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恩培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七次全委会上的报告
白恩培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七次全委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加强和改进我省党的建设,审议通过《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
一、牢牢把握主动权,各项工作在应对危机中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省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坚定信心保增长、坚持不懈保民生、坚定不移保稳定,始终把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发展中带全局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在战胜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中,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继续解放思想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我们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应对挑战、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围绕“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要求,突出实践特色、创新思路举措,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第一、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圆满完成,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以及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二)坚决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果断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了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我们坚持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在战胜困难中赢得主动,注重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丽香铁路、昆玉铁路扩能改造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大丽铁路建成运营,高速公路、水利、机场等项目加快推进。1-9月,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90亿元,同比增长37.2%,投资增幅创近年新高。努力推动工业发展,启动实施重点行业和产业发展5年行动计划,在实行优惠电价、对重要工业产品进行收储、促进地方产品销售、加大资金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实现了工业的企稳回升。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39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9月份完成190亿元,同比增长23.7%。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快速发展,信贷投放大幅增长。1-9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4亿元,同比增长19%。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狠抓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高潮,启动了百亿斤粮食增产、农民收入翻番、优势生物产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木本油料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开展了扩权强县、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和旅游业综合改革等试点,华侨农(林)场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1-9月,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090.85亿元,同比增长10.7%;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4亿元,同比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76元、同比增长8.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87元,实际增长8.3%。
(三)以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事业发展。扎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为重点的就业工作,加大金融、税收、财政、市场准入、培训等方面创业扶持力度,对困难企业给予一定数额的岗位补贴,稳定了10万人就业,新增3万个公益性就业岗位,137万返乡农民工中129万人实现再就业,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临时性救助制度不断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加快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进展顺利。扶贫攻坚整村推进力度加大,整乡推进试点加快。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垦区危旧房改造和廉租住房建设工程步伐加快。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姚安地震恢复重建工作顺利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城镇职工医保异地就医试点启动。严密部署和实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避免了聚集性病例的暴发。
(四)始终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安定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认真解决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大下访、大接访活动,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加大农垦和华侨农(林)场扶持力度,着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垦区、农(林)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年”活动,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下降。继续推动平安和谐云南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多发性犯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日趋完善。深入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有效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保持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按照中央的要求,妥善安臵从缅甸果敢地区进入我方的边民,保持了边境的稳定。
(五)着力巩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加强。按照高举旗臶、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教育各族群众,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大新闻宣传引导力度,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敏感问题的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大的思想舆论支持。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积极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持之以恒地开展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教育,大力宣传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两馆一站、千里边疆文化长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速。深入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影视等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加强互联网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电子政务网站和新闻网站建设成效明显。
(六)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出新步伐。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各州市、县认真谋划,积极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抓好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节能减排、城镇污水处理、水土流失整治及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顺利推进。在钢铁、煤炭、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耗能行业继续推进6大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实施100项重点节能示范项目。着力提高环境行政服务水平,严格控制污染增量,坚持把环保工作融入加快发展的大格局。
(七)紧紧抓住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大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动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注重干部能力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认真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建立完善党务情况通报制度,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深入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继续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出台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大了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力度。全面实施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开展“促投资、保增长、抓落实”百日调研督查活动,各级领导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省厅级干部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中开展“坚持廉政勤政,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对新提拔的280多名省管干部集中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培训,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省委常委会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制度规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今年以来共选拔任用厅级领导干部5批次94人。着力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县(市、区)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和完善县(市、区)委书记选拔任用、教育管理、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配合中组部完成了省级党政后备干部的推荐考察工作,制定出台了《2009-2020全省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对全省厅级后备干部进行集中调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在后备干部集中调整中,对拉票行为进行重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严肃干部人事纪律。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谈话制度、领导干部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以及述职述廉制度,把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落实到干部日常管理中。
总结回顾1-9月的工作,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完成全年预定的目标任务还须付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苦的努力。成绩值得充分肯定,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务必继续保持埋头苦干的精神,务必继续坚持真抓实干的作风,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做好今后两个多月的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好会议精神是全省的重要政治任务。省委全面贯彻落实四中全会部署和安排的《实施意见》通过以后,各级党委要认真抓好落实。
当前,我省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总体是相适应的,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不牢固;一些党员干部学风不正,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到位,对上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一些领导班子内耗严重,形不成团结干事的合力;一些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不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不强;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有效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些地方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不到位,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滞后,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不广,还有一些党员空白村;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干部管理不严、教育不够、监督不力,带病提拔、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少数党员以权谋私、生活腐化,败坏了党的形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党的先进性就不可能真正得到体现,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受到严峻挑战,各级党组织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不能成为全省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望就难以实现。
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抓紧解决我省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始终使全省各级党组织成为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省党的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基本内容的党的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内容的党领导的事业,是党实现执政使命的伟大事业。党的建设与党领导的事业,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两张皮、两分离”,必须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必须深刻认识到,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党领导的事业的成败。实践证明,凡是党的建设抓得好的地方,党领导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党领导的事业发展得好的地方,说明这个地方党的建设抓得好。反之,凡是党的建设抓得不好的地方,党领导的事业就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党领导的事业发展不好的地方,说明这个地方党的建设抓得不好。因此,没有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和改进,就没有党领导的事业健康发展,就没有全省各族群众的总体小康,就没有富民强省的美好前景。必须深刻认识到,党领导的事业发展成就是党的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党的建设成果,最终体现在党领导的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成果上,体现在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体现在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上。没有党领导的事业的蓬勃发展,党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党领导的事业发展状况,集中反映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经济发展的成效是党抓物质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政治发展的成效是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凝聚力量致力于发展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各级党组织领导政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文化发展的成效是党提高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各级党组织领导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社会发展的成效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各级党组织领导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成效是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各级党组织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离开党领导的事业抽象地抓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就是无的放矢;撇开党的建设片面地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就必然因失去坚强的领导核心而难以推进。因此,党的建设与党领导的事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辩证统一于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办好云南的事,关键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省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建设基本经验,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着力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着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战斗集体,为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省各族群众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新局面提供更加坚强的保证。
抓好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保证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方向问题至关重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党的事业的成败和云南各族人民的命运。加强和改进全省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把握,进一步提高全省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避免发生重大失误和挫折;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全省各项事业建设的全过程,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要切实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全省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历史、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知识的学习,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大力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努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不断完善学习制度,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切实把学习融入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思想行动上,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抓好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保证各项事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指导方针,加强党的建设,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好,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要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着力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要自觉地把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首要任务,正确处理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调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要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教育,坚决防止和克服短期行为,始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群众增收得实惠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不迷失,坚持科学发展的信心不动摇。
