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媒体道德的失范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
媒体道德的失范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
摘 要 目前,我国媒体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受各种利益和因素的影响,我国媒体道德失范现象严重,比如内容低俗化、娱乐化以及负面化、价值观过于功利化、传播信息夸大化以及虚假化。受媒体道德失范的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扭曲。因此,增强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就变得十分关键。
关键词 媒体道德失范;人生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1-0074-02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网络媒体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网络媒体不管是对人们工作以及学习还是生活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相应的它也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市场经济一切以利益为中心的思想以及网络媒体二元制的影响,使得网络媒体只顾经济利益,而忘记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此外由于整个社会普遍价值观滑坡,且媒体人缺乏较强的道德自觉性,使得我国网络媒体道德失范情况日益严重,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媒体道德失范的一些具体表现
首先,是内容方面表现为低俗化、泛娱乐化以及负面化。受社会上一些人需求的影响,使得部分网络媒体不断降低其道德底线,低俗化传媒趋势严重。例如到处充斥着黄色信息,给再平常不过的新闻内容配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低俗题名。通过肆意夸张、虚假等方式来引人注意,以此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泛娱乐化主要表现为部分媒体因为利益诱惑,为确保较高点击率以及视听率,肆意传播娱乐垃圾新闻;部分媒体还会在一些黄金时间段内播放低俗新闻以引人关注,娱乐大众。正是因为媒体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节操,使得媒体传播内容表现为严重的泛娱乐化倾向;负面化主要指媒体本应该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使人们感受到真善美,以体验人生和世界的美好。可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媒体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不仅不对社会上传播的一些负面新闻加以制止,而且还津津乐道并不辞辛劳地一次又一次报道。究其原因还是为了取悦大众,通过对负面新闻的报道来迎合社会大众揭丑以及窥视的人性心理,这就助长了人性不断向低俗化发展。
其次,是媒体价值观过于功利化。这主要表现为一些媒体及其工作人员缺乏媒体人职业道德,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一些媒体帮忙遮藏事情真相;一些媒体通过曝光手段来威胁相关对象,让其帮助其进行广告推广和宣传;一些媒体借着“宣传企业”的由头吃拿卡要;一些媒体受经济利益诱惑,夸大甚至是捏造事实进行虚假信息的传播,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目前尽管国家相关部门高度关注这些现象并在政策法规上对此种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可是网络媒体道德失范的行为依旧存在并不断加剧。一些媒体为获取想要素材,竟然采取“引诱”或者是“潜伏”等不正当方式严重损坏了社会风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最后,是传播信息夸大化以及虚假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些媒体任意夸大事实真相,任意将事实情节描绘的离奇曲折,甚至制造、捏造虚假信息以提高收视率以及点击率,以此来吸引观众,娱乐大众,其道德水准已严重降低甚至达到了底线。在媒体影响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表现及原因探析
2.1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表现
媒体传播低的俗化、泛娱乐化、夸大化、虚拟化、负面化以及功利化,尽管使大学生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媒体收视率以及点击率也大大增加,可是大学生却在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且把这种不良影响渗透到了其生活以及学习中。过分夸大和渲染媒体对生活的调节作用,只顾一个劲的满足受众的低俗需求和趣味,致使大学生迷失在这些娱乐消遣中,没有了理想,没有了信念,甚至将实际生活中一些严肃的、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比如道德以及诚信等扭曲了,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过于功利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更使得这种不良影响日趋严重。移动互联网以其特有的模式以及特殊性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全球发展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变革了传统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非常多的负面信息。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对文化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是清晰可见、不容置疑的。它改变了现今社会的文化生态,阻碍了文化发展以及进步。此外,因新媒体自身极强的匿名性以及虚拟性,削弱了以往那种“熟人社会”中能积极发挥作用的道德约束以及导向功能,在网络创设的这种自由轻松的虚拟环境中个人对自我的社会定位不清晰,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感到迷失、迷茫以及混乱,信仰容易动摇,极易出现一些道德失范行为。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价值观模糊不清。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目前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也能轻易浏览到黄色以及暴力等方面的网站,有的还可以利用软件翻墙进行国外一些非法网站的浏览。据相关统计表明,几乎50%的大学生都有这种经历并对此持有无所谓的态度。
2)网络语言过于随意以及放纵,没有丝毫的克制。因为目前在网络中实名注册还没有形成且登录时不少网站都是隐匿身份的,这就给个人主义毫无顾忌的扩张创造了平台。用词夸张、虚假,个体不怀好意的进行虚假信息和新闻的传播,故意传播流言蜚语、造言生事,使得网络世界中的交往变得病态、扭曲,网络变成个体进行狂欢以及情绪宣泄的平台。
3)信息和资源侵权现象严重。由于网络信息是极其丰富多样的,且针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因此大学生在网络开放空间里,其道德主体性没有进行有效展开。这主要表现为:论文写作时任意抄袭、剽窃以及出处不清楚的引用、作品转载的随意性等。这些都是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
4)网络法制观念较差。从诽谤到进行人身攻击,从传播和公开个人隐私、进行偷拍视频的上传到人肉搜索甚至是黑客等,在这一系列网络犯罪行为中,经常闪现大学生身影。由于缺乏较强的网络法律观念,使得部分大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喜欢进行自我成就炫耀,而这种炫耀通常会一步步走向犯罪。不管是陌陌社交还是微信平台摇一摇,都像一把双刃剑一样直指缺乏网络法律观念的大学生。在现今的网络犯罪现象中,有不少大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是优秀的,但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却不能控制自己,最后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5)维权途径缺乏及其维权意识淡薄。大学生面对网络世界中各种诽谤、攻击以及诈骗等违法行为,往往感到无能为力,求告无门,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以及途径,且使用法律手段维权的意识淡漠。
2.2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原因分析
1)首先由网络传播性引发。网络传播过程中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独特性仅仅相连、不可分割。传播主体所具有的隐匿性使得道德失范。现实世界里“熟人世界”所具有的伦理道德约束以及价值导向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我们从婴幼儿时期起,大部分人接受的伦理道德知识无非就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等,道德认知占主体。在这样的“熟人世界”中,外部道德力量通常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很强的约束力。而大学生这一群体尽管其理论知识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可是因为其道德判断能力正在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一个复杂的伦理道德困境中通常不易于做出正确价值判断。
2)网络法律法规的缺失。“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而法律则是外在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在现实道德要求不能发挥作用时,“通过法律强制性来加以规范网络现状、消除网络不良影响”就成了大家唯一的盼望。但可惜的是,现今我国网络传播方面的法律建设严重不足。这成为目前网络法律建设过程中最为尴尬之处。我国最早1994年接入互联网,此后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可是网络法制建设却没有跟上网络发展步伐,在很长一个阶段中网络发展非常混乱。尽管我国在1997年于法律中首次规定了计算机犯罪为一种刑事犯罪,可是我国互联网领域的自律公约却一直到2002年才出台,且自此以后网络法律建设一直停滞不前。
3)网络媒介素养缺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严重缺失,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在才刚刚开始。随着网络开放自由、海量信息快速获取等优势的发展,相应的个人主义、道德失范、混沌迷失、不自控以及网络法律观念缺乏等也相继出现,成为网络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的难点,当新媒体直奔而来时,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却并未及时开展。重塑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几点建议
