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安县旅游经济十一五发展成果及十二五规划
红安县旅游经济十一五发展成果及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一)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 3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亿元,年均增长18%和2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7.8%,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至2011年底,全县有质量等级旅游区 3家,其中4A级2家,3A级1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1家,星级饭店3 家;旅行社 10家;旅游从业人员3000人,其中导游50人;完善了旅游娱乐设施,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文化节目;开发了系列旅游商品。与此同时,成功创建湖北旅游强县,湖北旅游名镇1个,湖北旅游名村1个。
(三)旅游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在红色旅游方面,累计争取资金1亿多元,对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长胜街和董必武故居等经典红色旅游景区进行改造。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61位开国将军的故居进行了维修。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景区。成功地引进了红平旅游发展公司来我县开发对天河探险漂流景区。
(四)旅游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全县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1、8万人,涌现出一大批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的典型。
二、“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
到2016年,全县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0万人次以 1
上,实现旅游总收入8.5亿元以上,相当于全县同期GDP的11%以上;提供直接就业10000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5万人。培育3—5个品牌旅游项目;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6家以上,其中5A级旅游景区2家;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3个以上,四星级以上“农家乐”达到10家以上。
(一)、继续抓好创建创强工作。做好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创5A,天台山、长胜街创4A的基础工作。做好湖北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发展农家乐旅游。
(二)、完成旅游项目策划招商工作。对接大别山试验区规划,高标准完成旅游片区策划,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丰富旅游产品。
(三)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围绕旅游要素,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服务高星级宾馆建设。
(四)全面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行“人才兴旅”战略,聘请引进规划设计、营销策划的高级人才;培养经营管理、导游讲解的中级人才;发展优秀旅游从业人才。
(五)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围绕“中国第一将军县”这一主题,办好一系列的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各种媒体播放红安旅游风光片,红色历史专题片,争取红安旅游宣传片上中央电视台。举办各种主题节会和活动宣传推介红安。
家;湖北旅游名镇达到3个,旅游名村达到6
第二篇:“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二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二五”发展思路
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一、“十一五”执行情况分析总结
“十一五”以来,农发集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按照集团发展规划要求,以打造省级百亿农粮大集团为目标,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坚定发展信心,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逆势而上,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举全集团之力推进大龙头大粮商大房产大商贸建设,经营业绩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有望圆满完成,为集团“十二五”期间实现省级百亿农粮大集团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预计今年,农发集团销售实现收入26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目标的130%;利润总额5500万元,完成目标的92.5%,净利润2500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为3.1%。到今年年底,集团总资产达56亿元,完成目标的73.7%(主要原因是制定规划时省政府宣布的三家公司兼并重组,水利集团未合并进农发集团),净资产8亿元,其中国有资产4.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7.2%。从2007起集团连续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2008列全国同行业第9位,2009年为第8位。
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主要是围绕打造省级百亿农粮大集团目标,在做特、做强、做优上下工夫。首先,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出“一二三”和“个十百千万”工程、“222”计划,明确三大主业、三大二级产业集团和三级组织机构体系,明确了-1-
“4+1”发展模式,制定了四大主业发展实施方案。其次,是改革创新、勇于开拓,按照“平稳过渡、加快融合、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原则,对粮食集团进行经营性改组,推进下属企业改制,业务不断拓展,成为全省粮食行业的盈利大户,同时外部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集团集中人财物,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全力支持新农都物流中心和润和·信雅达国际两大龙头项目建设。第三,是团结和谐,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特别是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集团上下从容应对、迎难而上,在逆境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一览表(单位: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坚持农粮主业发展战略导向,打造知名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为顺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农发集团将坚持转型升级发展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由“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的转变,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坚持做特、做优、做强农粮主业,努力拓展产业链、构筑“三农”
