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中期调整方案(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9:2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中期调整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中期调整方案》。

第一篇:《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中期调整方案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中期调整方案

为了认真实施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保实现《规划》的各项建设目标,拟对《规划》进行中期调整,特制定此方案。

一、调整的必要性

对中长期规划进行中期调整是规划本身的要求,《规划》已经实施了3年,应该对《规划》实施进行一次总结,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对各地在实施《规划》中的好经验予以吸纳,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予以解决,将国家的一些林业发展新思路、新政策等有机的融于《规划》之中,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保证《规划》的各项目标顺利完成。

二、调整的依据

1.《规划》的任务及完成情况。2.二类调查数据。

3.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5.专题调研成果。

三、调整的重点

这次调整的重点是《规划》中的森林资源培育部分,支撑保障体系及其它原则上不作大的调整。对有些没有启动的支撑保障体系,按照事权划分自行启动。

四、调整的目标 1.全面实现《规划》中的2012年、2015年目标。

2.将调整后的规划任务按省辖市、县(市、区)分类型、分工程分解到2011-2015年。

五、技术方案

(一)造林更新面积的确定 1.宜林地造林面积的确定

以2007年完成的二类调查数据和同时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

(1)二类调查宜林地面积

二类调查数据中的宜林地面积包括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其它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它无立木林地)。

(2)国土部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可供造林面积确定

国土部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可供造林面积主要是未利用地面积中的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它未利用地、滩涂等(沼泽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不能造林,不作为造林面积计算)。其中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其它未利用地可全部作为可供造林面积计算。裸岩石砾地中的裸岩和重石砾地不能用于造林,轻石砾地可部分用于造林,根据调研、典型调查结果,拟确定黄河以北地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伏牛山山脊线以北地区、淮河以南伏牛山山脊线以南地区裸岩石砾地类可用于造林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0%、25%、30%。滩涂地中的嫩滩地不能用于造林,植树范围为干流堤防背水侧以外、无堤段河道管理范围以外。根据调研、典型调查结果,初步确定滩涂地可用于造林面积的比例为30%。将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的可供造林面积减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各县(市、区)土地占补平衡需补充耕地的面积作为实际可供造林面积。

(3)本次调整宜林地造林面积确定

当二类调查的宜林地面积大于国土部门未利用地面积中的可供造林面积时,以国土部门未利用地面积中的可供造林面积为准;当二类调查的宜林地面积小于国土部门未利用地面积中的可供造林面积时,以二类调查的宜林地面积为准;县级政府规划在国土部门未利用地上新增宜林地面积大于按上述方法确定的宜林地面积,其超出部分列入规划实施范围;县级政府规划在国土部门未利用地面积之外新增宜林地面积,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省厅将根据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审查,并结合全省规划任务情况,确定是否列入规划实施范围。

将按照上述方法确定的宜林地面积减去2008-2010年已经完成的宜林地造林面积(包括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中的防风固沙林等,不含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中的生态能源林改培)作为今后的宜林地造林面积。

2.其它地类造林面积的确定

(1)平原区农田防护林造林面积的确定。按照《规划》中农田防护林造林面积减去2008-2010年省厅下达的计划面积作为今后农田防护林造林面积,也可以根据实际调减建设任务。已通过林业生态县验收的县(市、区)不再安排农田防护林新造林面积。

(2)生态廊道造林面积的确定。按照《规划》中生态廊道造林面积减去2008-2010年省厅下达的计划面积作为《规划》剩余的造林面积,再根据交通部门规划的2013-2015年将要新增的廊道长度进行规划(《规划》中已经包含了2011-2012年新增的廊道),占用耕地的每侧绿化宽度按照5米(县乡道3米)规划,计算出需新增加的造林面积,两者相加即为今后的造林面积。也可以根据实际调减建设任务。

