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岭经济开发区预警预测制度
铁岭经济开发区预警预测制度
开发区各相关单位、市直驻区单位、街道社区、农业分场、学校及区内企业:
为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根据省、市有关规定,管委会决定在全区建立应急管理工作预报预警制度,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立全区应急管理工作预报预警制度。按照属地管理与系统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专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全力保障应急管理工作需要。
(一)突出重点,加快专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农发局、水利局等部门加强对暴雨(雪)、大风、雷电、冰雹、大雾等突发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作,及时发布突发天气情况;区林业局、消防大队要利用现有资源,做好火险天气预报;安监局、卫生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单位,要结合本系统情况和管理重点,加快建设和完善相关系统,不断增强预报预警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二)整合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发布体系。按照“上下一体、专群结合、区域联动、共享共用”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发布体系,实现预警信息发布的全天候、立体化和无缝隙覆盖。
二、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开发区管委会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对本部门每年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总结评估的主要内容:值守应急、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与运转、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处置、物资储备、科普宣教与培训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成效。
第二篇:浅谈铁岭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改革开放
浅谈铁岭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改革开放
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基本经验
摘要:铁岭经济开发区1992年建区,建区已有十余年历史,这十余年也是中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的十余年。十余年来,铁岭经济开发区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坚持开放立区、坚持改革兴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瞩目的重大成就。而成就的取得在于铁岭经济开发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先进的发展思路和采取的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开发区 改革开放 成果 基本经验
铁岭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1995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是辽宁省首批农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人。改革开放十余年,铁岭经济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大力实施开发区“五大战略”,区域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2007年,通过在GDP、固定资产投资、地区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等六项指标上实现翻番增长,完成了开发区在年初提出的在2006年基础上用一年时间再造一个开发区的目标,区域经济达到建区以来最好水平。
一、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十余年间,开发区的国民经济始终保持了平稳高速增长,截止到2007年末,国民经济发展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一是增速加快,2007年,开发区全区实现GDP23亿元,比2006年全年增长121.2%,实现地区财政收入1.9亿元,比2006年全年增长138.7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09万元,比2006年全年增长200.3%。在2007年全市统计考核的12项经济指标中,开发区的增幅均名列第一,其中10项指标总量实现升位。二是效益提高,几年来,开发区通过做强做大老企业,大力引进新项目,积极引进域外各大集团总部,全区地区财政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三是结构优化,到2007年年末,开发区的橡塑制品生产、机电产品制造、石油与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兴能源等“六大产业”的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88%,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85%。四是质量提升,2007年,开发区税收占地区财政收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在全市县区中位列第一;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6.2个百分点,超过年初计划指标3.2个百分点,万元GDP水耗下降5.8个百分点,超过年初计划指标
1.8个百分点。
(二)品牌创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与经济建设过程中,铁岭经济开发区一直在着力实现自身独具特色的品牌价值,到2007年年末,开发区的品牌创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一是精心打造了官台园区,采用BT方式,投资4.2亿元,通过“百日工程”会战,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官台生态工业园区,闻名全省。二是着力完善了新、老园区基础设施,有效提升了园区功能。同时对园区产业进行整合,形成了三大产业基地。目前已经形成的橡塑产业基地得到了省长陈政高的高度评价。三是切实叫响了生态品牌,2007年开发区以“产业彰显实力、生 1
态决胜未来”的先进理念和发展方向荣膺“中国十大最具竞争力开发区品牌”,在亚洲经济年会上获得了“亚洲经济节能环保贡献奖”,官台工业园区被省环保局、省绿委会评为“辽宁省绿色生态环保示范园区”。
(三)招商引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自建区以来,开发区便将招商引资作为自身的工作主线,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尤其是在近两年,开发区以全市项目年建设为契机,大力招商,成效显著。2007年全年,开发区共引进新项目92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1.9亿元,翻番完成了市下达的20亿元任务。具体特点是:一是大项目多,引进的项目中超亿元的27个,5亿元以上的5个。二是外资项目引进实现了新突破,投资超亿元的韩国进兴物产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韩国先进株式会社投资的项目已经签约。三是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其中,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初步打造,中石油商业分输枢纽项目的引进,填补了开发区无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空白;在“机电产业基地”方面,已引进北重数控机床、辽宁中天华程、莱斯特阀门等机电企业32个,其中18家已经投产,14家正在建设;整个橡塑产业基地产业链条完整,管理模式先进,各种功能齐全,引进企业进60余家,目前正在朝着“中国橡塑制品第一城”的目标迈进。
