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安市乌裕尔河流域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方案
北安市乌裕尔河流域省级
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北安市人民政府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日第一章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1.1.1地理位置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6°16′至127°53′,北纬47°53′至48°33′,北邻五大连池市,东与逊克县、绥棱县在小兴安岭岭脊分界,西与克东县接壤,南部与海伦市隔通肯河相望,并与滨北、齐黑、哈黑三条铁路与其相连。并有202国道直通省会哈尔滨和北部重镇------黑河。具有“南通省会,北连边疆,东靠林海,西接粮仓”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全市总面积7163km2,占全省面积的1.6%。
1.1.2地形地貌
北安市位于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东有南北河、南有通肯河、乌裕尔河,整个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状态。地形共分三个区域;一是东部地山区。高程为海拔400----500m。全市森林面积90%以上分布在这一带,主要是针阔混合林。二是中部的丘陵区。高程海拔300----400m,国营农场、部队农场集中分布在这一带。耕地面积占全市的67%以上。草原草塘占全市的25%。三是西南部平岗宽谷区,高程海拔180----240m。是开发最早的农业区。
1.1.3水文气象
1.1.3.1水文
北安市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乌裕尔河、南北河、通肯河三条中型河流,共有27条主要支流,总长度953km。三大河流均发源于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0.86亿m3。乌裕尔河横贯市域的北部,境内主干长98km,西向流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上游为柳毛沟,左侧有鸡爪河,东轱辘滚河、西轱辘滚河,右侧有小柳毛河、闹龙河、得提河等七条主要支流。南北河纵贯市域的东部山区,境内长度为96.5km,北向流入讷谟尔河。因在山脊上,右侧基本无支流。左侧自北向南为北河、鱼亮子河、十八里河、磨聘店河、赵烟官河、北林河、红光河、北小河、腰小河、库里嘎河、南小河等11条支流。通肯河位于市域的南部,是与海伦县的界河,向西南流入呼兰河。境内长度为104公里,右侧有四道沟子、五道沟子、六道沟子、七道沟子、八道沟子、九道沟子、十道沟子、十一道沟子等八条主要支流。三条河流的特点是:支流较多,河网密布,水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势起伏甚缓,河谷比降小,河道弯曲,断面窄,流量小,汛期洪水排泄不畅,易于泛滥成灾。
全市地下水贮量3.4亿m3,其中可开采水量1.78亿m3,占73。北安市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水质较好,循环交替作用较强,盐分不易聚集,含盐量较低,一般均低于0.5g/l,属低矿化淡水。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或重碳酸钠水为主。适于农田灌溉。
1.1.3.2气象
北安市地处中高纬度,属于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日出现在四月上旬中至上旬末,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在2000----4000度之间。年日照时数2500----2700小时,光照强度105----125千卡/cm2,无霜期在九月上中旬,多年平均降雨量522.6mm,生育期降水占全年的70.75%。2003年4月至9月气温,降水、日照如表1。
表
1、二00三年四月至九月份气温降水日照表
月份
567
备注
气温
6.9
13.219.5
20.317.8
12.9
有效积温2470.7度
降水
24.5
31.8
75.6
343.1170.0
103.5
全年1---12月份=844.0比历年多336.2mm
日照
小时
267.8
231.8
253.5
1542
165.7
2228
气温单位:度降水量:毫米日照:小时历年降水量:507.8mm历年4---9月日照:1487.2
1.1.4土壤、植被
(1)土壤
北安市属松嫩平原黑土地带的边缘,黑土层厚,土地肥沃。河谷及支流两岸的腐殖土有80cm深。
全市土壤分布情况是:在东半部丘陵森林条件下,分布着暗棕壤;在西半部丘陵漫岗农业区,分布着(中耕)黑土;在河谷中,分布着草甸沼泽土和草甸土。土壤分类如表2,3,4。
从表3看到全市以黑土面积较多,占36.85,其次为暗棕壤,占29.09,草甸土占17.24,沼泽土占16.49,水稻土仅占0.33。在耕地面积中,黑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占耕地总面积85以上,暗棕壤主要为林业用地。
从表4中看到,全市各类土壤
有机质含量均在4.0以上,黑土层较厚,土质肥沃,尤其是黑土、草甸土、沼泽土,适宜农业利用。
表2土壤分类表
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备注
暗
棕
壤
典型暗棕壤
生草暗棕壤
壤质暗棕壤
砂质暗棕壤
砾质暗棕壤
壤土层大于50公分
50公
分左右即为砂砾层
50公分深度内较多石砾
黑
土
(耕种黑土)
沼泽化黑土
壤质黑土
中层黑土
薄层黑土
黑土层厚30-50公分
黑土层厚大于30公分
草
甸
土
草甸土
壤质草甸土
砂质草甸土
壤土层厚50公分
壤土层厚50公分下为砂砾
沼
泽
土
草甸沼泽土
泥炭沼泽土
水
稻
土
草甸型水稻土
表3北安市各类土壤面积及利用状况
项目
土类
面积
(万hm2)
所占
比例
()
利用状况
耕地
(万hm2)
所占
比例
()
林地
(万hm2)
所占
比例
()
牧地
(万hm2)
所占
比例
()
其它
(万hm2)
所占
比例
()
暗棕壤
137.48
29.09
6.1草甸土
81.48
17.2
437.49
黑土
174.14
36.8
5139.4
沼泽土
77.9
216.49
2.5
水稻土
1.56
0.3
31.5
总计
472.58
187.1
表4北安市各类土壤理化特性
项目
土类
PH
有机质
()
全氮
()
速效氮
()
全磷
()
速效磷
(mg/kg)
速效钾
(mg/kg)
容重
(g/m3)
孔隙度
()
暗棕壤
5.3-5.9
10.3-13.3
0.24-1.27
185-691
0.17-0.30
7-96
212-996
0.9-1.1
55-65
草甸土
6.2-7.0
9.1-12.1
0.14-0.87
183-793
0.21-0.43
7-147
159-540
黑土
6.0-6.9
4.0-8.1
0.21-0.67
130-554
0.14-0.22
3-134
158-567
沼泽土
6.5-7.1
11.5-28.4
0.19-1.55
190-870
0.21-0.45
5-147
191-571
水稻土
8.9
0.29-0.57
266-506
17-64
201-489
(2)植被
全市自然植被覆盖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0左右,受地形,气候影响,全市生态类型多样,地带性特征明显,主要植被类型如下。
①森林植被
境内森林植被属小兴安岭西南坡森林植被区,为小兴安岭植物区,小兴安岭植物亚区,地带性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可分为以下类型。
深山针叶及针阔混交林:分布在东部及中部一带,南北河流域分布最广,为通北林业局所辖。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云杉,针叶树及山杨、紫椴、枫桦、山榆、黄菠罗等阔叶树,伴生树种和林下植物有青楷槭、花楷槭、山槐、赤杨、榛子、山樱桃等及山葡萄、猕猴桃、五味子等滕本植物,局部地区尚有成片原始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
低山丘陵次生林: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早在清朝中叶还是针阔混交原始林,后经日伪时期的掠夺采伐,以及附近居民多年的乱砍滥伐,使林分结构和植被变为天然次生林。林相或是以蒙古柞为主的带状天然次生林,或是以柞、山杨、黑桦、白桦为主的块状混交天然次生林,顶部多生兴安杜鹃、刺五加、五味子,沟谷漫岗多生蕨菜、黄瓜香,缓坡多生平贝、百合、黄花、党参、野刺玫。各处均杂生榛柴灌木。
②草甸植被
草甸植被可分为3种类型,即浅山平岗地带由森林植被向草甸植被的过渡类型;平原草甸类型;沼泽及沼泽化草甸类型。
浅山森林草甸植被:分布在浅山区平岗山坡及山间平地,兼有疏林、草甸及沼泽植被。木本多以白桦、小叶杨、各种柳树、柞树为多,局部地区有榛柴灌丛。低地杨树科有赤杨;蔷薇科有野玫瑰、珍珠梅、柳叶绣线菊等。草本植物种类与平原草甸相似,只是面积小,数量少。
平原草甸植被:主要为杂草草甸,植物种类繁多,其中禾本科有大、小叶樟、披硷草、雀麦、早熟禾等;伞科有独活、香芹、泽芹、柴胡;菊科有艾蒿、野艾蒿、宽叶山蒿、凤毛菊、东风菜、山尖子、鬼针草、狼尾巴草、蓍草;参科有东北马先蒿、轮叶婆婆纳;蔷薇科有莓叶委陵菜、龙芽草、水杨梅;毛莨科有唐松草、勺药、升麻、草玉梅、铁线莲、北草乌;龙胆科有花锚、三叶龙胆;茜草科有茜草、猪殃殃、蓬子菜;桔梗科有聚花风玲草、雀斑党参;柳叶菜科有水湿柳叶菜、柳兰;百合科有毛百合、沃丹、玉竹、藜芦、雉腺金丝桃;防已科有蝙蝠葛等;败酱科有黄花败酱、缬草、蒙古山萝卜;豆科有宽叶野豌豆、多茎野豌豆、箭舌豌、野大豆、山野豌豆等。
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植被:分布在河谷低地、旧河道、洪泛区,禾本科以小叶章为主,沙草科有沙草、塔头台草等;南星科有小香蒲、香蒲、石昌蒲、水芋;龙胆科有睡菜等;玄参科有大花马先蒿等;蔷薇科有沼萎陵菜、小白花地榆、蚊子草;泽泻、小慈茹;菱科有菱;伞科有泽芹;报春花科有球尾草;毛莨科有驴蹄菜、小茴茴菜;木贼科有木贼;眼子菜科有眼子菜;兰科有沼兰;蓼科有箭叶蓼、分枝蓼、酸模、波叶大黄、耳叶蓼等。
③耕地植被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及其它地势平坦地区,经多年耕种,形成人工植被类型,主要有水稻、大豆、玉米、小麦、杂粮及蔬菜、经济作物等,此外还有田间杂草。菊科有蒙古栎、野艾蒿、茵陈蒿、苍耳、小飞莲、山莴苣、苣卖菜、兴安毛莲菜、鬼针草、东北苦菜等。
禾本科有野稗、狗毛草、金毛狗尾、雀稗、马唐草、燕麦草、偃麦、看麦粮、早熟禾等。
蓼科有酸模叶蓼、本氏蓼、苦荞麦、贯叶蓼、卷茎蓼、羊蹄菜、分枝蓼等。
唇形科有鼬瓣花、香薷、野薄荷、小棘针、连线草、地瓜苗。鸭跖草科有鸭跖草。大戟科有铁苋菜。木贼科有问荆。十字花科有葶苈、风花菜、荠菜、旗杆芥、亚麻芥、盖兰菜、独行菜等。藜科有藜、刺藜、轴藜、灰绿藜。苋科有凹头苋等。
分布较普通的还有锦葵科的野西瓜苗,桑科的萑草,莽牛苗科的鼠草,石竹科的繁缕、瞿麦、王不留行,茄科的龙葵。星散而又集中分布的有伞形科的蛇床子,紫草科的水湿伏地菜,旋花科的打碗花和藤长苗。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历史沿革
北安市成立于民国元年10月(1912年10月),距今有90年历史,但据北安市出土文物,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在此居住,是游牧民族生息活动的地方。
北安原名龙门县、龙镇县,1939年1月1日伪满政府批准将龙镇县改名为北安县。同年6月成立北安省,省会设在北安。1945年8月北安解放,11月24日北安县人民政府成立。属黑龙江省管辖,省会设在北安。
现在的北安是由北安和通北两县合并而成的,北安地名取自北部安定之意。
1.2.2行政区划
北安市国土面积7163km2,市属面积为2990km2,人口47.73万,其行政划区为5镇4乡67个行政村及11个农、林、牧场。市域内有农垦总局所属的赵光、建设、红星、长水河4个农场,省森工总局所属通北林业局及所辖16个国营林场,13个部队农场。驻市省市企业国土面积4173km2,人口10.84万,分别占全市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的58.3和22.4。
1.2.3社会经济发展
(1)总体经济水平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9646万元(区域口径),比上年递增8.2,在农林牧渔业中(市属)农业产值41751万元,林业产值4348万元,畜牧养殖业产值11840万元,渔业产值1100万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9283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人均2923万元,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871元,全市经济状况在全省属中等水平。
(2)农业生产
北安市是我省及国家重要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2003年粮食总产量14.0万t,平均每人生产粮食0.97t。年末大牲畜存栏35212头,其中黄牛17553头,奶牛15034头,马2221头。生猪40226头,羊57266只,家禽352377只,当年生产肉类总计4448t。全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现有水库12座,机井152眼,可调蓄利用水资源20000万m3,修筑骨干渠道长62.7km,灌溉农田面积0.2万hm2。人工造林2.2万hm2,全市农机总动力17.8万kw,大中型拖拉机683台,小型拖拉机8516台,农用水泵1085台,电动机714台,柴油机988台。大中型农业机具2515台,小型农机具9924台,联合收割机153台。基本实现了农村机械化。
(3)工业生产
北安市工业主要有军工、电力、森工、机械、冶金、纺织、化工、建材、医药、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等20多个门类。全市有大小工厂百余家,其中规模较大企业十几家,其特点主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生产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全市丰富的林产、土特产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镇企业和绿色食品开发创造了条件,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市属)工业总产值13867万元,利税1089万元。北安市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将对今后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社会公益事业
①交通、通讯
北安市四通八达,是省会哈尔滨及其它地区与边界黑河联结的重要节点,滨北、齐黑、哈黑三条铁路交汇于此,公路交通以202国道为主干,与碾北、绥北、北五省级公路形成公路骨架,公路支线连接各乡镇,形成一个市内外极为方便的公路网。全市市话用户达10万户,农村电话约3万户,无线寻呼3000户以上,移动电话52670门以上,全市电话普及率达65以上。
②文化教育
北安市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影剧院、书店、文化馆、舞厅等娱乐设施,各乡镇也均建有相应的文化设施,有线电视已普及广大农村。全市有各类学校219所,其中中学36所,在校学生28240人;小学153所,在校学生33082人。学校校舍基本实现砖瓦化、学龄儿童入学率98以上,中学普及率达98,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考入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
③医疗及社会保障
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87个,医院病床2720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605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60以上,市里建有设备完善的市医院及卫生防疫站,各乡镇建有卫生院、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加强。
④城镇建设
