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都江堰市水利“十一五规划”
都江堰市水利“十一五规划”
2006年-2010年
为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创建生态文化旅游名城,推进我市水利跨越式发展,我局抽调精兵强将对我市的水利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本着“以人为本、促进我市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打造水利之都的要求,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原则编制了我市的“十一五”水利建设规划。本规划由农村水利、城市水利、集镇水利三部分构成。
一、农村水利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的命脉。为切实贯彻“中央一号文”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投入资金5616.95万元,用于整治改造农村各类渠道278公里。
(一)、水利现状
1、河流
本市境内河流分为过境河流(岷江)和当地径流(山溪沟河)。岷江自西北入本市境内,至都江堰渠首分为内、外江。外江包括:金马河、沙沟河、黑石河。内江包括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其中走马河在聚源镇又分为两支,左支为徐堰河、右支仍为走马河。金马河主要起排洪作用,其余七条河流均为川西平原的主要灌溉河流(包括本市)。本地山溪河道径流主要有十三条,即:白沙河、龙溪河、味江河、石孟江、螃蟹河、灵岩山沟、纸房沟、万张沟、铜马沟、龙安河、蟠龙河、干河子、南溪河。其中白沙河、龙溪河为岷江支流,自都江堰渠首以上汇入岷江。
2、渠系
我市有省管都江堰七大干渠穿境而过,经过几十年水利建设,我市现有支渠63条,总长279公里,斗渠187条,总长611公里,农渠1222条,总长706公里,毛渠5000余条,总长2190公里。(1)、跨县(市)支、斗渠:我市现有跨县(市)支渠3条,即环山渠、马坡堰、柏木河,有跨市斗渠3条即青景斗渠、友爱斗渠、友谊三斗渠;(2)沿山渠道:我市有沿山支渠3条即环山渠、马坡堰、导江堰;
(3)重点支渠:我市有灌溉面积上万亩的重点支渠10条,分别为太白堰、左支渠、右支渠、灵寿堰、五斗河、红塔堰、团结堰、爱民渠、友谊渠、前进渠;(4)其他支渠:我市还有灌溉面积0.3至1.0万亩的支渠12条,分别为太平堰、莲花堰、马鞍堰、丰收堰、双涧槽、胜利堰、梓水堰、宁江堰、布袋堰、拥军渠、红旗渠、回子堰。其余支渠为灌溉面积小于0.3万亩的小支渠及直灌渠。
3、山丘区小型水利工程
我市山丘区小型水利工程较少,且分布零散。(1)水库
我市有小
(一)型水库1座,即龙池水库,库容13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0万立方米;小
(二)型水库两座,即青城山月城湖水库和蒲阳镇团结水库,库容分别为15.7万立方米和12.0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分别为15万立方米和12万立方米。
(2)提灌站
我市有提灌站62处,设计提水能力148万立方米,设计灌面0.7万亩,有效灌面0.63万亩。
(3)我市有山丘区蓄水塘等小型水利工程141处,总蓄水库容6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8万立方米;
(4)微型水利工程342处,总蓄水能力18.486万立方米。
上述设施大部分为70年代兴建,绝大部分渠道、山溪河仍为土渠,现已老化、带病运行、输水损失大、渠道沿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制约了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规划方案
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5616.95万元用于农村水利,包括支渠防渗整治98公里、砼U型渠150公里以及其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30公里(折合数)。
1、支渠防渗整治
我市灌溉面积5000亩以上,主要功能为农田灌溉及排洪的灌溉支渠有18条,分别为导江堰、马坡堰、左支渠、右支渠、太白堰、灵寿堰、柏木河、五斗河、红塔堰、双涧槽、友谊渠、爱民渠、前进渠、红旗渠、拥军渠、团结堰、梓水堰、环山渠。
1、导江堰:导江堰又名杨柳河,进水口位于蒲阳河左岸的三百洞处,全长17.53公里,其中城区段3.8公里。最大过水流量4.3m3/s,灌溉蒲阳镇、灌口镇的7000余亩农田。
通过近几年的整治,现有防渗渠道8公里,其余9.53公里为土渠,该渠为沿山渠道,大部分渠段渠底高于右侧农田。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行、渠道比降小,加上左岸山坡的泥土、岩石常常被雨水冲到渠道内,造成渠道垮岸、淤积,堵塞渠道,险情不断。“十一五规划”拟整治堤埂薄弱的渠段6公里;
2、马坡堰:进水口位于蒲阳河左岸蒲阳镇场镇处,是我市一条跨县支渠,本市境内长4.8公里,灌溉面积1万余亩(都江堰市境内0.4万亩),最大引水流量4.0 m/s。
该渠是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条沿山土渠,部分渠段进行过简单的衬砌。由于资金原因,多年未对该渠进行有效的整治。经过多年运行,现渠道已出现老化,渠道靠山的左岸垮岸情况时有发生,其在蒲阳镇齐心村段有近500米填方渠道,护岸已出现整体向后倒,随时可能发生溃堤的严重后果,加上渠道内淤积严重,渠道在春灌期间不能满负荷输水,汛期存在行洪隐患。因此“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马坡堰渠道长4.5公里;
3、左支渠:进水口位于柏条河左岸财经大厦后,全长11.98公里,其中城区段3.6公里,最大引水流量3.7m3/s,灌溉胥家镇、灌口镇、蒲阳镇的15000余亩农田。其在林机厂下侧的左岸有排洪道长约2公里。
左支渠紧靠我市灌天路,沿渠单位、住户较多,由于多年来的历史原因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沿渠单位、住户在渠道两侧管护范围内及渠道上无序修建建筑物和桥梁。这些建筑物和桥梁占用渠道、缩小过水端面,使渠道管理非常困难。再加上原有渠道大部分渠段为土渠、沿渠环卫设施未配套完整,部分住户、商家往渠道内丢弃垃圾废物,造成渠道严重淤积,每年市政府安排水利资金进行部分清掏,均只能解决临时问题。“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左支渠城区以下输水困难的渠段6.3公里;
4、右支渠:进水口位于柏条河右岸的侨都商住城后,全长11.81公里,其中城区段3.5公里,最大引水流量4.0m3/s,灌溉胥家镇、天马镇、幸福镇的14000余亩农田。3右支渠城区段流经幸福大道,其在幸福大道中间段已进行标准化治理。但城区以外的8.3公里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土渠,经过多年运行,渠道老化严重,护岸出现垮塌、渗漏等现象,渠道内淤积和冲刷的情况都存在,对渠道的输水和行洪能力都有很大影响。“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右支渠城区以下输水困难的渠段6.3公里;
5、太白堰:进水口位于蒲阳河右岸胥家电站处,全长7.7公里,最大引水流量3.0 m3/s,灌溉胥家镇、蒲阳镇的1.2万亩农田。
太白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土渠,多年来,由于资金等原因,仅对该渠1.7公里渠段进行了防渗整治,其余6.0公里渠道仍为土渠,通过多年的运行,渠道老化严重,垮岸、渗漏和淤积现象随处可见,渠道输水损失大,行洪不畅,每到春灌和汛期时常出现渠道翻水的现象。“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太白堰6.0公里;
6、灵寿堰:进水口位于柏条河左岸胥家镇羊和村境内,全长7.65公里,最大引水流量2.3 m3/s,灌溉胥家镇、天马镇1.2万亩农田。
灵寿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土渠,多年来,由于资金等原因,未对该渠进行防渗整治,通过多年的运行,渠道老化严重,垮岸、渗漏和淤积现象随处可见,渠道输水损失大,行洪不畅,对渠道的正常运行有很大影响。“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灵寿堰7.0公里;