(3)环城防护林、村镇绿化造林面积的确定。按照《规划》中环城防护林、村镇绿化造林面积减去2008-2010年省厅下达的计划面积作为今后的造林面积。

已经批准成立的焦作新城区、许昌新区按照批准的城区规模和环城防护林带规划标准的下限规划环城防护林带建设任务。

由于新农村建设,对村庄进行合并、整体搬迁或者新建新型农村社区的,可对村镇绿化工程进行调整。以合并、搬迁的行政村数量进行计算,每个行政村造林面积按不大于50亩进行规划,但应扣除未完成原规划村镇绿化工程的行政村的造林面积。

3.更新造林面积的确定

根据确定的综合轮伐期,按照各县(市、区)二类调查的森林面积(不含经济林)和2008-2010年造林面积(不含能源林改培、经济林、园林苗木花卉)之和除以综合轮伐期作为年更新造林面积的上限(各县、市、区综合轮伐期见附表),可根据当地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森林采伐技术规程的要求,合理确定年更新造林面积。

(二)生态能源林改培面积的确定

按照《规划》生态能源林改培面积减去2008-2010年实际完成的面积作为今后的生态能源林改培面积,可结合实际调减建设任务。

(三)森林抚育和改造面积的确定

按照《规划》中的森林抚育和改造面积减去2008-2010年完 成的面积即为今后的面积。

(四)工程规划的有关要求

由于《规划》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中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退耕还林后续专项(生态移民)规划由发展改革、扶贫部门安排,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暂时没有安排,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的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任务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安排,所以本次调整规划不再考虑上述三个工程,同时《规划》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能源林不再细分,本次调整规划的生态工程包括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含生态能源林改培)、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等8大工程,林业产业工程包括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经济林建设工程、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建设工程、森林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工程等4大工程。

工程的规划面积要与有关规划相衔接,并进行适当调整。规划的新造林总任务要和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相衔接;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要和省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相衔接;产业工程中的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经济林规划面积要与退耕后续规划相衔接,不得小于退耕后续规划的面积;园林绿化苗木花卉规划面积要与省花卉产业规划相衔接。

山区生态体系(不含生态能源林改培)、防沙治沙工程中的防风固沙林、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生态廊道和村镇绿化的山区部分原则上在宜林地上进行规划,农田防护林、城市林业、园林绿化苗木花卉、生态廊道和村镇绿化的平原部分原则上在其 它地类上进行规划。

(五)年度任务安排

按照这次调整确定的任务,全面安排2011-2015年森林资源培育任务。前两年主要安排新造林任务,后三年主要安排更新造林及森林抚育和改造。

六、调整的方法

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各省辖市、县(市、区)根据规划调整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按照省厅提供的统一模式提报资料和数据,省厅经汇总后,按照统一的审查办法对各地材料进行审查,形成初步审查意见后反馈各省辖市、县(市、区),各省辖市、县(市、区)认定后再反馈省厅,经省厅审定汇总、上报省政府批准后予以实施。

(一)制定规划调整技术操作办法

省厅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门的规划调整班子,根据规划调整方案,制定规划调整技术操作办法。设计统一的调查、规划表格,主要包括二类调查的各类土地面积、各类森林面积蓄积、分林种、分优势树种、分龄组面积蓄积统计表,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表,造林更新面积确定表,各工程的规划表等。

(二)省辖市、县(市、区)提供初步调整意见

各县(市、区)按照省厅制定的技术操作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各种调查、规划表格。本次调整规划仍以县(市、区)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国有林场按照属地管理纳入本级规划(与《规划》相一致),原则上不允许增加新的规划单位,各类调查统计、规划数据,除有特别规定外,均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逐级统计汇总到县(市、区)、省辖市,凡是涉及有关部门的,需 经县级有关部门签署确认意见,并加盖公章。如“未利用地面积统计表”,由国土部门签署确认意见、盖章;“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调整规划表”,由交通(公路)、水利部门签署确认意见、盖章;“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调整规划表”,由农业部门签署确认意见、盖章;“县级政府规划新增宜林地面积统计表”、“造林地类规划表”等,由国土部门、水利部门签署确认意见、盖章。所有表格要装订成册,封面加盖县级人民政府公章。由省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上报省厅。

