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派驻机构如何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进行有效监督的探讨
关于派驻机构如何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进行有效监督的探讨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精辟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报告中提出“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并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是我党为改革和完善纪检监察体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这一重要精神的具体体现。
自2006年3月实行统一管理以来,南京市监察局派驻市交通局监察室牢固树立“加强监督是本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的观念,认真履行监督检查和协助配合两项职能,积极探索履行职责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为进一步推进南京交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大力强化监督意识,努力找准工作定位
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是监督体制的重大变革。派驻机构在驻在部门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只有熟悉驻在部门的实际工作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我们派驻机构要充分认识并抓住统一管理的时机,认真研究、调整好与驻在部门的工作关系,紧密结合驻在部门工作实际,努力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与驻在部门形成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合力。
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意识到,统一管理的首要目的就是对驻在部门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加强监督。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有接受监督的自觉性,甚至个别人一提到监督就觉得别扭、反感,这是派驻机构履行监督职责的最大难点。从党性高度讲,接受监督是权力拥有者的一项义务。监督可以使人少犯错误,领导干部要乐于接受他律,不能存在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只有严格自律,又接受他律,才能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要克服这个难点,第一,派驻机构要认清自己应负的职责,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坚定的信念,理直气壮地去监督。第二,要争取驻在部门党委、行政特别是“一把手”的理解和支持。第三,要想方设法,营造氛围,提高班子成员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简言之,就是“敢监督、能监督、会监督”。监督是个敏感的问题。派驻机构履行协助职责不是大包大揽,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督促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确保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做好“到位不越位”。我们派驻机构要及时针对部门和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调查研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更要自觉接受驻在部门党委、行政和干部群众的监督,做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模范。采取措施要慎重而坚定,利用各种机会参与到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去。我们积极争取“一把手”在党委会、局长办公会等场合要求其他班子成员理解和支持驻局监察室的工作;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报告、年初各级负责人签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都要向局纪委派驻监察室备案,通过工作提高了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和接受监督的意识。
二、把握重点进行监督,灵活使用工作方法
派驻机构要紧密结合驻在部门的工作实际,找准监督检查的切入点,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督方式。
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充分发挥职能,保证党委、行政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定
当前,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派驻机构要不断提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结合驻在部门实际,向党委、行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党委、行政正确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各项要求。如我市交通建设任务繁重,为实现科学化管理,强化廉政监督,提高投资效益,我们进行了南京交通建设项目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在实施的过程中,监察室不断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向局党委、行政反馈并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使之达到使用规范要求。又如,我们结合政风行风检查活动进行深入调研,向局党委、行政提出了调研报告和监察建议,引起了局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局长办公会和各单位负责人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整改方案。我们还针对行政审批和交通行政执法环节中容易出现的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监察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党委、行政的认可和采纳,促进了市交通系统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我们派驻机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紧紧围绕驻在部门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建立纪检监察建议制度,充分发挥“建议权”进行协助和监督。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党委、行政逐步认识到,派驻机构的工作目标与驻在部门党委、行政的工作要求是一致的,派驻机构是驻在部门党委和行政建班子、带队伍的得力助手,这样,派驻机构的工作才会越来越顺畅。
(二)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监督