以北安市为首的小城镇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建设、完善城镇街道和城镇交通干线,加强城镇绿化和园林建设,完善市政给排水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北安市内的集中供热、三废达标排放及无害化处理、合理规划功能区和居民住宅小区,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度提高,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生态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总之,北安市近年来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生产的束缚,使该市尚未能摆脱以种植业为主导的较为单一农业生产的影响,工业不甚发达,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今后生态市建设中,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的潜力。
1.3.自然资源及利用现状
1.3.1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1)土地资源
全市国土面积7163km2,全市耕地面积21.496万hm2,占国土面积30.01,林地面积30.361万hm2,占国土面积42.39,牧草地面积9.15万hm2,占国土面积12.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万hm2占1.8,交通用地0.66万hm2,水域面积0.73万hm2,占国土面积1.0,未利用土地面积7.92万hm2,占国土面积11.1。
(2)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全市耕地、林地、牧草地、各项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为1:1.45:0.42:0.09。人均占有土地1.48hm2,人均占有耕地0.44hm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91hm2,人均耕地是全国5.5倍,是全省1.42倍。土地利用率88.95,土地垦殖率30.01。
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市属土地面积29.905万hm2,占全市总面积41.74。在市属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12.646万hm2,占42.29,林地面积8.306万hm2,占27.99,园地面积0.003万hm2,占0.01,牧草地面积6.588万hm2,占22.03,各项建设用地0.887万hm2,占2.97,交通用地面积0.405万hm2占1.35,1水域面积0.414万hm2,占1.38,未利用土地面积0.656万hm2,占2.20市属土地面积中耕地、林地、牧草地、各项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比例为1:1.41:0.42:0.06:0.37,人均占有土地0.79hm2,人均占有耕地0.34hm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66hm2,人均耕地是全国的4.25倍,是全省1.1倍。土地利用率97.80,土地垦殖率42.29,分别高于全省89.9和25.0的平均水平。(见表1.4)
表1.5北安市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单位:万hm
2项目
利用分类
面积
所占比例
市属
面积
所占比例
耕地
21.496
30.0
112.646
42.29
林地
30.362
42.39
8.306
27.99
园地
0.016
0.022
0.00
30.01
牧草地
9.1
512.8
6.588
22.03
水域
0.73
10.41
41.38
各项建设占地
1.301
1.82
0.887
2.97
未利用土地
7.915
11.05
0.656
2.20
交通
0.658
0.92
0.405
1.35
总计
71.63
29.905
人均占有土地
1.48hm2
0.79hm2
人均占有耕地
0.44hm2
0.34hm2
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
0.91hm2
0.66hm2
(3)耕地利用特点
①旱田
全市旱田面积20.9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97.6,其中市属旱田面积12.14万hm2,占市属耕地面积96。旱田耕地的土壤类型以黑土、草甸土为主,占80以上,主要分布在丘陵、台地、岗状、波状平原上。农田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甜菜、烤烟等经济作物为主。
②水田
全市水田面积2730.9hm2,占总耕地面积1.2,其中市属水田面积2622.80hm2,占市属耕地面积2.07。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北低平原乌裕尔河南北河两岸的海星乡、通肯河北岸的主星朝鲜族乡等乡镇,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较为完善。水田开发较晚,新形成的水稻土一般由沼泽土、潜育化草甸土、草甸土演变而来。
③菜田
全市菜田面积2503hm2,占总耕地面积1.16,其中市属菜田面积2435.80hm2,占市属耕地面积1.93。主要分布在赵光镇、城郊乡、二井子镇等乡镇,菜田除大田蔬菜种植外,还包括塑料大棚和温室园地。
④园地
全市园地面积16hm2,占总耕地面积0.02,其中市属园地面积3hm2,占市属耕地面积0.01。主要分布在台地漫岗地带的乡镇,品种主要有黄太平、小苹果、李子、葡萄等灌木果树和人参、黄芪、平贝等草本药材及苗圃。
⑤耕地质量评估
全市大部分耕地地势平坦,黑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9,含氮0.2-0.6,含磷0.2-0.3,土质较肥沃,农业生产水平和潜力较高。
部分分布在河谷低洼地势的耕地易受水灾危害,内涝较重,分布丘陵漫岗区的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3。
总之,北安市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1)土地利用率、垦殖率高。市属耕地面积126458.60hm2,垦殖率42.29,高于全省25.0的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率为97.80,也高于全省89.9的平均水平。市属未利用土地少,主要为分布在乌裕尔河、通肯河及其支流两岸的渍水草地。
(2)耕地利用以旱田为主,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市属耕地面积中旱田比重为98.7,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状态。现有水田面积为2622.80hm2,仅占耕地面积的1.3,今后应加大投入,发展水田。
(3)林地面积大,但分布不均。市属林地面积为83059.44hm2,主要分布在市属林场境内,其中人工林为28000hm2。林种多为天然次生林,经济效益较低。
(4)耕地分布在丘陵、台地、岗状、波状平原上,水土流失严重,耕地中有大量的冲刷沟,侵蚀耕地。
1.3.2森林资源及利用现状
(1)森林资源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30225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08465hm2,占63.13,疏林地面积7847hm2,灌木林面积435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30540hm2,苗圃面积415hm2,在林相组合上针叶林面积70520hm2,占35.53,阔叶林面积93278hm2,占64.47;全市森林覆盖率29。
全市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中部一带,南北河流域分布最广,天然林主要树种有针叶林,桦、柞、杨、椴、榆等,其中随着地势的变化,山上部分多为红松针阔混交林,柞树林和硬阔混交林,中部为杨、椴及软阔混交林,山下为珍贵树种混交林;人工林主要树种为落叶松,速生杨树、樟子松等。
表6北安市森林资源现状单位:公顷
指标
数量
林业用地面积
有林地面积
其中:经济林地面积
疏林地面积
灌木林地面积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苗圃面积
林分总面积
其中:用材林面积
防护林面积
薪炭林面积
特用林面积
天然有林地面积
其中:天然用材林面积
天然防护林面积
天然薪炭林面积
天然特用林面积
人工有林地面积
中幼龄林面积
近熟林面积
成熟林面积
过熟林面积
活立木总蓄积(万m3)
其中:天然林蓄积(万m3)
人工林蓄积(万m3)
林业产业总产值(万元)
森林植被覆盖率()
33022
5208465
37847
435
30540
415
208465
163798
42238
528
1248
13101
493278
37070
570
70520
58404
4380
7723
946.5
702.6
243.9
15091.4
(2)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林木采伐过度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森林采伐过度及农业开发大面积毁林开荒,使北安市的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在近50年的人为生产活动中,全市森林面积减少25.14,蓄积减少34.11,森林植被覆盖率由38.87降至29,森林质量明显降低,单位面积蓄积由62.1m3/hm2,降至45.43/hm2,郁闭度由0.7降到0.5,森林后续可采资源明显不足,林缘由台地漫岗区向山地退缩了3km。建国后到90年代初,全市平均年采伐量23万m3,90年代后森林采伐量200万m3,高于森林生长量,90年代后森林采伐量有明显减少,近几年全市木材年生产量减少到10万m3,消耗森林蓄积15万m3。
②发展木材深加工及综合加工企业
迫于可采森林资源的限制,在限制林木采伐的基础上,积级开发新产品,扩大木材深加工。综合加工利用渠道。目前全市有木材综合加工厂15座。
③开发林下野生动植物资源
积极开发利用林下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全市现有野生浆果、真菌、山野菜、中草药等山产品加工厂十几座,狍子、鹿人工饲养场3个,林蛙养殖场1个,果树生产基地653公顷。
④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效益
全市有农田防护林5168hm2,水土保持林5070hm2。利用森林的生态功能,提高全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堤岸防护能力,美化生活环境。全市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由过去单一追求木材生产转向发展林区特产经济和生态经济,由过度采伐带来的生态破坏转向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重视生态经济效益,强化森林恢复和建设。
1.3.3草场资源及利用现状
全市草原面积90666hm2,占全市土地面积12.66。分布于军垦系统8666hm2,森工系统13333.73hm2,农垦系统29000hm2,市属林、牧场23666.67hm2,集体乡、镇9722hm2,年产草量7.5吨/亩,实际载畜量15.6个/公顷(羊单位),草原退化面积33.33hm2,分布于乌裕尔河沿岸以北,人工改良草地面积200hm2,人工草场面积33.33hm2,草地开垦面积997.53hm2。
草原典型主要为沼泽草甸类,沼泽类及草甸草原。按草原典型分,草原(场)的植被类型有:
小叶章群丛:小叶章为建群种,伴生种较少,群丛总盖度80~90,草高60-90cm,平均产草量4000-5500kg/hm2。
小叶章杂草群丛:小叶章为建群种,伴生有较多杂草,群丛盖度80-85,草高60-70cm,平均产草量4000-4500kg/hm2。
沼泽及沼泽草甸主要植被为:小叶章修氏苔草群丛、苔草小叶章群丛、乌拉苔草群丛、漂筏苔草群丛、毛果苔草群丛。
北安市草原良好,尤其在春、夏季节,牧草营养丰富,牧草种类搭配较为合理,适口性好。牧草生物量较大,放牧场利用时限5-10月份,秋季可做割草场,有效好的经济价值。
(2)草原(场)资源的利用
由于人为的因素,尤其是国家、省、市项目占用面积的因素,如202国道、闹龙河水库、主星、东胜、杨家等水稻开发区占用草原,使得草原面积连年减少。现有草原分布多集中在边远山区,养畜集中区草原面积小。总体来看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尚好,草原好、产草量高高草原面积占70以上,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个别开发较早的草场,由于超载放牧,出现不同程度的风蚀、沙化、盐渍化等退化现象,产草量降低,有毒物种大量出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行了退耕还草及分类经营,有力的促进了草原生产过程中责、权、利的统一,因地制宜,合理制定相关措施及规划,使草场建设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1.3.4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1)水资源现状
北安市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乌裕尔河、南北河、通肯河三大水系,共有27条支流,总长度953公里。三大河流发源于大兴安岭山脉西南麓。多年平均经流总量为10.86亿m3。乌裕尔河横贯市的中部,境内主干长98公里,向西流入齐齐哈尔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水源地。南北河流域境内长度102.8公里,两岸是近10万公顷原始湿地。北安市河流特点:支流较多、河网密布、水源丰富。但由于地势起伏甚缓,河谷比降小,河道弯曲,断面窄,流量小,汛期供水排泄不畅,易于泛滥成灾。北安市十分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在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的同时,我市制定了《北安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办法》。北安市还大力发展蓄水、引水、提水等水源工程,闹龙河水库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后,已开始封闭部分深井,城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已基本解决。
①地表水资源
北安市水资源总量为14.95亿m3,其中地表水11.55亿m3,地下水3.4亿m3,保证率为75的年水资源总量9.19亿m3。地表水年消耗量为0.93亿m3,其中:农、牧业灌溉用水总量0.88亿m3,占地表水年消耗总量的94.6,工业用水总量0.01亿m3,占地表水年消耗总量的1.1,生活用水总量0.04亿m3,占地表水消耗总量的4.3。本市废水排放量为52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41.2万吨,主要排入先锋水库,至使先锋水库、COD、BOD5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质由Ⅳ级降到Ⅴ级。
②地下水资源
北安市地下水埋藏情况分为三个类型: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差,地下水含水量少而薄,补给条件不好,基本属地下水贫水区。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3.4亿m3,可开采量为1.78亿m3。乌龙河、闹龙河及轱辘滚河的高低漫滩上,水量丰富,水量20-50t/h,地下水条件良好,径流交替作用强烈,补给条件充沛。通肯河流域沿通肯河高低漫滩上,有5-15m厚的砂、砂砾石中的潜水带,水量较丰富,为30-50t/h。石泉、海星、通北(铁路东)属河岸阶地上埋藏在3-5m以下的砂、砂砾石层中的承压水,水量贫乏,为10t/h。
(2)水资源分布
①区域分布
受地形及构造影响,全市水资源由东北向西南随地势由高至低呈递增趋势,河水径流量由小变大,地下水含水层由薄变厚,埋层由深变浅,单井涌水量由少变多,总体来看以西南地区水资源最为丰富。
②年内分布
水资源年内分布由于受到降水影响极不平衡,冬季降水少,11月-1月份河流径流占全年径流的3.8,春季2-4月份偏少,河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的6.9,春季抗旱形式严峻,5-10月份较多,尤其7-9月份多大暴雨及持续发生降雨,河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的46.5。