1)建立网络监督机制以及安全体系。作为网络运营商,要积极研制新技术和新软件,以防止负面信息影响到大学生。实行网络实名制,加强用户信息保护,进行网络诚信机制构建,加强审查和鉴别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对低俗的、负面的行为尤其是网络犯罪活动给予严厉处罚。
2)高校要在课堂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并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学校应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教材中以及课堂中,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渗透、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以确保网络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头脑中,可采取报告会或者是座谈会的形式
进行。
3)大学生要提高和增强个人对是非的判断能力。网络世界中要求的道德应是自律性的,大学生要不断加强其道德修养,提高其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养成良好习惯,在内心进行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不断规范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语言以及行为,不断提高自身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以不断加强网络世界中的道德自律。结束语
总之,网络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便利性和快捷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整合所有能整合的资源和力量,积极建立网络法律法规和安全体系,加强网络监督管理,不断增强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增强其自律性,提高其网络媒介素养,以最终增强其对网络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积极向上的当代中国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倪辉.大学生群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解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6):21-25.[2]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65.[3]周海博.网络伦理失范及其法律应对[N].光明日报,2014-08-26.[4]李玉华,闫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状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143-146.
第二篇:大学生道德失范及矫正措施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大学生道德失范及矫正措施
姓名:卜佳琪
学号:11141207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班级:11计2S
大学生道德失范及矫正措施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人类最需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定,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好和尊严。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表现在社会道德领域就是道德严重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势必影响到大学校园内的莘莘学子。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正日趋严重。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除了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外,更关键的是当前大学生道德观的缺失。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失范,矫正措施
引言: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缺失,并且由此而引发的不良事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小到大学生公交车上不让座位、该排队的不排队,大到打架、做二奶、杀人,都引起了社会的大讨论。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很多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是不敢恭维的,也不能否认那些媒体的报道是真实的,其实只要你到校园里一走,你就会发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满地皆是”。但是这仅仅是少数的人,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这样,个别学生的道德水准是让人担忧的,但总体上来说,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思想较以前来说还是有所下降。一.什么是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的含义有很多,而大学生道德失范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1] 二.大学生频现道德失范现象案例
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社会上是高层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与拼搏。大学生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人们将他们定位为“祖国的花朵、民族振兴的力量”。但是,或许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堪承受之重”,如今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人们评价大学生的诟病中最严重的一种。(1)诚信缺失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随着接触社会,童心受到社会的玷污,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的最低点。
山西大学一位辅导员说,一名2010年入校的学生为申请贫困生名额,谎称父母双亡。因时间紧迫,辅导员未来得及核实就将该生认定为贫困生。不久这名学生请假,称父亲生病住院,老师追问他所谓的“孤儿”身份,他才实话实说。
“有些同学是非观、价值观淡漠,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里也明显增多。”山西某高校一名学生说,计算机、英语等各类等级考试作弊行为已屡见不鲜;评优、选干和贫困生评选中,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有的甚至让家长出面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
(2)被推三阻四的隔离宿舍
曾被评为山西省高校十佳的某高校张老师深感对一些“90”后学生束手无策。甲流传播高峰时,部分“90”后学生对隔离宿舍安排一事群起抵制,令他至今仍感愤愤。
2009年甲流传播高峰期学校发烧病例较多,由于学校医院容量不足,校方决定每个学院的每个年级设一个隔离宿舍,以集中发烧学生,避免交叉传染。
这件原本简单、在以往大学生看来“义不容辞”的事,在“90”后大学生们身上落实起来却格外艰难。“80”后为主的三四年级积极响应,“90”后学生们则推三阻四。
“质问不是问题,但大学生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平日里和蔼的张老师不由得火冒三丈,因时间紧迫,他强制执行。
难题并未结束。隔离宿舍内未发烧的3名学生不愿搬离,张老师再三劝说才搬走;之后,接收这3人的宿舍又纷纷抗议,拒收来自发烧宿舍的同学。
“这次事件折射出一些‘90’后大学生自私、集体观念差等问题。”张老师说。(3)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4人的同学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而此时马加爵已失踪数天。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出生,今年不到23岁,杀人手段却极其残忍。警方发现尸体死亡原因都为脑部钝器击打所致。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3月1日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通缉令,悬赏20万,查缉马加爵。此后,曾有10来个“疑似”马加爵,经指纹指认或DNA测试后被否定。
据介绍,马加爵平时爱踢足球和打篮球。四个死者中,除龚博住在另一幢楼外,马加爵和唐学礼、杨开红同住第6宿舍楼317房间,邵瑞杰则住在隔壁的316室。五个人同级,常在一起打球。据同学说,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不好或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以前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同学回忆,马加爵以前经过316室,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马的东西,马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该同学。同学都说他性格孤僻,不太好处。
广西当地媒体记者案发后曾到马加爵的家中———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12号。马加爵的父亲马建夫年已六旬,母亲则因病重卧床多日。自从马加爵涉嫌云南大学4人被杀案后,其家人一直心神不宁。该媒体记者在马加爵母亲做衣服的桌子上发现了一叠近期的报纸,或许是翻阅过多的缘故,报纸已经破旧。马加爵的母亲提起儿子,只说了句“我现在只想对儿子说一句话,就是希望他能早日自首。” 4名被害学生多为贫苦农村家庭的孩子,事发后,家人悲痛欲绝。在警方和校方安排下,4人的家属到云南大学处理后事。(4)女大学生做二奶
二奶,小三,情人,这些名词现在是大家耳熟能懂了。每个时代都会弄潮翻新,词语也是一样,不间断的总会蹦出几个来,弹弹你的神经,乱乱你的思维。每个新词的出现,后面必然会有相对应的方程式来求证。正所谓有因必有果,相互是牵系着的。
目前,就大学生来说,有很大一部分人群都喜欢去当二奶,做情人,更愿意做小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社会进步太快了,还是人心在慢慢堕落了?
