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着“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方向。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政治素质、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直接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然而,近年来,随着各种文化思潮、多元化网络信息和社会各种腐败现象的充斥给大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动摇,甚至发生了扭曲。“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指明了方向。“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也是民族的梦,更是青年人的梦。“中国梦”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为大学生提供的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激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凸显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的引领作用,“中国梦”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出彩奠定了奋斗的基石。本文从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入手,在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与方法。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中国梦”内涵进行了基本的概述。就如何正确理解“中国梦”的核心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明确了“中国梦”的提出和实践,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基本上包括了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中华儿女的民族之魂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为社会道德基础的理想与信念等内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 分响应了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人生目标,也是我国现阶段对公民道德和行为的最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其成因。由于社会上各种负面思想和现象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走向,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理解和认知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一是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奋斗目标;二是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三是社会责任感淡漠;四是缺乏政治理论学习意识和社会诚信意识。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国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引领作用。“中国梦”的核心理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中国梦”的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梦”的实践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了理想与信念的平台;“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出彩”。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研究
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未来祖国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任,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政治理念、理想信仰和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影响到“中国梦”能否实现这个民族大业的成败。从现今中国大学生的基本状况来看,他们从启蒙开始就接受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大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应该包括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也包括自己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状况下竞争与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国梦”带给他们的在又一次民族腾飞中施展才华的需要。
当前,我们国家已进入社会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深水区,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革命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各方的利益格局也在进行大调整。大学生正是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中,他们价值取向的迷茫和多变对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会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多元化网络信息的泛滥,给大学生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观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了明显的动摇和改变,甚至发生了扭曲,大学生整体思想素质和水平呈下降的态势。对此,虽然社会各方面关注的声音也有很多,但终究这不是单纯的大学课程教学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社会问题。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还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十八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1),“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 潮、凝聚社会共识”(2)。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4),并强调要“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5)。要求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有效的外部途径。
总书记强调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A)大学不仅是学生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也是对外部世界充分好奇和新鲜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其思想观念如果受到不良外部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负面影响很大,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历史和现实表明,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其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能影响大学生的一生。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增强大学生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和社会的道德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对世界进步有着巨大贡献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每个人心底都蕴藏着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这就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深厚的土壤,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刘云山同志指出:“要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6)。引导大学生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倡导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建设者。中国梦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战略载体,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过程既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民众同心协力共赴民族复兴大业的过程,也是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潮流,全力凝聚社会、大学、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的共识和正能量,充分发挥教育、宣传和典型带动等社会传播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大学校园用精神文化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建设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主阵地,积极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本文就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和实践必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积极实践。
(二)、研究的背景及依据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7)。价值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时期里,人们在对待社会问题方面所持的基本立场、思想观点和行为态度的表现,是人们对各种事物进行价值取舍的出发点和行为指导模式。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的社会时期里人们在对各种事物进行价值取舍时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精神方面的显著指向,是维系社会各方面共振和鸣的精神支柱,对每个个体的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党团结全国人民建设和谐 社会所倡导的根本思想基础。为了更好地激发出这一思想基础的引导作用,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又提出了 “中国梦”的理念,以此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是对当前社会核心价值感知最敏锐的群体,具有较强的先行性、代表性和传承性。他们既容易受到社会价值取向的人文环境影响,又因其在家庭和社会的特殊位置,影响着家庭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接受与传承的正确与否、中华传统文化是否能在大学生的社会使命中发扬光大将对中国的强国之路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目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多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借助“中国梦”的思想文化平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念,系好人生价值观念上的第一粒扣子,对中国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曾经有过各方面长时间走在世界前列的辉煌历史。但是,近代以来半封建和半殖民列强的思想统治,给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朴实的价值观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中国要崛起、民族要富强已经成为多少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我们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正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环境下,统一了民族复兴和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汇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迸发出的强大正能量,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和谐文明发展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给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从当前大学生对“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的相互认知和实践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方面还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较高的认识,在积极实践“中国梦”、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不够主动。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中国梦”深刻内涵的理解,“中国梦”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的认识、“中国梦”实践路径的探究,发现“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找出大学生依托“中国梦”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依据和实践方法,积极帮助大学生追崇和践行 “中国梦”,实现“人生出彩”。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抓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实现国家科学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最主要推动力量,是促进国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最重要的文化基础。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凝聚年轻一代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非常清晰地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伟大 “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之重要性和紧迫性。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到我们党怎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梦”展示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也体现出一代青年应该追寻的信仰,具有思想意识方面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探究“中国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有助于深化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涵,有助于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实践发展,对于增加和保证我们国 家和民族奋发向上的生机和活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现实意义
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B)处在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着不同的人生课题。当代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否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能否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当代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引导大学生培育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未来能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排除艰难险阻实现“中国梦”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的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现象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实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坚持积极践行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坚守基本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对于培育和塑造新一代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梦”的概述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要实现的梦想。现在,“中国梦”已经成为华夏儿女共同追求和奋斗的民族复兴之梦。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8)