(三)省厅审查,县市认定上报

县(市、区)提出初步调整意见后,省厅进行汇总,按照统一的审查办法对各地材料进行审查,主要是审查上报的各类数据与省厅掌握的是否一致,规划的工程任务是否符合当地实际,经综合平衡后形成初步审查意见,将审查意见反馈各省辖市、县(市、区),各省辖市、县(市、区)认定后再反馈省厅(若各项造林面积均小于等于省辖市、县(市、区)初步意见的,各类表格不需要有关部门重新签署确认意见、盖章;否则,需按上述要求由有关部门重新签署确认意见、盖章),经省厅审定汇总,编制《〈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中期调整报告》,上报省政府批准后予以实施。

第二篇:河南林业生态省(生态河南)建设

河南林业生态省(生态河南)建设 规划大纲(2008-2012年)

一、林业现状

(一)主要成就

1、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全省最新有林地面积、林木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等,与上期森清相比,增长比例。近5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等。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成、粮食高产稳产;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风沙区生态环境好转;山区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小,强度减轻;通道沿线森林景观初步形成等。

3、重点工程成效显著

国家、省级各重点工程造林面积、天保工程面积、绿化通道长度等,94个县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9个县已建成林业生态县,山区自然植被初步得到恢复等。

4、林业产业初见成效

经济林总面积、产量;花卉种植面积,销售额;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林纸一体化项目启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区数量,游客量,收入;2006年全省林业总产值等。

5、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天保区严禁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火灾受害率一直控制在0.3‰以下;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81.8%;区划界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891万亩(其中870万亩已得到补偿),省级公益林480万亩(其中120万亩已得到补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2处,面积达735.8万亩等。

6、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实施国家林木种苗工程项目122个;建立了1个省级林业重点实验室和11个林业科技示范园,建扑火物资储备库140座,各类防火设施442 座,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251个。

(二)林业在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效能

(1)蓄水净水作用

全省林地涵养水源总量达到49.3亿立方米,相当于我省地方大中型水库库容的34.1%;982.8万亩湿地(不包括水稻田)每年可净化氮、磷、硫污染物78.6万吨,净化水4.7亿立方米。

(2)固土保肥作用

全省林地年减少土壤流失7287万吨,保肥量折算成全氮为38.8万吨、速效磷0.02万吨、速效钾0.75万吨。

(3)吸碳放氧作用

全省森林资源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897万吨,相当于燃烧2826.5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扩大了我省工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年释放氧气6105.6万吨。

(4)净化环境作用

森林净化环境功能主要体现在杀菌和减少隔噪音上,根据相关研究,每公顷森林净化环境功能价值为8800元(其中:每公顷森林的杀菌价值为5300元,减少噪音价值为3500元),全省森林净化环境总价值达211.4亿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人们对森林净化环境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

(5)庇护农田作用

我省平原防护林体系有效避免或减轻了干旱、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据专家测算,可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全省年增产粮食100亿斤以上。

(6)其他作用

包括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洪涝和地质灾害、森林景观等。

2、经济效能

我省林业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400万立方米,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年产林果产品665万吨,改善了人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为省内药、果、茶、油等加工企业提供了主要原材料。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6年全省每个农民来自林业收入平均达到325元。

3、社会效能

全省1.3万家林产加工企业,转移了近6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全省6000多万亩集体林地,可使200多万农民得到最直接的就业机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低

全省现有有林地面积4054.5万亩,活立木蓄积1.34亿立方米,人均有林地面积只有0.42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为1.3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6.19%,在全国排名第21位。林业用地面积6846.1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只有27.33%,林地资源总量不足,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

2、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农业生产;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60%以上;山区还有800万亩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硬骨头”;平原区806.5万亩沙化土地,特别是28.8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沙地亟需治理。

3、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有林地树种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2.83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5.2立方米/亩)的一半。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山区尚有大量残次林分和灌木林,400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平原绿化树种单调,结构单一,通道绿化标准低。