(3)水资源利用及水利工程
北安市现有先锋、闹龙河大型水库二座,中小型水库9座。其中闹龙河水库位于市区东部,库容9600万m2;先锋水库位于市区西部,库容2200万m2。现有中小型水库9座,总兴利库容10011万立方米;中型灌区2处,小型灌区22处,中型涝区2处,小型涝区15处,防洪保护面积8万亩,水保小流域10条,乡水利工程供水156处,分布在通北、赵光、石泉、海星、主星、二井、城郊等乡镇,防洪标准均为20年一遇。这些工程对北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表72005年、2010年需求计划表单位:万人、万立方米、万公顷
年
需水量合计
城区
农村
人口
生活用水量
工业用水量
解决农村人畜饮水
农村灌溉
渔业
人口
生活用水量
水田
坐水种
旱田节水
面积
用水量
面积
用水量
面积
用水量
面积
用水量
200
5158
3120
657
2097
22782
9000
150
2240
1.2
720
2010
23263
1280
2911
5602
1.411800
2.5
180
0.4
510
0.1
980
表8北安市重点灌区
灌区名称
灌溉面积(万亩)
渠道规格(干/支)km
供水能力(m3/s)
乌裕尔灌区
9.3
42/17
闹龙河灌区
37.76/46
主星灌区
9.3
41/12.5
1.3.5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利用现状
(1)野生动植物资源
北安市野生动物资源较丰富,但由于人类活动干扰,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现已没有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猞猁、驼鹿、雪兔、灰鹤、雀鹰等。鸟类有10目30科150种,多为候鸟、留鸟只有10种。如飞龙、雉鸡、乌鸡、野鸡、鹌鹑等。野生动物有毛皮用动物:猞猁、貂、水獭、狢子、狐狸、黄鼬、麝鼠等;有肉食用动物狍子、野猪、山兔、犴等。两栖类动物有青蛙、蟾蜍、林蛙;爬行类动物有蜥蜴、蛇;鱼类有鲫鱼、鲶、白鲢、鲤鱼及细鳞哲罗等种类。
野生植物资源有54类230余种。山野菜类、药用植物及蜜源植物、纤维植物等都很丰富。主要木本植物有:红松、云杉,樟子松、落叶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杨树、柞树、黑白桦和榆等。灌木有:胡榛子、毛榛子、羽卫矛、刺五加、胡枝子、接骨木等近百种,草药类有:平贝、地榆、桔梗、百合、车前、赤勺、玉竹、铃兰、毛莨、延胡索、人参、菟丝子、苍耳、艾蒿等;山野生菜有黄花、蕨菜、薇菜、问荆、水芹、水蒿、大蓟、薄公英、香蒲、水葱、小根蒜、山葱等;藤本类有山葡萄、五味子等;蜜源植物有椴树、沼柳、茶条槭、粉枝柳、蒙古栎、春榆、兴安升麻、芍药、稠李、山丁子、刺玫瑰、刺老芽、兴安杜娟、暴马丁香等;林区有丰富的菌类资源,可食用的有木耳、猴头蘑、榛蘑、草蘑、油蘑、元蘑等。
(2)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北安市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药材的人工栽培及采集加工:
干果、浆果采集:每年人工采集干果、浆果约20吨左右、主要有松耔、榛子、山葡萄等。
山野菜采集加工:主要为黄瓜香,刺老芽、蕨菜、黄花菜等,平均年采集量为200吨左右。
养蜂产蜜:主要蜜源植物有椴树、暴马丁香等,平均年产蜂蜜50吨。
食用真菌采集:年采集加工量可在40吨以上。
野生动物人工养殖:
饲草植物的放牧利用:
1.3.6矿产资源现状及利用
(1)矿产资源现状
北安市属贫矿区,金属矿脉到目前尚未发现。因境内地质成矿条件差,大部分为湖泊沉积,造岩矿物较少,有色金属少于非金属矿物。已发现的非金属矿藏有:
黄铁矿:通北林业局境内,含矿地层为中生代的安山玢岩,受花岗岩的影响和热液作用而蚀变黄铁矿为细脉染状产出。储量少,黄铁矿含量为10。
石英砂:位置在东胜乡(老山头),矿点及附近全为下新第三系松散砂砾和粘土层。该矿点交通便利,储量在10万吨左右。
建筑用砂:位置在赵光农场南。矿点附近为白垩系的沉积页岩,砂为第三系的松散砂砾层(即建筑砂)。
蓝铁矿:通肯河河谷两岸沼泽阶地有埋藏,属于第四系灰白色粘土中,呈蓝色斑状,埋藏深度1-13米左右。
磷矿:多分布在北安东南地区,储量不大,品质低,不适宜大面积开采,但可供当地农田作为肥料使用。
中石煤:南北河源,馒头山北侧,通北东南方110公里处有中石煤六层。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到目前为止,北安市境内开发利用较早为用做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和页岩矿。主要行业就是砖厂、开采页岩、采砂。北安市对红砖生产行业和逐年修路开采的页岩矿,出台了闭坑抵押金管理办法,制定恢复治理方案,根据方案,逐年进行综合治理,每年的治理恢复面积大于新开采的面积。对采砂业沿河床构筑简易拦水堤坝,并预留一定的蓄洪空间。沿堤坝内外各植10米宽的林带,并将采坑填平,经过平整后恢复植被,对北安市区域内矿区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重建。
1.3.7景观资源及开发现状
(1)景观资源
①人文景观资源
纪念地景观:
中共黑龙江省委旧址;
黑龙江省政府旧址;
黑龙江省军区司令部旧址;
朴吉烈士殉难地。
塔碑景观:
革命列士纪念塔;
赵光列士纪念碑。
宗教活动场所: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18处,其中法华寺、德源寺、海星天主教堂、庆华基督教会等5处可供观光。
②自然景观资源
以小兴安岭天然红松为代表的森林景观
以南北河流域、乌裕尔河流域为代表的天然湿地景观。
(2)景观资源开发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观景、观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缺乏应有的认识,全市景观资源开发较晚,目前仅对纪念地景观、宗教景观等主要景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建设。修建了道路、宾馆、餐饮、每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其它众多景点由于缺乏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
1.3.8水产资源及开发现状
(1)水产资源
全市水面面积约5500hm2,养鱼水面面积约为3100hm2,其中水库1700hm2,池塘1400hm2。
由于北安市无大江大河流过,天然水域鱼类种类不多,现已知8科15种,其中以鲤科鱼类最多,主要经济鱼类为鲤鱼、鲫鱼、草鱼,另外还有一些小型成鱼,南北河流域有少量细鳞哲罗等冷水经济鱼类。供鱼类生存的浮游动物有5门22种,总生物量为25.6mg/l。
(2)水产资源开发现状
全市水产资源的利用主要以渔业为主,实际渔业利用水面积为3100hm2,占可利用水面积的56。2002年水产品产量达1500吨,人均占有量3.3kg,产值达到1184万元,养鱼户数达600户。养殖方式逐步由粗养向精养、精养向驯化的高密度集约化方向转变。
1.3.9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北安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由于缺乏环境意识和受传统种植业模式的影响,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不合理开发,致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不良影响,甚至破坏的速度是惊人的,局部地区是严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北安市是森林面积比较多的区域,是重要的红松及红松针阔混交林的分布区之一。建国初期,全市森林面积278465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8.87以上,活立木蓄积1269万m3,其中针叶树种80以上,单位面积蓄积达62.1m3/hm2,郁闭度0.8~0.9。经过近50年的森林采伐和毁林开荒,全市森林面积降至20.84万hm2,减少了25.14,活立木蓄积降至946.5万hm2,减少34.11,针叶树种比例不足33.83,森林覆盖率降至29,单位面积蓄积降至45.4m3/hm2,郁闭度0.5~0.7。针叶及针阔混交林经过度采伐后逐渐演替成阔叶杂木林、灌木林,甚至成为疏林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受到严重破坏,森林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明显降低。
(2)草场面积减少,质量降低
建国初期全市各类型草场面积1866.3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26,其中市属草场面积320.2万hm2,平均单位面积草量30kg/hm2。由于长期毁草开荒,现在市属草地面积降至160.1万hm2,减少50,超载放牧使草场负荷过重,质量下降,单位面积产草量降至15kg/hm2,同时草场风蚀、盐渍化也不断加重。
(3)大面积湿地受到破坏
由于地形、土质、气候及水份条件的原因,北安市南北河流域是湿地发育区之一,成为众多迁徒水禽重要中途停留地和栖息繁殖地。建国初期全市湿地面积18.1万hm2,占土地面积25.2。近50年的农业开发,大面积湿地排涝成为农田,湿地面积减少了56.4,并且现有湿地由于周边农业生产活动,湿地水份减少,稳定性受到影响,正在向草甸方向演化。
(4)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受到破坏
森林、草地、湿地资源的破坏,生境条件的变化无疑使生活(长)在其中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尤其是很多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境内绝迹或变得更加稀少,如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野生梅花鹿、丹顶鹤等现基本绝迹,紫貂以及野生人参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名贵的有很大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分布面积减少50以上,数量减少了60-80。
(5)水土流失加重
由于不合理的耕地开垦,特别是长期受以粮为纲方针政策影响,大面积毁林、毁草开荒,使不宜耕种的山坡、林地、易风蚀的沙质草地开垦成农田,现在市属水土流失面积达128.26千公顷。
1.3.10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建国后50年以农业开发为重点的人为生产活动中,缺乏环境意识和受传统种植业生产模式及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单一,片面追求粮食生产和现实的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现象,加之人口和工业企业不断增加,造成环境污染加重,自然资源消耗、减少的速度过快,甚至受到严重破后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极为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加强污染防治的环境管理,全市水、空气环境质量大部分符合功能区标准要求,先后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对不合理开垦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积极推行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局部地区生态破坏的趋势,减轻了人为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所恢复,全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是我省北部地区自然背景较好,人为干扰较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存在着巨大经济潜力和优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较易实现的区域。
第二章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自然因素
(1)北安市位于我国北方,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2~1.0℃。有效活动积温仅1600~2400℃无霜期短,全年降雨量不均匀,易发生春旱,秋涝,并经常出现早霜、冰雹、大风危害。不利于农作物及其它可再生植物资源的生长。
(2)北安市地处小兴安西南麓,总体地形为东高西低,境内近90为低山丘陵漫岗,水土流失严重。
(3)水资源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500m3,2.2社会经济因素
(1)受传统农业和资源型经济模式的影响,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运利益,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致使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生态退化的速度较快。
(2)长期执行计划经济和以粮为纲的方针,片面追求种植业,农业生产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综合开发能力经济效益差,市均竞争能力低。
(3)经济基础脆弱,交通、电力、水利、农机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财力不足,工业基础薄弱,缺乏龙兴企业,缺乏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产商贸一体化格局。
2.3技术因素
(1)缺少高新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缺少科技产品,设备落后,工农业生产科技附加值低。
(2)缺乏现代市场经济和市场营销的科学管理机制。
2.4政策因素
目前政府的体制和职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方针政策落实的不到位,鼓励民营企业,引资引才,重视科技等具体优惠政策不够完善。
(2)市区、农场、森工三大体系各自为政,相互独立和分割,客观上给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协调和统筹管理带来困难。
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及规划目标
3.1指导思想
依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我省十五规划以及生态省建设和省委“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战略布署,紧密结合北安市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从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角度,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措施,生态工艺的设计和生态产业的培育,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该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坚持把促进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文明,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镇建设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把保护资源与环境同当代及后代人的生存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结合起来。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力求维护和提高其不断更新和循环利用的能力,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发展优势,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3.2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举的原则
