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书》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4 07:4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书》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书》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第一篇: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书》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 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 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自由,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语重心长,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平。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第二篇:谏太宗十思书.-教学教案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三、解题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与奏、议、疏、表、对策类同,统称奏议)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引申常见古文体裁:疏、序、说、赋,教师自行把握)

四、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求木之长(zhǎng)浚(jùn)源 塞(sè)源 载(zài)舟 壅(yōng)蔽 谬(miù)赏

五、疏通文意

1、认真参看文后注释

2、结合课文注释,完成练习

(1)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之:取消独立性。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根,今指事物的本质。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2)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3)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六、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尝试背诵

二、检查复习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必浚其泉源(jùn)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无以怒而滥刑 b.人君当神器之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总结归纳文言常识

1、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同毋

2、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凡百元首 帝王 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路人 走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树木的根部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则纵情以傲物 放纵情思,骄傲 尽情

3、词类活用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稳固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 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形容词用作使动,使„„正

宏兹九德 宏,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宏大 何必劳神苦思 劳、苦,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劳累,使„„辛苦 形容词活用

欲流之远者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大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重权、大位 不念居安思危 安、危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惧谗邪 谗邪,形容词用作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人 邪恶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建议

克终者盖寡 终:副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乐盘游 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一词多义

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v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怎么 adv 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pron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享受 v 信:信者效其忠 诚实 adj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v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用 n 忌不自信 相信 v 求:求木之长者 追求 v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v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请求 v 不求闻达于诸侯 追求 v 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治理 v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v 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治 v 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连接动词及状语

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连词,表目的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表原因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 助词,防在动词其那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山峦为晴雪所洗 助词,为„„所,表被动语气

四、积累与课文有关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垂拱而治 文武并用 知足常乐 恃才傲物 择善而从 第三课时

第三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 2.在诵读过程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体会本文的忧患意识,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 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直言进谏,有的人被放逐,有的人招来了杀身之祸。但是在唐代,有这样一位大臣,他的直言进谏不但没有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这位大臣是---魏征,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看看他是如何向君王进谏的。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骈文讲求对仗整齐音律铿锵),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很多骈偶句,也突破了骈文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变化。

2、魏征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徵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徵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背景介绍

这篇奏疏是魏徵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魏徵“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

三、疏通文意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释义。求木之长(chánɡ)者 塞sè

明确字音后,通过投影仪展示本段重点实虚词,采取学生质疑的方式解决。(3分钟)

2、个别学生朗读第二段,正音释义。殷忧yīn 明确字音后,通过投影仪展示本段重点实虚词,采取学生质疑的方式解决。具体研习第1-2段,思考:(1)、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点拨: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2)、第二段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原文回答)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重点研习第3段

(1)学生领读第三段,纠正读音,疏通文意,教师结合“十思”内容做简单的解读。

分析:本段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其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人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同时阐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再次齐声朗读“十思”,加深理解。小组合作探究:

结合自己的见闻,谈谈“十思”的现实意义。

要求:小组合作分析,并将答案落实到书面上。(5分钟)小组成果展示,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4、在学生解读了“十思”的基础上,再次诵读本段,争取背诵。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终于明白正是有了“十思”这样的治国法宝,唐太宗才得以开创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当然,十思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学生们也有了准确的把握与理解,现在的大家的朗读声中,再一起回顾一下文章的思路。

板书

第四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教师巡查答疑。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学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第五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及语法现象。

2.诵读课文,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3.研习“德治”的重要性。4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及语法现象。2.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教学难点

研习“德治”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魏征,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册,得到后人景仰,却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写给唐太宗的十思疏。(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

1.解题——谏:劝谏

“疏”疏—分条陈述,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奏章,属议论文体。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考查句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考查词类活用)

(重,大:形容词作名词 重任 ;重大的地位

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居有天地间重要的地位,将推崇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考查重点词与特殊句式)...(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内心却不服气。)

三、梳理脉络

师:同学齐读三句话,再来看看这三句话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请选用你认为适当的关联词语串连这三句话的内容,使之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果国君想要永保无疆之休就必须积其德义,去除严刑;只有积其德义,百姓怀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君才能永保无疆之休。)

师:能不能听出来,同学的表述中实际上都突出强调了“积其德义”强调了“德”:只有积其德义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怀仁,国君永保无止境的美善。而这正是作者表达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同学就围绕“德”(板书德)来梳理文章脉络,找出每一段的观点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提取关键词板书:

积德

衰德

宏德)

四、重点探究 师:(1)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理解每一段的内容,理解角度建议如下: 第一段:讨论“必积其德义”重要性体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第二段:讨论“德衰”的表现、后果„„

第三段:理解十思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与侧重点„„(2)展示研究成果

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怎样表达“积其德义”观点的?

