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将担重任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将担重任
张娜
2012-12-27 14:57:4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12月24日
12月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闭幕。会议系统总结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具体来说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会议强调,要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的各项部署,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统筹全局又突出重点,对于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新起点上强化“三农”工作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徐小青看来,不仅高层重视,社会各界对此次会议也广泛关注并充满期待,原因:一是,今年是换届年,所谓承前启后,大家对新一届领导集体如何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工作,有哪些新的工作思路充满期待。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这是党中央在十八大之后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也是定调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会议提出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明年农村工作提出指导和要求。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丰”,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农业生产能力也有大幅提高,十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可喜成就,工农城乡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此外,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也前所未有,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从2006年的3517.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98亿元,6年累计投入40122亿元,年均增长24%。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说,这十年是农村的面貌变化最大,农业的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十年。
虽然“三农”工作成就喜人,但中央也看到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徐小青说,粮食虽然持续增产,但人口也持续增加,农产品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农业现代化滞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突出。也因此,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化“三农”工作,并将之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放松、不动摇。
加快创新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此前,被各界广泛关注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在这次会议上作为指导明年“三农”工作文件的主题被提及。会议强调,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对此,徐小青说,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亿农村劳动力中,有近一半约2.4亿劳动力进城务工,而且大都是青壮年劳动力,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农业经营主体出现“老龄化”趋势。
“我们还要建设农村,还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谁来种地?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剩余劳动力?怎样推进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徐小青认为,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背景下,只有进行农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
他说,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应适度扩大规模,发展多种经营形式,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水平。比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土地要在农户之间流转,要在流转过程中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是努力方向。徐小青提醒,一定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要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尊重农民意愿,不能限制或者强制他们流转承包土地。要符合当地的情况,符合现阶段的发展水平,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此外,农民的土地权利一定要有法律保障,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放心流转、健康流转。只有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才能从根本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徐小青说,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城市和农村都要发展,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投入方面要均等化,就是让生活在农村的人,也能够享受到城里人享受到的道路、水电、通讯、医疗、教育等服务,一些基本的服务产品必须满足。另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不能偏废农村建设,不能以农村的凋敝为代价,应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把农村建设好,甚至应该先把农村建设好,只有这样,年轻人才愿意留下来,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只有这样农产品才能长久供给。
徐小青说,对于有着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吃饭问题无论何时都是头等大事,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做好“三农”工作,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给出了指导,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工作也进行了部署,政策目标已经设定,就要朝着这个方向走。
第二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将担重任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将担重任
张娜
2012-12-27 14:57:45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12月24日
12月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闭幕。会议系统总结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具体来说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会议强调,要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的各项部署,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统筹全局又突出重点,对于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新起点上强化“三农”工作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徐小青看来,不仅高层重视,社会各界对此次会议也广泛关注并充满期待,原因:一是,今年是换届年,所谓承前启后,大家对新一届领导集体如何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工作,有哪些新的工作思路
充满期待。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这是党中央在十八大之后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也是定调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会议提出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明年农村工作提出指导和要求。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丰”,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农业生产能力也有大幅提高,十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可喜成就,工农城乡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此外,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也前所未有,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从2006年的3517.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98亿元,6年累计投入40122亿元,年均增长24%。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说,这十年是农村的面貌变化最大,农业的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十年。
虽然“三农”工作成就喜人,但中央也看到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徐小青说,粮食虽然持续增产,但人口也持续增加,农产品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农业现代化滞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突出。也因此,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化“三农”工作,并将之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放松、不动摇。
加快创新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此前,被各界广泛关注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在这次会议上作为指导明年“三农”工作文件的主题被提及。会议强调,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
制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对此,徐小青说,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亿农村劳动力中,有近一半约2.4亿劳动力进城务工,而且大都是青壮年劳动力,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农业经营主体出现“老龄化”趋势。
“我们还要建设农村,还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谁来种地?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剩余劳动力?怎样推进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徐小青认为,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背景下,只有进行农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
他说,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应适度扩大规模,发展多种经营形式,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水平。比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土地要在农户之间流转,要在流转过程中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是努力方向。徐小青提醒,一定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
度基础上,要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尊重农民意愿,不能限制或者强制他们流转承包土地。要符合当地的情况,符合现阶段的发展水平,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此外,农民的土地权利一定要有法律保障,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放心流转、健康流转。只有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才能从根本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徐小青说,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城市和农村都要发展,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投入方面要均等化,就是让生活在农村的人,也能够享受到城里人享受到的道路、水电、通讯、医疗、教育等服务,一些基本的服务产品必须满足。另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不能偏废农村建设,不能以农村的凋敝为代价,应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把农村建设好,甚至应该先把农村建设好,只有这样,年轻人才愿意留下来,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只有这样农产品才能长久供给。
徐小青说,对于有着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吃饭问题无论何时都是头等大事,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做好“三农”工作,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给出了指导,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工作也进行了部署,政策目标已经设定,就要朝着这个方向走。
第三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农业部将抓紧研究探索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制定扶持政策和管理服务办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逐步扩大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农业部将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行市场化,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扶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鼓励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各项生产服务。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启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
此外,农业部还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背景链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其中一条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投入,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对农业的支持体系。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超过
1.2万亿元,这些投入使农业技术装备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比如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超过50%,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传统家庭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增收只有依靠外出打工和承接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两种方式。这也要求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并为这一创新创造了条件。
【内涵】
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四个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它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衔接等不同环节的各种创新,如种植养殖大户、专业户、合作农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再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市场”等经营形式。
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家庭农场这种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与大户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比较长远的规划且规模适度。比较典型的家庭农场,如上海松江附近的,全部种粮食,规模在80亩至100亩之间,也就是夫妇二人加上社会化服务所能打理的面积。这样既保证了规模适度,又能在当前条件下实现比外出打工收益更高的目标。
【注意事项】
在鼓励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创新农业经营形式,是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不是另搞一套,必须保障农民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不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这就意味着不能盲目追求集中和扩大规模,流转一定是一个过程,土地经营的规模取决于城镇化的质量和真正能够提供非农就业的水平。其次,要重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劳动力转移、老龄化和经营形式创新,在农业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化服务需求,政府、相关企业和组织要抓住机会,为农民提供服务,这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涵。
第三,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进入农村时,一定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要替代农民在生产环节的作用。农业生产不提倡雇工经营,农民给老板干活一般效率都不会高。其实除了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企业能够介入的领域还有很多,包括生产服务、加工、流通和信息收集等。
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也有很大的空间,企业只要能够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与农民结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完全可以在农业领域有一番大的作为。
第四篇:你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壮大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股份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差别化用地管理政策。规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严格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管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序
第五篇: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是激发生产经营活力、保障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之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和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农业部门的重大任务。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扩大登记试点范围,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深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确保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遏制土地经营的“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强调解仲裁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引导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扶持农民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增加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快建立部门联合评定发布示范社机制,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支持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
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方向是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总体要求是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
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重点是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在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关键是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着力点是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多种形式、便捷有效的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通过探索服务模式、总结典型经验、树立推介典型、研究扶持政策,从基层入手务实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
四是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神圣权利,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根本体现,也是农民进退有据的重要保障。要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对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大力宣传示范县先进经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
(来源:农民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