在加强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实现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止边建设、边破坏。
(3)坚持发展资源优势与突出地域特色并举的原则
在发挥资源和环境优势的同时,突出林特产、湿地经济和农牧结合等区域经济特色。
(4)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原则
把生态示范区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突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主线,分期、分步、分系统推进。
3.3总体及分类规划目标
(1)规划时段的确定
考虑到北安市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及省里统一要求,确定北安市乌裕尔河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起始年为2004年,规划完成年为2006年。
(2)规划的总体目标
用3年时间使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得到恢复,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循环,以牧业为龙头,林、渔综合发展为总目标。
(3)分期规划目标
2004年把乌裕尔河源头及两岸的重要地段划为禁止采砂。
①退耕还林、造林绿化,将乌裕尔河流域内的1.6万亩耕地还林还草,植树造林4万亩。
②2005年填采砂坑,平整滩地。回填流域内采砂坑147个,用废弃的砂坑改造水田0.2万亩,恢复草原0.4万亩。
③清理河道,减轻河道淤积,确保排水畅通。
④2006年在乌裕尔河流域内进行小流域治理,控制水土流失。
⑤加固堤防,新建防护堤12km,加固堤防16km,护岸插柳45m2。
(4)分类规划目标
①经济发展目标
A.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在2002年175002万元的基础上,到2006年增加到265000万元,平均年递增14.7%。
B.产业结构
到2006年全市三产结构产值由2002年的37:18:45,调整到29:24:47。
C.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到2006年由2002年的9226万元,增加到12752万元,平均年递增11.4。
D.人均年收入
2003年全市农村人口年均纯收入为2354元,到2006年增加到2700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7。
②环境建设目标
A.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到2006年秸杆综合利用率达80,农村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50,水土流失治理率60,受保护农田面积85。(规划指标见表3.1)
B.城镇生态建设目标
城镇生态建设目标主要加强对饮用水、排水、道路和园林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功能区,完善交通、卫生、文化、教育、服务体系,使城镇结构和功能更加协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对废气、废水、固废和噪声的综合治理,提高地表水和空气环境质量,增加绿地和林木面积,将城镇建设成整洁、优美、安静、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活舒适的生态景区。(规划指标见表9)
3.4规划目标
①改善农田环境。到2006年增加到水田面积0.67万hm2,灌溉耕地增加到0.82万hm2,粮食作物间、混、套种绿肥0.5万hm2,秸杆还田达到60%,亩施农家肥2t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稳定,50%的中、低产田得到改造,使农田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②农村经济多元化。到2006年畜牧业收入比2002年增加100%,经济作物,水产、旅游收入比2000年增加50—70%,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
表3.1规划目标表
指标
社会经济发展
考核指标
2002年
2006年
2010年
2015年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542700
3200
4500
2.城镇单位GDP能耗
(90年不变价)(吨/万元)
1.6
1.5
1.4
1.33.人口自然增长率(‰)
4.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5.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1.0
1.11.21.3
6.单位GDP耗水(万立米/万元)
<600
<400
<200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7.森林覆盖率()
33.99
8.退化土地治理率()
9.灌溉定额(米3/亩)(水田)
550
450
400
300
10.受保护区(湿地)面积()
11.矿山土地复垦率()
740
农村环境保护
12.秸杆综合利用率()
13.畜禽粪便处理(资源化)率()
85(85)
90(90)
95(95)
100(100)
14化肥(农药)施用量(折纯、公斤/公顷)
1(1.1)
180
(1.0)
<170
(0.9)
≤160
(0.8)
15.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550
16农用薄膜回收率()
17.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
385
城镇环境保护
18.城镇大气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区标准
19.水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区标准
20.城镇噪声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区标准
21.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率()
2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参考指标
23.卫生厕所普及率()
24.城市气化率()
25.城市污水处理率()
26.旅游环境达标率()
第四章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区划及评价
4.1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
(1)位置及面积
本区位于北安市中西北部,包括建华林场、四0四林场、三0三林场、赵光农场、红星农场、市种畜场、赵光镇、东胜乡、城郊乡、二井镇等10个农林牧场及乡镇。面积12万hm2,占市区面积25,人口24万人,占全市人口50。
(2)生态经济特征
该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耕地开垦较久且集中连片,以黑土、草甸黑土、草甸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4-5,氮、磷含量0.25和0.14左右。该区年平均气温-1.5~0.5℃年,平均降雨量530mm,≥10℃积温2000-2200℃,平均无霜期110-120天。该区国营农林牧场较多,机械化水平高,水资源充足,为全市重要农业区,畜牧养殖区,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工业也较发达,为全市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交通方便,乡镇集中,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3)建设重点及发展方向
①该区从地形、地质、气候来看极适合农业生产,尤其适合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今后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农田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提倡农牧结合,实现农牧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并使其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以农、牧副产品深加工、综合加工为重点的乡镇企业,加强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心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③加强乌裕尔河流域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建设流域控制性骨干工程,有效调解水源,加强区域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发展。
④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大城镇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城区,突出以人为本的绿色社区建设。将北安市建成功能齐全、生态经济发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的生态城市,构建生态——环保——园林——旅游城市区。
⑤以北安中心城市带动卫星城,构建绿色小城镇体系,实施小城镇经济振兴计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
⑥以北安市为重点,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赵光、通北、二井小城镇建设农贸流通基地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区。
第五章建设主要内容及投资
5.1水利综合措施及投资
5.1.1治理水土流失工程
在乌裕尔河流域进行小流域治理,加固堤防,新建防护堤24km,加固32km,护岸插柳90万m2,把乌裕尔河源头及两岸的重要地段划为禁采区,禁止采砂。回填流域内采砂坑294个。该工程量及投资:完成总土方量3272万流域m3,石方54.8万m3,砼方0.6万m3,投工40万个,总投资5500万元,其中需国投2000万元,地方和群众自筹3500万元。
5.1.2退耕还林、还草,造林绿化
将乌裕尔河流域内的1.6万亩耕地还林还草,植树造林4万亩,改造水田0.2万亩,恢复草原0.4万亩,清理河道,减轻河道淤积,确保排水畅通。该项目需投资1300万元,其中国投600万元,地方自筹700万元。
第六章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
6.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规划组织实施
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开展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认识,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局面。
成立由市长和主管副市长为正、副组长的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组,由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主抓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抓好各项具体工作,为全市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提供领导和技术指导的组织保障。
实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并把其纳入市、乡政府领导的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切实加强对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领导,按照规划建设内容。制定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按照规划蓝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6.2将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纳入北安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措施,是北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补充和完善,两者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只有将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正常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社会共同参与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才能保证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完成建设任务,实现规划目标。
6.3多方筹措资金,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是系统工程,规划的实施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启动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未有固定的资金渠道,因此需要与各有关方面沟通协调,多渠道争取资金。
(1)在认真分析市情的基础上,筛选出对实施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抓住扩大内需、加大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的契机,争取纳入国家和省里各有关部门的项目库,积极争取把这些项目列入《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全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省“十五”及2015年环境保护规划之中,力争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2)利用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大好形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有关组织的赠款、低息贷款和捐款。
(3)充分调动全社会建设生态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市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把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支出计划,以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事业单位参与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目标建设,筹集和挖掘社会闲散资金,按利分成,通过社会投工投劳,以工代赈等方式,募集社会资金。