习总书记这段关于“中国梦”的精彩阐述为今天的大学生追求正确的人生目标指明了方向,使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中国梦的提出和实践,对 于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何为“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中国梦”既深刻阐述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昭示了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沉淀,同时,也深情描述了近百年以来中华民族不断求索、生生不息、不懈奋斗的历史,彰显了中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和宏伟愿景,为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2020年的宏伟目标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1、“中国梦”是国家要富强的梦
“中国梦”是强国的梦,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当前,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我们党要通过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来实现我们国家的富强梦。就是:我们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的时候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富强体现在政治上稳定、经济上富裕、军事上强大、文化上先进、环境上和谐,只有国家富强了,民族复兴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人民幸福才能有根本的保证。
2、“中国梦”是民族要复兴的梦
“中国梦”是复兴的梦,就是要实现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上下 50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一部既有辉煌又有沉沦的历史。近代的中国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挣扎,多少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在民族危亡之时奋起抗争、前仆后继,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慷慨战歌,取得了民族解放的胜利,赢得了今天和平发展的机遇。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奋斗的昨天、建设的今天和美好的明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9)民族复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性标志,是人民幸福最重要的保障。
3、“中国梦”是社会要和谐的梦
“中国梦”是和谐的梦,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应该是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诚信与友爱、创新与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民主与法制就是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公平与正义就是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人民群众要求得到公正对待的愿望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诚信与友爱就是实现全社会的互帮互助,公民自觉诚实守信,相互交流平等友爱,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创新与活力就是人民群众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全社会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社会不断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保持和恢复好生态环境。
4、“中国梦”是人民要幸福的梦
“中国梦”是幸福的梦,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中国梦”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才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中国梦”归根到底又是人民的梦,是人民需要得到保障生活、保障尊严和保障理想实现的梦。一是要让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之后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谓之民生梦;二是要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谓之尊严梦;三是要让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获得尊严的基础上都有能梦想成真和人生出彩的机会,谓之成功梦。
“中国梦”把满足人民需求、实现人民幸福的指数纳入到基本内涵之中,即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中国梦”最富有生命力的主体构成,最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与人民的意愿相统一、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的行 动相统一、体现了社会物质环境的建设与人民的思想文化相统一。对大学生来说,还体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个人人生价值取向相统一,集中表达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一致性,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梦”的核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梦想连接着道路,道路决定着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面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变成现实。成就“中国梦”,不仅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正确理解“中国梦”并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就必须要认真了解“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因为发展路径的方向性选择直接影响到“中国梦”的实践效果,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成败。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就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条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也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60多年的奋斗成果证明了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有着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有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化的传承,既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也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成功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1)。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培育、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民 11 族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构成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奋力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人必须要有一点精神,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激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共同作用,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强大起来。特别是在全球化经济不断加速发展、各种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对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精神给“中国梦”的理念赋予了内在的灵魂,让“中国梦”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心中活了起来,并且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我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生生不息、永不止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在战争年代具体表现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表现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力量;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力量。“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力量,要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担当和共同努力。常言道,团结就是力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才能春色满园。每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融合在一起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梦。只有集万众于一心、倾全国之力量,才能使“中国梦”变成现实,使每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梦想成真。实现“中国梦”,靠的就是这样集合起来的力量、团结的力量。这样的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不竭的动力源泉,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变为现实,中国人民的“中国梦”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三)“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每一个社会时期都有一种主流价值观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思想共识,体现出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就是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我们高举“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旗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 “中国梦”塑造灵魂。“中国梦”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追求、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国梦”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是中华儿女永久的精神财富,是为各族同胞高度认可的民族价值共识,是每个国人强烈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统一团结的精神纽带。国家梦是民族之梦、人民之梦的政治前提,国家梦、民族梦是人民之梦的可靠保障,人民梦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的根本目的。“中国梦”只有成为人民的梦,梦想才会有生命,梦想才会有根基,梦想才会有力量。
总之,“中国梦”体现出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坚持弘扬中国精神、坚持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坚守“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基本属性。有了全民族思想意识方面的统一,我们才可能更加自强、自信、自觉地为强盛和谐、文明美丽的中国之梦而奋斗。
(四)“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梦想是激励人们有远大目标、努力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望与追求都凝聚成共识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的愿景,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奋斗的强大感召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包容、善于传承、善于创新、善于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地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它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沉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走出了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理论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道路,给人民以希望、给人民以信心、给人民以力量。第一,“中国梦” 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自由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继承和发展了中华儿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奋斗精神,唤醒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高度概括并浓缩了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为中国的强盛和发展凝聚了目标、明确了任务、指明了道路、提升了信心。
第二,“中国梦”承载了中国人民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所经历的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所有成果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位一体”的架构分别以行动指南、实现途径和根本保障合力支撑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在这些基础上提出的“中国梦”为中国人民实现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宏伟蓝图展示出新的社会格局,确定了新的社会核心价值方向,使社会大发展、大进步更容易与老百姓的生活融合起来,有利地提振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2)。“中国梦”广泛凝聚了中国社会的共识,积极促进了中国社会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追求。
第三、“中国梦”全面凝聚了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中国力量。从1840年到1949年,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实现中国富强之梦浴血奋斗、艰苦努力,历经了艰辛、曲折而漫长的百年奋斗史,才创立了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人民群众已经看到实现“中国梦”的希望之光,“中国梦”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中国梦”唤起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激发出了人们自觉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力量。第四,“中国梦”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中国梦”是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让全体人民共同认可目标、共同参与实践、共同享受成果的大众化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已经让老百姓在思想上、情感上都认同和接受的理论体系,是已经大众化的社会价值理论,已经很通俗化、生活化地融入到了百姓的心中。因此,“中国梦”以及相应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等一提出来,立刻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迅速成为百姓的自觉行动,“中国梦”唤醒了中华儿女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强意识。