7、柏木河:进水口位于走马河左岸幸福镇境内,全长13.1公里,最大引水流量12 m3/s,是我市一条跨县支渠,灌溉我市幸福镇、胥家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4.9万余亩农田。
柏木河是我市上世纪七十年代渠改时修建的土渠,也是我市的一条重要灌溉支渠,因渠道断面大,渠道整治资金需求量大,多年来未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再加上由于渠道长,渠底比降变化大,部分渠段护岸高达6米以上,渠道垮岸、淤积、冲刷、渗漏、翻水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聚源镇境内部分渠段护岸高达6米,渠底比降大,护岸底部及渠底冲刷严重,有的渠段护岸底部已被掏空,出现护岸整体下沉的现象,因此,急需对柏木河进行综合整治。“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柏木河损毁严重渠段10.3公里;
8、五斗河:进水口位于走马河右岸都江堰工业开发区,全长6.9公里,最大引水流量4.73 m3/s,灌溉工业区、聚源镇、崇义镇2万余亩农田。五斗河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渠改时修建的土渠,部分渠段有干砌石护岸,通过近几年的整治,现有3公里标准防渗渠道。由于该渠流经工业开发区,因建设需要,部分渠段被改造,未整治渠段垮岸、淤积、渗漏严重,聚源镇段因堤岸低矮,时有翻水。“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五斗河3.9公里;
9、红塔堰:取水口位于走马河右岸陈家沱电站前池,全长3.85公里,最大引水流量4.8 m3/s,灌溉崇义镇1.9万亩农田。
红塔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渠改时修建的土渠,部分渠段有干砌石护岸,1993年粮专工程已对其进行防渗整治,但由于资金及技术原因,当时的设计标准不高,经过十余年的运行,渠道又出现垮岸、渗漏现象。再加上该渠为横渠,渠道比降小,渠内淤积严重,输水损失大,其取水口受电站运行的控制,在春灌期间,渠道输配水不足,影响了该渠的春灌和防汛工作。“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红塔堰3.0公里;
10、双涧槽:取水口位于江安河左岸崇义镇段,全长4.7公里,最大引水流量1.3 m3/s,灌溉崇义镇0.54万亩农田。
双涧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渠改时修建的土渠,已进行防渗整治的渠段300米,其余4.4公里现仍为土渠,经过多年的运行,渠道已出现垮塌、渗漏、淤积,输水损失大,其行洪能力不足。为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双涧槽4.4公里;
11、友谊渠:取水口位于沙沟河左岸安龙镇境内,全长5.44公里,最大引水流量5.14 m3/s,灌溉安龙镇、柳街镇、石羊镇2.7万亩农田。
友谊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渠改时修建的土渠,部分渠段有干砌石护岸,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防渗整治该渠2.44公里。该渠经过多年运行,渠道老化,未整治的土渠段垮岸、渗漏、淤积现象严重,渠道输排水困难,其尾段时常无水可灌,存在旱片死角。“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友谊渠3.0公里;
12、爱民渠:取水口位于黑石河左岸石羊镇境内,全长3.37公里,最大引水流量2.4 m3/s,灌溉石羊镇、柳街镇、2.4万亩农田。
爱民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渠改时修建的土渠,部分渠段有干砌石护岸,该渠经过多年运行,渠道老化,垮岸、渗漏、淤积现象严重,渠道输排水困难。“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爱民渠3.0公里;
13、前进渠:取水口位于沙沟河左岸翠月湖镇上游村境内,全长2.0公里,最大引水流量3.5 m3/s,灌溉石羊镇、2.2万亩农田。前进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渠改时修建的土渠,其取水口与红旗渠共用,渠内引水量有限,部分渠段有干砌石护岸,该渠经过多年运行,渠道老化,垮岸、渗漏、淤积现象严重,渠道输排水困难。“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爱民渠3.0公里;
14、红旗渠:取水口位于沙沟河左岸翠月湖镇上游村境内,取水口与前进渠共用,全长2.0公里,最大引水流量3.5 m3/s,灌溉石羊镇2.2万亩农田。
红旗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渠改时修建的土渠,因其取水口与红旗渠共用,渠内引水量有限,部分渠段有干砌石护岸,该渠经过多年运行,渠道老化,垮岸、渗漏、淤积现象严重,渠道输排水困难。“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爱民渠3.0公里,新开取水口,将其取水与前进渠分开,便于管理;
15、拥军渠:取水口位于黑石河左岸石羊镇境内,全长3.3公里,最大引水流量2.4 m/s,灌溉石羊镇、柳街镇0.97万亩农田。
拥军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渠改时修建的土渠,部分渠段有干砌石护岸,该渠经过多年运行,渠道老化,垮岸、渗漏、淤积现象严重,渠道输排水困难。“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拥军渠3.0公里;
16、团结堰:取水口位于黑石河右岸玉堂镇永固村境内,全长7.95公里,最大引水流量2.8 m3/s,灌溉玉堂镇、中兴镇、翠月湖镇、石羊镇1.1万亩农田。
团结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渠改时修建的土渠,部分渠段有干砌石护岸,通过2002年、2003年重点项目的整治,已对该渠防渗整治6.1公里。余1.6公里渠道有垮岸、渗漏、淤积现象,影响了渠道的正常输排水。为提高该渠道的建设标准,“十一五”规划拟防渗整治团结堰1.6公里;
17、梓水堰:取水口位于黑石河左岸玉堂镇永固村境内,全长7.01公里,最大引水流量2.62 m3/s,灌溉中兴镇、翠月湖镇、石羊镇0.8万亩农田。
梓水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渠改时修建的土渠,部分渠段有干砌石护岸,由于资金等原因,多年未对其进行治理,通过多年运行,渠道出现垮岸、渗漏、淤积现象,输水损失大影响了渠道的正常输排水。“十一五”规划拟彻底整治梓水堰6.8公里;
18、环山渠:环山渠为跨县支渠,取水口位于沙沟河右岸玉堂镇新生村境内,全长29.1公里,其中都江堰市境内15.1公里,最大引水流量14 m3/s,灌溉面积10.0万亩,其中灌溉我市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大观镇、安龙镇5.4万亩农田。3环山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渠改时修建的土渠,部分渠段有干砌石护岸,由于资金等原因,多年未对其进行治理,通过多年运行,渠道出现垮岸、渗漏、淤积现象,输水损失大,加上其部分渠段为地上渠道,渠内交叉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影响了渠道的正常输排水。
我市已于2005年年初请具有水利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对环山渠综合整治工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并报上级主管部门,由于资金需求量大,计划待上级部门批准后,在“十一五”期间的2007年、2008年彻底整治环山渠都江堰市段15.0公里;
