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简案

时间:2019-05-14 07:4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简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简案》。

第一篇: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试读,边读边正音。

C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高考全程导航家长入口学生入口

日期查询

2014年2013年

艺术类招生专业课测试

港校内地招生计划公布

自主招生考试

开学进入二轮复习阶段

寒假二轮复习

三轮复习

高考体检 自主招生面试 一模冲刺

高水平运动员统一测试

《专业招生》目录 《招生章程》发放 加分政策性名单 一模考试 自主招生录取 外语口试 体育专业考试 小语种专业加试

保送生等高校优惠政策最终名单公示

二模考试

五一假期复习总结 填报高考志愿

澳门高校内地招生报名启动 高校招生咨询会

高考

军事、武警、公安类院校军检面试 高考成绩出台

部分香港高校考生面试

高职志愿填报 提前批次录取 高招录取

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布

高考录取通知书寄出 一本录取 二本录取 三本录取

专科(高职)批次录取

艺术类测试 体育特长生测试 保送生测试 艺术特长生测试 自主招生测试 期末考试 寒假复习

学校开学 一轮复习开始 空军招飞启动

高三第一次月考 国庆节复习保送生 艺术特长生 体育特长生

期中考试

高考报名时间及入口 自主招生简章出台 艺术特长生招生通知 民航招飞政策发布

《北京卷考试说明》出台

保送生招生简章

体育特长生招生简章

艺术特长生招生简章

自主招生招生简章

高校招生简章发布

外语口试

热门关键词

大学自主招生网大学排名高考资源网北约自主招生大学专业介绍高分经验自主招生条件大学排行榜自主招生网自主招生自荐信高考名师原创文章高考报名时间华约自主招生高考知识点自主招生一本分数线二本分数线三本分数线专科分数线自主招生简章

相关推荐

全日制普高高一语文第二册 谏太宗十思全日制普高高一语文第二册教师用书 谏教《谏太宗十思疏》一得文言文翻译: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视频教材人教版下册23:谏太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高一语文课件:《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谏太宗十思疏

移动客户端下载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查询中

查询中

查询中

高校名称

专业分数线

查询中

查询中

年份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百科词条:高一 教案 语文

收藏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好友微信

第二篇: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 第1课时 【备课时间】2014年4月 [课型] 讲读课 [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教法] 讲读、翻译、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 第2课时 【备课时间】2014年4月 [课型] 讲读课 [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教法] 讲读、翻译、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二、学生背诵第3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教学后记]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 第3课时 【备课时间】2014年4月 [课型] 讲读课 [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教法] 讲读、翻译、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教学后记]

第三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 2.在诵读过程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体会本文的忧患意识,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 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直言进谏,有的人被放逐,有的人招来了杀身之祸。但是在唐代,有这样一位大臣,他的直言进谏不但没有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这位大臣是---魏征,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看看他是如何向君王进谏的。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骈文讲求对仗整齐音律铿锵),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很多骈偶句,也突破了骈文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变化。

2、魏征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徵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徵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背景介绍

这篇奏疏是魏徵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魏徵“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

三、疏通文意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释义。求木之长(chánɡ)者 塞sè

明确字音后,通过投影仪展示本段重点实虚词,采取学生质疑的方式解决。(3分钟)

2、个别学生朗读第二段,正音释义。殷忧yīn 明确字音后,通过投影仪展示本段重点实虚词,采取学生质疑的方式解决。具体研习第1-2段,思考:(1)、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点拨: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2)、第二段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原文回答)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重点研习第3段

(1)学生领读第三段,纠正读音,疏通文意,教师结合“十思”内容做简单的解读。

分析:本段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其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人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同时阐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再次齐声朗读“十思”,加深理解。小组合作探究:

结合自己的见闻,谈谈“十思”的现实意义。

要求:小组合作分析,并将答案落实到书面上。(5分钟)小组成果展示,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4、在学生解读了“十思”的基础上,再次诵读本段,争取背诵。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终于明白正是有了“十思”这样的治国法宝,唐太宗才得以开创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当然,十思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学生们也有了准确的把握与理解,现在的大家的朗读声中,再一起回顾一下文章的思路。

板书

第四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教师巡查答疑。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学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第五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及语法现象。

2.诵读课文,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3.研习“德治”的重要性。4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及语法现象。2.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教学难点

研习“德治”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魏征,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册,得到后人景仰,却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写给唐太宗的十思疏。(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

1.解题——谏:劝谏

“疏”疏—分条陈述,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奏章,属议论文体。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考查句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考查词类活用)

(重,大:形容词作名词 重任 ;重大的地位

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居有天地间重要的地位,将推崇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考查重点词与特殊句式)...(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内心却不服气。)