(四)企业增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十余年间,开发区企业发展水平与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一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全区实现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增至13户,较上年增长233.3%。二是技术改造创历史最好水平,共实施技改项目27项,完成全年计划的245%,技改总投资达到15亿元。三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规划建设了橡塑创业园、彩虹孵化园两个科技创新平台,新培育了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研发中心、全市仅有的两家省级研发中心,两家市级研发中心,使开发区科技对企业的贡献率达到37%,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五)城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一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提升城区经营水平。通过经营城区,开发区2007年新建人居面积50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人居条件;通过BT方式,解决了园区建设资金4亿多元,打造了官台生态园区,有效解决了开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所需资金;通过加强城区小街小巷的改造、对违章建筑的集中整治,城区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场发展水平。加快加工基地建设步伐,大成、诚达、大牛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拉动效应更加明显。
(六)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开发区始终坚持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区人名,十余年来,开发区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2007年开发区投入近3亿元,全面落实了年初确定的“九件实事”。关心广大干部、职工生活,投入679万元提高了干部、职工待遇,使全区干部年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4000-7000元,分场职工年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近1000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年”活动、社保、就业和再就业、新农合等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公共财政惠及到全区人民。深入开展平安开发区创建活动,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扎实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治理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区三级信访、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和刑事案件立案量同比大幅度下降,为全区经济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二、形成的基本经验
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发展思路
(一)坚持思想解放为先导,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解放思想是加速发展的头道工序,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新铁岭大铁岭的生动实践为思想解放做了最好的诠释。为此,从2006年末至现在,铁岭经济开发区先后开展了六次卓有成效的思想解放活动。通过思想解放活动,开发区人着重解决了工作思路、工作重心转移、工作作风和发展环境等方面问题,确立了适合开发区发展的九大理念,形成了开发区精神,使全区上下更新了观念、拓宽了思路、破解了难题,取得了突破,使开发区区域经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岭经济开发区的知名度在国内外不断提高。
(二)实施开放立区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凝聚力量
一个地区是否开放,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个地区能否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标志之一。多年来,开发区坚持开放立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是最生动体现。一是实施全员招商,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实行人人身上有指标坚定不移、实行招商引资奖惩措施坚定不移。二是加大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加大对入区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二次投资,通过其广泛宣传,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区投资创业。三是推进园区招商,以“环境特好”投资区吸引更多的项目落户。四是开展定位招商、定点招商,选择发达地区,围绕资本转移进行重点招商,成功引进了一批大项目。五是大力开展专业招商。进一步整合专业招商队伍,新组建的11个招商机构及招商服务机构成为了11支专业招商小分队。六是开展产业招商,围绕已经形成并具有一定规模的橡塑、电子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发挥集群效应。七是扎实开展服务招商,继续落实好园区、项目负责人制度,以“四优”品牌和快捷的办事效率吸引投资者投资;努力打造公开、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使得开发区真正成为了投资者的“服务高地”、“成本洼地”、“发财宝地”,成为“服务特好”区。八是实行政策招商,以最优惠的招商政策使铁岭经济开发区成为“政策特惠”区,增强对客商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凝聚了力量。
(三)实施改革兴区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建区十余年,开发区始终将改革兴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007年开发区本着“小政府、大服务”的管委会模式,按照统一、精干、高效的原则,在原有职级不变、原有职能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把原有42个部委办局整合成11个部,实现100%的部门成为招商机构或招商服务机构,90%的人员从事招商工作,有效保证了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健康开展。这次机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分工界限,打破了部门界限,加强了部门间的协作,形成密切配合,互相补台的良好局面。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创新选人用人新机制同样是注重改革的一项具体实践。开发区按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规定,坚决把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各级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公开招录有文凭、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干部队伍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四)实施科技强区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多年来,开发区围绕建设创新型开发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一是积极申报了技改贴息项目,争取到了支持企业发展的贴息贷款。二是建立了科技孵化区,为聚集产业建立了科研基地;积极鼓
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推进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不断完善孵化功能,增强孵化器的吸引力,提高孵化器的孵化率;通过建设省、市级研发中心,培育了高科技企业,打造了科技团队。三是采取多元投资方式,加大区本级、上级和企业自身的科技投入力度,使总投资额达到GDP的2%,从而提高科技贡献率,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五)实施工业为主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开发去始终坚持工业为主战略不动摇,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一是完善功能,打造精品园区。按照“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要求,以“八通一平”为标准,完善了帽山园区和官台园区5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为项目摆放提供优良载体。二是突出重点,打造优势产业。围绕“三大基地、六大产业”,引进了符合开发区产业政策的产业,并促其早日投产、达产,形成集群效应,使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园区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三是大力扶持、培育了优势企业。