根据我市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十一五”期间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对灌面在5000亩以上的上述18条支渠进行防渗整治,整治长度98公里,投入资金4044.95 万元。详见附表。
上述支渠防渗整治实施后,每年可减少输水损失8000万米以上,将显著改善我市90%以上农田的灌溉用水条件,保证农业生产的适时用水,不再因工程的原因而缺水;增强了工程实施区域内尤其是沿渠两岸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粮食增产每亩按8公斤计,则每年可增产200万公斤;减少农民的农田灌溉用工;区域内的群众出行条件和居住环境得以改善;节省渠道占地约120余亩;减轻渠道的水土流失。
2、砼U型渠
针对我市农毛渠多为土渠,淤积垮塌严重,杂草丛生的现状,大力推广建设省地、省投入、节水、改善环境的砼U型渠。计划投资922万元,新建150公里的高标准砼U型渠。工程完成后,每年可节水4000万米3以上,受益面积4万余亩,每年增产粮食50万公斤,节省渠道占地约110余亩;减轻了水土流水,区域内群众的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得以改善;减少农民的农田灌溉用工。
此项目计划在我市平坝及沿山丘陵区的17个乡镇实施,实施年度为“十一五”期间五年。具体实施规划见《都江堰市“十一五”砼U型渠工程汇总表》。
3、其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
针对我市水利设施陈旧的状况,投入资金650万元用于水利设施的维护和渠道绿化以及闸制口的改造。从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及时有效的调度。
我市山区有各类小型建筑物545处(含微水池),工程虽然已经建成,为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日常维护,预计十一五期间的5年需维护资金
3100万元;十一五期间改造的98公里渠道,需进行绿化补植,预计5年需绿化资金50万元;改造全市63条支渠的闸制口150余处,约需资金500万元。
二、城市水利
我市作为水利之都,因水而存、因水而兴,其水利建设和治水理念应当走在前列。我市城区有10余条灌排主渠穿城而过,为我市所特有的。
(一)、城区渠道现状
都江堰市东城区现有八条灌溉支渠(导江堰、左支渠、右支渠、太平堰、莲花堰、金堤堰、漏灌堰、三叉堰)和一条山溪沟(灵岩山沟),城区渠段总长28.65公里(含左支渠排洪道2.0公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水利建设,多年来分期整治了城区渠道约17公里。受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整治时仅考虑了渠道的输水和排涝功能,建成边坡较陡的“两面光”或“三面光”砼砌石渠道,与建设生态渠道不符,并将人和水分隔开。且由于是分期整治,整治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整治段现已老化毁损,目前城区仅有约10公里的渠道尚完好,其余19公里渠道均需全面整治。因导江堰城区段已进行治理配套,现将城区内处导江堰以外的各条渠道的情况分述如下:
1、左支渠
左支渠进水口位于柏条河左岸财经大厦后,全长11.98公里,最大引水流量3.7m3/s,灌溉胥家镇、灌口镇、蒲阳镇的15000余亩农田。左支渠林机厂下侧的左岸有排洪道长约2公里,未进行标准化整治。左支渠城区段3.6公里,初步整治了0.8公里,未进行配套绿化,有部分渠段已老化毁损。该渠存在的问题:该渠兴建时,仅考虑农业排灌需要,断面不能满足城市排涝需要;整治时仅考虑了渠道的输水和排涝功能,建成边坡较陡的“两面光”或“三面光”砼砌石渠道,与现代水利不符,并将人和水分隔;沿渠环卫设施未配套完善,部分住户、商家往渠道内丢弃垃圾废物,造成渠道淤积;渠道修建桥梁和被覆盖较多且相当不规范,不符合景观要求,有的甚至缩小过水断面,输水排涝能力降低;由于历史原因,渠道两侧的红线控制范围内搭建了许多房屋,于下一步渠道的整治十分不利;由于污水管网未配套完全,尚有多处排污口往该渠内排放污水;大部分渠道没有护拦和照明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2、右支渠
右支渠进水口位于柏条河右岸的侨都商住城后,全长11.81公里,最大引水流量4.0m3/s,灌溉胥家镇、天马镇、幸福镇的14000余亩农田。右支渠城区段3.5公里,已整治了3公里,初步进行了配套绿化,有部分渠段已老化毁损。该渠存在的问题:该渠兴建时,整治时仅考虑了渠道的输水和排涝功能,建成边坡较陡的“三面光”砼砌石渠道,并将人和水分隔,与现代水利不符;沿渠环卫设施未配套完整,部分住户、商家往渠道内丢弃垃圾废物,造成渠道淤积;部分渠段桥梁搭建不规范,不符合景观要求,有的甚至缩小过水断面,输水排涝能力降低;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渠道两侧的红线控制范围内搭建了房屋,对下一步渠道的整治十分不利;由于污水管网未配套完全,尚有数处排污口往该渠内排放污水;大部分渠段没有护拦和照明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3、太平堰
太平堰进水口位于柏条河右岸的侨都商住城后,全长3公里,最大引水流量0.74m3/s,灌溉幸福镇的1600余亩农田。太平堰城区段3.0公里,已整治了2公里,未进行了配套绿化。该渠存在的问题:该渠兴建时,仅考虑了渠道的输水和排涝功能,建成边坡较陡的“三面光”砼砌石渠道,城区段被覆盖1公里以上,并将人和水分隔,与现代水利不符;沿渠环卫设施未配套完整,部分住户、商贩往渠道内丢弃垃圾废物,造成渠道淤积;桥梁搭建不规范,不符合景观要求,有的甚至缩小过水断面,输水排涝能力降低;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渠道两侧的红线控制范围内修建了不少房屋,对下一步渠道的整治十分不利;由于污水管网未配套完全,尚有多处排污口往该渠内排放污水;渠道没有护拦和照明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4、莲花堰
莲花堰进水口位于柏条河右岸的幸福镇莲花村段,全长4.3公里,最大引水流量0.78m3/s,灌溉胥家镇、幸福镇的2600余亩农田。莲花堰城区段2公里,已整治2公里,未进行配套绿化。该渠存在的问题:该渠兴建时,仅考虑了渠道的输水和排涝功能,建成边坡较陡的“三面光”砼砌石渠道,绿化标准不高,并将人和水分隔,与现代水利不符;部分建筑垃圾和建筑砂石,将渠道堵塞、造成淤积;城市设施在涉渠建设中与我局沟通不够,造成部分渠底抬高,过水断面压缩;由于种种原因,渠道被改道覆盖较多,于下一步渠道的整治十分不利;由于污水管网未配套完全,尚有部分排污口往该渠内排放污水;渠道没有护拦和照明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5、金堤堰
金堤堰取水口位于伏龙观,全长6.65公里,最大引水流量0.6m3/s。因城区扩建,金堤堰现仅灌30余亩,该渠道功能已改变为沿该渠城市的排涝和排放生活污水为主。金堤堰城区段5公里,其中初步整治2.0公里,整治段标准不高断面未留足,全部未绿化。该渠存在的问题:该渠兴建时仅考虑农业排灌需要,未按城市需要确定其断面,其排涝能力不足,将人和水分隔,与现代水利不符;该渠从进水口至青城桥节点段已被覆盖(其中仅有约100米未覆盖);由于城市污水管网未配套完全,沿渠各住户、商家和单位将污水排往此渠,造成该渠臭气熏天;该渠整治段绝大部分被覆盖,净空不足,覆盖段多年无法清掏;渠道不畅,每遇下大雨,污水四溢;过水断面不足,每遇下暴雨极易成灾;沿渠环卫设施未配套完整,部分住户、商贩往渠道内丢弃垃圾废物,造成渠道淤积;由于历史原因,渠道及其两侧的红线控制范围内修建了不少房屋,对下一步渠道的整治十分不利;渠道没有护拦和照明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6、漏灌堰
漏灌堰在走马河右岸俗称野猪林处取水,全长1.5公里,最大引水流量0.1m3/s,灌面100亩,主要作为该区域的排涝渠道在使用。该渠城区段1.5公里,未进行整治和绿化。该渠存在的问题:修建此渠道时仅考虑了渠道的灌溉功能,未按城市需要考虑其排涝,将人和水分隔,与现代水利不符;由于污水管网未配套完全,尚有排污口往该渠内排放污水;沿渠环卫设施未配套完整,部分住户、商贩往渠道内丢弃垃圾废物,造成渠道淤积;由于历史原因,渠道两侧的红线控制范围内修建了不少房屋,对下一步渠道的整治十分不利;渠道没有护拦和照明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7、三叉堰