抓好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稳定为第一责任,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对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执政意识和维护稳定责任意识的教育,使各级党组织切实贯彻好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扎扎实实地抓好事关稳定的各项工作,真正成为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自觉做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妥善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方法不当引起群众不满情绪,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抓好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宗旨,保证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切实把实践党的根本宗旨贯穿到保民生的各项工作中去,落实到做好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中去,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来实现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自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增强为群众谋利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尽力去办;凡是对群众有利、有益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事,再琐碎也要做好;凡是有损于群众利益的事,坚决不做,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不断加深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使各项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利益。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心往基层想、利往基层让、人往基层派,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最大政绩,把根基深植于民,把血脉与人民相连,凝聚人民的力量,形成万众一心、共同团结奋斗的巨大合力。
抓好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保证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我省山区面积大,群众居住分散,如果我们不去抓党的建设,邪教组织、分裂势力等就会蛊惑群众、扰乱人心,党在这些地方就会失去阵地。必须下大力气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决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要进一步完善村和村民小组党组织设臵,加大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力度,切实抓好党员发展工作,尽快消除全省党员空白村。要切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不断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干部,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要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教育,不断建立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工作机制,对干部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教育,加强对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建立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机制,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巩固整治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的成果,深入开展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匡正用人风气。要加强对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组织调整工作,确保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先进性。要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使各级党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成为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广大党员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在各行各业体现先进性,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抓好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反腐倡廉为重大政治任务,保证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腐败问题危害极大,严重影响党的形象,严重销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各级党委必须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好抓实。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情况列入报告内容。进一步规范离退休领导干部在企业和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任职行为。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坚决遏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把全省的反腐倡廉建设推向深入,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领导,确保中央和省委关于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要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真正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抓好党建是本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不抓党建是失职的共识。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履行好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发挥好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不断增强党建工作整体合力。要不断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能力过硬的党务工作队伍。
三、再接再厉、扎实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现在距年底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完成全年的预定目标,任务还十分繁重。我们必须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加高效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扎实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对于巩固和拓展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确保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和“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切实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学习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与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与认真做好明年村“两委”换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健康发展、取得实效。
第二,全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继续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把握好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落实配套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力争实现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500亿元的目标。要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争时间抢进度,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加快工业、电力、交通、水利、通信、教育、房地产等重点行业的建设速度。要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中央投资政策的对接,加快项目审批进度,把投资重点放在国家支持的领域,放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改善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科学规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项目、好项目。要以项目为载体,搞好银企对接,保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民间投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内需,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挖掘物质消费潜力,扩大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及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第三,千方百计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足额落实到位,兑现到农户。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促增长、夺丰收,努力实现全年粮食好收成。要进一步强化措施,迅速掀起冬季农业开发热潮。全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大灌区续建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抗旱水源工程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完成今年233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力争年底完成25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继续抓好百亿斤粮食增产、农民收入翻番计划、优势生物产业发展、木本油料示范区建设等工作。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步伐,积极实施中低产林改造工程,确保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
第四,进一步巩固工业企稳回升势头。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把保增长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使工业经济回升建立在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抓好电力生产和调度,落实优惠电价政策,努力保障企业用电需要,扩大云电外送规模。加强对生产能力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加快培育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过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不断提升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改善发展环境,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制定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研究出台生态恢复及补偿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第五,认真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抓紧落实年初确定的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任务。尽快完成鲁甸、镇雄、澜沧3个县今年的“普九”攻坚任务,实现全省所有县达到“普九”的目标。抓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认真落实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抓紧研究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继续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就业工作,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以农民工和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全力做好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工作,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好城市廉租住房、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林区棚户区改造、垦区棚户区改造、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煤矿棚户区改造、华侨农(林)场危房改造等工作。继续抓好姚安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确保明年春节前灾民全部搬进新居。着力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第六,高度重视和扎实做好民族工作。继续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边疆“解五难”等惠民工程,从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好边境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困民族地区、散居民族地区扶持发展工程和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六大工程,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后劲。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臶,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进一步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七,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依法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诉求,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健全信访制度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群体性事件。要织密治安防控这张网,适时开展各类专项打击和整治行动,着力维护公共安全。加强对流动人口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加大对边境地区的管控力度,确保边境地区和谐稳定。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颠覆破坏活动,有效维护边境安宁和国家安全。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大集中检查和专项整治力度,及时消除煤矿、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的安全隐患,最大限度提高生产安全度,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同志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认真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委会上的报告
抢抓机遇 奋力拼搏 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委会上的报告 白恩培(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各项任务;审议通过《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更加坚定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
下面,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
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两强一堡”战略目标,牢牢抓住桥头堡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紧密结合起来,在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加,宏观调控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坚定信心、砥砺奋进,上半年农业形势较好,工业快速增长,投资增速回升,消费逐步扩大,财政收支良好,信贷增势平稳,通胀有效控制,节能成效明显,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坚决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在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启动实施“兴地睦边”计划,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造。继续实施农民收入翻番和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夏粮喜获丰收,大春粮食作物面积较去年同期继续增加,特色优势产业和畜牧、渔业健康发展,农业生产稳步回升,确保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技术改造,狠抓节能减排,加快推进重点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央企入滇”战略,加快推进工业重点项目“212工程”,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认真做好煤电油运保障工作,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坚持扩大内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稳步推进,“流通活省”迈出新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我们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结构并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一批有效促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和落实。滇中引水前期工作、40件骨干水源、40万件“五小水利”、病险水库加固除险、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前期筹建工作进展顺利。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在建项目全面推进,新建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快。能源建设继续加强,送变电网络设施不断完善,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及炼化项目协调有序进行。进一步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昆明轨道交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我们继续加快推进开放云南建设,特别是随着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的顺利推进,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国内区域合作继续深化,成功举办了第十九届昆交会,促进了对外经贸洽谈、商品展览、招商引资和经济合作。
我们继续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国企、财税、金融、投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华侨农(林)场及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扩权强县、旅游业等综合改革继续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得到有效提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继续把财政支出更多地向民生倾斜。继续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力度,深入推进“贷免扶补”创业模式,出台了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措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继续推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巩固“两基”国检成果、认真抓好整改工作,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明显,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规划建设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项目,文艺精品战略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深入实施,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医疗卫生和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快捷、有力、有序地组织开展了盈江、昭通等地区的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兴边富民工程继续深入实施,160万深度贫困群体扶贫攻坚力度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综合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试点等扶贫措施更加有力。
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我们坚持不懈地维稳定、建和谐、聚人心,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推进依法治省。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做好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总结推广孟连县创新群众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区域监管和综合治理力度加大,严肃查处食品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全力维护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启动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我们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党的知识、党的历史,广泛开展“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等系列活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重要指示精神,把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创先争优的具体举措,组织开展了“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主题实践活动,迅速掀起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新高潮,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形成。已经圆满完成的县、乡两级党委换届工作,组织严密、工作到位、风清气正,做到了党委满意、组织放心、群众认可,为州市党委换届积累了宝贵经验。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扎扎实实推动桥头堡建设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是中央着眼于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时期云南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机遇来之不易,千载难逢。《意见》下发后,省委、省政府及时作了动员部署,各族群众深受鼓舞、信心倍增。当前,桥头堡建设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全局意识、开放合作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做到一切工作往前赶,一股劲头搞建设,尽最大努力把政策的潜力挖掘出来,把干部群众的智慧聚集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一步一步推进,一项一项落实。
