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2005年工作要点(建质综函[2005]21号)
【发布单位】建设部
【发布文号】建质综函[2005]21号 【发布日期】2005-03-14 【生效日期】2005-03-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建设部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2005年工作要点
(建质综函[2005]21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山东、江苏、浙江建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了做好2005年全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我司制定了2005年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
二○○五年三月十四日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2005年工作要点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工作。
工作思路:
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推进形成两种机制,紧紧抓住三项重点,重视提高四种能力,抓好五个薄弱环节。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主线;推进形成建筑市场自行调节机制和各方主体自我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城市公共安全、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安全三项重点;积极培育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工程质量安全和施工安全监管能力、行业发展形势分析能力和工程技术发展引导能力;突出抓好改善建筑农民工作业环境、农民工生活环境、农民工就业环境、农房建造质量安全和农村抗震安居工程五个环节。
工作任务:
一、建立城乡建设综合防灾体系,保障公共安全
1、切实履行部安委会办公室职责。推动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建设部2005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起草制定《建设部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预防、处置工作程序》。
2、全面动员布置城乡建设综合防灾工作。组织召开“全国城乡建设综合防灾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城乡建设综合防灾指导意见》,建立城乡建设综合防灾技术标准体系。
3、提高建设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抓好落实建设系统工程质量安全、城市地铁、供气、供水、桥梁等重大事故、破坏性地震和反恐怖工作应急预案,研究建立应急管理指挥协调信息系统。
4、强化地铁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贯彻落实九部委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地铁安全联络员制度,制定下发《地铁运营安全督查技术要点》,进行地铁安全督查,组织地铁设计施工技术风险研究和评估工作,召开地铁设计施工技术风险研讨会,研究制定《地铁建设技术风险控制导则》。
5、加强城市和村镇的抗震防灾工作。出台《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开展《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调研工作;认真总结村镇抗震防灾工作,开展村镇抗震防灾政策、技术研究与试点工作,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指导城市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抗震设防普查,加强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检查。
二、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保障农民工生命安全
1、落实控制指标,切实遏制重大事故发生。指导各地制定本地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
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规体系。将原有的关于建筑安全生产监管、施工现场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等三个部令合并修订《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并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出台《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修改完善《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继续推动在编、待编技术规范的编制和报批工作,指导各地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和技术标准。
3、严格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一是针对全国建筑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核发工作,组织专项检查并召开总结会议。二是制定出台《建设工程安全监督工作导则》,全面规范安全生产监管行为,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监督执法责任,组织开展层级监督和专项整治活动,并指导各地强化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执法力度。三是与卫生主管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食堂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切实保护农民工身体健康。
4、健全各项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一是继续强化已经建立的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制度、建筑安全生产联络员制度,安全生产预警制度、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层级监督制度、重大事故约谈制度。二是结合已发布的《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在大中城市推行建立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辩识和监控制度,做为遏制重大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三是继续深入推进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并通过做好阶段性调研总结和经验推广工作,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
5、夯实基础工作,改善安全条件。一是以推行《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为主线,全面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二是制定《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管理规定》落实各方在保证和监督安全措施费用使用方面的责任,指导并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三是继续贯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督促企业按规定设置独立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安全生产专职人员。落实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强化对一线操作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防护、救护基本知识的培训教育。
三、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创新模式突出重点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规体系。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若干意见》,保证为社会提供公众满意的公共工程产品。出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及人员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素质和执法能力。出台《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和检测行业的发展。
2、开展全国工程质量大检查工作。开展以大型公共建筑、市政桥梁和住宅工程为重点的工程质量大检查,对各地贯彻落实《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城市桥梁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执行情况进行复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3、加强薄弱环节的质量监管,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建立村镇建设质量安全联络员制度,积极指导各地落实《关于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改工程管理的意见》,统筹城乡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配合部村镇办召开村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座谈会。出台《滑坡崩塌多发区城镇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导则》,防止或控制由于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切实防范高切坡垮塌事故发生。
4、加强关键环节监督,强化建筑节能。重点抓好住宅工程和公共建筑的节能,组织部分骨干施工图审查机构开展节能技术强制性标准培训,指导审图机构严把施工图设计审查关。召开各地建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落实建筑节能标准座谈会,从建筑材料进现场检测和竣工验收备案环节加强节能监管工作,并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
5、创新管理模式,实行差别化管理。指导各地整合监管资源,积极推行巡查制度和差别化管理,进一步推进《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不良记录管理办法》的落实,对企业业绩、信誉、工程质量保证能力不强的,要进行重点监督,并强化不良记录管理。
6、推进工程质量保险,控制工程技术风险。加强技术风险管理,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推进工程质量保险的若干意见》;加强对十个试点城市工作的指导,总结设计责任保险工作经验;加强对地下空间技术风险特别是地铁建设技术控制研究。高度重视工程全寿命周期内的质量安全,研究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观测鉴定和控制机制,开展制定《工程安全性鉴定管理办法》的调研。
7、加强三类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建设。颁布实施《工程勘察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工程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和《工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强化勘察、设计、施工企业质量体系管理。
四、加快建筑业改革与技术进步,推动建筑业增长方式转变
1、继续推进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分类指导中央和省属大型国有建筑业企业的改革。颁布《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版)。
2、加强建筑业农民工工作。研究提出改善建筑业农民工就业环境,保障建筑业农民工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为农民工服务的工作体系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3、培育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起草制定《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工程咨询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积极培育发展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等工程咨询服务机构。