在监督工作中,我们要对人事、财务等重点部门及驻在部门中心工作中一些重点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断探索有效的监督方式。不能脱离驻在部门的中心工作谈监督,必须将监督触角贯穿并融入到各项业务工作中去。只有这样,监督工作才能有深度、有广度,否则,我们的监督只能浮在面上,蜻蜓点水,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在实践中,人事部门选拔任用干部书面征求派驻机构意见时,我们都以书面形式进行意见反馈;对于政府采购、交通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工作,我们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参与监督;对交通系统涉及的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收费等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并且,我们参与了南京市交通建设项目综合管理系统等多套网络系统的研发工作,利用科技手段监督和规范行政行为,体现了全过程监督,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三)要在落实重要制度上多下功夫 一些领导干部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因为制度的“缺失”,而是制度落实的“缺位”,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重要制度落实不到位。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切实抓好民主集中制的落实。这既是党的组织原则,又是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派驻机构负责人在党委、行政会上要敢于直言,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检查会议决定是否得到落实,真正体现民主和集中。其次,要避免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定期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是我们履行监督职责的有效方式。要广泛征求群众对班子的意见,充分沟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引导和鼓励班子成员从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关心爱护同志角度出发,加强对“班长”的帮助教育,学会“小题大做”,通过分析平时掌握的一些“小问题”,及时批评提醒,防止“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第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点是落实,落实的关键是领导。派驻机构将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当作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方式,对平时发现的问题要按照责任划分,提醒并督促相关领导落实责任;年底检查中对照年初签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逐条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向相关领导通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和责任追究办法追究相关领导干部的责任,对领导干部真正起到提醒和监督作用。我认为,这些制度是派驻机构履行监督职责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和监督手段,落实这些制度不需要表面上的创新,重在一个“实”字,监督的效果才能得到体现。另外,要通过加大执法监察、效能监察、纪律作风督察力度等手段,促进其它各项监督制度得到很好地落实。
(四)把做好案件检查工作作为履行职责的重要途径
信访工作是掌握干部队伍情况的重要渠道,查办案件是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2006年3月份以来,我们受理信访举报中进行初核的有16件,立案16件,有16人受到党纪政纪处理。通过查办案件,以查促教、以查促建。首先,我们重视案件分析工作。通过季度分析、半年分析、年度分析和重点案件分析,提出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倾向性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党委、行政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第二,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综合效应。每查处一个案件,我们用身边的案例教育身边的人,如伏国华、许庆民、龚建国等人的案件,以产生警示效应。同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召开会议,向案发部门或党委、行政提出书面整改建议或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议,督促驻在部门不断完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查办案件既能对干部进行诫勉教育,又能促进制度完善,同时也是有效的监督。而且,通过查办案件,还可以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不断规范监督工作
制度建设是监督的保证。在制度建设中,我们注意抓契机、找结合:一是以统一管理为契机,协助党委、行政建立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如重要情况通报制度、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报告备案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等;二是结合落实惩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建立了干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还制订并试行了《党风廉政建设综合评价办法》。这些涉及监督的制度大多以党委、行政的名义印发,不仅更具权威性,而且为派驻机构实施监督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这些制度的落实,使派驻机构的监督工作更加规范,对党委、行政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更有可操作性。我们从这些工作中体会到,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不能仅用“权力”去监督,更多地应是通过落实“制度”去监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同级”监督带来的监督弱化问题。
(六)与市纪委监察局领导、各部门和工交纪工委加强工作汇报和情况沟通
统一管理后,我们对重要工作的完成情况,特别是查办案件情况等,通过口头汇报、书面报告或廉政通报、信息等形式,及时向市纪委监察局领导及有关厅室报告。一些重要案件向市纪委、工交纪工委领导汇报后,在市纪委、工交纪工委领导的指导下得以顺利查办。在涉及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活动时,还邀请市纪委监察局、工交纪工委领导现场指导。通过汇报和沟通,不仅使上级领导和机关及时掌握我们的工作情况,还使得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及时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以更好地履行职责。
三、认真处理各方关系,促进工作顺利进行
统一管理后,派驻机构的领导关系、职能任务和人事管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创造一个良好的履职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觉得,在工作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监察室和驻在部门的关系
目前,客观形成的“双重身份”使驻局监察室主任必须认真处理好派驻监察室和驻在部门的关系。一方面,作为驻在部门的成员,应积极参与驻在部门重要决策的酝酿、讨论,争取做到决策前知情、决策中参与、决策后加强监督检查,并加强与党委、行政和其他处室之间的沟通交流,认真、负责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作为派驻机构负责人,对信访分析、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多向党委、行政及有关领导通报,加强沟通,这既是提醒又是监督,既有利于党委、行政全面掌握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又有利于共同做好工作。
(二)处理好监督检查和协助配合的关系
一方面,通过做好协助配合工作,深入了解情况,取得驻在部门的理解与支持,为开展监督检查创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监督检查,查找各级领导干部和系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协助党委、行政分析研究,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总之,履行职责时,既要大胆监督、放手工作,又要诚心诚意、竭尽全力地协助党委、行政,急党委、行政之所急,让党委、行政感觉到,派驻机构的监督不是给党委、行政和领导班子“挑刺”,是在为党委、行政服务、为单位的队伍建设服务。