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坚持把立足云南、服务全国,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作为总目标。《意见》提出要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的先行区、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这5个战略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这是很高的要求,也是最核心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要立足云南,服务全国,在服务全国中发展自己。首先要立足云南,把我省改革开放繁荣发展团结稳定等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努力做到睦邻友好、边境安宁、通道通畅、生态安全、服务平台齐全。这既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要积极主动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横向联合和协作,努力为各省区市走向东南亚、南亚、西亚做好服务。尤其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强与西部各省区市的联手发展,构建整体开放优势。
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让4600万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是桥头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桥头堡建设的目标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达到城乡居民收入充裕、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有力、生态环境良好、各种关系和谐,让各族群众从桥头堡建设中受益得实惠。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多方面创造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满足各族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切实把生态环境作为宝贵财富,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保住青山绿水,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稳妥解决涉及群众的利益矛盾问题,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全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使各族群众更有安全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和财政增长作为核心任务。富民强省,产业是基础。特色优势产业是桥头堡建设的龙头和核心。必须牢固树立富民强省、富民为先的理念,正确处理富民与强省、财政增长与群众增收的关系,把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和财政增长的重要渠道,研究利用好差别化产业政策,使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真正让群众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让各级财政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不断增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实际、资源优势、区位条件等因素,选准产业发展方向,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对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特色优势产业。对市场前景广阔、拥有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企业,在财税、金融、土地、价格和生态补偿以及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真正使桥头堡建设的过程成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成为群众增收、财政增长的过程。
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坚持把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责任落实具体化作为根本方法。桥头堡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狠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积极谋划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快形成全面启动、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格局。必须坚持重点工作项目化,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经贸交流合作和社会事业建设大项目,依托项目落实工作、解决问题。必须坚持项目建设责任化,进一步明确重点项目建设具体实施的主办部门和协办部门,细化目标任务,落实项目责任,完善督查机制,真正用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抓落实的能力。必须坚持责任落实具体化,把属于各自职能范围内的重点任务纳入本地本部门工作的总体格局,认真研究制定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方案,把每一项任务细化量化,变成可操作、可考核的内容,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头,依靠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推动工作落实。
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坚持把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推进作为重要要求。要充分利用《意见》为我们创造的体制政策和环境条件,解放思想,乘势而上,不等不靠,大胆实践,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要加强政策研究,善于用政策推动各项工作,用政策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用好用足政策。要清醒地认识到,桥头堡建设既是当前需要迫切抓好的一项重点工作,又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奋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始终以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抓好每一项任务的落实,既要有百米冲刺的速度,更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防止和克服不切实际的急于求成和坐等扶持的依赖思想。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力戒心浮气躁,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真正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利当前、管长远、惠民生的实事上,确保桥头堡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做好省第九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
根据中央的部署,今年第四季度我省将召开第九次党代会,这是全省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做好省第九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
一要充分认识开好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重大意义。省委是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领导核心,肩负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领导职责,在党的组织机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开好这次党代会,做好省委换届工作,对于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不断开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省第九次党代会顺利召开。
二要精心组织起草好党代会报告。形成一个好报告,是开好党代会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事求是地总结成绩,清醒客观地判断形势,科学全面地谋划未来,形成一个鼓舞人心、振奋人心、凝聚人心的好报告。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影响和制约我省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多方面了解情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炼各地各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提出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使党代会报告真正成为指导我省今后五年工作的行动纲领。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使报告起草的过程成为学习中央精神、研究省情实际、明确发展思路的过程,成为解放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过程,切实把干部、党员、群众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抢抓机遇、干事创业上来,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认真做好党代会代表选举工作。选好党代表,是开好党代会的重要基础。党代表的产生要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央的要求,周密安排,认真组织,坚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充分听取广大党员群众、基层党组织的意见,还要听取纪检机关和有关部门的意见。要严格审核代表资格,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注重推选那些体现党员先进性要求、有较强的议事能力和联系党员群众能力、带头创先争优的党员。要根据新时期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适当增加基层一线的代表名额,注意推荐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担任代表;女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年轻党员的代表要占一定比例,增强代表的广泛性。
四、继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实现了良好开局,但国内外环境仍然极其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控制物价的形势依然严峻,投融资难度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抑通胀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绝不能掉以轻心。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省委的总体部署,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切实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推动工作、狠抓落实上来,卓有成效地做好今年各项工作。
第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正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继续巩固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强化“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从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采取各项措施综合应对国际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切实抓好稳定物价和保障市场供应责任制的落实。继续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带动社会投资,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银行资金参与云南投资开发,撬动民间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抓好大春作物中耕管理,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加强农资供应和保障,确保大春丰收。千方百计巩固好工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强煤电油等要素保障,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继续推进一批旅游、文化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
第二,认真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坚持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下更大的力气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要继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等为重点的创业就业工作。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今年建设60万套城乡保障性住房。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确保两项试点年内覆盖面都达到60%。抓紧研究制定我省贯彻落实国家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方案,探索建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效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安排好灾区群众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第三,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对改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肩负起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切实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加大社会管理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群众工作机制,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入开展维护食品安全严打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加强对煤矿、交通、电力、化工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毫不松懈地做好其他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努力完成好州市党委换届工作。州市党委换届即将启动,这是一项政治性、组织性、纪律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各州市委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换届工作的要求上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要严格执行换届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巩固领导班子配备改革成果,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积极推进干部交流。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五湖四海原则,坚持注重品行、重视基层、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进一步选好干部、配强班子。要组织好选举,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省委人事安排意图顺利实现。要严肃换届纪律,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确保换届风清气正。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干部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始终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干事,以正确的群众观做人,切实做到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
第五,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继续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示范引领作表率。切实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基层党建一项经常性工作,着力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骨干队伍、健全工作制度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巩固和发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果,着力加强理论武装、改进学风文风。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努力营造干干净净的干事创业环境。
圆满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省各族群众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辱使命,锐意进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和省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第三篇:白恩培在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
白恩培在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回顾总结“十一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及明年工作,审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下面,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
一、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出色完成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局面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组织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投入抗旱救灾,取得了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认真抓好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各项工作,工业、农业、服务业健康发展,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积极配合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战略规划,认真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充分展示云南新形象;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边疆民族 1 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认真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以来,我们在总结继承“十五”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盛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和壮大烟草、生物、旅游、电力、矿产等支柱产业,扎扎实实打基储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矗预计全省生产总值从“十五”末的3462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末7000亿元左右,实现翻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312亿元增加到860亿元,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266元增加到15800元,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42元增加到3750元,增长53%。五年来的生动实践,使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云南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城市到广大农村,从内地到边境一线,从经济到社会各个领域,焕发出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不懈地抓项目、增投资、强后劲,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抢抓机遇,举全省之力建成了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 2 投资突破1.8万亿元,是“十五”的3.2倍。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打通瓶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铁路运营和在建项目总里程接近5000公里,机场总数达到12个,航线辐射国内外98个城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30公里,农村公路通畅和通达率较“十五”末提高了一倍,水运港航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协调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大型灌区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蓄水库容五年新增12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38%左右。“滇中引水”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能源建设全面加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700万千瓦,主干电网覆盖全省,“西电东送”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中缅油气管线工程顺利启动。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加快,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化率达35%。广大农村的水、电、路、房等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坚持不懈地调结构、创特色、增效益,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坚持把加快新型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全省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9:42:39调整为2010年的16.2:43.3:40.5,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不断壮大、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启动农民收入翻番计划、中低产田和中低产林改造、“兴地睦边”和木本油料产业培育等一 3 批重大工程,粮食生产连年增产,总产量迈上1600万吨新台阶,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烟草农业和新烟区建设不断推进,茶叶、甘蔗、橡胶、花卉、咖啡产量持续增长,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围绕重点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启动工业发展“双万亿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双百工程”和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烟草、生物、电力和矿产等支柱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烟草利税突破860亿元,非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5%。