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二

时间:2019-05-14 06:1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二》。

第一篇: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二

【发布单位】江西省九江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12-22 【生效日期】2004-12-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为保护修河水资源环境,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就加强我市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如下决定: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修河是我省的五大水系之一,九江市境内最大河流,属于鄱阳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沿河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取水地。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保持修河的优良水质和充足的水量,不仅关系到修河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沿岸居民饮用水安全,而且对于保护和改善鄱阳湖和长江水资源环境,维护全市的繁荣、稳定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全市人民特别是修河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保护修河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受地理、历史、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流域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森林植被破坏和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修河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应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水资源忧患意识,充分认识保护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提高执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国策的自觉性。

二、明确目标,实现修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以保证修河充足的水量和良好的水质为目标,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基本解决流域内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水质污染等生态破坏问题,使源头区域森林植被得到逐步恢复,沿河三县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质量、城市绿化覆盖率均有较大提高,保持修河水质稳定在Ⅱ类水体,源头水达到I类标准,各类生态功能区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社会经济发展步入生态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依法行政,全面贯彻实施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现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凡实施新的建设项目特别是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重大事项,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和咨询,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评估和水资源论证,严格执行环保和水保“三同时”制度,努力做到程序合法、决策科学。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强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念。以保护天然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为重点,积极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努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严格禁止砍伐天然林、炼山造林、炼山开垦和25度以上陡坡开荒,严格控制以木材为原料的工业项目建设。

进一步加强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坚决淘汰和关闭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工业和矿山企业。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禁止修河源头区并严格控制修河中下游建设对水体造成污染的工业项目,严禁向水体倾倒弃土、废渣、有毒有害物质和生活垃圾等,严禁工业废水和医疗废水未经处理或虽经处理但未达标就直接排放。加快沿河三县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沿河集镇的建设规划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污染防治工作。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合理施用化肥,改进农业作业方式,加强畜禽规模养殖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提高水源污染突发事件的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依法管理水环境,禁止围垦河道、库区,禁止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采砂作业。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查处污染水环境、破坏水生态的环境违法行为。

四、统筹规划,以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妥善处理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时,应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型工业等生态产业,促进林业建设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把生态工程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申报和认真规划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实施8项重点生态工程,切实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1)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修河防护林为重点的生态林建设工程;

(2)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

(3)以矿山退役和尾矿治理为主的矿山生态恢复工程;

(4)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能源替代为主的生态农业工程;

(5)以病险水库和河道堤岸除险加固为主的水利建设工程;

(6)以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为主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7)生态旅游工程;

(8)生态移民工程。

五、群策群力,全力推进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把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逐步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列入领导干部任期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和健全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综合协调,切实实行环境保护的行政责任制、工作报告制、工作检查制和责任追究制。

逐步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落实国家生态补偿政策,优化生态建设资金配置,开辟政府、企业、社会、国际等多元投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经费的监管,组织专项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监管体系。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各级政府应主动接受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定期汇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组织相应的执法检查、视察和专题调研,实施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加强普法教育、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社会各界力量,全力推进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本决定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摆到同等重要位置,切实加强辖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领导。市人民政府和修水、武宁、永修三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成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相应的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本决定同样适用于其他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

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

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分类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江西省 > 九江市

【法规名称】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颁布部门】九江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2006-08-25 【是否有效】 有效 【批准部门】 【失效日期】

【法规文号】九府发〔2006〕25号 【实施日期】2006-08-25 【效力级别】规范性文件 【批准日期】

【全文】 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九府发〔2006〕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共青开发区管委会,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为保护修河水资源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将《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保护修河水资源环境,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全市及沿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江西省修河源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格执行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坚持原生态追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加强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和实施各项生态工程,促进修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利用好修河水资源、水环境,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案,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基本解决流域内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水质污染等生态问题,源头区域森林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沿河三县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质量、城市绿化覆盖率均有较大提高,水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各类生态功能区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社会经济发展步入生态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水环境目标

至2010年,修河流域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即源头水达Ⅱ类标准,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Ⅱ类标准,其它达到Ⅲ类水标准。至2020年,修河流域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源头水力争达到Ⅰ类标准,全流域水量充足,水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

(二)林业建设目标

至2010年,三县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65%以上,林业建设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至2020年,修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其中,修河源头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修河源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流域森林林份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三)水土保持目标