发展大平台,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着力打造省级农粮百亿大集团,争取在“十二五”末位列全国同行业第5位,行业龙头地位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当好我省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排头兵。
(二)全力推进“大龙头”、“大粮商”、“大房产”、“大商贸”建设,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
紧密集合企业自身优势和产业布局,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要求,加快“大龙头”、“大粮商”、“大房产”、“大商贸”建设,着力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末集团总资产达到110亿元,增加54亿元,其中新农都物流中心项目二期15亿元,农都公司改造升级项目15亿元,上虞公司杭州湾商贸综合体项目15亿元,粮食公司北粮南调项目8亿元,“大农网”项目1亿元。
抓好集团经营,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十二五”期末集团销售额达到50亿元,增加24亿元,其中农产品物流销售增加10亿元(新农都公司5亿元,农都公司3亿元,上虞公司2亿元),粮食销售增加8亿元,房产销售增加6亿元。
一是以“个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大龙头”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重点做好新农都物流中心项目的建设运营,投资50亿元,分期开发,滚动建设。一期用地近500亩,投资15亿元,将于2012年正式开业,预计年交易量300万吨,年成交额超过130亿元;二期规划用地1100亩,总投资35亿元。同时,农发集团将在全省选择4-5个重点地级市,投资建设二级现代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打造百家农产品配送连锁店,完善区域性农产品流通网络,形成东南沿海地区农产品定价中心。进一步建立紧密、半紧密、松散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基地,以生产基地带动几十万、上百万农户。
二是以“产加储运贸”全产业链打造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大粮商”建设,争做浙江最大粮商。在主要产粮地建立生产基地;通过新建、收购、控股、参股或联合区域粮油龙头加工企业,提高粮油加工能力;充分发挥三大粮库的作用,拓展经营性和政策性业务;配合政府在东北建立中转仓储基地,实现北粮南运;充分利用三大粮库的铁路专运线以及交通优势,增加中转业务量;针对我省短缺品种,拓展进口自营代理业务,增加内贸业务量;提升终端销售能力,推进“百家放心粮店进社区”。
三是坚持以工哺农方针,全面推进“大房产”建设,争做浙江著名房产商。进一步加强名企对标,完善成本控制,优化开发流程,拓展旅游、商业地产业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经济效益,争取进入浙江房产十强,为集团农粮主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以杭州湾商贸综合体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大商贸”建设,争取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通盘考虑上虞园区12000亩土地规划,投资50亿元建设杭州湾商贸综合体,一期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耕文化等业态的现代服务业;二期结合绍兴滨江新区规划,重点发展仓储、物流、加工等现代服务业。结合杭州市“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定位要求,投资15亿元,对农都市场搬迁剩余土地进行提升改造,打造集主题酒店、食品卖场、购物娱乐、连锁配送、酒店式公寓等为一体的以“城市厨房”为概念的商贸综合体。
五是依托中国农业网,投资1亿元,积极培育“大农网”。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加强银企合作,探索虚拟交易和支付模式,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体系。
(三)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学习型现代国企
在“十二五”期间,农发集团将继续探索“集团公司、二级产业集团、下属企业”三级管控模式,根据省国资委要求积极推
进企业管理层级压缩工作,原则上将管理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进一步探索多元化产权改革,推动企业改革改制,建立多样化的经营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高效管理。进一步完善资本管理机制,通过集团资产经营公司等资产管理平台,对集团内部不良资产和壳公司进行清理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推动新农都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上市运作和企业债发行,持续提高企业融资水平和社会知名度。
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三重一大”事项监管力度;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提高集团整体风险应对能力,加强全面预算和资金流管理,形成成本控制的激励制度,完善经济责任考核和内部审计,为“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保驾护航。
将建设学习型农发作为“十二五”期间集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集团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和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招聘、培育机制,建设一支“勤于思、善于谋、勇于断、敢于为”的国企经理人队伍。
努力加强集团与外界的产学研合作,加大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充分借用省内外大院名校科研力量,加快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农业产业化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等的推广应用。联合中央有关部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企业等,积极筹备中国农经学会现代农产品物流专业委员会组建工作,积极争取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广泛参与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企业竞争情报分析,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
第三篇:十一五卫生发展及十二五规划思路
XXX区“十一五”卫生发展
及“十二五”规划纲要思路
一、“十一五”卫生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XXX区卫生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牢固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发展、创新”的工作思路,完善三大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服务模式,实现了卫生事业全面、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服务环境。完成XXX区新华西、海北、滨河、千里山镇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和11个村卫生室等在内的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18个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新华、凤凰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总面积达1.7万多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居民就医环境。