工业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000亿元和2000亿元大关,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坚持不懈地办实事、解民忧、谋民利,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全力以赴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力度,实施“贷免扶补”创业模式,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和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分别达到110万人和790万人,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000万,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待遇逐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扶贫开发力度加大,整村整乡推进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10万。解决近10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 4 村危旧房改造和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工程,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加快推进,一大批困难群众喜迁新居。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积极稳妥推进山区农村中小学集中办学,“普九”目标如期实现,职业教育在校生实现翻番,呈贡高校新校区建设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缓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等专项整治活动,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和救援体系不断健全。全力开展抗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不懈地重文化、抓发展、促繁荣,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明显。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紧密结合实际抓好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夯实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推出了一批在全国反响强烈的先进典型,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新兴媒体的管理,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积极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对外宣传格局。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子。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把繁荣文化事业作为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 5 容,大力改善文化设施,精心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千里边疆文化长廊等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国率先对农民实行文化惠农补贴,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三创新”、推动“三结合”,着力打造四大文化品牌,重点培育十大主导产业,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涌现,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优秀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发展。2010年,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20亿元,成为全国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的省份之一。
坚持不懈地强扶持、促团结、共进步,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分类指导、因族举措,采取对口支援、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扶持等措施,千方百计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在25个边境县和3个藏区县先后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累计投入近300亿元,着力推进6大工程和30件惠民实事。在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实施解“五难”惠民工程,对人口较少民族和特困群体进行特殊扶持,下大力气解决深度贫困群体温饱问题,认真落实促进藏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民族地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台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实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全省多年来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各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不断增强。
坚持不懈地抓建设、促保护、重节约,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九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等工程,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综合治理效果开始显现。实施“长治”、“珠治”等水土保持工程,五年累计完成120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大力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等工程,森林覆盖率超过5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淘汰了一大批小炼铁、小焦炭、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完成规划目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明显下降。坚持不懈地破难题、添活力、拓空间,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始终把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成效明显,成功引进了一批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效益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农垦、华侨农(林)场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投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改革继续深化,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和旅游业综合改革等试点有序开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等十六项制度全面实施。开放云南 7 建设取得新成效,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迈出新步伐,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步伐加快,国内区域合作继续深化,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云南企业在国外投资居西部省区前列。
坚持不懈地维稳定、建和谐、聚人心,安定和谐的局面不断巩固。积极顺应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热切期盼,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能,不断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保持了宗教领域的稳定有序。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云南”创建活动,全力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突出矛盾,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社会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坚持不懈地抓根本、重创新、强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全省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认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 8 把学习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富民惠民政策、体制机制成果贯彻落实到基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五个一批”工程等活动,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在领导干部中,积极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边疆党建长廊”,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匡正用人风气,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等四项制度,严厉问责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省厅级干部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中开展“坚持廉政勤政,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对新提拔的省管干部集中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培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和有关制度规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注重干部的综合素质、工作实绩、基层领导工作经历和群众公认程度,去年10月以来共选拔任用厅级领导干部112人。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开展了省、州(市)、县三级联合公开选拔厅、处、科级领导干部工作,在全省县以上党政机关全面推行内设机构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通过做好公开选拔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和从农村、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等工作,探索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继续推进年轻干 9 部培养选拔工作,认真做好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及厅级后备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工作总队长和从省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县市区党政正职工作。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工作,大力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贯彻,扎实推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示范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继续加强对“一把手”、县委书记等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违反干部人事纪律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选人用人公信度明显提高。“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时期,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是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明显提高的时期。这些成绩,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我们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坚持改革创新的结果。五年来,我们经受的考验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遭遇的困难前所未有。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始终坚持把中央方针政策与云南实际结合起来,探索符合云南特点的发展路子。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促进。只有牢固树立“一盘棋”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认真贯彻 10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事关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大局的各项工作。只有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与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真心实意为民谋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五是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以优良的作风凝聚党心民心、一丝不苟推动工作落实。只有把心思凝聚到谋发展上,把本事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才能形成心齐气顺抓落实、团结干事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六是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才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这些经验,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必须坚持好、运用好。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两强一堡”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依然复杂,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沉着应对。全省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可持续的问 11 题仍然突出:全省经济总量不大,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非常艰巨;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广大偏远民族山区和农村贫困面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扶贫开发仍需付出艰苦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强,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压力增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一些重大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少数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善于在困难中找出路,在挑战中寻突破,在化解各种重大困难和矛盾中不断开创全省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加快科学发展步伐,我们面临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桥头堡建设的大力推进,为我省对外开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国内外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为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提供了重大契机;我省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巨大的内需潜力将为全省持续较快发展提供日益增强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不断增强,各 12 族群众盼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促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为加快发展提供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动力。挑战和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仍然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发展没有出路,发展慢了同样没有出路。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坚持把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与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充分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紧密结合,坚持把政府维护市场有序运转职能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紧密结合,坚持把推动经济发展与促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紧密结合,坚持把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与发挥我省各地各方面积极性紧密结合,坚持把加快发展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大胆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必须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上比胆识,在攻坚克难上比干劲,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比力度,在科学发展上比成效,努力形成全省上下争先恐后谋发展、全力以赴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加快改革创新,加大开放步伐,加强统筹协调,强基础、快发展,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确保实现两位数增长、力争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合理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和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降低。
三、牢牢把握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推动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十二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认真解决关系全局和长远的若干重大问题。
第一,坚持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云南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始终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千方百计加快发展。作为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把科学发展作为加快发展的本质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持续较快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持续较快提升。坚持抓住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加快发展的基础不松劲,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建设,尽快从根本上改变我省基础设施总体较为薄弱的状况,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抓住特色经济这个加快发展的关键不放松,立足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沿边区位优势,大 14 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绿色经济强省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不断把巨大的发展潜力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实力。坚持抓住调整结构这个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不动摇,继续围绕增收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巩固提升烟草、电力、矿产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现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现代传输和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坚持抓住大项目带动这个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松懈,继续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在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意义重大的项目,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大力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切实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找准着力点,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质量,继续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更好地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协调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需要我们不懈努力的长期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统筹促协调,以协调促发展,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破除城 15 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体系。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无论是承包地换户口,还是宅基地置换,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有序进行,决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坚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开发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有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优势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新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解决边远、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群众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妥善解决好新老移民的生产生活。