第五,“中国梦”使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有了最佳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点。大学是人生岁月里梦想最多的一个阶段,大学生有着做梦的年龄,也有着圆梦的期待。但大学生的梦想是否能与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期望统一起来,则是大学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国梦” 通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给大学生展示出了个人奋斗的意义与历史责任,又通过“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等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理想奋斗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精神实质更容易为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并付诸实践,为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以至于全民族的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于断定客观事物是否有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的归纳总结,是人们在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标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思想综合体系,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时期,人们在对待普遍性价值取向上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 态度的总和,是人们对社会事物进行价值取舍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C)每一个社会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最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社会主体的精神支柱, 其核心都会紧紧扣住全部社会关系的主线。在当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为基本内容,涵盖了国家、社会和民众的价值理念、价值尺度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所有层面国家的制度、方针、政策、法律的所有规范,是对目前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价值与行为关系的总体规范,对每一个体的价值取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是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较强先行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价值取向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既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对社会整体人群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文化的灵魂,是大学生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适合自己方向的准则。大学生价值观通过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大学生的世界观,是驱使大学生各种行为思想动力,它具有特殊的社会控制和自身控制相结合的功能,虽然通过这种社会约束和自我控制规范了大学生的行为,但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思想文化的活跃性也能极大地调动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实现自身价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从每一次学生爱国运动中学子们的追求和表现就可以明显看出来。从1915 年的“新文化运动”到 1919 年“五四”运动;从解放初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到2008年奥运时期大学生“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精神,应该看出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人生价值观饱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民族主义情感,饱含着积极向上和乐观奉献的时代情怀,这些正能量 都在不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改善提高。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核心主导、统率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做价值取舍时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是大学生群体在特定的时期内主流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上其他人群价值理念不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人群思想共识的基础,是大学生精神领域的思想灵魂,是社会上这个年龄和阶层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也是在大学生人群中有主导作用的、压倒性的主流价值思想。即是大学生树立自身“私德”的内化于心,也是大学生用个人“私德”影响社会的外化于形。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着这个群体不同于社会其他人群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有特定的时间周期、特定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特定的思想活跃性和特定的传播延伸功能。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的主流方向。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总的核心价值观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但归根结底它还是不能超越社会总的核心价值观,社会总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性和约束性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影响和引导着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由于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和储备力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正确与否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民族的复兴大业和人民幸福的远景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包含着要爱国、有理想、担责任和勇创新。其中爱国是精髓,理想是目标,责任是主题,创新是核心。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如一的民族价值观念,在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爱国已成为大学生的精神瑰宝,是当代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基本情感表达。作为要担当起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关系,自觉履行 好个人对国家和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培养民族自豪感,积极增强民族自信心,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复兴的伟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一定会把实现祖国富强的“中国梦”作为自己毕生的信念和价值追求。习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D)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进步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3)“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E)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正确选择人生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和谐文化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保证,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达成新目标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方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培育优良品德、学习成才本领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进步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大环境下培育起来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思想意识方法,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理论观点和行为模式的引领下取得的,它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向和准则。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14)简而言之的24个字,为大学生精炼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现实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也是我国现阶段对公民道德和行为的基本要求。由此看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应为: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总和。近百年的中国革命历史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是中国革命历史凝聚而成的思想精华,是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理想的核心价值基石。它指导着当代大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认识和把握自我意识与社会大局意识的关系,能够使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事物中坚定政治理想信念、明确人生奋斗方向。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共同理想。每个社会相对的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一个受到社会大多数群体和阶层推崇的社会价值理念和人生奋斗目标,这也可以被称为这个特定社会时期人们的共同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经过了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建国后几十年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探寻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使当代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大学生在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开放社会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旋律,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通过高校的政治思想理论教学,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和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现象,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用积极的心态凝聚社会正能量,做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倡导者。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凝聚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又形成了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拼搏奋进和努力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基础和目标。从“五.四”运动到今天,青年大学生一直是爱国民主、和平建设的最重要生力军,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奋进的时代精神,把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
4、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八荣八耻”是对社会道德观念的高度总结,是弘扬良好社会风气的社会行为规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体现和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导向,具有明显的社会针对性和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大学生应该把“八荣八耻”从标语口号变成自觉行动,从语言说教变成价值理念,把“八荣八耻”变成指导自己人生实践的行为标准和尺度,在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价值判断时,充分发挥“八荣八耻”社会荣辱观的精神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的航向,自觉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使大学生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做思想上的强者,行动上的巨人。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1、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青年大学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对国家的稳定、富强、和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理解、认同和付诸实践的情况看,现今的大学生从读书开始就陆续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能拥护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存在于对社会应做的贡献和所承担的责任上。他们在学习上能够积极地勤奋努力,以适应社会的竞 争与发展的需要;他们多数能够心系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危、心系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但是,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群体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现在大部分青年都有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上大学已经已经成为社会上适龄青年群体一个提升自我的阶梯和为了就业而获取文凭的平台。在过去一元化观念主导的社会教育体系里,能够升入大学的青年比例较低,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和制约能量都很大,大学生的学生守则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一致性较高,作为系统地接受主流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群体,大学生被赋予了较高的道德意识、学习意识、进步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学生形象就代表着社会主流的正面形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较高地反映了社会的主流意识。但是现在的社会价值观念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走向,主流意识的传播系统和约束功能已经失去了以往的控制力和权威性,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严重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误区,在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提高,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上各种负面思想和现象的影响,存在着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在行为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为:
一是部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缺失,导致理想信念模糊,没有远大抱负,缺乏奋斗目标。由于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跟进速度没有超越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影响的速度,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迷茫与困惑。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很少有为了理想信念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他们谈理想信念的少了,谈现实经济利益的多了,谈我要为国家做什么的少了,谈我以后要挣多少钱的多了,奋斗目标从作为一个时代最有朝气的人群应该有的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长远而高尚的理想转变成庸俗和极为现实的索取。一些大学生把理想退让给现实、把责任退让给利益,把物质、金钱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标准,把奢侈、挥霍和享乐作为人生的追求目 标。特别是表现在毕业择业方面,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当时的大学生毕业生在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影响下,出于对党、政府、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责任,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会绝对服从分配,心甘情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而在当下,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价值取向中个人自我的成分充分显现出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和实现个人利益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到人民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在现今大学生的眼里,已经成了过时的口号。