(4)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污染者治理,破坏者补偿的环境保护机制,通过运用经济手段,提高全社会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6.4大力发展科技文教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深入贯彻《教育法》和国家关于教育体制的有关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继续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巩固提高扫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使高中普及率达到85以上。同时要加大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科技图书馆,开展新知识、新技术的讲座和普法教育,全面提高全县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增强环保意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6.5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合作,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合作力度,不断开展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培训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生态农业科技管理队伍,放宽科技人员政策,加强科技市场的培育,加快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的步伐,以适应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需要。
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走科技联合之路。利用市内外科技力量,进一步挖掘科学技术潜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一是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技术落后的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成果重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生态型工业,进行清洁生产,要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搞好技术联合,利用外部的科技力量来发展经济。二是进一步扩大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推广面,养鱼、果树栽培和蔬菜温室化适用技术的推广面积也要进一步扩大。种养两大专业户的良种化要进一步挖掘潜力,良种化推广面达90以上。三是进一步挖掘科技人才的潜力,提高科技转化率和科技含量。
6.6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总量小,群体效益不高,是影响北安市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强化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本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农村改革的有关政策,加快土地承包工作,推行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土地股份制和使用权商品化,允许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各乡、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广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不断加强后劲。二是加大乡镇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北安市现有乡镇工业总量小,效益不高,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流失较严重,必须在现有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要扩大乡镇企业的总量,抓好新项目的投产投标工作,抓好老企业改造,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对经济效益不好,条件不允许的企业要转产;同时抓好闲置设备的启动工作。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随着粮食机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数量、扩张型农业已不适应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6.7加大实施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的反馈调节力度
在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期间,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并检查规划实施中各项目的进展情况、时间进度和实施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加以推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调控职能,按照自然规律,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规划实施中出现或遇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并适时调整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使规划更具时间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促进北安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七章经费概算及效益分析
7.1经费概算
初步概算,北安市乌裕尔河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总投资约5500万元,水利综合防洪工程投资3000万元,占总投资的54.5%,退耕还林、还草,造林绿化、改造低产田工程投资2500万元,占总投资的45.5。
7.2.效益分析
7.2.1生态效益
用3年的时间使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得到恢复,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循环,使中低产田基本得到改造,草场面积扩大,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更加合理,水土流失,生态灾害频次和受害程度降低。
7.2.2经济效益
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建成,使之294个采砂坑得到治理,改水田0.2万亩,恢复草原0.4万亩,退耕还林4万亩,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4-----2006年北安市乌裕尔河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投资表
项目
工程
总投资
其中
国家投资
地方及群众自筹
治理水土
流失工程
5500
2000
3500
退耕还林、还草造林绿化工程
1300
600
700
第二篇:北安市乌裕尔河流域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方案
北安市乌裕尔河流域省级
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北安市人民政府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日第一章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1.1.1地理位置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6°16′至127°53′,北纬47°53′至48°33′,北邻五大连池市,东与逊克县、绥棱县在小兴安岭岭脊分界,西与克东县接壤,南部与海伦市隔通肯河相望,并与滨北、齐黑、哈黑三条铁路与其相连。并有202国道直通省会哈尔滨和北部重镇------黑河。具有“南通省会,北连边疆,东靠林海,西接粮仓”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全市总面积7163km2,占全省面积的1.6%。
1.1.2地形地貌
北安市位于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东有南北河、南有通肯河、乌裕尔河,整个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状态。地形共分三个区域;一是东部地山区。高程为海拔400----500m。全市森林面积90%以上分布在这一带,主要是针阔混合林。二是中部的丘陵区。高程海拔300----400m,国营农场、部队农场集中分布在这一带。耕地面积占全市的67%以上。草原草塘占全市的25%。三是西南部平岗宽谷区,高程海拔180----240m。是开发最早的农业区。
1.1.3水文气象
1.1.3.1水文
北安市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乌裕尔河、南北河、通肯河三条中型河流,共有27条主要支流,总长度953km。三大河流均发源于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0.86亿m3。乌裕尔河横贯市域的北部,境内主干长98km,西向流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上游为柳毛沟,左侧有鸡爪河,东轱辘滚河、西轱辘滚河,右侧有小柳毛河、闹龙河、得提河等七条主要支流。南北河纵贯市域的东部山区,境内长度为96.5km,北向流入讷谟尔河。因在山脊上,右侧基本无支流。左侧自北向南为北河、鱼亮子河、十八里河、磨聘店河、赵烟官河、北林河、红光河、北小河、腰小河、库里嘎河、南小河等11条支流。通肯河位于市域的南部,是与海伦县的界河,向西南流入呼兰河。境内长度为104公里,右侧有四道沟子、五道沟子、六道沟子、七道沟子、八道沟子、九道沟子、十道沟子、十一道沟子等八条主要支流。三条河流的特点是:支流较多,河网密布,水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势起伏甚缓,河谷比降小,河道弯曲,断面窄,流量小,汛期洪水排泄不畅,易于泛滥成灾。
全市地下水贮量3.4亿m3,其中可开采水量1.78亿m3,占73。北安市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水质较好,循环交替作用较强,盐分不易聚集,含盐量较低,一般均低于0.5g/l,属低矿化淡水。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或重碳酸钠水为主。适于农田灌溉。
1.1.3.2气象
北安市地处中高纬度,属于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日出现在四月上旬中至上旬末,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在2000----4000度之间。年日照时数2500----2700小时,光照强度105----125千卡/cm2,无霜期在九月上中旬,多年平均降雨量522.6mm,生育期降水占全年的70.75%。2003年4月至9月气温,降水、日照如表1。
表
1、二00三年四月至九月份气温降水日照表
月份
567
备注
气温
6.9
13.219.5
20.317.8
12.9
有效积温2470.7度
降水
24.5
31.8
75.6
343.1170.0
103.5
全年1---12月份=844.0比历年多336.2mm
日照
小时
267.8
231.8
253.5
1542
165.7
2228
气温单位:度降水量:毫米日照:小时历年降水量:507.8mm历年4---9月日照:1487.2
1.1.4土壤、植被
(1)土壤
北安市属松嫩平原黑土地带的边缘,黑土层厚,土地肥沃。河谷及支流两岸的腐殖土有80cm深。
全市土壤分布情况是:在东半部丘陵森林条件下,分布着暗棕壤;在西半部丘陵漫岗农业区,分布着(中耕)黑土;在河谷中,分布着草甸沼泽土和草甸土。土壤分类如表2,3,4。
从表3看到全市以黑土面积较多,占36.85,其次为暗棕壤,占29.09,草甸土占17.24,沼泽土占16.49,水稻土仅占0.33。在耕地面积中,黑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占耕地总面积85以上,暗棕壤主要为林业用地。
从表4中看到,全市各类土
第三篇:《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
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
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分类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江西省 > 九江市
【法规名称】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颁布部门】九江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2006-08-25 【是否有效】 有效 【批准部门】 【失效日期】
【法规文号】九府发〔2006〕25号 【实施日期】2006-08-25 【效力级别】规范性文件 【批准日期】
【全文】 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九府发〔2006〕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共青开发区管委会,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为保护修河水资源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将《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保护修河水资源环境,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全市及沿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江西省修河源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格执行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坚持原生态追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加强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和实施各项生态工程,促进修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利用好修河水资源、水环境,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案,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基本解决流域内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水质污染等生态问题,源头区域森林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沿河三县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质量、城市绿化覆盖率均有较大提高,水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各类生态功能区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社会经济发展步入生态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水环境目标
至2010年,修河流域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即源头水达Ⅱ类标准,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Ⅱ类标准,其它达到Ⅲ类水标准。至2020年,修河流域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源头水力争达到Ⅰ类标准,全流域水量充足,水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
(二)林业建设目标