4、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林业投资、公益林补偿标准低,省级资金与国家资金比,与周边省份比;林业科技储备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在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二)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巩固和完善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省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省。

1、总体目标

全省新增有林地1350万亩,达到5404.5万亩;林木覆盖率增长5.4个百分点,达到2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太行山区4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平原风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760亿元。80%的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

2、具体目标

现有8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得到绿化;现有28.8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地)全部固定,806.5万亩沙化土地全面得到治理;现有1029.9万亩的低质低效林基本得到改造。

新增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420万亩,达到1167.4万亩;新造生态能源林423.8万亩,改造138.5万亩,达到562.3万亩;新增名优特新经济林基地350万亩,达到1650万亩;新增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30万亩,达到110万亩。

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95%以上,沟、河、路(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省道、景区道路、县乡道、村道等)、渠绿化率95%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以上,平原村庄林木覆盖率40%以上。

新增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2966.8万吨,达到9863.8万吨。

到“十二五”末,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30%(森林覆盖率达到24%),林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所有的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建成林业生态省。

三、总体布局

根据河南省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规划以“两区”(山、丘区,以下简称山区;平原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一)两区

1、山区

――基本情况

共涉及几个市多少个县(市、区)、自然条件、社经情况、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建设重点

加强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护,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优特新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管理。

先叙述该区分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

然后按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大别桐柏山区分别叙述建设范围――具体到市、县(市、区)、存在问题、建设重点(分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等。

2、平原区

――基本情况(共涉及几个市多少个县(市、区)、自然条件、社经情况、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建设重点

重点是完善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营造防风固沙林,大力发展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等。在滩区、蓄洪区着力营造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

先叙述该区分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

然后分一般农区、风沙区、低洼易涝区叙述建设范围-具体到市、县(市、区)、存在问题、建设重点(列表说明各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等。

(二)两点

1、城市绿化美化

包括城市(含县城)及郊区,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2、村镇绿化美化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村镇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乔灌结合,村庄周围、街道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三)一网络

即生态廊道网络,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全省所有铁路(含国铁、地方铁路)、公路(含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景区道路等)、河渠(含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流域的干支流河道及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及重要堤防(主要指黄、淮河堤防)。

绿化宽度视级别而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侧各栽植100米以上树木;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四大水系干流及一级支流、干渠两侧各栽植10行以上树木;省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支渠两侧各栽植5行以上树木;县乡道、三级支流两侧各栽植3行以上树木;村级道路、斗渠两侧各栽植至少1行树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景区道路、重要堤防等沿线第一层山脊以内宜林荒山荒地全部绿化,重要地段适当增加绿化宽度,乔灌花草相结合,提高常绿树种比例,高标准绿化美化;路(渠)基两侧挖方坡面适度硬化后栽植灌木、藤本或常绿树种进行绿化美化。

四、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一)国家重点工程

1、天然林保护工程

在黄河流域的洛阳、三门峡、济源3市的15个县(市、区)和26个国有林场,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2、退耕还林工程

根据《国务院关于延长退耕地还林补助期有关政策的通知》精神,暂不安排新的退耕地还林任务,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

3、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包括南阳、信阳、驻马店、洛阳、平顶山、郑州、开封、周口、商丘、漯河、许昌等11个市的90个县(市、区)。

----太行山绿化工程

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等4个市的20个县(市、区)。

4、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完善和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种源基地和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拯救和恢复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含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5、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在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二)省级重点生态工程

将各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到各功能区、省辖市、县(市、区)、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林种、等。

1、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在全省山区丘陵区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能源林等。

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工程。

规划建设以黄连木、油桐、文冠果为主的生态能源林基地562.3万亩,其中,新造423.8万亩,改造138.5万亩。

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人为活动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深山独居户、散居户迁出,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对原址因地制宜,采用“飞、封、造”多种造林方法,恢复植被。

在郑州等地的各类露天采掘矿区、尾矿堆集区、煤矿沉陷区等,全面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矿区生态。