大学生做二奶很普遍,北京某知名艺术高校的飘飘同学介绍说,她们学校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了,她身边就有10几个去当二奶的,不过现在她们都过得很惨,被抛弃了。同样,北京另外一所某高校的萍萍同学也介绍说,我身边也有几个同学,有的是没毕业就当二奶,有的是毕业后工作不到半个月就去当二奶的。
二.道德失范现象原因分析
(1)从根本上讲知行矛盾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导致的人的认识的多元化,不同的世界人生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影响的结果。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在社会中存在不同道德认识,相互间联系日益增强,必然产生不同的道德行为,这是知行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是相当重要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生理能力,外表看来已经是男人或女人了,但是心理还不够健全,大学生自控能力差,道德意志不坚强。在受到社会种种诱惑,腐朽落后思想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理智,易于冲动产生各种道德行为。
(3)家庭学校的教育对大学生的知行矛盾产生也是非常大的影响,家庭是教育最初的场所,俗话说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不少家长教育说的和做的不一样,无法使学生信服,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离,一方面是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注重知识的识记,不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到的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在现实中很少有得到实践的机会。给学生一种学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学习只是升学的工具。给学生形成了一种学校学到的东西只是理论上的大道理错觉,真正的实际生活中可以不管不问。按照自己需要行事个人主义。
(4)道德发展的相对滞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变化面前人们产生了不安,不仅有人们对未来变化的无知产生的,也有些是对一些传统文化由于社会发展巨大变化与人们的需要不相适应。比如说人们对婚姻观念的传统认识是夫妻白头偕老,婚前性行为传统道德不容得,而随着的大学生性成熟,有这方面的需要,要求有婚前性行为。而传统的道德观念无法解决这一矛盾,也就是传统道德与现代人得生活方式有冲突,传统道德没有与时俱进,发展相对滞后。
四.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对策分析
(一)道德失范问题经济基础上的解决
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解决要实现既包括实现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公平,大学生基本上很少收入谈不上收入的公平,这里主要说的是指,大学生的家庭收入的公平。俗话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基础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
1.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要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满足广大人们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人们生活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
2.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应该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挥作用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注重国家宏观调控,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初次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形成良好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规范化,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管理和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与监督等问题。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
4.从大学生角度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多种形式就业为大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保障,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安全感,帮助解决大学生物质基础问题。
(二)大学生道德认识培养
大学生道德认识是社会是一种知识,一种技能,来源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以大致有两种道德认识培养途径。
1.从具体实践角度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中获得道德知识和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比如: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下乡等活动。
2.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应该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道德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的理解道德,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通过道德行为体验,更好的理解道德认识。
(三)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2]所以要注重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
1.加强家庭情感教育
使每个学生在爱心的关怀下成长,在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父母的爱心,教育学生要多为别人考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关注他人,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多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自己和别人一样重要,引导学生与他人相处,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加深对道德情感的理解。
2.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
(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在教育的同时应加强道德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课堂为主阵地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通过以理服人以理孕情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中根据不同德育教学内容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能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感情,在课堂中通过情境教学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诱发大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2)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强化道德情感体验,实践活动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3)以教育者高尚的情感人格感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情感的沟通,敏感发现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问题,用开放的教育理念教育大学生。
(四)道德意志的培养 1.学校教育方面
用理想信念来引导他们,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关于人的价值理论来影响他们,使学生明白做事的目的,让他们不会迷茫。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课选老师,教师在教学应该多联系实际,在班级管理方面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把体育教育放到重要的地位。改变不合理的升学制度,高考不能只考知识的多少及运用,鼓励高校自主招生。
2.家庭方面