(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急防控能力。组建X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覆盖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区卫生服务机构、采供血机构、综合医疗机构、专科医院在内的18个传染病网络直报网点,实现了市、区、镇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的信息联网。积极开展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工作,对重点人群实施干预措施,提高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预警和处理能力,有效防控了手足口和-1-
甲型流感等疫情。组织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出生缺陷防治项目、“降低孕产妇死亡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和农区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叶酸服用率达86.7%,为486名农区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补助金额达19.44万元。
(三)完善卫生综合执法监督体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组建XXX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大卫生综合执法力度,开展各种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和未经检疫食品的违法行为和犯罪案件,重点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馒头、豆制品、乳肉制品等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快餐饮业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确保公共卫生安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出色完成自治区十二运及市区重大活动的食品卫生安全保障工作
(四)完善医疗救治体系,优化整合医疗资源。整合现有工矿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成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居民为重点、面向社会,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齐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坚持依法实施机构、人员、设备准入制度,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强化医疗安全,提供优质服务;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制度,临床合理用药监控和评价制度、门诊费用查询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坚
持首诊负责、三级查房、疑难病例会诊、重危病例讨论和术前术后讨论等制度;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强化质控管理,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大对口支援技术协作力度,区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与区外、自治区及市级医院结为对口协作友好医院,引进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深化农区卫生改革,稳步推行农区合作医疗制度。实行镇卫生院院长招聘制。新建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实现村村有卫生室,建立和完善农区医疗保健三级网,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全面提升乡村医生技术水平和镇卫生院急诊急救能力;推行完善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农区居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从合作医疗启动至今,累计有3452人享受合作医疗补偿金额457.38万元,其中2010年补偿189.57万元。
2010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2.35人,病床6.56张;基础免疫“六苗”接种率达到97.8%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0和6.58‰。
二、“十二五”卫生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XXX区实际,认真领会新医改的政策导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有效途径,科学规划新时期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打造区域卫生服务中心,推动我区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思路。以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为主线,积极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健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推行公立医院改革;继续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医疗救治网络体系,提高重大疾病的预警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落实疾病预防监测和防控措施,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保健水平;加强机构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
1.加强农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以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为骨干、4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中心卫生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对所属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2.加快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区铁路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1所二级综合医院。
3.加强XXX区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完成XXX区中医院业务综合楼建设,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建设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基本满足居民对中医药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4.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卫生监督综合执法考评体系;强化卫生监督队伍培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
5.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实验室设备条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疫情信息网络和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6.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建设1所标准化的XXX区妇幼保健院,改善装备水平,开展区级产科急救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全区妇幼保健中心。
