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4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工作计划重点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工作计划 哲觉二中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工作,促进教育网络工作步入正轨,特制订如下工作计划:
一、教育目的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他们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
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二、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团委工作计划、少先队工作计划的安排,在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浅显易懂的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情,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同时,按照低、中、高年级段有计划地分别召开学生家长会,让家长与学校、社会一起,共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服务、学会创造。学校、少先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品格的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三、教育方法和途径
教育网络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文明习惯为重点和起点,引导学生知事、明理、动情、践行。同时要切实搞好“五爱”教育,并注意挖掘和发挥本地各种德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相结合,在知事、明理、动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互联系的有效机制,不断巩固教育成果。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和班主任老师日常对学生的品行教育与引导,并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教育内容,使学生知事、明事,长大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每学期,我们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校外教育队伍对学生开展教育,做到绝大多数学生离校不离教,并利用我镇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有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学校除健全家访制度外,每学年家长学校开班一次,每学期分年级段召开学生家长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适时将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并进行经验交流。
四、教育的领导与制度建设
1、成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领导小组。
2、建立健全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网络领导小组会议,每月观看一次爱国主义影片,每学期聘请有关人员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或报告,班主任、课任老师每学期家访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做到重点学生重点家访。
3、加强校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在我校悬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和名人的画像、诗词、格言的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台、墙报、板报、橱窗、读报栏等宣传阵地,努力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哲觉二中 2013年3月3日
第二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工作计划
2008学年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工作计划
我校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策略,其根本任务是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增进教师和家长相互了解学生在家、在校接受教育的情况,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充分利用社会各资源,发动社会各界的教育力量,使家、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质量。具体工作:
一、“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
(一)做好上门家访工作
新接班班主任在接班2个月内对全班学生普遍进行一次家访,所有班主任一学期家访面达100%,每学期结束家访面达80%,规定“每学期家访学生人数不少于30%,并有记录。家访前要作好充分准备,提高家访的质量,家访时既要肯定优点(每次家访前要为学生准备2~3个优点),也要指出不足,同时要有引导学生努力前进方向的具体措施。根据每次家访不同的目的,可采用不同的家访形式,如:报喜式、慰问式、教育探究式„„
通过上门家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学习生活的环境,进一步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及爱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加教育;通过家访也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沟通教师与家长的心灵的桥梁,增进感情,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学效率。
(二)进行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
1、电话、书面联系等要做到经常性,学生有进步向家长报喜,学生有问题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向家长反映,多沟通,少告状。
2、建立家校联系本,这是家长与教师每天联系了解学生在校、在家情况的最方便、最及时的一种方法。每天班主任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位学生,在他的家校联系本上用简短的话,写上该生最近在校的情况,让家长阅读了解后签名留言,及时地采取一致的教育方法。
3、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学期期中检测后,要求全校对每位学生发放期中家校联系单。
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格式工作计划写作周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季度工作计划
4、每学期末填写成绩报告单,班主任对全班每位学生一学期的情况作全面的评价,写好谈心式评语。
(三)建立班级——年段——学校三级家委会
家长委员会是使家庭教育更趋于规范性的必要组织机构,要求各班推荐出关心教育事业,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家长3~5名组成班家长委员会,每学期活动不少于2次。
年段家家委会是由本学期第一次提出来的,每个年段3-5名组成,针对年段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每学期活动1~2次。
校家委会人员25人左右,由班级家委会委员基础上产生。校家委会每学期活动不少于1次。
(四)建立“家长学校”、“家长会”制度
家庭教育要获得良好成效,家长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而实际上,家长的素质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形成对家长进行指导,使家长具有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家长会由各班定期召开,一般每学期1~2次。
家长学校由学校统一安排,根据子女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学校每年开办各年级家长学校,每学期两次。
第三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工作计划
楠木渡镇新凤小学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
工 作 实 施 方 案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工作,促进教育网络工作步入正轨,特制订工作实施方案:
一、教育目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他们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二、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少先队工作计划的安排,在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浅显易懂的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情,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同时,按照低、中、高年级段有计划地分别召开学生家长会,让家长与学校、社会一起,共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服务、学会创造。学校、少先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品格的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三、教育方法和途径