二是对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缺乏应有的重视,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行为上出现严重偏差。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秩序和社会法规尚不健全,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和现象给大学生思想和视觉上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缺乏信心,对公平竞争缺乏信心,在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取向上出现了一些扭曲的现象。同时,面对大学生在就业、购房、婚恋等各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学校和家庭越来越关注他们的心里减压问题、个人能力提高问题、竞争环境改善问题,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生价值观培育方面给予了这些孩子更多的个人空间和宽容,也使部分大学生在面对选择时更多受到功利化、多元化、多变化的人生价值观影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把握的是市场经济的利益标准而不是社会的道德标准。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逐渐淡漠,更多的关注个人和自我,在处理利益之间的关系上,混淆甚至颠倒了“大家”与“小家”、整体与个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出现了一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错误选择,甚至于有个别的大学生逐步滑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深渊,出现了马加爵式的大学生。
三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缺乏正确的导向,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大学安静的校园也由过去的封闭和谐型转向了现在的开放动荡型,成为一个复杂的小社会大社区,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和价值取向。面对这种多元化的趋势,思想脆弱、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没有能力完全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和把握自己,而我们大学、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引导又没有及时跟进,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大学生中,个人利益越加得到追捧,社会责任越来越被淡化,这方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乏国家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承担着各种责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责任。现在的大学生透过各种现象已经非常理性认识到我们当前的社会缺乏良好的道德秩序、民众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缺乏民族使命感,但他们自身却不愿受社会各种公德、制度和规范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越道德法律约束的特权并以此作为个人能力、家庭地位的炫耀和攀比。他们在自身条件差的情况下希望社会公平,但自身条件好时又希望自己靠不公平的竞争获取利益。一些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违规越矩,不道德的行为很常见,这些观念、行为的倒退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表现。比如:在现今的大学里,男女生之间的非法同居行为很普遍,这种离经叛道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在过去是无法理喻的,也是被社会所不齿的。但现在,连学校也表现出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他们对自己的感情都不愿意负责,何谈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大学的政治思想教育是进步了吗?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这里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吗?家庭和社会又表现出什么样的责任感?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四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淡薄,缺乏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缺乏政治理论学习意识和社会诚信意识。
今天的大学生面临的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信息网络化的革命,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生带来了跨国界、跨学校、跨学科、跨年龄、跨性别的思想和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带来越来越明显的多元化、多变化和矛盾化。特别是网络上各种消极的色情迷信、颓废的精神垃圾经常使得大学 23 生在思想意识方面表现得不知所措,不懂辨别,常常就会接受一些错误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不到方向感。部分大学生只重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学习,而对一些社科人文等知识、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就伺机作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性。由于缺乏政治理论学习意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呈逐步下滑态势,突出表现为社会诚信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漠,自制力较差,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因为一己私欲舍弃诚信,大学生在就业和社会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失信情况。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今天的大学生出生成长于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而是一项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的复杂的思想教育系统工程。社会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各种社会思潮、社会价值取向、网络文化、典型的精神带动、自身的成长因素等都对其形成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社会体制改革既是中国社会各种关系的重新整合,也是人们具体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调整,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改变加速了社会整体性的变迁,社会转型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利益关系的改变和多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认识社会现象、理解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在政治态度和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多层次性、多样性、不稳定性和矛盾性,也就是说,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⑵、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双面因素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征,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也迅速向全球蔓延。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对各种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速度比较快,容易接受国内外一些新的思想观念。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想行为也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对大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一系列社会改革,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观念的社会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评价越来越功利化,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更只看重其拥有的财富多少,很少看其获得财富的手段是否合法,使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在大学生中普遍受到追捧,奉献精神受到了冷落和损害,个人主义得到了强化。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就是竞争,而在竞争中最主要的砝码就是资金和社会利益团体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干预手段,这些都强化了大学生对金钱和利益的追求意识,一些大学生采取(或准备用)不择手段的方法谋求金钱和地位,追求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人生的跨越,享受成功。对通过艰苦奋斗实现理想不屑一顾,凡事一味地向钱看、向权看,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问题必须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⑶、网络文化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是社会科技进步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知识化、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的跨地域、跨时空性质已将我们过去封闭的社会变成国际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由于网络“虚拟”的特征,让大学生在与它“交往”的交流过程中没有顾虑、没有压力,而又能充分享受到思想、知识、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面对多样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由于大学生缺少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判断能力,往往表现出在思想意识方面“跟着感觉走” 的现象,同时,又由于网络在传播过程中文字和图像产品反映出各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同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严重的挑战,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经常陷入迷茫和矛盾中。
⑷、大学精神和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
大学是大学生成长的基地,大学的人文环境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条件。而校训则高度浓缩了一个学校的教育宗旨、人文精神和办学特色,读之发人深省、看罢催人奋进,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每个大学都有着不同的精神文化和校训,也都有着不同的学生校园文化,这些东西一直影响和左右着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而这个时期也正好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因此,不同的大学精神文化带给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山大学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天津大学的为“实事求是”。因为现在的高校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场所,是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发源地和集散地,各种新的文化、思想、观念在这里相互碰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文化和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大学生们感受最深、影响最大、体会最直接的因素,甚至能影响他们一生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的精神体现,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每个大学生深层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乃至于对他们的思想品德、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显著作用。
⑸、家庭培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课堂,家庭对于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所不能取代的,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虽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家庭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很多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孤单,最终导致他们的 人生观核心价值观产生偏差。尽管多数家长在主观上也都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但出于对子女是否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短期利益的维护,往往引导子女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多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思想,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因为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条件和水平也都较过去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家庭总是把最好的留给他们,使得他们是在舒适、安逸、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缺乏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使命担当,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创业意识。因此,他们更依赖于家庭和父母,缺乏相应的独立生活能力,更容易出现人际交往的困难,不知道该如何关心人、理解人和宽容人。特别是在面对利益选择时,经常会出现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自我价值取向。
⑹、高等教育格局的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大学生毕业分配已经完成了由过去国家分配工作到现在自主择业的转变。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大学生为了找到称心的工作,他们不得不在大学参加各种培训去考各种证书,残酷的竞争现实使得他们无暇关心他人与集体,在核心价值观方面多表现为利己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评价和选择都表现出逐渐成熟、稳定的特点,这就为其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虽然高校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都远远没有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相脱节。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大学和学生中不被重视,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不能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特点与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缺乏实效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更不能帮助学生在解决核心价值观践行中遇到的问题,无力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同时,因为没有相关的教学评价和实践反馈机制,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重才失德”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扭曲使他们毕业后很难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更无法适应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需要。
⑺、社会舆论和典型人物引领作用的影响
社会舆论是一个时代社会风气和文化潮流的精神风向标,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中国梦”的社会主流舆论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就有着非常积极的正面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上一些负面的舆论宣传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大学生虽然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他们对传播渠道的信息有一种主观上的信任,在价值观养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媒体报道的引领作用的影响。比如,社会上的各种选秀节目、相亲节目等大多宣传一夜成名和迅速暴富的浮躁思想,影视剧场景里高档住宅、装修、豪车、明星的奢饰品等等,这些都从一定层面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很多大学生摈弃了奋斗的理想,幻想着怎样才能一夜暴富。不负责任的舆论导向很容易使内心已经很浮躁的大学生在价值观的认知和判断上出现偏差。