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加快健全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保障机制,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创新是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敢于和善于创新,才能闯出科学发展的广阔空间。要进一步创新思想观念,提高创新能力,打破封闭保 16 守,扫除陈规陋习,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既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又要统筹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协调推动各项工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始终从广大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推动科学发展。坚持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既立足当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着眼长远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积极探索开展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改革试点,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建设创新型云南,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攻关,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兴科技的深度融合,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毫不动摇地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创新之本,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人才开发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大胆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省情实际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开放的程度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必须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坚持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放开放活政策,扩大开放领域,加快开放步伐,把桥头堡建设的工作落实到位,力争每年有新进展,几年发生大变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开放 17 环境,在继续优化硬件环境的同时,下更大的功夫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不断加强口岸建设。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增强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培育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能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引导外来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快向重点产业和发展薄弱环节集聚。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落实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创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推动“滇企出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第五,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进一步突出文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性、先导性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充分发挥好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使各族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紧扣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推出更多思想性 18 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加快云南发展而不懈努力。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改善文化民生,提升公民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和城乡文明程度,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更好地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快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坚持文化“走出去”与桥头堡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云南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连、人缘相亲、文缘相融、商缘相通的优势,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睦邻友好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不断增强先进文化引领发展的功能。
第六,坚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云南最大的优势,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越是快速发展,越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观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努力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实现较高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切实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以“森林云南”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加快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健全重大环境 19 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紧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全面加强节能减排,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全面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大力倡导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良好生态人人受益的理念,集全社会之力加快推动我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七,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坚持依法治省,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开展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努力探索和正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提高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建设,完善基层管理网络,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解决影响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平安云南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继续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安宁。
第八,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无小事,民生系民心。必须坚持富民强省、富民优先,在经济发展、财力增强的基础上,切实加大民生投入,确保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带动作用,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认真落实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坚决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以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切实保障各族群众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形成符合省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顺利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在党。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一,紧紧围绕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大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21 切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重要判断和要求上来。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不断增强综合素质。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把解决认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提高理论素养、知识素养同提高领导水平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善于结合云南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取得新的成效。
第二,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干部工作水平。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建立健全科学的提名制度,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着力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注重从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注重解决突出问题,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健全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健全干部日常管理机制。继续抓好培养选拔使用民族干部、女干部、年轻干部和非党干部工作,加大干部交流和轮岗力度,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 22 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用人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匡正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第三,紧紧围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住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这个关键,加强探索创新,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认真落实党委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责任制。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紧密结合我省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多的实际,以边境地区、城市社区为重点,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设置党组织,消除党员空白村,加快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覆盖面。加快完善城乡基层党建统筹机制、党内互帮互助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全面实行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继续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和“边疆党建长廊”工程,深入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功能。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素质。继续加大投入,加强阵地建设,不断改善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件。第四,紧紧围绕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必须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顺应各族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扎实,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好。始终站稳群众立场,23 坚持做到想问题、作决策都从群众利益出发,充分考虑和照顾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坚决不干违背群众意愿的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深入研究和把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疏导、协商等办法,着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群众工作制度,特别要善于把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强化做好群众工作是全党全社会共同责任的认识,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都要高度重视和积极主动开展群众工作,进一步形成做好群众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五,紧紧围绕解决突出问题,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党员干部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良好作风。要强化责任意识,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神圣职责,竭尽全力干好本职工作。教育党员干部坚决摒弃虚、懒、软、散等不良作风,坚持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切实转变文风,讲真话、讲实话、讲管用的话,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推动工作上。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不务虚名,不搞花架子,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扑下身子认真解决,以模范的行动影响和带领群众,努力把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第六,紧紧围绕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24 确保反腐倡廉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继续深化改革、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从严管理干部,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严肃查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各类腐败案件,加大查办违纪违法大案要案的力度。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纪律的外在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自制力,把严守纪律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自觉规范从政为官、做人处事行为,干干净净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努力营造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干事创业环境,不断巩固和扩大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
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关系,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同志们,回首过去,我们取得的优异成绩已成历史;展望未来,云南的美好明天等待我们去创造。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白恩培在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
白恩培在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
白恩培
2010年12月24日
同志们:
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回顾总结“十一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及明年工作,审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
一、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出色完成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局面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组织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投入抗旱救灾,取得了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认真抓好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各项工作,工业、农业、服务业健康发展,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积极配合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战略规划,认真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充分展示云南新形象;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认真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以来,我们在总结继承“十五”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盛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和壮大烟草、生物、旅游、电力、矿产等支柱产业,扎扎实实打基储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矗预计全省生产总值从“十五”末的3462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末7000亿元左右,实现翻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312亿元增加到860亿元,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266元增加到15800元,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42元增加到3750元,增长53%。
五年来的生动实践,使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云南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城市到广大农村,从内地到边境一线,从经济到社会各个领域,焕发出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坚持不懈地抓项目、增投资、强后劲,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抢抓机遇,举全省之力建成了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8万亿元,是“十五”的3.2倍。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打通瓶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铁路运营和在建项目总里程接近5000公里,机场总数达到12个,航线辐射国内外98个城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30公里,农村公路通畅和通达率较“十五”末提高了一倍,水运港航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协调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大型灌区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蓄水库容五年新增12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38%左右。“滇中引水”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能源建设全面加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700万千瓦,主干电网覆盖全省,“西电东送”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中缅油气管线工程顺利启动。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加快,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化率达35%。广大农村的水、电、路、房等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坚持不懈地调结构、创特色、增效益,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坚持把加快新型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全省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9:42:39调整为2010年的16.2:43.3:40.5,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不断壮大、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启动农民收入翻番计划、中低产田和中低产林改造、“兴地睦边”和木本油料产业培育等一批重大工程,粮食生产连年增产,总产量迈上1600万吨新台阶,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烟草农业和新烟区建设不断推进,茶叶、甘蔗、橡胶、花卉、咖啡产量持续增长,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围绕重点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启动工业发展“双万亿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双百工程”和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烟草、生物、电力和矿产等支柱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烟草利税突破860亿元,非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5%。