4、开展技术进步示范引导。制定或修订《设计专有技术评定管理办法》、《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管理规定》、《工法管理办法及编写导则》;推广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版),指导各地申报第五批示范工程。
5、召开全国工程建设技术创新工作会议。起草《加快工程建设技术进步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建筑业企业技术进步指标体系,研究制定建筑业安全生产十项新技术,并开展推广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的前期研究。
6、召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表彰和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勘察设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经验,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勘察设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五、加强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质量安全工作
1、认真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动员、精心准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按照部党组统一部署,把各阶段的学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2、治本抓源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按照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及建设工作会议部署,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加强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治本抓源头,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3、实行党风廉政和业务工作“两同时”措施和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加强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交由地方开展的行政许可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对委托协会、学会开展的评优评奖工作的监管。
4、加强工作作风建设,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研究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对村镇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和指导。加强对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指导,将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和创建文明工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推广先进典型和示范工程经验,不断提高全行业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城乡综合防灾和应急能力。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建设部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二十年工程质量监督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载监督战线成果累累,新时期质量卫士再谱新篇
二十年工程质量监督的回顾与展望 建设部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坚实步伐,我国工程质量监督事业走过了临危受命,艰苦创业,完善提高和不断开拓前进的二十年光辉历程。二十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下,在各级党委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广大质量监督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不畏艰辛,任劳低怨,认真履行监督职能,有效地控制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和质量水平的滑坡,推动了全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的水平。
近几年来,在 《 建筑法 》 和 《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 颁布实施后建设部制定了《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 》,确立了新形势下的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改进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方法,加强了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工作。事实证明,工程质量监督实行政府监督是建筑业一项成功的改革。它以其自身工作的成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行业的普遍认可,已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实施二十周年到来之际,本文就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作一全面回顾和展望,作为二十周年的纪念。
一、临危授命。艰苦创业、质量监督机构的建立,受命于危难之时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建筑业进入了建国以来最为活跃的发展时期,工程建设规模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住宅工程及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由于建设规模膨胀迅速,施工队伍发展过快,致使队伍技术素质下降,管理跟不上,一度在宏观管理上出现失控,工程质量出现急速下降趋,突出表现在:建设市场混乱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建设单位乱招乱雇,找一些没有设计资质的单位和人员进行设计,将工程发包给一些没有施工资质的农村建筑队施工:施工队伍不按基建程序办事,施工盲目蛮干、粗制滥造,房屋倒塌事故不断发生,而且逐年增长,如广东省海康大酒店倒塌事故就是一个例证,一个建筑面积 4190平方米,六层(局部七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旅馆建筑,300 多个床位及大小会议室等,该工程仅由一名虚报学历的助理工程师设计,在即将竣工开业前夕突然整体倒塌。倒塌的工程多为一些多层的混合结构,大多无设计,或滥用一些相似的图纸即开工兴建,施工又多由一些无资质的农建队或个人承包施工.据当时统计,从 1980 年到 1982 年三年问,就发生房屋倒塌事故 327 起,其中因无证设计或无证施工原因造成的占 64 % ;还有一些没有倒塌的工程而留下了严重质量隐患. 1983 年,据福建、安徽、山东、吉林四省抽查了 8238 项竣工工程质量,结果表明质量问题严重,工程结构质量有隐患的占 19.2 %。由于当时的质量管理制度,全部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工程质量等级由施工单位自行评定上报。所以当时从全国工程质量统计报表上看,似乎质量状况很好。1982 年全国全民建筑施工企业上报的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 90 %以上,有的企业甚至达 100 %。但实际工程质量水平令人担忧,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工程质量管理一直是由建设、设计、施工各方自我控制和约束,缺乏有力的横向和纵向监督制约,质量等级评定的准确性严重扭曲,质量合格率、优良来评定水分很大,完全没有按规范进行,不能反映工程质量的真实水平。为改变这种状况,遏制工程质量事故的频繁发生,工程质量的低下,当时的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特别是对一些建设规模较大,而没有出现大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地区进行了调查。广东省新会县在 1979 年到 1982 年没有发生大的工程质量事故,原因是该县建设局组织了一个 6 人的工程质量检查组,随时到各地工地进行检查督促,没有设计不能开工,施工按程序进行。广东省深圳市建设初期就组建了一个强大的监督检查队伍,并配备了一些检测手段,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抽查,对结构质量进行检测,对宏观市场的建筑材料进行抽样检查。尽管他们规模大,速度快,但工程质量一直较好,还有辽宁省大连市集体企业管理处,从各施工单位抽调一批技术人员对有关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消除了很多质量隐患,等等这些好的做法。同时,又会同有关部门先后派人到西欧先进国家考察学习,了解到对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必须实施第三方的建队检查,以增强制约作用。以前是计划经济,设计、施工方都是完成国家任务,没有企业自身利益,现在是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施工企业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在这各情况下,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与有关部门于 1984 年共同提出了在全国建立工程质量建队制度,实行政府对工程质量的建队管理,原城乡建设部还指定了十六个城市进行监督试点。经过在这些城市进行试点,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原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标准局共同颁发了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暂行条例 》。1984 年 9 月,国务院国发(1984)123 号文 《 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墓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 中规定:“改革工程质量监督办法.对一般民用项目,在地方政府领导下,按城市建立有权威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根据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对本地区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之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于工程质量大范围滑坡的严重形势下诞生了。2、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建立创业艰难在 1983 年一些城市进行试点的基础上一些城市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积极参与,开展这项工作,城乡建设部对这一做法给予肯定,并提出在全国范围扩大试点,并于 1984 年 4 月在大连召开了工程质量监督试点会议,到会的有 46 个城市监督机构的代表。会上对工程监督的重要性、有效性、内容、方法、程序等进行了讨论并学习,讨论了《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暂行条例 》 方案.会议总结了监督试点的初步经验,对推动全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制度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监督机构初期,由于形势的要求,时间要求急,没有开办资金、没有人员、办公地点交通工具等都没有,人员是借的。经费是借的,办公地点有的是在仓库、有的在临时工棚,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工程质量监督事业起步了。