教育网络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文明习惯为重点和起点,引导学生知事、明理、动情、践行。同时要切实搞好“五爱”教育,并注意挖掘和发挥本地各种德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相结合,在知事、明理、动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互联系的有效机制,不断巩固教育成果。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和班主任老师日常对学生的品行教育与引导,并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教育内容,使学生知事、明事,长大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每学期,我们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校外教育队伍对学生开展教育,做到绝大多数学生离校不离教,并利用我镇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有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学校除健全家访制度外,每学年家长学校开班一次,每学期分年级段召开学生家长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适时将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并进行经验交流。
四、教育的领导与制度建设
1、成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领导小组:
组长:王书贵
副组长:周晓飞
成员:各班主任
2、建立健全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网络领导小组会议,每月观看一次爱国主义影片,每学期聘请有关人员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或报告,班主任、课任老师每学期家访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做到重点学生重点家访。
3、加强校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在我校悬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和名人的画像、诗词、格言的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台、墙报、板报、橱窗、读报栏等宣传阵地,努力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楠木渡镇新凤小学
2014年3月2日
楠木渡镇新凤小学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
工
作
实
施
方
案
第四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制度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探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
1.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探索一种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搞好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合作模式,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深入了解家庭、社区、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使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了解孩子,使社会了解学校、了解教师,理解并支持学校和教师工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正向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3.通过“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促进校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三、具体要求 1.学校教育
在学校思想工作委员会统筹下,按本学期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1)积极努力,加强联系,创造条件,成立由社区、家长、学校共同参加的“三结合教育工作委员会。”
(2)在进一步巩固、完善、提高家长座谈会效果的基础上,办好“家长学校”。
(3)逐步有计划地聘请不同类型的校外辅导员。2.家庭教育
(1)每学期,班级要召开家长座谈会,介绍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听取家长意见,有针对性地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家长意见在班主任手册各年级组织会议记录中要认真记载,已备查考。
(3)班主任每学期对学生至少家访一次,并做好家访记录。
(4)家长定期参加家长学校。3.社会教育
(1)学校性大型活动,由领导小组负责外出聘请联系安排,班级或年级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联系或安排。(2)邀请有关部门不定期来校作主题报告或宣传。(3)有计划地发动和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第五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总结
育 才 小 学
“三结合教育” 工作说明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一学期来我校的“三结合教育”从学生的发展角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搭桥铺路为目标,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架起教育的桥梁。德育工作由此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学校教育
1、规范升旗仪式,认真做好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都认真参加,仪式安排规范、严肃,讲话人员、讲话内容事先由学校少先大队部和政教处结合当月相关教育日、以及学校不同学期应有的德育、安全教育等相关内容相结合,将其系统化,内容均进行实况录制,然后编辑并在《育才有道》微信平台道德文化讲堂视栏目发表。升旗仪式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抓好课堂教学。我校一贯追求的教育理念是“幸福教育”“快乐课堂”。首先,我们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抓起。每周例会我校都要进行一次《道德讲堂》讲座,要求教师从职业道德、守法爱生等方面进行自我提升,更新德育观念,努力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保证每位老师做到平易近人、善解人意,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我校每周一次的班会课由政教处牵头,结合学校德育、安全教育等相应安排确立教育主题,做好教育实录;并通过政教处后期查看学生具体表现验收是否达到相应成果。让每一位学生从小树立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讲安全、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人。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教育是最具情感的教育,又是最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启蒙教育,同时也是人的终身教育。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对家长的沟通与教育。
1、平时及时与家长联系:一方面我们每个年级全部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微信,建立了家校、家长与教师交流平台。学校每期的家庭教育指向、方法,都很好的对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形成引导与帮助;同时,家长在遇到困惑时也能向我们教师和学校进行反馈,寻求帮助。另一方面,除了加强平台信息交流外,我们还通过每个学期最少举办两次家长会的形式,将学生在校情况通过面对面与家长取得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2、学校关心爱护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思想上积极引导,学习上耐心辅导,生活上全力帮助特困户,对困难家庭,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慰问,给予关心与帮助。
三、社会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家庭是基础,是人的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教育是主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社会教育是依托,是人的社会化的扩大。
在社会教育这一方面,学校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每学期,校委会定期组织我校三、四、五年级先队员参加了爱城市环境卫生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队员们养成了良好的卫
生习惯,培养了队员们积极参与,敢于实践的能力。重阳佳节,政教处组织高段学生分别到我市的三处敬老院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送礼物、打扫卫生等等。通过这样的教育形式是学生增加社会责任感、学会尊敬老人奉献爱心,让自己学到的德育教育得到升华。
今后我们会继续认真落实、开展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健全的人格,都能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