工业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000亿元和2000亿元大关,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坚持不懈地办实事、解民忧、谋民利,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全力以赴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力度,实施“贷免扶补”创业模式,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和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分别达到110万人和790万人,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000万,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待遇逐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扶贫开发力度加大,整村整乡推进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10万。解决近10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工程,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加快推进,一大批困难群众喜迁新居。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积极稳妥推进山区农村中小学集中办学,“普九”目标如期实现,职业教育在校生实现翻番,呈贡高校新校区建设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缓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等专项整治活动,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和救援体系不断健全。全力开展抗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不懈地重文化、抓发展、促繁荣,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明显。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紧密结合实际抓好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夯实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推出了一批在全国反响强烈的先进典型,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新兴媒体的管理,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积极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对外宣传格局。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子。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把繁荣文化事业作为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改善文化设施,精心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千里边疆文化长廊等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国率先对农民实行文化惠农补贴,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三创新”、推动“三结合”,着力打造四大文化品牌,重点培育十大主导产业,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涌现,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优秀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发展。2010年,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20亿元,成为全国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的省份之一。坚持不懈地强扶持、促团结、共进步,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分类指导、因族举措,采取对口支援、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扶持等措施,千方百计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在25个边境县和3个藏区县先后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累计投入近300亿元,着力推进6大工程和30件惠民实事。在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实施解“五难”惠民工程,对人口较少民族和特困群体进行特殊扶持,下大力气解决深度贫困群体温饱问题,认真落实促进藏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民族地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台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实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全省多年来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各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不断增强。
坚持不懈地抓建设、促保护、重节约,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九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等工程,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综合治理效果开始显现。实施“长治”、“珠治”等水土保持工程,五年累计完成120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大力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等工程,森林覆盖率超过5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淘汰了一大批小炼铁、小焦炭、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完成规划目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明显下降。
坚持不懈地破难题、添活力、拓空间,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始终把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成效明显,成功引进了一批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效益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农垦、华侨农(林)场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投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改革继续深化,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和旅游业综合改革等试点有序开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等十六项制度全面实施。开放云南建设取得新成效,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迈出新步伐,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步伐加快,国内区域合作继续深化,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云南企业在国外投资居西部省区前列。
坚持不懈地维稳定、建和谐、聚人心,安定和谐的局面不断巩固。积极顺应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热切期盼,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能,不断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保持了宗教领域的稳定有序。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云南”创建活动,全力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突出矛盾,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社会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坚持不懈地抓根本、重创新、强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全省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认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把学习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富民惠民政策、体制机制成果贯彻落实到基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五个一批”工程等活动,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在领导干部中,积极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边疆党建长廊”,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匡正用人风气,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等四项制度,严厉问责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省厅级干部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中开展“坚持廉政勤政,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对新提拔的省管干部集中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培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和有关制度规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注重干部的综合素质、工作实绩、基层领导工作经历和群众公认程度,去年10月以来共选拔任用厅级领导干部112人。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开展了省、州(市)、县三级联合公开选拔厅、处、科级领导干部工作,在全省县以上党政机关全面推行内设机构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通过做好公开选拔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和从农村、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等工作,探索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继续推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认真做好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及厅级后备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工作总队长和从省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县市区党政正职工作。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工作,大力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贯彻,扎实推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示范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继续加强对“一把手”、县委书记等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违反干部人事纪律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选人用人公信度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时期,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是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明显提高的时期。这些成绩,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我们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坚持改革创新的结果。五年来,我们经受的考验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遭遇的困难前所未有。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始终坚持把中央方针政策与云南实际结合起来,探索符合云南特点的发展路子。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促进。只有牢固树立“一盘棋”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事关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大局的各项工作。只有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与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真心实意为民谋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五是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以优良的作风凝聚党心民心、一丝不苟推动工作落实。只有把心思凝聚到谋发展上,把本事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才能形成心齐气顺抓落实、团结干事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六是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才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这些经验,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必须坚持好、运用好。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两强一堡”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依然复杂,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沉着应对。全省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全省经济总量不大,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非常艰巨;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广大偏远民族山区和农村贫困面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扶贫开发仍需付出艰苦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强,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压力增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一些重大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少数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善于在困难中找出路,在挑战中寻突破,在化解各种重大困难和矛盾中不断开创全省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加快科学发展步伐,我们面临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桥头堡建设的大力推进,为我省对外开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国内外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为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提供了重大契机;我省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巨大的内需潜力将为全省持续较快发展提供日益增强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盼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促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为加快发展提供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动力。
挑战和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仍然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发展没有出路,发展慢了同样没有出路。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坚持把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与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充分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紧密结合,坚持把政府维护市场有序运转职能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紧密结合,坚持把推动经济发展与促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紧密结合,坚持把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与发挥我省各地各方面积极性紧密结合,坚持把加快发展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大胆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必须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上比胆识,在攻坚克难上比干劲,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比力度,在科学发展上比成效,努力形成全省上下争先恐后谋发展、全力以赴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加快改革创新,加大开放步伐,加强统筹协调,强基础、快发展,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确保实现两位数增长、力争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合理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和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降低。
三、牢牢把握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推动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十二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认真解决关系全局和长远的若干重大问题。
第一,坚持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云南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始终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千方百计加快发展。作为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把科学发展作为加快发展的本质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持续较快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持续较快提升。坚持抓住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加快发展的基础不松劲,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建设,尽快从根本上改变我省基础设施总体较为薄弱的状况,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抓住特色经济这个加快发展的关键不放松,立足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沿边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绿色经济强省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不断把巨大的发展潜力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实力。坚持抓住调整结构这个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不动摇,继续围绕增收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巩固提升烟草、电力、矿产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现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现代传输和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坚持抓住大项目带动这个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松懈,继续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在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意义重大的项目,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大力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切实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找准着力点,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质量,继续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更好地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协调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需要我们不懈努力的长期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统筹促协调,以协调促发展,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体系。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无论是承包地换户口,还是宅基地置换,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有序进行,决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坚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开发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有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优势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新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解决边远、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群众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妥善解决好新老移民的生产生活。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加快健全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保障机制,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创新是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敢于和善于创新,才能闯出科学发展的广阔空间。要进一步创新思想观念,提高创新能力,打破封闭保守,扫除陈规陋习,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既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又要统筹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协调推动各项工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始终从广大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推动科学发展。坚持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既立足当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着眼长远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积极探索开展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改革试点,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建设创新型云南,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攻关,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兴科技的深度融合,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毫不动摇地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创新之本,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人才开发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大胆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省情实际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开放的程度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必须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坚持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放开放活政策,扩大开放领域,加快开放步伐,把桥头堡建设的工作落实到位,力争每年有新进展,几年发生大变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在继续优化硬件环境的同时,下更大的功夫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不断加强口岸建设。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增强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培育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能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引导外来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快向重点产业和发展薄弱环节集聚。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落实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创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推动“滇企出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
