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路安全更需要“正思”
铁路安全更需要“正思”
在铁路运输中,安全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抓安全的弦一直绷得很紧,即使这样我们也难免时不时要反思,开安全反思会,写安全反思材料,已经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和规定动作。
我们不否认这种事后的反思对总结事故教训、预防事故发生起到的作用。但是,事故反思不能代替安全反思,若一味强调反思而忽略正思,很难创造性地开展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止步不前。
其实,事故需要反思,安全更需要正思。反思是从别人的眼泪中吸取教训,亡羊补牢;正思是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居安思危,提前做好预想、防范,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安全管理,未亡羊先补牢。所以在我们抓安全时,不妨换种思维,改变过去出了事故才抓安全反思的传统作法,积极倡导“事故需要反思,安全更需要正思”的理念,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事前的控制与管理中,做好安全生产每一个环节的预防工作。
事故怕仔细,安全靠预防。在当前全路范围内开展的安全大检查活动中,我们各级组织和每名干部职工要将事故反思和安全正思结合起来,在反思中不忘正思,在正思中经常反思,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就一定能保证安全。
第二篇:安全管理更需要精细化
安全管理更需要精细化
学习王村先进管理经验论文
王方彤
王村经验有着许多的可取之处,通过学习,我觉得王村的安全管理至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一个理念,那就是精细化管理。王村可以说是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典型。
从安全隐患的总结到安全知识的学习,从安全理念的提出到安全理念的宣贯,从安全制度的修订到安全制度的执行,从安全管理重奖重罚举措的推出到考核执行,从小改小革的实行到鼓励推广,无一处不体现着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可以说,小改小革的推广更是精细化管理延伸的结果。
而我们企业,目前还在为改变粗犷式管理努力,这本来就是极大的落后。因此,集团公司在紧收管理权限的同时,在出台各种政策方针的同时,应该在安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搞清楚安全管理的内容是什么,将建筑行业的容易存在的安全隐患按照大小级别分门别类,详细总结,将理论和现场实际相结合,让施工现场的人员知道他们面对的隐患是什么。其次是真正健全安全管理队伍,让真正懂安全的人去管安全,安全知识不是简单的培训就能掌握,安全人员不是只是有证的人就可以充当。再次便是要修订制度,使整个建设集团的制度统一起来,并真正和实际相结合,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简单的借鉴。最后是要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完成安全管理的检查、整改、验证这一闭合环节。只有这样加上有效的贯彻落实机制,我们的安全管理才能真正进入一个良好发展的势头。
第三篇:安全更需要诚信演讲稿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等安全理念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从血泪铸成的《安全操作规程》到国家出台的《安全生产法》;从每周必行的安全活动到每年一次的安全生产月,我们欣喜地看到各个行业始终把安全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但不可否认,事故仍在继续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且不说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让我们先从源头上分析这是为什么呢?
在电力企业中,安全的相关制度严细明确,《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安全职责管理标准》、《事故调查管理标准》等等应有俱全;实际工作中的安全措施有《25项反事故措施》、《防止火灾事故措施》、《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措施》等等等等,涉及到方方面面。这些制度和措施就像一张防护网一样,杜绝和避免着任何危害入侵。如果从这两方面来看,安全隐患就根本没有可乘之机,但是为什么不安全事件依然继续发生呢?看来还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班组安全学习按期进行,安全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可谓应有尽有,完备无缺。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安全生产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更让人值得深思的是,有些班组学习是虚的,活动是编的,材料竟然也是假的。对上级布置的安全工作,落实整改的安全隐患等,只在职工安全学习会上照抄、照念、照搬,没有切实地结合实际制订相应措施,也谈不上落实整改了。安全活动流于形式,做尽了表面文章,看上去既有计划、措施,又有检查、考核,却没有过细扎实的实际行动,结果必然是“三违”依就在,隐患当然存。讲到这里我们要大声疾呼:这种欺骗自己,欺骗安全的做法该休止了!“秀才”闭门造车造的活动内容、会议记录、隐患整改措施的戏法也该住手了!
假学习、假活动、假材料,事实证明这样的作假行为,严重地阻碍了企业安全管理各项制度、措施的顺利贯彻实施,这种不讲诚信的做法,现在看来更是一种可怕的威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剖其根源坚决剔除!
诚信已经成为我们安全工作、平安生活的结症所在。在今年高考前夕,小小的2B铅笔曾牵动了无数考生和家长的心,也成为一些不法商人牟利的工具,幸好工商部门及时查处了假2B铅笔,使今年867万考生能在公平公正中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频繁出现的劣质奶粉大行于市,使多少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终身遗憾!
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诚信、呼唤诚信。让安全——这个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一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在诚信这块沃土上生根吧!这是我们热切的期望,更是我们庄严的宣誓!