从小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不要溺爱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自立意识,多参加社会实践,个人的意志培养要从小事做起,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意志努力,面对着所执行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不可能改变的,而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我们可以通过正确制定计划明确计划的目标,目标要合理不要过高。计划定完了关键也在于执行,为了让执行起来更有动力,更容易完成,要注意计划要前紧后松,先难后易,订计划的时候都是最有动力的时候,俗称三分钟热乎气儿。计划分阶段进行,一个长达一个月的计划,分成四周进行,每周分别地明确任务和明确目标,非常便于检查进度,阶段数以三至五个为宜计划要有修改和弥补的余地。并且这个余地不能影响计划整体的实现进度,如果你时间紧,就要自己加把劲,把计划订得更紧一点,好歹的留一点时间在最后一两天,复习完了还能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工作更是如此,要有了解全局的能力。去主动的做事情不要懒惰,要尽量的能今天做的不要拖到明天。不要把做事看成痛苦的事情,其实它是人的需要。首先,下决心去做事情,做事要有动力,不仅仅是人的需要方面的,而且要意志的努力才可以实现。其次,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要有实际的行动来证明,不能老说空话。[3]再次,情感体验,要从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感悟中发现自己取得的成果,及时给自己心理暗示,让自己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五)良好道德行为培养
道德行为是道德的最终的体现形式,是道德的关键,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及对道德的评价是依靠道德行为产生的效果来认识和评价的。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道德最终环节,但是道德行为的产生是道德其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包括道德知情意。还有道德外部制约因素。
1.从制度方面推进道德法制化
我们知道道德是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的,靠的是人们的舆论约束,信念的约束,而人的需要如果超过社会能提供的需要量,有些人可能为了生存不顾道德约束,因而光有信念和舆论约束是不够的,使道德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是必不可少,也就是道德法制化。比如在我们学校周围的网吧里乱吸烟大学生非常多,严重影响了自己和其他人的身体健康,大学生都明白不应该。我也曾经试过制止,一般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他们不会停止,问原因他们会说别人也在吸是的大家都在吸,于是我也就沉默了,是的大家都在吸烟,我能说服谁呢,他们形成了一定违背道德的力量,单个人已经无能为力了,这个时候要靠什么,只有国家法律国家强制力,要有强力的制度保障。把具体的不道德行为纳入法律制约之下,使其受国家强制力的约束。中新社北京5月10日电自2011年1月起,中国内地将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它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这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提出的目标。[4]相关的法律出台中,比如,三审通过的《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办公室、会议室、礼堂、公共走廊、电梯以及本单位的餐厅、咖啡厅”也明确为禁烟范围”。[5]
2.个人信念上要求树立高尚道德观念,促进观念向信念转化(1)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
道德是具有崇高性的,这种崇高性指的是道德的对于人们的有用性而言的,道德本身只是一个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工具,本身不是说好的或者是坏的,关键在于人们怎么用它,它的使用价值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就是高尚的道德,不满足的就是不道德的,或道德失范。下面是一些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普遍的道德,对大学生道德失范有一定帮助,尊重生命生命存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即安全的需要,只有大家生命安全又保证了才有可能进行更加进步的需要;不恶意伤害道德的这一原则是处理与人,人与社会最重要的原则,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的存在不能去否定别人的存在,要尊重别人的存在,要尊重他人的利益。不恶意伤害不是说不伤害,人们为了生存,生存资料是有限的,你的获得必然会伤害他人获得,因此伤害要有原则。就是不恶意伤害他人,一般的说来就是明知道这样会伤害她人,就不要这样做,古语:“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发展发展是人的重要需要,大家在竞争中和谐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这些原则要通过道德内化作用,转化为道德信念。
(2)促进观念向信念转化
上述的道德观念虽好,但是要不能转化为道德信念,其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实现道德观念向道德信念转化要重视道德的内化作用,把道德观念内化为我们的信念,把上述的道德观念转化道德信念,从而指导我们的道德行为。道德内化要在日常行为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模仿学习,和通过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和自我强化等方式实现。
3.从学校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1)加强道德的制度建设
道德作为人于人之间的规范,本身道德形成靠的是道德社会约束力,也就是每个人保护自己的力量,集中起来就是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本身是没有的,他是依赖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不可避免的和其他人产生冲突,冲突的避免靠的就是大家都放弃一定利益,形成一定规则,避免他人伤害。道德行为的形成离不开校规校纪及家规等规则的影响,形成良好的校规校纪及家规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注重校规校纪的制定和执行,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注重道德外化作用。
(2)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既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它可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因此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的基础上养成的。
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在实践中教给学生学生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使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应该怎样去做;第二,坚持长期的练习与实践,不怕行为出现反复;第三,为学生创设良好行为情境,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第四,可采用一些具体方法如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等办法来巩固好的行为习惯;第五,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树立对良好道德行为形成有重要意义,对学生道德行为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引导学生。
五﹑总结
总之,在大学生泛滥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不良思想的影响,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来迎接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8卷(第2期).14-16.[2]潘宗秋.大学生日常行为道德自律及相关情境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年,第4卷(第2期).23-26.[3] 史玉玲.道德发展认知理论对当前学生道德发展中知行矛盾冲突解决策略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77-80.[4]李建华.道德情感培育的个体之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1卷(第5期).1-8.[5] 贾乐芳.当代青年的道德失范与重构[J].北方经贸,2009年,第7期.139-140.
