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4 07:4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

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王仁裕《玉堂闲话》)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得丹砂之妙

称:声称。

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为神。

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 诘:审问。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至于输货求丹

输货:运送财物。

c.欲参觐

参觐:拜见。

d.道士颦蹙

颦蹙:皱眉着急。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①门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a.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b.①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c.①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d.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来

②昏耄伛偻()

a.①但是命令进来 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b.①只是让他进来 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c.①只是让他进来 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d.①但是命令进来 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5.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a.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b.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c.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子。

d.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

c.一白发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诘:询问。)

2.d(颦蹙:皱眉头。)

3.a(肆:店铺。作色:做出样子。)

4.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涂。)

5.c(受:受到。诳惑:欺骗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误;应该是道士和几个朝士饮酒、喝茶。)

【译文】

长安国都完整兴盛的时候,有一个研习道术的人,声称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诀,面容像二十岁左右,自己说已三百多岁了。京城里的人非常羡慕他,以至于运送财物求丹砂,横陈经书请教,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当时有几名朝官来到他的住宅,他们饮酒喝茶正畅快时,有个看门人报告说:“您儿子从村庄来,想要拜见您。”道士变了脸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听到此事,有人说:“您儿子远远赶来,见一见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皱眉头不高兴了好一会儿,才说:“只是让他进来。”一会儿,看见一个老人,鬓发银白,年老糊涂而驼背,他赶紧上前拜见道士。拜见完毕,道士呵斥他进了中门,慢慢地对座上客人说:“我的小儿子愚笨痴呆,不肯服食丹砂,因此到了这个地步。都不到百岁,就衰老得像这样了,我早已把他赶到村庄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当作神了。后来有人暗中追问道士的亲朋,他们才说:“那个驼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亲。”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小孩子一样。感悟人生

高一(7)班 江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让我读后深有感触,人的一生不正是由“志与力”主宰的吗?从古到今,不管是名人还是伟人,或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每个人的成就,每件事的成败,都在于对“志与力”的把握。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不错,平坦的大道谁都可以通过,简单的事情任何人都能够办到;但是要想看到非常之观,做出一番事业,就得下大功夫了。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要走常人没走过,不敢走的道路,这也是他能与众不同的原因。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有“志”是做大事必不可少的条件。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作用在他遇到困难时支撑他坚持下去。

不仅是做每件事要有“志”,更重要的是人生要有理想。母鸡的理想是一把米糠;海燕的理想是飞越重洋;昙花的理想是短暂一现;海棠的理想是四季开放。理想是美好的。什么时候建立了理想,什么时候就开始了真正的人生。周恩来在二十三岁时就能说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话,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所以周恩来在后来能成为如此有为的人,深受着中国人民的爱戴。苏联革命家加里宁说:“怀抱着各种理想的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一个人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但理想不是空中飘浮的气球,不是茶余饭后的阔论,也不是心血来潮的兴致,而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人生好比是一次夜行军,而理想就是前进的火把。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惊人的毅力。

朋友,如果你有伟大的理想,再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你的人生就会精彩。即使你尽了力而没有达到目标,那你也将无悔于己,难道不是吗?

[评语]

这是一篇根据所给的作文材料而定话题写的作文。江丹同学写出了自己对“志与力”的感悟,“志”归结为“理想”,“力”归结为“毅力”。她能联系实际,谈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语言也很流畅。

附作文题: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此乃王安石游洞之感悟,若荡开思路,不

第二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范文模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3.“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四、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五、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 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3.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第三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难点】1. 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2.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3.语言知识

【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全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 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 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四、写作特点: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⑶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滥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与“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

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从历史教训出发,提醒太宗必须谨慎从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同时,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说明道理的基础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并说明如果能够做到这“十思”,就能够发扬光大“九德”修养,使百官各尽其职,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2、了解“居安思危”的意义 3、诵读全文,读出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魅力和魏徵忠心耿耿、犯颜直谏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预习题:

翻译下列句子: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3、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4、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西门豹知道自己有个性急躁的缺点,经常佩带熟皮,提醒自己放宽缓一些。董安于觉得自己性格过于宽缓,经常佩着绷紧的弦,提醒自己紧张起来。

5、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 征没,朕亡一镜矣。

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魏征: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他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青史。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后世的一些诤臣,如称“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他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万言。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不少政治上的失误。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他可谓功不可没。