三叉堰在走马河右岸的幸福电站前池取水,全长6.5公里,最大引水流量0.33m3/s,灌溉工业区的100余亩农田。该渠城区段0.8公里,未进行整治和绿化。该渠存在的问题:修建此渠道时仅考虑了渠道的灌溉功能,未按城市需要考虑其排涝,与现代水利不符,将人和水分隔了;由于污水管网未配套完全,尚有排污口往该渠内排放污水;部分住户、商贩往渠道内丢弃垃圾废物,造成渠道淤积;由于历史原因,渠道两侧的红线控制范围内修建了不少房屋,对下一步渠道的整治十分不利;渠道没有护拦和照明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8、灵岩山沟
灵岩山沟源于城北灵岩寺山谷(海拔1150.7米)至蒲阳路王家桥下汇入蒲阳河(海拔701.5米),总长7.25公里,集雨面积4.45平方公里,属于季节性山溪排洪河道,同时是都江堰城区东北部的排洪道。城区段3.45公里,通过多年的整治,到目前为止已初步整治灵岩山沟约3公里,其余没进行过整治,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渠道存在的问题:渠道整治时仅考虑了渠道的排涝功能,边坡过陡、渠道硬化,与现代水利不符;由于是分期整治,标准不一,尚有部分渠段达不到防洪排涝要求;桥梁搭建不规范,有的挤占过水断面,未考虑景观等要求;由于污水管网未配套完全,尚有排污口往该渠内排放污水;沿渠环卫设施未配套完整,部分住户、商贩往渠道内丢弃垃圾废物,造成渠道淤积;由于历史原因,渠道两侧的红线控制范围内修建了不少房屋,对下一步渠道的整治十分不利;渠道没有护拦和照明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二)、规划方案
城区渠道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满足农田灌溉和防洪需要,同时考虑城市水利的特点以人为本,建设现代水利,使我市“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区渠道达到一渠一景,渠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市民、游客的好去处。
为将我市建成水利之都和水利风景区,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投入3074万元,用于东城区8条主渠道的改造(总长24.85公里),包括:渠道整治部分1999万元,便桥及小型建筑物300处300万元;绿化带8000平方米250万元(预计数),绿化带内人行小道12000米,159万元;栏杆23000米366万元;街灯和环卫设施及污水口入排污管网计入市政建设投资。具体规划见《都江堰市“十一五”整治城区渠道汇总表》。
为还渠道以本来面目,让渠道畅通,渠水变清:计划将城区各渠的排污口予以封闭,将污水归入城市排污管网;配套完善沿渠环卫设施,并及时予以清运,加强管理;会同公安、工商、规划、城建、交通等部门将城区渠道及红线控制区域内违规搭建、不符合景观要求的予以拆除、还渠道以本来面目。渠道上的桥梁等渠系建筑物,在保证渠道过水能力的前提下考虑城市景观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针对渠道的特点分类进行规划:
1、太平堰、莲花堰、金堤堰、漏灌堰、三叉堰等五条流量小、灌面不大、渠道比降大的渠道在保证其过水能力不降低的情况下将其城区段变宽、变浅、变缓。把渠道建成底宽3米、直高0.8米、口宽4.6米的三面砼砌石露头(俗称鸡蛋头)和砼砌石面粘小石、砼砌石面粘文化石的渠道,使行人对水触手可及、便于下渠道,并在渠底置以少量河砂和水草等,建好渠边街灯。金堤堰部分渠段尚需改道。
2、右支渠、左支渠流量大、灌面大的渠道,在现有断面尺寸的基础上,下部(设计水位以下)采用三面砼砌石露头(俗称鸡蛋头)的渠道,上部护岸采用各种植物生长砌块护岸,建好渠边街灯和栏杆。
3、灵岩山沟采用植物生长砌块护岸,采用干砌石护底,并在渠底开辟小道便于人们在渠中行走,“借水还水”在非洪水时段可从导江堰引少量活水进入灵岩山沟,最后还入蒲阳河,在该渠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供人上下渠的梯步,建好渠边街灯和栏杆。
在渠道两岸红线控制范围内进行高标准的绿化,并在绿化带内开辟蜿蜒曲折的人行小道和设置休憩设施,小路可用石板和砼砌小卵石等。沿渠两岸的护栏和照明设施应予以配套完善。另外,通过城区绿地和透水路面入渗、小型集雨池(坑)收集雨水加以利用,实现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减小城区渠道的排涝压力,上述工程本规划实施后,将使我市城区达到渠畅、水清、岸绿、景美,将极大的丰富我市的城市水文化内涵,增加我市魅力,改善市民的生活条件,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有力举措。
三、集镇水利
都江堰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集镇是城市化的有效载体,而各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城市的建设,已对各集镇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如:大部分集镇未实现雨污分流,甚至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渠对水体造成了污染;排水道断面偏小,并且多为暗渠,无法清掏,每逢下雨污水四溢;部分场镇排洪道上无序搭建较多,排水断面被挤占严重,每逢下大雨往往成灾。为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根据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对优先发展镇和重点集镇的场镇排洪、集镇水系建设进行引导性资金补助,拟投入资金500万元,以奖代赈,逐步改善各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镇对集镇排水道及集镇涉及的渠道(总长50公里)进行改造,以使各集镇的水利基础设施有显著改观。
上述项目共需投资9190.95万元,整治改造各类渠道352.85公里。全面实施以后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水利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使水利更好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显著增强我市农业的发展后劲,为农村产业结构打下基础;提高我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水土流水,创建优良的生态环境;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二篇: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
百科名片
“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2006~2010年。
目录[隐藏]
[编辑本段]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编辑本段]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目 录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 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 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 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 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 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 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四十五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六章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 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第四十八章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编辑本段]