至2010年,修河沿岸三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万亩;至202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万亩。

(四)矿山生态保护目标

至2010年,修河沿岸三县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得到基本改善,矿山“三废”排放必须稳定控制在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标准之内,开采回采率提高5%以上,选矿回收率提高3%以上。矿山土地复垦率达50%以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达50%以上。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矿山公园。

至2020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实现矿产资源科学有序开发,矿山生态环境得

到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全面纳入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轨道。

(五)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至2020年,沿修河流域的各项农村环境指标必须达到: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280(公斤/公顷,折纯);

—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85;

—规模化畜禽养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0,规模化畜禽养场污水排放达标率(%)≥75。

(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至2010年,沿修河流域三县均建设完成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场。至2020年,沿修河流域三县污水集中处理率≥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修河是鄱阳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九江市境内最大河流,属于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沿河130余万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取水地。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保持修河的优良水质和充足的水量,对于促进修河沿岸各县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居民饮用水安全以及保护和改善鄱阳湖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修河流域各级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修河流域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实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凡是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重大事项,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和咨询;加强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大力营造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并通过各种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生动活泼地宣传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推进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1、成立领导协调机构

为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各项措施与生态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方案》的实施,沿河三县人民政府和柘林湖管委会也应成立相应机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和组成单位如下:

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

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

副组长:市环保局局长

成员单位: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国土局、市农业局、市监察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水产局、市旅游局、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修水县人民政府、武宁县人民政府、永修县人民政府。

2、建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制度

对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把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建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制度,每三年对修河流域水环境状况、森林资源状况、水土保持状况、动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一次评估,及时掌握全流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趋势,调整策略和方法环保、发展计划、林业、水利、国土、农业、水产等部门和修河沿线各级政府要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各负其责,共同努力做好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三)加强修河流域环境保护工作

1、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公众积极参与的环保工作新机制,为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落实市政府制定的《九江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制实施办法》,沿修河三县人民政府和柘林湖管理委员会必须对本辖区出水水质负责。

2、加强和完善沿修河流域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设和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开通12369环保投诉热线电话。至2008年,沿修河三县均具备一定的水质监测能力和应急监测能力;至2010年,修河沿线各出水段面均建设完成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

3、加强修河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工作。2006年,各县均须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申报和保护区内排污口整治工作。严禁向水体倾倒弃土、废渣、有毒有害物质和垃圾等,严禁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和不达标排放;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做好河道清障工作,坚决打击河道无序开采、乱占乱建等违法行为。

4、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沿修河流域三县和云居山—柘林湖管委会新建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保“三同时”制度,通过科学规划、严格审批,切实实行建设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一票否决制,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工业园区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进园项目的环境管理上,严格把关,杜绝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及人民健康的项目入园。

5、根据国内进程逐步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2006年首先开展重点污染源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核发工作,至2008年逐步完成所有污染源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核发工作。制定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规划,加强建设项目和老污染源环境管理,坚持以新带老和增产不增污的原则,保证新、扩、改项目全面达标排放。

6、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生态农业工程,积极推广平衡配方施肥技术、秸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提倡施用生物有机肥,不断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净污能力;加强农村污水治理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对畜禽养殖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对未办环保审批手续的要补办环评手续;未治理的,要监督其限期治理。建立农产品质量与检测机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对水产养殖业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和管理,控制水域网箱养殖数量不超过水域面积的2%,推广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严格监控养殖水域的水质。

7、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矿产开发的监管力度,把好新建矿山准入关。凡新设立的矿山企业必须具有与矿山开发相适应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保障和管理措施,必须要有经批准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对现有在规划禁采区内的矿山一律予以关闭,坚决不予审批对生态环境有破坏性影响的采矿权申请。同时,根据国家和江西省的矿山环境规划及有关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矿山环境问题。

(四)加强修河流域林业建设工作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以保护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封山育林,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实施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工程,有计划地进行生态移民,减少源区生产性破坏活动,恢复生态植被;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强化林政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林业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破坏修河流域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严禁捕猎受保护野生动物和捕食受保护水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五)加强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保治理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水保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修河流域内的矿山开采、果业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度,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加大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力度和做好开发建设项目的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督监测工作;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发性治理。