7.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千里山镇和6个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完成新华和凤凰岭街道办事处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根据服务半径,设置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居民健康电子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
8.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依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推进以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基本医药制度、政府补偿机制等内容为主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镇卫生院中实行全员聘用制,完善运行补偿机制,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实行绩效工资。
9.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人才培养、使用和流动三个环节,有计划、按比例补充高校毕业生,以建设高层次科研、医疗、管理人才队伍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中医药、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等各类卫生人才协调发展。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每所区属医院争取打造1个特色专业科室,加大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加大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力度,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和岗位设置配备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实施农村卫生人员培训规划,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培养和造就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
第四篇:秭归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
宜昌市秭归县旅游发展“十二五” 规划
2012/9/20 23:23:00 来源:互联网
一、“十一五”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秭归旅游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实施“四县”战略,以创建全国旅游名县为目标,以“一区、两线”旅游开发建设为重点,不断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环境,全县旅游取得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成功创建首批湖北旅游强县,为我县旅游“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接待中外游客7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亿元,接待人数比“十五”期间预计增长55%,旅游总收入增长67%。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165.5万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总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17.5%。2010年接待游客1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6亿元,各项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居全市前列。
2、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以“一区两线”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旅游整体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县景区由县城搬迁前的一座屈原祠迅速发展为九畹溪、泗溪、凤凰山屈原祠、链子崖、五龙温泉等一线串珠式的5大景区。传统观光旅游提档升级,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了适应多层次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郭家坝镇庙垭村的五龙温泉的成功开发,更是填补了秭归度假旅游产品一大空白,丰富了三峡旅游产品尤其是冬季旅游产品内容。客源市场结构开始向中长线市场乃至海外市场突进;旅游产业结构正在向旅游六大要素均衡延伸,全县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人员达到22000人,全县对外营业的旅游企业有景区(点)6个、旅行社4家、大型旅游车队1个、旅游商品开发企业8家。同时,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圈投公司、三峡集团公司投资秭归旅游,实现了强强联合,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旅游发展后劲得到增强。秭归旅游地位发生重大变化,正在由三峡旅游过境地逐渐成为三峡旅游集散性目的地。
3、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先后安排我县旅游专项资金4亿元,大大促进了凤凰山、九畹溪、泗溪、链子崖、五龙温泉等重点景区项目的开发建设。全县旅游招商引资也较“十五”有明显提高,5年间旅游招商投资总额超过3亿元,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是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有序推进。九畹溪漂流生态调节水库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彻底解决了九畹溪漂流受制于天的问题;泗溪生态风景区目前正在按照规划提档升级,年内可以崭新形象开门迎客;凤凰山屈原祠景区建设基本完成,并正式对游客开放。二是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道路交通、景区配套设施、污水垃圾处理、城区绿化、亮化、美化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开展旅游名镇、名村创建,旅游配套设施大为改善,旅游服务功能更加齐全;旅游饭店的规划和建设不断加快,旅游接待能力逐步提高。
4、旅游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带动性强,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县旅游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00个,为相关行业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00个,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富民效果不断显现。同时,旅游业还带动了交通、商贸、餐饮、文化、体育、通讯、信息、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我县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促进了移民致富、农民脱贫、交通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5、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宣传贯彻国务院新的《旅行社条例》及《实施细则》、《湖北省旅游条例》等相关法规政策,成立了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通过行业培训、日常巡查、专项检查、专项整治、联合执法等多种形式,加强旅游行业综合监管。同时健全旅游安全责任体系,制定了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加强了安全应急演练,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积极倡导规范服务、文明服务和诚信服务,建立良好的旅游秩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全县旅游市场运行规范,各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等综合接待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行业诚信度日益增强,各项安全保障措施日趋完善,全县对外旅游形象明显提升。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的新机遇