二、监督机构不断发展、工程质量监督成效显著 二十年来,工程质量监督站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严格按规定监督执法,认真履行职责,兢兢业业的工作,在确保工程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l、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发展
1984 年以来,各省、市、地县质量监督和铁路、水利、港口、民防、电力等专业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陆续建立并开展工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从不被人们所认识至赢得社会的认可,成为治理建设工程质量的“中流砥柱。到目前为止,全国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的各级工程监督机构达到 2556 个,从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人员达到 436 万人左右。且 77.5 %以上人员具有工程技术专业职称。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工程质量监督(总站)31 个,市(地)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站)371 个,县(市)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站)2155 个。另外,水利、交通、铁路、通信以及冶金、有色、石化、石油、煤炭等 13 个专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共 1803 个,人员约 20913 人,其中省级及企业内中心站 324 个,人员 5342 人,地市级及企业内分站 324 个,人员 5342 人,地市级及企业内分站 1466 个,人员 15362 人。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技术密集型监督队伍。、工程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以《 建筑法 》等国家法律、法规为核心,建设部和国家有关专业主管部门颁发了一系列国家级规范性文件,各省市也相应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文件,各级质量监督机构建立了以技术责任制为核心的部门规章。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保证了监督管理在以法治质的轨道上发展。、在做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建设部和各地建设行政部门在抓监督机构建设的同时,注意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建立。全国共建立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近万个。这些检测机构配备了比较完善的检测仪器设备和专业检测人员,管理体系严密,对工程结构安全、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的检测,为监督工作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成效显著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发展,对于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连续多年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局面,国家重点工程及大型基础设施的工程质量,包括一些高、大、精、深的工程在质量方面有大的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般民用建筑工程质量优良率逐年提高,从“七五”期间 62 %的水平提高到“九五”计划的 92 %,屋坍人亡的重大质量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涌现了一大批施工技术先进、质量精致的精品工程,特别是一度住户怨声载道的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专项整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施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监督站在工作中,通过发现问题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墓础,实践证明,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制度是一项成功的改革。
三、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二十年来,各地工程质量监督站,为了提高工作水平,不断探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是:
1、充分发挥省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组织管理和协调服务的作用,促进本省工程质量工作的健康发展。
多年来,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福建、湖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北、山西、河南、山东、辽宁、黑龙江、云南、贵州、陕西、新疆、宁夏等工程质量监督站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全省(市)工程质量监督的组织管理上,为监督站增派强有力的领导,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督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自身建设,理顺外部环境,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他们还积极协助建设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法规和办法,开展质量检查,掌握本地区工程质量动态,定期汇总和整理工程质量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工程质量监督站是重要的监督执法机构,代表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施行监督检查,要求监督站必须取得当地政府和全社会对监督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还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业务水平,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各监督站注重在自身的法治观念、业务建设、站风建设、廉政建设上下功夫,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多数省(区)总站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并由省或区人大通过的《建设工程质量条例》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是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省(区)总站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强化监督职能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做好对全省工程质量监督站资质和内部建设考核的组织工作。通过考核,提高了监督站的自身水平和监督工作水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强化监督站内部管理、规范监督工作、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水平的有力保证。一些省站为了使全省的监督工作尽快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的监督程序,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部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和《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省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实施细则》、监督站岗位业务技术责任制度等,使全省的工程监督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强监督站墓础建设和监督工作管理现代化,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 为了保证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除了监督人员的素质要过硬以外,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对于搞好质量监督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还注重改善了监督检测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监督站逐步实现了质监工作管理现代化,为进一步提高监督站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打下基础,多数站已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之中。南京市站于1993年,就应用了“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多次修版使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一些站已开展电子政务,已由试验软件、资料软件、监督管理软件,以及施工管理的各种软件等,向综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局域网发展,上海市并逐步实施了基于互联网及工程随身电脑(掌上电脑监督版)的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日前,上海、福建、北京、陕西等不少省市都在积极研发和推广各类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提升工程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打造数字化工地,实现远程监控施工工地的施工情况等。、加强思想工作,抓好廉政建设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代表政府行使质量监督的执法机构,搞好廉政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各地质监站都非常重视廉政建设工作,建立了廉政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注意落实实处,如一些监督站为了搞好质监人员的廉政教育主动向有关建设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发去廉政建设征求意见表,有的定期召开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的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映。有的监督站还设臵了举报电话,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等。收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抓好核验制向备案制转换,实现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重大改革
2000 年年初施行的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功能和环境质量。主要依据是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主要方式是政府认可的第三方强制监督。主要内容是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环境质量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主要手段是施工许可证、设计施工图制度和竣工验攻备案制度。实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并没有削弱政府对工程质量的强制性兰督.政府监督实现了从微观监督到宏观监督,从直接监督到间接监督,从实体监督到行为监督,从质量核验到竣工备案的四个转变,强化了政府监督效果.具体表现为:(1)、质量监督内容从原来仅对实物质量的监督,拓展到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行为和质量责任制履行的监督。
(2)、质量监督的方法从原来被动的事先通知质量核验,转变为主动的、动态的巡查和抽查。
(3)、质量监督的重点从原来的“三步到位”核验,转变为确保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安全:注重每次监督抽查中施工作业面、操作层的质量过程控制,有利于结构安全。