第三篇:对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直接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然而现实中大学生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传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社会公德即公共生活准则,它是一个社会全体公民所公认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与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成员为了调节社会公共生活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而且事关国家发展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可以说直接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然而现实中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基础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整体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这游戏这一点真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不满者吐脏话打架斗殴、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乘坐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公共场合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浪费资源不注意节水节电肆意践踏草坪、破坏绿化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收稿日期2008一0229f作者简介余爱华(1977一),女,江苏东台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74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二、导致大学生社会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不断变化。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处在尚未最后形成阶段,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观念,如个人利益至上、金钱万能、损人利己、惟利是图等,严重影响大学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使得大学生价值取向向世俗化、功利化发展,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力弱化。2.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去网游中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
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3.学生自身因素。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像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1.并q用“思政课”教学阵地,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思政课”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大量的教育工作。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加以剖析并给与正面引导。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和强化社会公德意识,自觉抵制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在教学的内容上,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
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2.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学生,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学生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
因此游戏,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韵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3.重视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大课堂,也是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增强责任感的最佳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节假日与平常相结合,科技75社团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相结合,勤工俭学与公益劳动相结合,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得到的需要,使学生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育人功能。社会公德重在日常养成,道德修养必须以具体的、有形的载体为依托。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能培养人的集体意识,调节个人的行为新开传奇,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活力。因此,应当把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努力发掘校园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社会公德教育要求,利用现代化设施、手段、校园传播媒体,加大社会公德教育宣传力度。一是要花大力气抓好校园、教室、宿舍、食堂的秩序管理和环境卫生,这些地方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道德养成实践的主要环境,养成教育只有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二是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作为社会公德日常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比如开展“告别陋习,做文明大学生”活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对学生公德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作用。5.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生活中许多丑恶现象的大量存在和蔓延,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无疑会产生各种示范效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可见,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76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如把社会公德劝戒、约束难以奏效的严重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缺德”行为,纳入法律法规调整范围,予以强制执行。6.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设,坚持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齐抓共管、重在落实。
要求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还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纪律条例是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保障,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传奇时,一定要把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写进《大学生守则》、《宿舍管理条例》、《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里,使学生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各个场所都时刻注意文明礼貌的习惯养成,一旦失范,也应根据相关条款进行相应的处理。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充满矛盾的过程。我们应坚持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另一方面,对违反社会公德规范者,应视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批评和处分。如果对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言行持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就会觉得所犯错误并不严重,反而会助长错误思想行为的滋长。学校对德育工作在组织上有庞大的德育工作网络,如“思政课”主渠道、党政工团系统、班主任队伍等在内容上,有抓思想、抓纪律、抓文明规范等在形式上,有正面灌输、制度约束、奖惩结合、多管齐下。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次成功和一劳永逸。而且,社会公德建设过程又具有反复性,只有反复不断地抓,才能长久地树立起学校的文明新风。
第四篇: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哪些影响