紧紧围绕大项目、骨干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为其提供土地、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政策,帮助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开展好对企业的结对帮扶工作,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积极引导企业顺应市场规律,鼓励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扩大再生产,不断培育新的规模企业;四是实施名牌战略,制定产业升级计划。引导企业了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提高效益。五是注重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开发区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加强生态保护是建设全省最强生态经济开发区的必然选择,铁岭经济开发区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中心,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努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土地集约化、资源节约化和区域生态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区内企业间的废物再利用与循环利用,减少企业废气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集约型、节约型生产,增加单位面积土地贡献率,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不断降低全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提高招商质量,严把项目入口关,按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要求,重点引进高科技,清洁生产型项目,杜绝污染大、能耗高的项目入驻园区。大力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加强生态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加强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广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逐步建立了有利于生态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的调节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早日将开发区建设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离不开有力的保障措施
开发区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除了与先进的发展思路、理念密不可分外,还决定于开发区多年来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关键抓项目,找准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把项目招商作为统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灵魂工程,以项目论业绩,以项目论成败,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一是抓住关键,上大项目。开发区牢牢抓住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认真做好各种协调服务工作,全力引进大项目,未来几年还要确保每年新上几个投资五亿元以上的项目。二是突出重点,扶大项目。把扶大项目作为大事来抓,作为服务重点,作为优惠对象。围绕大项目用活政策,用够政策,对大项目开绿灯,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对大项目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真正形成抓大项目的合力。
(二)核心抓工业,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攻点。开发区已经着力培育了石油与装备制造、机电产品、橡塑产品、新型材料、新兴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具有明显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六大产业,打造了产业集群,延伸了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业支撑。未来,开发区还将继续完善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机制,打造工业企业规模聚集的平台。
(三)基础抓技改,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开发区坚持强化技改优先理念,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工作。通过利用开发区融资平台,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资金,做强做大企业规模;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帮助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实现强强联合;通过组建和强化行业协会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投资、生产、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小型企业扩大投入产出规模,使其迈入规模企业行列,从而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四)主体抓财源,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面向国外、省外引进各大集团总部,提高经营档次和水平,并加大使总部经济实现本地化的力度,做大区域经济总量,加强地方财源建设;二是做强做大老企业,大力引进新项目,涵养税源,壮大财源;三是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四是多渠道融资,充分借助市融资平台、依托自身融资平台筹措发展建设资金;五是积极推进了陆平机器、新兴佳波纹管等企业上市公司工作。
(五)载体抓城建,塑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开发区以经营开发区为理念,通过积极经营城区,提高资金回报率,不断完善城区功能。一是以102国道改线为契机,加大了道路两侧棚户区改造力度,盘活了土地资产,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提升了城市面貌和品位;二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综合运用城区的土地资源、地域空间和其它经济要素,从整体上运作城区经济,实现了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通过发挥区位优势、品牌优势,吸引新项目、新产业,同时加大商贸物流产业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区功能,增强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能力。
第三篇:铁岭社区党务公开制度
为充分发挥全体党员民主教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铁岭社区党务公开制度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推动铁岭社区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社区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党务公开的意义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班子建设,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
二、党务公开的原则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履行廉政承诺。
三、党务公开的内容
1、党建工作检查情况;党建工作目标及考核考评情况;对党员的考核考评情况。
2、社区党组织机构变动情况;社区党组织及党员隶属关系变动情况;党员教育培训情况。
3、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情况;建党对象培养、发展情况;预备党员培养、发展、转正情况。
4、社区党组织和党员评先评优情况;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受到表彰、奖励通报情况。
5、社区党组织和党员见义勇为、扶贫济困、捐赠款物、参加义务劳动情况。
6、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受到投诉举报情况;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受到处分或处理情况;党费收缴及变动情况。
四、党务公开的方式
1、采用公开、半年公开、季度公开、月度公开的方式。必要时,可以随时公开。
2、党务公开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周,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三天。