(4)、质量监督标准从原来注重按“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判别质量,转变为注重“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条文”的施工实施。
(5)、质量监督手段从原来眼睛看、耳朵听、榔头敲、用手摸的观感检查,转变为运用现代科学的检测仪器设备和电子数字化管理,使质量监督结果更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6)、质量监督的结果从质量监督机构签发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定表,转变为质量监督工程师写出质量监督报告,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审查,政府实行对质量为宏观管理。
综上所述,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二十年在广大监督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比较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总的可概括为三个确立:一是确立了国家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专业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对有关专业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二是确立了工程质量各方责任主体。建设工程的特点是周期长、环节多、参与方多,主要参与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这样将工程质量责任落实到主要参与各方。三是确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有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6、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暴露出不少监督站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少数监督站目前的状况不能适应深化质量监督工作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不顺,不能充分体现政府监督职能.普遍缺乏监督理论的研究,对监督的定位、监督内容、权限不够明确;有的监督费用不落实;监督的权威性不能充分体现。
(2)、对监督工作的方法缺乏研究,监督工作尚不够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主要反映在监督工作中还存在随意性。
(3)、监督工作的执法性体现不够,法制意识不强,对一些执法程序,取证程字、处罚程序了解和执行不够。
(4)、监督检测手段不够完善,不少监督站没有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尤其是便携式的仪器设备不齐全,只能进行部分项目的检测。
(5)、监督机构和人员自身素质还待提高。
四、研究监督理论,开拓前进,再创新业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回顾过去,目的在认识过去的墓础上,立足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务必保持旺盛的干劲,按国家对质量工作的要求,加倍努力的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奉献力量。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 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质量工作的保证。做好质量工作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质量第一”是发展经济工作的长期战略。一个国家、一个行业都是如此。我国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越是发展就越要讲法制,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越显得重要,越要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宏观监督检查而且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工程质量监督的任务更加艰巨。历史的经验证明,放松或削弱工程质量监督职能的行为,就会使改革开放的成果受到损害,为此,我们要强化监督工作力度,认真研究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监督工作理论,改进工程质量监督方法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完善质量监督机制,有效地发挥监督工作的作用。
2、注意监督理论的研究理论
水平决定工作水平,弄清监督的属性、权利、方法、效果、程序以及工程特点、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使监督工作有理论依据。首先是搞清监督的理论:弄清监督不是主体,不能代替、越位,监督是政府职能,是促使各责任主休单位搞好工程质量控制及工程质量的。是为有利于监督工作的正确执行。①平等的原则; ② 公开公平的原则; ③ 保护正当权益者的原则;④以权制权的原则; ⑤ 全方位、全过程、全体人员及结合治理的原则;⑥监帮结合,执法为民的原则;⑦群众性的原则,相信企业是想搞好工程质量的,提倡诚信机制,合作体系,共同搞好工程质量。而监督机构应是中心环节。二是研究弄清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不断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如现场管理的不稳定性,工人操作的不稳定性等,进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进。三是研究监督工作的有效性,根据本站的力量,按照工程不同、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工作也可不同,抓住工程安全、功能的重点,发挥全行业的积极性、提倡诚信,从相信企业出发,发挥监督的权威性、技术性;找出当地行之有效的盆督办法,完善监督制度.制度是保证制订监督工作计划、方案落实到位的措施,是考核人员工作到位的依据,是规范工作程序、人员行为的有效保证。为此必须制订必要的制度、各项岗位的责任制、各项工作的流程、各项工作的深度,质量要求等。如对不同工程分成几类监督模式,政府投资工程、私人投资工程、公建工程、住宅工程多层、高层、超高层等不同类型。哪一类工程的监督做到什么程度、监督抽查的性子、监督报告的内容及形成程序、事故处理程序等。如果我们把这些程序、制度建立好,认真执行落实,监督工作就会有成效。为此,建设部去年发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监督分会配合编写了《工程监督工作管理手册》给各地制定一个完善监督制度的基本示范模式参考。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定位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接受政府委托,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有权对建设工程参与各方行为进行检查,有权对工程质量检查情况通报,有权对差劣工程采取开具质量整改单及停工通知单等行政措施,接受政府委托,对建设参与各方的违规待业提出行政处罚建议。实行政府财政全额拨款,以利于更好地体现其公正性、权威性。
4、改进监督方法,方法是完成任务的工具措施 重要的是方法不要一刀切,目标要统一,方法要灵活,各地应结合自身优势,地区特点来决定工作方法。总的来讲,在决定监督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②监督与诚信相结合,如质量一直好,管理好的企业可在一定期限内免检;一般的企业按常规检查;质量和管理差的企业加强检查。加强检查的层次;③几到位到巡查抽查的转变:④由实体向实体行为的转变;⑤由主体向监督管理的转变;⑥政府工程与个人投资的转变;⑦由只重视结果向重视控制的转变等;从代替的角色向抽查、核查、审查、巡查的客观全面的高层次上的监督管理。
5、加强监督站的建设,确保监督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它集科学性、公正性和法制性于一体。它要求工作必须坚持原则,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好这一工作,要依法行事。为此监督站要加强对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的学习。要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监督工作程序,要有齐全、准确、可靠的监督档案资料,真实地反映出监督工作的质量。要抓好廉政建设,实施公开办事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
6、提高监督队伍素质监理技术权威性
队伍素质包括人员素质及一个站的整体素质两个方面,队伍素质是搞好工程质量监督的基础。
(1)、人员素质提高。提高每个人技术水平、执法水平。可以招聘缺项人才,请进来送出去培训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是岗位培训,要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分批分期培训,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过一段时间再提高一个层次,培养自己的尖子技术人员。
(2)、进一步提高监督机构的整体素质:一是组织当地各方面专家和我们自己的技术尖子。成立专家委员会,重要技术问题由他们审查、把关。既保证了工程质量,防止低质量水平工程出现及质量事故发生,又显示了监督工作的权威性。是监督站成为当地的技术权威部门。二是要高一些新型的、有效的便携式的监督一起设备,使监督手段科学化,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三是建立完善的技术资料、标准规范资料室,使之成为本地区的技术资料核心。
总之,我们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提高监督水平和执法水平。在工程质量方面真正成为政府的助手,工程质量的卫士,为开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新局面,为我国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王素卿司长和徐波副
【发布单位】建设部
【发布文号】建质施函[2003]57号 【发布日期】2003-11-14 【生效日期】2003-11-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王素卿司长 和徐波副司长在全国住宅工程质量现场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建质施函[2003]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江苏省、山东省建管局,计划单列市建委:
2003年10月30日至31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住宅工程质量现场会”,总结交流了近年来住宅工程质量管理的经验,并对今年工作做了部署。会上,王素卿司长和徐波副司长分别做了讲话,现将王素卿司长和徐波副司长在会议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
附件一:王素卿司长在全国住宅工程质量现场会上的讲话
附件二:徐波副司长在全国住宅工程质量现场会上的讲话
二○○三年十一月十四日
提高认识 扎实工作不断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水平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司长王素卿同志在全国住宅工程质量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2003年10月30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北京召开全国住宅工程质量现场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上海住宅工程质量现场交流会以来,各地在住宅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方面的经验和措施,结合住宅工程现场参观学习,研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思路和对策,更好地履行我们的监管职责,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我国住宅工程质量的水平。下面,我就近几年来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各地取得的经验和好的作法,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想法,讲些情况和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全国住宅工程质量管理情况和住宅工程质量状况