2、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

平原农区,加大针阔及乔灌结合林带比例,提高绿化标准,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完善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成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

3、防沙治沙工程

包括郑州、开封、新乡、安阳、濮阳、焦作、鹤壁、商丘、周口、许昌等10个市的44个沙化土地监测县(市、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凡流动、半流动沙丘(地),全部营造防风固沙林;在风沙危害程度为轻度和中度的沙化耕地上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在一般泛风沙耕地上营造农田林网。

4、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在对现有廊道绿化改造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规划布局与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廊道网络。

5、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通过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等创建活动,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

6、村镇绿化工程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在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内,采用乔木、灌木、藤本、花卉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省级林业产业工程

将各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到各功能区、省辖市、县(市、区)、等。

1、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

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在豫北、豫南发展以杨树、松树等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豫东、中部发展以杨树、泡桐等为主的林纸林板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滩区、蓄洪区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规划建设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基地420万亩。

2、经济林

经济林发展围绕“绿色”、“有机”,突出名优特新。重点建设大别、桐柏山区的茶叶、板栗基地,伏牛、太行山区的核桃基地,黄土丘陵区的苹果基地,浅山丘陵区的柿子、石榴基地,平原沙区的大枣、梨、葡萄基地和城市郊区的时令鲜果基地等;在伏牛山区建设山茱萸、辛夷、杜仲等森林药材基地。规划建设经济林基地350万亩。

3、园林绿化苗木花卉

规划新建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30万亩,达到110万亩。

4、森林生态旅游

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为主要目标,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等建设,建成太行山、嵩山、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黄河沿岸及故道、中东部平原等七大森林生态旅游区。

五、森林经营管理

将以下两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各功能区、省辖市、县(市、区)、等。

(一)中幼林抚育管理

对新造林地,加强抚育管护,促进尽早郁闭成林;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林地生产力。

(二)低质低效林改造

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科学改造,使其形成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生态区位一般、立地条件较好的低质低效林,通过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高质量的商品林;对其它低质低效林,实施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提高林分质量。

六、支撑体系建设

(一)森防体系建设

1、森林防火

2、森林公安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二)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

1、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体系

2、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3、林木种苗质检体系

4、基层林业服务体系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林木种苗基地

立足以县为主、市里平衡的原则,建设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和林木种子基地(含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

2、重点实验室、林产品质检站和森林生态定位站

3、林业信息化

七、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经初步估算,完成规划任务大约需要投资

亿元。

(二)资金筹措

分国家投资、省财政投资、市县级财政投资、吸引社会资金(含国内贴息贷款)、造林单位自筹等。

(三)效益分析

规划任务完成后,每年将增加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总价值

亿元。

1、生态效益

年将增加生态效益价值

亿元。包括减少土壤流失、蓄积养分、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庇护农田、净化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减少地质灾害、森林景观休闲等项效益价值。

2、经济效益

年增加经济效益

亿元,包括木材、园林绿化苗木花卉、果品、生物柴油、森林旅游等项效益。

3、社会效益

包括安排就业等效益。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二)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三)深化林权改革,增强林业活力

(四)抓好典型示范,推动林业发展

(五)实施人才战略,强化科教兴林

(六)完善政策措施,坚持依法治林

第三篇:县级生态林业建设规划初探

县级生态林业建设规划初探

冯国文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南宁530011)

提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强生态建设,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则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生态林业建设是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生态林业建设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生态建设、生态林业规划研究

1生态林业建设的紧迫性

进入新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的同时,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也日益加深,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主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资源环境作为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将生态安全列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党章并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中央的一系列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具有全局和深远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决定同时提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这些重要论断为指导我国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森林是陆地最具有生命力的、物质和能源循环交换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森林同时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抗灾减灾、净化环境等诸多生态功能和木材、林副产品等多种经济功能,是全球生态的主要平衡和 1

维护者,也是局部地区生态的主要平衡和维护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载体。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淡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无一不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覆盖率低及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不够等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林业必须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世纪之交,国家做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并将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相继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林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华民族盛世兴林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国家加快生态建设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从总体看,我国生态状况是整体有所好转,局部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建设渡过了“破坏大过治理”阶段,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生态形势仍然严峻。因此,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仍然是当前林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十分紧迫。