(三)处理好监督和保护的关系 工作中,我们对全系统的干部一直灌输这样的思想: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干部。一方面,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的同时,我们注意多方提醒、全面预防,防止领导干部在不自觉或不知情的情况下犯错误。我们在系统内开展了廉内助、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建立了廉政谈话、廉政指导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注意防止有人恶意利用纪检监察部门来诬陷领导干部,损害领导干部的名誉、影响领导干部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遇到泄私愤恶意诬陷诽谤的信件,在处理这些信件时要慎重调查、保护好干部。
通过实践,我们切实感到,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很难一步到位,需要有个不断探索、不断强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方面,统一管理后,派驻监察室领导承担的责任明显加大,但由于体制的原因,派驻纪检组长、监察室领导独立实施对班子成员的监督依然相当困难;另一方面,派驻机构和驻在部门长期的“血缘关系”不可能“一纸命令”就能切断,需要一个思想转变、职能转变、关系转变的过程。况且,目前派驻机构的人员经费、后勤保障仍由驻在部门负责,依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难免会对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的独立性构成一定的影响。
明确监督意识,突出监督重点,认真履行职责,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纪检监察体制,加强党内监督,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防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强化派驻机构自身建设,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能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统一管理的各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理顺,作为派驻干部,我们要在当前体制框架下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对驻在单位负责、对相关人员负责的态度,振奋精神,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切实履行好市纪委监察局赋予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加强监督检查,促进驻在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第二篇:如何对食品企业进行有效监督
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
监督检查工作要点
第一章 总则
2009年12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在网站上公布了2009年第119号公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
一、目的
为督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二、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三、执行日期
自2010年3月1日起执行。
四、适用范围
(一)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二)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督检查,可参照执行。
五、其他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依照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省局于近日下发了《关于切实规范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督检查行为的实施意见》(冀质监发„2011‟73号),就是针对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和监管工作的需要,细化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第二章 检查程序
一、工作计划 市、县局应当根据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编制本辖区企业监督检查计划,并按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关规定上报备案。
市、县局可以根据上级局的工作部署、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状况、监管工作需要等情况,对监督检查计划进行调整。
二、检查分类
监督检查分为特别监督检查和常规监督检查。
(一)特别监督检查
企业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涉嫌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可以开展特别监督检查,并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通知书》直接前往企业实施监督检查。
(二)常规监督检查
开展常规监督检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在监督检查前15个工作日,向企业送达《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通知书》,告知企业监督检查有关项目。可以直接送达,也可以邮寄送达。直接送达的,以被监督检查单位在回执上注明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邮寄送达的,以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三、企业提交自查报告
进行常规监督检查的,被检查企业应对资质保持、进货查验、生产过程、出厂检
验、不合格品管理、产品标识标注、销售台帐、企业标准、不安全食品召回、从业人员健康和培训、委托加工、消费者投诉受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收集和食品安全事故处臵等14个方面76个小项进行自查,并向实施监督检查的质监局提交书面自查报告。自查报告应包括《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自查表》规定内容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四、企业自查报告的检查 收到企业自查报告后,应当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场所进行核查。必要时要求被检查企业做出说明并提供补充报告材料。
企业应当对其提交的报告和相关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五、现场检查
经核查企业自查报告和补充材料,认为需要实施现场检查的,应当告知企业。
(一)2名以上工作人员参加。
(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有效证件。
(三)根据需要,可以聘请技术专家、消费者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等人员参与检查工作。
(四)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抽样检验。
(五)应填写《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核查表》,就检查情况与被检查单位交换意见。
(六)监督检查结论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的人员签字。对检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签署异议。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就监督检查结论向本单位汇报。
被检查单位拒绝签字的,由监督检查人员书面记录后存档。
(七)依法处理检查结果。
(八)监督检查结果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并记入该企业信用档案。监督检查工作中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依法应通报同级相关监管部门的,按法律法规要求进行通报;食品安全信息直接涉及食品认证、计量等情形的,应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内部相关工作机构通报。第三章 检查内容 共14个方面76条。
一、检查前准备
进行企业检查前,应至少准备如下资料:
(一)企业基本情况档案,包括申请生产许可时的申请书、生产许可证复印件、产品标准、食品添加剂报告表等;