随着我国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工程质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予以高度重视。为抓好住宅工程质量工作,建设部曾先后印发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如:《关于提高住宅工程质量的决定》(建建〔1991〕504号文)、《关于开展创无质量通病住宅工程活动的通知》(建监质〔1994〕10号)、《关于提高住宅设计质量和加强住宅设计管理的若干意见》(建设〔1997〕321号文)等,对住宅工程建设,从设计、施工、管理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几年来,各地在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针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台了一批行政法规以及修订完善了一批技术标准,并连续几年针对住宅工程质量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当前,我国住宅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总体是受控的并呈稳中有升的态势。这主要体现在住宅工程的主体结构质量、使用功能质量、规划环境质量在不断的提高。一大批规划设计水平高、施工质量好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还有部分属于高科技、智能化的住宅小区。另外,各地在进行着大量危旧房的改造及原有房屋设施的更新中,进一步完善了居民住房的使用功能。在确保住宅工程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质量的同时,还在提升住宅室内外的环境上下功夫,显著地改善和提高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近年来,各地陆续创建出了一大批“无质量通病工程”、“用户满意工程”。在满足广大住房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为促进我国住宅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我们高兴的看到,各地在抓住宅工程质量的工作中,都创造了不少好的作法,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总结他们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目标,加强监管。根据本地区住宅建设情况提出明确目标,围绕目标严格加强监管、严格执法这是各地保证住宅工程质量的主要作法。如北京市提出了牢固树立“三个意识”,首都质量意识、奥运质量意识、百姓质量意识,争取实现“全国质量第一”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增强全市工程建设质量相关主体的责任意识,为提高工程质量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还加大了对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对于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和出现的工程质量事故,依法严肃处理,该罚款就罚款,该降级就降级,该清出市场就坚决清出市场,严格执法,严格监管,从而保证了住宅质量的稳步提高。江苏省在抓住宅工程质量的过程中,加强了建设程序的管理,严把“三关”:认真落实施工许可制度,把好开工关;认真落实施工图设计审查制度,把好设计审查关;认真落实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把好交付使用关。2002年,全省住宅工程施工许可证发放率基本达到100%,全省设区市市区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覆盖率接近100%,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100%,有效防止了不合格工程流向社会。上海市进一步加强现场和市场的联动管理。施工现场是住宅工程质量形成的场所,重点抓好施工现场的实物质量、质量行为、质量保证条件的监管,建立检查、监督、制约、公示机制来达到治理工程质量目的。市建委有关部门重视以质量安全为中心的诚信制度建设,先后颁发施工企业质量不良记录管理办法,明确以工程质量及质量行为与业绩为重点,对企业进行记录。同时还十分注重建设社会化监督机制,将过去年终考评结果公示的做法逐步转变为违规质量行为的不定期公布。凡是企业的违规质量行为、差劣实物质量、受到处罚情况,除进入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外,及时与新闻媒体联手曝光、上网公告,同时在招投标市场电子信息栏中滚动播放,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威慑力。
(二)针对重点问题,采取专项措施,重点突破。治理质量通病要有针对性,要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突破,力求取得实效。这是北京市和其他许多省市的成功经验。北京市针对投诉多、问题发生频率高的外窗质量、房屋渗漏、墙体、屋面的温度裂缝、保温墙开裂等住宅工程质量问题,分别采取措施进行专项治理。江苏省把消除质量通病的工作总结为“五个必须”:即设计构造阶段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施工前必须制定针对性强的消除质量通病的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材料设备必须选用合格品;施工队伍必须选用高素质、高水平管理的施工队伍,保证合理的施工周期,严格标准规范的执行;工程完工后,必须不断地总结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的保证了住宅工程质量。河北省近些年来,每年都组织内容不同的“施工现场质量观摩会”,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新创造的推广使用,先后推广了空心楼板板缝处理、管道工程处理等大量技术和工艺,今年8月份,全省召开的住宅工程质量现场观摩会,有3000多人前往观摩学习,通过样板引路,实物示范,一些先进技术、工艺得到了迅速的推广,有效地治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
(三)健全与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近几年来,住宅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出现,共性的质量通病治理需要新技术措施,全国许多地方都注意从完善技术标准上解决住宅工程质量问题。针对房屋渗漏问题,北京市总结并推荐了一套适应不同建筑使用功能、不同工程部位、不同气候环境的防水材料和做法,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提高住宅工程质量。他们总结多年的经验,制定出《工程结构长城杯操作标准》,在施工企业广泛宣传,做到施工现场管理及操作人员全员掌握,从而使全市的工程主体结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明显的台阶。当前,住宅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河北省为了有效地控制室内环境污染,于2002年3月制定了《河北省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工程使用的装饰装修材料应按规定抽样进行检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从而将控制室内环境质量的关口前移,注意了从源头上控制室内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返工、减少损失。湖北省为了抓好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治理工作,组织了省内建筑界权威人士,结合本省实际,编写了《建筑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该手册详述了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楼地面、装饰、水卫安装、电器安装、门窗工程七大部分的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对影响主体结构安全和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及其防治作了重点介绍,对住宅工程建设、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深受基层技术人员的欢迎。
(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住宅工程提高质量。通过组织和引导,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科研攻关,从根本上解决住宅工程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是政府深化工程质量监管和服务的一个有效措施。北京市针对墙体、屋面的温度裂缝,保温墙开裂等质量通病进行科技攻关,对于研究成果进行工程试点,及时总结适用于北京地区的一些工艺做法,引导和鼓励企业在住宅工程中使用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节能、通风与采暖技术、建筑生态与环保技术、垃圾、污水资源化技术等成套建筑应用技术,提升住宅科技含量。为了有效地解决现浇楼板裂缝的问题。上海市专门成立了“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控制研究”组,目前课题研究的成果已经运用于实际工程之中。在此基础上,发布了“控制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技术导则”,从行政、技术、标准管理多个方面入手控制楼板裂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充分发挥用户对于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督评价作用。上海市引入住宅用户评价机制。凡竣工的优良住宅工程,经过一个冬雨季的考验,入户率达90%,住户满意率90%以上的可申报“上海市用户满意住宅工程”,三年来共有300多个住宅工程申报该项评比,很好地引导了开发商注重消费者满意度从而更加注重住宅质量的积极性。江苏省印发了《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规定》,设定了行政处理程序,规定了投诉人的权力和责任,认真受理群众对于质量问题的投诉,将群众的信访和投诉变成群众的监督,对工程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各地在保证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方面创造了不少的经验,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北京、上海、河北、江苏等省市,在会上还要详细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作法。会议期间,大家通过参观工程还要进一步交流。另外,湖北、河南、广东等省市以及一些施工、监理、施工图审查、建设开发单位,也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我们把这些经验已编入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中,供同志们学习借鉴。从各地的经验可以看到,近年来,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方面,为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水平,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住宅工程质量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住宅工程的质量与社会和用户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消费者投诉中,全国商品房质量问题仍然高居榜首。2001年、2002年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2.01%、55.87%。今年上半年,全国有关商品房消费的投诉增长了23.4%。而在这些投诉中,商品房的质量问题又是主要热点。据建设部稽查特派员办公室统计,2002年在180多起工程质量问题的投诉中,140起左右是住宅质量问题,约占80%。在今年的1至7月份的67起工程质量问题投诉中,49起是住宅质量问题,约占73%。当然,住宅质量投诉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消费者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是一方面,市场不规范,材料不合格也是原因之一。但做为住宅质量监管部门,严格监管、把好质量关是关键的环节。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投诉,反映在使用功能方面的,主要是工程的墙体、楼板的开裂、屋面、厕浴间漏水、渗水、管道渗漏、门窗制作安装粗糙,建材质量差;也有反映主体结构问题的,如地基下沉、防震性能不达标等。