(六)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修河流域地方政府应围绕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和全市“3+1”发展战略,积极创建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型工业等生态产业,培育生态品牌,确立生态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修水、武宁两县可侧重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产业;永修县可以星火工业园为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型工业针对三县现有的一些老污染源,可以结合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关停、并、转、迁手段解决敏感区的工业企业污染问题。对可以进行治理的企业,建议改进生产工艺和设施,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实现产业升级,以达到削减或消除污染的目的;对有些污染大、效益差、治理无望的企业,则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的目标。

四、生态保护工程

实施8项重点生态工程,切实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一)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修河防护林为重点的生态林建设工程

1、主要建设内容

(1)在修河两岸实施全面保护森林资源工程。即对修河河岸外第一层主山脊内所有林木全部实行封育,确需更新采伐的,要严格按程序报批。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监督指导采伐全过程,严禁其他任何形式和类型的林木采伐。

(2)在修河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源头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现有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提高保护能力和级别。积极加强阔叶林为主的水土涵养林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合理规划和营造水源涵养林,使全修河流域各主要源头均能得到有效保护。

(3)在修河流域等重要区位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除已实施国家和省级公益林的区位,在一些生态脆弱区、风景名胜区、水保功能区等着手建立市、县两级生态公益林。市级先期启动20-40万亩,并参照国家标准予以补偿,补偿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参照国家标准,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同时,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4)在修河两岸和鄱阳湖区域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在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状况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植物园、濒危动植物保护库等,对修河及鄱阳湖流域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有效保护。依法制止和严肃查处破坏和威胁修河和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的违规采砂、盲目造林、私自筑坝围堤、酷渔滥捕偷猎或毒杀候鸟、食用野生保护动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野保队伍和监测体系建设。

(5)全面开展木材加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对工艺落后、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或无证经营加工企业要坚决取缔。在清理整顿基础上,各县(市、区)政府要出台区域内木材加工企业总数和加工总量的控制性文件。不得再上马消耗天然阔叶树的木材加工项目,对现有企业原料来源要严格监管并逐步引导其转产。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

1、治理措施

在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中,积极推进流域上游(修水县)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永修、武宁为重点的坡改梯治理。实行全流域(重点为修河两岸)封禁治理,大力推进生态自然修复。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科学运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

2、主要建设内容

(1)至2010年,修河流域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2万亩,其中:坡改梯0.2万亩,水保林5万亩,经果林0.6万亩,水保种草0.2万亩,封禁治理15万亩,保土耕作1万亩。修河流域35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40%。

(2)至2020年,修河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万亩,其中:坡改梯0.5万亩,水保林11万亩,经果林1万亩,水保种草0.5万亩,封禁治理30万亩,保土耕作2万亩。修河流域35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70%。

3、责任单位:市水利局,永修、武宁、修水县人民政府。

(三)以矿山退役和尾矿治理为主的矿山生态恢复工程

1、原则与目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必须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全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矿山规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和矿山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组织全市闭坑矿山调查,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依据。

2、重点治理工程

(1)修水县724铀矿治理工程。主要完成退役尾砂库治理及选矿厂废液处理,解决修河上游的污染问题。

(2)修水县古市金矿治理工程。该矿处于大片农田保护区内,重点完成复垦复耕及河道恢复与岸坡治理。

3、责任单位:市国土局,修水县人民政府。

(四)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能源替代为主的生态农业工程

1、推广农村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利用国债项目资金和地方项目资金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至2010年,永修、武宁、修水三县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达到8万户,沼气普及率达到28%;至2020年,三县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达16万户,沼气普及率达56%。

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积极推广“猪-沼-果、鱼、菜”等生态农业种养模式,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至2010年,修河流域三县生态示范农户达到3万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30个;至2020年,三县生态示范农户达8万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65个。

3、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手段的科学施肥技术。至2010年,在修河流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50万亩;至2020年,达到400万亩。

4、加强畜禽规模养殖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改散养为圈养,改农户个人养殖为小区养殖。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对畜禽干粪进行堆沤处理;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或建大型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排入好氧塘用于水面养殖。

5、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永修、武宁、修水县人民政府。

(五)以病险水库和河道堤岸除险加固为主的水利建设工程

1、工程建设目标

至2010年,完成修河流域主要病险水利工程的除病险加固保护工程;至2020年,完成修河流域90%以上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工程和其他保护措施。