至2010年,三县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65%以上,林业建设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至2020年,修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其中,修河源头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修河源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流域森林林份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三)水土保持目标
至2010年,修河沿岸三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万亩;至202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万亩。
(四)矿山生态保护目标
至2010年,修河沿岸三县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得到基本改善,矿山“三废”排放必须稳定控制在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标准之内,开采回采率提高5%以上,选矿回收率提高3%以上。矿山土地复垦率达50%以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达50%以上。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矿山公园。
至2020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实现矿产资源科学有序开发,矿山生态环境得
到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全面纳入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轨道。
(五)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至2020年,沿修河流域的各项农村环境指标必须达到: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280(公斤/公顷,折纯);
—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85;
—规模化畜禽养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0,规模化畜禽养场污水排放达标率(%)≥75。
(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至2010年,沿修河流域三县均建设完成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场。至2020年,沿修河流域三县污水集中处理率≥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修河是鄱阳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九江市境内最大河流,属于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沿河130余万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取水地。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保持修河的优良水质和充足的水量,对于促进修河沿岸各县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居民饮用水安全以及保护和改善鄱阳湖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修河流域各级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修河流域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实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凡是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重大事项,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和咨询;加强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大力营造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并通过各种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生动活泼地宣传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推进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1、成立领导协调机构
为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各项措施与生态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加强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方案》的实施,沿河三县人民政府和柘林湖管委会也应成立相应机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和组成单位如下:
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
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
副组长:市环保局局长
成员单位: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国土局、市农业局、市监察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水产局、市旅游局、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修水县人民政府、武宁县人民政府、永修县人民政府。
2、建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制度
对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把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建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制度,每三年对修河流域水环境状况、森林资源状况、水土保持状况、动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一次评估,及时掌握全流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趋势,调整策略和方法环保、发展计划、林业、水利、国土、农业、水产等部门和修河沿线各级政府要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各负其责,共同努力做好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三)加强修河流域环境保护工作
1、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公众积极参与的环保工作新机制,为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落实市政府制定的《九江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制实施办法》,沿修河三县人民政府和柘林湖管理委员会必须对本辖区出水水质负责。
2、加强和完善沿修河流域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设和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开通12369环保投诉热线电话。至2008年,沿修河三县均具备一定的水质监测能力和应急监测能力;至2010年,修河沿线各出水段面均建设完成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
3、加强修河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工作。2006年,各县均须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申报和保护区内排污口整治工作。严禁向水体倾倒弃土、废渣、有毒有害物质和垃圾等,严禁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和不达标排放;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做好河道清障工作,坚决打击河道无序开采、乱占乱建等违法行为。
4、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沿修河流域三县和云居山—柘林湖管委会新建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保“三同时”制度,通过科学规划、严格审批,切实实行建设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一票否决制,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工业园区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进园项目的环境管理上,严格把关,杜绝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及人民健康的项目入园。
5、根据国内进程逐步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2006年首先开展重点污染源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核发工作,至2008年逐步完成所有污染源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核发工作。制定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规划,加强建设项目和老污染源环境管理,坚持以新带老和增产不增污的原则,保证新、扩、改项目全面达标排放。
6、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生态农业工程,积极推广平衡配方施肥技术、秸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提倡施用生物有机肥,不断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净污能力;加强农村污水治理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对畜禽养殖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对未办环保审批手续的要补办环评手续;未治理的,要监督其限期治理。建立农产品质量与检测机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对水产养殖业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和管理,控制水域网箱养殖数量不超过水域面积的2%,推广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严格监控养殖水域的水质。
7、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矿产开发的监管力度,把好新建矿山准入关。凡新设立的矿山企业必须具有与矿山开发相适应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保障和管理措施,必须要有经批准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对现有在规划禁采区内的矿山一律予以关闭,坚决不予审批对生态环境有破坏性影响的采矿权申请。同时,根据国家和江西省的矿山环境规划及有关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矿山环境问题。
(四)加强修河流域林业建设工作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以保护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封山育林,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实施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工程,有计划地进行生态移民,减少源区生产性破坏活动,恢复生态植被;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强化林政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林业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破坏修河流域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严禁捕猎受保护野生动物和捕食受保护水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五)加强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保治理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水保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修河流域内的矿山开采、果业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度,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加大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力度和做好开发建设项目的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督监测工作;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发性治理。
(六)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修河流域地方政府应围绕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和全市“3+1”发展战略,积极创建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型工业等生态产业,培育生态品牌,确立生态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修水、武宁两县可侧重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产业;永修县可以星火工业园为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型工业针对三县现有的一些老污染源,可以结合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关停、并、转、迁手段解决敏感区的工业企业污染问题。对可以进行治理的企业,建议改进生产工艺和设施,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实现产业升级,以达到削减或消除污染的目的;对有些污染大、效益差、治理无望的企业,则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的目标。
四、生态保护工程
实施8项重点生态工程,切实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一)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修河防护林为重点的生态林建设工程
1、主要建设内容
(1)在修河两岸实施全面保护森林资源工程。即对修河河岸外第一层主山脊内所有林木全部实行封育,确需更新采伐的,要严格按程序报批。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监督指导采伐全过程,严禁其他任何形式和类型的林木采伐。