第五,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进一步突出文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性、先导性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充分发挥好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使各族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紧扣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加快云南发展而不懈努力。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改善文化民生,提升公民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和城乡文明程度,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更好地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快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坚持文化“走出去”与桥头堡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云南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连、人缘相亲、文缘相融、商缘相通的优势,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睦邻友好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不断增强先进文化引领发展的功能。
第六,坚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云南最大的优势,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越是快速发展,越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观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努力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实现较高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切实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以“森林云南”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加快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紧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全面加强节能减排,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全面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大力倡导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良好生态人人受益的理念,集全社会之力加快推动我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七,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坚持依法治省,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开展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努力探索和正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提高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建设,完善基层管理网络,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解决影响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平安云南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继续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安宁。
第八,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无小事,民生系民心。必须坚持富民强省、富民优先,在经济发展、财力增强的基础上,切实加大民生投入,确保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带动作用,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认真落实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坚决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以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切实保障各族群众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形成符合省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顺利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在党。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一,紧紧围绕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大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切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重要判断和要求上来。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不断增强综合素质。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把解决认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提高理论素养、知识素养同提高领导水平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善于结合云南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取得新的成效。
第二,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干部工作水平。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建立健全科学的提名制度,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着力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注重从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注重解决突出问题,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健全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健全干部日常管理机制。继续抓好培养选拔使用民族干部、女干部、年轻干部和非党干部工作,加大干部交流和轮岗力度,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用人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匡正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第三,紧紧围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住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这个关键,加强探索创新,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认真落实党委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责任制。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紧密结合我省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多的实际,以边境地区、城市社区为重点,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设置党组织,消除党员空白村,加快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覆盖面。加快完善城乡基层党建统筹机制、党内互帮互助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全面实行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继续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和“边疆党建长廊”工程,深入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功能。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素质。继续加大投入,加强阵地建设,不断改善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件。
第四,紧紧围绕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必须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顺应各族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扎实,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好。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做到想问题、作决策都从群众利益出发,充分考虑和照顾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坚决不干违背群众意愿的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深入研究和把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疏导、协商等办法,着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群众工作制度,特别要善于把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强化做好群众工作是全党全社会共同责任的认识,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都要高度重视和积极主动开展群众工作,进一步形成做好群众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五,紧紧围绕解决突出问题,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党员干部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良好作风。要强化责任意识,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神圣职责,竭尽全力干好本职工作。教育党员干部坚决摒弃虚、懒、软、散等不良作风,坚持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切实转变文风,讲真话、讲实话、讲管用的话,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推动工作上。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不务虚名,不搞花架子,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扑下身子认真解决,以模范的行动影响和带领群众,努力把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第六,紧紧围绕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确保反腐倡廉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继续深化改革、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从严管理干部,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严肃查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各类腐败案件,加大查办违纪违法大案要案的力度。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纪律的外在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自制力,把严守纪律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自觉规范从政为官、做人处事行为,干干净净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努力营造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干事创业环境,不断巩固和扩大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
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关系,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同志们,回首过去,我们取得的优异成绩已成历史;展望未来,云南的美好明天等待我们去创造。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白恩培书记在八届九次全委会上的报告(推荐)
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 全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委会上的报告(摘登)
白恩培
2010年7月25日
同志们:
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后,我们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的思路,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步伐。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云南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的10年,是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10年,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是云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10年,是云南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是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团结拼搏的10年。
针对边疆民族山区和欠发达省份的实际,我们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全力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奋发努力,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雨雪冰冻、地震、洪涝、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成功遏制住了经济增长持续走低的被动局面,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2000年至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从1955亿元增长到6168亿元,增长2.15倍;固定资产投资从697亿元增长到4527亿元,增长5.5倍;财政总收入从433亿元增长到1490亿元,增长近2.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325元增长到14424元,增长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78元增长到3369元,增长1.3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云岭大地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针对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我们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的支持下,举全省之力完成了一大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建成了公路“七入省四出境”、铁路“四入省一出境”、航空辐射国内外重要城市的交通体系。能源建设全面推进,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195万千瓦,逐步形成“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全面加快“润滇工程”建设,累计建成340座大中小型水库,增加水库总库容22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134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功能日趋完善。2009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3%,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农村推陈出新,一批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云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低、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坚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动摇,努力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始终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巩固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能源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发展向工业主导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启动农民收入翻番计划、木本油料产业培育、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造等重大工程,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烤烟、橡胶、花卉、核桃、咖啡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蔗糖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围绕重点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创新,烟草行业居全国首位,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矿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810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达36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13.4%,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4.6%提高到40.2%,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针对阻碍和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体林权制度、华侨农林场、农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施了