2、责任单位:市水利局,永修、武宁、修水县人民政府。

(六)以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为主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主要建设内容

(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至2010年,修水、武宁、永修三县县城均建设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修水县规模为5万吨/日,武宁县规模为4万吨/日,永修县规模为4万吨/日。在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前,三县县城、集镇、居民小区可采用无动力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法等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分散治理。

(2)工业园污水集中处理工程

修水、武宁、永修三县工业园区于2007年前应分别配套建设一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对于国家特别规定的行业,污水必须经过预处理,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厂,确保园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修水、武宁、永修三县至2010年均建设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其中处理规模为永修县60-80吨/日,修水县80-100吨/日,武宁县60-80吨/日。

2、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修水、武宁、永修县人民政府。

(七)生态旅游工程

1、原则和目标: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期建设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维护大自然本色和生态环境为宗旨。

2、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发展柘林湖生态旅游,永修县与武宁县的水上运动,修水县的黄龙山景区,永修县鄱阳湖候鸟观光等项目;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国际会议中心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突出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有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交融合一的生态旅游。

3、责任单位:市旅游局,修水、武宁、永修县人民政府,云居山—柘林湖管委会。

(八)生态移民工程

主要在修水县境内修河源头区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1、原则和目标:坚持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移民要与退耕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等各项措施相结合,努力实现减少贫困人口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

2、主要建设内容:一是移民安置工作,做好移民新迁入区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妥善安排移民生产、生活问题;二是移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对移民迁出地区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封山育林,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修复功能,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源区水土流失治理。

3、生态移民计划安排:计划至2010年,将修水县修河源头区域在海拔500米以上、耕地少、交通闭塞的地方的人口全部迁出到修水县城或东部乡镇。据测算,移民总数为33534人,约需资金10000万元。移民分布情况具体见表4-1。

表4—1修河源头区域生态移民计划安排

迁出乡镇人均耕地(亩/人)迁出人口(人)

黄龙0.93976

白岭0.826118

全丰0.669453

路口0.773549

古市0.6413438

合计0.7733534

4、责任单位:修水县人民政府

五、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6-2008年)

1、加大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努力普及和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节水意识,增强公民对《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守法意识,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自觉地珍惜水资源,自发地监督和参与保护水环境、优化水资源的行动。

2、成立领导与工作机构,建立评估制度,贯彻落实各项措施。

3、编制修河流域各项生态工程建设规划;采取措施,有效遏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生态破坏趋势;启动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基本控制和解决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

(二)第二阶段(2009-2015年)

1、对第一阶段工作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和总结。

2、全面实施完成八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

3、定期开展修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估。

(三)第三阶段(2016-2020年)

1、继续规范和强化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巩固重点生态工程的成果。

2、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把修河流域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环境与生态功能保护示范区、生态旅游胜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基本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各类生态功能区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生态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三篇: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200

【发布单位】江西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08-01 【生效日期】2003-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

(2003年8月1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为确保东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特就加强我省东江源头区域(以下简称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东江是香港的主要饮用水源,发源于我省赣州市的南部,源区涵盖寻乌、安远、定南三县,流域面积3502平方公里。区内生态良好,水资源丰富,是一个以水源涵养为主的特殊生态功能区域。加强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保持其优良的水质和充足的水量,关系到沿江特别是香港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和香港的繁荣、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源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大局,意义深远。长期以来,全省人民特别是源区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保护东江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维护了源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历史、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有的地方生态功能退化。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高执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国策的自觉性。

二、明确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要求

总体要求: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以保证饮用水源地的水体质量为标准,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使源区生态功能良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阶段性要求:到2005年,控制住人为造成的新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生态破坏,基本遏制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恢复初见成效。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城市绿化覆盖率有较大提高,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出省水质保持二类争取一类标准,基本解决现有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到2015年,生态功能效益显著发挥,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成为全国生态功能保护示范区、旅游胜地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基本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确保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东江源区的实施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变,彻底扭转一些地方在矿山开采、果业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过程中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以保护天然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严禁砍伐天然林、炼山造林、炼山开垦和25度以上陡坡开垦。对已开垦为耕地的必须退耕还林,开垦种果的必须限期完善水保措施、恢复生态植被。严禁乱占林地。坚决打击乱砍滥伐、无证砍伐及运输加工等违法行为。严格控制以木竹为原料的工业项目建设。