三、梳理脉络

师:同学齐读三句话,再来看看这三句话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请选用你认为适当的关联词语串连这三句话的内容,使之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果国君想要永保无疆之休就必须积其德义,去除严刑;只有积其德义,百姓怀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君才能永保无疆之休。)

师:能不能听出来,同学的表述中实际上都突出强调了“积其德义”强调了“德”:只有积其德义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怀仁,国君永保无止境的美善。而这正是作者表达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同学就围绕“德”(板书德)来梳理文章脉络,找出每一段的观点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提取关键词板书:

积德

衰德

宏德)

四、重点探究 师:(1)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理解每一段的内容,理解角度建议如下: 第一段:讨论“必积其德义”重要性体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第二段:讨论“德衰”的表现、后果„„

第三段:理解十思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与侧重点„„(2)展示研究成果

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怎样表达“积其德义”观点的?

(论证手法:类比论证

正反对照

假设论证

强调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形象 有力

语言上:不卑不亢,先由自然界的事物自然引出所说话题,符合自然规律,自然不突兀,皇帝不腻烦;“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名哲呼?” 不忘臣子身份,抬高皇帝但又不让有反驳的余地。结构上:首尾照应)

积其德义的重要性在于: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板书:国家长治久安)明确:“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是魏征斩钉截铁的结论,没有半点迟疑,没有半点犹豫。另外加深一点,我想说作者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积”,更强调要让德义“厚”重起来。(投影)那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看当时的背景: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找关键词)。

关于第二个问题:

师:作为国君,懂不懂得“积德”的重要性?懂不懂得“厚德”的重要性?既然懂得,那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国家都灭亡了?当然有很多因素,但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国君不仅没有厚积自己的德义,反而衰减了。我们来听听第二小组的思考。(选一个代表回答)

“德衰”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纵情以傲物 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后果怎样?

骨肉为行路

不怀仁

不心服

覆舟,可畏惟人,不厚积自己的德行,只能招致人民推翻的命运。

国家灭亡,真的是百姓可怕吗?百姓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君的“德衰”。作者这里着重强调了德衰的危害,强调了人民的力量:你纵情傲物,严刑威怒百姓就不会怀仁心服。反过来说所只有“积德”“厚德”,人民才会怎样? “人民怀仁心服”(板书)

师:第一段的“德”与第二段的“德”有什么联系?

明确: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在谈“厚德”的重要性:第一段是从正面论说,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说; 第一段是从国家的层面讲,第二段是从人民的层面讲;第一段是从现实的层面讲,第二段是从历史层面揭示了自古以来国君不积德行纵情傲物的普遍规律。(投 影)

关于第三个问题:

师: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那作为一国之君,怎样厚积德行呢?那就是“十思”:(自由读 请一生读)

十思的概括:一思知足不纵欲;二思知止不扰民;三思谦冲不傲物;四思居下不傲慢; 五思三驱不纵猎; 六思慎重不懈怠; 七思兼听不妄行;八思正身不近恶; 九思施恩不谬赏;十思惩罚不滥刑。

明确:十思共同点

形式上:整齐

构成排比,两两为一组

内容上:每一思都是在事情没有发生时候的告诫,体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都要求国君端正自己的德行从而辐射到外在的事物。这就是“正己安人”(投影)

(宏德——国君正己安人

板书)

侧重点—— 概括为“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或者:生活方面

戒奢侈——俭

待人方面

戒骄躁——谦

处事方面 戒放纵——慎

用人方面

戒偏邪——正 执法方面

戒偏颇——明(投影)

师:尽管同学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两点可以达成共识:1.这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既体现出魏征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也表现了这位谏臣的胆识与智谋。2.这十条劝诫都是要国君时时刻刻端正自身,约束自身,通过“正己”来“安人”,也只有厚积自己的德行才能进一步去“宏德”。(投影)

师:如果真能做到些,会是怎样的一番图景呢?(同学齐读)

从两方面强调:臣子各司其职;国君垂拱而治!

五、总结提升

师: 魏徵直接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十思”,但魏徵是不是只是让唐太宗做到“十思”就可以了?如果国君再有问题了,是不是又会写十一思,十二思?(不是,关键是让国君会反思)所以我认为魏征是借“十思”,让唐太宗借此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态度,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能够从思想上醒悟,弘扬“德治”。

魏徵通过这一奏章,表达了对唐太宗忠诚恳切的告诫,而他告诫的背后是“德”的支撑。德治不仅对唐太宗,对历代国君都非常重要,而且对我们这个以儒家为背景的民族来说,宏“德”也始终是社会坚守的信条。

六、结束语

送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海涅

人,当面对世界的时候,需要的是一扇窗户;而面对自己的时候,需要的是一面镜子。

下载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简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简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3、思想感情和价......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3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体味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等级森......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范文模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问题设计

    苟三才 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魏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大全5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95 更新时间:2010-8-27 8:49:14 文章来 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