3、党务公开的内容或方式,不得侵犯法律规定的公民个人名誉权、人格权和隐私权。
五、党务公开的要求
1、除涉及党的机密不宜公开或党员有较大异议暂缓公开外,一律向群众公开。
2、在居民集居地设立党务公开检举、意见箱,及时了解群众的反映和接受党员群众的检举。
3、把党务公开是否规范、及时作为社区党务干部考核的内容,确保党务公开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第四篇:铁岭经济开发区开展建设工程抗震安全检查工作汇报
铁岭经济开发区开展建设工程
抗震安全检查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铁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加强铁岭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的通知》(铁市住建发
【2010】140号)、《转发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关于开展2010年“质量月”活动的通知》(辽质监联【2010】224号)和《关于开展2010年全省建筑施工行业“质量月”活动的通知》(辽住建【2010】321号)文件精神,开发区城建局、质量监督、安全办等部门自2011年8月5日开始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区在建工程抗震安全检查,现将检查工作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在建工程项目概况
2011年全区报建工程项目共 43 项,总建筑面积 46.78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项,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市政等公用设施5项,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其他项目30项,建筑面积11.58万平方米。住宅项目占总结总面积的62.42%。
二、项目抗震安全工作情况
㈠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安全管理高起点,高标准
1、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纳入工程建设审批程序。自铁-1-
市住建发【2010】140号文件下发后,开发区城建局领导高度重视,本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安全管理要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规范管理的原则,指派专人负责建设工程项目抗震设防监管工作,并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纳入工程建设审批程序中,先后编制了《工程抗震设防审批程序》、《建设工程抗震监管服务指南》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表》等,积极查阅、学习《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等相关知识,为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广泛宣传,提高参见各方的抗震设防安全意识。我局以全省建筑施工行业“质量月”及开发区“应急周”宣传活动为契机,与区质监站、开发区应急办等多部门一道,对全区在建工程项目抗震设计、抗震设施施工质量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和抗震设防宣传,并对各施工现场发放《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管理条例》、《抗震设防审批程序》等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共发放宣传单等资料500余份,制作展示板公示,并在机关走廊公开公示。
3、全面排查,切实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施工质量。经排查,全区在建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均按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施工现场柱、梁、剪力墙、节点等部位基本能按图施工,对少数墙体拉结筋部位施工不规范的,及时督导整改,抗震设施施工质量均能达到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
9月5日,市抗震办、市地震局、市审图办等部门对我区的在建工程抗震设防工作进行了联合检查,共抽查在建项目4项,分别是:开发区福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铁岭职工医院综合楼、御墅林峰小区、盛世桃园小区和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筑面积10.22万平方米共42栋楼。除御墅林峰小区A10#、B7#、B9#楼为进行抗震设防审图外,其余39栋楼均完成了抗震设防审图,审查合格。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我区建设项目管理总体上来说较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施工管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施工质量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参见各方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认识有待提高;
2、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专业管理人员少,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深入基层检查、监督、指导作用不强,下现场次数少;
3、相关抗震设施施工人员抗震设防意识不强,抗震知识匮乏,抗震结构、构件施工技术及施工质量亟待提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拟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宣传力度,形成政府重视、管理得力、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首先以“防震减灾”宣传、全区“普法”宣传和“质量月”宣传活动为平台,开展抗震设防宣传“五进”活动,有针对性的下基层、下现场宣传抗震设防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提高建设领域管理人员和基层施工人员的抗震设防意识
和抗震施工知识技术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抗震设防知识和抗震设防管理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抗震设防认知程度和分场居民的民居房屋抗震设防意识;建设工程质量与百姓的生产、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加强媒体宣传力度,以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百姓的维权意识和充分起到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学校是传授知识、传播知识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进学校就是要达到“教会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宣传教育目的;进分场就是要提高分场居民对居住房屋质量的认知程度,有力于实施安居工程。
其次充实抗震设防管理队伍,适时组织对抗震设防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升素质,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㈡、以“质量月”活动为平台,与开发区质监站联合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施工质量大检查活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施工质量是保证建筑物抵御地震破坏,提高抗震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基础,所以首先要从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施工质量抓起,面向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切实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施工质量意识和施工质量;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是决定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以要面向建设领域参见各方管理层,提高管理者的抗震设防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施工质量更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我们要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施工“质量月”活动贯穿整个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始终,建立长效机制,年年抓,抓宣传、抓施工、抓验收、抓管理,向施工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达到政府满意,领导满意,企业满意,最终实现群众满意。