(二)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了解产品标准,掌握该类产品的风险点以及易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并熟悉相关物品的性状;
(三)熟悉以往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准备核实企业的整改情况;
(四)行政执法、抽样检验所需的文书。
二、企业资质变化情况
(一)工商营业执照
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应在有效期内;每年应进行年检;经营范围应包含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许可范围。
(二)食品生产许可证
1、生产许可证载明的企业名称应与营业执照一致;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如发生变化,应报质监部门并办理变更手续。
2、企业的实际生产地址应与生产许可证载明的生产地址一致。
(三)实际生产方式和范围
1、企业生产的产品应在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许可范围内。
2、企业生产区域的周边环境及生产区域内的生产车间、仓库、办公场所、检验室和相关附属设施如发生变化,应报质监部门并根据情况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
3、依据企业生产许可审查时提供的企业生产许可申请书进行检查,核对企业的车间布局、工艺流程、设备设施是否与申证时提供的资料一致。
(四)条件变化后报告情况
上述企业的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后是否及时向县级局报告。
(五)检查技巧
进厂前:首先了解厂区周围环境和厂区面积、厂房类别等,掌握周围污染源、排污口和厂区面积、厂房分布、货物运输通道等基本情况。有利于发现分布周围的污染物和假冒伪劣产品运输通道。
进场后:观察厂区内部环境,如道路硬化、污水排放、垃圾存放区、厂房布局、库房位臵、厕所、生产区和生活区等。与在厂外的观察对比,有利于发现暗藏厂内的黑窝点、黑加工车间、黑库房等。
三、采购进货查验落实情况
(一)采购食品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料索证 检查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合格供货者名单,调阅合格供货者的资质证明和评价记录,包括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应发证产品)、产品标准和具备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报告(全项)。
(二)进货查验情况
1、检查进货台账。台账内容应包括: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确保食品添加剂的来源可以追溯。
2、核对进货台账中每批产品的供货者是否来自经过评审合格的供货者,是否每批都索要了供货者出具的对应批次的检验报告或者由供货者签字或者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如果采购的是进口产品,应索要该批次产品的进口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或检验报告。对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产品,企业应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
3、检查实际使用的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是否与企业工艺配方的要求的品种一致;是否存在非食用物质;是否采购了无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应发证产品);是否采购了未经委托加工备案的其他企业的食品包装材料和标签。
(三)检查技巧
库房检查:了解厂区基本情况后,首先控制原辅料和成品库房(包括冷库)。原辅助材料库重点检查:
是否有腐烂、变质、未经检疫或病死畜禽; 是否有过期产品;
是否有非食用性原辅材料; 是否有未经报告的食品添加剂;
库房温度是否满足物品的存放要求。成品库重点检查:
对照生产许可证复印件,检查是否有生产许可证许可范围之外的产品;
是否有代加工而未标注真实产品信息的产品; 库房温度是否满足物品的存放要求。
四、生产过程控制情况
(一)厂区内环境清洁卫生状况、企业自查记录
1、检查厂区是否清洁、平整、无积水,道路是否硬化,地面是否硬化或绿化;生活区、生产区是否隔离;是否饲养家禽、家畜;坑式厕所是否距生产区25米以外;厂区内垃圾是否密闭式存放并远离生产区;排污沟渠是否为密闭式。
2、检查企业是否制定厂区环境卫生检查制度,是否定期/不定期自查。
(二)生产加工场所清洁卫生状况、企业自查记录
1、检查生产车间、仓库等生产加工场所的防蝇、防鼠、防虫等措施是否有效;更衣、洗手、消毒设施是否有效;
2、生产车间是否清洁卫生,各类废物和有害物质是否分类存放和标识;
3、生产车间地面是否使用无毒、防滑的硬质材料铺设,是否破损或有裂缝,排水状况是否良好,车间内墙壁是否用浅色无毒材料覆涂,房顶应无灰尘;
4、位于洗手、更衣设施外的厠所应为水冲式,无异味,排风设施良好,排风口应朝向车间外侧,远离车间的门、窗和进风口。
5、车间内部是否设有洗手消毒设施(更衣室以外的),方便生产过程中的手部清洗、消毒。
6、检查企业是否建立生产加工场所卫生检查制度,是否定期/不定期自查。
(三)生产加工设施清洁卫生状况、企业自查记录
1、检查企业的生产加工设施是否清洁。
2、设施周边加工剩余的边角料、食品残渣等废物是否及时清理。
3、是否具备相应的清洁工具。
4、是否有设施卫生状况自查记录。
(四)、企业必备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记录
1、检查是否制定生产设备、设施定期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制度。如设备、设施的大修、中修、小修和日常保养规定;设备设施开工前清洗消毒、交接班清洗消毒、发生以外情况时的清洗消毒办法。
2、检查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记录是否与制度的要求一致。不一致时要求企业说明理由。
3、检查设备、设施是否清洁,是否有锈蚀、损坏和被污染的情况。
(五)产品投料记录
1、检查配料、投料记录是否详细,是否与工艺文件规定的配方一致,是否记录了配料(投料)产品名称、数量、批次等,是否有相关工作人员的签字。
2、检查现场的小黑板、记录本等物品中的文字情况,注意是否有异常记录。
3、检查现场的配料、投料记录与企业在其他场合提供的投料、配料记录是否一致,防止企业在生产记录上的造假行为。
4、根据食品添加剂配料记录和工艺文件,检查是否与成品标签标注的配料表一致。
5、必要时检查配料记录、产量与检验报告中的数据的关联性。
(六)生产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记录
1、查阅企业的工艺文件、关键控制点作业指导书等文件,了解企业有哪些关键质量控制点,然后与该类食品的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对应,确定是否符合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要求;
2、对照产品生产标准查验企业是否按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产品、工艺是否符合标准中的定义;
3、在企业的关键质量控制点的生产环节检查相关仪表、记录显示的各类数据是否与工艺文件、关键控制点作业指导书的规定一致;询问操作人员是否了解工艺文件、关键控制点的要求;
4、核对企业在其他场合提供的关键质量控制点记录是否与现场记录内容、形式一致,防止企业在生产记录上的造假行为。
(七)生产中人流、物流交叉污染情况
1、人流、物流经过各自的通道进入车间。人流、物流进入生产车间要通过各自的通道,如人经过更衣室、洗手消毒间、风淋室,物经过传送口、缓冲间、风淋室等。
2、人流、物流交叉污染是指:
(1)不同清洁度度要求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叉;(2)不同清洁度要求的物与物交叉;(3)不同清洁度要求的人与物交叉。
(八)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情况
1、防止交叉污染的原则
(1)原料、半成品、成品分别存放。(2)生食、熟食分别存放。
(3)清洗过的和未清洗的分别存放。
(4)不同物料的加工设备和盛装容器分别使用并分别清洗。
2、检查内容
现场观察是否有上述现象发生。
(九)设备、设施运行情况
1、对照企业档案,检查是否具备生产许可时申报的设备。
2、观察设备状况,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如是否连接电源,是否能够正常开启,是否缺少零配件。
(十)现场人员卫生防护情况
1、检查生产现场人员更衣、洗手和穿戴工作服的情况。
2、检查生产现场人员是否有佩戴首饰、手表等易脱落物品。
(十一)使用回收食品情况
1、严禁利用回收食品再次加工生产食品。
2、回收食品应有详细记录,说明品种、规格、数量、来源回收日期及回收原因。
3、回收食品应根据回收原因进行处理,处理情况应详细记录。
4、现场检查时除特别注意库房、配料间、投料间等场所外,还应注意平时易忽视的、企业不愿意被检查的场所以及包装标识不明的物品。