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责任政府、法制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等十六项制度全面实施。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实效,逐步构建了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面向全世界、外引内联、大贸边贸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桥头堡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面对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压力,我们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努力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面实施,“森林云南”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水土流失整治及生态修复、循环经济试点、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初显成效,云南的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日益显现。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我们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实施“贷免扶补”创业模式,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参保人数达到1600万人次,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全省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促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深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城镇保障性住房等建设力度加大。扶贫整村推进成绩显著,整乡推进试点工作加快,10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27万人。“兴边富民”工程深入实施,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顺应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热切期盼,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集中群众智慧,激发社会活力,凝聚各方力量。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革除,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迸发,全省上下团结干事、奋发图强,不惧艰难、负重前行,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复杂局面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坚持把抗旱救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兼顾,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产促发展。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3037亿元,增长13.8%;第一产业在百年一遇大旱的艰难条件下增加值312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1523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201亿元,增长11.8%。经济发展呈现巩固向好态势,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10年发展不寻常。10年中困难重重,我们攻坚克难;10年来硕果累累,我们倍感欣慰。西部大开发的10年,云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10年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要实现富民强省,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走符合省情特点的发展路子,切实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不断巩固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云岭大地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科学发展的风帆已经起航,振翅腾飞的梦想不再遥远。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省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明天的七彩云南必将收获更加丰硕的果实。今天的成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的辉煌等待着我们去创造。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拓创新的锐气、艰苦创业的作风,脚踏实地做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的各项工作,再续云南
发展新篇章。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各族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兄弟省市区的发展水平相比,我省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总量偏小,支柱产业不大不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调结构、转方式任重道远;基础设施仍待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繁重;许多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难度大,局部地区整体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城镇化水平较低,实现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一些重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日趋复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增大;一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仍然不高,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还有差距,善谋善断促发展、雷厉风行抓落实的素质亟待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云南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机遇就是潜力,机遇就是希望。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两个重大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关系着云南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着全省4500多万各族群众的福祉,关系着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是流动的资源,抓不住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抓住了机遇,就能变成巨大的优势和巨大的财富;抓住了机遇,就能把云南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顺势而谋,乘势而上,抓住机遇不迟疑,扭住发展不放松,创造性地用好机遇,不失时机地赢得发展先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必须信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坚决,措施更加有力,始终保持知难而进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锲而不舍地把各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第一,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对于云南而言,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持续有效地扩大经济总量,不遗余力地增强经济实力。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建设,加快形成联通内外、通达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电源、电网建设,提升煤炭开发层次,结合中缅国际油气管道和重大水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提高通达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及服务。强化农村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和山区综合开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料等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扎实推进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造,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云南沿边、山区、多民族、资源丰富的优势,选准产业和项目,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坚持走具有云南特色、符合省情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工业化与环境生态的和谐;在发展方式上,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与城镇化的互动;在发展特色上,坚持工业化与资源优势的结合。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轻工业,优化提升重工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统筹发展配套产业。积极鼓励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产业入园、要素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努力把园区建成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的基地。鼓励发展原料、市场、能源三头在外封闭运行的沿边经济区。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培育旅游新产品,全面推进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的旅游“二次创业”,加快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变。加快发展流通业,着力培育一批商贸流通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一批重大商贸流通项目,促进流通活省。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地区、重要产业集聚地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地物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等服务业,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带动发展的重大作用。
第二,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以人为本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是不断促进就业增收。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相互促进。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多措并举,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二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抓好城市廉租房、公租房、新农村重点建设村、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和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工程等工作。强化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三是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全省基本医疗全覆盖、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医疗服务水平新提高。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第三,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城镇化,确保每年不低于一个百分点、力争以两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全省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认真做好城镇规划,以规划为先导,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空间布局原则,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二是大力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加快培育壮大区域性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建制镇和旅游、商贸、现代农业、手工业、生态园林、边境口岸特色小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城镇产业集聚和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昆明、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四是切实加强城乡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五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政策体系,优化农民工、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政策环境,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住房供给、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户籍制度等方面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转移,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解决局部地区长期发展滞后的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进一步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区域统筹发展路子。一是优化全省区域开发空间结构。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只要有利于科学开发资源,有利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要放开手脚,加快发展。充分挖掘各地区的资源、环境、人力、科技比较优势,力争建成一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口岸经济、劳务经济和其他特色经济为重点的区域经济中心。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提高区域资源高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形成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开发格局。二是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加快健全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引导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特别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的扶持,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促进这些地区更好地利用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在基础设施、经济实力、社会事业、人均收入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重点解决160万深度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加大整乡整村推进力度,通过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继续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切实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解决特困群体的整体贫困问题。
第五,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一是突出重点生态区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把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加强“三江”并流区、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的森林保护,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建设“森林云南”,继续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加快培育商品林基地,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大退耕还林力度,积极探索“人下山、树上山”的有效途径,加快兴林富民步伐。坚持不懈地推进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二是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坚决不上违背科学发展、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遏制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精细化深加工方向发展。大力倡导低碳文明生活方式,积极推进低碳城市、低碳乡镇、低碳社区试点。
第六,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人才保证和舆论支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完善思路,创新举措,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加快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重大科技专项研发,依靠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力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上下功夫、见成效。广泛开展科技服务、科技普及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山区“小学办到乡镇、中学办到县城”集中办学,加快撤并“一师一校”校点,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职责,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办教育加快发展。通过加快发展教育,为云南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着力解决人才不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四是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关注社会舆情,有效引导舆论,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重视互联网建设管理,加强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建设,抓好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第七,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云南能不能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关键在能不能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开放的理念谋划发展,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打破股权比例限制,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创造条件做好“央企入滇”工作。二是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政策措施,下决心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倾力支持,培育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壮大云南整体经济实力。三是继续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投入。健全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继续推进社会投资体制改革。四是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完善环境权益补偿机制,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五是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六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我省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合作和扩大对外贸易,继续深化同东南亚、南亚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全方位拓展与省外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
合作,加快边境城镇、边境经济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口岸功能,完善边贸政策,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充分利用外资加快我省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寻求商机与合作,开展海外并购及工程承包,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跨国、跨省国际公司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第八,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稳定是第一责任、是硬任务,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不断增强维护稳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落实维稳风险评估机制,扎实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一是认真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深入分析影响我省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方法不当引起群众不满。二是努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当前,我省的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对矛盾突出、问题复杂的情况,必须提高各级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切实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着眼于利益关系的统筹协调,认真做好群众期望的每一件事情,通过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三是切实加强社会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以改善服务为重点,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机制。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四是深入推进平安云南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做好禁毒防艾工作。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颠覆破坏活动,有效维护边境安宁和国家安全。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桥头堡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学以致用的水平,更有效地促进全省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更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着眼于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优化配置,提高善谋善断、宏观管理、协调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匡正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强化素质培养,大力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和基层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能担重任、党和人民放心的干部队伍。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完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四是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切实做到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和改进党员发展工作,加大在党组织空白领域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五是要推进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从严要求和管理干部,强化目标责任,推动工作落实,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严厉问责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为全省加快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