此外,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由于城乡结合部及小城镇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对薄弱,致使这些地区工程质量特别是住宅工程质量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2002年全国发生5起因质量原因造成倒塌的质量事故,其中大多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和村镇。面对住宅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认真对待,商讨对策,并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
二、进一步抓好住宅工程质量工作的几点意见
首先,我们从事质量监督工作的同志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心和加强监管的自觉性。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住房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小康社会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住房建设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做好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国务院领导一贯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工作。早在1997年,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建设部工作汇报时,就曾明确指出:“确保工程质量,是建设部门的第一位工作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 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在执法检查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工程的质量问题。他说:“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是贯穿建筑法的一条主线”,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特别是经济发展”。我们要对抓好住宅工程质量工作有足够的认识。要站在促进国家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来认识抓好住宅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执行国家技术标准,切实落实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大家都知道,今年7月1日发生的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事故,造成1.5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究其原因就是不尊重科学,不严格按程序办事,擅自修改了科学论证过的技术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违章操作,使一起有可能避免的事故发生了。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温家宝总理9月30日在《国内动态清样》批示“建设部门要从中吸取教训,尊重科学,严格执行经过论证的技术方案,严格执行各种规范和标准,加强工程监管,是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重要环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各方责任主体要认真贯彻落实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抓好住宅工程质量,首先要从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技术标准抓起。从事住宅工程建设的各方主体要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应对其建设开发的住宅工程质量全面负责,不得任意降低工程造价、不得随意减少中标工期;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要严格执行有关法规、质量管理标准。企业内部和工程项目都要建立健全企业和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依据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监控制度,以确保住宅工程建设各方能认真履行法定的建设程序和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
(二)积极开展质量通病的综合治理。住宅质量通病是工程质量的顽症,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实践证明,一些地区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理效果,住宅工程的质量通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思想重视,各地一定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好本地区治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总体规划目标和具体采取的措施。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住宅工程质量通病,要进行专项治理,要通过建立攻关小组、组织技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突破。要充分运用好法规、经济、技术、行政等方面的调控手段,对工程质量通病进行综合治理,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进行与住宅工程质量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要注意发挥住宅建设开发商、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及建材生产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完善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推进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推进住宅产业技术进步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集中攻关,集中解决影响住宅工程质量的问题。同时注意推进住宅标准化工作,促进住宅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采用先进、适用、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及时淘汰住宅建设中的落后产品、施工机具和工艺。通过不断提升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效益,来保证住宅工程质量。
(四)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本地区住宅工程质量及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严把质量关。各地要在认真抓好住宅工程中常见的裂缝、空鼓、渗漏等质量通病治理的同时,对室内环境质量污染的问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希望各地要认真贯彻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室内有害物质含量指标超标不得投入使用的规定。这次会上,我们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希望能引起各地的足够重视,以利于作好工作。
(五)加强对住宅工程评优、创奖的引导与管理
要加强对住宅工程评优、创奖活动的引导与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进一步鼓励和保护企业的创优积极性,不断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水平。要不断改进完善评优、创奖的评选办法和标准,以利于加大优质住宅工程的科技含量和环保、节能等政策的贯彻执行。
要通过评优、创奖的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在确保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的前提下,在改进和提高住宅使用功能上下功夫,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质住宅工程和住宅小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如何建立和完善城乡工程质量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以及相关的政策,对此,我们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希望各地负责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同志,也和我们一道,进行积极地思考,共同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以利于提高城乡的住宅工程质量水平。
同志们,住宅工程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我们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提高对抓好住宅工程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不断提高我国住宅工程质量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徐波同志在全国住宅工程质量现场会上的讲话
(2003年10月31日)
同志们:
在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这次全国住宅工程质量现场会获得了圆满成功。正如许多代表所说,这次会议虽然时间短,但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王素卿司长的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住宅工程质量的形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建议;会议经验交流针对性强,特点突出;参观的工程有代表性。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针对当前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住房质量问题,抓好住宅工程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住宅质量,抓与不抓,实际效果是大为不同的。希望在座的各位代表,把这次会议的精神带回去,真正为住宅工程质量的提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借此机会,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大家共同商讨。
下一步工作的指导思想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如继续抓好住宅工程质量,抓好村镇工程质量等;二是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工作方式,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三是抓质量离不开科技进步,必须要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来提高行业素质,从而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要建立长效机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们的工作:
一、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勘察、设计、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要把企业是否具有质量保证能力做为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以往我们考核企业资质条件,比较多的是考察企业的资源状况,但这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企业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李铁映副委员长曾指出《建筑法》的基本精神,一个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第二个是规范和保障建筑各方主体的权益。我们制订这么多管理制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归纳到这两条。所以市场准入条件应定位在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因此这项工作是我们当前正在抓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加强信用建设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建立覆盖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体系,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和中国加入WTO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工作,正是基于加强诚信建设的需要。2003年6月4日,建设部发布了《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监理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的行为,以及勘察、设计文件和工程实体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情况,将被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记录备案。对不合格的各方责任主体,除了通过信用建设进行约束外,还从市场监管的角度,把质量不良记录与其资质年检挂钩,将不合格的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清除出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三、加强对鉴证审查机构的监管
鉴证审查机构是一种特殊的中介机构,具有法定职责。如监理单位是受业主委托,它既要对业主负责,又要对法律负责,但首先是对法律负责,所以政府主管部门有责任通过加强监管、加强行政执法,促使其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当然,对监理企业我们在监管的同时还要予以支持。近期,我们下发的《关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监理企业履行质量责任加强监督的若干意见》就体现了这一精神。同时,对施工图审查机构、对检测机构等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四、加强市场引导
当前,政府监管资源有限,要进一步做好工作,就必须要同时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在加强市场引导方面有几个需要加强的工作:一是通过技术标准进行引导,要制订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技术标准,加强专题研究;二是工程质量保险,这将是我们明年的一个工作重点。要加快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推进步伐;三是进一步培育社会中介机构,除了履行法定职责的鉴证审查机构之外,其它与工程质量技术相关的中介机构也要加快培育发展,而对中介机构的职责,或应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不能越俎代庖。
五、建立完善统一的执法体系,加大巡查力度
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执法体系已成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各部门、各系统的管理体系已趋于健全,现在的问题是监管部门条块分割,环节设了不少,看上去层层把关,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制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执法体系,条块分割,行业管理色彩浓厚。比如一个工程实体的监督,施工图审查由一个部门管,到开工和现场作业的时候,又由另一个部门管,发施工许可证又是一个部门,在过程监督时又出现很多环节,对各方主体又由不同部门各管一块,到竣工备案时又一个部门,这之中如果信息传递流畅,那么最后的效果也是好的,但现在的信息化程度,包括监管的程序、责任,最后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这就必然导致监管的效果打折扣。如果真的出了问题,就是监管部门查自身监管的责任也不太容易。所以建立统一的监督执法体系刻不容缓。今年以来司里以部文发布的几个文件就打破了设计与施工的界限,覆盖了各方责任主体,如果是传统的管理方法,可能不良记录也分为设计的不良记录和施工的不良记录,可能还有很多其它的不良记录。
在建立统一执法体系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深化改革监督方式。对于江苏省提出的巡查制度,我认为值得大家关注。通过巡查就能很好地体现监督执法的地位,比如对省总站,巡查制度的建立也体现了省总站的定位,通过巡查还可以加强对层级的监督,看看工程监督职责履行的如何,同时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工程质量状况,这里有很多经验是值得大家归纳和总结的。当然不同的地区发展不一样,如果一个地区习惯于定点检查,那么现在也不能一下把定点检查抛掉,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当条件成熟时就要加大巡查力度,逐渐淡化定点检查,这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能是简单的一刀切。应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有限的监管资源,建立覆盖工程项目全过程、覆盖参与建设活动各方主体的工程项目监督执法体系,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采取定点检查和巡查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同时逐步加大随机抽查力度,将检查结果与各方责任主体的市场准入资质或资格形成闭合管理,将开工前的质量审查内容与开工后的过程巡查监管直至竣工验收备案形成闭合管理,将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并在整个建造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质量行为与实体质量符合强制性技术标准形成闭合管理,正如李铁映同志说的“建筑物的质量是检查建筑活动各方主体是否守法的起点和归宿”,使政府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工程质量得到最终体现。
因此,要通过机制的建设,形成互为支撑、互为制约的立体监管网络,简单的说就是形成横向以工程实物监督一条龙闭合管理,纵向把实物过程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与市场准入条件结合在一起,形成市场准入过程中的事后监管,形成立体的监管网络,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当然这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求大家在实践中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出谋划策。
最后,我想就明年的一些工作设想和大家交换一下意见。
第一方面,要强调工作落实,对今年发的文件加以贯彻落实。第二方面,加强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2000年在青岛开过一个配备检测仪器的现场交流会,效果很明显,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下一步要再“武装”自己,我认为必须要用数字化、信息化来“武装”自己,如果监督系统自己不“武装”起来,想要发挥威慑力是有难度的。信息化的现场会主题就是强化不良记录制度的建设,把巡查工作的方法与正在建设的不良记录数据库结合到一起,从而使不良记录的制度能够真正的建立起来。第三个方面,在抓质量的同时还要推动技术进步。明年我们准备对10项新技术内容加以更新,同时抓好企业管理信息化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纲将于近期颁布。加强技术进步,还包括编制施工工艺规范标准等,也体现了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这项工作实际上已经做起来了,会上发给大家的住宅建筑技术规程目录就是一个以住宅为对象的施工工艺规范的编制大纲。
要加强管理体制方面的课题研究,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执法体系,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有一些地区如上海已经有所突破;二是政府投资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方式,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政府投资工程与社会资本投资的工程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上应该是全然不同的,政府投资工程是用纳税人的钱做的,就必须要全面管理,对于每个细节要管,要把纳税人的钱花好、用好。政府的投资工程是提供给公众服务的,牵扯到每个公众的利益,就必然要管得细、管得深,当然具体到怎么管,与下一步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方式的改革如何结合,需要大家一起来研讨。对社会资本,政府直接抓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环节。另外,围绕着下一步质量监督机构“吃皇粮”,一些地区两站(质量和安全)合一,并且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如何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工作机制,我认为也值得大家去研究。
质量保险、巡查制度等也将做为下一步调研的重点,这些都是新生事物,没有一定之规,国外的做法要调查起来也不尽一致,如何与中国的国情结合以及如何与国内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一步一步的推进,把设想最终变为现实。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司关于全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市场监督执法检查有关事项的通知(建质质函(2011)68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司函
建质质函(2011)68号
关于全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市场
监督执法检查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划委)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市场监督执法检查的通知》(建办质函(2011)222号)的要求,我部定于从今年7月底开始,开展全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市场监督执法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范围:
(一)检查省份为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自治区除外),每个 省抽查3个城市,除省会城市外,另抽查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各1个。
(二)检查对象为在建住宅工程和公共建筑工程,其中住宅工程以保障性住
房为主,公共建筑以学校、医院为主,受检工程形象进度应为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主体结构出地面但未封顶)。
(三)每个省抽查6个在建工程,包括5个住宅工程(至少3个保障性住 房和1个公共建筑工程,其中:省会城市抽查3个工程,地级城市抽查2个工程,县级城市抽查1个工程。
二、检查内容:
《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市场监督执法检查的通知》中所列检查内容。
三、检查依据:
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市场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有关工程技术标准。
四、本次检查分三批进行。
第一批共分3个组,检查时间为7月31日----8月9日,共计10天。第二批共分6个组,检查时间为8月22日----8月31日,共计10天。第三批共分6个组,检查时间为9月14日----9月23日,共计10天。第一批检查与全国在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督查结合开展。
交通不便地区,检查时可适当延长,具体情况由各检查组掌握,检查分组及日程安排详见附件。
五、检查组的组成:
检查组每组12人,设组长1人,联络员2人,各组专家配备勘察1人,结
构设计2人,工程质量2人,建筑安全1人,建筑市场3人,组长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司局和稽查办负责同志担任,检查人员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统一组织。
六、检查工作要求:
(一)检查组到达每个省后,由组长向受检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介绍检查的有关要求,并安排具体检查日程;