规划相关
“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规划。它为我国2006年-2010年这五年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虽然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但严格来说,从“规划”的意义方面,它应该是“第一个”。因为此前的十个,都是“五年计划”。
[编辑本段]
发展与演变
1953年开始,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到2005年,共编制了十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这是我国由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
第三篇:“十一五”规划
第二讲 辉煌的“十一五”规划
今天我们这个讲座的题目是:辉煌的“十一五”规划。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我们要讲的是“十一五”,所以,这一讲的关键词就是——回顾。(PPT)我们要回顾过去五年当中,国家发生了哪些大事;回顾过去的五年当中,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回顾过去五年当中,我们的计划完成情况。
翻开教材,P8第一段: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这里的“不平凡”涵义是很丰富的。大家可以好好地品味一下。
“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惊涛骇浪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淬不及防地重大)自然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泥石流)、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最突出表现在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行动力,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指挥,还有媒体的透明度等等)大幅度提升,(换句话说,中国应对这一系列地事件当中,是沉着从容,同时中国前进的脚步并未受到阻挡。)
同时,在这五年当中,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北京奥会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回想一下,仿佛就在昨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当时是在天津读研究生,所以地理上的优势,我是凑了北京奥运会的热闹,当时亲自去鸟巢里看了比赛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当时的阅兵典礼,别说男孩子们群情激昂,就连女生们都看得是心潮澎湃。)、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惠民工程系列)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
“十一五”规划成绩斐然。“十一五”规划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再开始讲之前,大家能告诉我“什么是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我们开始第一个“回顾”,回顾从1953年开始的前十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
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
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主要问题:1973年7月国家计委修订“四五”计划。《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1980年)
“五五”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
主要问题: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年-1985年)
“六五”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0%。
主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1990年)
“七五”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1995年)
“八五”成就: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经济波动不到5个百分点。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0年)
“九五”目标: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
“十五”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以上简单地回顾了一下前十个“五年计划”(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和讯新闻网” 专栏:国家脚印)。接下来,我们认真地回顾“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
我们在前面已经明确了,“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所以,我们重点看经济增长和提高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上,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实现得较好,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社会保障水平也是明显提高。最突出的表现是:
一、人均GDP增幅高于预期。(PPT)
第四篇:十一五规划
图书馆“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前言
图书馆是我院文献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全院师生提供教学、训练、科研和竞赛所需的各学科各类型文献资源的任务。本馆紧密配合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以读者为中心,以创办体育大学和创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一流的体育特色图书馆为目标,从长远的、宏观战略上考虑,制定本馆“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绩
1、馆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图书馆对内、外墙进行了翻修,正面外墙贴上了色彩明快的釉面砖,内墙也用白色乳漆重新粉刷,显得宽敞明亮;同时更换了破旧的门墙,换上了崭新的窗帘。图书馆老化的电线也全部更换,照明系统重新布设。经过一系列的翻新改造,图书馆的面貌大大改观,为读者创造了良好的借阅环境。
2、硬件设施大大改善
近年来,学院加大了对图书馆现代化方面的投入。2002年底,总投资达到80万元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正式动工,2003年初建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拥有60台高性能的多媒体电脑,以及投影机、视频展台、DVD机、控制中心等设备,可以为读者提供上网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服务。电子阅览室开放2年多以来,深受读者们欢迎。与此同时,图书馆升级了服务器,添置了新复印机和多台工作电脑,大大改善了图书馆的设备状况。