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带来发展新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秭归地处中西部结合处,将享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省、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为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三峡后续规划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十二五”是秭归实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关键时期。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重点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突出问题,是推动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秭归作为三峡工程移民大县,三峡工程的后续工作规划将更多地惠及秭归,对秭归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改善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秭归旅游发展的综合效应必将充分显现。
三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深入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十二五”是我省深入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关键时期,秭归位于长江西陵峡两岸,地处渝鄂水上交通咽喉,旅游资源富集,是“两江一山”的重要节点,属全省十大核心景区范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秭归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四是交通环境的极大改善带来发展新机遇。随着沪渝高速、宜万铁路、十宜铁路、汉宜城际铁路、宜巴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香溪长江公路大桥和县城出口一级路的建设,尤其是三峡翻坝高速的顺利通车、三峡专用公路的提档升级,秭归与全国交通网络连接将更加紧密,上通成渝,下达襄荆,南连粤桂,北抵中原,秭归对外交通极大改善,将对秭归旅游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投资不足制约发展。旅游业是投入大,见效慢的产业,属长线投资,招商引资难度相对较大,加上我县财力有限,旅游投资严重不足,导致旅游发展速度快不起来,发展水平高不起来,综合配套跟不上来,这是秭归旅游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
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旅游发展热潮的兴起,全国、全省乃至我县周边区域旅游发展迅猛,各种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日新月异,从而带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我县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综合配套、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的服务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提升我县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3、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全县骨干交通网络通行能力和等级不高,回头路、断头路比较普遍,未行成环形封闭的旅游道路网;景区内交通道路等级低,可进入性差;旅游综合接待和配套服务仍显薄弱,特别是宾馆饭店接待能力不够,档次不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项配套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4、旅游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全县上下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浓郁氛围尚未形成。二是旅游企业“小、散、弱”,市场主体块头不大,开发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不足;三是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懂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比较匮乏,一线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不能适应全县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及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旅游优秀目的地”的总体目标,以屈原故里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高峡平湖旅游线、“大老岭—乐平里”生态文化旅游线“一区、两线”为重点,抢抓国家、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突出抓好规划、建设、营销、服务和管理,提高秭归旅游的整体水平和形象,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县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建设“宜旅秭归”。
(二)发展战略
1、创新转型战略:改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营造全新的旅游发展环境;优化旅游产品的质量和结构,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转变发展观念,推动旅游六要素全面发展;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和拓展旅游新市场。
2、精品品牌战略:以屈原、三峡大坝、高峡平湖三个世界级品牌为总抓手,着力打造核心景区,培育主打产品和精品线路,不断提高秭归旅游的形象和水平,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3、资源整合战略:整合政府和部门资源,构建加快旅游发展、建设宜旅秭归的体制机制;整合政策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有效的投入保障;整合自然资源,全力打造核心旅游产品;整合市场资源,进一步扩大秭归旅游的整体效应;整合社会资源,全方位营造旅游发展环境。
4、区域合作战略:主动融入三峡旅游、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瞄准全国旅游市场,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规划、建设、宣传和营销合作,扩大秭归旅游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适应能力。