(2)在修河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源头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现有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提高保护能力和级别。积极加强阔叶林为主的水土涵养林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合理规划和营造水源涵养林,使全修河流域各主要源头均能得到有效保护。
(3)在修河流域等重要区位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除已实施国家和省级公益林的区位,在一些生态脆弱区、风景名胜区、水保功能区等着手建立市、县两级生态公益林。市级先期启动20-40万亩,并参照国家标准予以补偿,补偿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参照国家标准,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同时,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4)在修河两岸和鄱阳湖区域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在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状况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植物园、濒危动植物保护库等,对修河及鄱阳湖流域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有效保护。依法制止和严肃查处破坏和威胁修河和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的违规采砂、盲目造林、私自筑坝围堤、酷渔滥捕偷猎或毒杀候鸟、食用野生保护动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野保队伍和监测体系建设。
(5)全面开展木材加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对工艺落后、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或无证经营加工企业要坚决取缔。在清理整顿基础上,各县(市、区)政府要出台区域内木材加工企业总数和加工总量的控制性文件。不得再上马消耗天然阔叶树的木材加工项目,对现有企业原料来源要严格监管并逐步引导其转产。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
1、治理措施
在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中,积极推进流域上游(修水县)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永修、武宁为重点的坡改梯治理。实行全流域(重点为修河两岸)封禁治理,大力推进生态自然修复。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科学运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
2、主要建设内容
(1)至2010年,修河流域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2万亩,其中:坡改梯0.2万亩,水保林5万亩,经果林0.6万亩,水保种草0.2万亩,封禁治理15万亩,保土耕作1万亩。修河流域35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40%。
(2)至2020年,修河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万亩,其中:坡改梯0.5万亩,水保林11万亩,经果林1万亩,水保种草0.5万亩,封禁治理30万亩,保土耕作2万亩。修河流域35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70%。
3、责任单位:市水利局,永修、武宁、修水县人民政府。
(三)以矿山退役和尾矿治理为主的矿山生态恢复工程
1、原则与目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必须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全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矿山规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和矿山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组织全市闭坑矿山调查,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依据。
2、重点治理工程
(1)修水县724铀矿治理工程。主要完成退役尾砂库治理及选矿厂废液处理,解决修河上游的污染问题。
(2)修水县古市金矿治理工程。该矿处于大片农田保护区内,重点完成复垦复耕及河道恢复与岸坡治理。
3、责任单位:市国土局,修水县人民政府。
(四)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能源替代为主的生态农业工程
1、推广农村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利用国债项目资金和地方项目资金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至2010年,永修、武宁、修水三县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达到8万户,沼气普及率达到28%;至2020年,三县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达16万户,沼气普及率达56%。
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积极推广“猪-沼-果、鱼、菜”等生态农业种养模式,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至2010年,修河流域三县生态示范农户达到3万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30个;至2020年,三县生态示范农户达8万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65个。
3、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手段的科学施肥技术。至2010年,在修河流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50万亩;至2020年,达到400万亩。
4、加强畜禽规模养殖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改散养为圈养,改农户个人养殖为小区养殖。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对畜禽干粪进行堆沤处理;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或建大型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排入好氧塘用于水面养殖。
5、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永修、武宁、修水县人民政府。
(五)以病险水库和河道堤岸除险加固为主的水利建设工程
1、工程建设目标
至2010年,完成修河流域主要病险水利工程的除病险加固保护工程;至2020年,完成修河流域90%以上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工程和其他保护措施。
2、责任单位:市水利局,永修、武宁、修水县人民政府。
(六)以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为主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主要建设内容
(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至2010年,修水、武宁、永修三县县城均建设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修水县规模为5万吨/日,武宁县规模为4万吨/日,永修县规模为4万吨/日。在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前,三县县城、集镇、居民小区可采用无动力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法等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分散治理。
(2)工业园污水集中处理工程
修水、武宁、永修三县工业园区于2007年前应分别配套建设一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对于国家特别规定的行业,污水必须经过预处理,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厂,确保园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修水、武宁、永修三县至2010年均建设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其中处理规模为永修县60-80吨/日,修水县80-100吨/日,武宁县60-80吨/日。
2、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修水、武宁、永修县人民政府。
(七)生态旅游工程
1、原则和目标: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期建设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维护大自然本色和生态环境为宗旨。
2、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发展柘林湖生态旅游,永修县与武宁县的水上运动,修水县的黄龙山景区,永修县鄱阳湖候鸟观光等项目;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国际会议中心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突出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有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交融合一的生态旅游。
3、责任单位:市旅游局,修水、武宁、永修县人民政府,云居山—柘林湖管委会。
(八)生态移民工程
主要在修水县境内修河源头区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1、原则和目标:坚持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移民要与退耕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等各项措施相结合,努力实现减少贫困人口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
2、主要建设内容:一是移民安置工作,做好移民新迁入区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妥善安排移民生产、生活问题;二是移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对移民迁出地区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封山育林,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修复功能,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源区水土流失治理。
3、生态移民计划安排:计划至2010年,将修水县修河源头区域在海拔500米以上、耕地少、交通闭塞的地方的人口全部迁出到修水县城或东部乡镇。据测算,移民总数为33534人,约需资金10000万元。移民分布情况具体见表4-1。
表4—1修河源头区域生态移民计划安排
迁出乡镇人均耕地(亩/人)迁出人口(人)
黄龙0.93976
白岭0.826118
全丰0.669453
路口0.773549
古市0.6413438
合计0.7733534
4、责任单位:修水县人民政府
五、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6-2008年)
1、加大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努力普及和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节水意识,增强公民对《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守法意识,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自觉地珍惜水资源,自发地监督和参与保护水环境、优化水资源的行动。
2、成立领导与工作机构,建立评估制度,贯彻落实各项措施。
3、编制修河流域各项生态工程建设规划;采取措施,有效遏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生态破坏趋势;启动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基本控制和解决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
(二)第二阶段(2009-2015年)
1、对第一阶段工作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和总结。
2、全面实施完成八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
3、定期开展修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估。
(三)第三阶段(2016-2020年)
1、继续规范和强化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巩固重点生态工程的成果。
2、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把修河流域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环境与生态功能保护示范区、生态旅游胜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基本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各类生态功能区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生态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四篇: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方案
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方案
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协调市域产业和区域发展关系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和行业、部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于指导生态市的有序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工作内容