开发区城建局 二0一一年九月十日
第五篇:食品安全预警制度
食品安全预警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我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使我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处于可控制状态,及时缓解、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质量风险隐患,全面履行食品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餐饮消费以及种植、养殖、包装、仓储、运输、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特别规定》以及《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结合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市需要由各级政府和各监管部门统一组织处置的在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隐患。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依据本制度,发布预警警报:
(一)在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食品质量监督抽查或定期监督检验中,某一类(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低于该类食品的五年平均合格率。
(二)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执法案件以及年审、巡查、回访等监管工作中,消费者的投诉举报、社会维权组织、大众媒体反馈的食品安全质量信息中发现可能存在区域性危害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
(三)出现多点散发的同一原因或相似原因的食源性疾患。
第二章基本原则
第四条以人为本,减少危害。要坚持事前防范的总体原则,建立检测网和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各有关监管部门切实履行食品流通、生产加工、餐饮消费以及种植和养殖、包装、仓储、运输、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减少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第五条统一领导,市区县分级负责,责任明确。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质量风险预警警报的发布,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第六条快速反应,长效监管。卫生、工商、质监、农牧业、粮食、商务、海关、环保、教育、盐务、公安、财政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贮藏、经营、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及时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分析评估,并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
要定期对所管辖行业和区域的食品质量状况、定期监督检查情况、案件查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问题隐患,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早化解,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并拿出处理意见,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重大食品安全质量隐患,要及时发布预警警报。
第三章预警分析
第七条各监管部门在工作中要及时收集执法检查、巡查、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投诉举报的、相关部门通报的和媒体报道的、有关国家和省市自治区已经采取措施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一经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向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同时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工作,应在2个小时内完成整理、登记、上报工作。
第八条建立安全应急处理专家库。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食品安全隐患信
息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对突发事件和食品安全隐患的危害、影响范围、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是否发布预警警报及警报级别,并及时向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汇报。
第四章预警警报分类
第九条通过对食品安全隐患信息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分析评估,根据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制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把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警报分为三级:黄色、橙色、红色警报。
第十条黄色警报:当某一行业或某一类(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低于该类食品的五年平均合格率;出现一般项不合格情况或区域性不合格情况,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或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出现涉及全市区域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发布黄色预警警报。
第十一条橙色预警警报:当某一行业或某一类(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低于该类食品的五年平均合格率的90%(?);出现区域性食品制假售假情况或少数企业出现生产加工假冒伪劣产品,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较大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或食品安全事故的,发布橙色预警警报。
第十二条红色预警警报:当某一行业或某一类(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低于该类食品的五年平均合格率的80%(?);出现大范围生产加工假冒伪劣产品,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严重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布红色预警警报。
第五章预警报告制度
第十三条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报告系统。
区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关规定,主动监测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并按规定报告。
第十四条 食品安全预警发现单位报告
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发现后,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当地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报告。特殊情况下直接上报市政府(如出现重特大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食品安全恶性事件)
第十五条报告范围
(一)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损害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食品质量监督抽查或定期监督检验中,某一类(种)食品质量合格率低于五年平均合格率;
(三)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和执法案件,消费者的投诉举报,以及年审、巡查、回访等日常监管工作、社会维权组织、大众媒体反馈的食品质量信息中发现可能存在区域性危害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
(四)因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已经导致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
第十六条 下级向上级报告