⑻、大学生自身弱点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不稳定、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经验少、缺乏政治经验,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由中学时期迁延来的叛逆心理导致他们上大学以后在价值选择时经常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反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所抵触。同时,由于他们缺乏对国情民意的实际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缺乏对社会主义制度、社会思想意识、社会规范制度的思考能力,加上对中国历史和在世界上的定位知之不多,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三、“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联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和思想保证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
“中国梦”实际上就是要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而这个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表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同时也需要有思想、文化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等软实力。这里,价值观是最能体现社会民意、最能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促进社会进步能力的标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世界的角度看,凡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或民族,在思想文化方面一定是对内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对外也有非常强的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标记,是“中国梦”的精神统领。因此,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全面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植入于每个社会群体和个体之中。具体来说,就是要把“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5)变成人民大众的自觉行动。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要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有健全的法律等制度性基础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维系这个社会的价值理念,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依靠它来引领前进的方向,规范社会的秩序,凝聚社会的力量,整合社会的资源。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指引着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也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有思想活力的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进步的精神结晶和文明标志,是国家、社会和个人长期秉承的行为原则。它在较高层次上深入而又持久地影响着 我们社会每个群体和个体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在价值取舍方面的道德水准和思维模式。一个人总要有理想与信念,一个社会也一定要有精神支柱,一个国家更要有方向和目标。“中国梦”就是我们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人民要幸福的方向、目标、理想和信念的集中体现。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向上的精神依托;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系社会活动最基本秩序的纽带;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展示我们民族和国家精神风貌的灵魂。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壮大、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离不开最基本的价值动力和精神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保驾护航的精神卫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展示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所追求的价值理想和崇高道德行为指导下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体现出的基本价值理念。实现中国梦,一是在国家层面上需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目标引领。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多种价值观同时并存,思想文化多元化明显。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了国家的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价值理想,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路指引,以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有效地引领并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地避免各方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积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在社会层面需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价值支撑。一个社会追求什么,与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引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社会将迷失前进的方向、民众将失去精神与思想的根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努力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制度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16),保证人民的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权利,保证公民的思想跟上社会的进步并反过来推进社会的进步。只 有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取向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资源,才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不竭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源泉。三是需要公民个人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行为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实现“中国梦”我们应该倡导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行为准则,是对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实现中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追梦者,每个公民都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爱国守法、诚信做人、团结友善、敬业奉献。要将个人的人生实践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将个人梦和“中国梦”融合在一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众的主流思想意识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国梦”,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之中,具体说,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的价值追求,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更加明确了社会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个体的价值目标,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确立了共同遵行的价值准则,同时,也对提升全体民众的精神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集中表现,能够引领并整合当前社会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重要的保证和支撑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
(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愿景和实践形态
1、“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愿景
“中国梦”是赋有情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梦”,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涵支撑的梦。“中国梦”的价值追求不仅决定着“中国梦”的内容,也决定着“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决定着“中国梦”主体的具体行为方式。反过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决定了“中国梦”的追求方向,确定了“中国梦”
的道路选择,寓意了“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中国梦”只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意识的基本体现。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就是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和以新世纪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与文化以及荣辱观凝聚中国力量,最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理想。而“中国梦”正是中国人民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共同心声、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体现出我们民族的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中国梦”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涵,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主题。
2、“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形态
“中国梦”从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变成全民族自觉行动的过程。“中国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是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个人根本利益的高度统一。“中国梦”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理念的正确性和积极的导向作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目标。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为“中国梦”提供思想引导和精神支撑的同时,也彰显出强大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深刻触及了中华全民族的灵魂深处,得到全体民众的自觉认同和遵循,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凝聚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形成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就是要实现政治民主、就是要实现精神文明、就是要实现社会和谐,而这些目标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
内容。大学生是追求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最有激情的群体,这种追求往往会迁延影响他们一生的奋斗与理想的追求和方向把握,“中国梦”带给社会的和谐之梦给大学生明天的价值取向定好了位。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精神内核,“中国梦”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略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三个倡导”的核心理念描绘出实现“中国梦”的整体社会思想和精神状态。“中国梦”既承载着历史,又引导着未来,更直面着现实。“中国梦”从理想一步步变成现实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社会群体和个体逐步从思想上接受、从观念上认可、从行动上体现并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实践过程,承载了大多数人民群众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理想的共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灵魂精髓,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进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进程。
“中国梦”激励着国人实干兴邦,彰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成为中华儿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创美好未来的最佳理想与价值的实践形态。
四、“中国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今天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力量。大学生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并实现自强,才能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青春的力量。“中国梦”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了理想与信念 33 的平台。“中国梦”引导大学生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大学生的理想是在现实基础上形成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大学生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F)。当前,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使大学生坚定做“中国梦”的圆梦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树立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对国家的未来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1、“中国梦”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人生奋斗目标。
“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近百年奋斗历史的深刻总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想与目标的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向往与追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只有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才能找寻到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理想有机结合起来,给人生赋予更高层的社会意义。大学生只有自觉地以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共同理想为奋斗目标,才能在人生奋斗、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中国梦”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不竭的奋斗动力。
“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还是包含有实现这个理想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实践“中国梦”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还要有克服种种困难也要实现美好理想的勇气和毅力,这种勇气和毅力就是信念的支撑,就是不竭的动力。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中国梦”为大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实现人生价值搭建了奋斗的
舞台,“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影响到“中国梦”的奋斗成果。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把个人理想的实现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3、“中国梦”为当代大学生提升了精神境界。