(论证手法:类比论证

正反对照

假设论证

强调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形象 有力

语言上:不卑不亢,先由自然界的事物自然引出所说话题,符合自然规律,自然不突兀,皇帝不腻烦;“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名哲呼?” 不忘臣子身份,抬高皇帝但又不让有反驳的余地。结构上:首尾照应)

积其德义的重要性在于: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板书:国家长治久安)明确:“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是魏征斩钉截铁的结论,没有半点迟疑,没有半点犹豫。另外加深一点,我想说作者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积”,更强调要让德义“厚”重起来。(投影)那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看当时的背景: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找关键词)。

关于第二个问题:

师:作为国君,懂不懂得“积德”的重要性?懂不懂得“厚德”的重要性?既然懂得,那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国家都灭亡了?当然有很多因素,但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国君不仅没有厚积自己的德义,反而衰减了。我们来听听第二小组的思考。(选一个代表回答)

“德衰”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纵情以傲物 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后果怎样?

骨肉为行路

不怀仁

不心服

覆舟,可畏惟人,不厚积自己的德行,只能招致人民推翻的命运。

国家灭亡,真的是百姓可怕吗?百姓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君的“德衰”。作者这里着重强调了德衰的危害,强调了人民的力量:你纵情傲物,严刑威怒百姓就不会怀仁心服。反过来说所只有“积德”“厚德”,人民才会怎样? “人民怀仁心服”(板书)

师:第一段的“德”与第二段的“德”有什么联系?

明确: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在谈“厚德”的重要性:第一段是从正面论说,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说; 第一段是从国家的层面讲,第二段是从人民的层面讲;第一段是从现实的层面讲,第二段是从历史层面揭示了自古以来国君不积德行纵情傲物的普遍规律。(投 影)

关于第三个问题:

师: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那作为一国之君,怎样厚积德行呢?那就是“十思”:(自由读 请一生读)

十思的概括:一思知足不纵欲;二思知止不扰民;三思谦冲不傲物;四思居下不傲慢; 五思三驱不纵猎; 六思慎重不懈怠; 七思兼听不妄行;八思正身不近恶; 九思施恩不谬赏;十思惩罚不滥刑。

明确:十思共同点

形式上:整齐

构成排比,两两为一组

内容上:每一思都是在事情没有发生时候的告诫,体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都要求国君端正自己的德行从而辐射到外在的事物。这就是“正己安人”(投影)

(宏德——国君正己安人

板书)

侧重点—— 概括为“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或者:生活方面

戒奢侈——俭

待人方面

戒骄躁——谦

处事方面 戒放纵——慎

用人方面

戒偏邪——正 执法方面

戒偏颇——明(投影)

师:尽管同学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两点可以达成共识:1.这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既体现出魏征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也表现了这位谏臣的胆识与智谋。2.这十条劝诫都是要国君时时刻刻端正自身,约束自身,通过“正己”来“安人”,也只有厚积自己的德行才能进一步去“宏德”。(投影)

师:如果真能做到些,会是怎样的一番图景呢?(同学齐读)

从两方面强调:臣子各司其职;国君垂拱而治!

五、总结提升

师: 魏徵直接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十思”,但魏徵是不是只是让唐太宗做到“十思”就可以了?如果国君再有问题了,是不是又会写十一思,十二思?(不是,关键是让国君会反思)所以我认为魏征是借“十思”,让唐太宗借此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态度,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能够从思想上醒悟,弘扬“德治”。

魏徵通过这一奏章,表达了对唐太宗忠诚恳切的告诫,而他告诫的背后是“德”的支撑。德治不仅对唐太宗,对历代国君都非常重要,而且对我们这个以儒家为背景的民族来说,宏“德”也始终是社会坚守的信条。

六、结束语

送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海涅

人,当面对世界的时候,需要的是一扇窗户;而面对自己的时候,需要的是一面镜子。

下载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书》教学设计-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书》教学设计-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3、思想感情和价......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 第1课时 【备课时间】2014年4月 [课型] 讲读课 [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

    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简案

    12 教学目的: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问题设计

    苟三才 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魏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BX4_19_M7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掌......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共五则)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