地方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责任报告单位
(一)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贮存企业及餐饮单位;
(二)食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单位;
(三)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发生(发现)单位;
(四)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第十八条责任报告人
(一)行使职责的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二)食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
(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工作人员;
(四)消费者。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
他人报告。
第十九条报告时限要求
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发生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在知悉该食品安全预警情况后1小时内做出初次报告;根据预警处理的进程或者上级的要求随时做出阶段报告;在预警处理结束后10日内做出总结报告。第二十条初次报告
应尽可能报告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可能导致的危害程度、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以及该预警情况发生发现后采取的措施和控制情况等。第二十一条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预警的发展变化、处置进程、原因等。第二十二条总结报告
包括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鉴定结论,对该预警情况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第六章预警警报的发布
第二十三条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食品安全隐患和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是否发布预警警报及警报级别,并立即向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汇报并提出发布预警警报的建议。经审议批准后,应在12小时内发布,并启动快速反应,同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并向有关监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四条黄色预警警报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布,橙色、红色警报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布,红色警报同时向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五条预警警报由发布单位根据情况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提出申请,经审批后发布,同时向当地政府报告。第二十六条预警警报发布后,发布单位要立即根据情况制定整治方案。
第七章快速反应
第二十七条在收到食品安全质量风险预警警报后,应立即启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第二十八条调查评估:要针对预警警报中提到的问题,尽快组织对辖区内的相关食品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餐饮消费以及种植和养殖、包装、仓储、运输、消费等环节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调查,查清食品原料来源、产品市场流向等信息,科学评估预警警报中涉及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危害,并按要求尽快上报调查评估结果。
第二十九条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要同时启动《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第三十条执法检查。针对发布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警报,要制定整治方案,对辖区内可能存在问题的食品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餐饮消费以及种植、养殖、包装、仓储、运输、消费等环节的产品生产加工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产品,要立即封存,对有关生产加工企业依法采取责令停止生产、停止销售、责令召回等措施。
第八章信息发布
第三十一条坚持信息发布统一归口的原则,根据对风险信息的评估向社会发布风险信息警示通报,提醒消费者、企业采取措施预防风险引起的危害和可能引起的危害。同时,联合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导向工作,消除社会恐慌心理。对于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及重大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情况及处理结果,统一由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外发布,未经许可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或公布。
第九章预警解除
第三十二条在食品突发事件或预警警报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缓解、控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群众饮食安全和健康的威胁已经消除,由发布预警警报的单位负责解除预警警报。预警警报解除后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工作,以便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提供借鉴。
第十章工作保障
第三十三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从提高改善民生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相关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第三十四条 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重大食品安全预警的专项信息报告系统。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问题发现后,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该食品安全预警信息。
(二)人员保障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及相关部门人员、专家参加食品安全预警的调查处理。
(三)技术保障
食品安全预警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现重大食品安全预警时,受食品安全委员会和(或)相关监管部门委托,受委托的检测机构应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验和监测,为食品安全预警警报的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四)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食品安全预警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救援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食品安全事故的特效药品的储备工作。
第三十五条整合资源,加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突发事件风险预警警报一经发布,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迅速协调沟通各职能部门,整合资源,使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有效地保障,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延误应急工作的开展。
第三十五条通信畅通,及时反馈。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风险预警一经启动,要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报告、反馈、传递、交流网络,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上下信息畅通,及时准确掌握食品安全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保证食品安全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有效处置。
第三十六条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