当代青年大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素养,对社会、人生和振兴中华有着美好的愿望。“中国梦”是一种科学、进步、人生奋斗的信仰和理想,也是大学生人生价值提升的重要精神动力。大学生只有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才能正确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梦”能够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认清个人奋斗在社会进步发展中的历史使命。“中国梦”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以提升。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既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潜力充分展示的需要。把个人的发展与人民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发展才是最有前途的,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国梦”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最大限度地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中国梦”激发大学生明确责任担当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7)。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8)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也是人民的希望,他们的强与弱、兴与衰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当代的大学生们只有坚定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时刻牢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肩负起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才能无愧于国家和人民、才能无愧于历史和时代。
1、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赋予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人生如航船,梦想似扬帆,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理想之梦,每个人的梦想又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总书记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G)。“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和对历史的责任。我们的国家曾经百孔千疮,我们的民族曾经历尽苦难,我们的人民曾经水深火热,实现“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人生价值、社会理想和责任所在,更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担当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路上,需要有信念坚守,需要有品质铸就,更需要有行动付出。习近平同志到兰考考察时强调: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大学生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以及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多想人民少想自己,多想责任少想利益,坚持做好学生、做好公民、做好建设者,聚集正能量,传播正能量。“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H),要“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36 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R)。事实证明,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品质是能够与时代共进的,他们身上彰显的信念、品质与责任的活力,证明他们完全可以发扬焦裕禄同志的忘我精神,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不负于历史和人民。
2、实现“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创新实践、不辱使命的责任担当
总书记在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继往开来者,虽然他们的历史责任与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不同,但实现“中国梦”同样要求他们要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社会和人民负责、对自己和他人负责,这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思想基础、道德基础和文化基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J)。大学生的人生之道要融汇在行动中,大学生的思想之德要表现在实干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就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实现“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不仅使命光荣,而且责任重大。
首先,“中国梦”需要当代大学生以民族的共同理想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大学生“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当代大学生与中国历史上的热血青年人一样有着报效祖国、敢为人先、勤奋求实、勇于开拓的精神,他们是新时期社会改革创新重要的生力军。有了实现“中 37 国梦”的坚定信念和理想,他们就能够敢于面对各种挑战,立足当下、放眼长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圆梦人”。
其次,“中国梦”需要当代大学生树立起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中国梦”是大学生创新前行的动力,他们有激情、有锐气,敢于挑战各种障碍。大学生也是最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业、敢于奋斗的青年群体,他们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能够带动和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使“三个倡导”更快地融入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再次,“中国梦”需要当代大学生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重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既是国家的长远战略,又是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既体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又表达了青年大学生的愿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任,争当优秀创新人才、争当科技成果带头人,以科技强国、以人才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青年人的梦。总书记说:“要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19)当代大学生就是今天的青年人群体,为了实现“中国梦”,就一定要勇于担当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为建设美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攻坚克难,让民族腾飞、使梦想成真。
(三)“中国梦”鼓舞大学生实现“人生出彩”
总书记说:“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⑨“中国梦”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族复兴的期待。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事
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和成就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青年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梦与国家、民族的“中国梦”相结合,才能自觉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实现“人生出彩”。
1、“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坚定走“中国道路”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各方面都表现出思想的活跃、文化的交融、观念的碰撞。特别是随着社会各方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意识观念和价值观日趋多样化,这些社会的变革既为大学生的人生奋斗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给他们的思想和人生观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性。“中国梦”的主体思想是能够促进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确立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与实践是高度统一的。“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中国近百年民族奋斗进取历史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当前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上。“中国梦”使大学生明确了只有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在民族复兴的奋斗中崛起,而只有国家的发展才有大学生实现人生奋斗价值的机会,才有可能实现个人的梦想。
2、“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
当代大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不仅覆盖面宽,而且信息量大,是中国历史上历代知识分子掌握知识最多的一代。但是,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不仅要看其知识水平,更要看其传统的道德水准,还要看其所具备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风貌,这些综合起来才能体现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中国梦”则蕴含着爱国主义的中华文明传统、包含着现代中华民族奋斗牺牲的复兴历程,激荡着新时期中国快速崛起的强大动力,这些正是激励与感召无数青年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精神动力,是大学生投身国家复兴大业的综合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引领着当代大学生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秉承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
3、“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加入到“中国力量”
“中国梦”需要中国力量。每个人的青春只有在为国家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凸现价值,大学生只有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生命才能闪闪发光。实现“中国梦”,要求每一个国人都要奉献自己的思想智慧、创造精神和奋斗勇气。青年兴则国家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就是对大学生实现人生奋斗理想的召唤,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大学生的责任,也是当代大学生明确个人目标、成就自身价值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个人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名青年大学生学子的梦,每个人拧接起来的力量就是中国的力量。只有国家好、民族好,大学生的事业和人生才会好。当代大学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成长起来的优秀群体,是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生力军,国家的荣辱兴衰与每一个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青年大学生的接力奋斗。大学生不但心中要有“中国梦”的理想,更要有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精神,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实实在在付诸行动,需要每个国人都加入到中国力量中来。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大学生,要用“中国梦”的理想实质丰富自己的人生价值愿景,用爱国主义的情怀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境界,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奋斗本领,真正像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在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实现振兴中华的重任,才能 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大学生的人生出彩。
结
束
语
不同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实践“中
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他们是否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社会能否坚定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结中国力量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正经历着来自多元化社会视角和思潮的激烈碰撞和影响。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现状,深刻把握以“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圆梦”人才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本文通过对“中国梦”的核心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路径、重大意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探讨,深刻触及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真诚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但是因为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有限,本文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仍然需要得到各位老师的不吝赐教,也仍然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中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6)刘云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4日(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8)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上午)》
42(9)《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2013年5月)
(10)《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
(1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12)《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上午)
(1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1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1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7)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上午)》(18)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上午)》(19)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上午)》 A--J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张红英
(赣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受其影响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形势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这已经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就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进行论述,以期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人们理解和评价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就目前我国的发展而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它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中国人就一直想改变当时落后的现状,我们发愤图强就是为了振兴我们的祖国。现如今,中国闭关锁国、被比作东亚病夫的日子早已远去,现在的我们已经有了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资格。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有这个责任与义务,要振兴中华!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的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国家就是一个大社会,想要国家繁荣昌盛,就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有利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这样的价值导向也会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国人亲和力,更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邓小平时代曾强调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以便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现如今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确立一个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观是关系到我国发展的相当重要的一环。不论男女老少,皆应对我们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明确如何更好的建设这个社会不仅仅关系到国家、集体的利益,同样关系到我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十八大以24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这种观点也可以起到避免思想混乱,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我们作为国家新一代生力军,更应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振兴中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其现状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价值观教育的理念,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核心