3、藏书建设取得巨大成果
为了迎接教育部2008年对我院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近年来,图书馆狠抓藏书建设。据统计,2001年至今,图书馆共采购图书13万多册。其中体育类中外文图书、报刊的收藏量华南地区最多、最全,省内高校、国内体育馆校以及港澳台甚至东南亚地区都有读者前来我院查找、利用文献资源。
4、开拓文献资源采购业务
本馆执行国家政策和学院规定,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文献资源的招标工作,使文献资源的采购真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使本馆文献采购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5、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图书馆在管理上下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坚持考勤制度,使图书馆成为全学院考勤工作做得最好的单位之一;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馆党务、行政、业务、科研方面的管理制度,编制了《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有章遁。
6、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多年来,图书馆坚持“读者至上”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从多方面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首先,图书馆延长了开放时间,周开放时间达到81小时,中午、周六、周日部分室(部)正常开放;其次,图书馆建立了图书馆网站,通过访问网站,在家中也可以检索图书馆的藏书资料,进行借书查询和图书预约、续借操作,可以向图书馆荐购图书,对图书馆的工作提交意见或建议。此外,图书馆还调整了借书权限,使读者的借书范围更广,借阅权限更大。通过购买数据库和加入广东高校网络图书馆,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10多种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和下载服务,深受读者欢迎。
7、科研成果丰富
贯彻“以工作带科研,以科研促工作”的方针,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图书馆员工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据统计,“十五”期间,图书馆共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四项,院级科研课题30多项,编撰出版书籍数册,在各类型专业刊物发表文章120多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获奖和交流的论文达30余篇。
(二)不足与问题
1、“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的观念未完全落实。个别工作人员对读者的服务态度有时不够友好,未能切身处地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2、爱岗敬业思想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串岗、离岗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不足,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
3、服务方式和范围未能完全满足读者要求。服务方式和范围还主要停留在阅览和借还书阶段,参考咨询工作虽已开展起来,深层次的服务还需继续加大、加强力度。
4、办馆条件严重不足。
(1)馆舍面积仅为3150平方米,以2004-2005学在校学生4842人计算,生均仅0.65平方米。
(2)阅览座位仅为350个,按座位数与学生之比为1:4计算,图书馆的阅览座位应为1200个。
(3)电脑设备不足。电子阅览室仅有60个机位,经常出现读者排队上机现象;图书馆有近半的工作人员还没配备电脑,有些日常工作无法开展;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不足。
5、电子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没有自己的特色资源。
三、机遇和挑战
踏入新的五年,图书馆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学院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迎接2008年教育部对我院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准备工作,为了实现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测评指标达到优良标准,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在可见的将来,建筑面积20552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将拔地而起,新图书馆实行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的借阅环境,更多元化的服务。此外,学院提出要在2015年创办体育大学的目标,这对图书馆来说也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当然,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学院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书馆必须抓住这些机遇,从管理、藏书、服务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四、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图书馆工作和各项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图书馆的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我院的教学、科研和训练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大力加强藏书建设、现代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人员素质,扩大服务范围,为实现学院创办“广东体育大学”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院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发展目标是:改善办馆条件,充实馆藏资料,优化藏书结构,加强现代化建设,为我院教学、科研和训练提供资源保障,为我院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创办体育大学的目标提供应有保障。
发展目标:我院图书馆在2008年之前应建设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左右的新馆,并配备先进设施;馆藏纸质文献总量将达到50万册以上(电子图书约10万册),馆藏资料满足我院各专业、各学科用书的需要;电子阅览室机位达到100个以上,公共检索机位20个以上;建立博硕士学位论文提交和发布平台,建设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和体育专家数据库,提供电子图书、全文期刊和各类特色数据库的检索服务。
六、主要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