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哪些影响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受到大众传媒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早已走过了埋头苦学的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具有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特点,对大众传媒文化更是充满了好奇与探知欲望。但是,与之并存的还有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面前,这一新时代群体又有缺乏辩证能力,无法准确的选择正确的方向。大众传媒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文化并不是单一的,也并非全都是对我们有益处的,它是多元复合、良莠不分的,真、善、美、假、恶、丑,各种各样的因素以五花八门的形式掺杂交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无法及时有效地辨认当中的真善美。无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1、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大众传媒文化在每个时代相应都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性,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大众传媒文化在一定的意义上具有愉悦效果。大众传媒文化使得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得到拓宽,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使大学生的知识面变得宽广,视野开阔。大众传媒文化“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军事、伦理道德、法律、恋爱婚姻、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旅游、审美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大众传媒以其广泛性、新颖性、多样性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内、课外知识,同时,先进传媒文化对旧观念的冲击,衍生了新的生活观念和特立独行的生活风格。当代大众传媒文化改变了传统社会认知的单一性。传媒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在各种文化场所和网络、影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中进行交流的机会,从而使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加宽广,同时也能激发艺术灵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更好的适应社会。社会化是指个人向社会、他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大众传媒文化中包含的礼仪、风俗、民族、艺术、法律、道德和价值理念等各种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通过对大众传媒文化的接触,可以提前了解并适应社会。有学者指出,“个体也正是依托一定的文化价值理念、行动规范的引导而使自身上升成为类的存在,成为德性的存在,成为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境遇之中的自由自主的‘人’”。
2、当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不良文化导致盲目跟风、攀比、非理性消费。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当今中国的消费水平正在飞速提高、消费观念变革异常迅速,消费主义文化氛围愈加浓厚。大众传媒文化发展趋于商业化的特征使它倾向于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长此以往,大众传媒文化必将受到消费文化的荼毒,从而使大学生走向浅薄、粗俗的一面。当代大学生多数从小衣食无忧,节约意识单薄。再加上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问缘由便为孩子的各种消费提供不限量的经济支持。种种原因的叠加累积造就了当代大学生在不具备高消费能力的情况下崇尚个人享乐主义,盲目的追求所谓的个性生活。从而引发非理性消费,忽视了合理的消费理念培养。不良文化导致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低俗化。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少的关注中国古典文化,凡事追求视觉效果,使得当今文化更倾向于直观表现,而忽视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朦胧美、内涵美的含义。视觉感知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感知方式。部分大学生认为对名著、经典论述影视化、光盘化、漫画化可以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严肃的学术著作进行图解。他们更加倾向于浅显直接的视觉感受,快餐文化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标志。
第五篇: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笔者认为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充斥、不良信息泛滥、侵权问题严重、新闻评论随意化、报道题材失衡。以下就各个方面分别进行叙述。
(一)虚假新闻充斥 虚假新闻是新闻史上一个顽疾。在外国,曾经因为黄色报刊的盛行而出现了一段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时期。在中国,我们也一直与虚假新闻在斗争。老前辈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那些明确因为利益收买或外部压力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数量并不多。大多数失实新闻的例子,只是源于一些微小的原因,如惰性、赶截稿时间、采访不到相关人员,或仅仅为了把报道“糊弄”得好看点。[2]从陈力丹教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假新闻的产生往往是新闻工作者主观上的原因。而网络因其传播主体的隐蔽性,更是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和无国界等特性,让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可以在瞬间便传遍全球,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超过传统媒体数倍有余。如2009年9月24日《时代周报》网络版发布的关于谢才萍包养16个年轻男子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谢才萍,江湖上人称‘谢姐’,是重庆目前已逮捕的19个黑恶团伙首犯中唯一一位女性,江湖地位甚高。在这次打黑成果展中官方首次披露她与文强是‘亲戚关系’:她是文强的弟媳。让人瞠目的是,谢才萍在个人生活上极度荒淫。重庆市打黑成果展信息称,她长期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3]但是真相确与新闻所述有很大的出入,“重庆警方新闻发言人称,打黑成果展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内容,该报道是假的。一位曾观看过同样展览的人士则告知,参观时并未看见所谓‘包养16个男子’的信息,他看到的是,‘谢才萍包养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26岁男青年罗某’,但不知民间为何出现16个的传闻。”[4]这条新闻当时被众多网络媒体疯狂转载,并且被传统媒体大量引用。至今,百度百科对谢才萍的介绍里还有“包养16个男子供自己玩乐”等文字。由此可见,网络虚假新闻对新闻真实性造成的危害与影响有多大。
(二)不良信息泛滥 不良信息主要是指以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为主的黄色信息和以颠覆政权、破坏和谐为主的反党、反政府信息。这类信息的泛滥对社会风气的营造、青少年人生观的培养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网络因其开放、隐蔽、自由等特点,使得不良信息有了滋生和泛滥的条件,从而对网络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污染。在这个方面,我们网络新闻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各类传统媒体网站、商业门户网站等都以半裸露的女性图片作为赚取眼球的筹码。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时常出现“女大学生私密自拍”、“漂亮女生挑逗写真”等标题;而Tom娱乐频道上形形色色的爆乳女孩图片更是超过了娱乐明星图片的数量;腾讯网图片频道,满眼都是“性感内衣写真”、“风情写真”等字眼;新浪图库的女性频道更是充斥着“真空”、“湿身”、“酥胸诱人”等不良图片。这类图片中的女性均是用有限的物件遮住身体的重点部位,其他身体皮肤全部裸露,这些与完全赤裸相差无几的图片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仅次于黄色网站。但是各类网站利用法律的盲区,打法律的擦边球,大肆的利用写真、人体摄影的名目上传半裸或者全裸图片来吸引网络用户的眼球、赚取点击率。这种大型门户网站主导的迎合部分受众猎奇心理赢得 “点击率”的做法,不但影响网络新闻道德,而且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侵权问题严重 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和宽松、法律的缺位与无力,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一直是个难题,网络侵权现象非常普遍。我们随便打开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一个新闻标题,会发现整版都是同一篇新闻。其中部分页面的新闻内容完全一样,甚至连错别字出现的地方都是同一个位置,而个别的新闻网站在转载他人的新闻时,则恶意的剪切和篡改他人的新闻作品。这类网络侵犯著作权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商业性媒体网站上,这类网站由于政策法规限制,只能以传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作为自己的新闻来源。“目前,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都未经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予以采编、发布新闻的资格。因此,非新闻单位网站只能转发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不能发布自行采写的新闻”。[5]碍于上述规定,商业性媒体网站只能通过大量转发新闻单位的新闻来充实自己的版面,这就造成了“天下新闻一起抄”的局面。