四、出厂检验落实情况
(一)用于检验的设备情况
1、对照企业档案核对检验设备的名称、规格、数量和生产厂家,并检查计量检定情况。
2、要求企业打开检验设备,检查是否能够正常开启。
3、观察仪器清洗设施(玻璃仪器清洗池、塑料洗瓶等),确定是否具备相应的清洗能力。
4、观察冷凝管、水浴锅、电炉、高温炉等设备,是否有经常使用的痕迹。
(二)检验的辅助设备及化学试剂情况
1、对照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中规定的检验辅助设备、化学试剂,检查企业是否具备。
2、检查化学试剂采购票据,确定其消耗量与生产量是否匹配。
3、检查辅助设备的状态,是否有经常使用的痕迹。
(三)检验员应具备相应能力
1、检查检验人员上岗证。
2、询问产品标准和检验项目。
3、要求检验人员详述1个或几个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查阅检验原始记录与检验员描述的、产品标准规定的是否一致。
4、现场操作考核。
(四)出厂检验项目情况 对比企业出厂检验报告、检验原始记录与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和产品标准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是否一致。
(五)出厂检验的原始数据记录和检验报告
1、检查方式:
(1)正向检查。调阅企业的出厂检验记录,对照生产记录,检查企业是否执行出厂批批检验制度;(2)逆向检查。随机记录企业成品库中和产品销售记录中的产品生产日期/批次,然后追溯对应批次的出厂检验报告。
(3)检查出厂检验报告时,要结合产品标准和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确定检验项目是否符合规定。
(4)出厂检验报告中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产品等级(必要时)、生产日期/批次、产品批量、抽样数量、执行标准等产品基本信息,还应包括检验项目、技术要求、检验结果、检验结论、检验人员、校核人员(必要时)、批准人员、检验日期以及企业公章(或检验专用章)等信息。
2、辨别出厂检验报告的真实性
(1)检查检验报告时,要同时调阅相关的检验原始记录,核对检验原始记录的数据是否真实,与检验报告的结果是否一致。
(2)询问检验人员,了解其是否掌握检验专业知识,对检验过程、标准要求是否熟悉;核对其签名,是否与检验记录、检验报告中的签名一致。
(3)对照检验标准核对检验室是否具备检验所需的辅助设备和化学试剂,观察检验设备、玻璃仪器是否有使用过的痕迹。
(4)如果条件允许,可随机抽查部分产品进行现场检验,或与监督抽查的检验报告结果比对,确定检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产品留样记录
1、产品必须批批留样,留样数量应能满足检验要求或产品标准要求;留样时间应与产品保质期一致,保质期超过2年的保存2年。
2、留样库房应性能完好,具备产品要求的存储条件和防护措施。
3、留样应有记录。
(七)自行进行出厂检验企业实验室测量比对情况
1、出厂产品实施自行检验的企业是否按规定每年与质监部门检验机构进行两次比对检验。
2、比对检验不合格,是否进行整改,整改期间是否委托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对其出厂产品实施委托检验。
(八)委托出厂检验情况
1、出厂检验实行委托检验的企业,检查其是否评价了委托检验机构的资质。
2、检查委托检验合同是否规定了委托检验的项目,是否批批检验,是否对批次负责等内容。
五、不合格品管理情况
(一)检查企业是否制定了不合格品管理制度,详细规定了不合格品的评价和处臵办法,如返工、降级、改作他用(非食品用途)和报废销毁等处理方式。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原辅材料、半成品可以采取降级、返工等措施进行处理以达到规定的要求,严禁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原辅材料生产食品,严禁使用销售后退回的成品再加工生产食品。不合格品改作他用(非食品用途)时应评价其影响,确保不违法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检查不合格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的处理情况时,应检查进货查验记录,确定不合格原辅材料的种类、批次、数量,然后根据追溯其处理记录,了解处理方法和处理结果。
(三)检查不合格半成品、成品的处理情况时,应检查生产记录、入库记录和销售记录等相关记录,确定不合格半成品、成品的种类、批次、数量,追溯企业的检验报告和不合格处理记录,了解处理情况和处理结果。
六、标识标注符合情况
(一)食品标签标识的内容应至少包括:
1、食品名称;
2、产地(应当按照行政区划标注到地市级地域);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分装食品应当标注分装者的名称及地址,并注明分装字样;
4、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
5、净含量、规格(并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标注);
6、成分或者配料清单,配料清单应列明食品添加剂项,食品添加剂的名称为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7、产品标准代号;
8、质量等级和加工工艺(标准要求时);
9、生产许可证编号及QS标志;
10、专供婴幼儿主辅食品标签应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11、专供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标签应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12、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等规定的其他中文说明。具体要求详见国家质检总局2009年10月22日重新修订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
(二)检查企业的产品标签一般分为三个环节:
1、标签仓库检查。检查库存的标签种类,确定是否与生产许可证载明的种类相符;作废标签是否明确标识并采取分类、隔离措施;是否存在未经委托加工备案的产品标签;是否有超范围生产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迹象。
2、检查企业包装车间内的标签,查看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是否有提前或滞后标识等不真实标注生产日期的现象。
3、检查成品库中产品的标签标识,特别是产品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产地、厂名厂址等内容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假冒、商标侵权或傍名牌的现象。
七、销售台账记录情况
(一)销售台账的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出货地点等。
(二)检查销售台账时应与财务帐对应检查。
八、标准执行情况
(一)如果有企业标准应检查其标准备案情况,关注备案原件和有效期。
(二)检查是否收录执行最新标准可以登录国家标准委的网站,查询国家标准的有效性;也可以登录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的“标准图书馆”的网站(www.bzsb.info)查询。
(三)检查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标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查:
1、首先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配方和原辅材料采购记录,确定企业原辅材料清单,然后逐一检查是否具备原辅材料标准;
2、根据生产许可申请书和许可证载明的产品品种,检查是否具备产品标准;
3、根据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和引用的检验方法标准,逐一检查是否具备检验方法标准。
九、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情况
(一)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8月27日发布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总局第98号令),规定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应包括:产品名称、批次及数量、不安全项目、产生的原因、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情况、召回产品处理记录、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向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报告召回处理情况等内容。