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凡实施新的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水资源论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和水保“三同时”制度,做到程序合法、决策科学。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淘汰和关闭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工业和矿山企业。加快治理水污染,严禁向水体倾倒弃土、废渣、有毒有害物质和垃圾等,严禁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虽经处理但未达标就直接排放。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着力解决不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助长剂等人工合成物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为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依法管理水环境,禁止围垦河道、库区的湿地。及时查处污染水环境、破坏水生态的违法行为。

四、以生态工程建设促进东江源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是多学科、跨部门的系统工程。对已破坏的生态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生态工程建设为主导,充分利用自然力恢复生态系统,加快治理和建设。积极推进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结合生态工程建设,实施生态战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把生态工程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促进源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子,实施以“青山绿水”为重点的八项工程:(1)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珠江防护林为重点的生态林建设工程;(2)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的水保工程;(3)以采矿迹地、尾矿治理为主的矿山生态恢复工程;(4)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工程;(5)以河道清障、饮水卫生为主的防洪、饮水工程;(6)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7)生态旅游工程;(8)生态移民工程。

认真规划和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城镇等。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形成源区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优势,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五、全力推进东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建立和健全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责任制。省、赣州市和源区各县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加强领导,注重综合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把生态平衡的理念贯彻到政府决策、实施和执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摆到同等重要位置,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透支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定期考核和公布,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

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把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落实国家生态补偿政策,依法征收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规费,优化生态建设资金的配置,开辟政府、企业、社会、国际等多元投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经费的使用组织专项审计,加强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监管体系。增强源区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全面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政府应主动接受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定期汇报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情况。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组织相应的执法检查和视察,实施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加大对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其重大意义,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推进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省、赣州市和源区各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制定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规划与具体实施方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明建设的决定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生态文

低价出售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实力见证一切 联系旺旺 whx0910

专业销售爱问共享资料积分帐号 价格公道合理 联系QQ1747-88632

http://whx0910.taobao.com

【法规名称】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颁布部门】 福建省人大(含常委会)

【颁布时间】 2010-05-28

【实施时间】 2010-05-28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已由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10年5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0年5月28日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作如下决定:

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福建发展优势和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全省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确处理加快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认真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充分发挥福建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协调发

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先进高效的管理决策体系和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体系,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美之区。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省人民政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实施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权限和职责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以及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省人民政府负责编制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规划的细化和实施,制订落实行动计划。

(五)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决策评价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决策评价制度,在进行涉及公众权益和公共利益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时,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听证、论证、专家咨询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六)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省人民政府负责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在全省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用于测评考核地区或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三、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

(七)加强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实施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认真实施国家促进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应当将节约能源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列入重点投资领域,在项目布点、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本行政区域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以及海洋、森林等生态系统进行监测、预警和综合评价,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并通过生态环境日常监测监管,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危机防范,提高生态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和应对能力。

(九)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投入为主、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护区治理、流域及海域水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技术、实物补偿等方式,对生态保护区、流域上游地区和生态项目建设者提供经济补偿。鼓励探索区域合作、市场运作等生态补偿形式,推动建立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投入力度,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减免行政收费等手段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导向作用。要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投资形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信贷融资等方面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十一)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重视科技创新,安排资金用于支持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促进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应当加强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企业应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交流与合作

(十二)扩大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益经验,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理念,有效利用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污染防治、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十三)加强闽台交流与合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我省对台优势,积极发展同台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和科技园区的生态产业合作机制,引进台湾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对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拓宽闽台农业、林业、环保、旅游、科研开发等领域合作,鼓励和支持台湾同胞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生态项目,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两岸科技人才信息交流,创造条件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来闽共建生态文明。

五、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十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应当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将生态文明的观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公众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幼儿园、学校应当将生态文明知识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儿童、青少年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重要举措和工作成效,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科普知识,让生态文明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应当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十五)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活动,将生态省(市、县)、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建设活动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十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和监督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采用听证会、论证会和社会公示等形式,扩大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公民节约资源,合理消费,养成健康、环保、文明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严格遵守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法律法规。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监督,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舆论监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六、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法治环境

(十七)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司法机关应当坚持公正司法,依法惩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环境保护公益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可以依法支持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援助机构依法为环境污染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