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学院新图书馆将于2006年5月动工兴建,新图书馆要建成校园标志性建筑,充分体现“功能需要”、“技术领先”和“以人文本”的三项原则。“功能需要”是指能够满足现代化图书馆各种功能的要求;“技术领先”是指能够收藏和利用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满足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给读者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给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新馆的建筑面积将达到20552M2,阅览座位1300多个。新馆在功能设计上采用藏、借、阅、检、研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具有突出的高等院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品位与风格,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采用灵活的开放式服务模式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集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于一体的新一代图书馆。其总体设计目标和基本要求为:
1、新图书馆大楼的建设要按“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建设、一流质量”的要求,按照一流的标准去规划设计,建成校园标志性建筑。
2、新图书馆要建成学院的文献服务和信息网络中心、检索咨询中心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心,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美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研究条件,成为读者学习研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3、新图书馆在建筑设计时,既要满足藏书的需要,又要满足服务的需要,同时随着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还要满足网络文献信息的检索和获取、学术报告、展览宣传、读者休息等多功能的需要,为读者、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条件。
4、新图书馆建筑要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需要,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应紧密结合图书馆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趋势,为运行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提供灵活性强、适应性高的空间。满足藏、阅、借、检、研一体和空间布局灵活使用的要求。
5、新馆大楼整体设计理念是:开放式、多功能、人文化。要突出文化品味,注重智能设计,节约资源,健康环保,将新图书馆建设成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富有现代文化气息,既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各种使用功能,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既符合图书馆建筑规范,又能满足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要求,造型美观,匠心独具,与整个校园风格协调一致的图书馆。
6、体现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设计以人为本,处处为读者着想,力求人文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提供人性化的阅读空间,努力营造求知、创新、高雅、自由的学术氛围,使之能吸引读者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和满足个性化服务。
7、具备外向型高等学府学术殿堂的品味,以适应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需求。
8、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应有灵活性和发展余地,新图书馆要参考智能大厦得的综合布线要求来设计建筑,要具有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能力。
(二)文献资源建设
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调整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为教学、科研、训练和竞赛做好文献资源服务,制订并逐步完善采访工作细则,全面加快馆藏资源建设,在现在33万册馆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2006年要达到纸质图书37万册,2008评估前达到纸质图书42万余万册,电子图书10万册的规模。争取2009年馆藏图书馆总量达到50万册以上,2010年达到60万册,与学校的发展和办学规模相适应。报刊订购将达到1000种的规模,并根据学院学科建设的需要,注意核心期刊和重点期刊的订购。并注重奥科会、全科会等一系列的体育论文集的收藏,拟成立体育特色的特藏库。
其间,需要在全校进行调研,逐步建立并完善藏书体系,加强体育类和相关学科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数据库的订购工作,使之形成更显著的我院藏书特色。
(三)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及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图书馆新馆将采用全新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稳定、高效、使用方便为目标。在硬件设施方面,采用国际名牌的服务器和交换机,配置高性能、大容量的存贮设备,满足电子图书、随书光盘、论文提交和其它特色数据库的存储要求;新图书馆大楼采用综合布线系统,提供高速、完善的网络信息接入点,同时具有语音广播、消防监控、闭路电视监控功能。在软件方面,鉴于目前使用的SULCMIS III在功能、稳定性方面存在缺陷,新馆将考虑采用更成熟、更先进的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以适应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要求。在数据库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广东网络图书馆的合作,为读者提供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万方电子资源、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检索和下载服务;同时,购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报刊数据库、体育咨讯网;建设本馆的特色数据库,包括博硕士生论文数据库、学院科研成果数据库、院内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专家数据库,以及各体育大项(例如篮球、足球、田径等)的多媒体数据库;电子图书方面,在购买10万册电子图书的基础上,以后每年将新增1—2万册。
(四)图书馆管理
在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与各系、部选派相应学科的教授建立联系;成立广州体育学院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作为全校文献信息工作的协调机构,负责各学科文献资源以及数据库建设的咨询、规划和监督工作。