2生态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生态建设的核心本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生态县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目标,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载体,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积极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态县、富裕县、文化县、平安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2建设原则

2.2.1注重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生态林业规划中,应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充分考虑每一项生态工程特点,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培育互相促进,整体协调发展。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上,避免只讲保护不讲发展或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的片面性,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长远目标与近期发展、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2突出地方特色、综合治理的原则

生态林业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因此,应根据地方自然资源条件、区位特征、生态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以及主要制约因素等,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尽可能体现出地方特色优势。在规划布局、工程选择及实施上必需具有可行性、适宜性和科学性,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治理与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发挥当地环境资源、技术优势,使各产业兴旺发达。

2.2.3坚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全局观念,按照“城乡一体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同时,依据全县自然环境、资源配置等特点,提出相应典型示范工程,不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县的生态林业建设。

2.2.4坚持与国家、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部门、行业专项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在充分体现生态林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突出重点和特点的前提下,生态林业建设规划要以国家、地方生态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并在主要目标和相关内容上与地方生态建设规划、各行业各领域专项规划相衔接,使生态林业建设规划能够较好地与其他规划相互融合并互为补充。

3生态林业建设目标

3.1建设目标和步骤

生态林业建设规划的建设期一般为20年左右,大体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1)近期为全面启动阶段(5年)

林业生态建设全面启动。近期目标应与地方“十一五”规划目标相一致,主要是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计划地推进生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局部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2)中期为全面推进阶段(10年)

林业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中期目标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一致,主要是通过开展生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扭转局部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林业生态建设初见成效,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3)远期为达标提高阶段(5年)

林业生态建设达标。远期目标应经相关部门结合地方要求进行研究、预测后提出。主要是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有效改善,基本实现山川

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

3.2建设指标体系

为客观评价生态林业建设进程和成效,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十分必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研究提出的《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共36个指标,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在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中,与林业生态建设相关的有:森林覆盖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比例、退化土地恢复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环境保护宣传普及率等7项。

生态林业建设指标体系要以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县指标体系框架为依据,围绕建设任务和目标,按照科学性、统一性、可行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研究提出了生态林业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除上述指标外,可结合区域实际适当增设了指标。

生态林业建设指标体系主要有森林覆盖率、城镇(村庄)绿化覆盖率、蓄积量(活立木总蓄积量、活立木蓄积年净增长率等)、受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湿地等)占国土面积比例、湿地保护率、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退化土地恢复率(分石漠化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率等指标)、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沼气池入户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色通道绿化率、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环境保护宣传普及率等。4生态林业功能分区和战略布局

4.1功能分区

从国土空间上对不同区域科学地进行功能分区,分析评价各区的生态现状,提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对指导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生态林业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

如《广西生态林业建设规划》根据保护和改善广西生态的条件和工程措施以及自然资源条件,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生态建设目标、治理工程方向的一致性,把全区区划为桂东丘陵生态区、桂北山地生态区、桂西岩溶生态区和桂南丘陵沿海生态区等4个生态功能区。

又如《广西天等县生态林业建设规划》根据全县自然资源特性、自然灾害状况、环境治理能力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把全县区划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矿山综合治理区和重点商品林区等4个生态功能区。

4.2战略布局

在功能分区基础上,应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四类主体功能区,以便从宏观上指

导和规范空间发展秩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类主体功能区域的划分是一项新的工作,目前尚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原则上是按照国家提出的划分依据,采用空间叠置法进行划分。即以各个区划要素或各个部门的和综合的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林业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域区划等)图为基础,通过空间叠置,以相重合的界线或平均位置作为新区划的界线。

优化开发区:主要是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发展方向是实行保护与开发并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集约利用资源。