网络新闻侵权还有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等形式。如张美然事件就是典型的网络新闻侵犯名誉权案例,“张美然插足他人家庭成为正室后,由于不满丈夫殷琦把房子给了前妻,在博客中随意披露前妻的隐私。前妻好友在天涯论坛发表了帖子,讲述了第三者插足的过程及揭露了第三者用不堪的言语对前妻的侮辱,引起网民公愤。铺天盖地的帖子用‘网络暴力’的语言,指责、谩骂第三者张美然。而后网友通过张美然的博客线索发动‘人肉搜索’,找到并全面曝光了第三者及其丈夫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工作单位、车牌号等等,还自发打电话给其丈夫所在的公司,誓要逼到其被解雇,并且对该公司业务及其周围相关人士的生活工作造成影响”。[6]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网民利用道德优势暴力侵犯他人隐私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而很多网媒从业从员的参与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新闻评论随意化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特点,网络新闻评论很容易出现舆论导向错误、网络语言暴力等问题,从而使得网络新闻评论相比传统媒体评论少了些许严肃性、严谨性。进入21世纪,网民不再只满足于消费新闻信息,而是希望更多的参与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这就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多元空间。网络新闻强大的互动性,吸引了天南地北的网友广泛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并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迅速形成舆论。[7]如前面我们所举的张美然事件案例,2007年11月14日,《新快报》发表了题为《妻子网上辱骂丈夫“原配”引发网络公愤》的文章,对这场在网上炒得热翻天的事件进行了报道。《新快报》的这篇报道很快被国内数家知名网络媒体如新华网、网易、搜狐在第一时间转载,结果再次在网上引起轰动。其中,网易上这篇文章的查看数量达1235条,评论总数达668条。网友的评论大多集中在“道德”、“羞耻”、“下贱”的字样上。[8]对于“道德”、“富二代”、“官二代”、“限购”这些新闻热点网民从来不缺乏热情,评论总数过万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我爸是李刚”事件,网络上关于这一事件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态势,很少有为李刚说句公道话的。在这一事件上,网民已经失去理性,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网民们没有谴责李启铭这个肇事者,而是疯狂的把矛头指向了他的父亲——李刚。网民们的评论大多是乱骂一通的行为,鲜有合情、合理、合法之作,更不用说文明社会应有的理性了。网民在这一事件上的评论折射出了网民非理性的仇官仇富,愤世嫉俗的心态。网络新闻评论缺少向传统媒体一样严格的“把关”制度,无疑是导致评论出现随意化的根本原因。
(五)报道题材失衡 一般情况下,网络新闻媒体对报道内容与题材的选择有各自的工作方针。但由于盲目迎合受众需求,各网络媒体的新闻题材还是出现了失衡,主要表现在对于新闻的社会性、娱乐性过度关注。曾经有学者对新浪、搜狐在2005年3月、4月、5月的社会新闻排行榜进行过抽样调查分析。“新浪、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上的色情、暴力、凶杀等刺激性社会新闻越来越露骨,黄色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新浪3月上榜社会新闻中内容与性有关的占33.75%,涉及犯罪案件的(除性犯罪外)占25%,奇闻异事占16.25%,这三项共占全部内容的75%;4月与5月这三项内容占的比例分别为68%和63.75%。搜狐3月关于犯罪案件、性、奇闻异事及名人轶事的新闻占了66.67%;4月比例稍小,但仅仅有关犯罪案件和性的新闻也占了42.5%;5月关于犯罪案件、性、奇闻异事及名人轶事的内容占了总比例的57.5%”。[9]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大型门户网站往往用低级趣味的软新闻来迎合、吸引网民,而没有考虑到网络新闻的舆论导向问题。这类现象盛行与网站新闻编辑人员的素质及网站追求点击率有着很大的关系,长远来说,不利于网络新闻道德规范的行成。
网络道德失范的类型、特质及其应对路径
彭小兰 1,李
萍 2
(1.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2.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失范是制度、文化、心理、交往和主体方面的结构性失衡与功能性弱化状态的显性表达。在网络社会中,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结构性失衡、局部性缺失以及社会化能力减弱,造成个体和群 体认知、心理和行为的混乱,进而引发网络空间秩序的失范。网络道德失范既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失 范,又是网络心理行为的失范,实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失范,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失范。基于对网络道德价值现象的图像化审视,加强网络技术控制,优化网络空间,加快网络立法,构建网
络价值范式,主倡网络群体示范,成为应对网络道德失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失范;网络道德失范;类型;特质;路径
中图分类号: B 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12)05-0065-06 因特网技术改变着人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实现 和心理方面的不完善引发的冲突延伸至网络,导致
了人类的跨时空性、便捷性、共 享 性 交 往,促 进 了 全 了网络社会中主体的道德认同错位或失调,甚至产
球社会的虚拟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这种发展使 生了主体的非遵从行为和违规行为。诚如美国道德
得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关系结构、道德结构和心理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 出 的,“越 轨 行 为 是 经 济 不
结构从集中化向分离化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出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产生的一种副产品。”[1](P82)从网
现了多种道德失范现象,尤其是出现了复杂的网络 络道德失范的发生 过 程 和 产 生 的 破 坏 效 应 出 发,可
道德失范问题。在充分梳理道德社会学关于道德失 以对网络道德失范的类型展开五个方面的分析。
范研究和技术哲学关 于 技 术 本 质 研 究 的 基 础 上,分 第一,从网络传播来讲,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可划
析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类型,揭示网络道德失范的 分为网站失范、即时通讯失范和搜索引擎失范三种
内在特质,建构应对网络道德失范的路径,是进一步 类型。网站失范表现为一些以网站为依托的网络论
开展网络道德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坛、个人或组织微博为提 高 关 注 度,夸 大 负 面 新 闻,使用消极语言攻击争议事件中没有主见者,暴力事
一、网络道德失范的类型 件中的当事人与理性者,将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
化、普遍化,引发、扩散、升级事件的危害行为。即时 网络社会的崛起重塑了网民的身份认同和社会 通讯失范表现为大量发送垃圾邮件,妨碍国内国外
参与,加上现实社会的经济、道德、法 律、技 术、管 理 网众正常在线生活,造成国家国内国际形象的受损。
收稿日期:2012-05-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改革开放视阈下我国社会意 识 变 动 趋 向 与 规 律 研 究 ”(10ZD&048);广 东 省 哲 学 社 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 策 研 究 ”(09A-02);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青 年 项 目 “信 息 网 络 条 件 下 思 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12YJC710050);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X2SXD2118450);华南理工大学 青年项目“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构建”(X2SXN7090140)
作者简介:彭 小 兰(1982—),女,江西吉安人,法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讲师,从事现代伦理与比较德育研究;李萍(1957—),女,广东蕉岭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现代伦理与比较德育研究。
• 66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 第 29 卷
搜索引擎失范表现为,为了满足网民对信息的需求,网络信息被分为导航类、信息类和事务类等多种形 式,但这些本源性信息被断章 取 义、以 讹 传 讹 后,引
发诸多不良事件及其危害行为。
第二,从网络安全来讲,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可划 分为网络利益冲突、网络暴力事件和信息伦理贫乏 三种类型。网络利益冲突表现为在某国政府的支持 下,特殊的网民非法侵入他国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篡 改、伪造数据或破坏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网络设备为 目的,干扰其他国家网络系统运行。网络暴力事件表 现为有些网民将裸照、色情图片、淫秽视频等不健康