采用先进的全面办公自动化系统,降低办公成本,增强各种事务的透明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水平。
(五)员工队伍建设
加强图书馆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和培养教育工作。
继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图书馆员工敬业爱岗的自觉性,挖掘全体馆员的潜力,充分提高馆员积极性、创造性和服务热情,以人为本,做好服务工作,增强做图书馆人的自豪感。
通过岗位聘任和业务培训,进行图书馆业务人员的合理分工;通过引进人才和继续教育,改善图书馆的专业结构,力争到2010年使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数比例达到规定要求。
(六)图书馆服务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办馆指导思想,全面更新服务观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在做好图书馆基本借阅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高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设立咨询台,编制推荐书目,开展在线咨询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主动承担教师所主持的各级别课题所需要查找的文献资料,提供各级别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等情报,实行定题跟踪服务,为学院的教师从事高水平课题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为学院的科研建设做贡献。加快图书馆网页建设,做好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导航,实现快速获取资源功能;在图书馆网页开辟“新书通报”、“新书点评”和“读者荐书”栏目,加大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宣传力度。
以新生培训,文献检索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多层次地开展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提高读者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七、主要措施
(一)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图书馆的事业的建设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赖于上级领导的支持,图书馆是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和训练提供保障的重要部门,我们应千方百计地争取上级领导支持,努力改善办馆条件,争取在2007年建成新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方便、舒适的借阅环境。
(二)加大经费的投入。2010年预计图书馆藏达到60万册,希望财务部门作好经费计划,保障对图书馆购书经费的投入。
(三)加强图书馆的硬件设施。
图书馆计划将进行一系列数据库的建设,购进电子图书等都需要硬件设备的投入,还有目前图书相匹配的光盘也需要购置相应的硬件设施,才能达到图书与光盘同时能与读者见面,更好地使文献资源得到利用。从现代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对读者借还书处需采用双显示系统,更好地方便读者。
(四)强化管理,提高办馆水平。
在认真贯彻执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图书馆的各项制度,使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有章可循。继续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其它制度。
(五)提高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六)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业务发展。
人才是办馆之本。要通过引进人才和加强对现有人员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促进图书馆各项业务上新台阶。
第五篇: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原则 《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纲要》最鲜明的特点,也是贯穿于《纲要》指导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的一条红线。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基础上提出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坚持“六个必须”的指导原则。这就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明确“六个立足”的政策导向。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了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真正做到“六个必须”,《纲要》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做到“六个立足”,以进一步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代背景
《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这是在深入分析“十一五”时期国内外环境,以及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特点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纵观“十一五”时期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诸多有利条件。从国内看,“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坚实保障;比较雄厚的产业、科技和教育基础,以及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从国际环境看,“十一五”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
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利于我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缓解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
《纲要》在分析“十一五”时期国内国际环境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技术储备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公平与效率、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凸现;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从国际看,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各国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之,“十一五”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只要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