(二)目前国家质检总局正在修订《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在公示,要求在2011年5月31日前反馈。
十、从业人员管理情况
(一)企业对直接接触食品人员健康管理的相关记录
1、检查是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
2、检查直接接触食品人员的健康证明,从中抽查健康档案,可采取追溯法。
(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记录
检查企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记录。
十一、接受委托加工情况
(一)委托加工情况
1、结合企业档案和生产现场、库存物品和销售记录,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委托加工情况;
2、委托加工目前应向省局申请备案,企业应保存备案记录。
(二)委托加工食品包装标识
检查现场委托加工标识是否与委托加工备案申请书中批准的一致。
十二、对消费者投诉登记及处理记录
消费者投诉登记及处理记录应包括:投诉者姓名及联系方式、食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投诉质量问题、企业采取的处理措施、处理结果。
十三、收集风险检测及评估信息的记录
(一)管理制度
检查企业是否建立收集风险检测及评估信息制度,由谁负责;检查信息收集渠道。
(二)企业做出的反应
检查企业对于风险检测及评估信息的处臵方法,如自查、整顿、预防、报告等。
十四、企业处臵食品安全事故情况
(一)企业制定的食品安全事故处臵方案
企业应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臵方案,规定相应的负责人、负责部门、处理程序、报告程序等。
(二)企业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检查企业自查或模拟演练报告。
(三)企业处臵食品安全事故记录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企业应建立和保存处臵食品安全事故记录,具体内容见《食品召回管理规定》。
第三篇:关于派驻纪检组组长约谈驻在部门党员干部的暂行办法[最终版]
关于派驻纪检组组长约谈 驻在部门党员干部的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派驻机构职能作用,强化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进一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十届省纪委第八次全会精神和省纪委监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派驻机构统一管理的补充规定》,结合派驻机构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派驻纪检组组长约谈驻在部门党员干部,是指派驻纪检组组长以谈心谈话的形式与驻在部门党员干部进行单独或集体面对面的交流。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驻在部门党员干部,主要是指驻在部门领导班子成员、驻在部门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延伸到涉及人、财、物等重要岗位和群众有反映的党员干部。
第四条 约谈要坚持制度规范、强化监督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帮助教育的原则;坚持交流思想、增进理解的原则;坚持严格要求、促廉从政的原则。第五条 派驻纪检组组长一般每年约谈驻在部门每名党员干部至少一次,特殊情况可随时安排,由派驻纪检组组长确定。
第二章 约谈的主要内容
第六条 调查性约谈。根据工作需要,调查了解约谈对象履行“一岗双责”、分管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个人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情况;干部选拔任用情况;群众反映问题情况;对派驻机构和干部意见及建议;其他党员干部有关情况;其他需要通过约谈调查了解的情况和问题。
第七条 警示性约谈。对在思想、工作、生活和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党员干部,及时提出批评教育,进行提醒警示,帮助他们剖析思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其自查自纠。
第八条 提示性约谈。对担任或即将担任重要职务、承担重要工作任务的党员干部,进行遵守规范权力运行制度等履职要求的告诫和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提示,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
第九条 指导性约谈。对党员干部在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遇到有关廉政的情况和问题,及时了解情况、要件原因、提供咨询,进行廉政指导和把关。第十条 沟通性约谈。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积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对待和支持纪检监察监督工作。
第十一条 其他需要约谈的事项。
第三章 约谈的基本形式
第十二条 约谈一般以个别谈话与集体谈话相结合、个别谈话为主的形式进行。
涉及党员干部个人的问题,采取个别谈话的形式进行。涉及驻在部门领导班子、驻在部门内设机构集体、驻在部门直属单位领导班子的问题,采取集体谈话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第十三条 约谈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进行。请进来,即派驻纪检组组长约请党员干部到派驻机构办公室、会议室等地点进行谈话。
走出去,即派驻纪检组组长采取与党员干部提前预约的方式,深入党员干部工作地或家庭进行谈话。
第十四条 约谈既可以采取一事一谈,也可以采取多事一谈的形式进行。
第四章 约谈的程序要求
第十五条 约谈一般按以下程序和步骤进行:
(一)制定方案。每年年初,由派驻机构制定约谈工作方案,明确约谈的对象、内容、形式和要求等,并征求驻在部门党组(党委)意见。约谈方案由派驻纪检组组长负责审定。
(二)印发通知。通知约谈对象,告之约谈内容,衔接约谈时间和地点等。
(三)前期准备。约谈前,派驻纪检组组长和约谈对象分别做好约谈准备工作。派驻纪检组组长要对日常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梳理,准备好有关谈话资料,提高约谈的针对性;约谈对象可以视情况准备书面材料。
(四)进行约谈。派驻纪检组组长与约谈对象进行谈话。谈话过程中,派驻机构要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参加约谈,负责做好谈话记录和服务等工作。
(五)整理记录。约谈结束后,参加约谈的工作人员要在三个工作日内,将谈话记录进行整理,并呈报派驻纪检组组长审阅和签字。派驻纪检组组长审阅和签字后,谈话记录由派驻机构负责存档。
(六)解决问题。对约谈对象反映的问题,由派驻纪检组组长视情况,按有关规定提出办理意见,并将有关情况向约谈对象进行反馈或答复。
第十六条特殊情况下,根据约谈的对象、内容、时间和约谈事项的缓急程度等,可由派驻纪检组组长别行确定约谈的程序和步骤。
第五章约谈的组织领导
第十七条派驻机构是派驻纪检组组长约谈驻在部门党员干部工作的责任主体,派驻纪检组组长是第一责任人。派驻机构和派驻纪检组组长要积极争取驻在部门支持、配合和协助搞好约谈工作。
第十八条根据工作需要,派驻纪检组组长可视情况,委托派驻纪检组副组长及派驻监察室主任约谈驻在部门党员干部。
第十九条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成员要积极支持、配合、协助派驻纪检组组长约谈驻在部门党员干部。驻在部门党组(党委)书记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支持和参加约谈,引导和鼓励党员干部大胆向派驻机构汇报思想、提供真实情况,保证约谈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二十条约谈对象要以对党、对事业、对个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客观、真实、准确地表达思想,反映情况,提出意见。
第二十一条约谈工作结束后,派驻机构要对约谈情况及时进行梳理汇总,综合分析,形成总结报告。对约谈中发现的驻在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班子运行和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工作对策和整改意见,视情况和规定提交驻在部门党委(党组)。
第六章约谈的注意事项
第二十二条要严格遵守保密工作纪律。凡参加约谈的人员,对约谈的内容、材料等必须严格保密,如发现泄密问题,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提高约谈对象的思想认识,使之感受到约谈是一种是重视、关怀和爱护;积极营造良好约谈氛围,实行和谐约谈、互动约谈、双向约谈,提高约谈效果。