《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内容和深度,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要求,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指导,从邯郸市的实际出发,并与《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及邯郸市各领域的发展规划相衔接,提出切合邯郸市实际的生态建设具体措施,力求实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在对邯郸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价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生态市审核所设立的指标体系,针对邯郸市的实际情况优化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目标可达性分析;利用多时相、多波段中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通过解译获取生态环境信息,利用GIS技术,根据邯郸市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划分成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明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建议策略,为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产业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写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资源保障、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领域,并设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主要包括生态产业建设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水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设规划、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生态人居体系建设规划、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减灾防御体系规划等;规划基于RS/GIS/GPS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实现邯郸生态市建设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
1理,为后续其它规划的编制和生态环境管理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根据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步骤,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与投资;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组织、政策法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二、规划方法与技术支持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学理论、相似理论、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和环境承载力理论为指导,研究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关系,维持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确定当地区域环境承载力,规范经济开发强度,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保障系统的正常功能。
采用情景分析方法、相似分析方法、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时间序列分析、费用-效益分析、生态系统分析、RS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决策优化技术等。
三、规划的主要成果
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技术报告和规划图件。具体内容在规划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将会有所调整。
(一)规划文本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或称规划纲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生态市建设纲领性文件,是在生态市建设规划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为主体组成的规划技术报告(或称规划说明书)基础上提练而成的。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市建设的任务由来与背景、意义与作用、必要性与可行性、规划建设的范围与时限等;生态市建设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基础条件,创建生态市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与具体指标;生态市建设的区域生态与经济功能布局;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与任务,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资源保障、人居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等领域;重点建设项目与投资概算,分类别、分阶段列出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范围、地点及投资等;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管理、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等。
(二)规划技术报告
规划技术报告(或称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内容的详细说明、分析、论证,是在生态市建设重点建设领域深入进行专题研究和专项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综合协调、平衡、汇总而成,规划内容按经费做适当调整。根据邯郸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重点,拟设置以下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综合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综合评价;
2.生态功能区划;
3.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4.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5.生态旅游建设规划;
6.水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
7.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8.森林保护与建设规划;
9.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设规划;
10.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11.生态人居体系规划;
12.环境污染控制规划;
1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4.减灾防御体系规划。
(三)规划图件
规划图件包括具有法规性质的规划图和为规划提供依据的规划附图。主要包括区位图、污染源分布图、监测点位图、生态功能区划图、重点生态保护区分布图、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图、城镇体系规划图、总体规划图等。
(四)生态市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决策信息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包括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数据库、图形库、规划决策管理体系。
(五)生态市建设声像资料成果和多媒体演示资料
包括生态市建设成果声像资料和研究成果多媒体制作。
四、工作进度
(一)调查收集资料阶段(2006年6月15日-2006年7月31日)
1、规划编制单位拟定收集资料提纲,以会议或送达形式发放到有关部门(规划单位与规划办共同负责)。
2、规划编制组到典型区域现场考察,到各有关部门座谈和收集资料(规划单位、规划办和各有关部门共同负责)。
(二)编制规划大纲阶段(2006年8月1日-9月10日)
规划编制组在调查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关于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规划大纲。
(三)规划大纲论证阶段(2006年9月11日-9月30日)
由省环保局组织有关专家用会议或函审的形式对规划大纲进行论证,规划大纲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作为规划编制的依据。
(四)规划编制阶段(2006年10月1日-12月31日)
根据规划大纲和国家技术导则编制规划初稿。
(五)规划协调阶段(2007年1月1日-3月31日)
1、规划初稿以会议形式征询规划领导小组和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同时以函审的形式征询有关院士专家的意见。
2、根据部门和专家意见修改规划初稿,必要时修改后再次征询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规划送审稿。
(六)规划评审阶段(2007年4月1日-5月31日)
1、由省环保局组织并主持专家以会议的形式对规划进行评审。
2、根据评审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报批稿。
第五篇:关于某某生态养殖场建设规划方案
关于某某生态养殖场建设规划方案
1.背景资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厂化饲养已成为主体。笼养方式占到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但这种饲养方式过分追求产量,并在饲料中添加化学成分,并大量使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造成产品有害物质残留,对人类健康形成威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养生意识的增强,生态放养鸡及其产品更加受到亲赖。规模化放养鸡在禽肉和蛋的生产中,更加纯净自然,无任何化学添加成分,营养程度高,是人类养生和保健的佳品。基于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考虑,欧盟自2012年后,产蛋鸡禁止笼养,传达了世界养鸡业的发展方向。基于我国的情况,规模化散养鸡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久之后也将走入散养模式。
2.优势分析
选址地处华北平原,而本地柴鸡的蛋肉品质都很高,且方圆十几里均无化工厂,气候和环境非常事宜畜牧业的发展。随着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家乡农田多被树木覆盖,而林间正是柴鸡散养的理想场所,面积宽广,虫草丰富,且交通便利,是个理想的养殖地区。随着国家经济特区的开发,以及北京天津的强大市场,对生态蛋肉需求量很大,如能合理发展生态化养殖、旅游和餐饮,必将成为一块经济宝地。该地区也可以自产玉米等作物,且价格合理,为养殖业提供强大支持。且周边无大规模的生态养殖基地,竞争压力小,本地区也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为生态养殖业的起步奠定基础。
3.发展步骤
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步,各环节可变通,以顺利发展为准
1.筹备:从现在起考察各相关事项,为规划实施打牢基础;
2.选址:初步选址村北口,坑及周围荒地,采用租用的形式,签租用合同;
3.建设:对地块进行规划,按当前需要进行建设,可分步落实;
4.养殖:引进鸡苗、防疫方法和工作人员,进行正式养殖;
5.注册:条件成熟后,注册廊坊地区个体户,申请注册商标;
6.宣传:采用多维手段宣传,利用人脉,网络,宣传单,广告位等;
7.包装:设计特色包装体系,对产品包装成礼盒及馈赠养生佳品;
8.扩大:条件许可,第二年可扩大规模及生产方式,形成规模化养殖体系。
4.具体方案
循序渐进,稳健走好每一步,仔细考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经验,多思考,三思而后下结论,夯实基础。按下述四个阶段进行:
A.筹划阶段:(2011.04.14-2011.05.13)
1.筹备
▲查找周边养殖场和孵化场,以及养殖公司和深加工公司;
▲对上述企业进行考察探访,深入了解行业动态;
▲多联系朋友,搞清楚注册和审批手续等诸多问题;
▲研读相关书籍,学习借鉴养殖和销售经验,设计资金方案,见附表一;
▲预定种鸡苗,初步预定1500只,并要求公母比,存活率及防疫方法;
2.选址
▲初选地址为村北口大坑及周边荒地农田,虫草充足,树木遮荫;
▲按家乡租地价格进行协商,分户探访,租赁地皮;
▲只租用使用权,树木等归原主所有,签订租用合同;
▲初步定价荒地低于100元/亩,农田低于250元/亩;
B.建设阶段:(2011.05.14-2011.06.13)
1.规划
▲按地块形态,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减少成本支出;
▲注意水电缆等的设计,保证使用方便和安全;
▲具体规划方案见附表二,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2.建设
▲分步进行建设,以解决当前急需为准,减少固定成本投入;▲先期建设雏鸡舍和工作员起居室,能保证温度和光照条件;▲适当时机建设成鸡舍和粮食仓库,鸡舍需分间建设,考虑冬天增暖;▲在预留地建设蛋库和交易休息间,方便进出货和谈判工作; ▲所有建设应具备防鼠,防兽,以及易于观测为准;
3.养殖
▲从预定的孵化场引进鸡苗,按雏鸡舍分开放置,放置过多挤压致死; ▲按孵化场提供的防疫清单,严格执行,并总结经验;
▲适当时候雇佣工作人员一名,工作规则见附表三;
▲时机成熟,储备粮料,保证后续喂养;
▲多观察鸡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和解决;
▲工作人员记录养殖日志,便于日后查询;
▲定期对鸡舍和养殖场所消毒,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C.宣传阶段:(2011.06.14-2011.12.31)
1.网络
▲建设品牌网(域名待定)和购蛋网(域名goudan),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和售卖;
2.人脉
▲通过各种人脉进行推广,采用送与或推荐形式,尤其注重节日推广;
3.彩页
▲设计合理的宣传彩页,适量印刷,到重点社区和高收入群体中发放;
4.广告
▲收入合理时,可以采取公交车载广告或公交站台广告等;
5.包装
▲进行包装设计,提高产品形象,定位礼盒和保健养生佳品;
D.扩大阶段:(2012.02.01-今后)
1.公司注册
▲养殖场正常运行后,根据研究结果,注册个体户或小公司;▲注册完毕后,申请注册国家商标,注意商标类别和使用权限;
2.养殖数量
▲当年底将部分公鸡出售,以北京市场为主;
▲第二年可根据情况适当扩大饲养量,但不能超力量扩张;
▲第二年底可将去年成鸡销售,第三年春饲养下一批次;
3.孵化育种
▲当年考察孵化企业,掌握方法,各种防疫及选蛋方法;
▲第二年可自购孵化机,自己育苗,也可出售鸡苗;
4.个体加盟
▲商标品牌打出后,可采取公司+农户形式,扩大生产;
▲严格控制加盟者的喂食食物,防疫方式,私售等,签加盟合同; ▲资本成熟后,建立规模化养殖基地,申请各项指标和补助;
5.产品加工
▲条件成熟后,开办屠宰加工厂,出售生态鲜肉;
▲进一步进行产品深加工,制作包装食品;
▲时机成熟,扩展到猪牛羊等生态肉制品;
2011年4月15日凌晨北京通州区
资金预算表
一.当年情况
A.支出预算
地租:
雏舍:
鸡苗+防疫+饲养:
鸡舍:
仓库:
居室:
围墙:
围栏:
工资:
储粮:
水电:
监控:
总计:
B.当年收益
蛋类:
肉类:
总计:
C.当年收支
支出:
收入:
利润:
二.次年情况
A.支出预算
粮食:
防疫:
鸡苗:
总计:
B.次年收益
蛋类:
肉类:
总计:
C.次年收支
支出:
收益:
总计:
2011
年4月15日凌晨北京通州区
场区规划方案
工作人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