(二)听取受检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工作汇报,汇报内容包括本地区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市场总体情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本地区开展自查情况;
(三)检查组随机到现场检查工程,并填写相关检查表格;
(四)检查组对每个受检工程提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市场监督执法检查反馈意见》,对于发现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及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工程,下发《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建议书》和《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建议书》;
(五)每个省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向受检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通报检查情况;
七、各地检查工作准备事项:
(一)提供所有符合检查要求的建设工程项目清单,并注明工程类型;
(二)提供必要的检查设备,如回弹仪、钢筋扫描仪等,并提供检查记录表及配合人员;
(三)提供受检工程相关文件材料。
八、其他事项:
(一)在检查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反腐倡廉规定,做好廉洁自律工作;
(二)检查工作结束后,我部将向全国通报检查情况;工程质量安全检查联系人:
质量安全司丁博涵010—58933293(传真)建筑市场检查联系人:
建筑市场司明刚010---58933262
010---58933919(传真)
附件:检查分组及日程安排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
二0一一年七月十一日
附件:
检 查 分 组 及 日 程 安 排
第一批检查日程安排(7月31日----8月9日)
日期第1组第2组第3组7.31—8.4北京辽宁吉林 8.5---8.9陕西天津黑龙江
第二批检查日程安排(8月22日---8月31日)
日期第4组第5组第6组8.22---8.26河北河南内蒙8.27---8.31山东湖北山西第三批检查日程安排(9月14日---9月23日)
日期第10组第11组第12组 9.14---9.18浙江安徽湖南9.19—9.23福建江西广东第7组宁夏甘肃第13组广西海南第8组青海新疆第14组 四川云南第9组上海江苏
第15组重庆贵州
第五篇:建设部稽查办公室2007年工作要点(建稽综函[2007]5号)
【发布单位】建设部
【发布文号】建稽综函[2007]5号 【发布日期】2007-04-03 【生效日期】2007-04-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建设部
建设部稽查办公室2007年工作要点
(建稽综函[2007]5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现将《建设部稽查办公室2007年工作要点》印发你们,供参考。
建设部稽查办公室
二○○七年四月三日
建设部稽查办公室2007年工作要点
2007年,建设部稽查办公室将根据部党组的要求和全国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任务,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解决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问题为出发点,认真组织开展稽查工作,推进城乡规划督察员试点工作,继续组织协调并深入推进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地方建立健全稽查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逐步形成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体制。
一、加强稽查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一)围绕部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专案稽查。在城乡规划领域突出对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擅自调整规划、未经规划许可或违反规划审批建设项目以及违反“四线”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稽查;在建筑市场领域突出对围标串标、企业超越资质承揽工程、违法分包挂靠等扰乱建筑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稽查;在房地产市场领域突出对房地产企业恶意炒作、哄抬房价、违规销售、中介机构违规操作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稽查;在风景名胜区领域突出对不严格执行规划、占景建房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稽查;加强对野蛮拆迁、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稽查。
(二)配合相关部门工作,积极参与专项稽查。积极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对城乡规划、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风景名胜区等方面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项稽查;针对稽查中反映出的行业管理、市场监管等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对发现的重要案件线索依法组织专案稽查。
(三)重视群众利益问题,认真处理投诉举报。与纪检监察、部信访办、相关司局分工负责、协调配合、信息沟通,认真受理涉及城乡规划、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风景名胜区等方面违法违规行为的投诉举报,根据投诉举报信件反映的问题,认真核实并按照规定作出相应处理。
二、重视督察工作,扩大部派城乡规划督察员试点范围
(四)围绕部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开展对试点城市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督察,加强对试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调整情况、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情况、“四线”和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划定和执行情况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等内容的督察。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发出督察建议书和督察意见书,将问题控制和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扩大部派城乡规划督察员试点范围。认真总结部派城乡规划督察员试点工作经验,重点研究规划督察机制与现有行政管理机制的结合,使规划督察工作融入规划管理之中,充分发挥规划督察的预控作用。今年要在试点工作基础上,争取将部派城乡规划督察员试点工作扩展到省会城市。
三、加强组织协调,继续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六)落实中央和国务院要求,集中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作好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的组织协调工作,全面清理、排查房地产领域涉及的有关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与行政监察机关、检察机关配合,集中查办房地产领域的违法违规、权钱交易等行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七)推进招标投标监管工作,坚决纠正建筑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会同有关司局严格市场准入,针对关键环节和部位,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形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的联动制度,强化对招标投标的后续监管;落实已经颁发的《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推进信用档案制度建设;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坚决纠正建筑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八)深入推进自查自纠,认真做好检查评估等各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建设系统自查自纠检查评估,对查出问题要进行分类整改;正确把握法律和政策,宽严相济,坚持惩防并举,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务公开,注重监督检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筑牢抵御商业贿赂的防线。
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层级监督和指导
(九)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稽查和规划督察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与部内相关司局开展稽查和规划督察工作的协调与配合机制以及与省级建设主管部门相应机构的层级指导与监督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建设系统的分级负责与层级监督相结合的稽查和规划督察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发现及时、反馈快速、查处有力的事前事中监督和事后查处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使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稽查和规划督察工作有序开展。制定并完善稽查工作制度和《城乡规划督察员试点工作规程》,明确稽查和督察工作范围、方式及程序;研究制定城乡规划督察员遴选办法;会同有关单位在部分试点城市实施规划动态监测;研究制定稽查信息统计指标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稽查信息网络系统。
(十一)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地方建立健全稽查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指导和推动各地建立和健全稽查工作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督促地方积极开展稽查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对各地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情况进行指导,对未建立制度地区加强宣传和跟踪,掌握最新动态,指导其建立制度。
五、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十二)加强调研和理论研究,提高稽查和规划督察工作水平。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稽查和规划督察工作的特点,总结和推广各地工作经验;加强对稽查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针对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举一反三,提出改进和完善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成果推动稽查和规划督察工作制度的完善,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十三)加强内部组织机构建设,构建学习型机构。健全稽查办机构设置,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做好稽查特派员和规划督察员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保证稽查、规划督察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顺利开展;注重学习型机构的建设,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注重对年轻同志的培养,充分发挥稽查特派员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工作人员政治素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形成廉洁自律的工作氛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