第二十四条要把握好约谈时机。对个别在遵纪守法、勤政廉政、思想作风方面出现问题的党员干部,及时进行约谈,提出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提出建议和要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省纪委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七章附则
第四篇:如何对领导班子进行民主评议
如何对领导班子进行民主评议
民主评议的主要内容:
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干部要以企业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岗位责任制为依据,对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评议。民主评议要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工作实绩。还要把是否尊重、依靠、关心职工群众和勤政廉洁等职工群众关注的问题作为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重要方面。
民主评议的主要内容是: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情况;遵守党纪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情况;企业经营管理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思想作风、精神状态、职业道德、勤奋敬业和廉洁自律情况。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的内容要体现相应的特点,一般应包括:
(1)能否自觉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2)是否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市场经济知识、必要的科技知识和岗位职责所要求的管理能力;
(3)是否坚定地依靠党组织和广大职工办企业,坚持走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4)是否勤奋敬业,勇于奉献,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
(5)是否谦虚谨慎,努力学习,善于同领导班子成员合作共事;(6)是否坚持在抓好企业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既要评议领导班子的整体情况,又要评议领导成员个人表现。对企业行政领导人员,要着重评议民主决策、管理能力、经济效益和工作实绩,以及企业技术更新、设备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国内外市场开拓情况。
对企业党组织负责人,要着重评议在企业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成效和工作实绩,尤其是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
民主评议的方法和步骤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或办法,相信和依靠职工群众,充分发扬民主,严格履行民主程序,与企业人事干部制度改革紧密结合,同考核企业领导班子紧密结合,有组织、有领导、有准备地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的具体步骤大致为:
1、向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宣传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同时,被评议的领导干部要做好述职准备;
2、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听取民主评议对象的述职;
3、组织职工代表对述职企业领导干部进行评议;
4、组织职工代表采用无记名方式对述职的企业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参加测评的职工代表人数要符合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法定人数);
5、整理职工代表的评议意见以及对领导干部的奖惩任免建议,统计测评结果,形成书面材料报送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
6.评议结果经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同意后,报送上级有关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企业领导干部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向职工代表和被评议的企业领导干部反馈。民主评议的组织领导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要在企业党委统一领导下,由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组织实施。企业工会作为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的具体事宜。为了搞好民主评议工作,要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干部专门小组(或专门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干部专门小组(或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名单,由企业工会提名,经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审议后,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其成员一般应由职工代表和企业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企业工会等方面有关人员组成。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干部专门小组(或专门委员会)对职工代表大会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草拟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工作实施方案;对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认真负责地整理职工代表的评议意见和统计测评结果;监督检查民主评议结果的落实情况。
第五篇:关于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工作意见
关于加强纪检监察 派驻机构工作的意见
今年以来,为强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根据哈尔滨市纪委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全县乡镇和部分部门实行了“纪检”、“监察”双派驻制度。撤消了8个乡(镇)党委纪委,成立驻祥顺镇和富林乡2个纪工委、监察分局。撤销教育纪委、卫生纪委,成立驻教文卫纪工委、监察分局,同时负责包括文体局、广电局和计生局等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撤销农委纪委、水务纪委、畜牧纪委、林业纪委、农机纪委,成立驻农业纪工委、监察分局,同时负责包括水产总站和扶贫开发办等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为切实加强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工作,确保改革收到实效,按照《中共通河县委关于对乡镇(部门)纪检监察机构实行分片派驻统一管理的意见》,现提出工作意见如下。
一、正确认识派驻机构的定位
1、纪工委监察分局的性质。推进纪检监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对派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 大举措,是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纪工委监察分局有效整合了纪检监察工作力量,实现了业务工作责任主体与工作监督主体分离,实现了“分兵把守”到集中力量实施监督的转变,实现了由班子内部监督到部门班子外部监督的转变,更好的加强了对权利运行的监督。
2、纪工委监察分局的地位。成立纪工委监察分局,改革了过去乡镇(部门)纪检监察机构“双重领导”体制,改为县纪委监察局对纪工委监察分局实行垂直领导。纪工委监察分局接受县纪委监察局垂直领导,正常工作向县纪委监察局请示报告,纪工委书记、监察分局局长及纪工委委员向县纪委常委会述职述廉。辖区乡镇(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对本地(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纪工委监察分局按照规定职责予以协调、配合、指导和监督,有关情况及时与辖区乡镇(部门)党委、政府沟通。