当前大学生坚持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尊重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要借助于建构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构造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精髓,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化;另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日常工作入手,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树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正确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课堂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前途,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基础。
(三)把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精髓也在于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挖掘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发扬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凝聚力。借此要指导学生理解强国之路、发展之路在于改革创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突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是要突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要让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其表现的旺盛生命力,自觉、主动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把此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树立终身为之奋斗的理念。
(五)夯实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道德,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
目前,构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理论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紧紧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主题,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教育作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两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德育课,大学生对价值观的理性认识,主要来自“两课”教学。因此,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研究,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师必须具备“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化于知识总体的能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改革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改变照本宣科、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2]苑勇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30)[3]谢志远.加强高校扩招后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2,(4):94-96 [4]郑德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06)
[5]孙建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6)
[6]王占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第三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
摘 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并在高校以各种形式蓬勃展开。文章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从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分析、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是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为大学生所认同,认同状况如何,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等,文章以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三所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了实地调查和访谈。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多样化、功利化,过度张扬其个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相矛盾,甚至相对抗。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认识比较明确,但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但是,西方国家一直强调其自由、民主、人权的政治优势,从未放弃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企图。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国家鼓吹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冲突。值得关注的是,认为西方学说“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占5.56%,而9.03%的大学生则表示“不了解”。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仍存在一定的思想认识误区,少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模糊甚至有动摇倾向,说明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理论已经作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进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材。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5.28%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基本了解”的占40.97%,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但没有认真学习和研究;“不了解”的学生占41.67%;抱“无所谓”态度的有2.08%。其中,40.28%的大学生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依然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还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常紧要的工作。
2.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较强,但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较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着眼点是要使大学生认同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切身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大学生本身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使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调查表明,68.05%的大学生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另外79.31%的大学生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愿意将共产主义作为一生的信仰去不懈追求;15.83%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信仰;4.86%的大学生则愿意将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这说明少数大学生中存在信仰模糊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中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仍不能松懈。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态度和认识自然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大学生在理想和价值选择方面,他们更看重“幸福”、“实现自我”等,他们对人生、社会、理想的思考更加理性,价值取向更加趋向个体和自我。调查表明,只有23.75%的大学生认为“为振兴国家,服务社会做贡献”是“人生最大的成功”,39.58%的人认为是“生活安逸、快乐”,36.67%的人认为是“成为名人、有钱人”,这说明他们对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奉献精神明显不足。
3.大学生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时代精神,但存在一定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应在大学生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爱国主义依然是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同时,在部分大学生中,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态度仍有错位和模糊现象,有必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在多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图谋依然未变,且更加隐秘化、多样化,通过书籍、影片、多媒体等方式在青年学生中加以渗透,既能获取实际的商业利益,又能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灌输,一些青年学生走入了“一切都是西方好”的民族虚无主义的误区。在“中国不断地走向世界,我们应该怎样接受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89.58%的大学生选择了“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项,说明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及其成果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4.大学生基本上能明荣辱,辨是非,对社会道德认知比较准确,但知行分离比较明显。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其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将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统一起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调查统计表明,70.14%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很有必要。另外在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方面,71.53%的大学生讲求二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不赞成”竞争不能顾及道德和良心。但是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意识模糊,是非辨别力不强,行为举止不雅,道德“个人化”、“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比如,45.83%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人的思想追求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37.5%的人认为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知、情、信、意、行”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在思想观念层面基本上认同集体主义、提倡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在实践层面则趋向个人、家庭,注重自我、功利、实用。这就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灵活、宽容的态度,同时也暴露了他们道德践履的缺乏、思想道德外化不足等问题。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乏的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乏的现状,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要认清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就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看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价值认知是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价值认知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价值认同则是理性认识阶段,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社会现实进行初步了解和把握,并在判断、推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完成已有价值对其的过滤,才能达到由知其然的感性认同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同——即价值认同的阶段。[2]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思想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以往那种在单一环境中形成的价值体系被削弱,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因之趋于淡化,甚至迷茫,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较低,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未能有效外化于价值实践之中。当他们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往往是从个人情感和自身利益的角度做出选择,体现出个人本位,忽视社会群体利益和集体主义的倾向。一方面,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来为社会作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会考虑到自身利益的保障问题。当两者出现冲突时更会不知所措,尤其当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或受到挫折时,就会发生思想上的异化。