第四篇:铁路安全需要严细实的作风
铁路安全需要严细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我叫罗浩,来自运销部麻柳滩车站,我演讲的题目是《铁路安全需要严细实》。我在我们专用线干的扳道员工作,我们专用线铁路运输事业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安全。安全,对我们每一名铁路职工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词汇了,每天,我们听得最多,看得最多,提到频率最高的就是安全。可是,你真的完全理解她,了解她吗?可能你会说了解,不就是一站,二看,三通过吗,天天都在说,天天都在听,都已经疲倦了。是吗?真是这样吗?不,绝不是这样!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把安全比作一个宏大的工程的话,把小事做细,做透,才能发现“细中见精,小中见天,寓伟大于平凡”的真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事运输行业的我们,如果不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那么,不仅没有“使自己幸福、家人幸福”的可能,而且还是失职,是对铁路和他人家庭的不负责任,甚至是犯罪。在铁路局“三个文件”、“十大机制”以及在安全管理上“严抓、严管、严考核”的情况下,为什么职工违章违纪屡禁不止,为什么职工违章违纪屡有发生呢„„?是没有严在每一道作业程序,没有严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没有严在管理环节,安全意识还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我们的思想中,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我们的心中.而对于„„„„来说,这种错误还很多,这些错误往往不是什么“高、精、尖”的问题,而是要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多想一下,多说一句,严格一点就可以避免的,知识举手之劳呀!但仔细想想岂敢乐观?这样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生活中何其多真正有效消除这样的问题何其难呀!一点点的错误,一点点的大意,一点点的懈怠,都可能发生巨大的灾难;而一点点的细心,一点点的尽意,一点点的静思,就有可能平安无事或化险为夷,给我们的调车工作带来方便。
在工作中我们只有突出“严”字,认真做到“严抓、严管、严考核”处处都从工作的细节入手,严于细节,管于细节,考核细节,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切实增强安全工作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落实“严”字,关注细节,阻击事故,保证安全。让安全这面舞动的旗帜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为我们运销部明天的辉煌而努力,为我们的铁路运输事业保驾护航。
第五篇:“学困生”更需要阅读
“学困生”更需要阅读
我们班有十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通常老师和家长们采取的办法是补课。
课间、午休时间是老师给学生补课的最佳时间,经常见到老师的办公桌旁有学生在听老师讲上课没听懂的知识。中午,也可以见到一些老师在班里给学生补课,甚至早晨学生读书的时间,也会见到数学老师抓紧时间给学生讲一两道题。更有甚者,有些学校的周六,毕业班全天补课,盛况之空前,令人为之动容;精神之可贵,让人为之感动。
回到家以后,家长们更是不惜重金请家教补习。我班的学生据了解三分之二都在上各种补习班,几个经济条件好的“学困生”,家里每天晚上都有专门的老师上门辅导功课。
但是效果如何呢?“学困生”成绩依然不理想。我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和学生补习的结果,得出结论:“学困生” 成绩的提高不是靠日复一日的补习所能奏效的,只有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中国人大附中的王金战老师出了一本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在这本书里他谈到自己在青岛二中当教务主任时,坚决反对周末补课,连高三毕业班都不允许,周六、周日照常休息,结果高考升学率一直居全省之首。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就“后进生”的工作曾这样说:“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
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他甚至绝不允许在刚刚上完几节课以后就让学生接连几小时地坐在那里读教科书和做练习。
我班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不行,其母在孩子上小学时就把工作辞了,专门在家照顾、辅导孩子的学习。孩子上了初中后,辅导不了了,周六、周日就把孩子送到各个辅导班去补习,平时放学后,家里还请一个老师辅导作业,现在上初三了,成绩还是一塌糊涂。我曾去家访过,发现家里没有几本图书,书柜上放着各种各样的练习册、参考书,我问家长:“平时学校要求完成的名著读书笔记孩子是怎样完成的呢?为什么不买名著呀?”家长说:“哪有时间看课外书呀,学习那么差,习题集都做不完!”
持有这种做法的家长何止一个呢?
相反,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班里开展的各种读书活动中都表现的很积极。思维之敏捷、知识之广博令人赞叹!
我的女儿上初一时,分班考试语文、数学两门功课都不及格,没考到重点班。我没有给她请家教补习,我自己这个语文老师也没给她讲过一次语文课,而是从上初一那天起,业余时间要求她大量阅读课外书,《读者》、《视野》、《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放在床头,名著及各类科普读物放在书架上,并要求她制定一个读书计划,经常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到了初三那年,她的数学竟然在期末考试中得了满分。高中三年,许多学生也在请家教补习,我没有给她请,她仍然看
大量的课外书,就在高三这年,她的语文老师还要求他们班的所有学生每天抄一篇经典美文,并写点评;每天上语文课前,老师第一件事是问他们昨晚读了什么书?结果他们班高考升学率百分之百。
这不禁让我想起教育家程红兵说的一句话:“要做读书人,不做习题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学生的阅读这样一个对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来说都如此重要的问题,我的周围很少有人重视,因为绝大多数人认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补课,他们随着补课大军在这股潮流中沉浮,“学困生”一直走在迷茫的边缘,他们得不到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在补课中咀嚼着课堂上讲过的而他们没有任何感觉的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补下去,效果甚微,原因就是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让学生记忆老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当然,学生完全不要识记和背诵是不行的,但这只能占
居第二位,学生主要的努力不应用到记忆上,而要用到思考上去,而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必须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