥规划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加强规划与产业政策、行业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以建材行业“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参照建材“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制定和发布建材各产业、各地区及企业相应的发展规划,形成互动与协调发展。行业协会与有关部门要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强对规划实施进程中相关问题的协调,有效组织攻克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性成果实行动态监测,促进规划目标实现。
(二)完善产业政策及标准,强化执行力度 及时提出调整、完善和制定产业政策的建议,并努力促使产业政策出台。加快制修订新材料、新产品发展的相关标准和规范,适时提升各类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制定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优势企业加快兼并重组的进程。加强相关产业标准的制修订,强化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执行力度。严格执行产品质量管理要求,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提高全行业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强化资源保护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对萤石、高铝耐火黏土、金刚石、滑石、石墨以及优质建筑卫生陶瓷原料等重要矿产资源,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保护性开采。对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合理开采,有效储备。研究制定提高部分重点矿产的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土地复垦方案,认真实施矿山地质灾害评价、环保评价、安全评价的管理。坚决禁止破坏性的乱采乱挖非金属矿的行为。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到国外参与非金属矿资源开采。
(四)加快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力度
研究制定鼓励建材工业综合利用或协同处置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污泥的相关配套的经济政策,支持具有政策支撑的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制修订与节能、环保、利废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完善鼓励、限制和禁止生产的企业和禁止使用的建材产品目录。制定各主要行业能效标准,推进能效对标工作,通过能效对标,对不达标企业实施强制性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以鼓励企业进行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改造。加大推进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的相关政策、标准、规划、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建立独立第三方能效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综合利用评估的运行体系和运行机制。
(五)加大科技研发与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水平,积极组织和参与以支撑产业发展的国家科技项目,促进战略性、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相关企业或机构建立标准质量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加快行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加快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
(六)加强行业引领、协调和服务,强化内外合作
加强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强化行业经济运行预测,及时了解和掌握主要建材产品产、供、销、价格、进出口及投资等方面的动态信息,及时公告行业运行态势,定期发布行业相关信息。发挥行业协会运用规划、政策、法规、标准和协调行业内外资源在行业发展中起引领、协调和服务作用。充分利用骨干企业的创新资源和社会影响力,发挥骨干企业在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和发展带头作用。加强行业与建设、环保等上下游关联部门的科研、设计、施工单位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标准规范、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协调好建筑设计标准、产品应用标准和施工规范规程,促进建材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努力实现建材和建筑业的共同发展。
结束语:“十二五”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五年,也是建材工业继往开来、努力攀登新的发展台阶的关键时期,全行业一定要改革创新,奋发努力,牢牢把握发展方向,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再绘一幅崭新的建材工业发展蓝图。
信息来源: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第五篇:教育改革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二、高等教育
《纲要》中针对高等教育提到了以下几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纲要》在整个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对2020年前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了新的重要的部署,也提出了很多非常新的政策亮点。扩招是近几年议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对高校扩招以来这样一个形势,我们需要一个客观的估计,正是因为扩招,才使得数以千万计的适龄青年能够由此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从而改变一生,才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能够在人才资源方面显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可以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多数都是模式化的普通白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一个很好的措施,高校与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的联合不但避免了高校里为学而学,脱离实际的弊端,使学生能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利用自身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使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能够利用高校强大的师资科研条件。同时通过这种联合使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做到无缝连接,避免了二次培训和学习的消耗。
在高等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分别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所以我们的科学发展还是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可以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现在相对比较落后的,现在社会上针对职业人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其教育却相对落后,大力发展好职业教育,不但能满足职业人才的需要,还能从高等教育中分流一部分,从而缓解普通高等教育现在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纲要》中所提到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从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是谁来办,不但政府要大力办,同时要鼓励社会、行业企业来办。第二是针对谁来办,《纲要》把重点放在农村,针对现在比较突出的“三农”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很好的解决方法。第三是办学质量问题,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继续教育,《纲要》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继续教育对现在的下岗人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再就业的途径。特别是针对服务业的再就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通过政府的加大投入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能够解决大多数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四、民族教育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载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特殊教育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
总的来说,通过对《纲要》的学习,体会到了国家政府对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响应《纲要》中所提到的相关改革,在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党的十七大上,国家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
家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本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国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其中终身教育中特别指出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应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要有效衔接。
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科园教育在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下,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在科园职业教育8年发展历程中,因时而动,因势而变,不断调整办学思路,逐步形成“先育人后教书”的教育理念。
教育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教育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以个体特点为核心,兴趣为导向,实施导师制教育模式。不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导师,更多的是以学生兴趣为引导,着重培养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未来社会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主动思维和探索的再学习能力等。
其次扩大社会合作。开展妥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在与企业合作中,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和要求,就企业文化、专项技能、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等信息通过授课方式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开学以来,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纲要》,内容是: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有必要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一要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群众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指导方针。二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三要以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科学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四要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专题性规划。五要系统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找准症结,提出思路,使规划纲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再一次感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
教育发展的方向。结合学校工作,我再谈几点认识:
一、以人为本
纲要再一次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
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德育为先
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具体的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及途径,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将纲要落到实处。
三、教学改革
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不需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目前正在进行高中课改,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四、教育公平
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交流。实行优质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今后高中“三限”择校会逐步取消,严格按照录取分数线进行招生,实现教育公平。今后的高考改革招生也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我相信国家有能力逐步调整到位。
总之,《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同时学校管理建设许多做法在纲要中找到答案,也是召开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纲要》的出台,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纲要》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非常突显,要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
《纲要》提出了今后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和发展任务,对我国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纲要》对今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树立新的科学质量观,我国教育必将跨入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新阶段。我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加强课程建设,文化引领,团队合作,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此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彰显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领会《纲要》精神;要积极发挥《纲要》对谋划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学校三年办学规划,抓住机遇,谋划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