5、产业联动战略: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切实加强餐饮服务、宾馆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开发等综合配套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秭归旅游全面升级。
四、“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奋斗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把秭归打造成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成为三峡地区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努力创建中国旅游优秀目的地。
到2015年底,全县旅游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420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达到25亿元,分别增长20%、25%以上。
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2 个(凤凰山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九畹溪漂流观光景区),4A级景区1 个(三峡竹海生态休闲景区),3 A级景区2 个(三峡链子崖国家地质公园、五龙温泉景区),新建高峡平湖游船观光基地,开发高峡平湖游船观光产品,启动开发乐平里景区;建成秭归游客服务中心;星级宾馆达10家以上,其中5星级宾馆1 家;全县旅行社达到8家;建设旅游名镇 1个(九畹溪镇);旅游名村4个(银杏沱村、槐树坪村、建东村和中坝子村),发展农家乐旅游150家以上。
(二)工作重点
1、高起点编制秭归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
围绕实现“宜旅秭归”和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以旅游业统筹秭归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高起点、高水准编制《秭归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明确目的地的定位、空间布局、发展方向、目标品牌、主打产品、战略路径和重点任务。按照高起点、高要求,瞄准市场热点,重点策划一批支撑目的地建设的重点项目。深入研究秭归旅游目的地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品牌优势,针对不同市场进行产品设计,同时制定旅游形象策划与宣传营销扩广方案和旅游业统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方案,增强秭归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秭归旅游的品牌带动效应。
2、精心打造屈原故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
以屈原文化为品牌,以西陵峡(秭归)为纽带,以凤凰山、高峡平湖、九畹溪乐平里景区为重点,加快开发建设和提档升级,整体打造成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核心景区。
凤凰山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加快现有核心景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的后续配套和完善,重点完成滨水景观带建设,加快古民居的布展和开放,整合九歌坊资源,打造以屈原文化和秭归端午习俗为主题的室内情景剧,丰富景区文化内涵。
九畹溪漂流观光景区: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重点进行漂流起点服务区、漂流中转服务区、观光综合服务区、生态停车场、旅游专用码头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接待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品质漂流”,引领漂流市场。
三峡竹海生态休闲景区:以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目标,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二、三期旅游建设项目,即:新游客中心、观光小火车、五叠水大环游,天下索梯、黄金是怎样炼成的、建东农业观光体验园、圣水涧景观改造等项目和竹子大宴餐饮,竹子方便食品,竹子工艺,努力打造成为三峡地区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
三峡链子崖国家地质公园:按照国家3A级景区标准,重点做好旅游码头完善和码头接线路的改造,改造提升景点内人行步道和观景平台;尽快建成三峡野外地质监测站和三峡地质博物馆;打造精品演艺节目,发展崖上人家农家乐,提高游客的参与性;积极开发户外拓展旅游项目。
高峡平湖观光游船基地:招商组建高峡平湖观光游船企业,打造高档观光游船,改造升级旅游码头,开发高峡平湖观光系列产品,实现“水岸互动,峡江一体”,有效整合水体旅游资源。
乐平里景区:在高标准编制好开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十二五期间启动开发建设。
3、着力提高秭归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以三峡专用公路、江南翻坝高速公路、秭归水上客运码头为轴线,重点完善县城茅坪的旅游接待服务和集散功能,提高秭归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建设秭归游客服务中心,构建全县的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二是加快旅游交通建设,提高游客集散能力:改造建设县城快速出口路,做好与三峡翻坝高速路、三峡专用高速路的沟通连接,协调开通副坝旅游专线;加快宜巴省道、秭兴公路、香堡公路、周聚公路、杨泗公路等骨干旅游公路的改造升级,实现与沪蓉高速、宜巴高速、209国道、318国道的互通;加快建设香溪公路长江大桥,彻底解决秭归长江南北两岸交通不畅的问题。重点建设茅坪港旅游专用码头、九畹溪旅游码头,为实现与三峡旅游长线对接和高峡平湖观光创造条件,提高秭归旅游集散功能。三是加快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能力。重点加大星级宾馆创建力度,对现有6家星级宾馆进行改造提档升级,新增星级宾馆4家,形成与屈原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区相匹配的接待条件和功能;支持和指导经济型酒店、私营旅馆的发展,满足中低端客源市场的需求;在县城周边、重点景区附近、旅游公路沿线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建设,丰富和完善秭归旅游的综合接待服务能力。
4、重点培育精品旅游线路。
紧紧围绕全省“一江两山”和“两圈一带”旅游发展战略格局,切实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打造跨地区精品旅游线路,全力开辟观大坝 —拜屈原—游高峡平湖、参拜屈原祠—游览昭君村—探寻神农架(三人线)、武当山—神农架—屈原故里—三峡大坝,秭归—重庆—秭归等精品旅游线路,尽可能多地让秭归旅游融入大三峡和鄂西旅游圈的旅游线路中。
5、努力提升秭归旅游城镇形象。
全面提升县城旅游品位。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建设“屈原文化名城”“三峡枢纽门户”“高峡平湖明珠”的城市形象定位,积极接轨宜昌城区,把秭归县城建成交通便捷、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宜居宜旅城。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速开发金缸城新区,加快主城区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文化内涵,以屈原文化、峡江文化、移民文化为主要内容,对主城区进行文化装饰,建设一批具有厚重文化元素的人文景观。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县城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努力争创“国家文明县城”和“环保模范城”。从总体上按照旅游发展的要求提升县城的整体形象。