2.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首先是浅层次的利益层面的认同,然后是理想信念层面的认同,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只能是部分方面的认同,而不是全方位的认同。大多数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内容的认同,具有片面性特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和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3]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高低程度不同。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是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内容的认同程度不同。比如,70.14%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这一问题,回答“不了解”的大学生占41.67%。相对来讲,大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实践的内容可能更为了解和熟识,认同程度可能会高一些。而对与自己现实生活和个人利益直接联系不明显的价值观念就可能比较冷漠。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相对滞后。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教育和引导,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内容空泛、手段落后,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造成一些人有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过时的错误认识。从调查结果来看,70.14%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认可并期待的。也就是说,学生不是不需要价值观教育,而是对教育方法不满意甚至具有抵触情绪。绝大部分学生渴望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亲眼观察、亲手实践、亲身体验来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在多元背景下,随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苏醒,个体自我价值也必然会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对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带来难题。大学生一方面思想敏锐而善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错误和落后的价值观缺乏理性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实质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渗透,从多个侧面和途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最大限度的限制一些不良西方价值观念的入侵,把国际社会环境的负面因素减少到最低,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以上表明,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有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实用性和矛盾性等特点的因素。为此,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原因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从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否。因此,思考与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增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1.确立一元主导多元协调的价值理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定社会虽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价值体系并存和发展,但必然有一个具有指导性的价值观,这是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思想保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对各种价值观予以客观评价,科学分析,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必须认识到多元价值观存在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根基,大胆介绍和研究其他价值体系,增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识辨能力,让他们明白我国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对各种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隐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凸显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政治功能,缺乏人文关怀,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观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创造一系列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较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
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它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作用表现在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按照隐性教育的自身特点和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中必须要创造一系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式,通过有意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字、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地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学什么”和“怎么办”,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3.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4]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学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努力在课堂上用生动、具有时代性的现实案例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多思考、多实践,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大学生不仅从感情上,更能从世界观的理性高度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趋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选择矛盾化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正确的灌输教育有助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更自觉地接受教育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感性认同升华到理性认同,增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效果。
5.将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价值问题上,价值理论学习与价值实践过程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价值理论学习,使当代大学生明白何为价值,以及人生价值何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形成思想认同,并最终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行为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生活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深化价值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价值认同。价值生活实践教育就是通过参加具有一定价值内涵和价值意义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活动、参观革命遗址等,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法,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价值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事关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个重大问题,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要求从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出发,通过各种方式,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觉追求,使他们真正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篇: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演讲稿
实现人生价值 追逐人生梦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xxxx 我今天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梦》-《实现人生价值,追逐人生梦想》
我们这一代人的起点太高、梦想的太多,自然地对父辈那种平淡的工作生活抱有怀疑态度,在许多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玩世不恭,谈到国家和社会就是讽刺、辛辣、调侃。这种现象并不是偶见,在社会加速转型的当下,疾速奔跑时,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不能接受漫长的等待,因为我们习惯了快速,我们希望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拥有一切,但真的拥有了我们又能干什么?物质膨胀的今天,灵魂被挤兑的无处栖息。
我不禁开始思索„„想起去年中国网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媒体对其进行了连续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到底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让这些“感动中国”的人们有如此壮举,又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新一代的人们需要学习和培养的?
我想这个答案应该是: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所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我们所要做的:
1、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价值,要有树立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有人说:人的一生百分之五是精彩的,百分之五是痛苦的,而另外百分之九十是平淡的。人们往往不能忍受着百分之五的痛苦,而错过百分之五的精彩,在百分九十的平淡中度过。
2、承担责任,努力奋斗。人活在世上,不是为所欲为,对社会的责任应当成为我们人生理想的归宿。无数有杰出贡献的人无不以对社会的责任来鞭策自己寻找到人生的真谛。只有努力奋斗,才能练就一身硬功夫,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将披荆斩棘。
3、实现价值,追逐梦想。人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系,才能伸展出生命的张力。人只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知道,心态放平还能延年益寿呢。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精神建设,注重用价值观来实现凝聚和引领,但价值观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有效凝聚我们这个国家,尤其是凝聚新一代人的意识形态,我们需要更好的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服务,实现自我,用自己的力量去造福更多的人。明天的我们将会怎样,显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中国梦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中国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这其中,价值观又是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必定在思想文化上既对内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感召力,同时也对外界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
历史和现实已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凝练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因而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
任何远大的理想变成现实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遭遇一个又一个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付出辛勤劳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要动员、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团结奋斗,尤其离不开强大思想保证和坚实精神支撑。
核心价值观鲜明体现了一个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以及所追求的价值理想,能最大限度整合各利益相关者及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激励其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团结奋斗的作用,因而构成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须臾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体现的基本价值理念,把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价值追求,把个体和集体、整体的利益追求更好地联结起来,更加明确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目标,为治国理政树立了应遵行的价值准则,同时对提升公民个体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认识。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保证和支撑作用。
三、中国梦从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落地生根的过程。
中国梦,可以说凝聚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是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中国梦从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深入头脑、心灵,进而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的过程。
思想是人的思想。只有被人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思想,才会具有恒久生命力。任何思想都非凭空而来,不会轻易在人的头脑和心灵扎根。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说服力应该来自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在为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的同时,也将逐步彰显强大生命力,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使人们更自觉地认同和遵循,进而转化为更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行动。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有机融合、同步推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的过程中才会越来越接近。坚持“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并非最终目的,而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紧紧联系起来,从团结、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高度来谋划、来推动。
要着力在“做什么”上下功夫。中国梦这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宏伟梦想,实际上联结着无数中国人平凡而真实的“小梦”。具体联系我们的现实工作,我们体育工作者的“梦”是实现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广西体育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争银夺金,全民健身得以有效实施,体育锻炼得以广泛普及,广大人民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实现我们的“体育梦”,需要团结动员体育系统的各层人员、不同利益群体的体育人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上升到全社会的层面,则需要制定措施,决策部署,分步骤实施,体现于现实工作中的各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很多。
除此之外,还要着力在“怎么说”上下功夫。人是价值的主体,是先进价值观的承载者、体现者。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们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除了做好常规的理论宣讲、思想教育,多做“体育人”的宣传。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进程及个体命运变迁等方面的典型事例,社会对于社会主义“体育梦”、“体育人”的印象一向良好,国家也善于树立“体育人”不畏艰辛,奋勇拼搏的形象,广西也很需要这样的正面形象,带领广西体育做好宣传,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怎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在于指明方向与要求之后,指引我们实现价值,实现目标。实现“体育人的中国梦”不仅仅局限于口号之中,在实际的生活中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之下实现梦想才是工作的重心。“体育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开始时候需要工作部署和凝聚力量,中间过程需要有效实施和刻苦训练,比赛时候需要全力出击和
厚积薄发,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作为一名怀揣“中国梦”的体育人,我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践行职责,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