(十八)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能作用。人大常委会应当根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出发,加强地方立法,充分发挥立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适时作出决议决定;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通过开展执法检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活动,促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决议决定在本行政区域的有效实施。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五篇:北安市乌裕尔河流域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方案

北安市乌裕尔河流域省级

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北安市人民政府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日第一章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1.1.1地理位置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6°16′至127°53′,北纬47°53′至48°33′,北邻五大连池市,东与逊克县、绥棱县在小兴安岭岭脊分界,西与克东县接壤,南部与海伦市隔通肯河相望,并与滨北、齐黑、哈黑三条铁路与其相连。并有202国道直通省会哈尔滨和北部重镇------黑河。具有“南通省会,北连边疆,东靠林海,西接粮仓”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全市总面积7163km2,占全省面积的1.6%。

1.1.2地形地貌

北安市位于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东有南北河、南有通肯河、乌裕尔河,整个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状态。地形共分三个区域;一是东部地山区。高程为海拔400----500m。全市森林面积90%以上分布在这一带,主要是针阔混合林。二是中部的丘陵区。高程海拔300----400m,国营农场、部队农场集中分布在这一带。耕地面积占全市的67%以上。草原草塘占全市的25%。三是西南部平岗宽谷区,高程海拔180----240m。是开发最早的农业区。

1.1.3水文气象

1.1.3.1水文

北安市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乌裕尔河、南北河、通肯河三条中型河流,共有27条主要支流,总长度953km。三大河流均发源于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0.86亿m3。乌裕尔河横贯市域的北部,境内主干长98km,西向流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上游为柳毛沟,左侧有鸡爪河,东轱辘滚河、西轱辘滚河,右侧有小柳毛河、闹龙河、得提河等七条主要支流。南北河纵贯市域的东部山区,境内长度为96.5km,北向流入讷谟尔河。因在山脊上,右侧基本无支流。左侧自北向南为北河、鱼亮子河、十八里河、磨聘店河、赵烟官河、北林河、红光河、北小河、腰小河、库里嘎河、南小河等11条支流。通肯河位于市域的南部,是与海伦县的界河,向西南流入呼兰河。境内长度为104公里,右侧有四道沟子、五道沟子、六道沟子、七道沟子、八道沟子、九道沟子、十道沟子、十一道沟子等八条主要支流。三条河流的特点是:支流较多,河网密布,水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势起伏甚缓,河谷比降小,河道弯曲,断面窄,流量小,汛期洪水排泄不畅,易于泛滥成灾。

全市地下水贮量3.4亿m3,其中可开采水量1.78亿m3,占73。北安市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水质较好,循环交替作用较强,盐分不易聚集,含盐量较低,一般均低于0.5g/l,属低矿化淡水。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或重碳酸钠水为主。适于农田灌溉。

1.1.3.2气象

北安市地处中高纬度,属于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日出现在四月上旬中至上旬末,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在2000----4000度之间。年日照时数2500----2700小时,光照强度105----125千卡/cm2,无霜期在九月上中旬,多年平均降雨量522.6mm,生育期降水占全年的70.75%。2003年4月至9月气温,降水、日照如表1。

1、二00三年四月至九月份气温降水日照表

月份

567

备注

气温

6.9

13.219.5

20.317.8

12.9

有效积温2470.7度

降水

24.5

31.8

75.6

343.1170.0

103.5

全年1---12月份=844.0比历年多336.2mm

日照

小时

267.8

231.8

253.5

1542

165.7

2228

气温单位:度降水量:毫米日照:小时历年降水量:507.8mm历年4---9月日照:1487.2

1.1.4土壤、植被

(1)土壤

北安市属松嫩平原黑土地带的边缘,黑土层厚,土地肥沃。河谷及支流两岸的腐殖土有80cm深。

全市土壤分布情况是:在东半部丘陵森林条件下,分布着暗棕壤;在西半部丘陵漫岗农业区,分布着(中耕)黑土;在河谷中,分布着草甸沼泽土和草甸土。土壤分类如表2,3,4。

从表3看到全市以黑土面积较多,占36.85,其次为暗棕壤,占29.09,草甸土占17.24,沼泽土占16.49,水稻土仅占0.33。在耕地面积中,黑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占耕地总面积85以上,暗棕壤主要为林业用地。

从表4中看到,全市各类土

下载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