重点开发区:主要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方向是在保护中重点开发,增强经济实力,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限制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差以及对全区和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的区域。发展方向是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使之逐步成为重要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主要是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发展方向是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5生态林业建设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内容可分三大体系,即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支持与保障体系。

(1)林业生态体系

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加大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力度,恢复和提高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具体可设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包括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分项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废弃矿山植被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等分项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包括公路绿化、河流沿线绿化等分项工程)、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包括沼气池建设、太阳能利用、微型水电等分项工程)、人居环境建设工程(包括园林城镇、园林式社区、优美民居等分项工程)。

(2)林业产业体系

强调对资源的开发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资源由粗放型利用向集约和节约利用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具体可设置绿色产业工程(包括速生丰产林基地、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木(竹)材综合加工利用等分项工程)。

(3)支持与保障体系

重点是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具体可设置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包

括森林资源管理、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分项工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程等。6结束语

生态林业是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循环经济理念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林业建设规划是《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的重要子项规划,是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本文就县级生态林业建设的紧迫性、指导思想和原则、建设目标、功能分区和战略布局以及建设内容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并提出商榷。

参考文献

[1] 《广西森林》编辑委员会.广西森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8.[2] 广西生态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2006.7.[3]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生态广西生态体系建设规划(2006-2025).2005.11.[4]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生态天等县林业建设规划(2006-2020).2006.1.[5] 李育才.面向21世纪的林业发展战略.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0.[6] 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5.[7] 周新年.林业生产规划.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8] 田京城,缪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9] 曾艳华.大西南石山区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7.本人简历:冯国文,男,1964.3出生,汉族,广西平乐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性林业发展规划、大中型营造林工程规划设计、林业工程项目咨询、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等业务工作。

地址:广西南宁市中华路14号

电话:***

邮箱:gxlk520@163.comm

第四篇: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通知》(*政〔×〕×号)精神,特制定2011年**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以确保如期实现我省森林资源“双增”(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增加)目标为核心,以森林资源培育为重点,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强化措施,稳步推进,注重实效,圆满完成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坚实生态屏障。

二、建设任务

(一)营造林。全省安排造林任务×.×万亩。其中:国家预安排我省造林任务×.×万亩,我省安排造林任务×.×万亩(含飞播造林×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万亩。

(二)育苗。全省安排育苗计划×万亩,其中:择优扶持优质种苗基地×.×万亩,培育优质苗木×万株。

三、安排原则

(一)营造林计划。2011年全省营造林规模按《**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安排,生态工程新造林、更新造林、林业产业工程分别按《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安排,全面实施规划的×个林业生态工程和×个林业产业工程。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中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退耕还林后续专项(生态移民)工程由发展改革和扶贫部门安排,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的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任务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安排。

(二)投资。2011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只安排国家、省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

(三)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淮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及向国家申报的2011年造林项目直接由省安排到县(市、区),其余由各省辖市按照规划的工程量大小、生态区位重要程度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确定2011年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任务量并安排到县(市、区),对已完成《规划》确定任务的建设工程不再安排,省林业厅据此下达建设计划。下达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要首先保证完成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凡是列入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县(市、区)必须在中低产田范围以外的行政村实施。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重点安排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的县(市、区)和平原地区抚育工程量大的县(市、区)。

四、建设重点

2011年重点安排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适当安排产业工程、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突出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村镇绿化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适当安排其他工程建设任务。营造林工程重点安排宜林荒山荒地和沟河路渠四旁隙地。

五、工作措施

(一)严格执行营造林计划。本次下达的营造林计划已将2011年营造林任务分工程类型全部落实到县(市、区),各地要严格按照营造林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单位编制作业设计,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各项目作业设计按审批权限报批后实施。要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施工、验收。环城防护林、村镇绿化、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建设×个工程涉及占用耕地的,按照《规划》确定的宽度为限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各生态工程及中幼林抚育任务在省级核查时核实面积在该工程下达计划×%以内的,验收合格部分兑现省级奖励资金,超过×%以上的部分省级不核查、不兑现奖励资金。

第五篇: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方案

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方案

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协调市域产业和区域发展关系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和行业、部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于指导生态市的有序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工作内容