信息上传到公共的网络平台,对他人造成严重威胁 和伤害,从而引发犯罪的事件。一些“网站为了制造 高点击量、高关注度,通过置顶的方式引起网民的注 意,并雇用网络写手肆意灌水,暴炒网络事件。”[2]信
息伦理贫乏主要指:网络媒体为了获取商业利益,不
顾社会责任,反复渲染未经核实的消息,扰乱正常社 会秩序的行为; 网络营销商和技术提供商为了获取 高利润,无视职业伦理,非法使用各类商业信息的现 象;黑客非法侵入、攻击或破坏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 甚至传播病毒,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
第三,从网络心理来讲,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可划 分为网络抑郁、网络排斥和网络成瘾三种类型。网络
抑郁表现为部分网民过度依赖网络空间提供的虚拟
生活,导致出现焦虑、郁闷和 压 抑 等 状 态,削 弱 其 社
会承受能力,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网络排斥表现
为:有些青年网民把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混同,难以
明确承担起自己的角色责任; 部分成年网民因害怕
分为网络围观、网络推手和人肉搜索三种类型。网络
围观表现为网民非理性地参与观看网络传播的热点
事件,虽不发表言论,却对意见领袖的引导持默认态
度,并形成一种集体心理氛围。集体心理是在既定的
条件下,聚集的一群人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趋向同一
个方向[3](P45)。网络推手表现为在网络事件发生后,网络社会中的主体以形成价值判断、获得认同、强化 态度的过程形成的网络集群行为。这些网民群体还 通过“对目标事件进行转移 式 放 大,加 工 式 引 导,以
及对网民情绪进行非理性刺 激 ”[4],最 终 形 成 现 实 集 群。人肉搜索最初既是信息搜索的方式,又是虚拟社 区互动的方式。人肉搜索之所以被称为一种网络道 德失范现象,是国为当网民对部分人或事件的搜寻过 热时,导致暴露他人个人信息,以致侵犯他人隐私权。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特质
互联网本身的文化性、虚拟性、双重性和沉浸性 的 特 性,以 及 互 联 网使用者的利益性、多样性、复杂 性和主体性的特性,都是网络道德失范发生的重要根 源。人与网络的博弈实质上是网络社会中人与其本 质的博弈。从结构与功能角度讲,失范是一种制度、文化、心理、行为、主体方面的失衡、缺失状态的显性 表达。网络道德失范是制度、文化、心理、行为、主体 的结构性失衡和功能性缺失在网络道德方面的具体 表征,也是价值规范贫困、文 化 认 同 缺 失、网 络 心 理 失衡、网络交往错位和网络群体失序的现实表征。
新事物,拒绝网络,对网络信息的价值盲目否认。网
(一)价值规范贫困是网络道德失范的基本特性
络成瘾表现为网民对网络色情类信息、网络交往对 网络社会的迅速崛起及其飞速发展,改变了人
象、网络交易产品、网络游戏 等 过 度 迷 恋,危 害 其 身 的生活样式,但也冲击着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价
心成长。比如,网络虚拟爱情的极端自由性,引发了 值规范的运行机制。当今的网络社会,一方面缺少与 现实的婚姻危机。之相适应的共同规范或规范整合能力不强,另一方
第四,从网络行为来讲,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可划
面是新生的网络价值 规 范 不 能 应 对 新 形 势 的 压 力,分为网络滥用、网络盗版和网络谣言三种类型。网络 使支撑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呈现真空状态。网络社
滥用表现为网民浏览、下载、传播和 评 论 黄、赌、邪、会中信息的多元性、共享性,赋予网络个体多种道德
怪方面的信息,造成网络越轨行为。网络盗版表现为 选择机会,但也带来网络道德价值选择的困境。
比
网络抄袭、网络剽窃他人智力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
如,网络道义与个体功利之间的冲突,网络自由与社
权的行为。网络谣言表现为部分网民或网络组织为 会责任之间的冲突,网络世俗价值与理想价值之间
了争夺网络话语权,通过潜伏、形 成、传 播 和 扩 散 多 的冲突和多元价值与一元价值之间的冲突。诚如法
个过程,使得社会谣言在网络空间不断发酵,引发公 国道德社会学家埃米尔
涂尔干认为 失范性自杀源
•,共性的群体性危机事件,影响社会的凝聚力及公民 于人类行动缺乏规范 及 由 此 引 起 的 痛 苦 的 认 识,规 的国家认同感。范效用的匮乏所造成的社会失序状态
[5](P217-218)。
第五,从网络群体来讲,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可划 网络价值规范贫困使得各种类型的信息行为缺少伦
第 5 期 彭小兰,李
萍:网络道德失范的类型、特质及其应对路径 • 67 •
理规范指引,使信息主体在判断行为正确与否时缺
失了道德尺度。因此,网络价值标准、网络规范体系
和网络意义系统的缺失、弱化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文化认同缺失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深层特性
网络道德失范还表现为网民行动中的文化目标 和文化获取手段之间的失衡。美国道德社会学家默 顿认为,“文化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制度化手段是制导 人们行为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二者 是互相匹配的,人们不会作出越轨行为;当两者之间 的平衡被打破,人们会作出变 革、逃 避、反 叛 等 失 范 行为。”[6](P141)在网络社会中,部分网民完成自身目 标时,既竭力获取未经合法化的各种手段,又在面对 夸张化的文化目标时,逐渐丧失对规范的认同。亚
当•斯密认为,在什么该被谴责和什么应受赞扬的问 题上,为什么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普遍存在许多不 同意见的主要原因是习惯和风尚及其能影响人们对 各种美的判断。所以说,文化认同在网络道德认同上 起着重要影响。反思网络道德、网络法律等制度性文 化的规范功能缺失,存在特点:一是网络信息的开放 性、全球性,创造了网民之间 跨 文 化 的 交 流 机 会,解
构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认同;二是网络技术精英、虚拟通讯控制者、网络企业家和黑客等网络文化的 创造者本身也存在文化的不成熟。有学者指出,网络 文化本质上反映了现代文化性危机,即整个思想文 化逐渐分裂成功利、伦理、审 美 三 个 领 域,难 以 走 向 融合[7]。因此,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特质是文化
认同困境。
(三)网络心理失调是网络道德失范的现代性特
性
人类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加速,网络社会的不平衡、矛盾性也不断升级,形成了社会的消费主义文 化,从而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不管是网络抑郁、网络 排斥,还是网络成瘾,都是人类的自我否认和负面心 理效应放大的表现。行为心理研究结果表明,失范是 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失调。网络心理失调与网民自我 认同的匮乏、心理选择偏离、宣泄压抑路径不合理相 关。道德社会学理论认为,网络道德失范并非既定 的、静止的,任何规范有效性的丧失都是一个对人的 行为控制力的减弱渐渐发展到完全失控的过程。这
也表明网络道德习惯、网络道德信念的弱化是网络
道德失范的内在因素。道德社会学理论还认为,道德
失范是个体不能将规范充分内化,致使自己对于集 体意识无法认同,产生思想规范犹疑和越轨行动。所
以说,在个人性、自主性的 网 络 空 间 中,网 络 道 德 情 感是网络道德认知转化为网络行为、社会行为的催 化剂。消极道德情感导致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积
极道德情感避免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还能缓解 社会压力。因此,网络心理失调是网络道德失范的现 代性表征。
(四)网络交往错位是网络道德失范的现实特性
网络道德失范直接体现在交往方式与交往结果 上。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赋予了现代人超越意义 的能力,创造了人在网络空间的平等交往模式。但这 种自由的交往也造成了人际沟通障碍和交往方式的 快餐化,造成网络交往的问题。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从交往双方来说,隐秘的网络交往虽然促进了公民 身份的变化,但也引起了网络社会的信任危机,还有 网民话语使用的随意性扩大,引发了网络话语暴力、网络语言危机,影响了网络空间交往双方的身心健 康;从交往的主体自身来说,个 体 网 民 之 间,网 络 群 体之间也时常出现角色错位。比如,网络行动者不能 恰如其分地确定其在网络中的角色要求,无法在原 有的自我和身份的框架下行动,出现本我和自我的 排斥,丧失了归属感和意义感。道德社会学理论告诉 我们,道德失范不仅是道德匮乏状态,还是个体与他 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疏远的过程。有学者认为,“网际交往抛弃了人际交往的礼仪形式,主要关注交 往的内涵。”[8]但仪式作为一种文 化 配 置,具 有 一 定 的交往规约功能。随着技术的更新,网络产品开发、网络节点信息传播、网络社会拓展,使得网络社会的 嵌套性加强,出现了微博等新型交互工具,再一次增 强了网民交往的自由性,同时这种交往的个体性和 情绪性却往往加剧了网络交往的错位。目前网络交 往错位是网络道德失范的现实性特质。
(五)网络群体失序是网络道德失范的主体性特
性
在社会转型的中国,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交织 在一起,出现了社会利益群体多样化。现实社会的利 益多样化映射到网络世界,加剧了网络自由的悖论,增加了网络社会的道德社会化困境。美国学者院凯 斯•桑斯坦在其《网络共和国》一书中写道,信息窄化 的结果是社会趋于分裂,各种仇恨群体更容易相互 联系和影响,也更容易对社会发动攻击。网络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