3、纪工委监察分局的职责。(1)监督检查监察辖区乡镇(部门)及所属单位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情况,党政“一把手”贯 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情况,执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的情况。(2)监督检查监察辖区乡镇(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勤政的情况及乡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情况,执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情况。(3)经批准,初步核实辖区乡镇(部门)及所属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违反党纪政纪的问题;参与调查辖区乡镇(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调查辖区乡镇(部门)及所属单位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及其他重要案件。(4)协调指导辖区乡镇(部门)党委、政府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5)按照管理权限受理对辖区乡镇(部门)党组织、党员的检举、控告。(6)开展调查研究,对所辖乡镇(部门)及所属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倾向性或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建议。(7)每年对所辖乡镇(部门)及所属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和有关专项评价。(8)承办县纪委监察局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有效履行派驻机构的责任
1、把握责任重点。要关注乡镇(部门)领导班子 及其成员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廉政勤政情况,乡镇部门管人、管钱、管物的关键部位,干部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要切实找准工作着力点,从协助辖区内乡镇(部门)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加强预防腐败工作上着力,从推动驻在乡镇(部门)落实惩防体系《实施纲要》上着力,从发挥派驻机构查办案件职能作用上着力。
2、明确责任划分。对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辖区党委负全责,纪工委监察分局负责检查指导;对于基层上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指导权限,涉及部门和干部作风方面的由派驻相应部门的纪工委监察局或党委纪委负责指导,涉及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实行属地管理,由部门所在地的纪工委监察分局负责案件查办。县纪委监察局的各室(办)负责联系和指导纪工委监察局开展好相应工作。
3、搞好责任分解。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辖区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辖区内党政班子主要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形成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派驻机构的工作方式
1、开展监督检查。纪工委监察分局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会议监督、审计监督、信访监督、开展专项检查和暗访暗察等形式开展监督工作。
2、强化工作联系。采取有分有合工作方式,实行重点联系辖区乡镇(部门)制度,纪工委监察分局驻在中心乡镇(部门)办公,经常深入重点联系乡镇(部门)开展工作。书记、分局长及每名委员分别重点联系一个乡镇(部门),并定期交流轮换。
3、参加有关会议。纪工委监察分局派员参加辖区乡镇(部门)有关党委会议和其它重要会议。纪工委监察分局按要求参加县纪委监察局有关会议和组织活动。按要求参加全县重要会议和战线工作会议。召集有关会议,传达部署县纪委监察局要求开展的各项工作。
4、健全工作网络。采取各党委推荐,纪工委监察分局任命的方式,在辖区内聘请若干名党风廉政教育宣传员、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监督员、纪检监察信访信息员,由纪工委监察分局统一发放证书,并负责培训,构建有效的工作网络,夯实工作基础。
四、派驻机构的工作职权
1、检查权。纪工委监察分局有权查阅辖区内乡镇(部门)及所属单位的有关文件、会议记录、财务账目等资料。
2、问询权。纪工委监察分局有权以当面询问或发函方式要求辖区内乡镇(部门)及所属单位的工作人员就纪检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说明。
3、制止权。纪工委监察分局有权以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建议辖区内乡镇(部门)停止涉嫌违反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的行为。
4、建议权。纪工委监察分局有权根据工作需要,向辖区内乡镇(部门)及所属单位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等等。
5、谈话权。纪工委监察分局有权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要求,对辖区内党政班子党政副职、基层站所长、村级班子成员进行工作谈话、警示教育谈话和诫勉谈话。受县纪委常委会委托对辖区内党政主要领导进行工作谈话和警示教育谈话。
6、考核权。按照《通河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细则》要求,强化工作检查,注意掌握情况,协助县纪委做好辖区内党政班子年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制考核工作。
7、问责权。按照《通河县关于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责任追究办法》,对辖区内未达到责任制规定要求的各级党员干部进行通报批评,建议县纪委监察局和有关部门给与党纪政纪处分、进行组织处理、取消荣誉称号和评先评优资格。
8、督办权。督促辖区内党政班子及时办理县纪委监察局下达的各类整改通知书、监察建议书,协调督办县纪委监察局直接交办辖区内党政班子的各项工作。
五、派驻机构履行职责的保障措施
1、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各乡镇、各部门召开党政班子会议研究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须提前通知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参加。拟提拔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须征求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意见。发生重大事故、突发性事件等情况须及时告知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
2、列席党委会议制度。纪工委监察分局可以派人列席辖区内党委会议、行政班子会议和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
3、文件抄送传阅制度。县纪委下达各党委的文件 要抄送纪工委,上级和县委下发的有关文件要送纪工委传阅。各乡镇、各部门印发的全部正式文件须及时抄送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
4、实行交叉巡视制度。县委成立派驻祥顺乡、富林乡、文教卫生和农业4个巡视组,巡视员由各辖区党委聘任,发放巡视员证书,并报县纪委备案。巡视活动的组织开展、人员培训由纪工委监察分局负责。巡视工作采取异地巡视的方式,巡视结果向纪工委监察分局报告。
5、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纪工委监察分局辖区内分别建立宣传教育、案件查办和监督员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6、强化内部监督制度。要强化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监督,严格执行《通河县纪检监察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对发现所联系部门及所属单位发生违纪违法问题不制止、不查处,甚至瞒案不报、压案不查;利用工作之便,以权谋私、以案谋私;违反纪检监察工作纪律等行为,都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