积极开展旅游名镇名村创建,以九畹溪为重点创建“湖北旅游名镇”,按照“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优美、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突出,具有旅游集散和辐射作用,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的目标创建集镇文化形态,完善配套综合服务功能,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名镇形象;支持九畹溪镇槐树坪村、茅坪镇建东村、中坝子村、银杏沱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结合新农村建设、清洁乡村工程、扶贫开发项目等,加快旅游景区附近、旅游线路周边农房外观形象的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放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综合环境改造整治、景观提升、生态保护,为全县旅游发展创造更好更优的条件和环境。
6、大力加强旅游市场营销。
以“屈原故里,三峡秭归”为主题形象,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突出秭归旅游形象宣传,强化旅游品牌宣传,全面提升秭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国内主要客源地的宣传促销。在以武汉、黄石、襄樊为重点的省内市场,以重庆、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四川为重点的周边市场,开展专题促销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积极开展业务洽谈,主攻实力旅行社团,以点对点方式进行市场推介。借助新闻媒体,强化形象宣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利用中央、省、市乃至全国各大媒体的力量,广泛宣传“屈原故里,三峡秭归”旅游品牌,突出形象宣传,强化产品宣传。发挥品牌优势,搞好节庆促销。充分利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九畹溪自然水域国际漂流大赛以及省市组织的各种节庆和赛事,策划组织好旅游促销活动,全面推介秭归旅游产品。创新营销方式,开展网络营销。全面改版三峡秭归旅游网站,加大与国内知名网站的合作,组织各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充分利用现代化传输手段,进行网上宣传推介。
7、积极推进旅游商品研发。
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秭归旅游商品创意策划,组织开展秭归旅游商品评选活动,积极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加大旅游商品的宣传和促销,繁荣秭归旅游商品市场。十二五期间要力争有1-2种优秀旅游商品投入市场,并进入宜昌乃至全省优秀旅游商品行列。
五、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机制
1、巩固旅游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旅游作为县域经济的先导产业、动力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摆在国民经济优先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在全县上下真正形成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共识。
2、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秭归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按照旅游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建设,促进农业、工业、交通、文化、体育、金融、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协调发展;统筹实施重大旅游项目、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大型旅游活动。
3、创新投资融资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出台优惠政策,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吸纳社会资本和优质资本,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思路,鼓励和扶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经营开发项目。
4、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引进国内外先进经营管理理念;鼓励和引导实行旅游项目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支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加盟等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秭归旅游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实力。
(二)加大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
1、整合交通、农业、移民、发改、扶贫、林业等各部门资金,特别是三峡后续投入,库区产业发展基金要尽可能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对旅游实施重点倾斜,围绕旅游“六要素”配套开发建设。
2、财政在预算中,要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重大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以及旅游项目的策划与招商,并视财力增长逐年提高标准。适时开征旅游资源占用费,主要返还用于旅游的宣传促销、规划编制和综合管理;
3、制定出台旅游招商专项优惠政策,吸引客商投资秭归旅游的项目开发。
4、研究制定金融支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将旅游企业贷款纳入中小企业贷款范围,完善旅游项目贷款贴息财政补贴办法。
(三)营造发展大旅游的良好环境。
一是在政府主导下,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三是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健全服务标准体系,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培训制度,每年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轮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二是建立旅游专业组织,强化人才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旅游人才资源,完善旅游系统管理,成立管理机构,通过组织加强各旅行社、景区点、星级饭店等人才相互交流与合作。三是要切实加强旅游系统队伍建设,以建设高素质行政管理者队伍、优秀企业家队伍以及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重点,建立和完善高素质旅游人才成长和培养机制,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适应旅游产业不断创新的要求,为推动我县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十二五”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秭归旅游从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提档升级、产品开发、旅游名镇名村建设等方面共规划1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3.9908亿元。(具体项目见附表)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转龙镇2006年——2011年工作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4、进一步挖掘蚕桑文化。完善蚕桑文化陈列室,组建蚕桑民俗文化表演队1个,力争举办“转龙镇第一届桑椹采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