魏征从小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但非常好学,即使避难出家当了道士也仍然潜心读书。他十分关心政治,反对隋朝暴政,同情人民疾苦。后来毅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投他的生活道路使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民本”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他非常重视历史教训,认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精心治理,不到二十年而臻于富强,可谓善始,但他不能善终。骄奢淫逸,徭役无已,邪恶之人受宠,忠正之士丧身,结果“民不堪命,率士分崩”因此他提出把布德施惠,礼仁诚信作为治国大纲,主张轻徭薄赋,明法慎刑。为了保证这些政治主张得以实施,他还强调广开言路,慎选人才。

《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是魏徵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魏徵给唐太宗开的一剂很及时的良药。

唐太宗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的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贞观十一年,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尽管百姓颇有怨言,可是这些声音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魏征在这年的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读准字音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读准句读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本文的感感情应该是忠诚,恳切,要做一个谏臣,首先要有满腔忠诚,对国君的,对国家的,同时又特别的恳切,才容易接受。)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1. 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 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论点的提出: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第3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让学生从文章中找一个句子作为自勉的话,或者作为赠言送给别人,你会摘哪一句 戒奢以俭,谦冲自牧 根固本长,泉浚流远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第四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魏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教学设想】

1、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2、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3、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教学步骤】

开场白:一个新的政权建立之初它面临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实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当这个政权巩固之后,出现了“太平盛世”,它是不是就没什么问题了呢?如果有问题,那将是哪些问题 呢?让我们看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

1、注意读音

求木之长(cháng)浚(jùn)源 塞(sâ)源 载(zài)舟 壅(yōng)蔽 谬(miù)赏

2、对照注释,朗读课文,争取比较流畅地读下来。

3、检查朗读情况。单个读,齐读。也可范读。

三、了解每段段意。

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诵第一、二段。

二、辨析词义,归纳义项。【教学步骤】

一、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一段。

1、论点的提出: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还是一种陋习?)

三、背诵第一段。

四、翻译并分析第二段

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五、背诵第二段。

六、作业 “练习”

(二)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课的成语,通过做课后练习,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三、背诵、默写全文。【教学步骤】

一、检查一、二段的背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三、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明确: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三、背诵第三段。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3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思考题: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第三段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一注释

自戒:自我克制乐:意动用法 纳下:采纳臣下意见正身:端正自己的品德恶:形容词作名词 ,奸恶小人能:动词作名词 二简析:

1提出“十思”的内容:戒奢侈(第1、2条),戒骄傲(第3、4条),不纵欲(第5条),要勤勉(第6条),要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第7、8条)应赏罚有度(第9、10条)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垂拱而治.思考题: 1“十思”与第一段的 观点有何联系? 答:“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2“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3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总结: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请你谈谈,魏征说的“十思”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答:(略)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 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 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 一镜矣!” 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结合自己的见闻,谈谈学习“十思” 的现实意义。3找出本文中有活用现象的词语,并作出解释

第五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95 更新时间:2010-8-27 8:49:14

文章来

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黜恶 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整理:新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媒体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 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此题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 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自由,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语重心长,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平。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同方案一)二.解题(同方案一)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同方案一)

五 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同方案一)附:课堂板书设计(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方案三 一.导语设计(同方案一)二.解题(同方案一)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同方案一)

五 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附:课堂板书设计(先同方案一)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整理:新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下篇课文

下载《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BX4_19_M7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掌......

    19.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合集)

    谏太宗十思疏 授课时间:11 月24日 第13周 星期四第1、2节 授课班级:美术 教学类型:理论课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现象。 2、欣赏本文生动、诙谐、简洁的语言......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5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 2.在诵读过程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 体会本文的忧患意识,认识“十思”在当时的......

    《谏太宗十思疏》文句精华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简介:魏征(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曲阳(现河北晋县)人。少孤贫好学。隋末,诡为道士。初从李密,后随密降唐。后为窦建德所获,署为起居舍人。建德败,入唐为太子......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

    《谏太宗十思疏》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丰富的哲理内涵,精湛的写作技巧,是一篇高质量的政治散文。虽然文章写于1300多年前,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具有特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文......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首篇课文,现结合教改要求及教学程序设计就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从大纲、教材、教法、学情、心理、设计意图、......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一、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