《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内容和深度,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要求,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指导,从邯郸市的实际出发,并与《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及邯郸市各领域的发展规划相衔接,提出切合邯郸市实际的生态建设具体措施,力求实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在对邯郸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价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生态市审核所设立的指标体系,针对邯郸市的实际情况优化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目标可达性分析;利用多时相、多波段中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通过解译获取生态环境信息,利用GIS技术,根据邯郸市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划分成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明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建议策略,为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产业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写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资源保障、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领域,并设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主要包括生态产业建设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水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设规划、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生态人居体系建设规划、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减灾防御体系规划等;规划基于RS/GIS/GPS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实现邯郸生态市建设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

1理,为后续其它规划的编制和生态环境管理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根据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步骤,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与投资;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组织、政策法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二、规划方法与技术支持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学理论、相似理论、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和环境承载力理论为指导,研究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关系,维持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确定当地区域环境承载力,规范经济开发强度,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保障系统的正常功能。

采用情景分析方法、相似分析方法、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时间序列分析、费用-效益分析、生态系统分析、RS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决策优化技术等。

三、规划的主要成果

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技术报告和规划图件。具体内容在规划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将会有所调整。

(一)规划文本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或称规划纲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生态市建设纲领性文件,是在生态市建设规划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为主体组成的规划技术报告(或称规划说明书)基础上提练而成的。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市建设的任务由来与背景、意义与作用、必要性与可行性、规划建设的范围与时限等;生态市建设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基础条件,创建生态市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与具体指标;生态市建设的区域生态与经济功能布局;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与任务,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资源保障、人居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等领域;重点建设项目与投资概算,分类别、分阶段列出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范围、地点及投资等;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管理、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等。

(二)规划技术报告

规划技术报告(或称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内容的详细说明、分析、论证,是在生态市建设重点建设领域深入进行专题研究和专项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综合协调、平衡、汇总而成,规划内容按经费做适当调整。根据邯郸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重点,拟设置以下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综合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综合评价;

2.生态功能区划;

3.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4.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5.生态旅游建设规划;

6.水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

7.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8.森林保护与建设规划;

9.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设规划;

10.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11.生态人居体系规划;

12.环境污染控制规划;

1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4.减灾防御体系规划。

(三)规划图件

规划图件包括具有法规性质的规划图和为规划提供依据的规划附图。主要包括区位图、污染源分布图、监测点位图、生态功能区划图、重点生态保护区分布图、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图、城镇体系规划图、总体规划图等。

(四)生态市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决策信息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包括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数据库、图形库、规划决策管理体系。

(五)生态市建设声像资料成果和多媒体演示资料

包括生态市建设成果声像资料和研究成果多媒体制作。

四、工作进度

(一)调查收集资料阶段(2006年6月15日-2006年7月31日)

1、规划编制单位拟定收集资料提纲,以会议或送达形式发放到有关部门(规划单位与规划办共同负责)。

2、规划编制组到典型区域现场考察,到各有关部门座谈和收集资料(规划单位、规划办和各有关部门共同负责)。

(二)编制规划大纲阶段(2006年8月1日-9月10日)

规划编制组在调查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关于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规划大纲。

(三)规划大纲论证阶段(2006年9月11日-9月30日)

由省环保局组织有关专家用会议或函审的形式对规划大纲进行论证,规划大纲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作为规划编制的依据。

(四)规划编制阶段(2006年10月1日-12月31日)

根据规划大纲和国家技术导则编制规划初稿。

(五)规划协调阶段(2007年1月1日-3月31日)

1、规划初稿以会议形式征询规划领导小组和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同时以函审的形式征询有关院士专家的意见。

2、根据部门和专家意见修改规划初稿,必要时修改后再次征询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规划送审稿。

(六)规划评审阶段(2007年4月1日-5月31日)

1、由省环保局组织并主持专家以会议的形式对规划进行评审。

2、根据评审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报批稿。

下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中期调整方案(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中期调整方案(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